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发展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农业园区;建设;现状;问题;建议;贵州绥阳;蒲场镇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73-02
现代农业园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能够促进农业新技术的集成和转化、示范与推广,促使农民增产增收和可持续发展[1]。2013年以来,贵州省开始集中重点打造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2]。
1 发展现状
蒲场镇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的西南面,西与遵义市汇川区板桥、四渡、高坪、金塘等镇(乡)毗邻,北靠枧坝镇,南临遵义市汇川区、团泽等地,总面积136 km2,现辖8个村居社区。截至2015年底,全镇常住人口约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非农业人口2 704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875元。全镇耕地面积21.3 km2,粮食、蔬菜规模经营面积3.2 km2,占耕地面积15 %。2016年全镇农业园区计划投资共计1.97亿元,涉及药材、花卉、养殖、种植等领域,在规划、定位、特色方面的标准进一步提高,目前全镇5年间共流转土地6.7 km2,特色种植农产品主要有白茶、黄金茶、花卉药材、无公害蔬菜、精品水果等,总面积约4 km2,以“现代高产、农旅整合”为主题的现代农业园区已初具规模。
一直以来,蒲场镇党委镇府按照“产城融合建设城镇,山水融合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思路,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努力把蒲场镇打造成为“山水田园小镇,宜居宜业之城”。现已形成镇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财政收入显著增加,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的良好局面。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十二五”期间,虽然蒲场镇大力实施烟水配套、河道治理、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石漠化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基层村级管理范围内的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无法满足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对农田水利设施的要求。“靠天吃饭”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农业减灾抗灾能力还比较弱。
2.2 农技队伍建设亟须加强
一是缺乏复合型人才。虽然蒲场镇农技推广技术人员对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较为擅长,但对于市场的研究、农产品市场分析及营销策划方面、加工技术的理解与掌握则较为薄弱,对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有机协调发展起不到相应的技术支撑,导致园区知名度和品质不高,经济效益不理想[3]。二是技术员发展空间不足。技术人才有被借调到其他部门的现象,留不住、招不来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三是农民自身条件有限。整体文化程度偏低,从业人员年龄偏大,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进程。全镇农村妇女、儿童、老人在家留守较为普遍,他们难以接受现代科学种植技术,对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理解较为缓慢,不能完全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
2.3 核心支撑产业亟待建设
一是尚无深加工企业及产品。都是以销售初级农畜产品为主,真正深加工、精加工的品种很少。而休闲、旅游、观光农业才刚起步,还未建立起自己的拳头产品,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统一链条[4]。二是涉农企业的规模还不够。品牌知名度不够响、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强、农产品的直接吞吐量不大,带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作用不明显。三是本土家庭农场有限。历史经验证明,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才是最经济有效的模式,从长远来看,农业园区经营主体应在资金、政策、技术上重点培育本土家庭农场[5]。
3 发展建议
3.1 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一是提高扶持力度。以“坝区抓高效、山区抓特色”为总体要求,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快速完善建设规划,重点推进农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水资源空间格局,高标准建设农田。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园区建设的资金补助,适当减免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税,免去农业园区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三是加强宣传推介。重点推介农业园区及特色农产品,提高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2 推进农业人才队伍培养
一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极组织休闲农业企业到优质的园区参观学习,从而提高服务水平。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同时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6]。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试验基地的建设,创造吸引人才的工作环境;通过改革分配制度,营造吸引人才的生活环境;不定期组织培训和交流学习,促进农业科技园的整体发展[7-8]。
3.3 加强农业园区经营主体培育
一是要大力引进培育和扶持壮大一批农业企业。形成企业相互联动、项目配套带动、各级产业互动的企业集群,吸引更多资金、人才等重要资源向农业园区集聚。二是要大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重点打造和发展运营机制完善、示范带动能力强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培育多种经营主体。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户参与农业园区建设,建立起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为主的多元化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并存的局面,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5-9]。
3.4 提升农业园区自身管理理念
一是对内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链接关系。通过“农业园区+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基地)+农户”,使“土地流转受益、产业前端受益、保护价格受益、利润返还受益、务工就业受益和股份合作受益”的观念深入农民群众,延长农业产业利益链,深化群众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程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内部结合多数农户的资源,并将资源妥善规划与利用,达成各项资源的最佳配置,提高农村的经营管理能力。二是对外寻求产业整合。正确分析农业园区在产业内所处的地位,依据需求在产业内外寻找协调、结盟、整合、合资等经营上的链接,把园区发展和市场需求、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才能达成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效益共创的生态链,有助于建立持久性的竞争地位。
3.5 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模式
一是加大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通过微储、氮化等方式进行处理,把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饲料秸秆,便于畜禽的消化吸收,实现资源在种植业和养殖业间循环利用。二是加强农牧产业结合。在养殖场推广沼气池建设,利用沼气、沼液和沼渣作为有机肥替代农药、化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10-12]。
4 参考文献
[1] 刘妍佼,宋士清,苏俊坡,等.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基本特征、功能、类型研究综述[J].中国园艺文摘,2015(2):45-47.
[2] 罗睿,何腾兵.贵州典型现代农业园区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10):39-41.
[3] 俞美莲,马莹,董家田,等.国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农业学报,2014,30(6):7-12.
[4] 杨步银,滕清,徐丽萍,等.南京六合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与发展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5(2):51-53.
[5] 孙秋,王天生,何成文.贵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基于贵阳市、贵安新区的调研[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9):218-222.
[6] 邢亚静,申潞玲,王石宝,等.山西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朔州市建设现代农业的调研报告[J].山西农业科学,2008,36(11):3-13.
[7] 顾金峰,程培埋,储宇奇,等.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与对策:基于苏州现代农业园区的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501-504.
