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围绕着要为人民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方针,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现代社会,教育管理现代化是为适应其发展所产生的必然产物,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管理的经验为基础创新的。现代教育管理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之中。笔者认为,创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有以下几个改革创新模式。
一、要从重视学校的功能管理转到效能管理的模式
在早期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学校管理者通常主要是从学校功能的角度研究管理。顾名思义,就是指学校应该做什么。从学校功能划分,可分为学校的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学校管理者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学校招生、实现功能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考试、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一个大学质量评估和管理往往取决于学校的主要功能的完成。随着社会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功能目标已不能满足于人们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而学校的效能目标成为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产物。
这就是说,学校教育管理的作用是要明白怎样做才能更好、更有效,而不是只知道应做些什么。招到学生,并不能证明学院存在的价值,有实验实训楼、教学楼,教师能够按时上课,而且教师能上好课,学生学到知识、掌握好技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办校资源的效能,减少各方面的消耗是最为重要的。现在学校中,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流行的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教育评价等都以其效能的好坏大小为学校管理行为的基础,充分证明了学校效能管理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要从重视各职能部门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的模式
高职院校早期的教育管理常常以分工制为基础作为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的重点。学校管理者要针对出现问题的职能部门,及时找出原因和解决方法。这种管理思维方式被称为“哪疼医哪”。因为这是学校组织的,所以内部分工比较细致,每个部门都相应有自己的责任与职务,各自有拥有不同的职责。例如,学校的教学主管部门,需要拥有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组织的权力,但是对于财务和人事部门,他们没有管辖权力。
对人员的培训、任免、招聘、考核以及晋升等的管理都统一归属于学校的人事部门,而学校财务部门只是依照财务制度对其管理的财务事宜进行管理,三个部门只是各司其职,对其之外的事务不过问。虽然这样,分管的管理模式有着专业性强和职责分明的优势,但是一旦各部门之间发生了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或利益上的冲突时,各部门通常为了自身利益,部门之间往往出现扯皮现象,就可能容易导致出现严重“内耗”现象。基于早期的教育管理存在着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弊端,学校管理者应当从重视各职能部门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的模式上来,而现代的管理是以整体目标为依据的。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要从整体利益和需求的基础上出发,如果某个部门和整体的利益产生矛盾和冲突,要以整体利益为大局,防止避免出现本位主义和小团体思想的现象。学校的各个部门都是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的,各部门之间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各个部门在学校中担任着不同地位和作用的角色。学校领导者在决策论证时,对重点单位或关键性部门就要实行优惠政策,提供较好的条件。为了从大局出发,考虑整体利益的需要,有些部门就得让步,甚至做出必要的牺牲,相关部门不能计较,服从领导。教育管理中的规划理论与方法、特色管理、对策理论与方法都是立足于整体优化的,这种教育管理理念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必然结果。
三、要从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行政干涉转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在早期的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定位都是在单纯劳动者的基础上。校领导是管理者,而教职工则是被管理者。两者之间的关系,前者指主体,后者只能是被动的。所以,管理中的指挥、控制、检查及监督作用是十分受到学校重视的,也正因此,教职工意见大,常常抵触,从而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发展。而现代教育管理中的治学策略是“以人为本”,教职工就是学校的主人,这样教职工们才能有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学校的不断成长和壮大都是全校人员共同努力实现的,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更是如此。一个学校的成长和质量不是靠检查和控制就能实现的。
学校管理应明确重点,应将重点放在怎样才能挖掘和发挥教职工的工作动机、主动精神、团队精神以及创造才能的发挥上。教职工要不断自我完善,学校管理中可以通过心理引导的方法来实现,由外部激励转化成内部自我激励。学校要从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以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感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变化,实质上反映了管理主体观的变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必然产物。
四、要从重视对教育管理以制度管人为主转到因地制宜与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在教育管理当中,往往认为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就必定可以达到预想当中的效果。但是,这种线条型的思维模式和刻板的管理方式只适合用在常规的、无变化的管理当中,而不适合用在非常规管理当中。现代教育管理认为,教育是在变化着的环境中存在着的,其已经形成的秩序、稳定的状态,均会不断地被变化着的不稳定因素颠覆、破坏。作为学校中的教育管理者,他们应当能够感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并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调节管理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管理者在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中,不应被原有标准模式所束缚,而是应该准备多种方案,从固有的制度化管理中脱离出来,转变为灵活多变、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
五、要从重视教育以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与科学手段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的早期教育管理,除了实证的方法,主要采用行政的方法,即通过将政府文件的重要文件和上级的指令及会议后的相关决定,作为一种管理行为的重要依据。职务的地位、权利的大小及各个组织间的利益关系是他们较为看重的。现当代,一些教育管理者的观点是,要坚持法制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结合,这也是他们认为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任何事物并非是完美无缺的,行政手段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为此,管理者要将教育现象和行政手段有机的结合,把管理方面的重点转移到以行政管理方法为主上;要把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视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管理行为进行预测、评价、测量、诊断,为教育管理的决策认证和可行性分析提供科学根据。
六、要从重视教育为工业社会服务转到信息社会服务的管理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不约而至,由此,教育服务必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未来的世界是信息化世界。信息社会打破了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引起了权力和财富分配的变化。信息社会改变了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信息社会还将对人的发展,引发出学习上的革命。
