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意识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意识是人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客观实在特殊的、观念上的反映,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感性的和理性的反映形式和同这些形式相联系的情感与意志活动。安全是指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
安全意识是指对人的身心免受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条件与状态所持有的心理活动总和。它是人们对生产、生活中所有可能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客观事物的警觉和戒备的心理状态。安全意识的活动过程包括:个人运用感觉、知觉等技能,对所处在的潜在危险状态进行感知;运用经验、学习、记忆和智慧等能力,对危险进行认识。根据个性、动机、经验和风险倾向作出是否采取避免措施的决策,其生理、心理条件是否有能力执行“决策”。如果“否”,则会导致不安全行为出现,致使事故发生;如果“是”,则行为安全,无不可预测事件,不会出现事故。
二、安全意识的构成与机制
安全意识是人们安全心理活动的总和。它主要是由知识观念、意向观念和决策观念所组成的心理过程的反映。人的安全意识的功能,与知识观念、意向观念和决策观念这三个观念相对应,意识功能也可以从三个方面的予以表现,具体为反映能力、意应能力和控制能力。安全意识的强弱、高低主要是通过其功能反映,意识的功能就是智能,智能沿着反映能力、意应能力、控制能力的方向,从意识向外转化延伸,到控制能力时发生转折,除了对意识的内部控制外,主要是对人的肢体动作进行控制,然后肢体动作传到工具,产生对客观事物的作用。
人的安全需要和安全动机是安全意识的动力机制。人的需要表现为自然需要和现实需要。自然需要是由人的自然特性所派生出来的需要,是由遗传和成熟因素所产生的,未经学习而表现出来的原始需要。人的现实需要是在社会中形成的需要,表现出人的需要所独有的社会本质,与自然需要相比具有较高的层次,更能影响与调节人的行为。需要通常是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方式表现出来。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满足)的过程。动机是人对其需要的一种体验,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是一种观念上的追求,是意识活动。如果说,人的各种需要是人的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那么,动机就是这种源泉的具体体现。动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动机形式有兴趣、意图和信念等,信念是人的最主要的动机形式,是稳定的、核心的动机。
三、提高安全意识的见解
1、安全意识的动力机制是人的需要和动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安全、健康、和谐的需要就更加苛刻,对安全的认识也已扩展到生活安全、生存安全领域,这种认识和需求非常有利于大安全机制的形成。
2、提高安全意识是全社会的事,要以素质教育为本,科技为先,加强安康宣传,注重软科学的应用,加快高新技术发展,利用一切媒介和手段,使公众建立起新的安全观,建立起科学的行为规范;通过全方位地开展安全活动,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形成安全人人有责,人人需要安全,树立起超前、探索、预防的大安全观。
3、发挥企业安全领导者的影响力,带动安全意识的提高。企业安全领导者影响力的含义是指在企业安全工作中,安全领导者通过各种强制性和自然性影响因素,激励职工的安全观念和安全行为的现象。安全领导者影响力包括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个方面。一般来讲,权力影响力是企业安全领导实施安全决策的主要依靠,但若完全依靠权力影响力来推动安全领导工作却又难以持久见效。这是因为非权力影响力要比强制地服从自然得多。权力性影响力确定之后,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就成为关键,不断提高安全领导者自身的德、学、才、识和感情及人际交往方面的影响力,以个人魅力促进员工安全以事的提高效果更佳。
关键词:农村小学 安全意识 自护能力 培养 对策
学生的安全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为学生成长提供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学校的责任,可是就目前的农村小学的安全状来讲,实在不容乐观。通过对小学生安全教育情况的进一步了解,本文着重分析了小学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
一、如何避免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一)制止学生的危险动作
农村的孩子多数是比较自由的,从小生长在没有约束的环境中,从而对秩序的概念缺乏理解,所以会经常做一些危险的动作,班主任应该从这一点入手,告诉他们这种做法产生的后果,树立他们的危机意识,要及时制止他们的危险动作,时刻监督和提醒学生的危险行为,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学校的生活。另外老师还要注意孩子在玩耍的时候是否打闹,由于农村的孩子比较自由,可能会经常性的打闹。父母对其管教比较松,所以造成了孩子比较调皮很难管理,这样就增加了安全风险,老师要经常进行督促和管教,严禁孩子带一些危险物品来上课,避免发生危险。
(二)完善学校的安全制度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的,所以学校安全制度的完善是非常重要,学校的领导和班主任要制定一系列学校的安全制度,要求学生和班主任一起遵守,班主任要时刻监督和提醒学生学校的安全制度,比如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哪些是学校明令禁止的,对学生严格要求,这样会从根本上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由于现在农村的安全制度非常不健全,比如校门口没有保安,外来人员可以随便进入校园等等,这样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率,所以班主任要注意外来人员接孩子时要进行核实,另外要树立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告诉他们不要理会陌生人等等。一定要完善学生的管理制度,老师也要定期进行安全培训,要经常给学生传达安全意识。树立学生良好的安全观念,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三)提高家长的法律观念
因为农村的教育条件相对城里来讲很差,学生的家长受到的法律教育很低,所以家长会把学生的一切过错都推到学校身上,作为班主任要经常去学生家里拜访,了解学生家里的情况。如学生有些身体上的疾病,很多家长不愿意把事情报告给学校,学生们就会产生健康问题的安全隐患。所以,班主任要了解每个学生家里的情况并及时上报给学校。有的农村学生家长因为文化不高,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多问题,学校要定期开展家长会,对孩子的父母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配合学校一起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在更好、更健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由于农村的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所以学校对安全教育这一块缺乏重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刻不容缓,学校必须要重视起来。班主任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树立学生的安全意识,要经常开展关于安全知识的讲座,普及安全知识,对于农村常见的一些安全事故的例子要经常讲给学生听,提高他们的危机意识,告诉他们一些不安全行为的后果如何,树立良好的安全观念,让他们更好的学会远离危险的地方,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要定期对学校的建筑进行改造,告诉学生们要远离危险建筑,在生活中树立学生们的安全意识,要让他们时刻关注自己的生命安全,从而远离危险。
二、课堂上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班主任要在平时上课中经常渗透有关的安全内容,除了课本上的一些安全知识,还可以添加各种安全知识,可以教给学生如何处理一些突发的安全事件,比如说被绑架和父母走散要拨打110报警电话,讲明自己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如何寻求路人的帮助,如何逃生等等。要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有越来越多的应对办法,积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样他们的自护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更要结合当地的环境,告诉学生哪些地方是比较危险的,从根本上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还要结合生活对学生们进行讲解,对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危险事故要给学生们进行积极的讲解,告诉他们如何处理,怎样做才是最正确的,从而正确引导学生们的安全思想。
三、学生周围环境对学生安全的影响
由于农村的基础条件差,学生生活的环境比较简陋,学校连正规的室内活动场地都没有,所以对于一些课外活动在特殊季节要尤为注意,如有暴雨或者暴雪,这个时候要避免学生在课外活动,就算在室内也要注意室内建筑是否牢固,要时刻提醒学生在天气恶劣的环境下注意人身安全。在天气恶劣的时候学校要停止课间操,避免因为天气的原因发生危险事故,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学校应该安排体育老师进行专门的体能训练,就算是课堂上没法教的内容,学校也应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一点一滴的生活里,农村的小学安全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教育内容明确,切实发挥作用。对于危险建筑一定要拆除或者重建,要从根本上切断一切危险因素来源,保证学生们的安全。
四、杜绝人为的不安全因素
有些教师为了教训一些在课堂上爱惹事生非的学生,所以会采取门口罚站或者赶出课堂等方式,这些学生如果趁机离开教室到处游玩,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这就是学校的责任。还有一些后进生,老师可能会选择晚上留下来给他补课,导致学生回家很晚。农村的交通设施很差,时间越晚,安全风险就越高。有时教师留学生在教室学习,自己却忘记了,导致一些事故发生,这些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体育课也要尤为注意,教师不带学生活动而让学生自由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安全风险。以上这些行为都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学校一定要重视,避免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安全事故。
五、结语
社会应当给予农村小学生更多的关爱。在他们的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的安全教育问题,如设施简陋、安全意识不够、法律意识淡薄等,需要班主任和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界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韩国杰.如何加强农村小学生安全教育[J].学周刊,2014(08).
