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老龄化的感悟范文

对老龄化的感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老龄化的感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老龄化的感悟

第1篇:对老龄化的感悟范文

一、重视知识背景,突破教学重点

“统计”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新课标把体会、经历和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作为统计教学的首要目标,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把统计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生活中去;要让学生走进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亲身经历调查、统计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并能通过统计出来的数据发现、提出新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策略,领悟统计的价值。

在小学阶段的统计研究中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获得“有效的数据”或者称为“有价值的数据”。这个问题要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我个人认为所谓“有效的数据”是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客观反映实际背景的数据。因此学习抽样方法,最好针对生活中、身边的事情。比如:同学们的身高、作息时间、雾霾天气状况等。在这其中可以得到一些生活化的结果。有了一定的数据背景做基础,学习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中教材以“老龄化”为题材展开教学。指出影响“老龄化”的两个因素: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因此出生和死亡人口数既是调查的对象更是学生完成本节课学习的重要依赖的对象。要反映老龄化社会现象,需要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情况。教学前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老龄化社会的相关材料,课中让学生谈谈影响老龄化社会的因素,学生互相学习评价。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重点应突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可让学生通过静态和动态的对比发现:出生人口数总是少于死亡人口数,并且差距越来越小。此时教师应势利导给出“人口负增长”概念,返回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本课中出现了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如:老龄化、人口自然增长数等。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一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二没有实际的生活经验。这时就要求我们教师让学生课前先做调查、课中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由浅入深的帮助学生看到现象,发现规律进而突破本课重点。针对“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本课中我给出我国目前人口状况和上海人口增长率的相应新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并能够合理预测“未来数十年间上海人口自然增长情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充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主动对数据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有深刻的体会,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重视创设联系生活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问题情景越贴近学生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

例如《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的练习中:“分析应用”时让学生大胆猜想折线统计图反映出的二氧化硫浓度冬季浓度高的原因,并提出措施。由于接近学生生活,学生是畅所欲言,说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师:二氧化硫浓度折线两边高,中间低。两边高,左边是一年的哪几个月?右边呢?根据我们刚才从资料里了解到的知识,你能大胆地猜想一下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什么在一年里两头高中间低吗?有办法解决吗?

生:我国冬季气温低,需要采暖,我从电视上了解到烧煤会产生二氧化硫,所以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在一年里两头高中间低。少烧煤,可以采用其它清洁能源代替,减少煤的使用。

生:现在私家车多了,五一、十一黄金周出行的人多了,汽车会排放大量的尾气。

生:春秋两季风比较大,污染物可能会被吹散。

生:少开私家车,可以坐公交车,国家那么重视,给公交补贴,车票可以打着多方便呀。

生:可以绿化我们的环境,植被可以净化空气,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

教学效果证明这样处理真正激发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重视加强实际应用

第2篇:对老龄化的感悟范文

大二,黄鸣阳组建了团队,探索大型民用飞机起落架设计。起步就请到学校这方面的专家聂宏教授作指导教师。聂教授首先帮着谋篇布局,教如何选择路线,展开流程,预测问题。黄鸣阳回忆,他们准备参加竞赛,要在很短的时间内上交论文。他们所研究的是聂老师之前所带的学生们没有做过的,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聂老师陪他们从头开始。老师出马找来了相关专业的同学,一起了解这个领域相关的知识,然后建议队员们查看一些国内外的优秀论文,了解别人的模型的建立。在聂老师的一路指点下,团队从建模到优化,再到完成论文,最终解决了问题,

不止学术,黄鸣阳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一天下午,因为是休息日,他给自己放假,去踢了场足球。回到教研室,看到手机上好几个未接来电,全是聂老师打来的。黄鸣阳赶紧联系老师,原来,他之前向聂老师发送了一份论文初稿,有些细节问题需要商榷。黄鸣阳说,那甚至不算差错,但老师坚持要在这些细节上精益求精。

一次黄鸣阳到老师办公室请教问题,老师和他沉浸在讨论中忘记了时间,等他们看表时,早就错过午饭了。师长的严谨与热情对黄鸣阳来说,不仅仅是敦促,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在科研中始终保持热情,坚持下去。

