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教育政策范文

生命教育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教育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教育政策

第1篇:生命教育政策范文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最高领导层与决策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建设美丽中国提出的系统性总体要求,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而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数是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角度考察我国的发展,并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虽然也提到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等内容,但并未将生态文明教育单独列出。而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国家早已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或环境教育。因此,生态文明观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球视野的体现和要求,有助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际接轨。各国的生态文明教育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积极的启示。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生态文明素质和养成环保习惯为目标,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教育和生态道德意识、道德规范教育。

一、当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不足

1.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规范不够系统

由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规范的缺失和现有规范的执行不力导致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效性不强。2007 年我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教育法》(草案)。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少年环境教育法》出台。从而在一定意义上解决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规范缺失现象,但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没有形成体系,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生态文明教育目标不明晰、相关教育课程无法实施,因此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养成。

2.大多数高校未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没有形成体系,而且也没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及过程。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没有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到达高度融合。而且存在教学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仅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授内容的需要穿插一些生态文明的知识和理念,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和亲身实践是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更谈不上将生态意识有效的外化为生态文明行为。

而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提出和诉诸实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立足现实生活资源,通过思想道德实践,探究生活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生态文明意识应当成为大学生道德实践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当注重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引导大学生认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认知生态现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谈”,不再是“真空”教学,才能使课堂学到的东西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

3.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不高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生态文明素养是指对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所保持的敬畏之心和平素养成的良好习惯。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不高,保护生态也未成为所有社会群众的共识,加之破坏生态环境现象层出不穷,这些不良行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有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

二、基于生态文明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1.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高校应该改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规划和组织实施,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主渠道的作用,真正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落实相关的教学内容,优选相关的教材,提高生态文明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要结合当前生态环境的现状,包括我国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约束性及潜在的生态危机等等。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增长的极限》、《寂静的春天》等经典书籍,或者通过观看反映生态破坏的纪录片,从而以鲜活的资料和实地情景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创新生态文明教育内容

首先把生态文明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高校传统道德教育主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态文明教育就是把权利与义务扩展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用一种极强的责任心来看待人和社会的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把生态道德教育与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其次将大学生的社会生态责任观教育融入法制教育中,适当增加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

3.以生态校园建设为抓手,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校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境。积极构建生态校园,为学生养成生态文明习惯提供了良好环境支撑,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生态环境里,潜心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学校可以通过构筑生态校园工程, 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校园,积极创设有利于师生身心发展的优美环境,不断提高师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第2篇:生命教育政策范文

我们不应该去怪孩子,他们是我们的一面镜子。社会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教育,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自我检讨,我们给了孩子们一个怎样的环境,给了他们怎样的教育,让他们如此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又如此不爱惜别人的生命。血的教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需要一个系统的、科学的生命教育体系,让全社会联合起来重视孩子眼中的生命。

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并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天地人之间建立起美好的共融共在关系。

然而,目前在内地除辽宁、上海、湖南开始启动生命教育外,生命教育仍然发展缓慢,严重滞后于我国社会、时代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当局,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发动者和引领者,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将之纳入学校教育目标中,并制订相应的教育政策加以推动。作为学校和各科教师,要成为生命教育的响应者,要把生命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去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现阶段,中国内地开展生命教育并非一定要另起炉灶,而是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生命教育可以和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心理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生命教育的积极性,增强生命教育的效果。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密切的配合,共同参与。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

第3篇:生命教育政策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台湾;伦理教育;死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46-03

我国台湾地区自1997年年底开始在教育系统推行生命教育。1998年,台湾从中学一年级开始实施生命教育;2010年,“学校生命教育项目小组”成立。生命教育正式被纳入小学至大学16年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但是这项规划没有将幼儿教育包括在内;2001年被定为“生命教育年”,台湾开始在包括幼儿园在内的教育机构中全面推行生命教育。为了提升幼儿园教师编撰幼儿生命教育教材的水平。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2001年“与生命有约――幼儿生命教育教学观摩暨研讨会”在台北市召开,与会人员以台北市公、私立幼儿园教师为主。会议期间,有研究者对与会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试图了解台湾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的现状。从回收的140份问卷来看。有高达85%的教师表示自己曾在幼儿园实施过生命教育;而15%未曾实施过生命教育的教师则将未实施生命教育的原因归结为幼儿阶段不适合实施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概念太过抽象、不清楚生命教育所包含的内涵、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生命教育等。虽然这是一项非正式调查,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台湾幼儿园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状况。根据这一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幼儿园教师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进一步思考与规划如何在幼儿园中开展生命教育。了解生命教育是什么,这是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实施生命教育的先决条件。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幼儿教育之中,这是近几年台湾幼教工作者积极研究的一项课题。该课题包括生命教育图画书的编绘、生命教育系统课程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实施生命教育课程以及教师对生命教育的反思等内容。

本文尝试就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涵、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不论是中文的“生命教育”,还是英文的“lifeeducation”。都是很新的概念。由于文化与社会情境不同。各个国家或地区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会有较大的出入,即使在台湾,学者们对这个概念的诠释也是五花八门的。

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虽然众说纷纭,但综观各家之言,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以“爱”和“尊重”的信念来面对生命。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认识生命、爱惜生命、欣赏自己、关怀他人、拓展正向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能与自然和谐共存。能正确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增进生活智慧。

在台湾,生命教育的内涵涉及面十分广泛,包含伦理教育、宗教教育、死亡教育等范畴,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维度:(1)宗教取向:探讨生命的意义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2)职业取向:着重认识自我,培养技能,对自己的生涯作适当的规划,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3)生活取向:着重培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如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互动能力等。(4)生理健康取向:着重探讨预防疾病、维护健康、重视环保等议题,增进生理、心理健康。(5)生死取向: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并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二、台湾生命教育的发展历程

1996~1999年是台湾生命教育的萌芽期。[2]当时。台中市晓明女中将实施多年的伦理教育概念进行扩充,提出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率先开始实施生命教育。这一时期生命教育的核心精神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四大理念。生命教育教材由12个单元组成,即生死尊严、信仰与人生、良心的培养、能思会辩、敬业乐业、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全球伦理与宗教、欣赏生命、做自己真好、生于忧患、生存教育、人活在关系中等。这些教学活动浅显易懂,广受学生的欢迎,也为生命教育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有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四大理念与内涵仍嫌粗略,缺乏完整的理论论述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厘清与扩展,以推动生命教育在台湾的发展。

1999~2002年,台湾生命教育进入百花齐放期。台湾地区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书面出版物有200~240种之多。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许多学者及文教机构纷纷依照自己对生命教育的理解。提出各种类似但也有相当差异的生命教育理念。这使得生命教育的内涵更加不确定,极大地影响了生命教育在台湾的普及。

不少人把生命教育与预防自杀画上等号,一想到生命教育便联想到预防自杀的问题。大约在1997年,台湾地区发生了多起学生自杀或杀害他人的事件,造成社会的震惊,因此,如何帮助学生珍爱生命就成为推动生命教育开展的主要社会因素。然而,生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预防自杀,否则其内涵就太过狭窄。要让青少年远离伤害或暴力,其根治的方法在于防患未然,引导青少年建立正面的人生观。与同伴、家庭及社会建立互爱互助的关系。因此,生命教育应致力于这些根本问题的解决,而非消极地预防自杀。

