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摩擦力实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合理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整理”等教学流程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并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实践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从而形成深刻的记忆,增强其动手操作的能力,为接下来的物理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规律的总结总是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组织学生动手操作,是此次教学的重点
教师为学生实验准备必要的器材,其中包括弹簧测力计、长方体木块、正方体木块、等质量等底面积的铁快和铜块、木板、玻璃板、毛巾、小木棍、实验记录表格。教具准备齐全后,学生分组实验,由他们自行选择他们认为应该用到的实验器材,以便证明他们猜想的正确性。实践活动开始前,教师应介绍此次活动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让各个小组自行安排,做好组员任务分工,做好实验记录,共同完成此次实践活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各个小组的操作流程,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
3.实验结束后,各小组进行交流,分享实验成果
此刻,对于各小组的实验结果,无论他们正确与否都要给予鼓励,肯定他们敢于猜想,大胆实践的勇气。小组交流结束后,教师要公布正确的实验结果,强调在计算有关摩擦力的大小时,应先判断该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再根据通过实验推算出的公式进行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公式为f=μN,式中的μ叫动摩擦因数,也叫滑动摩擦系数,它只跟材料、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跟接触面积大小无关。N为正压力。经过总结,让学生发现静摩擦力与物体的平衡条件的相关关系。公布正确实验结果以后,布置学生完成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观察家里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并指出其属于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测量出摩擦力的大小。作业批改以后,给予表现优异的学生特殊的奖励。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殿堂的启蒙培育,它主要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来获取物理知识,训练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这个阶段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身综合能力的养成等对于接下来的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申。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的大小有关;
②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③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勇气、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控制变量法”的意义和方法并熟练地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的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将全班分为10个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教具】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器材:一个弹簧测力计、摩擦计、两个钩码、一块木板、一块棉布、一条毛巾。另准备玻璃球30个、带芝麻的花生豆30个、筷子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先播放一段多媒体画面:在冰面上或穿上旱冰鞋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
看完这个,我们再做一个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全班分成十个组,每组选择一名同学,同学分别把两种数量相同的玻璃球和外面裹着芝麻的花生豆,用同样的筷子从一个盒子夹到另一个盒子中,看一看哪一个容易夹起。
提问:为什么夹玻璃球不容易?
学生回答(学生利用生活中掌握的知识会解释原因),引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1.介绍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的分类。
先请同学们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来做几个动手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师问:这个阻碍手运动的力是什么力?
学生回答。(摩擦力。)
师出示课件:用二个长毛刷毛对毛合在一起,并产生相对运动,让学生看到二个毛刷的毛分别产生向不同方向的弯曲。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摩擦力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并且学生也会通过两个面的刷毛的弯曲方向不同进一步理解每个面受到摩擦力的方向。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摩擦的概念。
师问:谁来给摩擦力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师出示课件:摩擦力的定义,并指出定义中的重点词,如“相对运动”“阻碍”等。
出示多媒体课件:摩擦力的种类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以及静摩擦,以及各自的概念。(课本中是把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合在一起的,没有具体的区分,我在这里简单地向学生解释了三种摩擦的区别。)
师:哪位同学能在日常生活你认识的摩擦中分别举出这几种摩擦的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指正。)
师指出:当你推箱子时,箱子越重,推起来越费力;地面越粗糙,推起来越费力。看起来,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什么?接下来我们来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1)进行猜想与假设。
师: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猜想并回答。
学生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
学生2: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学生3:是否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
学生4:是否与接触面面积的大小有关?
师:同学们,你们每个组都有一些器材,请你们根据这些器材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2)指导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用什么工具来测滑动摩擦力?
生:弹簧测力计。
师: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摩擦力是同一个力吗?
生:不是。
师:如何才能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中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生: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
师:那么实验中应该让木块做怎样的运动?
生:匀速直线运动。
师:这时的弹簧测力计应该怎样调零?
生:放在水平方向然后调零。
师: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那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该注意运用怎样的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学生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每个小组只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
师:请每组派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说他们组制定出的探究计划,并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设计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全班同学对他们方案的理解,特别是对实验记录表格的设计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对不太科学的地方引导本组或其他组同学补充完善。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数据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并适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四个实验小组的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实验结束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能不能固定弹簧测力计不动而只拉动木板呢?为什么?并且让学生们再简单操作一次,让他们自己发现这样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较稳定,容易读出正确数值,实验效果更好,而且这也更能帮助他们理解“相对运动”的含义。
(4)师出示课件:让学生都能看清整个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并得到明确答案是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师:对于摩擦力来说有时有用,有时有害,那么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又怎样减小有害摩擦呢?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个短片。
3.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
(1)播放影音资料有趣的摩擦。(播放视频《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摔跤的情景。还有小朋友捉泥鳅的画面,一捉一滑。播放画面: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
师问:短片中是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的?
