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指导计划范文

学生指导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指导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指导计划

第1篇:学生指导计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实践与指导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9233

实用主义哲学家与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讲过,如果我们还向当年我们被教授的那样去教学的话,那么我们就掠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创新不仅仅需要教育理念的革新,更需要跟社会实体相结合。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应运而生,它是国家“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一五”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拓展和延伸。国家教育部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上升至国家层面,体现了现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未来高校发展的方向,其意义毋庸置疑。本文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项目为例,结合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指导学生项目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提出几点思考。

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现状

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国创计划项目”)欠缺高水平的师资加入项目管理和实践指导。从校级项目孵化,到省级、国家级项目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指导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悉心指导。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确立至今,发展不足二十年。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招生规模也逐年扩大。作为新兴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如雨后春笋,在全国迅猛地发展,导致师生比不协调,教学资源配置存在缺失。对国创计划项目的实施不够重视,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无法全程予以项目督导与方法指引,导致一些具备良好价值意义的选题申报后无法按期结题或被迫半途终结。

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失败的案例大都由于对项目理解存在误区:第一,项目选题对社会现实关注度不够。广播电视编导属于艺术类专业,学生大都思维活跃,部分学生一味追求艺术的“表现与虚构”,而忽略了艺术对生活的“再现与重构”特性,导致项目选题欠缺学科知识体系的广度与深度,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生产脱节。第二,项目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注重实施过程的递进式发展。国创计划项目一般要求在1~2年的期限内完成,所以参与项目的学生必须投入持久的、连续的精力,由各阶段成果孵化的基础上,产生最终成果。仅靠短时间撰写、发表一两篇论文作为结题成果,难以体现国家层面对创新人才的培育精神。第三,项目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欠缺交叉学科及多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

2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建议

国创计划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符合上述类型的选题来源大致有以下四种:①作品创作等影视制作项目;②有关教师科研课题中的子项目;③影像工作室或媒体实验室等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④其他有研究与实践价值的项目。目前,获得国创计划项目立项的选题大都集中在前三种。第四种选题由于范围较为宽泛,反而易被人忽略。原因有三:第一,跨学科及校企联合、科研与产业结合的思路尚未打开。有的学生一味追求个人诉求,对媒体产业的宏观趋势及企业的发展认识不足,找不到创新点。在申报的案例中,只重视个人表达而轻市场需求,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目前申报选题中失败的关键原由。第二,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学生大都思维活跃,热情高,但执行力不够持久稳定,项目选题过于自由易导致实践训练环节对过程的监督与管理难以把控。第三,指导与管理项目的教师水平有待提高。面对具有较强研究价值的选题,有时因为难度太大,加之申报团队实力不济而被迫放弃。在项目的管理督导过程中,存在重申报轻实施的现象,对过程不够重视。

针对广编专业学生参与国创计划项目的现状,本文建议:首先,选题应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训练目标。其次,坚持以项目为载体,以实验为目的,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把创新训练及学科和技能竞赛与常规教学环节相结合。鼓励师生科研合作,项目组成员学科交叉和年级交叉,学科交叉的项目优先予以考虑。营造出以项目带教学、以项目教学促进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再次,完善激励机制,切实保障参与国创计划项目的师生在工作绩效、教学评比、就业推选等评优评选中有所体现或奖励。最后,提高指导教师的综合质素,倡导从事单一教学工作的教师向拥有综合学术能力的复合型教育者角色转变。国创计划项目需要指导教师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丰富的知识积累,善于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常被称为“双师型”的教师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较为匮乏,而广大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他们是日后形成指导团队的中坚力量,急需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学校可以组织其他学科的国创计划项目优秀指导教师,进行辅导培训及经验分享。

3师生总结与展望

以下是国创计划项目《成都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消失与拯救》的总结:

付佳:这是一次难得的经历,一次让我得到锻炼得到成长的经历。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懂得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参与项目是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但对于我来说更是一次学习成长的机会,回想这一路走来的过程,我真的感触很深,我的指导老师以及小组每一个成员都在项目中给予我很多的帮助,这个团队同舟共济,在项目中一直并肩前行,这种为同一目标共同奋斗的团结氛围特别让人有归宿感。一年多以来,我从我们优秀的组员身上及项目本身学到了很多经验收获了很多知识,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最值得珍藏的。

宋吉晨:①创新能力。未来的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是需要我们去开创的,所以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用创新思维去思考现实生活问题,我想这也就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初衷吧。②沟通能力。每人的观点与思考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沟通与交流来实现大家在知识与观点上的分享。③团队合作能力。我们组从项目立项之初成员之间的不太了解到现在发展成为很好的队友很好的朋友,这也见证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这次全国性创新性实践项目给我带来了很多,有能力上的提高,有思维上的创新,有情谊上的收获……真的非常谢谢给予我们支持的各方,谢谢老师的指导,谢谢组员的支持。