黄鸣阳成长路上还“偶遇”过几位师长,受益匪浅。黄鸣阳曾向一位教授请教如何走科技道路,在其建议指导下走上了“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之路;他曾和一位社会学专业的教授交流,偶然听到了老龄化问题,便利用暑期调研南京新区划下养老服务区域性差异,利用数学模型探讨老龄化问题;他的海鸥扑翼飞行器仿生大鸟,吸引了国际仿生学大师的眼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obot教授等对黄鸣阳提出了许多建议,并保持邮件的往来

学长帮帮忙

在南航,学长学姐和学弟学妹之间的“互动”开展得很好。黄鸣阳说,指导老师往往提供的是学术上的指导,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他们习惯于寻求学长们的帮助。虽然,大家做的项目不同,但是项目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团队正经历的挑战和困难,很可能是学长们经历、研究过的,就可以迅速帮他们“对症下药”。

飞行器的试飞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次的失败,飞行器一次次摔下来,特别虐心。有一次,黄鸣阳他们在研究的是一架无人机飞行器,升力总是达不到要求。黄鸣阳便找到了做这个方向研究的学长,学长听了他说的种种情况,建议从分解装置着手,换一套更小一点的电机,包括螺旋桨等实验器材的更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升力还可以提高续航时间。他们按照学长的建议进行了优化,很顺利地解决了让他们苦恼的问题。

第3篇:对老龄化的感悟范文

1 护生就读中专的原因

1.1 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目前对就读中职教育的学生给予优惠政策,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2012年10月22口联合的《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财教〔2012)376号文件)中指出: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口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可见,国家给予了中专学生较优厚的就读条件,这吸引了一部分学生进入中专学习。

1.2 护士就业现状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3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高峰的老年人}!增长,这表明中国将而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口益增加,相比较某些其他的专业而言,护理专业有明显的就业优势,这使得一部分初高中毕业生选择护理专业学习。

2 中专护生现状

中专护生一般来说存在以下特点:第一,初高中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基础相对较差,自学能力较差第二,喜欢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较强第三,情感丰富,但需要正确引导所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优势,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中专护理学基础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他们将来走进临床工作岗位与学历更高的护生竞争时的重要能力之一。

3 教学方式方法感悟

3.1 直观导入法

针对中专护生不喜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特点,我们可以采取最直观的视频播放、挂图展示等方式引入新课,生动的图像和视频相比单一的文字而言更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对新知识有直观的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解“压疮的预防及护理”一节时,我们先给学生观看压疮各个时期的图片,先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让他们观察几期压疮的特点,了解各期压疮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使他们意识到预防压疮的重要性,引发他们对压疮患者的同情及关注。再引入压疮的概念,详细讲解压疮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然后层层深入,讲解如何预防压疮的发生及如何护理压疮患者。这种先运用图片或视频的直观教学手法,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某一知识的关注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2 案例引导法

中专护生心智尚不够成熟,相比枯燥的理论知识而言,他们更喜欢形象而生动的案例,例如在讲解输血操作中查对的重要性时,就可以先讲解临床上发生过的真实案例:84岁的贺老太是O型血,她在北京某医院住院期间,护士误把200二的B型血输给了她,导致其病情加重,并死于3个月后。事情发生后,患者家属持续5年向涉案护士追责。最终,涉案的两名护士由于涉嫌医疗事故罪被刑拘。先让学生对发生医疗差错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使他们从心理上引起重视。然后请学生分析可能是哪一步的查对没有做到位而引起差错事故的发生。如此,可让学生对在输血操作时应何时进行查对、如何查对做到心中有数。

3.3 问题引导法

在中专护理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及学习要求,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带着问题教学,学生则带着问题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学习到的内容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明显优于传统死板“填鸭式”教学方法。例如当我们讲授清洁、消毒、灭菌的内容时,就可以从口常生活出发设置问题,如可以提问:(1)家里新购买了餐具,你想给餐具消毒,可以采取那些方式?(2)家里的棉被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消毒?(3)朋友不小心将仙人掌的刺扎入手掌,请你用绣花针帮他挑出,你应当如何做等。等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再让学生来进行同答,先说原来自己会采取哪些方式消毒,再说说经过学习之后又学到了哪些消毒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效果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

