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贸易的特征范文

国际贸易的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贸易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贸易的特征

第1篇:国际贸易的特征范文

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转型与结构调整

韩国政府在1999年2月《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与文化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产业,具体包含的种类包括:影视、广播、音像、游戏、动画、卡通形象、演出、文物、美术、广告、出版印刷、创意性设计、传统工艺品、传统服装、传统食品、多媒体影像软件、网络以及与其相关的产业等,以及根据国家总统令指定的产业。①韩国统计厅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主要包括:出版印刷、音像、游戏、电影、广播、演出及其他文化产业(建筑、摄影、创意性设计、广告、新闻、图书馆、博物馆、工艺品及民族服装、艺术文化教育等)。②

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韩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国际贸易的转折点,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渐发展成熟。

韩国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市场推动,更有国家战略推动,还有两者共同发力。经过四任总统(金泳三、金大中、卢武铉、李明博)和文化产业界人士20多年的不懈努力,以及一贯的文化产业促进政策和国家文化发展大战略的实施,韩国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占有率从不到1%上升到2011年的5%。而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韩国电影业,也从好莱坞的拥趸演化为亚洲瞩目的“韩流”产业的象征。总之,韩国文化产业国际贸易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团聚合、航空母舰式的发展路径,呈现出了全球化、高新技术化、集群化等新的发展趋势。

韩国文化国际贸易的特征

1.强调产品适用性,引导企业加强调研,开发适销对路产品。韩国政府通过驻外领事馆的大力协助,在文化产品输出重要国家的大城市设立驻外文化院、文化研究机构。除掉政府官方协调驻外机构,很多韩国大型跨国文化企业也通过在当地国设立办事处以及企业网络等多种手段,加强调研,针对不同地区国家民众的消费习惯和特点,开发不同产品。

2.通过举办和参加国际性展销洽谈活动来开拓国际市场。很多韩国大型文化企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商业展会,展示文化产品的科技性和创新性,促进跨国文化贸易合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时空进度大大缩小。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会展、洽谈会等国际贸易载体形式,推介产品,已成为韩国文化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经验。

3.采取规模化经营,集中力量开发特色名牌产品。韩国跨国文化企业一般源自于传统大型跨国企业,在吸收欧美发达国家文化企业发展经验后,大多采取规模化经营,集中力量开发属于企业自己的特色名牌产品。例如,CJ是韩国较具代表性的食品关联企业,其主营业务是食品生产与加工,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它开始进军作为业务多元化一环的文化娱乐产业。目前,CJ集团的海外销售总额占全部销售额的15.5%,进军海外国家数为10个。

4.采取多种手段为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资金支持。例如,1999年1月韩国广播文化交流财团设立“影像制品出口支援中心”,为每年生产1000部以上出口影像制品提供资金支持;2002年文化产业振兴院选定10个出口唱片项目,各支持3000万韩元制作费和2500万韩元外文版制作费。此外,韩国政府还设立奖励制度。2002年国家新设“出口奖”,由文化观光部和文化产业振兴院从过去一年的出口产品和单位中评选出10个奖项。

5.充分利用全媒体的高效作用,构筑海外营销网络体系。紧紧抓住新媒体快速便捷的特点,构筑海外营销网络体系,在重点出口地区设立“站点”积极开展跨国生产合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传播,韩国文化“走出去”的依赖途径发生变化,有逐步向互联网等全媒体方向发展的趋势。韩国文化企业通过先进的网络、外国商,开发商直销、合作经销等多种手段,逐步构建起国际营销网,加强市场动作。

韩国文化国际贸易对我国的启示

韩国文化国际贸易的经验表明,文化要想“走出去”,不仅仅是政府走出去,人员走出去,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走出去,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我国文化和韩国文化同处于儒家文化圈范围之内,双方在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国际贸易战略等诸多方面有相似性,因而分析韩国文化国际贸易过程中有价值的经验,有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1.进一步精确和细化国家层面的文化国际贸易战略。我国文化产业要想更有效、有序、持久地“走出去”,就应制定实施文化国际贸易的大战略,建立推动文化国际贸易的长效机制。韩国文化产业和实施文化国际贸易的基本国家战略是:集中力量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文化产品;重点培育战略性文化产业。我国对于文化产业和文化国际贸易的发展定位、规划方向和具体重点等已越来越清晰,但是要进一步发挥战略层面,尤其是国家战略层面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国际贸易的重大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文化战略布局依然需要进一步精确和细化。

2.解放思想观念,树立市场导向性的文化产业意识。韩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国际贸易在起始阶段也注重政府的力量和作用,但随着文化企业总体实力的提升,尤其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自卢武铉政府开始,韩国政府采取参与但不干预的政策,提出让文化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尽量避免政府的行政干预。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已让位于市场经济体制,同样我国文化体制也经历了多次改革,由过去单纯的福利型文化事业变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个方面:文化事业由于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得以廓清,其公益性更加突出,除自身需要不断增强活力外,政府和社会不断加大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使其公益属性更加明显;而文化产业则主要体现经济属性,政府应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调整实现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③

3.通过整合政府管理机构,更好地发挥政府管理和协调职能。韩国的政府职能部门始终按照文化产业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在宏观调控、投资引导、政策出台、产业分析等多个方面与产业保持密切同步,有效推动了产业的发展。我国也应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党委领导有力、政府管理有效、调控适度、运行有序,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宏观管理体制;要继续改革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要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文化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文化产业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不直接干预微观文化活动和企业。把管理重心放在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上,管导向、管原则、管规划、管布局、管市场、管秩序,管住方向,管活机制,管好质量,管出效益。韩国政府单独设立了文化发展振兴院,能够很好地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企业“走出去”。

