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规划培训范文

乡村规划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规划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规划培训

第1篇:乡村规划培训范文

一、工作进展及成效

我们主要在五个体系方面建立规划管理模式,即乡村规划法规体系、乡村规划管理人才体系、乡村规划编制审批体系、乡村规划实施体系、乡村规划实施监督检查体系。乡村规划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市乡村规划管理办法》已经完成初稿,《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管理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农村新民居建设的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此外,我局投入10余万元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正在共同组织编制《村庄规划和民居设计导则》。规划编制体系不断健全,丰润示范点共有22个乡镇、527个村庄需要编制规划,目前资金投入合计600万元,已经编制完成7个乡镇的总体规划、8个乡镇正进行规划编制,其余乡镇正在进行地形图测量;已经编制完成村庄规划22个,253个村庄正在进行规划编制,其余村庄正进行地形图测量,资金投入累计约300万元。丰润区各乡镇全部成立了以书记或镇长为主任的规划委员会,并下设规划办公室,承担辖区内的规划管理工作,目前共初审规划意见100件、选址意见书3件、审批建设方案7件、出具规划设计条件10件、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21件、办理用地规划许可证6件。此外,迁安示范点18个乡镇中已经有13个完成了规划成果编制工作;滦县响嘡镇投入资金30余万元已经编制完成了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平郑庄子镇和越河镇已经和规划设计单位签订协议,投入40万元开始编制镇总体规划。

此外,规划人才体系已经初步拟定培训工作计划,拟在今年小规模培训的基础上,明年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大规模的培训。规划实施和实施监督检查体系正在健全。

通过规划立法和示范点的试验示范,增强了广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规划意识,具有*特色的乡村规划管理体系已经开始建立,有力的推进我我市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把示范项目按照实施方案抓紧落实,尽快完成。二是建立定期督促检查制度。三是实行局主要领导及时协调、调度制度,对项目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沟通,尽快解决,确保进度。

第2篇:乡村规划培训范文

一、参与镇村规划编制,当好参谋官

2016年,新一届党委政府班子针对发展中存在的“定位不明、交通不畅、产业不优”的问题,积极思考和探索发展方向,提出了“状元文化承载区域、百里中轴生态走廊”的目标定位,明确了全域统筹、创建3A级景区发展思路。其中,规划统领全局。今年主要编制工作一是启动____镇乡村旅游规划,围绕一三互动、产业做优,向上对接落实北星统筹示范片总体规划及城北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向下盘活宅基地资产,利用文化、产业优势,全面创造都市人的消费点,着力解决“人从哪来、人怎么留”的核心问题。目前已完成初步方案,正按进度进行深化设计。二是以____宗祠修复为核心,以近期____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为契机,完成____镇____片区整体改造提升实施规划,以祠堂复建为立足点,在协调建筑空间、林盘景观环境及文化展示的基础上,打造片区文旅核心,带动周边乡村更新建设。目前已完成规划方案和核心区建筑设计,拟启动项目建设。该规划获评2016年____市优秀乡村规划三等奖(专项规划类)。

截止11月,完成镇村规划编制5项,撰写《____市乡村规划编制成果初审意见表》6份。

二、参与项目建设,当好协调员

1、参与院落整治工程,建设幸福美丽乡村。16年会同工作组主动参与锦城村、双龙村、升庵村等4个院落整治项目,对院落风貌形态建设把关,提出整改意见。

2、参与____大院节点打造。____大院是我区北星统筹示范带重要节点,久森、金雅、农业科技园等多个现代农业项目镶嵌其中。为实现____大院提档升级,全程参与项目设计和规划实施,尤其针对如何彰显状元文化和农耕文化,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并监督实施。

3、参与三月三、草莓节等节庆文化活动。三月三是____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目前已形成较大影响力的节庆盛会。今年会同城建办同事参与三月三节庆活动筹备、组织和安全保障等工作,获取了不少管理岗位上工作经验。同时,____草莓种植在龙头企业久森农业带动下,已初步成片成规模,本周四草莓节将在____大院片区召开,现已投入前期紧张筹备工作中。

4、参与锦城小区分房工作。锦城安置小区拆院并院土地整治工程的建新区工程,项目建设历时4年,于今年竣工分房。为保证分房公平公正公开,不出纰漏,参与工作小组,当好分房监督员。

5、参与镇域绿道建设工作。“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今年按照党委政府工作安排,结合乡村旅游环线,对镇域通村干道进行整治提升,打造宜人的绿道走廊。

截止11月,共审查把关建设项目6个,提出修改建议5份。

三、参与规划管理,当好把关人

除日常事务性工作外,2016年,____镇重点规划管理工作之一是农房原址建设审批。历来,农村房屋建设乱搭建、形态差、质量低的问题层出不穷,为规范农房建设,营造好的____民居居住形态,推进党委政府提出的“统筹城乡·全域景区”奋斗目标,一是建章立制,组织编制《____区____镇农房原址建设技术导则》,起草审批管理制度。对镇域进行空间管制,明确禁建、限建区域,明确各类控制性强条规定、明确审批和管理流程,同时,对农房建设风貌进行引导,形成宜居的微田园风光,目前已形成初步成果,拟报请党委政府审议。二是参加了镇农房审批领导小组,具体参与农房建设审批管理工作,对其选址、建设方案和风貌把关,发挥专业特长,提供技术服务指导。

