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教育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45-02
在现阶段的新课改背景下,要全面倡导创新教学,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初中政治作为教育教学的学科之一,教师应当充分把握课堂实践,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改革的衔接,树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更好的在初中政治中进行理性思维以及对想象能力的有效培养,以此来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一、兴趣是关键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唯一动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采用有趣的导入形式来进行教学。所谓趣味是吸引学生的良好途径,有趣、和谐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开心、愉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灵性,让学生发散其思维,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礼貌”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类似的环境,如巧遇教师的这样一个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应当如何处理呢?再如:教师在讲解中,应当向学生仔细说明所谓礼貌是什么,怎样才算是礼貌的打招呼,为什么要进行礼貌的行为习惯。这样的教育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言传身教,也是一种良好的新课导入形式。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多媒体、视频以及图画来进行新课导入,这样能顺利的将学生代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中。教师在进行初中政治教育教学中,可以采取各种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育教学。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更有兴趣,尤其是初中政治教学,其本身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讲课再是枯燥乏味,那学生学起来就会毫无兴趣,因此教师应当用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让初中政治课更加充满趣味,并以此来提升初中政治教学的教学效果,以及有效地提升初中政治课的教学质量。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现代学生之所以对初中政治学习食之无味,主要是被应试教育所束缚,因此,在现代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务必让学生改变这一观念,真正理解政治教育的宗旨,全面地感受初中政治的良好魅力。
二、生活化的初中政治教学
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生活化”的教学,正所谓“教育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因而教师在进行初中政治课程教学时应当充分落实其教学,彻底的将生活与教学相结合,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讲解“礼貌的重要性”这一章节时,大多数独身子女并不能充分理解礼貌是什么?什么样的行为规范才算是礼貌?他们往往会单纯的认为说谢谢就算是礼貌,但是礼貌的范畴并不仅限于此。这样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一个学生熟悉的例子,让学生间进行相应的情景模仿,让学生亲眼看看何为礼貌,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到礼貌的重要性,然后从学生本身拓展开来,让学生彻底的明白礼貌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形式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需要教师主动地将学生引入积极思维问题的状态中。例如:教师在讲解法律时,教师当堂进行法律讲解,让学生来判断是非对错,学生有的说“对”,有的说“错”,此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是对就是错,是不是有其他角度来看待整个问题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法律角度的思考,此时,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时学生会以极高的热情进行教学内容学习。这样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教学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激发其求知欲,并且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能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再如:教师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讲解“劳动的可贵”这一章节时,大多数城里的学生并不能充分理解劳动是什么,什么样的活动算是劳动。他们往往会单纯地认为打扫家务就是劳动,但是劳动的范畴并不仅限于此。这样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一个学生熟悉的例子,把学生带到学校旁的乡间,让学生亲眼看看农民进行劳动,看谷子和麦子是怎么被打出来的,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农民的重要性,然后从农民本身拓展开来,让学生彻底地明白劳动的重要性。正如人们常说的“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实践于生活,学习于生活。课堂仅仅只是学习的一小块地方,而课堂上,我们进行的不仅是学习,更是生活!所以,快乐愉悦的生活,才能让学生热爱学习、认真学习。活跃初中政治课堂,体会政治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教育教学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政治教育教学应当充分积极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全面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更加有效的教学情境,让教学更加生活化,倡导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逐步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教学角色,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初中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以此来提升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明凤.有效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J].考试周刊,2011,(35).
[2]叶晓燕.试析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海外英语,2011,(02).