生答:让学生结合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学生刚列举的现象、播放的视频及课本中的实例,辩证地认识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利与弊,得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摩擦:A. 增大压力;B. 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减小摩擦:A. 变滑动为滚动;B. 使接触面分离:①加油②利用电磁场③压缩空气。
师出示课件给总结。
(2)师问“除了短片中的这些摩擦外,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存在摩擦,人们是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的?”
师:我们生活中处处几乎都有摩擦,那么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摩擦会怎么样呢?
学生想象,大胆发言。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话中我们都听出来了,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摩擦。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会不断地改进和创造,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4.当堂反馈。
(1)采用讨论的形式,讨论:
师出示课件: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生:学生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
(2)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文字并配上录音,介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摩擦,加深对摩擦力的认识。
5.当堂检测。
见多媒体课件。
6.课后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表现很出色,学习很认真,那么你在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回答,完成自我小结。)
三、扩展延伸
“今天同学们实在是太棒了,个个都是学习的能手!那么,你们还想不想研究什么呢?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很难研究的问题,在座的学习能手们谁敢接受挑战?”出示小纸条:①破解黄鳝善于逃走的秘密;②打桌球时擦的滑石粉有什么用?③下大雪时,行走在公路上的汽车的轮胎为什么要绑上铁链?
学生总结一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
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分别是采用什么办法来增大或减小它们的。
【设计反思】
1.本节课能很好地体现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顺利地完成了探究任务。
关键词: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92-02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质科学,通过运动与力展开对物质宏观运动的探究,充满好奇、陌生,但又不知从何入手。虽已知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步骤,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农村学生,学习全凭感觉与兴趣,随意性很大。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动起来,积极参与活动探究,可能会事半功倍。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说出摩擦力意义,会区分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减小和增大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学习从实验结果总结规律的方法;
通过学习、查阅资料,了解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意义;
学会用科学语言表述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 :探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因素的活动。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结合学情,采用直观教学法、科学探究、归纳等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点拨总结,从而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
教学工具
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以及学生身边可利用的物品。
教学过程
你走在地面上与走在冰面上,哪个容易摔倒?陷在雪地里车子会发生什么状况?然后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受到的阻碍,即摩擦。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渴求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阅读书本P19的活动,仔细阅读《科学实验活动练习册》P13的“过程与记录”,二人合作,根据提供的器材,完成相关活动并做相应的记录。提示:钩码质量不够200克,铅画纸没有,同学可以利用身边物体替代;另外,在拉动测力计时要保持做匀速直线运动,确保拉力与摩擦力大小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并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器材进行合作探究,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大大提高学生探究实验的好奇心与积极性,使其体会学习的乐趣。
根据学生获取的数据,逐个讨论、分析、反馈、归纳。通过“为什么木块在没有拉动之前测力计会有示数”的回答讨论得出有摩擦力以及静摩擦的存在。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对于摩擦力的方向简单情况会判断即可。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通过置于斜面上静止的物体与在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的受力情况比较来体会。当然,木块在桌面上的运动时与桌面之间的摩擦就是滑动摩擦了。那么,根据刚刚活动获得的数据,进行猜想: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经老师的启发以及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随后,解决书本P20中的“思考与讨论”,实现利用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阐述减小或增大摩擦,达到知识用于实践的目的。最后一个活动解决了滚动摩擦,随即让学生例举身边事件解决摩擦的分类。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数据处理获得新知,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对知识的诠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能提高学生的分析与归纳以及对知识的整合与运用能力。且渗透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希望学生在学习中能熟练使用并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小结、布置作业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思考,观察自行车上哪些地方是增大摩擦,哪些是减小摩擦的,下节课交流。
完成作业本对应的作业。
设计意图
将实际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物体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班上讨论交流既在交流中拓宽知识,更提高交流讨论的技能。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从科学探究活动出发,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观察、探究实验、分析归纳,交流总结等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介入,引导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整合以及运用,难点逐个突破,促进学生养成学习科学的探究习惯和合作精神,发展学生创新实验能力。
1.理解滑动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摩擦力的应用,知道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二)教具
弹簧秤、木块、木板、重物、毛巾、轴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力有哪些效果?
2.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如何?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二、引入新课
教师:力的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用比较小的力推桌子,桌子并没有开始运动,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桌子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它的作用效果跟推力相抵消.我们用比较大的力推桌子,桌子开始运动起来,这时推力的大小超过了摩擦力.
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必须继续施加推力才能使它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如果不用力,桌子会停下来,这时的推力用来平衡摩擦力.
二、摩擦力
1.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
教师:当我们推桌子时,桌子没有动,这时有摩擦力.桌子和地面接触,当桌子要运动时,产生了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就是摩擦力.正是由于有摩擦力,导致桌子要发生相对运动,但是没有动起来.
当桌子运动起来后,我们不再用力推它,桌子很快停下来.其原因是桌子受摩擦力.可见,桌子和地面接触,桌子在地面上已经发生相对运动,这时也有摩擦力.