截止12月底,共计审查农房建设项目7个。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16年乡村规划工作,有收获也有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受限于专业水平和业务素养,规划编制水平不够高,精品规划少。下一步将加强学习,参与各类培训,多种方式提升自身业务素养,以胜任不断提高的岗位要求。

2、责任心和工作担当不足,工作中有时会出现“拈轻怕重、避重就轻”的情况。下一步将对标六大职责,深刻反思反省,提高工作责任心和担当,全力完成市区规划局、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

3、工作中存在“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现象,效率和质量不高。下一步将依托乡村规划师小组团队审查管理机制,群策群力,共同解决工作难题。

五、17年工作计划

17年,围绕党委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主要工作计划如下:

1、围绕发展思路强规划,完善镇域产业布局。一是持续推进____镇乡村旅游规划编制,整合现有资源,策划旅游项目,争创3A景区。二是依据上位规划,完成北星、锦城、升庵等村规划编制,布局产业项目,为项目落地提供支撑。三是配合完成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匹配资源要素,为____发展提供用地保障。

第3篇:乡村规划培训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7;F5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6.003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结合,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发展思路。农旅结合对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农旅结合的规划因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而各具特色,无法建立统一的建设模式。本文基于此,对农旅发展在基础规划方面的共性进行了总结。

1 准确把握当地惠农政策

了解当地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农耕改革、合作社扶持、生态农业、优特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扶持政策,并从中着眼于补贴力度大、扶持力度强的产业。重点向当地农业管理部门、“三品一标”管理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咨询,同时关注各大部委及省、市相关政策。特别要注意优选政府支持项目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状况和当地特点,选择适合的农业项目。在此期间,多与当地政府、专家沟通,并按要求及时提供相关材料。

2 理清当地的资源状况和文化脉络

主要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三个方面入手。

自然资源方面:了解当地的地理地貌、气候特点、水源、植被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资源的承载能力,保护多元化的原生态植物群落。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乡村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是都市所不具备的最优资源,结合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规划,打造特色乡村风情。在此基础上,无论选择何种经营模式(养殖业、种植业、种养结合等),都不得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项目规划需做到可持续发展、节能、高效并重。

社会资源方面:从旅游交通的空间尺度来看,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即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的交通、旅游景区内的交通。

由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体系具有公共交通属性,难以按旅游要求进行变动(项目区位是受交通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所以在旅游交通的设计中,主要考虑旅游原有道路与旅游景区的交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旅行通道。

人文资源方面:重要考察当地的古镇、旧居、村落特征、文化脉络(地方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信仰文化、农耕文化、古文化及艺术等)。了解文化背景对现状梳理、改造或再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农旅项目规划中,这些因素常常用来构建项目的人文特色。比如河北太行山腹地的小龙窝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石墙石瓦古朴大气,穿梭其中,恍若隔世,曾被评为河北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从这点可以看出,以文化的传承作为项目特色,其自身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的。

3 做好项目区经营状况调查

一是目标人群的调查。需考察资源优势及项目特色主要吸引的目标人群,针对目标人群需求做市场调研,并制定各个单项的开发定位。

二是周围同类项目的考察。包括经营模式、特色定位、商业推广、规划设计团队等,科学定位自身特色,避免项目雷同产生的风险,也可从中进行参考和借鉴,提升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4 做好项目区民众认可度调研及项目财务分析

与当地村民加强联系,实现资源与效益共享,减少资产投入,避免利益冲突。通过共同开发,合理利用当地水系、沟渠、古井、水生动植物等营造生态环境的平衡和景观美,既减少费用,又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要做好项目财务分析。要借助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包括招商引资和村民土地、房产入股等)分担资金成本和运营风险。也可将传统商业模式、服务业态和休闲农业结合起来,比如与企业培训基地、宠物训导中心、婚纱摄影基地、单位疗养基地联合开发,增强项目的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农旅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本着严肃谨慎的态度,分析项目所在地区域价值、项目特点、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其他制约因素,从而合理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充分结合客户群体的消费愿望和消费特征,满足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让消费者从关注到参与,从消费到自觉维护,形成完整、高效、生态的产业链,提高项目竞争优势,规避经营风险。

总之,要做好农旅项目开发,首先要做到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然后科学制订项目规划,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长期优势。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5-11-24.

第4篇:乡村规划培训范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全会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乡(镇)、村为载体,以开发建设特色乡村旅游景区(点)为抓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立足特色,培育精品;典型示范,逐步带动;强化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独具县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重点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区和优秀乡村旅游示范点,全面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年实现“135”目标,即每个乡镇着力打造1个以上乡村旅游点,全县建成3条乡村旅游线,创建具有接待能力的乡村旅游点5个以上。到年,创建3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乡(镇)、村,全县形成一乡一主题,一村一品的乡村旅游格局。

(三)基本原则

1、加强引导,示范带动。积极融入省、市发展乡村旅游大局,以科学规划引领,以项目建设带动,以典型示范引导,以宣传促销造势,努力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旅游消费水平,突出特色、狠抓重点、扶持典型、培育品牌,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

