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媒体的现状范文

网络媒体的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媒体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媒体的现状

第1篇:网络媒体的现状范文

Study on the Formation and Situation of Public Opinions From

Network on Campus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SU Honglin

(College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Yanche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Yancheng, Jiangsu 22400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 the university, the network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ublic opin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opinion of university campus network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positive guidance strategies.

Key words new media;university campu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0 引言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校园网络的快速普及,信息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高校校园网络(如校园BBS、校园贴吧、微博、微信等)迅猛发展,已经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校园网络舆论涉及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也反映着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和谐校园舆论环境,是21世纪赋予高校的一项新的使命。

1 校园网络媒体简介

(1)校园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主要有校园官方网站、校园BBS、校园贴吧、当地社区门户网站,以及师生的个人微博、微信等。校园网络媒体全面展示了老师和学生的的学习环境、工作进展、文娱生活、休闲运动等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校园里辐射范围最广、访问量最大、热度最高的主流媒体之一,是师生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交流学习、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对师生的工作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校园网络媒体的特点。校园网络媒体与其它传统媒体相比,存在着巨大的传播优势,具有传播快速、传播范围广、内容丰富多样、检索方便、可多媒体传播、互动性强等特点。校园网络媒体成为越来越多师生获取信息、交流学习的重要途径。

(3)校园网络媒体的作用。高校网络媒体贴近师生的工作学习,成为校园舆论传播、新闻速递、宣传教育、互动交流、娱乐休闲的重要途径,成为师生学习、工作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院网站成为学生查询教务信息、课程成绩、考试报名、提交作业、问卷调查、师生课后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校园BBS是学生讨论校园文娱生活的主阵地,在这里有校园动态、学术讨论、心情物语、影音欣赏、版友求助、跳蚤市场等;个人微博、微信成为越来越多师生朋友圈交流分享的主要媒介。

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1)舆论环境高度自由与舆论方向难以约束并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是匿名的、自由的、开放的,这就造成舆论环境的高度开放。校园网络舆论的参与者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高校网络舆论内容从国内外时事到师生身边事,无所不包、无所不及,积极与消极并存,真实与虚假并存,理性与偏激并存,内容包罗万象,观点五花八门,舆论的方向难以约束。

(2)舆论主体复杂多元与合理诉求渠道不畅并存。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主体复杂多元,每一个网络参与者既是一个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者也是一个舆论的制造者。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诉求,造成了网络舆论的主体的个性化、多元化和不可预测化。由于学校提供的合理诉求渠道少且不畅,或是学生根本不清楚如何去有关部门诉求,这时校园网络成为他们最好的诉求表达、监督学校行为的信息空间。

(3)舆论客体群体极化与媒介素养教育滞后并存。校园网络舆论的客体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他们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如学习经历、生活环境、价值观念、年龄相仿,因而他们在舆论中会倾向于一致性的结果,易造成群体认同感。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滞后的情况下,看待问题时不全面,极易产生偏激的观点和行为,由于群体的认同感,会使舆论向错误、极端的方向偏移,甚至可能会被一些过于极端化的小团体将舆论激化,从而升级为网络群体性事件。

(4)舆论传播立体交互与校园媒体引导乏力并存。校园舆论立体交互,现代网络媒体的反应快速,覆盖广泛,校园BBS、贴吧、个人微博、微信、QQ等朋友圈迅速传播。目前,校园网络媒体却存在重说教轻宣传、重管控轻引导、重建设轻服务、重管理轻沟通,在面对焦点、热点问题不能积极主动应对,引导乏力。

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策略

(1)精心构建和谐校园,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学院应首先从自身建设出发,精心构建和谐校园,才能塑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儒雅的学习氛围、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生动形象的课堂、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温暖如家的生活服务、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等等都会给舆论客体一个良好的舆论评价。同时要优化网络舆论环境,积极处理网络舆情。对于网络舆论讨论的热点问题,要做好耐心解释工作,及时反馈处理、跟踪回访,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为一切学生服务。

(2)加强媒介素养培训,提高舆论参与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是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问题之一,加大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高校应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视野出发,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评估思辨、学习创造的能力,提升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升学生自觉遵守网络法规的能力。学生媒介素养提高了,自然从源头上减少了校园网络中的非理性言论,让流言止于智者,学生才能在价值多元化、信息繁杂化的网络世界明辨是非,去伪存真。

(3)真诚面对校园网络舆情,重建解决问题的渠道。校园网络是学生与校方进行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校方应在校园BBS中开辟专门的交流窗口,并安排专门教师负责管理。通过交流窗口,第一时间得知学生的诉求、问题、困难等,并将收集到的这些问题及时反馈到归口本门,并要求相关部门在规定的时间里就问题进行响应、解决。让校方真诚地面对校园网络舆情,重建解决问题的渠道,同时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有问题就在校园BBS互动交流窗口反应,就一定能解决问题,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减少了不良情绪的发酵升级造成消极舆论的传播。

(4)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净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校园网络是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来源,是各种舆论滋生的温床,因而,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是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网络舆论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学校要首先制定一套完善的校园网络制度保障体系,从制度上规范校园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比如《XX院校校园网络管理制度》、《XX院校校园网络信息条例》、《XX板块发帖回帖规则》等。在建立制度的同时,要有一支专门的立体式校园网络管理队伍,包括学院网络管理专职教师、学生校园网络自律会、BBS站长和版主等。这支专门的管理队伍可以渗透到校园网络的各个部分,融入在网络舆论的最基层,可以及时了解网络舆论的情况,构建的高校BBS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实现了从省市信息监控中心、高校、校园网络中心到BBS站长,再到各个讨论区的立体式校园网络监控体系,可以有效地监管和引导校园网络舆论。

第2篇:网络媒体的现状范文

>>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风向标 中国网络媒体发展六大态势 2007年的中国网络媒体 论中国网络媒体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浅析中国网络媒体发展对传媒行业的影响 中国网络媒体各地行 中国网络媒体2006年度新闻风云榜揭晓 从当当阿和亚马逊的比较看中国网络书店的发展 中国网络媒体论坛聚焦网络新生态 2011年的中国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 2010年的中国网络媒体与网络传播 中国网络媒体未来营销模式 从“网易新闻”看中国网络新闻的应对策略 中国网络媒体的伦敦奥运会报道与市场营销趋势 中国网络媒体监督的局限性及完善路径 推动中国网络媒体变革的七大博弈 基于跨文化传播视角的中国网络媒体对外传播现状分析 中国网络媒体跨文化传播的危机与出路 中国网络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状况的分析 汶川大地震:中国网络媒体的嬗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④张志安:《深度报道的轨迹回望与问题反思――以新闻专业主义为视角》,《新闻与传播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卷

