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自主学习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中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自主学习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实现学习目标。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1.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思考、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操作、思考、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
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没有疑问的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所以教师要善于提问,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全面深刻。因此,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做到“三思”:
首先,课前思考。课前自主预习新课,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种教学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起始点,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若有不明之处,教师再启发、点拨。其次,课堂思考。学习过程中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而应肯定学生的答案,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动力。最后,课后思考。课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技能,还有哪些知识或技能没有掌握。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以“自主”为核心,紧扣学习进程,进行阶段性的自主复习。
二、教师适时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首先,引导学生自我确定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确定学习目标,选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其次,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因人而异,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最后,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1.打造开放式课堂
教师要致力于还学生以心灵自由,建立群体交互激励机制,大胆地拓展课堂空间,营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使其自主意识转化为自主学习能力。成功感是学生获得自由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过程,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2.拓展自学式课堂
自学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自做读书笔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会观察,学会发现。
四、培养自主学习习惯,还学生学习的自由
习惯决定品质,习惯决定一切。这是魏书生老师的育人思想。良好的习惯是学习的必备条件。学生要想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首先因人而异,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为起点,根据个人能力存在的差异性,对学生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慢慢培养其学习习惯。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鼓励学生对自己有信心,有信心才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其次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合作的学习空间,要让好同学与差同学组成互助组,统一思想,形成正确的集体意识,同学间互助,这样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五、教师角色的转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学习的施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在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分享了选择权、决策权。
1.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自主学习方式赋予“指点、引导”以新的内涵,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并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
2.学习评价的参与者
学生的学习要进行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教师作为参与者进行评价,首先要向学生讲清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方法、评价的原则;其次,要监控整个评价过程;再次,积极做好后进生的学习评价,对后进生的进步应及时鼓励;第四,作为学习评价的参与者,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倾听学生的学习要求,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享学生的学习快乐,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最后,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可以随时发现和掌握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的指导。
3.学习反馈的矫正者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馈是使学生发现自身学习的不足并促使其及时矫正的学习过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不清楚自己的学习究竟处于哪个层次,也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策略是否正确,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及时的学习反馈可以使教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及时修正错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中学生的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已成必然,只有掌握好的培养方法,尽快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才能在素质教育中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庞维国.教与学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数学教学
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习的发生需要主体的参与,而学效果的好坏与主体参与的态度和程度关系密切。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主观上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在外力的监督和催促下,很多小学生缺乏内在学习的热情,很多人会认为是在给父母学习,作业是在给老师做。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要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保护他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采用正确的方法开展教学。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学科教学本身所肩负的责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基本的运算法则、解题方法,而是要从培养学生成才的角度出发,从为社会培养能够独立的人的角度进行教学。学生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他们要具备基本的自学能力,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与其等到他们到了大学、社会中才开始自主学习,不如从现在就开始进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学生内在的学习好奇心由于外界因素的介入而受到干扰,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都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在好奇的驱使下,努力地模仿、学习、整合。可是当上了学之后,写作业需要在家长监督之下才能进行,未完成作业,教师会给学生各种惩罚,这些外界因素的感染都使得学生原本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戛然而止,丧失了原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因此,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的启蒙者,小学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索欲、好奇心。
二、在适当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还不够,因此,数学对于他们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情境教学法重点在于创设与学习相关的情境,这些情境应该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从而降低知识的难度,促进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自信的建立,提高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高涨,其中一个决定因素是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如果在一个真正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相反,在一个教师说了算的“一言堂”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本就提不起来。所以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相当大的。给学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营造一种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平等的氛围,这是最重要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氛围中内心是平静的,没有焦虑,没有压抑,有的只是对学习问题的研究和学习。带着这种平和的心境,教师也会发现,学生实际上并没有原来想象的那样弱,他们都是蕴藏着巨大潜能的独立个体,要有适宜的无条件接纳的宽松环境他们才能表现出惊人的学习潜能。所以,教师要从自身做起,真正把学生看成一个人,从内心去尊重,去敬畏,而不是动不动就给一些负面的标签,那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另外,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教师还可以打造一些有趣的、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或其他教具等手段,将数学问题用数学情境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是很活泼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其中有逼真的体验和感受。例如,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甚至喜欢的卡通角色融合到数学情境中,让学生帮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或者找到他的小伙伴。教师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在教室里将这些情境演绎出来,这样的方式情境性更强,学生们会非常喜欢。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显著。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巧妙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主动探索。有了思考,才能有所领悟,才能有较大的进步。