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深入了解“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评估该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影响,本研究以教育部及各级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基础,同时选取甘肃省86个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58个连片贫困县及13个特困县,采用问卷调查与田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从学前教育资源、经费投入、教师补充及体制机制建立等四个方面分析“行动计划”实施成效与问题,以期为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完善提供实证依据。
一、“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
(一)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入园难”问题得以缓解
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是“行动计划”取得的最重要成效,也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特点。按照教育部实施《规划纲要》“分三步走”的策略,1第一期“行动计划”的重点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让广大的学龄前儿童“有园上”,因此各地区在制定“行动计划”时,均对新建、改扩建幼儿园的数量进行了规定。在“行动计划”推动下,幼儿园数量迅速扩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1]201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19.86万所,比2010年增加4.82万所,增长了32%;在园幼儿达到3895万人,比2010年增加918万人,增长了31%,相当于过去10年增量的总和。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7.5%,比2010年增加了10.9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60%的目标。
在新增幼儿园中,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增速最快。2010—2012年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实施的“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投入56亿,支持中西部地区新建3100多所农村幼儿园。同时,中央财政投入250多亿,支持中西部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6万多所,并对17万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了国家级培训。截至2012年底,全国农村幼儿园在园幼儿已达2435万人,占全国在园幼儿的66%,比2009年增加734万人,增长43%。[2]越来越多的农村幼儿走进幼儿园,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西北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起步晚、基础差、发展滞后,一直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2009年,西北五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达到50%,但甘肃、宁夏显著低于全国水平,分别只有43.23%、44.60%。2013年,西北五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平均达到73.07%,比2009年平均增长了23.07%,其中陕西、青海、新疆自治区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增长幅度除宁夏外均高于全国水平(详见图4)。对甘肃省86个样本县的调查显示,在“行动计划”期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300所,新增学位26.3万个,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66.15%,其中58个连片贫困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3.18%。农村乡镇公办幼儿园由2010年的236所增加到2013年的736所,乡镇幼儿园的覆盖率达到67.05%,西北地区学前教育状况得到极大改观(详见图5)。
(二)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长
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反映了政府对发展学前教育的态度和认识水平。回顾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核心问题就是政府长期缺乏投入以及投入制度的保障。因此,“国十条”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要占合理比例,未来三年要有明显提高。”随着“行动计划”的实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度上升,具体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中央财政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激励作用。2011年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财教[2011]405号),决定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设立500亿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建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培训幼儿园教师以及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和孤残儿童入园。同时,中央政府引导各地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努力调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等各方面积极性。从2011年起到2013年5月,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341亿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学前教育占比从2010年的1.7%提高到了2012年的3.4%
2.初步形成了各级财政共同投入的态势。在中央财政的带动下,各级政府纷纷行动起来,规划并制定本地区学前教育投入政策与投入额度,在2011—2013年期间,地方各级财政共投入1600多亿元。以西部甘肃省为例,三年来中央财政累积投入16亿元,省级财政累计投入2.54多亿元,市、县级财政合计投入10.15亿元,共计投入28.69亿元。
3.经费投入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在各级政府的学前教育投入中,优先保障了农村贫困地区和薄弱环节。在2010—2012年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实施的“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投入56亿,中央财政投入250多亿,支持中西部建设农村幼儿园,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增设小学附属幼儿园。对甘肃省86个县的调查也显示,在中央与省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中,为58个连片贫困县下达的项目资金分别达到10.83亿元和
(三)教师数量迅速增加
在幼儿园数量迅速扩大的同时,教师补充与教师质量问题就成了最急迫、最艰巨的任务。目前,幼儿园教师的补充途径主要是公开招聘、中小学转岗、特岗计划、接收免费师范生等。据统计,[3]2013年全国幼儿园教职工达到283万人,比2010年增加98万人,增长了53%(见图7)。同时,通过幼儿园教师“国培项目”培训了29.6万名农村幼儿园教师。
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也在提高。就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来看,在86个样本地区,第一学历为大专的教师占总人数的58.87%,本科占20.16%,二者共占79.03%;最终学历是大专的教师占总人数的33.87%,本科占60.08%,二者合计高达93.95%。在58个连片贫困县,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总数的52.5%;中专及高中学历的教师占32.61%,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占8.35%。
(四)体制机制的初步建立与完善
学前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以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为前提。因此,在“行动计划”实施期间,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导和规范学前教育发展,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区域性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目前地方学前教育政策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以地方学前教育发展“五年规划”或“三年行动计划”为主,制定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目标与任务,重点在幼儿园的建设、教师补充与培训等;
二是针对“行动计划”实施中的特殊情况出台调节性政策,如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学前教育综合奖补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标准等;
三是学前教育常规管理政策,如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民办幼儿园申报与管理办法、幼儿园分类评估标准等。这类常规性的管理政策也是最多的。然而,涉及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师补充机制、经费投入机制、学前教育监管机制等尚未建立。
二、问题分析
回望“行动计划”实施的三年历程,在“优先发展教育”的国家意志的强力推动下,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进《规划纲要》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落实,学前教育事业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勃勃生机。但由于学前教育长期被边缘化、财政投入长期不足、历史欠账严重,短期的巨大投入难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相较于其他教育阶段与教育类型,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短板”,面临着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特困地区与民族地区幼儿园覆盖率低
1.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以西北地区甘肃省为例,全省学前三年入园率为66.15%,距全国平均水平仅相差1.35个百分点,但在该省58个连片贫困县,3~5岁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3.18%,低于该省入园率平均水平;13个民族县和特困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低于30%,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如某民族县2012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52%,学前二年毛入园率2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22.3%,可见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仍是薄弱环节。