4.遵循国际惯例,构筑海外网络营销体系,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文化产业要“走出去”,必须逐步树立“国际营销、全球营销”的概念。“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应当认清自身发展所处的阶段,从企业发展的纵向思考海外拓展的定位。针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特点,积极适应海外市场的特色。要选择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商业流通模式,构筑高效的营销网络企业,还应关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把握各种有利时机。韩国在构建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韩国文化产业的不同领域,拥有种类齐全的行业协会或组织。行业协会一方面延伸了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对行业提出指导和管理;另一方面也展开行业自律,并及时把产业界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政府部门。由此,行业协会成了韩国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中承上启下的重要桥梁,发挥了政府或者企业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我国政府也应注重行业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在文化企业国际贸易过程中穿针引线的特殊作用。我国也可以充分发挥驻外机构的信息提供职能,为文化企业决策创造更完备的信息环境。此外,韩国在文化国际贸易过程中,尤为注重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很多韩国文化产品切入了国家意义的形象内容。我国在大力推动文化产品出口时,也应注重产品的内容,切实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同时,要实现文化产业“走出去”,在培育一批大型的外向型文化产业集团的同时,要加强调研,制定符合国际文化贸易规则的激励政策,实现我国文化产业与国际贸易规则的接轨。④

5.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降低文化折扣度。韩国文化企业国际贸易尤为注重当地市场受众群体的消费习惯和文化特色,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国外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一个产品要想获得当地民众的欢迎,必须实施本土战略。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企业国际贸易的一个显著特点表现为文化生产、消费、传播的硬件和技术快速发展,包括数字电视、宽带网络、数字化电影院等大批的硬件设施建设,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技术水平上都与世界先进国家同步甚至处于领先地位。但文化产业在内容提供上要注重同步提升,尤其是要鼓励对原创性作品的开发。否则,容易造成文化产业的“空洞化”现象,给大量国外文化产品的输入以可乘之机。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2012年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中国影视动画产业转型升级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号:2012年度第21号】

注释:

①张隽:《探析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及启示》,《当代韩国》,2009年夏季号

②永春:《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和措施(上) 》,《中国文化报》,2003年8月15日

③陈少峰:《创新模式以硬实力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理论导报》,2010年第12期

第2篇:国际贸易的特征范文

摘要:随着中美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的不平衡性更显加剧。而对美出口结构亦出现巨大波动,从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向机器设备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本文认为,中美贸易顺差的扩大是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下日本及NIEs对美贸易顺差转移的结果。而中美贸易结构的变化也是适应中国在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中装配中心这一分工地位的。

关键词:中美贸易东亚国际生产网络 特征 实证分析

一、引言

中美贸易问题尤其是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理论界与政治界密切关注的焦点。以克鲁格曼(2009a)为代表的经济学者更是将其失业、工资下降和贸易不平衡问题责归为人民币币值低估。也有很多学者认为,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是中国参与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产物。Bergsten(2006)和Fung(2006)曾提出,我们应该加强认识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发展对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影响。Athukorala and Yamashita(2009)认为,中美贸易失衡问题是一种结构问题,这与中国在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中的装配中心地位有很大关系。

本文利用UN COMTRADE的数据具体分析了中美商品贸易的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变迁,并从中国在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中的地位这一视角来解释。

二、中美商品贸易特征概述

自80年代初期以来,中美贸易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截止到2009年,双方贸易量达到3791亿美元,中国占美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4.26%,是美国最大进口来源地,同时成为仅次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美国第三大出口目的地。中美双方已经成为对方的重要贸易伙伴。

(一)中美贸易的不平衡性

自90年代末,美中贸易缺口不断加剧,呈现持续的贸易不平衡性。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2848亿美元。1999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美贸易赤字的第一大来源国,而且份额越来越大,2009年高达44%,超过美国对其他国家贸易赤字总和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在对中国贸易赤字份额扩大的同时,日本则从1988年的37.9%下降到2008年的8.88%。1991年,对台湾贸易赤字份额为12.6%,2008年则下降到不足1.5%。(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导转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导。

在80年代中后期,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主要出口产品,份额在60%以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份额只有10%左右。而自90年代初期开始,其份额一路高涨,到2006年,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份额。说明,对美出口结构从以第8类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以第7类为主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结构呈现一定程度的优化。

表1 中国对美出口结构的变迁(SITC一位数)

具体来看,机器设备、纺织品、家具玩具是中国对美出口的主要产品。机器设备制造业增长明显,对总出口额增长的贡献达到48%。其中,ICT的变化可解释7类出口额增加的84%。

三、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与中美贸易

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活跃是东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促进东亚经济与贸易增长的动力源。

东亚国家之间地理位置邻近,文化传统相似,运输和协调成本较低。东亚区域内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促进了贸易关税成本的下降。同时,各经济体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性和互补性。这些成为跨国公司进行分散化生产、构建区域生产网络的重要条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产品内分工的发展,形成以我国为加工和装配中心,以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为初级产品和自然资源供应方,以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为资本、装备和高级零部件供应方,以香港和新加坡为高效、便捷的金融法律服务供应方,以欧美为市场开拓方的完整产业链。

1.中美贸易额的扩大,一方面是,国际生产网络使产品生产成本下降,引起贸易量的扩大;另一方面是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下,日本及NIEs通过三角贸易方式将贸易顺差转移的结果,中美贸易失衡是一种结构性失衡。

在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中,存在新的三角贸易模式。即东亚国家(日本、NIEs等经济体)出口大量的电子产品、运输设备零部件到中国和东盟,经由中国或东盟加工组装后再以制成品或半成品形式出口到发达国家。中国和越南等发展中经济体正成为世界制造工厂。