⑤金萍华、殷晓蓉:《网络新闻的现状与前瞻――2007年网络新闻国际研讨会摘要》,《新闻记者》2007年第8期

⑥刘建明:《好新闻、大新闻和新闻价值的量化》,《当代传播》2008年第1期

⑦西伯特、彼得森、施拉姆、戴鑫:《传媒的四种理论》第76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3篇:网络媒体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传统媒体 新媒体 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150-01

2013年对我国新闻传播也提出建立“现代传播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就是新旧媒体的融合。新媒体正处于发展的最佳时期,传统媒体若是没有走出创新的道路,必然要被新媒体挤出媒体市场,怎样才能走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路径,我们根据当下的媒体发展环境、应对措施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媒体的发展环境

1.媒体的现状

网络时代对于媒体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媒体由于网络的冲击,发生巨大的变革,由于新媒体的参与,媒体的格局发生变化,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彼此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面临新媒体如此猛烈的发展趋势,传统媒体产生生存危机,其要以新思想、新观念,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融合发展的新道路,任何应对措施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和舆论导向。

2. 融合的必然性

网络媒体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消除各个媒体、国家、产业、之间的界限,实现媒体的大融合,其受众群包括所有的群众,并且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成本低廉,门槛低,可重复性,可搜索,传播范围广、打破空间限制的优势。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取适合自己的信息接收,而传统媒体具有一定的被动接收性,同时用户的参与度也不断加深。网络媒体还可以根据特殊用户的需求,点对点的实施专项。

传统媒体由于多年发展,其权威性和丰富的资源决定其并不会快速消亡,新媒体却正处于最佳的发展期,两者的融合使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媒体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扩大传播范围,开展媒体业务,打破媒体界限,与各个商业相互合作,丰富自身的传播渠道,这样促使传统媒体与时俱进,同时也是网络媒体内容主提供方,两者融合,互助互利,共同创建现代传播体系,促进我国媒体与国际媒体逐渐接轨。

二、融合道路的应对措施

1.观念的转变

网络媒体的发展逐渐改变媒体的发展模式,其具有信息的即时性和海量性,信息交流的平等互,充分体现受众的主观能动性。传统媒体必须深刻认识到媒体发展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单向传播的方式、适应受众的选择功能,建立双向传播的模式,注重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根据受众的需求,建立个性化、针对性的用户体验的网络媒体。

1.分析受众,找准市场定位

传统媒体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其如何扭转不利的局面。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深入受众的心理,往往来自于传统媒体的信息更加容易获取人们的共识,但是其灵活性远不如网络媒体。利用两者的优势,传统媒体可以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网络媒体。

电视网络建立并不仅仅是电视栏目的移植。首先是对媒体受众的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可知,网络媒体的受众大多数为年轻人,他们更加关注的是曝光率和粉丝数,而传统媒体的重点在于收视率和可视性,因此电视网络公布的视频应该针对年轻人关注的话题进行传播,才能真正融入网络媒体;其次是根据受众的不同,传统媒体应该对公布的信息进行调整,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可以根据其公布的信息和视屏的浏览量和转发量来逐渐调整其公布的内容和风格,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

2.资源共享

无论是新兴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其吸引受众的亮点仍然是内容。现今我国媒体多样化的发展趋势,2003年我国首次成立中央数字电视传媒有限公司,其负责央视付费频道市场化的运营现今数字频道基本普及,还增加30多个境外频道,除了网络电视、还有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网络媒体将这些媒介集成在一起,丰富网络媒体的信息资源,为受众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3.增加受众的参与度

网络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伴随性,人们不仅仅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浏览信息,还可以通过投票、发表言论和搜索等途径参与信息传播。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新型媒体传播途径的多样性,采取不容方案进行传播,增大受众的点击率,以此同时传统媒体利用新兴媒体受众参与度高的特点,增加传播信息的互动因素,将受众作为传播媒介的一个重要成员。传统媒体也尽可能的利用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利用图片、视频、文字等充分体现自身丰富的资源,更好的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

三、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

根据媒体的发展现状和媒体融合的必然性可知,媒体的发展不仅仅是单个方面的突出就可以立足于媒体市场,未来媒体的发展必然呈现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的发展模式。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道路中,内容、网络、终端、技术、资本、人才和受众是决定其主流媒体地位的发展要素。七个要素的相互依赖、整合才能持续保持传统媒体的主流媒体的地位和舆论导向的权威性的不动摇。

传统媒体在未来几年的发展道路上主要建立三个内容:一是融合媒体的信息指挥中心;二是整合信息内容的汇聚平台和技术平台;三是建立信息汇聚平台、语音视频共享平台、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平台。

未来媒体的发展要遵循融合媒体的发展规律,以网络媒体为主体,遵循受众的意愿,建立用户体验的融合媒体,即抛弃传统媒体的专断独行,我播你看的传播模式,而建立面向用户、你爱我播、互动参与的传播模式,媒体和用户融为一体,在潜移默化中控制正确的舆论导向,而非实施传统媒体的霸权主义。

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融合道路要以互联网为主体,顺应网络媒体的发展规律,正式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为融合道路建立良好的政治和市场环境的基础,并且重视市场机制的运作,两者在竞争、合作中互助互惠,共同进步,形成双赢的局面。

结语:综上所述,21世纪是信息大爆发的时代,网络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现代传播体系必然要正式网络媒体的积极作用,真正认识到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融合的必然性。传统媒体在融合道路上不断丰富传播形式,优化传播内容,顺应受众需求,逐渐将其融合到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中,顺应现代媒体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立斌.传统广电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路径分析[J].科技传播.2010(14)

[2] 朱春阳、张亮宇、杨 海.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目标与路径[J].新闻爱好者.2014(10)

第4篇:网络媒体的现状范文

网络访谈栏目作为网络媒体的一个重要的传播手段,其发展和变革的速度也相当快。麦克卢汉对于几种传统媒体的个曾经有过一种相当清晰的表述:“广播延伸了人们‘听’的范围,电视延伸了人们‘看’的范围,而报纸扩大了人们‘想’的范围。”而网络访谈栏目在“听”、“看”、“想”上都更大化的延伸了人类的感知范围。通过网络访谈栏目,网络媒体不仅可以提升网站的点击率、扩大网站的影响力,更能够带来直接和间接的商业效益。因此,网络访谈在网络媒体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现状:三国演义各领

