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政策概述范文

教育政策概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政策概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政策概述

第1篇:教育政策概述范文

论文摘 要:艺术教育政策是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非常重视艺术教育的建设并出台了一些政策文件,但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政策以及实施上仍然存在着诸如政策内容欠全面、不系统等问题,各个政策内容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冲突和矛盾。本文对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政策内容相关理论以及内容标准的构建等问题加以探讨,从而提出适应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政策内容的改进建议,以此促进艺术教育的整体发展。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和教育形式,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普通高校进一步提高了艺术教育的功能、目标以及重要性的认识。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开始得到确认,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尚未解决。因此,本文从政策内容分析的视角研究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政策,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艺术教育政策随着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步走向成熟。但是其内容上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与当时的社会现状、艺术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一)在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条例中,“基本政策”缺乏权威性

艺术教育政策应该对于艺术教育起到总纲领的作用,但我国的艺术教育并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政策规定。高等教育法中没有对艺术教育进行政策规定,所以难以尽到其指导性、依据性的责任。

(二)艺术教育制度政策体系缺乏关联性和协调性

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我国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高校艺术教育方面的具体政策,在解决特定问题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从政策体系的角度分析,高校艺术教育政策体系还缺乏必要的关联性,并与各项具体的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性。

(三)高校艺术教育政策体系封闭,缺乏创新性

当前,我国艺术教育政策体系趋于封闭,同时我国艺术教育体系的不够成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艺术教育政策体系的开放性,导致艺术教育政策运行过程中创新机制尚未形成。

(四)高校艺术教育政策中缺少具体化的政策

高校艺术教育具体政策的数量不足,纰漏较大,尚未形成有章可循、有章可依的基础。一是艺术教育建设工作开展所需要的规章制度未能以具体政策形式出台实施;二是艺术教育中坚实的工作基本制度尚未建立。

二、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

尽管这些年来高校艺术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高校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仍十分薄弱。其具体问题如下:

(一)未将相关政策纳入国家基本法律范畴

艺术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较为曲折。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在不同的变化发展阶段,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及出台的政策不尽相同,所以国家始终也没有把出台的相关政策纳入国家基本法律的范畴。也正是由于国家没有对艺术教育的“基本政策”做出权威性规定,从而导致了艺术教育政策体系的结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使艺术教育政策体系内部处于无序状态,制约了艺术教育政策体系构建的进程。

(二)关联性和协调性对艺术教育政策影响大

艺术教育政策体系、各项艺术教育政策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性。这种关联性表现为:如果政策之间相互协调、增益,则增加艺术教育政策的整体功能;反之,则会抵消某些艺术教育政策的功能。

(三)高校艺术教育具体政策的数量不足,纰漏较大

虽然近些年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政策体系中关于高校艺术教育政策的具体规定数量仍然不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够,对于很多规章制度没有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约束,没有出台具体的政策,因而,从整体上来看,高校艺术教育具体政策还不够全面,没有形成有章可循的基础。

(四)高校艺术教育政策趋于封闭,政策的制定过程缺少创新

当前,我国艺术教育政策体系趋于封闭,主要表现在艺术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创新受限。我国对于已有的艺术教育政策调整乏力、迟缓,这也是政策体系封闭的一个基本表现。同时在已有政策的执行中以及执行后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将信息反馈到相关决策部门,影响了艺术教育政策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三、完善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政策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艺术教育政策内容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两个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政策的内容做如下探讨。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政策的内容体系

首先,要解决艺术教育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就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政策内容框架。艺术教育是由组织、知识、活动三大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因此当我们探讨艺术教育政策内容时,也要从这三方面着手。一个国家在制定高校艺术教育政策时应涵盖到这三个层面,即艺术教育组织层面、艺术教育知识层面和艺术教育活动层面。其中艺术教育组织方面的政策包括体制政策、师资政策、经费政策;艺术教育知识方面的政策包括专业政策、课程政策、教材政策;艺术教育活动方面的政策包括规划政策、实施政策以及评价政策。它们是一个国家在制定高校艺术教育政策时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与此同时,还应把艺术教育政策这三个层面下的各项子政策纳入到国家的“基本政策”当中去,也就是说应该用宏观法规的权威性对其进行约束,这样,艺术教育政策才能对艺术教育起到总纲领的作用。由于艺术教育政策较为复杂,每一个政策都在一定的范围内相对独立的发挥作用,所以在制定各个子政策的同时就要注意相互的关联性,各政策之间应相互配套,协调增益。对艺术教育政策的各项子政策,还要从整体上不断的加强他们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创新性。首先,要加强艺术教育政策的完整性,艺术教育政策的内容要能囊括艺术教育政策范围内的全部问题;其次要加强艺术教育政策的科学性。艺术教育政策是一个比较庞杂的政策体系,要明确艺术教育政策内容各个要素的关系,各个子政策的关系,使其具有清晰的逻辑体系,从而加强其相互的关联性,达成相互配套、体现协调增益之效;第三,要加强艺术教育政策的创新性。在制定艺术教育政策时要不囿于传统的观念,注意艺术教育政策体系的开放性,形成一种创新机制,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来不断的进行政策理论的创新。

