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主动学习的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非均衡;系统动力学;待售率
一、 引言
供需非均衡状况是影响城镇住宅存量与增量关系的最直接因素,关系到房地产市场效率与宏观金融风险。本文使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有效模拟供需总量的发展趋势,在量化分析非均衡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非均衡度、供需发展对比关系、待售率等方面对城镇住宅市场的非均衡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实证分析,并具体提出了将非均衡的研究结果应用于市场调控的路径与方法。
二、 系统动力学仿真与解析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以下简称SD)汲取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的精髓,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系统内部结构与其动态行为的关系,可以形象的模拟物质流、信息流在系统中各环节的传递过程,在房地产开发仿真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1. SD建模与仿真结果。图1为住宅开发SD模型的因果循环图:决策阶段,开发企业根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期与库存待售量R的差值决定当期计划开工量PN;在开工周期NP内,开展融资、获取土地使用权、规划设计、办理前期手续等工作;经过施工周期CP后,住宅竣工并具备销售条件,经过待售去化周期RP后,已具备销售条件而又未销出的住宅形成待售存量R。因为期房、现房销售均反映市场当期有效需求,且目前各地对期房销售的要求较高(如要求封顶或完成大部分工程量),故将期房、现房销售统一计入当期销售量。当需求呈上升趋势时,企业将调高计划开工量PN,开工量N、在建量B、竣工量C随之上升,但当竣工量C的上升幅度超过市场的吸纳能力时,待售量R也将增加,从而促使供给方降低PN,故开发过程是负反馈的。
模型设销售量D为输入变量;假设以3年为开发周期预估市场需求,减去待售量RS从而确定当期计划开工量PN;施工周期CP为住宅项目从开工到竣工的时间,以各年在建量B与竣工量C之比来反映。
同时,企业有可能因为以下原因对计划开工量PN做出调整:一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无法及时获取市场真实信息从而无法准确预测市场需求;二是委托问题,经理人为了自身利益有可能提高开发量;三是各企业有可能采取囚徒困境式的博弈行为;四是羊群效应,企业未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未获得第一手信息,而根据其他投资者、开发者的行为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设置过度开工系数OB综合反映上述因素影响:开工量N=计划开工量×OB/开工周期NP,当开发企业理性预期、决策时,OB取值为1;当企业过度乐观时,OB>1,反之OB
相关部门从1996年开始公布较为全面的房地产市场供需数据,故使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建模对1996年~2012年的供需情况进行模拟,数据主要采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及相关研究报告[5-8],开工系数OB设置为1.0,图2、图3将SD模拟结果与市场实际数值进行了比较。
图2显示,模型对竣工量、待售量拟合得很好。图3显示:在2009年以前,模型对在建量、新开工量拟合得很好;在2009年以后,真实值明显的超越了模拟值。这是因为:在2009年以前,住宅开工量、在建量基本呈线性增长模式,但在2009年以后,随着房地产投资热度的上升与政府释放流动性,开工量、在建量突然出现了大幅的提升。
2. 非均衡影响因素的SD解析。使用“非均衡度”变量反映非均衡状况:非均衡度=(有效供给-有效需求)/有效供给。以住宅销售量D代表有效需求,以当期住宅竣工量C与上期末住宅待售量R之和(即Ct+Rt-1)代表当期有效供给。因为开工周期NP的平均水平变化不大,故主要讨论施工周期CP、待售去化周期RP以及过度开工系数OB对非均衡度的影响。
(1)施工周期CP的影响。从1996年到2012年,住宅项目的平均施工周期从2.5年延长到5年以上,变化幅度很大(如图4)。SD模型的计算显示,当施工周期从2.5年延长至5年时,非均衡度向供给短缺方向发生了较大偏移(如图4)。施工周期延长,将导致大量人、财、物滞留在建设阶段,不能及时转化为竣工量C,从而引起在建量B的大幅上升,但同时竣工量C却在下降,从而导致企业对于市场的有效供给下降。
(2)待售去化周期RP的影响。根据SD模型计算,当待售去化周期RP由0.25年延长至0.5年时,待售量R有明显上升,但因为待售量R在有效供给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小,故非均衡度的上升幅度并不明显(如图4)。
(3)开工系数OB的影响。当OB提高时,开工量N、在建量B、竣工量C及待售量R都将随之增加,从而引起有效供给的增加,非均衡度将有显著上升,图4显示了OB从1.0提高至1.2时非均衡度的变化。
三、 供需非均衡状态分析
非均衡度只能衡量某个时间点上供需总量的对比关系,为了全面、动态的分析非均衡的发展趋势,本节从非均衡度、供需发展对比关系及待售率三个方面对非均衡状况进行探讨。
(1)非均衡度的变化。如图4,1997年~2012年住宅市场的非均衡度总体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也即从需求相对较强向供给逐渐增强的状态过渡,由降转升的转折点发生在2009年~2010年期间(曲线的最低点)。2012年左右,非均衡度绝对值已很接近0,这表明有效供给与需求的总量水平较接近,但并不能据此判断市场供需均衡水平良好。
(2)供需发展的对比关系。开工量N、在建量B反映了市场的潜在供给能力,这部分潜在供给将转化为有效供给(Ct+Rt-1)并有可能成为待售存量R。当潜在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一致时,投资效率较高;而当两者的变化趋势发生背离时,将发生过度供给或供给不足,导致资源错配。
如图3,2009年以前,市场需求的增速呈增长态势,此时开工量N、在建量B的发展趋势与需求一致。2009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虽然需求总量仍在增长,但增速开始下降,需求曲线的“拐点”出现,但开工量N、在建量B却于此时陡增,潜在供给与需求的走势发生了背离。值得指出的是,2012年住宅在建量B(42.9亿平米)已远高于销售量(9.8亿平米),不论是从在建量的规模与发展趋势来看,都在向过供的方向发展。
(3)待售率的变化。待售率=待售量/有效供给=Rt/(Ct+Rt-1),表示待售存量在有效供给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市场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待售住宅是正常而且必需的:对供给方而言,待售住宅是供给的储备;对需求方而言,一定量的待售住宅保证购房者有选择空间,并能平抑房价。当待售率过高时,供给方过度投资,市场消化能力不足;而当待售率过低时,需求方选择的余地小,缺乏议价空间。在上述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合理的待售率区间,可将其定义为“自然待售率”(NR),受相关公布数据的限制,“自然待售率”还难以测算(模型中NR暂取0),但可从待售率的发展趋势分析市场供需对比关系的变化。
如图2,住宅待售量在2007年以前无明显增长,但从2007年起持续上升,由6 856万平米上升至2.36亿平米,待售率也从2007年的11.8%上升至2012年的24.6%,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待售率一直维持在16%以上。这也印证了潜在供给与需求发生背离的事实,在需求增长放缓的同时,开工量与在建量发生陡增,这必然导致待售存量、待售率的上升。
综上,虽然目前住宅市场非均衡度的绝对值并不高,但近年来在建量大幅上升,特别是在2009年以后,潜在供给与需求的发展趋势出现了背离,住宅待售率也在持续上升。这表明住宅市场在向过供方向发展,投资效率在下降。结合SD模型的分析结果,可分析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