提出来问题,还要与之配套给学生一些促进思考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情境的启发下,领悟到其中所包含的规律和技巧。例如,在学习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开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学生出现种种猜测后,借助多媒体电脑动画演示,使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的宽不变,长越长,面积越大;长方形的长不变,宽越长,面积也越大。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都有关系。所以,教师可以进一步设问:“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第二个问题提出后,马上放手,引导学生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所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记录到表格中。将大量具体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给学生一段时间来讲述自己摆长方形的感受,之后,教师就可以继续提出第三个问题:“请大家注意观察表格,回想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你们发现了什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最好是在各自的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讨论,有的小组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规律,迅速得出了“长方形面积=长×宽”的结论;有的学生结合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经过深入思考,慢慢悟出:摆长方形时,横着一排摆几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几厘米;竖着摆这样的几排,长方形的宽就是几;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排数=小正方形的总个数,因此,长×宽=长方形的面积。虽然看起来用的时间多了一些,可是通过亲自参与而得到的知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锻炼。通过这种教学过程,教师一层层精心的设问之下,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开展了积极的智慧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切实的培养。
四、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去探索、发现
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要转换教学观念,多一些耐心,给学生多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探索。学生没有经过数学训练,他们接受新知识总是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教师着急而想着尽快告诉学生,就回到了以前的老路子。虽然如今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很多的优势,不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还是应该多让教具参与进来,让学生亲手操作,在操作中既锻炼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又能在其中领悟一些数学的真谛。而且,经过自己努力之后收获是最能让人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伴随着这些积极的感受,学生会更加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如今的教材也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很多题目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通过实际的操作体验,学生就可以找到问题解答的思路。所以,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用适合他们理解力的方式去给他们传授数学知识,用他们自己主动的参与去掌握其中的精髓,学会举一反三,精益求精。
五、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生存的,每个人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每个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乐群互助精神的良好途径,通过一起讨论学习,让学生去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忍让,学会坚持自己的主见。更重要的是,当合作小组中形成了一种和谐稳定的氛围之后,这种积极的氛围会让学生受到良好情绪的感染,产生对互助合作学习的正向情感,自然就提高了积极性。
总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重要目标,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新的创新学习方式,促进他们自主性的发挥。另外,教师也要注意营造无条件接纳的班级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们在愉悦宽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健康积极的心态。
[关键词]激发;培养;数学;慧眼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的思维。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生活中得到应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必须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成功的满足,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稳定起来。在教学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回答正确,都要加以肯定,给予他们成功的满足。每个学生智力水平都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梯式问题和习题,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要给与学生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从而使他们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学能力
每个学生都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中要提供好的观察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观察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小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和好奇心,要充分适应和利用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因此,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选取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数学观察学习内容。
三、培养学生数学想象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首先必须扩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观察力。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通过大量教具、挂图、参观、多媒体教学手段等直观教学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概念,进而理解概念的本质,还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各种实物模型,通过这种感官上的了解,为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能力。感知能力是想象能力的基础,因此,只有真正地对客观事物有了自己的感知,才能将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进而去认识这个客观事物,而这也是空间想象能力的活动过程。因此,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而利用实物模型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是提高感知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实物模型进行新概念的授课,如对圆柱、圆、圆锥等图形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模型,然后自己找出这些图形的特点,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些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借助对实物模型的观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
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定理、公理、推论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例如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作垂线,怎样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呢?很简单,就是先弄准什么是垂线,作起来也就不难了。
2.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
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
一、明确自学时间是前提
自学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任务。合理安排自学时间是提高自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学内容,在布置自学任务时,首先明确学习时间。例如,自学《慈母情深》时,要求学生利用3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样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既帮助学生抓紧时间完成学习,又能让认为自学走走形式的学生认真、快速地完成自学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和心理准备,提高了学生自学的效率,为创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明确自学内容是基础
学生的自学往往与教师的预设存在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设计好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自学指导方案,选择好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要学习什么,让自学有的放矢。教学时,对于第一课时的自学指导方案,主要要求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和课文整体感知的自学,对于第二课时的自学指导方案,主要安排学生对具体的语段及表达方法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如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让学生思考,“课文既然是写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圆明园的辉煌?”学生对教师规定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适时利用学生的自学成果组织教学,学生当堂学,当堂会,尝到自学的甜头,教师保落实,轻负担,真正实现了教师轻松教,学生轻松学。
三、明确自学目标是关键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提示、激励的作用。要使学生自学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让学生知道自学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即明确自学目标。在设计自学指导方案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自学的每项内容都会提出明确的要求,不但让学生明白在规定时间内学习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学到什么程度,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例如,学习《全神贯注》一课时,我指导学生自学时用直线画出文中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全神贯注写出来的,从中你体会到了罗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明确的自学目标,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避免盲目自学。同时,明确自学目标,也是学生自我衡量自学效果的一个标尺。