3、市场导向,注重效益。根据客源市场需求,重点开发建设吸引力和生命力强的乡村旅游精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以人为本,持续发展。拓宽乡村旅游公共服务领域,建立以游客为中心安全、周到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加快“两区四线”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以旅游区、生态园景区建设为重点,尽快打造一批有亮点和接待条件的乡村旅游产品。全力推进沿国道、省道、和以设施栽培等高效农业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农村体验旅游。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活动。充分利用乡村旅游现有条件,按照“月月有主题,季季有活动”要求,对全县乡村旅游资源、产品进行整合,科学设计乡村旅游线路,组织开展以赏花游、体验游、休闲游、文化游等为主题的乡村游活动。

(三)建立功能配套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食、宿、行、游、购、娱”六要素,着力治理村容村貌;结合乡村规划,合理布局“农家乐”饭店、农副产品销售点、公厕、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县城区重点加快旅游购物市场、餐饮和娱乐设施等建设。

三、实施步骤

(一)资源普查阶段

在县旅游部门具体指导下,各乡镇抓紧开展乡村旅游资源调查摸底工作,重点对资源特色、民族风俗、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等基础资料进行全面普查,并进行认真分析,提出初步发展方向,组织项目申报,为下一步规划编制、开发建设工作做好前期准备。

(二)规划编制阶段

由县旅游部门牵头,根据资源普查和前期准备工作完成情况,组织并指导各乡镇抓紧开展旅游乡镇、旅游特色村的规划和项目开发建设方案编制及评审工作。

(三)开发建设阶段

按照“分期开发、分类指导、成熟优先、持续推进”的原则,在县旅游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各乡镇按照审定的规划方案,抓紧开展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力争在短期内打造一批有亮点和接待条件的乡村旅游产品。

(四)验收评比阶段

结合县综合目标考核,县旅游局牵头,分别对各乡镇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情况进行验收评比,对全县乡村旅游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和建议。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作为农村新兴产业,乡村旅游既有调整产业结构、引领农村服务业发展和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也有沟通城乡居民和谐交往、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建设富裕、文明、开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独特功能。发展乡村旅游,意义十分重大。为加强对乡村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县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县乡村旅游工作的开展。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制订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措施。

(二)加强协调配合,构建乡村旅游联动合作推进机制。县旅游局作为牵头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谋划好全县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重点做好规划定位、资源整合、信息服务、业务培训、产品包装、宣传推介、组织协调、考核评比等工作。各乡镇政府作为乡村旅游发展主体,要统筹好本乡镇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抓好资源发掘、规划编制、项目开发、基础建设、引资融资、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等工作。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要重点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基础建设等方面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要加强协调配合,用足用好新农村建设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相关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乡村旅游政策扶持和发展专项资金;要将乡村旅游工作融入全县“三农”工作大局,整合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全县乡村旅游发展。

(三)加强宣传推介,拓展乡村旅游开发市场空间。一方面,要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从项目储备上为扩大引资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搞好宣传推广。不仅要加强与宣传部门、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更要鼓励、支持开发企业或个人开展乡村旅游形象营销活动,多渠道、多平台、多方位把乡村旅游做响做亮。要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和旅游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土地流转、参股、控股和农村居民参与等方式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拓宽引资渠道,以优惠配套政策,吸引有实力的集团、企业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投资经营,不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

第5篇:乡村规划培训范文

一、建设新农村要统筹规划林业建设

林业是进行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要有乡村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应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建设中。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什么角色因地区而有差异,有些地方需要恢复或建设生态系统;有些地方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些地方改善生活环境等。发展林业要视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具备的发展前景,科学地统筹规划。规划一定要符合当地实际,要科学,因为规划关系到当地林业的兴衰,关系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应让农民广泛参与。通过规划达到:①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生产潜能;②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③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④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⑤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二、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发展林业的知识与技能

在发展林业过程中,应使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林业知识技能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否则难以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我国农业实质上已转入现代农业前期的二元结构的发展阶段,有种植、有经营、有乡镇企业,有外出务工。先进的农机具、良种、化肥农药和先进农技知识都在推广使用。要发展现代林业,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或某些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就要帮助农民转变观念,认识林业在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性,确立尊重多样性和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观。整体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学习有关农林专业技术知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服务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科教兴农兴林,要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向生态化转型,就需要农民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要发挥林业站、果树站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社会、媒体的力量,通过各种传媒信息或通过观摩、体验、示范和接受培训,使农民提高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和专业化扩展的相关知识,让部分农民专业户了解林业的生物技术,生态系统功能知识,才能使农民肩负起责任,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应担当的重任,使知识从书本走向新农村建设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林业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三、要以现代科学技术建设新农村林业

新农村林业建设有不同的层面和视角,也就涉及不同层次的科技支撑问题。微观视角对于农民或乡村组织来说,在抚林和发展林业事业中,需要有培育、保护、经营和开发等科技知识的支撑,林业专业户还需要有接受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能力。宏观层面对于一个乡一个县或更大的区域,所面对的就不仅是产权分散的个体林块,而是要视其为连片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和营建。使其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 境功能,全面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要实现本区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共荣,就需要宏观层面的相关人员掌握运用林业高科技知识,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林业的建设发展。对本区域林业系统有宏观调控和把握,不断弥补本区域已有森林系统的不足。用林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政策分地区、分特色、分环境指导林业发展。既要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和科学技术,做到作为产业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公益事业有良好的生态社会效益。