[8] 昌正华,周冰峰,周正平.以创建市级农业园区为契机发展现代农业[J].中国农技推广,2012(7):11-12.
[9] 许萍.绍兴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5):618-620.
[10] 韩金龙,段友臣,邓鹏,等.济南都市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152-154.
关键词:医院建筑,发展趋势,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全球范围内医院行业比较新的发展动向有 :医疗宾馆、短期住院中心、预产 - 分娩 - 恢复(LDR)产科模式、诊疗决定单元、住院前门诊、导向系统。
2、国内医院建筑的发展趋势
2.1 预留扩建、改建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医院发展的需要,在设计医院建筑时病房部、门诊部、医技部都要留有扩建的空间。在进行总平和立面设计时,预留扩建、改建的可能。
2.2 高层化和集中化
随着医院规模的逐渐大型化,土地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医院建筑的类型逐渐高层化发展,同时在规模扩大的时候,应保证管理线路的高效率,平面布局向集中化发展。
2.3 注重流线组织
在进行高层医院建筑设计时,重视流线组织,普遍遵守以下原则 :
(1)医护工作人员和患者通过各自的通道到达各个区域,在平面和垂直的空间关系上予以分流。
(2)患者流线通过多级分流至目的地,如 :树状分支在入口处初步分流,分急诊、入院、呼吸科、儿科、传染科、普通科等入口 ;发挥门诊大厅的主要交通功能,迅速将患者从入口分散至各门诊单元;门诊单元的候诊区域再区分为一、二次候诊等。
(3)为控制院内交叉感染,物流中以洁梯、污梯分别运送物品,并从时间上错开。
(4)人流量大的功能区应设置在高层的下部,如门诊部;人流量少的功能区应设置在高区,如专科门诊、手术中心、办公区、病房区等。同时设计之前应该做一些基础调查研究,如门诊流量的变化特征、医院的医疗特色等,以便对医院日后设计做出合理预测。
2.4 环境人性化
医护工作人性化。将传统的高窗台、小窗、大隔离栅栏改为低柜台、开敞式 ;病房走廊在局部适当加宽,为病人提供康复训练场地及交谈休息场所 ;加大护士站的空间,为患者和医护的交流提供方便,并可设置分护士台和护士站,减少医护服务半径 ;护理单元中少床化,欧美国家的病房多以单间为主,我国的护理单元床位数有逐步减少的趋势 ;护理单元形式多样化,包括家庭护理室、儿童护理室、老年人护理室等,在病房平面布置中增加餐厨、卫生间、会客间、护理间等辅助功能区。
使用改良的灯光和自然光源。减少由于阅读信息或治疗要求错误造成的医疗事故,使用夜间光源降低对休息的干扰。改善通风和天气控制。降低院内感染的可能性,通过窗户和阳台引入新鲜的空气,达到对单独房间内温度和湿度的有效控制。
加强公共服务空间的人性化措施。考虑患者及医护、后勤、探陪等健康人的需求,设置餐饮、咖啡吧、电话亭、休息大堂、中庭等。
室内装修人性化。如选用符合病人心理的颜色,增加软装的应用,应用亲切的标识系统等。
人体工程学设计。病人和员工通道的设计(尤其是最有可能发生跌倒的套间和洗手间),左侧或右侧行走通道的设计,减少工伤设计。
增加正面的影响。提供有趣的设计元素,来降低病人对病痛的注意力,提供给病人和员工的可以看到户外的视点(比如在手术间外面设置窗户来减少疲劳),非诊疗用的摆设可以起到诊疗的作用等。
增加体现医院特色的服务。深圳妇儿医院妇产科住院大楼在设计中,手术层设置了家庭等待室,病房区设置了供家庭使用的厨房、配餐室,体现了对孕妇这一特定患者人群的关怀。
2.5 重视节能设计
在现代医院设计中,对节能的考虑越来越被放在重要的地位。节能设计主要包括 :平面设计中的用能房间划分、房间采光排布等 ;立面设计中的窗地比选择和遮阳设计等 ;剖面设计中的采光、通风考虑等。
2.6 数字化、智能化
分散办公。传统医院设计中以门诊大厅为交通核心,不但联系其他功能空间,还担负着挂号、缴费等办公功能,存在着人流拥挤、排队等候时间长、噪声大等问题。采用数字化网络后,可以使挂号、缴费等不受空间的物理限制,医院可以在各科科室附近设置分散挂号、收费窗口或柜台,或者也可以与护士站台结合设置。患者看病可以直接到各层科室,挂号、候诊、就诊一次完成,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几率。
自助门诊。自助门诊不需要工作人员参与,管理方便,节省空间。自助机器类型包括 :自助挂号机、自助缴费机、自助取化验单区机、自助医保查询、自助医疗费用查询等。病人可以自助完成挂号、缴费、查询功能,不需要工作人员的接待。
2.7 造型上追求现代感和时尚感
现代医院在造型上追求现代感和时尚感,材料、颜色越来越多样化,不拘泥于人们以往认知的医院形象。
2.8老医院改建需求越来越大,老年专科医院建筑会有较大发展
国内在老医院改建方面的需求应该会越来越大,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城市的新建区也会有新建医院的机会。在国外,医院设计师是非常有地位的;在国内,设计师的地位也会逐步提升,同时,医院建筑的设计人员也会面临更高的要求。另外,中国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快,预计老年专科医院建筑也会有较大发展
3、医院建筑设计特点
3.1绿色医院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从大型综合医院到社区医院,绿色医院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同时更注重建筑与当地环境、文化的有机结合。例如301医院海南分院,结合三亚地区的自然条件,在遮阳、通风等方面进行了处理;再如自治区藏医院,设计者充分调研和分析了传统建筑的形式和建筑元素,采用现代建筑的布局形态,把传统建筑的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的布局中,创造了属于时代的传统式建筑。
3.2人性化的理念已被普遍运用
在设计中均充分考虑患者及医护人员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尽量为他们提供方便。例如云南省文山州精神病医院新建项目,公共空间、病患空间、医护空间分区明确,病患、医护通道相互独立,既关怀了病患,同时考虑了医护人员;住院楼标准层结合层层退台处理,为医护人员及患者提供了合适的楼层室外活动空间,这对患者的康复是很有利的。
医院建筑的内外环境的人性化则更加注重功能使用的便利性、舒适度,尽量弱化医疗功能本身对患者造成的消极影响,并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如花园、交流、购物、娱乐等功能,以辅助功能提高医疗效果。
3.3县级医院注重流线与功能分区
对于县级医院的建筑设计,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为大众服务,因此最重视流线的简洁和功能分区的清晰。另外,还考虑到了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如何降低未来的运营成本。
3.4预留发展空间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
目前,很多医院建设项目开始重视前期策划,设计方案均从现实出发,又能应对今后的发展变化,使医院建筑有序发展。有些医院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预留的空间甚至更细化,例如深圳市滨海医院虽然很大,但是门诊和医技科室都有扩展的空间。
3.5 从非专业逐步走向专业
“十二五”期间医院建筑设计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是对设计单位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很多院方和建设方都强调医院的建筑设计需要以功能为先导,近远期规划需要协调考虑,也出现了一批在医院建筑设计方面比较专业的设计单位,所以这个期间医院建筑设计的总体特点是从非专业逐步走向专业,设计单位的设计思路也慢慢从应对普通公共建筑走向专业化设计。在“十二五”初期,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都很少采用设计总承包方式,现在则是在内地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医院项目中都经常被要求使用设计总承包方式。
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在百业待行的同时,医疗市场之竞争日益激烈,随之改变的是医院的建筑设计,医院的空间机能越来越复杂,因而对系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医院设计者们要有使命感,将医院建筑设计好。
参考文献
采用通用模式与经济模式
我们在设计医疗建筑时,关注点主要放在工作流程上,这对于创造一个高效的工作环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还重视后勤保障方面,因为后勤保障与医疗安全、效率密切相关。这些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绝对不能忽视的。
医疗建筑是在不断变化的。例如,在上世纪70年代,医院通常是通过中心走廊把各个建筑和房屋连接起来;在上世纪80年代,内部的空间变得越来越重要,增加某些休闲空间,比如咖啡厅等。
随着医院建筑的不断发展,我们在设计中产生了两个概念,即通用模式与经济模式。这两个概念影响了荷兰医疗建筑的设计。
首先是通用模式。有人认为,医疗建筑如果将所有功能都融合起来,会一团糟。我们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形成了一个通用的模式和架构,这对每一个功能都非常适用,能够让医院建筑获得更多的灵活性,即不同的区域都有类似的结构,各个功能是相互连接的,当一个功能区域变小或者变大时,不同功能区的位置是可以根据建筑结构互相变化的。如果医院发生一些调整,通用模式能够很好地适应。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通用模式能够在设计过程和使用过程中确保灵活性,保证医疗过程组织的自由度。