主流网络媒体访谈栏目现状:主流网站在网民的接受心理及浏览习惯的培育与引导上往往更具有号召力与权威性,这些网站的节奏、用语、运作思路及模板的采用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着中国网络媒体的水平与风向。

主流网站国家级的以人民网和新华网为代表,这两家属于同一级别的竞争,人民网的访谈栏目以强国论坛为载体,与网友的互动性很强;以内容为核心,访谈的编采十分精良;同时辅以图片和视频,使形式上更加丰富。新华网的访谈栏目,页面形式比较灵活,有的以视频为主;有的以文字+图片的直播为主;有的制作成专题页面,标题制作成图片突出处理,信息量大。因为是国家级的主流网络媒体,访谈主题涉及政治、经济、娱乐等各个方面,而且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嘉宾都是最高端的人士。

商业门户媒体访谈栏目现状:商业门户最大的两家就是新浪和搜狐,搜狐与新浪一直以来竞争激烈。但总体来看新闻报道上新浪处于相对领先地位,这里主要比较分析一下新浪科技频道的访谈栏目。

新浪科技频道的访谈栏目的总汇名称是《科技面对面》,内容分为:总裁在线、对话3G、创业访谈三部分,除了这种系列的访谈外,还有根据热点事件或者利用各种会议等不定时推出的访谈。新浪科技频道的访谈栏目的最大特点是所有的访谈栏目都是视频的,搭配上文字实录和少量的图片。新浪科技频道对通信信息行业的报道和介入比较深,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通信专业网媒要善于学习其反映能力和行动能力,在某些思路上更要注意借鉴。

通信专业媒体访谈栏目现状:目前全国专注于通信行业且形成品牌的网络媒体有十几家,我们选取几家有代表性的行业媒体来分析。中国信息产业网、通信世界、飞象网及C114,它们各自的背景不同,反映在访谈类栏目的建设上,从思路、观念、制作套路及风格追求方面均各具特点。

(1)通信世界网与飞象网

因为创办飞象网的主编是通信世界的前主编,因此通信世界网与飞象网在访谈类栏目的风格上比较相似,同时相比之下飞象网的访谈要更胜一筹,所以这里主要分析一下飞象网访谈栏目的建设。飞象网的访谈类栏目有两个:一个是《尖锋对话》,一个是《飞象访谈》,前者是主编在通信世界时创建的栏目,专注于比较高端的嘉宾,后者是在飞象网新创建的栏目,主要关注热门话题。飞象网的优势在于拥有一批做纸媒的资深记者,团队力量比较充足,而且结合了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但缺点是访谈频次一直在下降、内容处理不够深入、细致,整体的水平处于下滑趋势。

(2)C114C114总部在上海,可能跟身处的城市环境有关,市场化程度高,机制活,有什么就说什么。强调技术立网,以弥补内容短项,如推企业黄页、网上商城、舍得花成本下力气做论坛等,均是该网从实际出发做出的选择。因此,C114在访谈类栏目的建设上也延续了这样的思路,以专家访谈为辅,以企业访谈为主,紧贴商业。但是内容的制作上比较匮乏,一是频次比较低,没有固定的周期;二是内容制作简单、粗略,仅仅将访谈文章在网上。而可以借鉴的地方是比较好的贴合了企业与市场,比较容易实现商业价值。

(3)中国信息产业网

中国信息产业网开设的网络访谈栏目为《趋势对话》,从2008年6月推出到2009年11月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一共推出了34期,平均每两周一期;访谈的嘉宾都是业界的高端人物,包括相关领域及行业、产业的著名专家或者企业的总裁等;每期访谈从策划、制作到宣传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并以专题为依托,形成直播与录播相结合、图片+观点+文章的表现形式。

《趋势对话》栏目开播以来,访问当天对网站点击率的提升平均达到28%,并在业界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力,已有出版社邀约将历期对话内容整理成集出书,同时,《趋势对话》栏目还为网站带来了商业价值与经济效益,成为企业客户非常重视的一个宣传推广平台。

突破:七剑出鞘点石成金

结合网络访谈栏目的建设现状,总结《趋势对话》能够在行业网站访谈栏目中后发制胜、异军突起的原因,在于七个要点:

把握趋势,占领舆论传播之制高点。趋势发展对于社会经济、行业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等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要意义。把握了发展的趋势对于把握社会经济运行、行业产业进步以及企业未来方向和热点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网络访谈栏目如果能够关注趋势,就能够迅速提升媒体在业界的关注度,占领舆论传播的高地。

《趋势对话》栏目在这方面一直关注市场热点,把握行业趋势,因此栏目的访谈效果非常好。2008年5月24日中国电信业实施重组,6月起我们便陆续组织了《重组后的中国电信市场往哪里走?》、《面对全业务经营你准备好了吗?》、《中国信息产业如何“走出去”》、《不对称管制为时未晚?!》等一系列针对重组后电信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访谈,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很多媒体都转载过其中的观点或文章。今年两会期间,我们又邀请了行业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进行访谈,更在业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因为紧紧把握行业的热点和趋势,使得我们在行业内占据了绝对的话语权。

一流专家,巩固行业地位之根本点。一个高端访谈的先决条件就是需要对话具有话语权、具有权威性的高端人物。高端人物不仅决定了内容的权威性,也大大提升了价值的信息,巩固了媒体的地位。网络媒体当前普遍存在的最大遗憾是原创内容严重不足,有调查显示,做得好的综合门户网络媒体自己采编的内容还不到20%,行业、专业网站中这个比率更低。而且中国 网络媒体由于采取了新闻共享的方式使新闻本身遭遇了“集体贬值”。通过对话一流的专家,就能够为媒体创造出高价值的信息。

《趋势对话》从创办之初就一直坚持对话一流专家的原则,邀请的都是业界相关高校、研究院、咨询公司及在通信业从业多年的专家、学者,还有企业的高层领导CEO、总裁,以及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等,这样的专家团队的权威性与影响力使得《趋势对话》栏目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并奠定了栏目在行业同类栏目中的地位。同时,我们一直注重信息或者说访谈所得到的素材的切割、整合甚至再造,这种切割、整合甚至再造改变了一些访谈栏目直接将访谈内容包括文字、视频等直接在网上的传播形态,使得信息的价值被最大化的利用,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同时也成为最独特的价值。