[2]刘淑芳.农村小学安全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赵来东.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当前,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已经推动各行各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的企业承载着业务流和信息流,信息流引导业务流,业务流依附信息流,从而使企业的运行更加安全、可靠、优质、经济。
信息系统承载着企业几乎所有的运营管理信息,其安全性已经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安全可靠运行。信息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确保其安全是现代信息化企业必须面临的重要任务。
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日益凸现。如果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得不到有效地防范,企业就极有可能遭受到恶意攻击或破坏。信息安全事故不但会对公司业务、资产、形象造成影响,在某些行业,严重的还会引发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重大安全事故,其社会危害性无法估量。
据相关信息安全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内地企业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滞后,信息安全与隐私保障方面远远落后于印度。数据显示,内地企业44%的信息安全事件与数据泄露、员工不当操作等管理问题有关,而全球的平均水平只有16%。
调查显示,中国内地企业在改善信息安全机制上仍有待努力,从近年安全事件结果看,中国每年大约98万美元的财务损失,而亚洲国家平均约为75万美元,印度大约为30.8万美元。此外,42%的中国内地受访企业经历了应用软件、系统和网络的信息安全事件。
目前,国内的计算机信息安全从技术角度来看并不十分落后,但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信息安全管理人员意识、知识等方面的缺乏,急需大量补充。而且,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产品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培养出安全的意识,否则企业的信息安全人员只是把产品买回去,并不能很好的发挥这些产品的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的问题,必须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二、误区多多,困难重重
面对瞬息万变的安全形势,企业并不是总能对症下药。寻找安全良方,避免种种安全的误区,才是长远的安全和发展之道。
误区1:外部威胁大于内部隐患
要防范威胁,首先要了解威胁来自于哪里。通常,人们都会认为来自于计算机黑客、恶意代码编写者等外部的安全威胁远远大于内部的安全隐患,所以一般企业安全范围的重点是在防范外部黑客攻击,但是超过一半的威胁恰恰来自企业内部,外部攻击仅占46%。
在内部安全威胁中,96%的是源于非蓄意的动机和错误;只有1%才是真正的恶意行为。由此看来,内部威胁之所以危害巨大,归根结底,还是员工安全意识薄弱。
尽管在防范内部威胁方面,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拿出切实有效的方案。但是从安全调查来看,57.6%的企业已经表示,培养并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将是自己所在企业未来一年里,打算采取的最关键的安全策略。企业在未来之所以越来越重视员工信息安全管理,要归结于多个因素:近几年对安全意识的讨论越来越多,为安全意识从“概念”到“落地”做好了准备;安全厂商也在推出越来越多成熟、有效的产品和方案;不少企业的成功应用案例,也提供了很多借鉴性的经验。当然,最关键的是,企业自身的确实存在这样的安全需求,认识到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
误区2:信息安全是IT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无关
在某些企业中,IT部门员工就像是救火队员,哪里出了问题就到哪里,东奔西走,十分辛苦。但是,就是这么一群任务繁重、任劳任怨的员工,却得不到其他同事的理解和认同。当IT人员为其他部门进行安全控制时(如进行安全检查、安装防病毒软件等),其他部门会反感,认为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但当真正出现了信息安全事故时,其他部门又会责怪IT部门,认为其平时的安全防范工作没有做好。所以,IT部门往往是出力不讨好。
怎样彻底改变其他部门对IT部门的看法,怎样使公司全体员工主动、积极地配合IT部门的工作,甚至可以做到自查自纠?信息安全意识的提高无疑是关键。员工接受了安全意识宣贯之后,就会认识到保护信息的安全不仅仅是IT部门的职责,更是全体员工的责任;就会理解平时的安全措施不是绑着他们的绳索,而是护着他们的盾牌;就会在主动、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防止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误区3:重视技术产品的引进,忽略安全意识的培养
如今,便携式的移动设备,比如U盘、PDA等,已经相当普及,移动办公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同时,U盘中毒、失窃所导致机密信息泄露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所以,大多数企业越来越重视对移动设备的保护。许多公司统一采购了具有加密、杀毒功能,甚至可以指纹识别的高科技安全U盘,分发给员工,旨在杜绝U盘泄密事件的再次发生,但往往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严谨的加密技术,配合访问控制技术,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移动设备上的数据被泄露,但依然无法防止员工不规范的使用,和移动设备的丢失或被盗。若员工把加密U盘插入自己的家庭电脑进行办公,那么病毒依旧有可能入侵到U盘中,这样再强的加密技术也无济于事。
和欧美等国家相比,中国U盘传毒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并且一直没办法根绝,这和员工缺乏安全意识紧密相关。通常,员工插取U盘时,很少会考虑到是否和公司的安全策略相违背,或者有可能引发公司的安全事故。
三、立体宣贯,提升实力
关键词:电工培训;培训难点;责任心;安全意识
随着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工作中重要性的不断提升,通过对其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在提升其工作职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我校作为经安监局批准有培训资质的特殊工种培训基地,对于技术培训有着丰富的经验。笔者作为电工培训的负责人,有着多年的培训经历,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在农民工的电工培训工作中,由于多方面因素总是存在着很多难点,下面,我将对这些难点进行总结,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这些问题提出改善意见。
一、电工培训难点
通过对培训经验的总结,农民工电工培训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低
由于农民工文化底子薄,在进行电工培训时,对于专业的概念、符号、工具原理及使用方法不能很好地掌握,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方面存在很大难度。
2.安全意识差,不能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操作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电的危险性认识不够,安全意识差,在实操时,想当然地图省事、图方便,不能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规程进行操作。
3.缺乏责任心和主动性
在电工培训时,农民工对于执行的操作不能保持足够的责任心,在不能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也极易造成安全隐患;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主动学习自身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保证人身及设备安全的规范,只是对培训教材简单地进行了解。
4.培训管理体系不健全
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单单是由于农民工自身因素造成的,在管理体系方面,对于农民工这一培训群体考虑不周全,随意性强,没有制订合适的学习、考核制度,对于农民工的培训结果不能准确把握。
5.培训教材及方式不恰当
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机构未能结合农民工的自身条件去编写培训教材,只是按照以往的培训方式,主抓理论概念及安全规程,对于实际操作和安全规程的遵守不够重视,在实际操作培训时,未能严格按照安全规程去执行,在培训时就没有使农民工对于电力作业的安全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二、培训改进建议
为了提高农民工电工培训的质量,通过结合培训学校的师资力量及培训设施,现提出以下几条改进意见:
1.了解学员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地对农民工学员进行电工培训,在培训前,有必要对其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了解其文化水平及实际工作中的侧重点等。
2.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和培训方式
在电工培训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这一目的,对于培训内容应区别于其他培训群体,应满足全面、针对性强、注重实际这几个目的。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培训老师应针对农民工理论知识掌握难度大的特点,重点对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进行讲解,通过对典型问题进行讲解分析,实践操作,提高其动手能力。
在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时,不能单单是枯燥的理论学习,还应结合现有教学手段,多元化地进行授课,比如通过幻灯片、视频能够更加直观地对设备的使用和工作原理进行深刻了解;对于电子元器件的认知和电气工具的使用方法如万用表、兆欧表等,通过手工制作小型电器、电路板能够更好地掌握电工知识。
3.对学员严格要求,加强管理
严格的学习纪律能够保证培训质量,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不仅学员不遵守纪律,很多培训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往往会忽视纪律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管理人员应制定相应的规定,对老师进行考核,提高其授课的积极性,使其在授课时,能够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同时对学员要严格要求,比如遵守课堂纪律、上课时手机静音等。
4.注重责任心、安全意识的培养
在培训工作中,对于责任心和安全意识的培养,绝对不可忽视,在电工作业过程中,高度的责任心和足够的安全意识是保证工作质量和人身设备安全的必要条件,在培训过程中,应加强安全事故案例的讲解分析,使学员明确了解造成事故的原因及后果,同时让他们认识到在电工操作中责任心和安全意识的重要性。《电工作业安全规程》中“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最基本的安全方针,在培训中要使学员铭记于心。
在上文中,我们对农民工电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如何改进培训质量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农民工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其专业技术水平对于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培训工作中,培训学校及培训老师应提高对农民工电工培训工作的重视,针对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耐心、用心、专心地对其培训。
参考文献:
[1]魏光霞.浅谈怎么上好农民工电工培训课[J].科技风,2012(22).
