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文化建设意见

第1篇: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以胜利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因此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充满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而不应局限于某一两门学科。可见校园文化是校园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完成学校的育人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注重构建凸现教育感染魅力的环境文化

学校的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工作或学习的场所,其环境优美与肮脏,秩序井然与混乱都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的大问题。我国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文化环境熏陶人的经典范例。

在区教委的关心、支持下,近3年累计投入近150万,加强了校园环境的改造,围绕校园文化理念系统,着力强化了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

2011年对学校校门和内校门的维修改造,2012年暑期,学校铺设了树胶操场、跑道和修建了主席台、升旗台,整个学校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修建石山、鱼池,增加了生命的活力。

具有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对人的发展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基于这一点,我们依据学生心理特点注重环境建设,在不同的场所设置不同内容的图案,建设大门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绿地文化等。

大门文化,学校大门要注重了几何形体组合、体现不断向上的时代特征,右侧的立柱上悬挂了学校的校徽,在校徽下是学校名称的9个红色的隶书大字;左侧墙上书写的是“爱心育人、阳光成长”的教育理念;走进校园,内校门的两侧是我校退休教师徐徽老师赠给全校师生们的一副对联“报国常怀千里志,功书能破万难关!”教学楼外墙壁也写校风、教风和学风。使人进入校园便觉得学校办学理念先进,文化气息浓厚,时时激起教师工作热情和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做有志少年的决心。

走廊文化,学校教学楼走道内墙壁上按照幸福教育、阳光成长、国学礼仪三大主题,分别在三个楼层安装了精美的名人名言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办学思路等内容,在各楼层的走廊上还用精致的相框悬挂学校师生精彩的瞬间。师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走廊中,天天受到好好学习、立志成才的教育与熏陶。

班级文化,班级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单元,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注重了班级文化的建设。教室内贴上名人画像、名言、黑板上方贴上激励性固定标语,黑板后不定期办好黑板板报,教室的左右侧面有风格各异的学习园地和统一的学生守则和规范,每个班级都有由学生自己取名的班队名字、班级口号、教师寄语和全家福的合影等。

绿地文化,水龙头旁制作“水是生命之源”、草坪旁制作“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脚下小心,小草青青”、楼梯旁制作“上下楼梯,请勿拥挤”标语牌。

围墙文化,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我们围绕经典励志的成语故事、学生体育艺术科技家校活动等学生自己校园生活素材为内容,认真做好下操场的围墙文化建设;另外,我们在上操场紧紧围绕科普教育、竞技体育和校园读书活动为主题内容,发挥了围墙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按六大功能室的建设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注重了功能室的文化建设,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同时,也注重了校园的橱窗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的建设,达到了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注重构建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

多年来我校坚持“在教育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获得教育”的办学思想,认真做到“人文情怀、阳光管理”的管理理念,近两年又依据“为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注重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建设。在制度方面,一改过去学校负责订,教师遵照做的老模式,如今学校各项制度制订走群众路线,让教师发表意见,参与讨论修改,然后再实施,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这种人性化制度形态的校园文化把“软文化”与“硬制度”溶于一炉。教师在制订、讨论、修改过程中明确制度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制度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守纪,严于律己。好的制度文化可以引导教师在平凡岗位,加强学习、提升素质、不断磨炼、迅速成长,其教学风格彰显个性,深得学生喜爱。如段美菊、周传娟、廖瑞等这样的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及先进个人就是在这种人文化制度引导下成长起来的。在制度的导引下广大教师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会欣赏学生,懂得尊重学生,真诚帮助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特困和留守孩子采取“倾斜政策”,使他们感受老师的关注和期望,增强信心,鼓足了上进的勇气。

三、注重构建学校活力源泉的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师生共同的心理“磁场”,是能统摄师生鼓足干劲朝目标迈进的动力。这种精神往往蕴含在校风之中,如我校“尊重关爱   真朴温馨”的校风,非常注重崇高的德和良好的行,让校风能激励师生与时俱进,勇攀高峰。学校先后被评为了区优秀少先队大队部、督导评估三等奖、教学质量提升二等奖、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三等奖、重庆市模型比赛一、二、三等奖等。

学校在对学生精神文化营造上,善于运用教学设施,活用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行为规范、思想品德、安全卫生教育等。强化课程文化建设,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学典礼、每周一升国旗讲话、作文、演讲、唱革命歌曲、美术等竞赛,庆元旦,庆“六一”庆国庆等。少先队组织还开展了“我为队旗添光彩”、“我爱校园”、“我与文明同行”、“献爱心、见行动”、“今天我值日”、“假如我是×××”等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让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助人为乐,团结协作、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紧紧围绕“科普教育、竞技体育”特色项目来打造,取得了好的成绩。2013年在江北区三十三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们以团体总分56.2分的好成绩荣获区团体总分第7名的优异成绩!

