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政策的影响范文

教育政策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政策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政策的影响

第1篇:教育政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语言生态观 语言政策 语言教育政策

近年来,语言政策与规划的研究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但大部分研究为国别研究和比较研究,笔者发现从语言生态观这一视角分析语言教育政策的文章并不多见,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新的语言生态观对中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

一.语言生态观及中国的语言生态现状

“生态”属于生物学的概念,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霍根(Haugen)最早在《语言生态学》一书中提出“语言生态”的概念,将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把语言生态定义为“研究任何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Haugen.1972:330)。语言生态观认为健全的语言生态是多种语言共存并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体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语言的多样性。

中国是一个以汉语为主,多种方言和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并存的国家,而各语码的使用状况并不平衡。中国由56个民族组成,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3.6%,汉语是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汉语内部有许多方言,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异程度较大,语言格局十分复杂(蔡永良,2011:8-18)。除了汉语及其诸方言外,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大约120多种民族语言(普忠良,2001:127-134)。虽然少数民族语言诸多,但是非汉语使用者所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仅为5%(Wardhaugh,2000;367)。这些语言的分布状态与中国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状态趋于吻合,并且没有完全孤立于汉语(布赫,2002:130)。

二.语言生态观对我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

语言生态观促使人们对语言的本质再认识,而语言教育政策标定一门语言在整个语言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会给语言生态带来一定影响。语言政策是“政府对语言文字的地位、发展和作用所作的行政规定”,如指定官方语言、广播媒体语言、教学用语等。(潘海英,张凌坤,2010:105-108)。可见,语言政策的制定是对语言生态的一种人为干预,是维护语言生态的政府行为,主要涉及一个国家的强势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外语教育政策以及本国语的国际推广政策等。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语言生态观对我国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

1.对汉语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

语言生态观促使人们意识到语言多元化的重要性,因此,在通过语言教育政策强化推广汉语言(普通话)的同时,不再一味要求语言趋同,而是更加注重方言的保护。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6条规定:“学校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可见,国家以法律形式明确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也使得普通话的教学和推广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从语言生态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普通话教育政策具有前瞻性, 消除了方言隔阂,但在推广过程中,由于对方言缺乏政策支持和有意识地保护,方言的适用范围和频度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方言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步缩小。近年来,随着对语言生态平衡的关注,人们意识到保护方言的重要性。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止方言消亡。比如,对有代表性的方言组织语言专家进行保护性研究,建立语言档案,并且建立语言博物馆,收集语言标本,为后续研究提供资料。同时,利用媒体弘扬方言文化, 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台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方言节目。

2.对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但是由于少数民族人口的不平衡导致其语言之间的不平衡。一些使用人数较少的民族语言正面临逐渐消亡的危险,因此,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维护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和发展,维护我国语言及文化生态的平衡是当务之急。

事实上,中国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了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政策,譬如,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2条规定:“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在少数民族居住区实行双语教育政策体现了中国政府的语言态度,反映出对语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当然,我国历史上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政策也出现过错误。比如1958年出现的“语言融合风”,“民族文字无用论”的语言态度使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事业和民族的发展进步受到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戴庆夏. 2007:5)。但总体而言,我国对待少数民族语言的态度始终是积极和建设性的,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政策也都是有利于语言生态和谐发展的。

3.对外语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

中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从建国以来,受到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以下阶段: 1951-1956年重俄语教育阶段,1956-1966恢复英语阶段,1966-1976外语教育停滞阶段,1976一1989年外语教育恢复繁荣的阶段。1989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增多,外语教育呈现空前盛世,据新华社消息,我国约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包括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约占全国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但是,从现在的形势看,中国的外语教育政策过分强调英语,语种单一。中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外语教育其实就是英语教育。从语言生态观的角度,这种外语教育政策势必导致语言生态的不平衡,也难以满足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上的快速发展,不利于学生个体多样性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有必要对当前的外语教育政策进行改革以使中国的外语教育更加多元化。