薛晨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是大家共同奋斗付出的功劳,这与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和队友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通过这次大学生创新项目,不仅从专业知识方面让我收获颇多,而且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让我成熟许多,在对项目的统筹管理方面也略有心得。我从大学生创新项目中学习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团队合作精神,纵然有时候很苦,有时候很累,有时候很气馁甚至有时想过放弃,同时我也因为实验操作失误受过伤,但是我们坚信自己可以完成,坚决不能辜负了老师对我们的期望,一直坚持到了最后,并没有半途而废。

指导老师:该项目关注传统的消逝,提出对文化变迁的思考,这是当下青年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具体体现。项目最终以学生纪录片和文字报告的形式呈现,有相当的难度,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与实验价值。纪录片是时空的艺术,文字是理性的沉淀。时空之美与理性的思索必定会带给人非同寻常的体验。团队三位成员均为优秀学生代表,除了校级活动,还担任学院及班级的诸多事务。项目历时一年多的时间,他们虚心求教,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大量文献参阅及实地摄录调研,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相关知识,紧密围绕课堂内外的学习,实现了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之间的最大化结合,最终较好地完成了项目。

在指导国创计划项目中体会最深的就是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与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一次次的问题反馈与解决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从最初的误解、磨合,到最终畅所欲言,彼此信赖,如同学生们的体会,收益颇丰,创新训练的目的也得以实现。国创计划项目作为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起到了很好的延伸、补充、辅助作用。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学本科生,通过国创计划项目的锻炼,可以提高自己艺术专业之外的综合知识水平,也可以提升自己理论联系实践的动手实操能力。经过国创计划项目锻炼的学生无论继续深造还是进入社会工作,其适应能力与创新思维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作为高校的教师,如何整合自身教学与研究资源,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借力国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政策,倚靠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指导的过程,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国创计划已搭建起学生参与科研、教师提升教学学术能力的有效平台,相信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最终一定会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师成长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鲁宇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王琼,盛德策,陈雪梅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

第2篇:学生指导计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236-02

职业生涯规划,也称为职业生涯设计,它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不同的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1]。本文所讲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主要是指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是以引导学生进行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2]。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中,多以职业指导的术语进行,其实,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只是职业指导过程中的逻辑起点。

一、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

1.学生思想观念与认识不到位。当前,中职学生大多属于普通教育选剩的“差生”,他们对中职学校及自己缺乏合理的认识,对自我的未来缺乏必要的信心,对获取职业生涯成功的看法偏颇,对自我的行为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少学生极易形成发展方向不明确、上进心不足及成功的动机不强的状态。据调查访谈,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观念和态度:(1)鄙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很多学生认为就读于中职学校没有面子,认为职业教育是“二、三流教育”,中职学校是“二、三流学校”;(2)对前途缺乏信心。很多学生经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3)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有些学生经常逃课,大部分学生很少考虑自己将来职业生涯的发展;(4)问题行为较多。一些学生在学习上不成功,转向在同学中显威风,主要表现为打架斗殴、顶撞老师、吸烟、喝酒等。目前大多数学生中存在的“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等现象,说明中职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当薄弱,导致学生对社会职业不了解,不能根据社会职业上的需求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对自己的兴趣、特长及能力不清楚,对个人职业发展前景规划方面理解、认识模糊。

2.学校组织机构与制度不健全。目前,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由招生就业办、或者是班主任、或者是德育教研组具体负责,招生就业办除招生外,还负责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组织学生参加面试等。德育教研组负责《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理论讲授多,实践教学少。调查发现在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着“并行双轨”的现象,即招生就业办与职业指导课教师均有职业指导的功能,开展相应的活动,但两者之间没有统一的计划与安排,没有统一的领导与管理,各行其是,导致学校职业指导工作难以科学、高效地开展。

3.教育内容单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包括专业选择、职业道德培养、职业理想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引导、职业决策能力培养等丰富多彩的内容,理应实实在在地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对于职业指导内容只注重最直接的就业信息、求职技巧与职业道德等的指导与教育,关注的范围窄;时间主要集中于二年级下半学期和三年级上半学期,即学生离校实习之前。就业指导工作以提高就业安置率为直接目的,短视现象非常严重。

4.指导人员专业化程度偏低。通过调查发现,中职学校职业指导教师一部分是从政治理论课教师转变而来,一部分是从因专业或课程调整而闲置的教师中分离出来,受过专业训练的几乎没有,相对薄弱的师资力量,难以适应职业指导的要求,更不用说满足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需要了。同时,教师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许多教师除了学过学生用的教材和配套教学参考书外,很少对企业行业进行调查实践,对企业行业的新知识、新信息、新工艺、新规范,知之甚少。

针对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中存在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现实的中职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还远未达到人们期望的程度,中职学校还未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看做是关系学生和学校未来发展的大事来抓。

二、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对策

1.强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由学校某一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由于它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必须涉及到学生及面向学生的校内外服务和管理机构。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学生、学校和社会观念的更新。中职学校转变思想是关键,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上学校首先要从观念上走出把它等同于“就业安置”的误区,转变思路,充实内涵,把就业指导的重心转向学生的职业指导,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同时注意提升教师的思想认识,促使教师积极参与是搞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重要条件。学校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带动学校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是核心,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尤其是新生有87%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所以我们必须加速学生观念的转变,以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参与为前提,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并自觉参与时,才能找到学习的动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