表2 中国从东亚国家零部件进口比重

这种三角贸易模式可从两点看出。第一,中国从日本、韩国、台湾和东盟的进口中,零部件比重不断增长。如表2,从日本的进口中,零部件一直处于较高比重,2006年更是增长到20.1%。可见,一直以来,日本在精密零部件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将简单的零部件加工与组装等转移到中国。自韩国和台湾的零部件进口比重增长更为明显。说明其对华的产业链梯度转移比日本增长更快。第二,美国成为中国加工制成品的主要出口地。1987年,在对美出口额中,最终产品份额仅为8.89%。到1997年已经增长到44.9%。2009年则为52.2%。

在这种三角贸易模式下,原先日本、韩国、台湾对美的直接出口会被中国替代。J.P.Voon和Y.Y.Kueh(2000)对中国大陆与中国香港的关系指出,“由于原产地规则,由香港派至中国大陆进行‘outward processing’或者进行组装的产品,然后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出口到美国,在美方计算中就直接归为从中国的进口。”Lawrence J.Lau(2003)同样认为全球化的外包和劳动分工夸大了中美贸易顺差。

因此,从国际生产网络的角度看,中美贸易失衡其实是一种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近年来美国对华逆差的大幅增加,伴随着美国对其他东亚经济体日本、韩国和台湾的逆差减少,正如前所分析。另一方面,从图5中可看出,自90年代末期,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中国与日本、韩国、台湾的贸易赤字也在不断扩大。第三,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加工贸易,由外资企业创造。2009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约为1400多亿美元,其中约76%是外资企业造成的,而这些外资企业主要又是美国在华投资的企业。

2.中美贸易结构的变迁与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是一致的。

国际生产网络在质和量上都主要集中在第7类机械制造业(Kimura,Hayakawa,Ji.2008),包括一般机械、电子设备、运输设备、精密仪器等。机械制造业以大量的多层垂直生产为特点,尤其是电子产业,具有标准的接口界面,易于将生产制造工程进行分解,且不同环节的技术复杂性差异很大,更适合于产品的碎片化生产。

Urata(2006)计算东亚部分产品的三角贸易指数变化情况,变化最快的是电子产品、办公通讯产品,2005年超过0.24。以中美在三角贸易中的地位与分工,电子产品必然是其贸易的重点。随着中国融入东亚国际生产网络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对美出口结构将受其影响,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向机器设备转移。

四、实证分析东亚国际生产网络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本文采用简单的引力模型,并引入中国零部件的进口,从而衡量碎片化生产对中美贸易的影响。演变的引力模型:

log(lmports【sub】U,ct【/sub】)α・log(GDP【sub】U,t【/sub】)+β・log(GDP【sub】c,t【/sub】)+γ【sub】2【/sub】・log(1+PC【sub】c,2,t【/sub】)+γ【sub】2【/sub】・log(1+PC【sub】c,1,t【/sub】)+…+γ【sub】1【/sub】・log(1+PC【sub】c,i,t【/sub】)

i日、韩、台、东盟、美国、欧盟15、香港。Imports【sub】U,C,t【/sub】是t时间美从中国进口总量,PC【sub】C,i,t【/sub】是t时间中国从国家i简单回归,模型的检验结果不尽如人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只有lnGDP【sub】U,t【/sub】,ln(1+PC【sub】C,T,t【/sub】)显著。考虑运用stata做逐步回筛选变量,最终保留lnGDP【sub】U,t【/sub】,ln(1+PC【sub】C,T,t【/sub】),ln(1+PC【sub】C,J,t【/sub】),即美国的GDP、自台湾和日本的零部件进口这三个变量。回归结果如下。说明老一代的日本和台湾对中国的产业转移对中美贸易影响更为明显,这也是因为日本、台湾是对华产业转移的先驱者。中国作为其加工和装配中心对中美贸易有显著影响。

表3 回归结果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中国在国际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对中美贸易的影响,认为中美贸易失衡是一种结构性失衡,是东亚国际生产网络下日本、韩国和台湾等经济体对美贸易顺差转移的结果。同时,中国融入东亚国际生产网络,进行机器零部件的组装与简单生产,在三角贸易模式下,对美出口产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机器设备的制成品,这是中国参与国际生产网络的一个现象表征。

参考文献:

[1]史本叶、李俊江 中美贸易失衡原因探析――兼论人民币升值能否解决中美贸易失衡 商业研究 2010 739-43

[2]蒲华林 2010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决定因素――基于中国零部件贸易数据的实证分析 国际贸易问题 第5期

[3]张二震、安礼伟 关于贸易顺差原因的理论思考 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第31卷第4期

[4]Prema-chandra Athukorala and Nobuaki Yamashita (2009).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 and Sino-US Trade Relations.China & World Economy Vol.17,No.3,pp.39-56

第3篇:国际贸易的特征范文

关键字:对外贸易结构;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F7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198-01

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初级产品贸易占总贸易额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持续上升;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是我国的出口贸易的主要力量;产业内贸易不断深化,是我国未来几年努力发展的贸易模式;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继续扩大,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国内贸易体的分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正进行着历史性的改变。

一、中国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的现状及趋势

1.中国对外贸易外部区域结构的现状及趋势

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地区)贸易往来将加强。随着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首先,中国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发展中国家是资源的主要出口地,使得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的位置将会提升。另外,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中国大量的工业制成品由于价格上和质量上的优势很容易打入这些市场,扩大了中国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并且发展中国家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建厂的不错的选择。