[关键词] 医学;高职高专;生物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14-02
An urgent need for biosafe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and junior college
LI Bing-xue, WANG Feng, WU Li-yuan, YE Ji-yun
(Yunnan Medical College,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biosafe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and junior college for the students who will become qualified primary care physicians.The proof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biosafety,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medicical experiment conditions and enducation methods.
[Key words] Medicin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and junior college; Biosafety education
2003年发生SARS的暴发流行,尤其是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在新加坡、台湾和北京相继发生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之后,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在全球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医护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医学专科院校的学生具备接触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生物因子的机会,可是医学专科院校的学生首先在生源质量上弱于本科院校,其次这些学生从未接触过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病原生物,如果不重视生物安全教育,那将为某些致病因子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埋下安全隐患。因此,应该重视开展医学专科学生生物安全教育。
1 生物安全的概念
生物安全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生物安全大致分为3个方面:①人类健康安全;②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③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它涉及医学、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农林业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狭义生物安全是指防范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即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可能构成危险或潜在风险。在医学领域内,生物安全特指对病原微生物的安全防护与管理,其主要目的是防止与病原微生物接触的相关人员感染,或意外泄漏导致环境污染和疫病的传播。近年来国际社会又把生物安全提升到生物安全保障的概念,即单位和个人为防止病原体或毒素丢失、被窃、滥用、转移或有意释放而采取的安全措施,以避免因微生物资源的不当使用而危害公共卫生[1]。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物安全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生物安全教育的国内外形势
2.1生物安全教育国际形势
自从国际上发生“炭疽粉末邮件事件”,我国暴发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北京发生SARS 冠状病毒感染事件以来,全球对生物安全达到空前的关注。近年来,国际上把生物安全提升到生物安全保障的水平。生物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内外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它与国家安全、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国际国内已制定了一些相关的生物安全法规标准,主要针对从事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专业的人员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可是至今为止,针对医学院校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工作在国际上无广泛性的开展。
2.2生物安全教育国内形势
2.2.1我国基层医务人员生物安全意识有待提高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的基层医务人员对感染的危险因素、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检验科和手术室属于几级生物安全防护、标准预防概念、哪些工作可产生气溶胶、哪些工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等知晓率较低[2]。这一现状令人忧心忡忡。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拥有全国人口70%的农村基层仅占有20%的卫生资源,这使得基层医务人员成为了接触最广大患者的医疗工作群体。因而,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对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在SARS发生后,国家也进一步提出应加强基层医疗队伍的生物安全意识的教育,不仅有助于消除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造成的安全隐患,也有助于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不当处理危及国家公共安全[3]。要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从利用教育资源、节约教育成本的角度出发,最好的教育场所是学校,最佳的教育群体是学生。医学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就是为基层培养人才,因此,开展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生物安全教育不仅是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生物安全意识的一条捷径,也是符合国家医疗现状需求的。
2.2.2我国生物安全教育不容乐观近几年,国内生物安全教育工作的境况是:社会关注度高涨,但具体实施的部门却寥寥无几。生物安全教育以前只针对研究生,自2005年开始才有少量高校针对本科生。目前,有中科院部分单位招收生物安全研究生。北京大学医学部仅面对研究生开设《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与法规》课程。湖南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和南京大学设立生物安全本科专业[4]。但国内尚未见在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中设立生物安全专业及开设生物安全课程的报道。
3 医学高职高专开展生物安全教育条件亟待加强
3.1医学高职高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硬件设备落后
在医学方面,病原生物实验室与生物安全之间关系最为密切,它是研究和实验与疾病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场所。在WHO的分类法中,高等医学院校微生物教学危险级别属Ⅰ级,生物安全级别属Ⅰ级,操作系统为GMT开放性实验工作台(Guidlin of Microorganisms Tast),对人危害相对较低[5]。但随着各高校的连年扩招,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设施和管理相对滞后,实验室生物防护设备条件不佳,从未接触过病原微生物学的学生又缺乏无菌观念和基本的安全防护意识,安全隐患日益突出。为了保证医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科研或承担临床工作后生物安全意识的牢固树立,必须加强在校学生生物安全教育工作。医学院校应该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要求,及时更新和添加实验设备和生物安全防护设施,从硬件上杜绝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3.2医学高职高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管理软件滞后
很多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教育理念落后及知识来源的匮乏,目前仍然在沿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没有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及时地进行修改和补充,缺乏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管理制度,使实验室工作人员容易遭受生物因子的危害。医学院校应该重视国家颁发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组织相关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从管理软件上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识,做到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
4 医学高职高专生物安全教育法探索
4.1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容贯穿于病原微生物教学
病原微生物是每个医学生的必修课,它主要介绍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与真菌等),也涉及到很多生物安全的相关知识,如:医院感染的概念、消毒与灭菌、病原微生物标本的处理等。因而,进行本门实验课的学生具备接触病原微生物的机会。这既有利也有弊,利的一方面是可增强学生对病原微生物与疾病关系的理解,体会到生物安全知识对于生命与健康的重要性;弊的一方面是存在生物安全隐患。因此,将生物安全的内容贯穿于整个病原微生物的教学中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并且通过实验过程,学生可亲身体会到掌握生物安全知识的重要性。
4.2在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学专业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
预防医学专业和医学检验学专业的学生很大部分将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生物医学实验室、临床检验科室工作,生物安全知识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加之,生物安全问题涵盖面大、知识点多,仅仅通过病原生物课的学习或者几堂课的讲座,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两个专业学习的需求。因此,在这两个专业中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课程非常必要。
4.3加强临床实习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教育
医学生在临床实习之前,可通过临床生物安全知识系列讲座、小册子、印刷品、墙报等方式对学生再次加强教育,切实强化生物安全意识,让广大的实习同学不管在实习中还是将来走进工作岗位后都能够成为既懂临床知识,又懂医学生物安全的合格人才。
总之,为了与国际接轨,紧跟时代步伐,不落后于国际国内社会对生物安全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为了培养出符合时代特征的合格的医务人员,确保个人安全与公共卫生安全,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开展医学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物安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鞠晓红,时文艳,陈爽.高等院校病原生物的管理与安全防护[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2(4):317-318.
[2]张晨光,贺志安,申海玲.基层医务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的现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921-2922.
[3]Zieliniska-Jankiewicz K, Kozajda A, Szadkowska-Stanczyk I. Protection of hospital workers from risk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biological agents[J].Med Pr,2005,56 (5): 367-373.
[4]赵卫,朱利,黎诚耀.预防医学生亟需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567.
