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政策分析范文

劳动政策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政策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政策分析

第1篇:劳动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欧盟 灵活保障模式 劳动力市场效应 失业率 就业率

面板数据(Panel Data)是对不同时刻的截面个体作连续观测所得到的多维时间序列数据。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 Model)就是研究和分析面板数据的模型。根据参数变化的不同,面板数据模型可以表示为:变系数模型yit=αi+xitβi+μit;变截距模型yit=αi+xitβ+μit;常系数、常截距模型yit=α+xitβ+μit。

对失业率的影响

(一)总失业率

本文采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对变截距模型yit=αi+xitβ+μit进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没通过检验,将其去掉后的结果,如表1所示。

从相互关系上来讲,失业保险替代率与总失业率是正相关关系,失业保险替代率越高,总失业率越大;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与总失业率是负相关关系,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越多,总失业率越小;工会密度与总失业率是正相关关系,工会密度越大,总失业率越大;劳动税收与总失业率是正相关关系,劳动税收越多,总失业率越大。从影响程度上来讲,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1.643356)对总失业率影响最大,其次是失业保险替代率(0.074244),然后是工会密度(0.058496),最后是劳动税收(0.020227)。

(二)长期失业率

本文采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对变截距模型yit=αi+xitβ+μit进行广义最小二乘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从相互关系上来讲,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与长期失业率是正相关关系,就业保护越严厉,长期失业率越大;失业保险替代率与长期失业率是负相关关系,替代率越大,长期失业率越小;工会密度与长期失业率是正相关关系,工会密度越大,长期失业率越大;劳动税收与长期失业率是正相关关系,劳动税收越多,长期失业率越大。从影响程度上来讲,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15.35404)对长期失业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工会密度(0.516747),然后是失业保险替代率(0.468875)和劳动税收(0.231396)。其中,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在5%水平下不显著,只在10%水平下显著。

(三)青年失业率

本文采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对常系数、常截距模型yit=α+xitβ+μit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从相互关系上来讲,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与青年失业率是正相关关系,就业保护越严厉,青年失业率越大;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与青年失业率是负相关关系,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越多,青年失业率越小;工会密度与青年失业率是正相关关系,工会密度越大,青年失业率越大;劳动税收与青年失业率是正相关关系,劳动税收越多,青年失业率越大。

从影响程度上来讲,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9.732287)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较大,然后是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7.375077)、劳动税收(0.327082)、工会密度(0.098137)对青年失业率的影响较小。其中,失业保险替代率在5%水平下不太显著,只在10%水平下显著(0.0754)。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主要对长期失业率和青年失业率有较大影响,而且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越大,长期失业率和青年失业率就越高。二是失业保险替代率对总失业率有较大影响,而且失业保险替代率越高,总失业率就越高;但失业保险替代率对长期失业率和青年失业率的影响则恰好相反,即失业保险替代率越高,长期失业率和青年失业率就越低,尤其是长期失业率。三是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对总失业率、长期失业率和青年失业率都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对总失业率和青年失业率,而且随着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增加,总失业率、长期失业率和青年失业率都趋于下降。四是工会密度对总失业率、长期失业率和青年失业率都有较大影响,而且工会密度越大,总失业率、长期失业率和青年失业率就越高。五是劳动税收对总失业率、长期失业率和青年失业率都有较大影响,而且劳动税收越多,总失业率、长期失业率和青年失业率就越高。

对就业率的影响

(一)总就业率

本文采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对常系数、常截距模型yit=α+xitβ+μit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没通过检验,将其去掉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从相互关系上来讲,失业保险替代率与总就业率是负相关关系,失业保险替代率越高,总就业率越小;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与总就业率是正相关关系,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越多,总就业越大;工会密度与总就业率是正相关关系,工会密度越大,总就业率越大;劳动税收与总就业率是负相关关系,劳动税收越多,总就业率越小。

从影响程度上来讲,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9.273165)对总就业率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劳动税收(0.330296),然后是失业保险替代率(0.250657),工会密度(0.070397)对总就业率的影响较小。

(二)青年就业率

本文采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对常系数、常截距模型yit=α+xitβ+μit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工会密度没通过检验,将其去掉得到结果如表5所示。

从相互关系上来讲,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与青年就业率是负相关关系,就业保护越严厉,青年就业率越小;失业保险替代率与青年就业率是负相关关系,失业保险替代率越高,青年就业率越小;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与青年就业率是正相关关系,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越大,青年就业率越大;劳动税收与青年就业率是负相关关系,劳动税收越多,青年就业率越小。

从影响程度上来讲,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16.66388)对青年就业率的影响很大,其次是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5.112060),然后是劳动税收(0.779419),失业保险替代率(0.391580)的影响较小。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主要对青年就业率有较大影响,而且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越大,青年就业率就越低。二是失业保险替代率对总就业率和青年就业率都有较大影响,而且失业保险替代率越高,总就业率和青年就业率就越低。三是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对总就业率和青年就业率都有很大影响,随着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增加,总就业率和青年就业率都趋于上升。四是工会密度主要对总就业率有一定影响,而且工会密度越大,总就业率越高。五是劳动税收对总就业率和青年就业率都有较大影响,而且劳动税收越多,总就业率和青年就业率就越低。

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

(一)总劳动力参与率

本文采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对常系数、常截距模型yit=α+xitβ+μit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没通过检验,将其去掉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

从相互关系上来讲,失业保险替代率与总劳动力参与率是负相关关系,失业保险替代率越大,总劳动力参与率越小;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与总劳动力参与率是正相关关系,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越多,总劳动力参与率越大;工会密度与总劳动力参与率是正相关关系,工会密度越大;劳动税收与总劳动力参与率是负相关关系,劳动税收越大,总劳动力参与率越小。从影响程度上来讲,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7.595721)对总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失业保险替代率(0.254784),然后是劳动税收(0.212228),工会密度(0.073580)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较小。

(二)青年劳动力参与率

本文采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对常系数、常截距模型进行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工会密度没通过检验,将其去掉得到结果如表7所示。

从相互关系上来讲,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与青年劳动力参与率是负相关关系,就业保护越严厉,青年劳动力参与率越小;失业保险替代率与青年劳动力参与率是负相关关系,失业保险替代率越高,青年劳动力参与率越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与青年劳动力参与率是正相关关系,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越多,青年劳动力参与率越大;劳动税收与青年劳动力参与率是负相关关系,劳动税收越大,青年劳动力参与率越小。

从影响程度上来讲,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支出(15.30053)对青年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就业保护政策严厉程度(5.208157),然后是劳动税收(0.770991),失业保险替代率(0.322144)对青年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较小。

第2篇:劳动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粮食补贴政策;作用路径;产量效应

中图分类号F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9-0100-07

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理论上讲,粮食补贴政策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但是实际效果能否达到理论的预期效果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显著,有的学者认为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甚微,究竟其原因,除了研究方法以及调查样本选取上的差异以外,还有就是对粮食补贴政策如何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问题认识不清。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现行粮食补贴政策的作用路径和产量效应,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研究进展

粮食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政策的实施效果成为相关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多数学者研究认为粮食补贴政策达到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的效果。粮食补贴政策最直接的效果就在于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供给量大幅度增加[1-3];张海阳、宋洪远[4]和张照新、陈金强[5]的研究表明粮食补贴政策对恢复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明显的成效;,刘鹏凌、栾敬东、蒋学雷、孙东升等[6-7]则认为粮食补贴政策达到了农民满意、政府满意的效果。