四、注重构建增强辐射作用的社区文化

第2篇: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

关键词:医学 独立学院 校园文化

一、独立学院文化与当代医患关系

(一)独立学院文化现状。

早在2003 年, 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 明确指出“独立学院是新形式下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 是更好更快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途径”。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新生事物, 将在其发展中面临着不断完善其办学机制并加强学校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其中就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内部形成的能为全体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思想作风的总和, 是学校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独立学院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由于建校时间短,对母体高校教学资源依赖等原因,在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还是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文化底子相对薄弱,文化体制相对不完整,文化功能相对不健全等,因此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当代医患关系现状。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是医疗人际关系中的关键。 近年来,医患关系却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有激化趋势。中国医师协会最近一次统计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而患者对医疗过程参与意识加强,社会文化水平整体上升,资讯发达使患者更方便地了解到与疾病相关的讯息,患者要求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用药及预后,更加强调医疗感受。

医生工作强度高,压力大,高风险,导致部分医生心情压抑,工作抱打工心态,对待病人只是机械性地照章办事,难免缺乏关爱之心,较少发扬“医者父母心”的精神。而这种状况却更加激化了医患矛盾。时代对医生的各项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生不但要有良好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医德,良好的人文修养,因此医学类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得到更好的熏陶与塑造。

二、医学类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途径探析

(一)提高人文教育比重。

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文环境。独立学院本身在在招生上成绩比其他普通院校低, 学生入校后学习不扎实。 加上医学类招生本身多为理工科学生,在培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轻视道德、心理、汉语言能力等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方而的培养,使得部分学生思想认知水平、是非辨别能力、公德意识、心理素质等能力不强,培养出的学生纵然专业过关,但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医者仁心,这样的学生显然无法适应当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提高人文教育比重,让学生具有这方面的素质是医学类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二)形成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

目前很多独立学院科研课题不多,刊载的论文数量也不多,反映出科研能力不足,教学科研等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教师搞科研的意识不强,更遑论学生本身的科研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之下学生无法耳濡目染,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熏陶。在医学类院校中,更应当重视这种科研学术氛围的培养,是学生在氛围中强化科学精神,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从而得到良好的成长。

(三)建设校园精品活动。

高质量的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由于专业等原因,医学院校本身的校园气氛就比较沉闷,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使学生感到压抑,得不到展示、培养和锻炼,因此建设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的文化活动对医学类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更加重要,多一些学术研讨会、人文知识讲座、创业大赛之类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广泛的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对培养一名合格的医学类毕业生显得至关重要。

三、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的实践总结

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自建院以来便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锻炼和培养,力求塑造出有特色的医学类独立学院文化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自办学以来,一直致力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成立了人文素质培训中心这样的专门机构,举办各类人文讲座课程,对学生进行幸福课程的培训,并对学生分批次进行素质拓展培训,使得学生的在进校门之后便切实接受到人文素质培养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学校非常重视哲学政治等公共课的开展,成立了社会科学部,提高了社科类课程的比重,并辅以教学督导,学生测评,切实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二)我们深知学术是独立学院的短板,因此有意识的去为形成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创造条件,对老师和行政人员的科研活动积极鼓励,在职工中率先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进而带动全校。“挑战杯”大学生科研课题竞赛,每年一次的大学生科研课题申报等活动都得到了学校的极大重视和支持,不断加强宣传和组织的的力度,已经在学校内成功打造为品牌,得到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与此同时,校院范围内的科研学生活动也在不断开展。

(三)我们围绕着医学类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量身定做,从培养一名合格的医学毕业生为出发点,打造出一系列即有影响力的校园精品活动,如“牧野大讲坛”,学校会定期邀请一些在学术界和社会有影响力的学者来我校讲学,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迄今已邀请过王立群、周文顺等多位学者,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围绕着学生的就业问题,打造出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大学生简历制作大赛”“大学生生存挑战赛”系列活动,使学生们提前感受到就业压力,早作准备,有针对性的锻炼自己。一系列校园精品活动的确立,提升了学院的文化氛围,也使得独立学院的人文内涵不断深化。

与上述措施相对应的是,三全学院的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校园学术氛围得以塑造、校园精品活动得以确立,已经毕业的两届学生从医院和医药企业等单位的反馈来看,学生的基本功扎实,综合能力强成为了对我校毕业生的基本评价,也为学校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口碑。独立学院的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会为继续塑造更加良性的校园文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N] . 中国教育报,2003- 05- 1.

