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安全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52-01
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大学生安全教育是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安全防范知识和技能,保证其身心健康不受侵害,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对学生进行的安全教育活动。本文以贵州花溪大学城5所大学实证调查出发,了解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研究调查对象为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财经大学和贵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高校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91份,回收率98.2%,有效问卷490份,有效率为99.7%,调查对象统计如表一所示:
(二)调查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发放问卷调查和分析统计等研究方法。在查阅有关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培养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出《大学城建设过程中学生安全意识情况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安全教育、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性安全和个人经历等9个方面。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运用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分为大学生安全知识掌握状况、安全意识状况、接受安全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及开展安全教育的建议四种类型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一)大学生安全知识掌握现状。调查结果统计显示,遇到突况(盗窃、抢劫)时,只有52%的大学生会报告相关部门并保留证据,11%的大学生惊慌失措或妥协忍让,34%的大学生看情况自己处理;从防身技巧掌握的情况分析,29%的大学生对防身技巧一点也不了解,61%的大学生基本了解,只有10%的大学生熟练掌握;55%的大学生不知道QS标致的含义;对于是否能正确使用消防器材的调查,只有26%的学生表示了解。从上述的调查统计数据看出,大学生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调查结果统计表明,44%的大学生会坚持选择正规运营的交通工具出行;对寝室使用大功率电器的认识上,45%的大学生认为可以用,注意安全就行;46%的大学生会在离开座位时把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放在教室里;5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周围的饭店不太安全,但不会介意;对的了解程度,只有10%的大学生非常了解艾滋病、梅毒等可以通过性传播的相关知识;45%的大学生不会留意所处环境的安全通道。
(三)高校安全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现状。在对5所高校的调查中,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频率参差不齐,学生认为开展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还有待加强。20%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开设过安全教育的课程,6%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每年开设三次,26%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每年开设三次以上。就接受过的安全教育的内容占比来看,交通安全占24.4%,人身安全占27.3%,网络安全占15.1%,财产安全占18.9%,食品安全占11.8%,其他占2.5%。就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形式分析,通过课堂教学开展的占23.7%,通过案例分析开展的占23.8%,通过影响观摩开展的占16.5%,通过网络学习开展的占13.6%,通过同学交流开展的占12.6%,通过亲身体验开展的占6.8%。
(四)大学生对安全教育方式的建议。在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方式的建议上,17.1%大学生建议开设讲座,19.4%的大学生建议设置专题课程,25.5%的大学生建议召开主题班会,18.1%的大学生建议通过网络宣传,19.9%的大学生希望通过寝室实践掌握相应的安全技能。针对不同内容的安全知识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图一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方式的建议(图一)为例: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
高校的安全问题关乎生命,关乎全局,责任重于泰山。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高校不仅是大学生集中学习和生活的地方,也是国家和民族培养未来和希望的基地。安全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安全观的形成,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安全态度和行为。
(二)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形式。现代大学生有别于以往,当代大学生思想更开放,个性特征明显,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创新安全教育形式十分必要。第一,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例生动形象,教育意义强,具有广泛的警示性。因此,可以利用舞台剧、网络论坛及新媒体,开展校园安全典型事例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对安全问题进行关注。第二,开展开放性讨论性的大学生安全主题辩论赛。在辩论过程中,大学生们可以将自己学到的安全知识学以致用,既丰富了安全教育的形式,也锻炼了大学生的口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意识;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20-02
近十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大学校园从原来的半封闭式转化为全开放式的“小社会”,同时学校提供的服务也随之增加,而有些服务学校满足不了,必须要求社会参与。这种复杂的新形式造成学校与社会接触频繁,外来人口增加,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的困难,外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给高校带来了许多不安全因素。另外,随着校园规模的扩大,校园内部安全隐患也不断增多,这也给学校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
校园暴力、疾病流行、校园火灾、网络谣言等事件时有发生;校园设施不安全导致学生伤亡;交通事故导致学生伤亡、课外运动中受伤害等事件比比皆是[4]。校园内外不时发生学生自杀、餐厅或运动场发生骚乱等事件。本文以江西赣州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的对策。
一、调查对象、目的及方式
(一)调查对象
本文涉及到的有关数据都是以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学生为主体进行调查得到的,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部学生有三年制高考专科生,还有五年制中考专科生,本次调查得到的结果主要就是从这两类学生获得的,同时还对赣州的其他几所高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包括赣南师范学院、江西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
(二)调查目的
通过新闻煤体及网络我们可以了解到安全事故在高校时有发生,且发生的频率有增加的趋势。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和高校的安全管理是分不开的,当然也有其它的社会原因。2013年上半年赣州某一高校一寝室由于某种电器用了没有及时断电引发了火灾。综合分析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多个方面,有学校管理的问题,有电器产品质量不过关的原因,由于一点点的殊忽而引发的火灾;也可以归结为是寝室用电线路的问题。实际上,这次火灾事件,也暴露了我国很多高校的消防不过关,学校管理的缺陷,学生安全意识差等特点。
(三)调查的方式
问卷调查是了解学生安全意识的一种很重要的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严格遵循了概率原理及统计原理,因而,调查方式得到的结果有较强的真实性及科学性,调查过程实施相对简单。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学生自身安全重视情况、高校宿舍安全隐患、食堂安全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过程中发放了600份问卷调查表,其中三年制大专班300份,五年制大专班300份,回收问卷564份,回收率为94%。回收问卷中,三年制大专有效问卷回收率较高,有效回收率为91.2.%,五年制大专有效问卷回收率稍微要低,有效回收率为76.4.%。为了到达问卷调查的目的,达到抽样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所有问卷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并附带一些简要文字说明。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1.结果统计