但也有学者认为,低水平的粮食补贴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粮食增产的作用不明显。粮食补贴政策对提高农民种粮净收益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目前补贴水平过低,不足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8-10];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无论采取何种补贴方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都不大[11];粮食补贴政策的增产目标与增收目标没有有效耦合[12];尤其对于“脱钩”的补贴政策,难以实现理论上对粮食生产的刺激作用[13-14]。

粮食补贴政策对促进粮食增产究竟起到多大的作用,需要从粮食补贴政策的作用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的影响,然而,现有的研究文献明显缺乏对粮食补贴政策作用路径的分析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尚未充分关注粮食补贴政策诱发的农户生产要素投入变化及其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影响效应。在研究方法上,大都基于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的描述性分析,仅有少数学者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但把粮食补贴作为政策虚拟变量,也没有考虑到具体的粮食补贴水平。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农户行为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理论模型,阐述粮食补贴政策的作用路径,在此基础上,基于安徽省381户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采用扩展的C-D生产函数实证检验现有的粮食补贴水平对农户粮食增产的影响,并据此进一步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理论模型

农户是粮食生产的行为主体,其种粮行为受到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影响,对农户种粮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户对粮食生产的要素投入上。粮食补贴政策是国家向农民发出了鼓励和重视粮食生产的信号,旨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达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的。那么,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对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将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会加大对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的投入吗?本文将构建农户粮食生产决策行为的理论模型,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行为的影响,阐述粮食补贴政策的作用路径。

2.1对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

农户种植行为决策的理论模型考察的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在耕地资源约束条件下追求收益最大化[15]。假定农户仅仅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大部分用于市场出售,市场价格为外生变量,分散的农户只是价格的接受者;农户对种植结构的调整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障碍,作物的产量和成本与种植面积和其他要素投入有关,而且在耕作技术不变的情况下,要素边际成本等于其平均成本;粮食补贴与种植面积有关,看作是种植面积的函数。

基于上述前提假定,可以得到农户收益的目标函数:

2.2对农户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

农户投资决策行为是在资金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在多个生产项目之间进行投资优化组合的过程。在不失一般性和现实性的条件下,假定农户的经济活动仅为两种,粮食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其他经济活动包括从事粮食以外作物的生产和外出打工活动;农户对粮食市场价格、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以及非农就业机会相关信息充分了解,并按照市场价格信号进行投资决策,实现收益最大化;农户的生产行为是资本和其他要素投入的函数,其他要素资源数量丰富,农户投资决策行为仅受到资本的限制。

根据上面的前提假设条件,农户生产活动的收益为:

Y=P・Q(K1,E1)+Y2(K2,E2)(5)

其中,Y为农户的总收益,包括从事粮食生产获得的收益和其他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收益。P为粮食市场价格,Q(K1,E1)为粮食产量,粮食产量是粮食生产的资本投入(K1)和其他要素投入(E1)的函数。Y2为除粮食生产以外的资本投入(K2)和其他要素投入(E2)的函数。

S.T.K1+K2≤K(6)

K表示农户家庭可以利用的总资本投入量。

求解上述农户收益最大化的问题,得到:

[JZ(]P・Q/K1=Y2/K2[JZ)][JY](7)

式(7)中,P・Q/K1为粮食生产中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即粮食生产的资本投入边际收益;Y2/K2为农户从事其他经济活动中的资本投入的边际收益。根据我国现行的粮食补贴操作方式,分别讨论不同粮食补贴方式下的农户投资决策行为:

(1)按照农业计税常产和计税面积补贴。这种补贴方式属于脱钩的农业补贴,虽然不会改变农户在粮食生产领域和其他经济活动领域的投资边际收益水平。但是,这种补贴可以增加农户的收入水平,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户的粮食生产投资。

(2)按照粮食实际种植面积补贴。这种补贴方式属于挂钩的农业补贴,农户粮食种植面积越大获得的粮食补贴金额越多。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粮食补贴相当于提高了农户粮食生产中的资本边际收益水平,激励农产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3)按照种粮农民向国有粮食企业出售的粮食数量进行补贴。这种补贴方式相当于提高了粮食市场的销售价格,提高了粮食生产的资本边际收益水平,利激农户将资本从其他经济领域转移投入到粮食生产领域,并且努力寻求提高粮食产量,获得更多的国家粮食补贴。

综上所述,粮食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农户增加粮食生产物质资本投入。

2.3对农户劳动分配决策行为的影响

农户劳动分配决策行为是在劳动力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在农业劳动、非农业劳动以及闲暇之间优化配置劳动时间,以达到家庭效用最大化的过程[16]。假定农户全部时间可以在农业劳动、非农业劳动以及闲暇之间分配,农户最优的时间分配是时间的边际价值在这三个部门相等。

根据基本假设条件,得到基于农户效用最大化方程为:

MaxU=U(Y,L)(8)

时间分配约束为:

[JZ(]T=L+H+F,[JZ)][JY](9)

预算约束为:

pyY=wH+pfYf-wfXf+V(10)

其中,U表示效用;Y表示消费品;T表示农户家庭的时间禀赋;L表示农户的闲暇时间;H表示农户的非农劳动时间;F表示农户的农业劳动时间;py表示消费品Y价格;w表示非农劳动工资率;pf表示农业产出Yf价格,wf表示农业投入品Xf价格,投入品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农用柴油、土地租金等;V表示政府的粮食补贴,粮食补贴收入看作是农户非劳动收入。

农业产出的生产函数构成了生产技术条件,生产技术条件约束:

Yf=f(F,Xf,C,Lf,R)(11)

农户的农业产出函数由农户农业劳动时间投入、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土地投入以及当地客观环境资源等因素决定。其中,C分别表示户主的人力资本水平;Lf表示农户土地种植面积,包括自有土地和租赁土地;R表示地区环境特征,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

将生产技术条件(11)代入预算约束(10)中,得到一般的约束条件:

pyY=wH+pff(F,Xf,C,Lf,R)-wfXf+V(12)

将农户的非农业劳动时间(H)、农业劳动时间(F)、闲暇时间(L)对粮食补贴(V)一阶求导,得到如下方程式:

[SX(]H[]V[SX)]=-1/w

[SX(]F[]V[SX)]=(pf・f/v+1)/w>0,

[SX(]L[]V[SX)]=1/w>0(13)

从上式可以看出,粮食补贴(V)与农户非农劳动时间(H)之间存在反向关系,与农业劳动时间(F)、闲暇时间(L)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表明获得粮食补贴的农户将减少非农业劳动时间,而增加农业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

3实证分析

粮食生产研究一直是农业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课题,许多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或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关注于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较多,但多数将补贴政策看成是虚拟变量(候玲玲,穆月英等,2007年),没有考虑粮食补贴对农户粮食生产要素投入行为的影响。本文根据调研获得的农户粮食补贴数据,采用扩展的CobbDouglass 生产函数测算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增产的贡献。

3.1变量选取

理论上讲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影响粮食产出的直接因素,如土地、劳动、肥料、机械、农药等的生产要素投入;第二类是影响粮食产出的间接因素,如政策、制度、技术进步、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等。间接因素主要通过影响直接因素而影响粮食生产,政府制定的粮食政策旨在通过影响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达到调控粮食生产的目的。根据以往文献对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实地调查情况,本文选择如下变量作为影响农户粮食产量的解释变量:

