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范文

绿色金融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金融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金融发展前景

第1篇: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范文

一、执行对绿色食物开拓的奖励支撑

(一)积极宣传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的申报政策,鼓舞符合前提的企业、农民专业协作社组织等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的开拓建立。对投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物基地和农产物加工项目,运营期在十年以上,可享用税律例定的响应优惠政策;促进绿色食物的出口创汇,关于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生产企业优先赐与自营出口权。

对凡在区征税,并经区发展绿色食物办公室受理,新增获得无公害农产物、绿色食物、有机食物标记运用权的企业,区财务每年对新增的品牌和产物赐与一次性奖励,每新增1个有机食物品牌奖励6000元,新增1个有机食物产物奖励1200元;每新增1个绿色品牌奖励5000元,新增1个绿色产物奖励1000元;每新增1个无公害生产基地奖励2000元,新增1个无公害农产物品牌3000元,新增1个无公害农产物奖励800元。

(二)对绿色食物原料规范化生产基地建立赐与支撑。区财务每年布置必然资金用于支撑我区全国绿色食物原料规范化生产基地的发展。对一次性投资500万元以上新建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基地建立及农产物加工项目,建立进程中触及由区规则的行政性收费,经区农水局、区财务局审核后,由区县政府同意,享用按低限减半收取,生产运营活动中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按规则的最低幅度规范征收。

(三)落实好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开拓建立的支撑奖励办法。区县政府关于开拓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生产基地500亩以上并获得国家绿色食物或有机食物认证答应运用标记的企业、协作社等,在布置生态情况建立、以工代赈、农业商品基地建立、农业综合开拓、扶贫开拓和农业技能推行等项目时,优先赐与支撑和倾斜。

区县政府设立专项奖励资金用于扶持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开拓建立。对已获得无公害农产物、绿色食物、有机食物认证答应运用标记的企业,并经过区发展绿色食物办公室年度审核,严厉依照绿色食物生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可以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生产的优异企业,区财务赐与必然的奖励扶持。

二、为绿色食物财产开拓供应金融支撑

重点扶持具有必然基本和规划、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的绿色食物加工企业及绿色食物生产材料企业或协作社。关于从事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生产加工,取得市及市级以上农业财产化龙头企业、协作社称号的,按规则享用金融机构赐与优先布置借款支撑。农、林业担保资金,优先为从事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生产加工诺言好的企业供应融资担保服务。鼓舞银行业金融机构把支撑龙头企业作为扶持农业财产化运营的重点,发扬其在农业财产化运营中的示范、带头效果。对具有上市前提的农业财产化龙头企业予以重点培养,鼓舞和支撑重点龙头企业经过公开拓行股票、中期单子、短期融资券和调集债券进行融资。积极指导工商本钱、民间本钱、金融本钱和外资投入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协作社。

三、为绿色食物开拓的科技创新供应支撑

对从事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研发、生产和营销的企业,要积极引荐认定为高新技能企业,享用高新技能企业和环保产物优惠政策。关于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科研项目和技能推行项目,科技和农业部分应优先归入重点科研方案和重点推行方案。对取得绿色食物和有机食物认证的企业,优先向部、省和市引荐申报项目和申报农业财产化龙头企业,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四、坚持绿色食物营销专卖网点

积极培养和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市场,带动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财产的发展。区农水局要增强与区商务局、工商局、质监分局等部分的协谐和沟通,在城区集贸市场、大型超市设立无公害、绿色、有机产物专卖网点,让老庶民可以便利地吃上平安、高效、养分的绿色食物,有关部分要赐与减免入场费、场租费等优惠。

五、保证鲜活农产物运输的疏通

积极完善全区鲜活农产物运输绿色通道。严厉执行鲜活农产物运输绿色通道车辆通行费减免规则,保证绿色通道疏通。

第2篇: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碳金融;低碳经济;碳权交易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碳金融简介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准确地说是涉及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国际碳交易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正日益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机制。

从理论上讲,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一)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规模。根据《京都议定书》,我国在2012年之前都无需承担减排义务,因此碳交易市场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我国作为卖方将减排额卖给负有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

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上,根据交易排放权本身的产生类型,分为项目市场和准许市场两类。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即在我国,碳交易更多的是指依托清洁发展机制(CDM)产生的交易。这一机制概括地说,就是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我国合作,在我国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用于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即以“资金+技术”换取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权。

2005年6月份,内蒙古辉腾锡勒风电场项目成为我国第一个在EB成功注册的CDM项目,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在EB注册成功的风电项目,可带来277.7万欧元销售收入。从此,中国CDM狂潮拉开序幕。

2008年,中国最早的3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分别在北京、天津以及上海成立,在2010年1月底,第一个低碳交易市场在深圳落户。

截至2010年3月17日,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达2,443个,到4月20日,已成功在联合国注册的806个,占全球总量的37.45%,相应的预计年减排量占全球的59.69%。中国CDM项目获签发总量也增长迅猛,2006~2009年我国CDM项目在联合国获得的CERs签发量从140万吨碳单位跨越到11,221万吨碳单位,在世界各国获得的CERs签发量中,我国占48.35%。作为CDM碳交易市场的卖方,我国的获准签发量在全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中国已经被许多国家看作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

中国实施CDM,从微观层面上讲,可以使企业获得正常商业途径无法获得的技术,也可以为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从宏观层面上讲,可以增加外国投资,通过CDM改进技术,提高效能或改变燃料,提高国内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中国畸形能源结构的调整。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

1、缺乏碳交易发展所需要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尽管我国也已经出台了多项法规、办法,比如于2003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我国第一部以推行清洁生产为目的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之后又有《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和《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但与一个完善的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发展所需的法律制度仍有差距。

2、碳交易市场混乱,缺乏统一的交易平台。我国目前与国外碳排放购买方的交易处在点对点交易阶段,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不透明,成本巨大,国内业主收集到的信息零散,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缺乏竞争机制,难以形成合理的价格,我国的CERs出售价格大大低于欧盟市场就是一个证明。

3、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CDM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非专业机构很难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我国本土的金融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开发和消化大量项目。

4、金融业发展滞后形成瓶颈约束,客观上遏制了未来碳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同时,由于碳交易市场的建立需要大量资金、人力以及碳交易市场运作的制度规则。而这一体系的基础环境还难言完善,中国谋求碳交易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也就成为了一种空洞的口号。

三、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前景及对策

(一)碳交易市场有效运行的对策

1、搭建碳权交易平台,统一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平台就是要将场外的点对点交易引进场内,通过公开竞价,形成合理价格,完成项目减排量的交易。通过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探索属于我国的交易制度,构建我国的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

2、培育中介机构。碳金融业务,特别是CDM项目链条长、关系复杂。在项目创立、项目建设、交易等多个环节需要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鼓励专业性的中介机构参与到碳金融业务中,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项目风险,促进碳金融业务的开展。

3、完善金融配套和服务支撑体系。应该尝试建立碳交易期货市场。期货交易的透明度高,竞争公开化、公平化,有助于形成公正的价格。另外,应该继续加强金融创新,包括有关部门设立碳主题基金、发行绿色金融和企业债、开展低碳主题项目的保险和再保险。