(1)市场预期过高与流动性释放综合作用。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与可观利润不断吸引着开发企业扩大供给,其他企业也不断被吸引涌入房地产市场,致使开发量猛增;而地方政府过于依赖房地产的“输血”功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此同时,2009年前后,随着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的出笼与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被掀上前所未有的高峰,市场预期再度攀升。反映在模型中就是过度开工系数OB被不断调高,导致开工量N与在建量B猛增。
(2)市场整体开发效率下降。如前述,1996年~2012年住宅项目平均施工周期延长了1倍以上,这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开发企业囤地怠建,以期房价上涨牟取更高利润;一方面是因为部分企业后续开发能力不足,在短期融资获取土地使用权后,因为自有资金不足、遭遇调控或是开发能力差等原因,销售回款慢,甚至资金链断裂而导致项目“烂尾”。施工周期延长也是导致近年来在建量迅速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3)市场吸纳能力下降。经过多年发展,住宅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已根本改变;同时,近年来的调控打击了投资、投机性需求。市场吸纳能力下降与开发量的陡增共同导致了待售率的升高。
(4)市场结构不均衡。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①产品结构不均衡,开发企业往往倾向于开发大面积、高品味、高价位的公寓、别墅产品,而忽视中小户型、中低价位产品,测算显示别墅、高档公寓产品的待售率在住宅中是最高的,而中低收入阶层需求总量很大,却往往难以找到适于消费的产品,其消费需求未得到有效释放;②地域非均衡,某些地区不顾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市民消费能力,盲目的推动、炒作房地产投资,造成地区性的待售率、空置率大幅上升,甚至形成“空城”、“睡城”。
四、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的SD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住宅市场的供需发展趋势,经过SD模型测算、分析得知,近年来对住宅市场供需非均衡影响最明显的因素,是市场预期的提高与开发效率的下降(开发周期延长),同时,市场吸纳能力下降与结构非均衡问题也不可忽视。在上述因素作用下,从2009年以来,住宅市场的非均衡度虽然不高,但潜在供给与需求的发展趋势已出现背离,且待售率持续上升,这是目前住宅市场供需总量非均衡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一步挖掘深层次的原因,应该看到:首先,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较短,住宅市场尚未经历一个完整的振荡周期(参图4),市场环境尚欠成熟,信息不对称状况严重,投机、炒作气氛浓重,而囤地、捂地、怠建等违法行为也未得到有效遏制;其次,部分地方政府过分依赖土地财政这种简单、迅速而又不可持续的“输血”路径,成为了区域市场泡沫滋生的背后推手,而2009年左右流动性的大量释放进一步推高了房地产投资热潮;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过去的房地产业调控一直较为关注对“价”的调控而忽视对“量”的调控。
新型城镇化倡导集约型的开发理念,重视对于“量”的调控,总的来说就是重视盘活存量与谨慎对待增量并举,相关政策可在这两方面做重点考虑:
(1)应确立“价”、“量”并重的调控思路。在“量”的调控上,首先应加强相关统计、调研与信息工作:一是要建立反映全国、各地区住宅市场供需非均衡状况的指标体系,本文使用的三因素法可作为一种参考;二是需加强对住宅供给、消费结构的统计与调研;三是应逐步建立对住宅待售、空置情况的统计办法。有关部门应及时将上述信息,引导市场主体进行理性、稳健的投资与开发。
(2)应重视盘活在建存量。一是严格执行对于土地闲置的处罚措施;二是由政府指导,积极启动对“烂尾”项目的破产清算、收购工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投资方接手相关物业,盘活存量资源。
(3)利用非均衡指标科学调控增量。在全国范围内,当出现非均衡度、待售率急剧上升情况时,可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信贷投放、提高开发企业的自有资金比例等措施收紧开发资金的投放。对于不同区域应根据其市场非均衡状况给予不同的政策对待,例如,建设用地指标应优先向供不应求、市场均衡状况好的地区倾斜;对于过供严重、待售率高的地区,应严格控制其新增建设用地。同时,应加强对房地产投资的调控与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进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审查时,应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供需非均衡状况,以及开发企业以往项目的销售情况;对于信托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房地产投资,有关部门应主导建立独立评级体系,将项目所在地区的非均衡指标纳入评级系统,加强信息披露与风险提示。
(4)针对住宅市场产品结构非均衡问题,应同时重视“保供给”与“调结构”的问题。一是通过廉租房等保障房建设,缓解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住房需求;二是通过信息引导、税收优惠等途径,引导、鼓励开发资源适当向中低端住宅市场倾斜,控制对于高端产品的过度投资、开发,防止结构性的待售、空置情况进一步恶化;三是通过房产税、信息引导等方式,逐步还原住宅的基本消费品属性,减弱其投资、投机属性,引导住房消费心理回归常态。
参考文献:
1. 季朗超.非均衡的房地产市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 高鹏,李雪,董纪昌等.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形成机制的演化博弈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2,(5):21-23.
3. 聂翔宇,刘新静.城市化进程中“鬼城”的类型分析及其治理研究.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1-117.
4. 王其藩.系统动力学(2009年修订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5. 马赢,刘轶.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住宅非均衡解析与ARMA预测.统计与决策,2014,(10).
6. 刘洪玉.房地产开发.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7. 吕萍.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8. 《财经界》编辑部.2012年1-10月房地产行业运行状况.财经界,2013,(1):70-71.
9. Max Kummerow. A System Dynamics Model of Cyclical Office Oversupply.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1999,18(1):233-256.
10. Ray.C.Fair,D.M.Jaffee.Methods of Es- timation for Markets in Disequilibrium.Eco- nometric,1972,40(3):497-514.
11. 唐德才,仇育领.非均衡理论及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实证分析.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39(21):8-20.