2.建立健全指导组织机构。目前,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由招生就业办、或者是班主任、或者是德育教研组具体负责。即使有其他部门的参与,各部门也多处于“孤军奋战”、“孤掌难鸣”的状态。为了确保各部门分工明确,由校长指派专门的副校长主管,同时设立一个职业指导管理委员会,起管理和协调作用。职业指导部门主要由职业指导教师作为专职指导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第一,理论和实践研究。广泛研究国外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理论、实践及其发展;探索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教育制度与劳动人事制度的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原则、内容与方法;调查研究中国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基本情况及中职学生的特点;通过调研,了解社会就业信息并进行人才需求预测等。第二,宣传推广。与社会、企业、劳动局、职业介绍所沟通,推广和普及职业指导的知识,并与社会各界联合开展职业指导活动。第三,具体实施指导。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测评和咨询指导。同时教务部门、学生部门应配合职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起辅助作用。各部门要服从职业指导管理委员会的管理,形成上下级协调、部门间合作,管理有序、分工明确的组织体系。

3.加强指导人员的队伍建设。在中职学校,有必要制定职业指导人员的任职资格标准,并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从而建立一支政治素质优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职业指导队伍。具体的对策:(1)加强职业指导人员的培训。采取集中培训、教研培训、校本培训等模式,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鼓励在职的职业指导人员参加《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还要严格执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并将其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的重要指标。(2)聘用在企业中具有人力资源或职业指导经验的专业人士、具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的人员到中职学校任教。(3)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对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充实兼职职业指导人员的队伍[3]。

4.选择内涵丰富的指导内容。根据目前中职学生出现的职业心理偏差,缺乏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等问题,对中职学生自我职业潜能的认知和开发、职业生涯定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技能进行指导。(1)对学生自我职业潜能的认知和开发的指导。自我职业潜能的认知和开发主要包括: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潜力分析;社会环境提供的职业机会分析。职业潜能的准确分析是保证职业生涯规划切实可行的前提条件。通过分析,引导学生确立自我职业生涯的“最近发展区”,寻找努力方向、途径与具体办法,规划职业生涯,以尽快、最佳地将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转化为自我职业生涯发展实力。(2)对学生职业生涯定向的指导。调查表明:当前中职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动因中,近70%的学生是因为没有考上普高而无奈选择;近50%的在校生表示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专业则不会选择就读的专业。这说明他们的对自己初次职业生涯定向是不满意的,需要加强引导与指导。指导内容包括职业理想教育和专业选择指导。职业理想教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职业理想;职业理想对人生具有怎样的作用和价值;如何根据自我需求与社会需求树立自我职业理想。(3)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指导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学生愿意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当前,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能力基础等难以满足其自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需要学校加强培养与引导的力度。而职业生涯规划技能的指导重点包括: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逐渐掌握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制定方案、作出决策、监控自我行为等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上只是从学校教育的视角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对策进行初探。要构建全方位、全程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与长效机制,还必须有效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程社明.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2003,(2):37.

第3篇:学生指导计划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9―0037―01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学困生的问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它不仅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给社会、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能有效地解决好学困生的问题,素质教育也就不能深入地发展和推广。因此,深入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解决学困生问题,消灭学困生现象,是当前教育发展中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困生的成因

1. 学生自身的原因。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比较努力,花费的时间也比普通的同学多,然而效果却总是不理想。究其原因,他们未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几乎所有的学困生记单词都是不管语音和构词法,通常是死记硬背,乱背一通。更可笑的是寥寥几个记住的单词,居然还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如此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2. 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所受教育的重要部分是由家庭教育来完成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然而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教育的层次比较低,自身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比较有限,因此很难对子女进行有效指导。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对孩子灌输“小学英语无所谓,初中英语重新学”的错误思想,长期接受这样教育熏陶的孩子,学习随心所欲,英语成绩自然很不理想。

3. 学校教育的因素。部分小学英语老师由于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上课仅仅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传统的听写、朗读、背诵等教学活动。枯燥的教学方法,沉重的课业负担,只会让学生产生严重的厌学心理,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也有部分教师对学困生采取不恰当的态度,经常挖苦、嘲笑他们,从而使学困生产生了消极、憎恨的情绪,给学习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转化学困生的对策探究

1. 与学困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学困生常因受到周围人的训斥、讽刺、挖苦、冷眼相待而感到孤立、无所依靠,他们也需要温暖、需要爱。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长善救失,激励上进。对于学习品行均落后的学生,除了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找时间给他们补课外,还要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增强他们上进的信心。

2. 通过谈心的方式找准转化的突破口。学困生大都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长期以来形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家长和老师的教导不能认真对待。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还是希望自己能得到同学和老师的关注。为此,在课余休息时间我分别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像朋友一样谈话。刚开始他们对我还不能完全信任,所以很不情愿把真话说出来,于是我就经常抽空和他们谈。慢慢地,他们开始与我交心,在和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我也了解了学生各自学困的真正原因。

3. 帮助学生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是动机,是人行为的宗旨。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推进学习的潜在动力,只有激发潜在的动力,学习效果才能得以发展和提高。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懂得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和文凭,更是让自己具备一定的交际能力,以适应科技时代的改革和发展,并使他们坚信,只要自己肯努力,学习得法,一定能把英语学好。作为教师,应根据每个学困生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树立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及远期目标。目标不要过大,要让他们觉得这些目标就像树上的桃子,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得到,使他们能够尝到成功的喜悦。.

