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检验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这与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建筑市场严峻的竞争形势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压力,企业要想提高综合实力,必须要保证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水平。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技术培训、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安全技术、技术开发应用等。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方法,去促进技术工作的开展,在施工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技术政策、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技术工作的指标与决定,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建立良好的技术秩序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符合技术规范、规程,符合技术规律的要求,以达到高质量地全而完成施工任务的目的。从而使技术与经济、质量与进度、生产与技术达到辨证的统一。然而对于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来讲其重点是要做好基础工作,既要全面又要重点控制。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落实,分工协作力求最大程度为工程施工提供服务。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优化管理的意义
1.1、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规模要求各不相同,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各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我们加强技术管理,进而去保证我们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因此,只有进行技术优化管理,施工要根据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要求进行,才能确保正常施工程序进行厂。
1.2、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技术管理水平支撑和实施。所以,技术管理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而通过技术优化管理,可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从而能预见性地发现和处理问题,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1.3、随着建筑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不断地出现,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功能更特殊、装修更新颖,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技术装备再先进、技术管理要求更高、这也就使得施工技术管理显得更加重要。而通过技术优化管理能更充分发挥施工人员及材料、设备的潜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准备过程中的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前有很多工作,比如全面了解施工的图纸和其设计思想等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核查,确保总体设计图和设计结构图的相关关系正确,并对尺寸和坐标等进行验查,对建材的质量和数量进行严格把关等。但是现在很多建筑工程施工方为了缩短建筑施工工期,对建筑工程的相关材料审查并不严格,比如说专业图纸和通用图纸之间的衔接并小严密,但是施工方未曾察觉,或是建材的质量没有达标,偷工减材的现象时有发生。
2.2、技术管理经验不足
虽然建筑市场日渐繁荣,很多建筑工程都雇佣了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但是现在,施工现场水平较高的技术管理人员数量并不充足,而且很多的单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降低了相应的应聘标准,因此很多管理水平不高的管理人员浑水摸色,进入了施工单位,却担任了重要的角色有的建筑工程应聘的管理人员虽然管理水平到位,但是由于工程施工的压力转大,而精力有限的个人无法同时完成多个项目的管理,因此无法周到的完成自身工作。
2.3、建筑工程设计编制问题
施工组织设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工程概述,各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程序、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关键性主体工程部位的施工措施、施工场地,如机械、供、供风、供电、通讯及场内交通等,布置、施工总平面布置、工程合理化建议等。与此同时,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设计报告和投标相关文件并不一样,它的需求更加详细,并且还需要经甲方的探讨和审查并确认后才能实施,但是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编制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施工进度的计划不合理,组织编制不够具体,对施工组织编制的审查不严格等。
2.4、技术管理制度不完善
许多的建筑企业没有设立技术管理的组织部门,而且技术责任制度也很模糊,部门和部门之间的责任分的不够清楚,再加上技术责任制度未落实,导致各技术岗位没有技术负责人,大家相互推诿,无人负责,这些情况都使得相关的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被打消,由此引发了一些工程质量下降等问题。
3、强化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措施
3.1、完善技术管理制度
建立较为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是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基础,一个完善的建筑技术管理制度首先要包含施工技术标准,以此来规范施工流程,为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提供重要保证。其次,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还要包括岗位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对技术管理人员的岗位进行划分,明确岗位职责,而且还可以建立赏罚制度,使不同岗位的技术管理人员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监督他人的工作,使技术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具体。此外,建筑企业还要建立相应的审查制度,对施工成果进行有效的评定、检查和验收,确保施工的高水平的施工质量。
3.2、加强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
建筑工程的技术管理是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核心,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在技术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必须对其加强重视程度,建筑企业应该建立项目部和技术部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把控,项目部主要负责材料和设备的检验和施工监督,技术部主要负责施工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同时提高施工质量。另外,最重要的一点,建筑单位要想做好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选择优质的施工材料和先进的施工设备,当然对于施工成本也要进行相应的控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施工成本。
3.3、加大图纸审查力度
图纸是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核心,图纸的设计时施工的前提。所以要想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必须要保证一个高水平的施工图纸,图纸中一般会包括施工过程中用到的材料设备的型号和尺寸以及建筑的外形与内部构造,建筑企业要派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对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查,包括图纸中标注的建筑尺寸及各专业间是否存在错、漏、缺,图纸的内容是否符合合同中的要求和国家的现行标准等问题。最后还要对整个图纸进行会审,就审查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拿出商议结果对施工图纸投入修改。
3.4、优化人员配置
施工人员是施工过程中的主体,一切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都是由施工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的。因此,优化人员配置也是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首先管理人员要了解现有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明确他们的专业特长和优势所在,对岗位进行合理的分配,以此提高施工的效率和施工的质量。其次,建筑企业还应该大力吸收优秀的施工管理人才,对现有的施工建筑工程进行技术指导,强化施工水平,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
3.5、用核心力量武装企业
技术上的创新是企业流动的血液,企业要想取得好的效益,需要保证技术力量处于尖端优势地位,技术上的革新要求新的技术和工艺上得到改革,按照市场需求去进行技术创新,保证抢占市场先机,根据市场的不同发展和要求去进行技术的改革。首先,企业需要取得技术先机,在行业之中占得优势,这是竞争中最重要的一点。其次,在对于新技术的开发上,需要注意技术上的创新,并将新技术运用到生产当中。再者,企业要实现资源共享和战略联盟,加强各大企业之间的交流,实现资源的优化,与具有一定技术实力的企业开展合作,互相提高技术和技能,保证技术的先进性和前段性。
综上所述,技术管理的优劣直接影响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以及市场竞争力,也就是说实行技术优化管理已是当今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相关的施工单位要建立新型技术管理模式,明确技术管理的目标,抓好各个环节,做到质量、进度以及成本多方面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相关企业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龙臣.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常见问题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4,09:38.
[2]焦宪军.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水平的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4,09:42.