其次是经济模式,它与通用模式截然不同,因为医院的功能不同,建筑类型亦不同,设计方法就不同。经济模式即采用特殊且经济的建造方式满足医疗建筑对功能的需求、建筑尺度和外形保持人性化和可识别性、在医院核心诊疗部门植入高新技术、在建筑尺度上符合城市规划要求、楼层平面设计保证空间功能安排的灵活性。
运用视觉设计突显人性化
医疗环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一个国际性的趋势。我们考虑的是医院能否给患者提供一种愉悦的体验感,而不仅仅是提供治疗的设备。可通过视觉上的设计方法,让较大的医院“变小”,使其在患者的视觉和感官当中变小,减少他们的不安全感,即要想方设法让患者忽视他们正身处医院这一事实。
使患者尽可能在建筑外部停留更长时间
对于一些规模非常大的医疗建筑,当患者身处其中时,感觉自己很渺小,可能会有一种不安全感,在与医生进行交谈时会觉得非常不自在,所以我们尽量避免让患者产生这种不安全感和陌生感,让患者能够尽可能地在建筑外部停留更长的时间,更有自由感。
淡化患者进入医院空间的感受
在医院内部的处理上,可采用视觉上的“模糊”设计。例如,将主入口的设计融入到城市建筑之中,作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使患者没有进入医院之前,不会看到医院内部的情况;当从入口进入医院时,走廊的设计也与外部设计差距不大,使患者不会有明显进入医院的感觉。与此同时,在走廊设置一些商店,淡化患者进入医院空间的感受。
在高新技术设备用房内设置人性化灯光
另外,现在所有的医院都有很多高新技术设备,这些设备对于诊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当患者进入房间看到这些设备的时候,会觉得自己非常不安全。于是,我们强调在采光上通过灯光的设置使场景更为人性化,从而减少患者的不安全感。例如在放射科里面,我们通过灯光的设置和一系列内部光线和色彩的不断变化,使环境变得更加柔和,让所有的患者感觉更加温馨。
[关键词] 基本现代化 决战阶段 协调发展战略 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 D6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2)03-0026-04
[作者简介] 丁宪浩(1955-),江苏海门人,苏州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学、经济学、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
今后10~15年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战时期,在发展战略中强调以社会建设为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涵义
以社会建设为重点,并不是要放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而是要紧紧依托这一原则,在基本现代化决战阶段,在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的特殊时期,侧重加大社会建设力度,推进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更加和谐发展,更好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这一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内涵。
1. 进一步夯实做强经济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沿海发达省市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然而与现代化要求相比,人均GDP等关键性指标还存在不小差距,即使领先的京津沪三市也仅1.2万多美元,排名靠后的省仅及这一水平的一半左右,经济现代化仍然是沿海省市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增强的基础和前提。必须紧紧抓牢沿海经济相对先发优势,进一步夯实做强经济基础。一是更加注重提升发展质量。沿海经济发展的出路在于转型升级,要着力在发展中调优沿海经济,在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产业布局、市场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既彰显各省市特色和优势,又适应现代化要求,促进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外向拓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全面提升和协调。二是努力争取适当的发展速度。沿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区域,2010年沿海10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的61.2%,可以说沿海经济的发展状况左右着全国经济的发展态势。近年来沿海适应转型升级需要经济增速有所下调,而经济规模、发展阶段等因素也制约着发展速度,带动全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区间。要在调优中努力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通过开拓新的经济增长领域,挖掘经济增长潜力,进一步做大做强沿海经济。
2. 进一步提升强化社会建设地位。近年来沿海一些地方比较重视社会建设,但与较坚实的经济基础相比,社会现代化的步伐还是相对落后,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基尼系数、医生数量、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量、环境质量等社会建设指标与现代化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在沿海现代化攻坚阶段,最关键的攻坚方向就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本质是幸福度的提升,其核心是民生建设,其内容涵盖社会设施建设、社会组织建设、社会制度规范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文化建设。提升强化社会建设地位,首先就是要将以民生建设为核心的社会建设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列入日常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工作考核的主要指标体系。同时要提升全社会对社会建设的重视程度,将社会建设作为基本现代化建设的头等大事,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其全面开展。
3. 进一步调整优化两大建设关系。在沿海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战阶段,需要针对现代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更好地协调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两者关系,确保现代化建设有效推进。一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两手抓、两手硬。不仅继续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而且要全力推进社会建设这个重点。如果说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仅仅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经济十分落后情况下最科学的发展战略,那么在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向基本现代化发起最后冲击的决战阶段,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两手抓、两手硬就是最适时的战略部署。二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经济建设为社会建设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力支持,社会建设为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有效需求、更具活力的人力资源、更加和谐的发展环境,形成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三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通过加快社会建设,形成更为合理、协调、有效的发展格局。
二、实施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
协调发展战略的依据