2.乡镇幼儿园覆盖率偏低。截至2012年,本研究调查的86个样本县共有1228个乡镇,已建立公办中心幼儿园636所,占乡镇总数的51.8%,还有592个乡镇没有公办中心幼儿园。而作为重点支持的58个连片贫困县共有乡镇959个,其中有公办中心幼儿园的乡镇643个,乡镇幼儿园覆盖率67.05%,目前仍没有幼儿园的乡镇316个,占乡镇总数的32.95%,与实现“每个乡镇建设1—2所独立建制的中心幼儿园”的“行动计划”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3.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与农村人口的流动,城市主城区以及流动人口聚集的城乡结合部已成为人口密度最大、幼儿园教育资源最为紧张的地区,“入园难”问题再次突显。另一方面,城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渠道单一,在调查的58个贫困县中,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仅51所,占小区总数的18.09%,小区配套幼儿园缺口达231所,可见扩大城区学前教育资源的任务也十分繁重。
4.普惠性资源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一方面,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如陕西省公办园仅占幼儿园总数的27.66%,甘肃省公办园也只占幼儿园总数的51%。58个连片贫困县共有公办幼儿园800所,占其幼儿园总数的47.93%;民办幼儿园869所,占其幼儿园总数的52.07%。另一方面,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比例过小,如甘肃省截止2013年幼儿园总数为3141所,省级示范性幼儿园51所,一类幼儿园98所,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仅占5%,加上市区级等示范幼儿园数,其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也不足10%。
此外,在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普遍存在的同时,大量新建幼儿园存在着闲置现象,新建幼儿园的招生数普遍低于幼儿园建设规模,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122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中有57所幼儿园未能足额招生,其中2011年后新建幼儿园24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人口流动使农村适龄幼儿减少,而县镇与城乡结合地区人口密集,新建农村幼儿园招生不足,城区却出现新的“入园难”现象;二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缺口过大,不能保证按规定班数开班,造成班级数量少、班额巨大、“教师包班制”现象非常普遍。
(二)经费投入与支出结构尚需调整,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在“行动计划”实施期间,虽然有些地区已将学前教育纳入财政,也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共同投入的态势,但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和支出仍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教育经费负担结构不尽合理。在政府所负担的学前教育经费中,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投入大,省级财政的投入力度过小,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投入特点。如甘肃省三年来累积投入28.6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6亿元,省级财政投入2.54多亿元,市、县级财政合计投入10.15亿元,省级财政投入仅占总投入的8.85%。这一投入特点给县、乡二级财政带来极大压力。按照我国“中央统筹,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以及“地方为主,中央奖补”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原则,发展学前教育的直接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或者说是县、乡级政府。我国县以下财政能力整体相对较弱,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乡镇财力非常薄弱,根本无法统筹学前教育经费。如果我们用“教育经费指数”这一概念衡量各地区教育投入水平,2可以发现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的生均经费支出高达13000元/年,其教育经费指数均在10~20%之间。而贵州、甘肃等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指数接近25%,说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投入的绝对值看起来不大,但其承受的教育经费压力大。[4]
其次,由于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乡镇与农村幼儿园正常运转缺乏公用经费保障。虽然“国十条”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做到逐年增长”,并要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但是,由于新建学前教育资源大都未被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加之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问题尚未解决,其工资待遇及幼儿园正常运转仍依靠幼儿园保教费。在所调查的122所幼儿园中,虽然幼儿园主管单位为乡镇政府或乡镇中心校,其举办性质为公立幼儿园,但其中87.8%的幼儿园运转所需经费只能依靠收取的保教费,来自财政的支持仅为22.2%。这使得幼儿园普遍缺乏保育教育最基本的设施设备,如图书、玩具及生活设施等,严重制约了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有效扩大和质量提升,也无法为农村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再次,乡镇幼儿园经费管理方式不合理。大多数乡镇要求收取的保教费全部上交,由乡政府或中心校统一管理与使用,或者按生额收取管理费,这使本就经费紧张的乡镇幼儿园捉襟见肘,雪上加霜。
(三)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补充渠道不畅
与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教师补充严重滞后,教师补充数量跟不上幼儿园建设速度。以甘肃省为例,截至2013年全省共有幼儿园专任教师20621人,在园幼儿54.98万名。三年期间教师共增加了6953人,在园幼儿增加了16.25万名,师生比由2010年的1:28.34下降为1:26.66,但幼儿园专任教师的缺口仍比较大。按照《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目前专任教师缺口约为4万,这一现象在贫困地区尤为严重。在58个连片贫困县,在园幼儿337698名,按照国家每班30名幼儿配备2名专任教师和1名保育员的标准,应当配备2.25万名专任教师和1.13万名保育人员,但目前仅有15028人,其中专任教师11708人,缺编18740名,缺编率高达55.49%。幼儿园教师缺口大、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最严重问题。
1.幼儿园教师的补充不畅与缺乏政策保障有直接关系。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各地积极讨论酿酝,但大多数地区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新增幼儿园教师的编制未能解决,农村幼儿园教师岗位缺乏吸引力。我们随机调查了248名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结果显示只有159人有编制,89人没有编制,分别占总人数的64.11%和35.89%。
2.幼儿园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幼儿园教师补充渠道主要有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和转岗,招聘的基本条件是“专科学历”,但对其专业背景未加以限制,结果是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在提高,但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比例偏低,再加上转岗教师比例大,“学历达标专业不对口现象”十分普遍。本研究对新建幼儿园的112位园长进行了调查,拥有本科学历的52人,专科学历51人,中师学历仅9人,但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园长仅26人,占园长总数的23%,其余均为汉语言、英语、计算机、小学教育等专业毕业。对幼儿园教师的调查也反映出同样问题,58个连片贫困县有幼儿园教师15028人,其中公办幼儿园教师7642人,占教师总数的50.85%;聘用幼儿园教师2872人,占教师总数的19.11%;中小学转岗教师2288人,占教师总数的15.22%。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7890名,占教师总数的52.5%;中专及高中学历教师4901名,占教师总数的32.61%;高中以下学历教师1256名,占教师总数的8.35%。幼儿园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比例仅36.07%,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也仅为37.45%。非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教师不仅入职适应性差,而且对幼教工作认同度不高。
但与此同时,大量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幼师生却无法进入学前教育领域。在本调查涉及的地区中,共有31所幼教师资培养机构,其中三年制中专学校占总数的58.06%,也就是说,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多数由中专学历的培养机构承担,但教师公开招聘的基本要求是大专(职高)及以上,限制了中职学生入职。当然中职幼师生的培养质量不高也是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重要原因。
3.培训渠道单一,培训机会不足。随着新教师人数激增,以及老教师面临改革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困惑,当务之急是提升教师质量,教师培训成为主要措施。“行动计划”实施期间,国家已投入11亿元用于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取得了巨大反响。但目前,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国家培训与省级培训,地方培训机会少,幼儿园园本培训能力低。例如,在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实施以来,58个贫困县累计培训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1600名,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10.65%,这一状况与“完成80%在职教师和园长的培训任务”的规划目标相距甚远。此外,参差不齐的培训质量、自上而下的被动学习和离岗集中培训,对普通的一线教师还难免有隔靴挠痒之弊。
(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职能尚未发挥,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核心,承担着指导、示范和协调本乡镇学前教育工作的重任,在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随着大批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成与使用,农村幼儿园的质量提升与建设速度未能同步跟进,乡镇中心幼儿园的职能并未得以发挥,农村幼儿教育质量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大多数农村幼儿园设在乡镇中心学校并由其代为管理,幼儿园日常作息与教育活动安排均与小学相同或相似。加之地方财政紧张,无力为幼儿园配备必要的图书和玩教具,73%的幼儿园仍以分科教学为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开展科学保教的要求难以落实,“保姆式教育”与“小学化”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渴望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相比仍有差距。