四、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作用的措施

第6篇:乡村规划培训范文

***

一、现状

随着城镇化的建设步伐,北湖区近年来加强了村镇规划建设工作。2012年,自北湖区成立了郴州市规划局北湖区分局以来,各乡镇设置了规划办,配备了相应的编制人员。北湖区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为目标,克服财政困难,把村庄规划编制所需经费全部纳入区财政预算,不向乡镇分摊,不要百姓出钱,于2014年7月4日全部完成了辖区129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为引导和规范村民建房行为,建设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北湖规划分局根据农村实际,编制了《北湖区新农村建设住宅设计图集》,免费发放给乡镇、村组,供村组选择,并对按规划建设、符合规划要求的建房户,区财政给予最高2万元的奖励。但是,完成村庄规划编制以后,具体落实村民规划建房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村镇“脏、乱、差”现象严重,土地浪费严重、土地流转难以调剂等。

二、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公共设施配套薄弱,水电、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城市相比差距太大。虽然通过农网改造、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作等改善了农村通水、通电、通路问题,但是,北湖区大部分农村没有排水管网、没有污水处理系统、没有垃圾处理厂,导致农村集中建房环境隐患大,成本高。

2.土地难以调剂。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造成土地资源的分散化,户与户、组与组、村与村之间的土地难以调剂,难以按照规划顺利实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个人对土地无产权,房屋也无房产证,制约了村民将土地有偿流转给别人或是流转给村民集中建房。

3.土地资源浪费。村庄规划建房后,虽然北湖区出台了村镇规划建房意见,明确“一户一宅”,要求建新房后自行拆除老房子,但在执行过程中却难以落实,如有的老房子是几代人传下来的,子孙后代共有,拆除自己所分的部分会导致他人的房屋倒塌,加上村民不愿承担自行拆除的费用,导致村民建新房后,空置旧房增加,土地资源浪费。

4.技术人才缺乏。基层条件艰苦,技术人才难以引进,更难以扎根基层。虽然各乡镇设立了规划办,但是工作人员却是半路出家,没有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有的甚至是身兼数职,难以保证村庄规划工作的顺利推进。如村民建房需要请区测绘队专业人员布点放线,从而导致村民办理个人建房规划许可证效率低,偏远的乡村要等上几个星期。

三、几点建议

1、严格村镇规划审批。一是明确审批权限。按照中心城区,城郊,边远乡镇分类明确审批权限,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对边远乡村规划审批权可下放给乡镇人民政府。二是严格依法审批。以村庄规划编制为依据,“一书三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必须严格依法审批。严禁在村镇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行政许可。三是严格按程序审批。按照审批权限,一步一步上报相关资料,核发许可证。如在城郊、镇规划区和重要干线等区域先由所在村组、乡镇(街道)初审,再报区规划分局审查后,符合条件的核发规划建房许可证。在乡、村庄规划区内进行村民住宅建设的,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核发规划建房许可证。

2.严格村镇土地管理。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实行“先批后建,一户一宅”的政策,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村民住宅异地新建后应当自行拆除旧宅。可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拆旧房建新房的,按旧房面积每平方米20元到50元钱进行奖励。新批准的农民建房用地面积要符合有关规定,不得突破用地标准。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赠予他人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加大查处违法建设力度,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要对本辖区内未取得规划许可或者违反规划许可进行的违法建设行为,责令自行拆除或者强制拆除。将违法建设综合执法巡查延伸至村、组,建立乡镇、村、组三级查违工作网络。

3.创新村镇土地流转。探索新形势下的土地流转制度。如有些地方针对村民集中建房中的土地调剂难的问题,探索出“以地换地模式”,组集体收回土地、从新分配模式,参照征地政策集体征地模式等。通过加快全区农村土地确权和宅基地确权发证工作,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即农民可对宅基地、经营承包地实现有偿流转,从而消除村民担心失去土地的顾虑,通过确权明确其产权,从流转中获得收益。宅基地确权后,由于村镇规划和村民拆建、重建等原因,需要调整宅基地形状、朝向和位置的,使用土地地类不发生改变的,可按等面积在村庄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并重新核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使用土地地类发生改变的,应当重新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7篇:乡村规划培训范文

关键词:美好乡村建设;思考与对策;濉溪县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17-03

1 濉溪县美好乡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2年10月以来,濉溪县委、县政府积极稳妥推进好乡村建设,采取统一部署,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精心组织,强力推进项目实施;结合城乡同治,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使首批25个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1.1 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完成 坚持规划全面覆盖,强化县域一体化理念,突出抓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县域村庄布点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规划布置居民点563个,其中10个中心镇区(不含濉溪镇)、14个一般集镇、172个中心村、367个自然村。按照《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议建设标准(试行)》,选择黄新庄、蒙村等25个村作为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进行建设规划。濉溪镇蒙村、百善镇道口村的建设规划入选“安徽省美好乡村优秀规划方案”(全省1710个中心村仅入选40个)。此外,还编印发了全县美好乡村建设标准,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指导依据。

