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乡村教育的政策范文

关于乡村教育的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乡村教育的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乡村教育的政策

第1篇:关于乡村教育的政策范文

答: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财政部于2013年9月13日印发了《关于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通知》,决定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以下简称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

问: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从何时起实施?哪些人员可以享受该项补助?补助标准是多少?

答:针对以上文件的出台,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在2013年11月19日召开的新闻会上表示,考虑到各地情况复杂,差异性较大,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不宜制定统一标准,而应按照“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原则实施。按照这一原则,地方是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责任主体,自主实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具体实施时间、补助范围和对象、补助标准和资金来源等,均由各地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问: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所需资金来源是什么?

答:按照“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实施原则,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承担。中央财政从2013年开始,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经费中增列综合奖补资金,将义务教育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落实情况作为奖补因素之一,对已经实施这一政策的地方给予奖补。综合奖补资金可以由省级财政统筹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机制改革的相关支出。

问:中央财政综合奖补资金如何拨付?

答:该项政策执行后,各实施省份(自治区)需于每年3月31日前,将本省(自治区)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实施情况和综合奖补资金安排使用情况一并报送财政部和教育部,两部门将根据各地落实情况等因素逐年核定综合奖补资金。

问: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是否可以终身享有?

答:生活补助是针对乡村教师工作岗位的补助,不计入五险一金和退休费的计算基数,教师在岗时享有,离岗后自然取消。

问:如何确保该项补助发放公开、公平、公正?

答:为了确保该项补助发放公开、公平、公正,教育部于2014年1月初下发了《关于加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经费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乡村教师生活费补助管理工作,确保严格规范,阳光透明。

《通知》要求,各地要结合教师实名制管理系统建设,建立以身份证信息为基础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申领信息库,实行实名制管理,防止虚报、冒领、套取补助资金。要严格落实“以岗定补,在岗享受,离岗取消”的补助原则。

第2篇:关于乡村教育的政策范文

城乡义务教育实现“四个统一”“一个全覆盖”

记者:《意见》在落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出台,此项改革发展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刘利民: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四个统一”“一个全覆盖”,即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

二是“乡村弱”和“城镇挤”的难题逐步得到解决,即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大班额基本消除,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岗位吸引力大幅增强,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三是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记者:为确保如期完成工作目标,将采取哪些举措?

刘利民:《意见》提出了10项重大举措:一是同步建设城镇学校,扩大城镇学位供给;二是努力办好乡村教育,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三是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四是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基本消除城镇大班额;五是统筹城乡师资配置,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问题;六是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七是改革教育治理体系,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品质;八是改革控辍保学机制,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九是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十是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

记者: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基础在农村,关键是农村。然而,当前我国乡村仍有一些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无法开齐、开足、开好课程,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那么,乡村教育的短板究竟该如何补?

刘利民:《意见》按照软硬件并举的原则,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要求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完善生活补助政策,健全收入长效联动机制,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健全乡村教师职业发展保障机制,职称评聘向乡村倾斜,将符合条件、边远艰苦地区的乡村教师优先纳入政府住房保障体系。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实际,定向培养能够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

同时,我们要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职工编制,过去城乡教职工编制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与城市标准相统一,小学是1∶19,初中是1∶13.5。其次,要统筹调配编制内的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的缺员问题。要进一步推动城乡教师交流,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

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记者:《意见》提到,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对于大班额这一城镇化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将如何切实解决?

刘利民:一是要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编制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时,要根据学龄人口变化的趋势、中小学建设标准,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纳入城镇规划并严格实施。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实施“交钥匙”工程,加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提供足够的学位。

二是促进生源的合理均衡,避免大量学生集中在少数热点学校,造成大班额问题。通过城乡一体化、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或学校联盟、均衡配置师资等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均衡发展,限制班额超标学校招生人数,合理分流学生。

三是要努力办好乡村教育。适度稳定乡村生源,从源头上减少城镇大班额现象。

四是要求各省份制订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建立消除大班额工作台账,对大班额学校实行销号管理,加快消除现有大班额,避免产生新的大班额问题。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

建立以居住证为主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

记者:“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一直备受关注,如何保障他们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刘利民: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群体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现象,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这两大群体还将长期存在。

对于随迁子女,要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提供便民服务,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公办和民办学校都不得向随迁子女收取有别于本地户籍学生的任何费用。

第3篇:关于乡村教育的政策范文

我区今年有5.73万名教师

获乡村教师生活补助

本刊讯 今年,我区启动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计划,自治区财政按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的标准对连片特困地区乡、村级学校和全区义务教育教学点教师给予补助,进一步激发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截至6月,今年全区申请该项补助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含特岗教师)共5.73万人,自治区按需安排了奖补资金1.37亿元。自治区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计划,有利于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逐步引导教育资金投入向农村和边远山区倾斜,进一步增强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提高农村教育整体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桂文)