2002~2004年为台湾生命教育的整合共识期。通过不断沟通与交流,2003年孙效智等20余位学者逐渐形成了对生命教育的共识。共同提出“生命教育教学资源建构计划”。将生命教育分为三大领域,即人生终极关怀领域,包含人生哲学、生死关怀及宗教教育;伦理教育领域,包含基本伦理、两性与婚姻伦理及生命与科技伦理教育;人格统整与灵性发展领域,包含教育学理论等,从而相对完整地呈现了生命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三、台湾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

目前台湾主管生命教育工作的最高行政机构为“教育部生命教育委员会”,下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别为研究、发展及评估组,课程与教学推广组,9币资及人力培训组以及宣传推广组。各组根据不同的主题,研讨不同的方案,以此作为生命教育委员会研讨生命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2001年被定为“生命教育年”后。台湾各类教育机构全面推行生命教育。当年7月,政府部门对外公布“生命教育中程计划(2001~2004)”,该计划共提出六项生命教育目标,分别为:(1)生命教育与终身学习密切结合。(2)生命教育必将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心。(3)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推行生命教育。(4)重视生命质量的时代来临。(5)学校提供

多元学习,发展学生多元智能。(6)兼具学生科技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目前该计划已实施完毕。但上述六项目标的达标率相当低。主要原因在于相关行政人员更替频繁,计划执行单位未能落实。虽然中程计划未能达成原定目标,但是台湾教育行政部门仍然持续推进一些生命教育的相关计划,取得了一定效果。

目前在幼儿教育领域,许多一线幼儿园教师投身于生命教育实践,主要采用主题教学的形式,以自己任教的班级幼儿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幼儿园教师的研究主题以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研究方法也日益多元化。虽然幼儿园现有的生命教育活动缺乏整体的主题设计,但其教育价值与意义仍值得肯定。笔者也从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生命的角度出发,设计了相关的生命教育活动,运用图画书作为教学活动、亲子互动、师幼互动的载体。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在幼儿园中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研究,以期能为台湾幼儿园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台湾民间也有许多以推行生命教育为主要宗旨的团体。这些团体举办了各种生命教育研讨活动,以教师生命教育研讨为主,以学生夏令营及家长研讨为辅。民间团体的推动虽然对生命教育理念的推广很有帮助。但是在应对生命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如社会支持度低、师资培育的挑战及教材编写与制作的挑战等)方面,似乎贡献不大。许多民间团体经常举办以校长、教师或家长为主的生命教育研讨活动,但是各团体所秉承的生命教育理念仍有相当大的差异。比如慈济相关机构的生命教育理念着重于生命关怀。对各种伦理思辨主题的讨论较少,而且通常将生命教育视为课外活动内容,较少强调生命教育在正式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其余团体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也有类似问题。因此,各个民间团体的主要功能在于推广生命教育的理念。提高人们对生命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但是在其他方面贡献有限。

四、讨论与建议

近十年来。台湾的生命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必须加以正视与解决。

1 生命教育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社会支持度低。虽然很多人赞同生命教育的理念。但很少有人认真思考生命教育的意义。也很少有人知道落实生命教育需要投入多少资源。其主要原因在于台湾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物化的功利主义,相当漠视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争取台湾社会对生命教育的支持及认同,并进而转变社会的主流思想,已经成为推行生命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长远而艰难的任务。

2 培育具备启发生命智慧能力的教师。显然是一项不容易的工作。因为一方面要有愿意被培育的教师,另一方面要有适当的培育课程。目前台湾还没有这样的课程规划及设计,所以师资培育应成为普及生命教育的一项优先工作。

第4篇:生命教育政策范文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最早提出,他还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

北京师范大学的肖川教授认为:“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高扬生命的价值,使他们能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1]

2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大学生漠视和践踏自己或他人生命的事情时有发生,自杀和伤人现象是各高校的危机干预的重点,也是各高校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3 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模式

生命教育课程在高校该怎样实施?笔者结合亲身修读生命教育课程的感受和体会,来进行探讨。

3.1 有趣的活动导入

生命教育的导入阶段,不适用常见的讲授方式,应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让参与课程的同学,在游戏中放松自己,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彼此,在愉快的氛围中,建立美好的第一印象。

钱老师的生命教育课堂总是有一些有趣的小活动。比如说:向同学推荐自己、小组作画和你来比划我来猜。通过这一个个小活动,大家得到放松,不再拘谨,为接下来的课程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使大家更好地融入课堂,更加了解自己和他人。

3.2 精彩的课堂中

生命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大学生缓解压力和疏导情绪,更积极的面对生活。笔者于2016年秋季学期选修生命教育课程,这是笔者最期待也是最放松的一门课,通过学习,笔者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处理与父母的矛盾,学会了如何经营友情,感觉到每天都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并且迫切地想要将这种能量传播。通过钱老师的引导,笔者的烦恼越来越少,变得越来越开朗,也渐渐地学会了转换角度看问题。

以前的笔者也会有点害羞,和陌生人说话会紧张,会脸红,能够不和陌生人接触就不接触,避免不了就尽量减少接触时间。通过生命教育课程的锻炼,笔者能够勇敢地和他人交流啦。钱老师第一节课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我们拿着一张写满问题的纸找不同的人给我们作答,这个游戏叫做“找的就是你”,刚开始会忐忑,会有些拒绝,但看着大家虽然小心翼翼却努力的样子,笔者也鼓起勇气开始了,当接触了第一个陌生人之后发现,原来勇敢并没有想的那么可怕。这恰恰符合生命教育课程,提高生命质量的主题。

3.3 专题的研讨交流

生命教育常常以专题的形式,如《调整心态追求幸福》《素质和选择》《生命的价值追求》等,通过自主探究、情境生成、案例研讨、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态度和习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个人而言,收获最多的是《情绪管理》的专题。人的情绪有很多种,喜怒哀乐只是基本。如果你带着积极的情绪出门,你会觉得一路的风景都很赏心悦目,即使前方是泥泞的小路。如果你带着消极情绪上路,即使是满路鲜花,你也会觉得满眼灰暗。在与人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情绪的传播者,也是情绪的接收者。当你带着积极的情绪去与人相处,即便对方原本很难过,也会被你的乐观传染从而变得不再忧伤沮丧。但如果你带着消极情绪,你身边的人很有可能会因为你的某个行为或某句话而变得伤心痛苦。在生命教育中,我们学会了情绪管理,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3.4 生命教育活动展示

教师通过生命教育专题的设定,让班长将学生分成实践小组,让学生自主交流、团队合作,在课堂上成果展现。我们事先分好了小组,每一组差不多十位同学,每个组展示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整节课在煽情的氛围中进行,同时又引人深思,其中有一组同学在他们的展示中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通过情景剧的方式展示了教学相长的故事。