2.中国对外贸易内部区域结构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始终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凭借着国家优惠政策及各种优势条件,率先发展,实现了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则历史包袱沉重,自然条件差,不仅改革开放滞后,而且人们对市场经济不熟悉,观念上不适应。从总体上看,虽然中、西部也有着一定的发展,但无论是从对外贸易总量上还是发展的趋势上,东部始终引领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影响我国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技术因素

1.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低

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决定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加工贸易仍是我国的重要贸易方式,其中“三来”贸易的比重尤为大。在此种贸易方式下,由于国外企业控制了其核心技术,我国只是利用劳动力优势将产品进行简单的组装,所以我国出口规模虽然扩大但主要是靠大量低附加值的初级加工制成品支撑,出口商品中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所占比重偏低。

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随着关税壁垒对贸易的影响逐步减弱,技术性贸易壁垒已逐渐成为各国争相采用的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保护手段,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保护方式。近年来,我国相当数量的传统优势产品频繁遭遇国外技术壁垒,出口纷纷受阻,有的甚至被迫退出了市场。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影响了我国出口竞争力。

(二)贸易因素

汇率制度影响

中国自2005年7月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15.8%,相当于出口企业增加了同比例的出口成本。人民币升值对一般贸易出口企业、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打击 尤其巨大。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一些缺乏自主品牌、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甚至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这大大影响了我国的出口竞争力。

三、提高我国的出口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竞争优势理论重构出口竞争力

1.以竞争优势为导向

从我国对外贸易长远利益考虑,应将外贸发展战略从比较优势为导向转向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实施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抓住我国正在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利时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良好调整,形成充分的竞争的国内市场,提高中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只要中国国内的经济扎扎实实地上去了,就会对我国出口产品的提升和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形成重要支持,中国商品在国际上的地位与竞争力就会凸现出来。

2.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从战略性调整的角度考虑,积极培养新的主导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振兴,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地并不体现在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而是对经济增长质量和结构转换的影响。我们要通过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在认识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局限性的同时,还需要对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有一个统筹规划,保持其稳步发展,有步骤地淘汰传统产业定领域的过剩生产能力,逐步实现比较优势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化。

(二)完善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

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已经入市,各行业的开放程度都提高,我们需要重视有关法律的建设和完善。在知识产权的立法方面,我国已经比较完善,相应的立法大都完成,但关键是执法力度不够,中国政府应加大这方面的执法力度。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远大,某些大型的跨国公司进驻中国可能会出现某些行业的垄断经营,随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垄断经营行为日见增多,为了保护民族工业和国家经济安全,反垄断方面的法律也相应完善。

2.引导外资投向,促进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的优化

要根据发展形势和需要及时调整和公布我国产业发展目录,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还要注意与国家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协调,比如货币政策、环保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等。坚持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质量和技术水平为基本出发点,促进出口结构优化,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技术型转变,使之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加强对加工贸易的深度监管,使其参与国际化生产链中附加值和科技含量高的环节,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出口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发展。⑤①

参考文献:

第4篇:国际贸易的特征范文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国际商品流通,具体来说,是指的商品、劳务和技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交换或者买卖的活动。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有着显著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国际贸易是超出本国国界而进行的,不仅仅限制在本国的国民经济范围内,而是超出了本国的国民经济范围而进行的一种商品交换活动。而国内贸易在地域上是局限于本国国内的,而且其商品交换活动也只是在本国的国民经济范围之内进行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国际贸易,无论是在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还是在其发展中,国际贸易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也是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才有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社会制度会原始的公社制度,因此也就不存在国际贸易,随着奴隶制的出现,奴隶制的国家也开始形成,才使得商品的流通超出了本国的国界,最初的国际贸易由此而形成。

二、国际贸易创新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国际贸易创新,具体来说指的就是在近十多年来,国际贸易及其关系发生的一些列的改革与调整的现象,这些改革与调整涉及到了国际贸易的整个过程和领域。

(一)思想和理论的创新国际贸易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其观念上的创新,观念上的创新首先是把贸易开放看成了本国对外开放的起点和一个最基本的方面,所以,一个国家贸易的开放程度也就成为了这个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其次,对于外贸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充分发挥了国际贸易在本国经济中的推动作用,同时国际贸易也是协调国内贸易和国内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最后,外贸还成为了处理国家关系的一种重要的外交手段。在西方国家,还有着许许多多的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比如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收入偏好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的产生都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外贸的特征,具有对于理论创新和实践的指导意义。观念和理论的创新也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核心和基础,影响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各个方面。

(二)制度和局势的创新从过去军事和政治色彩较重的贸易集体转变为根据地区和领域划分的各贸易利益集团,全球经济的两极分化趋势开始淡退,接连而来的是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发展。更多的新生力量出现并相互制衡,区域性为特征的贸易利益集团发展迅速。国际贸易的主要市场向东部地区转移。在制度上的创新首先表现在组织制度上,世贸组织的出现已彻底取代关贸总协定,标志着国际贸易组织制度的一大创新。世贸组织管理的幅度和范围、协调机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都优胜于关贸总协定,WTO更具权威和有效性。其次是协调制度的创新。区域性贸易利益集团的发展驱使着相应的贸易协定和协调制度的建立健全。再次是管理制度上的创新,管理制度的规定更加全面和公正。贸易制度上的创新和局势的转变都是国际贸易根本性转变的标志和特征,同样意味着以往的贸易格局和制度的淡退和新制度的产生和推广。