互动参与,区别传统媒体之兴奋点。网络媒体新闻传播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互动性,它是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多向性、互动性传播。把互动做足、做实是彰显网络优势最独特的手段。对此,曾经主持总书记在“强国论坛”上同网民在线交流的人民网社区管理部主任刘红,在一次研讨会上曾深有体会的说:“网络访谈要注重互动,要特别注重跟网友的互动。每次访谈之后,如果有网友反映这期访谈不好,那就说明其中的互动不够。”

《趋势对话》在运作上非常注重互动性,在访谈前期就会通过网站预热,在网站的web2.0互动平台上相关信息,让网友可以及时了解,并可以参与互动,将自己关心与关注的话题留给嘉宾,我们会根据需要在访谈现场向嘉宾提问。同时,在访谈期间我们也开通网络直播,网友同样可以继续通过我们的直播平台进行互动。访谈结束后,我们同样会将相关的内容在网络互动平台上,网友们可以参与评论。并且我们还在网上建立了窗口,网络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期待的专家告诉我们。通过这种全方位的互动、沟通,使得我们的访谈栏目生动、立体,这也正是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的平面媒体访谈的最大优势。

形式创新,持续网络访谈之支撑点。根据网络媒体访谈栏目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网络媒体访谈栏目都在应用视频直播,这点也符合网络媒体多媒体性的特征。如果能够有效的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可以大大丰富报道的手段,使访谈更为直观、形象、生动,大大增加了访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

《趋势对话》根据行业特点,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直播+录播”、“图片+观点+文字”的表现形式。因为是专业的行业媒体,受众对于内容的敏感度要远远高于对形式的敏感度,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我们综合利用各种资源、突出内容的精耕细作,满足受众的需求。同时,网络访谈的形式也不能拘泥于坐在访谈间中进行,还要走出去。去年,我们走出了固定的访谈间,将访谈间搭在了运营企业老总的办公室,搭在了邮电高校校长的办公室,这种灵活的形式可以大大提升影响力,并可以采访到可能没有机会邀请到固定访谈间的嘉宾。

联动整合,延伸拓展影响之关节点。虽然网络媒体集三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为一体,但是行业网站的社会影响力与报纸、电视,乃至一些主流网络媒体与综合门户网站相关频道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就对网络、对栏目提高知名度、开拓传播方式和强化传播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整合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报网互动、网网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事半功倍。

《趋势对话》栏目在一些选题上与《人民邮电报》、《中国网友报》、《中国新通信杂志》等媒体上联动,访谈前期进行预告,访谈结束后再将访谈内容整理后进行,这样立体式、多方位的互动报道,自然赢得了更大范围的关注,也延续拓展了我们的影响力。

优质内容,提升商业价值之关键点。无论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内容都是支撑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好的内容才能吸引受众、吸引客户。而网络媒体自身具有的众多技术优势更加能够提升内容的品质,能够让内容升值、让媒体升值。

《趋势对话》栏目非常注重内容策划,并且利用网络媒体海量信息以及多媒体的特点,可以体现远远多于传统媒体的文字及图片,而制作精良的内容自然而然的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和客户的投放。同时,我们也注重将热点话题与商业价值相结合,例如11月推出的“3G与移动互联网发展战略展望”访谈,3G是运营业与制造业共同关注的焦点与热点话题,而制造企业又缺少与运营企业直接沟通的机会,我们就策划了运营商的高层管理者与制造商的高层管理者的联合访谈,这样的访谈不仅紧密跟踪了行业的热点话题,又给栏目带来了商业价值,得到了客户的认可,更为进一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第5篇:网络媒体的现状范文

>> 我国网络媒体“把关人”研究现状 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研究 微博“把关人”研究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 论网络时代“把关人”理论的变迁 电视剧“把关人”与“把关人自我把关” 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升级”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网络新闻传播与“把关人” 网络编辑的把关人意识 论网媒把关人的自我把关意识 Web2.0时代网络“把关人”分析 网络媒体时代谁来担当媒介“把关人” 试论微博时代媒体把关人的角色 网络论坛中的“把关人”和“议程设置” 论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角色嬗变 做负责任的网络把关人 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特点 “把关人”与网络媒体的形象 “不良报道”与网络“把关人”的责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刘F、杨新敏.把关标准与媒体倾向――人民网与联合早报网美伊战争平民报道比较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02).

高欣.寻找Web2.0时代自媒体的把关人――看自媒体背景下的把关人[J].2009(08).

刘茜.网络也需“把关人”[J].中国记者,2000(12).

胡振环.从“把关人”理论看新闻信息传播中的“通关”现象[J].新闻知识,2009(10).

刘瑜、王军燕.强化网络传播的“把关”意识――以人肉搜索为例[J].新闻知识,2009(10).

朱大鹏.网络新闻的把关机制[J].青年记者,2010(10).

殷俊、孟育耀.人肉搜索与“把关人”理论的调适[J].国际新闻界,2010(02).

郑璐、韩春丽.“伴随性的把关人”:报纸生存的突围之路?[J].中国报业,2008(01).

王军、张寅.“双重把关人”制度解决三网融合监管问题[J].通讯世界,2010(13).

杨桂荣.从“Gatekeeper”到“Heads-up displays”――“把关人”走向“网络资讯人”的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01).

/gzdt/2011-02/01/content_1797210.htm

李卓君.我国网络媒体“把关人”研究现状――基于相关文献的内容分析[J].青年记者,2010(02).

第6篇:网络媒体的现状范文

作为新媒体家族的主要媒体形态,手机媒体因3G技术的应用而具有网络媒体的许多特征,从而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3G对于媒体发展的意义普遍被业界热评为“新媒体革命的大幅提速”,那么,这一“里程碑式事件”将会给现有的媒体格局带来怎样的冲击?3G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态势将面临怎样的变局?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谈论的网络媒体主要指依托电脑终端的、以信息传播为主的商业网站和媒体网站。

融合:“三屏合一”呼之欲出

当业界还在为“三网合一”(即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的利益之争一筹莫展时,这种传输渠道的整合看起来还面临着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3G网络及其基于3G技术的应用无疑将带来终端融合的实现可能性,具体说来,就是电视、电脑、手机屏幕“三屏合一”的趋势呼之欲出,终将成为新媒体融合的一个突破口。而融合的主要载体,就是作为移动互联网信息终端的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在传播特性上均具有交互性、丰富性、实时性、多样性等相同点,不同的是,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还具有离散性、随身性、消费性和低成本等突出优势。尤其是3G技术的应用使手机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通信工具,而是向着信息传播和内容服务的媒体平台转变。