总体而言,通过一学期的生命教育课程的学习,笔者学会了如何主导自己的情绪,懂得了该怎样和别人更好的沟通,最重要的是,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也会更加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且会更好地丰富生命的价值。

3.5 及时的总结和分享

记得“感恩教育”主题那天正好是感恩节,在钱老师的倡议下,我们每个人都给重要的人发了短信,也收到了祝福。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让我们思考在亲人中,在老师朋友中,在陌生人中,我们最想感恩的人。生命中,我们要感恩许多人,我们要感恩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并一路呵护我们成长;要感恩老师,悉心教导,使我们拥有知识的力量;要感恩警务人员,为我们冒险前行;要感恩医护人员,为我们的健康护航;要感恩环卫工人,让我们每天走在干净的道路上;要感恩陌生人,相遇时那一抹真心的微笑;也要感恩自然,创造了山峰、河流、动物、植物,?我们不再孤单。

我们每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能获得世界的回馈,也许你不经意的一句感谢,就能唤醒他人内心的温暖。

4 生命教育课程在大学的实施方式

4.1 专门或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

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或者是依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选修课程、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授课[2]。通过学习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使其懂得热爱生命、尊重生命。

4.2 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生活

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包含方方面面,将生命教育渗透到生活中,通过日常的接触,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进而转化成大学生自身素质的一部分,增强其对于生命的认识,从而敬畏生命。

4.3 新媒体为手段的生命教育

当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互联网变得火热,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信息交流主要媒介。智能手机在大学已经普及,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公众号、线上有奖答题等方式来传播生命教育相关知识。

第5篇:生命教育政策范文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生命教育的含义,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来的,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在加州创办了一所名为“阿南达村”的学校,从此开始传授生命教育的思想。在生命教育首次提出之后,世界各国对其给予了广泛关注并且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1979年,澳大利亚建立了第一个“生命教育中心”,明确了生命教育的具体概念川。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研究与实践,生命教育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同时也取得了较大成就。

自20世纪末,我国港台地区就开始了对生命教育这一内容的研究,相关部门也投入不少的精力来促进其全面发展。比如在台湾,2000年专门设立了“学校生命教育专案小组”,还成立了专门的‘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并且将2001年作为生命教育纪念年,有针对性地实行相关的计划。随着生命教育的不断延伸,香港特别行政区也于21世纪初成立了相关机构,从广大社区以及中小学校园为切入点不断扩大范围,使之成为生命教育的中流砒柱。可以说,自从步入21世纪之后,我国港台地区的生命教育已进入了成熟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就大范围地开始推行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相互尊重、包容、关怀、信任,这也可以说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开始。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2004年辽宁省将“生命教育工程”补充到中小学的正常课程中。一年以后,《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就正式出台。而后,天津成立了用于生命教育研究的专门机构。第一个生命实训基地则落户成都,这都是生命教育的重大事件川。由此可以看出,生命教育正在逐步兴起。然而,我国高校还没有将生命教育纳入正式的学校教育当中,这就使得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缺乏统一的教育和规划。因此生命教育在我国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离真正推行和实施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取向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现代大学不单单只是进行知识的传播以及技能的传授。生命教育课程的设置对于大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学校的职责所在,更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强调生命的木体价值,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马克思强调,整个人类历史延续的首要基础是有生命力特征的独立人的存在。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生命的存在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人类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生命物不断的更新换代;无论有多少财富,人的生命都是最珍贵的。所以,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在正确处理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体的关系时,其价值取向应强调人的生命具有优先性,将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并要崇尚、敬畏、尊重与关心它,不能在遇到不顺或者困难的时候就想到了结生命。在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依据人的生命特征,注重遵循生命教育的规律,让学生对生命的过程能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且让他们能够看到生命的巨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在理性认知中确立生命意识,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和鲜明个性的生命体。

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论点出发,由于人存在于社会之中,除了要将人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处理好之外,还要使人与自然达到平衡。这就充分说明,人类在尊重人的生命的同时还要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因此,现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命观,并对生命抱有敬畏之心,尊重一切生命正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同时能将这种生命至上的道德理念贯穿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处理的过程中去。只有这样,生命教育才能够将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尽可能地发挥出来。

(二)强调生命教育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关爱生命,欣赏生命

关于生命,马克思说:“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生命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教育的课程,从一个人生命诞生开始,它便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从生命实践体验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强调重视生命教育的生活化,注重通过实践对生命关爱情怀的培养。实践是高校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起源,大学生生命教育应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所以,大学阶段的生命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在生命体验中切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三)强调生命教育的终极关怀,探索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依据系统论的观念,生命教育可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它由关怀人类的基础需求延伸至人类的最终需求,是由浅入深,逐渐推进至深层的一个过程。人的生命除了本身和价值统一体之外,更要通过自己对现有目标追逐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做到理想和情感的统一。列宁曾经明确提出,人的情感与追求真理是相互依存的。结合目前的学校教育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生命关怀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体生命价值意义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理解他人,做到与他人沟通时能够换位思考;在与社会、自然相处时,需要培养自身关爱生命的能力,提高对生命实际意义与价值的理解,继而使自身的历史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从而领悟到应该为实现生命价值的终极目标而奋斗。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在教育体制中重塑生命教育的理念

把生命作为教育之本的理念,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近代知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的生活中,它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大学教育必须重塑生命教育理念,关注大学生当今的生活习惯他们的自身成长过程和生活品质,强化他们的生命意识,培养他们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加强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做到敬畏生命、热爱生命。作为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在帮助大学生大学期间追求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找到自身合理的生存生活方式,从而使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二)在校园文化中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

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能够触及心灵、感染灵魂、产生心灵洗礼的教育。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需要通过渗透的方式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以大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内容,包含着鲜明的精神特征,具有凝聚、导向和育人的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而言具有导向作用,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所以,将生命教育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构建以生命关怀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高校生命情感氛围,培育和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体验,帮助大学生产生积极的生命情感,从而体会和领悟到生命的美好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

在校园文化中营造生命教育的氛围,一方面,要积极运用各种手段来对生命教育予以宣传。最好能够由学校的相关部门来专门负责,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传媒和宣传教育阵地,多层面、多角度地进行生命教育的宣传,让学生随时置身于生命教育的氛围之中,充分了解生命教育。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有价值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依托这些具有正能量的学术、艺术、体育以及娱乐活动,给大学生创造一个展现自我与沟通交流的平台,以此来填补生命教育课内教学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归属与交往的需求。同时,在活动参与中,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情趣,体验到生命的关怀,培育丰富的生命情感。除此之外,可以利用网络,建立生命教育网站,通过师生在线交流,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样,便可以有效地构建大学生生命关怀的精神家园。

(三)在教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从当前现状来看,国内大多数院校基本没有开设或者涉及有关生命教育问题的课程,不管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这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严重缺少一种从生命本体出发探索生命价值的意识与能力。

