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自主学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 教学策略
对于很多初中生而言,数学是一门非常困难的课程,由于数学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上课极易走神,能做到把握课堂已经不容易,更遑论自主学习。事实上,自主学习对学生学习数学,乃至未来人生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处。初中数学教师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可以改变目前“填鸭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而非一味听从老师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独立解题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绝不是让教师彻底不管学生,而是要求教师采取一定策略,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1.明确目标,沟通交流
学生不愿意自主学习,最重要原因是缺乏动力。现在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是如果教师要求严格,布置课后作业多,学生就会被迫学一学,如果教师稍微放松一点,学生就懒散下来,显然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相悖。很多教师担心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就相当于放手不管,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要让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真正发挥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不再依赖教师的督促,而是自觉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做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目标,并且将“大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的“小目标”,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目标,必然会为之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当发现学生懈怠时加以鼓励、引导,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
2.知识为主,方法为辅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不应该是应对考试,而是让学生了解基本数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现如今的初中数学教学,大多是教师针对某个类型的题目进行方法讲解,然后要求学生按照套路进行大量练习,从而形成一类题目的固定解法。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模式简单高效,然而学生却无法感受到解题的乐趣。因此,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应该以知识为主,以方法为辅。方法是为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服务的,解题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程度,教师要明确这一点,决不可本末倒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探索不同解法,将知识融会贯通,及时肯定学生的成果。拿到题目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再加以点评。如求解某个角的角度时,不同学生做辅助线的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或者有的学生不需要做辅助线就可以求解出来,甚至有的学生表示有些考试题目比较严谨,可以先用量角器量出角度,然后观察图形,利用逆向思维往这个角度上凑,这样虽然有些投机取巧,却体现了学生的灵活机变,教师应该给予肯定。
3.小组探讨,鼓励发言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少不了与同学的沟通交流,而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课下探讨搬到课上。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小组划分可以隔一段时间改变一次,方便学生与不同同学交流,然后课堂教学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其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异同,然后让大家发言。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讲解定义,然后给出几个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让学生自主探讨解决办法,这样学生就会开动脑筋、各抒己见,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4.设定情境,寓教于乐
给每节课设定一定的情境,甚至在整个学期教学中以特定背景进行,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做到寓教于乐,是让自主学习课堂始终保持活力的秘籍。简单一点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充当教师角色的学生在备课过程中必然要自主学习,而其他学生则可以在课上对“教师”进行质疑,在双方的交流碰撞中,学生自然能掌握知识。复杂的情境创设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如学期初就为本学期课程教学设立一个大的背景,可以是模拟网络游戏升级打怪,学生在本学期学习,打败boss(答对问题)即可获得相应的积分,积分累积可以升级,学期末对班级积分最高的人进行奖励。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让学生更愿意学习数学。
总而言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将是今后初中数学教学的大趋势,初中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思路,让初中数学课堂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李君良.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J].新校园(中旬刊),2014(4):139.
[2]许雪顶.探讨当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90.
1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愿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我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一节课上得热热闹闹,充满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到数学课有意思,不枯燥,为今后培养能力奠定基础。让学生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其他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2大胆质疑,乐于思考,独立自学
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许多教育家都主张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巴班斯基指出:“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当代教育学家沙塔诺夫更强调:“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普遍互相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气氛是每个教师的首要责任。”可见,良好的教学气氛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营造这种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方能产生思维碰撞,闪现思维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就会积极自主的参与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首先,每学期刚开学,笔者就把这个学期的教学安排,包括计划、进度和课时都告诉学生,让他们心中有数。一些知识掌握的比较好的学生,在完成相应阶段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水平和爱好,提前向老师提出学习要求。鼓励学生独立自学,实施个别辅导。
3探求方法,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控制讲话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这样可以给学生25分钟活动时间,例如在教绝对值时,我主要的提问是(1)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2)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3)若a>0则a=;若a=0则a=;若a<0则a=;(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让他们总结出绝对值的一些重要性质。其次,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第三,注重探求解题方向,运用正确的解题策略。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数学解题紧密相关,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体现在解题的质量上而不是解题的数量上。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能重复操练,搞题海战术,而应注重帮助探求解题方向,运用正确的解题策略。教师在指导解题时让学生真正经历以下思维过程:(1)从题目的条件和求解(证)的结论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作用于记忆系统中的数学认知结构,确定具体的解题行动方向;(2)从多个解题方向中选取其中简捷的途径,得到最优的解法。以上两点不仅可以在较难的综合题中实施,也可在较易的基本题中实施。经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便能得到提高。