综上所述,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一个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摩擦力产生的原因目前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摩擦力的产生,是因为物体的表面不光滑.甲、乙两个物体接触时,由于挤压,两个物体的凹凸部分相咬合,甲物体要发生运动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乙物体对甲物体的相对运动有一种阻碍作用,这就是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
(1)摩擦力大小的测量
教师:要研究摩擦力的大小,首先应该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我们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摩擦力,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和摩擦力是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只要用弹簧秤测出拉力的大小,就知道了摩擦力的大小.
(2)学生实验(课本图9�12)
教师:将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就可知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3)学生实验
教师:在木块上放一个铅笔盒,这时,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增大,再测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4)学生实验
教师:将毛巾铺在木板上,把木块放在毛巾上,测量木块在毛巾表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5)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摩擦力对物体的相对运动起阻碍作用,所以摩擦力的方向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三、增大有益摩擦
教师: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在很多场合,摩擦力是有益的.请人家说说摩擦力的有益之处.
(学生回答)
人走路时不打滑多亏了摩擦力.我们拿起一个茶杯,靠的就是手和杯子之间的摩擦力.缝纫机的大轮带动小轮转动,那是皮带和轮子之间有摩擦力的缘故.很难想象,生活中一旦失去了摩擦力会变成什么样子.
凡是摩擦有益的场合,我们应该设法增大摩擦,根据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道理,请大家举例说明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方法增大有益摩擦.
(学生举例,教师讲评)
四、减小有害摩擦
教师:摩擦力并不是都有好处,在有些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减小它.
机器的各个部件之间的摩擦不仅浪费动力,而且造成机件的摩损,影响机器的寿命.
大家想想,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由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要减小有害摩擦,应该使物体表面更光滑.但是,利用这种方法还不能使摩擦力减小到令人满意的程度.现在,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在木块和木板之间放一排圆铅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
(学生操作)
可见,利用滚动代替滑动可以减小摩擦,这就是所有的车辆都安上轮子的道理.机器的转动部分安装滚动轴承,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装有很多光滑的钢球或钢柱(展示轴承),这样,转动时的滚动摩擦非常小.
还有一种减小摩擦的方法是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开.加油可以在摩擦面间形成一层油膜,运动部件只在油膜上滑动,减小了摩擦.利用压缩气体在摩擦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可以使摩擦变得更小.气垫轴承、气垫船就是利用气垫来减小摩擦的.
五、总结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大小有关,跟物体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3.常用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更粗糙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有使摩擦面光滑,用滚动代替滑动,使摩擦面脱离接触(加油、气垫)这三种方法.
六、作业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法;探索能力;培养方案
探究能力是指对未知或者已知事物的探寻、研究能力。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不仅能够更加形象、直接的向学生展现所学的物理知识,还会增加高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及能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获取活动中来,进而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由于高中物理的知识较初中的知识更加的抽象和严谨,因此,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仅仅靠教师的语言讲解不能够使学生完全的明白,而实验教学则不会有这样的问题,故而,在对高中物理进行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是最好的一种方式。
1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
从初中进入高中阶段后,物理知识由简变难,定义、公理等概念更加晦涩难懂,加大了学生学习难度与课业压力。加之,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升学压力,还要兼顾其他学科学习,若不能采用有效的学习技巧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将不利于高中物理知识学习。高中物理知识多数是从实验探索与验证中得来的,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与验证中来,亲身体验知识的由来过程,了解问题的产生、解决与答案的由来,便于学生更好、更深刻的理解复杂而难懂的物理定义,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此外,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物理教学提倡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高中物理教师应在教学中时刻贯渗透探究思维,有意识的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利于学生学好物理这门学科。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发展需求多多组织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给予学生更多培养探究能力的机会。
2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例
以高中物理“摩擦力”教学为例,设计了具体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方案、步骤,具体如下:2.1教学目标:根据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与摩擦力教学内容,确定本次探究性实验教学目标: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通过做探究性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应用以及如何防止摩擦力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获得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具有相互合作探索的能力。2.2探究性实验过程:本次摩擦力研究实验设立了三组对照组,研究的变量有以下几个,相对物体间的拉力,相对物体间的接触面积,相对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下为实验过程。一组实验,除了相对物体间的正压力不同外,其他的条件均同,即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两个移动木块之间以及两个固定木块之间无论是质量,长度,粗糙程度以及形状均等同,唯一不同的是移动木块之上的砝码数量不同,在用拉力计测量移动木块的摩擦力时,可以清楚的看见,砝码多的小木块的摩擦力更大。二组实验,除了拉动小木块的拉力不同,其他变量都相同,变量如实验以所示,在此实验中可以得出,在小木块没有开始运动时,小木块所授的摩擦力与拉力成正比,当小木块开始匀速直线运动时,小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不变。三组实验,唯一的变量是小木块与固定木块之间的粗糙程度,其他变量保持一致,拉动小车,观察小木块所授的拉力值就能够推测出粗糙程度与小木块所授摩擦力直间的关系。四组实验,除了小木块之间的接触面积不同外,其他影响因素均相同,然后观察拉力计的示数,就能够的出接触面积与小木块所授摩擦力之间的关系。2.3总结与拓展:通过此次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一定范围内,与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成正比,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成正比,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成正比。即在一定程度内,物体的相对拉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相对物体间的正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相对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越大,摩擦力越大,相对物体之间相对物体之间的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3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有效措施
3.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学生本身具有非常强大的观察了,才能发现一些事物的变化,这样他们才会进行探索。所以观察力对是非常必要。学生在进行试验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将他们的试验步骤与试验结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记录试验的变化,着对培养学生的观察了能够起到非常良好的作用。3.2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探索一件事物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如果老师在试验课中想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那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当老师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实验的内容告诉学生,但实验的方法及步骤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行设计,同时让他们对其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总结,找到实验设计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着对发散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高中物理教师应认识到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科学组织设计探究性实验教学,使这一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切实发挥作用。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自主促进身份的转变,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辅助者,促进学生由变动变主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形成探究性思维与能力,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作者:郑洪凤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米洋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张静.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高中数理化,2015,02:36.