(二)完善各项政策,促进艺术教育整体发展

为了完善高校艺术教育政策,促进艺术教育整体发展,在上述提到的九个子政策中主要应完善以下几项政策。

1.注重体制政策,推进艺术教育组织制度建设

在艺术教育组织层面的政策中,艺术教育体制政策是一个前提性政策因素,因为艺术教育体制是艺术教育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和组织保障,它是艺术教育机构与艺术教育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艺术教育体制政策就是要这两个方面做出一些准则性规定,它所要解决的是艺术教育机构要不要设置、怎么设置以及其相应的职责、功能、性质等方面的问题。艺术教育在高校如何建设、如何发展?首先是要明确体制问题。艺术门类繁多,它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等。在高校建立比较合理的艺术教育体制,设置专门而独立的艺术教育机构并对相应的职责、性质、任务作出规范。因此,在高校艺术政策体系中,国家首先应在体制(机构与制度规范)上对艺术教育作出明确的规定,建立合理的艺术教育体制,并对艺术教育机构给予法律上的规定,在高等教育基本法中确立其权威性,这样才能使高校艺术教育建设在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做到有序、合理、有效。

2.构建合理的师资政策,提升艺术教育师资水平

在艺术教育组织层面的政策中,师资政策是一个基础性的政策因素。如果说体制是艺术教育组织和制度方面的保障,那么师资则是艺术教育建设与发展中的人员保障因素。一般来说,师资问题涉及到师资结构、师资素质、师资待遇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艺术教育师资政策就是要在这些方面做出相应规定,它所要解决的是配备和组建什么样的艺术师资,形成怎样的学历、年龄结构的师资梯队,问题等。国家在制定有关艺术教育政策时,首先要重视师资方面的问题,要针对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师资的现状,有步骤、有计划的制定一套可持续发展的高校艺术教育师资政策框架,才能够从整体上提高我国艺术教育的师资水平,促进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3.健全经费政策,保证艺术教育经费的有效管理

在艺术教育组织层面的政策中,艺术教育经费政策是一个关键性的政策因素。因为经费是维持艺术教育整体运作的财政保障。艺术教育经费主要涉及到经费的投入、分配使用和管理等方面,艺术教育经费政策就是要在这些方面做出一些准则性的规定或者约束。它所要解决的是艺术教育的经费从何而来、如何分配、怎样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在国家制定有关艺术教育政策时应该在经费政策上做出具体的政策性规定,明确经费来源、合理分配经费及管理经费用途,要做到有章可依,保证艺术教育经费的有效管理,从而使艺术教育的建设更加规范。

4.重视活动评价政策,提高艺术教育发展质量

艺术教育评价政策指的是检测教育质量、评估教师教学效果、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等一些规定和要求。包括艺术考试和各种艺术竞赛等。它所要解决和协调的是如何来保障艺术学习质量以及用怎样的方式、从哪些方面来保障、由谁来评价艺术教育质量及其如何评价等问题。国家在指定艺术教育评价政策时,要考虑到下面几个方面:从评价内容来看,艺术教育质量评价政策应该包括艺术基础知识水平、理解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创造艺术作品的能力和学习态度、以及审美水平的提高与发展状况等规定;从评价方式来看,艺术教育质量评价政策应包括考核政策、考查政策、考试政策等;从考试的具体形式来看,有笔试、综合测试等方面的规定;从评价的主体来看,有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国家政府评价以及个人评价等。

参考文献:

[1]孙绵涛.教育政策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政策研究[M].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孙绵涛.关于教育政策分析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

[3]孙绵涛.中国1978年的教育体制改革政策的内容分析-兼论教育政策内容评价的探讨[J].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展望》,2007(1)

[4]孙绵涛.关于国家教育政策体系的探讨[J]. 教育研究,2001(3)

[5]孙绵涛.关于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的探讨-以中国1987年后教育体制改革政策内容分析为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3)

[6]袁振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新视野[J].中国教育报,2000-10-14(4).