4、完善监管监测机构。监管检测机构需要确定碳排放额,需要建立适当的配套支持制度提高监测的效率。另外,除碳排放贸易参与者按照相关条例检测和报告企业每年的排放状况外,还必须有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核实。

5、政府应该制定颁布配套的法律法规。现阶段我国碳交易的实施需要的规则、总量、配额、评估、核准、法律等一系列制度体系都还没有建立和完善,在我国推行碳交易制度必须立法先行,应制定碳排放交易法,从中明确界定“碳排放权”。只有在法律上明确碳排放权的权利属性,界定其稀缺性、排他性、可交易性,才能使碳交易市场制度有其法律基础和保障。

(二)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前景。碳交易除了三种强制性机制(联合履约JI、清洁发展机制CDM、排放贸易ET)以外,还有一个自愿减排市场(VER)。自愿减排市场主要是较大的公司或机构,购买部分减排量用以抵消其日常经营和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自身宣传和履行社会责任的目的。由于缺乏交易平台,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目前还处在项目阶段,而发达国家已处于更高级的商品阶段和碳金融市场阶段。由此可见,目前在中国更有发展潜力的则是VER项目交易。

2009年8月5日,北京奥运会成功开幕一周年之际,国内自愿碳减排的第一笔交易达成: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购买了在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所产生的8,000多吨碳减排指标,来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至2008年底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自愿购买碳减排量来实现碳中和的企业。绿色出行碳减排指标来自于2008年发起的 “绿色出行碳路行动”。经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核证,在2008年7月20日至9月20日奥运单双号限行期间,减排二氧化碳8,895.06吨。这批指标于2008年底在北京环交所通过确认并正式挂牌,成为中国第一个自愿碳减排挂牌项目。天平保险购买碳减排的资金全部捐赠给“中国民促会绿色出行专项基金”,用来支持绿色出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环境交易所梅德文认为,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5年到2010年,属于“碳项目市场”,主要是以CDM为主;第二阶段在2010年之后,碳交易市场可能趋于标准化和商品化,形成碳商品市场;第三阶段,过若干年之后,会形成“碳期货市场”,即证券化和金融化的市场。目前,北京环交所推进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工作就是努力推动中国碳交易市场跨越CDM项目阶段,建设有更广阔发展空间的VER项目市场,并努力向自愿减排VER的商品市场以及配额市场发展,将来还会努力建设CER期货市场。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杨曜,潘高翔.中国开展碳交易亟须解决的基本问题[J].东方法学,2009.6.

第3篇: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碳金融;商业银行;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8-0093-02

1碳金融概述

1.1 碳金融概念目前,国内外对于“碳金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国外主要从环境金融中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延伸出碳金融概念。索罗亚・拉巴特和罗德尼・怀特在2007年出版的《碳金融:气候变化的金融启示》一书中认为,碳金融是指探讨在碳排放受限制约束的情况下,在一个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必须付出代价的世界中所产生的金融问题。因此,碳金融的定义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代表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二是探讨与碳约束社会有关的金融财务风险与机会;三是预期会产生相应的基于市场的工具,用来转移环境风险和完成环境目标[1]。国内的谢怀筑、于李娜(2010)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对碳金融做出界定:狭义上,碳金融是指企业就政府分配的温室气体排放权进行市场交易所导致的金融活动;广义上,碳金融则泛指服务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金融活动[2]。

本文所研究的碳金融则指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特定从事金融行业的主体所进行的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包括银行贷款、碳交易中介服务、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

1.2 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现状分析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发展比较成熟。其碳金融业务由最初的为碳交易提供贷款和中介服务逐渐发展为直接投融资、参与碳指标交易及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方面。本文在对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分析基础上,总结归纳得出国外银行业现有碳金融业务类型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国外银行业碳金融业务呈现多样化特征,其业务既有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创新,同时也开发出碳金融中介服务、碳指标交易和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新型业务。国外银行业已经成为碳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2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SWOT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比重高达90%,几乎没有业务创新,这种单一的经营方式直接导致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一个契机改变这一现状。自碳金融出现以来,各国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其中,我国商业银行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截至2009年年末,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223笔,金额165.83亿元。2008年,浦发银行率先推出针对绿色产业的《绿色融资综合服务方案》[3]。但是,随着碳金融的愈演愈烈,我国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参与不应仅仅是这一步。为了商业银行更好的开展碳金融业务,本文根据SWOT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方面来进行分析。

2.1 优势①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我国很早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提倡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因此,当碳金融在全球兴起时,我国能较快的对其做出积极的应对。这为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创造了一个积极的政治经济环境。②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碳减排资源。截至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约占全球市场的1/3,并有增长态势。此外,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在中国境内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以有价商品的形式出售给发达国家[4]。这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业务发展空间。③明显的成本优势。在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为100美元/吨碳以上。而在中国,其成本仅为发达国家的1/5左右。这种巨大的成本差异会促使发达国家企业在我国寻求合作项目,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提供了机会。

2.2 劣势①碳金融市场尚未健全。截至目前,我国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碳交易相关市场,但是仍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及统一的碳交易平台,使得碳金融现状与碳金融市场之间极度的不匹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在碳金融领域的业务开发。②碳金融业务单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碳金融实践中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绿色贷款和CDM项目融资上(CDM即清洁剂发展机制,指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项目,实现“经核证的减排量”(CERs))。如中国银行积极加大绿色信贷投入,并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兴业银行开发并成功运作了7种节能减排模式用于CDM项目融资[5]。然而,这些举措仅仅是将其现有传统业务复制到碳金融领域,对于较高层次的碳金融投资及衍生品交易仍是一片空白。③相关技术、人才匮乏。相对于传统业务,碳金融业务更需要具备化工、金融、法律、外语等知识的综合型人才。而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倾向于引进金融类专业人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储备还远远不够。另外,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健全的碳金融管理系统和支付应用系统,束缚了碳金融业务的发展。

2.3 机会①有利于推进商业银行的国际化。自我国加入WTO后,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就是凭借什么应对国际上的激烈竞争。碳金融作为全球金融界的“新宠”,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国商业银行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利用自身优势提高自身在国际碳金融领域的地位。②有利于减轻国际政治压力。据国际环境署2004年12月10日的统计,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3%,位居世界第二,并有增长的态势[6]。美国与欧盟等发达国家对于《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我国在2012年之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本身就存在很大不满。若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到碳金融的发展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我国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政治压力。

2.4 威胁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碳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极大的未知风险。主要有:①政策风险。《京都议定书》到2012年将失去法律效力,中国在国际碳金融市场的角色具有未知性。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模式与方向存在不确定性。②法律风险。由于碳金融业务往往涉及国内外多个市场主体,所以容易产生复杂的法律关系,因此商业银行开展业务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③气候风险。碳排放与能源的消费正相关,而能源的消费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而碳交易市场价格及相关业务的盈利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气候变化[7]。

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应遵循“积极发挥优势,努力克服劣势,紧紧抓住机遇,勇敢迎接挑战”这一主线开展碳金融业务:

3.1 借助宏观环境、低成本优势,挖掘碳金融潜力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良好,国家倡导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支持且鼓励低碳类绿色产业的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借助这一稳健的宏观环境,充分利用我国开发碳减排项目的低成本优势,开发出多元化的碳金融业务。

3.2 加大政策扶持,健全碳交易市场首先,政府应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对切实开展碳金融业务且成绩显著的商业银行给予奖励,另一方面要严格处罚违背我国发展碳金融这一要求的银行。同时,政府还应出台减免税收、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调动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其次,我国还应建立成熟的碳交易制度,制定统一的碳交易规则,从而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与平台,保证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顺利开展。

3.3 拓宽碳金融业务领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除了继续完善绿色贷款和融资服务,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掘碳金融业务新领域:第一,依托于碳金融的投资业务。商业银行应积极的将投资业务拓展到碳金融领域,改变以往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为主导的投资方向,优化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第二,基于CDM的中介服务。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其在信息和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为中国的CDM项目出售方和国外购买方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并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资金账户,担当CDM项目的资金管理人,保证CDM项目下的资金的流动性。第三,碳交易服务。目前,我国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完全参与到碳交易市场中,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虚心学习国外银行业在这方面的经验,待时机成熟时介入碳交易市场,参与到碳指标交易中。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考虑开发碳金融衍生品,构建起我国完善的碳金融服务体系。

3.4 防范碳金融业务风险对于政策风险,商业银行要时刻关注国际相关组织的政策、制度的变化,从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于法律风险,可以选择声誉度比较好的律师事务所制定有关合同,防范法律风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后果。

3.5 注重人才培养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转变过去在招聘人才时的侧重点,更加注重对熟悉金融、环境和能源等专业的综合型人才的引入;另一方面,加大对现有人才的综合培训,增强碳金融专业人才建设。

参考文献:

[1]索罗亚・拉巴特,罗德尼・怀特.碳金融:气候变化的金融启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谢怀筑、于李娜.我国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10,(8).

[3]刘佳.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探研[J].金融经济(学术版),2010,(40).

[4]董玉华.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启示[J].环境经济,2009,(3).

[5]段伟力.商业银行参与“低碳金融”的SWOT分析及其发展策略[J].企业导报,2010,(4).

第4篇: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范文

金融宏观调控政策落实情况

对重点经济发展领域的信贷支持

拥有渤海新区隆起带、京津冀一小时经济圈的沧州市和地处环首都经济圈、自然资源丰富的承德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发展潜力巨大。2011年,沧州、承德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重点项目建设贷款389.01亿元。

发挥区域优势,提供项目建设强力支撑。沧州市具有沿海优势、港口优势、交通优势、土地和低成本优势,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城市化的黄金期和建设沿海强市的关键期,加快项目建设是推进产业聚集和沿海强市建设的重要保障。沧州市投资亿元以上竣工和在建项目达586个,累计完成投资981亿元。项目建设提速,产业聚集步伐加快,为金融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沧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为沧州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把握发展机遇,关注民生热点。承德银行业机构在对公路、风电等大项目投放的基础上,继续开拓新产品市场,以交通行业为切入点,重点支持了承朝、承唐、承秦、京承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同时积极响应政府部门的安排,重点保障新民居建设等民生工程的资金需求。2011年,仅承德农村信用社支持新民居建设户数就达15380户,贷款余额达9.89亿元。

绿色信贷力度增强

实施绿色信贷,通过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11年,沧州、承德银行业金融机构 “绿色信贷”贷款比2011年增加80.27亿元,增长14.01%。

增强“绿色优先”意识,加强信贷政策引导作用。沧州、承德银行业机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全面推进 “绿色信贷工程”,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对环保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新能源开发等绿色产业以及有市场、有自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小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特别是得到国家和河北省地方财税等政策性支持的企业和项目,或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并得到地市级环境保护局表彰的企业或项目,给予贷款规模、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强化信贷政策的引导作用。沧州丰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污水、废渣处理的公司,属于环保产业延伸,对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节能节水等意义重大,并且该公司拥有利用废渣回收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河北银行沧州分行向该公司发放固定资产贷款1000万元,用于支持该项目的建设。

严格绿色信贷准入管理,增强评级授信的导向作用。在推进“绿色信贷工程”中,严格执行行业信贷政策,认真加强绿色产业评级授信工作管理,从严掌握信贷准入,将环保评估审批文件作为对企业评级授信的必要条件之一,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准入,对淘汰落后产能设备贷款实施全面退出战略,充分发挥评级授信在“绿色信贷工程”中的导向作用。如河北建投沧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主营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生物质发电及相关产品的开发与经营,垃圾发电项目计划安装炉排式垃圾焚烧锅炉,配额定负荷为750万瓦,预计机组全年可发电1.075亿度,农行沧州分行对该项目审批贷款额度2.5亿元,为该公益环保项目给予积极支持。

银行业机构对薄弱环节支持

为落实银监会“两个不低于”的具体要求,沧州、承德银行业机构紧密结合自身业务发展特点,通过成立小企业服务中心、“三农”业务部等专业服务机构,创新信贷产品,2011年,沧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涉农贷款比2010年增加154.68亿元,增长47%,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28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比2010年增加78.6亿元,增长28.8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8.11个百分点。

拓展思路,细化服务,助力农村经济均衡发展。沧州、承德银行业机构针对县域经济特点、小企业和“三农”等金融服务薄弱环节的发展现状,结合自身业务管理实际情况,各机构成立了小企业服务中心、小额贷款管理服务中心、“三农”业务部等专门服务机构,区别对待小企业、“三农”的用款需求,通过采取银企座谈会、业务推介会、送金融知识下乡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推广信贷产品,择优扶持一批有发展前景的农业小企业,积极培育其做大做强。承德银行业机构将围场县和滦平县时差蔬菜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打产业来抓,支持蔬菜产业形成了“蔬菜专业协会+农户”、“中介组织+农户”、“蔬菜合作社+农户”良性发展模式。“十一五”期间,信贷支持设施蔬菜日光温室大棚28000余个,面积3.2万余亩,累计发放设施蔬菜贷款6.6亿元。

完善机制,创新产品,破除企业融资短板。“担保难”一直是小企业、“三农”贷款难的主要症结所在。沧州、承德地区经济综合实力不强、农业基础差、担保体系不健全,创新担保机制和担保产品成为两地银行业“支小、支农”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沧州、承德银行业机构坚持因地制宜,创新存货质押、棉单质押、船舶抵押、滩涂抵押、设备抵押、租赁经营权抵押等多种抵押模式,推出“商贷通”、“联贷通”、“短贷通”、网络循环贷款、信用证、卖方融资、国内保理、商品融资等多个服务产品,以满足企业经营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品种的融资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如沧州银行对孟村管件市场、东光包装机械市场、南皮小五金市场、沧县枣品市场的调研发现,当地小微企业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租赁集体用地,难以通过房地产抵押进行融资。为此沧州银行专门开发了“联贷通”业务,由3~6家小微企业自发组成联保小组,做到互相保证、互相监督、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仅一年多的时间,投放贷款6亿多元,支持了300多家小微企业。

