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者分析方法范文

消费者分析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者分析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费者分析方法

第1篇:消费者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 市场细分 事后细分 动态细分 演进轨迹

一、消费者市场细分方法回顾

1.早期传统的市场细分方法

早期的消费者市场细分方法,往往依据定性分析事先选定细分标准,这类市场细分方法后来被人们称为事前细分,其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模式,其最终得出的细分类群结果依赖于研究者对消费者行为所做的定性分析。这类方法研究者首先根据定性分析提出所要使用的市场细分变量,然后收集所确定市场细分变量的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市场细分变量具体信息的分析来对市场进行细分。这类市场细分方法的相关研究比较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2.以聚类为基准的消费者市场细分方法

与事前细分法不同,这类细分在研究前并没有事先确定因变量,即细分标准类别以及最后所得到的细分类群数目在分析前都是未知的,又称为事后细分。研究者往往选择消费者的需要、态度、生活形态等心理描述特征,以及人口地理和产品使用行为特征作为混合细分变量,运用因子分析对变量指标降维,利用聚类分析得到细分类群结果。其理论依据是概率统计学方法――根据对消费者的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进而推导消费者分群特征,其理论假设是,某一时空点的统计结果可以反映消费者的稳定心理和行为特征,厂商可以用过去的消费统计结果推知消费者未来的消费购买行为。在有关基于聚类为基准的消费者市场细分方法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企业市场细分方法及目标市场确定》(徐凤琴,乔忠,2004)一文最具代表性。此类方法运用数学方法已经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即利用数学方法从收集的消费者数据中找出其统计特性,由统计特性分析出市场特性。对于以聚类为基准的消费者市场细分方法还出现了适应性细分、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潜隐层次模型(latent class、model)及模糊重叠聚类(fuzzy and overlap-ping clustering)等方法这里也不展开进行描述。

3.消费者生活形态细分

西方消费者市场细分方法研究的主流是生活形态细分模型又称心理图示细分。该研究流派认为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生活形态是消费者在一段时期内较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集中体现了消费者内外各种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尽管在细分标准的理论模式上没有发展,但学者们运用统计方法综合了人口地理个性、社会阶层、态度购买行为等多种消费者信息,利用因子和聚类分析方法得到了关于消费者总体生活形态或某项产品消费的行为心理的细分类群。生活形态细分代表性研究工具有两种:消费者活动、兴趣和意见法(activity interest opinion,AIO)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结构法(value and lifestyles,VALS)。

4.非主流的消费者市场细分方法的简单介绍

在消费者市场细分方法中,存在一些比较典型的针对特定方向的市场细分方法,笔者在这里简单介绍消费者利益细分方法与消费者价值细分方法这两种方法。其一,消费者利益细分方法。利益细分方法是建立在能对消费者价值体系进行具体衡量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以消费者对其所感兴趣的不同品牌产品持何种看法,追求何种效用,即以利益为基础进行消费者市场细分。该方法往往借助计算机进行复杂的测算和分析,但靠直觉来决定利益细分类型也有许多成功先例。其二,消费者价值细分方法。Reichheld(1993)的研究表明:客户价值与客户保持年限密切相关。客户价值表现为客户在购买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获得自身的满足过程中对企业的利润贡献。Verhoef和Donkers(2001)则提出客户价值应区别为当前价值和潜在价值。价值细分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客户价值为细分指标,根据客户价值大小将所有客户分为具有不同价值的客户群体。

二、关于市场细分方法演进轨迹的初步分析

1.事前细分与事后细分

(1)事前细分。事前细分在细分前就已经选定了细分标准,这样就使得细分变得直接、形象,便于操作同时易于理解。这一方法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获得了一定范围的应用。然而由于其理论基础是消费者行为模式,最终得到的细分类群结果依赖于研究者对消费者行为所作的定性分析,而目前《消费者行为学》本身并不是十分完善,正处于发展阶段,使得消费者行为分析并不能十分有效地细分市场。

(2)事后细分。以聚类为基准的事后细分的理论依据是概率统计学方法――根据对消费者的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而推导消费者分群特征,其理论假设是,某一时空点的统计结果可以反映消费者的稳定心理和行为特征,厂商可以用过去的消费统计结果推知消费者未来的消费购买行为。从理论上讲,某一时空点的统计结果确实可以反映消费者一定时期的稳定心理和行为特征,从而厂商可以用过去的消费统计结果推知消费者未来的消费购买行为。但是,其一消费者的稳定心理和行为特征所能持续的时间长度,是很难界定的,而且具备一定的稳定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人们在具体做出消费决策时往往有具备一定的冲动性,使得这一稳定心理和行为特征丧失其现实意义;其二,由于统计工具本身局限于对数据的数理规律分析,其细分出的稳定心理和行为特征往往不可预知,常常偏离研究方向很远。

(3)从事前细分到事后细分。事前细分最终得出的细分类群结果依赖于研究者对消费者行为所做的定性分析,而对于消费者市场行为所做的定性分析大多源于细分者自身的经验,后期开始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消费者心理的分析使得研究者发现收集更多的市场细分的相关信息成为必要,而收集了大量信息后研究者往往就会发现原有的市场细分变量不足以囊括所收集的信息,正是基于这一点,事后细分应运而生。事后细分克服了事前细分对于所收集的市场细分相关信息利用不足的问题,有着其严密的逻辑:首先通过抽样来收集市场信息,然后在假定某一时空点的统计结果可以反映消费者的稳定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基础上以统计分析工具对市场信息所反映的市场状况进行分析,从而获得市场细分的结果。笔者认为,事后细分的出现,反映出市场细分方法研究正在不断朝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它表现了市场细分方法研究的下列发展倾向:其一,市场细分方法研究开始强调市场细分方法应该忠于市场的现实状况,不能完全依靠定性地经验性分析;其二,市场细分方法研究应该借助相关工具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先进的科学方法来完善市场细分方法的逻辑性。

2.静态细分与动态细分

(1)静态细分。静态细分是把时间轴假设不动,而考虑当前市场空间下各类不同消费心理动机以及与此相应的价值利益需求的差异。其优点是对目前市场的状况可以获得比较清晰和直接的认识。而其缺点却十分明显――“只能得到市场消费需求某一时段的快照,对于所切分到的各个消费群以后的需求变化无法得知。”同时,由于静态细分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分析和调查研究目前的市场状况,从而产生了研究分析与实际情况的脱钩,往往是一番调查研究之后弄清楚的是过去某一段时间内市场的状况,但市场已经出现了新的市场变化,使得静态细分的结果只能发表在各种刊物上而失去其应用于市场实践的价值。

(2)动态细分。动态细分是跟随实际市场中的一切变化来进行市场细分。从而使细分有了相当大的难度。目前借助统计工具以及相关研究的成果使得动态细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定性分析的同时借助统计工具预测将来市场的变化,同时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收集到的市场相关信息以反映市场变化的真实面貌。

通常动态细分的结果有两种:其一,企业锁定一个顾客群,竭尽全力向这个顾客群提供不同的产品或劳务以满足固定的顾客群的变化着的需求,在该种情况下,顾客的生命价值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二,企业以固定的产品或劳务在广阔的市场中锁定具备固定特征的一个特征消费者群,当原顾客群中的顾客需求发生变化时,企业在市场中继续寻找满足原有特征的顾客群,也就是固定的产品或劳务推向某一典型特征的细分市场。这两种结果都对营销实践起到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