[7]袁振国.教育政策分析与当前教育政策热点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

第2篇:教育政策概述范文

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研究

新时期进城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的阻碍性因素实证分析——基于兰州市的调查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因素分析

我国民族地区贫富收入差距研究

青海牧区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

牧转农地区水资源利用调查研究——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例

安史之乱中的突厥与回鹘

从熙平二年卢同上书看北魏后期军功赏赐制度

试析辽代贵族婚姻对政权的影响及其妇女地位的变迁——以皇族、后族为中心

恭门古城堡历史考述

“缠回”更名“维吾尔”时间考

对广州《重建怀圣寺之记碑》的再次解读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文集》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述评

青海省民族地区小学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现状分析——以青海省天峻县为例

灵魂信仰与少数民族葬俗述略

藏族天文历算的传承与发展

试析梅瓶的形成演变及其艺术特色——以甘南州博物馆馆藏文物折枝花卉梅瓶为例

论回族习惯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有成例者易循”——读《甘肃通史》(隋唐五代卷)

吉尔吉斯斯坦因民族问题引发骚乱对我国做好民族工作的启示

民族地区民生问题解读

发展夏河旅游经济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试述甘肃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对肃南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现代教育理念与少数民族教师教育

浅析民族学与文化研究

论《格萨尔》史诗中的舅权现象

武威博物馆馆藏藏文文献概述

伊斯兰的教育观

新疆藏传佛教寺院——承化寺概述

和硕特蒙古经略述略

《天盛律令》卷一译释及西夏法律中的“十恶罪”

吐蕃赞普赤达尔玛①的统治及其后的简要历史

浅述元、明时期的撒里畏兀儿

藏族阿柔部落的婚姻习俗简述

华锐藏区茶文化考述

我国清真饮食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方略

探析藏族传统装饰图案的象征——以三种图案为例

当代民族研究的地位和作用研讨会暨省级民族研究机构联席会议在穗召开

祝贺《回族东乡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百科全书》出版发行

九甸峡水电工程非自愿性藏族移民搬迁现状调查

兰州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现状的民族学调查与思考——以回族为例

从洛家窑村、小洼山社发展变化看散杂居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民族问题的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

城市民族关系浅论——以兰州市为例

再探北魏对归附者的政策

清代与尼泊尔的贸易概述

“西夏货币与丝绸之路货币”学术研讨会综述

清代蒙地藏传佛教寺庙喇嘛日木扎仓教育

伊斯兰文化向欧洲的传人途径及思想贡献

灵光、典范及人主之中介——论《天方诗经》的赞圣思想

炎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

甘肃天水旋鼓舞的保护与弘扬

台湾原住民分类之界说

浅谈影视中少数民族武侠人物的塑造——以大刀王五为例

发现与输出中国少数民族文论

藏族乡村社区研究述评

第3篇:教育政策概述范文

关键词:农村;阳光分班;分层管理

所谓阳光分班就是把班级、学生、教师等资源全由事先设计好的电脑软件随机配备,消除人为择班的不良现象。这样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班级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因此,仅强调针对农村地区学校大力推广阳关分班。阳光分班理念不仅强调班级分配上学生、教师是均衡的、公正的,其更包括在日后的班级管理中要阳光、公正,然而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各异、学习成绩各异、性格各异等,要想做到公平、公正、效率,就需要实施分层式的管理,这样可以有效消除学生之间的差异。本文从阳光分班概述出发,针对农村阳关分班分层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一、阳光分班概述

(一)阳光分班原则

1.公开性原则。在班级的分配上,为了保障公平、公正一定要采取公开性原则。具体表现在,在班级分配过程中,必须邀请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等进行监督。夸张一点的甚至还要邀请新闻媒体共同参与。

2.均衡性原则。所谓均衡也就是每个班级的留守儿童、特长生、学生干部、男女比例以及班级总人数要均衡搭配。

3.随机原则。就是把班级、学生、教师等资源全部由事先设计好的电脑软件随机配备。

(二)具体实施步骤

农村阳光分班政策的实施必须在教育局的领导之下进行。具体操作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1.统计新生信息。新生信息的统计主要根据教育局制订的招生规模来进行,根据统计的信息进行班数的确定。为了方便阳光分班的实施,学生在报名时,一定要将其各项信息输入齐全,主要包括性别、特长、是否是留守儿童、是否是单亲家庭等等。

2.学校设置统一地点、统一时间,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的共同监督下,采用人机分离的方式,进行随机分班。