新媒体时代,受众(或称用户)接收信息的方式和内容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接受方式来看,受众已从被动、单向的信息接受和消费,转变为主动、双向的获取和生产信息;从接受内容来看,受众不仅仅具有语音、短信、上网等个人接受和处理信息的需求,而且还希望得到无线上网、视频通话、移动广播电视乃至小到时时掌握股市行情、气象预报、行车定位等多种信息服务功能的满足。从媒体市场的发展来看,用户需求决定着媒体形态及其功能的变化。比如,iPhone在国外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市场普及率,目前在国内尽管尚未正式投入市场,但相关统计数据表明,iPhone在中国已经拥有超过100万的用户。这足以表明,融合了多种功能的终端能够满足新媒体时代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必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生命力。融合尤其是终端的融合,将成为新媒体发展不可逆转的大势。

如果说当初网络媒体的出现大大刷新了用户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容量,今天3G手机则大大提升了数据传输速度(基本速度是384kps,最高可达到2.8M/秒以上),使得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广告、视频会议等传播方式大大突破2G时代的传播障碍,从而实现了随时随地、移动互联的多种功能。显然,3G时代手机上网将比传统互联网上网享有更快速更便捷的突出优势。同时,相比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拥有更广泛的用户群。2009年2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最新数据,中国手机用户达到6.4亿,手机上网用户已经达到1.176亿。由此可以预期的是,未来手机上网的用户将远远超过通过电脑上网的网民。实际上,这在日本早已成为现实。可见,3G时代手机媒体的勃兴不能不给网络媒体的发展带来冲击。

有业内人士预言,为了争取这部分被转移过去的手机网络用户,网络媒体要想继续保持当前蓬勃的发展态势,必须考虑向手机网络平台的延伸,而开办自己的手机版网站将成为现实的选择。其实,这种借助手机终端发展网络媒体的策略开启的是融合整合的序幕――从终端的融合到功能的整合。未来的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视频通话等无疑都是手机互联网的应用,而手机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以手机终端代替电脑和电视终端,即所谓“三屏合一”在实现终端归一的同时必将带来媒介形态及其功能的大融合,比如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传播形式融为一体,同时兼具了通信工具和移动媒体功能。实践将证明,“三屏合一”是网络媒体融合手机终端的产物,也是网络媒体应对3G时代的必然选择,从而最终实现网络移动化和移动网络化。

多元:“共存共荣”和谐生态

随着“三屏合一”的实现,传统以电脑为终端的网络媒体是否会渐渐消逝在媒体发展的历史舞台上?这是伴随着3G的出现媒体界一直在热议的话题。3G时代,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格局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技术决定论者”认为,3G技术的应用将会给新媒体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网络媒体在新技术潮流的冲击下必将渐渐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生命力。纵观媒体发展的历史,这种“消亡论”无疑忽略了新旧媒体发展的逻辑和内在规律。正如电视的出现给报业的发展带来恐慌一样,网络媒体的勃兴也曾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生存的危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新媒体革命尽管在传播形态、方式和观念上给旧媒体的发展带来颠覆性影响,但是“互补”、“共荣”终究决定了媒体生态的格局。这种媒介生态的多样化格局是由受众需求的特定性和多样性以及新旧媒体功能的互补性决定的。

首先从受众需求的惯性来看,通常我们都习惯了在家看电视、出门用手机、办公室电脑上网,这种使用习惯和生活方式与受众需求的特定性和多样息相关。正如网上阅读的现代感无法取代翻动书页的古典怀旧气息一样,在手机上小心拨弄手指的感觉终究无法取代在电脑键盘上尽情挥洒的畅快,而全家围坐在一起看电视则带给家人熟悉的亲情和温馨感,可见电视这种带来较强公众性的“聚媒体”也不是具有强烈私密性和个人化的“自媒体”―手机所能取而代之的。另外,对于手机用户来看,手机一直作为人与人交流的通讯工具来使用,而手机上网则是人与机器的交流,操作不便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因而用户群的使用习惯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网络、电视和手机的不同传播特性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共存共荣,共同构建和谐的媒体生态。

其次从新旧媒体功能的互补性来看,网络媒体具有信息海量、交互实时、易于检索和复制、操作方便等特点,但不能实现移动互联;手机媒体具有随身性、分众性、消费性,可实现随时随地获取网络信息,但手机屏幕小的问题制约着用户使用,据统计,至今手机报用户仅占全部手机用户的百分之二三。因此,从信息传播角度看,网络媒体仍 存在着其独特的使用价值,尤其适宜大型的数据搜索和处理以及长期固定办公的用户使用,比如从事学术研究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用户群;而手机媒体因其形态灵巧、便携性等特点尤其适宜经常外出的商务人士或满足人出行时的娱乐需要。可见,两者在功能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有差异意味着有互补的空间,因此3G手机媒体的出现并不能取代现有媒体的多元化格局,网络媒体仍将成为未来新媒体队列中的主流。

另外,从3G手机媒体的技术现状来看,最高每秒可达2.8M的传输速度还远远不及互联网主干道的速度,因此基于3G技术的手机电视、手机广播仍然存在着因速度问题而影响传播效果的技术瓶颈障碍。可见,3G技术要大大满足手机媒体的需求还需假以时日,在相当长~段时间内,手机媒体还难以对网络媒体产生颠覆性影响,至多成为网络媒体的补充。

创新:“内容为王”唱主旋律

3G时代网络媒体依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说来,不外乎存在两种发展路径:一是“固守城池”,继续发展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站,拓展已有的市场;二是“移植平台”,网络媒体要从互联网移植进手机平台,重新打造新的发展空间。无论采取哪种发展路径,网络媒体必须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内容为王”依然是发展的主旋律,置身于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显然,第二种路径对于网络媒体的发展无疑更具积极的现实意义。

技术是一种革新力量,内容则决定着新媒体的可持续性发展。网络媒体要在手机平台上延续传播奇迹,唯有依据手机的传播特性,在内容上致力于原创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创新。所谓原创性,就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产品,使之具有内容资源上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如此,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网络媒体欲打造出原创性的内容产品,必须超越传统的复制加粘贴的简单整合方式,做出新的调整和创造。比如,手机电视业务在日本推出后,许多电视台专门开辟了手机频道,各家制作公司也纷纷推出了大量适合手机播出的专题、娱乐、影视、动漫节目,结果这些节目迅速风靡日本,各家电视台和电视频道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交互性是手机媒体相比其他媒体表现得最为突出的特征,因此网络媒体可将web2,0模式延伸到手机平台上加以应用和改造,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从新闻传播转向新闻社区的建设,可以通过博客、论坛等形成民意舆情的快速集散地和反馈区。并且,依据其交互性强的特性,多开发些付费性的点播交互性节目或内容,由此探索出一种成熟的移动互联网赢利模式。