(3)从静态细分到动态细分。所谓动态系统,就是指系统的状态变量是时间的函数,也就是说,系统的状态变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绝大多数的系统都是动态系统。所谓静态系统,是指表征系统运动的数学模型中不包含时间的因素,也就是说,这种模型中的变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静态系统有其相对性。市场细分当然不是在一个静态系统中的。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演进过程之中。随着以速度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到来,世界步入了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与个性时代,从而使得企业的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关系范式下市场细分的动态性质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顾客需求变化带来的动态;二是顾客生命周期阶段化带来的变化;三是顾客与市场隶属关系变化带来的动态。以上可以看出,市场细分逐步走向动态细分有着其必然性。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动态细分虽然目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动态细分的相关研究是静态细分研究不容忽视的补充。它反映出了市场细分方法研究已经朝着对市场的长期把握的方向在发展。面对目前市场变化的加快,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营销管理》一书中就谈到市场细分需要跟随市场的脚步的观点,他认为市场细分应该是一项经常性工作。笔者认为市场细分方法研究的发展方向中肯定不会偏离对市场的动态把握的方法。

市场细分与定位依赖的是这样一种观念:市场是不可改变的。这种细分可能产生横向创意。但是,日常营销与企业的实施和监控营销项目使营销人员大多数时候都是以细分(固定)市场来着手工作,可将之称为“市场短视症”。因此,对于从长期来看,对于市场的不断变化发展而言,市场细分方法必然不能“短视”,必须朝着动态细分的方向发展。目前市场细分已经不仅朝动态方向发展,研究者们已经开始对如何在市场细分的同时发挥企业的长处进行研究,开始强调把握市场的同时把握企业自身。如果说利益细分是把握市场上的消费者,那么价值细分就是把握企业自身,而消费者生活形态细分就是强调两者的兼容并包,未来的消费者市场细分方法必然以达到这一要求为目的。

三、消费者市场细分方法的演进轨迹

1.消费者市场方法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早期传统的定性细分方法;第二阶段,统计学等工具学科应用于消费者市场细分领域,以聚类为基础的事后细分成为消费者市场细分领域中除传统定性细分方法外的另一块大陆;第三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学科都向前发展,促使研究者们开始强调对消费者市场进行深层次细分,生活形态细分成为消费者市场细分最前沿的代表。消费者市场细分方法的发展历程是一个由“事前”向“事后”、由“静态”向“动态”复合发展的过程。

2.消费者市场细分方法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在前面对于静态细分与动态细分的分析中,笔者已经指出基于对变化越来越快的市场进行把握的要求,市场细分朝着对市场的长期把握的方向进行发展是必然的。然而目前由于相关理论研究的局限性,对于动态市场细分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而且相关的消费者市场细分方法研究在该领域还没能成为主流。笔者认为消费者市场细分方法研究的下一阶段就是在前面论述的第三阶段的基础上对消费者市场进行动态细分,这种动态是在市场细分方法中考虑时间推移对消费者市场所造成的影响,从而达到对消费者市场的深入细分,而不是仅仅限于锁定一个顾客群或者依托一种固定的产品或者劳务去寻找特定的顾客群。

参考文献:

[1]吴键安 钟育赣: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第11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罗纪宁:市场细分的系统内涵及其在企业营销决策中的应用[J].江苏商论,2006年,第5期;26~27

[4]郑 琦:利益细分变量研究与消费者市场细分[J].南开管理评论,2000年,第4期;60~63

[5]陈静宇:价值细分-价值驱动的细分模型[J].中国流通经济,2003年,第6期;53~56

[6]罗纪宁:市场细分研究综述:回顾与展望[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44~48

[7]王冬英:论市场细分的系统内涵与应用[J].企业活力,2004年11期

[8]冯国瑞.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与认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9]汪 涛:市场的演进和改革的方向[J].江淮论坛,2001年,第1期;49~53

[10]汪 涛 徐 岚:新营销理论的发展与整合[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2月,第2期;20~23

第2篇:消费者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成人反牙合;多曲方丝弓技术;软组织头影测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8)08-1203-03

To research the parenchyma effect by means of nonoperation to treat the patients ofcrossbite

ZHU Wei1,ZHOU Shan2,YU Xing-peng3,XU Yi-nan2

(1.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The 4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6,Heilongjiang,China;2.The 2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3.The 2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parenchyma cephalometrics analysis before with after orthodontic treatment to ensure the effect when adults crossbite was treatedby means of nonoperative treatment. MethodsTo extract four premolars. Edgewise appliance with MEAWwas adopted to treat 15 patients of true skeletal ClassIII malocclusion. X-ray Parenchyma Cephalometrics was adopted to compare patients' changes of profile before with after the orthodontic treatment.Results①The parenchyma changed obviously. The profile is more close to normal state. ②NLA decreased by 9.50°. LLL decreasedby 2.85°. ULPincreased by 1.30°; LLP decreased by 2.30 °. H Angle increased by2.10°. ③The relations of H Line andparenchymaprofile :Nose-H Line (mm) decreased by 3.00mm; Nasolabial groove--H Line (mm) increased by 2.10mm; Labium superius- H Line (mm) decreased by 1.95mm; Mentolabial groove- H Line (mm) increased by 1.75mm. ConclusionTo treatcrossbite by means of nonoperative treatment can obtain satisfying parenchymaeffect.

Key words:adults crossbite;MEAW;parenchymacephalometrics

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外貌好看与否,直接看到的不只是骨骼所呈现出的面部轮廓,更重要的是软组织所呈现出的面容。因此,对于不愿接受正牙合外科手术的成人反牙合患者,单纯正畸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代偿性矫正,即通过牙齿的移动、牙冠根的转矩调整、以及上下齿槽骨及颌骨的轻微变化来带动软组织的相应变化,使面型有所改善。因此,软组织测量分析内容是成人单纯正畸方法矫正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2005~2007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及第二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恒牙期骨性III类错牙合畸形的15例(男5例,女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18.0~28.5岁,平均21.5岁。病例选择标准:①磨牙近中关系;②下颌反覆盖程度不大(II°以内);③临床观察软组织侧貌为III类凹面型;④头影测量分析 ANB角为-0.5~-6.0°。

1.2 矫治方法和步骤:①镍-钛丝排齐上下牙列;②不锈钢圆丝拉尖牙向远中,并进一步排齐整平牙弓;③不锈钢方丝闭隙曲关闭剩余间隙;④多曲方丝弓直立后牙及Ⅲ类颌间短牵引调整上下颌骨位置;⑤多曲方丝弓技术进一步调整上下颌咬合关系达到基本正常。

1.3 研究方法:每位研究对象在矫治前后均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片。由同一医师在同一时段完成描图、定点及测量,并将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患者矫治前后数据的变化。

1.4 统计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统计结果由Spss10.0软件包完成。

2结果

2.1 矫治前后软组织的头影测量结果见表1。

2.2 患者面型有所改善,磨牙关系为中性或轻度近中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

2.3 双侧颞下颌关节未见异常。曲面断层片示牙根未见明显吸收。

3典型病例

某女,28岁。磨牙为近中关系,前牙反牙合。13、23唇向低位,18、28、38、48已萌出,38近中阻生,47缺失,48近中移位。面中1/3略凹陷,颏部前突,下颌不能后退至对刃。头颅侧位片示该患者为骨性Ⅲ类错牙合(ANB角为-6.0°)矫治方法:拔除14、24、34、38、44,用镍钛丝排齐整平牙列后,下颌戴舌弓及37、47上戴带环以增加后牙支抗,链状皮圈牵尖牙向远中,方丝闭隙后,多曲方丝弓技术颌间Ⅲ类短牵引同时直立后牙,并进一步调整上下牙列咬合关系,疗程共30个月。矫治后磨牙关系为轻度近中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软组织侧貌有所改善。患者矫治前后软组织面型如图1~4。

4讨论

专家认为,儿童快速生长期 (11~15岁)上下颌骨的发育非常迅速,是进行正畸矫治的最佳时期[1]。此阶段过去后,生长发育趋于缓慢直至停止。骨改建能力变差,尤其是骨性错牙合畸形更失去了最佳矫治时机。但由于我国具体的国情,十余年前一些孩子的父母尚未有较强矫治意识,导致这些孩子长大后意识到自己错牙合严重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矫治时机,他们又不想接受正颌外科手术所带来的巨大创伤和不便,因此非手术方法治疗成人反牙合越来越受到关注。