我区将启动高校转型发展

应用技术大学试点工作

本刊讯 近日,自治区教育厅召开2014年工作会议,会议提出,我区今年已统筹为民办实事教育资金达56.5亿元,目前已到位44.26亿元,接下来将筹措建设经费8亿多元,用于启动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试点工作。据悉,为确保试点工作能顺利进行,我区已启动实施高校分类定位规划评议,并起草了《广西高校定位发展分类评估办法》,高校分类发展顶层设计得以进一步完善。启动高校转型发展应用技术大学试点工作,目的在于推动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并带动高职试点开办本科专业。(桂文)

我区4万多名教师接受高中课改培训

本刊讯 最近,我区开展了高中课程改革学科教材与课堂教学培训工作,组织全区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师参加此次培训,不断提高普通高中学科教师使用新教材、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据悉,此次培训在南宁、桂林等9个市设26个培训点,共54场次,全区共有4万多名教师参加培训。此次培训邀请了近220名区内外专家、教材主编、教研人员和优秀骨干教师,为参训教师提供培训,目前全区已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完成了相关培训。(桂文)

上海名师助推我区30名

“广西优秀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本刊讯 最近,由自治区教育厅和上海铭师培训中心联合举办的“关爱广西最美乡村教师”公益活动在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小学部)启动,并开展了为期3天的课程培训,30名获得“广西优秀乡村教师”称号的教师参加了培训。培训活动设有专题讲座、教学观摩、互动交流、拓展课程等环节,来自上海市的小学教育专家与一线教学名师,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为参陪教师呈现了多元化的培训课堂。此次培训还针对乡村教师普遍关注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开设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沙龙,为他们答疑解惑。据悉,“关爱最美乡村教师”公益活动的目的是,通过3年的免费培训和专业辅导服务,为我区乡村教师搭建专业提升的平台,把“广西最美乡村教师”打造成为乡村名师。

(蒙秀溪)

据中国新闻网消息,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应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将为每位学生核发全国唯一的学籍号。《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公安机关协作,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籍进行、查错,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问题学籍清单,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问题学籍进行核查处理;各级教育机构要加快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各学段各类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要求,利用全国学籍系统做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籍建立和学籍正常变动(升级、升学、毕业等)、学籍异动(转学、出境学习、休学、复学、留级、跳级、辍学、死亡等)的管理工作,并应用全国学籍系统监测学生上学考勤情况,做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据悉,该学籍系统还可监测随迁子女流动情况,为招生入学提供帮助,控制义务教育学生无序流动,遏制超大规模高中学校,规范招生入学秩序和办学行为,并能加强留守儿童管理,建立动态登记监测制度,提高关爱和服务水平。

教育部要求各地从今年起建立

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足球联赛制度

据《中国教育报》消息,最近,教育部下发相关文件,明确要求各地从今年起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足球联赛制度,力争校园足球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教育部要求,各地制定并实施校园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小学、中学、大学定点学校,用3年时间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由目前的5000余所扩展到2万所;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源源不断地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相关文件规定:各学校要把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增加到4节,高中每周2节增加到3节,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借口占用体育课时;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组织各种体育项目兴趣组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类项目比赛、运动会、体育文化节等,使校园体育活动蔚然成风;将体育作为学业水平考试的必考科目,毕业和升学必须达到合格水平,还要把学生体质状况和体育特长如实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教育部要求社会商业机构

资助困难大学新生应尊重隐私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日,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关于正确引导社会力量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要求社会商业机构资助困难大学新生应尊重隐私。《公告》指出,个别机构和媒体以售卖商品的形式,募集资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过程中过度渲染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谈国家资助政策的保障措施,并且把资助学生与售卖商品绑定在一起,此种做法不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醒商业机构、媒体及其他社会组织,要本着尊重事实、尊重隐私、关爱学生的原则,真心实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顺利入学,积极在全社会营造健康、和谐的捐资助学氛围。

据《燕赵晚报》消息,日前,河北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适龄儿童、少年免试进入小学及初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公办、民办小学及初中不得采取各种形式的考试、考核、测试组织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各种培训班选拔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不得以各类竞赛证书或者考级证明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意见》提出,各地要认真清理各种形式的特长招生政策,全面取消特长招生,禁止以外语特长、体育艺术特长、少年班等名义选拔或变相选拔招收特长生。

四川将实现从中、高职到专业硕士的“贯通培养”

据《华西都市报》消息,四川省近期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在2015年6月底前出台具体措施,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中、高职衔接推进计划,到2020年,建立起从中、高职到专业硕士的衔接培养体系。这意味着,未来四川省从中职到高职,再到专业硕士,有望实现招考贯通。《意见》要求各学校重点探索“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

重庆将免费培养万名

农村全科教师

据中国新闻网消息,为缓解农村小学师资结构矛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今年,重庆市招录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共1100人,生源覆盖了包括辖区内城口、秀山、巫山等偏远区县共28个。在校学习期间,这1100名教师将享受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的待遇,毕业后将到签约县(区)的农村小学从教6年。据悉,该市今后还将逐步加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规模,计划在5年内免费培养万名农村全科教师,平均每年达到2000人左右。