3.对在学期中后转入的学生,教育局在办理转学手续时可以将其直接编入人数最少的班级。

(三)工作要求

1.学校要大力宣传阳光分班的操作方法、操作程序以及政策依据,以达到接受社会监督、消除家长疑虑的作用。

2.明确责任,加强领导。为了阳光分班以及日后班级分层管理的顺利展开,校领导一定要重视起来,积极地组织与领导。再有,教师各自的职责一定要明确,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阳光分班分层管理。

二、农村阳关分班分层管理措施

(一)分层编排座位

对于座位编班,看似简单,要想做到公正、公平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我们传统的座位编排方式是,按照学生的高低,身高偏矮的学生在前,较高的学生在后。但是对于阳光分班班级来说,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具体的措施是:首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类别,也就是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然后把中等生与优等生按照个子的高矮分配混在一起,接着把剩下的学困生组成一个小组,随后给每一个学困生配备一个“小老师”,就是把优等学生分配给学困生,负责学困生的作业以及学习,最后还要将班级分成多个小组,小组数要按照班级具体人数选定,一个小组4~6人。分层式的座位编排,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二)分层奖励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鼓励与奖赏,所谓分层奖励就是指班级中奖励不能仅仅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就是奖励不能只看一个标准。例如,班级奖励方面,我们可以在班级文化墙上设置“班级之星”栏目,栏目里可以设置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勤劳之星、劳动之星、文明之星、体育之星等等。奖励不仅要关注学习,还要关注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习成绩虽差,但其他方面强的学生有被关注的感觉,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其自信心。

(三)分层要求、分层指导

这里的分层要求、分层指导是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课内课外辅导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农村学生中有不少的特、优等生,这是肯定的,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学困生、特困生,课堂教学中优生吃不饱,学困生撑死了是常见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求教师要向下蹲,让学困生起跳,又要求教师适当拉高,让优等生能向上跳一跳;在作业布置上要求实行差异化作业,学生可与教师商量,要让学生有希望,不要沦为抄作业的奴隶;在课内课外辅导,也要求教师进行差异化,因材施教,对特优与特困两个极端,可采用QQ群、微信等方式进行辅导。总之,班级学生的层次越多,对教师的要求就会越高,工作量就会越大。

总之,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学生是国家以及民族未来的希望,农村地区的教育在我国总体教育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然而,目前农村地区教育存在一定问题,这对一些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提高班级管理能力,一定要大力推广、实施阳光分班分层管理的政策。本文从阳光分班概述出发,再对农村阳光分班分层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希望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有促进作用。

第4篇:教育政策概述范文

【中图分类号】 G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4―0022―01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随之而来的与流动人口相关的教育等社会保障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而异地高考,则成为教育领域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保障社会公平公正的的关键环节。在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和保障下,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异地高考的探索和试点工作。

一、甘肃省的异地高考政策概述

2012年12月甘肃省出台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甘肃省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对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在甘参加异地高考的情况进行了条件说明。参加甘肃省高考的前提条件为进城务工人员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等。同时,《方案》还就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考试资格公示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自2013年起,甘肃省异地高考政策分为三步用三年时间逐步实施。三年来,甘肃省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高考采取的是稳步有序地逐步放开的政策。2013年,要求外地务工人员本人及子女均具有三年以上我省户籍,且子女具有我省高中连续三年学籍的,可在我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2014年开始,外地务工人员在甘肃省有合法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其子女可在甘肃省报名参加高考,但考生仍须具有甘肃省高中三年学籍和三年我省户籍。2015年进一步放开,只需要随迁子女具有甘肃省连续高中三年学籍的,就可在甘肃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

二、甘肃省的异地高考构成要素

家长准入条件:从甘肃省的异地高考政策来看,家长的准入条件包括:住所、职业、社保以及户籍等4个方面。在2014年在家长准入条件中取消了对户籍的要求。

学生准入条件:甘肃省对学生准入的最基本要求为具有甘肃省连续高中三年学籍。可以看出,甘肃出于避免“高考移民”和维护本地考生的利益,对异地高考考生的学籍和户籍均做了规定,明确了年限。

执行方式:执行方式是指政策的具体实施时间、方式与步骤。相比于北京、上海等发达省市(区),甘肃省、青海等西部省份对异地高考方案持谨慎态度,采取过度和渐进的方式,逐步实施。

三、 甘肃省的异地高考政策现状分析

由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而且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和贫困山区由于历史因素及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薄弱。因此,甘肃省可以归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流出地,流入我省的随迁子女相对较少。