在高校,安全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首要保证,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面临的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威胁逐渐增多,高校应着眼于新时期校园安全特点,从整体安全教育的概念和内容出发,增强整体安全意识,不断拓宽和丰富安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
整体安全;安全教育;高校
党的十以来,党和政府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安全工作既是国家安全的重要节点,也是保证大学生个体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按照国家安全工作的整体部署,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转变观念、革新思想、提高警惕,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的全面性、针对性、实效性,保障校园内部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新形势下的安全教育工作不仅仅要求全面覆盖传统安全领域[1],对非传统安全,高校也不可忽视,必须不断提高安全教育水平,赋予安全教育工作新内涵,形成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校园安全以及个人安全于一体的高校整体安全教育理念。
一、新时期高校校园安全特点
高校是国家安全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育青年的重任,有其相对封闭性,高校校内人员也有其人员结构、社会地位和基本素养等与外部社会不完全相同的独特性,因此高校校园安全具有以下特点。
(一)多样性
高校校园是师生工作、生活、学习的地方,同时又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一方面由于内部个体各方面素质水平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再加上外部环境的众多不确定因素必然导致校园安全问题多样化的特点[2]。
(二)阶段性
校园安全具有十分显著的阶段性特点,不同阶段出现的安全问题类型、各类安全问题在不同阶段出现的频次都具有相应规律性。
(三)突发性
高校整体安全环境优于社会,在校师生素养也普遍较高,瞬时矛盾不容易产生,但是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由于长期压力的积累,矛盾的升级,当达到临界状态时,矛盾会突然爆发,引发十分严重的后果。
(四)破坏性
高校是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待塑造阶段,当出现安全问题而得不到妥善处理时,则可能带来破坏性后果。
(五)非传统安全问题冲击日益严重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人员对于安全问题的看法仍局限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等传统安全领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受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冲击,近年来涌现出一些高校大学生凶杀案件、重要机密泄露事件、网络攻击事件等严重安全问题,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对高校校园安全管理重新审视。
二、整体安全教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整体安全教育理念是在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将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生活安全、消防安全等“传统”安全,政治安全、法律安全、道德安全、声誉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整合并有机统一起来的新的安全教育观念。整体安全教育旨在全面系统地教育大学生群体,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观念,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个国民的安全意识,从而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水平[3]。高校应在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下逐步推行新的安全教育内容,养成在校大学生新的安全意识,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有机结合,提升高校安全教育的水平和增加其内涵。结合高校校园安全工作实际,笔者将高校整体安全教育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安全
政治安全是指将国家政治系统置于不稳定状态的安全问题。政治安全所包括的因素主要有国家、政权、政治制度、执政党、、国民意识形态等。本质上来说,政治安全与文化安全、信息安全有交叉的地方,但是结合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实际,在整体安全框架下,包括影响国家稳定、损害国家、怀疑抵触国家政治制度、影响国家政治秩序的各项不稳定事件。
(二)文化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主要包括国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社会基本生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民族语言符号系统、民族知识传统、民族等。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西方文化、普世价值的渗透宣传,对国家传统文化安全的冲击不可小觑,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文化安全也是思维活跃、意识先进的大学生受侵蚀影响的一个方面。
(三)社会安全
社会安全即对社会个体、社会组织安全有影响的各类安全现象的总称。在高校安全工作范畴内主要分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名誉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妨害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社会公共安全以及个人人身安全、个人财产安全和个人生活安全等都属于传统安全领域范畴。涉及高校大学生的主要有:违反实验室设备管理规定;违反校园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违规明火作业、违规驾驶机动车;参与极端事件、故意伤害事件、非法社团活动,赌博酗酒、寻衅滋事等一系列违法行为,以及食品安全、疫情传播、校园施工意外伤害等其他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在整体安全教育内涵下,名誉安全也是社会安全的一种,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在新的安全环境下极易造成个人及他人的名誉损害事件。
(四)科技安全
高校是国家高科技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随着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大学生泄露科技秘密问题,科技安全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科技安全从国家安全的视角,其内涵主要是保护国家科技视域免受侵害,国家科技利益得到维护,国家科学技术能够得到健康有序地发展。从高校实际来看,科技安全应该定义为与院校科技生产管理活动相关的科技失密、科技窃密、知识版权侵害等科技不安全事件[4]。
(五)信息安全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校大学生是接收信息、处理信息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高校信息安全可以分为公共信息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公共信息安全包括网络攻击、信息破坏、信息内容安全、设备设施故障、灾害性事件等,个人信息安全则包括个人信息泄露、诈骗、敲诈等涉及个人人身、财产安全的事件。
(六)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是在整体安全教育理念下的新要求,结合校园实际主要包括校园生产生活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生态破坏事件,主要现象有实验室废弃物污染,校园自然景观人为破坏,环境引起的校园生态灾害等。
(七)心理安全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校园安全事件呈现出阶段性、频发性的特点,对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安全稳定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安全问题成了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将心理安全纳入高校整体安全教育体系必要且迫切。
三、高校开展整体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安全教育水平,系统化安全教育内容不仅是外在要求,对大学生个人成长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以及走向社会以后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
(一)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完善拓展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高校安全教育重点在于“传统”的安全教育领域,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生活安全、消防安全等,而对“非传统”的安全教育领域,如法律安全、信息安全、声誉安全、政治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安全等关注非常少。根据的新安全观,整体安全统筹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构建了全面的安全体系,完善了高等教育安全教育内容,拓展了安全教育内涵,形成了高校新的整体安全教育观,有利于高校安全教育向制度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二)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下,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科技安全等其他非传统安全因素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与大学生群体的信息安全、社会安全、心理安全等安全因素息息相关。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是一项全面的、长期的、动态的工作,系统的整体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三)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安全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是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基本条件。“以生为本、安全育人”是高校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加强大学生传统安全教育管理,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对社会经验少、安全意识淡薄、思想单纯的青年大学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体安全教育不仅重视大学生个人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信息安全,对非传统安全也有涉及,旨在帮助他们掌握系统的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使得他们在日后的生产生活中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以实现健康发展。
(四)整体安全教育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
总体来说,我国的安全形势是好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新形势下各类不安全不确定因素也日渐增多。高校是构建国家安全的重要阵地之一,系统的整体安全教育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减少外部不确定因素对校园冲击的重要条件。
四、整体安全视域下高校安全教育途径和方法
在整体安全教育体系框架下,高校安全教育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根据高校校园安全的特点,通过国家、社会、校园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高校可以从显性教育和隐性培养两个方面加强整体安全教育工作。
(一)加强高校安全制度教育
当前,我国的高校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的指导下,以及高校自身的要求下都制定了相应的安全制度。但是相应的安全制度宣传教育却没有跟上,高校安全管理人员不重视,学生不在意,流于形式的安全教育屡见不鲜;另外,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许多高校还沿用过去的“老一套”,对安全教育敷衍了事,对新的安全形势认识不足,没有对新的安全问题引起重视。因此,高校需要真正将整体安全教育落实到位,必须认清形势、革新思想,深刻认识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和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将其汇编纳入新的高校校园安全制度、规定以及预案演习中,同时加强宣传,认真组织师生学习,使全面的整体安全教育规章制度为师生熟知,并被自觉遵守和应用[6]。
(二)加快高校整体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整体安全教育进课堂
其一,要构建和完善整体安全教育体系,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融于一体,形成全面的整体安全教育理论体系。其二,要认真加强非传统安全教育,在教材中增加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及时关注国际动态与国家安全建设整体要求,做到将最新的安全信息实时有效地传递到高校校园。其三,要加强安全教育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化的整体安全教育队伍,使他们成为整体安全教育的典范。其四,要将整体安全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教育体系,在专业化的整体安全教育队伍的引导下制定相应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大纲,规范化地进行整体安全教育。
(三)逐步加强高校整体安全实践教育
整体安全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同时还必须逐步加强实践教育,增强高校师生在面对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危机时的实际应对能力。一方面,高校应以大学新生军训为切入点,在进行国防教育的同时,融入非传统安全教育内容,为以后的整体安全教育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开展针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模拟演练。要加强对于高校校园各类事故灾难、暴力恐怖、极端事件、生态食品安全、网络安全、重大传染病疫情等非传统安全事件的演习管控,加深学生的切身感受,提升高校师生应对突况的能力。
(四)加强安全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学大纲中的必修课程,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安全意识也是思想政治素养的一个方面,高校应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特别是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教育观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用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方法来认清判断解决整体安全框架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五)加强安全教育在高校第二课堂的灌输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丰富,教育意义深远。高校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教育与校园第二课堂中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建活动以及专家讲座和知识竞赛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在校大学生的积极性,将非传统安全意识培养,整体安全教育理念逐步根植于师生的平时生活中。
(六)加强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培育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在生产生活、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等方面创造形成安全行为习惯与安全思想意识为一体的活动结果与活动方式的总称。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校园内与校园安全文化相关的活动无处不在,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渗透到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培育整体安全意识对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一方面,整体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中的培育凸显了整体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非传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整体安全教育在校园安全文化中的培育是高校整体安全教育框架体系的必然要求,将安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是系统化安全教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将整体安全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高校整体安全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高校应在国家安全稳定工作的整体部署下,提高政治敏感度,转变安全概念意识,从全局出发,从学生个体安全意识培养出发,将整体安全教育理念,特别是政治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和心理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教育理念根植于高校全体师生心中,逐步建设整体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构建国家安全稳定建设最为坚固的一环。
作者:雷玉江 王英国 闫亮亮 单位:中国石油大学
本文系2016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课题“‘大安全’视域下高校安全育人工作的探索与研究”(BJSZ2016YB1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贾水库,刘伟,满园春,王晨.校园安全及其特点分析[J].安全,2015,(3).