关键词 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微型教学材料整理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对普通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已经成为全体英语新课程实践者面对的现实课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探究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也成为我们英语教师的不二选择。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着手来探讨如何提升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教师方面从提升自我素养的微型教学做起;学生方面从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材料整理做起,二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成为良好的教师教学习惯与学生学习习惯,最终形成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方面,从教师一方抓起。我们都知道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所起的作用:英语语言的引导者与课堂教学的推动者。要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英语教师课前都需要做备课工作,在此环节上需要对教学内容做仔细的研究与思考。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过程与激发学生参与与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必然成为主要话题。笔者从研究教学的实践出发,认为微型教学是我们英语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有效手段,它应当成为英语教师的教学习惯。那么,对于微型教学的认识有哪些呢?我们不妨先从其概念着手:微型教学(Microteaching),亦称小型教学或微格教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在1963年推出的一种新型的师资训练方法,其核心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容易掌握的具体单一的技能,并对每一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教师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教学技能的模式。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训练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提高教师的基本教学技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微型教学有利于教师个人能力与素养的训练与提升,尤其是在备课组活动与交流时完全可以就某一章节的内容进行微型教学的示范教学,既呈现了自我课堂,又完全了解了其他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再通过二次备课的方法加以整理消化。这种方法完全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与目的性,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那么,在微型教学中我们教师需要思考些什么呢?我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1. 了解教学对象(即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与数量,这样对于课堂环节的设置与活动的开展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2. 明确整节课堂中设置的活动与练习目的,即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和如何让学生学到那些;
3. 使课堂活动与练习符合你所教授的整个单元的教学计划,即这节课的内容对于整个单元教学有何作用;
4. 查找课堂活动所需的教学资源,即我们通常说的教学设备,有时适当的教学设备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5. 明确如何陈述语言要点,即通过哪些形式来开展微型教学,通常的陈述方式包括介绍示范引导性实践活动等等;
6.估计预设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会碰到的问题,包括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以及如何去处理学生所出现的不令人满意的反馈。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并通过在微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我们可以试用如下的开展模式(见表1:微型教学设计方案),相信经过长时间的尝试与训练,英语教师必能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就是从学生一方抓起。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同时也是教学内容的接受者与反馈者,学生的表现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效果。所以,对于有效教学我们不仅需要教师通过微型教学来做到有效教学的良好开端,对于学生我们也需要加以合理的引导,正如有人说“习惯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英语学习也是如此。虽然相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已有不少的学习经历,但缺乏的仍可能是学习习惯方面的养成。走进教室我们可以看见学生的书桌上堆着诸多的书籍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但仔细看去不难发现普遍缺乏有效的整理,显得杂乱无章。通过观察发现真正能做好试题资料整理的学生少之又少。每次教师评讲试题时总会遇见学生匆匆忙忙在一堆试题中找所需资料却找不到的情况。这样往往会产生相互影响的状况:教师生气,学生委屈,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无法实现有效学习,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计划难以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也可想而知。所以,笔者特地在开学之际进行了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方面的实践推广,介绍类似于国外Portfolio的模式。Portfolio,即材料整理,是学习者学习实践与理论学习的有效整理,它通常包括诸多的学习实例以及反馈性的数据材料,其目的就在于做好有效材料的整理与综合,其通常使用的是整合粘合与反馈。本人结合日常的英语教学,指导学生进行材料整理。该实施过程较简单,我们要求学生整理好每一次我们练习与解析的试题并做好系统的复习,根据英语学科的分类,我们大致按照平时练习试题的种类加以分类整理,如听力、单选、阅读、写作等,也可按试题测试的顺序结果分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本人也进行了跟踪访谈。(参见表2:材料整理访谈概要)
首先感谢同学们抽出时间和我交谈。为了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我想问几个问题,以便我可以作针对性的改进。
1. 你觉得自己哪方面的学习习惯比较好?
2. 面对形形的复习资料,你是怎样整理的?
3. 你是按什么方法来整理英语学习资料的?
4. 你觉得老师介绍的Portfolio模式效果怎样?
5. 你了解到同学们还有哪些好的材料整理方法?
经过与学生的交流与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通过合理的学习材料整理,学生的学习表现明显进步了,每一次课堂上都可以做到整理与复习的二者兼顾,这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对此,关于材料整理的好处,可以归纳为:
1.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毕业班学生的学习信心很重要,平时的学习整理能让学生看见自己的进步,并从进步中得到鼓励,树立起向前冲刺的信心。
2. 完善我们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以良好的条件投入到复习中去,提高复习的效率和学习的有效性。
3. 支持学生的学习。教师可充分循环利用平时教学整理的材料内容,减轻备考的压力。
4. 提供给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里学习的借鉴方法以及学习技能及策略。
5. 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这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加大自主学习的动力才能真正提高英语学习的有效性、全面性与系统性。
6. 充分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达成成就意识的同时获取学习英语的自信。
7.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特别是撰写小论文、活动报告、成果交流等打下基础。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本人也发现,材料整理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到底哪一种更适合哪一类型的学生,还有待在具体的实际教学中去发现。
总之,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基本行为与规范的实践探索中不难看出,微型教学十分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准备与探索,它完全可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充分运用于实践中并不断加以改进,这样一来不论是对我们个人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提高还是对集体的发展都大有裨益,必定能为我们的有效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简单且实用的材料整理也对我们学生的学习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完全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就让这两种习惯相互交融,共同为我们的英语有效课堂教学助威!