3.4 理实一体教学

第4篇:对老龄化的感悟范文

1 引言

为了进一步弘扬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和青年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在社会上形成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同时,让老人共享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余燕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自行组织展开了“关爱空巢老人,践行青年志愿精神”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创业,这自然会活跃地方经济,带动社会发展。然而与此同时也造成了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而我们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应利用社会实践,为社会承担责任,主动去关爱这个特殊群体。我们团队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以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宣传三者结合的方式,去了解、关爱这个特殊群体,队员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二字。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严格遵守学校下乡纪律,坚持社会工作的博爱、尊重、助人自助的精神价值理念,把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运用到调查实践中,展示了农院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受到了地方群众的热情接待和高度赞扬。

笔者与笔者的团队一起,紧紧围绕“关爱空巢老人,践行青年志愿精神”这个主题,开展了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和宣传在内的一系列活动。此次实践也让笔者经历了很多东西,对一些事物也有了不同的体会,下面笔者分模块讲述此次活动的经历与感悟。

2 志愿服务――传递温暖

调查组成员分两组实地走拜访了该村空巢老人,对老人的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健康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志愿者们还和老人们话起了家常,80岁的张爷爷听力有些障碍,志愿者们十分耐心地与其进行了交谈。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也希望我们可以为老人们的生活带来些许快乐。

“爷爷,我们来探望您啦!”6月20日上午,先锋镇利民村的空巢老人张顺林与其老伴儿王美英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原本寂静的家顿时变得热闹起来,我们是第一批前来探望他们的人。我们先给老人的住所清除灰尘,打扫卫生,下田拔草耕地。完后,我们便和老人坐在了一起并同老人聊起了家常。话题从日常生活的照料到健康心态的调整再到新旧社会的变化,我们与老人都聊的十分开心,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里的老人都是本村的且大都是空巢老人。

随后,我们又先后探望了利民村的其他几位空巢老人。

3 社会调查――给空巢老人多一些关注

以“空巢老人”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是此次社会实践的有一大模块。“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此次社会调查主要以一对一聊天的形式展开,详细了解被调查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调查显示,不同地点的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空巢老人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老人方面,有的表示子女虽然不在身边但是生活比较丰富,他们倾向于让子女追求自己的生活;还有的老人认为人老了,对子女来说是一种负担,自己能生活就不去麻烦子女。青年人方面,他们普遍认为,这主要是经济的发展使子女们不得不离开父母去追寻更好的生活,作为子女应该多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而作为政府社会应该建立相关体制,给空巢老人多一些关怀。笔者个人认为,城市中空巢老人增多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要求每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第二,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丁克家庭,即不要孩子的家庭观念越来越流行。第三,现在竞争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人们经常要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甚至出国深造、工作等。怎么去应对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村委会,社会各界人士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特点为空巢老人设置相关的设施,建立相关的老年人服务机构,同时应该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精神生活;家庭赡养方面,我们应该加大对于老人空巢的危害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子女意识到应该尽量多花一些时间陪伴父母,让空巢老人尽量多的享受到家庭赡养;心理调节方面,村委会要及时掌握了解老人情况,多于心里出现问题的老人谈心,开展文艺活动,老人自身也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4 宣传很给力

我们通过扛旗、扯横幅的形式展开“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的宣传活动。这种宣传形式在这条本不热闹的乡间小道上引来了很多人的目光,展示了农院学子的风貌。随后并与这些空巢老人合影留念。

5 感悟

这是步入大学的第二次社会实践,去年只是简单地走访基地。而今年的我们有了自己的队伍,而且自己还担任队长,队中的成员也来自不同班级,这带给我的考验是很大的。

实践的收获也是不少的。首先,锻炼了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活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突况,也会根据当天的情况对人员、地点进行相关调整,这些极大的锻炼了自己的应变能力。其次,是组织能力,自己要对不同的人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协调、安排,这些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再者,是交际能力,实践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让被调查者配合自己的调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还有就是自己的吃苦能力,实践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烈日炎炎下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做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总的来说这次实践真是受益匪浅,和这么多优秀的队员们一起努力,苦也变成了甜,我们用青春,承担了自己应尽的责任,向外展示了农院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短短一天的暑期实践活动结束了,从开始筹备到实践总结让我学会到了爱的力量,青春的力量,生命的力量。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我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获益颇丰。在实践中,笔者亲眼目睹了老年群体的辛酸与无奈,亲耳聆听了老年人的心声。在此,笔者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在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年人这一群体,更加需要我们的关注、关心和帮助。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献出自己力量,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敬老、爱老、助老!了解社会老年群体生存状况,倾听老年人的声音,关(上接83页)

