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经济学总结范文

政治经济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经济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政治经济学总结

第1篇:政治经济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创新

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是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在政治经济学教学研究中受苏联范式的影响,恪守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教条,强调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忽视政治经济学的建设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的时代变迁,新经济的出现,“使知识经济成为新的社会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成为经济活动的新模式,网络经济成为新的经济运作方式”,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使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了变化。因此,在新时期和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在坚持理论指导的前提下,适应时代变迁,推进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

一、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应处理好的六个关系

“政治经济学必须发展,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政治经济学也不例外”,“科学的理论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在于它能够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随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能够不断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才是能够指导实践的理论”。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需要立足于新经济带来的现代社会形态的基本特征,立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的基本特征,使政治经济学能够与时俱进,增强政治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追求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因此,在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中需要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实现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要研究市场经济问题,但在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中政治经济学侧重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研究,通过人与人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的考察来解释经济的本质问题。而西方经济学侧重于经济运行分析,研究资源配置及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中,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要以市场经济为中心,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又要研究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重视经济运行分析。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要以经济学为主体,吸收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份,“借鉴西方经济学从资源配置角度研究生产方式”,实现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融合互补,提高政治经济学的学术生命力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

(二)处理好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在一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讲,在理论的号召和指导下,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楚改革的目的,形成“改革共识”,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尽管30年来,中国改革的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我国的改革理论仍处于滞后状态。为促进改革理论的发展,应在对实际应用性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把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与改革理论的创新结合起来。一是提升改革理论研究水平,不断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改革理论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人们对基础理论的研究积极性。二是处理好改革与实践的关系,一方面要善于从改革的实践中及时地总结、提升改革理论;另一方面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验证和修正理论。

(三)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可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这两种方法,它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应是统一的,相互补充的;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没有定性的定量是一种盲目的、毫无价值的定量;定量分析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从当前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来看,定量分析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定性分析,使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失去了思想性。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中要处理好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加强政治经济学的思想创新。

(四)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关系。改革开放之前,传统政治经济学居于中国经济学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传统政治经济学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相脱节,其解释和预测能力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传统政治经济学范式‘衰落’了”。因此需要进行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形成新的分析范式,而在理论创新中需要吸收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思想。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首先要处理好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借鉴和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合理成分。其次,要处理好与经济史学的关系,从经济学说史中吸取养分,继承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先进成分。同时从经济史的演化过程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特别是要从中国改革30年的历史事实中总结提炼经济思想,以推进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最后,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的关系,通过与经济社会学、经济哲学、经济伦理学等经济学分支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政治经济学的解释力。目前经济学的学科划分太细,肢解了整体性,在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其他分支学科关系的过程中,要加强与其他分支学科的紧密联系。

(五)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是处理好经济学与历史学科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托宾指出经济学走到极致,将无限地接近于历史学,因此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需要从史学中吸取养分,提高其创新力。二是处理好经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需要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和价值主张对政治经济学而言显得尤为重要,而政治经济学的争端也往往归结为价值论的争论,“任何纯理智的作用都不能决定关于最后价值的判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需要处理好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在与哲学的交叉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判断,建立政治经济学的伦理基础。三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心理学与经济学有着特殊的亲缘关系,心理学与经济学互涉的历史发轫于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哲学,随后经历了一个从相互分离到再度结合的过程。随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政治经济学自身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张,从而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日益增多的交叠。所以在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创新过程中,需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六)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创新过程中,不仅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而且需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一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关系。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科学。其最鲜明的特性是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结合开始于边际主义,数理方式是现代经济学方法论的标志,数理方法的运用不仅为经济学提供了研究的工具,而且通过数理的方法还可以发现规律,使经济学具有科学的形式。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文中提到马克思对数学分析的评价,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二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物理学的关系。经济学很早就从物理学中吸取思想方法,经济学中所使用的机制、均衡、熵定律都是来自物理学,尽管经济学不能和物理学一样进行试验,但是其研究方法对经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中,需要处理好和物理学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生物学的关系。在经济学说史上,经济学从社会生物学的发展中获得大量好处,追究经济学与生物学的相互关联,就会发现两者一直都是相互影响的。美国旧制度经济学家将生物学上的演化引入经济学,提出了制度演化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将生物学上的达尔文进化论引入经济学,强调经济的“连续原则”,笃信自然不能飞跃的格言,肯定经济世界是不断变化和缓慢成长的。因此,在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也需要处理好政治经济学与生物学的关系。

二、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要突出八个创新

新时期推进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在坚持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传承,尤其是对政治经济学继承的基础上,要突出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八个创新。(一)形成新概念。概念、范畴体系是区分理论范式的两个最重要标准,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形成新的概念和范畴体系,需要从现实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并将其增补进来,以使政治经济学具有更强的时代特色。新时期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需要以政治经济学理论为主体,吸收各种经济学流派的科学成份,建立新的概念:一是要推动政治经济学学科本身的概念创新。结合变化了的新形势和时代的新特点,赋予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新的内涵,把它的性质界定为: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特别是在资本、劳动力、剩余价值、剥削等问题上要有创新发展,从而提高经济学的科学性”。二是引进新概念。如,“科学发展观”、“利益和谐”、“现代财富观”、“民营经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幸福指数”、“和谐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等,增强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

(二)拓宽新范围。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为主体,吸收各个流派的科学观点,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解释范围。从时间看,理论阐述不只是从马克思理论讲起,而是向前延伸一些,如,在讲劳动价值论时,要反映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观,使人们从历史演化的角度认识劳动价值论。从空间上来看,在分析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基本理论时,既分析资本主义,又分析社会主义,同时重点结合中国的现实。

(三)建立新范式。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的新范式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一是要反映现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又要反映每一个理论形成的历史、重大事件,还要阐述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既体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深刻性,同时又体现历史的厚重感。二是从变化了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出发,建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新范式。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的发展使世界现代化进程进入二次现代化过程,社会也由传统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新需要从变化了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础出发建立新范式。

(四)确立新对象。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术界一致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而且政治经济学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它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进行研究。在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论证的基础上,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而且要研究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关系。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任务是探讨人类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及其关系的一般规律。

(五)明确新主线。公平与效率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创新要围绕调整宏观经济的公平与效率关系、实现社会和谐这一主线。围绕这一主线抓住以下三个核心:一是在宏观上以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为核心,通过宏观结构平衡、价值平衡及其调节,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二是在微观上以处理好企业利润最大化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为核心,通过强调效率,在微观上促进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又通过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社会的公平。三是在资源配置上以处理好效率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核心,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实现和谐发展,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促进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现。

(六)构建新体系。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全新体系。在理论体系上,继承传统,立足现实,突破苏联范式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实现政治经济学的转型,建立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新体系。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结构和理论的逻辑自洽性,理论体系应分为生产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生产理论、交换理论、分配理论、消费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等。每部分按历史顺序,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逻辑,分为一般理论、资本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理论,最后具体到中国的现实。