《世界教育信息》援引英国《独立报》消息称,英国政府将在英格兰莱斯特郡格伦・帕尔瓦监狱旁建立一所“强化学校”,旨在对少年犯实施强化教育和培训,以降低其重犯率。该学校将于2017年建成,届时能容纳300多名12-17岁的少年犯。“强化学校”的课程将关注少年犯的身心改造,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观念。据悉,目前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少年犯人数为1300多人,比2013年减少了200多人,但重犯率依然很高,约有3/4的少年犯在被释放后会重新走上犯罪道路。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有大约71%的少年犯在释放一年之内重返监狱。英国副首相尼克・克莱格说:“那些犯了错而且承认错误的年轻人不能只是被扔到‘垃圾堆’里,如果我们期望他们扭转自己的人生,就必须好好利用他们呆在监狱里的时间。”

奥地利维也纳免费为

第4篇:关于乡村教育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城乡差异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97-03

学前教育是教育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一生发展中不可跳跃的阶段。目前河北省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势头总体良好,但是,由于历史上城乡二元结构以及长期以来城市中心价值取向的存在等问题,导致学前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异。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北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公平教育惠及全民。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近期发展目标作了具体陈述:“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办园规范、师资达标、保教质量合格的学前教育网络”,“‘十二五’末,全省在园幼儿人数达到210万人,学前3年毛入园率超过70%。”随后,河北省内各市也都制订了相应的《学前教育三年(2011―2013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就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保证措施等做了具体陈述。

本文对河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进行实证研究,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河北省各市的城乡学前教育发展情况做出综合评价。

一、河北省学前教发展的城乡差异现状

河北省教育厅数据显示:2014年河北省城镇幼儿园5678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075所,占总数的36.54%,在园幼儿1203232人;2014年河北省乡村幼儿园575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207所,占总数的73.05%,在园幼儿965254人。河北省学前教育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但是,由于每个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地理环境、政府政策以及当地人对学前教育认识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各地的学前教育存在城乡差异。论文从受教育机会的现状、师资和幼儿园三方面来分析河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F状。数据主要来源是各市统计年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河北省教育厅。

(一)河北省各市学前教育受教育机会的城乡差异

受教育机会主要体现在入园率这一指标上。通过数据计算得2014年河北省各市的毛入园率,即3~6岁在园儿童数与适龄儿童之比。

从图1中可以看出,河北省各市城乡之间、市与市之间学前教育发展都不均衡。各市城镇毛入园率都高于乡村毛入园2倍左右,张家口地区甚至达到5倍;对数据分析处理得河北省城镇毛入园率为94.08%,学前教育基本普及,而乡村毛入园率仅为47.47%,乡村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远低于城镇发展水平。此外,河北省各市间的城乡毛入园率也存在很大差异,张家口乡村入园率最低,为25.31%;保定最高,为61.93%;衡水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入园率都比较低,平均水平据河北省最低;总体来说,保定、邢台发展最为均衡。

(二)河北省各市学前教育师资方面的城乡差异

教师在教育发展及教育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质量教师队伍是教育发展的必备条件。下面就河北省各市城乡幼儿园师资情况进行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河北省各市间以及各市的学前教育师资方面存在城乡差异。首先,不考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单纯从比值来看,河北省各市城镇地区的生师比低于乡村的生师比,城镇都在20以下,生师比比较合理;而乡村一般介于20~40之间,秦皇岛和沧州甚至达到60以上,极度缺乏从业教师。其次,乡村生师比看似良好,但是这是在园幼儿的情况,如果考虑适龄儿童数与教职工数之比,则数值要大得多,乡村约为71,城镇为19。最后,教职工数方面,乡村与城镇幼儿园教职工数之比0.42,乡村与城镇幼儿园在编教师数之比0.73,远没有达到乡村与城镇的适龄人口数之比1.59。

综上所述,河北省学前教育师资不足,乡村幼儿教师严重匮乏,秦皇岛和张家口市幼儿教师处于极度短缺状态。

(三)河北省各市学前教育幼儿园方面的城乡差异

2014年河北省城镇幼儿园5678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075所,占总数的36.54%;河北省乡村幼儿园575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4207所,占总数的73.05%。城镇公办在园幼儿数571835人,占城镇总在园人数的47.49%;乡村公办在园幼儿数766745人,占乡村总在园幼儿人数的79.43%。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各市幼儿园的短缺情况,用适龄儿童数与幼儿园数之比这一指标来衡量。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河北省各市学前教育幼儿园方面的城乡差异:首先,河北省各市间乡村与城镇幼儿园数之比1.01没有达到乡村与城镇的适龄儿童数之比1.59,其中秦皇岛乡村与城镇幼儿园数之比最低,邢台、保定、邯郸、衡水的大于1,其余城市介于0.5~1之间;其次,乡村平均每个幼儿园的适龄儿童数也比城镇平均每个幼儿园的适龄儿童数高,城镇格式之间相差不太大,大约在200左右,但是各市间的乡村平均每个幼儿园的适龄儿童数相差较大,承德最少为154,低于200,秦皇岛、张家口、廊坊高于500,其余城市介于200~500之间;最后,从公办园占比来看,乡村的公办园占比大于城镇的公办幼儿园占比。