第5篇:对老龄化的感悟范文

1999年某日,同事探问,有日本研究高等教育的博士研究生求访,是否接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欣然应允。到访之日,未料来者竟是一位头发花白、满面皱纹的老妪,不免诧异。细谈方知,老人受过高等教育,中年丧偶,承夫之业,经营书店以维持家计,直至儿辈大学毕业成家。晚年无生活之忧,遂再次走进大学,以圆研究教育旧梦。一年又一年,她从硕士读到了博士,正在打算撰写有关中日高等教育比较的学位论文。告白无华,闻之动容。2003年末,笔者到日本任客座教授,见各地社区生涯学习馆所林立,老人学习者居半数;而大学则普遍向社会开放,社会人求学蔚然成风,其中不乏老者。由此深深体验到,在日本终身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学习型社会不为虚言。

本期发表了杜作润和俞可两位的文章,内容涉及老年高等教育,目的在引起学界与世人关注。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加速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凸显,人口老龄化即为其一。“未富先老”的严峻挑战不仅考验社会的良心,而且考验政治的智慧。不久前,读到竺乾威、朱春奎主编的《中国政府建设与发展报告2012——包容性发展与政府建设》,颇有感悟。按照该书所言,所谓包容性发展,是不同国家、民族与公民共同发展、平等参与、成果共享的发展模式。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就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机会,消除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隔阂和裂隙。依愚之见,实现包容性增长,达成社会包容性发展,建构满足社会各群体需求的教育体系,乃应有之义。依此之理,老年教育当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今天,发展老年高等教育显然也应成为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议题。《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文件有一句提及“办好老年教育机构”,轻重可见。

发展老年高等教育,很重要的是破除狭隘功利主义的观念。人们提到学习、提到教育,总是与实际的功用联系起来。在一些人心目中,“年纪大了,学那么多有什么用?”2006年,天津58岁的仝正国考上昆明理工大学,许多人不解,有的网民甚至认为,她不该占用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时至今日,虽然对老年人参加高考、入大学学习表示理解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老年人进普通正规大学学习仍属稀罕,参加学历教育障碍重重。目前社会上为数不多的老年教育机构,主要面向部分老年人休闲养生之需,层次不高,功能有限。即便如此也是非常稀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其实,老年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并不在于生活实用功利,而在于生命价值的升华。对于特定生命阶段的人群而言,精神层面的愉悦和观照会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人生的意义。老年人生存品质高了,才会有真正的社会和谐。

我国老年高等教育未兴,反映出终身教育的理念在社会还没有获得普遍认同,学习型社会的建构还缺乏富于远见的价值目标、系统思考和科学战略。因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必定超越狭隘的功利目的,而成为所有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教育必定贯穿人的生命的各个阶段。如果有一天老人可以自由进入各类大学接受教育,相信离教育现代化、学习型社会也,就不远了。

第6篇:对老龄化的感悟范文

1996年,带着浓郁海派味道的《儿女情长》播出后,先是在上海,继而在全国一度产生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形容是万人空巷并不过分。一段看似平淡、琐碎、不起眼儿的凡人小事,立意在家人亲情上的故事牵动了太多观众的心。该剧曾在全国33个省市播出,其中在上海电视台播出时收视率高达46%以上。也许正是那样的成绩,促使了14年后《儿女情更长》的创作拍摄。当年的 “童氏三姐妹”奚美娟、吴冕、张芝华,以及王诗槐、朱亚英、余娅等原剧组的主要演员们也齐齐归队,讲述的是童父童母去世十二年后,童家故事的继续。再次演绎了这段“风雨再大,家不能散”的朴实故事,温暖深情地表达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血浓于水”的含义。观全剧,延续了朴实的表达风格,重点体现了童家后代的每个人身上简凡又蕴涵深刻生活哲理的故事。《儿女情更长》里主人公在十五载后继续着自己的柴米油盐。再看荧屏中的他们,已经是被岁月雕刻的脸,倒让人有几分怀旧了。