参考文献:
[1] 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 Hap Lyons, Assessing the portfolio: Principles for practice, theory and research. Hampton Press, 2000
关键词:整体语言;词汇教学;单元话题;实施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认为:“Without grammar,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nothing can be conveyed. ”词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英语教学的成败。
目前新版闽教版小学英语教材中课文内容大多是以单元话题的形式出现,并分为PartA、PartB、PartC三个部分。教材中PartA部分的语篇,是培养学生英语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材料。但是在实际的语篇教学中,教师往往在呈现的同时为了急于解决一个个小的词汇或语言点,对课文进行肢解,逐段呈现讲解操练,而忽视整体语境的创设,导致学生不能整体感受语言,完整理解单词及语篇。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要,能够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只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
二、依托单元话题,整体输入,在语篇中展开单词教学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要求发展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教师在新授课时可以根据单元话题,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相关经验,自由对话可以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本单元话题之间的联系,梳理有用的信息与本单元话题的联系,引出单元话题后在语篇中进行单词教学。
三、以问题和活动作为主线,在语篇中整体展开词汇教学
让学生在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中接触、体验理解和学习语言,这样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意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语篇进行整体理解之前,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及解决,融合本课的重点词汇及句型的学习,将语篇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并通过各种层次性的操练活动进行文本梳理,使语言的输出和输入成正比,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初步感知课文,整体呈现本节课教学内容
课件呈现Sally图片和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Do they like their breakfast?
(2)What’s for Sally’s breakfast?
2.围绕两个问题,进行单词和句型的教学,解决语篇重、难点。(整体语篇分解教学)解答问题:
T:Do they like their breakfast?
S1:Yes,they do.
T:What’s for Sally’s breakfast?
S2:Milk and eggs.
S3:Bread and tomatoes.
教学bread, 并自然引入本节课语音的教学――字母组合ea在单词中的读音。由旧单词head,sweater,ready 让学生自己拼读新单词bread,并让学生找出它们共同的发音。
出示fish,shirt,sheep,shoes,教师播放录音,请学生认真听,并找出它们的共同读音。
3.再次整体呈现语篇进行课文教学
笔者以Sally的一日三餐为主线,在问题的引导下有层次地出来语篇中的重、难点词汇,从而使学生更加有效地理解和把握整体语篇。
四、通过挖掘文本的跨文化知识学习单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
文化教学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鉴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所学知识中蕴含的文化财富,不断渗透跨文化知识与理念,打开通向他们未知领域的世界之门,吸收世界文化的有益成分,同时加深认识民族文化的优秀精髓。
Make a dialogue about Spring Festival.