12. 项卫星,李宏瑾.市场供求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效应――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及经验分析.经济评论,2007,(3):110-115,127.
13. Daniel A.Hagen, Julia L.Hansen.Rental Housing and the Natural Vacancy Rate. Journal of Real Estate Research,2010,32(4):413-433.
14. 马赢,刘轶.城镇住宅需求结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消费经济,2013,(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12CJY112);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项目号:2012M520487);国家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项目(项目号:13T6020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心理学;理论;技术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支持信息技术的学习,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等等,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由于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课程也成了一门急需普及的基础课程,但是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往往会感到入门难,深入学习更难,这无疑是给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运用很多心理学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感兴趣的原因
中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对实践操作类课程的愿望,促成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浓厚兴趣。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很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多,这也是学生喜欢信息技术学科的又一原因。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上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是他们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最大体现。
二、提高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效果的心理学基础
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更好地激发和鼓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要想让学生的学习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必须让学生有成就感,即必须激发并维持其成就动机。所谓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的推动力量。简言之,即为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动机。其主要有三方面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阐明解决学业问题的需要,即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因为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是指一个人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罚分明的欲望。
三、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心理学的具体措施
1.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也是任务驱动法的一种策略。这个过程就是“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应当有适当的梯度(即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密度(指一节课内讲授的分量要适当)和难度。
(2)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真正的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带着自己感兴趣的有用的任务进行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学习效率高,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3)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在开展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通过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而去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知道之前的学习过程在哪个环节偏离学习目标,明白接下来该做什么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将学习结果反馈给学生。
(4)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作业效果予以表扬和适当的批评,可以使学生获得被关注的心理满足感。进行正确的表扬和批评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态度。只有对分数持正确的观点,分数才能起积极的激发学习的作用。(2)评价必须客观、公平和及时。若评价不公正会使评价产生相反的结果。(3)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特征,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应更多一些鼓励与表扬,对过于自信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不足。
2.运用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有实验数据显示,学习与注意力之间,有极具意义的交互关系。当注意力最高时,所显示的学习兴趣也越高,注意力最低时,学习兴趣也最低。中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感到单调,尤其是在学习理论知识时表现突出。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法讲授理论势必会显得单调,如果教师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先给学生留下一些“疑问”和“悬疑”,然后通过理论的学习来找到这些“悬念”的答案,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教师在讲计算机病毒时,学生可能不理解,计算机怎么会“生病”呢?计算机病毒和我们通常所说的病毒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可能带着这些疑问,去上网或者查阅相关书籍,弄清楚它们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一定要把二者的区别找出来,于是预期的教学效果达到了。
3.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需求
在任务的设计上,不但要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而且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努力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各种心理需求。每个学校都建立了有关心理辅导的网站,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学会使用这些网站的内容,进行自我心理测试,学习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并且告诉学生如果在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时,可以在这些网站上跟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进行交流,这样彼此不见面,可以最大限度地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许多面对面不好交流的问题也能在网上解决。
4.教学过程中注意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心理发展存在着差异,所以对待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态度方面也存在着差异。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那些对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已经产生心理饱和的学生,任务驱动的教学可以灵活设计:
(1)课堂教学中采取分层推进的方法
所谓分层推进就是指要让学习上有不同要求、不同基础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努力使学生向更高的目标不断推进。
(2)开展社团活动或者让学生自己组建兴趣小组
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提高他们的集体意识。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所做的作品。而开展兴趣小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定方向,选择自己的组友,共同探讨,取长补短。
(3)定期举行阶段性校内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市、区信息技术比赛
通过各种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持之以恒,不断进步。
部分学生比较喜欢玩游戏、聊天。信息技术课并不像其他课那么紧张,它应该是轻松的,学生可以上网。但上网的目的是浏览网页、新闻或者查资料。对于一些上网实践课,一定要有要求,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上网时间,适当限制他们接触网络的次数和时间。
总之,只要我们抓住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和任务驱动法的设计策略,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将方法和操作进行有效的整合,不但能够较好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彦.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J].山西电教,2007(4).
[2]秦毅.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运用[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3]陈鼎明.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1).
关键词:英语阅读;任务;协作;表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7-0069-01英语阅读是建立在理解感知和互动探究基础上的一种语言表达和综合运用,是语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有效融合。教师结合学习难点,围绕创设任务、共同探究、总结反思与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学习的同时活化理解感知,有助于学生紧扣阅读理解重点不断优化、整合方法,形成更为敏锐的语言感知。因此,以任务驱动为引导,注重合作探究与互动对话,把握问题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利于学生在有效发现理解空白和认知误区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调整阅读学习思维方法,深化语篇理解和综合应用。教师围绕学生理解的千差万别,主动创设相应的话题任务,引导他们在主动探究中增强感知,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借助难点活创任务,精准“引导”
依据阅读素材内容,准确找出难点,通过多元化的任务话题引导学生灵活探知,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有效地探究。围绕难点创设任务,能使学生有更多实践运用的机会,让他们在接受引导的过程中找到相应的学习内容,开阔认知视野,丰富感知思维。利用重点活创学习任务,能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便于他们调整学习策略,更利于学生集中精力主动探学。如,在译林版(下同)七年级下册Unit 1 Dream homes Reading“Homes around the world”的教学中,根据“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居住地”的学习目标、掌握“in the centre of”“share sth. with sb.”等难点,让学生针对理解创设相应的任务,建议学生就“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homes around the world”“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their home”“What is your dream home like”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找到相应的策略方法。同时,围绕学习认知难点,给学生创设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不同问题的启迪引导下主动活化理解,形成多样化的思维方法。再如,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认知难点,鼓励他们就“Do you find special homes in the world”进行主动介绍表达,让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协作交流,利于他们在主动展现中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任务创设应在结合学生的认知难点中查找相应的问题,给他们提供更多富有指导意义的学习思维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指导他们从相应的质疑点中找出相应的内容,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整体理解感知提出相应的想法。还应该引导学生以任务探究为基础,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让他们有针对性地找出自身阅读理解的不足,使得他们的学习探知更有目标性和方向感,便于他们丰富理解感知的方法。