关键词:建筑电气工程; 设计;施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建筑电气工程从设计到施工,涉及到诸多新思想、新材料、新工艺,同时也提出全新要求。因此,建筑的电气工程,必须强调从设计到施工的系统化、集成化,不断更新观念,提高电气工程质量。
建筑电气工程概述
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构建在建筑业技术水平的基础之上,但是现代化电气工程的发展具有其特殊性。在建筑电气技术中,应融合先进的电子技术、电工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等。对于建筑物本身的供电需求来说,使用微处理器,安装在变电站的高低压开关柜中,发挥智能断路器的作用,以此合理控制供电流的状态。同时,微处理器的应用可以对整个供电系统中的断路器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强化调控与管理手段。因此可以说,建筑物中的供电系统不再单纯是强电设备,而是一个集电子、电工、信息技术、控制为一体的集成化应用系统。在该系统中,断路器发挥了调节供电系统状态的重要作用,而在建筑物中,约达70%的负荷属于动力设备,这些设备多依赖于电动机的拖动作用,且风机、电梯、水泵、空调等设备也需要不断优化转速而获得良好的工作状态,最终实现高效、节能目标。
在大多数设备的电气工程系统中,主要由多台设备共同组成完整系统,且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况都会对系统整体性产生影响,因此每台设备的运行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设计与施工中,必须考虑其他设备的工作参数,做好协调。在设备选用变频器时,既要满足实时反馈控制功能,还需要通过通信接入技术,提供变频器所需的运行数据,满足管理系统的全方位、实时监控。可见,只有将电子、电工、信息技术及控制技术相结合,才能满足现代化设备对电气工程的特殊要求。
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原则
2.1强电系统设计
强电系统网络设计中主要包括:动力线路、照明线路,以及辅助用电线路、消防系统照明动力等。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目前还增加了办公、生活、智能化、自动化、生态化发展的各种用电线路。同时考虑厨房电器厨具、空调设备、取暖用电等能源应用。在设计强电系统过程中,应将所有考虑一次性纳入,并比过去增加了较多内容,相对的制约机制也比较复杂,对设计中的难度、复杂性及精准性提出更高要求。
2.2弱电系统设计
在建筑电气工程的弱电网络系统中,主要包括常规的直线广播系统、直线电视系统、火灾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以及电话线路系统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加设电子计算机的终端系统线路、两路电视线路、网络终端系统、多媒体系统以及电算化教育系统、电子商务线路系统等。基于未来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求,还可能涌现更多的系统线路需求,因此在设计弱电系统时应有所考虑,并在施工中预留。
2.3电气接地的保护设计
电气接地保护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防雷接地线路。在现代化建筑工程中,除了基本的防雷设备之外,还提出了如引线均压环投闭合接地装置等要求,不断优化敷设线路;二是屏蔽性保护接地设置。对于一些特殊性的建筑物来说,其房间内需要屏蔽来自电场、磁场以及电磁场的接地线路;也就是将这些接地引下线路通过建筑物的某个部分,敷设到地面。尤其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日益广泛,建筑物的屏蔽性保护要求越来越多,这也是在设计与施工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2.4电气设备的成本考虑
在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过程中,除了确保其科学性、可靠性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其成本问题。在一个电气工程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首先,确定负荷的种类与位置,将同一范围内、同一性质的负荷状况,由低压母线馈出回路供电。此处所指的同一范围、同一性质,可以是不同的楼层,但是其轴线位置基本相当,这样就可有效减少低压柜出线的回路,减少低压柜数量,进而控制设备成本。但是利用这种方法,一旦出线端发生故障或者进行馈电回路检修过程中,就可能引起大范围的停电,但是这种情况在实际应用中极少发生。
其次,合理选择各种系数。如同时系数、需要系数、功率因子等。由于这些系数影响了整个建筑电气设备的成本状况,因此在设计与施工中不容忽视。其中,同时系数的选取直接影响了变压器的选择,如果选值过大,那么大容量的变压器就会产生运行的大规模消耗;需要系数和功率因子的选择与电流计算密切相关,影响了电缆及保护开关大小问题。因此,在实际设计与施工中,应考虑不同设备的运行状况,合理选择相关系数,满足建筑电气的低成本、高效率运行。
建筑电气工程的施工要点
3.1电路设置的合理性
有关建筑电气工程设计的强电系统、弱电系统以及接地保护装置三大关键点,都需要在建筑物墙壁内的有效空间内合理安排,且涉及到系统网络线路的较差或并行。因此,只有科学设计、合理安排施工顺序,才能确保线路管的位置有条不紊、方便使用。尤其注意在电气系统网络的线路配置中,既要符合科学合理原则,更要考虑到不同电气系统网络线路之间可能产生的物理影响,如果各线路之间出现了相互感应现象,需考虑其感应强弱对电路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电学现象等。对于系统线路的交叉可能产生的物理现象及其后果,必须做好科学分析、精准计算,并及时采取防控措施,设计与施工相结合,做到防患于未然。
3.2电气线路的暗配管选择
对于电气工程线路来说,有关其暗配管的材料选择和施工要求,过去多选择各种规格的钢管。以当前强电系统网络、弱电系统网络的物理要求来看,在交叉、重叠、并行的线路中设置暗配管,除了考虑其实用与坚固性之外,还应注意物理特性与化学特性的科学搭配,这就需要经过精心的实验、论证、研究之后,再确定如何选材。在建筑混凝土中涉及的电气线路配管问题,大多选择刚性阻燃管暗配形式,并且保持在混凝土安装过程中的管路阻塞、断裂、盒位不正或者管口脆盒问题。同时注意在混凝土前使用刚性阻燃管街头,确保一定的凝固时间,完成之后才开始浇筑混凝土。另外,以当前新发展的工艺状况来看,可采用非金属型暗配管,对混凝土之间的固定与浇筑提出了更高要求,确保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不会出现管路的阻塞或者脱位。
3.3综合考虑不同系统的功能
由于不同的电气系统网络线路需满足不同功能要求,应该在设计之前即考虑清楚,并由设计方与施工方妥当协商,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临时改变线路或者增加线路行为,这样既可保证施工效率,也可提高施工质量,并对线路配置的多方面提供保障。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在配管进盒时锁紧螺母,避免出现管盒脱松现象;在配电箱的洞口位置,应做好加钢盘混凝土过梁的处理工序,不得采用钢筋砖代替;各种电气箱应在浇筑混凝土时,随砌筑镶入墙内,以免后期再凿洞而影响质量与工期。
参考文献:
[1]韦庆功.浅谈建筑电机工程的科学设计与施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
[2]罗宪华、李坚毅.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的问题与防治措施[J].建材技术与应用.2008(8)
