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主学习探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减数分裂 受精作用 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是教学型教研的一种模式,它是以课例为载体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近年来,“同课异构”这一教研模式在中小学得到了广泛应用。它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个教师接连上课,即“多人同课异构”,或由一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连续上几次同样的教学内容,课后进行评析与总结,即“一人同课异构”。这种模式迫使教师在教研中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个性化的意见,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教学领悟能力。这种教研模式对比性强,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
下面是笔者对人教版必修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课时的同课异构过程,以及得到的教学体会。
一、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之一,从整个教材来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减数分裂是继必修一有丝分裂后的一节内容,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与有丝分裂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学生在学习了这两个过程后,能解释生物个体中的细胞和生物前后代之间的遗传物质的变化规律,另外,这节课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的教学内容是用来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关键。而在解释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时,也解释了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所以这节课也为学生学习生物进化打下了基础。可见减数分裂的重要性。由于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掌握减数分裂的本质带来了困难,因此减数分裂也是一个难点。
二、两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
第一次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师]我们在必修一学过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
[生]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师]有丝分裂、无丝分裂我们在必修一已经学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三种分裂方式:减数分裂。
2.减数分裂的概念:
[师]指导学生观察“问题探讨”中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染色体图。
[生]复习有丝分裂的过程,尝试说出减数分裂的特点和概念。
[师]对减数分裂概念进行总结和强调:
①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②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③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原始生殖细胞相比,减少了一半。
3.的形成过程(以某雄性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2n=4为例讨论分裂过程):
[师]课件展示形成的连续过程。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留下总体印象。
[师]课件分步展示形成的每个时期的变化,教师详细讲解各时期的特征。
[生]根据教师的展示和讲解,学生逐一完成表一中的各项内容。
表一 减数分裂各时期的比较
第二次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师]每个人的发育起点都是受精卵。假如和卵细胞都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那么,子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不就比父母亲的多了一倍了吗?人的染色体就会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可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们每一代人的体细胞染色体仍是46条,为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卵细胞形成后染色体数目与原始生殖细胞相比需要减半。
2.形成过程:
[生]展示课前预习作业:表二中有丝分裂一栏(学生课前对必修一有丝分裂的内容进行复习)。
[师]课件展示有丝分裂过程,并作点评。课件展示减数分裂各时期变化。
[生]认真观察课件,完成表二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两栏。
[师]引导学生进行互评,教师适当点评、总结。在学生自主学习产生疑问基础上,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联会、交叉互换等重要概念作出讲解。
表二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时期的比较
3.减数分裂的概念
[生]完成表三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体会减数分裂概念的本质。
表三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概念的比较
三、课堂异构的体会
按照第一次教学设计上课,笔者自认为讲得很精彩,分析也很有水准,很到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但课堂气氛还是有点沉闷,学生主要还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中等以下的学生听得是晕头转向,一脸茫然,习题反馈也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在遇到这种理论较强的课时,真的需要这么费劲地、面面俱到地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吗?如果教师能大胆地少讲一点,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去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是不是效果更好呢?通过什么方法,学生既掌握好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基于这些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第二次异构。
首先,对导入新课进行了重新设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二次新课导入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显然比第一次课堂导入设计的问题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地讨论,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进入新课的学习。
其次,在第二次异构中,笔者大胆放弃对概念、过程的大篇幅讲解,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真正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人教版必修一有丝分裂的内容是学习必修二减数分裂的基础,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知识也经常结合起来考查,如何区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分裂图像对学生来说本身也是难点。因此第二次异构中是在复习有丝分裂的基础上来学习减数分裂的,对有丝分裂的复习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前就做好准备的,课堂上教师只是用课件展示了有丝分裂的过程,由学生描述各时期的主要变化,其他学生和教师给予纠正和评价。有了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做铺垫,才使学生自主学习形成过程、独立完成表二中减数分裂的内容成为可能。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仔细观看课件、同学间的讨论交流、独立思考来解决表二中的问题,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对重难点加以强调。在学习形成过程时与第一次教学设计相比,增加了画示意图一项,在完成了表二中其他内容后,最后让学生来画图,画完后先组织学生相互讨论画图的错误,然后教师结合减数分裂动画课件和几位学生画的图讲解比较、总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减数分裂的核心内容——染色体的行为和数量变化规律。而对减数分裂概念的学习,也改变了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在第二次异构中,将减数分裂概念的学习放在了形成过程之后,学生更能体会其本质,通过完成表三,主动体会减数分裂概念的内涵及与有丝分裂概念的联系区别。总之,在第二次异构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次异构中,采用了“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这样,一方面,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质疑思考的过程中深化认知、感悟;另一方面,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不断地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自主研读,引导质疑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更加自由的学习环境,不仅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能让他们在思考质疑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突出自主研读,让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整体认知,形成一定的篇章概念。