4改造课本,拓展例题,强化应用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众所周知,每个数学知识都有它的应用价值,而学以致用,则是教和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如果学生体会不到知识的应用功能,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例如在教“地砖的铺设”“银行的利率”“股市走势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内容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如离A市正东方向28公里处有一个面积为200平方千米的圆形森林公园,现在要修一条公路,既要便于游客乘车去森林公园旅游,又要考虑公路不能穿过这片森林,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应该如何设计?等等,这些题目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了,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了数学的问题意识,提高了自己主动应用所学数学知识去概括、抽象、解决问题。总之,数学的教学不是固定的模式,也不是一种无续盲目的行动,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等,然后适时,适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有不断的提升.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学习方法更得当有效,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作者:庄卓 单位: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二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一、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导课新颖,引起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兴趣,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恰当导课方式,导课新颖,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效果一定很好。
2.明确目的,产生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要,才会对相关事物引起注意,并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应明确具体地交待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知识体系、实际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产生心理需求,激发求知欲,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创设情景,诱发兴趣。在教学中,适时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实效性和发展性,就需要教师具有高尚师德、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宽广渊博的知识、幽默风趣的感染力以及熟练驾驭教材、善于创设情境的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学习数学。
4.动手操作,促进兴趣。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有利于理解知识。这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发展数学潜能。
5.寻求规律,发展兴趣。数学知识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所以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突出数学知识的特点及规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从而正确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6.巧设练习,增添兴趣。课堂练习的设计,除注意从实效出发外,对练习的层次、方式等要做到科学安排,题量适度,题型要有应用性、趣味性和拓展性,既多样又适宜,通过练习达到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7.课堂小结,保持兴趣。课堂小结是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忽视的环节,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最后阶段,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升华,具有重要地位。对教师而言,它是对“教”的一种回顾;对学生而言,它是对“学”的一种深化。课堂小结形式具有多样性,常见的是知识梳理型,可以采取概括式小结、问题式小结、对比式小结等方法,此外还有师生互动型小结。课堂小结不应只是简单重复本课内容,而应是学生极好的自我反思机会。这种自我反思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因此,小结应围绕学生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而展开,要简明易懂,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做到简明扼要、语言精炼。不论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总结,都应让学生感到“课已尽,意无穷”。这样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上的享受,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教学环节,提高自主学习效益
在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既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如何在四十五分钟倍增效益,提高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应该把握教材,有明确意识,抓住基本环节,重视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1.课前准备具有目标意识。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备课不光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即应该把握教材,明确目的,联系学习实际,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设计抓住思维的主线,教具准备充分,板书设计清晰,使学生对教学目标一目了然。
2.新授知识具有突破意识。一般说来,学生往往通过练习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在新授时,教师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就要在设计练习时围绕“突破”二字下功夫,一般地有基础性练习、针对性练习、操作性练习、口述性训练等。通过练习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切实地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学生的思维方法有所突破。
3.巩固知识具有强化意识。到了知识巩固阶段,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如何深化这一表象,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化,一般地有巩固性练习、比较性练习、变式练习、开拓性练习等,通过练习切实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字:学案导学;初中数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引言
传统课堂教学多是老师在讲授内容,传授知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缺乏自主能动性,没有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学完成时,通常以学生的应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不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平时的学习积极性等其他因素。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掌握学习各类知识的方法,而长期以课程成绩为主会导致学生忽略学习更重要的目的,只是一味追求成绩或不思进取,这样的教学是适得其反的,不恰当,也是不可取的。因此,作为湛江市培才一中的教师,我们要响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即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课堂的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