二、围绕不同探究任务,支持“协作”
学生的千差万别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关键,也是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必要依据。围绕学生的差异,引导他们进行沟通交流,能使学生在沟通过程中更加带着激情和主动性融入课堂。创设不同的探究任务,让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都有探学交流的载体,更能使课堂教学富有深度和动感,使得生生、师生协作更加轻松自如。围绕学生的差异创设各不相同的任务,让他们在有针对性的选择中找到学习探究的支撑点,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 5 Amazing things Reading“The ghost in the park”的教学中,教师不妨根据Millie、Amy在公园中的对话,围绕“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e article”进行互动,让学生在深入感知语篇表达主题的基础上产生更多的认知体验。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就“What happened in the park”“Do you think there are ghosts in the world”等问题进行自由交流,让他们在对话中有更多探学的机会。教师可按照学生表达水平的差异,鼓励他们真实交流,帮助他们在大胆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积极探究。
教师依据学生的差异性,突出任务的差别化,便于学生在积极互动探知的过程中形成更为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们把握重点进行主动探知交流。在创设思考话题的过程中,教师应体现区别性,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面对问题,主动调整学习方法。还应该多引导学生自愿选择,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学习实力大胆交流,让他们在协作中形成团队探究精神,帮助他们在自觉接受的过程中增强实践运用的能力和自信心。
三、总结反思自创任务,激发“潜能”
紧扣阅读学习要求,鼓励学生多总结,引导学生根据话题交流进行探究和反思,让他们在二次反思的过程中感知新的疑点,更能使阅读教学具有趣味性。学生通过总结反思,能产生更多的思维灵感,产生更多奇思妙想。引导学生总结反思阅读理解,鼓励他们在自我创设的过程中找到学习关键点,利于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 1 Friends Reading“Best friends”的任务指导中,根据学生在总结反思中的不同反馈,建议他们就“Why do we make good friends?”“What do we learn from good friends?”等进行总结反思,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理解进行总结,反思从阅读中获得的知识,从而获得情感和品德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可要求他们就“An interesting story about my good friend”进行主动演讲表达,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主动表达的欲望。
依据阅读总结任务,教师应在围绕学生整体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探索和尝试,引导他们拓展延伸。教师应指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方法,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口无遮拦”的过程中自由想象。教师还应多给学生自我归纳的机会,鼓励他们针对各自的学习疑难问题自我创设相应的任务,让他们在大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激发学习的潜能。
四、拓展延伸巧借任务,鼓励“实践”
任务学习运用是学生围绕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的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拓展延伸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能使他们根据任务进行主动思考,深化语言表达方法,提高语用技能。借助任务进行拓展延伸,能使学生在相互对白的过程中更加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教师运用实践活动的方式延伸任务学习,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环境中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6 International charities Reading“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的任务运用中,建议学生围绕“How do we have interviews”进行采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活化任务,引导他们就医生、患者、采访者等不同角色,围绕“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poor people”“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interview”展开讨论,鼓励他们进行互动,让他们在交流中增强理解感知的深度和广度。实践活动是一个拓展学习的过程,能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丰富视野。
教师注重任务拓展延伸,帮助学生在相互探究和对白的过程中增强理解的认知趋同感,有利于引导他们在积极参学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同时,教师应关注任务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鼓励学生在大胆尝试中相互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不同,使学生的认知思维更具多样性和差异性。
五、结束语
总之,围绕任务优化阅读教学,使学生在深受启发和主动尝试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有利于他们主动融入课堂。围绕课堂教学要求,突出任务的前置性引导,帮助学生在互动探究和协作交流中生成语言感知,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不断丰富感思体验,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从而获得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金晓艳.返璞归真话“任务”――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3(03).
关键词:高中英语;自主学习;调控;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98-01
调控是英语学习策略指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一定理解感知基础上的学生个体自我计划、调整与评价的心理活动。越是多元化策略,越能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运用调控策略指导,能在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更利于他们有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计划安排做起,注重过程调控与结果总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反思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
一、自我预设计划,确定目标
引导学生自我设定学习计划,让他们在明确一定的学习目标、方向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生成点,能使得他们的预学形成科学体系。引导学生自我预设相应的学习机会,利于学生在主动生成目标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原动力。学生自我预设计划,对合理分层教学起到一定的引导促进作用。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Unit1 School life的“Reading B School life in the UK”教学中,结合“Reading A”中的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就语篇表达主旨、词汇理解识记、语句表达等方面进行预想,帮助他们理清课文的整体感知体系。针对学生在“The different school life in the UK and China”“Which information did you read in the article”中得到的阅读感知,引导学生对阅读理解过程进行适当的计划安排,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感知目标和方法。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学习计划,能使得学生在明确相应阅读学习方法的过程中自觉整理学习思维,帮助他们整体理解感知文本教材。注重任务引导、互动探究、总结反思等方面的预设引导,让他们在主动规划和积极搜集素材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样板,帮助学生强化理解感知。
二、自由合作探知,深化体验
让学生成为调控的主角,引导他们在自由合作的过程中主动找出相应的方法,使得他们的理解感知更加丰富和深刻。在指导学生自由合作中,多关注学生的不同,剖析问题及对策,让他们能够根据方法指导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和对策。借助任务化合作探究活化教学过程,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探究和尝试机会。例如,模块六Unit1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的“Reading stand-up for your health”教学引导中,围绕学生对健康的不同理解,建议学生就“How did you do for your health”和“Do you think the heal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us”等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他们能够结合各自的问题进行互动讨论,帮助他们深化感知。通过自由化合作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得学生在自我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体验,为他们积累知识奠定基础。自由合作探究,使得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让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形成更为丰富的认知体验。遵从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从任务指导、互动探究、交流得失等方面进行引导,更能使得学生获得不一样的感知。
三、自觉总结反思,提升语用
建立在自我总结反思基础上的调控,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运用机会。引导学生自觉总结,让他们在主动反思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思维方法,对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知识起到一定内化促进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总结,利于他们在自觉反思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例如,在模块三的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B Fog”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就“Reading A”中的思考题目进行总结,引导他们就“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of the article”和“Which information did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进行总结,让他们在主动反思的过程中主动查缺补漏,帮助他们修正完善阅读理解中的疑难问题。通过自觉总结反思,使得学生有针对性地回顾学习过程与方法,让他们在主动调整思维方法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指导总结反思时,应多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来主动调整策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裁量和主动修正的机会。关注学生的差异,让他们就各自的问题和得失主动修正完善,让他们能在自由化表达中不断丰富认知思维。关注学生总结中的共性问题,帮助他们剖析原因,探析解决的方法与措施。
四、结束语
运用调控策略指导,让学生在主动尝试和积极运用中获得更多自我调整运用的机会,利于培养自主探究能力。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够适应英语学科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利于学生在主动调整自己学习思维过程中增强学习探究力,有更多的自我调适与运用机会。在调控指导中,突出学习认知预设引导、过程调整完善与总结反思,让学生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优化学习策略方法,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殿玉.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J].外语教学,2005(01).