1.2 项目建设、资金整合扎实推进 截至8月底,首批25个中心村组织实施335个项目,总投资3.86亿元,开工315个,竣工204个,完成投资2.37亿元。其中省市县三级专项配套资金项目156个,总投资0.5778亿元,全部开工,竣工106个,完成投资约0.51亿元;部门整合涉农资金项目125个,总投资1.42亿元,开工110个,竣工72个,完成投资0.79亿元;镇村自行组织项目54个,总投资1.86亿元,开工49个,竣工26个,完成投资1.07亿元。已建道路75.5km,绿化19.9万m2,修建排水管道7.13万m,建设污水处理厂4处,农民娱乐休闲文化广场38个,配置各类文体器材102台套。

1.3 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成效明显 开展环境卫生“城乡同治”。目前各中心村可视范围内的垃圾及杂物已基本清理,尤其是黄新庄、北湖南、张圩等中心村内部卫生保洁状况较好,设置了垃圾收集桶,基本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治理生产、生活水系。结合农田水利项目,芦沟、黄新庄等22个中心村实施了沟塘疏浚和水土保持等工程,共投入资金1 980万元。房屋外粉美化。对县域主要道路两侧可视范围内房屋进行粉刷出新,全县25个中心村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户外墙喷涂工作,粉刷面积超过400万m2。

1.4 产业发展和创业富民稳步推进 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是建设美好乡村的根本目的。全县努力做到产业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的互动融合。完成首批25个中心村产业发展规划初编,确立规模种植特色产业村8个,采煤塌陷形成水面养殖村5个,近厂矿运输商贸服务第三产业村12个。加强创业培训和宣传,在25个中心村开展创业培训班12期,培训学员360人,培育成功创业村民316人,带动600余人就业。新建村级创业点10个,发放创业小额担保贷款805万元。结合小老板培育工程,安排1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中心村创业富民工作。

2 濉溪县美好乡村建设目前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2.1 规划编制相对滞后 全县首批25个示范村除濉溪镇蒙村外都是经过2~3a先行建设的基础上完善和提升的,而且多数建设在前、规划在后,建筑模式单一,布局呆板,地方特色不鲜明,乡土气息不浓厚。

2.2 建设资金缺口大 25个中心村项目建设总投资需要3.86亿元(不含环境卫生日常维护管理费用)。目前,除省市县三级财政专项资金0.57亿元和部门整合涉农资金1.42亿元外,配套资金缺口达1.86亿元,而这些资金需镇村自筹,超出镇村的承受能力,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

2.3 产业支撑作用不强 靠矿靠集市的中心村多以运输、商贸服务第三产业为生。传统种植、养殖业比例较大,规模种植养殖数量小、标准化低,特色产业引领作用不强;土地流转缺乏规范机制,种粮大户、养殖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所需要的粮食晒场、农机大棚、仓储、养殖用地等建设用地指标难以解决。村级经济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仅有的几个村也只是靠原有固定资产的发包租赁。

2.4 环境整治力度不大 绿化管理不到位,高矮不一、杂草丛生、缺苗枯死现象较为普遍。环境整治只注重村部和主干道沿线,支路、沟塘等处存在卫生整治盲点。此外,有些村庄选用稀缺名贵的风景树种,难栽、难管理,成本高;绿化本地树种少,缺乏乡土特色,村内高大乔木少,缺少纳凉树荫。

2.5 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美好乡村建设既是民心工程,又是系统工程。由于农民对美好乡村建设认识上的误区,缺少积极性,主动参与热情不高。绝大多数群众认为,美好乡村建设是政府要做的事,对于日常环卫管理、基础设施维护不愿出资出人,甚至安全饮水的水费都不交,垃圾也不能放到指定收集点。村规民约和理事会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3 推进濉溪县美好乡村建设的对策

3.1 统筹推进城乡发展 党的十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美好乡村建设要同城镇化战略有机结合,优先发展城镇化,加快发展城镇工业,带动商贸流通业、三产服务业发展,以城镇增容扩量,转移农民,增加市民,这是解决“三农”问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全民奔小康的必然选择。要大力推进县城、集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着力提高县城和小城镇的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经过10~15a的努力,县城人口要达到30万~40万,每个重点镇达到5万人左右。农村直接从事种植、养殖的人口减少至10万~20万,人均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工业、城镇、农业协调发展,扩大就业,拉动内需,带动经济全面增长。

3.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多年以来,大多数村缺少科学规划,农民建设用地未能集中划片解决,农民急需建房就近在承包地违规建设,杂乱无章。因此,要按照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每年要培育20多个中心村,总体上要整体谋划、分步实施、逐年推进。首先要科学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统筹推进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要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切实做好设计方案、建设方案,严禁随意变更,确保美好乡村建设按照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在规划编制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见,防止贪大求洋,要具有可实施性和操作性;要利用原有道路、树木、水系等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布局,统筹安排农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防止大拆大建;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人口集中、产业培育等因素,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3 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要立足于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文化底蕴等实际,彰显地方特色,着力构建风格各异、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美丽新村。

3.3.1 企矿占地整体搬迁型 濉溪县正在建设的25个美好乡村示范村,除濉溪镇蒙村外,都是整体搬迁安置村,利用工矿企业占地搬迁的时机,重新选择规划新村建设用地。其特点是,有利于总体规划设计,工程项目布局合理整齐,各级财政投入资金负担减轻,拆迁补偿费用使用合理有效。目前,濉溪每年采煤塌陷地面积约0.33万hm2,还将有很多村庄需要整体搬迁,要抓住契机,把搬迁补偿资金用于美好乡村建设。