【关键词】 环境美学原理城市规划 城市公共景观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城市,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设计美的城市空间环境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要创造出美的空间环境,就必须遵循美的法则来进行构思。城市公共环境是提升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应该重视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不仅要统一、有规律,而且要和城市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当然,这其中建筑的造型和外观设计非常重要,如博物馆、美术馆、群艺馆、图书馆、影视城、体育馆的外观设计,都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一定要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并合乎该城市历史、文化的脉络。这个问题早在战国时的管子就已提出,他的“人与天调”、“天地之美生”就体现了一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理念。
二、环境美学原理
城市美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涉及城市选址、自然景观、规划布局、建筑群落、交通组织、园林绿化、基础设施、污染防治、公共卫生、社会秩序、人民生活、文化教育、雕塑小品、橱窗广告等,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功能到精神功能,从不同视觉来观察,往往其中一个因子的缺陷,足以影响对城市美整体的评价。城市美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它是在一定时间内存在于一定城市环境空间中能为人所感知的具有审美效果的实践。它和城市环境里人的活动和审美意识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城市美是发展、变化和可以创造的。城市的有序状态和无序状态、美与丑,在一定条件下是会转化的环境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研究环境美感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进而探讨这种作用对人们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因此,环境美学的研究涉及到声学、色彩学、化学、生理学、心理学、生态学、工效学、造林与园艺、建筑学及城乡规划等许多学科。
三、环境美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环境美学不是环境美化学,它也是环境保护学,应该坚持“审美的环境保护”的理念。环境保护若没有环境美学的指导,那么它就是低层次的“为保护而保护”的行为,即存在着被动性,甚至还可能造成新的环境破坏的浅层次保护行为。环境美学为环保提供的是重要的科学观念。只有对环境富于深厚的感情,环境保护才能更有效地实行。在中国,现在提到的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如果没有高度的深厚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只是空洞地盲目发展,最终也是不奏效的。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环境美学提供的正是环境保护的理念。环境美学的一些理念对环境保护有指导作用。比如,资源与家园的概念,资源要开发,家园要珍惜。正是出于对家园的热爱,我们才要重视环境保护,而环境美学讲的正是家园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现代文明的水平决定了现代生态平衡的水平。唯生态主义,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以人为本,与以生态为本,是可以也应该统一起来的。
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原来城市空间与外部空间交往是有一个或几个出入口,城市空间以某个广场为中心的单一空间环境正在逐步向开放的多中心发展。当前,在一个大城市中往往还建有科技城,文化城,古代旅游城,各个城中城之间需要有快速的交通工具联系,因此,城市空间应该是开敞的,灵活的,多渠道的,城市中心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当今城市“千城一面”和“特色危机”问题,关键是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缺少“整体创意的问题,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缺少“整体创意”,城市建筑就会杂乱无章,城市各系统之间就会缺少和谐关系,就会缺少主题文化意向。而环境美学原理的出现,把城市各种要素、各个系统、各种形态在空间布局上统一在了城市主题文化坐标上,从而实现了城市“整体创意”、“整体创造”、“整体秩序”的规划理念。
环境美学追求的是城市特质资源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是一般资源价值的最大化。环境美学把城市特质资源变成了一个主题经济形态密集、主题经济形态庞大、主题经济产业链长、主题经济资本附加值高的一种主题文化经济形态。城市主题文化真正实现了城市特质资源经济专业化、集约化、集群化、产业规模化的目标;真正实现了城市主题文化资源共享、整体开发、联动开发;实现了城市主题文化特质资源核心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系统发展的一种特质资源价值最大化发展形态,实现了城市特质资源产业化、市场化、特色化、社会化、名牌化、价值最大化的发展目标。
真正实现了城市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城市经济增长极是在区域增长极上产生的新概念。城市经济增长极是一个不依赖城市现有的经济模式,而通过环境美学原理产生的一种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形态。如果把城市当作一个经济空间的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的城市特质资源的培育,就是城市经济的一个增长点和增长极。城市经济增长极是推进城市特质资源迅速增长的过程,是一个城市特质资源不断扩大的综合体,是城市特质资源产生乘数效应的发展过程。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反映在城市特质资源的增长点和增长极上,通过城市主题文化系统的不断扩散,对城市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城市空间上城市主题文化形成的特质资源,成为支配城市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从而通过自身的迅速增长,对城市产生强大的作用,推动城市高速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离开繁杂的城市生活与城市中那些冷冰冰的建筑物,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享受惬意与清净。景观作为一种艺术,能让人观赏风景,身临其境,给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美学作为一种理论,要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人类的审美现象及其相关的各个方面,展现人类审美世界的丰富内涵,解答与美有关的各种问题,揭示审美规律。运用环境美学理论揭示了城市设计中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相互提升的原理,对将城市文化融合于城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和规划是现代都市建设和都市文明进步的助推器.景观的设计是将各类要素根据在都市中的功能类型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景观形态整体,其现代性理念突出表现为人文意识、审美取向和科学法则;通过科学方法和艺术手法的交织使用,使都市景观既和都市圈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处,又使每个都市的特色更加鲜明,更激发起居住者现代的、科学的、审美的情趣.因而在都市景观要素分析中,景观要素,景观形态和都市功能、都市生态的多重有机整合构成了都市城市公共景观计划的现代性和美学原理.