在指导学生自主研读的过程中,结合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相应的导学方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化认知感悟。在教学中,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点,从文本素材中找出相关的学习信息点,帮助他们从文章表达主题、写作思维、技巧方法等方面来予以综合考虑,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整体感知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尝试从文本中找出相应的思考点,通过做笔记、拓展背景知识等方式进行优化组合,并根据研读的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要求他们将阅读感悟通过一定的形式来主动表达,强化理解。
这样的自主研读能使得学生对文本的印象深刻,便于他们在自我阅读感知的过程中深化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三顾茅庐》的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整体阅读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对《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不同理解,就“刘备为什么要亲自三顾茅庐”和“诸葛亮的态度又有怎样的转变”等进行自主研读,并建议他们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词句,来帮助他们深化认识。通过这样的自主研读来活化阅读理解过程,不仅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而且使得他们在深思质疑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问题,为深入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互动探究,深化体验
引导学生将各自的学习问题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来深化交流,不仅能够使他们主动实践探索,而且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思维,互通有无。围绕探究问题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诉求,使得他们将静态的文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实践运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在教学中,可按照学生的学习差异来优化设计学习任务,让他们能够带着问题深入思考交流,激活内在潜力。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一方面帮助他们组建学习小组,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合理搭配学习小组成员,使得他们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另一方面突出互动探究形式的多元化,建议学生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师生对话等形式来表达交流,强化认知感悟。教师在指导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可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学习任务,要求他们结合各自的学习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灵活选用。
建立在这样互动探究基础上的教学策略,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例如,在《第一次抱母亲》教学中,可要求学生通过同桌交流的方式围绕“母亲肩上的重担的含义”进行讨论,帮助他们梳理整体学习思维。在此基础上,建议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就“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进行探究,要求他们从相应的词句中找出相关的内容,深化理解感知,激活主动探究的热情。
三、反思生成,提升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是自我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是他们调整学习策略的内在需求。通过反思生成的形式来优化教学,不仅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够使得学生在总结生成的过程中积淀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感知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策略,一方面,要求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思维过程进行总结,建议他们围绕思考感知、感悟积累、理解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不断活化内在感知思维;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各种展示平台,要求学生在主动表达的过程中发现更多的学习乐趣和问题,最大限度地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以听说读写为训练方式,主动交流自己的认知感悟,将学习思维方法予以全面展现,激发学习热情。教师在指导学生综合运用中,不仅要多关注他们的问题和不足,更应该以宽容和激励的眼光来审视他们的进步,帮助他们更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一、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学生活动真正能成为一个自主研究的过程,首要条件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让他们对即将展开的研究活动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如果说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的内在需求,那么“自主学习”则强调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将学生学习知识这种内在需求转化为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不竭的动力源泉,使学生在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学会求知、学会自主发展。
二、充分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强调让学生自己做数学,就得给予学生充分展开探索与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应相信学生有能力通过合作与交流有效地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教学应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的组织等都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将主动权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
(一)设计开放性问题,迸发创新火花
开放性问题由于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极富挑战性,因而有得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选择适当的时机,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例如,在学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已知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84,求这两个数”学生一时间议论纷纷,答案很多,我启发大家思考,讨论,终于发现,这两个数都是84的约数,只要有序的从84的约数中一一对应地去找,就能把所有的数都找出来。
(二)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由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在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过程中,教师刻意安排多种实践操作活动,如画圆,等分圆,量圆,折圆,剪拼图形等,把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
三、充分、适当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障
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和习惯进行学习和探求,需要足够的时间。学生在探讨和研究问题时需要广阔的活动空间状况,只要是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求掌握的内容和方法,教师不要再讲解,另外,还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宽松环境,让余力的同学可以自主拓展自己的研究,到电图书馆和教师提供的参考书中猎取知识。
四、联系现实生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长期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总是以讲授为主的灌输性教学,学生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认为"学校教育对青年来说当然重要,但无论如何总不能所有的人都从小学读到大学,而且他们终究要离开学校,即使在校也还要自学,所以自学实在是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学生自学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推行。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下一番功夫。下面,我谈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几点体会。
1.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正确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其中"预习"就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在学每一章节前,要求学生根据单元提示和"章头图",了解本单元学习重点和教学要求,从而明确学习的侧重点。上每一节课内容之前,教学生怎样分析课本。怎样理解概念怎样看例题的分析,解题思路,归纳解题步骤;把握解题注意点等,怎样归纳小结,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把握教材重点和关键内容,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的乘除》"12.5因式分解"一节学习中,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章头图,从图中学生比较容易领会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之间区别与联系。在提公因式法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因式?如何提公因式?同时,要求学生对课本中"探索"要认真思考,如把3X2-6XY+X分解因式,为什么"1"不能省略?