1“学案导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既然我们要探索新型教学模式,首先需要了解新型的学案导学是何种方式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何特点。学案导学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即教学方案为载体,以导学即导引式教学为方法,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自主进入课堂,自觉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由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转变为主动学习。被动和主动两种方式下,学生获得的收货是完全不同的,只有借助学案导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走出课堂后还能够自主学习。除此,学案导学模式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进而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程度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效率更高,教学效果也更好。
2“学案导学”的编写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案的编写工作。编写学案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计流程,满足学生的需求又不缺乏趣味性。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课程内容,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能够接受的解决方法。找准了定位才可以开始编写学案,设计内容,内容既要包括教学目的,也要包括课堂进度,知识总结等各个环节,学案设计要完整、系统。其次,对于学案的具体内容编写,要将刻板的知识点转化为有趣味性的内容进行教学,要设计每一个知识点的引入和讲解,吸引学生对知识点感兴趣,乐于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以具体的知识点为例,介绍学案的设计中,应该体现的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平方差公式为例,第一,要有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平方差公式,掌握该公式,并提高关于公式推理能力。第二,要有提前预习的环节。根据平方差公式的特点,回忆学过的知识,如多项式相乘的计算。第三,引入该节课程的内容,即平方差公式。第四,问题讨论环节。让学生自主提出疑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最后,巩固新知识,即总结平方差公式并有针对性的布置练习。
3学案的实施
设计好的学案只是学案导学模式的第一步,学案的实施情况是学案导学发挥作用的实处。根据学案的流程安排课堂的教学任务。设计学案不是摆设,要真正落实。第一,就是课前预习,在课堂上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督促学生提前预习。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采用线上检查方式,利用互联网的便利。第二,关于课堂讨论环节,这也是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不同,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成为学习的小主人。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自主探索,与同学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课堂学习完成后要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目标,达到适当的目标即可,切不可为所有同学设定相同的高目标,达到目标适当的给予奖励和鼓励。
三、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实践
1合理设计学案内容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虽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但教师要把握课堂的进度,课程的目的是否达到,课堂的氛围等等。要求教师合理的设计学案的内容,引入新内容时,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期待答案。比如在上述的关于平方差公式的例子,可以采用鼓励引导式,表扬学生关于复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好,“你已经掌握了多项式乘积,表现真棒。能再说说平方差公式中可以观察到什么特点吗?”等等。学生既能愿意去思考,又不会担心说错。是一个很好的互动环节的表现。
2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的主体应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但是,教师并不是退出课堂,卸掉责任,而是起到引导主体的重要作用。由于学生的兴趣点不同,学习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教师不能为所有学生设计相同的方案,同样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同学。要采用正确的引导方式引导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即便并不是他的兴趣点也会乐于参与。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帮助,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
3针对具体问题,精心讲解
在教师设计的学案中,对于设置的问题应当给出相应的解答。所设置的所有问题应当都是关于课堂内容的,设计讲解的形式和方法,便于学生理解。之前建议小组讨论,学生们也许会得出不太相同或者差异很大的答案,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并给出合理的解答,学生能够掌握的更加牢固。
四结论
初中阶段的教学,不仅是要将课本的内容灌输给学生们,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走出课堂的能力。新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正是有利的方法,教师在试行该教学模式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多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更加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同科,贾绍翠.“学案与导学”研究[M].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
[2]张奠宙.数学研究导引[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4]李慧敏.“导学案”与学生数学自主学习[J].中学数学杂志,2011(1).
[5]魏水林.数学“导学案”助推高效课堂[J].数学教育,2011(10).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意识
要想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那是无法想象的。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的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而只有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数学学习才会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学生在乐中学习就会把学习看成是自己内在的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负担。学生有了这种兴趣和愉快的体验,就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去。学生在理解对角线的概念时,常常忽视“有公共顶点”,“两条射线”等条件,为此,可举反例:①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角;②有公共顶点的两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角。当教师提出一个反例后,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大多数学生为找出反驳的例子,主动地思考、分析、比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在讲“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首先讲公元前600年左右,泰勒斯用一根棍棒测出金字塔高度的故事,以此引入新课。趣味式的课堂引入,能引发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思维活跃,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再如,讲《直线、射线、线段》一课时,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直线、射线、线段的原形:笔直的铁轨、手电光束、琴弦,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到这三种基本图形,接着让学生观察图形发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最后启发学生举例谈直线公里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显示相应的画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认识图形、研究图形的兴趣。
二、组织小组讨论,促进高层参与