3.3.2 自愿自建自管型 双堆集镇芦沟村不靠工矿,不靠大集,没有拆迁补偿资金支持。该村村民有改善居住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村干部组织农民代表到外地学习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回村后座谈讨论,确定了新村建设用地,开展新村建设整体规划设计,以抓阄的方式确定每户建房位置,每户按规划建设位置各自出资建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村统一解决。为弥补资金缺口,预先约定临街门面,每户出资1万元。一期工程建成后,省、市、县领导前往调研、指导,并给予奖补资金支持,有力推动了该村全面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此类村农民参与度、满意度高,自愿、自建、自管的主体作用发挥充分,宜于普及推广。

3.3.3 老村改造型 百善镇、刘桥镇、濉溪镇10多个村靠近县城,全县11个镇有30多个村靠近集镇,30多个村靠近全县17对矿井,还有20世纪90年代初,撤区并乡后靠近乡政府旧址的几十个村。这些村人口较为密集、商贸流通活跃,交通十分便捷,农民收入相对较高,应该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先行开展美好乡村规划建设。可以借鉴濉溪镇蒙村、烈山区榴园村的老村改造模式;也可以采取若干个自然村庄搬迁集中到一个中心村,人口规模以3 000~8 000人为宜。人口基数大些,能够更加有效发挥公共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享受公共服务。

3.4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全县美好乡村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初步估算中心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均投入将达1万元。按照省委、省政府美好乡村建设要求的建设速度、建设标准,以及资金投入比例,县、镇财政压力很大。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应从争取上级专项扶持资金、整合涉农资金、招商引资、企业社会捐助等方面多渠道筹集资金。在涉农资金整合上,建议出台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办法,能整尽整。县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财政部门统一资金管理,统筹安排中心村建设资金,避免“撒胡椒面”。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规划设计与节约资金有机结合。因为资金缺口大,镇、村负担压力大,所以在设计建设中,要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比如村庄道路、环村路及沟、坑、塘边,绿化工程不一定栽植稀缺名贵的景观树种,可栽植杨树、柳树等用材的树种;绿化带应栽植易成活、易管理、价格便宜的苗木,花木、草坪可以不栽;沟、塘坡面暂不铺设水泥面板。若资金不足,有些景观装饰工程如长廊、亭榭、阁、台也可以暂时不建。

3.5 着力促进产业培育、发展

3.5.1 突出特色,确立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发挥资源优势,突出传统产业特色,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选择自然资源丰富、产品综合竞争力强、市场发展空间大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建设专用粮油、优质瓜菜、畜禽养殖基地;采煤塌陷村要着力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发展滨水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5.2 发展乡村工业,以工促农 应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打造县开发区、濉芜产业园、6个工业集中区,可起到龙头带动作用,兴办更多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镇村也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农民创业园,与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农民就业创业,促进财税增长和农民增收。

3.5.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通过招商引资、资产重组等方式,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公司+农户+基地”运行机制和农产品品牌战略,辐射带动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搭建土地流转平台,规模化流转农民承包土地,加快发展家庭农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

3.5.4 加快科技转化,提高农业效益 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小老板培育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致富带头人,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综合效益。制定农民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资金、带技术回乡创办实业,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3.5.5 积极探索解决土地用管矛盾 按照村庄规划,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解决途径。通过租赁进行商业、农家乐、小工业等项目建设,激活土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就业;农村建设用地由农村集体组织自己开发建设,甚至可以抵押融资。对中心村内闲置的宅基地,探索按照“宅田合一”进行土地置换或货币补偿的办法,给急需建房农户让出宅基地。对于压煤搬迁新建村庄在规划和征地时应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对于整合的自然村要加大土地复垦力度,适当缓解土地指标难的问题。对照农用地有关政策,切实解决养殖用地、农民家庭农场晒场、仓储等建设用地难题。

3.6 建立维护管理长效机制 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和政府、群众、社会共建共享推动机制。美好乡村建设管理,最大受益者是农民,工作推进最大阻力也来自农民。要通过农民喜爱的宣传形式,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参与美好乡村的建设与管理。

3.6.1 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监管机制 积极探索美好乡村建设物业管理办法,试行市场化、公司化经营模式,建立“美好乡村长效物业管理基金”,按照县财政拨一点、镇财政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筹措,重点用于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将公众参与卫生行动纳入村规民约,严格执行垃圾清运和集中处理制度,培养农民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

3.6.2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设施建管的机制 把实施民生工程与统筹推进各项事业结合起来,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自来水、污水处理、文体中心、医疗卫生室、计生服务室、金融惠农网点、直销网点等社会事业全配套。

第8篇:乡村规划培训范文

在培训期间,市委组织部给我们安排了实地考察学习,到凉姜乡和李庄镇两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刚进入李庄镇安石村,就被安石村优美的环境所吸引,更为他们推行的产业结构调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所折服。凉姜乡的“桃花岛”远近闻名,这次去没有看到桃花,映入眼眶的一片片硕果累累的葡萄,一排排.齐的小别墅,一条条宽阔的马路,它们是如此.洁漂亮以至我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这仅仅是一个“村”。我们参观的两个村都是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代表,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丰裕和富庶,同时精神娱乐生活的也是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建有各自的农村书屋和娱乐活动场所,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在掌握了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市领导也科学地安排了各式各样的讲座、培训和讨论,培训内容非常有针对性,主要以农村生产发展的环节展开,包括我国新农村建设情况的、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乡村规划与建设、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状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等内容。我国的“三农问题”已提到重要工作日程,生产发展是第一生产力,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的,直接影响着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大学生村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建设者、推动者、组织者,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发展的理论学习,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所在的村是经济相对比较薄弱的村,在我们村里,生活的富裕是老百姓最迫切的需求。可以说,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是硬道.。通过这几天的耳濡目染,我有了自己的一点认识。