1. 以社会建设为重点是落实以经济建设中心原则的时代呼唤。在沿海经济向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阶段转型升级的历史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战略,有利于加快现代化进程,更好地达成经济建设的目的。有利于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形成更多更持久的消费需求,提升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利于解决突出的社会问题,化解尖锐的社会矛盾,为经济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2. 以社会建设为重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以社会建设为重点,抓住了消除沿海发达地区不和谐因素的关键,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症结,构建起较为完善的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产生沿海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显效机制、长效机制。以社会建设为重点,有利于形成高标准的社会精神、道德风尚,实现社会运作机制健全、社会运行稳定、和谐状态可持续、社会发展取向积极向上的局面。
3. 以社会建设为重点是做长现代化“短板”的必然选择。一些地方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导致社会矛盾积累发展,个别地方甚至爆发冲突,已经开始拖经济建设和整个现代化建设的后腿。实行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战略,能够有效缓和、化解社会发展不足带来的问题,解决诸如征收拆迁补偿、合理水平和范围的社会保障、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收入水平的调节等等一系列困难问题。
4. 以社会建设为重点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度的有效手段。把社会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能很好化解影响居民福利水平提升的不利因素,解决诸如居民收入水平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建设等较明显拉低居民幸福指数的突出问题,为人民群众的权利保障和行使、利益维护和享受提供更好条件,从社会公平、公正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等更为根本的层面推进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形成社会氛围优化、社会幸福度最大化的体制、规范乃至社会文化,构建起提升人民群众幸福度的长效机制。
三、实施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
协调发展战略的建议
1. 尽快对沿海发达地区现代化战略调整升级作出决策。沿海发达地区正处于由小康社会走向基本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必须顺应现实需要对现代化战略进行调整升级。应在论证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就现代化战略调整升级作出决断,有步骤地予以实施。为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可以选择经济率先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不同、具备相对较强抗风险能力的地区,进行先行先试,初步积累经验后在最发达的省市推开,然后再在沿海省市全面实施。对试点地区,应该给予较为充分的政策调整、管理创新的回旋空间,允许其根据试点目标和指导思想,依托当地经济发展基础和社会建设条件,探索出台必要的社会建设优先的政策、规范,采取更多强化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新措施,为社会建设重点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试点经验应尽早推广。
2. 组建统筹社会建设发展的机构。一些地方顺应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已经成立了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社会建设重大问题。而从社会建设成为工作重点的趋势看,要求与之匹配的管理服务机构是具有相应功能的完整体系。其构成至少包括三部分:一是领导机构。领导机构负责对社会建设重大事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对社会建设推进及与其它建设配合进行统筹协调,对社会建设全局进行指导。为此,要求领导机构具有权威性、稳定性,需要增建由负责领导专任主要负责人的常设性领导机构,统一行使社会建设管理协调的领导职能。
二是咨询机构。由于社会建设管理面临一系列需要探索研究解决的疑难问题、全新问题,领导机构的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有赖于参谋咨询机构的强有力支持。为此需要组建具有很强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能力的专家咨询团,以专职兼职相结合、自主研究与项目招标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咨询研究,必要时成立专门研究机构,集中一部分专家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突击攻关。
三是执行机构。现行主要从事民生管理的机构是民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社会建设与管理机构还有公安、教育、文化、体育、园林、环保、、城管等部门,工商、税务、发改委、住建等经济管理部门也涉及社会管理;从管理层次看,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承担着社会建设管理的大量具体工作,正逐步成为社会建设管理的重心所在。适应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战略需要,一方面要调整机构职能,首先重点强化民生管理机构、理顺和增强其管理服务职能,同时加强、调整其它社会建设管理机构及其职能,加强相关经济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使得现行行政体系的职能机制基本能够保证加强社会建设管理决策的贯彻落实,待条件成熟、确有必要时再进行较大幅度机构与职能调整。另一方面继续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调整,赋予乡镇、街道以及村、社区更多社会管理服务职能权限,给予更多资源保证,推动加强社会建设以及社会管理重心下移的顺利进行。
3. 加强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基本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科学研究。一是社会建设目标与要求研究,主要是沿海各省市社会建设目标以及衡量指标研究。从各地实际出发,参照国际上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将沿海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节点分别设定为2015、2020和2025三个批次,研究设定各批次基本现代化中社会建设目标及其相应的衡量指标体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全面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衡量指标体系。同时,研究设定2020~2035年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社会建设目标与要求,并注意与基本现代化目标要求的衔接。二是沿海各地社会发展状况研究。主要包括沿海地区社会基本构成情况,各类社会群体(阶层)诉求与心态,社会流动与融合情况,社会心理、社会道德与社会文化情况,民生建设与管理情况,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基本情况,社会组织发育情况,基层社会管理治理情况等等。三是沿海地区社会建设思路对策研究。目前需要研究的对策性课题非常多,如社会建设在沿海地区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及其落实途径,沿海各地创新社会管理的主要领域与推进战略,沿海各地居民收入倍增的瓶颈与对策,社会转型中公民素养的实际状况与提升路径,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流动人口参与社会建设的难点与思路,沿海地区社会保障全覆盖与提档升级的条件与思路,等等。
4. 调整基本现代化的规划部署及资源配置。在总体尊重各地“十二五”规划及远景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适度微调完善,以保证进一步加大社会建设力度,突出社会建设这个重点。规划调整完善的原则主要有三,一是两大建设并重原则,体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两手抓两手硬的精神。二是民生优先原则,把改善民生、提升居民幸福度作为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在规划中予以更充分体现。三是提低补短原则,对社会建设的“拖后腿”领域进行补充规划,确保其在基本现代化决战阶段能够追平赶上。与社会建设重点发展战略及规划微调完善相适应,社会资源配置也要作相应调整,促使在“十二五”期间民生水平有较显著改善提升、居民幸福度有较大提高。社会建设欠账较多的领域和地区、以及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都应有较为充分的社会资源投入。在社会组织与管理方面,须加大对村级及社区建设的关注与投入力度,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确保社会管理重心下移落到实处。