四、明确自学方法是保证
关键词:学法 高中 英语教学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要学好英语,首先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为有计划就不会打乱仗,就可以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分配精力。有计划就有了学习目标,也就有了学习动力和努力方向,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一个“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长远目标,还要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每节课或每一个单元认知小目标,让学生不断受到目标的激励,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前自主预习
课前自主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自学,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主要是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自学可以发现疑难引起思考,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
(三)课上专心听讲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维,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积极培养有意注意,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该课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当堂消化。
(四)认真做好笔记
十八世纪著名作家塞谬尔·约翰逊称做笔记为“必要的痛苦”。做笔记是比较痛苦的事情,但非常有必要。因为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非常重要,对于克服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非常重要,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浓缩信息的加工能力。要做好听课笔记,学生的思想进程与教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必须抛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思想不能溜号,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听课笔记可用自己的话,用关键词和线索性语句、提纲挈领地记录。
(五)课后及时复习
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六)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
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在使用中学会的,交际能力只有在交际中得到最有效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争取各种训练机会反复练习,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如:在课堂上、在课后、在英语角、在各种英语俱乐部多多练习英语、使用英语,培养真正的交际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法,二是教法。学法指导,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归纳指导法
高中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使得他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对语言认识形成系统化成为可能。因此使用归纳法完全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接触某一语言现象,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情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归纳,如:要求他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或共同的东西。
(二)对比指导法
教学中教师除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外,对一些相似仍又有不同的语言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对照比较,弄清它们的区别,加深对语言现象的印象。
(三)解答说理法
提出一种语言现象,一个问题,让学生分析这种现象,寻求正确答案,并找出选相应答案的理由,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
(四)启迪思维法
我们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品质,培养创造的方法与才能,只让学生打勾勾,划叉叉,寻求标准答案是不行的。创造的火花多产生于求异之中,产生于发散思维之中。这种创造品质需要多角思维的方法去训练。
(五)讨论活动法
讨论法可用于解决学生对语言现象的疑问,对课文的理解,也可用来对语言现象的操练、深化。学生在讨论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语言活动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16-01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人物,需要不断完善教学理念,对每一个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恰到好处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这门课程,要学好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做到主动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并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互动过程中。当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才会从原来的被迫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自觉地挖掘知识。因此,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
1.初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都对应试教育持有更强的关注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来制定教学目标的。并且大多数中学教师完全依照考试大纲中确定的教学目标来备课和授课。而数学这门课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思考,做到主动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如果只是简单的掌握知识,为了达到好的考试成绩,而没有培养学生的兴趣的创新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造成学生被迫接受知识,会泯灭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另一个方面,教师在课堂上缺乏能够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的理解性提问。
1.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互动环节参与度不高。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薄弱,课堂上易出现听不懂的情况,长期如此,会大大降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并产生抵触情绪。更不要说能够自主能动的学习数学。
2.针对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的相关措施
2.1教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
数学这门课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课本知识。因此,教师应该摒弃以往完全照搬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改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这门课程的特点,制定出适合自已与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落实好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的理解性提问。
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大。教师应该秉承新课程核心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强烈渴望。引导学生主动并积极地参与到数学课堂的互动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接受和消化知识的能力,恰当的提出能够激起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探究的理解性问题。当然,课堂的导入也是非常重要的。
2.3课堂上给于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师不能把一节课的时间都用来讲授课本知识,而是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予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创新性的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上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时间,让他们针对某一数学问题自行讨论,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思想表达的能力。如: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等边三角形,点G是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AG=2,BG=,CG=1,求∠BGC的度数。该图有几种解答方案,老师先不演示如何解答,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这道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长期如此,则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即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结合的过程。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秉承新课程核心理念,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逐渐转为主动地发现学习,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学生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互动环节,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创新性的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杰.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我见[J].校园英语(下旬),2014,27(4):105-105.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国;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77-01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做学习的主人。面对这一新学习方式,教师转变观念,力图摆脱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主动钻研、勤于探索,从而更好掌握新知识。那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1.构建和谐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会主动、深入地积极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们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那么,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教师就要创设一个有吸引力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去发现,去探索,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2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热情。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只要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基础,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核心,以感受学习的乐趣为导向,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就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爱学"'到"能学"和"会学"。这都与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真诚和鼓励、关怀和爱护、尊重和信赖离不开的。