三、政策建议
“三年行动计划”背景下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及其问题,反映了学前教育发展过程的规模与质量、体制与机制、城市与农村的矛盾。目前,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即将启动,应将扩总量与抓质量、求发展与建机制同时并重,强化学前教育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继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城乡幼儿园建设同步推进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重点工作,解决“入园难”问题是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因此第二期“行动计划”的首要任务仍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根据贫困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和城区人口密度大的现实,新增学前教育资源应优先保证两个“重点地区”,即连片贫困地区与城市高密度人口地区,城乡幼儿园建设同步进行。一方面,边远农村地区特别是连片贫困地区仍是扩大资源优先保障的地区,在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率同时,应逐步形成“城区幼儿园引领带动,乡镇中心幼儿园辐射支撑,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方便群众”的办园格局。另一方面,应根据出生率和人口流动走向,调整城区学前教育资源的分布,减缓城区学前教育的入园压力。
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是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但由于贫困地区大都地处偏远、人口分散,规模化的普及路径与办园方式不可能也完全不必要。因此,积极探索多样化、符合当地实际的办园方式,也是未来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任务。
(二)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建设一支合格的专业化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前教育软件建设的核心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政策保障为前提,因此各级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台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核定幼儿园教职工编制,为补齐配足幼儿园教师、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保障幼儿园教师地位提供政策保障。
针对现有教师队伍补充渠道不畅、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象,应加大对现有招聘机制的调整,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一方面,随着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扩招后大量幼师生即将毕业,应适时提高招聘条件,实行“双准入机制”,即学历合格和专业对口,避免在有编制的公立幼儿园过多引入非专业人员;另一方面,设置“助理教师”岗位,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提供入职机会,即通过社会公考,选取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优秀毕业生进入幼儿园工作,担任助理教师,并要求其在三年内取得教师资格证,五年内取得大专学历。新增加教师优先补充农村幼儿园。对无法取得合格学历与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自然退出幼儿园教师岗位。
当地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情况,加强与本地区师范类高校合作,建立“委托培养”模式、“定向培养”计划等多种途径,创新幼儿园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幼儿园教师补充步伐。在职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应针对幼儿园教育实践问题,以提升专业能力为重点,将国家培训与区域性培训、园本培训相结合,入职培训与提高培训并重,完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园本培训的五级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
(三)强化体制机制建设,为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政府在幼儿教育中的责任定位,是判断政府行为是否公平的前提。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说过,“政府的所有功能都需要财政支撑,政府的所有行为都会反映到财政上”。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实现“上得起”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幼儿教育财政支出上固有的制度缺陷,将建设普惠型发展机制、投入保障机制与质量监管机制作为工作重心。
首先,应建立普惠型发展机制,即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参照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区域内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同时,应积极探索和构建适合本地区的资助政策,以保障所有适龄儿童上得起幼儿园,实现“上得起”的目标。
其次,应进一步落实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合理比例的要求,确保制度性投入不断增加,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稳定的财政支持。一方面,应整体提升学前教育管理责任主体重心和财政保障重心,加大省级财政对学前教育经费统筹和投入力度,[5]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应构建教育经费政府分担机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参照义务教育经费在全国的平均值和各级政府财政收入份额,建议在中央、省、地(市)、县四级政府中按3∶4∶2∶1的比例分担农村学前教育经费,即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70%左右的经费,地(市)、县两级政府分别承担20%和10%的经费。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由于取消了农业税而财力薄弱,应允许其退出农村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建构和谐竞学的英语课堂,让学生“好学、乐学、学好”不是梦
教学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比在任何被迫的情况下接受教学所收到的效果好得多。如果教师上课时面带微笑、仪态大方、语言诙谐、动作幽默,学生在心理上就有一种亲切感,师生间心理上的差距就会大大缩小。这种亲切轻松的气氛建构了和谐的英语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发挥主体活动的总导演。因此,让学生参与学习要抓住课堂的几个节点:
1.重视每节课的开头
教师的开场白是一节课的课眼,抓好了,一节课就活了;做不好,整个课堂必然不受控制,与教学预期相去甚远,因此不容忽视。无论是课前的复习巩固,还是新话题的引入,都要力求做到平中见奇,有亮点;拙中寻巧,有新意;惑中求解,启思维。针对学生实际要尽量使用英语教学,让学生在逐步学习中学会用英语思考,用英语交际,提高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能力。
2.搞好课间小插曲
为了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保持长久持续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抓住时机,适时搞点课间小插曲。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做演员,扮演角色,表演情境对话或者演讲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集体演唱,伴之以肢体动作,或手势或表情,尽量有多种感官参与。例如,学生在学习电子白板上的单词时,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每个单词都标上序号,老师说序号,让学生按照“增(+1)―减(-1)―正(数字不变)”的规律正确读出单词。比如,学生两两合作,一个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单词展示动作,另一个学生根据所看到动作、表情写动词、形容词;台上的学生用英语描述某种意境,台下的学生根据信息说出单词。每个单元的新话题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开始的,在学过之后的巩固环节,都可以让学生在台下先练习几分钟,然后采取分组比赛的形式,各组抽取相应人数的学生上讲台表演,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些学生表演得最好,对最佳演员要进行适当的鼓励。小组比赛要兼顾学生的基础,各组抽取的学生代表原则上是实力相当、有可比性的。课间小插曲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应保持与教学内容一致,不能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新奇而偏离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应采用丰富而有新意的教学手段,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抓好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经典回顾,是点睛之笔。往常教师们习惯在一节课结束之前提示学生在这节课里哪些知识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学生盯着黑板,默默做笔记。其实,教师大可以“懒”一点,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自己说出重点来,哪些掌握了,哪些还需要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学生总结不全面的情况下,老师再作补充。这样效果往往更好。
4.抓好课外延伸
课外练习要对所学知识起到巩固和拓展作用,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难度上作梯度处理,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通过练习都能有所收获。此外,组织学生讲英语故事、唱英语歌,看英文电影,开展英语书法比赛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提高其听说水平,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很有帮助。
二、发挥学生主体精神,让学生丢掉拐棍走向自立
1.培养英语小“助教”
英语课堂教学无不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英语这四个方面的运用能力。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布置的练习不能独立完成,又不敢向老师请教。在班级里可以挑选基础比较好乐于帮助人的学生,平时开开小灶,培养他们做学生们的小老师。这些学生平时的人际关系就比较好,学生遇到困难都乐意向他们请教,这样既能“解放”教师,又能锻炼学生,最终受益的是学生,真正是双赢。
2.分配学习小组,在小组内倡导合作互助
采取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分组方法,让各小组成员相互协助,共同完成一些探究性任务,各学习小组互有竞争,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最兴奋的是在组间竞赛时取得好成绩。成绩好时,他们就对学习信心十足,集体荣耀感油然而生,而成绩不好时,不服输的天性让他们在下一次竞争中更加积极向上。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法宝。