在教育内容上,围绕个体生命的成长,生命教育主要包含4个方面:一是生命意识教育。它能够让大学生充分地了解认识生命、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发展规律和成长条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意识到人的生命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促使其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品味生命的美好。二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生命,理解人的生命与动物生命的不同,倡导大学生努力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三是生命责任意识教育。这一方面的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对于生命的责任意识,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自身生命的热情,让生命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四是挫折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是要让学生懂得苦难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正确认识生命的发展要保持心理和情绪健康,培养挫折承受力,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教学环节上,可以开设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接受系统的生命教育获得较为完善的生命知识;还可以在公共课以及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强化生命教育的渗透。

(四)在实践活动中强化生命教育的体验

由于大学生内心渴望接触社会,愿意参加实践活动。在进行生命教育中就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相关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相关知识,领悟生命的美好。例如:多次举行到动植物园参观的活动,这样,就能够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命之奇、动物之趣以及自然之美,进而,充分促使他们对生命产生关怀的情感。通过组织学生到婴儿诞生地和手术室甚至太平间,详细了解和掌握生命的整个过程,使学生能够深刻领悟生命的重要性和生命存在的意义。此外,还可以举行社会公益调查活动,如到贫困地区去支教,了解贫困地区孩子的需求。这样,充分地让大学生懂得生活的艰辛,促使其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同时,让其明白生命的责任,体验与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乐趣。可以组织大学生到一些德育教育基地(如革命烈士陵园、博物馆、纪念馆以及伟人故居等)去参观学习,让他们感知生命的重要性,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监狱以及戒毒所的参观考察,能够让他们从心底产生法律的观念,培养自身的防范意识以及尊重生命的观念川。总而言之,生命教育可以凭借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到教育与启迪,从而提升对生命的理解与认识。

(五)在理论研究中升华生命教育的价值

第6篇:生命教育政策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体验;生命意义感;受灾地区

日本生命教育的起步较早,发展较成熟,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作为灾难多发国家,日本在中小学开展的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于中小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显著、典型,而我国生命教育体验课程的实施尚处于起步阶段,近来多个地区地震频发,对于这些受灾地区如何开展生命教育体验课程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通过研究日本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总结一些启示,对我国受灾地区开展生命教育体验课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生命教育在日本的现状

在日本,生命教育虽是一朵迟开的小花,但它正在慢慢开花结果,生命因接受教育而精彩。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在他的著作《生命的实相》中首次在世界上呼吁,要重视生命教育。围绕这样的目的,日本在2010年重新修订了文部科学白书,指出“活出生命力”以“健康的身体”“富有人性”“确实的学力”为三大支柱。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生命教育,虽然在日本教育体系中并不采用生命教育用语,但其生命教育政策却在全国环境营造中,展现其特色。特别是其生命教育以自然体验,社会体验活动的体验课程为主,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形式多元化。

二、生命教育体验课程与生命意义感

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在日本生命教育中作为主要的教育形式,对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从根源上了解生命的价值,建立对生命的真正认识。

生命教育也是一种生活教育,它在生活中发生,也需要在生活实践完成。生命教育的实施可分为两种,一为主题式;另一种为融入式。而本文便是以体验课程教学活动为主题来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结合体验学习内涵,重视体验以产生心中的感动,能全面性及整体性落实在生活中具体实践,进而能够自我反省,达到生命教育的目标,从而提升学生个人的生命意义感。生命教育体验课程与生命意义感之生命的热诚、生活目标、自主感、死亡接纳、苦难接纳、未来期待相对应。

三、日本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作为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不够完善,生命价值导向不够坚定,承受能力相对较低,生活阅历浅薄,因此在面对灾难所带来的困境时,很容易降低生命意义感,随之产生迷茫与堕落,甚至会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们可以发现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生命意义感的体现,而生命教育的教学方式将对生命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起重要作用,从而对生命意义感产生影响。作为日本,生命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通过体验教学课程的实施来开展的,因此探索日本的生命教育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研究生命教育中体验教学课程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一)生命教育体验课程提升受灾地区学生生活热诚

福岛教育厅在受灾后,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之生活热诚调查的相关资料结果分析如下:在进行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学习后,学生学会用感恩的心看待别人,感恩生活,认可自我存在的价值,进而肯定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生因为因为受到打击,生命意义感降低了,对生活出现了迷茫。但是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反思,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甚至在灾难之中更加透彻地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善与美,更加感恩于生命的存在,从而更加懂得应该如何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追求理想。因此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于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之生活热忱的影响是显著的。

(二)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引导受灾地区学生探索生活目标

福岛教育厅在受灾后,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之生活目标调查的相关资料结果分析如下:学生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并且认识到应该珍惜自然生态,保护环境。在受灾之后,由于学生尚未稳固的人生价值观和较为脆弱的心里承受能力,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在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之生活目标的正向影响并未彰显,但我们又可以看到学生对生活的自信心慢慢在建立,学会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爱护及尊重自然生态等方面逐渐产生教学效果,事实上,个人生命目标的追寻是要经过不断地思考与生活的磨炼,才会越来越清晰。所以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之生活目标产生了延拓性影响。

(三)生命教育体验课程提高受灾地区学生对生命的自主感

福岛教育厅在受灾后,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之生命的自主感调查的相关资料结果分析如下:学生的确认识到了人生规划的重要性,自己要有独立的思想。在受灾后,苦难的出现,生活境遇前后巨大的差异必定给学生带来疑问和价值观的短暂冲击,认为个人的努力“可能”成功,怀疑个人对生命的控制力,甚至要屈服于命运的安排。然而经过省思和生命教育体验课程持续实施的作用,学生生命意义感之自主性又得到有效提升,了解到无论何时人生规划都需要,努力去做,还是一样可以达到人生的理想的。因此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的学生生命意义感之自主性产生了延拓性影响,并不断内化。

(四)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引导受灾地区学生正确看待死亡

福岛教育厅在受灾后,对学生生命意义之正确待死亡的调查相关资料结果分析如下:学生的确认识到了死亡是人生必须面对的现实,生命有意义地活着,远比生命的长度重要。在受灾后,当真正面对死亡时,仍有恐惧,对身边人的离去,仍不能接受,但对死亡的接触比普通地区的学生更深刻。他们正处于青年中期的自我发展心理期,还在寻找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而且自我追寻与自我肯定还在统合当中。与死亡接触的经验,很容易使他们觉得生活缺乏目标,感到彷徨,造成消极的人生态度。对具有如此死亡文化背景经历的学生,更加迫切需要实施生命教育,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以面对未来人生的挑战。生命教育的继续推进,学生重新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坦然面对死亡,用开朗乐观的态度看待,不断思索人存在的意义,因此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之死亡接纳起到持续内化的效果。

(五)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培养受灾地区学生积极面对苦难的生活态度

福岛教育厅在受灾后,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之积极面对苦难的生活态度调查的相关资料结果分析如下:学生从中得到生命真谛的启示,身体的残缺并不重要,经过苦难的洗礼而不屈服,所展现出来的毅力,才令人敬佩。灾难之后,认为苦难中得到经验是重要的,懂得继续以坚强乐观的人为榜样作为鞭策自己不断坚持的动力。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之苦难接纳的影响呈现出了显著的延拓性影响。