[2]蒋利平.国家安全视野下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3]刘义.高校安全稳定下分类指导工作探究[J].求知导刊,2015,(11).
[4]李旭,谢友平,周而明.基于安全防控网建设的高校安全问题内涵与分类标准[J].教育评论,2015,(12).
[5]陈志辉.高校校园安全长效机制的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想要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保护大学生的信息安全,主要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应该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观念,让他们在思想上对网络信息安全重视起来;其次,各大院校应该承担起网络安全教育的责任,在学生中间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做到让学生们知法、守法;培养学生信息辨别能力,能够识别网络上基本的真假信息,意识到在不能辨别信息真假的情况下,不要盲目传播。最终让学生有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法律知识和辨别能力,从而能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使有害信息失去滋生的土壤。
高校还应组织学生学习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的课程,据统计,目前绝大多数的院校都有计算机课程,但是课程的学习重点一般都放在了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上,而对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却涉及较少。高校在开设计算机公共课程时,应该详细介绍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保证学生可以了解并且较为熟练地运用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了解防火墙特点,会使用一些主流的防病毒软件,在使用网络时能提高防范,抵御病毒,自我保护。
二、应对网络攻击教育
有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通过网络攫取他人隐私、盗取他人聊天账号、破坏他人电子文件等事件经常发生。大部分大学生认为“黑客现象”是正常现象,更有部分大学生对“黑客”非常崇拜,很羡慕他们高人一筹的技术,只有少部分大学生认为“黑客”的行为是犯法的,是不道德的。而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黑客恶意攻击现象也日益猖獗,很大程度上威胁了网络安全。但是,由于黑客攻击行为所具有的隐秘性、随时性,并且很多黑客行为达不到犯罪的界定值,所以,控制网络攻击行为仅仅从技术和法律上进行控制,力量十分有限。我们要从预防做起,从源头杜绝黑客恶意攻击行为。根据黑客自身的特点来分析,拥有大量丰富知识,掌握了较为高超的计算机技巧的高校大学生,有可能成为黑客的生力军。因此,各高校也必将成为网络安全教育和防范、治理黑客行为的主阵地。在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后,大学生逐渐注重自我展现,平等的网络平台为他们展示自我提供了可能。有部分学生在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次的黑客攻击行为后,觉得利用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可以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这样可以体现自身价值,使周围的人对自己刮目相看,充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一般进行网络攻击的学生,本身非常爱好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但是他们大多缺乏网络法律知识,网络法律概念模糊不清,他们认为网络就是自由发挥的天地,网络攻击只是网络世界的一些游戏手段,所以那些自认为技术高超的大学生不断地从事黑客活动,却不知道网络黑客行为已经触犯了国家相关法律。各高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增设网络安全教育课程,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网络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防止和减少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学校要开展各种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创造文明安全的上网环境,利用播音、展示墙、校园论坛、校园网等各种渠道,加大网络相关法规的宣传力度,谴责不良网络行为,使整个高校处于文明合法上网的氛围之中。在德育课程教育中,教师应培养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荣誉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判断力和自制力。培养学生辨别网络资源优劣的意识,不断约束自己,摈弃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中丰富的有利资源,使网络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所用,为学习服务,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网络,合理运用网络。
三、网络求职安全教育
目前高校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除通过传统的招聘会、职介等方式找工作外,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网络求职,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宽的求职范围,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查看各地企业的招聘信息,也可以将自己的简历直接投放给有意向的企业,网络求职成为了大学生重要的求职方式之一。不过由于网络门槛低的特点,网络上充斥着虚假的招聘信息和陷阱,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些都让社会阅历尚浅的学生难以辨别。另外,由于网络的安全性较差,可能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更有甚者,网络求职隐藏着诈骗钱财、骗色陷阱等犯罪行为。因此,高校学生在进行网络求职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自身网络求职安全意识,以应对时代的挑战。
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高校应该重视网络求职安全问题,在学生就业之前,对学生进行网络求职培训,引导他们辨别网络求职的真伪,遵守网络求职的规范和法则,引导他们思考网络求职中的法律问题。同时,通过学校宣传及培训活动,增强学生的网络求职安全意识,让他们不但要了解网络求职安全的内容,更要在实际的操作中认真贯彻执行。所以,学校可以在校内播音、展示厅、学校网络等媒介上展示网络求职安全的相关知识;还可以进行以“网络求职安全”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或者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校园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网络求职安全意识。最终能够让学生自觉地认识网络求职安全,努力消除网络求职中的安全隐患。
高校还应开展网络求职安全案例教学,网络求职安全案例教学对高校学生的网络求职有很强的指导性。因此,学生接触同龄人网络求职的典型案例,能够激发他们将案例和自己联系在一起,积极分析和探究真实案例形成的原因,使他们换位思考,加深他们对网络求职安全的认识。最终树立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充分调动其独立思考能力,建立网络求职安全意识和自觉重视网络求职安全的习惯。
(湖北文理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摘 要:基于前期的问卷调查结果,提出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教学内容,说明教学案例和教学策略,介绍在新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的情况。
关键词 :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案例驱动;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013B202);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4370)。
第一作者简介:杨建强,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和无线网络技术,xfxy_yjq@126.com。
0 引 言
几年前,国内的一些学者已经对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1-4]。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问题并未引起大多数高校的重视。尽管如此,智能手机和计算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却开始影响大学生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为了把握目前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情况,为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提供参考,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受电脑普及,特别是智能手机在学生中流行的影响,目前的大学生对信息安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不过,大学生的信息安全知识非常有限,缺乏系统性;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也不足以应付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调查结果还表明,大学生普遍非常重视信息安全教育,希望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信息安全知识,并建议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5]。基于调查结果,我们对信息安全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设计了教学案例和教学策略,并在部分班级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尝试。
1 教学内容
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①信息安全知识及防范技术;②信息安全法律法规;③信息安全伦理道德[1-2,4,6]。其中,第一部分是重点,第二、三部分也可以安排到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中[5]。信息安全内容非常庞杂,在计算机专业的信息安全课程中,通常需要30多个学时来完成理论课的教学。这意味着,要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嵌入信息安全教学内容,必须精简信息安全教学内容,压缩授课学时。所以,选择哪些信息安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认为,所选择的内容应该涵盖信息安全最基本的知识点,同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学生学习后,能够对信息安全有一个系统的把握,掌握最基本的信息安全知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同时掌握实用信息安全防御技能。表1为知识单元及其对应的知识点。