四、城市公共景观,体现了城市功能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现在,许多城市的建设正处于整治时期,尤其是房地产开发“孤军奋战”,忽视了对人文景观的塑造,更谈不上对文物建筑的保护,这对城市景观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注重体现一个城市特色和内涵、有发展脉络并体现人文特色的元素。虽然有关部门早已有了深刻的思考,也有了实际的行动来进行城市的人文环境保护,但离我们所期待的和谐人文城市环境还相差甚远。
现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更离不开公共景观的衬托。城市人文景观的建设,不仅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还要体现城市功能的完整。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大规模的城市环境建设和整治,对城市景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未来的几十年,城镇建设要如何发展?首先要有新的思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地推动“三化一园”战略的实施。要考虑城镇建设与城市环境、城市景观的关系。要通过城市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体现城市的美观和自然生态的优美,维护城市功能的完整性,使城市环境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而不是以掠夺自然和损害自然生态、建造奢华的城镇形象工程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城镇建设,规划设计是龙头。我们应在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的同时,修编好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详细的规划,做好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有活力、居民安居乐业又实用的城市。
一个城市的发展,更离不开城市公共景观的塑造。城市公共景观要存古求新,则既需借鉴国内外各地城市建设的经验,又要传承传统特色文化。惠州在保持我国古代建筑空间布局尺度比例协调的民族传统和岭南地方色彩的同时,改建、新建了一些必要的现代建筑群,开辟了城市建筑空间,使城市既充满智慧和文化气息,又颇有现代化城市的气派。惠州作为广东省的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颖州西湖齐名,即所谓:天下西湖三十六,惟惠州足并杭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夜景的灯光设计很有特色,达到亮、美、省、雅的目的,提高了城市文化品味。其设计通过点、线、面的立体灯光布局,突出多元照明与视觉元素相结合,既考虑到城市环境本身的文化内涵,又注重与整个城市夜景色彩的统一协调。惠州西湖的设计规划传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的艺术人文精神。其把建筑规划高度融入自然环境,体现了对时空无限性与永恒性的追求,更体现了自然哲学的思想境界。这其中也包含了整个宇宙中生命的运动与和谐,体现了“天人合一”造物思想的原则。
城市公共景观设计,要与城市中的山水名胜相融合,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我国一些城市的公共景观建设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例如近年来不少城镇,不分地域特色、不分城镇大小、不顾经济承受能力、不管自然环境等客观情况,相继实施 “城镇美化运动”、“景观大道”等破坏性建设行为,把河堤、沙滩、山坡等适应植物生长的自然景观一律铲除,改由人工景观取代,这其实是对城市景观设计的误解。事实上,自然景观是城市公共景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要高度重视对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建设。自然景观为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增添了新的创意;人工景观,如包括植物造景、水景、石景、标志性建筑等在内的园林景观以及包括单体建筑、建筑群、街景等在内的建筑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在塑造城市形象时,应合理搭配自然景观和公共人文景观,使两者比例协调。
结论
城市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集中地,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创新地和人类文化的一个大“容器”。社会对城市规划与城市公共景观建设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环境美学原理就起到了关键作用。人们有了更多美的需求,追求美的享受。景观作为当今人们悠闲与享乐的驿站,其设计与创作也在随着人们的生活和艺术中美的要求不断发展,设计者们已巧妙地将美学中的一些原理运用到其作品中,从而更好地发掘美的精华,给人们塑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慧明 《人民论坛》(2010年第5期)
2. 中国国际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
3. 梁梅《中国当代城市环境设计的美学分析与批判》
4. 杨平《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
5. 刘海燕、吕文明《城市规划中的美学研究》(2003第一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优化研究》(W2012290)
【作者简介】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实践,优化决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那些在整个使用过程中,能够极大实现能源节约、环境保护、适宜人类健康居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文献[3]中的《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明确的指出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包含了节约用地情况、能源节约与利用情况、水资源节约与利用情况、材料节约与利用情况、建筑的室内外环境状况等。
绿色建筑是在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因其能够极大的提升建筑的节能环保功能,其应用和推广必将对能源紧张局面起到极大的环节作用,对环境破坏起到有效的遏制和改善作用。然而,由于绿色建筑是一个新近兴起的理念,在现实的实践中严重缺乏具体的实践方法,从而使得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理论以及实践仍然停留在初始的概念阶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引入一个理想化的绿色建筑模型,通过技术、经济、环境、效能的评估,决策和优化建筑方案,使得现实中的建筑在既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最接近于理想中的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概述
具体来讲绿色建筑体现了低碳、环保、全寿命与和谐的特点。绿色建筑即包含了低碳环保的理念,同时又区别于低碳环保,它是一个比低碳环保范围更大的概念,其既包含了建筑本身的舒适健康性以及资源与能源合理利用性,同时又有全寿命的概念。全寿命是指在整个建筑使用生命期限内,建筑都能够实现健康、使用、高效的功能,及时在建筑报废阶段,其废料也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性方面,绿色建筑倡导创造自然,从而使得人类更好的生活在其中,倡导工程建设与自然的双赢,而不仅仅是对自然能源与资源的消耗。
绿色建筑模型的建立与经济技术影响
绿色建筑模型
现有的条件下,绿色建筑只能存在于试验模型状态,无法实现完美意义上的绿色建筑。高效的土地利用、较低的能源消耗、较好的人类居住环境、有利于改善自然环境只有达到这样的标准才能成为绿色建筑。在研究绿色建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现有的经济与科技因素。客观的来说绿色建筑实践在现有的各种条件限制下是无法实现的。即使是在实验室状态下,其实现仍然存在较大的限制。
绿色建筑受限于经济条件并与经济同步发展
绿色建筑的施工建设,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工程投资问题,探讨工程投资问题就不得不考虑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投资是绿色建筑创建的重要方面,然而,一项绿色建筑的全寿命运行不可能依靠无休止的投资进行完成。理论上依靠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太阳能仍涉及到收集、储存、利用等多个环节的投入,这样无休止的运行下来,势必造成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因而,适当的投资是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建设绿色建筑的主要思路。当然,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绿色建筑的投资会不断增加,建筑也会变得不断绿色。
绿色建筑受限于科学技术条件并与科技同步发展
绿色建筑各项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科技,科技是绿色建筑不断具体化的重要保障。例如,高层建筑与城市化是现阶段城市用地节约的重要途径,然而,高层建筑与城市化虽然解决了节地问题,同时也带来了热岛问题,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如何即实现节地又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这是现阶段的一个难题。当然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问题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被一一解决。
现有条件下的绿色建筑模型
鉴于绿色建筑受到来自经济与科技条件的限制,并且伙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因而,为引导工程实践看齐于绿色建筑理论,有必要建立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的绿色建筑。在选址、节能、节材、环保等各个细节树立标杆,区别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评价的思路,应当从各种技术、材料的选用出发,列举出应该达到的和应该避免的方案,建立各个环节具体的标准做法或者推荐做法,从围护结构到设备选用,从材料推荐到工艺要求,从能源利用到室内环境质量,从建筑功能到环保影响,必须有具体的技术要求和参数,以利于实际工程方案的选择和优化。这样的模型可以是一整套的选择程序,从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个专业,帮助用户对建筑的各个细节进行决策。
建筑的绿色指标分析与方案优化
科学的评价手段、优化分析及方案决策
绿色建筑涉及内容较多,过多的内容使得评价与优化比较困难,有必要引入科学分析方法。决策方法一般应用数学方法量化比较客观。首先输入现有的条件与目标结果,对比分析各方案,实现方案决策。通过数学方法细化各种相互关联的目标指标,进行比较计算,确定最合理的决策方案。
根据经济技术水平与建筑内外条件具体确定指标与权重
经济技术和建筑内外部环境条件是绿色建筑中较为重要的几个指标,其指标的权重可以通过《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提出的指标体系的几个方面,通过目标分解,最终分解到具体的技术措施和目标参数上,同时根据不同的实际条件以及需要,确定各指标的比重。
综合运用计算机进行模型建立
计算机是现代工程领域模型建立必不可少的的工具设备。计算机有助于绿色模型的建立。鉴于绿色模型含有较多的技术数据以及个性化的条件。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应用程序构建各种模型,针对模型中不同的条件和需要,绿色建筑可以通过人际交互进行实况的模拟。首先进行建筑固定特征条件的输入,这些条件包括水、电、环境、地质、规模等条件。其次,计算机能够向人们提供各种条件和目标存在的问题,并就现存的条件,推荐最优的方案,最终构建满足各项条件的技术方案。
总结绿色建筑方案规律与应用
通过绿色建筑与工程实践的结合,能够极大的方便工程人员及研究人员总结出较多的规律性的技术方案,从而将这些规律性的技术方案确定为各个专业领域的规范和标准。绿色建筑与建筑的内外部特征以及环境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虽然现阶段无法准确的评估这种联系,但可以通过相似技术方案取的相近的目标,进而寻求这种规律,应用这种规律,从而最大程度上实现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杨赟,魏全.绿色建筑评价的物元模型[J].山西建筑,2007(29).