2.成立学习小组,共同探讨
在七年级上册《4.5最基本的图形- 点和线》一节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对射线、线段的定义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然后小组同学共同研究: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他们各有几个端点?延伸性如何?长度哪一个长?这样,通过学生个体自学,小组讨论辨析,大家交流对教材理解情况,有哪些弄不懂地方,由小组长将疑问整理后,反馈给老师。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多边形》中,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也同样可让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动手拼凑,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再用说理的方式说明结论正确,从而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
3.课堂教学要精讲,有针对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自学教材反馈的信息,结合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精讲教材重点和关键,强化注意点,设法启迪,引导合理帝从不同角度开展思路,从多方面分析学生思维受阻或出现错误原因,突破难点。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而不是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知道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节课作准备。对于那些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学懂、学会,或自己能探究出结论或通过争论能探究出结论,教师不必讲授,只启发不讲,给学生留下足够多的独立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区研究。如12.5因式分解提公因式法的教学中,例5:把6(x-2)+x(2-x)分解因式,例7:把5(x-y)3+10(y-x)2分解因式,这二道例题设计2-x=-(x-2),(y-x)2=(x-y)2,实质是把(b-a)n转化为(a-b)n问题,这事教学难点。为此,我通过距离归纳得出(1)当n是偶数时,(a-b)n=(b-a)n(2)当n是奇数时,(a-b)n=-(b-a)n,这样学生只要能记住这个结论,教学就突破这个难点,效果就不错。
4.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及时加以总结,适当给予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5.有效地实施针对性辅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 623.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在学校教学中谈得最多的就是素质教育,它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教会学生自觉地去学习、自己做决定走好前面的路,使学生在学习中大胆提出问题、勇于创新,如果学生能够自主去学习,他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就不是被动的,这样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消化和掌握,这是一种学习能力,也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的学生就会主动去探究知识并形成自身的竞争意识,对疑难问题也会敢于去解决,这就是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知识中寻找容易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
在教学中发现,因为书本或知识而产生的兴趣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的首要条件。在课堂上老师要创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用知识本身的吸引力去感染和激励学生,使学生融入这个氛围中自觉地或者不知不觉地开始学习,讲课时让学生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自由的讨论与交流,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学生的那些独特的看法,老师要进行合理的评判,也可让学生在课下查阅一些相关资料,然后拿到课堂上和大家分享,当然自由讨论的内容要和课堂所讲知识密切相关。让学生明白获得知识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这样自主学习的意识就会存在学生的记忆里,说得简单些它就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二、建立知识情景与学习情景,支持学生积极参与
(一)减小课堂上学生与书本知识间的距离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在讲台上的讲课是课堂的主体,要知道课堂不是老师的舞台,而是老师引导和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和知识本身的过程,学生拥有学习自是因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权利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尽管老师讲解知识是主要的。要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就要使他们在课堂上有供他们自己支配的学习时间,尽管一堂课的时间不长,老师还要讲课,要知道学生的自学时间才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老师的讲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部分。在课堂上,学生要对老师讲过的知识在安静的环境下自读自悟,这是主动学习中不同过程的转变,如果把老师比作一个动态的书本,课本就是一个静态的书本,学生在课本中能够对知识有切身的体验,他们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就变得非常小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占主要部分。
(二)课堂是全体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
在以往的课堂上不少自主活动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进来,自主活动是全体学生的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摘到果子,在学到知识后享受那份喜悦,在下节课的学习中使它们还带着那份喜悦,始终对学习充满着热情。对于学习程度不怎么好的学生,要给他们一个政策上的倾斜,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摘到果子,在学习上要给他们更多的帮助,让他们有更多的成功之处,这样他们要比那些程度好些的学生有更大的对学习的渴望,因为他们掌握的知识少。