[2] 曹文泽.新世纪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J] .中国高等教育, 2001, ( 15) .

[3] 林英杰等.校园文化移植中的理论探讨[ J]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孙稼麟.构建新世纪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体系[ J] .教育发展研究, 2001, (6).

[5] 张书明.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及其对策[ J]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8, ( 1) .

第3篇: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服从和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出发点,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努力构建符合时展要求,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具有实效的,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以相同或相似的或自身需要为基础而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注重学生社团建设,充分发挥社团的德育功效,活跃校园生活,丰富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探索中,从学生需要出发,倡导学生自发成立一些对自身发展有益的民间组织,把兴趣转化为动力,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让社团成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 社团——学生自我意识的摇篮,自主发展的舞台,自我教育的阵地。

    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成为青年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是青年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社团建设中要突出体现一个“自”字。

    1、“变官办为民办”,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

    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愿组成的群众性组织,因此,学生作为社团建设的主体,学校在成立社团时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体现学生的特长,信念,突出学生的需要。

    很长时间以来,学生社团极其化身“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等组织建设中,一直存在着一种倒挂,往往是老师组织,学生参加,通过建立“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制度,确保社团的顺利开展。社团类型的确定往往因老师工作和教学的需要而定,学生在这些社团中选择参加学校并进行人员调配以确保社团的“生命”,指导老师提出活动意见,学生只需按要求参与,而往往“获奖”的,“表现”的,“指导”的总还是集中的“特长生”。所以往往使社团形式单一化,大多数同学对社团缺乏积极性,制约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变官办为民办”,社团建设由“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打破原有的老师组织,制定教学计划,发动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形式,建立学生“业余社团”。针对学生自身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自我展示的欲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建业余社团,变“教师需要”为“学生需要”,从学生从自身发展的需要,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兴趣出发,来确定组织合种社团,开展哪些活动,需要谁来参加,邀请谁来指导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保证了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在创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潜能”,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提高了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2、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

    社团建设要注意形成社团特点,发掘社员的个人潜能,突出学生的个人特长,为青年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方舞台。因此在社团建设的众多事务中,教师应走回幕后,处于指导位置,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让青年学生担当起处理社团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计划,总结调整等一系列的工作。通过尝试,让学生感觉到:“以前没有做到的现在做到了”,“经过努力可以有更大的提高和进步”,“成功在于尝试”……使学生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充满兴趣,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3、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阵地。

    业余社团的建立,更多的让学生自主的来完成一项“事业”,让青年学生在工作中感受“付出与收获”,尝试“成功与挫折”,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在创造性的工作中,体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培养脚踏实地的良好作风;在集体生活中感受“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正确认识“自身成长与集体的关系”;学生更加关心社团的成长和发展,主动的去想办法,出主意,在交流中体会“竞争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社团——青年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服务社会的通道,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学生社团是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通道,是学生适应社会,促进社会意识形成的催化剂。因此,在社团建设的形式和方式上,应注意社团的开放性,向社会拓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接触社会,感受社会,服务社会的同时,强化青年学生的社会意识。

    三、社团——-校园文化建设的常青树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棵常青树,在不同的时期都对青年学生的发展起到来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作为一个组织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应该跟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社团建设中,我们应该把握:

    1、把握时代性,强化导向性

    把握社团建设的时代性特点,强化社团建设的导向性功能。社团建设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遵循教育规律。在融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侧重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通过在社团活动中对学生渗透做人的教育、合作精神教育、奋斗精神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互助协作精神、勇于进取的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从而从根本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原则性,突出多元性

    社团建设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育人宗旨必须始终坚持,不能改变。在把握社团建设的学识性,专业性,娱乐性的同时,还必须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元因素综合考虑,增强社团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4篇: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

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的认同度和实际宣传教育效果,2012年5月,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01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问卷获得的信息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一、学生对“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认同程度比较高