(三)产品和政策的创新从目前国际贸易的形式来看,股权投资及其他投资工具以及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开始成为主要的贸易产品和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国际贸易也迎来了新的贸易方式和平台,网络信息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占领市场,颠覆着国际贸易的格局和传统模式。具体包括国际贸易的结算、筹资、销售和运输等各个方面,促使国际贸易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断革新和进步。贸易限制措施由过去直接性为主转变为间接性为主,贸易限制措施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同时也更加隐蔽低调,贸易政策与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外交政策等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贸易政策的综合性更强,更加全面,包含的范围也越广。区域性贸易集团的政策措施逐步得到相关成员的认同和自觉遵守,标志着区域性贸易格局的逐步发展和强化。在当代的国际贸易中,其创新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同时,国际贸易的创新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现象。国际贸易的创新呈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鲜明的特征,其中最为突出的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代的国际贸易创新,具有全面性和立体性,这种创新集合了政策、构成和工具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并使其充分体现在了国际贸易的各个方面;第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在时间上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分水岭,其立体性和全面性使得国际贸易创新在时间方面呈现了同步性,这些时间的分水岭准确地划分了国际贸易的不同发展阶段;第三,在当代的国际贸易创新中,自由和开放是其所突出的主题;第四,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与者还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对于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把控作用。

三、电子商务的产生

(一)电子商务的含义所谓电子商务,包括了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含义,它兴起于近些年,并且在全球范围内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狭义方面,电子商务指的是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传输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的平台来进行商业贸易;从广义上来讲,电子商务是指融合国际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和外部网的商务活动,并对这些商务活动进行综合的电子化的运作。

(二)电子商务的产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电子商务才逐渐得以兴起,它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商务模式,对于国际贸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国际贸易的程序不再像之前那么纷繁复杂,而是更为的简化,对于国际贸易的时间以及空间距离都有大大的缩小作用,从而使得国际贸易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也实现了国际贸易活动简洁化、智能化以及全球化。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于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电子商务使得国际贸易市场的效率更加地高,因为电子商务使得所有的信息都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传递和交换,而不再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大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交易速度,同时有效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此外,电子商务的出现也使得新的国际贸易主体产生,实现了更加快速高效地供给给全球市场以产品和服务。第二,电子商务对于国际贸易的运作程序有了大大的简化,使得国际贸易的整个运作流程更加的流畅,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单向物流运输的格局,大大地提高其服务效率。

四、网络贸易的兴起

(一)网络贸易的含义所谓网络贸易,是指的交易的双方直接在网上进行一种在线交易,网络贸易的实质也是也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贸易所利用的主要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时融合了国际贸易的各个流程,使得国际贸易的交易流程可以全部在网上完成,而不再需要交易双方面对面地进行,省去了传统国际贸易中很多不必要得环节。

(二)网络贸易的兴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虽然我国得网络技术和经济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就网络贸易而言,我国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国内的经济体制虽然得到了改革,经济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我国的整体环境还并不适宜于网络贸易的发展。虽然如此,但我国的网络贸易发展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国家开始对于网络贸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政策上在资金上都有所扶持。网络贸易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网络贸易不同于传统的贸易活动,但是传统的贸易活动在我国经济中又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所以必须对于传统的贸易意识加以破除,才能使得网络贸易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对于网络贸易,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的对其发展方式加以探索,只有将网络贸易成功地运用到我国的国际贸易中去,才能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提高竞争力,面临风险和挑战时能够无所畏惧,并借国际贸易来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

五、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迅速转变观念思想,快速适应新形势当代已经是信息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直接影响到全球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和格局。因此,我国的企业应当积极适应当前经济格局的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明确战略定位,转变思想和理念,提高对时代变化的适应性,从而提高国际贸易的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作为我国的国家化企业,应当用大局的眼光看待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正确认识国际贸易的创新方式,使我国能迅速适应当前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稳定国际竞争地位。

(二)提高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信息保障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异显著,在一定层面上看,影响了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这将直接作用于我国对国际贸易创新方式的适应和运用能力,因此尽快进行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必要,通过基础设施条件的提高,从而确保我国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顺利推广和提高。

(三)重点扶持企业网络技术的学习国际贸易的主体是企业,因而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运作方也主要是企业,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和普及,从而为电子商务的推广扫清障碍,促进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在我国的顺利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普遍存在信息网络技术应用难的问题,所以需要从管理入手,首先实现管理的网络化,再逐步展开,实现全方位网络化经营。

六、结语

第5篇:国际贸易的特征范文

国际贸易合同中缩略词的使用使其具有时效性。如:Qty=quantity数量,L/C=letterofcredit信用证,FOB=freeonboard离岸价,M/T=mailtransfer信汇。份数国际贸易合同中涉及的许多单据是需要多方持有的,故需要注明单据的份数,因此注意份数的英文表达也是至关重要的。如:induplicate一式两份,inthreecopies/intriplicate一式三份,inquintuplicate一式五份。因此,份数的表达均为介词in加上表示份数的名词组成的短语。金额国际贸易合同的主要形式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故交易金额是贸易合同的重要条款。为避免篡改和读取错误,通常在标注数字金额之后,须注明英文金额,如$1,000,000,SayonemillionU.S.Dollarsonly。大写此外,因注意国际贸易合同中的条款标题需大写,如:PACKING包装。另,合同中出现“买方”和“卖方”字眼时,首字母应大写,如theSellers、theBuyers。

2国际贸易合同的句子结构特征

2.1倒装虚拟条件句

国际贸易合同中经常使用倒装的虚拟条件句。如:ShouldtheSellersfailtomakedeliveryontimeasstipulatedintheContract,…在虚拟条件状语中,如果有should,通常将if省略,主语提前,变成should+主语的形式。