三、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兴趣是自觉学习的动机和一种对知识在认识上的倾向,它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还能推动与激励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深入学习,对学生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定向的作用。如果学生有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乐意去学习,并且在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和对知识的感觉是很敏锐的。老师在设计和提出问题时要注意新旧知识间的结合,还有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设计出来的问题要能够紧密联系课本和现阶段所学知识,这些问题比较容易激起学生的疑问,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乐趣,解决这些问题要用到新旧知识和不同层次的知识,但并不会很大程度上超出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使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运用发散特点的思考方式,这样的教学境界能使学生产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是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前要做的心理与智力准备。
四、总结
自主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它也是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新课改是否能走好眼前这一步,就要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没有成功。在语文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兴趣,在自主活动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自主学习能引起学生探究式学习的欲望,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和其他同学合作不仅能够开阔思路、深入探讨,还能激发创新思想的形成和使他们养成团结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任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76).
[2]唐福德.浅议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7).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而进行的创新性学习。自主学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并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思想。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活动的单向性转变为教学共同活动的多边性,努力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参与率,努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激发兴趣,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先导,是会学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要,一种享受,才会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在教学中我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创设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扭转,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实践。如《Natural Disaster》,环保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利用多媒体提供视听材料向学生提供更直观背景材料,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教学的下一个环节讨论埋下了伏笔。
二、引导探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运用已学知识探索、发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需要教师的主导,但主导并非代替,把知识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自主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尝试、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如教学have/has gone to及have/has been to时,通过安排场景,让一学生去办公室,引出“He has gone to the teachers’office”,该生回来后引出“He has been to the teachers’office”,从而让学生探究出两者的区别,以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发扬民主,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扬民主,讲究师生平等,教学中不搞“我说了算”的“一言堂”,而是提出错误的推理和结论,和学生展开辩论。鼓励学生据理力争,坚决摒弃盲从、迷信的观念,放手让学生讨论,互相说理,直至达成统一认识。这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树立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了学生有主见、不盲从、能自主的好习惯。
四、尊重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传统英语教学,教师往往搞一刀切,不顾学生的生理、心理、现有水平差异,简单施教,强迫灌输。因此,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的主动性都较差,有些学生对英语课产生了心理抵抗行为。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关注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是“为了一切学生”在教学中的体现。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亲近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是实施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小组内部、小组之间的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过程的参与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从而达成学习的目标。在自主中体现合作,在合作中交流。例如:在教学《Star signs》时,按星夜分组,每个小组讨论自己星座,教师提供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同组同学及全班同学进行交流,然后小组选择最合理的跳跃练习向全班展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了解学生情况,进行合理分组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小组的合作学习,学习小组的组建尤为重要,我们在分组中进行了如下操作:
首先,根据班级人数将全班划分成8个小组,每组6~7人,根据综合考评,选责任心强、学习能力强、有一定的号召力的学生担任组长。