新课改倡导的数学探究性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综合地获得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必要的小组讨论,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在参与和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共同提高,促进全体学生的主动发展。为了使小组讨论不流于形式,收到良好的实效,教师就必须为他们的讨论做好充分的组织。首先迁移铺路。因为数学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恰当切入,有序地展开。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自学的时间,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哪怕是不正确的。这样他们在讨论的时候,才能有的说,才能听出别人的想法与自己有什么不同,达到高层次的参与,确保讨论之后人人有收获。例如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先在课堂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大体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特别强调纵轴、横轴、纵坐标、横坐标、象限等基本概念,反复强调有序实数对与平面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时学生对本节知识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在教室外完成课后练习。首先在室外一片空地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向,规定好“平面直角坐标系”,用粉笔画在地上,用砖头的边长作为数轴上一个单位,建立好坐标系后教师马上提出问题“谁能说出教师所站位置的坐标?”因为是室外,学生说话非常随便,所以学生的讨论很热烈。当教师要求学生们回答时,连那些平时学习,困难的学生也争着举手。完成这一程序后,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教师又将全班学生随意分成两组,采取竞赛的形式,互相提问题解答。这些题目有:甲方某生站立的坐标是什么?给出一个坐标请对方某生去站立等等问题。两组之间互相“刁难”,很快他们都意识到了某些特殊点例如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难认识,所以就主动地互相尽量多训练了难点,也尽量多地提问了差生。最后的考查是教师让学生抽取写有实数对的纸签去找坐标或扔出石子让学生读出石子的坐标,结果95%的学生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讨论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同学们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气氛活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鼓励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研究;自主学习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填鸭式的教学,即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我们常常听到周围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上课要好好听课,不要左顾右看,不要和同学说话。可见这种传统的以老师为主要角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早已深入每个人的观念中。当然,在这里提出这种传统教育模式并不是说它就一点优点都没有,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时向很多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教师的思路不会被打断。但是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习惯在既有的安排下去学习,所有的认知都是“我们老师就是这样说的”。常常听到刚入大学的学生们感慨大W生活和想象中不同,还不如高中生活等等,之所以会生出这种感慨不排除大学散养式的教学模式让他们无所适从。
传统的教育模式一般会导致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无法接轨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常常表现为上课不注意听课,开小差,课下不认真完成作业。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是很多思维比较跳跃的学生从走神到听不懂,课下又不及时巩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数学因其本身特性,并不像其他学科那么的生动,但是数学的内容大多是有规律可循,学会并掌握这些规律,然后用其解答出来难题时的那种成就感难以用语言描述。因此在学习数学时,掌握其中的规律就变的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的教导中要特别注意去帮助学生如何生动的总结和记忆规律,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数学概念是前辈们透过客观现象的表面,剖析其本质属性而总结出来的。因此,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导应该领导学生去领会概念所要表现的数学思想。
在日常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同时数学在其他领域被应用的频率同样很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数学的实用性吸引学生,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学会数学能给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2.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主动学习兴趣
从心理状态发育的程度来看,初中生最容易被产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而他们会因此对该事物进行关注、观察、思考和记忆。因此抓住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的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一个有趣味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他们的解答欲望。因此教师在设计安排讲课内容时,可以对经典的问题和备课内容结合学生们当下的流行元素进行推陈出新。使学生在接触到的一瞬间眼前一亮,感到很新奇有趣,自然而然的学生的思绪就会随着讲课的进度一点点进行,使同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另外在课下时间,可以开展数学竞赛或是和数学有关的节目,这些都会受到学生的推崇,可以在玩乐的同时巩固了学到的知识。
师生之间进行友好的情感交流,可以促进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的感情很直接,它会直接反映在日常的行为里。我们上学的时候常常会因为某个老师的一句表扬而从此喜欢上听这个老师的课,渴望再次被表扬,于是就更认真的学习这个老师的课,那么这门学科就会越学越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如果被某个老师批评了,那个年龄段还达不到很高的思想觉悟,不会自我反省,而是会产生一种这个老师讨厌我的情绪,会变得不自信,慢慢的就不爱学习这个老师所教的课程。因此老师在平常的教课过程中,应注意鼓励式教学;在课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时,不应只关注资优生,还要对那些学习困难型的“学渣们”给予更多的关注,让他们知道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保护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多一点亲切,少一丝严厉,融入学生的圈子,找到与学生的共同爱好、兴趣,首先与学生做朋友,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使学生由喜欢老师变成喜欢老师所带的课。
3.借助游戏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游戏相信是所有人都喜欢的活动之一,利用游戏的方式,将枯燥无趣的数学变得生动化,激发学生学习它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创设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情景,在这个情景里将学生感兴趣的大量素材应用到游戏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在自己主场的感觉,自己处于一种主动的地位,从而慢慢的转移到对于学科本身的热爱,身心愉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4.利用操作材料激发兴趣
利用数学模具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感知学习内容,在有趣的试验中牢记学习内容。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可以让同学准备不同形状的模型,通过模型的外观去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5.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
用成功效应激发兴趣,所谓成功效应就是因为成功而自我肯定,因为肯定而感到快乐,因为快乐所以更加追求成功。放到本篇文章来说就是让学生在不断成功中自我肯定,感受那种成就和快乐,从而趋之若鹜,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知识竞赛无论在学生学习中还是在成人的工作中都大受欢迎,就是因为它的奖励代表的是在同类领域中的最高荣誉,是一种精神上而非物质上的满足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肯定。这种成就感驱使着人们更努力,更进步,这就是所谓的成功激励兴趣。除了知识竞赛,考试和教学过程中的对学生的阶段性评价也能发挥出这种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授业与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它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作为教师,其需要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开放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汲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些兴趣,使学生愿意学;协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会学;在学生想学、会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成就感,从而肯定自我,加重对学习的热爱,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一、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由此说明环境和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等实际情况,利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情、实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有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取得“激其情,引其疑,促其思”的效果,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刚开始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要怕,时间长了,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完成任务就容易了。