在对1012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98.91%(1001人)的同学知道“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这个项目。对“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包含的主要活动内容比较清楚的同学占88.64%(897人),参加过一项相关活动的同学占5.8%(59人),参加过两项相关活动的同学占25.4%(257人),参加过三项以上相关活动的人占66.8%(676人)。在所开展的主要活动中,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活动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红色讲坛、红色影院、红色社会考察、红色公益活动、红色旋律宣讲团。与以往类似的宣传教育活动相比较,此次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1、活动内容贴近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焦点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活动形式新颖,新兴媒介运用较多,面对面讲解与虚拟网络沟通交流结合;3、活动氛围较好,民主、自由、平等,能够充分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热情;4、一批名师参与到活动中来,给了普通同学亲近权威的机会,使得“红色旋律”教育成为“启迪智慧的窗口”;5、灌输的痕迹较少,引导大家自悟、体验的成分比较多,注重对学生理国情感的培养与引导。因为上述鲜明的特点,同学们能够真切的体验到此次“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内容的针对性、趣味性、科学性,能够真切体验到此次“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形式的新颖性、生动性、多样性。

二、理论宣传与教育效果较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

(一)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态度发生变化,参与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增强

具体表现在:在学习内容上,89%的学生认为与自身的关注点比较切合,所以比以前感兴趣,有热情;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56%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政治理论学习改变了以往被动、枯燥的宣讲模式,形式比较多样灵活,学生民主参与的机会也多了;在交流方式上,师生之间更多的是探讨、甚至是辩论,强硬灌输的痕迹少了。大家慢慢意识到理论对于实践生活的深远指导意义。其次,大家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认知评价发生了变化。在听完事件的讲座后,同学们感慨到:“通过老师们的详细讲解,我们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全面的看待这类政治性事件,少了以前的盲目冲动、偏激和过于感性!”再次,学生自主建立了各类弘扬红色旋律的相关组织,如“红色读书会”,“理论研究会”……这些组织学生自主设立,在相关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创造行的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最后,同学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增强,参与理论考察、实践调研的人数不断增加。

(二)学生理性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增强

首先,学生的爱国情感更理性、更深刻。通过参与红色旋律的各类活动,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学生们能够更客观的看待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在论坛上、微博上、贴吧上,QQ群上的冲动、盲目、偏执、过激的言语和行为大大减少。

其次,学生的社会责感明显增强。校园内的志愿组织和成员数量急剧增加,公益性、服务性社团活动增多,涌现了大批好人好事。自强自立,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体验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多。

再次,学生集体荣誉感、团结合作意识增强。在一场场精彩的“红色讲坛”的引导与启发下,在一部部经典红色影视的震撼与感召下,在一本本红色经典文学的熏陶与影响下,在一首首经典红色老歌的冲击与洗礼下……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个人与集体的血脉相连、个人发展与时展的息息相关。

最后,学生诚信意识明显增强。在对1012名在校生关于诚信意识的调查问卷显示:学术不端、考试作弊成为最受批判和唾弃的行为与现象。较以往相比,学生考试作弊、违纪受处分现象明显减少。

三、学生能够客观、理性的看待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

调查中,同学们对“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例如有的同学认为活动内容的选择更多的偏向时事政治部分,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如就业、创业类的内容少一些;在活动的形式上,尽管有很大的创新,但依然有较重的形式主义影子;活动对象还依然主要针对文科学生,针对理科学生的活动和宣传相对较少……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学生表示了足够的理解与宽容,与之前的政治理论学习相比较,“红色旋律”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很有创新,对同学们也比较有吸引力,营造了一个真读、真讲、真信、真“行”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作者简介:

王继东(1975-),男,汉族,吉林人,燕山大学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第5篇: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

【关键词】书法教育 传统文化 学生素质发展 写字引领课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9-0251-01

汉字书法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维系着中华民族之根,传承中华文化意识,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书法教育势在必行。

教育部在《关于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中国书法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于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因此,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语文课程标准》,尤其是修订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写字教学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并加重了写字教学的份量。几年来,我校以“写字教学”为基础的“书法教育”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推进学生素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几年来,汪清县第一实验小以书法教育推进学生素质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

张秋丽

(吉林省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 吉林 汪清 133200)学领导班子对书法教育主要基于以下认识:

一是继续和发扬民族传统的需要。汉字和汉字文化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写好它是固国之本。

二是书法它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在今天科技发展逐渐走向无纸化的情况下,书法在传达感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尤其是书法教育和书香校园建设对于学生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形成,意志的培养,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是书法教育和书香校园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积极打造书法特色,既是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更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发挥师生特长,培养多层次,多类型人才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

二、倾心优化,突出实效

书法艺术的教育,注重求实效,我校在落实上重点抓好以下措施:

(一)抓好“三字”过关活动

我校教师毛笔字相对于钢笔字、粉笔字较弱。培训师资,优化队伍,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软笔书法”道路的引路人是我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教师写字实际情况,学校下大力气抓了教师写字的平日练功。除假期安排教师练习毛笔字外,每周三集体备课后,剩下的40分钟组内教师按学校要求集体练习写毛笔字,并上交教导处主管主任处。学校为教师提供练字的笔、墨、纸,为教师练字提供了方便。