此外,教师要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习惯,指导学生对练习中的得失进行总结反思。帮助学生通过练习自我纠错,让他们在进步中体验成功,收获成就感。学生积极的总结和反思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对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很有帮助。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白板自带有许多教学课件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比如录象、录音、图片,也有以前就做好的比如AUTHWARE,PPT,FLASH,几何画板等课件,也可使用白板的软件比如NOTEBOOK等做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小学的教学更加的多样化,使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发挥的更加充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学生产生了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便能保持更大的动力去学习,投入更多的情感和精力去了解语文,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就目前来看,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师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起指导作用,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缺乏引导,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就会使得合作学习成为过场。教师既是教学活动主导者,对学生的把控度不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准确把握,对学生学习情况考虑不充分,尤其是教师在区间上的时间和教学内容安排,无法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分析
(一)增加直观性和生动性
小学生思维认知还处于一个比较弱水平的,对一些抽象性的语文问题很难充分进行理解。传统教学一般是采用语言和文字表达,但经常达不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即便有图片进行辅助,思维不在同一步,教师在讲授时也会有一定难度,也会使学生来失去探索的欲望,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降低。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却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抽象问题转化成形象问题,也由无趣变得有趣。教师可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无源感应笔在白板上进行随意的添加、拖动、删除,对于一些过程性的问题教师也不必过多的用语言去陈述,教师手中的无源感应笔就完全可以把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
(二)提高教学的交互性
儿童的思维本能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要解决教学过程中语文的抽象问题和学生的思维形象之间的矛盾,关键要是靠具体的实验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能给予学生结合课堂展示自己的机会,当学生对同学分享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收获时,也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时。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喜欢的是可变化的、刺激的、更具有动感的可以帮助他们的学习工具,电子白板正是充分利用可操作性的课迎合学生思维形象的最佳工具。另一方面差异性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因为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存有追着差异,而电子白板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差异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
(一)运用电子白板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课堂的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言的教学中,学好拼音是学好语言的基础,因为教师要对这个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助于学生将自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小学生一般都很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上很难让学生将标准的拼音发音掌握好,也很难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比如在学拼音字母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信息电子白板,以卡通的形式呈现出字母,然后辅以童声,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在听和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与此同时,在口语发音的教学当中,也可应用到信息技术。比方说,可以一些同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课件,并播放给学生看,然后向学生展示发音时的舌头和声带以及嘴唇等细节。这能够将学生发音难的问题有效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
(二)营造有效的教学环境增强课堂趣味性
教育在不断发展,教师也逐渐意识到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对教学产生的正面影响。简单来讲,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学生获得乐趣,才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激发自己的兴趣,自发性地参与到教学当中,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保障教学的质量。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到的资源只有教材、粉笔以及黑板,这大大限制了教师将自己的水平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让课堂变得单调和乏味,让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和心理。而在小学语言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能够在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来展示课文当中文字性的叙述。与此同时,在播放图片和视频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这样能够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通过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能够有效整合课外教学资源,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学生也能通过直观的观察看到西沙群岛美丽的风景,并充分感受风景当中无穷的魅力,这样能让他们从紧张的学习当中解脱出来,缓解自己的疲劳和压力,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魅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实施策略
随着市场人才结构的逐步调整与融合,职业技术教育成为适应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重要途径,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加强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教育,探索中职学生思想教育的策略,是促进现代中职人才教育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中职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
中等职业学习在校的学生一般年龄大都在15-20岁。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这个时期正是在个体心理、生理上的一次重要飞跃时期,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发展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在人的一生所受教育序列中处于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正在从少年向青年过渡,他们朦胧的意识开始清醒,开始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内心充满了对未来对各种美好的希望,并渴望能把这些希望变成现实。这种希望一旦化为泡影,就会使跃跃欲试的狂热心理遭受到意想不到的打击,因此就会出现失望、忧伤、痛苦、沉沦等交织着的心理特征。这也是他们目前刚入学存在的一种心理特点。这一心理特点,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当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
①、厌学情绪产生恶性循环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分数线相对比较低,一些没有考取高中的初中生和没有考取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以及没有读完初中或高中的学生都选择了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这样大部分学生存在“底子薄、基础差”的现象。由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正在对教材进行改革,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从内容上来讲比较难,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的时候感到比较吃力,久而久之对这些课失去了兴趣,产生厌恶感。那么就出现了上课睡觉的、看课外书的、作业抄袭的、逃课的等等不好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学生当中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就表现出一种懒散、自由自在、不思进取的行为。这在代课老师的眼里就是那种不学习、爱捣乱的学生,老师就爱对这些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学生一味地从老师哪里得到的是批评而没有表扬,这样学生就会对老师产生一种敌对情绪、越发对自己没有信心。
②、沉迷于网络
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高中的教育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在时间上不会像高中学校对学生要求的那么紧迫。由于学校的学生多来自于农村,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感,又由于他们年龄偏小,自我束缚能力低,所以有些学生就比较喜欢到网吧上网或打游戏,一旦迷上就沉迷于其中。这样有一部分或大部分时间就会在网吧上网,这就牺牲了他们的休息时间或上课时间。有些学生就表现在夜不归宿、上课萎靡不振甚至旷课等现象。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家庭,每月的生活费用都是固定的,除过吃饭的钱外所剩无几,他们就会出现偷窃的行为,更有一些法律意识淡薄的学生会到同学当中进行敲诈勒索。这种行为及其恶劣,在学生当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二、加强中职学生思想教育的措施途径
1、更新思想教育观念,强化中职学生思想教育职能建设