(1)高校学学生对自身安全重视情况调查问卷统计,见表1
(2)宿舍安全隐患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见表2
(3)食堂安全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见表3。
2.结果分析
从表1、表2、表3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1)自身安全重视方面,高校学生对自身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能够做到重视,从调查结果来看也存在不足,如一般重视的所占比例达到了21%与26%,不重视的还达到了所占比例19%和27%;经常进行常识的学习存在更大的缺陷,认为一般或不重视的分别占41%和31%。
(2)在宿舍安全隐患方面,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存在问题较多,对宿舍内私接电线、寝室卫生是否影响安全、易燃物是否存在隐患、睡觉前不切断电源是否安全、床梯是否坚固是否有安全隐患、使用蚊香不当是否引起火灾、墙体或床上私挂固体及宿舍内存放易伤人器械是否带来以外事故等问题存在严重的认识不足,从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宿舍安全隐患很多方面学生认识不够,必须加强教育。
(3)食堂安全状况方面,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学生对学校食堂各方面的卫生情况比较满意,但饭菜质量有待优化,餐具卫生有待改进;情况服务态度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策建议
(一)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为了学校的稳定,学生的安全,学校一定要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做到用制度立校,制度管人。如:定期安排安全健康防护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排查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定期综合治理校园及周边环境、不断完善处理突发事件和的应急预案制度。
(二)加强安全教育
高校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要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一项很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目前多数学校没有专门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课程,多数学校只是出了安全事故后就召集班主任或辅导员开会,然后通过班主任或辅导员开会把会议精神传递给学生或者通过平时的班会来强调安全,致意要怎么来处理突发事件,多数班主任或辅导员也没有相关的经验。因此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教育。
1.加强低年级大学生安全教育
大学生安全意识水平在年级之间有显著差异,大一和大二学生安全意识水平与总体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而大三、大四学生安全意识水平高于总体水平。说明低年级学生还需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防止麻痹大意现象。
2.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
虽然有些大学生参加过安全预演,但这种安全预演过于形式,作用不大。因此如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安全教育是学校应考虑的首要问题。首先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对学生进行现场培训、实例解析与操作;其次对于高职院校要狠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意识教育;最后,坚持以往的重点时期安全教育,如节假日综合安全教育,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安全意识
通过抽样调查发现,62%以上的大学生会在上当受骗的事情告诉自己的同学或朋友,告戒他们不要犯自己所犯的错误,这一数据表明同学们还是有安全意识的,认识到了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对自己或他人的重要性,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安全意识不强,因此各高校还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充分激励学生主管能动性,使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四、结束语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整个过程不是一个学期两个学期的事情,要长抓不懈;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要靠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人人参与,时时关注,才能保证高校所有师生员工的安全。
本文为2012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高校安全教育进课堂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JY1224
参考文献:
[1]袁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6):193-194.
[2]姬学明.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河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74-75.
[关键词]石油高校;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
近几年来,因为我国的能源安全现状,我国政府对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上升,这同时也对高校学生尤其是石油高校学生的能源安全意识的培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当今的高校学生对于国家能源安全的意识较为弱化,甚至一些专门的石油高校的学生对此问题也比较漠视。形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许多高校是由于社会需求和其培养目标的限制,忽视了对学生能源安全意识的培养;而一些石油高校也因为教学体制的原因,一味的强调课程设置的专业性,而忽略了对能源安全教育体系系统而长效的建立。这些都导致石油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因严重缺乏能源安全的意识和观念,而难以承担起在开发和建设我国能源的同时能够切实而有效的保障能源安全。目前,国际和国内的能源安全形势日趋严峻,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石油高校的学生更是担负着勘探、开发、运用及保障我国能源的重要使命。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的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则呈现在石油高校的教育面前。
一、培养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反映了当前我国党和政府在新时期要做好的两项工作——节能和环保。决心抓好这两项工作就要依靠全民能源安全意识的提升,而在高校加强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培养,对于做好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1. 培养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需要
我国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便是道路的方向。中国的资源总量位于世界前列,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处于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中国的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目前是世界水平的1/4,而且这个数量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会越来越少,可见节能应势在必行。节能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能源的浪费,以缓解当今世界的能源问题。在人们不断的开发和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的同时,节能已被誉为“第五能源”与这些能源同等重要。目前,一个国家节能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某国能源运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科技水平与实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强调坚持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口号。这就要求全民树立“能源意识”和“节约意识”,这样才能有效的缓解国家能源需求,减轻国家能源的负担。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和社会建设主要力量,需要引导其牢固树立能源安全意识,并深入理解和实施。