(1)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投入要素,直接影响农业的产出,本文以每户粮食实际种植面积来衡量。粮食种植面积是解释粮食产量变化的一个关键变量,理论预期这一变量对粮食产量存在正的影响。

(2)劳动力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也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劳动时间作为最基本的生产投入要素,直接影响农业的产出,本文以每户本年内农业劳动投入时间来衡量,理论预期对粮食产量存在正的影响。

(3)资本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备的投入要素,农业物质资本投入的结构和数量显著影响农业的产出量。本文以每户本年内农业基本生产资料成本来衡量农户的农业物质资本投入,理论预期对粮食产量有正的影响。

(4)粮食补贴作为政策变量,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解释变量。粮食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影响农户的生产要素配置行为,激励农户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要素投入,对粮食产出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亩均补贴水平来衡量,理论预期对粮食产量有正的影响。

(5)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家庭收入(效用)最大化,非农收入的比较优势直接影响到农户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行为。本文以上一年家庭人均非农收入来衡量,预期对粮食产量有负的影响。

(6)农业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直接影响到下一期的农业生产投入,农户在综合考虑农业生产的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决定下一期的农业生产投入规模。本文选择上一期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来衡量,理论预期对粮食产量有负的影响。

(7)其他变量包括农户的家庭特征(如人口、收入等),户主的个人特征(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农业技能等)以及本地区的非农就业状况和地势特征等。

3.2实证模型构建

本文拟采用CobbDouglas双对数粮食生产函数模型实证检验粮食补贴政策的产量效应。在实证模型中以“农户的粮食产量”作为模型的因变量,选择“农户的粮食种植面积”、“农户的农业劳动投入”、“农户的农业物质资本投入”、“农户亩均粮食补贴”、“农户上一年人均非农收入”、“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价格上涨幅度”和“其他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另外,根据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行为影响的路径分析,模型中设置补贴政策与要素投入水平的交互变量。实证模型基本结构如下:

3.4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安徽省381户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Ewiews5.0软件,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对上述实证模型进行回归计算,得到的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F统计值为66.956,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虽然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只有0.696,但对于截面数据来说可以接受。另外,根据解释变量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结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4以内,多重共线性问题能够控制在有效范围内;异方差White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估计不存在严重的异方差现象。模型整体估计结果较好,估计系数可靠性较强。

粮食补贴政策变量是本文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亩均粮食补贴对农户粮食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亩均粮食补贴的弹性系数达到了0.056,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亩均粮食补贴水平提高1%,将促使农户的粮食增产0.056%,说明粮食补贴政策对实现粮食增产的潜力很大。

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的种粮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用粮食补贴与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交互变量来反映这一关系。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亩均粮食补贴与粮食种植面积的交互项

ln[WTBX](Subsidy)*ln(Land)

的系数为0.169,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粮食补贴政策通过影响农户的种植决策行为来影响农户的粮食生产,激励农户增加土地投入促进粮食增产;亩均粮食补贴与农业物质资本投入的交互项

ln[WTBX](Subsidy)*ln(Investment)

的系数为0.109,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粮食补贴政策通过影响农户的投资决策来影响农户的粮食生产,激励农户增加粮食生产物质资本投入促进粮食增产;亩均粮食补贴与农业劳动的系数为0.076,且未能显著性水平检验,这与理论假设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目前的粮食补贴水平还不足以显著改变农户劳动时间分配行为,另外劳动投入本身对产出的影响也不显著。

从各变量系数t值显著性检验来看,粮食播种面积、亩均物质资本投入对农户粮食产量有显著的正影响。其中每增加1%的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增产0.875%;每增加1%的亩均物质资本投入,粮食产量增产0.279%。本地非农就业机会,家庭总人口对农户粮食产量有正的影响,且分别通过10%和5%的显著性检验。本地地势特征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为正值,这是因为地势特征是反映耕地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耕地质量对粮食产出有重要的影响。

农业劳动时间投入、农资价格上涨幅度的估计系数在方程中为负值,且都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这可能是因为农业劳动投入存在浪费现象以及农资需求价格弹性为刚性有关。户主年龄、健康状况对粮食生产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有关,现代农业生产基本上机械化作业,从播种到收割基本上都是机械作业,对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具体要求不高,从实地调查也可以了解到参与农业生产的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

4结论及政策建义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补贴政策对促进粮食增产的潜力和空间很大,亩均补贴水平提高1%,将使农户的粮食产量增量提高0.056%。另外,亩均粮食补贴与粮食种植面积、物质资本投入交互变量的系数分别达到0.169和0.109,说明粮食补贴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农户的种植决策和投资决策来影响农户的粮食生产,实证检验了粮食补贴政策的作用路径。

基于实证研究的分析结果,本文得出如下的政策含义:

第一,进一步加大粮食补贴力度。实证分析表明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粮食补贴、物质资本投入以及播种面积;但是,由于土地的有限性,目前靠增加播种面积实现产量增加的空间不是很大,物质资本虽影响较大,但单凭农民的投资实力还是有些薄弱,相比之下,粮食补贴政策对实现粮食增产的潜力和空间非常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粮食补贴力度。

第二,粮食补贴政策必须与农资价格市场监管相配套。农资作为粮食生产的必备生产要素,且需求价格弹性呈现刚性,随着农资价格的上涨,农民的种粮收益在减少,极大地影响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粮食生产具有很强的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在实行粮食补贴政策的同时,必须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收益。

第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鼓励农村实行土地流转。我国农业劳动投入存在浪费的现象,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系数为负数;另外,土地的小规模经营也限制了粮食增产的潜力。因此,积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转,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粮食补贴政策可以适当向种粮大户倾斜,鼓励承包大户种植粮食,提高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经济效应分析―以安徽省来安县、天长市粮食补贴改革试点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4,(5):64-66.

[2]韩喜平,荔.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07,(3):80-84.

[3]段云飞. 应对粮食直接补贴绩效问题建立制度创新机制研究[J]. 财政研究, 2009,(2):60-62.

[4]张海阳,宋洪远. 农户的种粮行为与政策需求―对粮食主产区6县市300多个农户的调查分析[J].改革,2005,(4):54-60.

[5]张照新,陈金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框架、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7,(7):11-17.

[6]刘鹏凌,栾敬东.安徽省粮食补贴方式改革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4,(9):16-19.

[7]蒋学雷,孙东升,肖海峰. 新农业政策的经济影响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5年增刊: 95-102.

[8]梁世夫.粮食安全背景下直接补贴政策的改进问题[J]. 农业经济问题, 2005,(4):4-7.

[9],谭向勇.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净收益的影响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2006,(1):44-48.

[10]张建杰. 粮食主产区农户粮作经营行为及其政策效应. 中国农村经济, 2008,(6): 46-54.

[11]王姣,肖海峰. 中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果评价[J]. 中国农村经济, 2006,(12):4-12.

[12]田建民, 孟俊杰. 我国现行粮食安全政策绩效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10,(3):11-15.

[13]Hennessy D A. The Production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Income Support Polices under Uncertaint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 1998,80(1):46-57.