(七)增加新内容。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在坚持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变化了的世界经济新形势和新的时代特点,在内容上进行创新:一是根据情况变化,在角度上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如,将“对外开放理论”改为“经济全球化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二是总结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30年来的经验,把新理念、新现象和新问题加进去,增强政治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八)归纳新观点。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在系统梳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归纳出新的观点。如,市场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分类及目标、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构成、经济全球化中的两种趋势等。既使传统理论得以继承,又使各家观点得以展现。

三、新时期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抓住体系创新这一主线

政治经济学学科创新要在其逻辑自洽性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体系创新这一主线,以与时俱进为基本原则,以突破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苏联范式和实现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转型为目标,针对当前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两分法的局限性,借鉴政治经济学史上政治经济学体系的三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四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以及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优秀传统,以生产关系的四分法(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为指导,建立由七大部分构成的理论新体系。

(一)生产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首先研究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最后研究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自由资本主义制度、垄断资本主义到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演变,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征;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经济改革。

(二)生产理论。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先研究生产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在生产的一般理论中,研究生产要素与生产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资本、技术,生产的组织以及生产规模与再生产理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面,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生产的研究中,研究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社会主义的生产要素、社会主义的生产效益、社会主义的再生产、社会主义生产组织、社会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农村的经济组织与中介组织、社会主义生产的协调发展。

(三)交换理论。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先研究交换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交换和社会主义的交换。在交换的一般理论中,研究分工与交换、商品、货币、市场及市场体系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在资本主义的交换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商品交换、资本主义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竞争机制、资本循环与周转以及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在社会主义的交换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四)分配理论。沿着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先研究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和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在收入分配的一般理论中,主要研究分配的双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收入分配及其机制、初次分配及其决定、再分配及其调节、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其实现;在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性质与特征、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形式(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地租以及资本主义的其他分配方式)、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调节;在社会主义收入分配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性质与特征、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形式、社会主义再分配及其调节、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

(五)消费理论。在研究思路上,先研究消费的一般理论,再研究资本主义的消费和社会主义的消费。在消费的一般理论中,主要研究消费的双重含义及相互关系、消费及其决定因素、消费结构与模式、消费的变化趋势、消费与社会福利的增长;在资本主义的消费中,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消费的性质与特点,资本主义的消费结构与方式、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制度;在社会主义的消费中,主要研究社会主义消费的作用与幸福指数、社会主义消费的结构及方式转变、社会主义的消费模式及合理化。

第2篇:政治经济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 课程建设 思考 实践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长江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政治经济学课程特色与支撑教学研究》(JY20111015)和长江大学2012年校级精品课程《政治经济学》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48-02

改革开放以来,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现实相对应,经济学成为了一门显学。但是相对于西方经济学,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咄咄逼人的“经济学霸权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大学中的地位却有不断边缘化的风险。其课时不断被削减甚至被取消,那么政治经济学是不是如某些“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完全过时了,根本不成其为科学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虽然经典的政治经济学的某些具体观点的确已经不适用于当下(事实上有哪一个学派的经济学观点不受时代的限制呢?),虽然其研究的具体方法还需要不断扩展与深化(事实上哪一种数学的、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不具有天然的局限性呢?),但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方法和核心结论在今天仍然具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例如政治经济学对于人的命运的关注远远重过对单纯物质财富的追求,其研究方法也更加重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间的总体性而不是孤立的分析经济问题。所以,《政治经济学》课程不能接受被边缘化的“宿命”,应该有所作为,但是要得到人们的理解与尊重,关键还是要把课程自身的建设工作做好,做实,长江大学学院近十来年来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并据此在实践中展开了如下四个方面较扎实的工作:

一、教学计划上——思想高度重视,课时充分保障

众所周知,是一个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博大的思想体系。考虑到《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在大学本科阶段已经基本停开,其很多内容事实上已经纳入到《政治经济学》课程,特别是其社会主义部分进行学习与讨论的事实,对于《政治经济学》课程,如果思想上再不重视、课时上不保障,那么所谓系统、完整的传播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这种支离破碎的理论的学习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很难履行其未来工作的基本使命。为此,2003年长江大学组建后,政法学院(现学院)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直非常重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尽管在长江大学校内有一工部[一工部:全称“一年级教学工作部”,是长江大学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大学生的基础教学和养成教育,建设优良学风和校风,于2006年5月成立的。学校从2006级大学本科学生(外语、体育、艺术学院学生除外)开始,实行“1+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一年级集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进行集中教学、集中管理。然后进入后三年的专业课学习。][1]改革、在政法学院内部也进行过政法大类培养的尝试,为此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课时也不断有所调整,但是,《政治经济学》课程要学习两个学期、一个学年的做法从来没有改变,其总课时一直保持在102-119课时之间,总学分也一直稳定在6-7个学分之间,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与《哲学》课程一道属于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时最多,学分最大的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二、教学内容上——体系完整系统,观点开放多元

是由其立场、方法和观点共同构成的。所以,《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体系也必须完整的统筹这三个方面。

致力于最大多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基本立场表现在政治经济学上,就是他比别的经济学派别都要更加关注人——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命运,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教学中强调这一立场就能够把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很好的区别开来,在贫富悬殊较为严重的当下也更能凸显《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更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与学习思考的兴趣。

在方法方面就是要强调它的唯物、辩证的方法,在教学计划中我们有意识的把《政治经济学》课程和《哲学》课程安排在同一学年学习,这样就能使同学们用学到的哲学方法去分析经济现象,反过来又用经济学的理论和事实具体化哲学命题的内涵。例如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一经济学判断离开了哲学中联系、发展的辩证法观点是无法深刻理解的,反过来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的知识内容又会极大地充实与具体化同学们对“发展”这一抽象范畴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体系方面,现有的《政治经济学》教材普遍比较繁琐,一般的教材都多达十数章,甚至二十多章,这样就会使教学内容过于庞杂,模糊了学生学习的焦点。为此,我们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实际教学内容简化为一个导论外加八章,即:导论政治经济学概述;第一章商品经济;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化;第四章社会主义经济;第五章市场经济体制;第六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第七章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和第八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的科学发展。这样的安排既坚持了马克思《资本论》的经典体系,也遵循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打破了把政治经济学区分为看似黑白分明的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的传统二分法,把这两种经济制度看成是人类为了谋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总体努力的一种整体进程,同理市场与计划的优势与失灵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也得到了均衡的表述。