强化协调,简化流程,提升金融服务效能。县域企业和广大农村是金融服务最薄弱的环节,经常面临着银行贷款融资成本高、审批周期长等困局,错失发展时机,有时不得已转向成本更高的民间借贷。沧州、承德银行业机构针对小企业用款“短、频、急”的特点,由专门的小企业贷款服务部门,简化审批流程,开通上门服务、一站式服务等小企业贷款的绿色通道,对优质客户做到随报随批。如沧州农村信用社积极推广差别授权,对具备能力的基层信用社授予小额农户贷款审批权、小额公司类贷款经办权和微小企业房地产抵押贷款经办权,提升基层网点的支农服务功能。如承德银行对上一笔贷款执行情况良好的续贷客户和可以提供足额优良抵、质押资产的客户,在满足风险防控的前提下,简化贷款调查内容,推出了贷款5天之内办结等服务措施。

“两高一剩”行业信贷投放情况

两地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市场准入要求,严格控制对“两高一剩”行业的新增授信,采用“名单式”管理方式,以及差别化风险定价、经济资本占用系数、专项拨备等方法,加大对“两高一剩”行业的信贷退出和不良贷款控制力度,妥善采取措施以确保银行债权安全、贷款增速和新增额逐步降低。

承德市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主要是钢铁、水泥产业,本着“立足长远、择优扶持”的原则,以钢材需求旺盛、铁矿石资源丰富或利用进口矿方便、水资源条件好的区域作为授信重点支持的地区。一是在客户选择上,在落实国家相关核准、环保批复的前提下,重点支持规模大、效益好、能耗水平低、国内排名领先的龙头企业;二是对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节能减排领域技术创新和改造项目,优先给予重点支持;三是坚决不介入产能过剩和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项目,不介入未通过环评、节能审查和土地预审的项目,不介入违规在建项目。

控制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

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和房地产贷款风险,作为风险防控重点之一,各家银行业机构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控,密切监控行业风险变化,严控房地产开发贷款,大力压缩融资平台贷款规模,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

严控增量,处置存量,严防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沧州、承德银行业机构积极落实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管理要求,扎实有序推进融资平台清理,按时完成分解数据、四方对账、建立台账、汇总报表、分析定性等工作。银行业机构认真落实银监会颁发的《关于加强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实行“名单制”管理,加快存量贷款分类处置,严格控制增量,对到期平台贷款必须收回,不能展期和贷新还旧,适度新增有偿还能力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

分类防控,有保有压,细化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沧州、承德银行业机构细化房地产贷款风险分类防控,强化土地储备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风险管理,全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一是对有闲置土地、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竣工时间、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坚决停止新发放贷款和贷款展期。实行房地产开发贷款封闭运行管理,按销售进度收回开发贷款。二是严格执行个人住房贷款差别化管理政策,坚决遏制投机性购房需求。三是加强对整个房地产行业存在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分析房地产业发展趋势,动态监测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关键指标,严格按照标准开展房地产贷款压力测试,切实增强房地产风险处置能力。四是准确区分住房建设性质,适度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银团贷款等形式发放贷款,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小企业、“三农”固有弱势难有改变,金融服务效能仍处低位。近几年,虽然国家在小企业、“三农”等方面的投入和金融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强,但小企业、“三农”普遍存在抗风险能力差,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粗放式、家族式管理等固有弱势并未得到明显改变。一是沧州、承德两地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广大小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二是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家族式管理的科学性和约束机制较差,管理的随意性很大,财务信息容易出现人为操控,无法提供完整的财务报表,测算客户现金流比较困难,企业资产与法人代表个人资产往往未加明确区分,法律关系复杂,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银行难以了解其真实财务状况。三是担保能力不足。小企业、农民普遍缺少有效的可供抵押的物品,企业所用土地多是租赁的集体土地,机器设备也存在处置难、评估价值低等问题,难以符合现有信贷政策要求。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缓慢,银行面临选择难题。沧州地区优势行业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承德地区优势行业为黑色金属开采加工冶炼,多数企业处于粗加工阶段,产品技术含量低,耗能较高,但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就业主力,结构调整的步伐缓慢,阻力较大。我国环保政策涉及面很广、主管部门多,缺乏一个统一的平台将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等信息统一起来。同时,国家尚未出台《绿色信贷指导标准》,缺乏系统性标准,虽在政策层面,已有一些关于绿色信贷标准的描述,但不够全面、系统,缺乏一个专门的绿色信贷产业目录。银行业机构甄别和选择客户上,所掌握信息不对称,且各机构“绿色信贷”政策要求并不完全不一致,造成银行在客户选择上面临诸多难题。

重点行业贷款存量不降反增。调查发现,融资平台、房地产等行业贷款不降反增,银行业机构执行调控政策力度仍显不足,重点行业信贷风险值得关注。一是当前在多项房地产调控政策作用下,多年高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市场的适度调整已成必然,一些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资产负债率较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等生存危机,甚至可能对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和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形成冲击。二是政府融资平台仍然存在着公司治理架构不健全、负债过高、偿债能力不足等问题,银行业机构在落实平台贷款担保和抵质押品整改等方面工作进展缓慢。

对策与建议

强化履行社会责任能力,提高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水平。银行业机构要大力提升小企业、“三农”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服务效能和创新能力,深化小企业“六项机制”建设,主动创新尝试推出适合小企业、“三农”需求特征的信贷产品,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放贷效率,切实提高金融服务薄弱环境的服务水平。积极推动金融服务外部环境建设,加强银行履行社会责任能力,大力开展信贷业务宣传和信用评价体系建设,科学有效配置信贷资源,确保实现银监会提出的小企业信贷和农业贷款“两个不低于”的目标。

把握信贷投放的导向作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银行业机构应继续加强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保障国家和省政府已审批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供给,加大对保障房建设、就业、助学等民生领域的信贷投入,全面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新规,实现信贷科学、合理投放,通过信贷投放的导向作用,持续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第5篇: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范文

2008年9月股神巴菲特18亿港元投资比亚迪新能源,同年10月英特尔投资2000万美元注资深圳创益科技,11月世界银行集团成员国际金融公司(IFC)向新奥集团旗下新奥太阳能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美元,并组织总计1.21亿美元的贷款……这些逆市行为不由令人感到诧异。

尽管充满各种风险,但中国已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新能源投资市场。近4年来,由于传统能源领域内存在诸多限制,外资主要涉足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市场。这的确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将从16%上升到21%。根据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统计,预测2010年太阳能产品的销售额将达到400亿元左右,而到2020年这一市场将达近千亿元规模。

据统计,在过去的2008年里有近高达6亿美元的私募资本进入这个行业。究其根本原因,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平均回报率高达20%,是中国最好的投资领域之一。而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到来似乎也给这个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全球金融危机逐步侵蚀中国实体经济,大批出口型企业倒闭、重工业企业减产、部分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但是也有人坐收渔利,钢材、硅料、设备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降,让不少光伏企业能够“笑傲”危机。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和光伏行业相关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未来原料成本有望降低40%-50%,光伏发电成本有望提前与传统发电成本接轨,光伏发电的商用和普及有望在两年内实现。发电成本降到每度1元人民币的可能性会非常大。如果光伏发电成本达到或接近传统发电的成本,那么对于中国这样庞大的市场,所带来的商业机会不言而喻,这或许是VC、PE在逆市中大笔投入绿能领域的真正原因。