当前市场化人才结构需求的调整,中职学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必须适应时展趋向,构建开放的思想教育理念,强化学生思想教育职能,学校要积极容纳社会力量,依靠科学管理,利用校企联合的基地实训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辐射渗透到实践教学中,使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实践紧密配合,促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环境
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校园文化建设是针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和宣传的重要阵地,当前中职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要立足于职业化教育特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融入到专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功能引导,优化社会文化安全环境,倡导文明和谐风气,消除不健康低俗思想对中职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腐蚀影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协调发展。
3、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强调学生个性与集体观念的融合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中职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充分发挥班主任工作以及共青团和学生干部等团体组织的带头引领作用,强化中职学生法制观念与纪律意识,加强集体建设,发挥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化与集体观念的融合。
总之,当前社会环境下,加强中职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以立场、观点和方法面对各种思想问题,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各种职业技术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深化思想道德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卫生学校;学生;政治课教学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课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重要地位。学校党政领导也十分重视该门课程建设。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失去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因此,加强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一、中等卫生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功利性较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急功近利、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对学校学生产生了较大影响,不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带有各种不同的目的,存在功利性较强。有些学生来上课是因为害怕老师点名,怕考试不及格;有的学生是想有一个好成绩,想获得助学金、奖学金;有的学生是为了评先、评优的需要。但真正希望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坚定理想信念的学生很少。
2.学生学习兴趣低,缺乏主动性。
有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反应冷淡,态度消极。上课时发呆、睡觉、看与本课程无关的书籍、做其他作业、讲小话、不少学生上课时抢占教室后排的座位。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则是通过网络抄袭,甚至相互抄袭,应付了事。
3.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电脑技术己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而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大部分还是粉笔加黑板。有时该课程虽然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也是以电子板书居多。不少学生认为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太适宜,认为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4.教师授课语言枯燥,感彩少。
有些教师把从事思想政治课作为谋生的手段,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消极被动的讲课,有些教师为图省事照本宣科;语气语调平淡,感彩少,缺乏感染力,致使学生对其所讲内容不感兴趣。
二、提高中等卫生学校政治课教学实效的着力点
1.结合时事政治,提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政治课是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指导思想的。青年学生正值豆范年华,他们思想活跃、激进,接受新事物快,有理想,关心国家大事。但看问题肤浅,容易激动,认识上易随风倒。在教学中,我把教学活动同时事大事结合起来,并且注意收集资料,从中精心选取材料,以备教学使用。由于选材得当,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发言踊跃,情绪激昂,积极性高涨。通过对时事政治的讨论,使同学们明确了正确的方向,提高了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
2.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步人小康,人们正以百倍的信心走进新时代。但是市场上、社会上出现的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和行为,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和烦恼,使人们深受其苦,深知其害。通过这些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那些违法乱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使学生能从中明辨是非,引以为戒,自觉遵纪守法。
3.结合中等卫生学校特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学校领导班子要结合本地实际,统筹规划,组织实施校园卫生文化建设,将卫生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对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及时给予表彰奖励。还要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师生员工的教育和管理,加强对校园活动、校园设施、校园秩序和学生社团等的管理;加强校园内部安全保卫工作,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稳定的事端。积极争取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2)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结合卫生学校特点,突出专业培养目标,集中反映中等卫生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充分发挥板报、橱窗、图书馆、陈列室及模拟卫生职业场景的宣传作用和校训、校徽、校歌、校报及校史等对学生的激励作用。精心布置各种场所,张贴富有卫生职业特色的标语、名言以及劳动模范、创业典型、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的画像,建造具有专业特色的雕塑、碑铭等,有利于学生明确卫生职业发展方向,增强就业创业信心。积极推动优秀卫生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开展艺术节、文化节、节、运动会、中华经典诵写讲等活动,创设企业文化环境,引进和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职业道德和卫生职业行为习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卫生企业的跨越。
参考文献:
[1]水战红,周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索[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一、正确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首先,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计算机的显示器来代替黑板、书本和教师,并且也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教学,不能为了体现课堂教学的现代意识,每节课都大量的采用多媒体课件。如果是这样,我们的课堂可就热闹了:一会儿出示画面,一会儿播放音乐;一会儿是练习实践的投影,一会儿又是录像解说,忙得不亦乐乎。明明是板书能解决的却要用投影仪打出文字来;明明是老师口述更有效果的,却偏偏要用朗读录音来完成。从上课一直到下课,电脑和投影仪几乎一直都在不停的工作,没有喘息的机会。这样热闹的教学场面往往会给学生造成眼花缭乱的感觉,给学生造成感官上的疲劳,可想而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会是什么样子。
其次,多媒体课件技术虽然是一种很先进的技术,但它仍然只能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我们在上课前还是要认真地备课、写教案,精心组织设计如何把多媒体课件融入到本节课堂教学中来,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有法可循。事实上多媒体课件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能涵盖整堂课的教学,它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一些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
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的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策略
1.根据所学内容,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时机和作用点要恰到好处。我认为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如果对多媒体的使用频率过高,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感官疲劳,对课堂教学产生负作用。因此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就要用在学生“思维困惑”之时,也就是要把握好展示时机;另外还要把多媒体课件展示用在解决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上,也就是要找准作用点。
2.在教学中多媒体也应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实现了有声、可视,并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有机的融为一体,产生了生动形象、准确到位的表达效果,但它也只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要达到人人动手动脑的教学目的,还应在教学过程中与传统媒体相结合。比如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或习题的解题过程时,我们就不妨先把题目出示出来,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再利用黑板这个传统的媒体,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也可以找学生到黑板上进行板演,同学们自己动手在下面独立完成。然后老师再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展示出一个完整的解题过程,还可以把学生做的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同学们,起到一个明晰过程、理顺思路的作用。这样做既可以控制一下课堂教学的节奏,又可以达到人人动手动脑、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还可以做到不至于把教学过程程式化,只是按照课件的思路顺着程序去操作、演示。