二、启发自觉设疑,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杜勃留波夫曾经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法咀嚼,只有把教师讲的吞下去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能是独立思考的人。”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人而不是“猿猴”,所以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让学生充分发展主动参与的个性。所以教师不仅要于善于提问,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中学生自尊心强,他们不敢大胆提问题唯恐出错。因此,教师既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又要设法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如在知识的“来龙”、“去脉”或在知识的“怎么样”、“为什么”等方面去发现问题。教师还可教给学生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如追问法、反问法、类比法、联想法等。这样,持之以恒,必然会激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增加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三、教师适时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带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对学生整节课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教学时,在讲桌上摆放粉笔盒、词典、篮球、象棋、六角螺母、魔方、易拉罐、卷筒冰激凌盒、三棱镜、玻璃棒等学生熟悉的实物,让学生对这些物体观察后,提出问题:桌上哪些物体的形状与长方体、正方体类似?哪些与圆柱、圆锥类似?这样从实际问题引入,提出与图形相关的问题,体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脉博,激发学生主动、自主的去探求新知识。
2、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创造性的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来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
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性,打破课堂教学如死水般的寂静,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原有水平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引导、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对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评价标准,树立学生认同的学习榜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支持、鼓励学生采用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对他们在学习中有思想、有创造的问题不抹杀、不否定,而是更加积极地给与反馈、赞扬。但初中生的感情胜于理智,他们的行动不只受认识的支配,更多的还是受感情的支配。所以,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基础上还要设法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四、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促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1、营造开放式课堂,拓展学生自主意识。
成功感是学生获得自由的最重要情素,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过程,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创设情境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学习过程 问题驱动
1.前言
初中数学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数学“问题驱动”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师能够在“减轻学生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寻找到新的契合点,真正实现所述的“把一个个苹果从低逐步到高吊起来,使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摘到苹果”[1-3]。该过程也有利于后进生有所得、中等生有所长、优秀学生学有所获。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的教学理念,同时达到了素质教育目的[1]。
2.问题驱动模式学习策略的提出及问题设计原则
问题驱动模式是指通过设计问题,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熟练应用[1,3,4]。具体来说,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诱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是引起学生注意,并对之进行思考、探究的起因,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是对无数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精心问题驱动模式的数学课堂的提问,对学生学习数学情趣的培养十分重要。但是如果问题含糊不清,或者过难,学生无从思考,或者过易,学生无须思考,都将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问题时的注意事项及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突出问题中心,把授课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堆砌,按新课标要求,问题设计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要考虑设置何种问题情境?安排怎样的教学资源?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化的思维活动?如何加强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同时更注重问题设计的可操作性等。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较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掌握新课标要求,转变教师观念,能从“战略战术”高度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设计时应突出以下几点:
1)挖掘教材进行问题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教授“等边三角形是否可能有直角?”时,不同水平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响应水平,如水平一:有,因为直角的边是直的。水平二:有,只要所有的边长度都相同。水平三:没有,因为所有的边必须相等。水平四:(a)没有,因为直角三角形中必须有一边(斜边)较长,而等边三角形各边相等;(b)没有,因为各个角必须相等,而且三个角之和必须等于180度。水平五:(a)没有,因为等边三角形个角的度数必须相同,而等边三角形不可能有三个直角,因为三个角的和将是270度,而它又必须等于180度;(b)没有,因为等边三角形各个角相等,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三个直角,得到的将是正方形四条边中的三条,不可能连接成三角形。由此可见整个问题驱动学习过程中,不同学生所表现出的各种思维结果,是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所提供的信息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内部思维材料结合后的产品,通过相互交流,同时所有学生又可以从其他学生的发言中获取信息,再一次与内部思维材料结合,产生新的认识。
2)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例如,以前在解决等边三角形的内角的度数时,传统的问题是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而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可以对这个课程问题重新加以设计等边三角形是否可能有直角?如有,请给出例子。如没有请说出理由。显然,新的问题比之传统问题,学生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这类问题变成了突出要求学生解释某些事情是这种情况,而某些事情又不是;要求学生创设满足某些条件的例子,并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要求学生从开放的问题情境出发进行分析推理,并检验结论。如此就会产生如上小节所示的教学效果。