同时,由于手机媒体具有个人化、随身性、移动性和快速传输的传播优势,网络媒体应结合自身的市场定位、用户群需求等,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特征提供定制内容服务,再将广告有针对性地投放给特定用户群。同时,由于手机通常被定位为个人手持移动多媒体信息终端,因此网络媒体可将提供即时多媒体信息服务,作为面向手机用户的主要业务内容。

第7篇:网络媒体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普适传播 社会网络媒体 社会媒体 新媒体

一、普适传播的概念和由来

人类社会产生至今,新技术的产生和变革总是能够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其中从未缺席的是传播方式的转变。从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到报刊广电的大众传播,再到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更新更迅速的网络传播,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走入了人们的生活,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拥有至少一台小型移动电脑;同时,互联网络尤其是各种无线网络的发展,例如wifi、zigbee、3G、4G的出现,使得访问互联网的门槛越来越低,普通人可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网络。

在上述背景下,1999年,IBM提出普适计算(IBM称之为pervasive computing)的概念,即为无所不在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式,只要需要,就可以通过某种设备访问到所需的信息①。社会网络媒体②应运而生,诞生之初就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态势,大有取代传统传播方式之趋③。社会网络媒体是通过新兴的网络社会模式进行信息、信息获取、信息交换的传播方式,其典型代表主要有国外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国内的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开心网等。

在社会网络媒体环境中,普适传播是必然的传播方式,即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访问、交换信息等,在普适传播中任何人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普适传播是建立在两种社会心理基础之上的,一是主我与客我意识④,美国学者米德在研究人的自我意识与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志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对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人的思维内省活动就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传播过程。这个理论说明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活在他人的判断之下的。人们渴望认识客我,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二是耶鲁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年-1984 年)于1967年所创立的六度分隔理论⑤,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正是SNS网站的理论模型,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就是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被不断放大后形成的大型网络,而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则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

二、社会网络媒体现状

目前,社会网络媒体在国内外的发展都呈现爆炸之势,以主流社会网络媒体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人人网为例来说明:

1、Facebook是一个社交网络服务网站,于2004年2月上线

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的数据显示,Facebook月活跃用户数量已达8亿。2011年10月8日加拿大社交媒体推广公司Gopopcorn的最新数据显示,Facebook用户每分钟50多万条评论、超过29万条状态更新和将近14万张图片。Facebook用户15分钟的图片就相当于纽约公共照片档案馆的图片总量。这些数据还在以指数级的趋势在上升。图1是花旗集团分析师马克・马汉尼(Mark Mahaney)于2011年9月26日公布的互联网公司发展报告,可以看出Facebook的发展趋势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传统互联网巨头。

2、Twitter是美国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网站,于2006年6月上线

它利用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以及通信技术,进行即时通讯。它允许用户将自己的最新动态和想法以短信息形式发送给手机和个性化网站群。目前Twitter全球用户已达1亿,每天发送上亿条信息并不断被转发和共享,其信息转播速度和范围是其他媒体望尘莫及的。

3、新浪微博,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彩信消息或上传图,2009年上线

截至2010年10月底,新浪微博用户数已达5000万(2011年6月该数据已上升至2亿),新浪微博用户平均每天超过2500万条微博内容,图2是新浪微博的运行数据。

4、人人网,2009年由校内网发展而来,为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的SNS社交网站

通过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等站内外资源分享等功能,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交流互动平台。根据易观智库(Enfodesk)研究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SNS市场活跃账户份额中,人人网占到25.1%,开心网占到19.4%,腾讯朋友占到18.1%,分别占据了市场前三位。

这些只是社会网络媒体的突出部分,就此能够管窥到社会网络媒体发展之迅猛,图3显示了截至2011年上半年社交媒体和主流媒体的信息量,前者的力量不言而喻。

三、普适传播的特征

1.时效性

基于社会网络媒体的普适传播,由于传播信息的地点和时间不受限制,是“零等待”的现场,速度快、范围广、数量大,实现了传播的高时效。

2、对称性

在普适传播中,任何人既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信息没有集中管理的环节,无需专门从业者,大众也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接收者。信息和反馈呈现对称性,这种对称性又刺激了信息量的增加。

3、人际性

社会网络环境中,信息传播主要依靠各个小团体、小组织、小圈层,从微观上看,普适传播呈现出人际传播的特征。

4、大众性

在社会网络媒体中,各个小团体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放射成无远弗届的传播区域,从宏观上看,普适传播呈现出大众传播的效果。

四、普适传播面临的问题

普适传播在极速的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信息爆炸

根据Gopopcorn统计,目前社会主流媒体在60秒内的信息量如下:Twitter上有12万条Tweets、1475张照片被;Foursquare上有2083次签到;Flickr上有3500张照片被上传;Facebook上有51万条评论、29.3万次状态更新、13.6万张照片被上传;Instagram上有1350张照片被上传;Tumblr上发表了1080条帖子。如何有效保存、组织、管理这些信息对普适传播的参与者是巨大的挑战。

2、信息淹没

普适传播的信息呈爆炸状态,因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信息淹没;普适传播的对称性又导致了信息传播和组织的扁平化,信息处于无序状态;人际性导致了网络中充斥着大量重复的信息。如何快速有效的寻找目的信息、如何使信息取得目标受众的关注也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3、传播不可控

传播的对称性使得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者和接收者,所以如何有效鉴别信息、引导和控制传播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4、信任危机

由于传播不可控,导致网络中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私密信息,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和控制,会出现人人自危集体沉默的结果。

5、如何与传统媒体共生

社会网络媒体固然有着无法比肩的传播优势,但是它不可能彻底取代传统媒体,因此如何实现两种传播模式的有效共生也是需要研究的重点。

五、展望

基于社会网络媒体的普适传播模式虽然出现的时间很短,但是取得的效果令人震惊,不管是传播方式本身的发展变化,还是对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令人惊异不断。例如,2011年10月28日互联网监测机构comScore的第三季度美国广告市场统计数据显示,Facebook占据了该季度15%的在线显示广告支出,而谷歌和雅虎均为10%。由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基于普适传播方式的社交模式、营销模式、学习模式、游戏模式等都将发生变革,也会出现许多未曾料想到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传播系统的不断磨合与调整。