在信息时代,信息就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生命线,谁缺乏信息谁就会丧失机遇,没有信息就是贫困。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上的失败,使一些人被社会所排斥(指由于学生素质低,在就业时被一些新兴的职业所排斥);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的专业化和片面性是心理失常的征兆;学生学业负责过重和学生的厌学情绪都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共同的问题。
在未来社会里,每个人不仅能够受到教育,而且要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教育必须改革。高职院校教育和教育管理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时代。信息时代以“数字化”形式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育在“数字化生存”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网络信息化,它能够把智力的“触角”伸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迅速地反映各方面的变化,进而剖析自我、调整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学习对学生来说,不再是苦恼的事情,而是一种乐趣。每个人不仅能够受到教育,而且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扩大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个性化的集体教学、虚拟教学和交互式教科书也将不是幻想。只有这样的教师才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七、要从重视教育“单主模式”转到“双主模式”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
以“教”为中心,针对其设计并进行的教学活动。此教学活动所具有的优点是方便教师组织、管理以及控制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有助于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缺点是容易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无法体现出来。针对学生这种表现,我们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指定相应的教学设计。投其所好的结果是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效提高,成绩明显改善。
当然,现阶段的学生自我控制力还不是很好,要求老师要注意学生的动态,做到及时监督与指导。老师要分清楚主导与指导的区别,切记不要“越权”。学生与老师都是教学的主体,不可失去平衡。这种双主模式要求我们老师明确自己的位置,平时要多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
虽然他们的认知能力不是很全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一些问题。老师不要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考虑学生。特别当今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有些有非主流思想。老师要注意处理方式,不可采用极端的方式来压制学生。老师与学生不能分离,但是也不能相提并论。如何将积极向上的方面扩大,将消极影响缩小也成为当今高职院校衡量双师型老师的评判标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实质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高尚道德精神的人才,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改革模式则对这两方面的教育目标(培养创新能力与高尚道德)的实现均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其中,尤其是高职院校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2-0038-02
1 前言
伴随着全球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在我国高校的广泛应用,大学教师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教学能力已成为影响我国高校教师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既是其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强有力支撑,又是当代大学生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基础。
2 我国大学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
大学教师应该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设计教学的能力 现代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现代系统方法,以大学教育教学中教与学理论为指南,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策略和方法,尽可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资源,科学安排大学中教与学所涵盖的每个环节和要素,优化增强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过程和方法。现代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重要因素之一,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考量,这将使大学教育教学的环境、方式及内容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1]。现代信息化教学设计是现代信息化环境下实施大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所以现代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应该成为大学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
大学教师应该具备将现代信息技术和本学科课程加以整合的能力 这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工具与本学科课程相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学教师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本学科课程教育体系的每个要素之中去,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大学教师教学工作中最为主要的教学媒体[2]。也就是说,大学教师应该将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方法及人力资源和本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始终,以达到更好地完成本学科课程教学任务的目的。
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目的是营造一种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大学每个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和环境,从而辅助大学教学中的教与学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大学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的现代信息技术和本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能力,对深化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体现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学教师要具备现代信息化教学的实施能力 现代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实施,是大学教师对现代信息化技术进入大学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所在。对于大学教师而言,现代信息化教学的具体实施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要求大学教师在诸如板书设计、课堂组织及课堂语言表达等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还应该具备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及教学设备的使用、对大学生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的指导、对自己授课和大学生课堂学习行有效管理等方面的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在现代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大学教师要注重对大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重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特别要注重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教师对大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方法和能力方面把握和开展。