第4篇:学生指导计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2

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情况影响到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近年来,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然而当前独立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探讨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对策十分必要。

一、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欠缺完善的教育体系

独立院校通俗的说是指不完全由国家投资创办,是由普通本科高校联合社会力量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我国独立学院普遍继承了母体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在职业生涯指导教育体系的构建上,一般也是照搬母体学校的模式,没有根据社会需求,也没有针对独立学院培养模式和独立学院学生特点采取针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另外,由于是新兴院校,独立学院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方面等各项工作刚起步,缺乏相应的资源。因此,职业规划指导没有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许多独立学院到大学三年级才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甚至有些专业根本没有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只是简单的把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四毕业生身上。对学校而言,只考虑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只要毕业生就业率提高了,就业工作就完成了。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师资力量薄弱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应该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然而,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职业生涯教育的工作主要由学生辅导员和行政人员兼职从事的,由于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在授课中把大量的精力都花费在不必要的日常管理和行政事务上,使得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真正的理解只野生规划,没有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缺乏个性和实践性

独立学院大学生相比普通高校学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普遍较好,文化底子薄弱,缺乏学习兴趣,研究和奋斗的精神欠缺。加之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受社会风气浮躁的影响,有些学生对于未来的职业和人生方向很少思考,认为这是家长应该考虑的问题,对家长的依赖性过大, 而且就业信心不足。独立学院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独立学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工作不能单纯实施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个性教育。但是,目前独立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以课堂讲授的方式为主,缺乏有针对性的个别教学,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手段是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阶段,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只是理论,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的很少。独立学院普遍建校时间短,很多学校未能很好地与企业建立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生的很难得到职业体验和实践活动的机会。缺乏实践性的教学和指导模式使得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仍然停留在表象,对自我的深层认识还不够,很难设计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再者政府劳动就业部门也没有针对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特点和学生特点,专门搭建起独立学院学生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对接的信息平台,导致产学信息极度不对称。

二、应对策略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优化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是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是要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的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不同需要, 其次要分阶段、分年级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和相关教育,开展系统的、个性化的指导,以提高该门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此外,还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课程建设。在编写教学大纲和计划的过程中,及时关注企业的需求,并根据企业的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优化教学形式, 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更具自主性

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是思维比较敏捷,喜欢交际互动。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需要学生极大的参与到课程中来。这就要求优化教学形式,改进课内和课外的教学。课内教学可以采取更为多样的授课形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场景模拟等,让学生参与进来。

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的第二课堂的主要形式,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外辅导的重要载体。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不仅要上好课堂上的知识,还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这一学习体系,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独立学院应该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学生社团积极拓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二课堂,开展“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多种活动;鼓励学生成立以“就业”、“创业”为主体的各种学生社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理解,让大学生能更好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无不说明了网络对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课堂的讲解都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选择感兴趣的职业规划内容,做到主动学习,选择学习,学校也需要对这方面的管理进行加强,设置职业测评、答疑咨询等模块,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多种需要。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力量

强大的师资力量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拥用一直专业强大的师资队伍是对他们未来的保障,因为专业的教师会指导你设计一份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

但是当前独立学院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一般是兼职教师,他们一般缺乏相关专业背景,缺乏专业训练,造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师资队伍的非专业化和不稳定性。这就使得许多独立院校迫切的需要一直专业、高校的教师队伍俩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组建这样的一支师资队伍,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达成:(1)独立学院可以招聘一些理论基础和实战经验丰富的职业规划师,专业的职业规划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更生动的授课,从而确保整体师资队伍的专业性。(2)对在职的教师进行系统、专业的培训。对此,学院要加大投入,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规划和创业教育的相关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3)辅导员是一个班级必不可少的角色之一,他管理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需要对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彻底的了解。而对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训也是有必要的,因为辅导员了解每一个学生,那么他就能有效地结合每个学生的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才能达到最好的指导效果。辅导员深入了解了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特长爱好等情况。因此,辅导员可以指导每一位学生客观、科学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短期目标,并且可以跟踪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表现,定期与学生交流谈心等,督促学生实现目标。学生毕业以后,辅导员可以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也能对学生毕业后的信息进行反馈、总结。通过辅导员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把课堂教学与课后个别辅导有机整合,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4)外聘专家到学校做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这些专家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人士、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等。通过专家讲座,学生可以更加实际的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唤醒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这种方式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有了这样一支以专业专职教师为骨干、辅导员为辅助的、专兼结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后,独立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四)搭建体验平台,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大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和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社会实践。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一味地进行理论的灌输一定会让学生失去兴趣。独立学院应该积极为自己的学生打造更丰富多彩的社会课堂,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置于现实的社会当中,使之成为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而不再仅仅是理论知识,让学生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的参观学习,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何为社会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更好的了解自己,针对自己的优缺点,在老师指导或别人的建议中设计一份完善的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吕超.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设计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10).