2 教学案例设计
根据前面给出的信息安全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可以设计出11个教学案例,其知识点的对应关系见表2。
案例1、2是与恶意软件有关的两个典型案例。案例3是经典密码案例。因为现代密码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借助经典密码有助于学生理解现代密码的有关概念。案例4、5应用非常广泛,是了解公钥密码技术非常好的案例。案例6比较常见,不过学生通常并不知道它的作用及背后的工作机制。案例7、8、9都是比较典型的安全事件,学生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案例10中的工具是学生容易忽视,但却非常重要的安全工具。这些工具所涉及众多的信息安全知识也是学生需要了解或掌握的。案例11与学生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机相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技能。
另外,除了知识单元①⑧没有专门设计教学案例外,其他知识单元都有相应的教学案例。不过,知识单元⑧实际上与大多数案例都有关系,其知识点可以放在其他案例中讲授。知识单元①是对信息安全基本概念的介绍,受学时的限制,不建议设置教学案例。
3 教学策略设计
总体上来说,信息安全的教学主要围绕表1的知识单元顺序进行。各知识单元的教学策略如下。
知识单元①。以图例的方式简单描述信息安全事件的一些发展趋势,比如近几年恶意软件的发展趋势图、网络攻击变化趋势图等,然后给出信息安全的含义、目标、需求和意义。知识单元①大约需要10分钟讲授完毕。
知识单元②。引入案例1,因为很多学生都遇到过U盘病毒,所以教师可以指出U盘病毒是一种蠕虫病毒,然后给出蠕虫病毒的特征、危害。之后以一个感染了蠕虫病毒的U盘为例,演示手工清除U盘蠕虫病毒的过程,同时提醒学生防范U盘感染病毒的方法。对于案例2,以生活中发生的手机恶意软件(大多是木马程序)事件为例,比如“超级手机病毒”事件,手机扫描二维码中毒事件等。然后指出木马的特征,与蠕虫的区别。指出手机恶意软件传播的途径及危害。告知学生防范恶意软件的方法。比如,下载软件的时候注意来源是否可靠,别人的评价如何;为手机安装软件的时候,注意软件所请求的权限是否超出了它的功能;安装安全软件等。之后,指出传统病毒与蠕虫、木马的区别,并简单介绍其他类型的恶意软件及流氓/间谍软件。最后,提醒制作恶意软件是计算机犯罪行为,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并给出计算机犯罪的含义,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文说明。这部分内容大约需要40分钟完成。
知识单元③。首先说明加密的目的,然后给出密码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明文、密文、密钥等。然后引入案例3,通过一个4×4阶的矩阵,演示整个“矩阵换位加密”过程,加密一个包含正好16个字符的明文。然后指出哪些是明文、密文和密钥。说明消息超过16个字符时的处理方法。然后指出“矩阵换位加密”中的密文字符仅仅是明文字符改变位置的结果,这叫置换;指出某些经典加密算法中的密文字符是不同于明文字符的另一类字符,这叫替代。之后,给出现代对称密码的基本原理,即现代对称加密算法本质上是置换和替代的多次重复。此时可以给出DES算法的框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对称密码的基本原理。最后,指出目前广泛使用的对称加密算法3DES、AES等。这部分内容大约需要20分钟完成。
引入案例4,打开显示有下载软件的SHA1或MD5值的网页。提问学生是否知道SHA1或MD5的作用。然后指出SHA1或MD5是哈希算法,其作用是生成数据的指纹,可用来检测对原始数据的更改。接下来引入案例5,打开带有数字签名文件的属性对话框。比如QQ安装程序,查看数字签名的详细信息,指出数字签名的含义和作用,并说明QQ安装程序是经过腾讯公司签名的,如果显示“该数字签名正常”,则该程序是原始程序,否则被修改过,不要安装。接下来继续查看数字签名对应的数字证书,查看数字证书中的哈希算法(通常是SHA1)和签名算法(通常是SHA1RSA)。此时,就可以讲授公钥密码的一些概念了。和对称密码对比,指出公钥密码的特点。告诉学生RSA是流行的公钥密码算法。当学生记住这些概念之后,就可以指出数字证书的作用了:保证公钥的真实性。然后告诉学生证书对话框中的公钥。接着,进一步说明数字签名及验证签名的大致过程,并以QQ安装程序为例进行说明。到此,公钥密码、数字签名和数字证书的概念已经讲授完毕。建议进一步向学生说明,他们所看到的数字证书,实际上是由权威机构签名并颁发的,在证书路径上可以看到签名的权威机构,并让学生看一看计算机上已安装的“受信任的根证书颁发机构”列表。这部分内容大约需要30分钟完成。
知识单元④。引入案例6,打开启用了安全连接的网页,比如中国银行的“个人客户网银登录”,提问学生该网页与普通网页有什么不同?然后,单击浏览器上的小锁,让学生看到“连接是加密的”字样;单击“查看证书”,告诉学生这个证书如果是被信任的,则说明所访问的网站是官方网站。接下来,打开铁路12306网站,单击“购票”,指出证书不被信任时电脑的表现。单击“继续浏览网站(不推荐)”,单击浏览器上方的“证书错误”,提醒学生注意显示的信息。进一步“查看证书”,解释不被信任的原因。接下来,说明如果所访问的网站的确是官方网站,如何让计算机信任它。根据需要,可以进一步说明“受信任的根证书颁发机构”的作用。到这里,就可以指出https与SSL的关系,以及SSL的作用了。之后,简单介绍一下SET的作用,并指出SSL和SET在应用上的主要区别。
引入案例7,如果有现成的钓鱼网站,直接打开它。如果没有,则找一个以往钓鱼网站的图片示例。比较真实网站和钓鱼网站的差别,指出钓鱼网站的危害性,并给出被钓鱼网站欺骗的实际案例。然后,指出识别和防范钓鱼网站的方法,比如通过网址识别、启用浏览器的假冒网站检测功能等。告诉学生不要轻信邮件、QQ、微信、微博等上面的链接,特别是要求给出敏感信息的链接。同时提醒这种网络欺诈行为也是一种计算机犯罪。案例6、7所涉及的知识点大约需要30分钟完成。
知识单元⑤。引入案例8,给出典型的示例,比如2014年1月21日的国内大量网站无法访问这个事件。然后指出拒绝服务攻击的含义,并说明拒绝服务攻击只是网络攻击的一种形式。然后指出其他攻击形式,比如传播恶意软件、钓鱼网站、邮件欺骗、社会工程、网络窃听、网络扫描攻击等。给出网络攻击的目的、一般过程,以及防范技术和方法,比如防火墙及IDS。同时提醒学生,网络攻击也是一种犯罪行为。
引入案例9,指出从2011年年末开始,因特网用户资料不断遭到大规模泄露。打开与此相关的网络新闻报道,提问学生是否资料遭到泄漏。然后给出用户资料遭到泄漏的两种原因:用户资料库泄漏和撞库。告诉学生目前第一种情况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第二种情况。提醒学生不要在不同的网站上使用同样的账号和密码,特别是密码,否则会遭遇撞库攻击而影响到其他账户的安全。另外密码不能太简单,不要用生日、电话、QQ号码、亲朋好友宠物的名字等作为密码。案例8、9所涉及的内容大约需要30分钟完成。
知识单元⑥。引入案例10,首先说明Windows系统已经提供了许多保障系统安全的工具。然后逐个演示Windows系统更新、Windows防火墙、Windows Defender、MRT和EFS的基本操作。同时说明系统更新的作用及漏洞的含义,说明防火墙的作用,说明Windows Defender与MRT的作用和它们的区别,说明EFS与对称及公钥密码的关系,并指出使用EFS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接下来,演示Windows账户设置及访问权限设置,指出它们的含义、作用,通过创建新的账户,并设置某个文件夹或文件的NTFS访问权限,让学生切实感受到Windows账户和NTFS相结合的强大之处,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这部分内容大约需要40分钟完成。
知识单元⑦。引入案例11,给出典型的示例。比如在公共的免费Wi-Fi环境中对信用卡信息进行操作,导致信用卡里的钱款被盗的新闻事件,使用公共Wi-Fi导致手机感染病毒的新闻事件,指出示例中的计算机犯罪行为。然后指出公共Wi-Fi可能带来的两类威胁:个人敏感信息的泄漏,和伪装Wi-Fi攻击。给出防范措施:不登录邮箱、微博,不操作网银等。另外,移动设备Wi-Fi连接仅在需要时打开;开启安全软件的网络保护和隐私保护功能。然后,指出移动设备的其他安全威胁,比如恶意软件、设备丢失等。提醒学生除了采用前面第②单元提到的安全措施,还应该经常备份手机中的重要数据,开启手机锁码功能。这部分内容大约需要20分钟完成。
知识单元⑧。本知识单元的知识点已经分散到他知识单元的案例中了,不需要专门的教学说明。
至此,信息安全的全部知识点都已讲授完毕。可以简单地总结一下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并再次给出信息安全的含义和目标,促进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
4 教学实践及效果
在两个2014级新生班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按照上面的教学策略,我们进行了信息安全的教学尝试。时间安排在计算机网络部分结束之后的两周内,共3个下午,每次2学时,实际使用学时不到6个。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结束之后(三周后),我们再次使用原来的调查问卷对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回收问卷120份),并和上一次对2013级学生(当时也是新生)调查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见表3、表4、表5。顺便说一下,上一次的调查问卷是基于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信息安全学习而设计的,其中有不少题目选项并不适合本次调查,所以表3、表4、表5中的题目选项要比文献[5]中对应的表少一些。
很明显,和2013级学生相比,2014级学生对信息安全术语的了解比例大幅度提升。
结合上一次的调查结果及分析[5],表4中2014级学生对A、B、C三项的选择比例基本上是一致的,说明他们的确比较了解加密等安全技术。选项D的选择也说明了这一点。
很明显,2014级学生比2013级的学生有更强的信息安全意识。总之,经过比较系统的学习,尽管只使用了不到6个学时,学生对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信息安全意识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5 结 语
信息安全素养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许多学者都曾经对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进行过探索[1-4,6-7],但结果不尽如人意。为了找到解决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有效方法,我们在2013年下半年对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对大学生信息安全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提炼,并把它们融入到11个案例中。在2014级新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我们按照所设计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至多增加6个学时的课时,就可以基本上解决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教育问题。我们的探索为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付沙, 肖叶枝. 试论加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 2007(5): 81-82.
[2] 肖红光, 谭作文, 周亚卉. 论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教育[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4): 29-31.
[3] 彭国军, 黎晓方, 张焕国, 等. 信息安全意识培养应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体系[J]. 计算机教育, 2008(22): 44-45.
[4] 陈世伟, 熊花. 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探析[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8(1): 101-103.