关键词:初中数学;错题;矫正;合作学习
在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做错题是很正常的事情,学生由于年龄不大,做题中会存在着马虎、不认真的现象,结果导致了错题的出现。为了避免学生在做题中出现错误,教师要教授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反思,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能力的提高,让学生的做题准确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一、创设错误情境,欲擒故纵
为了让学生能够避免数学解题过程中经常犯的错误,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陷阱,故意让学生做错题,这样学生在做错后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例如在学习《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图片来进行展示,让学生看到一些很容易让学生误以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教师故意让学生说他们就是轴对称图形,学生一定会掉进教师的陷阱。这时候教师再给学生指正,学生会有一种焕然大悟的感觉。还有在学习《绝对值》得时候,学生往往在做题过程中会忽视绝对值的非负性。如一个数的绝对值是5,则这个数是;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往往会掉以轻心,在没注意中犯错误。教师也可以针对性的让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地总结和归纳,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失误。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失误中就会提高认识,不断地去认真审题,认真分析,促进学生做题准确性的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面对错误有时只要教师一点,学生就明白了。可是有些问题,难度比较大,学生需要仔细地思考才能够解决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思维的完整性。小组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的学习思路在讨论中就完善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且讨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避免了学生易犯的错误,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指正和探究,让学生可以更快地接近知识殿堂的顶端。例如已知AB是圆O的直径,点C在圆O上,过点C引直径AB的垂线,垂足是D,点D分这条直径成2:3的两部分,若圆O的半径为5cm,则BC的长为多少?很多学生在解题的时候不知所措,甚至胡思乱想。有些学生有自己的思路,可是并不是正确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首先可以把自己的思路相互交流一下,没有思路的学生则可以认真倾听。通过讨论,学生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促进了学生避免错误,及时矫正自己,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自主思考错题,整理思路
学生做错题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应该是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看看自己哪里存在着问题,哪里解错题了。学生的思路正确了,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认识,面对任何数学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在对于错题的思考中,学生就会进行逻辑推理和想象判断,让学生在一步步的解题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面对错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探究来发现问题,之后更正自己的错误,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认识,解决问题。
例如练习题: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为4,周长为10,则它的面积为多少?这道题需要学生进行完整地考虑,根据周长为10和等腰三角形这两个条件,学生应该进行讨论,通过分析,学生应该得出这个三角形的各边长为3,3,4或2,4,4。之后更具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往往会忽视一种情况,当学生想到腰长为3时,底边为4,3+3>4能构成三角形,学生的思考就会停止到这里,就不会考虑腰长为4的情况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自然能够把问题解决的很完美。教师要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有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
四、当面批改练习,减少再错
新课改形式下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面对当堂训练,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尽量采用当面批改的形式。面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教师在给学生进行批改的时候当面指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教师的批改也做到了及时和有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及时地作出点评和评价,促进了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改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改进提高。
例如在学习了《勾股定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去练习和思考:有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BC=8cm,现将直角边AC沿∠CAB的角平分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你能求出CD的长吗?有的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错误地把ABC当成了等腰三角形,认为AD就是BC的垂直平分线,这样学生就简化了问题,认为BD=4。把ABD也认为是等腰三角形,这样BE=5……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地对学生这样的错误进行批改,学生一定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不应该把ABC认为是等腰三角形。教师的指正会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及时地改正和更正。教师在批改中可以指导学生设CD=X则DE=CD=X所以DB=BC-CD=8-X,又因为AC和AE重和,所以AE=AC=6,EB=AB-AE=10-6=4,在直角三角形EDB中EB=4ED=XDB=8-X根据勾股定理可知X=3。教师的及时批改会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错误,促进学生进行更正反思,提高学生做题的准确性。
总之,在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错题并不可怕,关键是学生要通过错题掌握解题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能够达到过后百分,做过的题都能够做对。学生通过对错题的不断总结和思考,会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能够进行很好地逻辑推理和思考判断,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校体育;非正式课程;英才教育;技术中心思想;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3-0118-03
日常的学校体育教学中有很多惯常的程序:穿好运动服、列队、查点人数、编排队伍、热身、技能练习、进行比赛或自由活动。虽然每周课、每堂课的主旨都有所变化,但是课程的程序以及师生互动关系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这些程序常被称作“非正式课程”(又称潜在课程),该词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主要是指那些通过一些习以为常的有规律的事物,通过学生和老师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惯常程序和仪式向学生传授的“课程”[1]。非正式课程的概念应用在学校体育领域,常作为一个分析框架,解释一些操作性的课程。McCutcheon曾提出:通过课程,学生才有机会在学校学习,但通过公开的、显性的课程,他们没有机会学到某些素材,因为有一些问题并没有被包含在显现的课程中。然而他也建议,不能只谈论非正式课程,因为立场不同,教学实践是有不同意义的[2]。
本文试图审视和诠释,在体育教学中课程的情况如何,显性课程和非正式课程又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形和关系。在我国,学校是支持功绩原则的,所有的学生都被提供一个机会,努力才能获得成绩。结果的不同是预料之中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学生在能力和动机上是有变化的。这种原则的价值基础是,只要能给予大家一个平等的机会,制度就是公平的。然而,要想更加完整的理解体育教学工作到底是怎样的,需要我们考察日常的教学生活,本文将通过观察、研究体育课的一些素材,仔细考察有关体育课非正式课程及其思想意识形态的问题。
当前有关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多数是以一种功能主义的视角,即假设在学校学到的是为学生将来参与到成年社会中做准备,很多研究都是基于一种互动或者解释主义的方式来描述行为模式,检查教师和学生相互依赖之经历的现实含义,很少有研究尝试仔细考察到底这些含义或价值是怎样融入到体育课当中的,怎样与社会现实等同起来。非正式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框架。本研究探讨的非正式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机械的英才教育和技术中心的思想意识。
1 机械的英才教育
“英才教育”一词是英国社会学家迈克尔·扬发明的,常常用来描述这样一种社会:人们获得的地位和权利不是由父母的财富和社会阶层决定,而是由他们自己以社会尊重的方式所展现的业绩决定的,即智商+努力=业绩[3]。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中体现的的英才教育如何?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当下的体育课,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参与,却很少强调成绩。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而是指导他们,向学生提供快乐,让学生参与,避免学生受伤,以及一些违规行为。老师努力使学生保持“热闹、快乐以及正当”,体育课看上去更像是在强调秩序和控制,而不是业绩。老师评价自己成功或不成功,倾向于以学生参与和学生的快乐作为评价的标准,特别是学生的出勤率、学生是否听话等指标。然而对于秩序和控制的强调,却影响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老师往往对那些顺从、合作、有技能并且表现相对较好的一些学生更加偏心。一言以蔽之,体育课似乎更加娱乐性而没有指导性和教育性。但是更倾向于一种成年人的控制,或规则管制,缺少了游戏的人的自主性的关注,也忽略了非正式游戏那种以行动为中心的品质特征。学生被默认要展现出一种顺从的姿态。