第6篇: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范文

欧盟是低碳研究和新能源产业发达的地区。欧盟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2020年比1990年减少温室气体20%,到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20%、能源利用率提高20%、生物能源占运输能源的20%的整体目标。2009年欧盟出台《欧盟能源与气候变化一揽子方案》,鼓励更好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效,避免污染,控制与减少化石燃料排放,推行碳捕捉技术,开发新的低碳能源,积极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绿色产业作为支持重点。例如巴西积极支持低碳产业,推动生物燃料业的发展。巴西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跨部门的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为此,巴西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比如,巴西的国家经济社会开发银行推出了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碳市场发展迅猛。2008年,全球碳交易量增长至48.1亿吨,是2005年的近7倍。2009年虽然遭遇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碳市场仍然达到1440亿美元的交易金额。近年来,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以超过100%的速度递增。2011年碳交易的规模已达到1760亿美元,较2005年碳排放交易额108亿美元增长了15倍以上。在未来,围绕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将变得更加活跃,并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金融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从国际范围来看,制造业继续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梯度转移,新一轮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为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升级产业结构提供了机遇。国内一直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也迫使我们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产业的换代升级成为必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防治污染,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国际上,金融助推产业调整升级的成功例子有许多,韩国在这方面有好的经验。20世纪70年代,韩国确立了钢铁、汽车等十大战略产业,政府通过直接控制金融业进行筹资。80年代以后,韩国确立了“科技立国”的战略,重点发展电子和电器工业,政府通过利率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银行和民间资本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支持。进入21世纪,卢武铉总统提出“第二次科技立国”,包括利用银行业在内的多渠道资金,组织成立了科技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为实现自主创新构建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平台。纵观韩国产业升级换代的整个历程,在这么短的时间能成功实现三次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由高能耗高污染到高科技低排放,金融服务和创新的及时跟进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传统产业是相对于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工业而言的,主要包括钢铁、煤炭、电力、建筑、汽车、纺织、轻工、造船等工业。“十二五”时期,中国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还非常艰巨,其关键是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指导下,依靠技术进步,在提高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同时,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产业的升级换代主要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流程工业中的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链接技术;机械制造、装备制造、交通工具制造、电子产品制造中的产品生态设计、节约制造以及废旧机电产品的再制造。还包括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型建筑的生态设计和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金融业需要顺应传统产业换代升级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的层次和功能,实现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良性互动,从以下几个方面起到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一是对传统产业中的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提供资金支持。使信贷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等领域倾斜。同时对“两高一剩”产业建立行业准入门槛,设立环保评判标准和细则,以便提高绿色信贷的操作性。对不符合绿色贷款标准的企业予以“一票否决”。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过程中对技术依赖较高、资金需求大、可用抵押物少的特点,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贷款抵押方式,以技术专利、升级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等作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贷款抵押物,开拓试行多家企业联保贷款模式。二是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过程中需要采购大量设备的特点提供金融租赁服务。金融租赁是国外节能服务公司经常采用的融资模式和商务模式,既能有效地降低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负债率,又利于界定项目资产的归属。“十一五”期间一批金融租赁公司积极探索和尝试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节能项目的租赁业务,在建筑和工业领域都形成了成功案例,初步显现了金融租赁对节能服务市场的特殊功能。金融租赁在“十二五”期间有望成为节能服务行业的主要融资方法之一。三是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初期风险大、不确定性强的特点拓宽企业股权融资渠道。随着节能服务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核心竞争能力日益展现,获得风险投资和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将成为新的热点。因此,资本市场需要建立和完善制止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的体制与机制。通过立法明确证券发行和上市保荐机构的相关责任,并设立问责机制。四是针对农业产业化加大三农的融资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绿色经济的重要内容。中国农村经济经历了否定之否定和螺旋式上升的多个发展阶段。为了尽快改变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并向两型社会过渡,农业生产走集约式、产业化和园区化的道路势在必行。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条件下,农业生产将逐步改变分散的、个体的生产方式,在更高的层次上向集体生产方式复归。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私人农场和“公司+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创业增收;其中的关键要义是节能环保、生产高效和产品符合健康的要求。为此,金融机构应当想方设法,借助土地流转等制度平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将信贷、保险、信托、担保、租赁和新型中间业务等金融工具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服务于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安全、绿色和低碳的农产品生产及其深度开发提供再融资倾斜。

三、绿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除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绿色产业的发展也是关系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核心内容。“十二五”时期,中国政府已经将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六个方面谋划“十二五”时期中国的绿色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国绿色产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在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中,有2100亿投向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带动全社会2万亿的投资。据预测,到2015年,绿色产业增加值将达5万亿元,相当于同期GDP的10%左右[3]。因此,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市场层面,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都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中国绿色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4年,中国环境保护工业协会成立,当时全国有近1000家生产环保设备的工厂。1988年,国务委员宋健提出了发展环保产业的问题,环保产业替代了环保工业,也成为了绿色产业的前身。90年代以来,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从以环保机械装备为核心向环境产品、环境服务和环境建设多领域、全方位方向发展。2009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4525亿元,比2005年增长89.5%;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1.30%提高到2009年的1.33%。“十二五”期间,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污水处理领域、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固体废物处理领域以及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环境监测仪器行业等其他相关产业。绿色产业的发展,包含大量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比如,环保节能产业投入大,投资回收期较长,传统的信贷审核方式难以满足环保节能产业的信贷需求。因此,金融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以金融创新作为驱动力。首先,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发展绿色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鼓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绿色产业风险投资的发展,引导风险投资与发展绿色产业所需要的科技资源相对接,将是否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纳入国有风险投资基金的考核,出台政策鼓励社保、保险等长期资金利用风险投资渠道进入绿色产业。其次,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支持绿色产业。根据绿色产业的特点不断修订创业板的新股发行条件,推动绿色资源类企业和项目发行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产品。银行可通过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吸收大量中长期稳定资金,再以贷款或其他金融工具投资于一些周期长、规模大的以循环经济模式运营的环保型产业或生态工程项目;既可以解决环保型企业资金的不足,也可以优化其资产结构。再次,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市政公用绿色产业市场化改革。积极为BOT、BT、TOT等多种建设经营模式的绿色公用项目提供融资。该类建设经营模式大多牵涉到企业与政府间对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移交等方面,具有政府补贴或政府担保等特点,能够将企业的经营实力与政府的社会管理经验、政府的声誉有机地结合起来。金融机构对该类绿色项目发放贷款风险低,收益稳定。最后,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服务功能。鼓励大型商业银行加强对绿色产业的服务力度,建立能专门为绿色产业服务的专业性中小金融服务机构,激励担保机构为绿色产业的信贷进行担保,加快保险创新力度,推出针对绿色产业的专项保险产品等。我们应该看到,绿色产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各种方式与传统产业伴生成长。有可能是传统行业作为新兴产业供应链的一部分,嵌入新兴产业内部,如传统的玻璃制造业为光伏行业提供太阳能电池的玻璃基板。也有可能是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提供依托,如传统的物流业对电子商务的支持。还有可能是传统产业凭借资金、销售网络的优势,搭建运营平台,使新兴产业与消费者实现对接,主导新兴产业的发展,如国家电网筹建的全国汽车充电站网络,就是对电动汽车行业的极大支撑。因此,走“新旧结合”的发展路径,也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持。可以尝试研发嵌入期权等资本市场工具的信贷产品;可以与风险投资等直接投资机构合作开展业务;还可以与保险业合作,通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专项保险,创新风险分担和损失赔偿机制。可以说,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是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两个轮子,两者缺一不可。