参考文献

①Satyanarayanan,M,Pervasive computing:Vision and challenges,IEEE PERSONAL COMMUNICATIONS,vol.8,no.4,pp.10-17,2001

②Kaplan,AM,Haenlein,M,Users of the world,unit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BUSI-

NESS HORIZONS vol.53,no.1,pp.59-68, 2010

③孙庚,《美国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其启示》,《新闻与写作》,2010(12)

④[美]米德(Mead,G.H.)著,赵月琴译:《心灵、自我与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06-01

⑤S Milgram,The small world pr-oblem,Psychology Today,Volume:2,Is-sue:1,Publisher:New York,Pages:60-67

第8篇:网络媒体的现状范文

在这场突发的天灾中,网络媒体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克时艰的同时,也在履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良知。地震的惨烈使我们意识到,震区重建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我们对震区的关注和支持也将是持续的。网络媒体再赴震区

在汶川“5.12”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和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以“以人为本・坚强奋起・感恩致谢”为主题的“地震周年网络媒体灾区行”活动于5月5日在成都启动。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北方网、东北网、千龙网、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凤凰网等50家网络媒体参加了此次的活动。

作为震后较为集中、规模较大的网络媒体集体赴震区采访活动,历时8天的灾区行,参与活动的网络媒体采编人员先后深入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阿坝等6个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市州,对41个重建点进行采访考察。在近3000公里的行程中,网络媒体对灾区民生恢复重建、震区工业恢复进展、灾区人民精神风貌以及援建省市援助受灾地区等情况进行了重点的关注和报道。

代表新华网参加此次活动的刘军在其记者感言中写道:“今夕何兮,菊黄满地;明朝冀兮,乐土永济。断垣荒草,复锦丽兮!朝朝暮暮兮,蜀魂傲立。幸我神州万里,血脉一体;喜我嘉陵岸畔,又见秀美。”网络媒体通过文字和图片,将在震区的观察和亲身感受第一时间传递给中国3亿多网民,与网民一起关注着震区的重建,一起送上对震区人民的祝福。

很多参加此次“地震周年网络媒体灾区行”活动的记者都曾在地震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到达震区进行报道,再次来到这里,记者的笔和镜头有了更多针对性的关注和比较。

新浪的陶振字曾在震后未通车情况下徒步从都江堰前往映秀,在他的资料库中一直都有一座断桥的图片,“今天拍下了这座桥畅通的照片,我算是了了一年的心愿。”陶振宇在此次活动中,从当初拍摄的角度,记录下了一座完美重建的庙子坪特大桥。

“这是第三次赴灾区采访,接到此任务时,心里有太多的感慨。去年5月19日初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看到的更多是眼泪与疮痍;六月份第二次仓促回到灾区,已开始感受到更多的信心与鼓舞;如今第三次面对这片土地,诚挚的感恩之心和惊人的重建速度,早早地让我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肃然起敬。”中国网的李刚不无感慨地说。

“地震周年网络媒体灾区行”活动在网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截至5月18日,网站刊发中英文消息报道1673篇、图片3000余幅、音视频新闻55条、博客文章86篇,据统计,参加灾区行的49家网站稿件访问量总和突破l亿人次。

多种形式支持震区

2009年5月12日下午,在举国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时候,北京工商联大厦5层会议室内。正在召开北京网络新闻信息评议会2009年第一次会议,对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会员单位在灾后重建中的表现和作用进行了评议。

作为互联网重镇。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成员在中国的互联网界有着很重的分量。互联网作为信息聚合、传播迅速、受众广泛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在第一时间及时、全面、深入、准确的报道,对传播和推动抗震救灾工作,发挥了自己的特点和社会责任。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北京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资讯提供、寻亲、救助、捐款等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汶川地震一年的时候,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的成员单位也通过不同的形式,继续着对震区的关注和帮助。评议会上,多家网站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和心得,引起在场与会人员的共鸣。

“5・12”一周年了,我们想做点什么。于是,我们带上问号,去到地震灾区,收集了512个灾区人的心愿,希望能够与亿万网友一起,为历经苦难的人们尽一点绵薄之力。”虽然“就是想做一场沉静的公益活动,实实在在地为灾区、为灾区人民做实事”,但是凤凰网的“放飞512个心愿”活动得到了网友们的热烈反响和大力支持,收集到的512个心愿很快在网上被认领一空,并且很快被帮助实现。心愿的表达各式各样,可以部分地反应灾区人民生活的现状以及他们对于未来的期盼。从这些心愿中,可以感受到灾区人民的坚韧、积极,以及他们对于外界帮助的感恩,而在512个心愿的背后,亦感受到北京网络媒体的真挚和深沉。

地震期间,新浪网充分发挥了网络媒体的互动性、粘性、聚合性、公信力、创意性、精准性,发起“绿丝带”活动,数百位明星和新浪全体员工、全国数十所大学的学生们系上了绿丝带,加入到绿丝带行动中来。在祖国危难的时候,“绿丝带”活动的举行以及在社会上形成巨大影响力,在灾区一线深入人心。时至今日,新浪的过千名绿丝带志愿者还在灾区进行灾后的重建工作。就像新浪网代表在会上说的,“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我们一直在努力!绿丝带一直在延续!”

网络媒体对地震灾区的帮助和活动还有很多,此刻,网络不再虚拟,而是成为一个个实实在在联系、团结亿万网民的抗震救灾的阵地,虽然相对于地震对震区造成的损伤,这些可能还远远不够,但是,这些努力和爱心汇聚到一起,终会与震区人民一起重建美好家园!