5. 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首先是领导干部,要通过学习、讨论、研究,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实施基本现代化新发展战略的意义、目的、内容、要求,承担起自觉宣传、解释、组织实施新发展战略的领导者的角色。其次社会建设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和其他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对社会建设重点发展战略的认识,掌握其主要内容,明确社会建设管理机构、社会工作者自身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以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推动社会建设的更好开展。再者,对全社会居民,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组织居民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开展讨论,努力使全社会了解顺应基本现代化决战阶段客观需要的新发展战略,认同、支持这一新战略,动员尽可能多的群众参与到基本现代化决战中来。此外要注意总结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新经验、新成果,及时予以宣传介绍,以加快成功经验的推广,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形成相互促进、不断完善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N].学习时报,2010-08-30.
[2]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J].求是,2010(20).
关键词:银行信息化 发展阶段 系统框架 成就
1 银行信息化简介
1.1 银行信息化,是指采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彻底改造银行业传统的工作方式,实现银行业务处理的自动化,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金融信息的全部过程。包括自动取款机(ATM)、商业网点电子资金自动转账(EFT-POS)、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
1.2 金融信息化重要性。
1.2.1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信息技术应用最密集,应用水平最高的行业。金融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2.2 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成为国家的战略基础设施,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列入优先发展之列。
1.2.3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各类金融信息系统是金融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重要基础,在金融发展中居于战略地位,是金融业创新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参与全球化竞争,取得竞争优势,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2 银行信息化发展阶段
国外金融信息化发展过程:脱机业务处理阶段(60年代初)、联机业务处理阶段(从70年代中期开始)、网络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管理理念,系统整合,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路径:支持业务运作业务改造业务。
目前来看,我国银行信息化处于网络化阶段,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且先进技术的应用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主要体现在:①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②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不完善。③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④跨行业、跨部门金融网络尚未形成。⑤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⑥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3 国有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基本框架
3.1 客户服务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包括柜台前台系统、ATM/POS/CDM前台系统、电话银行前台系统和互联网前台系统。
3.2 集成业务处理系统。集成业务处理系统的最大特点:一是全面系统地涵盖银行所有业务处理;二是它能实现各业务处理子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信息交换和功能互用;三是与信息系统其他部分连接,具有高度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功能。
3.3 数据仓库。现代数据仓库使用面向主体的多维数据仓库技术,其信息来源并应用于内部各子系统和外部有关系统。
3.4 分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分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是由企业战略管理(SEM)、客户关系管理(CRM)、常规企业管理(SBM)等子系统构成。
4 我国银行信息化取得成就
4.1 实现数据大集中。面对银行业激烈的竞争,我国银行信息化建设开始战略性调整,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向数据集中化、管理信息化方向发展。
4.2 支付清算体系逐步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切实履行中央银行以构建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为目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跨行支付清算服务体系。
4.3 电子银行快速发展。业界人士认为,提及电子银行业务,在过去的2011年,手机银行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是手机银行的市场基础,而手机的便捷性更是让手机银行业务大受欢迎。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工商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比上半年增长了30.8%,交易金额同比增长3.9倍;建设银行手机银行客户为2983万户,比上年增长32.9%;招商银行手机银行累计交易(不含手机支付)70.94万笔,累计交易金额449.5亿元,同比增长237.8%和574.2%。手机银行快速发展,让电子银行业务迅速渗透到消费者生活。目前我国有380万台POS机,已有60万成了手机支付改造,计划到2013年底全部的POS机都可以实现手机支付。
4.4 银行卡业务迅速扩张。新华网南京9月25日电中国银联助理总裁刘风军在全国地方金融第十五次论坛表示,中国银行卡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目前,中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已达27亿张,持卡人超过7亿。中国银行卡产业出现两大新趋势,即银行卡正在由中心城市加快向二级地市和发达县域延伸,同时以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金融IC卡为代表的银行卡支付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4.5 灾难备份系统基本建设完毕。灾难备份是指利用技术,管理手段以及相关的资源确保既定的关键数据,关键数据处理系统和关键业务在灾难发生后可得以恢复的过程。灾难备份必须满足三个要素:一是系统中的数据、部件都具有冗余性,即一个系统发生故障,另一个系统能够保证数据传送顺畅。二是具有长距离性,因为灾难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因而保证足够长的距离才能保证数据不会被同一个灾害全部破坏。三是灾难备份系统追求全方位的数据复制。以上三要素也称为3R(Redundance Re
mote Replication)
参考文献:
[1]方德英,黄飞鸣著.金融业信息化战略——理论与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04-01.