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让学生讨论中国春节和美国感恩节的不同,并根据所学句型,编一小段对话,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和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输出语言,走向语用。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为总目标,立足单元话题,整体语篇,完整的情境,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整体语篇中掌握词汇和句型,实现综合语言能力的提升。
一、开设古筝课程的优势
(一)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古筝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种民族弦乐,据说它源于秦盛于唐,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所以这种乐器本身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接触它了解它学习它,就是为了更好传承它。其次,古筝的很多乐谱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云水禅心》等等,每首古筝曲目的背后都有着故事、人物、精神、意境,很多曲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设古筝课程,通过学习民族乐器演奏古典音乐,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是音乐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古筝之美体现在多方面,其形式古朴典雅,其声音动听,其演奏行云流水。唐代诗人白居易涉筝的诗有二十多首,其中《筝》最具代表,诗中写道:“慢弹回断雁,急奏转飞蓬。霜??锵还委,冰泉咽复通。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意思就是说古筝慢弹时如孤雁长鸣,快弹时如飞蓬旋转,圆润如玉佩锵锵,幽咽如泉流冰下,清脆如千颗珍珠碎裂,乐终如刀截戛然而止。诗歌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古筝演奏及其美妙无穷的声音。对于古筝,无论是倾情静听还是亲自演奏,都是一种美的体验,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三)开设古筝课程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
在初中开设古筝课程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原来很多学生在小学时就有学习古筝,有些是学校兴趣小组学习的,有些是校外培训,上了初中以后,我们开设古筝课程,有利于巩固和提升。二是学生到了初中,正值变声期,让学生多参与各种器乐演奏,以此发展其表现音乐的能力,丰富和提高他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古筝课程实施的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
针对初中学生特点,结合生源实际,我们把古筝课程目标分为两个级别三个层面。两个级别就是入门级和进阶级,有些学生是到了初中才开始学习古筝的,有些是在小学时已有一定基础的,入门级从基础学起,进阶级就要根据其原有的基础,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三个层面主要是指知识层面、演奏层面和欣赏层面。比如知识层面,我们主要要求了解古筝的历史文化、基本结构等等常识,了解古筝音乐作品;演奏层面主要是基本技法、演奏技巧;欣赏层面主要是感受鉴赏能力。
(二)教学实施
民间历来有“千日琵琶百日筝”的说法,意思是筝的学习与演奏相对容易,这也正是古筝受到欢迎和得到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古筝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兴趣,比如在学习古筝之前,播放古筝名曲让学生欣赏,组织观看同学表演……学生自然会产生“很好听”、“我也想学”的念头,这就是兴趣的基础和源头。有了兴趣,其次就是要教学得法。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和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稳定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意志力。要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但要重视老师的示范、讲解、交流、指导,也要发挥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学生相互交流、结队学习很有利于学生进步。第三,要搭建展示的平台。搭建展示平台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有施展才艺的地方,通过施展才艺获得认可获得成就感。我们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考级和演出。考级和演出能从不同时空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演奏技能,让每个学习者获得信心和力量。
(三)课程管理与评价
关键词: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实践
从1992年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到2002年约翰内斯堡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视。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了全球瞩目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与会的各国首脑一致通过,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强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下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后,各国从本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出发,重新审视丁本国的教育政策。瑞典一直是北欧国家中积极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有关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支持下,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瑞典教育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瑞典政府已经将学校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实现瑞典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背景
1、国际背景对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的
瑞典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主要受联合国历次环境会议的影响。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997年瑞典政府颁布的《生态可持续》文件中,提出教育和知识是生态可持续发展过程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能力的决定性力量,并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行动计划,把学校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区行动者”和推动地方21世纪议程的关键。
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举行69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千年”,这进一步表明了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即教育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方式。2003年4月,在可持续发展峰会以及欧盟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基础上,瑞典政府颁布了《瑞典可持续发展策略》,在“知识社会中的就业和学习”中提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经整合到各级教育课程和教师教育项目中,并且瑞典政府还建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调查和评估各级教育系统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努力。