通过分析,乡村的幼儿多但是幼儿园数量少,又乡村幼儿园的公办园占比高于城镇,但是乡村的入园率远低于城镇,其他指标也低于城镇,这说明一方面农村公办幼儿园不足,远没有达到“广覆盖、保基本”的目标,政府应统筹规划城乡学前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另一方面说明农村民办幼儿园不足,因此,在政府投入一定经费的同时,贯彻“多渠道办园”方针,坚持以农村公办园为主导和吸取社会资源办园同时并举,通过捐资助学、合理收费的多种渠道,拓宽投资渠道,作为学前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河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的综合评价

(一)主成分分析

本研究在实际数据的可获得性及代表性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学前教育城乡差异从受教育机会的现状、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状况入手进行分析。受教育机会主要体现在入@率这一指标上;对于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分析,采用生师比、公办在编教师占比、公办园比例作为分析指标。即选取入园率X1、师生比X2、公办在编教师占比X3、教育部门办园占比X4作为分析指标,对河北省乡村和城镇的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作综合评价。

利用spss软件对河北省各市乡村的四项指标数据作主成分分析,得到方差解释表,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前2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85.928%,这说明用前2个因子来反映事物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5.928%以上,于是,取前2个因子作为主成分,用F1、F2表示。

由主成分载荷矩阵可以看出,师生比,在编教师占比、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占比在第一主成分上载荷教大;入园率在第二主成分上载荷较大。因此,可将第一主成分命名为教育资源配置主成分,第二主成分命名为受教育机会主成分。

两个主成分的函数表达式为:

Fi=viX,(1≤i≤4),设wi(1≤i≤2)是表2的第i列系数作为元素的向量,则

算出各主成分的得分后,综合得分

通过计算得到各地综合得分及排名。类似,对城镇的四项指标数据做主成分分析,计算综合得分。

(二)聚类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北省各市的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情况在河北省处于什么位置,我们采用入园率、师生比、乡村与城镇幼儿园教职工数之比、乡村与城镇幼儿园数之比等11个指标数据,利用spss软件作聚类分析,利用系统聚类法中的Q型聚类方法对数据进行聚类,得出分析聚类结果。河北省11个市可分为三类,分类结果如下:

由上表,河北省学前教育城乡发展的总体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类地区,第一类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情况优于其余两类地区,第三类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则很大,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从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学前教育城乡差异情况和该市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关系。第一类地区的邢台、承德、衡水,第二类的张家口,第三类的秦皇岛属于四线城市;作为二线城市的石家庄、唐山则属于第二类地区;其他城市为三线城市,分布在三类地区中。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学前教育发展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除了公办园占比外,城镇的入园率、生师比、公办在编教师占比三项指标要优于乡村,农村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远低于城镇;河北省各市的学前教育发展的城乡差异程度也不同;根据聚类分析结果,河北省学前教育城乡发展的总体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类地区,前教育资城乡差异情况和该市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太大关系;乡村公办园较多、民办园少,但是乡村学前教育发展落后于城镇。

对于如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国家以及河北省政府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就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发展措施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性意见。《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行“三为主”模式,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健全和完善全省以政府和集体办园为主、以公办教师为主、以政府和集体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把农村学前教育纳入农村公共事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

对于如何发展学前教育,2014年教育部出台学前教育计划:五措施普及学前教育。教育部“五措施”明确指出:扩大发展普惠性民办园和城乡公办园。以区县为单位制订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逐年安排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2015年底前,城镇小区按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补足配齐幼儿园。针对民办园采取落实用地、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办园。各地2015年底前出台认定和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实施办法;实现非在编教师同工同酬:通过多种方式补足配齐各类幼儿园教职工,有条件的地方出台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通过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方式,支持解决好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农村集体办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等措施。

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河北省及各市政府要认识学前教育的公益性、福利性和重要性,承担相应的责任,把学前教育纳入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总规划中,实实在在地把学前教育摆在各级教育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把办好学前教育当作“硬任务”来抓,保证学前教育管理层层落实到位。其次,河北省及各市政府应保证学前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尤其是农村地区,可以考虑参照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经验,将学前教育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再次,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和捐资助园,同时,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幼儿园收费标准。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幼教师资整体素质。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河北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现状及对策研究”(批准号:1406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传英,王玮虹.城乡统筹背景下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与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3(7)

[2] 洪秀敏,罗丽.公平视域下我国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异分析[J].教育学报,2012(5)

[3] 王海英.学前教育不公平的社会表现、产生机制及其解决的可能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1(8)

[4] 田志磊,张雪.中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问题与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5)

[5] 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6] 汪冬梅.农村学前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7] 睢丽娟.河北省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水平综合评价[D].保定:河北大学,2011

[8] 张雪,袁连生,田志磊.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学前教育发展,2012(20)

[9] 庞丽娟.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 袁连生,冯晓霞.学前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11] 蔡迎旗.幼儿教育财政与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2] 杨挺,习勇生.重庆市幼儿教育发展水平城乡差异的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2(4)