在精简优化教学体系的同时,我们还注重不断扩展实际的教学内容。在坚持政治经济学基本立场与核心观点的同时,也注意吸取一切有益的国内外新理论、新观点,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有更大的包容性。例如,在资本问题上,我们一方面坚持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规律,另一方面也介绍科技进步、新教伦理、甚至个人的理财与生活方式对资本积累可能产生影响等开放多元的观点。其他例如在经济周期、全球化等内容上我们也尽量介绍各个学派的不同观点,拓宽了同学们的经济学视野。

三、教学方法上——教师真情投入,学生学讲并进

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对《政治经济学》课程基本理论与观点的高度认同。只有这样,《政治经济学》在教师那里才会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一种信念。而只有当教师把《政治经济学》课程当成自己的一种坚守,他才会真正的全身心投入,用激情去感染学生,并由此以政治经济学内在的逻辑力量去征服学生。

在教师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我们也根据教学内容不断调整和转换,《政治经济学》课程第一学期的重点是要讲透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难点是要培养同学们分析经济现象时具有逻辑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所以,这一阶段更适合采取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法——它看似“传统”但是却比“PPT”更能够保持教师教学内容的思维连贯性,在自由的讲述之间传达出政治经济学理论迷人的逻辑力量。当然,老师的灌输式教学法并不是单向的,我们还非常注重教学反馈,利用QQ群,短信,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随时发现同学们在学习中的困难与困惑,并且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解答。

《政治经济学》课程第二学期的教学重点是分析实际的中国经济问题,考虑到同学们在第一学期已经较系统地学习了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加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师范类专业,所以第二学期的教学方法将由教师灌输为主转向强调师生教学互动,特别是抓好学生的讲课工作。在师生互动方面,第一我们开始采用开放式互动教学模式,即教师上课只提出讲课要点与问题,同学们先分组讨论,最后再集中陈述各小组的基本结论。这种开放式互动教学模式对于锻炼同学们的教学组织能力,问题凝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明显的帮助。第二就是学生讲课。在学生讲课组织上最大的风险就是仓促上阵,缺乏团队精神,老师偷懒,学生好玩,根本达不到以讲课促进教学的目的。在实践中,对此我们也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程序。

1)提前确定讲课内容。在第二学期一开学就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互不重复的15分钟讲课内容,并且明确自己的讲课时间,使他们及早进行充分的准备。

2)分组与小组预讲。正式的教学课时是有限而宝贵的,如果不经过预讲直接讲课,时间与效果肯定不好控制。为此,我们按10个左右同学为一组先分小组,然后在小组范围内先进行预讲,由小组成员相互检查讲义、课件,并点评预讲时的优点与改进意见。

3)正式的全班讲课。通过前面的细致安排,在全班范围内讲课时同学们对教学内容与时间的控制往往都比较到位与准确,在每一个同学讲课后,教师都要对其教案、多媒体课件,板书,语言表达、教态等问题提出简短的点评。

4)严格控制教学规模。为了确保各种教学方法取得实效,我们还注意严格控制教学规模,一直把班级规模控制在每班40人左右,这种规模使得老师讲课,开放式互动教学与学生讲课工作的效果都能够切实得到落实与保障。

通过高质量的学生讲课环节,我们同学的师范职业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与完善,在校级与全省的讲课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增强了其就业竞争能力。

四、课程建设上——三位一体推进,理论联系实际

在全球化与知识爆炸的时代,要使《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工作健康可持续,必须要有整体性的三位一体观念,即:课堂是核心,教材是基础,网站是扩展。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抓好课堂教学始终是任何一门大学课程建设的核心工作,在这个环节上老师不全心教,学生不认真学,一切都是空话。同样一门课程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其教材应该体现出独特的针对性和一定的适用性,所以,我们在总结过去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2010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基础教程》,这本自编的教材文笔生动,视野开阔,深入浅出,我们自编教材的三个愿望,“1) 给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注入人文的关怀与道德的考量。2)给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提供开阔的视野与鲜活的生命。3) 给经济学的学习与研究留下想象的空间与讨论的时间。”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认同,教材使用近3年来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也为保证课堂教学水平与质量进一步夯实了基础。课堂再好,总有下课的时候;教材再好,但是更新相对缓慢,在好的课堂与教材的基础上建设一个高质量的 《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就变得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从今年开始我们把课程建设的重心开始转向网站建设,希望这个网站更新更快,互动更好,成为一个跨时空的、永不打下课铃声的云课堂。

学说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对于实践的高度重视,即真正有说服力的理论不仅要能够解释世界还要改变世界,所以,我们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建设中也始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环节。通过学生讲课抓师范能力建设;通过安排学生深入仙洪试验区调研,参观美的荆州工厂等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荆州工业发展的实际。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工作,就会使同学感觉到所学的东西有用,学会的东西不足,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释,这一切反过来又会转化成他们未来更大的学习兴趣与思考动力。

总之,成功是勤劳者的奖赏,宿命是无为者的辩白,实践证明只要真抓实干,在当下,《政治经济学》课程是可以建设好的,它完全可以避免被边缘化的“宿命”,仍然有可能成为最受学生们欢迎的课程之一。

第3篇:政治经济学总结范文

政治经济学是充当整个经济学科和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基础理论支撑的学科和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高校教师重点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近几年的政治经济学讲授中,深感教学的困难,具体表现在:(1)在教学中煞费苦心地强调政治经济学学科的重要性,反复讲解重点概念,基本原理,学生仍是不理解,学生学习兴趣丧失。(2)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长期道德说教,尤其是社会主义部分,使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是既讲政治,又讲经济,而学生普遍对政治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厌烦。笔者就曾经遇到有学生一学期学下来仍认为学的是政治。(3)学生课堂听课积极性不高,为得学分而学。(4)学完后不知道如何运用理论,考试死记硬背,考完忘完。这些情况使得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尤为不好讲,形成“教师不好讲,学生不爱听”,最后教师和学生都在应付的局面。

2原因分析

2.1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原理与高中政治重合,学生学习不感兴趣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基本原理与高中政治重合,学生认为再重新学习一遍意义不大,自然提不起兴趣。而且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又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学生入校接受的都是如英语、思想政治,数学等的基础教育,也容易使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就是单纯的一门政治理论课。而对政治的学习,学生普遍不感兴趣。

2.2课程内容过于抽象、理论,不容易理解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抽象程度很高的学科,学生学习这门课普遍感到困难的是内容抽象、深奥,基本范畴多而且含义丰富,难以迅速掌握不同范畴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细微区别;也很难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感知某些概念,感觉理论与自己很遥远。最后是虽然认真学了,但效果不好,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

2.3教师创新意识不够,教学方式单一,制约学生兴趣提高长期以来,教师的创新意识弱,教学方式单一,主要就是教师静态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广泛运用于管理学等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相对薄弱。教师认为只要向学生灌输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就能够把它自觉地运用于实践中。所以虽然课前教师做了大量的备课准备,但课堂气氛仍是死气沉沉,调不起学生的兴趣。而当今国际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不仅使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更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社会阅历浅等后果。