其次,对其他学生进行均衡分组,在分组中考虑学生的学力水平、性格差异、性别差异,将他们分成优、中、弱三个大组,最后由组长分别从三个大组中各挑选出2名组员组成自己的学习小组。由于人数不合适,各组人数均等后剩余的同学,往往是成绩不好的或是因性格问题不易合作的同学,对于这些同学的分配要做好组长的工作,因人而宜进行搭配。教室座位按组就座,从心理上就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这个小组的一员,利于培养集体意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自我管理
1.特色命名,鼓舞斗志。组员合作给自己的小组取一个特定意义的名字,如“清菡小组”“雅轩小组”“墨莲小组”,等等。制定本小组的口号和奋斗目标、制定小组公约等,用以激励组员形成合力,奋发向上。
2.组长与组员共同商议,制定组训、组规、组纪和奋斗目标。每小组成员还要再结对子,找最好的学友互相督促帮助。将每个小组的特色命名、组训、组规、组纪和奋斗目标做成桌牌,摆在每个小组的学习桌上,时刻激励小组成员奋发向上,不掉队。
3.明确组长职责:检查组员对教学案的自学情况;组织讨论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先在组内讨论解决;负责收交小组作业,监督组员完成课外作业;负责记录组员的学习表现并向老师做总结汇报。
4.明确组员职责:按时完成预习作业;按时完成课外作业;对于不明白的问题要主动向组内成员请教;团结同学,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力争有出色表现,为小组荣誉而奋斗。
三、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在各小组间巡视,要善于掌握情况、发现问题。看看学生合作学习时产生什么疑问,有什么困难,教师要针对问题及时指导、点拨,帮助那些有困难的组员或小组,确保他们也能顺利完成任务。教师要根据所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合作时间的长短。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要留够充分的时间,尽可能让更多的小组和组员发表意见,形成共识。对于学生的回答及表现适时作出分析评价。
四、对于小组的评价管理
在课堂上保证给每个小组表现的机会。教师根据教学案所设计的问题,确定出必答题和抢答题,对于必答题由小组中的哪个同学回答,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预习中较简单的问题可由组员中成绩较弱的同学回答,认为他能够解答正确就给他一次表现的机会。对于抢答题,则由各小组竞争,或由几个小组成员同时板演不同的解答方法。对于组员的回答,教师都要现场作出评价,激励为主,量化得分,引起小组之间的竞争。
利用“点兵点将”教学软件随机抽取小组,由组内成员回答,由于随机性比较大,可能导致小组之间表现的机会不均等。因此,本方法只是偶尔使用,目的在于更新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周末总结,评出最佳团队,组内成员人人都可得到最佳团队的喜报一张。
五、实验取得的成效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已初见成效。在小组长的检查指导下,学生原来懒散、被动的学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步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如坚持每天在课前准备好课本、练习本、学习工具等,改掉了在课本上乱写乱画、上课才发现没带课本、工具等不良习惯;学会了怎样预习新课,改掉了以前等、靠、依赖教师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熟练使用工具书,自行记录疑难点,主动找教师、找同学商讨解决,养成了“我要会”的良好心态。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法与学法;自主学习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47-02
职业教育改革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是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创造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人才,成为社会建设的创造者和幸福生活的经营者为目的。过去学生以机械地记忆,被动的学习被应试教育捆绑了十二年,现在转变为适应新常态的以完整的独立的生命形式在发展中不断完善自身成为大国工匠新型人才。
职业教育学生的成长发展分三个阶段: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和专业技能,认知社会并能独立面对世界;遵循和学习行业规则和法规,学会与社会和谐相处增强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探究民族存在感、国家利益和个人生命价值,树立民族尊严、国家尊严和个人尊严感。
一、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学习
(一)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令人担忧
上课不听课,一是没基础听不懂;二是没有好的听课习惯;三是觉得学习并没有用;四是觉得玩游戏能得到快乐,学习太枯燥没有兴趣。最让老师们不解的,也是过去从来没有的事,学生上课只带着手机来了,没有书没有本没有笔,写作业跟老师借笔要纸,一点不觉得自己这样做不合适,反而觉得老师挺麻烦。挂科觉得没什么,大不了重修。老师追着要作业,他觉得你好烦。
(二)应试教育的学习形式绑架了学生让他们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自由
应试教育的学习过程,把学生培养成了学习机器,机械记忆、机械重复,按照训练标准逐条解答,最后在单位时间内完成题型。学生接受这样的训练,不太适应今天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和练习方式,经常有些人做题不知所措,各科作业均不能按要求完成,经过反复长期训练有些学生才能明白作业的要求,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打破过去基础教育的学习模式,进入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强的实操型人才。
(三)考入职业学校的学生饱尝了在应试教育中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
长期在应试教育中没有取得过好的成绩,许多学生没有外语基础也没有数学基础,一些学生说自己不具备初中的基础,因此,学习高职知识不能很好衔接,上课“听不懂”成为困扰他们的难题。从来就没被认可过,家长批评过,学校老师体罚过,成绩不好也成为他们自责的最大问题,自卑感使他们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或者干脆拒绝一切要求,挫败已经成为常态。所以,树立自信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自己是大学的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在鼓励学生的过程中,学校采取分班分层教学让学生在大一期间,查漏补缺,夯实基础为以后学习专业知识奠定基础,学习有了进步学生就会慢慢赶上来,把过去欠的账都补回来,对学习也就不再困惑,由自卑转为自信,这个过程虽然艰苦但是老师学生共同努力就会有成效。
面对这样的困境和尴尬,老师们也在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二、提出自主学习的教学新模式
既然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本,那么就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现在学生面对信息量如此之大的世界,教师的教学平台应该有所拓展,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有自、参与权,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新的学习状态。