大学教师应该具备对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发的能力 大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等多种现代信息化手段,都是为了大学生的课堂学习创设知识性、趣味性及形象化的情境。一旦科学而合理的现代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被确立后,大学教师就要根据此设计方案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化环境的课件制作工作。这些软件大致包括PPT、Flash、Photoshop等应用性软件,大学教师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掌握这些软件的使用方法,熟悉这些软件的演示、实验及制作等动手操作能力。特别是要具备运用这些软件处理本学科教材的能力,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能力是大学教师亟待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一。
3 对提升我国大学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几点建议
提高大学对其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工作的重视度 大学的立校之本源于自身的整体教学质量,而大学教师的立业之本源于自己的教学水平。无论从一所大学的长远发展来说,还是从大学教师本身专业发展和基本素质来说,教学工作都应该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而我国高校现行的大学教师业绩考评制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大学的管理者和相关职能部门应该树立教学工作为学校立校之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办学理念中对教学工作重视度不足的弊端,并努力在大学教师业绩考评制度中增加教学业绩考评量的比重,以促进大学教师现代教学理念朝着教学和科研一起抓的方向发展,在全校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钻研教学、大学生关心教学工作的良好风尚。
同时,高校应该为大学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和软环境。大学应该建设高宽带、可控可管的大学校园网络基础支撑平台,实现校园数字化,增大数据库容量及学科涵盖面,使数字化校园在为大学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方面发挥最大的作用[3]。高校应该为大学教师提供现代信息化教学平台,大学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PPT的制作,还应结合自己本专业特点尝试使用其他多种信息化教学平台,形成现代信息化教学多样性的教学局面,从而调动广大大学教师现代信息化教学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使大学教师的现代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大学教师应该养成进行经常性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所以,大学教师应该养成经常性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努力做到每一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今后更好地教学进行回顾性反思;同时,大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会通过教学反思得到增加,这对提升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另外,大学教师应该尝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反思,以便增进与同行的交流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大学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知识学习 在知识信息化和全球教育资源共享的今天,人们的学习方式早已发生变化。在信息化知识方面,大学生已经同大学教师在同一起点,甚至在某些方面强于大学教师。因此,大学教师应该具有时代紧迫感,培养终身学习现代教育理念。
首先,大学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紧跟本学科发展前沿,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具有为大学生提供最新的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大学教师应该加强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及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为自身专业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媛媛,詹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与优化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7):146-148.
从现代化的角度来分析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含义,那么就可以把体育教育现代化解释为把传统的体育教育形式向现代体育教育形式进行全面的过度,这是体育教育的一次重大的变革。学校体育教育是体育现代化教育的关键内容,所说的体育教育现代化不只是停留于对体育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两方面实现现代化,还包括体育教育体系与体育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当实施体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两方面的难题:第一,现代化体育教育发展方向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第二,现代化体育教育要与目前所处的社会大环境相辅相成。所以说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是及其复杂的,要把先进的理论知识、科学方法以及创新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后应用到体育教育当中。体育教育现代化的实施过程具有很大的难度,是由于其包含的内容太繁琐,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观念、体育教育内容、体育课程体系设置以及体育教育设施配等方面。可以说体育教育现代化是对体育现代化建设好坏的评判指标。
2全球化对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全球化浪潮的袭来对世界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也是各领域间前所未有的机遇。全球化设计的内容及其丰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从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含义,对于体育现代化教育而言,应该将其归属于文化领域。经济求全花已经成为影响体育现代化与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下面将结合全球经济化对我国体育现代化发展的现状进行说明。
2.1全球化对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推动
教育为社会进步的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就是说社会要想良好的发展就必须有坚实的教育作为后盾。在全球化到来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人会受到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不能正确领悟全球化对现代体育教育是如何起到推动作用的,怎样能够使现代体育教育最佳地适应我国的国情,用前人积累的宝贵经验来教导当代的青少年,最终达到培养出的人才可以适应现代化体育发展的需求,这是我国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未来现代体育教育前行的动力。
2.2全球化赋予体育教育现代化新的责任
全球化的到来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要产生的必然结果,它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体现。当今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时展的基础特征,全世界相互影响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全球化具有现代性与流动性的实质。但是无论社会如何变迁,教育一直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从未动摇过,而体育现代化教育更是现代教育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将其转化为改变态度、树立价值观、规范行为的有效手段。全球化赋予体育现代化新的使命,体育现代化与体育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能够为开创未来体育事业指明前行的方向。所以我们要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正确理解全球化赋予体育教育的新使命,通过几代人不断的努力实现全世界和谐发展的目标。
2.3全球化对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指引