一、全方位的了解课本内容
第一章仅仅是一个开始,这样华丽的开始可以给学生们带来极大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物理的天地。随之在第二章中,我们即将研究运动的世界,知道什么是静什么是动,知道什么是快什么是慢,以及了解速度的变化过程,速度是如何变化的。第三章中接触的主要便是声的世界,声音对于我们来说那可真是太熟悉了,我们每天都在于声音发生着接触,声音的产生于传播,乐音与噪音,超声与次声这些知识在我们学了第三章以后,便会彻底的明白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便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例如: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水花溅起,发声的音叉,触及悬挂的乒乓球,乒乓球弹开。都能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为声源传播声音。比如读书声,是固体的振动发声;风声,是气体的振动发声;泉水的叮咚声,是液体的振动发声。而根据实验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在第四章中我们涉及到的是多彩的光。研究的是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以及光的色散,凸透镜成像,眼睛与视力矫正及神奇的眼睛。以及第五章中涉及的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六章中力与运动,第七章中密度与浮力,第八章中的压强,第九章中的机械与人,第十章中的小粒子与大宇宙。在这里,将不作详细解释,可参考物理沪科版八年级课本。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如此,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自主的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获得最理想的结果。可见,兴趣对于一个人来说,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兴趣在我们的一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犹如吃饭,喝水,睡觉一样不可或缺。然而只有兴趣,不去实践,没有动手能力,那也是枉然。物理中,除了分析能力外,动手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是古人亲手实验,总结的产物,一味的看书本,死记硬背,并不能让我们学到的知识变的活灵活现,更不能灵活的运用于实践生活中,更不能从实验中感受到物理的魔力。在这里我们拿一个例子做简单介绍。例如第五章中的科学探究:摩擦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摩擦力是指什么呢?想必很多学生都知道,摩擦指的是互相接触的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在物体的接触面上所发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作用。这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做是摩擦力。但是书本上生硬的概括能让你真正的了解到摩擦力的神秘性吗?答案是不能的。我们接下来将讲述一个实验,来分享摩擦力的神奇之处。例如:分别用一个小木块分别在一块木板上和一条毛巾上做关于摩擦力的实验,实验中会用到的器材有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钩码,在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始终水平拉着木块在木板上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在拉着小木块在毛巾上运动,同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并且将实验读数等误差减小到最低。整理实验数据后,发现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不同,则可以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就相应的要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什么和摩擦力有关的东西,比如:我们穿的鞋子的底子下面,都会有一些纹路,这是为了增大摩擦力,防止滑到;在饮料瓶盖上会有一些规则的竖纹,也是为了增大摩擦力,便于我们打开瓶盖;汽车轮子上也会有规则的花纹,也是为了增加摩擦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等等,这些都是增大摩擦力的例子。当然,生活中也哟减小摩擦力的实例,例如:自行车的车轮做成圆形的,就是为了减小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摩擦力,方便行驶;缝纫机用的时间长了,会给它加油,是为了使接触面更加光滑,减小摩擦;磁悬浮列车的设计理念,也是为了减小摩擦;等等,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数不甚数,只要你用心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初中物理,旨在为以后的学习做基础做铺垫,学生应该对基础物理知识进行掌握和巩固,同时勤于思考,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余文君单位:重庆一中
关键词:教学设计;摩擦力;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11(S)-0030-4
1问题的提出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它的发展对于人类在生产技术上的进步、思想方法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个人来说,对物理学的学习和探索又是一项极为丰富而且充满挑战性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个人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越来越多的物理教师意识到物理教学已经不能单纯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对知识的复述上,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用科学的眼光来分析周围的世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使学生们形成相应的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教师怎样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将理念转变为现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问题的研究对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是非常必要而且有益的。本文以对初中物理“摩擦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有关的问题。
2“摩擦力”的教学设计
2.1教材分析