(二)注重书法教育的评价

各学科教师要起示范作用,板书必须规范使用正楷字。教师都要关注学生书写方面应有的良好态度、姿势、字迹、习惯,力求每个学生各科书面作业都能写出一手规范、端正、美观的字体。改革学生作业评价和学生期末成绩评价。各科书面作业均有对学生书写评价,期末成绩评价中书写情况要占成绩的百分之五。这样在作业、试卷评价当中,培养学生“工工整整,一丝不苟”的书写习惯,从而达到“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教学目的。

三、精心谋划、有序推进

(一)校园环境建设

1、书法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我校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设了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教育环境。楼内一层专门开辟了书法展板,内容涉及书法历史、书法名家、著名碑贴、书法作品欣赏、书法字体等,充分展示了书法传统艺术的魅力,营造了书法教育艺术氛围。

2、名人效应、激发兴趣

学校抓住机遇,邀请州、省、国家等有关人士来校进行现场书写,提升学校的品味。学校把他们的书法作品装裱后进行展览和悬挂,陶冶了师生情操,激发了写字兴趣。

(二)校本课程建设

书法教育需抓课程落实。我校始终把老师、学生硬笔、软笔书法兴趣培养工作作为教科研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日常教学中安排每周两节课的书法课。由学校两位书法教师编写了1-6年级的写字校本教材《兰草习字册》,教材内容以语文教材生字、词语为主,其中包括了基本笔画和优秀书法作品。旨在使学生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书写习惯,课堂指导与课后独立书写写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生生互评相结合。

(三)写字课型引领

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发达,他们的模仿能力强。依据这个特点,在写字教学中要注重准确示范,化难为易。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教师示范十分重要,它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指导。为了方便教师在书写时准确把握笔画的位置、字体的大小,把字写得匀称、美观,有利于学生分析记忆字的书写特点,学校为每个班级定制了50×50的磁力田字格,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看清教师运笔的过程。

学校又从低、中、高三个年段开展了写字课课型的引领。低年级进行了同类偏旁写字指导尝试,充分体现了教、扶、放的过程;中年则注重识字的“五步习字法”,即:看结构、记占位、找主笔、仿练写、比美观;高年级更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按照习字方法进行读贴、记贴、背写和比较提升。在此基础上,简单实效是我们研究的目标,将规律作为突破的重点,学校两位书法教师把每个基本笔画的简洁的书写方法和书写口令梳理出来,达成统一,在每个学生对运笔过程和每个笔画书写口令内化于心的基础上指导老师又进行了写字程序的简化:把时间缩至5-10分钟,让习字这个环节应用于语文常态课中。达到习字节节练、课课练、天天练,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写得一手好字,将规范书写的理念深深根植于学生心中。

(四)动态性文化建设

第6篇: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富含意义的文化,既形于外,更积于内,关键在积于内。形于外的东西好做,有钱,请人设计施工就行,做出来的东西自己可能并不理解,好看而已。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主要在增加功能,要在积于内上努力。校园文化,常指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行为、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德育功能

1.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2.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

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学生也不例外。多数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的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扮,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三.实践功能

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竞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外多数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练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7篇: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

各位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和精神生活直接影响着中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社会和学校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在内容上为中学生考虑不够:教育观念滞后,内容空泛,方法不当;一些品味不高的流行歌曲、诗歌、言情小说、港台影视泛滥,使中学生深受影响而丧失进取心。某些中学生政治观念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强,价值观念混乱,拜金主义、文化欣赏向低层次滑坡。我们经常可见许多学生面对老师不问好、互相交流之间夹杂不文明用语、桌面留有同学们的“即兴发挥”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迫在眉睫。作为跨世纪的新青年,未来的接班人,应该拥有良好的素质和正确的文化取向。尤其作为xx中学这样一所百年名校的学子,更应该时时刻刻地以高要求来规范自己。所以,我们在此做以下倡议:

一、严格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中学生网络管理条例》。在校园内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进行交流,见到师长要主动问好;对待他人要友善、热情。配戴校牌和团徽,爱护公共设施,不在桌椅上乱涂乱画。对于违纪行为要勇于检举和制止;做合格的中学生及文明网民。

二、积极开展积极向上的主题活动。如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纪念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根据不同节日开展各种专题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净化校园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能主动捡起掉在地上的污染物;做到墙壁内外无脚印、球印;桌椅摆放整齐,无乱刻乱画,不乱丢废纸杂物;保持校园环境安静。干净整洁的校园及良好的教室环境也是同学们精神文明的体现。