(六)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引导受灾地区学生建立乐观的未来期待

福岛教育厅在受灾后,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之未来期待调查的相关资料结果分析如下:学生感受到了帮助他人是一种收获与幸福,因此会将这样的一种生活状态作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生命意义时,就已经是在美好而又正确的未来期待中探索的生命意义。受灾后或许有部分学生受到影响,对未来期待有所改变,但通过调查资料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帮助下,挥去灾难带来痛苦的阴霾,对将来的生活充满希望,期盼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困境。因此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下对学生生命意义感之生活期待的影响是积极而显著的。

四、日本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探究对我国生命教育的启示

(一)对学校的建议

1、学校应成立生命教育推展小组,长期推动生命教育,设置生命教育体验日。

日本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显著影响可以反映出平时的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国学校应成立生命推行小组,长期推动生命教育,方能达到成效。而且建议该小组应有专门的负责人,统筹学校整体生命教育之推展。其他教师为小组成员,共同推展、实施生命教育,主要以体验学习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教学。

2、鼓励教师进修,培养生命教育专业指导教师,定期举办教师生命教育研讨会。

目前我国的学校缺乏具备生命教育专业的教师,今后应该尽量鼓励学校教师到相关生命教育研究机构进行进修学习,或参加相关生命教育研讨会,以增进教师生命教育专业技能。

3、邀请相关生命教育专家或社会上成功人物以及相关典型生命教育的现实案例当事人,与全校师生共同分享生命经验。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学校可邀请相关生命教育专家或社会上成功人物以及相关典型生命教育的现实案例当事人,分享他们的生命经验,鼓励学生特别是遭受苦难的学生肯定自己,朝自己人生目标迈进。

4、不仅要注重学生价值层面的生命教育,也要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应对灾难的措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技术层面上和心里上对灾难的发生做出准备。

生命教育体验学习不仅要有生命意义层面的课程设计,还要有应对灾难的模拟体验,以及生存技能的训练,这不仅对灾难多发地区,而且对可能发生灾难的地区都是最有效和最根本的应对预案。

(二)对生命教育体验教学者的建议

1、实际从事生命教育体验课程时,教学者与学生之间会彼此产生影响,而这也会影响到教学成效。建议生命教育体验教学者,应陪同学生一起体验,减轻学生其他方面的心里顾虑。

2、教师在研究生命教育体验课程教案时,应该适当增加一些以困难前提为背景的活动。部分学生在面对受灾的情况时,对平时生命教育体验课程给予的生命意涵产生怀疑、不肯定,鉴于这样的情况,我们不仅要继续加强生命教育,而且要注意平时生命教育体验课程的设计。

五、对政府的建议

(一)政府在对受灾地区提供必要的物质救助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精神层面的治疗不容忽视,特别是对受灾地区的学生而言,心灵的创伤远比任何时候的苦难和肉体的伤害要难抚平。我国可以向日本学习提供“儿童生活专家”服务。对于孩子来说,一旦失去至亲的人,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儿童生活专家们要通过各种方法,比如帮孩子制作父母的相片作纪念,到家里和孩子一起弹琴等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消逝,正确接受亲人的离去,减少打击和痛苦,让孩子心情自然宣泄,重新鼓励孩子积极面对人生。

(二)政府联合社会各界,参加服务体验活动,为学生的生命教育课程提供安全、有效、多元的体验基地,完整设计学校内外各种服务活动、体验活动的推展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雅文.日本現行之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之探究[J].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2006.

第7篇:生命教育政策范文

关键词:新校区;环境;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85-02

高校作为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是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黄金的成长基地。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一个合理的校园规划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笔者通过对新校区建设中大学生的生命观进行问卷调查,剖析大学生的生命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依据。

一、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大学生思想现状

(一)调查设计及方法

本次调查内容围绕建设中的新校区周边城市功能、人文氛围、文化制度、大学生生命观、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开展情况等方面展开,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15份。笔者选择了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阳中医学院、贵阳医学院的五所新校区在校大学生做调研,其中贵州大学为187人,贵州师范大学为190人,贵州财经大学为183人,贵阳中医学院为175人,贵阳医学院为180人。其中男生425人,女生490人,大一至大四各年级调研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26.45%、25.68%、24.92%、22.95%。

在调查中区分了不同的性别、年级和专业,使本问卷数据更具科学、合理、具有代表性。调研后期,通过EXCEL统计出问卷的数据结果,并结合SPSS软件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统计图表及结论。

(二)调查结果

1.高校新校区周边城市功能不足,学生满意度低

表1调查显示,在新校区周边设施如交通、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与市区相比相对滞后。新校区周边交通服务普遍落后、供水不够稳定、通讯条件差、信号弱、环境卫生不良、周边经营市场混乱,这些不和谐因素使得学生对新校区的满意度不高。

2.高校新校区人文气息淡薄,学生思想压力大

通过对高校新校区学生对学校精神、科技创新、社团文化、师生关系的满意度调查,学生普遍对这种多校区发展过渡过程中学校的人文精神认同感不高。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存在人文氛围不浓、大学精神缺乏等问题。行为是意识的反应,意识影响着个体行为,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任重而道远。

3.高校新校区服务保障制度不完善,学生安全感不强

表3显示,贵州省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效果不容乐观。新校区建设中的大学生对后勤保障制度满意度所占比率仍不高;社会服务制度比率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新校区建设亟须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4.高校新校区生命教育力度弱,学生生命价值观薄弱

表4显示,在针对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看法”的调查中,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杀这一极端行为不可取,但会理解这种行为,少部分同学表示有过轻生的念头。面对仅有一次的宝贵生命,如此不积极的态度,反映出的是对待自身生命价值的轻视,选择自杀无疑是对生命的藐视、践踏。

二、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生命教育的缺失的原因

(一)高校并未占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调查显示,虽然生命教育的内容在相关的课程中有所渗透,但大学生获取生命知识的途径主要依靠报刊网络杂志;高校中普遍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在大学生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有限;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关爱生命健康”主题的社团,其规模、师资等方面实力薄弱,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影响范围有限。事实上高校没有占领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二)高校生命教育停留在自然生命保存的教育层面

当前高校的生命教育,更多时候是在忽视生命的极端暴力事件发生以后提出,致力于生理层面生命个体的保护。然而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根本,诸多忽视生命、危害生命现象的背后隐藏的是个体的社会问题、价值问题、心理问题。

(三)高校生命教育面临独立开展的困境

生命教育中将人的生命理解为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四个维度,其中部分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开始接触,比如学生所接受的中小学教育中人与自然、思想品德教育、体育与健身等。大学课程若独立开设生命教育会显得重复,不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会使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产生偏颇。将生命教育采用渗透的方式进行和开展,可以借助这一学科已有的内容,进行生命教育理念的补充和强化。“生命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内容不但不会有“叠床架屋”的问题,还能收相辅相成之效”[1]。

(四)高校缺乏具备生命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师资

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关键,教师的素质修养和育人能力决定了生命教育的效果。高校教师应转变观念,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欣赏、珍爱生命。为了实现教育大众化,近年来高校大规模的扩招。部分高校新校区的活动场所和教学条件无法得到保障,大学生对高校的归属感、认同感下降。学生自身出现的心理困惑、迷茫,找不到良好的交流途径;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探求,得不到教师的关爱支持。