2. 加强大学生能源安全意识培养,是社会主义文明的迫切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能源安全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社会能源安全问题日趋突出。能源市场的持续动荡、地区间能源的争夺以及各国对能源安全使用等问题越来越突显,能源的安全问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使得能源的使用安全被逐渐的提上议事日程。世界各国开始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能源安全问题,并更多地关注因能源使用而造成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据统计,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全球气候变暖负有主要的责任。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同时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能源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两个问题。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进行源源不竭的开采和利用的基础上,在开发和利用能源的过程中,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反之,生态环境的恶化,又会直接影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据相关统计,全球2010年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历史最高。近年来,我国加大减排工作力度,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的15%左右。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我国对于环境保护的信心和决心。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确保能源的安全使用,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实现国家的宏伟目标。
二、石油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能源安全观的培养
关键词:金融风险;安全;防范
基金项目:2016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校大学生金融安全意识及风险防范能力调查研究――以沈阳市高校为例”(编号:201610149018)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10日
一、大学生面临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大学生网络借贷问题普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兴起,许多网络借贷平台将高校作为拓展业务的主要场所,众多的校园网贷平台,不仅加剧了行业内的竞争,也使得大学生贷款的门槛不断被降低。P2P网上“大学生贷款”不需要抵押担保,全程网上操作,借款手续也非常简便,只需身份证、学生证即可完成所有流程,甚至有平台显示,只要QQ聊天工具达到一定级别便有贷款资格。部分在校大学生消费方式不够理性,缺乏审慎的考虑和对财务规划的正确认知,在面对个别网络贷款的虚假宣传时,易被诱惑。部分不良网络借贷平台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和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等手段骗取学生们信任,看似“实惠”的贷款暗藏“高利”,诱导学生进行网络借贷,并以各种理由索取费用,更有甚者利用学生的个人借款信息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让大学生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甚至发生了“裸条催收”、“跳楼自杀”等极端事件。
(二)分期购物助长大学生超前消费。分期购物是一种根据个人的信用情况可以将物品价款分成多批支付的购物方式。分期购物越来越受年轻人的青睐,许多网上商城都有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分期付款购物的方式,学生购买商品无需信用卡,只需身份证、学生证办理相关手续即可。
大学生对新事物、新产品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追求时尚个性,有着新潮消费理念,更加热衷于提前消费和超前消费,尤其是对新潮时尚的电子产品尤为青睐,再加上易于攀比的消费心理,在无任何抵押担保的情况下进行分期购物,对自己想要而负担不起的商品通过分期付款来实现。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许多大学生忽略了对自己还款能力的估算,看似每月不多的还款额对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讲仍然会带来经济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一旦支付不起,要么由父母代为偿还,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要么从网上或同学处借贷偿还,最后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
(三)对个人信息不能妥善保管。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身份证、学生证、银行账号、手机号码等个人私密信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证件轻易借出。还有部分大学生将生日号码、手机号码等设置成支付宝、网上银行、微信支付等电子渠道的登录密码,或使用过于简单的密码,对个人重要信息不能妥善保管,个人信息的泄露为金融风险的产生留下了隐患。现在很多高校都已经在推进网络安全教育这项工作,但有的大学生对信息时代的安全风险还是认识不足,比如随便把身份证借给别人,结果别人以他的名义借款;频繁使用免费wifi;随意参加街边扫二维码赠小礼物等活动,为贪图一些小便宜就泄露个人信息。
二、大学生面临金融风险的原因
(一)缺乏金融知识。在校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普遍缺乏金融知识,金融专业的学生相对好一些,而非金融专业学生对于单(复)利、年(月、日)利率、还款方式(等额本金、等额本息)等并不了解。最近,清A大学当代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有三成90后大学生期望投资年化收益超过10%,但他们对风险的甄别能力却明显不足。河南一所高校对在校学生调查显示,约34.3%的被调查者不了解单(复)利、年化率、年(月、日)利率、等额本金、等额本息、信用记录和资金的时间价值等专业术语;约19.6%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贷款平台贷款的金额能全拿到手;约11.4%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贷款所给予的零首付承诺是真的。很多大学生对网贷所产生的利息并没有概念或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许多大学生还不知道年利10%与月利10%到底有多少差别。成熟的投资者都知道,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但在大学生群体的眼中,市场上必然存在高收益、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理财产品。金融知识的缺乏,让大学生对金融风险认识不足,也让不少违法平台有了可乘之机。
(二)金融安全意识薄弱。在校大学生由于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绝大多数都是依靠父母提供生活费用,传统金融行业并不会将大学生作为一个信用良好的消费者群体。随着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到被传统金融业所忽视的市场,在校大学生就成为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潜在客户。以校园借贷为典型代表的校园金融产品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虽然门槛低但各种费用加在一起很高,比银行要高不少。但是为了吸引大学生客户,这些费用的收取在学生咨询办理时并不透明。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金融安全意识不强,并没有认识到其中的风险,轻易陷入网贷陷阱。除此之外,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防诈骗能力较弱、容易上当受骗,也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从而产生金融风险。
(三)部分大学生消费不理性。面对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冲击,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制力,消费不理性,盲目追求昂贵时尚的商品,强烈的消费愿望和资金缺乏的矛盾,使他们很容易对校园贷或分期付款购物动心并付诸行动,从而最终让他们陷入分期付款购物却还不起的窘迫境地,更有甚者陷入“连环贷”的困境之中。从诸多案例中可以看到,大学生借贷不少都是花在了手机、电脑、衣服等炫耀性消费上,甚至还有赌博等违法行为上,这说明大学生亟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把金钱和时间花在最具长远利益的事情上。
三、提高在校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对策建议
(一)加强关于金融安全的宣传教育。加强金融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是提高在校大学生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最有效的办法。该方面的宣传教育需要学校、金融机构、社会媒体以及家长等各方主体共同承担。校方可以邀请金融机构到学校通过讲座、宣传片、宣传单、咨询答疑、有奖互动等方式,对大学生们进行关于金融安全的宣传教育;媒体对发生在现实中有关大学生金融风险的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大学生的共鸣,能起到强有力的警示和教育意义;而家长则要和孩子经常沟通,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干预和金钱观的培养。多方主体相互配合,形成一张结实有效的金融安全教育网,必将有力地推动大学生们增强金融风险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二)普及金融知识。普及金融知识以学校为主。不管是财经类院校,还是其他院校,可以开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的有关金融理财知识的课程,对非金融专业的学生普及金融知识。高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组建相关社团,社团主要承担金融知识宣传、识别网络和电信诈骗、定期组织参观、投资模拟大赛的策划组织等职能,并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金融方面的各种竞赛等。