全球化使得全世界都聚集在一个大家庭生活中,现代化体育教育具有统一性,因此就要求现代化体育发展要把倡导和平、平等、公正作为指引的方向标。全球化要求体育现代化与体育现代化教育发展要将增进个人理解、团结友爱、尊重人权、实现民主作为发展的核心。在经济发展的时代,人是社会创造物质价值的工具。在社会问题不断出现的当今,重新树立人给魅力也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关键,只有保证了体育从事人员的总体素质,才会带来现代化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4全球化不代表现代化体育教育要相同
在以往的体育教育模式中,西方文化对我国体育教育要着很大影响,有很多人会盲目的去模仿西方体育文化教育,最后造成我国特有的体育教育模式完全丢弃。这是我国目前体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弊端,受改革开放的影响,西方文化快速渗透到我国,这样必然会造成对本国文化的巨大冲击,特别是在青年群体中会过分的追求西方文化。只有将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民族沉淀的文化相互结合以及正确的领悟全球化的本质,这样才可以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现代化特色的现代化体育教育。
3提高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措施
实现体育现代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实现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现代化。在体育实践教育中要以学生为教育的核心,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个体素质区别要因材施教,正确突出学生是主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现实共同进步。第二,丰富体育教育内容现代化。要求整个体育教育内容要完整、课程设置合理、结构简明、实用性强等特征,在教学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能使得所有的运动员虚心接受,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第三,体育设施要现代化。体育设施是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它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综合实力的体现。它具体包括体育教学设备、训练装备达到现代化体育教育水平的要求。对于有经济实力的学校,应该根据学校的规模建设相配套的体育设施。对于经济欠缺的学校,应该结合学校一切能利用的教学设备,最大程度的服务于学生。第四,体育教学管理要实现现代化。体育教学管理现代化是指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应用现代化教学的方法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积极地将先进的科技技术运用到体育教学管理中,优化体育现代化教育的过程。
4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展望
4.1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趋于大众化
尽管我国目前的大众参与体育事业赶不上那些发达国家,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的体育现代化发展中,由于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那么会有更多的群体乐于投入到体育事业中,体育锻炼会在各个群体中随处可见,这也是文明生活达到一定程度以后产生的必然结果。
4.2传统文化与体育现代化发展相结合
我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这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骄傲,在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形式各异的养生之术,其中以太极拳和硬气功最受到人们关注,这在今后的体育现代化教育中,会被广泛的推广。应该根据我国人口结构特征,制定一套适合各个民族的体育锻炼方法,应该具有明显的低于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更多的人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是来源于生活,相信只要我们善于总结,通过我们的智慧将传统文化与体育现代化发展相结合,那么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也会成为世界流行的体育项目。
4.3高科技技术在体育现代化发展中更具重要性
体育科研一直被认为是确保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可以说在未来的体育现代化发展中,高科技技术会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目前的体育仪器设备技术水平和国外对比差距很大,因此我们在体育现代化发展中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可以把研究重点放在运动员技术测评、伤病康复以及经验总结等方面,通过不断的探索,我国体育现代化发展一定会登上新的台阶。
5结语
关键词:新疆;人口;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它包括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世俗社会到法理社会等多元社会转变,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制度、人口及伦理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由传统性到现代性的全面转变。现代化是一项双向比较运动:一方面现代化面对过去,过去是构成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对传统进行变革、创新或扬弃的过程;另一方面现代化又指向未来,而这个“未来”的模式是以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即发达国家为原型来描述的,其结果,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向发达国家靠近的过程,是落后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追赶或超越的过程。现代化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实现现代化的模式和途径是不同的,但目标是一致的,即缩小自身与其他更为先进的社会之间的差距。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问题比较突出,在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受到人口因素的制约,对新疆人口现代化实现程度的分析,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人口形势,从而加快人口现代化进程,为全面推进新疆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本文试图从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两个方面衡量与分析新疆人口的现代化程度。
一、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
1、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的基本情况。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的发达程度和人口的现代化水平,新疆历年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具体资料为:1978年为8.30人/万人,2001年为58.53人/万人、2002年为70.04人/万人、2003年为76.33人/万人、2004年为83.09人/万人、2005年为90.44人/万人、2006年为97.20人/万人,2007年为103.20人/万人。
显然,新疆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由1978年的8.30人/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103.20人/万人,提高了 11.43倍。这充分说明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从近年来新疆各类文化程度人口增长指数与年增长率来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更呈显著增加的趋势。1990年新疆的文盲人口193.29万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552.56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313.52万人、高中文化程度人口157.42万人;1995年这几个层次的人口分别为:153.52万人、626.36万人、381.17万人、179.79万人和55.49万人;2000年这几个层次的人口分别为:102.64万人、700.66万人、508.25万人、223.19万人和94.91万人。用1990年做基期,2000年新疆文盲人口年增长率为-6.13%,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2.4%,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4.95%,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3.5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年增长率为12.99%。