第5篇:学生指导计划范文

关键词:关联记忆;规律记忆;现象记忆;化学方程式

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能够掌握课本上的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在化学学习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牢记化学方程式可以为学生学习化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传统的死记硬背法已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巧妙方法,简化化学方程式的记忆,让学生能够轻松记忆化学方程式。下面笔者将从关联记忆、规律记忆、现象记忆三方面入手,谈谈指导学生记忆方程式的体会。

一、关联记忆,由此及彼

在化学学习中需要记忆的化学方程式非常繁多,这给学生的记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这些看似繁多的方程式间也存在着某种关联,在记忆时只要循着这种关联便可快速记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关联法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使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能够由此及彼联想记忆。

比如,在给学生讲解“应用广泛的酸、碱、盐”时,我先让学生了解了常见的酸和碱,然后学生开始理解记忆化学方程式。我对学生说:“大家阅读教材,试着写出盐酸、硫酸与金属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纷纷开始阅读教材,然后写出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

2HCl+Zn=ZnCl2+H2

H2SO4+Zn=ZnSO4+H2

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这组化学方程式总结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学生观察后回答:“活泼金属+强酸=相应的盐+氢气,其中活泼金属是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在联系了两组方程式后,学生掌握了金属与酸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在记忆化学方程式时采用关联法,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化学方程式,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率,为学生节约了更多的时间。同时关联法记忆,也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为以后化学方程式的轻松记忆奠定了基础。

二、规律记忆,举一反三

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化学方程式非常繁多,因此要记忆如此多的化学方程式容易使刚接触化学的中学生失去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反应规律进行记忆,使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能够依据规律理解这一类化学方程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比如,在给学生讲解“酸和碱的反应”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了盐酸与氢氧化钠以及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

HCl+NaOH=NaCl+H2O

H2SO4+2NaOH=Na2SO4+2H2O

然后我让学生根据这两组化学方程式合作讨论并总结出酸和碱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学生纷纷开始了讨论。讨论过后学生回答说:“根据这两种化学方程式我们得出酸与碱反应会生成相应的盐和水,并且这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为酸+碱=盐+水。”学生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这种规律举一反三将盐酸与氢氧化镁以及硫酸与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在纸上。学生纷纷开始动笔,书写的化学方程式为:

Mg(OH)2+2HCl=MgCl2+2H2O

H2SO4+Cu(OH)2=CuSO4+2H2O

让学生总结规律并根据规律举一反三书写其他化学方程式后,学生都掌握了酸碱反应的规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规律法记忆化学方程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而且使学生理解了这一类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以后的应用和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

三、现象记忆,联系实验

化学方程式是由数字、元素和各种符号拼接而成的,因此它的记忆就显得十分生硬乏味,这就给学生的记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实验的加入有效地打破了这一僵局,使化学方程式的记忆变得灵活生动、简单方便。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要利用实验引导学生记忆化学方程式,提高学生的记忆速度和记忆牢固程度。

比如,在给学生讲解“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大家清楚一些我们周围常见的气体,我带领学生做了二氧化碳的制备实验,我先给学生展示了我们实验的装备,然后对学生说:“大家根据老师刚才的演示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我们开始实验。”学生组装并检查仪器后,开始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后我问学生:“大家都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当盐酸滴在大理石上时,大理石表面一直有气泡生成,最后大理石全部溶解,说明大理石反应生成了其他物质,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收集到一瓶可以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气体,说明实验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写出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思考后写出了反应方程式,即:

2HCl+CaCO3=CaCl2+H2O+CO2

通过在实际过程中利用实验现象记忆方程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巩固了学生对物质性质的掌握。同时,结合实验记忆的方法也使得方程式记忆变得轻快有趣。

总而言之,通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关联法、规律法记忆方程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速度,而且能使学生掌握方程式书写的规律,理清各方程式间的联系。同时利用实验现象记忆,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物质的性质,给以后的解题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第6篇:学生指导计划范文

论文关键词:全程化;就业指导;开展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就业困难问题。其中,除了存在有当前社会就业岗位总量不足的矛盾外,更多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技能与现有岗位技能结构不相匹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根据各地情况反映,目前的就业市场是求职者众多,合适者寥寥,大学毕业生难以与就业岗位匹配,使得许多企业无法招到满意合适的员工,这在经济相对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尤甚。据笔者了解来自企业的声音归纳为:1)理论与实践有较大差距,大学毕业生的实践才干需要单位培养;2)毕业生缺乏自身明确定位,眼高手低;3)毕业生就业不稳定,容易跳槽;4)不易融入团队,协作能力差;5)责任心不强,害怕承担责任,缺乏面对挫折的勇气。因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在对待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上,不能仅认为是社会就业岗位需求不足,将其归结为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更多地是应该反思自身的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社会的需求,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认为开展全程化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解决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并把它列入教学计划,或以系列讲座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就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1.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分年级实施的基本思路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兼顾学生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从就业的角度看,大学阶段其实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前系统的准备阶段,大学生就业指导在于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生理、心理特征,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能力,用职业理论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帮助学生做好从业前的准备,把价值观同知识的学习、素质的发展、能力的提高协调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涵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政策指导、信息服务、思想指导、应聘指导、创业指导等内容,并根据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分年级逐步实施,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服务。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要将德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列入大学的教育教学计划,并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开设。