非手术疗法的设计方案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略有不同。在减数方面,前牙反牙合伴上颌牙列拥挤,且拥挤度在II°以上者,拔除4个前磨牙;单纯性前牙反牙合或伴下颌轻度拥挤者,拔除双下前磨牙; 所有患者下颌智齿未萌出或阻生者均需拔除;上颌牙列拥挤的患者或上智齿阻生者亦需拔除。在支抗方面,一般均需戴用下颌舌弓,且37和47亦需戴上带环以增加支抗避免下后牙前移。上牙弓多采取弱支抗,希望磨牙适当前移,从而缓解磨牙的近中错牙合,使之成为轻微近中或中性关系。同时,下前牙通过远中舌向移位,与上前牙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从而解除前牙III类错牙合畸形。在矫正牙齿反牙合的同时,兼用III类颌间牵引,在可能的范围和程度下牵下颌向后,用以缓解反牙合面型。当然,正畸矫治过程中使用的多曲方丝弓技术,在直立后牙、避免前牙开牙合及III类短牵引调整咬合关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

此研究结果发现,经非手术方法矫治后的患者,其NLA、LLL、ULP、LLP、H角在矫治前后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上下唇突度有明显改善;而鼻点、鼻唇沟、下唇突点、颏唇沟与Holdaway线(H线)的距离在矫治前后亦出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矫治后的测量值更接近于正常牙合均值,说明患者软组织侧貌有很大改观。很显然,从表一整个的测量结果来看,除UFH和ULL外,几乎所有软组织测量值均发生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矫治效果。因此可以说,非手术方法治疗成人反牙合患者获得了相对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段银钟.口腔正畸临床技术大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71.

第3篇:消费者分析方法范文

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类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本文试图将其归类,认为可以划分为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也可以划分为外部线索方法与内部线索方法。现简述如下:

1.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

(1)定性方法。定性方法是指利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本质区别来划分,它的基础是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不需要进行定量分析。例如众多营销学教科书中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划分为求廉、求实、求名、求美、求新、求同、好胜、炫耀、便利和偏爱等类型。丁志华(2005)根据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和价值认知程度的不同,将消费者购买行为划分为价格型、价值型、忠诚型和便利型四类。李国庆(2006)根据品牌知觉中的涉入度、知觉品牌差异和享乐消费与实用消费这三个因素将消费者购买行为划分为冲动购买、习惯性购买、寻求多样化购买、忠诚购买、减少失调购买、影响购买、促销反应购买和复杂购买八种。

(2)定量方法。所谓的定量方法,就是利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数据资料,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技术,从而得到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分类结果。

例如张干群(2004)对江苏三所大学的6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得到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八种类型:攀比炫耀型、市场流行型、他人主导型、张扬个性型、小心谨慎型、鲁莽冲动型、调解情绪型和勤俭节约型。

2.外部线索方法与内部线索方法

(1)外部线索方法。所谓的外部线索方法,指的是从消费者行为的外部观察,从而推断购买行为的类型。这类方法与定性方法较为相似,区别在于定性方法是以现有理论为标准来划分消费者行为,而外部线索方法则不一定,它或者以现有理论为标准,或者以经验为标准。例如在通用的市场细分方法中,根据地理环境、人口统计指标等将消费者划分为若干类型。

(2)内部线索方法。内部线索方法是指从消费者行为规律的内部入手,从而得到购买行为的分类结果。这种方法大多是定量分析,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定性分析,它的关键是从消费者的心理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张红明(2005)以心理结构的分化与组合过程及人的精神追求的阶段的区分作为标准,将消费体验行为划分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成就体验、精神体验和心灵体验五类。王龙(2004)按照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以及需求表诉的强弱把消费者互联网购买行为划分为四类:确定型、偏好型、习惯型和简单型。总结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主张从外部线索入手,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类。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摆脱对现有理论的依赖,直接分析消费者行为本身,这样得到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类。围绕这个主题,本研究拟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量表设计。数据的收集将通过问卷调查这种方式,所以需要设计量表。量表采用里克特5级语义方法计分。量表的问项则通过查阅文献后确定,并经过初试后最终定稿。

2.样本抽取。一般考虑随机抽样,但是为了便于操作,可以考虑分层抽取样本。样本量应该大于500。

3.数据分析。这是本研究的关键。拟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就数据分析数据,得到聚类的结果。

4.结论解释。最后,针对因子分析的结论,结合实际进行解释。

三、实验数据

1.数据来源。刘金平、张松鹤(2003)进行的“汽车品牌跟踪研究”。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根据生活方式对汽车消费者进行分类。根据刘金平(2003)的报道,该项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沈阳、西安、厦门和大连共8个城市,并根据其代表性分配样本量,依次为441、390、391、329、304、131、131和248份。该研究设计了“汽车品牌跟踪研究问卷”,主要采用里克特式5级量表法计分。该量表根据生活方式的经典量表设计了45个问句。

2.数据分析。分半信度检验结果为:整体信度系数为0.8601,前半部分的α-系数为0.8105,后半部分的α-系数为0.8301。前十个因子的累计解释能力达到47.72%。这对于大样本、个体差异较大的测试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即决定抽取10个公共因子。为了使因子载荷较为集中,以便于公共因子发挥解释能力,对因子载荷实施最大方差旋转。

3.因子命名与解释。然后,根据各公共因子所代表的项目,对上述10个公共因子进行命名。

刘金平(2003)指出,公共因子1代表条理性;公共因子2代表主导性;公共因子3代表个性化;公共因子4代表金钱导向;公共因子5代表广告认可;公共因子6代表休闲需求;公共因子7代表浪漫导向;公共因子8代表家庭导向;公共因子9代表非家庭导向;公共因子10代表实用性。这十个公共因子反映了汽车消费者生活方式的10种类型。相应的就可以将汽车消费者划分为10种类型。

第4篇:消费者分析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论证了使用因子分析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类的优势和可行性。并采用现有数据,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几大类型。结果可信。

一、文献回顾

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类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本文试图将其归类,认为可以划分为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也可以划分为外部线索方法与内部线索方法。现简述如下:

1.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

(1)定性方法。定性方法是指利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本质区别来划分,它的基础是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不需要进行定量分析。例如众多营销学教科书中将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划分为求廉、求实、求名、求美、求新、求同、好胜、炫耀、便利和偏爱等类型。丁志华(2005)根据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和价值认知程度的不同,将消费者购买行为划分为价格型、价值型、忠诚型和便利型四类。李国庆(2006)根据品牌知觉中的涉入度、知觉品牌差异和享乐消费与实用消费这三个因素将消费者购买行为划分为冲动购买、习惯性购买、寻求多样化购买、忠诚购买、减少失调购买、影响购买、促销反应购买和复杂购买八种。

(2)定量方法。所谓的定量方法,就是利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数据资料,通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技术,从而得到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分类结果。

例如张干群(2004)对江苏三所大学的6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得到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八种类型:攀比炫耀型、市场流行型、他人主导型、张扬个性型、小心谨慎型、鲁莽冲动型、调解情绪型和勤俭节约型。

2.外部线索方法与内部线索方法

(1)外部线索方法。所谓的外部线索方法,指的是从消费者行为的外部观察,从而推断购买行为的类型。这类方法与定性方法较为相似,区别在于定性方法是以现有理论为标准来划分消费者行为,而外部线索方法则不一定,它或者以现有理论为标准,或者以经验为标准。例如在通用的市场细分方法中,根据地理环境、人口统计指标等将消费者划分为若干类型。