3)用故事情境进行问题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教授“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可这样设计。老师:古希腊大哲学家芝诺的学生问他:“老师难道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吗?”芝诺风趣地打了一个比方:“如果用小圆代表你所学到的知识,用大圆代表我所学到的知识,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多一些,但两圆以外的空白,都是我们的无知面,圆越大,其圆周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请你谈谈其中的道理。从哲学家的大圆小圆故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构建数学实验情景进行问题设计,增强学生“做数学”的能力[2-4]。
(1)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责任,一起制定课程计划、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2)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包括他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其他经验、书籍及各种参考资料、社会实践活动等。鼓励学生将他自己已掌握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已经历过的一些事情“带到”课程中来。(3)让学生单独地或者与其他同学共同地形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学生探寻自己的兴趣,并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4)提供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4]。一个好的下级、好的课堂,应充满真实、相互关心和理解的心理氛围。(5)学习的重点是学习过程的持续性,至于学习的内容是次要的东西。一堂课结束的标志,不是学生掌握了“需要知道的东西”,而是学生学会了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6)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他们自己确定的,因此,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必须提供的训练形式是“自我训练”,自我训练要取代外部训练。
4.结论
论文提出了在教学活动中引入问题驱动模式的学习策略,浅析了问题驱动模式学习过程的提出过程和问题设计原则;并针对问题设驱动内容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的实际情况,讨论了具体的在设计问题时的注意事项;并给出了具体的实例。
参考文献
[1]崔秦.谈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情境创设[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3):64
[2]吴立宝,潘超,赵思林.四川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初中数学培训的实践与反思[J].继续教育研究,2008,(12):111-112
[3]李中华,孔凡哲.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改进案例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66-69
初中数学自主学习学生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育教学中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初中数学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教师仅仅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并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因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增强自主参与的意识
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往往作为教学的主体存在,学生仅仅是被动的学习。这样的师生关系只会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而,现实中,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组织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因而,教师应当调整好师生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的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建立学生主动探索型的学习模式。例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将课堂的总目标告诉学生,而且应该将每个教学阶段的具体目标也告诉学生。让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中有目标的进行学习,让学习变得更加具有目的性!
将目标告诉学生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动脑思考问题,在探讨与实践中暴露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将学生不懂或者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积极的思考,有效地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让学生亲自体会获得知识的成功与快乐!
二、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本质,积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而教师则可以利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如,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应当以一种引起学生兴趣以及其好奇心的方式提出,与此同时,教师在提问时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以及现有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去,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自行测量内角并相加,从而推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结论。这种教学方式能很好的将学生吸引到学习中去,让学生体会学习的神秘性。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三、增加自主学习的精神
新课标中要求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转变为主动参与的过程。在不断的获取知识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索能力,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时,提出过这样一道例题:一列慢车长200M,时速达36KM,一列快车长210M,时速48KM。问(1)两车相向而行,从车头相遇到车尾刚好相离需要多长时间?(2)两车同向而行,慢车在前,快车在后,快车追上慢车车尾开始到刚好与慢车完全错开需要多长时间?
这样一道题,粗略看来,学生往往不明就里,对于学生来说相对较难,无法完全彻底地了解整个过程。这时,教师可以将动态题转变成另一类型的题:一列火车长210M,时速48KM,一座桥长200M,火车从车头上桥到车位刚好离开大桥需要多长时间。这是一道静态题,相对上一题较为简单,学生更容易明白以及解决问题。
让学生从不同的题中体会学习的奥秘,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彻底地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中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愉悦、快乐的获取知识。
上题中的两道题,正是帮助学生积极的总结归纳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不仅会解题而且会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初中数学素养。
四、联系实际的自主学习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四处存在数学的影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真正把握数学学习的真谛。因而,教师应当积极采取生活中的数学实例,选取相关的数学开放题,积极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世界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生活,在生活中体会数学。
例如,教师在讲解比例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先以自身比例作为引子,让学生自行测量自己的身高与双臂平展长度的比例以及脚长与身长的比例等相关比例。从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乐趣。这种开放式数学题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的乐趣,自主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生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自主学习精神。从而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进而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傅喜.新课标下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