[5] 杨建强, 姜洪溪, 郑毅, 等. 大学生信息安全知识、安全意识调查及分析[J]. 计算机教育, 2014(13): 51-55.
[6] 杨建强, 李学锋. 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探讨[J]. 襄樊学院学报, 2012(2): 46-49.
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安全战略发展的需要,社会培养数字公民的需要,是高校安全教育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基于实证调研,提出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路径:一是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融合;二是加强法律知识普及教育、道德意识培养,预防故意违规的信息安全行为;三是促进个人信息能力提升,强化被动、引导随意的信息安全行为;四是做好网络公民培养,提倡可控、鼓励建设性的信息安全行为养成。
【关键词】
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路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华东师范大学辅导员课题资助项目“‘数字原生代’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前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设备的更新迭代带来了信息的快速传播,无论是一个状态的,还是一次信息的转发和评论,都会留下“痕迹”,瞬间可拷贝,即时就能大面积传播。作为庞大的互联网使用群体,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否能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数字化背景,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理解和剖析,论证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时代价值,结合对全国大学生群体进行实证调研,收集和分析反映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群体特征的数据,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动机相关理论,分别从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法律道德知识教育、个人信息能力提升、网络公民培养等四个层面理性探讨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重要意义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良好习惯的训练及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的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就是在信息数字化背景下,加强和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提升其信息处理能力,使信息安全行为要求成为自觉、稳定的行为习惯,信息安全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国家安全战略发展的需要
信息安全是进入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①信息安全关乎国家安全战略发展,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责无旁贷。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国家安全战略成功的需要。
(二)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需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审视视角和展示平台,我们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到海量多样的资讯,但也暗藏许多隐忧。首先,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事件频繁发生。不少大学生看上了互联网金融“先消费,后付款”的美好条件,却掉入“高费贷”陷阱而投诉无门。其次,海量信息真伪难辨、良莠不齐。大学生网络交友被骗财骗色例子屡见不鲜,通过网络相关金融易或网上求职而发生的骗局数不胜数,给当事人乃至整个家庭都带来巨大的伤害。以上由网络安全引发的事件频频发生,给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三)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作为与手机网络科技发展共成长的一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潜移默化的受“屏幕”影响,他们利用网络收发电邮、查阅资料、即时通讯、休闲娱乐等,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来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扩展自己的交际圈。E-身份②于大学生而言极具诱惑力,网络能立即满足幻想,也保证匿名,会鼓励人们做出更自私、更鲁莽的行为;在网络上,我们可以重新创造自己,也有充分的自由,任意进行平常在阳光下会理智克制的某些事情。网络媒介所扮演的“双刃剑”角色逐步显现,搞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高校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四)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培养数字公民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信息时代公民意识的培育,可以理解为数字公民的培养。在社会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大学生长期活跃在微博、论坛、网评等社交媒介中,可以更广泛、便捷、灵活地关心国家大事。但线上舆论中也会隐藏着一些过激情绪以及“”的苗头和倾向,通过一些幕后推手的控制,很容易诱发网络上的“”,从而违背大学生线上参政议政的初衷。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实现大学生在数字时代享有“线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信息安全意识的支配下,发表合适的评论,做出法律允许、符合道德的行为,线上线下共同维护国家利益。
二、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理论依据
当前,网络环境复杂多变,互联网设备更新迅速,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促进信息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极大诉求。由于个体的上网行为和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并非与生俱来,具有极大可塑性,因此行为养成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具备可控的信息安全行为和形成具有良好信息处理能力。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大学生信息安全认识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大学生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因素。行为是行动的一种方式,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大学生的信息行为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而是有一定的起因,受动机激励,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习惯则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经由感性实践体验——理性认知肯定——理性指导下行为实践养成。该行为习惯养成过程是需要在制度规范中强制完成的,并随之形成正确的信息安全行为观念。行为养成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应用信息安全观念调节自身的信息需求和矫正不安全的信息行为,从而自觉地履行信息安全法制规范。经过反复的行为实践,养成自觉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因此,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养成具有实践性、适应性、反复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同时需符合一般的心理过程和学习规律。个体心理过程包含知情意三个部分,具体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③认知心理学进一步指出,人的情感和行为受他们对事件的知觉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取决于他个人的感觉而是取决于人们自身构筑的情境。④也就是说,人们的感受和行为取决于人们对情境的解释,与情境本身无关。此外,在学习情景中所涉及的真实物体和事件的认识会受到人们先前知识经验的影响。⑤在诸多经典文献中提到最多的用户信息安全行为关键影响因素是网络安全意识。大多文献普遍认为,在用户面对客观存在的风险缺乏必要的反应情境下,要求用户主动采取相应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是违背意识决定行为这一客观规律的。⑥意识是神经网络(与意识密切相关)通过允许更多的知识资源去参与内在决策,来协助实现将表征内化的过程。意识是提取、传播和交流信息以及进行整体协调和控制的工具。⑦个体的感受和行为取决于人们对事件的看法,而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由意识控制。因此在开展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注网络安全意识的树立。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要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需要促使大学生意识到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在情感上意识到需要投入行为实践,主动辨别“随意行为”的合法性,确定安全的行为养成目标,剔除不合法的“随意行为”,产生新的有效的信息安全行为,通过内外部的刺激,使新行为能够持续重复发生直到行为自动化,才能形成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信息安全观。其次,建立一个巩固和发展内化的过程,注重将思想上的“认知”和现实中的“践行”并举同行,让学生在构建积累信息安全知识的同时付诸实践,将信息安全的随意行为和被动的行为转化为固定的可控的信息安全行为。一方面,促进大学生将习得的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践行;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践行中领悟知识内涵,感受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对生活带来的改善。通过“认知”和“实践”相辅相成,将行为养成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使得大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并内化为长期稳定的行为方式。最后,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和引导大学生以信息安全观为指导,形成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信息安全行为。
三、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有效路径