[13] 刘占兰,高丙成.中国学前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研究[J].教育研究,2013(4)

[14] 田志磊,袁连生,张雪.地区间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差异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1(2)

[15] 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第5篇:关于乡村教育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办学条件;投资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实施所有适龄少年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和免费性,具有普及性,可以说它是我们提升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从86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到现在,目前全国都全部实现了义务教育,中小学入学率不断提高,国家推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面的到普及,成就显著。而在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全面普及之后,地区间、城乡间、校之间差距变大,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期的教育要努力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断实现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表现较为严重的问题在农村。

1存在的问题

1.1教育政策与思维不完善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的投资很大、教学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但在很长的时间里还是无法达到城市的教育标准,城乡之间的发展也无法达到真正的均衡。就目前而言,绝大多数的教育理念还是以城市学校为准绳,还没有真正把乡镇之间的教育整合为一体,只是一味的要求向城市学校学习,而把城乡之间存在的差异、困难、个体特点给忽略了或视而不见,这种不全面的思维行为主要体现在:⑴具有教研和指导意义的活动全部安排在城市重点学校,很多农村学校早起贪黑赶去参加学习,回来还不一定用得上;⑵教师配备比例农村比城市底且专业配备不足,结果出现有些农村学校教师上课专业不对口,或一人上几个科目,甚至有些偏远地方还得复式教学;⑶教学设备城市比农村完善,各种功能室、办公室样样俱全,而农村有些学校连教学楼都没有;⑷评优、选拔、示范等城市学校优先,城市学校缺编缺岗很快得到解决,农村学校缺岗缺编要三番五次申请、诉苦还是迟迟未了;⑸农村好的教师常被抽调,叫做荣升,城市到农村就叫支教,且很少见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固然好事,但不完善的政策和思维,却造成人人都想找关系往城市的局面,有些新人为了一个编制只把农村学校当做一个踏板或临时的驿站,所有这些对农村的教育产生恶性循环,人心不定何谈教育。所以要求上级教育管理者要解放思想,不要教育就是要农村向城市看齐,应该多走基层,着实深入农村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解决阻碍农村教育问题。

1.2师资不足影响专业水平提高

乡村学校师资数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是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问题。一些乡村学校专业教师缺乏,或配备不合理,一名教师往往要承担几门课程,一些科目如艺术、体育、信息、英语等科目逼迫减少课时或不开课,一些偏远山区甚至还存在复式教学的情况。由于师资的不足,一些课程无法讲求质量,只能应付了之,久而久之教师的战斗力下降,专业技术水平也在下滑,教师队伍也不稳定。另外,由于不少的农村学校生源的分散,上下学路途遥远,接送困难且有安全隐患;不少的乡镇学校都是寄宿式学校,不少的教师早6晚11的工作,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及管理工作,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如果他们把这样的精力投到城市学校的教育工作,应该是会很不错的,反之,城市学校的教师到了农村就不一定有成效。所有这些都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可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3办学条件制约教育发展

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是制约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问题。近年来,虽然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一定改善,但与城镇学校特别是与城镇个别学校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变。危房少了,但配套设施跟不上,基本的教学器具仍比较缺乏。一些课程特别是艺术、体育以及实验课所需要的基本设施和教具不完善,乡村学校学生享受不到城镇学校学生的学习条件,薄弱学校依然薄弱的现象普遍存在。正是由于办学条件上的差别,在开展素质教育方面,乡村学校也无法与城镇学校相比。乡村学校教师不仅享受不到城镇学校教师所具有的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进修提高的机会,而且还要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及管理工作。教师的数量与水平上的差别,成为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教育质量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

另外,家庭教育、社会影响,以及择校就读、社会赌风也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上的不均衡。

2对策建议

⑴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将这一教育政策向社会大力宣传,调动广大农民对子女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全民教育均衡意识。并根据实际,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种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监管力度。

⑵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切实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教育资源向乡村学校倾斜,确保硬件的均衡。

⑶要严查和杜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违法收费行为,切实落实中央关于对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家庭困难学生的各项扶持和资助政策;

⑷要归并生源少、条件差的学校,对离校路途较远的学生实行寄宿制,并完善管理机制。

⑸平衡教师收入差距和解决好住房交通等问题。优先保证乡村学校教师进修培训和提高的机会。

⑹实行乡村学校教师与城镇学校、城市学校教师轮换交流制度,提高工作积极性。

⑺实行应届大学生毕业到乡村学校工作制度,健全特岗教师到农村工作计划。

⑻实行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确保岗位的设置均衡。

⑼设立了城乡学校共同体,建立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机制,创造了资源共享的好经验。

⑽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扩大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和降低教育成本。

均衡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均衡是动态的,不是机械的,我们要在发展中均衡,在均衡中发展,既促进教育公平,又促进教育发展,努力实现优质均衡、高位均衡,相信在全中国基础教育的工作者的努力下,义务教育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优质发展、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关于乡村教育的政策范文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县,全县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33.3万,其中瑶族、畲族等15个少数民族5.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7%,是郴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民族乡村面积最大的县。全县辖有5个瑶族乡镇。