摩擦力是常见的三种基本力之一,学好本节,为学生接下来学习物体受力分析部分的知识打下基础。此外,摩擦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知识来源于生活而且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这节是中学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所选教材为沪科版初中8年级物理实验教科书。本书编写重点突出了知识与生活及生产实践的联系。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同时,教材安排学生经历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2.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了解一些常见的摩擦现象。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掌握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普遍存在,并学习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生活及实验现象。
(2)经历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要进行大胆地猜想与假设。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认识科学知识和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培养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3课程设计流程图
2.4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1.创设情境,游戏引入
事件1 教师展示塑料绳(其中一端被涂了护手霜,但是从表面并看不出来),请两名同学分别握住绳的两端用力拉,通过揭秘胜负的原因而引出对“摩擦力”的相关问题的思考。
点评 通过参与和观察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出了课题。
2.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的建立
事件2 展示如下图片:手拿瓶,用力才能拿稳;球在地上滚,一段距离后停下;运动鞋鞋底。有凹凸不平的纹路;车轮裹上链子的汽车在雪地上顺利前进。学生观察并回忆与之相应的生活经历。师生共同得出“摩擦力无处不在”的结论。
点评 回顾生活经历。使学生把相关类型的事件联系起来,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
事件3 教师请学生将手心向下。将手平按于桌面上,来回推拉,提问手的感觉。并回顾事件2中的诸现象,说明摩擦力的含义,即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滑动的力。
点评 感知摩擦力的基本特征,明确摩擦力的含义,同时为下一步的讨论提供基础。
事件 4教师手握长毛刷在水平抬起的手臂上缓慢地来回拖动并提问:1.刷毛为什么会弯曲变形?2.这个阻碍刷毛运动的力在什么条件下产生?3.这个力产生在什么地方?效果如何?学生仔细观察并做出回答。
点评直观的现象使学生能形象直观地理解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效果,形成表述与现象的一致。
3.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事件5 教师进一步提出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任务。请学生回顾刚才的体验及展示的图片,并思考要增大摩擦力的方法。从而提出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学生再次感受手在桌面上滑动的情况,提出猜想,如摩擦力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的大小、速度大小、运动方向、物体问的压力等因素有关。
点评 学生积极思考,基于已有的证据提出猜想,并将自身的感受、现实的情境转化为科学的问题,也明确了科学探究的任务。
事件6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下的问题:1.用什么器材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2.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在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很多,那我们要使用什么方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
学生通过思考。对上述问题的讨论要有这样的几个要点:首先。可以用间接的方式用弹簧秤来测量摩擦力:其次。弹簧测量力计应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再次。在多因素都有影响的情况下应对变量进行控制。
点评 以问题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层层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得到方案,在锻炼了设计实验方案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的交流协作精神。
事件7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结果填入表格,通过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及压力大小的关系。
点评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到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及大小关系,这是本节知识的重点所在。在观察和实验的同时让学生的比较、分析、概括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4.讨论分析
事件8 播放事件2中展示的画面,请学生用刚才的结论分析这些情境。
点评 将新的实例同化于刚刚学习的物理规律,扩大了对物理规律的外延的理解。同时也使得整节课首尾呼应,提升了教学效率。
事件9 提出问题:在生活中,是不是摩擦力越大越好呢?请学生们阐明自己的观点,并用恰当例证来说明。学生们通过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发现摩擦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利有弊,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调整压力的大小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的摩擦。
点评 进一步学习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同时,通过争论摩擦是好是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辩证的科学态度。
5.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事件10 利用板书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点评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知识得到梳理,形成了完善的知识体系。
布置作业
事件11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记录表格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如接触面的大小、速度等。教师可以提供如斜面、立方体木块、长方体木块、长木板、弹簧秤等家庭不常备的器材。
点评 将对物理规律的探究延伸到课外,提升学生进行探究的技能。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达到物理规律与现象的统一。