四、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第7篇: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环境影响

通常我们所说的绿色设计包括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即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运用自然资源,降低或者是避免对环境的污染,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建造的一种建筑。绿色建筑是一种新时代的设计观念,为以后的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分析

据了解,建筑物在其设计、建造、使用、拆除等整个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与此同时还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建筑正是秉承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建筑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节约能源 绿色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空气流通、日光利用、自然环境等综合因素,运用最新的理念和最先进的技术去解决生态节能问题,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机系统。

2、回归自然 基于对工业化弊端、现代设计思想的反思,生态环境、生态建筑成为主流设计理念。绿色建筑在设计上力求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相互融合,拉近了人与大自然的距离,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3、营造健康的居住空间 绿色建筑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惬意的居住空间,内部的装修材料和建筑材料力求对人体健康无害,室内湿度和温度适宜,空气清新,使人们在居住空间中身体健康,舒适愉悦。总之,绿色建筑使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生态保护与居住品质的共同需求,这是现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的命题。

二、绿色建筑、环境之间的关系

1、绿色建筑与地域的关系 每一个地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建筑模式和文化内涵,绿色建筑要按照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在运用先进技术的同时,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经济条件、文化底蕴等综合因素。

2、绿色建筑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运用科技手段例如空调来改变生活和工作环境,虽然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却消耗了巨大的能源,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绿色建筑针对现代建筑模式对人类产生的负面影响,充分考虑气候与建筑的关系,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按照人体对环境和气候条件的舒适度要求进行建筑设计。

3、绿色建筑与能源的关系 曾有研究表明,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整体污染中,建筑业涉及的环境污染比例高达百分之四十,例如,现代建筑很多都大面积采用玻璃幕墙,这一点就对能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为玻璃幕墙建筑冬冷夏热,因此必须依靠空调调节室温,以至于这类建筑的空调能耗比一般建筑高出三倍。而绿色建筑运用的是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效率,力求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过分依赖,同时也有效地保护了自然环境。绿色建筑有效地符合了人们的居住要求与精神需求,不仅可以创造出通透、有亲和力的空间,更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营造一种节能舒适又环保的建筑体系。

三、绿色能源的运用

绿色建筑在能源的使用上应该选择无污染、可再生,取材范围大的。我们所了解的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分布广泛,对环境危害小,可以作为优先考虑对象。如果以上资源可以被有效利用,一方面可以减少能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过度开发不可再生能源。目前国内外经常采用的被动式采暖、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PV系统等都是对这种绿色能源充分利用的形式。通过采取建筑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土壤蓄热蓄冷等措施都能有效地减少建筑制冷、采暖和照明的能耗量。

四、绿色建筑材料的开发、利用

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使用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进行处理而生产的无污染、无放射性,有利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力求以最低限度的环境污染、最小的资源消耗为代价,最大幅度地减少建筑能耗,为人们提供一种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

1、绿色建筑材料的分类

⑴ 竹制建筑材料 竹子种类繁多,生长周期短,加工制作过程非常简单,极大节约了能源的投入。竹材的用途广泛,不仅可以用来制作装饰品,也可以用于制作室内外装修材料,既环保又给人们传递一种自然清新的感觉。竹制品硬度高,耐磨性强,承载力远远大于木材、钢筋、水泥类建筑材料,但是使用竹制建筑材料的花费却比常规建筑材料低很多。可以预言,竹制建筑材料将成为绿色建筑领域的新宠。

⑵防水材料 现代绿色建筑防水材料的功能多样,不仅具备基本的防水功能,而且具有保温、去污等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了环境,如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这种涂料不仅防水性好,而且有水泥类胶凝材料高强度,易与潮湿基面粘结的性能,是一种无毒无害、施工简便的新型绿色环保防水材料。

2、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 黄土高原的生土建筑,就是有效利用绿色建材的代表,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方式,在建筑的谱系上占有重要地位。生土建筑是指用未经焙烧的土修建的建筑,施工简单、能耗低、便于就地取材,它取之自然,融于自然,冬暖夏凉。同时竹建筑也是绿色建筑的一个典型代表。竹子在绿色建筑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发挥其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很多优点,例如竹子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的灰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竹林的屏障具有较好的防风、抗震能力,具有十分强大的生态效益。总之,绿色建筑材料与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完美融合,不仅有效满足了人们回归自然保护环境的精神需求,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发展前景广阔。

3、绿色建筑材料的高效利用 老子曾经说过:“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绿色建筑设计节材策略的直接经济效益来自建筑垃圾减排。首先,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可以减少构成建筑这个系统的要素,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损失与能耗。其次,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采用高性能、低材耗、耐久性好的新型建筑体系,可以节约施工成本,减少材料浪费,降低废弃材料形成的污染。

五、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使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可持续发展,能够使自然、文化、经济、技术等各方面重新调整并有效的与绿色建筑相统一,形成有机的整体。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势必成为一种全新的建筑体系,它能够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以后的建筑理念提供科学的依据。

六、结语

当今绿色建筑的应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它从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路线,由此可知,其发展前景广阔、有足够的理由将其普及。基于我国设计师技术水平不完善,开发商的融资环境较差、政策扶持力度弱等原因制约了绿色建筑的推广。面临以上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宣传绿色建筑,使之深入民心,通过实践唤起市政部门和开发商的重视度,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的全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俏倩。浅谈如何做好绿色建筑设计[J/OL]。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2,(6

第8篇: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范文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人们意识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不断发酵的欧美日债务危机更是宣告传统的消费模式已经破产。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于2009年提出了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2010年10月,国务院提出计划用20年时间来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促进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新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是整个宏观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向,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与积极支持是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新产业选择原则

    3.1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提倡绿色消费,即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消费已成为主流,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因此选择需要着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就要遵循这样的原则,选择那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能源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领域,进行重点培育和拓展。

    3.2市场需求大

    市场需求是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所选产业产品应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长期的需求。

    3.3技术先进

    所选择的产业产品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能够集中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4防范产业发展风险

    目前新产业发展前景大,市场格局尚未成型,但已呈现出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应避免一哄而起,浪费资源的现象。各行业发展都有其规律和周期性,因此,在选择新产业、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需要系统地考虑其产能过剩、核心技术、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等风险,并趋利避害地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工作。