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有别于过去的老师“一言堂”的教案,还增加了“学案”,就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对学生自主学习起指导作用,因为学生也没有过这样的学习经历,出现松散没有规划的杂乱无章的现象,以防学习方向跑偏,把教学搞成“放养式”教学,我们倡导“学案”导学就是有指导的有序的学习形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
建立教案和学案两套互动方案,制定共同的教学目标如何来实现呢?
教学备课和实施教学过程分两部分:教案部分和学案部分。
教案设计课型:强调终极目标,强调形成性评价。
1.根据不同的课程设计不同的分目标;
2.不同课型制定不同教学活动;
3.形成性评价指标。
学案设计课型:强调过程目标,强调动态完成结果。
1.学生根据小组意见设计方案;
2.学生根据目标要求采用最佳活动形式;
3.学生把量化指标融入动态的过程。
学案要求自主学习分为:自己独立学习和小组谈论交流学习两部分。
1.自主独立学习:(1)制定一个学期学习计划――按照本学期大纲的框架,分单元完成学习任务; (2)图书馆及网络中心电子图书查阅资料; (3)完成既体现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创新意识的优秀作业。
2.小组谈论交流学习: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优化组合:首先,选出一个各方面综合素质比较强的学生做组长,由他组织本小组成员制定学习计划;其次,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责任分工,最后评出最佳方案,并在活动之后做出总结并能提出改进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对于90后学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手段,因为独生子女缺少与人合作的态度,这样分小组共同完成学习过程可以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据观察,80后、90后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状态之中,造成了学生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由共性教育变为个性教育,更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从而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教学新变革从“以教师为本”到“以学生为本”是一个很大的转变,由教学目标转向学习目标,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有效互补的教与学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过去的教学中,老教师一言堂生怕学生学理少,一节课知识点过多反而导致学生消化不良,讲多练少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结果导致学生吃了夹生饭。考试过程也是太多的记忆点,太多的名词解释,缺少知识运用的题型,僵化和老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让学生感觉学习很枯燥;年轻教师又犯了没有重点,仅仅依靠多媒体知识结构不能自成体系,所教课程蜻蜓点水,为了迎合学生好玩的心理,学生学完对知识毫无印象。
因此在新模式“教案”与“学案”的教学互动过程中,既不能丢掉整体计划的要求,也不能捆绑学生;既要给学生学习创新的广阔空间又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完成目标教学任务,所以,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会更高,教案的精心策划和学案的精心设计,互动参与、互动设计、互动教学也让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方案,修改教学设计,让它更适合启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
四、教与学成为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的过程
一切教育目的都是解决一定时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学生来到学校寻找自己和社会的契合点,为就业谋生,为将来的事业做前期准备。所以作为授教者的教师一方面肩负着帮助学生增加自我价值和追求成功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意志和独立人格。
价值引导要求教师对历史的发展规律的领悟力和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洞察力,对人性变化的认知方面了解不同时期学生的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一些学生一切“向钱看”转变为一切“向前看”,并做好人生规划。
自主建构不是在被动和外在的强压下完成学习任务,建立符合他们学习特点的知识结构、审美特点和认知方式,通过学案学习引发兴趣延伸知识,建立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成就认可的荣誉感。
教学新变革就是要把课堂交给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由老师的静态教学变为合作学习的动态教学;把课堂教学简单的认知延伸到课外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习成为自觉自愿自主并可以成为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从“要我学”到“我想学”再到“我要学”,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为他们后续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互动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视教学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这种互动观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只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扩展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2.师生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倡教师应当好“导演”,学生要当好“演员”。在这种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指导———参与”关系。
3.形式观。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实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一、自主学习
1.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主动地进行学习。
2. 过去教师在旧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于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在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向活动”,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向体。教师根本没有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更无从谈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导致了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的丧失,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针对这种状况,在新课程先进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彻底改变旧的教育理念,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性、系统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感情、信息和知识交流的过程,而英语的成效主要在于学生的学。