3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及二力平衡知识的基础上对力的概念外延上的拓展。摩擦力虽然是学生常见的一种基本的力,而且学生也可以处理一些与此有关的问题。但之前学生仅仅是利用生活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和分析,比如要拿起比较滑的瓶子必须要“使用更大的力”来握住瓶子,在冰面上滑可以滑出去很远而在水泥路上则不可以,因为冰比较“滑”……如何使学生由生活走向物理。从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能够利用物理概念和物理知识来分析问题,即课程标准倡导的“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这节课,也是整个物理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本课从“拔河比赛”开始。这样通过制造悬念的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为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的情境——如何来描述、分析和解释这种现象?通过接下来的各个环节,学生逐渐从感性到理性,从生活走向了物理。
首先。在对事物的描述上,科学语言替代了生活语言。学生由绳的两端有油无油时手的感受,地板的质地等可以联想到发生滑动摩擦的接触面的性质。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这个概念是可以对各种质地和情景的接触面进行说明的。同样,对于抓、握、挤、压等情景,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用“接触面之间的压力”这个概念来概括,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用速度来说明……在充分分析情景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利用物理学的概念来分析问题,并以此作为他们分析问题的出发点。
其次。对相关现象进行建模,并选择了标准情境进行分析。学生要从丰富的生活表象中抽取出一个简单但又能较为完整地说明问题的理想化的物理情景,即所有与滑动摩擦力有关的问题都可以简化成用弹簧秤水平拉着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木块的行为。
第三,利用精确的测量数据替代感觉。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感觉不能进行客观的交流。而通过测量获得的数据更能说明事物的属性。所以,应利用实验来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测量(但对于初中的学生。他们只需对数据的大小进行比较即可)。这样他们就要选择合适的仪器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步骤。在讨论中方案也会越来越集中:弹簧秤无疑是测量力的首选,但却不能直接测量摩擦力。于是考虑间接测量;被测量的物体除受摩擦力,其它受力相对简单且易于控制……
这样在进行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已逐渐完成了从生活语言到科学描述的转化,如“科学家一样”地利用科学的语言和概念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索。所以科学探究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验”而实验,而是从生活到物理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对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物理学描述认识客体的方式方法,体味其中的思维过程等等。都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此后,学生能够将生活中各种丰富的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都归结到“滑动摩擦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几个物理概念之间的关系上去。由此,科学理论为其思考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他们不断将相关经历、感受容纳于此框架,并使其外延得到丰富。此时,学生的思维方式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利用新的范式来解释原来的问题。这对学生而言是具有革命性的,恰如库恩所说。“在革命以前在科学界中的鸭子,在革命之后成了兔子”。
本节课就是这样由教师创设的情境入手,学生们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讨论,利用各种方式(生活经验、科学实验)进行证据的搜集和整理,通过论证和讨论,真正经历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并且伴随着讨论的展开和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提出新的问题:如产生摩擦力的原因,摩擦力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等等。这为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了基础,甚至超出了教材或课程标准的要求的范围,但这对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4
总结
关键词:桩-土摩阻力;模型试验;桩-土相互作用;论述
中图分类号:TU317+.1 文章编码:
桩基础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形式,在公路、桥梁、港口码头、高层建筑等工程中应用十分广泛[1-2]。当前,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针对桩土界面摩擦特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的模型试验方法。本文回顾并总结了目前测定桩-土间摩阻力的部分模型试验方法和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桩-土相互作用机理,保证桩基础的稳定及可靠性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
1 桩-土相互作用侧摩阻力模型试验
张明义等人[3]通过在改进的试验仪器上进行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表明:桩-土滑动摩阻力在粘性土中具有明显的时效性,滑动摩阻力随时间呈双曲线状增长,与桩的承载力增长曲线相吻合。亓宾等人[4]通过室内中型剪切摩擦试验确定桩与土间的C值参数,依据莫尔-库仑准则确定出桩侧摩阻力。钟闻华[5]通过室内混凝土与粉土接触面的模型剪切试验得出了桩土接触面上摩阻力随含水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最优含水量则对应着桩土界面的最大侧摩阻力。
冷曦晨等人[6]重点探讨了模型试验环境与实际工程桩所处环境的相似性原理,建议应在试验中测定桩侧摩阻力时采用原状样,并保持桩土应力与工程应力状态一致。刘建峰进行了桩-土界面摩擦特性拉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拉力的增加,拉力与极限摩擦阻力将达到平衡;由于控制钢板上下面的填土厚度影响,可使钢板在受到较大的垂直压力时,其竖向变形不大,使得钢板上下界面所产生摩擦力一致。
王火明等人研究表明:影响拉拔桩-土界面摩擦力试验结果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土与盒(箱)壁间的摩擦作用,填料的压实度,填料的含水量,填料的含水量,拉拔速度以及钢板水平埋入长度等。梁仁旺等人针对砂性土中静压桩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了静压桩的静载过程及其沉桩规律,得到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和Q-S曲线,同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为实际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2 桩-土间负摩阻力模型试验