2.4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强,对现实问题解释力不够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马克思所处的年代,阶级斗争矛盾较为尖锐,马克思很强调阶级斗争。而现在敌对阶级已基本消灭,再强调阶级斗争就显得脱离实际了。第二,政治经济学主要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宣扬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社会主义制度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制度。而现实是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倒退回资本主义,而原资本主义国家非但没有灭亡,反而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产生了疑问。第三,由于市场化改革引发的道德疑问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动摇心理,这种心理也辐射到了政治经济学上。在我们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私有制,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现象,那会不会存在有剥削,我们现有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不是马恩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等等,使不少学生产生了质疑,也使政治经济学中宣扬的大道理不能令人信服。第四,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比如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啸,欧债危机,人民币升值等学生关心的问题都没有及时在教科书中反映,教材与实践相比存在明显滞后性。由于教材中不能完全解释出现的众多经济现象和问题,使得学生认为政治经济学已经过时了。

2.5政治经济学学科内容体系不够成熟、完善与西方经济学相比,政治经济学学科内容体系不够完善。西方经济学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运用边际分析、均衡分析、实证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如何高效配置和使用资源展开研究,研究对象从个体到整个社会,体系条理清晰。而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较成熟,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抽象法、定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对经济的本质问题进行研究。而社会主义部分内容体系很不完善,研究对象既有生产关系,也有基本经济制度,既研究经济运行,又研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及出现的众多新问题。研究方法什么好用用什么。研究的内容与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学等学科部分内容重合。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就是一个大拼盘,各个章节庞杂、零碎,学生学起来抓不住重点,主线不明确。

3解决对策

3.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学法国重商主义学者蒙克莱田在1615年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次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在经济学前面加“政治”,意指“社会结构”或“国家”,也就是说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家庭或庄园经济的范围,而是以整个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此后许多经济家也都沿用了这一概念,不管是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还是在马克思看来“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所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属于经济学范畴,不是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当然,对于各个社会形态来说,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经济学研究与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同时还要弄清一个重要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部分,而政治经济学只包括资本主义部分。因为在马克思那个时代还没有社会主义,当然也不可能撰写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是在斯大林主持下编写的。目前国内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部分是在前苏联教科书的影响下又加入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而形成的,所以不能一说政治经济学,特别是它的社会主义部分就认定其也是的。

3.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所以改革教学模式至关重要。笔者在改革中不断探索将传统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法。而由于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特点不同于一般应用性课程,它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案例教学,所以要认真选取部分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比如在讲价值决定时,让学生分析“梵高的画为什么那么值钱?”讲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们可以举铁路火车票价或电价的调整,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价格的走向,以及关系社会民生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等例子进行分析。讲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局限性时,笔者结合当时网络热议的“萝卜哥”由于萝卜价高而大面积种植却又遇上萝卜烂市,卖不出去的事件来说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特点,学生不仅由此轻松地掌握了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讲虚拟经济的发展作用时,可以举例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发展的危害。讲劳动力商品时,结合理论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否与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矛盾等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案例教学的内容较为丰富,教学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案例特点和课程实际需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重点难点时穿插借助案例进行解释,也可以围绕着某一问题开展案例讨论或辩论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这样不仅能引起师生互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还可以辅导学生以案例为基础完成课程论文,提高其经济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感到理论与实际是有密切联系的,抽象的理论也变得不再枯燥,增强了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其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改变了其长期以来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纯理论课程而厌学的态度。但是尽管案例教学有很多优点,鉴于政治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不可能像管理学、西方经济学那样以案例教学为主。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仍然应该是基础和依据,案例教学是辅助,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p#分页标题#e#

3.3加强与当代重要经济问题的结合,提高政治经济学对现实的解释力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学以致用的科学,应该能帮助我们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进行枯燥的政治说教。在教学中如果不能联系现实,就不能打消学生心中的疑惑,就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而目前学生之所以对其学习提不起兴趣,很大程度上是认为其理论过于抽象、空洞,与现实结合力不强,学生不知道学习它有什么用,或认为其已经过时了。其实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很多实际问题都可以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特别是在我国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企业改革,医疗改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科学发展问题,三农问题,收入分配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以及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等等都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结合这样的实际问题讲解,从而打破政治经济学“无用论”、“过时论”的说法。

第4篇:政治经济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程改革学习方法教学质量

一门课程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政治经济学》课程作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等,虽然该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许多年,但结合学校层次和学生层次进行的课程改革还不够深入,尤其针对我们电大教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开设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考核需要突破的方面亟待研究。

一、针对课程特点进行有效性分析

就考试本身来说不是目的,只是促进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对于这门课所学的基本知识作一系统的总结和全面的回顾。在总体框架上对这门课所讲的主要知识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掌握这门课所讲授的主要内容。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以及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理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时,应当把握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实现(即资本主义的流通)、剩余价值的瓜分、经济危机和资产阶级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干预与调节;在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时,要把握社会主义所有制的结构,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资源配置方式、社会主义的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二、认真研读教材,全面掌握课程基本内容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内容比较抽象,仅靠学生自主学习,对其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一定难度。因此,利用一些适合自主学习者自身实际的学习辅导形式,对于帮助自主学习者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掌握学习方法,解惑答疑,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都是有益的。但外因是内因变化的条件。自主学习者无论是参加助学活动,阅读自主学习辅导读物都不能代替自主学习者本人对教材的学习和钻研。切忌在学习中只是听听课、看看辅导材料或是参加几次辅导,而不认真刻苦钻研政治经济学学习提纲和教材。

三、点面结合,在全面系统学习基础上弄懂重点和难点问题

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政治经济学原理,是由这门课程的性质和考试方法所决定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有准确的学科术语、科学的体系和丰富内容,其课程内容本身是环环相扣的逻辑展开。例如,不理解商品,就难以理解货币;不理解商品和货币,就难以理解资本。因此,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以及与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都只能通过系统地学习才能全面掌握。考试方式决定了自主学习者必须全面地、系统地掌握课程内容和体系,既要了解每一章的内容和各个基本知识点,又要把握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才能系统地学好这门课程。当然,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也有自己的重点乃至难点问题。因此,深入地弄懂、搞通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地融会贯通全部课程内容。

全面系统学习和掌握重点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全面系统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才能了解课程体系中的有关键意义的重点、难点;而深刻领会了重点和难点问题,又会带动对课程全部内容的加深理解和系统把握。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全面系统地学习是最主要的。在全面系统学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掌握和领会重点问题,才能带动对全部课程内容的理解.