立意质朴

无论新旧两版,都有一个非常好的立意,就是当“金钱”在人们意识中不断膨胀的今天,“亲情”究竟还占有多大的比重?尤其是眼下,正是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的年代,在新的道德观念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如何调整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关系并摆正各自的位置?这是整个社会都在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必须做出自己的回答,是绝对回避不了的,《儿女情长》的现实意义也就在于此。这部戏反映了平民百姓生活、强调传统美德及家庭伦理的真善美,自然就契合了人们的实际心态。

再续家常事

该剧镜头始终对准了平民百姓。演的全是平民百姓摸得着、看得见的日常生活。生活当中的家长里短和人情世故是观众带着自己的思考谈论最多的话题。他们能从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且对他们之间的是是非非做出爱憎分明的评判,与其说他们是在看戏,不如说他们在参与。当年作为子女的童家子女,在《儿女情更长》中都成长为父母。而且子女也到了谈婚论嫁。就会涉及婚姻观,虽然吵闹无数,但奚美娟说,她更多的是看到年轻人积极向上的朝气。

就像主创们说的,15年前的中国家庭里,每个人忙着挣钱,为了物质奔波。而15年后,当生活开始变好,大家也开始探讨现实的问题。有物质了,但能不能替代精神呢?第二部剧里主要讨论的问题主要围绕着孝心还要不要,家能不能散,如今儿女的问题和15年前的不一样了,他们处在一个更开放的世界,所以让父母更加头疼。

三位主心骨

转眼童父童母去世多年,在母亲的忌日,大姐童建菊通知全家人去墓园悼念,因为全家人已有多年没有凑在一起了,她想以此来维系兄妹之间逐渐疏远的亲情,可扫墓那天只有退役的大哥建国来了,其他人都借故未到。失望的大姐向父母表示,明年一定把童家人都带来。建菊没想到两个妹妹随后赶到了。三姐妹站在父母墓前百感交集。童家六位子女家家都有一本烦心账,奚美娟饰演的大姐童建菊谨记父母重托,繁忙的工作之余,仍不忘为各家的大事小情劳神奔走维系着这个大家庭。她在剧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时代变了,家不能散”,打动过许多观众。张芝华饰演的童建华一心想给自己招个金龟婿,为女儿的感情问题成了暴躁妈妈。张芝华说自己拍摄中每天梗着脖子吵架已经是家常便饭。吴冕在剧中饰演的童建兰,在家里学历最高,自尊心强,外冷内热,自己是心理医生,却与女儿雨欣缺乏沟通,关系格外紧张。在和女儿成长的矛盾冲突当中童建兰也在反思,最终在妥协之余,选择了作为父母也参与到女儿的梦想中去,一起欢笑,一起流泪。可以说,以三位母亲的角色为作品主要切入点,成为整部剧的节奏把握者。

朱铁:不做“小生”

电视指南:你是否看过老版的《儿女情长》?有什么样的感受?

朱铁:15年前的老版《儿女情长》播出正好是我刚刚考上中戏读大二,学校条件有限,看过,但是不全,也没有太深印象。

电视指南:你拿到剧本和演完这个剧,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体会?

朱铁:看完剧本当时就是觉得童沙波很孝顺,很有爱心,也有点小小的自私,婚姻不太顺利,但是随着角色的深入,演完之后,在心里的童沙波也越来越清晰,觉得其实人真的很辛苦,作为一个儿子、父亲、男人,确实不容易,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很多事情不是自己能掌控的。也就多了些无奈。

电视指南:在你看来,童沙波这个人物对感情的态度,尤其是和单身妈妈的感情是否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朱铁:对单身妈妈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能理解童沙波这个人物的想法,其实最主要的是真心实意地爱着对方,并且,爱屋及乌,如果只爱大人,对单亲的孩子却挑三拣四,并不是真的爱,爱应该是全面包容,全面接受,全心付出。

电视指南:在剧中童沙波是个“完美老公”,你个人觉得这样的男人是否比较累?

朱铁:可能都觉得童沙波比较完美,其实这样确实比较累,因为想让自己身边的人都满意,都过得好,这是不可能的,可越是这样,越在心里给自己加了很多负担。

电视指南:与奚美娟老师演一对母子,她又是老版《儿女情长》中的演员之一,拍摄中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的情景吗?