2.2后置定语

国际贸易合同中,通常使用后置定语来修饰名词,补充了必要信息的同时避免从句的冗长复杂,使得语言简明扼要,逻辑严整。充当后置定语的成分一般为介词短语、分词短语以及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作后置定语介词短语位于名词后,可充当后置定语。如:L/Catsight即期信用证,airwaybillinoriginal空运提单原件,invoiceinthreecopies发票一式三份,rulesineffect有效的规则。分词短语作后置定语分词短语位于名词后可充当后置定语,分词与其逻辑主语成被动关系时用过去分词,分词与其逻辑主语成主动关系时则用现在分词。如:thetermsandconditionsstipulatedbelow,measurestakenbytheSellers,causesspecifiedinClause15ofthisContract;12monthscountingfromthedateof…,disputearisingfrom…形容词短语作后置定语形容词短语位于名词后亦可充当后置定语,如anyrustattributableto…

2.3to+被动态

第6篇:国际贸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 网络化 创新 电子商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与信息技术发起了一场网络革命,使得企业经营活动网络化,促进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将国际贸易带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这种贸易的网络化趋势,打破了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大大推动了贸易的信息化发展,推进了贸易方式的不断创新,其中最具有代表的是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这种网络化的贸易方式具有很多优势,如成本低、快速、无纸化交易、便捷等。

在网络和知识经济时代,国内国际界限越来越不鲜明,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出口大国,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把握网络与信息技术特性与发展趋势,加速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为我国经济和贸易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拓展新的增长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已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所要面对的问题。与此同时,国际贸易方式也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对国内经济贸易发展方式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本文首先对国际贸易网络化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然后分析了网络对比国际贸易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应对国际贸易网络化趋势的建议措施。

国际贸易网络化的原因

国际贸易网络化是指在互联网络上进行的国际贸易行为(刘江兵,2010),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的贸易形态,实质上国际贸易方式的创新。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中,一般需要通过外部宣传或者是提升自身知名度来进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易,在双方洽谈、签订合同后,然后进行现金和货物的交易,即完成整体交易过程。随着网络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断增加,这就克服了以往国际贸易中信息获取难的约束。对于知名度较小的企业而言,可以让更多的客户更快地了解产品的信息;同时也相对削弱了国际知名企业的垄断地位。

在新产品的国际贸易中,企业一般都会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些效应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都是不可忽略的。对于当今这样的国际贸易新体系下,大国的贸易条件正在日益恶化,导致大国会不断地压低商品的国际贸易价格,降低产出价值,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损耗,同时通过网络寻找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增大其国际贸易利益。对于欠发达的国家而言,可以在新技术中获得更大经济增长利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所获得的利益不断向全世界扩散,同时其产业结构也会逐步地向人力资本密集度更高或者资本密集度更高的方向迁移。由此可见各国之间贸易条件在不断进行动态调整,此时发达国家又不遗余力给予有效支持,这样就必然促进网络贸易的形成。

如今各国不断地实施大型科技发展计划,这些研究开发不仅会刺激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机会,而且都会带来许多科技副产品,带动诸多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突出,生产管理、跨国集团公司的发展壮大以及市场经营运作急需更高效率的通信系统来支持完成。随着电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相互融洽,计算机联网、电子商务、数字业务网和通信网都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需求,这不仅改变了经济发展的外部技术环境,而且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提供了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

国际贸易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呈现出最为主要的特征是贸易自由化、地区一体化,科技研发与生产过程的整合,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与市场的整合,信息与结算的全球化,产品与服务的全球化。对于国际化经营的跨国公司而言,在此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演变成世界经济结构的主体。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下,跨国公司不断呈现出经营多元化、决策全球化、生产国际化、交易内部化的特征。为了能满足世界范围内的签单与备货、研发与生产、配送与结算、总部与分部等高效率高准确性的异地操作需求,网络与信息技术也需要不断地完善、更加强化功能、高度智能化。

以当今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优势,且应用水平也相当地高,在相关的服务贸易领域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美国,与信息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部门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达80%,在新增就业岗位中,90%来自与信息相关的行业。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其信息化水平都非常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然而,今后国际贸易的必然发展趋势是电子商务,这主要是电子商务具有信息量大、储存时间长、价格低廉、客户众多、传递速度快、大大减少了商业环节的优势,这将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我们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速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网络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诸多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内部与外部结合、直接与间接并存、方法与手段协调、内容与方式互动的综合影响方式。另外,也产生新贸易方式和新的概念,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推动下,全球范围内的商务洽谈与签约、交易与结算效率与成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物流调度的效率也更高了,市场信息收集渠道更广更全面、寻找合作伙伴更便捷。本文作者认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更具体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7篇:国际贸易的特征范文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概述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就是对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现象的集中概括。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标明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如果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一简单的概括,我们就会发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含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

它具体包括:

(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

(2)客观地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创新

它具体包括:

(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

(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

(3)国际贸易重心已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单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创新它具体包括:

(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拥有更强约束性和更高运转效能的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

(2)区域性协调机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断加强;

(3)国别的“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普遍化。

(四)政策创新它具体包括:

(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开始相对地退入低潮;

(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

(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它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

(4)区域内“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形成。

(五)构成创新它具体包括:

(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重大调整;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尖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

(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以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体制以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多边体制的管辖范围。

(六)工具创新它具体包括:

(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

(2)现代通讯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

(3)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革新更科学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

(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

(5)各国在促进和便利贸易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

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实际内容还远不止上述这些方面。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深入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通过和当代国际金融创新、国际投资创新的日益溶合,产生新的更广泛的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国际经济的全面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这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国际贸易创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

其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在时间上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并构成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国际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的时期内。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发展的时代的来临。