汝城县历届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民族乡镇的工作,把做好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为整个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法律和政策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汝城县委、政府于1996年做出了《关于认真落实民放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汝发[1996]14号文件),把民族乡镇作为为辖区的“西部地区”来对待,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民族乡扶持力度,帮助民族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导下,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县民族乡镇各族人民奋发图强,克服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困难,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乡村面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民族乡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缓慢,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恶劣。少数民族乡镇往往既无区域优势,又无资源优势,山高田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自然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落后。

2、思想观念陈旧。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小农经济意识比较突出,缺乏冒险精神和闯劲,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较普遍。部分干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3、基础设施落后。各民族乡成立之初,大都处于“无公路、无电力、无电话广播、无医疗设施”和“缺吃、缺穿、缺住房、缺文化、缺技术”的“五无五缺”状况。近些年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信息闭塞、交通状况、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仍是制约民族乡经济发展的障碍。

4、财政非常困难。财源枯竭,乡村两级发展集体企业难度大,几乎没有支柱财源,加上历史上的各种负债,乡村两级都只能以保工资保运转为目标,无钱办事业现象普遍。

5、文教卫事业发展缓慢。民族地区条件较差,压力大,待遇不高,影响了干部工作积极性;基于同样原因,教师、医务人员、科技人员也不愿到民族地区工作,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加上经济条件所限,医疗设施、学校建设硬件设施都相对落后。

三、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建立完善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政策,体现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让民族乡镇得到更多实惠,提出几点建议:

1、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新的文件,制定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民族政策。现有的汝发[1996]14号文件《关于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决定》有许多条款已经过时,如关于农业税、屠宰税的条款,有的已执行完毕,有的标准参照现时太低了。

2、建议各级各部门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民族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族乡镇交通、通讯、农田水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指导,帮助民族乡镇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并在资金物质技术上给予帮助。

3、建议加大对民族教育科技医疗事业的投入,适当增加少数民族义务教育补助费,适当减免民族乡镇贫困人口住院治疗费用。

第7篇:关于乡村教育的政策范文

2008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关于“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黑龙江省各地各部门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1年末,全省已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各类债务 40.8 亿元,其中: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 22.4亿元,农村义务教育其他债务 18.4 亿元。通过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长期困扰农村义务教育的债务难题基本解决,县乡财政支出压力有所缓解,债权人利益得到较好保障,基层政府的信誉不断提升,债务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收到良好效果。

特别是实施化债工作中探索出来的一些程序、制度和办法,如化债工作流程、偿债销号制度以及特户开设和“一折通”兑付等,对于进一步推进乡、村两级债务清理化解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清理审计锁定乡村公益性债务所遇到的问题

乡村公益性债务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和政策性遗留问题。虽主要是为兴办乡村公益事业、开展“达标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举债、为完成税费上缴任务借款等形成的债务,但综合分析,盲目突出政绩搞建设、财务管理不规范、集体经济薄弱,国家投入缺乏是形成债务的重要原因。

由于债务形成的原因诸多,加之债务形成的时间久,特别是在举债时原始票据用途不清、账目核算记载不详,给乡村公益性债务的清理认定带来了很多难题:

1.乡、村从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多数是以“种子”、“化肥”等名义贷款,而债务责任主体在自查举证时则说明是用于垫交税费或搞公益事业建设,这给清理核实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一些村将农户存入“基金会、储金会”的款项作为公益性债务举证上报。

3.个别债权人把息转本后,以爱人或子女的名义重新挂账,无法找到相应支出。

4.部分村没有将垫交税费收据入账或留存,而是用自制表格替代。

5.由于村屯干部在垫交税费时临时倒短,致使举债时间晚于有关部门开具的收缴税费收据时间。

6.账目因自然灾害等原因损毁,查无实据,难以核实确认。

7.往来账款繁杂,鱼目混珠,非实质性债务掺入。

8.利息计算偏高,存在着息大于本的现象。

9.债权人死亡且无子女,偿还对象难以确定。

10.有些乡、村多年来想方设法积极偿债,已自行化解了现政策范围内的债务。近两次化债补助均没有,故挫伤了其化债积极性,乡、村人员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心理不平衡问题。

二、乡、村公益性债务清理化解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乡、村公益性债务清理化解工作牵涉面广、量大,且时间久远、情况复杂。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起攀比甚至引发新的矛盾,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在债务清理核实工作中,必须认真梳理问题、准确把握政策、反复琢磨推敲、据实审核认定、努力化解矛盾,才能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解、支持和认可。

(一)对处理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于金融机构贷款用途标注与实际不符问题,原则上应严格按规定执行,以贷款手续的标注及村账务记载核对一致为准认定。但本着尊重事实,对确实用于农村公益性债务的,要经过严密举证程序,证明充分,所贷款未分入农户往来分户账,审计核实并以支出控制,对相关债务发生和支出时间、内容都能链接吻合上的方可予以认定。