然而,从教学手段看,各种形式的现代体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甚广。这种竞技性的体育运动作为学校体育以外的体育活动也都十分常见,并且担任着英才教育原则的一个象征。总体来说,现代体育对成绩的关注还是要大于对体育课本身的关注。可在现实的体育课中却是另一种相矛盾的情形:对那些学生运动员或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指导和教学资源。因此,这是一种机械性的英才教育,也就是说,教师在关注参与,让学生“玩”好的同时,又给“好”同学提供了额外的资源。这样一种双重制度,有可能会强化机械的英才教育思想,使学生缺少一个相对公平的发展技能和体适能的机会。这也正应了Bowles and Gintis的一句话,“教育就像体育锻炼,有些人是有更好的天分的,但是所有人都需要平等的从参与体育和接受体育指导的过程中受益。”[4]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此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学生会努力,因为他们确实喜爱体育活动。有些学生就可能学会印象管理,即假装参与,甚至假装努力,假装在体育过程中很愉快。还有一些学生会从事一种策略性的不服从,包括篡改教师指导的一些动作,或开小差。还有一些学生会做一些未经允许的互动,如课堂上交头接耳、戏弄其他同学、做鬼脸等。参与远远不够,一个“好”学生还必须要证明他是努力的,是有热情的。老师评价学生的努力程度主要是通过非正式的观察,观察学生是否在某项比赛中努力奔跑了,是否很早来到体育课集合,是否认真的进行体育技能的练习而不交头接耳,是否对老师的指导给予积极回应,是否在比赛中不退缩,保持精力充沛和热情满满。这些评估有助于保持学生的顺从。学生则一般都接受这样的现实:一些运动成绩好的孩子会受到格外的关注和特权。因此,学生会有这样一种想法,要向成为运动员,要具有男孩子的身份,要有先天的身体优势。无形当中,女孩子、身体先天弱势的学生能上好体育课的心理暗示就会越来越小。
虽然有些学生有时会对体育课的一些毫无目的的教学进行抵抗,但是大部分学生相信运动员的地位是基于精英体制的,这个体制就是奖励那些有突出表现的人,这和学校里的其他课程异曲同工。老师也许会证明他们实际上是反对英才教育的,有些老师强调努力和成绩的同时还关注个体差异,并将此作为一个评价标准。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无条件的采用积极态度,基于努力、能力、改进和以往的运动经历,个别化的评估学生的成绩。采用一种归因理论的形式,将努力视为影响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同学生一起完成教学。如果学生参与了、努力了,他们就会认真去学,如果教师设计的课程能够使学生参与进来,学习就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即便没有一个专门的教学目标。本研究建议,相比支持机械的英才教育的原则,体育教师更应该强调个体的差异,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被允许和鼓励采用一种更加人文主义的立场,因为体育在学校这个整体中的地位是边缘的。由于体育不是学校教学任务的核心,所以规范化的评估学生体育成绩,有时被看做不重要。
遗憾的是,不管怎样努力,似乎在体育教育中,强调努力、业绩以及个体差异,并没有对当前学校的英才教育思想形成一定的挑战,体育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去尝试改变其他课程领域等级分化的现实。结果是,在体育课上强调努力而不是成绩并不能改变整个学校全面的机械的英才教育思想,反而使体育在学校的体系中更加边缘化。并且再次验证了身心二元论假设的强大力量。什么原因?是技术中心的思想意识, 限制了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式。
2 技术中心的思想意识
现代技术社会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技术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下,结果和目标都是理所当然的,不用经过验证,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有效实现目标的方式、手段上[5]。在这样一个技术主导的思想意识形态下,人都被视为一种资源——人力资源。人受教育是为了使其生产力最大化,特别是经济生产力。教育则被以一种经济的标准来评判,以效率和产出的测量来评判,而关于目标以及教育过程在政治的、伦理的、道德的、美学的价值却较少有人验证和核对。正因如此,这种技术中心思想主导的教育越来越繁荣,以至于对当下的社会结构形成了挑战[6]。这种思想在体育教育当中的体现是,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把人看成是机器,目的是要生产最有效的机器,以业绩作为衡量的标准。这么做的一个结果是身体被具体化(具体化为身高、体重、血压、耐力、爆发力、肌肉力量等),被视为工具和可以操控的目标,身体越来越变为交换的商品。如对女性来说,身体的外貌是有价值的商品,而对男性来说,行动和功能则更加有价值。
在体育领域,对技术中心思想的分析主要关注的是竞技体育领域,如教练员将运动员视为工具,以达到预期的成绩;运动员也将自己的身体视为一种工具被训练、操控,有时甚至施加药物的方式,为的就是运动成绩。这些事件在竞技体育比赛中很突出,但对学校体育来说,技术中心思想并没有最直接的影响,因为学校体育相对来说对运动成绩还是较少强调的。在学校体育领域,技术中心思想的影响是身体练习和体适能。
由于体适能提供了一个容易定义和测量的标杆,这就为很多学校实施体育的技术中心思想提供了一个最主要的存在的理由。大部分体育课的目标就是用身体练习作为改善健康,增强体质的一个手段和途径。这与技术中心思想意识是一致的。健康的含义和概念,到目前为止极少被反思,一个健康的身体通常等同于行为表现和外貌,而有关身体形象的社会建构以及形象与性别等要素的关系都没有被深入讨论,特别是有关不同性别、种族、阶层在身体方面的差异的影响因素较少有人讨论,也并没有人向学生介绍超重和节食等问题的危险性在有关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总之,健康和体适能仍然是一个未经检验、理所应当的教育目标。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会采用不同策略来激发学生完成一定的目标,达到一定的健康体适能标准。有一些课程甚至带有商业性色彩。如直接诉求于外表,利用技术理性的观点来主观呈现一些信息,改变学生的行为,实际上忽略了学生主观的情感表达。还有一些教学会暗含道德上的诉求或约束,促使学生保持健康,利用内疚感激发学生锻炼身体。在小学和初中的一些体育课上,健康体适能有时会带有奖励性措施,激发学生。虽然有研究对此提出质疑,但这些质疑往往也是技术层面的质疑,仍然是在讨论如何更有效的实施课程,而不是关于价值的、道德的、伦理的问题。
在健康体适能中采用的一些术语也具有很强的技术中心思想特色,即以一种工具性的观点来使用体育活动,将其作为一种方式。当然,也有很多注意力放在了提供给学生参与的乐趣,提高主动参与、自愿参与方面,但这些“强调的”快乐,还是将运动作为一个外在的目标,运动和快乐从本质上说仍不是一个重要的活动。虽然也有一些研究者和体育工作者表达了对工具性的、特别是身心二元论的关注,但“运动不仅仅是实现健康的一个途径,还是一种健康的、和谐的生活方式”的观点,还没有受到关注。至少在健康体适能领域,还是技术中心思想占主导的。
由于健康体适能的问题已经被视为有关技术的问题,而不是有关价值观的问题,所以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多数都是生理学、心理学、测量学背景。而健康促进课程应该被归为“将价值观与科学融合打包”[7]的课程。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是否混淆了技术权威与道德权威呢?或者说专家有权利来决定其他人的价值判断吗?事实上,如果从后工业社会的角度来看,健康体适能及相关的组织实际上代表了一个日益膨胀的产业,这个产业主要是依赖于推销健康的生活方式[8]。日益增长的健康产业推销一种价值理念,而这种价值理念与体育教育有非常近的联系,所以学校体育领域往往有一种盲目的倾向支持健康产业。这也是为什么体育课上越来越多的技术中心思想原因之一。
3 如何实现批判性的体育教学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校园内的学习经历,他还是一个社会生活的集中体验,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例行公事以及一些仪式组成了一个很重要的社会实践,这个实践传达了很重要的原则和假设,这种惯常或仪式包含的信息是强有力的,因为它们无处不在,是连续不断地被重复的,虽然这些信息常常是莫言的,但看上去更加的自然,更显得不可避免,反而使得他们更加有力。
关于非正式课程研究,一个很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面镜子,学校体育教育者可以通过这面镜子看清楚自己的课程安排。学校体育中的非正式课程看上去是更加支持英才教育的,因为在学校体育课程中,身份地位取决于你的努力和能力。与此矛盾的是,优质的指导和竞争体验仅仅会提供给有高技能的运动员,这种机械的英才教育的思想是受到以技术中心思想的影响的。在技术中心思想中,结果和目标都未经检验,而关注途径的开发上,技术中心的观点将身体视为一种工具,对身体进行训练和操纵,以获得好的表现和成绩。
想要改变当前非正式课程的思想意识问题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它需要改变一种已经习惯了的,受信念深深影响,成为一种自然反应的行为习惯。要改变这些,改变的不仅仅是课程,以及制定课程的学校,还要向目前的一些社会条件发起挑战,特别是向那些有违公平和民主的社会条件发起挑战。这并不容易,但就像批判教育学者吉鲁所说的,“主张学校自己可以创造社会变化的条件是天真的和有误导性的,而在学校里工作就事不关己的这种态度也是非常天真的。”[9]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老师是他们创造自己生活的社会条件的一个主动的主体,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在一系列的社会文化因素的限制下,个体是有权利进行选择的,他们的选择有可能来改善和更改那些限制他们的社会条件。也就是说,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都可以重新诠释自己的经验,以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及可以改善的余地。在这样的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就是鼓励反思,鼓励自我意识。因此,要允许学生和老师主动创造一个更好的,更加公平的一个社会环境。在学校体育课当中,如果想要呼吁这种批判性的教学,最基本的一个前提是,老师和学生应该审视一些与体育和学校体育教育有关的社会问题,并且要质疑一些理所当然的假设。但就当下而言,很难看到这种有助于解放的批判性地教学,特别是一些中小学当中。
有两个可能的模型可以作为体育课批判性教学的参考。一个是美国学校体育学者Hellison的研究,他构建的体育教育社会发展模型。这个模型当中,学生被鼓励进行思辨,虽然他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开发而不是社会改变,针对的主要是一些有犯罪倾向、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主张的是对现行制度鼓励式的调整,而不是制度的根本性批判。但这个模型可以延伸到体育教育领域,来启发一种批判性的观点。应用这个理论的优势在于,他的这些研究都是以场域为基础的,对体育老师来说更具可信性。
另一个体育课批判性教学的理论参考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认为,行动是一种合作的、分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试图通过他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相互理解来改变环境[10],虽然大部分有关体育的行动研究的例子都是关于体育师资的培养的,但是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在学校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表达。然而,某种程度上,行动研究为的是找到最有效的方式来达成目标,也没有审视目标本身,这本身很可能又陷入了技术中心的陷阱,而不是一种思辨的教学方式。因此,如果要采用行动研究进行批判教学法的改革,参与者必须审视目标本身以及完成目标的方式、途径。
在我们讨论了这些关于学校体育批判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不能忽视,关注教学改革会产生一些政治上的问题,即关于当前现实社会的社会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教育改革者容易将体育老师描绘成问题的一个根源,特别是在整个学校的制度体系下。改革的目的也主要是为了改善教师的行为。而批判性教学提醒我们避免完全归因于老师,应该与老师共同努力来实现在学校以及社会结构下有所改变。如果真的有希望改变,那么它的基础也不在于发现合适的、称职的教学人员,而在于找到一个正确的政策上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重庆出版社合编.社会科学新辞典[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 McCUTCHEON, G. (1982) ‘What in the World Is Curriculum Theory?’ Theory into Practice, 21, 18-22.