(2)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是促使学生自觉主动愉快学习的先决条件。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主要部分,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情绪才会高涨,情态才会投入。如:在讲六年级一册下Lesson71 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上课带来了一架坏的模型飞机,一下子就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我马上问:Whose plane is it? Do you know?学生有的回答:Sorry,I don’t know 有的回答:It’s…’s 最后当学生猜对是教师的时,我接着问:Do you like it?学生回答:No.我问:Why?有的学生就能答出:Because it’s broken. 我说:Yes,it’s broken now.我马上接着问几个同学:What’s wrong with it?学生回答后,我问:Can you mend it? 有的学生直摇头说:Sorry, I can’t.有的说Let me try.还有的说:I think I can mend it for you.我很高兴地回答:Oh,thank you.然后很自然地带领学生学习有关修飞机的对话,这样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尽量使语法知识与学生生活接近,与学生实践结合,活化教学内容,学生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即手脑并用式的学习,动手操作环节,目的是点燃学生的兴奋点。
(3)教师应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学生,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行,给学生充分信心,鼓励,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合作探究
1. 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式。合作学习非常强调课堂上的人际互动关系,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和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监控者和咨询者,学生在自己所在的小组里也能扮演“专家”或“教师”的角色,与小组同伴共享学习资料,互相影响,互相信任,共同努力以实现小组目标。探究是探索知识,找寻研究,调查的活动,更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在过去长期的英语教学中始终存在着“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学生成为被动的课堂配角,难以达到发展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为目的。学生整天处于被动的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没有更多地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当今新课标倡导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特别强调自主、合作与探索的学习方式,强调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应关心爱护、真情对待每一位学生,改变过去的“教师说的就是对的”旧观念,彻底改变节节课板着面孔对学生,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局面。师生共同进行学习和交流,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怕犯错、敢于提问、敢于质疑,而这一点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前提。
(2)提问和质疑是合作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和质疑使学生敞开思想,各抒己见,把知识活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尽量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动脑、动嘴共同参与语言实践,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可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等。提问可以是师问生答,生问师答,一对一的生生问答,组与组之间的生生问答及小组合作的问答对话等。我在教“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时,我相继提问许多学生,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这时我马上又问:“Do you want to know the favorite sports about the others?”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Yes”那好,Let’s make an interview now.随即学生们可以自由下位问答,每个学生都可以是采访人,又可以是被采访的对象,互相回答,最后有的学生又问起了老师,于是角色发生了转换。课堂上呈现出一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热烈场面。学生既学会了句型结构,又掌握了提问的语言功能。同时生生间,师生间的关系通过交互更加融洽。学生的合作意识大大增强。
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学生感兴趣、足以引起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发现问题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力求从多方位设计各种思考题,促使学生勤于动脑,发展想象思维能力。通过小组互动学习,利用新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探究。
例如学习Unit 25 Lesson99 阅读时,我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What would you like to make today?”这个问题一提出,全班学生思维马上活跃起来。许多学生举起了手,有的回答:“I want to make a homework machine.”有的回答:“I would like to make a cooking machine.”…学生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异想天开。此时学生对制造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马上请学生通过提问作了一项调查,然后口头报告以下内容:
The boys in our class want to make robots .
The girls in our class want to make cooking mach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