瑞典于1995年加入欧盟,其可持续发展教育还受到欧盟国家环境教育政策与实践的影响。欧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地区为单位协同发展环境教育的地区,也是世界上展早倡导并实施“欧洲生态学校计划”的地区。瑞典自加入欧盟后,—直沿袭欧洲的环境政策,每年向国会递交可持续发展报告。1996年,瑞典非政府组织“保持瑞典清洁基金”将“生态学校计划”引进瑞典。瑞典许多中小学参加了这一计划,通过生态学校的创建,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整合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2、国内背景对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促进
瑞典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建立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环境教育政策的基础上。瑞典学校教育中首先出现“环境”一词是在1969年版的国家课程中,与、性问题作为社会训练的一部分。1980年版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强调儿童在社会情境中能够根据自己的知识去行动,并提出建设性的批评。1985年修订的《瑞典教育法》,在价值观目标中提出“学校活动要与基本的民主价值观相一致”,“学校工作人员鼓励对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尊重和对我们共享的环境的尊重。”
1992年的国家课程改革中,提出对复杂的全球问题的学习必须与理解和解决身边环境问题相结合;要增加环境问题;与环境相关的生活质量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要加强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认识。1994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系统、学前班以及课外中心课程》文件,在学校任务中提到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为他们的周围环境负责,并树立全球环境观,同时强调教学应体现社会的运作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从而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瑞典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是根据1994年的课程文件制定的,强调与环境有关的价值观和跨学科的重要性、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对环境和个人生活的影响、环境活动的参与和公民的环保责任等方面。《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系统的课程》中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了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学会根据新技术的发展,选择正确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环境教育要使学生具有一定洞察力,生活中避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确立正确的环境立场,促进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为了使所有学校参加到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1998年瑞典政府颁布法案提出,在环境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将获得绿色学校奖,从而掀起了“绿色学校奖计划”。2004年在瑞典举行的“学习改变我们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咨询大会提出,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和教育是所有人处理从幼儿园到大学各级教育的重要任务,并指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好的学校对儿童来说十分重要。在瑞典即便是量小的孩子也知道不能乱扔铝罐,可以通过对它们进行回收节约资源。这种对环境的意识和它们必须受到保护的事实,是从儿童就培养起来的,并且传给了下一代。
二、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的特征
1、战略性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瑞典政府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把教育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中,由此,可持续发展教育成为实现瑞典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
90年代以来瑞典的环境部、可持续发展部、教育部、财政部、外事部等政府部门颁布的政策文件中,都提到了教育在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如瑞典根据《21世纪议程》制定的《生态教育的国家策略》,提出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来理解和接受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对决策做出贡献。瑞典财政部、外事部,、就业和交流部,可持续发展部联合制定的《2004年里斯本策略——可持续增长的冠军》中提出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制定教育政策的目标应考虑可持续发展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形成公民可持续的生活观,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能有效地参与到当地、国家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瑞典国家教育局几乎每五年就要对国家核心课程和教学大纲进行回顾.根据政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新的课程和教学大纲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历次国家课程改革越来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所强调的民主进程、批判性态度、跨学科合作的要求。可持续发展教育处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中,成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工具。通过与国家的政策相联系,可持续发展教育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为学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
2、合作性
可持续发展根植于生态、经济、社会和四个系统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四者之间的关系。瑞典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受到来自教育界和非教育界有关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影响,因此也就决定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合作伙伴对于项目的设计和执行非常重要。瑞典的生态学校计划是由民间环保组织保持瑞典清洁基金会推动的,而绿色学校奖计划则是由瑞典国家教育局发起的项目,由此可见瑞典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共同致力于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除了与非政府机构合作外,瑞典政府与公共当局以及教育、环境组织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瑞典政府在颁布绿色学校奖条例时,与国家环保局以及隆德大学的环境专家举行了一系列的会议,讨论绿色学校奖计划的标准,这种合作性还反映在后来标准的修订上。2004年,瑞典国家教育局与哈姆斯坦德(Halmstad)学校的教师、校长、市政府以及瑞典环保局、国家安全福利委员会、瑞典工作环境当局进行对话后对标准进行了重新修订.通过合作,学校发展了与政府权威、专家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商业,公民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的关系,从而能够获得财政、技术和国家的支持,保证了学校与当地的需要和活动的相关性,避免了资源、活动和人力的重复,使学生能够在校内外的情境中分享观点和作出决策。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科研 现状 对策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也实现了较大的发展,此项工作也成为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依旧存在一些较为显著的问题,亟需作出改进,促使其向推动中小学教学教学的有利方向发展。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现状分析