四、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政治经济学主要是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分析和研究社会经济问题,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它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只能靠人们头脑中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推导出符合客观经济事物发展的规律。因此,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贵在理解。

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考试的方式都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把理解放在第一位。所谓理解就是指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要融会贯通,不仅要准确表达每个概念、知识点和原理,而且更重要的是掌握其立论根据和内在含义。

过去的考核方式存在着许多弊端。首先、多年以来,本课程的考核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这种方式的考核一方面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尤其期末的闭卷考试,往往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沦为死记硬背式的应付。其次、这种考核方式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经济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考核方法更注重加强技能性学生成绩的含量,不仅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提供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

五、熟练运用远程开放教育的多种媒体

自主学习者要求很好使用媒体包括文字教材、电话、电子邮件信箱、BBS留言板、计算机网页、电子教案、IP课件等工具,很好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对于本门课程基本上达到掌握,要想进一步的熟悉运用,还需要在实践中加强。

过去的考核方式存在着许多弊端。首先、多年以来,本课程的考核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这种方式的考核一方面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尤其期末的闭卷考试,往往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沦为死记硬背式的应付。其次、这种考核方式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经济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考核方法更注重加强技能性学生成绩的含量,不仅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提供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吴齐林.谈《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方法[J].中国远程教育,2004,(2):51.

第5篇:政治经济学总结范文

7月8日上午在京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基本平稳,符合预期和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经济基本面和社会大局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的进展,但经济走势仍然分化,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从趋势看,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从经济运行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更加明显,必须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

强调,宏观经济政策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引导好发展预期,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社会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

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能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又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进而指导实践。要加强研究和探索,加强对规律性认识的总结,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

指出,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要实现更好发展,必须更好分析形势和环境,更好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变化,更好把握宏观经济大势,更好应对挑战。为此,要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经济学家、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养成问计于专家学者的习惯,调动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好、用活智力资源。对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的要积极采纳。专家学者要立足国情、深入调研,着力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注重从客观经济事实出发,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及规律,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第6篇:政治经济学总结范文

一、更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兴趣

政治经济学是我国大学生学习的第一门经济学课程。教师在讲授中准确生动地介绍经济学,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概念、新事物,对于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将起到启发兴趣、巩固基础、融会贯通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教学中应贯彻中国化的科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政治经济学是的经济理论。然而,当代资本主义的许多新现象,特别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现实中同时并存、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并未遇到。诸如此类的新现象,都是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题材。其次,合理安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内容不能只局限于书本,而应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教学应紧密结合教材,并密切联系实际。。最后,教学内容的更新重在知识的灵活变通。在精心研究、反复实践的基础上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浅适宜。鉴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减少部分资本主义内容,适当扩充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自学并予以指导,大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督促学生课后阅读大量书籍、报纸、杂志,并要求学生每周摘抄一些能说明一定问题的经济方面的文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关注日常经济生活及经济现象的良好习惯。

二、提升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为依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很重要。适用的教学方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本着引导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实际知识、能力和技巧的有效宗旨,合理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运用政治经济学。具体做法是运用幕课、微课、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作业习题等,翻转课堂,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互动,创建政治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开设在线讨论区,答疑解惑、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等。以课堂讨论、理论研究、单独指导、教学实践、平时作业与测验、期末考试等主要环节开展教学工作; 合理安排各类社会实践,加强实地考察、撰写小论文等教学环节; 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能力。

在既有教学成果基础上,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应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鲜明。根据课程内容,教师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区进行社会调查实践,引导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经济理论用于认识、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及热点问题。为学生开设必要的专题讲座,介绍本课程最新发展动向及科研成果。把研究进展和科研创新思维写入教材、带入课堂,真正贯彻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注重实施案例教学。利用丰富的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质疑,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比较分析方法的优势

比较分析方法不仅在理论研究中有独特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经济理论的准确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理论对同一事物的阐述具有不同的层次与深度,从而增加政治经济学在学生心中的可信度。

理论经济学学派众多,观点各异,最适合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同时,在理论经济学的本科教学中,尤其是在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养成辩证的、联系的、整体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 一) 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考察更全面。经济理论是从经济发展过程的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总结和概括出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结论。在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经济理论由于立场不同和对经济现实考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同。对于不同经济理论所得出的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应教会学生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辨析,并得出客观的结论,而不是得出非此即彼的片面性的结论。马克思用毕生心血写作的《资本论》,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得出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结论,即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在于其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以资本主义某一特定时期(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作为考察对象而得出的特殊性结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启动有效需求,危机就会避免。实践表明,这一经济理论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确发挥了启动总需求的作用,但效果极其有限,而且如果长期运用凯恩斯政策不仅不能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反而会带来生产停滞、价格上涨的滞胀难题。可见,凯恩斯的理论只是一个特殊的理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

( 二) 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问题的探讨更深入。考察问题的角度及范围的不同会影响到其探究问题的深度。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具体原因时,马克思提到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下降,引起生产的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凯恩斯则提出有效需求不足引起供求失衡的经济危机。事实上,这些都是对经济危机发生的具体原因的现象层面的描述,都是从需求方面来说明危机发生的原因。但凯恩斯没有进一步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马克思则揭示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深层原因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

近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金融危机,表面上看似乎不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而是银行信用危机或货币危机,但事实上却与生产过剩的危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银行家为帮助职能资本家解决生产过剩、商品滞销的问题,并从中分割一部分利润,设计出各种金融衍生品,结果造成支付能力欠缺的老百姓在金融衍生品的诱导下超前消费,信用资金链条过长。当这一链条崩断时,货币危机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爆发。所以说,生产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危机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7篇:政治经济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和谐教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教学正逐渐成为一个难题。因为相比资本主义部分而言,社会主义部分主要介绍我国的经济制度,虽与现实联系紧密,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严密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很多理论知识在高中政治课中已学过,容易给学生造成“多、杂、空”的印象。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就会让学生味同嚼蜡。如何将这一部分讲得既深入生动、充满吸引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呢?