四、多开展健康的娱乐性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看好书,写读书心得,定期举行读书竞赛活动;在看了好影视后,写影评、观后感,对影视中的优秀人物展开评论,以加深认识,弘扬真、善、美。组织歌咏比赛,让学生在歌声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发挥个人的潜能,学校可组织、科技、学科、文艺、体育类的多个社团,让学生自由选择参加活动。定期组织演讲比赛、绘画比赛、摄影比赛等,组织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让同学们展示各自的才能专长,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乐趣。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片沃土定会孕育我们美好的心灵,校园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建设之花定会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争奇斗艳。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xx中学团委

20xx年xx月xx日

XX校园文明建设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他必定是一个懂礼仪,讲文明的人。正当举国上下积极学习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的良好氛围下,作为四中学生的我们更应注重自我修养,加强文明礼仪学习,自觉树立文明高尚的当代中学生形象。为展现我校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校团委会、学生会特向全校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语言文明,举止得体,告别污言秽语,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多讲 “谢谢”、“对不起”、“您好”、“请”、“再见”。公共场合着装大方、得体。

二、尊敬师长,孝敬长辈,团结同学,事事能谦让,处处讲诚信;珍惜身边的同学、朋友,不要因为自己的鲁莽给对方造成伤害。

三、关心爱护每一个同学,学会感恩。我们应当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珍惜身边的每一位亲友,向需要帮助的人给出鼓励的微笑、贴心的话语或用实际行动支持他们。

四、勤劳俭朴,不铺张浪费,不攀比,不贪图享乐;注意节约用水用电。

五、遵守并维护公共秩序,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待人接物讲礼仪;爱护公共设施,发现损坏的公物及时与维修人员联系。

六、注意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践踏草坪,保持校园美好环境;尊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七、合理分配时间,文明科学上网,严守网络文明公约,合理科学利用网络资源;杜绝痴迷网络,不浏览不良网站,争做网络道德模范、文明使者和安全卫士。

八、努力争创星级文明寝室。维持宿舍良好的生活环境,不酗酒、不赌博。

九、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健康成长,全面成才,作一名自强、自立、自主的优秀中学生,作一名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十、积极参与学习礼仪、践行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等实践活动,要与学校的宣传教育活动和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自身的文明礼仪素质,提升我们的文明形象,构建和谐、团结、奋进的校园文化。

同学们,嘤嘤软声细语入耳,如小楼夜雨;默默举手投足入眼,如雪落凡尘;静静潜移默化入心,如浩然清风。美好心灵是文明行为的前提,文明行动是美好心灵的外化。正所谓“礼者,人道之极也。”当你在下意识的自我规范中,文明也就在不经意间进入你的血液和骨髓,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学习文明礼仪知识,培养良好习惯,传承优良美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为创设和谐人文校园而努力。

XX校园文化建设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新年伊始,伴着春天的脚步,今天我们迎来了“文化自贡,自贡市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大会”的召开。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行素质教育,构建文化自贡的时代背景下,市教育局适时地组织本次大会以推动全市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坚持文化内涵建设,培育优秀校园文化,提升学校文化层次,是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需要,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在我市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推动之际,我谨向全市各兄弟学校发出以下倡议:

一、校长引领,加强领导。校长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定位导航”的作用,以自身文化理念的时代性、先进性决定校园文化的内涵,培育学校的优秀文化,做到一切工作围绕和有利于学校的文化建设。

二、积极响应,立即行动。我们必须以本次大会为重要契机,把校园文化建设摆在高度的战略地位,切实制定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计划和方案,真正落实文化建设的步骤和细节,迅速掀起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新。

三、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围绕提高师生素质和提升办学水平,遵循整体规划,分项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做到全局打造有计划,局部建设有层次。

四、百花齐放,特色创建。文化建设时,我们要借鉴而不模仿,学校不分大小,形式不拘一格;我们要结合办学特色,关注群体价值,明确文化主题,建设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

五、集思广益,携手共建。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既要凝聚本校师生的才智,也要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携手共建。

第8篇: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

(一)楚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1.楚文化的概念

楚文化作为我国春秋时期文化的重要代表,起源于古老的华夏文明,也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延续。楚文化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和南蛮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挥着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借鉴,楚文化自身的风格更加突出,文化艺术成就显著。楚文化的文化性质源于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劳动创造。楚文化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并独具风格。楚文化作为一整套文化系统,包括历史、文学、经济、科技、文艺、人文等重要方面。楚文化的发展和成熟是古代中国人民发挥丰富的想象创造的结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中国人民审美意识的发展。因此楚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之一。