(三)大学生加强自我管理。作为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财务能力来确定自己的消费能力,养成理性的消费习惯,不能盲目消费和过度消费,同时还要学习必要的理财知识,对自己的财务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确有合理资金需求时,通过助学贷款、大学生创业贷款和合法金融机构,按照合法程序办理贷款。同时,要将金融风险控制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避免因债务问题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巨大的伤害。除此之外,大学生还要充分认识到个人信息和个人信用的重要性,妥善保管个人信息,提高对个人信用的认知度。随着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今后个人信用记录将越来越重要,大学生不仅要为现在负责,更要为自己的将来考虑,以免产生不良记录,影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主要参考文献:
在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探讨的同时,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安全意识存在着安全知识缺乏,以及安全防范意识谈薄,引发了许许多多安全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几点上。
1.1 思想松懈,财物保管不严。学生宿舍时常有失窃的情况发生,其中很多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学生自身的思想太过松懈,对自己的东西保管不到位。比如有的同学为图方便,将钥匙直接放在门外自以为隐蔽的地方,这些对于小偷来说是最明显的地方;为使用方便,有的同学带大量现金在身上,或直接压在被子下面;还有很多女同学带手提包去教室上自习,在无自己同学看管的情况下去上厕所、打电话,或是将笔记本,随声听等贵重物品直接放到宿舍,自以为宿舍是自己的地盘,就放松警惕性,不加锁就离开宿舍,正是在这个期间手提包笔记本,随声听等物品就很可能就会被盗。
1.2 交友不慎,轻易相信别人。当代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丰富,但是实践机会很少,社会经验严重缺乏,这往往给不法分子制造了行骗的机会。女生天生容易动恻隐、怜悯之心,自然成为不法分子的“宠儿”:有的骗子利用女生这一点谎称自己被行窃,希望先借钱应急,而成功骗取钱财。乐于助人是美德,不过也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来制造一场骗局:有的不法分子经常游荡在校园,貌似学生,当发现宿舍只有一名同学时会谎称自己是宿舍某某的同学,有急事,希望这位同学帮忙找一下,只要这名同学一离开,这个骗局就算是成功了。
1.3 意识不强,自控能力较差。学生未踏入社会之前,校园是他们最熟悉和最喜爱的环境,长时间处在这样一个简单的环境中,使他们不能深刻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有些学生因为缺乏常规性的知识,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样的情况是危险的,出现危险时也不懂得基本自救的方法。有的女生在意识上并不认为独自一人深夜行走是危险的,所以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女生被拐,被抢,被害的案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1.4 碍于情面,缺乏应有责任。现在社会形成了一种不良的风气,大部分人只求自保,在自己眼皮底下发生的违法违纪的事情,只要不损害自己利益,都会当做没看见。现在的大学生也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都有点“假装看不见,眼不见为净”的思想,对一些违法违纪的事件不主动上报学校有关部门处理。如果违纪对象是自己的同学,他们甚至会碍于面子,选择“私了”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在以一种错误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同学,这样也使自己变向的违纪。同学们并没有认识到,这种纵容行为会使错越犯越深,受害人越来越多。
1.5 碰到问题,难以应对处理。许多大学生不但表现为安全意识低,而且缺乏安全防范能力。面对安全事故、安全威胁,缺乏应有的处理和对抗措施。很多学生不知道教学楼和宿舍的灭火器在哪里,甚至在寝室中使用过“热得快”等大功率违章电器等;有些同学不会使用灭火器,宿舍一旦起火,在慌乱中往往会选择最极端的方式,比如跳窗户,这种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当坏人闯进室内时,只会钻到被子底下,自欺欺人。出外旅游遇到状况时不懂得自救和他救的方法,只能束手无策等等。
1.6 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低,伤害事故严重。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踊跃参加的活动,比较普遍的是家教、打工和进行社会调查活动。但是现在大学生思想相对比较单纯,社会生活经验不足,对于潜在的危险缺少预判和辨别能力,由此导致大学生在家教、求职中上当受骗而导致的生命安全事故频繁发生。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急需加强,那首先应了解造成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缺乏的因素是什么。
2 影响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因素
2.1 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经济水平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一个人安全意识的发展水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会受制于所在社会环境下的经济条件。不过一旦他们的经济条件达到一定的水平,安全意识也会不知不觉的提高上去。比如原来一些带有危险性的工作会不加思考的去做,现在会自发对工作进行筛选,对于一些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往往会比较慎重。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来看,经济实力还不是很强大,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还没有达到发达水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还是受到制约的。
2.2 个人层面上的影响因素。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性格、年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等的差异。一般人们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程度的提高,对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对安全的重要性认识等逐渐会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但是对于刚踏入大学不久的学生来说安全意识要相对薄弱一些。
3 培养大学安全防范意识的主要途径
3.1 在大学生中成立安全协会,开展安全实践自治活动。只有真正实践到学校治安管理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有关部门应该利用大学生活的便利条件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让学生参与到学校治安工作中,特别是一些涉及到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工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历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安全防范的一些方法,增强自身责任感,自觉维护学校安全秩序,努力打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高校还要利用大学生宿管会、治保部等学生自律管理委员会,面向广大学生,积极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教同学们一些防财物失窃,防人身安全受到伤害的一些办法。同时要引导热爱保卫事业的骨干大学生、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执勤、巡逻等治安管理工作。学生实践到治安管理中,是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学校成立学院学生特勤队,参与学校的执勤与巡逻等。
3.2 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开展安全实习实训活动。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找一些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案例教育对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更大,更有效的推动作用。案例比较生动,真实,给学生留下的影响深刻,说服力也比一般的教育活动效果要好,案例教育能使学生在真人、真事中,自己去认识、辨别学习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的教育方式比空洞的说教方式要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记住,面对类似问题时能以正确的方式作出处理,更好的保护自身利益。在安全案例教育中,要加强特定时间段的安全教育,例如开学前后、毕业前期、夜晚外出等人员多、杂等情况下的安全防范教育。在保障物质安全的同时,学校还要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安全实践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据调查,现在高校对学生的消防安全知识的普及远远没有达到要求,有关部门应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其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如何安全断电等常识。还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演练教育,通过举行灭火、救援、逃生演练,使大学生亲自参与、组织逃生,并学会报警、初期火灾扑救,正确使用消防器材等,变校园安全为社会大安全。