网络媒体的自我思考

5月13日,“地震周年网络媒体灾区行”活动落下了帷幕。金黔在线的吴蔚有着更多的感受与思考:“除了敬业,这次采访需要更多的专业。在每个采访点停留的时间都非常短,这意味着要在短时间之内了解情况,找到新闻点。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一个以图片为主的记者,为了报道的真实、全面和独到,在每个采访的地方注意力都要保持高度的集中。因为我深知,到了第一线却没有斩获,也就没有了意义。灾难性的新闻,除了真实报道以外,新闻报道中更应该多一些人文关怀和积极向上的和谐因素。在遗址采访的时候,有些祭祀亲人的灾区人落泪;在北川中学采访时看见了很多因地震造成残疾的学生,为了避免采访对他们造成新一轮伤害,拍摄时始终与他们保持了一定的距离。用关注和关爱的方式去与他们交流,而不是用好奇的心态引起他们的反感。我认为,这不光是一种专业精神,更是一种职业道德和基本的新闻伦理。”东南新闻网的徐嵘也感慨,“紧张、密集的采访行程对于人的体力,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对于记者更像是一次心灵之旅。”

网站发起的互动悼念、纪念活动获得网民积极参与。互联网没有地域限制、互动性强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满足了网民的交流、互动需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网民对一年前地震当时感受及一年来的哀思得到了集中进发。此外,对灾区现状、评论、灾后重建工作等内容也都吸引了网民关注。而互联网的表现更再次证明,它不但是网民了解相关资讯、新闻的媒介,更成为网民感怀、哀悼、祝福的平台,有观点认为,一个具有真正Web2.0特征的网络时代已悄然开启。

第9篇:网络媒体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网络红人 网络媒体责任 核心价值

提起网络红人,接触网络的人都不会陌生。从最早的文字时代的痞子蔡、安妮宝贝到现今读图时代的天仙妹妹、芙蓉姐姐、二月丫头,再到日益兴起的视频时代的胡戈、dodolook。每次他们的诞生都会引起网络上的一阵旋风,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时至今日,他们大多还活跃在各大网络论坛和社区,在网络上一呼百应,还拥有了自己固定的粉丝群。

一、“网络红人”的现状分析

网络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形式的个性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传播者的自由化给予了电脑前的每个网民的传播权利,于是各种网络红人层出不穷,迅速占据了公众的视野。但是,无论是在博客里公布日记的木子李,还是在各大论坛频发性感照片的二月丫头或是在各种场合都大摆热辣的“S”造型的芙蓉姐姐,他们代表的大都是一种浮躁、低俗甚至是哗众取宠的价值取向。然而,正是这种显而易见的对传统价值观的叛逆却在网络上大行其道,颇有成为新的价值观的倾向。

2007年初,据共青团上海市委在上海青年中所做的一份调查表明,“网络红人”在青年人中的知名度很高,有1.3%的青年人明确表示自己经常关注“网络红人”,2.5%的青年表示自己很希望成为这样的“网络红人”,13.7%的青年开始动摇,表示自己可能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自己成名。①由此可见,网络红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市场,并有可能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深刻的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普及率达到19.1%,首次大幅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在中国的网民群体日益壮大的今天,愈演愈烈的网络红人不仅挑战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而且还势必会对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强有力冲击。

二、“网络红人”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一)网络自身的监管不够

网络红人是出现在网络时代的特有现象,网络是他们的发源地。虽然不排除一些幕后推手的推波助澜作用,但是网络自身的监管漏洞却是助长红人们产生的根本原因。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它是一种“弱控制”的传媒,一部分传播权利由少数人的手中分散到了广大网民手中,多元化的传播者、开放的传播渠道、复合式的传播形态都弱化了传媒为公众设置议程的效果。②因此,网络媒体无法像传统媒体那样对议程进行设置来引导公众舆论,另外对传播者和传播内容的把关也变得十分薄弱。同时,缺少相关的立法规范,也使得红人们更加有机可乘、无所顾忌。

(二)受众的自我“把关”不到位

由于网络的门槛低、限制少,受众享有充分的分享自由和选择自由。网络红人之所以能风靡整个网络上,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众的支持给予了他们勇气和信心。如众所周知的芙蓉姐姐,她的早期相片一出现在水木清华网站就立即引起网友们的极大兴趣,不仅仅是水木清华,甚至在MOP和北大未名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据传闻,芙蓉姐姐曾经造就过水木清华五千人等待其上线传照片的奇迹。在照片被传到了网络社会八卦中心的天涯后,天涯人则呼吁为其成立了“芙蓉教”。③由此可见,推波助澜的不仅仅是幕后推手,还有电脑前的受众。

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和全球化的影响之下,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很可能带来认识的错位,导致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和信仰的迷茫。④因此,在网络传播的海量信息面前,受众很容易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自我甄别能力薄弱,而导致随波逐流,淹没在轰轰烈烈的网络红人的崇拜浪潮之中。

三、“网络红人”催生的关于网络媒体的责任的思考

(一)完善网络监测 发挥媒体作用

要宣传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加强对价值观念传播环境的监测。各个网站要充分认识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完善互联网站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自我约束和管理。⑤另外,对于网络红人,要加大准入力度,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构建和谐、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除了需要法律、行政等他律手段,网络媒体自身要对职业使命、职业责任的形成认同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来规范自身行为,达到自律。

同时,还应积极发挥作为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议程设置、舆论疏导等手段积极宣传核心价值观念,引导舆论。其中有个很成功的例子就是2001年在深圳成立的民间网站“因特虎”网站。这个网站的主要定位就是为深圳的人民,上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下至黎民百姓提供一个讨论深圳问题的平台。如今,在因特虎网站讨论深圳问题的网民已近6000人。这日益壮大的民间思考力量以及背后的信息库、人才库,被认为是政府的智囊机构、政府的决策部门的有益补充。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认为来自民间的“因特虎”是“深圳问题研究者的必读网站”。⑥几年以来,“因特虎”不仅很好地引导了受众参与到城市建设的讨论中来,为城市的发展献计献策,还让网络媒体真真正正地成为了人民的喉舌,成为了政府和人民沟通的桥梁,起到了宣传核心价值观和表达民意的双重作用。

(二)培育有“网德”的受众

网络媒体在进行环境监测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网络受众的教育和引导,培育他们作为成熟的网络公民的素质。首先,要宣传“网络荣辱观”。要承认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存在,并告知网络公民何谓荣与耻,鼓励健康向上的自由言论,打击低俗、扭曲的价值取向,提倡文明上网。其次,要完善网络话题的议程设置。如人民网在“时评”、“视点”等公众参与度较高的精品栏目里,轮换设置当前公众关心的“公共议题”,对社会的认知、价值、态度和行为进行全面引导,在舆论导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⑦最后,要加强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如宣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人友善的和谐思想以及人性的真善美等。

四、结语

网络红人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价值观形成冲击,但同时也对网络媒体自身提出了考验。网络媒体要担当起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就必须做好网络环境的监测,并逐渐培育提高网络公民的素质。■

参考文献

①赵尚,《野百合的春天有多远》新闻爱好者,2007.4

②屠忠俊、吴延俊主编,《网络新闻传播导论》

③?si=1&wtp=wk

④王传宝,《大众传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⑤王澜,《网络传播社会责任意识缺位的原因及对策》,新闻导刊,2006.3

⑥《新周刊》,2008.3,专题:网络公民:第N个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