(2)内部线索方法。内部线索方法是指从消费者行为规律的内部入手,从而得到购买行为的分类结果。这种方法大多是定量分析,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定性分析,它的关键是从消费者的心理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张红明(2005)以心理结构的分化与组合过程及人的精神追求的阶段的区分作为标准,将消费体验行为划分为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成就体验、精神体验和心灵体验五类。王龙(2004)按照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以及需求表诉的强弱把消费者互联网购买行为划分为四类:确定型、偏好型、习惯型和简单型。总结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主张从外部线索入手,利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类。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摆脱对现有理论的依赖,直接分析消费者行为本身,这样得到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分类。围绕这个主题,本研究拟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量表设计。数据的收集将通过问卷调查这种方式,所以需要设计量表。量表采用里克特5级语义方法计分。量表的问项则通过查阅文献后确定,并经过初试后最终定稿。

2.样本抽取。一般考虑随机抽样,但是为了便于操作,可以考虑分层抽取样本。样本量应该大于500。

3.数据分析。这是本研究的关键。拟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就数据分析数据,得到聚类的结果。

4.结论解释。最后,针对因子分析的结论,结合实际进行解释。

三、实验数据

1.数据来源。刘金平、张松鹤(2003)进行的“汽车品牌跟踪研究”。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根据生活方式对汽车消费者进行分类。根据刘金平(2003)的报道,该项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北京、广州、上海、成都、沈阳、西安、厦门和大连共8个城市,并根据其代表性分配样本量,依次为441、390、391、329、304、131、131和248份。该研究设计了“汽车品牌跟踪研究问卷”,主要采用里克特式5级量表法计分。该量表根据生活方式的经典量表设计了45个问句。

2.数据分析。分半信度检验结果为:整体信度系数为0.8601,前半部分的α-系数为0.8105,后半部分的α-系数为0.8301。前十个因子的累计解释能力达到47.72%。这对于大样本、个体差异较大的测试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即决定抽取10个公共因子。为了使因子载荷较为集中,以便于公共因子发挥解释能力,对因子载荷实施最大方差旋转。

3.因子命名与解释。然后,根据各公共因子所代表的项目,对上述10个公共因子进行命名。

刘金平(2003)指出,公共因子1代表条理性;公共因子2代表主导性;公共因子3代表个性化;公共因子4代表金钱导向;公共因子5代表广告认可;公共因子6代表休闲需求;公共因子7代表浪漫导向;公共因子8代表家庭导向;公共因子9代表非家庭导向;公共因子10代表实用性。这十个公共因子反映了汽车消费者生活方式的10种类型。相应的就可以将汽车消费者划分为10种类型。

第5篇:消费者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理论模型;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88

0 引言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社会的稳定、厂商的经济利益。从目前的国内形势来看,消费者对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评价并不理想,甚至有些消费者并不认同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改善。在某种程度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情况反映了大众对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的满意度,也直接成为影响其消费行为的关键因素,总而言之,许多消费者对现有食品的供给产生了安全风险认知的偏差。Hornibrook等通过建立感知风险理论计算模型,研究了购买超市高级牛肉消费者的风险认知的情况和规律。高艳等构建了食品安全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理论模型,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模型的相关假设进行检验实证。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国内外文献中有关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及测量方法和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措施,并重点分析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理论,为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1 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和测量方法

风险认知是心理学中的概念,周应恒等将风险认知定义为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时感知到所购买产品性能达不到预期的可能性,外界环境中的复杂多样性会造成个体风险认知产生较大差异。个体主义的风险认知理论亦称为风险的心理测量理论,在主观情况下,运用多种心理测量标度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具有表达明确、成熟、影响力的特征。通过个人的经验数据概括出社会公众特征。风险认知的理论模型主要可以分为双因素模型和多维度模型两种,下面对两种模型进行详细介绍。

1.1 双因素模型

双因素模型又称不确定性后果法,它将消费者的风险认知划分为两个维度:即认知到的风险作为购买结果的不确定性和不利的购买所带来后果的严重性。两个维度可用来预测消费者风险认知的大小。对两个维度该相加还是相乘,学者们持不同的意见。

1.2 多维度模型

利用风险要素法,可将风险认知分为多个维度来研究。而国内外学者对感知风险维度的划分方法可以总结如表1所示。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六维度风险构面,即包括心理风险、财务风险、性能风险、身体风险、社会风险和时间风险。

1.3 风险认知的测量方法

测量风险认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心理学测量范式和实验法。心理学测量范式是由Slovic等人提出来的,是目前多数风险认知研究中采用的测量方法。该方法是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询问被访者相关问题,并利用李克特量表进行量化,最后通过赋值评分得出被测试者对风险认知大小。在心理测量范式中常运用揭示优先法和表达优先法两种方法。揭示优先法是从历史的角度,利用统计数据以及损益比等分析材料,对风险进行判断。表达优先法是假设公众自动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并直接要求被测试者表述其看法,但这一方法的主要困难是样本的确定。国内研究比较倾向于心理学测量范式,但是该方法也有不足,例如在调研时往往描述的是被访者之前的经历,而不是对未来的描述,且风险感知是动态的,不利于调查者收集。实验法是以实验控制的方式,探讨风险认知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Liu等基于多层次方法,提出了定性、半定量、定量三种层次的危险评估框架,指出风险危害的可能性和风险的交互作用。

2 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及其措施

基于前人研究结果可以得到消费者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产品信息、风险态度、参与程度和信任等五个方面因素。

2.1 个体特征因素

个体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水平、家庭结构、收入、居住地等。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是影响消费者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杨柳等研究得出农户性别、年龄等个体特征显著地影响农户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担忧程度。曾寅初等研究表明女性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高于男性,于铁山却指出在食品安全本身风险认知方面,男性对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要高于女性。周萍入等则认为性别、年龄影响不大,职业有一定影响。

2.2 产品信息因素

从信息来源角度来看,食品的质量安全信息包括政府、社会中间组织、企业和消费者这四类主体的信息。电视和报纸是当前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的主要途径。周萍入等认为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渠道的获取显著影响消费者安全风险认知。积累、补充和搜索产品知识可以降低消费者对风险后果评估的不确定性和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但由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容易产生偏差。消费者食品安全感知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对购买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提品风险信息的不完全性、媒体报道的偏差、竞争激烈的加剧程度等因素造成消费者不能客观地感知产品风险水平,不利于做出科学的购买决策。新闻和娱乐媒体对塑造个体上的风险认知和社会层面的风险认知影响很大。减少风险认知偏差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消费者对超市的忠诚度,让消费者了解零售商在供应链方面的政策和投资策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认知属于主观的判断,这给政府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3 风险态度因素

风险态度是消费者面对不同风险水平的一贯选择趋向或消费者接受风险的意愿程度。大量涉及食品安全事件的实证研究表明,消费者的风险态度与风险认知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消费者的风险认知与风险偏好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偏好风险的人往往形成低水平的感知风险,而厌恶风险的人则反之。消费者的态度又与人口社会特征相联系。周萍入等认为风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对风险认知有影响,其中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较显著。赵俊晔等对受访者进行调查,有99%的人认为目前市场上的水果或多或少存在农药残留,表明绝大多数人对水果安全持消极的态度。稳定其风险偏好,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的风险感知水平,具体措施有:提供差异化与多样化的商品、保持风险信息渠道的畅通、优化产品的质量控制系统、提高产品结构的差异化程度、培育核心竞争力及提高供应链的协调程度。

2.4 参与程度因素

参与程度又称为“卷入程度”,指消费者与所购买产品之间的相关程度,可以表现为对产品的兴趣、关心程度等,是影响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商品的价格很高时,消费者感受到损失金钱的风险水平会越高。消费者对奶制品的感知风险显著地受到阶段性因素的影响,比如消费的频率、个人经历。如果公众的关注程度越高、安全意识越强,那么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认知越高。