3.3 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是指“组织机构和人员具有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即防护和安全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群体形成的人工环境,从大学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来说,一方面要将校园的安全设施等硬件建设与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理念培养结合起来,构筑校园安全文化的硬件环境;另一方面从校园文化的角度来建造校园安全文化的软环境。
3.4 采取有效措施,从管理中增强安全意识。只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是不够的,各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加大管理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高校保卫部门可以对安全防范意识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屡教不改的学生下发“安全隐患通知书”要求其整改,不服从者将其曝光,通报批评。限制回校时间,对于一些晚归、漏宿的违规学生,宿舍管理部门先将其登记在册,每星期上报给保卫部门,对一学期超过三次的学生要全校通报批评,并实行与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制。以此来约束学生遵守校纪校规。保卫部要将其工作尽量透明化,让学生了解保卫部工作状况,感受到保卫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关心,从而更配合工作。各院系班主任要认真做好考勤工作,对无故旷课者严肃处置,禁止学生因旷课逗留宿舍,减少失窃案的发生。学校要坚持批评教育与惩罚措施相结合原则,对于触犯法律的学生,该由司法机关处理的就要交由司法机关人员处理。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是由家庭、学校、学生以及社会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做好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是长期的,不能松懈的。共同为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做努力,才能让广大的学子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正斌.试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
关键词:女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01-03
近期,全国各地陆续发生了多起在校女大学生遭到不法侵害的事实,令人感到痛心和震惊。女大学生被害案件的增多表明两点:一是女大学生在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二是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存在严重的漏洞。
因此,女大学生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增强自我防范及保护意识,学习防范技能,掌握保护自己的本领。高校也应当重视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
一、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现状
(一)女大学生失联案件的启示
2014年8月份以来,各大媒体、报纸所报道的女大学生遇害的案件较多:2014年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瑜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2014年8月2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四天,并惨遭殴打、;2014年8月28日凌晨,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遭抢劫杀害等等。
从上述案件中可以总结出女大学生遭受侵害的共同特点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受害原因上看:因诱惑受害,女大学生在衣物穿着上过于艳丽性感,从而引起了犯罪嫌疑人的关注,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其次,言行轻佻也是受害原因之一,往往这种行为会给犯罪嫌疑人制造一种错觉;因自信、侥幸心理受害,有的女大学生过分相信社会关系,认为治安形势良好,犯罪分子不敢轻举妄动而缺乏足够的防范心理。
2.从时间上看:多发生在晚上,夜晚灯光昏暗,人流量较少,犯罪分子容易作案。
3.从对象上看:多针对孤身一人的女大学生,认为她们手无缚鸡之力,势单力薄。
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女大学生在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自护理念明显不足。
(二)关于女大学生防范意识现状的调查
针对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不足的问题,论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仙林大学城周围学校的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并且就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此反映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现状。
1.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在校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的认知程度及存在的安全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策略以提高女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与女大学生尽早适应社会的能力。
2.调查对象: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女大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其中网上问卷150份,实地调查问卷50份。
3.调查结果分析:从调查中发现女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涉及女大学生人身安全方面,以问卷调查中设置的选项“出行时选择何种交通工具”及“出行的同伴”为例,调查显示,有78%的女生偶尔会选择非正规营业的交通工具出行,12%的女生会经常乘坐;在问及为什么会乘坐非正规运营的出租车时,70%的女大学生因时间紧急而选坐黑车;而且也存在少数女生选择独自一人出行;92%的女大学生在乘坐出租车时不会下意识地记下车牌号,这一点在调查结果中尤为明显。由此可以看出女大学生对交通安全隐患和人身安全隐患不够重视,没有关注自己身边可能存在危险的一些细节。
以选项“如何面对陌生人的求助”和“如何回应陌生人的帮助”为例,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女大学生涉世浅,容易被花言巧语欺骗落入犯罪分子的圈套中,安全防范意识严重缺乏的现象不容乐观。由于中学阶段主要是应试教育,学生安全教育尤其是女生的安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当代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较差。调查中有45%的女生在不了解对方任何信息的情况下不加考虑地给予陌生人帮助,有22%的女生会视情况而定选择接受陌生人的“雪中送炭”。
以“回家或返校是否把自己的行程动态告知朋友家人”为例,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对社会关系的复杂程度认识还不够,对社会危险性因素的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被问及女大学生失联事件背后的原因时,69%的同学认为是由于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与此相对应,56%的同学认为应该加强女大学生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
二是涉及女大学生财产方面,以选项“如何放置身份证和银行卡”及“出门前是否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为例,调查显示,有60%的女生会将银行卡和身份证放在一起,而有55%的女生不会在出门前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反映出女大学生对自身财务的保管意识不强。调查中也存在少数女生会轻信中奖信息,将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告诉对方,以至于银行卡金额的泄露。
二、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一)从女大学生自身角度而言: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
近期,南京市交管部门曾对大学城周围的女大学生做过测试,采用问路、搭讪、乔装成黑车司机的方式试探女大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测试结果表明不少女大学生疏忽了对陌生人安全防范的意识,不加思索地坐上了陌生人的车。女大学生的经历是从家到学校,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对社会的阴暗面及复杂性知之甚少,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