(1)大学一年级的就业指导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他们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愿望,渴望通过四年的学习成长为有用之材。他们非常关心自己今后的就业问题,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对学好专业,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因此,这个阶段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期。大学一年级就业指导的内容主要有:介绍就业指导概论、介绍职业指导的主要理论、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学专业以及相应的职业适应范围等。大一年级的就业指导应主要以课堂讲授的形式进行。

(2)大学二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二年级是转入专业学习的准备阶段。此时个人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十分重要,这时的就业指导应在大一就业指导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的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初步定位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初步拟出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大二年级的就业指导在授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测试的具体操作,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定位个人初步的职业发展目标。

(3)大学三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三年级已全面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也是最初的职业发展规划开始实施的时期。此时的就业指导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增加和选修有关课程,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开展创业教育,掌握如何创业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大三的就业指导主要是以咨询和分类指导的形式进行,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创业意愿选修课程,参加社会实践。

(4)大学四年级的就业指导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了毕业阶段,此时的就业指导应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调整就业期望值,选择好第一份工作。同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毕业生准备自荐材料,做好求职应聘的准备。大四的就业指导主要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内容包括当年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以及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并开展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

2.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材问题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教材种类繁多,良莠不齐,并且都是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而不是面对全部在校大学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全程化分年级进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目前还未开发出来,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编写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应该是一本比较权威的教材,该教材主要包括:社会职业与职业理想、就业制度与就业环境、自我认知与职业生涯设计、求职择业的知识能力准备、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与心理调试、求职择业的程序与方法、就业规则与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等九个方面的内容。该教材内容全面丰富,但把整个内容都放在大学生的毕业阶段进行,显然是不够恰当的,应按年级分段教学。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还应增加以下有关内容:如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指导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专业定向,介绍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测评系统的操作程序等等,并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关内容和案例补充进教材,并根据分年级指导的要求,分册编写。

全程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除课堂讲授外,还可邀请校内外的专家、企业家、有成就的校友等知名人士举办专题讲座,并充分利用网络,例如全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卫星专网等的现代化通讯手段,引入名校名师、名企名家为大学生剖析就业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并组织一些模拟招聘、创业大赛等活动,通过多样化、多形式的就业指导,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职业指导教育,培养职业素养,提高从业能力。

3.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师资问题

第7篇:学生指导计划范文

一、以提高农民受益水平为目标,狠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一是提高参合农民筹资水平。及时开展新一年度新农合筹款工作,力争实现参合率稳中有升。按照省市要求,将参合农民个人筹资标准从15元提高到20元,使人均筹资总额从2008年的95元进一步提高到100元。二是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严格落实《唐山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和我县《关于加强定点医疗机构考核管理的暂行办法》,加大监督力度,实行责任到人。推行农合网与医院内部网络的联接,在原有2家医院的基础上,力争在奔城、胡各庄、柏各庄、司各庄、长凝、扒齿港等较大中心卫生院和京东医院建立网络接口。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定点医院服务行为的动态监控。认真落实与定点医院的服务协议,严格控制合作医疗目录外用药和诊疗项目的使用。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控制次均住院费用,最大限度地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三是提高经办机构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合作医疗管理站人员管理办法,发挥其对所在医院的监督制约作用。加强基金管理,落实报销公示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继续推进合作医疗信息化建设,依托市级管理平台,在二院、煤医附院、妇幼和二五五等全部市级定点医院实现出院即报。

二、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卫生行业管理

一是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以《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重点,加强对院长和医务人员的法制教育,增强医疗安全责任意识。健全医疗、护理、功能检查、放射、化验等各个科室、各个诊疗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目标,实现诊疗工作的规范化。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优先的原则,严格落实各项操作规程,杜绝医疗责任事故。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加强监督,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检查,依法依纪落实奖惩。二是努力争取资金政策支持,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积极争取资金,按照《唐山市乡镇卫生院基本装备标准》的要求,进一步改善卫生院装备条件。按照《唐山市乡镇卫生院管理办法》的要求,继续有计划地开展人员聘用,努力解决基层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医务人员教育培训。重点加强对在职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根据临床需求举办3期培训班,安排80名业务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培养急需的业务人才。积极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支持参加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执业护士等资格考试,提高医务人员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以落实《乡村医生基本用药目录》为重点,加强乡医业务培训。四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强化院长队伍的竞争意识,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和活力。加强后备干部的推荐、考核和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后备干部队伍。围绕医院管理的重点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院长的教育,强化对院长的日常监督和定期考核,努力打造一支有知识、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五是加强医院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关于加强医疗卫生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和《补充规定》,落实固定资产购置处理、开支审批、大宗药品采购和车辆管理等制度,确保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严格规范。强化财务监督和审计,定期组织专项检查,严肃查处违纪行为。针对医院管理中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及时堵塞管理漏洞,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科学规范、公开透明。