2.5 信任因素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信任因素包括对信息主体、信息途径和信息本身的信任。实证结果得出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对政府和企业所采取的措施的信任程度显著地影响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例如对于消费者而言,食品安全的信任属性是与高水平的感知风险相联系的。人们对绿色食品信息了解越多,信任程度越高。张文胜等人通过Logistic模型实证研究发现,通过朋友和家人的信息途径传播的乳制品安全信息,受到信任程度较高。另外,消费者对政策部门信息、专家意见以及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存在一定的疑虑,企业盲目进行品牌宣传及规模扩张可能会增加消费者对乳制品安全的不信任。

3 结论与展望

国外在研究食品安全风险认知时考虑了消费者一些复杂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研究对象为蔬菜、饮品、牛肉等食品,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模型有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普通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模型、分层模型、结构方程模型等。然而,笔者还发现了已有研究中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第一,有关风险认知的实证研究方法较多,但是国内许多学者只是简单地将国外的理论应用,而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第二,研究的影响因素过于集中,基本上都是从人口统计学的特征入手,很少有文献是从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价值观角度进行研究;第三,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对二、三线城市研究较少。综上所述,应该进一步研究更为准确的测量方法,以测量消费者安全风险认知水平,深入探索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合理地引导消费者的安全风险认知,减少消费者的认知偏差。

参考文献

[1]赵俊晔,武婕,张峭.北京市草莓农药残留超标风险事件中消费者风险认知和消费意愿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12):35-39.

[2]王常伟,顾海英.消费者食品安全感知、监管满意度与支付意愿[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89-95.

[3]杨柳,邱力生.农村居民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河南的案例研究[J].经济经纬,2014,(06):41-45.

[4]Martin W E,Martin I M,Kent B.The role of risk perceptions in the risk mitigation process:the case of wildfire in high risk communitie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91(2):489-498.

[5]Penney U.Exploring the urban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local foo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14,42(7):580-594.

[6]Hornibrook S A,Mccarthy M,Fearne A.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risk:The case of beef purchases in Irish supermarke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05,33(10):701-715.

[7]高艳,石岿然.感知信息不对称、透明度及购买意愿――基于“食品安全”问题背景下城镇居民的实证分析[J].食品工业,2015,(01):226-231.

[8]周应恒,卓佳.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研究――基于三聚氰胺事件下南京消费者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0,(02):89-96.

[9]于铁山.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对武汉市食品安全风险认知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101-108.

[10]Oh S H,Paek H J,Hove T.Cognitive and emotional dimensions of perceived risk characteristics,genre-specific media effects,and risk perceptions:the case of H1N1 influenza in South Korea[J].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5,25(1):14-32.

[11]Cunningham S M.The Major Dimensions of Perceived Risk[J].Risk Taking and Information Handling in Consumer Behavior,1967.

[12]Yeung R M W,Morris J.Food safety risk:Consumer perception and purchase behaviour[J].British Food Journal,2001,103(3):170-187.

[13]Roselius T.Consumer Rankings of Risk Reduction Methods[J].Journal of Marketing,1971,35:56-61.

[14]Jacoby J,Kaplan L B.The Components of Perceived Risk[J].Proceedings of the 3rd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1972.

[15]Stone R N,Gronhaug K.Perceived risk:Further considerations for the marketing discipline[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3,27(3):39-50.

[16]刘燕,纪成君.口传视角的消费者食品安全负面信息感知风险――维度与测量[J].经济体制改革,2013,(06):36-40.

[17]周萍入,齐振宏.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健康风险与生态风险认知实证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5-10.

[18]Slovic P.Perception of risk:Reflections on the psychometric paradigm[J].Social Theories of Risk,1992,236(3):112-112.

[19]Liu Z,Nadim F,Garciaaristizabal A,et al.A three-level framework for multi-risk assessment[J].Georisk Assessment & Management of Risk for Engineered Systems & Geohazards,2015,(9):1-16.

[20]曾寅初,夏薇,黄波.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与认知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消费者调查的分析[J].消费经济,2007,(01):38-42.

[21]全世文,曾寅初,刘媛媛.消费者对国内外品牌奶制品的感知风险与风险态度――基于三聚氰胺事件后的消费者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1,(02):2-15,25.

第6篇:消费者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8-0072-01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民众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可追溯体系被认为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吴林海等,2010)。

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方式,建立了食品可追溯系统。中国政府在2000年后开始试点建设食品可追溯体系。但是与普通食品相比,可追溯食品的成本大大提高,市场价格也随之提高。那么,消费者是否愿意支付可追溯食品所产生的额外价格,便成了可追溯食品体系能否顺利实施的核心问题,甚至关系到食品安全问题的顺利解决。在理论界,不同学者对可追溯食品的支付意愿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一、学者对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的研究

对于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的研究,学者在研究对象的选取、变量和方法的选择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研究对象不同

国内外学者对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的研究,研究对象以可追溯食品、可追溯农产品居多(吴林海等,2010;韩杨,乔娟,2009;赵荣等,2010;杨倍贝等,2009),还有部分学者则以具体的可追溯食品为研究对象。由于猪肉的消费比重较大,也是可追溯体系实施的重点对象,所以学者以可追溯猪肉为研究对象的较为多见(吴林海等2012;吴林海等2013;祁胜媚等,2011)。此外,也有部分学者以可追溯牛肉和火鸡为研究对象(周应恒等,2008;Angulo and Gil,2005;Lichtenberg L,2008)。

(二)变量选择不同

对于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的自变量的选取,不同学者的选择不同,并在研究中对其进行验证。Angulo and Gil(2005)研究发现,对于附有可追溯认证标签的牛肉,西班牙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受到食品恐慌及对环境对于农产品产生的负面影响的感知等因素的影响。吴林海等(2010)在研究中指出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忧虑程度、对可追溯食品的态度、认知,消费者的年龄和学历等。徐玲玲等(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认知和购买意愿均不高,显著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忧患、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认知、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以及消费者性别、婚姻和收入状况等。

祁胜媚等(2011)基于扬州市消费者的调查,研究表明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购买行为受到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职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关注程度、信任程度等诸多因素的显著影响。王峰等(2009)通过研究认为,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的支付意愿受到职业、购买行为以及信息等因素的影响。

(三)方法选择不同

在研究方法的选取上,国外学者Hobbs(2002)、Dickinson 和 Bailey(2005)分别采用laboratory auction 方法和实验拍卖法。Lichtenberg L.(2008)等率先采用联合分析模型研究德国消费者对于可追溯性肉类(猪肉和火鸡)的支付意愿。国内学者主要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进行消费者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的研究(王峰等2009;赵荣等,2009;吴林海等2012)。

二、研究评述及展望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研究主要利用实证的方法测度不同地区消费者对于绿色农产品和可追溯食品的支付意愿,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在以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学者对不同消费者质量安全信息设定研究不够

学者对于消费者对质量安全信息的需求及对附有不同层次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食品支付意愿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学者吴林海等(2012)对此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对可追溯猪肉不同质量安全信息做出设定的基础上,研究了山东省潍坊市 765 位消费者对含有不同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猪肉的偏好。基于以上文献的研究,研究消费者对于附有不同层次质量安全信息的可追溯食品的支付意愿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便满足消费者对不同层次安全信息的可追溯食品的需求,促进可追溯食品推广与普及。

(二)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支付意愿研究标准不同,结论不同

学者对可追溯猪肉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对于同一种变量,不同学者由于调研的地域及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得出了并不一致的结论,因此,未来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需对变量、研究方法的选取进行优化并扩大样本量,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种类的食品(农产品)的产业环境和政策问题对于该问题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吴林海,徐玲玲,王晓莉.影响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额外价格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的主要因素――基于Logistic、Interval Censored的回归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4):77-86.

[2] 韩 杨,乔 娟.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态度、购买意愿及影响因素――基于北京市调查的检验与分析[J].技术经济,2009(4):37-53.