1.认识理解方面存在偏差。当前,中小学领导作为工作实施的指导者,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科研工作的践行者,两者对教育科研工作均存在认识、理解不足的现象。在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上,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一些不良倾向,比如重视不足,领导不力,很多人仅仅只是停留在计划中、书面上。此外,也有部分中小学教师认为教育科研工作是专业研究人员应负责得事情,自己做科研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等等。
2.实施过程方面存在缺陷。在取得项目立项后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课题立项、开题、结题等过于关注,而相对忽视了课题的研究过程。一些教师参与课题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其教育理论素养有所欠缺,也未经历过专门的教育科研相关知识培训,对教育科研程序、步骤等掌握不到位,往往导致项目研究流于形式,不够深入。此外,也有一些教师相关知识储备不足或参与目的不纯,诸多因素综合起来形成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施瓶颈。
3.科研成果方面缺失应有作用。部分教师对于教育科研项目要么懒于参与,要么带着投机主义、功利主义参与,要么相关理论知识欠缺, 导致科研成果成为注水化的理论空洞或总结,不具备实践应用价值,要么不少,也获得很多课题结题,但可以在教学中得到真正转化、运用的却少之又少。很多科研成果成为个人评职评优的工具,未能切实解决我国中小学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课题管理方面偏离正确方面。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课题管理工作目前是由两类部门负责, 一是教育部门或科研院所等来负责课题的颁布、评估等,二是学校本人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课题进度予以指导、监督等。当前, 教育主管部门在中小学科研课题的制定、批复、评估等方面存在管理落后、推广乏力、评估不合理等问题,也导致相关课题立项困难、立项偏差、课题分布严重不平等、成果数量大于成果质量等诸多问题。
二.改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行科学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定位科学是该项工作有序进行的必要前提。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教育科研是一种促进其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的宝贵经历。中小学教师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参与和实施者,因此,其首先应被定义为一种以师为本的工作。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研究人员, 其工作的宗旨是教书育人,因此就决定了这项工作应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进行,这项工作应是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而服务的,这项工作应作为一种立足于学校的行动和应用研究。
2.端正科研态度。作为教育科研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中小学领导层应端正思想认识对教育科研工作抱以充分重视,鼓励和号召学校教师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同时不能为处于形式主义的考虑而争夺项目归属,导致正常的教学工作受到消极影响。对于部分存在错误理解的教师也应及早转变错误观念,既要J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价值,让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形成自己的主动认识;也抛弃单纯的出于考虑评职评优晋级才从事此项工作的功利主义理念,坚守教育科研的根本意义。
3.强化培训力度。针对一些中小学教师在科研方面理论素养欠缺、科研知识不足的现状,应不断强化对教师培训力度。应强化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基础知识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此项工作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此项工作对他们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能力和教学实践水平的重要意义。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育科研的最新方向,选择最适合的切入点,把握住教育发展的最新热点,提高科研成果水平。
关键词:甘肃省;民办教育;中小学教育;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G55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0-0050-02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以及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甘肃省民办中小学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在这关键时期,重新审视全省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状态,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是民办教育研究者和民办学校管理者迫切关注的问题。
甘肃省民办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现已成为全省教育事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办学层次分析,现已形成由民办高等教育、民办中等教育、民办初等教育和民办幼儿教育组成的教育体系;从办学性质分析,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和各类中、短期业务培训;从办学体制分析,有纯粹意义的民办学校和非纯粹意义的“民办”学校。其中,民办中小学教育是全省民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946所,在校学生24.28万人。其中,民办普通中小学89所,在校学生35 716人[1]。
一、民办中小学的发展状况
近三年来,全省民办普通中小学的发展状况如表1。
表1数据表明,民办中小学教育已是全省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全省教育资源、满足老百姓对不同教育资源的需求、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前,全省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呈现以下特征和发展趋势:
1.规模较小
甘肃省民办普通中小学占全省同级教育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2。
表2数据显示,甘肃省民办普通初中和小学的学校数、在校学生占全省同级学校总数和在校学生的比例,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左右。比较而言,民办普通高中的比例远高于初中和小学,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学校平均学生人数过少。2004年,甘肃省民办高中、小学的平均学生数分别为401人和259人,而全国同年民办高中和小学的平均人数分别为625人和543人。甘肃省民办中小学教育与全国和部分其他省市相比,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
2.发展速度缓慢
2003―2004年,全国民办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比例分别增长1.48、0.96和0.2个百分点,甘肃省上述三项比例分别增长0.87、0.25和-0.02个百分点;全国民办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学在校学生比例分别增长1.12、1.01和0.57个百分点,甘肃省上述三项比例分别增长0.39、-0.02、-0.02个百分点。全省民办中小学校和在校学生比例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负增长现象。
3.两极分化日益明显,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已进入优胜劣汰期
学校间竞争加剧,民办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发展潜力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优胜劣汰的态势已经出现,全省民办中小学教育正在由量的扩张进入质的提高阶段。