对“农村合作基金会”(“ 农村互助储金会”)吸纳的农户股金,不应作为乡村公益性债务处理,应视作金融机构存款对待。但如村向“基金会”借(贷)款用于垫交税费或从事其他公益事业建设,借贷主体明确、手续齐全完备的,可纳入清理范围。但债权人应是“基金会”,而不是农户。

对个别债权人把息转本后又以爱人或子女名义重新挂账的,原则上不予认定。理由:一是该债权人账面借款已全部体现现金付讫,不应以此进行举证;二是新挂账债务的时间、用途超政策范围,存在着牵强附会、硬性链接现象。

对部分村没有将垫交税费收据入账或留存,而是用自制表格替代问题,可以在确认自制凭证真实性的情况下予以认定。但要对表中所列欠税费户的往来欠款进行逐项核实,并本着“先税后费”的原则核认还款,如账面无欠款或欠税额减少,应予剔除或削减。

对村屯干部临时倒短垫交税费,致使举债时间晚于有关部门开具的收缴税费收据时间的,不符合正常财务处理程序,故应经举证充分,严格掌控时差(不应超过一周),可根据相关账目、佐证资料进行确认。

对一般性账目损毁,已无法查证的,原则上不予认定;但因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造成账目损毁的,应经法律程序认定、公证、举证等核实审定。

对往来转账形成的“债务”,不得纳入清理范围。

在利息计算上,应参照其他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有关规定执行,即:借款、集资所形成的农村公益性债务,没有约定利息的,只偿还本金或当时劳务价值,不计算利息。

贷款所形成的农村公益性债务,按照贷款期限,以金融机构贷款法定基准利率为准分段计算债务利息。

向个人或单位借款,利息也应以金融机构同期贷款法定基准利率为准,“分段计算、息不转本、利不滚利”,剔除已经转入本金的利息。

对债权人死亡且无子女,偿还对象的确定可按法定继承顺序偿还给其他法定继承人,但必须进行公证。

(二)解决矛盾的建议。

首先,按照“谁举债谁负责,先清理后化解,先化解后补助”的化债基本原则,县级政府是清理化解农村债务的责任主体,并负责组织实施。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并给予必要的工作指导和化债资金补助及奖励。因受偿债能力制约,市县应采取多措并举,积极有效偿债,建议清理化解债务本金及法定利息,实行还本降息。要与债权人解释协商,实行协商减息偿债,签订承诺书,一次性偿还债务。既减轻各级偿债压力,又避免基层债务膨胀,社会放贷投资风险趁机转嫁,以体现客观公平合理化解。

其次,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要调研制定因素分析法衡量审定市县上报的化债数据,做到打好基础,扎实清理,摸清债务,挤出水分,分级把关,逐项核实,债务认证,分类化解。同时,完善的化债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体现“债多不多补,债少不少补,早还不少补,晚还不多补”的补助原则,化债补助资金分配定要统一规范、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夯实市县自筹资金的合理额度,避免假匹配和新债的发生,杜绝违反政策、违纪行为的发生。

最后,对已自行化解政策范围内债务的乡、村,要通过政策宣传,做好正面解释,求得理解和支持。并将化债补助资金与积极主动偿债奖励资金相结合,借鉴外省经验,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规定其使用范围,对已自行化解政策范围内公益性债务的乡村给予适当奖励,实行以奖代补,解决“有为的吃亏、无为的获利”的矛盾,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第8篇:关于乡村教育的政策范文

【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教师;整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随着经济的发展,落后贫穷正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激烈碰撞,农业经济作物的升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一系列重要问题。而作为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具体执行者,农村教师也面临着发展的迷茫和无奈。想要从本质上改变教育质量,必须走一条与城市教育发展不同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教育资源,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一、西部农村小学教师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地位低,工作得不到认可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在很多乡村中,有一种思想比较泛滥,很多孩子家长认为:孩子学得好是孩子的功劳,学的得不好是老师的责任。家长把教育孩子成才看成是教师一个人的使命和责任,好像与家长没关系,只要一送进学校,家长的义务就尽到了,很难和教师配合,管理孩子。这些使很多农村教师感觉自己的工作得不到认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外在于其他行业的比较中,教师的报酬和福利较低,尤其是在非重点的小学,社会地位低,住房基本上得不到解决,生活压力大。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让农村教师心里感觉不平衡,不愿把所有的心思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从而对小学农村师资造成了不稳定因素,谋求另寻出路的教师较多。

(二)年龄大,知识结构单一

西部农村小学很多处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随着适龄儿童的减少和部分适龄儿童向中心小学的流失,乡村学校的规模逐步减少,教师编制整体压缩,新的血液没有办法供给,从而出现几个教师坚守一所学校很多年的现象,这些教师基本上是民办教师转正,自学意识不强,进修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的速度过慢,使得知识陈旧,单一,很难顺应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过着半教半农的生活模式。农村教师老化现象严重,知识结构的逐步单一。

(三)学历低,教学手段落后

虽然每年都有一批批学历高,知识渊博,教学理念先进的年轻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但真正去边远乡村的教师很少。农村大多数教师是高中、中专、大专文凭,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较少,继续进修较高文凭的教师也很少,这些原因导致农村小学教师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从而影响了西部农村教育的发展。