【关键词】 高中英语 情境 阅读 任务型
任务型阅读学习(Task-based Reading)是英语课程倡导的重要原则,是英语阅读理解的一部分, 主要围绕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考查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2008年江苏省高考英语新题型的首次出现给江苏省众多高中英语教师和广大考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用更好的方法,更快、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已经被提上了日程,而情境教学又是众多方法中行之有效的一种。
1. 营造自主自由阅读情境,重视任务导入
任务阅读的核心在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动性,要求学生能够在自主自由的情境中主动阅读,带着任务进行深入思考。营造自主自由的阅读学习情境,更能有效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
按照任务阅读任务要求,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形成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营造自主自由的阅读情境中,一方面,关注学生的自我阅读习惯培养,多给学生自我默读、朗读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有充分认知的自由;另一方面,创设多样化的阅读指导任务,指导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自主阅读,不断思考,能够帮助他们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有效理解。学生在自主自由阅读情境中把握学习任务,更能形成深刻的理解感知。
学生在自主自由阅读情境中带着任务深入感思,更利于有效发现他们学习的问题和不足。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三Unit 1《The world of our senses》的“Reading: Fog”阅读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感知的基础上,针对“Reading A”情况,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可要求学生围绕“Why did the author use fog as the title?”和“How do you think of the old blind man?”进行思考,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2. 创设民主平等表达情境,深化任务运用
学生是任务实施的主体,也是教师在指导中始终不可忽视的对象。通过创设民主平等的表达情境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更利于他们在讨论交流中掌握课程教学知识重点和难点。
民主平等表达情境创设,更能体现课程教学的人文性和生动化,能使得学生在自我表达过程中不断发现和探究问题。在营造民主平等表达情境中,一方面,突出学生的民主需求,以尊重和信任为前提,给学生更多的自我交流机会,帮助他们深化理解感知;另一方面,尊重学生差异,鼓励他们在平等的环境中各抒己见,有效运用任务话题指导自己理解。这样的民主平等表达情境创设,能使得任务运用过程更加富有人情味,更利于学生主动表达运用。
学生在民主平等表达情境中大胆交流,更利于展现课程的人文性和互动化。例如,模块三《Unit 3 Back to the past》的“Reading B: Lost civilizations”阅读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结合“The history about Pompeii/Loulan”,针对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同,可要求他们就“What should we do for lost civilizations?”进行主动表达,帮助他们深化理解感知。教师则可针对学生的理解感知,就“What do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学习探究,形成更为活跃的学习情境。
3. 建构和谐友好互助情境,提高理解效果
通过和谐互助情境,指导学生积极探究和互动交流,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在相互合作中获得深刻的感知。学生也正是在和谐情境中相互讨论,能使得他们对理解感知有全面印象,有效提高理解效果。
学生在建立和谐友好互助情境中主动理解文本表达内容,能使得他们发挥自身主体能动性,有效展现自己的才能。在建构和谐情境中中,一方面,针对学生的各自学习问题和不足,以“一帮一”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他们在彼此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能主动认领各自的阅读理解任务;另一方面,多给学生互动交流机会,让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让他们在有效发现问题基础上能相互协作。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根据彼此协作的过程,尝试运用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呈现自己理解感知,将听说写主动融入任务阅读过程中,提高理解感知效果。
如上所言,将情境运用于英语任务型阅读教学,能使得学生在丰富认知思维情感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在自由交流中积极破解难题。通过情境的外化推动,更能使得任务由单纯教师指导,主动向积极探究转变,增强学习的效果。
■
【关键词】 学生 初中英语 自主 合作
关注学生的自我学习积累,能使得他们在主动探究过程中掌握更为丰富的学习思维方法。传统英语教学更多注重传授的结果,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合作的认知体验过程,使得学生成为教师教学的从属者,缺少生气活力。让学生大胆质疑,能使得他们的探究更具有深度,能帮助他们在自我主动调节和探究过程中不断调整探知方法,有效深化理解感知。
1. 关注自读深思,让质疑成为学习习惯
以阅读为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深思,能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基础上形成有效认知感悟。学生带着这种深思和感悟调整学习方法,不仅能为主动探究奠定坚实基础,更能够使得学生通过质疑来不断深化感知过程。质疑的过程能使得学生对自身阅读学习思维有更为深入的思考探究,最大限度激活他们主动探究的激情和潜能,形成主动质疑的习惯。
质疑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意志,更应该给他们足够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在充分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在指导自主阅读过程中,一方面,指定相应的阅读学习素材范围,让他们能够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任务,帮助他们在自我阅读过程中主动思考,形成深刻印象;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让他们从文章题目、情节结构、逻辑思维等方面来主动和作者交换意见,以文本中的情景和人物审视表达宗旨意图。通过这样的自读深思,能使得学生对语篇学习形成富有指导性的思考,帮助他们强化认知感悟,激活学习思维。在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过程中,多给他们自我阅读感知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更为全面的认知感悟过程。
这样的自读深思,能给学生更为广阔的阅读思考空间。例如,在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nit 6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阅读教学中,可要求学生针对“What are characters about ORBIS?”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答案信息。在知晓语篇表达主题大意的基础,建议学生就“What do ORBIS doctor usually do for people in the poor area?” How do you think of ORBIS doctor?”进行思考质疑,帮助他们从文本表达素材中探寻更有效的信息内容。以质疑来活化阅读教学,能使得学生理解更为深刻。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样化的语言表达形式予以呈现,帮助他们深化理解体验。
2. 突出任务互动,让合作成为自觉行动
尝试运用任务探究优化教学过程,能在调动学生英语学习主观潜能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更为有效学习方法。以任务的互动来帮助学生增强体验,能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交流机会。通过任务合作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能使得他们对课程学习有更为深刻的感知,增强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任务设计和优化来突出结合课程学习知识要点和学生理解能力差异,一方面,设计指导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主动思考,融入课程学习过程中;另一方面,注重运用同伴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彼此合作交流,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行沟通,延伸自己的学习思维。通过这样的探究来活化教学,更能赢得学生的青睐,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可根据学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主动调整教学策略,多给他们互动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始终带着问题主动融入到互动交流,将学习感知转化为实践运用。
以任务式合作探究能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多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例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 1 Friends》的“Reading Best friends”教学中,不妨要求学生以同桌交流的形式,就“Which your friend’s character do you like best?”进行讨论,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同时,可要求学生围绕“What do you learn from your good friend?”进行交流,帮助他们延伸理解感知,了解有关友谊方面的学习内容,激活思想情感。教师则对学生在任务探究中的表现,引导他们有针对性进行讨论交流,帮助他们开阔知识视野和思维,将理解识记主动转化为综合表达运用。
3. 关注情景模拟,让探究成为不懈追求