2.楚文化的内涵

楚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内涵十分丰富。最杰出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楚文化是一种神秘想象力的象征。楚文化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其中包含着中国人民最原始的崇拜。楚文化的神秘性正体现在古老的图腾艺术中,古代中国人民发挥想象力,将耕种和祖先的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属于各个氏族的图腾文化。主要有凤凰、公鸡等图腾符号。通过图腾艺术传达人们祈福、祭祀等最原始的意识。楚文化丰富的想象空间还体现在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春秋时期我国的青铜器冶炼达到了顶峰,人们将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在纸质、青铜、陶器和漆器上,从而成就楚文化中绘画、青铜器、陶器和漆器的繁荣。

2)科学技术的进步。楚文化时期不仅人文艺术繁荣,相应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表现在数学和天文知识的新探索和新发现上,也表现在建筑和农业的发展上。春秋时期的建筑集中反映在都城的建设上,楚文化建筑地址的选择和建筑的布局设计已经逐渐成熟,楚文化的建筑都城已经集群化发展,不仅有了护城墙,也开始建造护城河,兼顾建筑美观、居住舒适和国家防御的功能。举世闻名的章华台就建筑在这个时期。楚文化时期的农业发展十分迅速。楚文化我国的南方和北方相互学习和借鉴,楚国融合了南北农业文明的优势,开始修筑水利工程来解决农田旱涝的问题,孙叔敖修筑的期思陂就是我国第一个水利工程。

3)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文化艺术不仅是楚人智慧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的进步。青铜器是春秋时期出现,并在战国时期走向成熟,因此青铜器是楚文化艺术的集中代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炼和青铜铸造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楚国人民能够博采众长,结合焊接和铸造技术冶炼青铜器。同时还将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传统的装饰纹样结合起来,通过圆雕、浮雕和透雕的技法让我国的青铜器走向成熟。除此之外的制陶业、漆器、丝织刺绣、文学、音乐、绘画也彰显了楚文化的特色。

(二)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

富含楚文化艺术精髓内质的湖北高校校园文化系统是中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应用楚文化的代表。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的应用现状还不容乐观。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校园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行为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共同和谐发展。其中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都是静态的,而精神文明和行为文明却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动静结合,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但是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理想,实际上楚文化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不广,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数量在逐年壮大,每个学校也有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地域性比较强,北方学校十分注重儒家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应用,南方特别是湖北的部分高等院校会结合地域文化适当的吸收和借鉴楚文化。因此总体而言楚文化在我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还很小,甚至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对楚文化并不熟悉。

2)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是为了起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但是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为数不多的楚文化应用高等院校中,楚文化有的单单作为符号,被摆放在学校当中,学生缺乏对相关校园景观的了解,楚文化在校园中的文化认同度并不高。因此楚文化的传承作用完全不能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从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中受到教育。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的建筑应用了楚文化的建筑风格,学生只知校园美,却不懂得将这种楚文化的美传承。

2.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但是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前景很广阔。

1)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精神文明的融合。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人文环境、校训等潜移默化的软件。这些都可以和楚文化结合。利用楚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古代楚国人民勤劳智慧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来教育影响高等院校的学生,让他们形成勤劳、创造、智慧的观念,将楚文化融合到高等院校的学校文化中,形成高等院校独具特色的文化软实力。

2)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的融合。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明是指学校中的建筑、雕塑、教学设备、科研设备和基础设施。楚文化可以充分的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融合,楚文化中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手工艺作品可以作为学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加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利用楚文化中的绘画、文字、音乐符号来装饰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利用楚文化中的建筑成就来设计学校的教学楼,让楼宇更加具有文化气息,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硬件条件。

二、国内外高校在导入民族地方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内外高校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的应用现状

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特色方面各有千秋,本文选取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典型代表进行研究。

1)中国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差距很大,有的高校能够将民族地方艺术特色完美的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融合。以江苏省的苏州大学为例,苏州大学校园不仅自然景观优美,民族文化气息浓厚,学生置身校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但是部分中国高校在校园的建设方面过分的追求现代化,而忽视了民族文化和地方文艺的教育渲染作用,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缺乏根基。不仅让民族地方文化艺术渐渐被学子淡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岌岌可危。