三、高校新校区建设中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挖掘两者之间在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上存在的共通之处,是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基础,为两者构建教育合力创造条件[2]。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先生曾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3],他的教学理念肯定了大学作为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的功能;教育家梅贻琦在《清华大学教育方针》中曾讲“办大学的方针,概而言之,可谓造就人才,以供社会建设之用”,后又进一步阐明“办大学就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问,二是造就人才”[3],大学的教育理念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服务社会人才的责任。应时展要求,大学的教育理念也应超越其本体性的阶段,站在个体生命实现价值最大化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人”及“人性”本质的关注,为大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二)融入中西方优秀生命教育思想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时展相结合的一门课程,逃避西方思潮所带来的冲击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在中西方思潮交融碰撞的大背景下,应提倡“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与死亡,建立正确的生死观,培养健康积极的关于生与死的态度,即生死教育”。[4]基于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通之处,将西方生命教育的部分内容纳入进我国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并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思想,为生命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动力支持。

(三)构建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课堂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可以将生命教育理念与哲学相结合,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政策》课程中融入有关生命知识和生命价值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并尊重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应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赋予个体时代精神,在把握这一点的前提下鼓励大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伦理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在积极引导正面伦理观的同时,结合时代的发展对不同伦理思想出现成因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做出积极正面的观念选择。

参考文献:

[1]孙效智,台湾生命教育的挑战与愿景[J].课程与教学季刊(台湾),2009,12(03):1-26.

[2]陈飞.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契合[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第8篇:生命教育政策范文

目前中小学,尤其是升学率高的重点中学的学生在长期高压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很高。可以说不当的应试教育就是摧毁学生幸福感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在本该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的青少年成长的阶段,学生的时间被大量的作业和试题占据着思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大自然和在人际交往中体验真实的生命存在和生活意义。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双方更为关注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对生命教育觉得无从谈起。大学生一入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由于授课方式、师资等多方面原因,往往不受学生的重视,和生命教育结合也存在多方面的困难。

二、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1.研究方法。以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为研究背景,从当前高校德育与法治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实践,考察、调研、分析大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意识和敬畏感现状,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研究、调查实证等方法,研究生命教育的本质及规律,探寻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状况及其培养模式,并从理论层面上运用归纳演绎、内因外因等辩证思维方法对生命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行概括,并提出适合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2.数据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调查了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状况和对生命教育的需求,了解学生对当前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态度和意见。根据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的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见附件)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家庭是促使学生形成生命价值观的最重要因素,而老师对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影响很小,前者占86.5%,老师仅占16.3%。当遇到生命问题时,34.6%的会咨询父母,30.8%的是向朋友咨询,选择向教师咨询的占4.8%,还有17.3%的学生表示没有人可以咨询。由此可见,教师,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教师任重而道远。(2)76.9%的学生能认识到人活着是为了尽量提升自己的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有49.0%的学生认为人生短暂,走一步算一步;还有7.7%的认为只要不触犯法律,想怎么活就怎么活;有超过50%的学生生命观还不成熟,这也显示教师的思想工作难度不小。(3)4.8%的学生在12岁之前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2.9%没有思考过,51.9%在12~18岁之间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28.0%在19岁以后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经常怀疑生命意义的比例是3.9%,72.1%的学生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以及有知心朋友,62.5%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确定的人生信仰和内心的安宁。这显示大学校园要重视良好氛围的建立,持有积极生活观和幸福观的多数学生可以影响并引领消极的学生。(4)43.3%的学生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63.5%的学生认为自杀是对家庭、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还有25%的学生认为自杀是可以理解的,此外18.3%的学生认为人应该有自杀的权力。当遭到别人严重冒犯时,69.2%的学生没有杀死别人的念头,29.8%的偶尔有,经常有的占1%。为了获得某种切身利益,5.8%的学生选择会以伤害他人为手段,38.5%选择肯定不会以伤害他人为手段。(5)72.1%的学生表示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有27.9%不确定。这个比例也显示出教师要更加关注这些同学,投入更多精力(6)对社会上报道的先进人物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让国家财产受到损失的行为,72.1%的认为伟大且值得提倡,36.5%认为伟大、但不值得提倡,因为生命是无价的,还有13.5%认为不值得。(7)面对突发性生存危机,如地震、火灾、溺水、中毒、交通事故等,93.3%的学生表示有些了解各种生存常识、处理方法和逃生技能,非常了解的占4.8%,不了解的占1.9%。(8)80.8%认为在对未来迷茫时,会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23.1%的是在感情受挫时,23.1%是在学习压力大时,还有18.3%是在人际关系不好时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9)59.6%认为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是对家庭责任的大小,选择对社会贡献大小的占33.7%,选择社会地位高低的占2.9%,选择金钱多少的占7.7%,说不清楚的占19.2%。(10)如何缓解压力问题中,70.2%的选择在心里慢慢消化,40.4%找父母或亲戚中的长辈交流,5.8%找老师交流,2.88%求助心理咨询,1.9%不知所措,76.0%的认为大学生避免走上自杀绝路的有效方式是提高心理素质,学会自我心理调适。(11)在关于生命教育的问题上,36.5%的学生听说过生命教育,63.5%的没有听说过,58.7%认为大学有必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2.9%认为不应该,38.5%的认为无所谓,45.2%认为大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合适的方式是定期讲座,37.5%选择选修课方式,还有17.3%认为是必修课方式。

三、本研究的主要价值和意义

1.实际意义:在国家积极的高校招生政策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接受高等教育,精英教育转化为平民教育,这对社会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件有利的事情;但给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思想培养方面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研究以大学生生命教育为突破点,希望找到合适的途径有效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并给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课程提供新的思路。

2.理论意义:我们现在的教育改革更多地仰赖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这样的行政命令又是基本不考虑具体学校与教师教学实际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的;而推行改革的基本手段也是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等行政操作,也就是说,教育缺乏内在动力和内在尺度;生命教育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认为教育就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

3.主要创新点:本项目以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为研究背景,结合社会现实和高校的德育教育与法制教育现状,侧重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和敬畏感的培养入手,研究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生命教育理念的形成规律,探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的更有效的授课方式,将生命教育理念和敬畏意识融于大学生的生活,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

四、结论

1.我国目前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改变这一状况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从大学开始补课,已经错过了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期,所以生命教育是从小就要重视的。

2.大学生自杀以及犯罪的发生背景、现状及深层次原因都可以追问到生命教育的缺失。

3.生命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结合方式及教学方式需要改进。

4.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是有效落实生命教育到课堂及学生的大学生活中的必要保证。生命教育并不是仅仅凭借几门课程就能达到教育目的的,教育是过程,生命教育要贯穿并融合人的一生。生命教育首先要培植学生生命质量与生命尊严的意识并将其作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其次才是学习必要的用以谋生的知识和技能。

5.仅仅凭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体验生命理念及规则理念、敬畏感理念的落实和滋养。