不难看出,新疆1990~2000年文盲人口年增长率为负增长,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年均增长12.99%,比其他种类受教育人口年均增长率都明显偏高,这不仅显示出新疆教育的成就,也充分表明了新疆人口素质或现代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2、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现代化标准达标率。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现代化标准达标率分为两种,基本现代化(150人/万人)和完全现代化(1,000人/万人)。根据上述数据计算出的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基本现代化达标率1978年为5.53%,2001年为39.02%,2002年为46.69%,2003年为50.89%,2004年为55.39%,2005年为60.29%,2007年为68.88%。完全现代化达标率1978年为0.83%,2001年为5.85%,2002年为7.00%,2003年为7.63%,2004年为8.31%,2005年为9.04%,2006年为9.72%,2007年为10.32%。
可见,新疆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基本现代化达标率从1978年的5.53%提高到2007年的68.88%,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仍有31.12%的距离,距完全现代化标准相距遥远。新疆是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多民族、多语种的特点,造就了新疆教育的复杂性。因此,今后必须着眼于新疆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包括各少数民族教育在内的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平均受教育年限
1、新疆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情况。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反映一个地区整体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一般说来,受教育年限越长,劳动力素质就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容易提高并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根据第二至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出的新疆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新疆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964年为 3.63年,1982年提高到5.69年,1990年提高到6.52年,2000年又进一步提高到7.73年。经过近40年的努力,大幅度地提高了各民族的受教育程度,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但总体人口的教育状况仍然较低。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系统 教学手段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9-0047-02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李秉德教授指出,与教学手段一般是指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这是狭义的理解。从广义上来讲,教学手段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用来进行教学活动,作用于对象的信息的、精神的、物质的形态和力量的综合。
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手段和教学系统的其他要素一起,成为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教学手段是教师和学生用来作用于教学对象的工具,没有教学手段,师生的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离开教学手段,教学目的就只能是理想而无法实现。
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涵义和特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的,是指把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如:幻灯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科教学领域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十九世纪末期,幻灯在教学中的运用,标志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出现,教学手段从此进入了现代化。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相比,现代化教学手段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比如电子化的设备使它有电子技术的一般特征:传递速度快、传播距离远、能传递兼具图像和声音等形式的内容等特点。作为教育史上的一次深刻变革,它具有的这些特点就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实际的教学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育的影响
1.拓展了教育的时空,促进教育和社会的联系。
在教育和社会的联系上,一方面,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社会引入课堂,它运用现代技术的特点,通过录音、录像等手段把外界事物带进课堂,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把课外的甚至全球的信息联进教室,不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保持了课堂和外界的同步;另一方面,又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校的教学活动传向社会,实现教育对社会其他系统的影响和作用,不但促进了教育教学和社会的联系,也实现教育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要求。这种相互传递促进了学校内部和外部社会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促使教育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也能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的传递给学校,促进学校教学的变革以便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2.丰富了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传递图像和声音的这种特殊功能,丰富了教学内容,不但丰富了内容量,使人们能在短时间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也丰富了内容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对视觉、听觉的刺激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另外,学生在利用这些现代化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时,能够自主控制学习内容、学习难度和速度,使学生从传统教育中被动地接受教育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的角色,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3.引起了教育内部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在社会现代化的大潮之下,人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社会现代化的现实来思考教育的现代化问题,这就促使人们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比如,人们认识到:学校不再是唯一的传递教育的场所;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而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人”,能独立自主的获取他们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等。另外,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冲击着传统的教育结构、教育制度。传统的教育,偏重于学校教育,而忽视了教育本身是社会的一部分这一事实,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了教育和社会联系的这一功能,促进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现代教育结构的建立。教育制度作为社会教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当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了社会和教育的联系之后,在政策的制定上,制定者就能考虑到各个社会问题和教育政策、教育制度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问题产生的教育方面的原因,从而变革政策、改革制度以期达到教育对社会的导向功能。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必然有它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基础,但并不是说新事物一旦出现,就会毫无障碍的向前发展并取代旧的事物而独立存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也一样,它有着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同时在实际的发展和运用过程中,也存着对它的错误理解和实施。