徐莉燕.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及模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关键词:化工原理;工程教育;课程建设
自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对于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本科生工程素养培养方面,要求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先后启动了卓越工程师计划(2010年)和新工科建设(2017年)[1],为工程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为适应人才培养形势的需要,与工程能力培养有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培养人才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2],化工原理课程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的工程素养为核心[3],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依托,重新打造适应人才培养新形式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特点
化工原理是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4],承担着引领学生从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重要任务。化工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化工生产过程中单元操作过程的基本原理与计算以及主要单元设备的工作原理、设计及操作。对于理工科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5]。
(一)理论性强,对学生的数理基础要求高
化工原理研究的主要是化工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生产单元———单元操作。研究过程中需要学生熟练掌握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并加以综合运用。对学生的数理基础要求较高。
(二)与实际生产结合紧密,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化工原理所研究的单元操作都来自实际生产,经不断地完善总结后形成理论。所有的化工生产过程都是由不同的反应过程与单元操作过程组合而来,因此,单元操作的研究对于实际生产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课程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三)解决问题的手段多样,灵活性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高
由于实际生产的复杂性,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法。这些复杂工程问题通常仅靠一种手段很难完全解决,因此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实验验证、软件辅助等多种手段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由于课程具有以上特点,因而传统的、仅仅依靠课堂理论授课的方式很难满足对学生综合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这就需要课程建设不能只停留于课堂的理论教学,还要全方位、多手段的采取措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二、课程体系建设
为满足对学生综合工程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经多年实践,化工原理形成了以理论课程为核心,“理论、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除理论教学外,课程体系中还包括化工原理实验课、认识实习和课程设计三门实践课程,使课程在工程能力培养方面得到了强化。
(一)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化工原理理论课程进行之前的先修课程,主要内容是对化工生产的常见流程以及单元设备进行讲解和参观,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工生产的特点以及单元设备的基本原理、结构和操作,并通过现场参观的形式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化工原理理论学习打下基础。认识实习是学生与生产实际的第一次接触,也是工程素质培养的第一个步骤。
(二)化工原理实验
化工原理实验与化工原理课程同时进行,分两个学期。化工原理实验内容与理论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分为综合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对课堂理论加以验证,增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综合性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能力以及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在综合工程素质的培养中居于重要地位。
(三)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在化工原理课程结束后开设的综合实践类课程。主要内容是进行板式精馏塔的设计,包括精馏塔的工艺计算、塔板设计与水力学校核、塔顶冷凝器的设计与选型、设备条件图和浮阀排列图的绘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设计,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除了应用化工原理的基本理论之外,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制图基础、了解工程设计规范以及利用现代工程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提高工程素养。
(四)“理论—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暴露出来的一个较大的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对实验和实践课程不重视,人为割裂了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为解决这一弊端,课程组设计了“理论—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使各门课程之间环环相扣,形成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实验和实践环节的重视,取得了一定效果。在认识实习开始时,就将认识实习与化工原理的关系告诉学生,简单介绍化工原理课程的基本内容与课程性质,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对于化工原理实验,则充分利用学科竞赛对学生的刺激作用[6],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和“山东省大学生实验技能大赛”等赛事,从侧面促使学生重视实验。课程设计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最后一环,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化工原理的知识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在进行化工原理理论教学时,就将工程设计规范的概念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工程设计形成初步认识。了解到工程设计的复杂性和所需知识的多样性,也能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理论知识。通过这样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中所有的内容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不再是单独一门课程的学习,而是整体、系列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整体性,对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的养成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建设
化工原理课程内容多、学时长,涉及的数理知识及方法多。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学生无法通过课堂学习获取更多的工程实践知识。由于课程理论性强,学习难度较大,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工程素养,课程组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并改进了教学手段,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重新规划课程内容,明确知识点,加强课程前后内容的联系
为使课程重点突出,便于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组重新规划原先以章节划分的课程内容,划分为157个知识点,以知识点为核心重构教学内容。这样一方面使学生能够很快地抓住重点,与以章节为单位组织教学相比,知识点的范围更小,学生学习时间缩短,学生更容易集中精力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通过不同知识点的组合,可对有不同要求的专业采用同一套知识体系进行教学。对于短学时的专业,只要将所需的知识点提出并教授给学生即可,无须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从而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
(二)采用综合工程案例为主导,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
案例教学一直是化工原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工程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以往的案例通常仅局限于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单元操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把握工程问题的实质和精髓,对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组设计了综合工程案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认识,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扩展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
教学资源是教学工作的基础,资源建设一直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学生工程素养的提高,课程组在资源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首先,组织教师编写了《化工原理案例库》,收集整理了几十个工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详实分析和细致研究,将其中包含的工程问题进行分解,使学生在案例的学习中巩固基础知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工程意识和工程思维能力。其次,上线了化工原理慕课。化工原理慕课的上线运行,大大丰富了课程的教学资源,为新的教学手段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编写配套习题集,给学生提供课外练习的资源。习题中除了大量考研题外,还选择了部分工程案例进行操作型问题分析,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强化其工程思维和科学思维能力。有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做基础,就可以在传统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创新,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化工原理的教学中,课程组进行了问题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具体实施方案是在每一章课前提出本章需要解决的一个工程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慕课等线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进行线上答疑与指导。线下授课阶段分为两种模式。其一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线上学习的结果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并接受来自其他学生和老师的质疑;其二是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适当讲解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还可以采取分组作业、课外综合大作业等形式促使学生查阅资料,完成任务,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并拓展其视野,加深其对工程问题的认识。化工原理的资源建设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总体设计如图1。
四、结语
提高本科生的工程素养是工程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关系到国家各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后备人才培养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规划,应当引起人才培养部门的足够重视。文章以这一出发点为基础,对作为本科生从基础走向专业重要桥梁和纽带的化工原理课程从课程体系、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规划。通过“理论-实验-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设计,“知识点划分与整合”的教学内容重组,“综合工程案例为主导,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工程能力与工程素养,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成忠,诸爱士,刘宝鉴,等.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21(38):40-46.