第3篇:劳动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 劳动力需求 对数线性回归 影响因素 变量显著性检验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基数最大、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研究劳动力市场有利于劳动力的供求保持动态的平衡,实现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进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规模的研究为解决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降低失业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影响因素

社会劳动力需求总量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总量。劳动力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因为劳动力需求产生的直接基础是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社会各企、事业单位之所以需要雇佣劳动力,是因为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能够为市场提品或服务。因此,劳动力需求的直接基础是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通过概括以往对劳动力市场的研究发现,影响劳动力需求总量变动的因素可以归纳为:经济增长、政策和季节性三个方面。

1.经济增长

从宏观上说,劳动力需求总量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能够创造多少就业机会, 而这个数量又取决于经济增长规模、结构,以及发展的质量等。经济增长产生的直接结果是资本增加,新增资本追加投入到生产领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劳动力需求。经济增长还会带来技术进步,新技术新机器的应用取代了本来由人完成的大量工作,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劳动力需求增长的速度总是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从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也验证了这一点。

2.政策

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通常认为劳动力市场不同于其他商品市场。政府很少干涉普通商品市场,而往往对劳动力市场干预较大。由于工资是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信号,因此成为政府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重要手段。在实行最低工资政策的劳动力市场中,初级劳动力的工资很大程度上受最低工资率影响甚至由其决定,如果雇主面临成本压力,可能裁员或减少招募新员工。有研究表明,最低工资增加10%,会减少年轻人就业率1%~3%。通过调节产业结构改变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用人结构也是政策调整的手段之一,比如鼓励用人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等。此外,对外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等也会对劳动力需求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3.季节性

劳动力需求总量的季节变动指以一年为周期的周期变动,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四季变化、节日或寒暑假等。第一产业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农业生产的主要环节都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完成,而且劳动强度大,因而或多或少地造成了对雇佣劳动的季节性需求。建筑、房地产、原材料开采、旅游、娱乐等第二、三产行业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季节影响。

二、劳动力需求总量计量模型的建立

本文以某国10年间长期固定工作的劳动力需求数据为基础,建立了用于分析和判别劳动力需求总量影响因素的模型,并据此进行对该国劳动力市场需求趋势的判别与预测。长期固定工作具有如下特点:劳动期限不固定,雇主无法定的合理原因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并且依法向劳动者支付以最低工资为下限的薪金并缴纳各类保险。长期固定合同最大程度的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在该国劳动力市场也最为普遍,因此最具有代表性。

某国劳动力市场1995年~2005年间长期固定工作的劳动力需求数据见表1。

数据来源为该国官方劳动统计机构

1.模型的初建

首先,我们选取影响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即经济增长、政策和季节性,作为变量来建立初步的劳动力需求模型。

对于计量模型的选择,考虑到各解释变量对于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非独立的,再加之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为了确定因变量对于各解释变量的弹性,因此,选择对数线型模型来建立劳动力需求函数。

经过分析,建立初步计量模型如下:

LnY=at+b+∑ai*Ri*t+∑bi*Ri+∑cj*Sj

Y-劳动力需求总量

t-时间(单位:年)

Ri-政策虚拟变量

Sj-季节虚拟变量

a,ai,b,bi,cj-未知参数

i=1,2,3,4

j=1,2,3…12

其中a值大小反应劳动力需求随时间增长的总趋势,其根本原因为经济随时间的累积而增长;1995年~2005年间该国有关劳动力市场的重大政策变动有四次,分别在1996年、1998年、2000年、2003年。分别用虚拟变量R1、R2、R3、R4表示, 即1996年以后R1取值为1,之前取值为0,以此类推;季节虚拟变量S1,S2…S12分别表示一年中的12个月份。

2.初步回归模型检验。用SAS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除S1、S2、S4、S5、R1*t外其余变量都能够通过变量显著性检验。表明一月、二月、四月、五月对该国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总量基本没有影响,第一项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趋势影响较小,因此将它们从模型中剔除。

3.修正回归模型的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从修正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测定系数R-squared值为0.8744,拟合度良好。

(2)残差序列自相关性检验。在上述方程的回归结果中,DW值为2.060,可见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因此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

(3)变量显著性检验。如表2所示,所有变量的拒绝概率都小于0.05,全部通过检验。经过整理后,最终建立的多元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LnY=(0.009+0.121R2-0.205R3+0.095R4)*t+0.294R1-

0.471R2+0.635R3-0.063R4+0.107S3+0.068S6-0.044S7-

0.146S8+0.184S9+0.069S10-0.132S11-0.262S12+11.525

三、实证分析的经济学解释

根据上述结果,做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到,劳动力需求随着时间的增长有微弱上升的趋势,年增长率大约为0.9%(ea-1),假设这十年内该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5%,则可推论该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够带动劳动力需求增长0.18%。

2.政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根据回归结果可以看到,1998年和2003年该国出台的政策对劳动力需求起到促进作用,加速了劳动力需求随着时间的增长,分别使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提高了13%和10%, 而2000年出台的政策则减少了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减少了19%。

3.季节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到,三月、六月、九月、十月是该国劳动力需求最旺盛的时节,尤其三月份和九月份比平时的劳动力需求增加了10个百分点以上,而七月、八月、十一月和十二月是劳动力市场最为惨淡的季节,特别是十二月份的劳动力需求比平时减少了23%.

四、所建计量模型的意义

综上所述,该计量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劳动力需求总量的变动趋势。在给出未来某时期全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基础上,依据该模型计算出劳动力需求的预测值,可大体观测劳动力需求的波动情况,为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劳动力市场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就业服务中介机构提供分析依据。有利于各方主体进行理性决策、采取有效措施,以规避风险、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推进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规范化进程,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Arnaud RYS, Nicolas VANEECLOO. Econométrie: théorie et Application[M].Nathan, Paris.1998

[2]童玉芬:北京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求是学刊, 2007(9)

第4篇:劳动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能力 项目设计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童丽(1979- ),女,湖南益阳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广东 广州 51148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28-03

一、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现实背景

职业教育领域课程改革备受关注。关于项目课程改革的研究关注项目课程体系的宏观设计,在具体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方面,从2010年出版的《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化课程设计选编》一书,我们可以看出,该书选择化工、材料、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的部分典型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设计,其中90%以上的项目化课程改革都选择在理工科类的课程中进行,对于无具体产品形成的文科类课程涉及得非常少。

本文选择“劳动政策法规”这门文科类课程,它涉及大量的、枯燥乏味的法规条款,要求学生记忆、理解和运用,对此进行项目化课程开发确属首例;同时,“劳动政策法规”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就业岗位――劳动(员工)关系岗与之对应,对“劳动政策法规”课程进行项目化开发,利于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关于项目化课程的研究述评

目前,与“项目化”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专业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具体一门课程的项目化开发以及项目化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项目”的内涵

克伯屈于191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发表《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活动的应用》一文,首次提出了教学中的项目指:个体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具体的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伯曼将课程中的“项目”分为:有结构的项目、与主题有关的项目、与体裁有关的项目、模板项目和开放性项目。徐国庆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一书中指出,职教课程中的“项目”可以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或是一项服务的提供。赵志群指出,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完成一件工作或学习任务,这项工作或学习任务必须以生产出具体的、且具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郝超认为: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综合的,其载体就是工作项目。

(二)对项目课程的界定

蒋庆斌认为,项目课程在组织课程内容时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选择。项目课程的目的在于如何形成知识的有机组织,如何将职业能力具体化,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做起来。

徐国庆在2008年发表的《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一文中提到:项目课程以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

马成荣认为,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是活动载体,项目可以围绕产品、设备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或服务的提供来展开,通过项目的开展,让学生完成项目中所包含的各项工作任务,并促进能力内化。