桩基负摩阻力是基础工程建设中常见的问题,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初期,负摩阻力现象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Terzagih., K.等人提出打入可压缩土层的桩基础由于土层固结而使桩基受到向下作用的表面力叫做负摩擦力。国内外对桩的负摩擦力的研究方式主要包括:理论分析结合经验公式、现场原型实验、室内模型实验以及数值模拟等,以下重点论述测定桩-土间负摩阻力的现场原型及室内模型实验方法及部分研究成果。
2.1 现场原型试验
Bjerrum. et al对挪威的一组直径为300mm的钢管桩进行了长时间的现场观测。测试结果表明:土体有效应力变化对桩土之间的荷载传递具有非常明显的影响。由于打桩过程将引起土层中的空隙水压力上升,其有效应力相应减小,桩土之间的负摩擦力也随之减小。李光煜等人采用滑动测微计成功地测的某桩的负摩擦力,并得出桩身中性点的确切位置,并提出中性点位置基本不随堆载高度和时间而发生变化。
马时冬在对某桥梁工程钢筋混凝土灌注桩进行了桩身应变、轴力以及桩周土分层沉降的现场测试与分析研究,测出了桩的中性点的埋深位置及桩身摩阻力的分布情况,并对实测值与设计值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关于中性点深度的计算公式,该公式更加接近于实际。律文田等人通过软土地区桥台桩基础的现场试验研究,揭示了软土地区桩基内力和桩土负摩擦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由于负摩擦力的作用,桩身轴力随社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桩侧摩阻力沿深度呈非线性变化。
2.2 室内模型试验
Chun., F., Leung, R等人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沿海软土地基中预制混凝土桩的负摩擦力问题,根据长期的试验观测得到了桩基使用期的负摩擦力分布以及发展规律。结果表明:负摩擦力产生的荷载存在时变性,在桩基设计过程中,其负摩擦力应作为一个外加荷载附加于桩身之上。
谢耀峰等人以湛江港高桩码头桩基为原型制作了模型桩,采用模型试验的方法来研究港口工程中桩基的负摩擦力问题,研究表明:同一根桩下拉荷载值远小于上拔荷载值,桩的负表面摩擦力在泥面以下约L/5左右达到最大值,其中性点位置约在0.67L处。
苗丽等人提出了一种采用有效应力法计算桩基负摩擦力,并将该算法的结果与模型试验实测值做比较,表明该方法能够更加方便、准确地计算桩基的负摩擦力。周国庆等人基于模型试验,分析了饱和中砂融化沉降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单桩负摩擦力与融化沉降位移的关系。
陆明生通过对单桩的表面负摩擦力模型试验研究和非线性平面有限元分析结果,并参考国外现场实测资料,给出了估算单桩负摩擦力以及下拉荷载的经验公式,但是由于应变软化等原因,模型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及经验公式结果误差较大。
3 结束语
文章回顾并总结了当前测定桩-土间摩阻力的部分模型试验的方法和研究成果,主要针对桩土相互作用下的侧摩阻力以及负摩阻力的现场原型测试、室内模型试验测量部分进行了综合论述。桩土界面摩阻力模型试验的目的是研究桩体与土体的界面性质,笔者建议应制定更为细致的试验规程,探讨在多种工况作用下桩土间摩阻力变化规律,同时应理论结合实际,使模型试验的研究结果能够为进一步研究桩-土相互作用机制原理,保证桩基础的稳定及可靠性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波. 粘土与加筋材料接触面力学特性研究与工程应用[D]. 南京:东南大学,2005.
[2] 张明义,邓安福. 桩-土滑动摩擦的试验研究[J]. 岩土力学,2002,23(2):246-249.
[3] 许宏发,吴华杰,郭少平,等. 桩土接触面单元参数分析[J]. 探矿工程,2002,5:10-12.
[4] 亓宾,佴磊,江娟. 模拟试验法确定桩基承载力[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4:99-102.
【关键词】平衡摩擦力 探究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06-03
高中物理力学实验中"阻力",通常是指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这两种阻力在实验中是无所不在、不可避免的,且这类阻力随运动的快慢、斜面的倾角、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大小、物体的形状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不易控制,给实验带来了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力学实验对阻力的处理及探究占有很大的比重,甚至成为实验成功的关键。正因为此有关"阻力"的问题也成了高考试题中力学实验的"重头戏"。本文笔者将高中物理力学实验中"阻力"的处理及探究进行了归类。以期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起抛砖引玉的作用。高中物理实验中有关"阻力"的实验有两类:第一类是实验中为了 "消除"或"减小"而采取的措施或实验操作。第二类是探究"阻力"的规律。
一、实验中为了"消除"或"减小"阻力的影响而采取的措施或实验操作。典型的实验有:探究加速度与力及质量的关系,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验证力的平等四边形定则,下面用典型实验的措施及操作进行总结。
如图一探究加速度与力及质量的关系的实验,小车在线的牵引下加速运动,水平方向受拉力和摩擦力,加速度除与牵引力外还与摩擦力有关,但是测量摩擦力有两个问题:(1)测量时涉及更多的物理量,每个物理量的测量都会带来误差,累积起来将给结果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结果的可靠也将大大下降。(2)另一方面改变小车质量时摩擦力也会随之变化,每次都要测量摩擦力,数据量大、实验操作繁琐,导致实验几乎不能正常进行下去。所以消除摩擦力影响是本实验的最佳选择,实际用下滑力来平衡摩擦力,倾斜滑板当倾角θ满足:Mgsinθ=μMgcosθ即tanθ=μ时完全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另一方面上式还与小车的质量无关,即改变小车质量量上式仍成立,故调节平衡摩擦力一次即可。类似的如探究做功与物体速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平衡摩擦力使小车合力的功等于橡皮筋所做的功,实验更加简便、可靠。这种平衡摩擦力的方法简便、实用是一种巧妙的实验设计,高考更是时常涉及。
例1(2007・海南高考)现要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物理规律.给定的器材如下:一倾角可以调节的长斜面(如图三)、小车、计时器一个、米尺。
(1)填入适当的公式或文字,完善以下实验步骤(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
①让小车自斜面上方一固定点Al从静止开始下滑至斜面底端A2,记下所用的时间t
②用米尺测量A1与A2之间的距离,则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
③用米尺测量A1相对于A2的高度h.设小车所受重力为mg,则小车合外力F=____
④改变______,重复上述测量。
⑤以h为横坐标,1/t2为纵坐标,根据实验数据作图.如能得到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可以验证"当质量一定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这一规律.