    4新材料产业投资前景分析

    4.1国家政策支持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正式出台,包括新能源材料、功能膜材料、碳纤维材料、复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将会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4.2市场规模

    2010年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已超过8000亿美元,由新材料带动而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则是更大的市场。《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15年达到2万亿元总规模的目标。与2010年约6500亿元的产业规模相比,新材料产业“十二五”末的产业规模将是“十一五”末的3倍。

    4.3准确把握发展方向

    从《决定》看出,政府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具有明显的优先次序:“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和半导体照明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当前新材料发展呈现出高性能化、高功能化、高智能化;复合化;环境化等趋向特点。因此,准备把握政府支持的发展方向重点,认清当前产业发展形势是企业选择新材料产品的重要前提。

    4.4进入新材料产业的公司定位

    拥有核心高新技术的公司,融资能力强的公司,能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的节能环保类公司,具有独特市场渠道的公司,拥有核心人力资源保障的公司。

第9篇: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范文

对此,兴业银行管理团队作了详尽而又令人信服的说明。当投资者问到应当怎样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时,该行行长李仁杰表示,从长远看,他坚定看好中国经济,就目前而言,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的外贸进出口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国际化受到冲击,工业化也面临产能过剩的矛盾,在外部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作用下,国际化和工业化作为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有限。因此,拉动内需的重点在于城市化,加快推进城市化已成为经济刺激的引导性方向。“城市化意味着港口、铁路、公路建设,简而言之,就是房子、基建。这些领域都是本行强项,所以本行非但不受影响,还面临许多重要机会。做银行就是在风险和收益之间灵活保持平衡。”

事实上,经过6年多的持续快速发展,兴业银行2009年上半年在资产和负债规模超预期增长的情况下,不良贷款率下降至0.7%的历史最低水平。有机构投资者感言,公司在保持信贷规模较快扩展的同时,把握住了风险控制的根本原则。

治理层面:植入绿色基因

在传统意义上,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作为国内领先的绿色银行,兴业银行开创性地拓展了商业银行传统风险管理范畴,将环境社会风险纳入其内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在治理层面注入绿色基因,推进银行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完善。

2008年3月,兴业银行第六届董事会第七次会议将“研究拟定银行社会责任战略和政策,监督、检查和评估银行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作为董事会执行委员会的一项职责予以明确,并将其正式写入新修订的《董事会执行委员会工作规则》,确认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金融作为核心理念与价值导向,并用以指导经营管理和业务活动。

2008年底,兴业银行董事会制定并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政策》,将环境因素纳入商业决策的考量范围,通过建立科学、紧密、统一的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体系,落实和加强环境社会风险管理,支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兴业银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领域的原则性、导向性、纲领性规范文件,该政策旨在从根本上提升银行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能力,促进管理规范化,既涵盖了银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的指导方针、声明与承诺、职责与机构、适用标准、管理措施、管理流程、信息披露等基本内容,又着重体现了对组织机构和信贷制度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定位与规划。在该政策指导下,兴业银行积极着手构建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全面定义银行风险,加强信贷业务的环境社会风险评估,将环境和社会因素纳入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中,为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

兴业银行董事会对环境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视,实质反映了其公司治理理念从早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到“构建和谐多元利益主体”的升华。近年来,尤其是以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为契机,兴业银行进一步探索履行社会责任与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公司治理之中,落实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具体环节。

目前,兴业银行已经形成了“董事会-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相关部门”这一比较科学和完善的风险治理框架,各层级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在这一风险治理框架下,兴业银行加强风险监控力度,积极开展行业调研分析,摸清风险状况,下发风险提示,并通过制定《风险容忍度管理办法》,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社会与环境风险等指标进行定期监测、预警、评估和分析,同时成立压力测试工作小组,协调组织各类风险的压力测试工作,为有效识别银行可承受的风险提供有价值的计量参考。此外,在银监会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基础上,兴业更严格地将信贷资产风险细分为9级,对正常和关注类贷款的分类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并根据贷款的不同级别,采取不同的管理政策。

2009年,兴业银行董事会提出了“坚持按照商业银行规律办事,求质量、保稳定、保安全”的工作新要求,其中保安全的关键一条是“重点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完善体制,改进工具,持续健全内部控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

对可持续金融领域风险管理的积极作为,高建平董事长认为,这实质上源于兴业银行董事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将其作为公司治理理念予以持续深化和提高。

能效融资:践行风控新思维

自2006年5月,兴业银行联合国际金融公司首创推出能效融资项目(亦称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专门面向环保、节能和开发使用新能源的企业和项目发放贷款。

如果说银行传统贷款模式是赚利差,主要看重抵、质押物,那么在绿色信贷领域这个方式行不通。“我们做绿色信贷的时候,这些企业多属创业型、科技型企业,所以一般会出现没有充足抵押物的情况,同时它们未来的现金流都相对较好,但风险也比较大,收益不确定。” 兴业银行企业金融部总经理朱力勇介绍说。

为了适应能效融资的新需要,兴业银行从风险控制、组织管理、信贷流程、团队建设等层面做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

信贷流程方面,跟一般贷款比起来,节能减排项目融资更要注重项目贷款的实地考察,并咨询外部专家,询问和该项目有关的技术部分,并了解该项目能节约多少标准煤和减少多少二氧化碳排放,确保清楚并遵守有关社会和环境的法律法规。业务中充分体现了社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所有的贷款项目在审批前都需要进行专业的项目属性认定,包括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测算项目的节能减排效果、项目实施的技术成熟度等。

风险控制方面,节能减排融资是依托新的风险管理工具,科学分析、正确把握且着重考量借款人和项目现金流,侧重于第一还款来源的有效性,大胆创新并运用信用增级方式。

“‘信用增级’也叫信用捆绑。”朱总解释说,对于从事环保发电或供气的项目,银行采用的有效办法是和企业约定好――如果不还款,它客户的钱就直接划到银行;如果按时还款了,后续贷款时可将利率适当压下来。”

能效融资的优点是融资速度快,不需要抵押物,今后还有信用增级激励。“这些项目在节约能源的同时,通常伴随提高产量、产品质量、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废品率等附加效益,环境效益也十分明显,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大气悬浮颗粒物和污水等污染物的排放。并且目前为止这些项目还没有出现不良贷款。”朱总表示。

此外,在团队建设方面,兴业银行业务营销团队逐步专业化,总分行内培育了一批节能减排业务的专业营销人员,并在项目的审查审批过程中,也积累了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经验。

为了提高员工认知和能力建设,兴业银行还建立了自学、部门内部培训,行外专家培训、行内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机制,以加强员工对该领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兴业银行企业金融部可持续金融中心负责人感言,技术含量高、风险控制要求高等因素,一方面给商业银行业务的开展带来较高成本,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进入壁垒和核心竞争力,节能金融服务目前还属于银行业的“蓝海”。