从两年数据来看,我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以农村考生为主,其得到的教育资源是相对不足的。以我省临夏(州)、庆阳市为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教育投入不够、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在教育资源本就十分紧张,无法满足当地考生需求时,在当地学习和报考的随迁子女获得的教育资源就会十分有限。大多数随迁子女集中在我省的高职(专科)批,重点批的人数比较少,说明这类考生在在高中阶段没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大学阶段享受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比例也会较低。

四、异地高考政策的影响

1. 促进了教育公平。异地高考的根本原因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区分配不均衡,教育机会和质量不公平。异地高考的常态化是体现教育机会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机会公平作为教育公平的基石,也是保证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前提。我省异地高考政策保证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甘肃享受与甘肃籍学生同样的入学、中考、高考等权利,保证他们的受教育机会平等。在高考录取阶段也没有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报考院校和报考批次做限制,在高考录取的时候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第5篇:教育政策概述范文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下,我国各个层次各个类别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均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国家推进的教育系列改革中,音乐教育有幸进入改革计划项目之列,受到学界的关注和研究。但已有研究成果中,较多集中在基础音乐教育方面,较少涉及音乐教师培养问题,在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实践等方面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有失师范音乐教育的特色;高校音乐教师培养速度与质量跟不上音乐教育的需求,和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明显脱节。顺应音乐教师培养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国高校音乐教师培养现状报告》(杨瑞敏等,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年版)从当前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角度,通过对我国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高校音乐教师培养的不同发展状态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研究,总结了我国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为我国高校音乐教师培养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翔实的资料,填补了我国在音乐教师培养领域的研究空白。

《中国高校音乐教师培养现状报告》内容丰富,涉及音乐教师培养的发展历程、基本理念、指导思想、教育体制与政策法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招生制度与教育管理以及教育实践与艺术实践,等等。从内容来看,全书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我国(大陆)近现代高等音乐教师培养发展的概述,第二部分是针对我国北京、河北、吉林、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西、贵州、甘肃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高校音乐教师培养发展状况的概述。在第一部分,作者首先回顾了始自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院的我国师范教育百年发展史,接着介绍了我国高等音乐师范教育的兴起与历史进程,并将其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音乐教师教育的初创期、音乐教师教育的成型器、音乐教师教育的逆转与重建期、音乐教师教育的探索发展期、现代音乐教师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期,同时详细描述并分析了各个发展阶段中对高等音乐师范教育影响深远的事件,比如各省市音乐学院、师范学院音乐系、艺术专修学院的建立和学制的设定,政府针对音乐教育颁布的相关文件,高等音乐师范教育的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等。从这些历史沿革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为我国高等音乐教师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第二部分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我国具体省、市音乐教师培养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描述,介绍了各地音乐教师培养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高校音乐教师培养的课程结构、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部分还以本地区特色院校的音乐教师培养为案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出了当下音乐教师培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音乐教师培养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入探讨。

尤为难得的是,该书由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音乐学院(系)的具有音乐教育宏观视野和丰富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共同完成。就相关领域的已有文献资料而言,该书是第一部较大规模地有计划、多维度、多层次对我国大陆十多个省市以及港澳台地区高师音乐教师培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概述的著作,为我国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该书的许多内容对高校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理论探究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在每一章节中都有各地方特色音乐教育学院的专业培养方案介绍,例如在介绍江西省高校音乐教师培养发概况时,阐述了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结合培养目标的设置、课程结构的调整、培养模式的选取等方面探讨了师范音乐教师培养的改革历程,对改革过程中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关于浙江省高校音乐教师培养发展的概述,介绍了杭州师范大学性音乐学院音乐学(音乐教育)的专业课程如何设置、课时如何安排等教学实践探索,还介绍了包括“被审美”教学法、区域音乐教学法等在内的音乐教师培养理论研究成果。书中还总结归纳了全国音乐院校的多种培养模式,如五年制专科模式(安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五年制“3+2”?颇J剑ㄍ化师范学院)、专升本型本科培养模式(赣南师范学院)等等,这些为高素质音乐教师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指导。

总体而言,该书是一部顺应教育改革背景下音乐教育中新问题、新变化、新形势之现实需要的书,其基于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及对教师培养实践与理论探究的总结分析,对推动我国音乐教师培养工作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堪称业界填补空白之经典。

[作者系新疆昌吉学院讲师;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亚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招标课题“新疆音乐艺术院校复合型师资队伍策略研究”(XJE-DU040914C13)]