再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崇尚开放与自由,努力挣脱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近20年的禁锢,鲜明地高举起了开放和自由的旗帜,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从观念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格局创新到政策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开放与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獗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

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创新方面。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但是,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的对外保护的合法性本身又标明了这种自由化的浅薄。因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相对提高了贸易的自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最后,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特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在国际政治发生根本性变迁后,与此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出于争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维护共同的国际利益才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和深入发展,并直接成为各个创新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参加者。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一直操纵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全过程,把握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些都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益者。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剖析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为90年代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形成的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浓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深入地剖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加以剖析。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对抗的威胁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制约。随着苏联的突然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冷战”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但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发性”,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无法形成,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格局的酝酿和形成的“无格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了政治神经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下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

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的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的位置。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方面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宽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最显著的特点。

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就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凝合为一个整体。

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过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其它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全面的渗透,进一步地把整个国际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和领域溶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

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它政治、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

最后,国际贸易还起着助动作用。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

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其基础还是在其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基础看,单一政治联盟基础正在向以地缘经济联盟为主的多基础过渡。从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当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电子数据交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出,以现代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为内容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尖技术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日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它们本身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

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上,更表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它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更快地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四)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当各国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以后,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大都共同面临着下列问题:

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溶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

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

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

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

第一个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突出的有两个:

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两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

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

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同时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

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

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上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正是由于这一内在动力的驱动,当代国际贸易才发生了从观念到格局、制度、政策、构成和工具的全面的深刻的创新。

三、几点启示

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可以得出下列启示性的结论,它们能够引发人们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宽松的政治环境不仅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可能成为经济贸易振兴与腾飞的前提条件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得益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实质性转换,得益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真正到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政治环境的稳定。这是保证中国改革开放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第二,只有坚决地把中国经济更大程度地溶入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国经济贸易才会有真正起飞的明天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建立在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之上。没有这种依赖关系,国际贸易创新就难以形成。事实上,如果一国经济脱离这种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关系,那么它也就不可能从这种相互依赖中获得利益。尽管溶入相互依赖关系体系需要付出代价和作出牺牲,但对于长期实行封闭经济的中国来说更应如此。从长远利益看,这乃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基本出路。

第三,科技发展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生长点科技进步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并通过各种途径对整个国际贸易产生作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基础。因此,不仅要在观念上,更应该在实践中,真正地把科技看成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强支撑,甚至是根本支撑。

第四,经济贸易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自身发展的不适应性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各国经济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对国际贸易发展所造成的压力;

第8篇:国际贸易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文化;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差异性;互补性

1文化及其特征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的全部总和。文化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人类所生产的物质产品上;人类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关系上,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等;文化还体现在意识形态上,通过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等来表现,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性情等。

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文化的两大特征。①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生成并发展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差异文化。②文化的时代性。任何文化都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时代的内容,时代的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正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创造的文化差异为文化和国际贸易的契合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2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

自从国与国开展贸易以来,通过深入的研究,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贸易理论。其中,比较优势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建立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利益”学说。自从诞生之日起,“比较优势”始终是理论发展的线索。究其原因,“比较优势”,这四个字本身就蕴涵了深刻的理论内核,它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比较”,比较就是差异性,是独特性,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客体在某一层面进行的对比。有了差异性或独特性,客体之间才有可比之处。二是“优势”,其核心在于“优”字。它说明比较客体在该对比层面上的强势地位。正是因为国与国之间(比较主体)在可比内容(比较客体)上存在的我有你无,你有我优的差异,才使得交换成为必然,对外贸易得以产生。

3文化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从国际贸易理论上看,由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推导出的文化差异性恰好在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中找到了生存的空间。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文化较为普遍地存在于传统的货物贸易领域和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

(1)在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领域,文化商品一直是贸易的主要内容之一。众所周知,早在西汉时期,大量的丝绸,瓷器和茶叶从中国被运往地中海沿岸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文化产品更是铺天盖地。在追逐降低产品成本的竞赛已经穷途末路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普遍地在商品中加入文化的因素,以获取新的超值。

(2)在新兴的服务贸易领域,文化包含的附加值更高。例如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文学,戏剧,电影,音乐以及收藏和展览等,其贸易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在前面所说的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还有旅游服务,作为一项集观光、餐饮、住宿以及游乐为一体的综合项目,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就是吸引国际消费者的重要条件。

4国际贸易中文化差异的思考及启示

每一种文化都会产生自己的价值体系,只有尊重并深入研究不同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第9篇:国际贸易的特征范文

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提倡使用较低的能耗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支撑,其经济发展特征表现为低能耗、低污染以及低排放,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优化清洁能源结构,其核心在于对能源技术、能源制度以及社会大众的发展观做出持续的创新,从而有效抑制气候发生恶化,并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双赢。显然,低碳经济对于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同时也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因此,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国际贸易发展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2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低碳经济发展促使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了变革,同时也对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冲击。在此过程中,我国出口贸易在短期内必然会承受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和技术要求,同时也必须对自身的生产理念、生产技术、技术格局以及产品格局做出改革,而在此过程中,我国出口贸易企业也可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体现出两面性的特征,而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贸易规模、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以及出口贸易企业竞争力等多个方面。

2.1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规模的变化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许多国家提升了自身对进口商品的环保标准与技术标准,并使用碳关税来抑制高碳产品的进口。与这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相对的是,我国出口贸易仍旧是以高碳产品为主,并体现出了资源密集与劳动力密集的特征,其中,塑料制品、机电、化工产品与钢铁等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据着很高的比重,这也决定了我国出口贸易必定需要承受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冲击。根据世界银行所做出的调研与报告显示,如果大部分国家都开始将碳关税当作国际贸易中的固定税种,则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出口规模很可能会下降21%以上。