朱铁:奚美娟老师作为老演员,比较认真的,第一次我们见面,在没有任何人催促的情况下,就开始互相畅谈人物和各自对对方的期待,我觉得特别开心,很少遇到这样的工作方式,良好的开始让我们彼此有了很好的沟通,也让我们在以后的合作期间有了很好的默契。

电视指南:对于童沙波和田中千绘饰演的谭芳芳之间的感情,面对家人的不理解,你有什么想法?

朱铁:家人不理解剧中和单亲妈妈的感情,我觉得我能接受,因为剧中我就是单亲家庭长大的,所以,特别理解家人为什么反对,但是也坚信我可以成功,因为童沙波也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却有着良好的品质和性格。

电视指南:据说演这个角色你比较累心,你是否需要带着个人的生活感悟在剧中?

朱铁:拍摄期间比较累心,是工作方面,因为戏量太大太分散,所以没有可休息的时间,基本上在上海桑拿天的三个月都是天天早出晚归。所以很辛苦。

电视指南:你希望观众看完这个剧,接受到怎样的一种正面的生活态度和信息?

朱铁:希望大家看完之后,能够对家人多点理解,多些时间来陪着他们,多爱护他们,因为他们是真心对你好的人,在你最最难过的时候,也只有家人会站在你的后面。

第7篇:对老龄化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养老院;入住老人;现状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5-139 -03

据2012年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85亿,占总人口13.7%[1]。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一个热点民生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家庭式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等几种主要的养老方式。由于子女忙于工作没有更多的精力陪伴老人,空巢老人比比皆是,所以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养老院养老的方式,各种各样的养老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同时入住养老院的人数也呈现出急剧的增长状况。伴随着养老院的发展也出现了养老院费用较高,老人饮食不够科学、精神娱乐生活匮乏等诸多问题。为了了解养老院入住老人的真实生活状况。我们开展了以南京市玄武区养老院入住老人为样本的实证研究。

我们于2011年六月底到七月初,选取南京市玄武区13家养老院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共发放8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6%。有效样本中男性占35%,女性占65%;被调查者的年龄从五十几岁到九十几岁,其中60岁以下占2.6%,61~70岁占3.9%,71~80岁占33.8%,81~90岁占51.9%,91~100岁占7.8%,年龄跨度非常之大;被调查者退休前的职业包括了生产及运输人员、商业工作人员、服务性工作人员、科教文卫、警察及军人、政府机关人员等等。通过对调查问卷信息的处理、分析,主要调研结果如下:

1、老人来养老院最重要的原因是儿女工作忙

调查显示,养老院中大约有36%的老人是因为儿女工作忙,没时间照顾才来到养老院,此外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老人自己身体原因,由于患有多种疾病造成失能,不得不入住养老机构寻求照护。配偶去世或失去照顾能力也是老人入住养老机构不可忽视的原因。不愿与子女同住,渴望与同龄人之间的互相交流,以及保姆问题都可以促使老年人来养老院养老。

2、中等收入的老人占绝大部分,低收入和高收入占的比例不是很高

如图2所示,他们的收入大部分集中在1500~3000元,基本可以支付得起养老院的花费,而5000元以上的占到了12%左右,这部分人群多半是退休教师和退伍军人,而大约有13%的老人收入在500以下,这样的老人支付养老院的费用还是比较困难的。

另外,调查数据显示,76%左右的老人以离退休工资为生,子女补贴占到了大约11%,房租收入加上保险只占到了5%左右,还有7%是政府给的补贴。可见大部分的老人的入院花费是自己承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老人购买了保险,同时政府在养老方面也有投入。

3、能够基本自理的老人占大多数,但都不同程度患有各种病症

调查数据显示,养老院的老人能完全自理的占23%,基本自理的占37%,半自理的占21%,不能自理的占19%(如图3所示)。

尽管养老院入住老人完全自理和基本自理的占60%,但他们多为高龄老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中风、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多种慢性病症,其中患高血压的占41%、患心脏病和冠心病的占36%、患糖尿病的占26%、患脑血管病的占18%、患中风占14%。这充分体现出了老人患病普遍化以及患病病种多元化的特点(详见图4)。

而养老院收住的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在吃饭、穿衣、洗澡等生活方面更是需要护理人员的帮助。