活化课程教材资源,鼓励他们在情境模拟过程中学习和使用英语,能使得他们的探究思维更为丰富和活跃。情景模拟,不仅能有效丰富课程学习内容,更能够使得学生在我总结反思的过程中调整学习策略,主动进行探究。
在情景模拟过程中,一方面,为学生设计具有真情实感的学习舞台,让他们成为主角主动参与,并通过揣摩人物内心情感世界来引导学生针对学习问题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让学生灵活运用对话、对话、扩写等方式来表达学习内容,不断提高主动探究的激情。以这样的形式指出丰富学生语言学习思维和想象力,更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内容。以情景模拟来活化教学过程,能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自由权。情景模拟运用能让课程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更能帮助学生增强理解体验。
在情境模拟过程中,可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创设与教材相似的情景。例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的“Reading When in Rome”教学中,可建议学生分别扮演Daniel和Jenny的角色,根据他们彼此之间的对话来引导学生针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表达。利用多媒体、挂图、道具等方式来模拟罗马国家的情形,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异域风情的基础上更好体味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可建议学生围绕“Do you know how to greet others in Rome?”和“Do you want to go to Rome?”进行相互交流,让他们在互动模拟过程中将自身的认知感悟与课程学习内容进行有机融合。
4. 借助活动体验,让互动成为有效途径
利用活动体验来丰富自身的思维情感,能使得学生在彼此交流过程中更好深化认知。通过活动体验来延伸交流,不仅能使得学生对认知过程有深刻印象,更能够使得他们在实践体验过程中主动互动,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在创设活动过程中,要结合英语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活动。这些活动设计,一方面,要体现丰富多彩性,让他们在自我主动参与过程中充分激活自身的思维灵感,帮助他们调整认知策略;另一方面,多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尝试运用不同的语言表带形式来进行相互交流沟通,让他们在彼此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合作,将互动学习转化为自觉的内在必然需要。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来深化教学过程,更能使得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极合作探究。
如上所言,以学生英语综合探究学习能力培养来优化教学策略方法,能使得学生在主动了解自己的学习思维过程中更好主动参与合作,让任务化引导和互动化交流来强化认知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围绕自悟推动合作,能使得学生综合探究学习成为一种内在发展必然需要,值得教师去深思和探索。
【关键词】学习态度;激发兴趣
【Abstract】Into the 21st Century, the invasion of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oriented approaches,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learning society gradually generated, these are all demands that we should change the original form of teaching and training students in pro-ac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is education a top priority. Only by having a proac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constantly learning, constantly updated understanding, in order to keep up with the times to deal with the challenges of today's society. Confucius said: "Knowing the good of those who were not as good of those who were not as fun." Einstein also said: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So,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a pro-ac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We must take advantage of the charm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Key words】 learning attitude; To stimulate interest in
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创设小组合作情境,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兴趣,诱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性学习、竞争性学习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学习情境就是合作性学习,因为这种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班级范围太大,学生个体往往被淹没,因此就学习交往而言,小组合作比较适合,这里既有集体中的合作性,又有个体的主动参与,既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有可以满足他们表现的需要,许多学生在小组中发表见解比全班范围内要积极的多,因为相对稳定的组间成员关系比较友好,合作的气氛更让他们喜欢。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间互补优势,各尽所能,从而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被这种学习情境诱发出来。
2.仔细研究教材,激发思维兴趣,逐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的诱发学生兴趣,逐步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归一应用题”,如果直接出示例题,细细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尝试将准备题改编成归一应用题。通过启发比较,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并解决验证。最后学生由教师帮助归纳变题思路(变条件、变问题),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过程,提高了学习兴趣,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进一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进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促使自己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创设买三套衣服(分别知道上衣和裤子的单价)需多少钱的生活情景,学生在求总价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两种解法其结果一样的情况,接着再让学生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数学事实。然后再在众多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新知。这样,学生头脑中的“乘法分配律”就不再是抽象的数与符号构成的,而是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建构和呈现的
例如:教学“归总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总量不变”这一特征,我举了学生做操排队的例子:每排24人,可以排2队;如果每排6人,可以排几队?再改编其中的条件和问题,使学生理解不管每队人数怎样变化,总人数不变。这样,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知识过程中,兴趣盎然地、不自觉的积极主动地掌握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习效果好。
4.加强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师教学时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学生爱玩、好玩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通过数、摆、画、量、拆、拼等实际操作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促使学生理解、研究知识。
这样的教学情境,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公式的形成过程,不但充分展示了每个人才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而且不同的学生都产生了学习兴趣,促使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
5.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兴趣,巩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小学科学;开放;情境;实验
科学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知精神与质疑深思学习能力”为追求,强调从学生的整体认知感知需求的角度深入引导,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去深入求解,以此强化识记。为此,教师要以开放化策略指导为切入点,多给学生探索和体验的机会,多鼓励他们针对自己的理解主动探索其中与之相应的内容,从而让课程教学更有深层内涵。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探索精神的角度出发,教师应尝试以开放化策略为指导,多给学生自我探索的时间与空间。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主动探知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的内生动力,给他们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主动融入开放化学习探知中活跃认知感知,使学生在真正融入实践探知中提升学习综合能力。建立在开放化策略探知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运用,是对课程资源的拓展延伸和过程的优化,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小学生探索科学真理与奥妙的激情,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与主动尝试的胆量。这种开放化策略指导下的学习,能使学生在真正适应课程教学中获得多元发展机会,使科学课程更加富有诱惑力,从而展现出无尽的魅力。