根据调查,有65.94%的大学生通过电视、网络媒体等了解网络安全知识,43.62%的大学生是通过学校辅导员老师的提醒获得相关知识,可见网络媒体是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主要载体,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重要力量。由于用户信息安全行为是复杂动态的,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因此以网络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依托高校学工部门和辅导员队伍,多维并举,分别从意识加强、法律制度培养、个人信息能力提升、网络公民培养等开展诸多干预措施,实现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融合
第一,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中各种免费福利诱惑的同时,表现出信息安全意识薄弱,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不够,互联网行为习惯不良。如不经常更换登录密码、不安全网上支付行为(80%),在使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时在朋友圈晒含个人隐私的信息(46.81%),甚至发送含个人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关键性的信息(9.40%)。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是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前提。此外,大学生需要形成良好的联网行为习惯。比如,养成使用和定期更换密码的习惯;联网时涉及填写个人信息、网络金融交易的,要仔细检查分辨,杜绝不安全支付;在新媒体朋友圈中晒照片晒、发个人动态的时候要注意保护自身的隐私信息不泄露。第二,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融合。近年来从多次政府工作报告,到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再到将每年4月15日确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都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信息安全和网络空间安全。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对于有明显损害党和国家利益相关消息,表现出较好的态度和一定的国家安全意识。大学生看了有损或者诋毁党和国家利益相关消息会觉得反感(49.33%),会采取直接忽略、取消关注或者屏蔽好友、对公众号进行投诉、对转发的朋友进行友善提醒等行为。因此,在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中应当加强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融合,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国家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关系的辩论赛等手段,将国家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意识教育融入到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中,促使大学生以理性的国家安全观来指导信息更新行为。
(二)加强法律知识普及、道德意识培养,预防故意违规信息安全行为
第一,加强相关法律宣传教育,规范个人信息安全行为。自1994年-2006年,我国出台信息安全法的相关法规主要有八部⑧,但调查显示,97.31%的大学生不熟悉我国网络安全相关法律,大学生对信息安全相关法规的了解比较欠缺。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和信息安全观的形成需要法制规范作为保障。高校要利用网络媒介优势,选择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与有时效性和创新性的方式结合起来,通过典型案例图片和视频,加深大学生对信息安全隐患和危险的警觉性、敏感性,使大学生对信息安全概念转化为具有能动性的自觉的信息安全观,从而理性规约大学生网络行为。第二,营造线上道德舆论氛围,预防网上违规行为萌芽。在“大学生对使用网络上的相关文字、图片等信息的理解”调查中发现,“认为随意粘贴复制网络上的信息不可取,有剽窃嫌疑”的大学生占到21.48%,34.06%在复制粘贴时候,会有意识的标注该信息出处和来源,还有将近一半的人选择了“非常方便,复制粘贴就能用”或“我认为只要将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那就是我的成果”。网络的匿名性给线上活动提供了足够的自由,但会滋生自私、鲁莽的行为。线下道德约束、社会契约节制在线上明显削弱,需要全社会营造浓厚的道德舆论氛围以及强烈的褒贬力量促进线上道德感的形成,从而约束“信马由缰”的互联网行为,培养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道德伦理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品质。如制定网上道德公约,倡议网民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拒绝剽窃、倡议诚信,防止网上不道德行为的萌芽和发生。
(三)提升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强化被动、引导随意的信息安全行为
在大学生参与信息更新偏好的调查中,我们发现44.13%的大学生在网络中更新传播信息并不关注信息机构,只要内容感兴趣,就在朋友圈内分享、转发,有20%的大学会转发名人或亲朋好友转发的信息,大学生在实际的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主观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高校需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选择、筛选和加工能力。这一方面需要高校加强信息安全行为知识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大学生注重个人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第一,加强信息安全行为知识教育。被动、随意的信息安全行为表现为在日常工作中很多行为主观上并非有意为之,但由于缺乏信息安全行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互联网过程中对于网络传播信息筛查不慎,会造成个人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获取信息安全行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提升的基础。可以采用线下通报栏、简报或板报,线上警示案例微信推送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对由信息安全引发的事故原因、特点和规律及时地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学生,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第二,提升个人信息处理能力。除了信息安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储备,大学生需要有意识加强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已经发生的与信息安全相关的事件进行思考,分析发生原因,探寻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对可能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的推测和预判。如在信息安全案例分享中,同时要注意加强大学生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从真实的事件中去认识和辨别信息安全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潜在的分析能力、推测能力和判断能力,提升规避风险的能力,防患未然。
(四)做好网络公民培养,提倡可控、鼓励建设性的信息安全行为养成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线时间较长,有近80%的大学生平均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甚至有近10%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线的时间8小时以上。此外,大学生上网需求比较多样化,以休闲娱乐(86.58%)、获取信息(83.05%)、学习知识(55.70%)、加强交流(45.64%)为主,还有少部分大学生上网是为了跟随潮流(19.97%)、逃避现实等(4.87%)。显然,登录上线已成为大学生每天必不可少的仪式,线上线下切换中,我们不知不觉已经有了双重的身份。在现实生活中,做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但在网络世界里同样需要做到文明守法,做合格公民,需要遵守网上文明公约,主动维护网络秩序,懂得自我保护,善于使用网络但不沉迷于网络。可控的信息安全行为是网络公民培养的基础,建设性的信息安全行为是网络公民活力的源泉。高校在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挖掘发现已经形成的稳定的信息安全行为和信息安全行为观念的大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形成良好氛围,带动被动、消极信息安全行为的大学生群体向循规、主动信息安全行为方向发展。此外,提倡具有可控的信息安全行为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线上活动,形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益的创造。对于出现建设性、创新性的网络信息安全行为的大学生,要注意引导和鼓励。如成立大学生网络工作室等学生组织,吸纳具有稳定信息安全行为的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引领大学生网络精神文化生活潮流。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由意识到行为漫长的知行合一过程,最终体现在大学生对信息安全的认知、对信息安全的态度和日常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中。信息安全行为的养成,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人身、财产的安全,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关系到国家安全乃至未来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大学生个人、高校、社会合力,提供良好的信息安全环境和氛围,实现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
作者:叶林娟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博远工作室
【参考文献】
①.王世伟..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1(216):72-84.
②.张小莲..贷款骗局攻陷大学校园,你也被坑了吗?[N]..南方周末,2016.3.18
③.埃利亞斯•阿布賈烏德..人格,無法離線:網絡人格如何入侵你的真實人生?[M]..张劭聿译..台北:财信出版有限公司,2012:16-19.
④.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⑤.[美]Judith.S.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二版)[M]..张怡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36.
⑥.M•W•艾森克等..认知心理学[M]..高定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6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