二、制约民办中小学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甘肃省民办中小学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有些是全省民办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生源萎缩、师资不稳定、质量有待提高、发展后劲不足等。但这些仅是表象,更深层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办学指导思想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1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条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因此,民办教育的投资者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关注社会效益。然而,在目前的一些民办学校投资者中,有人认为,投资教育不仅风险小,又可名、利双收。他们将教育产业化,将投资办学作为一种单纯的商业运作和融资手段,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从而出现“有钱办学的不懂教育,懂教育的人又没钱办学”的不正常现象。从表面来看,投资者聘请教育专家开展教学管理活动,但涉及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权依然控制在投资者手中,其分权程度完全取决于投资者的经济效益。在这种以经济效益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指引下,民办学校的内部管理混乱、教育质量差是必不可免的事实。
2.观念转变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的社会中介机构不够健全,所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机构仍是民办教育的主要管理者,如果其认识出现偏差,会直接影响民办教育的正常发展。尽管以来,国家确定了“发展教育要坚持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的大方针,《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条规定:“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既从法律上对民办教育有了明确定位,也反映了国家支持民办教育的基本方针。但在具体实践中,传统计划经济观念仍在束缚着教育决策者的思想和行动,以公办教育为正统,以公办教育的业绩作为考察各级教育成败得失的重要依据,对民办教育采取放任、忽视或歧视的态度,甚至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担心民办教育的发展,会影响公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会与公办学校争生源,冲击公办学校,对其辖区内的教育秩序产生冲击而严加管束。有的教育主管部门认为民办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学质量不高,没有举办的必要,从而设置种种限制措施,对民办学校仍停留在“严管”上。
受教育决策者狭隘观念的影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教育的宣传、扶持、服务均不到位,所谓的管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者“管理”但不服务、“鼓励”但不扶持、“重视”但不平等,从而在老百姓心目中对民办教育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导致民办教育的社会认同感不强,许多家长选择民办学校多为无奈之举。
3.政策不公平问题
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学校的界定和全省基础教育的办学体制,目前全省中小学校可分为三类:纯粹意义的公办学校、纯粹意义的民办学校和非纯粹意义的“民办”或“公办”学校。非纯粹意义的“民办”或“公办”学校是公办学校通过“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等形式改制而成的学校,它们界于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上述三类学校享受的政策是不公平的。
首先,纯粹民办学校与纯粹公办学校之间不公平。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对民办学校的法律地位、扶持和奖励、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作了明确的规定,但距离落实还有一定距离。民办学校在政府扶持、享受各种优惠待遇、教师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各项政策上得不到与公办学校同等的待遇,甚至会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歧视。
其次,纯粹意义的民办学校与非纯粹意义的“公办”或“民办”学校之间不公平。非纯粹意义的“公办”或“民办”学校一般都是历史上形成的重点学校,它们具有较好的师资、教学条件、地理位置和生源,而且,它们的办学基地(校园、教室、运动场等)多数是原有的国有资产,多数教师是原有的国家在编教师,甚至有些学校的教师工资仍然由国家财政拨发。它们基本上都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经过多年的积淀,已产生较好的品牌效应,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这种心理效应成为这类学校发展的拓展性原因,致使重点学校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遇。这些学校一方面继续在政府的扶持下,享受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改制”政策的扶持下,利用国家非财政性经费办学,向学生家长收取较大数额的费用。两个方面的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了这类学校的发展。
而纯粹意义的民办学校是从零起步,在经费来源上主要靠收取学生的学费来维持其发展,在学校声誉上它们一无所有,没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积淀,要取得学生及其家长的信任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民办学校在发展初期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源不足的问题,生源不足的问题也就是经费不足的问题,而经费不足会影响到民办学校的办学能力和发展潜力[2]。
参考文献:
一、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在国家大力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观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还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内外活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总体情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不强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学习是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十分不健全。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外聘人员,甚至包括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而非专业固定的教师队伍。此外,相对于其它学科的师资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明显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动力不强。
(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工具化、形式化的现象。当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只重视“言传”,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脱离了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没有与时俱进的对教育内容进行补充,这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厌倦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感兴趣。更有甚者,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毫无创新,课下更是不注重“身教”,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学生自身的德育意识不强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相对其它学校生源较差。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亟待提高;学生大多缺乏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差;中等职业学生学生大部分处于青春叛逆期,思想、情绪极不稳定;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容易自我否定、自我封闭,有时甚至自暴自弃;此外,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学生更倾向于相关职业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在学习方向上存在着误区。以上现象都影响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