1课件再现情境:活化资源
科学作为一门将学生眼观、耳听、手动、脑思、鼻嗅等多种感官感受综合运用的课程,是学生走进自然、了解自然的重要学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主动融入相应的情境深入了解新知,真切把握新知的生成过程,这样,他们才会感受新知产生的来龙去脉。课件再现情境能使学生切实清晰地感知自然现象以及科学问题的产生过程,让学生直观地近距离观察思考,形成最有价值的了解认知。教学实践中,很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再现情境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促进他们深化理解,使课程更具开放性,起到活化课程资源的有效促进作用。教师多以课件再现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主动从相应的情境中深入探知,使课程更具动感。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如教学有关“天气变化”的内容时,就可以运用课件展示的方式,通过云、雾、雨以及风等各种变化来主动找出相应元素,引导学生通过课件展示的内容,结合亲身经历来描述与之相应的内容。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观察,针对自己的认知来主动表达相应的理解,能结合自己的探求要点找出与之相应的内容。有的学生在观察中能结合课件展示的内容,通过对云的生成、变化过程等方面的解释来找出与之相应的内容,使课程更有吸引力。有的学生能主动找出雨中的天气变化因素,结合雨的形成找出相应的内容,以此深化理解识记。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理解,再借助课件的展示,将学生带入新课教学的情境中,从而轻松理解云、雾、雨以及风等自然现象的形成,既优化了教学的实效性,又让学生感知了自然科学的内在奥秘。开放化课堂必然需要开放化教学手段,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新知探究欲望。借助课件展示,可以将原本晦涩的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在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情境中激起学生的认知需求,触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可结合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探究热情和信心主动梳理,帮助他们在主动融入相应的探知中活跃思维。教师可结合学生不一样的认知需求,多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变化元素,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的认知想法主动从文本中找出与之相应的内容,引导他们在深入探知求解中拓宽视野,拓展思维。
2协作实验探知:学以致用
动手实验、操作实践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也是学生获取鲜活认知最有效的措施。开放化的科学教学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力,注重从实验演绎的过程中找出与之相应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想法去探寻其中有效的认知切入点。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协作实验探知的机会,多鼓励他们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学习运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学学科的趣味。为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以协作实验的方式参与课堂,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操作中获得行之有效的认知感悟,并能使之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认知思维发散点,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的助推剂。教师多引导学生以相互协作探知的方式深化认知,使他们在主动融入相应的探知环节中获得富有深度的认知。例如,在教学“磁场”的时候,可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整体认知去深入探知其中的变化。可结合学生的整体认知需求,多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主动从教材中找出相应的内容,以此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还可建议学生从磁铁吸引的物质以及相应的距离角度出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整体理解和探索发现与之相应的内容。很多学生在观察中能结合各自的想法与意见,主动提出“磁铁除了吸引铁,还能吸引什么?”“磁铁不同的部位,它们的吸引能力是否一样?”等问题,这些有价值的问题都是吸引学生深度融入课堂的抓手,也是触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法宝。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思考,他们自然就会主动去探究,在相互协作中进行探究。教师多给学生创设实验的氛围,多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观察主动调整学习策略,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验过程去探索隐藏在背后的本质和科学依据。很多同学在实验后,尝试从网上购买了强磁,通过强磁放入水中吸引其他的物质来探索磁场以及相应的力度,并将自己的实验过程制作成视频资料,供师生观摩和欣赏。以这样的方式去活跃课堂,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很多同学能在积极实验尝试中探索出更多有价值的科学原理。通过实验来拓宽学生眼界,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探究新知本领,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很多学生在协作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结果来发现其中的联系,根据实验结果形成有效的认知;另一方面,能结合自己的实验来梳理自己的发现,能结合整体探知需求来找出相应的变化,在相互协作实验中探寻出其中的变化,根据自己的发现找出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可在学生实验中多维融入指导,特别是对于一些实验的步骤、方法和要领等应加强训练。对于一些需要合作探究的实验,在明确相应的工作要求和分工的基础上,多给他们相互协作的机会,让他们能在彼此互动中产生团结的合力与活力。通过协作引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能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程学习的重点,多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内容开展协作探究,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识记理解。教师要多建议学生以归纳总结的方式探寻其中的原理,多引导学生从各自不一样的认知发现中去深入解读和仔细探索,引导他们在由此及彼的拓展联想中获得有效体验,以此强化识记运用。
3自由观察总结:深化认知
基于开放化教学前提下的科学课堂,更应该多给学生自由探索和主动认知的空间,引导他们在主动观察和深入总结中深化对新知的理解。很多学生在仔细观察中能聚焦自己的理解和发现,能在有针对性的深入总结中找出相应的规律,从而使课堂更有吸引力与诱惑力。在自由总结观察中深入体验其中蕴含的内在本质,真正带着疑问去主动学习,在求解中产生丰富的认知思维灵感,从而进一步补充自己探知发现的知识。教师多给学生自我观察的机会,引导他们针对自己的所见所闻主动归纳总结,帮助他们在探寻与之相关的原理中,形成有深度和广度的见解,以此深化理解感知。教师要多给学生自由观察的空间,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整体理解发现去解读学习内容,在深入探知中拓宽视野。教师可针对科学课程内容,如在学习有关时令变化的时候,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融入自然观察,引导他们从桃花、梨花、柳树吐绿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中深入探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观察,能运用手中的画笔主动描述其中的变化,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认知找出相应变化的原因。很多学生通过各种花朵颜色、外形、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主动找出相关的变化元素。教师可结合学生多样化的探知,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认知来找出花朵变化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进行各种变化的因素分析,鼓励学生针对各自观察来总结相应的变化。有的学生发现花朵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会开得越来越旺盛,并且会达到峰值;有的学生认为花朵在开花期间都会引来很多蜜蜂采花粉,蜜蜂会在飞舞过程中不断传播花粉……教师可结合学生对自己观察的认知,引导他们尝试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其中道理: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拍摄记录的方式观察花朵的外形,通过视频记录花朵不断生长的过程,让学生在察觉点滴变化的过程中形成有效感知;其次,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引导他们运用望闻嗅等方法去揭示与之相关的现象,给他们自我归纳总结的机会;再次,创设相关的思考话题,从学生观察中遇到的难题出发,设置具有层次性和多样化的话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主动聚焦中心深入探知;最后,引导学生尝试从科学原理的角度解释遇到的现象,让学生从不同的层面去探寻与之相应的本质,给学生更多演绎的方法。观察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起点,也是学生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关键。在观察中,学生才会生成自己不一样的发现,主动结合各自的想法来收集并整理相应的资料。教师可针对学生的不同观察,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深入揣摩,鼓励他们在主动参与归纳总结中找出与之相应的原理,以此帮助学生形成多样化理解构思,形成一定的总结概括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去解读相关内容,能使得学生在深入探知的过程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利于其在不断融入探知求解的过程中找到破解问题的切入点。