1.思想麻痹,对财物保管不严。实践证明,不少女大学生在出门前都忘记整理好自己的物品锁好衣柜,以至于宿舍失窃案件频繁发生。例如调查中有55%的女生不会整理好自己的个人物品,匆匆忙忙离开宿舍。近来交通场所失窃现象也比较严重,一些女大学生经常在公交车上被盗手机,原因是洞察力不强,疏忽了对财物的保管。
2.行为单纯,轻易被骗。例如,有的不法分子利用女生容易动恻隐、怜悯之心,谎称自己钱财被偷或者找不到目的地让带路等理由欺骗女大学生。还有部分人轻信手机上收到的中奖信息向犯罪嫌疑人透露身份证号码等,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也涉及这个问题,36%的同学会落入这种电信诈骗的圈套之中。
3.自我防范意识弱,自控能力较差,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女大学生们从上小学到大学,从家到学校,始终生活在家、校园这两个相对单纯的环境,对社会了解不够深入,警惕意识松懈,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容易相信不法侵害人的花言巧语而上当受骗。例如问卷中有31%的女大学生轻信陌生人的话,接受莫名而来的帮助。还有一些女大学生经常出入酒吧、KTV或僻静的地方,现在的女大学生沉浸在自我构筑的一种生活享受中,现实的安逸使她们忘记了安全的重要性,加之社会经验的严重欠缺,在面对危险时,常常表现得过于软弱,不敢反抗。
(二)从家庭、学校教育的角度而言:忽视了从小对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目前大部分家庭、学校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普遍存在薄弱、滞后现象,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在强有力的升学率面前,大部分家长片面追求孩子的成绩,防范教育则显得微不足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从小家长们一贯注重的就是孩子文化课的学习,在提高孩子成绩方面下功夫,而对自我安全防范教育方面往往做得不到位,遇事仅仅是简单提一下,久而久之,孩子在自我安全方面的知识储备失衡,尤其是女生。我们在调查中也涉及家庭教育的问题,67%的家长都只关注到了孩子的文化课学习而忽视了安全教育。
安全意识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小对其进行教育和强化。然而由于中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使得大部分中小学疏于对女学生的安全教育,交通、饮食方面的安全问题强调的频率则较高。
宣传教育部门单一化是高校在安全教育管理方面缺失的主要问题,目前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任务主要落在保卫部门及学生工作部门,其他部门参与比较少,但现在学生工作部门或由于工作忙,大部分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着重强调学生的成绩、就业方面,而参与学生安全防范的宣传教育有时不到位;保卫部门通常是管理整个校园的安全状况,针对女大学生方面的宣传教育少之又少。虽说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保卫部门的中心任务之一,但如果没有其他部门的配合参与,很难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从社会舆论的角度而言:未加强宣传和打击力度
社会上相关执法部门对女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打击力度不够,使得她们疏于对陌生人的防范,同时公安机关对遭受违法犯罪侵害活动的打击力度也不够,虽然现今频频出现女大学生遭受人身侵害的事实,但相关执法部门并未有所作为,采取的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态度,并没有综合类似案件从源头上加以铲除。
三、加强女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形成的途径与对策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这一扇窗户玻璃,而这扇玻璃又得不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玻璃,进而危害社会管理。
“破窗效应”也可以应用到个人,如果女大学生作为被害人自身存在被害性,那么容易吸引罪犯,成为犯罪目标。所以女大学生应从自身角度出发,减少可控的致害因素。具体而言就是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减少乃至消灭自身存在的可被犯罪侵害的潜在威胁,实现被害预防。同时也应加强社会的外部力量,做到里应外合,全面夹击。
(一)女大学生应从思想和行为上予以修缮
1.提高自身修养,协调好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言行得体,举止端庄。一是加强道德修养,提高道德水准。道德教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可以说道德水准是人生成败的路标,有什么样的道德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会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才能自觉地遵纪守法。具体要做到坚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知错就改,持之以恒。二是加强心理健康修养,维护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一种与生活相适应的心理状态。因此女大学生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心理上都要提升一定的高度,塑造有气质的自己。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作为新时代的女青年,可以积极地追求美,不仅要追求外表上的美丽,更要注重心灵上的美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和未来规划。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要人为地提高违背自己意志的靠近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自尊、自重、自爱。
3.结交品德高尚、对自己身心有益的朋友,不能与社会上的低俗之风同流合污。社会人际关系是一张关系大网,错综复杂,有着形形的人群。作为女大学生,我们要具备一双慧眼,学会辨识别人的意图。虽说广际交友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开拓,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慎重,谨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求志同道合。此外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慎重对待网恋。
4.掌握一些自身防卫技能以备不时之需。像我们警校的女生在这一方面要比其他综合类学校略占优势,我们平时都有接触到一些安全技能的培训,在面对突发性危险时不至于手忙脚乱。其他大学的女学生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为自己求得保护符。
(二)学校和家庭应通力合作,强化安全意识教育
1.强化女大学生的法制观教育,加强学校防范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板报、知识竞赛、普法讲座等形式扩大学生的法制参与性。要使女大学生头脑中的安全概念转化为能动的安全防护意识,还须在各种应急演练活动中加以锻炼,增强女大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从而促进女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提高,也能使学生在应急演练中深刻体会到安全对自身以及对他人、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女大学生对安全问题的推测力和判断力。
2.加强学校网络管理。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中的主要渠道作用,严格监控互联网入口,对进入校园网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和筛选,保证信息的质量。提高网络中心管理人员的素质,这是把好信息网络的关键所在。因此,学校应从计算机专业中挑选那些政治觉悟高、思想过硬、责任心强的老师从事校园网络管理。
3.以校保卫部门为主,其他部门为辅,齐抓共管。对女大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教育仅靠学校保卫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其他部门如后勤、宣传、团委等部门的参与配合。保卫部门可在公共信息场所定期或不定期向全体师生通报涉及女大学生安全方面的案情,扩大宣传面,阶段性地开展校园女生座谈会,交流自身在这些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在全校女大学生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氛围。