三、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卫生应急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认真总结在手足口病防控和食用问题奶粉儿童筛查诊治中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健全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确保依法规范、科学有序、快速有效地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医疗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中的责任。二是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严格执行疫情监测、报告制度,每日审核和分析医疗机构疫情报告情况。主动加强预警预测工作,认真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加强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建设,防范手足口病、霍乱等肠道传染病,做好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调查及处置工作。加强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工作,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认真实施艾滋病项目,广泛开展防治知识宣传,加强对性病、艾滋病疫情的监测报告,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实施高危人群行为干预。认真实施结核病控制项目,加强发现、转诊、追踪和治疗工作,确保医疗机构的病人报告率、转诊率和病人系统管理率达到95%以上,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保持在100%,做好双重感染病人的发现和治疗工作。三是扎实推进免疫规划工作。按照“三固定”、“五统一”的要求,加强接种门诊建设,加强冷链管理,认真落实告知制度,保证接种安全有效。加强流动儿童管理,做好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和查漏补种工作,保证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和新生儿首针接种及时率保持在95%以上。继续实施强化免疫,防止麻疹暴发流行,保持无脊灰状态。继续坚持每月例会制度,加强对预防接种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加强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的管理,保证数据录入准确、上传及时。四是加强母婴保健工作。加强对镇村两级妇幼医生的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认真落实妇幼工作考评标准,加强对基层妇保、儿保工作的督导,确保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保持在95%以上,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6‰以下。继续推进新生儿“两病”筛查工作,降低残疾发生率。加强对医疗机构产科的监督考核,完善孕产妇危重症抢救绿色通道。

四、突出食品安全整治和医疗市场清理两个重点,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一是加强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管。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管理职责,强化对餐饮业和集体食堂的监督,落实监管责任制,实行责任追究。积极推进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加强日常监督指导,重点加强对食品从业人员、餐饮单位和食品生产经营场所环境卫生的监管。严格落实卫生管理制度,推行食品原料进货索证索票、验收等各项卫生管理制度,认真规范从业行为。加大对典型案例的暴光力度,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等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或非食用原料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强化宣传教育,增强从业人员法制观念,确保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卫生安全。二是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加强日常监督执法,严格规范社会办医的执业行为。重点查处出租承包医疗场所、超范围行医、擅自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和非法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等行为,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和异地行医,认真清理违法医疗广告。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和《护士条例》,严肃查处不经审批聘用卫生技术人员的行为。开展技术人员资质情况专项检查,清理无资质的上岗人员,严肃查处违规医疗机构。结合换发乡村医生执业许可证工作,认真规范乡医执业行为,查处违纪违规乡医。三是强化公共场所和职业卫生监督。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推行量化分级管理,落实卫生管理制度,普及消毒知识。开展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组织供水人员体检和培训。认真执行《职业病防治法》,监督企业落实职业病防治措施,建立和完善防治制度,组织职业健康检查,严肃查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对16家放射工作单位开展经常性卫生监督,加强放射工作场所监测,开展个人剂量检测,确保放射安全。

第8篇:学生指导计划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27—01

职校的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学生的思想复杂,使得职校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增大,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也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因材施教,确定班级文化特色

职校学生入学后,大多都情绪低迷,有着沉重的思想压力。有的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而心灰意冷,有的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而悲伤沮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需要教师的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更需要教师的呵护和导航。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健康成长、良好班风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笔者就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等,确定本班文化特色。如,班级以农村学生为主,班级的文化特色就要体现农村学生的特征,突出“朴实、勤劳、立志成才”这一品质;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

二、因地制宜,制订班级文化目标

明确了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就要共同制订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如,学生构成是以城镇学生为主,多动、任性、自私的特征明显,把“提升和完善中学生的风度气质”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制订这样的活动目标,就要从检点行为的尺度、温文谦让的量度、不怕挫折的气度和彬彬有礼的风度等方面着手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中,笔者始终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班级活动的主线,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与人为伴、和睦共处的优秀品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有的放矢,设计团体活动

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能不断显现特定的文化价值,使班级成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陶冶和熏染,促使其在认识、情感和行动上逐渐趋向于班级文化的预定文化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团体文化的目标。因此,在设计班级文化团体活动时要注意全员性和活泼性,即全体同学都乐于参加,勤于参加。两年来,笔者先后组织了多次辩论会、主题演讲等活动,既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利地推动了班级优良品质的形成。