一、和谐教学模式及其要求

所谓和谐教学模式,就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力求教学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一模式中,和谐是指导思想,讲究师生互动、课堂活跃和谐,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从具体表现看,有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手段和授课内容等多方面的和谐。这些表现也是和谐教学模式所包含的主要内容。

和谐教学模式,首先强调通过多种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增强课堂吸引力。以《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课程为例,这一部分课时少(一般36学时)、理论性强、内容“多、杂、空”,如果一味采取传统说教,背离教学双向互动的和谐原则,很容易使大学生感到厌烦,使课堂失去吸引力。在和谐教学模式下,凡是有利于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可以大胆运用于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具体章节内容的不同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讨论式、对话式、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避免教学方式单一,从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和谐教学模式主张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这一模式下,老师在教学中不能一言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针对热点经济话题从搜集资料、准备PPT、课堂演讲到课后进一步补充资料写出总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和谐教学模式要求教书育人。在这一教学模式下,仅是教学方式灵活还不够,还要有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要求教师既有良好的亲和力,又能真正将教书与育人合一,使学生不仅理论知识上受益,在为人处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上也深受裨益。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书本上空洞的理论与大一学生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肤浅认识之间常常出现不和谐现象,如理论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追求共同富裕,但现实中他们感受的却是贫富差距在拉大;理论上强调先富再后富,现实中先富的富了,后来的没富;理论上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现实中公有经济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等等。在和谐教学模式下,老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对这些有矛盾、不和谐的问题寻找答案,其理论结论更有说服力,更能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化不和谐为和谐,从而也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和谐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课堂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教学要素总是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矛盾状态,因此,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一定要妥善处理好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促进老师与学生、教材与教法、课内与课外等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在和谐教学模式下,就是要做到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活跃和谐、教学手段多样化和有吸引力、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等几个方面。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他们成长于物质丰裕、信息发达和浮燥的社会氛围中,思想更活跃、观点更前卫、看待老师的眼光也更挑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营造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觉得这个老师“合味口”,能与自己真正交朋友,而不是简单地为通过考试而逢迎老师。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学模式的前提。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老师要“草根化”,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亲和力

笔者曾对学生作过一项问卷调查,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中,排前两位的依次是“有亲和力”(98%)、“有激情,有责任心”(96%),排第三的是“讲课有深度”(95%)。由此可见,学生最欢迎的是有亲和力、与他们没距离感的老师。所以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能走近学生,能与学生打成一片,而不是高高在上。讲和谐,也不是与学生们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在强烈责任心的驱使下,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帮学生解忧排难。只有包含强烈责任心的“草根化”,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否则,即使老师光有亲和力,也只能是表面一团和气,不可能长久。

(2)为师先为人,老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

现代大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自尊心很强;老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必须先充分尊重学生,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不是要老师颠倒黑白,也不是要老师对学生的错误视而不见,而是要求老师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的错误能真诚地、善意地批评指正。老师千万不能有轻视学生的言行,不管是针对学生个体还是学生群体。在调查不受欢迎老师的原因时,学生首选“不尊重学生”(100%),其次才是“枯燥无趣”(90%),第三是“学不到真东西”(85%)。这就不难理解某校一老师公开在课堂上贬低学生最后被全班同学联名上告而被学校开除的事件了。试想一下,师生关系到这份上,正常教学都难以为继,何谈和谐教学。

(3)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时间、多渠道多方式与学生交流

课堂是严肃庄重的地方,是学生吸收知识、老师展示其学问和魅力的重要场所。学生对老师的印象直接来自课堂,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时间,多渠道、多方式与学生交流,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笔者在每学期第一次课开场白中,都将自己的电话、QQ号、Email等联系方式告之学生,结果发现很短时间内就有很多学生在QQ里加为好友,可见学生很希望与老师交流。在课外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话题更轻松、气氛更活跃,学生学习上、生活上、甚至情感上的问题都愿意讲出来,网络这种幕后功能进一步加深了师生感情,更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2.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和谐是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紧密相关的。对于类似《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这样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枯燥,因此着重要从教学方式方法上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1)充分利用多媒体方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多媒体教学是将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幻灯片以及影像和声音等多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主要要件是课件,这在高校教学中已得到普遍运用。它能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关键是看课件制作是否精美有趣。精美有趣的课件既要突出讲授的重点内容,又要形式生动多样(相关的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还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这样的课件配以老师激情经典的讲解,一定会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投入其中。

(2)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如果课堂上只是老师一言堂,缺少学生互动,即使课件精美也效果有限,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留一点展示自己的时间。《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现实联系较紧密,可以引导学生“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笔者一般将每两个课时留出20分钟,让学生讲演。学生讲的内容是老师精选的、与书本紧密相联的社会经济热点和难点问题,如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当前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当前我国贫富差距现状等等。笔者在学期第一次课时就将这些问题提前告学生,并教之查找资料的方法和几个经典网址,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团队准备好PPT,安排好每个问题的次序,让他们依次展示,展示成绩作为期中成绩(学生评委和老师打分,各占50%)。结果大出意外的是,学生的热情高涨,做PPT的水平和讲解的水平都不错,课堂气氛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活跃和和谐。

3.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法的关系

在和谐教学过程中,既要展现课堂活跃和谐,又要吸引学生,让学生学到真东西,这就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配合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针对教材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的教法,科学利用好课堂时间就成为和谐教学模式的关键。

(1)教材上的理论性问题

浅显易懂的自学为主,难点由老师讲解,注重教材知识的拓展。《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内容多、课时少,很多内容学生高中时已学过,因此笔者处理教材内容的原则是:学生自学与老师讲解相结合,对难点讲则讲透,注重相关知识的拓展。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一节,基本分配制度、分配原则、按劳分配等内容由学生自学;老师重点讲解非按劳分配形式及它与按劳分配的区别,并拓展了当前分配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些现实问题的成因、影响和专家观点等内容;最后还留下一个作业“现实中的贫富差距”交给学生查找资料和演讲。这次课后,学生反应对这节内容理解很透、很受启发。

(2)精选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强调师生易位教学,老师主导、学生主讲,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这些当前经济热点问题,一般由老师提前在学生间分配好题目,并留给学生课外准备,在课堂上就由老师主导、学生主讲,类似一场演讲比赛。当然,这些热点问题要尽量具体细化,难度要适中,比较有深度的经济热点还是老师讲更透彻些。

4.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综合素质含义很广,主要指学生的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和谐教学模式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1)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共同研讨同一热点问题,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由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都是大班教学,不可能做到一生一题,因此鼓励学生自愿组建团队共同研讨同一热点问题,这既可加强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也可让学生体会到集思广益的合作。

(2)通过对同一热点问题在不同的学生组合间PK,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在展示PPT时,不仅要上台讲,还要针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评论和PK,学生间形成一定的竞争性,这对其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要求更高,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三、和谐教学模式运用中的几个问题

1.课堂上老师讲授与学生展示的时间把握问题

大学课堂一般是两节连上共90分钟,既不能老师“一言堂”,也不能让学生时间不够或师生主次颠倒。课堂要以老师主讲为主,再导以学生展示为辅。一般经验,老师主讲的时间占课堂时间的2/3,学生展示和PK的时间不超过1/3。

2.老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问题

为省出1/3的课堂时间给学生,老师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老师只讲授重点和难点,以及对某些热点问题进行深度总结,至于教材上其他内容由学生课下自学。对学生准备讲演的热点问题,要明确规定讲演的时间限制,要求学生课件简洁、清晰、生动。

3.对补充教材内容的热点话题的精选问题

这一问题对于类似《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这样既理论抽象化,又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尤为重要。现实中的经济问题错综复杂,课堂时间有限,如何选出既与课本内容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呢?选题时遵循这几个原则:一是时效性,紧抓当前的经济热点,如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宏观调控问题;二是探源性,如国企改革的历程和难点问题;三是与学生相关,如社会保障中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等。选题越细化,课堂上学生演讲的可操作性就越强,效果也越好。

4.课程考试形式和分值构成的问题

和谐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带有激励性的考试机制,除了考察学生对一般知识点的掌握,更侧重考察学生学以致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成绩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15%(包括课堂回答问题、课堂考勤、课堂笔记等)、期中成绩15%(包括学生PPT演讲、学生组合间的PK)、期末成绩70%(开卷形式,要求题目灵活、紧扣时政),改变过去一张闭卷定分数、死记硬背的传统考试方式。这种改革,更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动手解决问题,参与到教学中来,达到和谐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敏勤.让教学成为一个愉快和谐的过程[J].教育研究,1998,(10).