雷正光认为,项目课程关键在于具体项目的设计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做”一体化。

马军认为,项目课程的课程内容组织依照岗位工作任务要求,以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产品为目标,将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设计为教学过程的课程形式。

总的来讲:项目课程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参照,选择、组织课程内容;项目课程通过设计整体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所需的职业能力。

三、“劳动政策法规”项目课程的开发路径

(一)定位项目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企业用工法制化日趋完善的今天,“劳动政策法规”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开设这门课程,我们培养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充分掌握国家与地方的劳动政策、法规,以及能够运用劳动政策法规解决用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且能掌握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方法和技巧等。

高职教育课程培养的目标应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开发上。针对“劳动政策法规”这门课程,若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我们老师关键是做好劳动政策法规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的关键是感知、注意、记忆以及理解。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需要打破以劳动政策法规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根据企业日常劳动关系管理工作流程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达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分析岗位工作任务

在开发项目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把握工作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是项目课程开发成功的首要条件,完成这项工作需要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若不到位,那么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就缺乏依据。

工作任务分析是指针对某一具体工作岗位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梳理,目的是掌握该岗位完整的工作流程及具体的工作内容。

1.选定与“劳动政策法规”课程培养目标接近的工作岗位。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定位的就业岗位:行政人事文员、人力资源助理、招聘专员、培训专员、绩效专员、薪酬专员、劳动(员工)关系专员,我们了解到:劳动(员工)关系专员的岗位工作任务与“劳动政策法规”课程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因此,针对劳动(员工)关系专员岗,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可以有效地梳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依此编排课程内容。

2.有针对性地选择调研对象。要分析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及对任职者的素质能力要求,首先要确定培养的学生一般在为哪类型企业服务,因此关键是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确定我们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的调研对象。

3.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我们在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时,主要采用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是指在任务分析专家的主持下,组织企业专家对特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进行会议形式的研讨,并且制定出工作任务分析表。

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的质量取决于五大关键要素:第一,任务分析专家(即主持人)的选择;第二,企业专家的选择;第三,组织好专业教师;第四,选择好记录员;第五,物质环境(如研讨室、纸笔、电子设备等)及资料(工作任务分析表)的准备。

4.整理调研结果。通过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整理与会企业专家的观点,通过分析专家的判断与整合,最终经过企业专家的修改和最终确认后,可以得出劳动关系专员岗(注:不同企业岗位名称可能存在不一致,可以整合类似或相近岗位)的工作任务。

(三)确定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容易忽视职业发展素质的培养,单纯地认为职业能力等同于专业技能。国外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模式提出,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态度、知识、经验和反馈。国内职业教育研究专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要重点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即基本的生存能力)、方法能力(即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能力,属于基本发展能力范畴)和社会能力(即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能力,属于基本发展能力范畴)。

经过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我们将“劳动政策法规”课程按照劳动(员工)关系岗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编排成新员工入职、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工作、离职员工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等五大项目,并依此确定课程培养所能开发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

专业能力培养:(1)运用《劳动合同法》,进行新员工入职手续办理及试用期考核转正工作;(2)运用《劳动合同法》,进行劳动合同管理(包括合同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及续订);(3)运用《社会保险法》,进行社会保险工作的处理;(4)运用《劳动合同法》,进行员工离职手续的办理及离职沟通处理;(5)运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进行劳动争议处理。

方法能力培养:(1)团队开展项目计划、组织及协调的能力;(2)信息搜集及处理能力;(3)独立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社会能力培养:(1)团队学习中的合作能力;(2)项目成果展示过程中的自信心及主动性;(3)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四)进行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是指在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定位的基础上,围绕着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进一步进行活动载体的设计。

1.确定项目设计模式。按照项目与任务的关系来分,项目设计常见的模式有三种:循环式、分段式和对应式。

循环式项目设计是指按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难度从简单到复杂,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项目,每个项目都包括该门课程所对应岗位工作的典型任务,所有项目中所体现的工作过程基本一致。这样学生就能反复重演完整的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能得到不断提升。

分段式项目设计是指一门课程只选择一个大型的、完整的综合项目,这个综合项目包含整门课程所对应岗位工作的所有典型任务,按照工作流程,划分任务界限,每一项任务对应一个小项目,通过逐步完成所有小项目,最终完成这个综合项目。

对应式项目设计是指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相互并行,并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依赖或明显的流程关系,并且其工作成果相对独立,针对每个任务进行独立的项目设计。

进行项目设计,首要是确定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匹配模式,一般会根据具体岗位工作的性质,在上述三种项目设计模式中进行选择,也可以综合运用各类项目设计模式。

2.组织各项目的具体内容。首先需要从与培养目标接近的工作岗位出发,抓住实际工作任务和职责需求,把典型的岗位工作职责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然后分析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将项目化课程的前置专业性基础课程,同步的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梳理;最后在课程教学内容编排与设计时,综合考虑与这些课程在知识、技能、现实工作流程上的配合问题,剔除课程交叉重叠的部分。

3.编制项目教学方案。项目教学方案的编制应着手解决两大工作:整门课程的项目设计以及具体每个项目的教学方案。

整门课程的项目设计应包括课程项目、各项目任务安排以及学时分配等。

具体每个项目的教学方案应包括项目目标、具体工作任务(包括任务分解、材料与工具准备、注意事项等)、相关实践知识、相关理论知识、项目考核评价、拓展提高、思考练习及实践运用等栏目。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提供背景资料、操作规范说明和进程指导方案。

(五)实施保障

项目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有效实施的保障可能会面临困境。保障项目课程付诸实践,需要从项目课程开展所需教学资源的配套、校企合作开发机制以及学校政策支持等方面做足功夫。

1.教学资源方面的保障。教学资源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教学材料、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各方面。项目课程是着重解决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式,所以用于学生操作的教学资源尤为重要,如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包括生产项目、服务项目等)。但是在高职教育实践中,我们在课堂时间内不太可能根据教学内容及进度的需要及时从企业获得足够的、合适的项目,因此为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往往考虑设计模拟项目,但模拟项目的开展,需要专门建设等同于具体职业工作各种客观条件的教学环境,而这种仿真教学环境的设计,也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

2.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时的角色定位。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在这种合作机制中,我们应该明确企业专家和课程教师团队各自的角色。企业专家熟悉工作过程本身,但对于教育理念、对教学对象的认识都比较陌生,因此企业专家主要在岗位工作任务调研、岗位能力分析工作中发挥作用。

项目课程开发最终是由课程教师团队来完成,他们熟悉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无疑教师必须是项目课程开发的主体。

3.政策支持。学校应该从政策层面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目前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大致从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出台等方面展开。学校还应进一步探索支持方式和支持力度,比如优先资助项目化教材建设,对教学改革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对教师进企业深化职业技能给予制度支持等。

四、结语

课程实践者们请注意:我们能否将一门课程成功搭建成项目化课程,前提条件是一定要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与课程培养目标高度相关的工作岗位。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是工作任务分析与项目设计,工作任务分析若不到位,那么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就缺乏依据,没有项目设计,这种课程顶多只能算作任务课程;要使项目课程有效实施,必须要从教学资源、校企合作、政策支持等多方面予以配套。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7).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童丽.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劳动政策法规》课程为例[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5]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20).