1.现代化教学手段本身的缺陷
尽管我们能看到现代化教学手段有许多优于传统教学手段的特点和功能,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本身也有着自身的不足和缺陷。首先,课堂教学内容的电子显示,使得课堂展现的内容远远多于传统教学中的课堂内容,过多的知识量使得学生不能在课堂中及时的消化吸收所学知识,这样反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其次,网络是一个知识链接的“海洋”,对于自控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小学、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很容易在这些复杂的网络链接中“迷航”,从而既浪费了时间,也没有获得他们需要学习的信息和知识。最后,电子屏幕要求教室内部是一个相对黑暗的空间,才能很好的显示内容,这种相对黑暗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身心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当学生需要记笔记的时候,对他们的眼睛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和损害。
2.教师技术的缺乏
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基于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所以,它的这些“电子特征”就要求教师能对电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样他们才能理解这些教学手段的基本原理,从而顺利的对这些教学设备进行操作,并且充分发挥教学设备的特殊功能。可是现实中,多数教师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原理和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一点都不了解,从而导致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缺乏正确合理的认识。比如,只会运用多媒体设备的PPT展现功能;课件制作缺乏技术性,只是书本内容的简单电子再现;不能运用设备的特点标示出重点、难点等。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化教学手段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3.教学理念的不成熟
在现代化教学理念尚不成熟的今天,很多教师还不能合理地处理教师、多媒体、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想当然地认为有了多媒体,学生就能学会所要学习的知识,而放松甚至放弃了对学生的指导,这样就容易造成对学生放任自流而降低学习的效果。另外,过分注重对机器的依赖,导致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情感交流,从而忽视了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单纯地追求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做法,使教学手段缺乏人文性,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教师的计算机能力培训
当教学手段现代化以一种合理的趋势向前发展的时候,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是新时代教师的基本要求。所以,国家和学校要根据当前形势,针对教师技术缺乏这一现象,适时的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尽快的掌握这些基本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自身也要进行积极的自我学习,跟上时代步伐,做一名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教师。这样,他们不但能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还能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各种功能,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加强“现代”和“传统”的优势互补
在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切不可忽视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也就是说要各取所长,使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的结合,达到优势互补。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缺点,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本着“适度、适时、适量”的原则,合理有效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媒体,即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和受教育者的特点,选择最为合适的教学手段。切不可为了方便或是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崇而不加考虑的一律“现代化”。
3.更新观念,注重交流。
不管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识到媒体的工具性、服务性特征,要把它作为手段加以合理的利用,而不能误将媒体当成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加入到教学活动中,而是要将这些现代技术手段充分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达到与其他要素的和谐,从而为更高效率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服务。同时,要重视教学活动中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因为,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可以使教师能更确切地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这样就能达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生生之间的交流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所以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不但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功能,还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五、结束语
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是适应时代应运而生的,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对他的认识尚不全面客观,对他的使用还缺乏合理的理性认识和足够的技术水平。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过程还在继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更新理念,要意识到教学手段无论多发达都不能替代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明白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有机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应重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特别是在实践上如何卓有成效地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电化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12
2 汪 潇.浅析教学手段的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05
3 杨晓虹.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J].新课程(小学),2010(9):26~27
4 潘志栋.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J].信息化教学,2010(24):124~125
5 廖文贵.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J].教育科研,2010(3):77~78
6 王 影.浅谈21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手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016年12月30日,作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教育领域的细化,《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18年,教育结构更加优化,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公平保障、教育发展质量、教育贡献程度、教育治理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建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和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高,基本形成在国内有广泛认同度、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南方教育高地。”