农村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上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农村小学教师很少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能是一些农村小学还没有完整的多媒体设备,甚至少许农村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那些优美的写景文章,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图文并茂,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净化自我,陶冶心灵,提升自我。

(四)编制少,教学任务繁重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中规定:农村小学生师比为23∶1,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该标准进行上下调节。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县财政困难,无力承担新进教师的工资发放。当地县级政府也限于财政紧张无法放宽编制。对各个学校来说,县域内的中心学校、完小、教学点等绝大多数学校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教师缺编问题。而中心学校、完小的办学条件较好,加强中心校的建设又是大多数地区学校布局调整的首要目的。这就导致整体短缺的情况下中心学校、完小的教师缺编程度较轻,偏远地区教学点处于最差的境地。

二、改变西部地区小学教师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一)切实提高西部地区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增加与外界交流的渠道。

比如,组织教师分层次和特长去已经具有成功经验的学校去集体参观教学、听课,培训,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综合素质,让农村教师成为教育学科带头人和教育能手,提升自我,增强农村教师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县级各部门提供给乡村教师各种优惠政策,如保障性住房政策向边缘地区教师倾斜、提高边缘地区艰苦补助费用等,从而鼓励他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

(二)切实做到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制度,改进农村中小学的学校管理制度,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对教师实行人性化管理。

加强县城与边缘地区教师的交流与互帮,譬如,对某县的小学教育力量进行集中整合,组建互帮学校和互帮对子,加大县城小学优秀教师到乡村小学教学帮教的力度和乡村小学教师到县城学习、教学的规模,在互帮学校中,逐步打破学校限制,编制统一落实,模糊城乡差异,可以形成两个学校,一个课堂的独特教学模式,使教学力量在融合中提高,在互帮中进步。使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奉献精神逐步增强。

(三)统筹规划,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以及年轻教师到乡村工作的力度。

教师可以通过培训和函授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同时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当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为了使学校的所有现代教学设备都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对在职教师大力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作为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应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四)把发挥政策优势,鼓励城里优秀的教师到农村去支教,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并在政策上予以照顾,对在边远地区工作的小学教师,加大福利补助,优先职称评定和职务调整。

总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使政策落实到末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西部贫困地区的教学问题,才能缩小与城市小学教育的差距,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关于乡村教育的政策范文

二、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全县乡镇机关行政编制为373名,不设事业编制;乡镇站所事业编制为339名。按编制内实有人数核拨经费,今后五年内不增加人员编制。根据批复,我县撤销了戈寒乡,整建制并入双龙营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双龙营;撤销了羊街乡,整建制并入温浏乡,乡政府驻地设在温浏。

三、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乡(镇)人员经费和机构运转经费已由县级承担,人员经费实行动态管理,不把收支缺口留给乡镇,保障了乡镇机构的运转,增强了乡镇的财政保障能力,利于各乡镇集中精力努力发展经济,大力培植财源,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从20*年3月起,我县实行“预算共编、账务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在县财政局会计委派中心成立了乡镇财政核算组,统管乡镇财政资金和账务核算。

3、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近几年来,我县财政支持“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20*年“三农”支出8850万元,20*年“三农”支出1*12万元,比上年增长19.9%,20*年“三农”支出11255万元,增长6%,20*年“三农”支出13343万元,比上年增长18.6%。

四、制定方案,加大化解乡村债务的力度。一是认真清理核实乡村债务,锁定债务,按债务的来源和用途,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权债务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二是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20*〕39号)的各项规定,执行“三个不准”和“两项制度”,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三是制定了《丘北县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实施方案》,分轻重缓急,采取有力措施,从农民群众和乡村干部最关心、利益关系最直接、矛盾最集中的涉农债务着手,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债务,把确属因用于乡村公益事业而造成对农民个人、乡村干部、乡村工程业主等个人债务和以政府名义担保的高息借款的化解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积极筹措资金以予化解。20*年以前化解了399.1万元,20*年化解了96万元,20*年10月31日止化解了489.3万元。其中:农村义务教育方面的债务439万元,乡镇政府(含村委会)办公楼建设、办公设施欠款375.4万元,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欠款59万元,卫生设施建设欠款111万元。

五、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我县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单位有16个,其中:县林业局下辖14个林场,县农业局下辖1个良种场和1个渔场。总面积318.626万亩,其中:林场面积318.5万亩、果园面积908亩、渔场面积350亩。在20*年内全面实施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取消国有农场的农业税,并将农工承担的土地承包费全部免除,推进国有农场内部管理体制和各项配套改革,清理和规范国有农场对农工的其他收费,建立健全农工负担监督机制。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予以补助,采取绝大多数农工愿意并经县人民政府和国有农场主管部门同意的方式,由农场有计划、分步骤地每年办一两件农工急需解决和能够让大多数农工受益的实事,如职工住房、人畜饮水、场区道路等,集中安排使用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坚持客观、公正、公开、合理的原则,已将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全部分配到各农场。实现了农工减负和国有农场经营有序、生产发展、社会稳定。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