[6]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5篇:劳动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民工;医疗保险;意愿分析

随着农民工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受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的影响,处于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夹缝中的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日显突出。所以,处理农民工问题必须顺应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采取主动接纳的态度让他们融入城市社会。解决好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可以促进劳动力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和谐和持续发展的保证。

一、 农民工的参保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为正确估计多因素的综合效应,有效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以是否愿意参加医疗保险为因变量,对包括文化程度、打工时间等在内的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因素赋值后进行逐Logistic回归分析(见表1)。文化程度(X1)、打工时间(X2)、是否参加了医疗保险(X3)是影响流动人口参加医疗保险意愿的主要因素(P

由表1可知影响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意愿的主要因素是文化程度、打工时间以及是否参加了医疗保险。

(一) 文化程度主要指农民工群体接受教育的程度,此项因素直接影响到其对相关用工政策、医疗保险政策的认知与认同。受教育程度对社会保险参保意愿有正向的影响作用,教育程度越高,参加社会保险意愿越强。调查显示,中专及以上学历者参保意愿最高;高中或中专学历次之;初中、小学则相对较低。

(二) 打工时间的相对充裕则能够帮助其更加全面、快速、灵活的掌握有关医疗保险的各项政策及互助共济、抵抗风险的保险宗旨。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打工时间长短与愿意参保率成正相关关系,反之,工作时间越短或者变动频率越高,如果没有相应政策保障,其愿意参保率就越低。

(三) 农民工在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险之后,其对医疗保险规避风险,有效分担工作领域内的危险性所带来的支付压力。农民工是否了解社会保险政策对其参保意愿的影响程度非常显著,随着了解程度的降低,保险意愿也呈下降趋势。同时,笔者发现农民工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与所在的工作单位能否提供职工医疗保险有着很大的相关性。

二、 当前存在的困境

首先,由于农民工群体当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是从事建筑业或服务业等行业,且此类行业具有“周期短、流动性强”的特点,因此,其工作期限一般是一两个月长至半年。而我国许多地市的农民工医疗保险法规均规定了为期半年的最低缴费年限。因此,其工作特点使得他们很难加入农民工医疗保险同时,也反映出短期务工农民工在办理医疗保险方面的政策严重缺失。这正与意愿因素分析结果中的工作时间长短形成呼应。

其次,在上一部分数据分析中可以发现农民工了解社会保险政策的程度对其参加社会保险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实际调查中也发现农民工普遍对济南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办法了解度不高。这一方面与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充实完善有关,同时也与农民工自身的积极主动学习态度有关。目前的社会保障机制是以传统的固定性较强的就业者为保障对象,所建立的社保账户通常固定在一地,不可随账户持有人的转移而转移,若账户持有人发生了转移则该社保账户就会失效。这种机制固有其相对稳定便于管理的优点,但缺点亦十分明显。

最后,从笔者的调查结果来看,农民工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与所在的工作单位能否提供职工医疗保险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当前农民工在工作所在地参保职工医疗保险比例很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很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行为不仅可以规范双方的劳动就业权益,而且还是触发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医疗保险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企业应当重视与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政府职能,改革二元社会体制和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改革的取向是根据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调控人口流动中的作用,弱化户籍身上的资源配置、利益再分配功能以及社会控制功能,公共资源与服务配套措施包括医疗保险在内分阶段同步展开,逐步做到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山东省在这方面正在做出相关调整与改革,下一步应着重从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打破城乡分割,实行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降低落户门槛;全面放开县域内户口迁移政策,加快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等方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提高全省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医疗保障的满意度提供政策基础。对暂不具备城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山东省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健全服务措施,使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上学、技能培训、公共卫生、住房租赁、社会保障、职业安全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

(二)建立健全符合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障机制

在此之前,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明确规定,要优先解决农民工的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允许用人单位单独为农民工参保缴费,不能以没有参加其他社会保险险种为由,拒绝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对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各地可直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办法和享受待遇与城镇其他从业人员一视同仁。对在城镇从事个体经营等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可按照当地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笔者认为医疗保险制度可以设立不同的保险种类,如可以设立大病险、小病险等,农民工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对于不同的险种可以设定一些限制标准帮助农民工理性选择,比如对于年老的农民工,其参保就必须选择大病险,年轻的就不一定。不同的险种之间应有一定的转化机制,减少农民工在转化险种时承担的成本,保持农民工的参保热情。

第6篇:劳动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约束;环境成本;环境政策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1.005

人类的经济生活从来没有离开过环境的约束,经济增长也从来没有摆脱环境的制约,环境可持续发展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因为如此,虽然在一段时间内,经济学过度重视了经济增长问题,但是,经济学从来没有漠视环境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30年来,世界各国和国家社会日益重视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和经济活动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从追求增长目标转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现代经济学理论也承继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对环境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系统地探讨了环境问题。

一、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环境问题分析的简要回顾

在所有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包括亚当•斯密、托马斯•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等的理论,都有关于经济增长受环境条件限制的论述[1]。新古典经济学也没有忽视环境的重要性,例如,剑桥学派的代表、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者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就曾经说,“在某种程度上,仅有两种产品,即自然界与人类。人类自身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他所处的境况,其中自然界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一国受自然资源的限制,劳动和资本每年所能够生产的净产品总量是既定的’”[2]。这段论述表明,马歇尔把自然界和自然资源视为生产的根本性因素。在马歇尔之后,皮古在福利经济学中论述了环境对福利的影响,阿尔文•费雪在对资本做出各种定义时,将湖泊、河流等自然禀赋视为资本。郝特林在解释“后代需求”时提出的“使用者成本”在凯恩斯那里被用来解释“永久性收入”,即可持续性收入[3]。诚然,在二战后的一段时期里,新古典经济学几乎只强调经济增长问题,如哈罗德、多马、索洛、萨缪尔森等假设产出是由劳动和资本两个要素决定的,并假设自然条件给定,将自然环境排除在生产函数之外,在对经济增长的分析中只是强调储蓄、投资、资本积累、劳动生产率以及资本与劳动替代率等因素[4]。但是,对自然环境因素的排除并未维持太久。到20世纪70年代,经济增长模型越来越重视自然资源稀缺性问题,如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的Karl-Goran Maeler、剑桥大学的Partha Dasgupta、加拿大皇后大学的John Hartwick以及麻省理工学院的Robert Solow等[5]。

二、考虑环境成本的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其一,增加税收和压缩政府支出,使IS曲线向内移动,这样IS-LM模型的均衡点从a点移动到b点。这种政策安排的结果是低的利率和低的产出水平,这种政策也称为“紧财政-松货币政策”。

其二,压缩货币供给,使LM曲线向左移动,这样IS-LM模型的均衡点从a点移动到c点,产出水平与环境约束一致。这种政策称为“紧货币-松财政政策”。

其三,在增加税收和压缩政府支出的同时,压缩货币供给,这样IS-LM模型的均衡点就从a点移动到d点,保持利率不变的同时,使产出水平与环境约束相一致。这种政策称为“紧财政-紧货币政策”。

第二种情况是IS-LM模型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水平没有超出了环境成本可承受的限度。见图3。

图3显示,由于环境成本相对宽松,国民收入水平可以从Y0增长到YH,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扩大经济规模。这个结果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政策方式中的任一政策方式达到:

其一,降低税收和扩大政府支出,使IS曲线向外移动,这样IS-LM模型的均衡点就从a点移动到b点。这种政策安排的结果是高的利率和高的产出水平,这种政策也称为“松财政-紧货币政策”。