2.关爱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自信、自强、自尊是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动力。自我教育需要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一个人只有自重、自爱,才有上进心。"只有受教育者尊重自己,才能有自我教育",我们老师重在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从而产生自豪感、自信心,自愿参与学习,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自信心、自尊心是在真诚的关怀下产生的。"亲其师,信其道"。如果一个经常被训斥、责备,就体会不到老师关爱,个人的自尊心和学习的自信心也随之丧失。因此,教师要有一颗博爱的心,对课堂上调皮捣乱、做小动作的孩子,要有宽容心;对经常不做作业的孩子,你要有耐心。教师的"博爱",对学生既要真诚关爱,又要严格要求。在学生需要时要给予相应的关心和帮助,但绝不能包办代替,他们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必须要他们自己做。这样,才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主动地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
3.创设情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但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拓展思维,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从所熟悉的情景中,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教学中可以经常选取商品打折、银行计息、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这些情景新颖的应用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创设人文化的情境。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比较注重算、练等方面的思维训练,形成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模式。学生学习数学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部分学生害怕数学,甚至厌恶数学。有的认为数学学习没有意义,排斥数学学习。
新课改教材注重了人文性,如阅读材料中经常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所取得的成就;用"数学书写的人生格言",介绍了名人用数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性格及追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精妙,数学家的生平趣事介绍,则唤起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3)创设趣味性的情境。爱因斯坦曾说过:"信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趣味性的情境创设,学生会感到奇妙不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主动愉快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如:在《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圆锥体的积体计算》教学中,让学生亲自进行测量,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勇于探索,勤于实践。
4.鼓励质疑,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教学中创设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乐于思考。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的作用。"当代教育学家沙塔诺夫强调:"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普遍互相尊重、精神上平等、心理上舒坦的气氛是每个教师的首要责任。"可见,良好的教学气氛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大胆放手,鼓励学生独立自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学习,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5.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进入新世纪,时代的发展对高中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不但能坚持自觉和课前预习,迅速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而且会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反之,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制力弱,学习情绪低落,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感受不到,进步缓慢,学习效率很低。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五种好习惯,即预习复习习惯,专心听讲习惯,独立作业习惯,探索研讨习惯,积累资料习惯。
6.让学生及时总结经验,自我评价,调整改进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还表现在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及时进行自我反馈,并对学习行为作出调整。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在教学中我尝试让学生写数学心得,要求学生记录自己每天的学习体会,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及时调整下一阶段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师则随时了解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个别指导,适时组织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和交流,让同学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 高夫立 - 《科教导刊》2015
一、预习复习法
预习和复习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应该先感知一下自己将要学习的内容,初步了解即将接触的知识,并与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和探索。预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我在教学“三位数的加法”之前,鼓励学生首先预习,认真思考,联系原来的知识和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自学,探索三位数加法有些什么规律。这样,到了教学三位数的加法时,学生已经初步明白了加法的要点和方法,学习起来相对容易。在新的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应当指导学生及时复习,运用多种方法重温新知识,达到良好的记忆巩固效果。
二、生活积累法
学生不仅能从课堂上学到间接知识,还能从日常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直接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围绕学习内容积累数学知识和经验。例如,我在教学“克、千克、吨”时,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分别用这些单位计量重量的事物,并在课堂上交流。有的学生带来了一些商品包装,上面标有所装商品的重量,如,一袋盐500克,一袋瓜子200克,一袋洗衣粉1千克,一包饼干350克等;有的学生带来了实物进行称量,如,砖头、鸡蛋、苹果、手表等;有的学生找来了电器说明书,上面标有电饭锅、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的重量。这种从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方法不仅切实可行,而且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容易一些。
三、实践操作法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数学实践活动,改变了静态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数学课堂呈现出勃勃生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动手的机会,思考的空间,创新的余地。如,我在教学“数数”时,让学生运用计数器一边数数一边读数,还采用了甲数乙拨、甲乙轮流数和拨、甲拨乙画、甲画乙读等多种形式的数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合作探究法
动员学生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创新,形成良好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组织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学习别人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大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倾听意见,有助于让学生相互启发,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加减法的估算”时,针对部分容易产生分歧的题目,先让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分别上台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最终掌握恰当的思路和解题方法。通过这种交流,学生人人投入探索,表现自我,积极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五、综合运用法
我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一课,本节课同学们都能够说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一节课时,我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问题,自己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达到知识体系的平衡。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创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比如:例2通过对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体会统计的必要性,以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我在上课的时候让同学们通过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的,在进行比较,通过画一画条形统计图的直条让同学们去感悟图例的作用。从而达到一定要用不同颜色(或斜线)的图例来区分图中的直条。
二、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我觉得学生需要自主去学习,尤其是在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已经掌握了复式纵向统计图方法,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我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先让学生自己去画图,涂一涂,描一描,然后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发现什么数学信息?”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通过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只有经过这几次“摩擦”,才能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