首先,我们应该把在村任职当作人生的长期行为,不能浮于表面,要安下心来,沉下心来,安心认真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扎根农村,深入基层,深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项崇高事业,多做事、做实事。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的发展模式固然好,但是,由于各个村的实际情况的千差万别,单纯的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要多与老百姓交流,充分了解本村的实际情况的。只有对所在村的实际情况的有了足够深刻的把握,才能找准本村的优势与劣势,发扬优势,努力将劣势化为优势,找到发展本村经济的突破口。第三,要加强学习。我们要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多向周围人请教,学习工作、处世的方法。不仅仅要学习别人成功的先进经验,还要学习别人失败的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不走错路。最后,还要坚持解放思想,敢想敢做。只要在充分了解本村的基础上制订了适合的计划,就要坚持做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想法。做了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做就一定不会成功。

第9篇:乡村规划培训范文

据国家旅游局初步统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14年,全国农家乐超过190万家,乡村旅游特色村10万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2亿人次,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5%,带动超过3300万农民受益。国家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乡村旅游人数已占到全国游客总量的三分之一。近几年,全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期出游,70%以上选择周边的乡村旅游点,全国主要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高于20%。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乡村旅游定会迎来新的机遇。政策的利好和收益的提高,吸引了更多投资资金的追逐,然而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形式趋同,结构单一,公共设施配套欠缺;缺乏监管,乡村生态的破坏;缺乏营销管理,市场意识淡薄,营销力量薄弱;过快的追逐收入增长,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本人认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原因,为各方利益追求者均在寻求各自眼前利益最大化,即农民,村集体,政府,及投资方,均在寻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博弈的时候,容易进入囚徒困境,产生外部不经济,从而导致市场失灵。如何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平衡各方利益,寻求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平衡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及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农村休闲恬静的生活。相对于其他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由于距离近,更能吸引周边居民前往消费,刺激了当地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是,并不是所有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都能成功,许多由于过度开发,不仅没给村里带来经济效益,更是由于过度开发,导致农地受损,人民收入更不如前,使得劳动力外流,造成经济的恶性循环。

一、乡村旅游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不同国家对乡村旅游概念有所不同,我国学者郭焕成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一种旅游形式。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萌芽于20实际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双线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后不久,各地便纷纷开展乡村旅游,如广西阳朔县,安徽黄山堂口村等。随着我国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模型,人们对于自身精神层面建设的需求增大。乡村旅游由于旅途时间短,地方特色浓厚,发展迅猛。在各种政策利好前提下,乡村旅游发展又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1、随着访客增多,公共设施不完善立显。2、规划无序,生态破坏。3、地方特色淡化,住宿及农副产品趋同。4、商业产品价格高企。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二、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概况

1.国内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规划,开发方面。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马波,1998)。(杨建翠,2004)根据成都的区域地貌特征,对成都近郊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进入深入的研究,将其开发模式划分为丘陵、低山区和平原区等并以城都市郫县和龙泉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伍勤忠,2008)在进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时提出了乡村旅游得四种发展模式:农业观光型模式、农业生态型模式、农业示范型模式、农村民俗型模式。当前中国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向规范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缺乏整体规划、旅游产品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营不规范和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等。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由过去的资源特色导向、农业产业导向和政府扶持导向逐步转向如今的市场导向,这些问题将会逐一得以解决。(郭焕成,2010)2.乡村旅游在国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影响等方面(王素洁、刘海英,2007)。国外乡村旅游研究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和农业的关系、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乡村旅游运行机制、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和对策、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的计划、组织和政策等几个方面。在探索乡村旅游内在成因和作用机制,增加理论深度的同时,也要强化乡村文化传承、乡村意境塑造、乡村环境保护的专项研究,实现可持续发展。(姚治国,2007)

三、中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目前乡村旅游根据区位、依托资源、制度、发展路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旅游模式。发展模式分为四大类:大城市周边的“农家乐”;农业园区旅游;古村落。古镇旅游;农业或农村的胜景和绝景游。然而我国乡村旅游投资分为三种类型:政府投资、乡村集体投资、农民个人投资。

(一)政府投资。很多时候,政府为了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会牵头发展乡村旅游项目,政府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方面一般在公路、停车场、绿化、环保设施、医院、等基础设施,并以门票,经营性,收入,税收作为资金回笼。

(二)乡村集体投资。乡村集体投资在乡村旅游中主要关注于游乐项目,综合服务部等,资金回笼方式主要为经营性收入。

(三)农民个人投资。当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农民均希望通过乡村旅游带动自身的收入增加,而对于农民个人而言,由于自身资金有限,在乡村旅游的投资建设中,多数依附于自身的土地和房产进行改造。所以农民主要围绕着农家乐、客栈、特色小商品店等进行投入,而也是通过这些经营性渠道获得收入的增加。