其二,增加货币供给,使LM曲线向右移动,这样IS-LM模型的均衡点从a点移动到c点,产出水平与环境约束一致。这种政策称为“松货币-紧财政政策”。

其三,在降低税收和增大政府支出的同时,增大货币供给,这样IS-LM模型的均衡点从a点移动到d点,保持利率不变的同时,使产出水平与环境约束相一致。这种政策称为“松财政-松货币政策”。

四、考虑环境成本的AS模型

在标准宏观经济学理论中,总供给曲线(AS)是综合了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因素和价格变化因素而推导出的一条曲线。引入环境成本因素,将改变总供给曲线。这里为简便起见,只考虑在总需求分析中引入环境成本因素对商品市场的影响。见图4。

图4a)中,L表示劳动力,在资本(K)和技术(T)不变条件下,国民收入方程为Y=Y(L),这是不考虑环境约束的标准经济分析模型。考虑环境成本约束后,国民收入方程为Y=Ye(L)。如果LF表示充分就业,那么,考虑环境成本后的就业水平为LN,也就是说,考虑环境成本后的就业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水平。

不考虑环境成本约束,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实际工资为wF,充分就业水平为LF,国民产出水平为YF,如果此时的商品市场均衡价格为PF,则名义工资水平为WF。图4d)显示了均衡价格为PF、均衡国民产出为YF的总供给曲线ASF。如果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且存在名义工资下降的刚性,那么总供给对价格变化的反应表示为ASF的曲线部分;超过曲线部分的ASF则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表明价格水平提高,名义工资水平提高,但总产出YF不变。

考虑环境成本约束,国民总产出水平将由YF降低到PH。相应地,劳动力需求由D降低到De,因此,实际工资水平为wH。由于名义工资具有下降刚性,出现价格水平上升的压力,价格水平由PF上升到PH。考虑环境成本约束的总供给曲线为ASH。这样,在劳动力市场上就出现了失业LF-LN。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一般均衡,在宏观经济政策上有以下两种选择:

其一,投资于环境保护技术,保证环境资源高效率使用,从而使Ye(L)移动到Y(L)。这样的结果是总供给曲线ASH向右移动到ASF。

其二,增大劳动力市场供给,劳动力供给曲线由S移动到Se,这样,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五、考虑环境成本的一般均衡模型

凯恩斯的收入-支出一般均衡模型是考虑环境成本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基础,见图5。

在国民产出模型中引入环境成本约束。为了分析方便,假设名义工资是富有弹性的,因此AS曲线便是一条产出最大化点上的垂直线。图5d)中的AD线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的国民收入的均衡状态,相应地又与图5b)中不同的总支出水平相联系,即当总支出E0(P0)相关的价格水平为P0,与总支出水平EF(PF)相关的价格水平为PF,P0>PF。

假设国民经济的初始均衡为总支出(E)与总收入(Y)之间的均衡,均衡点为E0。国民总产出水平为Y0,实际工资水平较低,为w0,此时的失业水平较高,为LF-L0。为了达到充分就业的目标,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是经济刺激的干预措施,使支出线由E0移动到FF,从而达到实现充分就业水平的总产出YF。经济刺激的干预措施同时也会增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劳动力需求曲线D0向DF移动,实际工资也随之由w0提高到wF。

上述模型是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约束的凯恩斯总支出-总收入的一般均衡模型。如果考虑环境成本约束,则总支出线无法超越Eh(Ph),那么,国民总产出也就只能够限于Yh。相应地,劳动力市场中的实际工资水平为wh,失业水平为LF-Lh。

过去,一般认为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刺激措施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刚性和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影响[7]。现在看来,环境成本约束无疑也消减了经济刺激措施的效果。面对环境成本约束,政府消除失业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选择是:

投资于环境保护技术,保证环境资源高效率使用,从而使Ye(L)移动到Y(L);

压低劳动力市场上的实际工资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将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外移动到Se。

六、环境约束下经济增长政策路径的简要归结

通过构建考虑环境成本的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考虑环境成本的IS-LM模型,考虑环境成本的AS模型和考虑环境成本的一般均衡模型,在宏观经济学框架下引入环境约束的分析,不难得出在环境约束下政府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路径。在不同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下,不同的经济增长政策路径可以作以下简单的归纳。见表1。

[参考文献]

[1] Dasgupta P,Heal G M.Economic Theory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201-202.

[2] Alfred 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M].2nd Edition,Volume I,London:Macmillan,1891:199-300.

[3] Keynes J.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M].London:Macmillan,1936: 88.

[4] Samuelson P A,Nordhaus W.Economics[M].New York:McGraw-Hill,1990:76-77.

[5] Dasgupta P,Heal G M.Economic Theory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10-11.

[6] Todaro M P.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Addison Wesley,2000:86-87.

[7] Daly H E,Cobb J B.For the common Good:Redirecting the Economy Towards Community,the Environment,and a Sustainable Future[M].Boston:Beacon Press,1989:66-67.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nd Economic Growth:Theore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Macro-economics

YANG Pei-le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China)

第7篇:劳动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退休人力资本性别

我国退休制度的建立可追溯至1978年,除对特殊人群有不同规定外,基本沿用至今。根据国发〔1978〕104 号文件规定的男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男60岁退休,女干部55岁退休,工人50岁退休。除此之外,特殊工种男性55岁退休,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50岁退休,女性均为45岁退休。对于骨干专家和高级专家退休年龄适当放宽,通常比法定退休年龄晚五年退休。

但是,从人力资本视角来看,现行退休政策确有调整的必要,本文将从现行退休政策对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质量、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性别差异、国际惯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现行退休政策对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

现行退休政策可能造成人力资本存量的浪费,造成人力资本总量的下降。在我国,0-14岁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占比27.7%下降到2010年的16.6%,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相反,老年人口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由1990年的5.6%上升到2010年的8.9%。在总人口中,0-14岁代表新生力量,而65岁以上人口代表需要赡养的人口。当前的生育政策下,我国15岁以下人口持续下降,并且速度越来越快。这一现象带来的隐患是,当前劳动力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时,将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进行补充;此外,这部分人的养老会给社会保障带来巨大压力。同时,这种人口构成的发展趋势对我国的总体人力资本水平会有很大的影响。老年人因为退出了劳动力市场而不直接参与生产,因此,他们的人力资本水平比较低,从而使我国总人力资本可能下降。

二、退休年龄对人力资本投资可能有反向抑制作用

在现行退休政策下,法定退休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基本不相关。这意味着,尽管高学历人口人力资本投资较多,但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服务时间却相对较短。人力资本的投入与产出时间非常不匹配,从人力资本的投资来看,投资期长而获益期短,会抑制个体教育投资尤其高学历投资的积极性。

理性的劳动者会追求效用最大化,在做出教育投资的决策时,需要对教育投资成本与预期未来收益的现值进行比较:如果收益超过成本,劳动者有动力进行教育投资,反之就不愿意进行投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投资者只有减少教育投资成本才能使效用达到最大。因此,劳动时间越短劳动者越不愿意进行教育投资。可以看出,强制统一的退休年龄过早将人力资本较高的人逐出市场,造成高学历人口的人力资本市场价值发挥时间过短,从而难以实现其全部价值。