[2]帅青红主编.银行信息系统管理概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在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局域化经济体系。自由贸易区主要是指两个或者多个国家通过制定协议的方式来免除限定区域之间的关税,实现各个成员国家在该区域的商品进出自由,这样的做法对于满足国际物流的独特性以及开放性的要求,以及实现国际物流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国应当抓住机遇,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国际港口物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国际物流发展的促进作用
增加我国国际港口物流产业在国际物流产业中的地位。全球化的经济体系逐渐形成,跨国贸易也在其影响下不断的快速发展。世界性的贸易方式逐渐向国际贸易形式推进。大部分的工业发达国家都意识到了国民经济朝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趋势,都在积极采取经济措施想要使本国原本的进口替代型经济或投资导向型经济逐步转向更加具有经济效益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使之对本国商业发展起到刺激作用。面对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自由贸易区就成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商品中转地点,这不仅促进了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港口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创新。除此之外,由于自由贸易区的商品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又使国际物流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升了地位,为国际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为多边贸易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在进行相关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遵守协商一致的基本规则,如果实际情况无法做到协商一致则采取投票表决。建立区域贸易的形式主要是为了实现贸易经济的共同发展以及优缺互补,在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决策没有实现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凭借自由贸易区域达成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的经济目标。所以,经济贸易区的建立为实现多边贸易经济起到了保障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
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基础上实现国际物流發展
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国际物流枢纽港的形成基础。国际物流的枢纽港在之后的建设中会变得更加的功能多样化,通过保税区与枢纽港的融合来进行自由贸易,就是枢纽港多功能作用的具体表现。港口枢纽综合性能的发展使原本只是进行物流运输的港口枢纽逐渐演变成为完整的实现经济贸易的基地。这样的物流枢纽港,一方面能够完成传统的装卸、存储以及商品中转的工作,另一方面又可以在生产方面、资本市场方面以及商品贸易市场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有利于形成多功能的国际港口物流体系,促进我国国际港口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
提高我国国际港口物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量。通过在港口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显著提高我国港口物流的效率以及物流服务与创新能力,通过实现顾客满意度提升的方式增加港口物流的国际竞争力量,使我国的港口物流产业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显著提高。另外要实现港口物流的竞争能力还要从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方面实现。而对要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港口物流来说,就势必需要把握发掘出有价值的具有独特性质的资源。这一类资源主要是指区别于其他港口而特有的方面,能为港口物流创造更加多的经济效益优势。例如物流便利程度以及该港口的便利交通就会吸引到顾客来进行物流投入。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在资源发现后进行整合集中,并科学利用其中的有效性资源,在这里保税区就是十分具有效益的一种独特性资源,融入保税区的方式就是对有利资源的合理利用。所以,在港口区域进行自由贸易的举措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由贸易与港口区域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形式的形成就是将港口与保税区进行科学匹配共同实现价值的最好结果。
关键词:经济区;现代农业;驱动作用;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050-02
山东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近年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走在了全国的前列。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蓝黄”经济区建设必将对山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驱动作用。
一、“蓝黄”经济区建设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业集聚,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1.政策倾斜为山东省现代农业配置了发展引擎。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加速实施,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民政部、国家海洋局等部委相继与山东省政府签订了部省合作协议,使得山东省现代农业不仅在土地、财税、金融、价格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而且还被赋予了体制机制、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创新驱动力,为山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2.人才集聚为山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为更好地支持“蓝黄”经济区建设,山东省出台了有关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工作意见,加快了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学研中心、博士后科研创新基地等高层次人才载体建设,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集聚力度,并重点选派经济区发展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赴海外进修培训,积极打造人才高地。与此同时,积极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工作,为经济区建设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实用人才。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向农业等产业的集聚,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3.资金集聚为山东省现代农业注入了发展动力。为支持“蓝黄”经济区建设,山东省在增加“蓝黄”经济区信贷投放的同时,设立了“蓝黄”经济发展基金,积极推动银政、银企合作,与全国十多家银行和多家保险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温州、香港、首尔等地组织召开商务合作招商恳谈会和推介会,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方位促进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外来资金、民间资本、风险资金的集聚。首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共引进高效生态农业项目132个,合同资金195亿元[1]。2011年山东省政府又安排16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蓝黄”经济区内包括高效生态农业和滨海特色农业在内的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2]。大规模的资金集聚大大提高了现代农业的投入,为山东省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4.科技支撑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增加了助推器。为更好地支持“蓝黄”经济区建设,山东省提出以重点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为依托,全面整合区域科技资源,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建成一批高层次研发机构,构筑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高效型、生态型、创新型、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以建设创新型海洋科技示范基地、高效生态科技示范基地、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国家高效生态农牧业开发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为主要内容,积极推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充分体现科技的支撑作用,全面提高“蓝黄”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贡献率。