[2]郝世雄,杜怀明,于海莲.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浅议[J].广东化工,2020(47):226-227.
[3]张海鹏.论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工程意识[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103-107.
[4]王筠,毛中旭,赵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天津化工,2020(34):90-91.
[5]陶彩虹,张玉洁,盛丽,等.改革考核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化工原理教学方法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20(02):137-140.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工程;自动化管理;策略
我国已经进入了21世纪,这个时代是信息化快速发扎你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研发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研究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人越来越多,软件项目工程量也在增多,这就使得软件开发工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果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计算机软件开发将存在很多隐患。因此,提升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管理将成为软件研发人员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1.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
由于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所包含的范围非常的广,因此,提升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对软件研发团队进行高效的管理。在进行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根据软件研发团队的人员能力不同,分配不同的工作任务,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第二方面是加强对软件开发质量和软件的配制管理。第三方面是对软件项目工程风险的管理[1]。对计算机软件项目工程的潜在危机进行分析并且提出解决措施,达到及时预防的效果。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管理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软件工程项目的潜在风险,提高软件工程项目的质量。
2.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自动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管理仍处于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应用计算机软件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自动化管理系统缺乏一定的实用价值
不同的单位所需要的自动化管理系统有所不同,但是,市面上的自动化管理系统是现成的,这就使得这些软件在应用的过程缺少一些实用价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多设计人员在进行系统设计的过程中,没有与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真正的了解这个单位需要的哪种类型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在自动化软件管理系统中经常出现在两个方面出现问题,一是软件方面,经常对数据信号的处理、程序规模的处理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第二是硬件方面,缺乏对机箱、服务器等定期的维护。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管理系统是非常复杂的,要求的技术含量非常高,自动化管理系统中所有的参数对后续的使用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任何参数的错误都将影响到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实际应用,都有可能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
2.2自动化管理系统和软件不相匹配
计算机软件项目工程的自动化管理系统中包含了很多项管理,其中有安全管理、数据管理、软件测试管理,这些软件管理都和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应用息息相关。如果自动化管理系统与软件不能够相匹配,会影响整体软件的应用,将不能对软件功能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就会因此出现很多漏洞,给计算机软件带来很大的潜在危险。
3.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中自动化管理的完善策略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使用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现在自动化软件管理系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不断的被完善。针对实际的应用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3.1在数据管理方面进行完善
在自动化管理系统未进入到市场应用过程前,对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中所有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校对,所有数据的采集需要严格的按照规范进行收集,所有数据的处理方法需要严格的按照流程进行进行。在校对、收集、处理的过程中,要进行模拟,借助相关的工具对数据进行严格的比对,根据比对的结果进行调试,从而确保自动化软件管理系统的实用性。尤其是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管理试运营的运行中产生的数据更加要给予关注,这些数据是完善自动化管理系统的依据。要想使数据的管理系统更加的完善,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备份,并进行及时的处理,将有用的数据进行存档,利用云技术增大数据的存储量。利用云技术进行存储信息将能够最大程度上规避潜在的风险,增加存储的效率,从而增加了使用者的安全系数。
3.2在软件测试管理方面的完善
软件测试管理系统是整个自动化软件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凝聚了计算机软件工程研发人员的智慧。软件测试管理的用途是帮助系统及时发现运行漏洞和错误,增加系统安全运营的系数。
3.3在设备与环境管理方面的完善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自动化管理系统中设备与环境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要想系统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营,需要确保室温、干燥、整洁、低噪音的环境。因此,在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自动化系统管理中对环境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需要借助于第三方硬件设备,从而确保其项目的正常运行。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如果监测数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要进行及时的处理。
3.4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完善
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自动化的安全管理,也可以称为风险管理。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自动化管理系统中存储的数据都是公司内部的数据,要求的安全系数非常高。要确保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自动化管理系统的运行需要严格的遵守规章制度,并且使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做好数据的保密,从而使核心数据得到更加更加严谨的保护。
4.总结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被应用到了社会各界,给人们的生活、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方便。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正在不断的扩大,研发人员数量正在不断壮大,对软件工程项目进行自动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确保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安全性,需要进行自动化管理,从而给系统内的数据添加一把安全锁,确保系统内数据的安全性。有效的提升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管理技术将能偶推动我国信息化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浩.计算机软件工程项目的自动化管理[J].信息技术,2015(8)
【关键词】多层住宅;
建筑太阳能一体化; 施工技术;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832.1
【文献标示码】B
引言
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是实施我国“节能降耗”战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建筑工程中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往往自成系统,并作为建筑的后置设备进行安装,造成太阳能热水器在建筑上布置极为不合理,其固定、防风、避雷等安全措施也得不到保障,也给城市景观、建筑的安全使用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使太阳能热水系统安全可靠、性能稳定,且与建筑和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就需要推广建筑太阳能一体化施工。所谓建筑太阳能一体化施工,就是将太阳能的产品及构件与建筑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并做到与建筑进行有机的结合。