[3] (英)德·朗特里.西方教育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 Bowles, S. and Gintis, H. (1976) 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New York: Basic Books.
[5] 赵剑英.加强对技术社会形态问题的研究[J].与现实,2011,(1):15.
[6] 阎光才.技术社会中大学教育的人文与生态关怀[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5):30-34.
[7] Vertinsky, P. (1985) ‘Risk Benefit Analysis of Health Promotion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Quest, 37(1), 71-83.
[8] 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德)[M].上海:三联书店,1998.
关键词: 英语学习 焦虑症 体现 对策
“情感态度”作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目标之一已写入《英语课程标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积极情感的参与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消极的情感如焦虑、抑制、沮丧、怀疑等会影响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
一、焦虑症在英语学习中的表现
一般认为,焦虑是指个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外语学习中的焦虑情感可分为两种:促进性焦虑和妨碍性焦虑。适当的紧张可能会使学习者保持一种特殊的、活跃而敏捷的状态。这种轻度的、不能完全放松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外语学习。但过度紧张就会形成退缩性焦虑,从而阻碍或影响学习者成功地掌握外语。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了焦虑症的以下症征。
1.课堂焦虑。
在课堂中常表现出退缩躲避行为。如胆小害羞,过于拘谨;不开口读书,有由于受挫或发不出或发错某些音而产生被批评、被取笑的心理障碍;怕老师提问,回答问题时会发抖甚至出冷汗,担心一旦出错被嘲笑等。
2.作业和考试焦虑。
表现在不会做作业又不得不做,为了应付而随便乱写;听说考试就紧张,担心考不好。
3.交际焦虑。
沉默寡言,不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不敢正视对方,心慌脸红,过度焦虑,甚至有意退缩躲避。
4.评价焦虑。
过于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缺乏信心。
二、形成外语学习焦虑的原因
1.学生的性格特征。
性格内向的学生自信心不足,不善交际,适应环境困难,很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课堂上比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易被唤起。性格外向的学生反应敏捷,活泼开朗,善于交际,易适应环境,不介意别人的评价;课堂上比较主动,学习积极性容易被唤起。但无论是什么类型个性特征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因受挫而产生心理压力,压力就会带来焦虑,焦虑则使学生陷入紧张、害怕和不敢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情绪中,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再加上独生子女的意志薄弱、受挫能力差,更容易产生焦虑情感。
2.学生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情绪有很大影响。和谐、温馨、舒适的教室,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学环节;如果进入竞争和紧张的教室,看到板着脸的老师,焦虑之情会油然而生。
3.教师的负面影响。
教师的课堂行为和态度也是引起学生学习焦虑的重要因素。有些教师还没有更新教学观念,“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氛围异常紧张;教师给学生任务的难易度也会导致焦虑;有些教师对学生所犯的错误缺乏容忍,学生一犯错误就呵斥不止,这也是加重学生课堂焦虑的重要因素。
患有焦虑症的外语学习者往往自信心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够,用消极的方法来避免犯错误,整个学习是在一种压抑的心境下进行。这种心境会阻碍外语学习的进步。
三、降低或克服英语学习焦虑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见学生的焦虑情感在英语学习中的副作用非常突出。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态度,尽可能减轻甚至排除其消极的情感态度,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克服焦虑而产生的心理屏障。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教会学生克服或减轻焦虑症的方法。
(1)深呼吸,尽量使自己的肌肉放松。当发现自己比较紧张时,可以进行几分钟的深呼吸,然后用意念来使自己的肌肉放松。
(2)自我心理暗示。自己暗暗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学好英语,犯错误没关系,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我有信心改正并完成任务。
(3)倾吐自己焦虑的心情。根据心理学的原则,将不愉快的心情倾吐出来,是摆脱焦虑不安的第一步。可以通过日记的形式,也可以向自己的好友、老师或亲人诉说。后一种做法可以得到亲朋好友的安慰和劝告,对降低焦虑程度有更好的效果。
(4)哼唱歌曲。轻轻地哼唱某些歌曲或随意的某些旋律,不用刻意记歌词,不用多好的嗓音,用“滴答滴答”代替即可,想怎么唱就怎么唱,能开心放松就好。哼唱可以释放心中怨气,冲淡不和谐的气氛和情绪。
2.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情感教育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者在课堂中更易形成焦虑。教师应该多鼓励他们参与课堂活动,如可以适当降低条件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较容易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进行小组活动时,多走近他们中间与他们互动,使其在课堂中获得成功,树立自信,消除紧张不安,形成坦然心定,成为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而非消极避让者。
3.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降低学习焦虑。
为了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焦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应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友好、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放松自己,积极大胆地说英语,并且使可能出现的异常心理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的设计及课堂教学的组织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难度较大的内容可以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总结讲解,化难为易。同时,教师传统的权威性教学会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所以,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互教互学,让教学成为一种互动的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都能放松地加入到课堂活动中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情感过程。学习者和教育者的情感因素对教学过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情感使学习者更好地学会并运用好一门外语。因此,不论是学习者还是教育者都应该充分重视情感活动管理,促进认知过程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