第6篇:教育政策概述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竞技体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6-0129-02

在传统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往往是由国家出资组建国家队,选拔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来加以训练,但是在这种训练模式中,一般采取的是封闭式的训练,且注重的是运动员体育技能与身体素质的培养,忽视了运动员人文素养的提升。近年来,由于竞技体育比赛逐渐向着综合化发展,这就要求运动员们不但要具备优秀的体能素质与体育技能,同时还要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一、关于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

(一)概述

体育人才是指参与了多年的专业体育训练,并能够参加各类竞技体育比赛的专业人才,同时也指拥有相关的体育文化知识与一定的运动技能,且为体育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的人才[1]。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系统的体育专业教育,让其成为德育、智力与竞技体育能力综合发展的优秀人才。在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往往是在校学习期间参与到各项的技能学习中,并促使其竞技水平不断提升,进而能参与到各类体育赛事中,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做出相应的贡献[2]。

相较于国家队与普通体校的人才培训,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自身相对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在培养学生体能素质与体育技能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其科学文化素质,使其能够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服务。

(二)发展历史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加大了对高校体育教育方面的改革,推行了“体教结合”的政策,逐渐推行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相对于西方的体育人才培养,我国所提出的“体教结合”的战略起步较晚,但是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发展十分迅速。到2014年,我国具有专业运动队的高校已经超^了两百所,为我国当代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3]。

1.起步阶段。1986年,我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各大高校在学生的课余时间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挖掘高校学生的体育潜能,并对其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以培养出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次年,政府又文件,要求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而非是像之前那样仅仅招收退役的职业运动员。在这一阶段,由于缺乏足够的办学经验,只能在探索中前行。因为训练设施与教育水平的不足,当时政府只要求学生参与到各省市的小型运动赛事中,并将所获得成绩作为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成果报告,缺乏客观性,且与培养能够参与到世界性赛事的体育人才这一目标相距甚远。

2.探索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也有了现代化的进步,在吸收了国外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相关经验之后,部分高校开始注重引进优秀的体育教练,对学生进行专业的体育训练。同时,推行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来为体育人才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而不是像之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来发展体育教育事业。尽管在这一时期,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该模式下仍然存在着许多缺陷,主要体现在体育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如体育人才生源质量较低、资金难以维持、训练设施缺乏等。具有潜能的体育人才在入校时往往会选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学府,而一般的高校很难获得较好的体育教育资源,从而不利于竞技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3.发展阶段。因为认识到了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如增加试点高校等措施。同时,合理调整招收名额,使得各大高校普遍能够获得质量较好的生源,实现了整个体育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同时,政府还下达了通知,要求高校对本校运动员队伍加强建设,并进行定期的检查,以实现运动员水平的提升,使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逐渐步入系统化,促进了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稳定、有序发展。此外,在这一时期,许多高校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引入了西方职业俱乐部的方式,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性培养模式,为本校体育生源注入了发展的动力。

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第一,教学目标。尽管我国许多高校都提出了要培养兼备体育技能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型人才,但是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依然是侧重于体能素质与竞技技能方面的训练,对于部分体育成绩优秀的学生来说,甚至可以免去文化课的学习,这样就使得实际培养模式与教学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没有实现体育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二,招生模式。在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为了争取更多的优秀体育专业人才,放宽了考试政策,在体育专业方面主要是接纳各高中的体育特长生,并制定了相关的加分政策,对于学生文化成绩并不重视。而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也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体育训练方面,文化课程基础较为薄弱,到了大学之后,很难适应高校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科学文化知识不够重视,甚至常常出现逃课、早退的情况,而学校也没有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导致体育专业的学生缺乏足够的人文素养。

第三,教师队伍。由于引入专业体育教练所需要的资金较多,许多高校直接放弃了这一条路径,而是选择普通体育专业的教师来对学生开展训练。但是,这部分教师学历大多只是本科层次,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在训练方法上也较为落后,无法采取先进、科学的训练方法来对学生开展训练。而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体能训练来实现提高,这样会加大学生在身体上的负担,严重的可能导致学生肌肉拉伤等情况,影响训练进度[4]。

第四,培养模式。许多高校在教学模式中依然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单纯以培养竞技体育专业人才或者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为主,忽视了体育管理、体育科研方面人才的培养,这就使得我国在体育管理方面缺乏更多的人力资源。因此,必须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从而培养出全面综合的体育人才,推动我国体育现代化进程。