[2]龚丹.和谐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3).

[3]邓于君.关于大学政治经济学教学方式变革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7).

第8篇:政治经济学总结范文

1.安排案例教学内容。结合各章节教学内容,提前一周将案例材料以电子版或纸介的方式,借助QQ或Email的渠道发给每一位同学,并提出案例分析的要求,给出案例讨论题和思考的问题。根据讨论题设计案例教学程序,预先组织案例学习小组成员分组交流,选定在课堂讨论中小组重点发言人,促使每个小组成员进一步思考对案例的理解。

2.学生做相应准备。教师一般在集中讨论课前一到两周,要求学生至少要花一两个小时仔细阅读,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思索,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如下:(1)在阅读案例时,分段落进行思考,案例是关于什么问题的案例?涉及哪些方面?为分析者提供的是什么信息?然后以较快的速度把案例剩余的部分阅读一遍。(2)仔细阅读案例,并在认为重要的地方做出标记,读完之后,回答该案例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尽量假设案例中涉及到的问题与自己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要置身事外。(3)记下关键的问题与重要的事实,并将相关信息整理出来,如果案例中涉及一些需要初步计算的问题,或者需要基本的分析框架,都需按要求做到。(4)将案例的分析内容整理后写出分析报告,并在报告中列明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分析的结论和建议。

3.小组交流。任课教师根据各班人数划分小组进行课前交流。一般10人为一组,小组成员要多样化,这样他们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就多些,学员对案例的理解也就更深刻。各学习小组的讨论地点应该彼此分开。小组应以他们自己有效的方式组织活动,教师不应该过多干涉。课前交流后形成小组见解进行课堂集中讨论,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时间一般应该控制在3分钟以内,发言完毕后发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讯问并做出解释,此时该组其他成员也可以代替发言人回答问题或进行必要的补充。

4.组织课堂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应根据案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引导、掌控案例讨论的全过程。首先,教师让某个学生回答某个问题,或者对发言同学的观点进行追问;其次,针对案例中存在的关键的、或者是容易产生混淆的观点,教师需要大家认真思考;再次,还有意设计几个问题引起同学之间不同意见的争论。事实上,每一种意见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案例中复杂的现实问题的一个侧面,不同意见的交锋往往能让同学们对问题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肯定在案例讨论和发言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达到示范的作用,并通过案例,给出分析的思路或者学习的结论。课堂集中讨论是学生发挥的过程,教师在此时充当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此时的发言和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建议,组织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案例揭示的问题上来。

5.总结阶段。在小组交流与课堂集中讨论完成后,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教师要求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做出总结。

二、实施案例教学后的效果分析

在经过一个学期案例教学实验后,为了及时了解和反馈效果信息,我们向全院7个专业12个教学班近400多名同学,就案例教学法在该门课程教学中运用效果的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教研室的老师也进行了相互交流与研讨,从问卷收集的信息与研讨的结果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取得的成效

1.重视了双向交流,实现了教学相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不仅承担着传统教学意义中教师的角色,同时也是学员。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发现自己在案例教学中存在的弱点,从而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实现了教学相长。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案例教学中,由于不断变换教学形式,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能够及时得到调节,在学生精神始终保持最佳状态下,提高了授课质量。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知识面拓宽了,思维活跃了,学习不再感到枯燥,而且养成了钻研、思考、整理笔记、课后阅读的好习惯。

3.达到了集思广益,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教师提供目标案例后,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也不再是在课堂上演“独角戏”,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阔思路。学生在课堂上也不再是忙于记笔记,而是共同探讨积极发言,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思考转变,提高了自主思考的能力,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缺乏自主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4.完善了课程的教学方式。传统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是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内容只是单方面由教师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却不会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也认为,政治经济学理论课枯燥乏味,很快失去学习兴趣。而案例教学法作为一个有效的载体,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并较好地改进了这一课程的授课方法。

5.教学内容变得更生动具体、直观易学了。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了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正如同学们所说:“采用案例教学并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本门课程进行全程式教学,告别了黑板加粉笔的时代,也告别了以往冗长乏味的理论讲述,使老师和同学拉近了距离”。课堂气氛活跃和教学内容的生动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鲜感。6.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并且运用它们为己所用,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积极主动进行的。捕捉到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主动式的学习,应视为学习能力上的一种提升和创造。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其一,案例的来源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选订的教材中有些案例内容过于陈旧,这就需要教研室研究和编制好的案例,但花费时间过长。同时,编写一个有效的案例需要有一定技能和经验。因此,案例可能不适合现实情况的需要。这是阻碍案例法应用的一个棘手问题。其二,案例教学需要较多的授课时间与正常课时的矛盾。但政治经济学总的教学课时为64学时。虽然在课前制定了案例教学计划,综合考虑理论课与案例课课时,但在实践教学中如果一个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较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跟着膨胀起来,讨论很热烈,规定的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还是存在。其三,案例教学的约束力较为薄弱。由于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是在课余时间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自觉性又较差,有75%的学生态度不是很积极,存在应付的心理,出现网上直接下载或抄袭其他同学的现象,小组交流往往成了几个优秀者的一言堂。其四,案例教学易形成走过场,摆花架子。课堂讨论中前期准备工作没有做充分,发言的同学对问题理解存在一定的主观臆想成分,如果教师掌控的能力不足,就容易形成走过场,摆花架子。其五,案例教学实施的基础还有待于加强。案例教学是反映教师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课堂,要求学生组织知识能力要强,但在实践中存在学生知识面狭窄,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讨论的进行。

三、建议和对策

实施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使这一教学方法发挥作用,提高学生对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推卸的责任。今后一段时期,在进一步提高政治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和水平上,应考虑从以下两个层面入手。

1.教师层面。加强政治经济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政治经济学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学习与考察机会,多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到兄弟院校交流学习的机会;厚实师资队伍的理论基础与宽阔的专业知识;提升驾驭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定期安排一定的时间深入社会基层考察等。