[3] 赵 荣,乔 娟,陈雨生.消费者对可追溯性食品的购买行为研究――基于北京市海淀区消费者调查的分析[J].技术经济,2009(1):40-45.

[4] 杨倍贝,吴秀敏.消费者对可追溯性农产品的购买意愿研究[J].农村经济,2009(8):58-59.

[5] 吴林海,卜 凡,朱 淀.消费者对含有不同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猪肉的消费偏好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10):13-22.

[6] 吴林海,王红纱,朱 淀,蔡 杰.消费者对不同层次安全信息可追溯猪肉的支付意愿 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8):39-45.

[7] 祁胜媚,杜 垒,蒋乃华,林 岩.消费者对可追溯猪肉的认知和购买行为分析――以扬州市消费者调查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15):9317-9320.

[8] 周应恒,王晓晴,耿献辉.消费者对加贴信息可追溯标签牛肉的购买行为分析――基于上海市家乐福超市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8(5):22-32.

[9] Angulo A M, Gil J M, Tamburo L. Food safety and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labelled beef in Spain[J]. Journal of Food Products Marketing, 2005,11(3): 89-105.

[10] 徐玲玲,吴林海,山丽杰.江苏省城市消费者可追溯食品购买意愿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2(1):7-11.

[11] Lichtenberg L, Heidecke S J, Becker T. Traceability of meat: Consumers’ associations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pay[C]//12th Congress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EAAE,2008.

[12] 王 锋,张小栓,穆维松,傅泽田.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的认知和支付意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3):68-74.

第7篇:消费者分析方法范文

一般来说,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价格要高于普通同类商品的价格。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消费者是否愿意花费更高的价格去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愿意支付的水平有多高,这些可能最终影响到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购买行为。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运用相关方法对支付意愿进行了估计,并对影响支付意愿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Buzbyetal•[1]通过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与消费者的年龄、收入和态度密切相关。Boc-caletti和Nardella[2]对意大利的消费者的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及其对农药所带来的风险的认知水平越高,其对有机蔬菜的支付意愿就越高,但是教育水平跟支付意愿成反比,该研究认为这是由于教育水平高的消费者对常规产品的安全性了解比较多的缘故。Loureiroetal•[3]通过对贴有生态标识的苹果的支付意愿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消费者只愿意支付一个很小的溢价。Umberger[4]在确定了美国消费者偏好国产牛肉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消费者对具有国产标识牛肉的支付意愿。国内学者侯守礼等[5]研究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支付意愿;梁勇等[6]对银川市居民为改善水环境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初步分析。但国内大多数研究在主要是运用Pobit或Logit等回归分析方法来对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进行研究,很少考虑到消费者个体特征间的差异对支付意愿水平的影响。本文以哈尔滨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城市居民生态消费的相关资料,研究城市居民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并运用交叉分析和差异分析的方法对此进行分析。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情况

(一)研究设计

1•调研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样本取样法,对样本的调查主要采用面对面的问卷式调查。样本单位为单个消费者,样本选自哈尔滨市香坊区、南岗区、道理区和道外区的消费者,调查地点选择在百货商店、超市、建材市场、居民小区等。2•数据来源本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实地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6月。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2份,获得有效问卷2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3%。

(二)样本情况

样本的统计结果表明,从年龄、收入等人口学特征看,调查范围比较广泛。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男性为135人,女性为154人,男女比例接近1∶1;年龄主要是在45岁以下(占86•8%),其中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人数为161人(占55•7%);家庭人均月收入以3000元以下居多(占73•3%);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学及以上学历占56•7%),这也基本代表了哈尔滨市居民的总体特征。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1•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生态环保型商品有点了解的消费者占57•4%(如表2所示)。对生态环保型商品不了解的消费者占24•2%,二项合计81•66%,可以看出哈尔滨是居民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了解水平还是很低的,而真正完全了解的人只有2•4%。可见,当前居民生态环保型商品认识水平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主要因素之一。这说明提高居民的生态环保型商品认识水平的重要性。

2•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质量的认同

一般说来,生态环保型商品的生产条件要求更为严格,生产技术更为规范,因而其质量比一般商品更高。调查结果显示,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质量表示信任的消费者有202人,占被调查总数的69•9%,这说明大多数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质量是认可的。

3•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

生态环保型商品分为2类,一类是仅有利于环境而对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无影响的生态环保型商品,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如由拥有减排处理技术的造纸厂生产的纸张;另一类是既有利于环境又有利于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的生态环保型商品,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如有机食品。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第一类环保型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比一般商品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占45%,而对第二类环保型产品,愿意支付比一般商品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占78•9%。相对于普通商品,对第一类环保型产品,3•8%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10%的比例,18•4%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0%~30%的比例,10•7%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30%~50%的比例,12•1%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50%以上的比例。对第二类环保型产品,6•9%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10%的比例,6•3%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0%~30%的比例,36•7%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30%~50%的比例,9•0%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50%以上的比例(如表4所示)。从整体上来看,哈尔滨市居民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多集中在10%~50%之间,消费者对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明显要高于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

(二)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程度与支付意愿的交叉分析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程度进行量化,0表示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不了解”,1表示“一般了解”,2表示“比较了解”,3表示“非常了解”。对于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认知程度为0的消费者共有70人,其中不愿意支付的人有51人,占72•9%;当认知程度为1时,总计有16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89人,占53•6%;当认知程度为2时,总计有4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19人,占41•3%;认知程度为3时,总计有7人,没有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如表5所示)。交叉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消费者认知程度的提高,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对于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认知程度为0的消费者总计为70人,其中不愿意支付的人有30人,占42•9%;当认知程度为1时,总计有16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30占18•1%;当认知程度为2时,总计有4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1人,占2•2%;认知程度为3时,总计有7人,没有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如表6所示)。交叉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消费者认知程度的提高,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

(三)消费者个体因素与支付意愿水平的差异分析

1•性别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7),居民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其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均大于0•05。#p#分页标题#e#

2•年龄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7),不同年龄段居民对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普遍具有显著差异,即年龄对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的F值的显著性概率(Sig•)均不超过0•05。进行各变量均值的两两比较(posthocmultiplecomparison),可以看出45~59岁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与30~44岁的消费者存在显著差别(Sig•=0•002<0•01),与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别(Sig•=0•023<0•05)。45~59岁的消费者较之30~44岁和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的均值水平要低,可以看出,以45岁为界,45岁以上的居民,较之45岁以下的消费者,对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偏低,其原因可能在于其对生态消费了解相对较少,没有了解生态消费的重要性,或者是其思想的局限性等。而相比于30~44的消费者,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相对低一些,其原因可能是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经济能力相对差一些,有的甚至还没有达到经济上的完全独立,因此相对低一些。

3•文化程度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对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程度对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的F值为20•827,其的显著性概率Sig•=0•000(0•001。进行各变量均值的两两比较,结果表明,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明显高与其以下的的消费者的支付水平。当消费者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后,其对环境问题,生态消费问题,甚至是关于生态消费的理解和自觉进行生态消费的行为会有所提高,因此其支付水平相对来说也比较高。

4•家庭收入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收入水平对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其F值为37•778,显著性概率Sig•=0•000(0•001。进行各变量均值的两两比较,结果表明,以家庭月收入3000~5000元为基准,家庭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明显要低,而家庭月收入高于5000元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相对来说也比较高。一个明显的结论是,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以后,其对消费质量和消费过程的要求也会随之提高,同时对自身的健康等更为重视,那么其对生态消费的支付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四、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居民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和意愿支付水平都不是很高。45%的被调查者对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有支付意愿;78•9%的被调查者对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有支付意愿。被调查者对两类生态环保型商品愿意比同类一般商品多支付的价格水平集中在10%~50%水平。(2)城市居民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程度不是很高,还缺乏一定的生态消费知识。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与其对生态环保型商品认知程度成正相关关系,随着认知程度的提高支付意愿水平也明显提高。(3)年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对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水平有显著差异。