二、“蓝黄”经济区建设把发展现代渔业和现代畜牧业放在重要位置,为山东省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保障食物安全提供了有利条件
1.渔业和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山东省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涵盖山东省全部海域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将逐步改变目前我国以近海、浅海、海面养殖为重点的传统渔业生产模式,通过建设海底人工渔礁、海洋牧场、远洋渔业基地和扩大现代化专业远洋渔船建造规模,大力推进渔业生产由海面向海底、由浅海向深海、由近海向远洋的全方位拓展,全面实现传统低效渔业向现代高效渔业的转变。现代畜牧业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依托黄河三角洲百万亩天然草场资源,进一步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积极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沿黄肉牛、滨海奶牛、西部肉羊、中部肉禽、北部生猪等畜牧产业带,努力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现代畜牧业示范区[3],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2.农牧渔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有效保障了山东省的食物安全。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广阔的海域资源是“蓝黄”经济区的突出优势,因此“蓝黄”经济区建设不仅不会因局部土地开发利用危及山东省的粮食生产,而且还能通过土地整理、盐碱地改造等措施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增加粮食产能。并通过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现代渔业,大幅度提高畜产品和水产品的产量,从而从量上有效保障了山东省的食物安全。高效生态农业是“蓝黄”经济区农业发展的模式定位,随着“蓝黄”经济区建设的逐步推进,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将在畜牧业和渔业中得以全面推广应用,这不仅有利于畜牧和水产养殖业产量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畜产品和水产品品质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在质上有效保障了山东省的食物安全。
三、“蓝黄”经济区建设有利于提高山东省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山东省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关键词]医疗卫生信息化;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023-01
当前,我院信息化建设如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一样,在各领域中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卫生信息化建设在我院发展的步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势在必行。医院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化服务为医院全面信息化管理以及患者就医提供了相当的便捷,是实现基本现代化医院的必备条件。在医疗保险大面积推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疗消费透明化,医药分家的现实环境下,使得复杂的医疗诊断工作能够在各部门的相互协作中顺利进行并及时完成。
1 我院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及现状
进展情况:最初,我们把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看成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问题,并没有从系统工程角度来管理和实施,误变为只要投资购入一定规模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自行组织一些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进行编程开发就能解决问题。后来,我院成立了信息部,主要由统计室、计算机室、图书室等职能部室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搜集、整理分析各种数据,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但以往这些专业归属各异,工作内容相互独立,各职能部室之间联系松散。此外信息专业人才缺乏,又受经验式管理模式的影响,各级管理者信息意识淡漠,对信息职能部门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高。因此这个时期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并无实质性进展。
随着我国卫生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医疗卫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信息部自筹建以来,坚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原则,逐步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HIS、PACS、LIS已成为我院“信息技术”的亮点。
1.1 HIS系统:HIS具有增加效益、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能力,并能节省资金的突出优势。包括管理员系统、西药库管理系统、中药库管理系统、门诊药房管理系统、住院药房管理系统、挂号管理系统、门诊收费管理系统、住院结算管理系统、护士工作站管理系统、病房摆药管理系统、手术麻醉管理系统、病人查询系统、住院病案管理系统、院长查询系统、综合统计系统、医技计费系统、物质库房管理系统等。
1.2 PACS系统:PACS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网络工程、影像工作站、临床医生工作站及存储设备所建立的综合性信息系统,是现代医学服务中的CT、MRI、B超、DSA等诊断工具的最佳管理方案。我院现已经联接影像科大型设备,全院60个浏览、管理终端。PACS系统的运用是现代医疗诊断革命性的变革,实现了影像系统无胶片化和实时传播。依靠PACS系统,使整个医院的其他科室都能共享到影像科内部的信息资源。
1.3 医疗保险结算系统:我院为济南市医保定点医院。医保系统联接了济南市医保办、济南市物价局,设置了圈存机,导医部、收费处、药房、住院处等部门设置了专用医保窗口。信息处理实现无纸化和无片化,真正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
2 推动我院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2.1 依靠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根据卫生信息化建设要求到2010年我国80%的医院将达到全面实施医院管理系统目标。去年8月,在北京启动的“中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推进工程”从医院管理改革和信息化建设需求出发,引导我国目前以“收费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系统走向“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面向医院开展长期广泛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
2.2 提高医院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特别是院领导班子的意识程度。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地购置一些硬件设备,上一套在别的医院应用还算成功的软件就完成了,它还需要与医院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信息化牵涉到医院的方方面面,它应该是全院使用部门、使用人员的事情,全院对信息工作的配合与使用,也直接影响到一个HIS系统能否生存下去。