第9篇:政治经济学总结范文

案例教学又叫实例教学或个案教学法,是将案例讨论的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案例教学法。这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能使得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兴趣,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对于面授课占时较少的电大开放教育课程来说,是一种多快好省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政治经济学课程是电大开放教育会计专业专科的必修课。长期以来,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基础概念和原理的讲授,忽视对学员兴趣的培养。加之,该门课程的有些概念、理论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以致于学习积极性不高,面授课到课率低,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曾连续两个学期对浙江电大萧山学院10春、10秋开放教育会计专科学员进行问卷调查,83%左右的学员觉得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一些理论比较抽象,难以理解;75%认为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不强,学了也没什么意义。不少学员迫切希望能将政治经济学的讲授与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而利用案例进行教学,可以使政治经济学中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有利于学员接受和理解。

一基于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的优势

电大开放教育集中面授时间较少,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一般一学期安排3次面授课。由于面授课安排较少,而案例教学又比较耗时,因此利用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与传统面授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相比,基于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参与率。电大开放教育的学员都是成年人,他们大多是在职学习,工作、学习和家庭压力较大,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突出,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来上面授课(根据问卷调查统计,本院从2010年春季、秋季两个学期《政治经济学》面授课程的平均到课率为37%)。而通过开放教育网络平台,如利用BBS讨论区等进行案例教学,突破了授课时间的限制,学员只需在规定的期限内把自己的观点发到讨论区即可,因此学员的参与率自然就会提高。

第二,有利于启发学员的思维。利用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由于不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学员有更充分的时间思考分析案例,同时由于讨论的内容都会保留在网上,便于学员反复观摩,启发思维,有利于案例的更深入探讨。

第三,有利于资源共享,扩大教学规模。传统面授环境下进行案例教学,由于受课堂环境的限制,教学规模不宜过大。基于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师生交流突破时空限制,可以方便地进行较大规模的教学。

第四,有利于加强师生互动。通过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教师通过实时讨论和非实时讨论,回答每位学员的问题,还能及时得到学员对案例课效果的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且通过开放教育平台,教师与学员可以在课后继续开展互动教学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加大。

二基于开放教育平台进行案例教学的方式

(一)远程非实时讨论

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把案例挂在电大在线平台的课程讨论区上,让学员在规定时间内上网查看,并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既可以针对教师提供的案例中的问题,也可以针对同学的观点,之后教师适当进行点评。

(二)远程实时讨论

教师事先通知学员预习相关知识点和理论,然后在学校安排的网络授课时间段,把某个特定案例挂在网上,教师在网上主持讨论,点评,这种教学方式现场感比较强。

(三)远程讨论和面授课讨论相结合

教师事先把案例挂在电大在线平台的课程讨论区上,让学员充分思考。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外先充分讨论案例,总结出本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在面授课时进行课堂讨论,即让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由于学员事先有了充分准备,学员在课堂上讨论比较充分,分析也较为深入。

三基于开放教育平台实施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选择的案例必须适宜

案例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收集和选择好案例是关键。好的案例必须要符合以下几方面:

第一,案例要能激发学员兴趣。要激发学员对案例的兴趣,必须要选择适合学员的案例。不同年龄、职业、知识结构的学员,兴趣爱好有所不同,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每学期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开课前,笔者首先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员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据问卷调查显示,近两年学习该门课程的学员主要在20—35岁之间,以年轻学员为主。他们大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正处于人生的奋斗期,因此在设计案例时多以励志、能激发学员的奋斗精神的话题为主,这种案例不仅能引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第二,案例要有针对性。好的案例除了要符合学员的视界外,还要能满足教学需要,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要蕴涵相关的教育教学问题。而且,案例所要讨论的问题的难度应在学员的能力范围内,否则学员无法对案例进行正确的理解。

第三,案例要有实际意义。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体现为一种生活世界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渗透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因此,案例应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要有典型性。同时,案例背景材料的选择必须具有时效性,尽量选择最近最新的材料,特别是当年的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相关材料,这样才能更接近生活。案例还必须生动,语言应通俗易懂。只有来自于生活,与学员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才能激起学员的兴趣,吸引学员的注意力,使其能进一步理解和探究相关内容,主动参与,其对案例的理解也才会较为深刻。

比如讲到宏观调控时,就针对这两年的热点话题“房地产问题”,在电大在线平台的课程讨论区布置了一些问题:你是怎样看待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的?如果房地产市场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会怎么样?是否需要政府进行调控?……由于学员对房价问题比较关心,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非常热烈。不少学员,甚至通过国家的调控措施来说明如果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房价在开发商和炒房者的操控下,会不停上涨,使真正有需求者无力购买。通过讨论不仅使学员真正理解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及调控的手段,同时也激发了学员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

案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案例教学互动关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远程非实时讨论时,教师应每天查看在线平台课程讨论区中学员的讨论情况,及时回复评价学员的观点。在远程实时讨论中,教师应循循善诱,对学员进行必要的引导,适时提出一些引导学员深入分析的问题,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案例讨论时间结束时,教师应对学员提出的观点、看法、决策方案进行总体讲评。教师的讲评要以个人看法的形式出现,而不是权威性的下结论。此外,还应简单讲评学员的表现,对积极参加讨论的学员给予奖励。

案例讨论的实质是通过不同观点、不同见解之间的碰撞、冲突,探讨事物的本源。因此,在讨论中要允许学员发表不同的意见,有时不同意见的交锋往往能对问题有更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促使学员积极参与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不少学员应试心理比较重,不大愿意参与网上案例讨论。因此,为了督促学员主动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还必须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当前,电大开放教育课程的总成绩是由形成性考核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笔者认为,应将学员在电大在线平台中课程讨论区里的案例讨论表现纳入学员的形成性考核范围,并适当提高其在形成性考核中的比例。目前,本院政治经济学形成性考核成绩是根据学员的平时作业和案例讨论的参与情况来评定,其中案例讨论占70%。案例讨论的评分则是根据学员的发言次数,发表新帖的数量,及学员对案例分析的准确度来确定。如学员没有一次参加案例讨论的,案例讨论部分成绩为零;学员在案例讨论中发帖数量少于5篇的,则只能得到案例讨论部分成绩的30%;发帖量在6~10篇的学员,能得到案例讨论部分成绩的50%;发帖量大于10篇且发言内容与论题有关的学员,案例讨论部分的成绩才能合格;如果学员案例分析准确,观点新颖,则能加分。这种考核机制,会促使学员注重并认真参与网上案例的讨论。

案例教学法不仅能调动学员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案例教学只是教学方法的一种,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方法,进行案例教学不能摒弃系统理论的学习和讲授。

参考文献

[1]陈芳.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70-71.

[2]吴结.基于网络的电大开放教育分类案例教学实践探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