三、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策略

第一,转变培养理念。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并非只注重学生在体育技能方面的训练,而是要在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具备人文、创新、科学以及竞技技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的体育人才培养。这就要求各大高校的领导与管理人员必须转变传统的培养理念,加强对人才培养本质、目标、任务、原则等方面的反思,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从而制定出合理的体育教学任务,以促进当代体育人才培养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二,优化培养模式。由于传统的培养模式具有片面性,且教学方法过于固化,不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对固有的培养模式加以优化,坚持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并合理利用学科优势,实现现代创新型体育人才的培养[5]。

第三,建设师资队伍。一方面,各大高校要引进优秀的体育教练,从国内外选拔出具有专业执教能力与较高体育技能的教练,或者聘请退役运动员来开展教学工作,这样才能针对学生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并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科学安排训练任务,在保证学生身体不会受到损伤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其体育潜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化课程教师的培训,让教师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技能,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与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让学生能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让其能够重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严肃课堂纪律,规范学生课堂行为,尽可能减少逃课、早退等现象的发生。

第四,改善选拔模式。高校应当根据科学的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来进一步优化选拔模式,不能只注重学生的体育技能,而是要选择同时具备夯实文化基础与专业体育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提高对学生学业方面的要求。这样才能在高校培养阶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稳定、长远发展。

第五,完善硬件设施。高校硬件设施是否完备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练水平,因此各大高校应当加强在硬件设施方面建设的投入,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并合理利用这部分资金,使其能够最大程度上为学生在校的训练与学习构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提升其竞技水平,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新鲜的血液[6]。

四、结语

在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下,体育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应当在突出自身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加以优化,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生源选择以及硬件设施等方面出发,进一步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水平。为我国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足够的保障,这样才能符合国家对专业性体育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志华.我国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2] 王淑霞.辽宁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7.

[3] 黄泽江,孙德朝,蔡存军.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进退维谷与创新路径选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4):100-102.

[4] 张凡.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知识窗:教师版,2015,(1):6-7.

第7篇:教育政策概述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心海”为你整理了这篇乡镇三举措扎实推进无证幼儿园清理整顿工作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进一步规范辖区办园行为,保障幼儿在园安全,近期,京东镇联合区教体局、京东派出所,对我镇无证幼儿园进行综合整治检查。

一、成立专项小组

京东镇成立专项行动小组,形成了属地牵头,教育、公安等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协调机制,各责任单位各司其职,认真落实管理职能,确保清理整顿工作扎实开展。

二、注重宣传教育

多次组织无证园负责人召开座谈会,深入阐述无证幼儿园在安全、卫生、师资等各方面不达标的危害,要求其做好幼儿疏散和关停工作,期间持续深入做好无证园负责人的思想工作及幼儿园家长的劝导工作。并通过发放《致幼儿家的一封信》等形式,在辖区内广泛宣传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及无证幼儿园的隐患,形成共同抵制无证幼儿园的良好氛围。

三、全面清理整顿

第8篇:教育政策概述范文

首先,民办幼儿教育具有非排他性。因为在同一教室中,儿童A在接受幼儿教育的同时,无法排斥其他儿童上课。同样,A儿童在消费教育产品时并不排斥B儿童的消费,也不排斥B儿童获得利益。其次,民办幼儿教育在非竞争性上表现不充分。在一个班级内,随着幼儿人数的增加,幼儿园需要的课桌椅也相应增加;随幼儿人数增加,照顾、教育幼儿的负担加重,成本增加,故增加边际人数的教育成本并不为零,若幼儿园的幼儿超过某一限度,幼儿园还必须进一步增加班级数和教师编制,成本会进一步增加。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消费竞争性。再次,幼儿教育具有外部收益。民办幼儿园因为市场化而具有竞争性,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产品的供给效率,提高幼儿教育产品的质量,也有利于节约公共成本,减轻政府的负担。美国的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表明: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年届40岁时,投资回报率最高:经过40年的跟踪研究,对儿童每投入1美元可以获得16.14美元的回报,其中,12.9美元回报给社会,个人则获得3.24美元的回报。由此看出,幼儿教育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因此,民办幼儿教育也应该属于准公共产品。准公共物品有效的供给模式应该是市场和政府联合供给,因此,政府应基于于民办幼儿教育准公共产品的属性,转换其传统思维方式,将民办幼儿教育视为公共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制定政策、提供服务、保障资金和人员上承担其应负担的职责。

二、“市场失灵”理论

1、“市场失灵”理论概述

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曾说:“市场不是理想的,存在着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不能使资源配置达到最有效率的状态。。一般情况下,市场失灵有如下表现: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外部负效应;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等。