4.改变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教育与社会接轨,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针对校园治安案件的特殊性和社会女大学生频频遇害的高发性,学生家长应从小开始对孩子进行安全防范教育,抓好学习的同时兼顾安全防范能力教育,使孩子从小就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尤其是女学生家长更应关注这方面问题。同时,学校与家庭之间应建立信息沟通平台,随时掌握学生在校园的思想动态,提高安全防范的前瞻性,把有可能发生的女大学生遇害案件消灭在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上海高等教育学会保卫工作研究委员会.大学生安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2]胡华荣.女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3]蒋良才.高校保卫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四川省的地理位置因素使其成为我国发育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频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大省。四川地理环境复杂,山区广布,平原狭小,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加之暴雨、地震以及人类工程,灾害规模也较大,危害严重,其主要的灾害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同时也享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在近几年的自然地质灾害中,地震灾害最为突出。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破坏力强、波及范围大、持续时间久的地震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四川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高校普遍缺乏预防灾害培训
虽然我国高校主要分布在各大中城市里,城市具有一定的规划基础,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并且绝大部分高校新生在入校时参加由校方组织的如何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应对知识。但这只是属于新生入校中的常规安全教育,且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实际上是高校的应急安全教育并非全部纳入教育的考核指标体系中,目前的预防教育全凭各高校的意愿来进行,而绝大部分高校很少会重视这样的教育和训练,大部分高校只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而且举行消防安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地方的消防系统在推动次教育。而高校自觉、长期地举办预防灾害的培训很少,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大部分是以讲座、宣传展示栏、观看影像资料等枯燥理论形式进行,并且参加讲座的学生也只是少数部分,未能使全体新生接受良好的安全教育,因此大部分不具备预防灾害的能力。很少有高校积极主动组织学生结合实际参加演习,这就使高校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学生的应对能力不强,不会常见的自救技能,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时,后果将不堪想象。
三、如何落实高校防灾培训
现代高校主要位于各大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在防灾和减灾的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并且高校选址时已充分考虑到防灾的因素。这对于高校进行日常防灾培训提供了硬件支持。从硬件方面有了一定的条件基础,如果高校能够关注并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软实力,从而使大学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为最低。加大对大学生防灾和减灾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预防意识,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防灾知识和减灾技能,建议各高校把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教育体系,成为选修课或有条件的高校将此课程列为必修课,使学生从态度上认真对待安全教育,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校方应定期、大力举办各种丰富形式的安全主题教育,号召同学们亲身参与此类活动当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关键词 大学生 兼职 侵权 安全防范
基金项目: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编号:xs2013006。
作者简介:马无纤、李妍、李梦琦,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兼职这种方式填充自己的课余时间,这样的经历为大学生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在兼职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不能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危害到自身的人身安全。正视这些问题并提高警惕是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应当重视的问题,学校和社会有关部门也应帮助他们预防可能出现的危害并能在出现问题时给予及时的援助。
一、大学生从事兼职的目的和类型
在参与调查的我院学生中,有过兼职经历的大约占56%。其中,大部分学生兼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收入,减轻家庭负担,他们所占的比例为57%;还有29%的同学选择了积累工作经验,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抢得先机;剩下占较大比例的学生则是因为时间富余,所以选择利用兼职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他们占到了19%;此外,为了能够结识不同的人,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有4%的学生因此选择兼职。由此可见参与兼职的大部分学生在走上岗位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划和心理预期,兼职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生活的需求,还能让他们收获社会经验,广交朋友。
从类型来说,简单劳动是大学生兼职的基本特征。由于大学生尚处于学习阶段,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参加过社会工作,缺乏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工作经验,无法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他们只能选择一些服务性岗位,比如校园、做家教、发传单、促销员、业务员、餐饮服务员等等。其中从事促销发传单和餐饮服务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占比例较大,分别是55%和32%,这二者社会需求量大,工作具有临时性,几乎人人都能胜任,对那些以获得收入为主要目的的学生来说,虽然收入不高但最为便捷,最易上岗。而雇主们也往往看中了大学生工作热情高,劳动成本又比较低廉这些因素,乐于在这些岗位招聘兼职大学生。所以从现状看,真正能够联系专业实践,体现大学生价值的岗位并不多,参与兼职的学生工作稳定性差,随意性大,无法通过兼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大学生兼职“被侵权”现状分析
伴随大学生兼职现象的日益普遍,大学生被侵权问题也越发凸显。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社会管理体制欠缺、学校教育指导有限以及企业规章制度倾斜等多重因素,大学生在兼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侵权现象。
第一,从获取兼职的途径来说,大学生求职渠道有限,或通过朋友、学长介绍,或来自中介的广告信息。调查中发现,通过中介寻找兼职的学生或多或少的都遇到过一些侵权问题。尤其每逢新生开学,总会有各种中介到学生中宣传并收取一定的费,承诺给学生介绍兼职,之后便不再和学生联系,即使有兼职介绍,往往不符合学生的条件就此作罢,而所缴纳的中介费也就一去无回。此外,还有很多不法中介通过网络系统的检索量,在QQ、微博、微信朋友圈提供大量的广告信息,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而大学生们慕名而至,在缴纳了以不同名义收取的中介费后才发现,广告说得很诱人,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这样的经历使许多人既浪费了精力,又损失了财力。
第二,从兼职过程来说,由于针对大学生兼职的劳动法律不完备,兼职市场鱼龙混杂,管理缺失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弱等原因,大学生极易遇到劳动安全、人身安全和财务安全等各方面伤害。问卷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或者中介在结算工资的时无理由的克扣,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很多人会选择忍气吞声。此外,雇主不给加班费、工作环境恶劣、工作中遭遇辱骂、没有安全保障的现象也普遍存在。通过走访发现,很多大学生在工作中都有过超时工作的经历,特别是在周末和法定节假日期间,正规工作人员应该享受的双倍或三倍加班工资,基本无处可循,老板“凭良心”给点报酬或者不给是常事。工作环境恶劣,有一些雇主让学生从事一些存在危险性的工作,如在无安全保障措施的情形下,从事高温工作,甚至出现了女大学生在兼职中遭遇性骚扰的恶劣事件,给当事学生带来了身心双重伤害。
此外,网络兼职这个新兴职业渐渐时髦起来,很多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梦,在网络上寻找网络兼职,为的就是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可网络兼职这个只存在于网络的虚拟职业,虽少有成功者事例,但陷阱颇多。现在网络上轻易就能搜索到的淘宝好评员、论坛水军、打字员、代购等等这些岗位,吸引了很多学生的关注,实际上打字员要先交订金,淘宝刷钻需垫付购物资金,发帖员要预交部分保证金,代购要发展下线等等,这些形形的兼职背后,基本都是一些从事类型诈骗的不法分子,而大学生们往往在看到高额的收入诱惑时,就失去了防范意识。