作者:朱洪革 佟立志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一般来说,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价格要高于普通同类商品的价格。那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消费者是否愿意花费更高的价格去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愿意支付的水平有多高,这些可能最终影响到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购买行为。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运用相关方法对支付意愿进行了估计,并对影响支付意愿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Buzbyetal•[1]通过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支付意愿与消费者的年龄、收入和态度密切相关。Boc-caletti和Nardella[2]对意大利的消费者的研究表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及其对农药所带来的风险的认知水平越高,其对有机蔬菜的支付意愿就越高,但是教育水平跟支付意愿成反比,该研究认为这是由于教育水平高的消费者对常规产品的安全性了解比较多的缘故。Loureiroetal•[3]通过对贴有生态标识的苹果的支付意愿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消费者只愿意支付一个很小的溢价。Umberger[4]在确定了美国消费者偏好国产牛肉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消费者对具有国产标识牛肉的支付意愿。国内学者侯守礼等[5]研究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支付意愿;梁勇等[6]对银川市居民为改善水环境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作了初步分析。但国内大多数研究在主要是运用Pobit或Logit等回归分析方法来对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进行研究,很少考虑到消费者个体特征间的差异对支付意愿水平的影响。本文以哈尔滨市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城市居民生态消费的相关资料,研究城市居民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并运用交叉分析和差异分析的方法对此进行分析。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情况

(一)研究设计

1•调研方法本研究采用方便样本取样法,对样本的调查主要采用面对面的问卷式调查。样本单位为单个消费者,样本选自哈尔滨市香坊区、南岗区、道理区和道外区的消费者,调查地点选择在百货商店、超市、建材市场、居民小区等。2•数据来源本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实地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08年6月。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92份,获得有效问卷2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3%。

(二)样本情况

样本的统计结果表明,从年龄、收入等人口学特征看,调查范围比较广泛。样本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男性为135人,女性为154人,男女比例接近1∶1;年龄主要是在45岁以下(占86•8%),其中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人数为161人(占55•7%);家庭人均月收入以3000元以下居多(占73•3%);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大学及以上学历占56•7%),这也基本代表了哈尔滨市居民的总体特征。

三、数据分析结果

(一)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1•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

从调查结果来看,对生态环保型商品有点了解的消费者占57•4%(如表2所示)。对生态环保型商品不了解的消费者占24•2%,二项合计81•66%,可以看出哈尔滨是居民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了解水平还是很低的,而真正完全了解的人只有2•4%。可见,当前居民生态环保型商品认识水平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生态环保型商品的主要因素之一。这说明提高居民的生态环保型商品认识水平的重要性。

2•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质量的认同#p#分页标题#e#

一般说来,生态环保型商品的生产条件要求更为严格,生产技术更为规范,因而其质量比一般商品更高。调查结果显示,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质量表示信任的消费者有202人,占被调查总数的69•9%,这说明大多数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质量是认可的。

3•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

生态环保型商品分为2类,一类是仅有利于环境而对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无影响的生态环保型商品,称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如由拥有减排处理技术的造纸厂生产的纸张;另一类是既有利于环境又有利于消费者自身安全和健康的生态环保型商品,称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如有机食品。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第一类环保型产品,消费者愿意支付比一般商品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占45%,而对第二类环保型产品,愿意支付比一般商品更高价格的消费者占78•9%。相对于普通商品,对第一类环保型产品,3•8%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10%的比例,18•4%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0%~30%的比例,10•7%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30%~50%的比例,12•1%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50%以上的比例。对第二类环保型产品,6•9%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10%的比例,6•3%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10%~30%的比例,36•7%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30%~50%的比例,9•0%的消费者愿意多支付50%以上的比例(如表4所示)。从整体上来看,哈尔滨市居民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多集中在10%~50%之间,消费者对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的支付意愿水平明显要高于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

(二)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程度与支付意愿的交叉分析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的认知程度进行量化,0表示消费者对生态环保型商品“不了解”,1表示“一般了解”,2表示“比较了解”,3表示“非常了解”。对于第一类生态环保型商品,认知程度为0的消费者共有70人,其中不愿意支付的人有51人,占72•9%;当认知程度为1时,总计有16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89人,占53•6%;当认知程度为2时,总计有4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19人,占41•3%;认知程度为3时,总计有7人,没有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如表5所示)。交叉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消费者认知程度的提高,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对于第二类生态环保型商品,认知程度为0的消费者总计为70人,其中不愿意支付的人有30人,占42•9%;当认知程度为1时,总计有16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30占18•1%;当认知程度为2时,总计有46人,不愿意支付的人数为1人,占2•2%;认知程度为3时,总计有7人,没有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如表6所示)。交叉分析的结果表明,随着消费者认知程度的提高,不愿意支付的消费者的比例在不断的减少。

(三)消费者个体因素与支付意愿水平的差异分析

1•性别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7),居民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在性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其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Sig•)均大于0•05。

2•年龄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见表7),不同年龄段居民对生态消费的支付意愿水平普遍具有显著差异,即年龄对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的F值的显著性概率(Sig•)均不超过0•05。进行各变量均值的两两比较(posthocmultiplecomparison),可以看出45~59岁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与30~44岁的消费者存在显著差别(Sig•=0•002<0•01),与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别(Sig•=0•023<0•05)。45~59岁的消费者较之30~44岁和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的均值水平要低,可以看出,以45岁为界,45岁以上的居民,较之45岁以下的消费者,对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偏低,其原因可能在于其对生态消费了解相对较少,没有了解生态消费的重要性,或者是其思想的局限性等。而相比于30~44的消费者,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相对低一些,其原因可能是29岁以下的消费者的经济能力相对差一些,有的甚至还没有达到经济上的完全独立,因此相对低一些。

3•文化程度对居民支付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对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程度对居民生态消费支付意愿水平的F值为20•827,其的显著性概率Sig•=0•000(0•001。进行各变量均值的两两比较,结果表明,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水平明显高与其以下的的消费者的支付水平。当消费者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后,其对环境问题,生态消费问题,甚至是关于生态消费的理解和自觉进行生态消费的行为会有所提高,因此其支付水平相对来说也比较高。

第8篇:消费者分析方法范文

现在的网络购物深受广大网民的喜爱,它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进行网购时一般有下面几方面的特点:

①有大量的成员,

②顾客可以在网络上对购买的商品发表看法从而影响到其他网民的看法,

③大量的购买数据也会为网民指明那个时间断的购物趋势,

④对于较好的商品,为了省事大多数网民会进行购买。而数据挖掘对于网络购物有着重要的意义,网络购物数据库储存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而这些数据信息依靠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很难做出准确的分析,但是通过网络数据挖掘我们可以对海量的数据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他能同时搜索发现多种模式的信息,揭示隐藏的、不明显的、预料以外的数据,通过评估数据的特征、特性和规则,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意义的联系与趋势。这样对于网民在网购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很有意义。