(2)在探究如何消除上述实验中摩擦阻力影响的过程中,某同学设计的方案是:
①调节斜面倾角,使小车在斜面上匀速下滑.测量此时A1点相对于斜面底端A2的高度h0
②进行(1)中的各项测量
③计算与作图时用(h-h0)代替h
对此方案有以下几种评论意见:
A.方案正确可行
B.方案的理论依据正确,但利用所给器材无法确定小车在斜面上是做匀速运动
C.方案的理论依据有问题,小车所受摩擦力与斜面倾角有关
其中合理的意见是__
【答案】(1)②a= ■ ③ mg■ ④斜面的倾角或斜面高度h (2)C
【点评】上面的例题也是用通过倾斜滑板用下滑力来平衡摩擦力,但与前面介绍的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的环境不同,本题在实验时滑板的倾角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在变化故实验中每一次改变倾角都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C答案正确。由于不能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彻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因此实验时应尽量使斜面与小车做得更加光滑,减小摩擦力的影响,类似的实验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如图二)调节打点计时器使两限位孔在一竖直线上减小纸带与打点计时器的摩擦阻力、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要求测力计与平板平行且与拉杆在同一直线上等。而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实验中则另辟蹊径巧妙地消除摩擦力的影响。实验用描点法绘出平抛运动的轨迹,要求每次小球都要重复原来的运动,抛出的初速度相同,而倾斜轨道的摩擦力不可避免,但每次小球都在同一位置释放影响相同,结果却没有影响了。
二、探究"阻力"的规律。有些实验不能很好地平衡摩擦力,只是采取一些"改良"的措施减小摩擦力的影响,这些措施究竟能否达到实验的要求有待检验,需要用实验数据进行评估。
例2 在用打点计时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质量 m=1.00 kg 的重物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如图四所示为选取的一条符合实验要求的纸带,O 为第一个点,A、B、C 为从合适位置开始选取的三个连续点(其他点未画出).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 0.02 s打一次点,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g=9.80 m/s2.那么:
(1)纸带的___ ___端(选填"左"或"右")与重物相连;
(2)根据图上所得的数据,应取图中 O 点和__ ____点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3)从 O 点到所取点,重物重力势能减少量ΔEp=________J,动能增加量ΔEk=________J(结果取 3 位有效数字)
(4)估算实验中的阻力与重力的比值f/mg=______________
(5)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 ___ .
【答案】(1) 左 (2) B (3)1.88J、1.84J (4)0.02 (5)在误差范围内机械能守恒
【点评】上面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得出■=■=0.02,实验误差为2%,说明实验中减小摩擦力采取的措施或操作是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由此评估得出的在误差范围内,机械能守恒这一结论是可靠的。
相对摩擦阻力空气阻力要复杂得多,它的大小不仅与相对速度有关,而且这种关系表达式也随速度的的大小在变化,这方面江苏高考做了很多创新的尝试,为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例3 (2010江苏单科,11,10分)为了探究受到空气阻力时,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某同学采用了"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五所示)。实验时,平衡小车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后,在小车上安装一薄板,以增大空气对小车运动的阻力
图六
(1)往砝码盘中加入一小砝码,在释放小车___(选填"之前"或"之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2)从纸带上选取若干计数点进行测量,得出各计数点的时间t与速度V的数值如下表:
t(s) 0 0.50 1.00 1.50 2.00 2.50
V(m/s) 0.12 0.19 0.23 0.26 0.28 0.29
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V-t图象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折.该同学认为: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小车所受的空气阻力将变大。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V-t图象简要阐述理由.
【答案】(1)之前 (2)如图七所示
(3)同意。在图象中,速度越大时,速度图象的斜率越小,加速度越小,上车受到的合力越小,则小车受空气阻力越大。
【点评】本题中借用了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运动的实验通过V-t图象确定小车的加速度的变化,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小车所受空气阻力的变化规律。原理简单,涉及的物理量少误差容易控制,无论是考试还是实际实验都是一个精巧的方案。
例4 (2012江苏单科,11,10分)为测定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小亮设计了如图八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当木块A位于水平桌面上的O点时,重物B刚好接触地面.将B拉到P点,待B稳定后静止释放,A最终滑到Q点.分别测量OP、OQ的长度h和s.改变h,重复上述实验,分别记录儿组实验数据.
(1)实验开始时,发现A释放后会撞到滑轮.请提出两个解决方法.
(2)请根据下表的实验数据作出:s-h关系的图象.
h(cm) 20.0 30.0 40.0 50.0 60.0
s(cm) 19.5 28.5 39.0 48.0 56.5
(3)实验测得A、B的质量分别为m=0.40kg、M=0.50kg.根据s-h图象可计算出A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4)实验中,滑轮轴的摩擦会导致μ的测量结果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减少B的质量;增加细线的长度(或增大A的质量;降低B的起始高度)
(2)如图十
(3)0.4 (4)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