2)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存在着地方上的差别。以山东高等院校为例,山东是孔孟之乡,因此山东文化中一直具有浓厚的儒家氛围,山东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多重视儒家思想的再现,在山东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孔子雕像在校园中很常见,孔夫子在时时刻刻教育学子勤奋努力。但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多注重地方文化的发扬,还是以苏州为例,苏州校园中处处流露出古代吴国的文化气息,东吴文化盛行,学子在漫步校园的时候也仿佛回到古代和圣人对话。

3)国外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上要略胜一筹。国外的高等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将地域文化融合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经过长久的发展和融合,已经实现了民族地方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和谐相处,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富含魅力的校园文化。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的校园文化中不仅有美国的传统建筑等硬实力,也有美国传统文化等软实力,因此哈佛大学的校风一部分的贡献来自于美国的民族地方文化艺术的应用。

(二)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湖北省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理所当然的应该承担起传播楚文化和发扬楚文化的责任,高校作为地区文化集中地,更加应该将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的融合。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校园文化十分的迫切和必要。

1)湖北省高等院校校园建设中存在很大程度的文化失根现象。校园文化缺乏民族文化的渲染,而民族文化在重塑校园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民族文化也容易引起学子的共鸣。因此解决湖北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失根现象,需要借鉴楚文化的优势,将楚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应用于校园,渲染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将楚文化的理念传播给学子,引起学子的共鸣。

2)楚文化的传承本身遭遇危机,楚文化发源于湖北省,但是人们目前对楚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只是简单的知道楚国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文物,对楚文化的内质并不清楚,湖北省的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有义务将楚文化艺术内涵和学校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既让楚文化得以发扬,有让校园文化得以鲜活。

3)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是创新发展的需要,湖北省高校的学校建设需要创新,楚文化要想在时代的潮流中继续发展,同样需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因此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十分必要。

三、结语

第9篇:校园文化建设意见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风建设

一、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培养学生和提高全员文化乃至综合素质为目的,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先进性、教化性和辐射性,校园文化是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通过几代师生共同努力形成的教职工、学生认同的有学校特色的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包括物质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探索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必须立足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培养需求和目前高校改革发展的现状。高校学风,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治学方针,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是一种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高校学术气氛、管理水平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

二、校园文化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学风蕴涵于一定的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导向和激励的功能。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好的学习风气会影响和感召学生,对学生综合发展和学生建设都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充分挖掘、整合文化育人的资源,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学风建设新的突破点。

校园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可以引导人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健康的校园文化,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它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得知情意行,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上受到熏陶,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如言语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校园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学校凝聚力,对外增强学校竞争力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不同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毕业于不同院校的学生在行为举止、思维习惯方面会有所不同。如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使学生有“民主”、“批判”之风;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使学生有“严禁”、“认真”之风,大学这些独特的传统和精神气质,形成了鲜明特色校园文化的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铭刻在学生的头脑中。

三、校园文化促进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事关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充分认识加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摆上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紧密结合社会文化的原则,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紧密结合社会所体现出来“常为新”、“常向上”的精神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顺利地融入社会和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学风建设。

(二)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以优美环境物化校园文化建设。“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结合学校专业优势,充分发挥雕塑、手工艺等专业特长,在校内设置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雕塑、浮雕或景墙。在教学楼及办公区域悬挂一些名人名家作品或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美术、手工作品,建设充满学习风气的校园,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自然环境中融入科学人文知识,让学生在思想品德、人际关系、习惯养成等方面受到感染、激励和熏陶。

(三)建立学术科技活动平台,鼓励、支持学生科技学术创新和实践,营造浓郁的学习、学术氛围。

通过引导和资助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活动,奖励学生的科研成果和科技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管理,注意调动和发挥教师和研究生在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科技活动中的作用。

(四)以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统计有85%的大一新生会报名参加学生会和各种社团组织。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会、学生社团,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以富有时代精神、生动具体的活动在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努力营造“工作是愉快的、学习是轻松的”浓厚文化氛围。

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动漫COSPLAY动漫协会,该社团演出的节目全部都是协会成员根据动漫作品改编,从演出服装、演出道具的准备到排练都是协会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形式多样的协会活动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动漫艺术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坚持校内活动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一些学校校内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搞得风风火火,可在社会实践环节上却出现了“一头轻”的问题,不能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应当在学校办学理念指导下,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践教育内容贯穿于社会实践、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之中,建立教学教育实践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教育体系,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拓展,以创新教育为突破,构建社会实践、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互为联动的实践教育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六)以先进典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大力发现、总结、推介和树立各类先进典型,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广大师生见贤思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的洗礼,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振亚,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永恒的主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2]郑廷友、陈静、冯亮波,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