2、民办幼儿教育中市场失灵的表现

(1)入园难、入园贵,其深层次原因是僧多粥少,适龄幼儿多,幼儿园数量少,造成入园难,出现“为了让孩子进得了公办幼儿园,家长不惜彻夜排队”的现象;同时,由于政府没有转变观念,对学前教扶持力度较小,高昂的学前教育成本转嫁到国民身上,导致入园贵,使各地“天价幼儿园”频频产生。“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折射出学前教育市场自发调整机制已经失灵。

(2)由于民办幼儿教育市场存在“不完全信息”的问题,对于学前教育资源的选择,家长都是很迷茫,无法有效辨别,往往会陷入幼儿园的夸张宣传的误导之中,从而也加剧幼儿教育市场中的恶性竞争,这也合理解释了武汉、深圳、长沙等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年学费在10万元上下的“天价幼儿园的原因。由此可见,民办幼儿园在发展过程中仅仅依靠市场的调节会产生市场失灵,这会阻碍民办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的功能,与幼儿教育市场共同作用,促进民办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成本分担”理论分析

1、成本分担”理论概述

1986年由美国的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在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的学生资助》一书中把教育成本与学费联系起来并对两者关系作考察,创立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他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应遵循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

2、从民办幼儿教育中“成本分担”理论

第9篇:教育政策概述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差异 双元制 校企双制 教育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对德国的现代工业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构建所作的贡献举世公认,西方各国包括英、美、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都积极学习和借鉴德国的先进经验,以求为各个行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优质人才。

2014年4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主办的全省技工院校教学法师资培训,进一步学习和参观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学实践。培训中,德国教育家瑙石先生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和德国职业教育最具特色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企业为“一元”,职业学校为另“一元”。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形式,德国职业教育把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发展和改进我国特色的校企双制职业教育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一、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概述与特点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含义,就是在政府或者行业协会监督下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让学生一段时间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一段时间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学员在行业内是学徒,在学校内是学生,身份“双重”,活动“两地”。

由于学生一方面能在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与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能在企业里向企业技师学习工作实践技能,因而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学生与学徒结合,对接紧密、实践性强的鲜明特征,为德国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1)职业教育有法可依,保障得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得到政府立法的支持,设立了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以《职业教育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案,对企业与学徒签订培训合同、报酬、受培者、企业、培训人的权力与义务,政府、行会对职业教育的监督职能,培训的职业、师资、场所条件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有力推动了双元制在社会企业中的开展。

(2)培养方案严格,课程内容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宽进严出的形式,有全国统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执行相当严格,职业院校和教师都无权改变。同时,德国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方案由政府和德国工商会(IHK)共同制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是围绕职业岗位需求而开展。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了企业实践和学校理论教育的有机结合,课程设置始终以行动为导向,围绕工作岗位核心能力来设计 。

(3)注重与企业和社会力量相结合,提高职业资格证书效力。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与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广泛结合,政府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大型企业自行建立培训基地,众多小型企业在各州建有跨企业培训中心,联合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

德国的行业协会也通过社会办学的形式深入职业教育,并成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监督调节机构,双元制企业教育方面的资格认定、考试考核的命题主持、资格证书的制定发放等均由行业协会负责。“培训就业、资格从业”成为德国职业领域的普遍规则,是各行各业的从业准则,这一观念提高了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也使社会重视职业资格教育成为普遍认识。

(4)国家学制支持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形式灵活互通。德国的学制对职业教育有较好的支持,教育形式之间可以灵活转换互通。

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阶段,学生都可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如果毕业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还想再上大学,职业教育经历还可以被记入大学学分。灵活的学制,进一步使社会对职业教育普遍重视,避免了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情况。

二、我国校企双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校企双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自1999年以来,无论从学校数量还是招生数量上,都得到了空前发展,但教学质量提高不快,尤其是在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要求方面,存在较大的脱节情况。

目前,我国校企双制存在较为明显的职业院校单边行为状态,企业的参与度不高,实际上仍是职业院校在寻求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而不是校企双方共同为职业教育进行合作。近年来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从校企合作管理体制、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教育督导等几方面作出了决定。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但整体而言,我国推广校企双制的时间还比较短,职业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2.我国校企双制职业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现行校企双制出现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在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明显。

(1)缺乏调动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的有力措施。企业和行业协会是校企双制的重要一环,也是目前最为薄弱的一环。这样的大背景下,影响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因素很多,除了相应的法律政策缺失外,还有很多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