(四)客商投资。除以上三种投资方式外,客商投资也是常见的投资方式之一。客商投资,通常在大规模旅游设施建设中,如酒店、餐厅、娱乐设施、综合服务部等。而资金回笼方式通常为大型经营性收入。可见,乡村旅游投资模式丰富多样,一般为多种组合。每个投资主体都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容易造成在追逐各方利益的博弈中,产生“公地悲剧”。

四、经济学原理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一)市场失灵: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外部性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乡村旅游建设中,部分居民在开发利用果园、林地进行旅游经营时,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该资源的享用,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当事人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是过度的开发破坏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于存在负的外部性,市场无法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即市场失灵。具体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会超过社会总利益利的追求最优开发水平应为。两者相比较,显然。那么负外部性导致了过度开发。

(二)囚徒困境:囚徒困境的故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十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但这个帕累托改进办不到,因为它不能满足人类的理性要求。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由于涉及的多方面的利益,囚徒困境非常普遍,每一个经营主体都有个体理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大多数经营者都想着自身情况出发,如当地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村民来说,村民最关心的是自身的收入是否增加,若有A和B两家农家乐,对于环境保护问题,若保护环境,对于这两家企业来说,增加收入为T,而不保护环境增加收入为T2,由于保护环境的长期性和外部性的特点,投入用于保护环境建设的资金往往比T大得多,由于村民往往只先考虑自身眼前利益,所以容易选择不保护环境,这样进入了A和B两家农家乐都陷入了保护环境的“囚徒困境”。

(三)公地悲剧:公地作为一项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过度砍伐的森林、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

五、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策略

(一)以政府牵头,制定乡村规划蓝图。通过政府规划,能更有效避免在开发过程中对资源的过度滥用,破坏生态等现象。且政府部门拥有更多规划及管理方面的人才,能更有效的调动各方资源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二)教育农民,提高村民在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政府可实行激励机制刺激农民,但另一方面要组织农民进行教育,提高当地农民科技文化知识。而在精神层面需要提高农民的归属感和可持续发展观。让他们了解到当地特有的生态资源和民俗风俗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

(三)提高管理人员水平。目前,许多乡村中,一般由村支书,担任管理角色,由于教育水平不高,缺乏管理理论知识,对乡村旅游建设没有长远的规划。所以在乡村旅游建设中,教育水平的提升是很必要的。部分乡村中,由于村民归属感不强,当乡村旅游建设发展起来后,农民收入有所提升,部分年轻劳动力还是外流到城市中。在很多案例中看到,一旦乡村旅游品牌成功建立后,许多当地原住民,更愿意把房产和土地出租,以收租的形式获取收入来源。一旦原住民离开,乡村旅游的核心文化也会随之淡化,商业气息更为浓厚,乡村旅游业随之衰落。

(四)丰富产业结构。丰富产业结构,使第一、二、三产业交融发展,有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能创造倍数式的利润。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均以乡村旅游观光为主。单一产业另游客感受过于单一,吸引力减弱。若以乡村旅游观光为龙头产业,增加互动体验,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特色建筑群建设等,定会大大增加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满意度。但在丰富产业的同时,应注重当地民俗风情及核心资源,避免景区复制,丧失当地特色。

(五)完善法律机制,以政府牵头,制定当地乡村建设法规,从而使各方利益平衡,保护当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已较为成熟,在欧洲很多国家,均修有乡村旅游相关的法律制度。当地农民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开发,自行约束,但是由于欧洲乡村旅游投资方组成较为单一,多为当地居民,所以在监控方面较为简单。

(六)重视科技及信息技术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的应用。现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科技及信息技术渗透在各个领域。乡村旅游建设中,无论在市场营销还是人才管理方面,对不能忽略互联网信息科技的运用。很多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都是通过驴友发掘,通过互联网进行病毒式的传播,进而引起政府规划人员的重视,进行进一步的规划。而作为产业融合的动力,科技和信息更是乡村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条件。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信息的海量增长以及旅游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品牌宣传的新手段,借助网上潜在游客的大数据,更有可能根据这些数据设计出新的旅游产品,满足旅客的需求。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由于起步较晚,无论在管理,规划等方面均有所欠缺,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日益剧增,围绕着可持续发展所展开的关于乡村旅游建设中法律、法规,管理,科技应用,教育,培训,等政策迫在眉睫。另由于不同地区,风俗文化不尽相同,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应尊重地方原有的乡规民约,不能“一刀切”,做到多方面的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高谋洲,2008:《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乡镇经济》第3期。

[2]保继刚,2004:《旅游地地理学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马波,1998:《现代旅游文化学》,青岛出版社。

[4]杨建翠,2004《成都近郊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研究》,《农村经济》第5期。

[5]伍勤忠,2008《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广西农学报》第2期。

[6]王兵,1999《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旅游,学刊》。

[7]杨雁,2002《中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对比》,《兰州学刊》第2期。

[8]王素洁.刘海英2007《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旅游科学》第21卷第2期。

[8]姚治国、苏勤、,陆恒芹、潘轼、冯书春,2007:《国外乡村旅游研究透视》,《经济地理》27卷第6期。

[9]王文萍,2007:《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济南城郊乡村旅游开发为例》,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郭焕成、吕明伟,2008《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经济地理》28(4):64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