2.2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的变化

从我国出口贸易企业构成结构来看,中小企业企业占据着很高的比例。虽然长期以来,这些企业在出口贸易产品中体现出明显的价格优势,但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却会提升这些企业的出口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对低碳技术、环保技术的引进、研发,也包括我国政府为了鼓励低碳生产而征收的污染排放税以及进口国家所征收的碳关税等,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中的高碳产品比例必然会呈现出降低趋势,而低碳产品比重将会持续升高。

2.3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企业的竞争力

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我国经济产业链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重组与重建,从我国出口贸易方面来看,这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带来的良好的机遇,但是与此同时也为我国出口贸易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事实上,对于我国出口贸易企业而言,在短期中实现低碳技术的创新与生产模式的调整是并不现实的,同时,面临着生产成本的提升,许多企业的获利空间将会被逐渐压缩,一些欠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甚至会面临破产危机。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在长期发展方面,我国出口贸易企业会对自身的低碳技术做出不断的更新与升级,低碳产品比重也会逐渐提高,这是低碳经济发展对我国出口贸易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体现,在此过程中,我国出口贸易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实现逐步提高。因此,从整体来看,我国出口贸易企业在短期内需要承受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冲击,而在长期发展中则可以实现自身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3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必须面对严峻的挑战,为了抓住机遇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与规范,同时也要求对外贸易企业树立低碳发展意识,通过更新自身生产技术、调整自身产品结构,来实现自身国际贸易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3.1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首先,我国政府部门应当针对低碳贸易发展趋势制订整体规划。由于我国国际贸易一直处在粗放型的经济模式影响之下,所以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政府部门应当树立学习心态,对其他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建设和先进经验做出借鉴,同时在尊重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在创新,以便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需求的发展战略。为此,我国应当构建起专门负责低碳经济发展的科研机构,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以及低碳国际贸易发展进行指导,从而确保我国国际贸易能够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这一科研机构所需要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针对国际贸易中出现的低碳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环保标准做出制定,引导国际贸易主体提升自身的低碳技术水平,从而促使我国国际贸易主体适应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的竞争;其次,应当参与到国际低碳标准制定的国际谈判当中,从而在争取规则制定权的基础上为我国国际贸易主体提供更多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其次,我国政府部门有必要针对低碳贸易壁垒完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随着低碳经济理念在世界范围中的兴起,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越来越多由绿色低碳壁垒引发的贸易纠纷。为此,我国政府部门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避免这些贸易摩擦持升级。在此过程中,我国应当明确节能减排目标,并在对其他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做出借鉴的基础上承担起相应的减排责任。同时,我国政府应当的那个应当针对国际贸易企业普及国际贸易法律,推动国际贸易企业了解国际贸易总的低碳标准。同时,我国政府部门应当以提升对外贸易企业的贸易摩擦与纠纷应对能力为出发点,对低碳贸易法律法规做出完善和严格落实,并在国际贸易中联合其他国家做出据理力争,对自身利益做出维护。

3.2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应对措施

首先,我国国际贸易主体应当重视低碳产品与低碳技术的研发。在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体现出粗放型的特点,即主要依靠于廉价劳动力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在这种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下,我国国际贸易企业不仅难以获得较高的利润,而且不可避免的遭受各类贸易壁垒,特别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这些贸易壁垒不仅包括传统的反补贴、反倾销壁垒,也包括碳关税等壁垒。因此,我国国际贸易企业应当了解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并在遵循低碳发展原则的基础上重视低碳产品以及低碳技术的开发,从而提升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并提升自身在国际贸易新格局中的优势与地位。具体而言,我国国际贸易企业的低碳产品与低碳技术的研发,应当建立在加大经济投入的基础之上,通过构建技术引进基金与低碳研发基金等形式来完成低碳产品与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与自主创新。其次,我国国际贸易主体应当重视推广碳标签制度,并打造低碳产品品牌。碳标签制度的推广,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国际贸易产品遭受低碳国际壁垒。2007年,英国就已经都对碳足迹标志进行了引入,随后,欧美国家以及韩国、日本也开始推广碳足迹标志制度。在此背景下,许多国际公司都要求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具有碳标签,这让我国国际贸易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当前我国家居产业、纺织产业、光伏产业等虽然都面临严苛的碳足迹要求,然而能够推动低碳认证的企业仍旧不多。因此,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应当提升自身产品的低碳水平,在积极申请低碳认证的基础上提升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后,我国国际贸易主体应当对低碳消费理念进行引领。从国内市场来看,高碳产品之所以很难完全退出市场,是由消费者对高碳产品的消费需求所决定的。因此,我国国际贸易主体应当将低碳消费宣传当作自身责任,通过提升消费者的地毯消费意识来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促使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内的高碳产品需求也会得到持续削弱,低碳生产自然也成为市场发展下的必然要求。这对于提升我国整体的低碳产品生产水平以及低碳科技的创新能够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4结论

总之,低碳经济促使我国国际贸易主体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而为了推动我国国际贸易发展模式与低碳经济的适应性,我国政府部门必须发挥出自身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引导与规范作用,而国际贸易企业也应当重视自身低碳技术的引进与研发、低碳标签与低碳品牌的推广与打造,并重视对国内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引领,从而为国际贸易中低碳理念的落实提供良好的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

作者:朱慧芳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徐红霞,杨元义.低碳经济下对重塑国际贸易规则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8-19.

[2]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14(9):114-123.

[3]谢守红,薛红芳,徐西原.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结构转型研究综述[J].世界地理研究,2013(2):15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