三、现行退休政策对人力资本质量的影响

现行退休政策忽略了人力资本质量的变化。退休年龄的确定应该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当前国民经济经历了三十年的快速增长,人均寿命也大幅延长:1982年为67.77岁,到2000年平均提高了近4岁,2010年已达到74.83岁 ;同时,人均受教育年限已由1982年的5.2年提高到2010年的8.42年。1982年以来,我国初中教育水平的人口增长最快:高中教育水平和大专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口从1982年到2009年增长了15倍,增长速度非常快。

一般认为,教育、健康、工作经验通常被认为是人力资本的变量,它们在不同方面代表了个体的工作能力,他们对就业往往具有有正向作用。但是,从1982年以来,我国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预期平均寿命都在增加,而工作年限一直在减少。其原因在于,教育年限的增加以及退休生涯时间的延长对工作时间形成了挤压。伴随着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均寿命的增长,工作时间占比将会在生命周期中越来越小。如果考虑不同受教育程度个体的人力资本差异,则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工作年限的挤压越严重,人力资本发挥的作用越小。

四、现行退休政策忽视了人力资本性别差距的缩小

最初规定了男女差异化的退休年龄,一方面是考虑到男女生理条件不同,另一方面,相对男性,一般认为女性人力资本投资较少,从事简单劳动、非技术性劳动和低职务工作的人数较多,劳动效率较低(潘锦棠,2002)。实际上,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整体劳动条件已大大改善,对体力劳动的要求已大大降低。同时,女性接受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劳动力市场上女性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从1985年到2009年,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幅度比男性更大。总体来看,与男性相比,女性未上过学的人口数的减少速度明显更快,在高等教育中性别差异也已大幅降低。到2010年,本专科的女大学生占大学生的比例已经达到了49.8%以上,硕士生中的女生占比已经达到了48%以上 。这使得男性和女性的人力资本性别差距不断缩小。

五、与国际通行作法不同

从国际范围来看,退休年龄往往需要根据经济、社会、人口等的发展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当前,老龄化已成为全球趋势,相当一部分国家将法定退休年龄往后推移。从1983年以来,绝大多数国家退休年龄都在向后推迟,以此缓解老龄化造成的社会压力。2010年,OECD成员国男性平均退休年龄为62.9岁,到2050年将延长至64.6岁。例如,1935年美国政府规定男女65岁同龄退休,但后来退休年龄一直在60-70岁之间调整,最新规定是到2024年逐步将退休年龄从65岁延长至67岁;德国政府取消了其在1992年规定的男子工龄满35年、女子工龄满30年可以退休的政策,取而代之的是从2012年起将法定退休年龄从65岁逐步提高到67岁。潘锦堂(2003)的研究发现,但老龄化国家的男女平均退休年龄比未进入老龄化的国家通常高4 岁左右,退休年龄与人口预期寿命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制度上,弹性退休制度是相当一部分国家的选择,如美国、加拿大、德国、瑞典、日本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现行退休政策没有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将不同劳动者进行区分,忽略了劳动者的退休意愿是存在差异的,也没有看到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男性和女性在人力资本和劳动效率上的差距正在缩小。因此,我们有必要适时调整现行退休政策,同时,其他国家对退休年龄的调整可以为我国改变退休政策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第8篇:劳动政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DSGE模型;宏观经济波动;劳动市场

DSGE对于宏观经济分析很有帮助。可以分析RBC理论中经济的波动[1],也可用于开放经济[2]和市场经济[3]的研究。近年来对DSGE模式的应用也有所增加[4]。本文将利用新凯恩斯DSGE模型来研究我国的经济波动中受劳动市场的影响形式。

一、新凯恩斯DSGE模型的构建

本文建立的凯恩斯模型包括三个部门:家庭、企业和政府。其中各部门都是理性的:家庭选择效用最大化,企业选择利润最大化。模型的政府部门只考虑銀行。政府采取的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币增长率的方法来影响实际经济。

(一)消费

我们的家庭考虑所有的劳动剩余,这样可以防止免费搭车现象。家庭成员们通过选择消费束和一期无风险债券来达到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效果。效用函数如下:

(二)生产和收益

假设企业生产函数是,其中表示整个经济中的劳动生产力,表示被企业雇佣的工人的工作时间。企业面临的需求,而且以价格出售他的商品,它在时期的实际收益取决于它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和出售产品获得的价格收入:

(三)劳动市场

在时期,公开职位空缺的价值如下式表示:

(四)货币政策

本文选择泰勒型的利率规则。货币政策制定者通过改变一期无风险利率,来实现货币政策效果。本文选择的货币政策规则的线性化形式如下:

这里,而且是服从白噪声序列的随机干扰项。

二、模型估计及分析

本文选取1992年-2019年中国季度数据,首先对数据取对数然后进行HP滤波处理,然后除以基期数据,用实际数据进行分析。

(一)贝叶斯估计方法

对于选择贝叶斯估计方法估计DSGE模型,设是一个不可观测的参数,的联合后验密度,可以通过的后验分布密度乘以可观察变量的联合分布得出。通过公式表达出:

(二)极大似然函数

使用状态空间模型,可以简化模型推导,所以在对模型求解之后,可以把模型的解写成以下状态空间的形式:

第一个模型是状态空间模型,第二个模型是观测方程。其中St表示状态变量,Wt代表外生冲击变量,Yt表示观测变量,代表结构参数。在条件下,可以给出,在条件下,可给出,进而在和基础上,给出,最终得到。由此可以看出选择状态空间模型的优势,它使得推导变得简单易懂。

再利用马尔科夫性把写成如下形式:

得出和之后,就可以估计似然函数。

(三)劳动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利用上面给出的似然函数和结构方程,在MATLAB的Dynare软件包中可以实现参数的估计通过变换劳动市场参数,观察宏观经济变量变化情况,以此研究劳动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情况。随着科技及体制的改革劳动市场中工人匹配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所以首先研究劳动市场工人匹配能力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只研究此项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就要保持其他变量稳定,也就是只改变的大小。对此参数的不同取值进行模拟给出相应脉冲响应函数图,就可分析对应变化情况。下图就是对应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图中红色曲线代表值相对变大,得出的脉冲响应函数图;蓝线代表值相对变小,得出的相应脉冲图;绿线代表值没有变化的基准值下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结论

第9篇:劳动政策分析范文

上述分析表明我国大陆投资环境在最近三年得到明显的改善,获得了国际的认可。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较高的市场开放度、平等的市场机遇、日益完善的投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吸引了广大的外商。虽然我国大陆投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新加坡、瑞士、台湾地区、荷兰、日本等相比投资环境还是比较差。通过对营运风险指标、政治风险指标和汇兑风险指标的对比分析,发现营运风险和政治风险是致使我国投资环境在全球排名相对靠后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营运风险。

二、我国国际投资环境劣势原因分析

(1)政策。我国政策具有较好的持续性,但是政策的透明度和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强。我国为了吸引外资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是在执行力度上明显不够,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在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时,出现了国内外企业标准不一致的现象。此外,外商在我国申报审批项目时程序繁琐、效率低、透明度不高,成为外商在我国投资的困扰。

(2)劳动力成本。长期以来我国是以劳动力的优势吸引外商来华投资,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两年来我国出现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我国不再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绝对优势。

三、建议

(1)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提高政策透明度,优化监管环境。我国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定期检查对政策法规的执行状况,严格执行国务院于2008年制定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除此之外,还应做到对国内外企业法律法规执行标准一致。我国应该成立一个集中、高效率的部门来专门管理外资,提高办事效率;应对外商申请项目的程序予以简化,对外商参加相关投标的每一个环节都予公示,提高透明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