《规划》针对当前与未来一段时期我省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与发展态势,紧紧围绕“教育现代化”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战略主题与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中心任务,准确把握了我省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明确提出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提高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深化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等发展任务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空间布局、完善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等三项改革任务,视野开阔,重点突出,路径清晰。
《规划》强调指出:“‘十三五’是我省建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的关键时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决定了教育必须走出一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优质化、多样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五化一体’的教育现代化之路。”“五化一体”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就是广东特色的教育现代化行动路径。这就要求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坚持协调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坚持绿色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坚持开放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坚持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规划》所描绘的教育现代化,不仅目标、思路、任务明确,而且操作性。比如,为进一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专门编制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等14个专栏,作为发展任务与三项改革任务的有效补充和强力支撑。
细细阅来,《规划》如同一幅美妙的教育现代化画卷。但是,要让这幅美妙的教育现代化画卷变成美好的教育现代化现实,还需要《规划》印发不久后即召开的2017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所突出强调的“抓落实”理念与行动。这样,才能真正确保《规划》所明确的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与行动路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益性;人员管理;评估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2―0023―01
教育装备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通常包括根据教育和教学要求,对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劳动技术训练与职业训练工具、学习场所、图书音像资料等 进行的管理与装备。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学中所需的各种设施和所用物品加以规范和协调,确保管理并应用好这些资源,教育装备管理应该遵循一定原则。
一、服务性原则
1. 为教学服务。为教学服务是教育b备应用的根本宗旨。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教育技术装备功能的发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一本教科书和一支粉笔的历史, 使教学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其次,从教学方法上发挥其优势,把教育装备纳入教学实践,为学生提供利用资源的工具和手段,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充分开拓学生的视野,发挥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优势,为学生知识的构建提供支持。
2. 为师生服务。为师生服务是教育装备作用的根本源泉。首先,充分有效的利用教育装备, 使教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而花更多的时间去改进教学内容,以提高课堂效率; 其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深奥的理论、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相宜性原则
首先,层次相宜。设备的管理要从根本上解决效率问题, 必须先从管理的层次上进行规划,使其与校情相适宜,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管理和使用要合理分工,各负其职,克服以往的管理混乱。其次,档次相宜。在实际应用中各个级别的设备都要具备,而且比例要适当,才能使装备发挥应有的功效。
三、效益性原则
要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教育装备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决不是“迎检查、赶时髦”的短期行为, 因此既要对当前的需要和实际作出合理的投入,又要顾及未来的发展和改革,从实践的层面去积极开发,从发展的方向去统筹规划,从战略的高度去论证研究, 使教育装备成为一项面向未来的教育现代化的子工程系统。其次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现代化的装备面广、量大、品类多,面对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且都“冠”以现代化招牌的教育装备,切忌一味追求先进,盲目购置,还是要从现代化教育的内在因素出发,深思熟虑、务实求精,逐步完善教育装备。
四、人员管理原则
进一步加强教育装备队伍的建设。随着实验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教育装备的大量配备,教育装备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要充分重视教育装备队伍的培训提高工作,解决培训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意识到教辅人员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注意解决这支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职称、待遇等问题,进 一步调动队伍的积极性,改变以往教辅人员进职难、地位低,工作可作可不作的状况。建立管理责任制度,使管理人员责任分工明确,谁主管谁负责,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育装备管理队伍,要把懂教育、懂装备、懂管理的人员吸纳到这支队伍中来,要根据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和有关标准配齐 实验室、图书馆(室)、电教、计算机房及其他专用教室的工 作人员,以适应教育装备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的需要,进而推 进信息化技术的建设,改善教育质量。
五、教育装备评估原则
吴荔红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
一、现代化的教育观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活动认识的结晶,它既集中反映教育现实的变化,又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现实的存 在。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指出,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抓好观念的现代化,也就是使传统的教育观念向现代教 育观念转变,有了现代教育观念的教师,才会有现代的教育。这种教育的“软件”建设应当是幼儿教育现代化 的关键,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保证。什么是现代化的幼儿教育观念?所谓现代化的幼儿教育观念就是现代人 们对幼儿教育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涉及幼儿教育的价值观、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等观念。幼儿 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具有教育性和福利性,幼儿教育不仅是以促进幼儿 在健康、认知、社会性、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而且要突出时代特征。二十一世纪幼短 育应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特别应帮助儿童关心社会、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 ,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伴,关心其他物种(包括动物和植物),关心真理、 知识、学习及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未来的幼儿教育课程逐步趋向整体、综合化,它将更加注重教育内容的 相互联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综合使用,更加追求整体利益。现代的教育评价将更加全面、系统,评价的重心 将放在幼儿发展方面。幼儿教师只有用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 。