2.3 引进全面的竞争机制:要竞争就必须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医院信息系统的逐步建设与完善为改善病人年覆盖面流程、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医院整体形象、提升医院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
2.4 培养复合型人才: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发展,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要。目前,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既懂IT、又懂医学以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缺乏。IT培训可以为医院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投资效益,取得双赢效果。
2.5 卫生信息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化服务具有公益性和社会统筹安排的特点,因此要建立以政府宏观协调主导的卫生信息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将各种信息化资源进行无缝衔接,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传递流畅,资源共享,为医卫生活动提供及时、准确、快捷的卫生服务信息。
3 存在问题与对策
3.1 在新形势下,我院信息系统存在着功能不完善、有部分职工对信息管理工作认识不够,法律法规意识淡薄,还有部分职工对电脑操作技术不能完全掌握,在电脑记录操作上存在不规范等行为。如何从庞大的医院信息数据库中挖掘、集成已有的数据资源,建立数据模型,结合科学的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找出最有价值的信息,作为领导决策和为医疗、科研、教学提供参考依据,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3.2 目前我院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网络信息化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竞争中优势主要来自信息资源的有效建设开发、利用、管理。我院通过培养电脑专业人才,组织人员参加与系统程序与供应开发商一起完善在应用过程中系统出现的问题,推荐在岗青年参加信息管理专业学习。医院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现代医院管理必须加快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发展服务信息化和网络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医院统计管理工作达到信息管理有序化、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文献信息服务整体化,基本实现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形成现代化的网络体系。应用医院信息系统为医院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结束
【关键词】以人为本抓安全;安全文化重在宣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我所工作的社区,包括四个生活小区的近3500多住户和商铺,10000多职工家属,整个社区的安全工作,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接触这项工作的数年中,我一直在努力寻找一个工作思路——从长远的角度,既能使社区基础的安全工作每日累加,循序渐进,不断夯实,又能在关键时期立竿见影地看到和谐安定的良好结果,从而使安全工作保持良性发展的态势。近一年多来,经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贯彻,结合基地社区自身的特点和安全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我有了一些启发:
1.要做好社区的安全工作,以人为本是关键
在企业生活社区抓安全工作,必须强调以人为本。原因在于,社区不同于企业,人员之间没有行政关系,不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管理。同时,社区的大部分人员以老人和孩子构成的弱体力群体为主,以低学识、低信息量的人群为主,而且,人际间的信息传播(邻里、亲友传播)超过了任何其他形式的传播。由于社区里人群的以上这些特点,使安全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才能有效开展。
举例说,在2009年上半年进行的生活区灾后重建、维修加固工作,是一项政府的惠民政策,部分经过鉴定为重度危险的楼房,需要完全搬空,进行封闭加固,才能确保安全,但很多居民仅仅因为麻烦,拒绝搬出,一些老人在子女的怂恿下,甚至来和重建工作组闹事。还有个别的居民担心自家的装修遭到破坏,提出不进行加固,同时,紧锁房门,不予配合。这些问题的出现,充分显示了社区人群构成的特点,就是低学识、低信息量、人际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居民囿于个人的小利益,不能马上认识到楼房的安全是该栋楼房所有人的最大利益。道理虽然简单,但居民的不理解,也是不争的现实。在此现状之下,当时给参加重建工作组的很多同志带来了困惑和不理解,为什么做这些明显有利于这些居民的事,还要受到他们的指责?此时,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给了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指导。维护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本身就是安全工作的核心,灾后重建本身也正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这两者是不冲突的。部分居民因为个人的素质、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安全意识等等原因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下,不予配合,这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在明确了这一关键问题之后,工作组的同志打消了不理解的态度,经过分工,分头对重点居民进行讲解和劝说,然后,把全体居民集中起来解疑,最终,大家全部搬出了危楼,使维修加固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全体居民的安全也得到根本的保障。
2.社区的安全工作要做到以人为本,就必须做好社区的安全文化建设,其最首要的就是做好宣传工作
文化不是命令,而是一种氛围,是一种被人们自觉执行的行为准则。根据社区群众的特点,以文化建设的方式推行安全工作,应该就是以人为本。而一种文化需要得到广泛认同,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准则,最主要的就是针对所在人群进行适当的宣传。
在社区中对安全工作进行宣传,过去的方式多是单一的和平面的。比如,横幅、标语、宣传单等方式,通过这些形式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非常有限。为了能尽可能地达到安全宣传的效果,以期达到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我们尝试以比较立体的方式来进行宣传。比如,现场讲解火灾事故原因等。
具体地讲,在冬季时,有两个生活区发生过火情,为了防微杜渐,我们面向整个社区进行全面的剖析,把整个过程和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火情分析,把发生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一一罗列出来,通过电视讲解、专栏张贴、现场宣传等各种方式立体地告知全体社区居民,大家对发生在自己身边左邻右舍的情况特别熟悉,也特别容易理解,宣传效果尤为突出。另一事件的分析讲解和宣传更是推动了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进步。这同样是一起发生在冬季的火情,原因是楼房单元线路老化。早在火情三天前已经有人向居委会反映有焦糊味,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最终发生了火情,因扑救及时未造成大的损失。通过这一事件,我们着重向广大居民分析了如何提高安全意识。如果附近的居民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如果居委会的同志接到群众反映,第一时间向物业公司投诉,此事件就会被避免。全民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就意味着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的推进,也同时意味着社区更加和谐安定。
3.把科学发展观用于指导社区安全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层次、全方位地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社区中的一切积极因素,都应该被鼓动起来,参加到安全文化建设中来。只有全民参与的安全建设才稳固。过去一年中,在社区进行灾后重建、天燃气引进、综合治理、维稳保安定等重大工作中,我们都尝试把居委会、物业公司、派出所、离退休党支部、业主委员会和基地管理处等社区中所涉及的所有管理团体都纳入到安全建设中来,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可以作为例证的,一是我们组织上述所有团体共同举办了大型的消防演练,以最真实的现场模拟、最广泛的人群参与,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这种所有积极因素都加以作用的方式,很好巩固了整个社区的安全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