商业模式升级

从2002年专注发展对公批发和资金业务、强调规模扩张到近年来的能效融资及加入赤道原则,强化风险可控的可持续金融理念对兴业银行的商业模式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6年来,兴业银行从对公批发为主向批发、零售兼营转变,从规模扩张向有效风险控制下的利润导向转变。具体业务上,公司业务初具领先优势,零售业务尤其是信用卡业务开始实现盈利突破;全国统一客服热线、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日益健全。

特别是“银银平台”,是兴业银行同业业务中颇具特色和发展前景的领域。在银证、银保、银基多年来合作实践的基础上,兴业银行推出“银银平台”品牌,致力成为中小金融机构的银行服务专业提供商。银银平台业务以“共享资源、创新服务”为基本理念,通过输出核心产品、服务和技术,与拥有区域性网点优势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成长,从而达到中小型银行的和谐共生和多赢局面,并力争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的网点服务便利和更优质的整理金融服务。

目前,银银平台覆盖了支付结算、财富管理、科技管理输出、资本及资产负债结构优化、融资、资金运用、外汇、综合培训等业务板块。在实际操作中,兴业银行通过输出管理和技术、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实现创收;中小银行则提高了服务客户的能力和水平,留住了客户,提高了竞争力。与此同时,合作各方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各有侧重,合理分工,还有利于强化自身在特定领域的特色和优势,避免伴随同质化发展的重复建设。

从更高的角度看,银银平台是践行社会责任的可持续商业模式之一。“我们把它叫‘高速公路’,让城商行农信社等中小金融机构的系统(例如柜面系统、灾备中心)和我们连接起来。中小银行节省从科技到员工培训各项投入的同时,提升了金融服务。”兴业银行总行同业业务部总经理郑新林说。

利人亦能利己,通过修通这样的“信息高速公路”,将银行产品有效输送出去,兴业同样收获了渠道网点。“就网点数量而言,国内的大行,如工行全国接近有4万个,建行有3万个,交行有1万个,而兴业银行仅有约450个网点。通过这样的多赢模式,兴业银行的网点可实现十几倍甚至数十倍的增长,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主流银行。我们推广这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业务模式,实际上也是兴业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过程。” 郑新林介绍。

银银平台,拓宽了国内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思路,开辟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和业务模式,运用差异化的竞争手段突破金融产品同质化的“怪圈”,驶入广阔的“蓝海”。据悉,截至2008年末,与兴业银行签约合作协议的中小银行达到202家,实现系统联网上线138家,柜面连接网点约1万个;2008年全年实现理财产品销售约155亿元,今年1季度即已实现56亿元;科技管理输出业务成功上线6家城商行,1家村镇银行。

尽管兴业银行的可持续商业模式作出了大量的探索,但公司董事会并未止步于此。对于2009年的工作,兴业银行董事会提出“转型依然是今年业务工作的主线”,这体现在金融创新、专业服务、交叉销售与结构优化上。“可持续性既是好的管理,也是好的业务。”高建平董事长强调。

绿色转型:国家利益的召唤

从工行最早实践绿色信贷,到兴业银行加入赤道原则,折射出中国金融机构渴望实现绿色转型的迫切与坚持。

在中国,环保问题并非一时一事,离开经济问题谈环保无异于缘木求鱼,也不可能靠环保部门与一两家金融机构就能完全解决,因此还需要有更多务实的新形式,而眼下接受赤道原则、加速绿色信贷转型已具有相当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的项目融资日益增多,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因为没有注重环境和社会责任的评估,没有监控项目的环境保护和劳工保护而遭遇国际规则“阻击”并不令人吃惊。中国不能简单地将国际NGO的批评看作国际竞争对手设定的“新贸易壁垒”,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严于律己”,按国际准则和惯例行事,避免在金融业上沦为以较低的标准“向下游竞争”的推动者。因此,遵守赤道原则实现绿色转型,是中国实行“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

加速绿色转型,也是中国现实国情的迫切需要。2007年上半年,中国工业平均增加值增长18.5%,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更是增长20.1%,高于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同时期,全国大型恶性水污染事件频频发生。作为单纯的行政手段,“区域限批”和“流域限批”已是环保总局现有法规内最强力的措施,从现实来看,难以从根本上遏制“两高”企业的扩张趋势。

从国际分工看,由于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大量产品的出口加剧了中国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据估算,约30%的二氧化硫、25%的烟尘和20%的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源于出口贸易,承担了发达国家巨大的转移排放。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加速发展新能源,尤其是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以后,强调新能源发展,通过了新能源法案。

环保部长周生贤指出,应该把应对金融危机看作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环境保护、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机遇。积极扩大内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毫不松懈地推进主要污染物的减排、促进十大产业振兴调整规划的落实、切实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统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以及倡导和引进绿色消费。

央行金融稳定局的官员认为,采纳赤道原则,接受NGO等利益相关者的监督,担负起应尽的环境与社会责任,符合中国长远的国家利益。

事实上,实施绿色转型、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也是银行业自身发展刻不容缓的要求。按照改革的时间脉络,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演变清晰地划为三个阶段。1997年国内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阶段,银行风险管理理念薄弱,风险管理体系缺乏,资产质量和经营绩效差,造成银行业累积了大量不良资产,对国内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在1998―2003年的银行业市场化改革阶段,贷款的信用风险被逐渐关注,信贷风险的评估和确认成为改革的主要目标,符合国际惯例的贷款五级分类普及,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逐步建立,部分银行开始改革审贷制度和信贷流程,银行资产质量风险有所降低,新增不良贷款得以控制,银行经营绩效有所提升。而从2004年至今的银行业股份制改革阶段,全行业开始全面推进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改革,不仅信用风险得到持续关注,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开始得到重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开始建立。

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银行业发展还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量化管理落后,衍产品金融市场尚未形成,风险管理工具缺乏,巴赛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对我国银行来说不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在过去粗放的风险管理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以引入赤道原则实现绿色转型为切入点,有助于银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进而促进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全能银行业务模式正在加速形成,这似乎为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转型指明了方向。据悉,在此次危机中,那些损失最惨重的是独立的投资银行以及固守基础银行业务的规模较小的银行,它们没有足够的规模和多样化的业务,来消化抵押贷款和公司债券违约不断增加所带来的损失。而那些混业经营的全能银行虽然也因金融危机的影响亏损累累,但其凭借低杠杆和雄厚的资本金实力、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便捷的央行借款通道具有更强的对抗金融危机的能力。相对严厉的监管和保守的风险管理策略也使得这些全能银行和业务较为多样化的机构相比之下受到的冲击较小,更容易渡过难关。而以中国银行业现有初级粗放的经营模式,因为核心竞争力缺失,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前景难言乐观。

留给中国银行业的时间已经不多,加快风险管理模式和商业经营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结语

当前,我们正处在从化石能源时代向可再生新能源时代的转折点,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关键节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而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都会孕育着新的技术革命,每一次能源变革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成果,改变产业结构,改变人们的生活。中国银行业把握规律、与时俱进,深入推进绿色转型,既是对社会履行应尽的责任,也能在这场脱胎换骨的变革中开拓新的增长空间,真正引领与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兴业银行卓有成效的探索,至少给国内银行在可持续金融发展战略下实现风险管理模式和商业经营模式的转型以两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