第三,在遭遇侵权后,绝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应对措施。大学生自身维权意识不强,对劳动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一旦侵权发生,往往投诉无门。调查问卷显示,调查人群中有68%的同学不是很了解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此次调查中,只有很少的学生在工作之前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务合同,更没有对意外伤害责任进行事先约定。按照我国目前的劳动法体系,对于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这也就意味着兼职的学生不是《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但如学生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或劳务协议,在用人单位出现违约或者用工伤害时,学生则有据可循,可向司法部门申请保护。此外有57%的学生认为涉及大学生兼职的法律虽足够维权,但不知道如何运用,在面对有欺诈性的兼职时亦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采取何种方式维权时,很多人也没有留下能够保护自己的有力证据,投诉无门。当侵权行为发生时,55%的学生选择和当事人或其领导交涉协商,24%的学生选择不追究,自认倒霉,5%的学生选择到相关部门去投诉,15%的同学会向学校寻求帮助,剩余1%的学生会因为事情情节比较严重,到法院起诉。实际走访发现,学生们大多不想把事情闹大,找雇主协商不成往往也就不了了之。 三、树立大学生兼职安全防范意识的探索
第一,要从源头上树立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防患于未然。大学生自身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作为一名即将踏上社会的成年人,大学生应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兼职前通过各种方式比如互联网、朋友圈以及老师学长们对于自己中意的兼职场所、工作情况和雇主信息进行了解,对中介机构的合法性保持警惕。在接受中介工作之前,应先看该职介中心是否有《职业介绍许可证》和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拒交各种意义不明的押金和保证金,更不应抵押任何个人证件,在工作前要与用人单位签订权责明确的书面协议书,约定工作时间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及其支付方式、伤害赔偿、劳动条件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此外,大学生也要明确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优化兼职内涵,尽量寻找能联系专业实际的岗位,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同时在保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同时,也应维护兼职生活的合法性,切勿为了眼前利益参加传销、虚假代购等违法活动。当权利已经受到侵害时,应当保持冷静,不可意气用事只身前往与雇主发生争执,此时收集证据,向工商部门、劳动仲裁机关寻求帮助是正确的选择,出现人身危险时可直接报警。
第二,加强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指导。大学生大多出门在外,父母过问不及,他们自身社会经验非常有限,这时学校就是他们的领路人,学校应有意识地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兼职风险防范知识的教育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兼职与学习生活的关系,提醒大学生在兼职可能遇见的问题,指导他们在兼职时要对用人者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再进行岗位的选择。在学生遇到侵权时,学校应当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在这个问题上,大部分学生也表达了对学校的期待,例如:他们认为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兼职指导机构,比如学工处负责校内勤工助学的部门也可承担部分校外兼职指导中心的只能,建立兼职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可靠地信息来源;相关部门能够开设包括劳动法在内的法律选修课,或者请一些有经验的学长和老师开一些讲座;建立维权中心,帮助大学生维护权利;他们还希望学校能与相关单位开展定向合作,拓展大学生兼职渠道。
关键词:安全意识;安全教育题材;安全教育活动
安全意识是公民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因素,甚至是保障公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安全素养也应该是公民必备的一种科学素养。由此可见,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加强安全教育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教师应结合化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努力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
一、教材与生活联系,挖掘安全教育题材
(一)有毒物质安全事故的预防。2011年11月讯淄川的一对母子用煤炉取暖,煤气中毒。好在母子被煤烟呛醒后及时报警,派出所民警采取了及时救助,才没发生意外事故。
煤气中毒即CO中毒。在学习《碳的氧化物》时,分析CO毒性的形成原因,人体吸入CO,在肺部与血红蛋白结合,阻止了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人因缺氧而中毒。提醒学生用煤火取暖,一定要装烟囱,注意室内通风,一旦CO达到总体积的0.02%即会出现中毒现象。
2010年10月,四川海螺沟发生食物中毒,正是因为厨师误把亚硝酸钠当成食盐,造成食物中毒,酿成1人死亡42人入院的悲剧。
误食亚硝酸钠会中毒的原因是人体中血红蛋白所含的铁是亚铁,它能跟氧结合随着血液循环。当误食亚硝酸钠后,在血液中发生了化学反应,血红蛋白转变成不能携带氧的三价铁的血红蛋白。造成人体缺氧中毒。此外,亚硝酸钠还是致癌物质。因此,误食亚硝酸钠对健康的危害很大。亚硝酸钠溶液显碱性,食盐水显中性,可用PH试纸区别,腌制食品也会产生亚硝酸钠但一个月后就安全了。
体温计破裂汞泄露,若处理不当会造成汞中毒。1支体温计汞含量约1.4~2.0g,破碎外泄的汞全部蒸发后,可使一间15m2、3m高的房间空气汞的浓度达到22.2mg/m^3。我国规定的汞在室内空气中的最大允许浓度为0.01mg/m^3。最好的处理方法是用硫粉,可家里一般没有硫粉。可用物理办法将其收集,比如用纸折一个槽,再比如用空眼药水的塑料软瓶将其吸走。还有就是注意通风,因汞蒸气密度大,开门比开窗更好。
(二)易燃易爆物安全事故的预防
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实验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装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是因为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的操作规定。实验中打开塞装锌粒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教师要引导学生:所有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或空气混合,只要在它们的爆炸极限内均可发生爆炸,出现安全事故。
2011年11月西安市一肉夹馍小吃店,液化气罐泄漏引发爆炸,冲击波伤及路边公交站候车人员和行人。此次爆炸造成7人死亡,31人受伤。生活中常用到天然气、液化气、煤气,应养成用后随手关闭阀门的好习惯,一旦发现有燃气泄漏应及时开窗通风,并避免明火。在加油站严禁烟火也是这个原因。
(三)其他化学安全事故预防
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课题时,教师要谨慎演示浓硫酸具有强烈腐蚀性的实验。它能从纸张、木材、布料、皮肤里脱去水分。如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通过演示氢氧化钠溶液中放置一段时间的鸡爪让学生明白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在使用氢氧化钠时必须防止眼睛、皮肤、衣服被它腐蚀,实验时最好戴护目镜。如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应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在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用强酸、强碱来对人体进行毁容犯罪,大家要注意防范。
使用CO2灭火器时,在室外,应在上风方向喷射。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的,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同时也不要忽视CO2的危害,它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达到1%会使人感到气闷、头昏、心悸,达到4-5%会使人感到气喘、眩晕,达到10%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需要对学生提醒:若要钻山洞,进地窖,要做灯火实验。夜间不在森林里行走,这些地方二氧化碳浓度大,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甚至会影响自己的生命安全。
二、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正确处理突发事故
随着社会对学校安全的关注,城乡各中小学紧紧围绕“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避险能力”这一活动主题,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知识教育活动。
例如,请来消防人员对学生进行消防知识讲座,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并进行灭火演练;组织观看校园安全教育录像、安全主题班会;各班设定安全委员、举办安全教育手抄报和观摩活动等宣传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营造师生人人讲安全、处处都安全的良好氛围,从而增强校园的安全防范和学生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