4积极展示成果:互学共进
科学的魅力需要通过一定的成果予以展示。这种展示能激活学生探知的内生动力,利于学生在融会贯通的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学生以展示成果的方式强化理解,能让他们在相互学习和主动研究中增强探究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深化感悟体验。这种积极展示成果的过程其实更是学生相互学习和不断增长知识技能的过程。教师可在学习过程中,给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研究学习中不断增强探知的内驱动力。在学习自制帆船的时候,教师可建议学生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绘制蓝图,引导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测量相应数据。在制作成帆船后,教师可提供相关的展示平台,要求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帆船,并配以相应的图片和说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总结学生制作帆船的优劣,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说出自己的方式方法。同时,可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制作帆船的效果,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帆船进行展示。教师可要求学生带上各自制作的帆船,通过计时比赛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制作帆船的成果。很多同学在参与竞争中对自己制作的帆船的性能有了更为直观清晰的认识。这样,学生通过竞赛能发现其他优秀的帆船。教师可让获胜的学生上台介绍经验,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制作过程,从帆船的设计蓝图、运用构思、选择材料以及制作的注意点等方面出发,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制作过程,并为其他同学提供必要的经验方法。很多同学在相互学习交流中能主动针对自己的设计,结合自己的整体构思取长补短,并在修补自己的短板中获得更多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方法。这样的成果展示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内生动力。教师可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收获,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帮助他们在主动梳理相关知识体系中形成有效学习思维方法。同时,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长处,多给他们切磋学习和互动交流的引导,引导他们在深入探知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深层次的理解,让课程学习更有深度和广度。
5结语
教师多以开放化策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多鼓励学生结合自身认知主动深入了解科学,在亲历科学新知的生成过程中获得不一样的发现。这种以开放化策略为引导的科学教学,便于学生打开思维表达的话匣子,让学生在主动融入的探知氛围中主动学习和使用科学,真正掌握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多鼓励他们充分运用好各种资源主动学习和探知,引导他们在主动融入教材文本中找到与之相应的内容,这样的科学课堂教学才会更加多姿多彩。教师可结合学生多样化探知需求,多给他们探索尝试的机会,多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和深学探知中开放认知视野和思维,从而切实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探知激情和好奇心,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熊文.小学科学拓展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教师,2019(04):110-111.
[2]许晓敏.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开发和实施路径的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01):46.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60-01
课堂教学由众多任务组合而成,是师生围绕教材资源进行互动探知的过程。依据教学要点创设问题,能引导学生明确探知方向。围绕任务发力,突出教材资源活化和教学过程优化,让学生在主动查找问题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寻破解对策,帮助他们在合力探知中产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与潜能。
一、引导“自创”任务,知晓空白
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需要在不断被激活中予以展现,特别是他们针对自身在学习中存在问题产生的疑惑更是值得探索的宝贵资源。鼓励学生自我创设任务,让他们在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和认知需求点的基础上把握学习目标。
学生自创任务过程,就是他们的认知思维不断拓展和弥补的过程,便于他们在自动调整中产生感知。如,在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的Unit 2 《Travelling》的Reading A “Welcome to Hong Kong”的教学中,笔者建议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运用笔记圈画的方式找出疑难问题,让他们对阅读素材有全面的了解。有的同学提出了“Why is Hong Kong called Hong Kong?”,有的同学提出了“What do we should introduce Hong Kong?”等等。这些问题体现了学生在阅读中的理解感知差异。于是,笔者要求学生自选帮助对象,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彼此协作,加深理解感知。
通过自创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自我主动阅读过程中能发现疑难点,便于他们筛选有效的信息。自创任务需要结合学生的阅读理解,鼓励他们找出困惑,并建议他们自设思考话题,让他们在自我预设思考中有探知的着力点。依据学生问题的不同,建议他们尝试互助交流,让他们在紧扣问题重点的基础上形成丰富的思维方法。
二、鼓励“共探”任务,强化体验
带领学生走出自探学习缺少深度的格局,引导他们在群体互动中协作探知任务,使课堂教学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更有诱惑力。多帮助学生借助小组学习力量与智慧,主动互动交流,让他们在讨论学习和争辩沟通中不断生成思维灵感,使课堂富有动感,增强理解体验。
借助共探任务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有更多自我调适的机会。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 5 《Amazing things》的Reading A“ The ghost in the park”教学中,我根据Millie、Amy在公园中的对话,建议他们就“What did happen in the park?”“What are you going to help Millie and Amy?”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能够结合阅读感知主动融入互动交流过程。引导学生针对认知难点进行共同探知,便于他们在群策群力的过程中有更多自我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随心所欲的交流中主动增强理解识记。学生共探任务,便于他们在彼此交流中有更多相互学习帮助的机会。
鼓励学生共同探究任务,能使课堂教学在富有动感的过程中增强趣味,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获得更多自由表达权利。突出和谐情境氛围创设,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环境中主动各抒己见,展现理解感悟。多关注学生在任务探究中的不同发现,引导他们多总结归纳和反思补充,让他们在充分整合背景资源中加深感知。
三、支持“活用”任务,发展能力
延伸任务,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背景下主动探索和表达,更能使他们在调整优化学习思维方法的基础上丰富认知。活用任务,让学生能够主动拓展延伸,产生奋力求知的渴望与激情,利于他们在主动调整学习策略中提高语用技能。
活用任务,能使学生跳出单纯依赖教材学习的俗套,帮助他们在主动尝试中产生自主运用的激情。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 1《 Friends》的“Reading Best friends”任务运用中,我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围绕“Which character about your good friend do you like best?”和“What do you want to say your good friend?”进行情景剧表演,让他们在主动配合的过程中产生默契,形成相互帮助的学习习惯。通过活用任务,使学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听讲对象,而是在主动融入互动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动力。
支持任务活用,使学生有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利于他们在发现问题及探究中生成思维方法。突出任务的广延性,让学生在充分调整学习策略方法的过程中能有更多实践运用的载体,帮助他们及时参与任务互动,提高他们的语用灵活性。
总而言之,运用任务驱动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自我主动探究和协作交流中增强理解,更利于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形成正确的语言感知。创设多样任务,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多彩的课堂上主动展现;多合作互动,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上大胆探索。任务驱动,让课堂更加精彩,让课堂更加动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