第9篇:生命教育政策范文

一、学校危机事件的频发急需加强危机管理

所谓学校危机事件,是指由学校内外因素引起的、干扰学校正常运行的、严重损害或可能严重损害学校组织功能及成员利益的突发事件、意外事故或演变趋向。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困惑的时代,是一个多事之秋。一方面,社会经济、政治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另一方面,各种灾难和危机事件又频频发生,给人们带来深重苦难。人们己经感受到学校并不永远是一块平静的港湾,而更像是社会海洋中一叶扁平的小舟,其命运与整个社会紧紧相连。寻常时看似安宁和平的校园,在灾难袭来时也难于平静,甚至也无法幸免。同时,近几年一些学校内部发生的事故也不少见,如校舍倒塌、踩踏事件、食品中毒、校园暴力、学生自杀、交通事故、疾病传染等。这些危机事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突发性伤害事件近年来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频发,给一些活泼天真的孩子带来了肉体和精神伤害,也给一些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教育部《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事故总体形势分析报告》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安全事故中,溺水占31.25%,交通事故占19.64%,斗殴占10.71,校园伤害占14.29%,中毒占2.68%,学生踩踏事故占1.79%.[1]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儿童意外伤害每年导致9万人死亡、75万人伤残。更令人心惊的是,我国中小学在校生意外伤害的发生率正以每年14%的速度递增。

(二)师生心理危机

2007年5月23日某报报道:2002年大学生自杀案是27起,2004年是68起,2005年是116起,2006年是130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有数据显示,自杀己成为中国全国人口第5位、15至34岁青少年人口中第一位的死因。[2]济南某高校一名大四学生半年内应聘52次未果,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三次试图自杀。’[3],前不久,研究生杨元元自杀事件引起国人的普遍关注。中小学生自杀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在南京,因老师生气地批评了在课堂上开手机的一男生,并找来家长,家长暴怒之下,对孩子拳脚相加,这孩子便从四楼一头跳下;在上海,一初二女生被老师严厉批评之后,回家从11楼一跃而下,瞬间便天人永隔,[4]青春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处于人生的迷惘期,是心理危机的高发期。心理问题导致学生中自残、自杀、杀他与其他攻击行为的人数日渐增多,令人担忧。教师心理危机也时有发生。高考压力、教学失败、智能不足、职称难评、婚姻解体、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子女教育极端不良等对教师的心理都有重大影响,都可能成为危机源。特别是每年中学的高考,每次高考变化都让教师恐慌。“因为不知道会怎么考,因为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高考模式,想到学生的期待和自己对高考模式的迷惘,教师的心理压力实在难以言表,有时甚至夜半难寐。[5]而教师心理问题又总会给学生带来影响。鉴于学校内外危机事件频发的严峻现实,我们深感加强学校危机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并认为加强危机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作为学校领导,应该把关注生命、保障师生的安全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而常抓不懈,应该高度重视对各种可能发生或己经发生的危机事件的管理。如果不进行危机管理或者放松对危机的管理,这是一种严重的不作为或失职。需要指出的是,在此我们所说的学校危机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基于对学校内外环境以及相关因素的认识而进行的危机防范和应对活动,它并非等同于危机干预。危机干预的主要职能在于对危机现场的应对与排除,而危机管理不仅指对危机现场的对付,还包括危机未发时在日常生活中对危机的防范及对危机现场处理后对有关人员的持续关心和帮助,并且着重于日常对可能引起危机发生的各种因素的防微杜渐。因此,学校危机管理具有全程性、全员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二、学校危机管理应凸显生命教育的特色

生命教育是学校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开展生命教育是学校危机管理的内在要求。学校危机管理应该把生命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所谓生命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人们认识、理解生命,关心、热爱生命,注重生命质量与发展生命价值的教育。因生命教育有其独特的价值、深邃的涵义、丰富的内容与重要的目的,我校历来重视对全校师生的生命教育,并力图使生命教育成为我校的一种特色教育。同时我们也认为,在广大师生员工中积极地开展生命教育,也应该成为所有学校不同于其他非教育机构进行危机管理的一种特色。

(一)生命教育能更好地体现学校危机管理的本质特征

学校危机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教育人,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显然,这与整个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一致的,与生命教育主要在于使人们认识生命现象,感悟生命境界,提升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的理念是相通的。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学校一切工作中最重要的,生命不存或生命安全不能得到保障,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一切都将丧失意义。而要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就必须形成良好的保障机制。一般来说,这种机制的建立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科学、完善的外部环境保障体系,二是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在这里,人是第一位的因素,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具有自我意识与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应对危机的挑战中,学生是自我保护、自我与危机与灾难抗争的主体。只有通过生命教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自身力量,培养起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自我保护的技能,并充分调动他们对危机防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危机事件频发的状况,并减少那些可能使我们遭受的巨大灾难与痛苦。同时,生命教育也不是教学生一味地求生避死甚至贪生怕死,而是让学生理解与洞悉生与死的真义与价值,让他们懂得既要热爱和保护自己的生命,又能在祖国面临危险的关头,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不畏艰险、勇于牺牲。生命教育与学校安全教育、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人格健康、意志坚强、自身强大起来,使他们具备防范与应对危机与灾难的知识、技能、智慧与力量,才能在危机发生时化危险为机遇,在灾难中获得重生与发展。更何况,学校本身就是教育人、培养人的专门机构,是造就那些勇于与自己的不幸命运抗争,善于操握自己的生命之舵的具有健全人格者的地方,是师生追寻人生意义和幸福生活的精神家园。加之一般学校都有着较其他机构更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与施教条件,加强对学校师生的生命教育,是学校的优势与强项,能收到更好的教育与管理效果。因此,开展生命教育既是学校的本职工作,也能更好地体现学校危机管理的本质特征。

(二)生命教育的要义、内容与目的

1、生命教育的要义

我们认为,人的生命包括两部分内容:生理生命与精神生命。生理生命是精神生命的基础,而精神生命是生理生命的灵魂。人的生理生命消亡了,他的精神生命还可能长存于世;人的生理生命还存在,他的精神生命也可能早已消亡。这正如著名诗人减克家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己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显然,这里的生理生命与精神生命之说,是赋予了生命更多的哲学睿思与伦理学道义,其“生命教育”的内涵也因此更为丰富与深邃,它不仅包括对人的身体安全教育,而且包括对人的精神生长的促进。因此,生命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使其免遭各种不良因素对身体的器质性伤害。第二要义是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生命教育可以而且必须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使他们对生与死、利与义、是与非、荣与辱、真善美与假恶丑有正确的认知,这也有利于他们健康的情感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以及树立起坚定的信念与远大的理想,从而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学校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参与学生生命的成长。然而,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较少开展生命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学生对于生命的价值意识多半处于沉睡状态。