4、老人子女较多,经常探望使老人不再孤独

从图6可以看出,老人的子女相对较多,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子女的老人达到了76%,有三个以下子女的老人只占到总数的24%。拥有三个和四个子女的老人最多,分别达到34%和22%,两者之和超过了总数的一半。这样子女可以共同分担老人的养老问题,比如去养老院看望、陪伴出游等等。

对于老年人来说最希望的就是子女经常来养老院看望和照顾自己,陪自己聊天解闷。以下数据显示了子女探望老人的频率,每周至少被子女探望一次的老人达到74%,每月至少被子女探望一次的老人达到24%,这两项数据占到了总数98%。由此可见子女对于老人的关心程度还是令人较为满意的。

子女探望的高频率,让老人倍感温暖,因此只有少数老人在养老院中感到孤独想家。调查数据显示,不孤独不想家的老人占到总数的38%,而很孤独想家的老人只占到4%,由此可见,老人在养老院中也能够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5、养老院养老是今后的必然趋势,提高服务、完善设施、改善餐饮则是当务之急

在此次调查中,老人也提出了不少问题,其中对于养老院需要改进的建议占到很大的比重。有25.49%的老人希望改善餐饮,21.57%的老人希望改善基础设施,19.61%的老人选择了提高服务质量。这三项都是养老院需要改进的方面,而改善餐饮又是重中之重,能让老人吃到可口的饭菜,才能保证老人的健康与舒心。

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养老院养老,这是当今老龄化社会的必然趋势,在调查中,有65%的人选择养老院养老,只有15%的人选择居家养老。这一比例反映出老人传统的养老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儿女工作压力大,也成为他们选择养老院养老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以上调查研究所发现的问题,我们了解到老人需要给予更多地关爱,这些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应该落实在行动上,为了让老人生活的更加快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8篇:对老龄化的感悟范文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

广播电视台新闻主播

星座:天秤座

:佛教

性格特点:自我感性,现实理性

爱好:上网、看小说、旅游

最爱看的书:《红楼梦》

最想去的地方:

最留恋的地方:鼓浪屿

喜欢的女歌手:王菲、张惠妹

比较欣赏的人:刘德华(工作勤奋努力)

生活感悟:将快乐放大,享受生活,感恩生活!

10 TIPS

1每月的收入和支出如何分配?

一般60%的月收入用于支出。

2是否使用信用卡?为什么?

不用信用卡。一是自感控制能力较差,二是不喜欢欠钱的感觉。

3 一般情况下,钱包会放多少现金?主要用途是?

1000元左右,偶尔和女友小聚、喝茶,也做日常零花。

4着装的消费偏好?喜欢哪些女性品牌?

大方、得体、舒服,价位合适。衣服品牌喜欢红袖,剪裁气质适合南方女性;鞋喜欢百丽、TATA、星期六等,穿着舒适。

5 逛街的时候,喜欢去哪儿?

去品牌专卖店,或去特色衣橱小店淘货

6 个人的风险偏好如何?做过什么投资?

风险中性,既不冒险也不保守。做过证券投资、住宅出租等。

7平时的业余生活如何安排?

有经常性的家庭聚餐和旅行,衢州本地的景点较多,会组织农家乐、爬山远足;也常和闺蜜们聚会、逛街、喝茶、打麻将。

8网购频率如何?网购有什么感受?

经常网购,主要是淘宝(聚划算)、当当网。网购要以个人/家庭的需求为主,一时欢喜盲目下手可能造成浪费。

9除了基本的社会保险和车险外,有无购买其他商业保险?

投资分红型保险。

10是否购买(银行、信托、基金等)理财产品?

长辈有买银行理财产品,自己选择的是基金(偏股型)。

一头是细致入微的家庭生活,一头是紧张多面的新闻工作,作为浙江的新闻主播,陈晓敏有着江南女子的温婉柔情,也有着江浙子孙的果敢气概。

一切拼搏都是为了家。结婚前,陈晓敏和先生约定,“婚后财务集中,两个人的钱只能一个人管。”陈晓敏说:“我觉得夫妻双方如果经济实力相差不大,钱还是放一起管理较好。一来,钱集中才方便规划;二来,遇事共同商量可以增加责任感,做好了也有成就感;三来,各管各的不利于维护夫妻关系,婚姻需要磨合,财产的磨合是种牵引,能加强两人的沟通。”

除了将少部分钱拿来抵抗风险和投资,在追求生活品质的道路上,陈晓敏的日常花销并不算太少,可谓一个十足的现代人。“在上一代人的观念里,赚钱就要存着,因为要抵御突来的风险。但我觉得,社会保障会越来越完善,我们为何还要放弃追求现世的幸福呢?”