在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中,许多人都将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核心理念,这样的出发点和初衷肯定是好的。天津师范大学和学新教授在《“人民满意教育”的深刻意蕴》一文中分析说:“‘人民满意的教育’中的‘人民’不能简单地确定为单个的个人或群体,而应该根据教育的服务对象来确定。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人民,教育要满足人民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既有眼前需要,又有长远需要。眼前需要主要包括学生、家长对升学、就业等的需要,长远需要主要是指学生对兴趣、个性、创造精神等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眼前需要主要体现为个体价值实现的需要,长远需要主要体现为社会价值实现的需要。由此,教育服务的对象――抽象的总体概念“人民”――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就可以具体化为两个实体:一是代表社会价值和利益的国家,二是代表个人价值和利益的受教育者个人及家长。因此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办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让受教育者个人满意的教育。”但当下多数人认为“人民”就是指老百姓,而普通大众特别是受教育者本人心目中的“满意”的标准绝大多数都是与升学应试挂钩,教育专家们心目中“满意”的标准和对“人民”的界定之间有很大差异,这样的说法显然过于学术化。江苏在未来十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三次提出要“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而上海在未来十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一次未提这种颇受争议的说法,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显然,上海的叙述更为具体、明晰、准确。
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基础教育周期长,影响广泛而深远,基础教育决策的一时失误,若干年后会以全局性的恶果显现出来,而且要影响其他层次和类型教育的发展。因此,基础教育需要有科学的、统一的管理规范,这种管理规范必须集中体现国家意志,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短期行为和各种功利化倾向,保证基础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益。
针对江苏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江苏目前的教学质量、教学设施、教学方法与水平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在国内都堪称一流。以中学教育为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江苏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但有些方面的措施有违初衷,限制了学生的发展,阻碍了江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个安排值得注意,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俗称“小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想让各学校要重视“小高考”科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殊不知带来了负面影响:既然跟高考相关,学校、学生、家长不可能不高度重视,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影响了许多课程的正常开设,特别是占必修学分最多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而这门课恰恰又是新时期要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相当多的学校都有这种反映。建议取消加分,回归到合格性考试的轨道上来。有人认为这样对实施新课程方案不利,这就要求政府的督学机构、行政职能部门加大检查力度,要把能否按国家课程设置要求正常开设课程,提升到是否执行国家法律的高度来进行检查、监督上来。只有按照国家的课程设置方案去培养学生,学生的全面素质才会得到较好的发展,实施的才可能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2.中考科目的设置也需认真研究,加以规范和统一。有的地区中考要考十门,中学的六年时间里,除初一、高一外都在考试。初二有“小中考”,初三有中考,高二有“小高考”,高三有高考,如此重的考试负担,哪来学习热情与兴趣?何谈自主、探究与创新?大量的科目可用合格性考试来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为高考要考,所以中考要考的意识仍然是应试教育的思维。其实,有些科目初中考试合格后,对高中的学习而言,已经打好了基础,无需担心对高考产生大的影响。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科教学的规律、特点,真正从培养人、发展人的高度来设置评价和选拔的机制。
3.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参与者、组织者,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等重要方面。至今,国家、省还没有一个关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方面的科学的评价标准,任由各地去研究、发挥、揣摩。其实,教育均衡,教师是关键,导向更重要。如果没有明确的标准,在师资队伍差异巨大的今天,要想实现均衡是不可能的。政府既要关心硬件方面的均衡,更要思考软件方面的建设。软件方面建设得好,即使硬件差一点,问题也不会太大。我们要把大量研究机构人员的精力,充分引导到引领、规范、超越的作用发挥上来。
4.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国家在规定了必修课程以外,提供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并要求学校自主开发选修课程让学生选择,以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各校的能力和水平不一。目前的现状是,绝大多数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水平、能力、积极性非常一般,甚至很差。政府的研究部门在加强培训、引导的同时,也应该提供一些有特色的地方课程作为范本。如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人文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等,让江苏学子了解江苏、热爱江苏,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专业性地去介绍江苏,宣传江苏,更好地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现在我们江苏的很多学生,连我们有几个省辖市、县级市都不清楚,如何宣传江苏,为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呢?江苏的高校数量已居全国第一,上海在未来十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中教育要“探索建立高中和大学的有效合作机制,鼓励大学向高中开放课程、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部分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开辟学习发展的新途径。建设和发展课外创新教育机构,拓展学生课余学习和研究的新空间”。这种思路很值得我们江苏学习,我们在未来十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高中教育部分对这样的问题只字未提。
5.对学制作一些研究和改革。现在高中的教学现状是有效教学时间仅为两年,第三年几乎都在反复地训练、做题,准备高考,浪费了学生宝贵的青春时光,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创新素养的培养也没有什么大的帮助。建议我们江苏将高中的学制缩短为两年,而把初中的学制延长一年,即四年初中教育,小学、大学不变。将义务教育延长一年,江苏的经济实力有这个能力,这对提高江苏学子的基本素质是很好的举措,不仅对老百姓有利,也有利于我们江苏的经济及社会事业的发展,利于学生及家长更好地了解自己对普高和职业学校的选择。建议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为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行,职业高中学制也为两年,中职与高职在有条件的区域可以完全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