河北省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日照时数2800小时,年太阳能辐射量大于3500兆焦耳/平方米,属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之一。远在70年代市民就开始安装多种形式的太阳能热水器。目前有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20余家,年产太阳能集热面积18万m2,可满足1200万m2民用建筑的需求。本地的河北晶龙集团是世界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宁晋太阳能硅材料产业基地”;河北光源太阳能公司是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13项国家专利,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河北三环太阳能有限公司被列为河北省太阳能利用科研基地,2006年河北省独家首批通过国家CGC产品质量认证。这些资源为实施建筑太阳能一体化施工,打造“太阳能建筑城”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
邢台市温馨家园住宅小区工程建筑总面积283256 m2,单体建筑35幢,该小区工程全部采用太阳能淋浴给水系统,单体太阳能集热器3408台。为减少在太阳能系统安装施工过程中极易出现的破坏屋面防水、固定刚度不足等问题,按设计要求实行建筑太阳能一体化施工,以做到建筑施工与太阳能系统施工有机结合,并提高太阳能系统地安全性、建筑物的整体外观质量和美观程度。
1、建筑太阳能一体化设计
邢台市温馨家园住宅小区邢台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设计部门首先对该拟建住宅小区进行周围环境的实地考察,包括建筑所处地点纬度、年日照时间、年太阳辐射强度、年环境温度等;然后对其建筑功能(最高日热水量、供水方式、用水温度、用水点位置等)以及热水器安装条件(场地面积、形状、建筑结构承载力、遮挡情况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提出了建筑样样能一体化的初步设计方案。
1.1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要点及主要设计步骤
根据《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中(以下简称GB50364-2005)建筑给排水专业人员在太阳能企业技术人员的配合下,依据规范GB50364-2005的要求,对太阳能热水系统进行设计,同时并应符合国家其它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1.2 太阳能热水系统类型的确定:
设计人员根据整个小区建筑物的平面布置、立面效果以及结构形式等综合因素,依据规范GB50364-2005表4.2.6选择系统类型,选择其类型、色泽和安装位置,做到建筑物整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该小区统一采购邢台市某太阳能公司生产的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管材为铝塑复合管新型材料(屋面部分管道均用聚乙烯发泡保温材料保温),连接方式为热熔连接,室内管道明装。
2、建筑太阳能一体化施工
2.1 施工组织
参建各方(主要是监理、施工企业)建立健全质量技术管理体系。明确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确保满足设计质量要求;建筑太阳能由具有太阳能安装专业施工资质的队伍施工并制定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要求认真执行技术交底制度,了解安装系统的技术控制要点以及管道连接、防腐防冻等重要工序的质量控制,对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做好预控,避免出现固定不牢、破坏防水层、出现渗漏等质量问题。
通过技术培训及设计交底,提高现场质量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责任意识。对于设计内容不详实或未通过政策、技术性施工图纸审查的,不能组织施工。施工前应对太阳能热水器的规格尺寸、管道井、固定预埋件、系统布置、节点做法、防雷设置等内容作详细了解,严格按图纸中所选用的做法图集进行施工质量预控,确保太阳能系统与建筑结构结合合理、安装维修方便和使用安全。
施工前检查太阳能系统设备材料及配件质量证明文件,并对集热器的生产厂家、规格等进行批量验收检验,并做详细记录,保证原材料及成品的质量。
2.2 施工工艺与方法
竖向墙外明装管道的施工工艺流程:太阳能系统给水管、溢流管背后土建质量检查验收安装水压试验一验收;屋面管道、集热器施工工艺流程:预埋固定件检查集热器安装固定连接管道通水检查防腐保温及防雷施工系统验收
2.3 质量检查
与太阳能集热器连接并穿越防水层的管道,周围加做防水附加层,泛水高度以及细部处理按规范《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要求执行。
集热器方位设置要合理,一般是朝向正南或南偏西5°;安装倾角与工程所在地的地理纬度基本相同,集热器多排矩阵布置时,前后两排间要留出适当距离,一般为前排垂直高度的2倍左右。集热器的固定应与结构施工时的预埋件作可靠连接,如果出现后置埋件,则需要做拉拔试验,保证太阳能系统的抗风能力。
太阳能热水器按图纸要求设置避雷装置,并与建筑避雷网带做可靠连接,不得直接使用热水器作为接闪器。
3、太阳能系统检查与验收
3.1 施工资料
经对小区内每一项建筑太阳能工程的资料检查,施工用成品、半成品等材料的质量合格证明文件齐全有效,通水、水质检验报告以及其它验收资料符合相关规定及要求。
3.2 安装外观质量
经对小区内每栋住宅工程中的太阳能热水器安装部分进行全数检查。没有发现施工质量不合格或存在使用安全隐患的项目,集热器位置、间距等尺寸符合设计要求,防风、防腐、防冻、防雷以及固定形式能满足使用要求。集热器固定支架根部与周围屋面防水结合合理,细部做法符合要求。
4、结论
4.1 在质量技术措施可靠的前提下,建筑太阳能一体化的施工质量能够得到保证。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南,以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质量为动力,按照实施新课程、落实新理念、打造新课堂的需要,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的全面育人功能,改进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本学期继续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与研讨,力争在操作层面上探索新路子,为学生的发展,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与研讨,使得每一个教师概念清,思路明。
要培养全面的学生首先要有全面的教师。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只有全面提高自己,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紧紧围绕“全面创建学习型教师”主题,以综合实践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中心,鼓励教师多阅读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并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理论的层次和高度,争取在各级教育教学报刊上公开,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本期我们将从这里出发。
2、规范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加大教研力度,从内容入手,试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加强教师间的交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的课时多、活动多,平时教师间交流的时间太少,外出学习的时间更少。充分用学校内的教师资源,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这将是我们这学期一个重要交流活动内容。
三、教研活动内容的安排
1、加强理论学习与研讨,强化课程意识
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必须澄清认识,提高每一个教师执行新课程标准的自觉性。只有正确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才会重视该课程,使之“合法化”,才会在实施过程中一路绿灯,把活动真正落实。本学期在学好《纲要》的基础上,组织教师重新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使教师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什么,为什么要实施这一课程,而且知道怎么办,如何去做。让他们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门内汉”,成为学生活动真正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领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因此,理论学习的时间要保证,方式方法要改变。
实施新课程,师资培训当务之急。为了能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大效能,体现它的价值,自本学期起,立足“以点促面”式校本培训。在条件许可下,尽可能多地让教师走出去学习观摩,然后发挥他们的辐射功能。此外,请专家或成功学校来校为教师作专题讲座。教师通过培训,明确了责职。这样,实施新课程的重担就不会只落在一个人身上或少数人身上,从而摆脱其他人有劲使不出的尴尬局面。
2、加大课题研究力度,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从份利用我们的优势,结合我们的地方优势开展好镇江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的研究工作,并有针对性地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探索解决办法。
其次,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现状提出问题,明确研究方向。
综观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现状,不难发现“学生自主进行活动”这一灵魂的缺失。这脱离了学生生活,缺乏学生自主的活动只能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趋甚远,有违综合实践活动的初衷。这是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深入开展的根本性原因。为了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能真正动起来,解决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问题应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我们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相关的研究,探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课程资源。通过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实践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宣传课程改革思想,培养一批从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老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在理论上,探索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各学科的整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培训,以及为课程改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提供经验和程式。