二、数据挖掘的网络购物现状

21世纪互联网成为了人们的联系沟通的重要工具,网络购物越来越流行,而想要在充满虚假的网络上面进行购物,就要有合适的方法与手段进行甄别。数据挖掘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发现网民购买商品数据的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然后买家可以根据此来进行购买商品。在我国,数据挖掘应用于网络购物还处于试验的阶段,将它的理论基础转化为实践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在进行数据挖掘时会遇到种种的困难,比如:网络购物数据库内的数据没有及时的更新,数据库中的信息不够完善,数据的利用率不足,人们对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不信任等等。而且网络购物数据挖掘技术,它要么是对数据进行分析,要么是对网络关系进行分析,很少将二者综合起来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也会影响到数据挖掘技术所分析出来的信息的准确性,很难对于网络购物的买家产生说服力。由于网络不能使用卡,以及网络宣传是的资质证明的可欺骗性及不完整,导致许多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网络购买欲望受限。对企业而言,资质证明是网上合法性和安全性的基本保障,资质证明的标示既有利于监管部门监督管理,又有利于消费者判别和选择。由于我国已有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在网页上必须标明表示哪些资质合法有效的证明,也没有明确规定这些证明应当标示于何种位置、以何种方式标示,而卡的使用是硬性的问题,可以推荐卡实施与支付宝相关的业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方便。应对已经消费了的顾客要进行有效的售后回访,在消费者确认收获的同时对消费者进行回访,试问对品的满意程度,在一段时间后对消费者提供使用回访,给消费者最满意的服务,让消费者成为网店的永久性顾客,同时让消费者周边的潜在消费者相信网络的可靠性。而且,据调查,目前大部分网上客服均采用QQ联系的方式设置客服体系,亦有部分网上建立了网页对话模式,但是消费者和师无法面对面沟通的问题就导致很多的消费者对于急需的问题无法解决,卖家可以设置关键字的自动回复设置,只要消费者输入相应的关键字就能得到相应病况的治疗品,而且对该情况的也有相对应的健康小常识介绍,这样就部分解决消费者的需求。如果可以设置“如果有消费者浏览网页,客服人员就能与其主动联系”这样的服务系统,即是消费者首先与客服人员联系,这样就能大大的增加消费者的数量,而客服人员无法及时发现消费者,这也就使网上提供学服务有所欠缺。例如:在网络上销售年轻人信任度高的品品牌,对网页的设计偏向于年轻、有个性、有活力的网页版面,设计简单的购物环节,将繁琐的购物环节都省略,设计简单、快捷的购物渠道。并且根据消费者的心理进行简单的消费促销,但要严格保证不减退消费者的对与的信任度。

三、总结

第9篇:消费者分析方法范文

关键词:超市寄存 保管合同 借用合同 寄存声明

超市为了方便消费者购物同时方便自己进行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大多会在购物入口处设置自助寄存柜,同时引发的是因使用自主寄存柜而丢失钱物的问题,对于消费者所遭受的损失应当由谁来承担责任,我国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不同法官对该自助寄存的行为的法律性质认识不一,往往会出现不同的判决。而在理论界各学者也持不同观点,为了明确最终的责任承担者,本文旨在分析该自助寄存行为的法律性质,从而确定最终的责任承担者。同时本文也分析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

一、 关于超市自助存包制度法律性质的分析

超市自助存包,在消费者和超市之间形成的是保管合同还是借用合同往往是人们争议的焦点不同的性质认定将直接影响最终的责任承担者。依据《合同法》第365条的规定,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还该物的活动。367条规定:保管合同自保管物交付时成立,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369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保管场所或者方法。而借用合同属于无名合同,往往参照适用合同法有关租赁合同的规定。而学者将借用合同定义为:当事人约定出借人将出借物无偿贷于借用人,供其占有、控制、使用,并最终返还的合同。两种合同关系在交付方向和对象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于保管合同而言,是寄存人将保管物交付至保管人,也即消费者将钱物交付给超市,由超市进行保管。而对于借用合同则是出借人将出借物借与借用人,由借用人占有控制并使用,也即是超市将寄存柜借与消费者使用。

很多学者以及很多法院判决该种合同应当属于借用合同,原因如下:1.消费者在使用寄存柜时,通过放入物品、关闭箱门、吐出密码条一系列程序取得了该寄存柜的使用权,其可以自由决定将何种物品放入该寄存柜中并可以凭密码条自由存取物品,其取得了对该寄存柜的占有控制使用权,而寄存物品并没有发生占有控制的转移,超市不可以对该物品直接进行管理,未经特别的程序或者经消费者的请求和同意超市无权自行打开该寄存柜。而依据《合同法》365条的规定,该保管物的交付也即占有的转移为保管合同成立的必备条件。2.消费者可以自由决定寄存何种物品、寄存的时间,并可以随意取走所寄存的物品,其取得了对该寄存柜的占有控制使用权,符合借用合同的成立要件。

但是笔者认为该种合同应当为保管合同。《合同法》第365条规定了保管合同的含义,即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而确定该合同是否为保管合同最重要的就是确定在消费者使用自主寄存柜的过程是否满足了“保管人保管”和“寄存人交付”这两个行为特征。接下来我们要分析这两个特征。首先是“交付”。交付是指转移占有,分为“现实交付”和“观念交付”。现实交付指出让人将对于动产的直接管领力现实地转移与受让人,由受让人直接占有该动产。观念交付指在特殊情况下,法律允许当事人约定不予现实的交付动产,而采用一种变通的交付方法来代替实际交付,包括简易交付、占有改定及指示交付。笔者认为消费者寄存物品的过程属于占有改定,即该动产仍由寄存人占有,而超市仅取得对标的物的间接占有以代替标的物的实际交付。也即在此过程中,虽然超市并未取得对寄存物的直接管领力,但取得了对该标的物的间接占有。也即存在寄存人交付保管物的行为。其次是“保管”。超市是否存在保管行为呢?依据《合同法》第369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保管场所和保管方法。在超市中一般都会有工作人员在寄存柜负责保管管理等工作,该工作人员确定消费者是凭借密码条或者输入密码的方法来打开寄存柜,同时在消费者丢失密码条或者忘记密码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凭借自己手中的钥匙打开寄存柜,并通过询问消费者寄存柜中所存放的物品来确定该物品是不是该消费者所拥有。笔者认为这是超市所实施的保管行为。所以综上分析,在消费者自助寄存的过程中存在消费者交付保管物和超市保管保管物的行为,所以该行为为保管合同。

此处不将该合同认定为借用合同,还有如下原因:第一,从超市设置自助寄存的行为来看,其设置目的是为了避免部分素质欠佳的消费者的偷盜行为,商场一般不让消费者提包入内,从而减少损失。另外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7条,商场有保护消费者安全购物的义务,所以商场安排自主寄存柜也是履行法律义务的需要。也即超市为自己设定了要求顾客存包的权利,根据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超市则负有保障存包安全的义务,所以应当为保管合同。另外该自助寄存行为虽然看似是免费的,但消费者进入超市购物,超市获得了盈利,并且由于保管消费者存包的费用是已经计入营业费用从而计入到每件商品中,而该项费用则是由消费者来承担的。所以虽然看似免费但其实是有偿的,而借用合同则是无偿的,所以不属于借用合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消费者使用自主寄存柜的行为属于保管合同的性质。

二、关于商场发出的寄存声明的法律效力的分析

很多超市往往在寄存柜处声明“本店寄存柜仅属寄放用途,不具有任何保险用途,贵重物品请自己管理,如有遗失,本商场最高赔偿金额为X元”。在确定了自助寄存属于保管合同的前提下,我们来分析该种声明的效力问题,以更好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超市的声明。首先:该种声明属于合同法上的要约,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商场基于考虑自己的管理能力以及服务目的,认为自己不适宜保管贵重物品,发出保管一般物品但不保管贵重物品的要约,该要约意思表示真实、内容明确具体,属于合法的要约。消费者在存包前应认真阅读该要约,考虑是否接受该要约,从而缔结保管合同。如果消费者想要寄存贵重物品,则属于发出新的要约,只有在商场承诺的情况下双方才能缔结保管合同。其他类似保管期限的规定也属于商场发出的意思表示真实的要约,适用上述的分析。但对于该声明中限制赔偿金额的陈述,笔者认为是不合法的。因为消费者和商场之间形成了保管合同,而且基于上文的分析,该保管合同为有偿保管,所以对于赔偿的范围和金额应当依据合同法的规定来处理。商场应当尽到善良保管人的注意义务,只要保管人保管不善从而造成保管物损毁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不适用声明中的赔偿限额的规定。

参考文献:

[1]杨晓.超市寄存行为法律性质之解析.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6)

[2]孙艳兰.寄存隐患调查实录.观察与思考,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