四、群策群力,共同参与班级建设

笔者积极动员所带的学生布置教室。在这个过程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群策群力,立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着眼于突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设计班徽、班训、班级公约等班级标志时,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形成个性特征鲜明的班级标志。一个班级科学管理的前提是规章制度的规范化。这是因为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学生提供参与班级活动及处理班级事务的行为标准,为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标搭好平台。一个制度定出来,其正确性还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被认同后就要强化落实情况。通过定期检查评比,营造出鼓励学生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氛围,既可以强化制度的落实,又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持之以恒,加强调控引导

第9篇:学生指导计划范文

关键词:就业指导 全程化 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110-02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职业前途以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的重要民生问题,也是关系高等教育自身持久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社会对大学生提出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何适应就业形势,有效地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在思想、心理、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充分作好从业前的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必要性探析

1.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统领,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科学发展。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尊重学生的客观存在和内在需求,围绕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目标,促进学生在价值取向、知识能力、个性特点、综合素质、社会认知、人职匹配等方面协调发展,致力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教育和大学生的成长、人生价值的实现、个人的幸福联系起来,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双重需要。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2.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解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存在问题的需要。如今,多数高校普遍对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了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就业指导观念陈旧;就业教育的形式十分单一,课程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掘;教育内容主要进行就业动员、就业形势报告和应试技巧,缺乏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就业指导内容局限在择业指导方面,仅限于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传授求职技巧等,没有从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综合素质、职业道德、择业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教育和指导。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由于其教育的对象涉及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教育的内容自然各不相同,全方位、全过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期解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3.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指导是学校招生、培养、就业中的最后一个工作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针对毕业生进行的,通过信息互动将学校培养的“成品”输送出去,而不问前期的培养质量,这种就业指导在信息反馈、传递上具有迟滞性,难以反映市场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可以促进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内容的更新,增强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匹配度”,了解掌握社会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进而加快学校发展,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是适应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究其原因,从外部环境上看存在着诸如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滞后于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高校专业结构不合理,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与方法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从学生自身来看,当前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定位,对自己职业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低下,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偏低。而传统就业指导模式,主要在毕业班开展就业指导,学生仅仅用一年的时间去学习和实践有关职业方面的知识,而人的职业兴趣、能力的发展是个长期、连续的过程,职业选择不是在面临择业时才有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要大力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从大一开始就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促使学生认清自身的努力方向,激发学生培养和提高就业能力的意识,通过对知识、能力的有机协调与整合,形成独具的、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由于各个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大不相同,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明确目标的实施。

1.第一阶段:职业意识建立和专业认知教育。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面对新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交际方式尚在适应和摸索阶段。大一新生迫切希望了解所学专业与今后职业的关系,对学好专业,树立人生理想有着强烈的追求。因此,这个阶段是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最佳时期。高校在入学教育阶段就开展职业发展教育,通过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概况,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以及教学要求;通过专业认知教育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所需的综合技能;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介绍职业发展概论,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通过把择业观的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以“诚信”为内核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提升职业生涯认识,唤醒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

2.第二阶段:基础技能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在这一阶段,要加强学生的如认识职业、认识自我、人际关系管理、团队管理、时间管理、有效沟通和压力管理等基础技能的培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及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关的知识;通过运用职业能力测试工具,使学生对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心理、性格特征和与之相对应的职业适应范围;通过开展职业工作坊、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生涯设计大赛、职业实践月、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积极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培训;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方法、步骤,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自己选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制定实施方案。

3.第三阶段:实用技能训练和创业能力培养。在大学三年级,学生全面进入了专业学习阶段。在这一阶段,除了要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求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的技巧,以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提升;通过开展模拟招聘观摩会、职场训练营等活动,培养学生就业技巧;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工程教育,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通过实习、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通过学生诚信实践、合作实践、德育实践、就业实践、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为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通过开展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形式营造校园的创业氛围;通过创业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心理素质,激发创造性思维、掌握创业策略。

4.第四阶段:职场适应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在大学四年级,学生全面进入毕业实习和找工作阶段。在这一阶段,要加强学生的职场适应教育。通过就业常见法律问题的辅导,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通过开设交流与沟通选修和商务礼仪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与用人单位沟通技巧,掌握电话礼仪、社交礼仪等商务礼仪;通过对学生职业形象设计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通过加强就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就业系列,调整择业期望值。

5.第五阶段:质量跟踪反馈和教育教学改革。在学生毕业后,通过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情况,及时掌握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用人单位的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获取教育教学方面所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质量跟踪反馈,高校要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优化课程设置、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

三、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各职能部门,因此,高校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为导向的教学体系,以此为平台,将入学教育、学习指导、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毕业教育、创业教育等各个时期的学生思想教育环节和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进去,全方位、全过程、分阶段地进行四年不断线的就业指导。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时要做到“三个结合”和“四化”。即坚持以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讲授与第二课堂建设相结合,力争做到就业指导全员化、就业咨询信息化、课程结构多元化、课程设置实践化,以期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研究”(项目编号:11554178)部分研究成果;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高校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155XS302)。]

参考文献:

1.肖池平,张小青.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全程化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

2.安身健.开展全程化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3.韩经,尹兆华.开设必修课将就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