“我不相信有来世,我只有我这一辈子。我不希望像苦行僧一样,不求今世求来世。父母存钱为了我们,我们存钱为了小孩,小孩再存钱为了他们的下一代,这又何必呢。在适当留足孩子和家庭的开销后,我更期待和家人、好友一起分享自己劳动的成果,并赞成把钱拿来花。”

面对巨大的工作和学习压力,陈晓敏的内心向往轻松快乐的生活,渴望温文尔雅而不纠结于物质。她心疼老公,心疼孩子,也心疼长辈。“经济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一味地存钱不花,可能非但不会让生活越过越好,幸福感也不会增加多少。”

“我不乱花钱,不借钱,投资不冒过大风险,也有存下来的钱,只是少一点。”认真的陈晓敏会十分细心地照顾到生活里的每一个角落,以求达到平衡。“工作上如果多发了钱,我会考虑多给父母一些零花钱,或给老公、儿子买点好的衣服,又或者和家人大吃一顿,约闺蜜high一下。”

结婚七载,住在长辈准备好的婚房里,小两口没有还房贷的压力,但陈晓敏并未放松对资产保值增值的心弦。“婚后将父母给的钱、个人积蓄、公积金和婚礼收到的份子钱凑在一起,在城区最好的地段买了一套40平方米的单身公寓出租,花了约13万。”

爱家的陈晓敏天生对房产有种说不出的热爱,“买了就不想卖,当时的钱不够,不然会买个更大的。”作为保守的工薪阶层,陈晓敏擅于研究,却不喜欢借贷或运用杠杆投资,这是她传统的一面。

太激进不利于控制成本,太守旧又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那么下一个投资保值的目标在哪?

眼下,股票和基金收益不高,陈晓敏感到房地产也进入了饱和阶段,不再适合作为长期投资。

“在我看来,现在是中国人口最多的时候,房产投资会出现地区性的差别,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还好,像我们这样三、四线的小城市,房地产的风险更大。”她说,“一是市场住房的饱和度在提高;二是城市多元化发展使居住中心不停地换,越来越多优质小区涌现,而老城区不但房子旧,停车位等配套设施也跟不上,使投资风险越来越大;三是人口老龄化会改变未来的住房需求,比如我家父母、公婆、我和先生六人供一个小孩,光住房起码三套,等孩子长大后,这些老房子他可能都不要,我觉得未来如何处理老房子会是政府比较头疼的事情。”

第9篇:对老龄化的感悟范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0095-01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这些大山里的孩子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与家长、社会甚至与老师交流都使用的是方言,很少有机会使用普通话,导致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较低。加之,目前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十分严重,担任小学语文教学的多为老教师,他们只要求学生朗读,缺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导致学生朗读课文不流利、加字、掉字、错字、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因此,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已经迫在眉睫。结合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

一、狠抓拼音教学,巩固朗读基础

农村学校学生受当地语言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中很少说普通话,在朗读课文时口语较重,并且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学生的朗读水平要有所提高,最首要的条件就是先把字音读准。低年级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做成卡片,帮助学生区分并加强记忆;高年级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要及时纠正、强化练习。并且老师们要做到持之以恒,堂堂必教,时时必纠。朗读文章只有先读正确,才能读流利,然后才能读出感情。因此,在低年级狠抓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是提高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二、教师范读课文,熏陶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加深课文理解,激发朗读情感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重点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又在理解后的朗读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回顾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一直非常重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在训练学生的朗读时,我一直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一句话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在这样的园里漫步,你想出来吗?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第一个同学起来读的语速较快,我又问谁比他更喜欢欣赏这些优美的景色,都不想出来了?学生就明白了读这一句话语速要慢一点儿。我又问:谁完全被这些优美的景色陶醉了,都忘了出来了?这时,同学们朗读的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了,都争着要来读并且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读出来了。在语文课上,我坚持用这个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

四、开展朗读活动,创造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