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性因素,中等职业学校应积极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历背景及经验的专业教师,并对他们进行定向岗前培训。在教育工作中,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起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和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言传”以及“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实践教育紧密结合
中等职业学校应在开展职业实践教育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增长其社会实践经验;把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 中考英语测试 初中英语教学 正面反拨效应
教育界把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称为反拨效应(washback effect)。中考英语测试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是中国除高考以外最大规模的英语测试。它对初中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其负面反拨效应极其明显。下面我以反拨效应的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考英语和初中英语教学现状,针对如何使测试对教学产生正面反拨效应提出几点建议。
一、测试的反拨效应
在英语教学中,测试无时无刻地影响教与学的双方。Hughes认为测试对于教与学有各种各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正面和反面同时表现出来的。
1.正面反拨效应
英语测试和英语教学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对英语教学有指导和促进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好的测试可使教师看出学生存在的较普遍的错误或缺陷,掌握授课情况,认识到自己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及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弥补和解决。科学合理的英语测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2.负面反拨效应
对英语测试对英语教师教学的负面反拨效应,Hughes认为,过去语言测试一直对教师产生负面影响,大多数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测试成绩,常常忽视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科学、不合理的英语测试不能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挫败感、焦虑感。过于强调英语测试的结果,就会影响英语学生的学习情绪。英语测试对英语教学的反拨效应有正面与负面之分,正面的测试给予英语教学正确引导,负面的测试则会将英语教学引入歧途,影响教学质量。所以,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减少负面反拨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英语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
二、中考英语测试对英语教学产生的反拨效应
中考英语是初中英语毕业(升学)考试,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科终结性考试。考试结果是衡量学生能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学生能否升入高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针对中考英语现状,正面反拨效应有:中考作为大规模的英语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手段,能够对各个学校教育的情况起到一定的检验作用;激励师生,中考英语成绩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检验,中考成绩的提高会强化教师的工作动力。同时,可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负面反拨效应有:没能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试题重点考查了其中的词汇和语法两方面,而对语音、功能和话题这三方面涉及较少,导致学生会写不会说,无法利用所学内容进行交际;试题覆盖面小,难度和区分度较低,不能全面考查新课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客观题数量多导致试卷效度低,无法考查学生的真实英语水平和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三、关于使中考英语对初中英语教学产生正面反拨效应的几点建议
1.加快中考英语改革步伐。
荆州教研室针对2014年的荆州英语中考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有以下方面:在阅读题总数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了阅读的篇数。这样的改革重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再仅仅是将考试的重点放在单一的对语法和词汇的考查上。在中考英语试题中增加词汇填空题的比重,这样做是为了适当增大试题难度,但重要的是它注重试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从这一系列改革中,不难发现教育部门为了提高正面的反拨效应已经做出了一定努力。
2.更新教学角色,改革教育方式。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角色。新课改为教师提供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应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课堂的主角,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开拓学生思维,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应该不再采用应试教育。要教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学会制订学习计划。总之,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出合格的人才。
3.改变对中考英语的认识。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于中考存在错误认识。中考成绩是评价一所学校和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尺,使得一些教师以成绩为重,学生以分数为“命”。学生能力无法提高。因此,要改变人们对中考的认识,改变对分数的盲目追求。
中考在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对英语基础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中考的反拨效应渐渐为人们所关注和重视。我们要避免或削弱中考英语对初中英语教学的负面反拨效应,使其对教学产生正面反拨效应。只有这样,中考英语才能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为下一阶段的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Hughes,A.Backwash and TOEFL 2000[Z].Unpublished manuscript.England:University of Reading,1993.
[2]亓鲁霞.意愿与现实:中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英语考试的反拨作用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