再次,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对于课题研究,往往只重结果而轻过程,加上对结果的“果”没有正确的界定,使得造假之风兴起。平时不闻不问,到时加班加点,研究也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而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如今,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从教师的理论学习、计划的制定、总结的撰写、学生活动的记录等等,我们要抱着严谨的态度,重视研究的过程,做到事无俱细。
3、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任何课程都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运行,才能得以较好地实施。课程资源这是课程实施的条件,如时间和空间、人力、物力、管理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工作计划第2页
度等等。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实施保障条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便需要超越教室、超越课堂、走出校园,走入自然和社会,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展开活动过程。因此,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以优质的课程资源作后盾。如学生活动基地的确立,就必须是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共同协作产生,而不能把它推给教师或学生个人。对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家庭、社区、社会要形成共识。
4、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衔接
校本课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独立判断和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助于密切课程专家与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凸现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综合实践活动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应很好地结合校本课程。否则,综合实践活动有可能落入个别教师依靠自己狭隘的经验指导学生活动,其结果往往过于封闭、缺乏交流。所以,每一个参与新课程的教师都必须了解校本课程。
四、活动安排
二月:1、理论学习,成立教研小组
2、课题方案、活动计划的制定
三月:1、前阶段活动小结
2、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检查(校)
3、优秀论文、活动案例评比
四月:1、中心组活动(校)
2、现场观摩活动及评析(活动月:3~6年级)
五月:1、优秀活动设计及组织实施评比
2、学生活动成果交流
六月:1、课题阶段成果汇报
关键词: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机制;优化;研究
前言: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建设行业得以快速前行,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不断增加,加上行业间竞争逐渐激烈化,致使建筑工程项目质量问题尤为凸显。为了全面确保建筑工程项目质量,需要政府、施工方以及群众共同落实好相应的监管工作,而其中的政府强制性监管则是落实对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安全有效管理的关键所在。然而,从目前工程项目质量政府监督工作落实的现状看,还在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1、当前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中所呈现出的问题
1.1相关监管制度体系不健全
具体表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相关经费存在很大缺口。在政府落实这一监管职责的过程中,其经费来源单一,致使编制受限,相应监管人员不足,无法实现对该项工作的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单一的收费来源致使监管收费乱、收费不公等现象丛生。第二,监管规范尚未实现统一化。这一问题的存在致使当前相应监督工作的开展缺乏统一的规范性,自主决裁的权力空间过大,进而使得工程质量政府监督工作缺乏公正性,且存在监管失力的问题。第三,监管人员能力素质偏低。基于目前关于工程质量监管对任职要求过高,加上考核培训体系不健全,致使现有监管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相应人员的能力素质过低;第四,尚未落实完善的信息化建设。这就导致当前监管信息滞后且透明度低,相关监管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1.2政出多门致使相关的监管职责无法得到有效明确
按照目前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实际落实该项监管工作的过程中,自收自支模式的存在致使争监工程现象频发,整个监管工作的开展缺乏统一性,管理局面混乱致使相应监管工作的权威性与公正性受损,多头监管的形式致使监管失力。与此同时,在实际落实相应的监管职责的过程中,由于主管机构缺乏对下属组织的有效管理与引导,致使相应监管工作开展的力度过低,相应工程质量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1.3相关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当前,在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尚未实现与之同步的更新与完善,致使工程质量政府监管工作的开展缺乏完善的法律基础,而正是基于这一法律的缺陷,导致执法力度不足,无法确保强制执法措施的有效落实。在实际落实相应监督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管的法律法规具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加上进行质量监管内容具有着一定的技术性,其是否接受处罚的决定是由主管部门决定的,而层层审批制度的存在致使相应处罚工作无法得到及时且有效的落实。
2、优化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机制的有效对策
2.1完善监管组织结构体系,强化政府的重视程度
首先,明确相应的原则。要想构建完善的政府监管组织结构体系,就需要遵循如下原则:统一管理、管理与监督相分离、资质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丰富组织形式并打造相应的组织文化。其次,实现相应组织机构的完善设立。要构建新的监督体制,从管理站、监督站再到相应的监督人员,进行分级分层次的构建,进而为明确相应的监管职责,提高监管工作的质量奠定基础;再次,实现质量检测与质量监督工作的分开落实,以提升质量监督工作的公正性与权威性;最后,明确质量监督机构的独立法人身份。为了进一步强化质量监督机构的作用,明确质量监督部门的责任,就需要通过质量监督机构的改革来明确其独立法人身份,进而摆脱行政隶属关系的束缚。
2.2完善政府监管制度体系
具体要求做到:第一,加大政府拨款力度来解决当前自收自支的问题。为了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的力度,确保相应监管工作能够实现规范化的落实,就需要进一步突出强调监督机构的公益性质,以政府税收拨款的形式来取代当前自收自支的运转模式,进而确保监管工作的公正性与规范性。第二,加强对现有监管人员的管理。这就要求要根据行业准入机制来合理选拔相应的人才,确保其能够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有着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来严格约束自身的工作行为,同时,要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优化人员队伍结构。第三,健全监督与约束机制,并落实信息化的完善建设。通过完善监督与约束机制的构建,能够在明确监管权责的基础上,实现对相应监管工作的有效约束,而完善的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信息共享,为提升监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奠定基础。
2.3健全法律法规
要想确保相应的监管组织机构能够承担起政府所赋予的职能,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监管作用,就需要针对当前现有法律法规所存在的空白进行有效完善,进而为监管工作的完善落实奠定法律基础。在实际落实这一内容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目前行业实际发展所需,建立相对稳定的法律内容,为执法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满足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而实现执法必严,为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奠定基础。此外,要进一步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确保以法律的约束力来强化行业自律。
总结:综上所述,在我国建筑行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了全面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就需要实现政府监督机制的优化,以提升其监管质量,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需要在优化监管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健全监管制度体系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而为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政府监管的力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士胜,吴新华.基于全过程的工程质量政府监管体系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1,0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