2、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在新形势下,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很多烦恼,迫切需要通过生命教育予以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形成健康人格”,[6]这可谓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这些内容,学校应开展系列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生与死的意义,从而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这可谓生命教育的基本目的。生命教育不仅要培养人们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还要培养人的生存意识与生存能力,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与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关心自然等的品格,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可见生命教育的基本要求在于使学生珍惜自己和他人生命,避免个体作出危害自己和他人、社会的行为,而最终目的是使生命价值得到充分的展现。开展生命教育,不仅对学生是适应的,对教师来说也是必要的,事实上,对于生命的认知、理解和如何正确对待,不少教师也是一个盲点。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会受到熏陶和教育。这与学校危机管理的目的在于防范危机发生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财产安全并提升人的生命品质等是息息相通的。

三、学校危机管理及生命教育的实施

学校危机管理一定要以预防为主,以教育为重。近几年,我校在探索危机管理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达州特大洪灾抗洪抢险、缓解学生心理危机、"5.12”灾后重建与创伤医治、甲型HIM防治等方面受到上级领导与社会的好评。特别是在甲型HIN1的防治中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并多次受到市领导的表彰。对此我们有以下一些认识:

(一)要重视学校危机管理的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

1、在思想建设方面,我们首先要消除几种错误观念:第一,在管理时空上,危机管理仅是一种短期对危机现场的干预,‘在平常无须杞人忧天;第二,在管理对象上,危机管理仅是对涉及严重危机事件的事或人进行管理,对一般有问题的情况不予干预;第三,在管理人员上,危机管理仅是学校领导与少数专业人员的工作职责而与己无关;第四,在管理系统中,学校危机管理仅是学校内部的事,与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不大。事实上,这些传统的管理理念与模式,与新时期危机发生的普通性、复杂性、严重性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学校领导应帮助学校全体人员树立危机意识,除对已发生的危机要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最低限度,在平时还要防患未然,加强对危机苗头的及时排查及有关情报的收集与处理工作;在危机后要对相关人员持续关注。

2、在组织建设方面,一是要高度重视专业人员的配备与作用。在构成立体化的管理体系中应以专业人员为核心,以他们科学、规范的管理为重点,并采取措施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二是要构建危机管理体系,以形成高效的管理机制。这个体系应包括危机管理工作系统、危机管理制度系统、危机管理宣教系统三个子系统。危机管理工作系统又由危机管理行政系统及相关支持系统(由校领导、学校中层干部等组成)、危机信号发现与预防系统(由专职人员、学校其他教师、心理委员、班级与宿舍的同学等组成)、危机后修复与支持系统(包括家庭的监护、班主任与学生及其家长的交流、专家对危机学生的辅导和治疗等)三个部分组成。危机管理制度系统主要为危机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如实施“周末晚点名制度”“、学生问题报告制度”、"24小时危机值班制度”、“危机管理责任签订制度”、“学生信息档案及危机管理跟踪日志的建制”等。危机管理宣教系统主要负责学校危机的宣传教育工作。预防是最有效的危机管理。这种预防性的管理应包括培养人们的危机意识、拟定危机预案、构筑危机预警系统。危机预案应包括危机事件预案(如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食品应急预案、火灾应急预案、传染病应急预案等)与心理危机预案两部分。

(二)创设安全的校园环境

1、创设安全的校园物理环境

学校人口密度很大,一旦遭受突发性自然灾害的侵袭,往往会产生严重后果。但是如果能从已有案例中汲取经验教训并积极研究对策,通过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及注重防灾设施的修缮等措施,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例如,在“5.12”地震发生后,同样在强震冲击下的安县桑枣中学的教学楼却依然矗立、庇护学生安全地逃离险境,这是因为这些教学楼并非“豆腐渣”工程。设计者、建设者除了有灼见之外,归根到底是心中有“以人为本”的理念。所以学校领导者在负责修建校舍楼房时,一定要严把质量关,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事实上,学校物理环境安全的保障,需要非常细致的工作,学校管理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如在用电防火方面,为防止电线的老化和短路,要使用高质量的器材,依托专业人员进行安装、检修;教室和办公室的电脑、充电器和其他电器用品不能长时间持续通电,使用后要随时切断电源。学校对煤气、天然气的使用同样要异常小心,一定要让工作人员受到专业的培训,科学正确地使用各种灶具和厨具。抽烟也可能是火灾的巨大隐患,校车使用时间过长而未检修也存在危险,当雨季到来,房屋倒塌、洪涝、山泥倾泻等危害学生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这都应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作为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定期、不定期地对校舍、教学设备进行排查,如查看学校阳台防护栏的焊接处是否松动,电线是否有的地方,体育器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下水道井盖是否破损,楼梯扶手是否光滑,学生上下楼是否排了队,教室内电器是否结实,户外活动的防护措施是否到位,学生饮用水和牛奶是否无毒、清洁或卫生等,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只有这样逐一排查,才能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2、创设安全的校园心理环境

学校危机管理除了对学校物理环境的管理外,还包括对人的心理卫生的管理。因此,在保证物理环境安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良好心理环境的构建,其中包括对师生的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使每一个学校成员在危机管理中都能成为防微杜渐的主体。对此,管理者首先要有正确的管理观念,要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学生及学校其他成员。每个人都渴求肯定和赞扬,渴望铸就一生自信、自尊的基石。尊重师生是学校管理者的必修课,即使对他们的惩戒也需要爱心与技巧。

(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或生命教育活动

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或生命教育活动,或将这些课或活动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序中。通过专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具体地说,一是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神圣,让他们深刻思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关于生命的哲学追问,了解生命的历程,认识生命的独特性、有限性、不可再生性、丰富性、创造性等基本特征:二是帮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学会欣赏生命的美丽与可贵;三是激励学生学会在挫折中选择坚强,立足现实,做最好的自己:四是教导学生牢记祖国人民的恩情与嘱托,高扬生命的风帆,让生命放射光芒。学校领导要和教师一起解决青少年成长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青少年学生营养摄入过度、生理成熟度明显提高、心理成熟度相对滞后的问题:对生命现象和生命价值认识模糊的问题;面对竞争压力心理素质不强的问题;代际差异日益加大,学生对理解与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问题;消极亚文化和网络虚拟生活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生命和现实世界的问题。[7]学校特别要对那些高危人群,如对劝其退学的学生、家庭特困生、就业特困生、在“5.12”大地震中亲人伤亡的学生、考试多科不及格的学生、身心有较为严重疾病或障碍的学生、情绪与行为异常改变的学生等进行持续关心与帮助。需要强调的是,在专门的生命教育课或生命教育活动中,要让学生掌握危机发生时求生的基本技能,不要形成纯粹的知识教育和“应试教育”。在危机发生后如何自我拯救和助人自助,学校有必要组织师生开展一些情境模拟演练。如演练火灾发生时如何灵巧地使用身边的消火栓,地震发生时如何在强震的短时间里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从高楼逃生时怎样扎出结实的逃生结,洪水暴发时怎样选择安全的路线逃跑,校园暴力发生时如何应对,在重大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生活水污染发生时怎样急救和处理。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和救助渠道。如在高恐怖、高焦虑时怎样进行自我放松或脱敏训练,在遭遇重大挫折或失败时怎样正确审视自我,舒解情绪或寻求社会支持。心理学家经过测试证明,一个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必然产生恐惧和.惊慌,是很难逃过一劫的。

(四)把生命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