4.对汉语国际推广教育政策的影响

对外语言推广政策就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团体为鼓励别的国家或族群的人来学习他们的语言而制定的有关政策。在构建世界多元文化大格局的背景下, 中国有责任和义务推广汉语言及文化,为世界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汉语正在走出国门,孔子学院发展迅猛,短短4年时间已相继在90多个国家的地区建立了300多所。(蔡永良,2011:14)根据中国国家汉办统计,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的2500余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国以外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近4000万。中国政府在1987年成立了“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负责和协调汉语的国际推广工作。这从政策制定上和行政管理上给汉语的国际推广提供了保障。1991年中国向海内外推广中国“汉语水平考试”。

汉语言的国际推广政策将会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在和谐不同语言关系上起着重大作用,同时会给语言生态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生态观认为语言政策的制定要符合语言生态的实际。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国情和区情,也有不同的“语情”。必须从其语言生态的实际出发,制定该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政策,同时,语言政策要有利于良好语言生态的构建。

本文正是从语言生态视角研究中国语言教育政策,认为语言生态区别于自然生态,属人类精神文化范畴,要实现和谐的语言生态,就要尊重语言的自然地位。

同时,提出要通过语言教育政策的干预来增强母语意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抵制外语教育对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维护语言文化多元生态平衡的建议。

[基金项目:2013年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计划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语言政策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3JK03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布赫.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

2.蔡永良.关于我国语言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11,(1).

3.戴庆夏.中国民族语文政策概述,载马丽雅等编《中国民族语文政策与法律述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5).

4.潘海英,张凌坤.全球化语境下美国语言政策对我国语言教育的启示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第2篇:教育政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教育平等;性别差异;协整检验;独生子女政策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4-0189-04

一、中国教育的性别差异:微观调查与宏观数据的矛盾

两性之间的地位平等一直是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而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不仅影响两性之间文化素养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还是影响两性收入差距进而影响社会地位的关键因素。可见,两性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是两性社会地位平等的基础。而两性的受教育程度存在差距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受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男性。因此,教育的性别平等成为联合国提出的“新千年发展目标”之一。

关于中国的教育性别平等状况,基于不同的角度,似乎可以得出不同的判断:

1.基于宏观数据的分析

如果从全国的加总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教育的性别平等大幅度改善,性别平等几近实现。首先,第二期全国妇女地位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两性间人均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仅为1.31年,而该指标在1990年还有1.9年,这说明两性受教育程度差异不断缩小(李军峰,2004)。其次,根据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文盲人口、小学入学率、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平衡指数随着年龄的降低而趋近于1(连鹏灵等,2004),这说明两性间的教育投资正在不断靠近。再次,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快速增加。1980年,我国高校女生在全体学生中所占比重仅为23.4%,到2004年,该比重上升到了45.7%(见图1所示),这一比例不断接近其理论极限值50%,似乎说明我国男女两性教育平等几近实现。《中国统计年鉴》从2005年开始不再报告各级学校在校生性别比例,也说明了管理当局可能已经不再认为教育的性别差异是个重要问题了。

2.基于微观调查的结论

与宏观数据相反,不断有来自小范围的微观调查表明,在农村地区,我国女性在受教育机会上与男性还有一定差距。据全国妇联1990年抽样调查,农村家庭对女孩男孩上学的投资比重是男孩占60%,女孩占40%,城镇家庭对女孩男孩上学的投资比重是,男孩占55%,女孩占45%。城乡家庭对子女投资都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鹿立,1997)。丁月牙(2004)在对贵州省某县开展的个案调查中发现,家庭内部教育资源分配差异导致女童失辍学严重。王香丽(1999)对厦门大学某级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市以及所属阶层专业知识层次较高家庭的子女中男女入学比例基本达到平衡,而农村和所属阶层专业知识层次较低家庭的子女中男女入学比例则差异十分显著,因此,她认为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性主要是由城乡和阶层差异引起的。钟涨宝等(2003)对湖北省的调查发现,在发展水平低下、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尚不宽裕的情况下,父母在教育投资上的理性选择必然向男孩倾斜。

那么,我国教育的性别差异状况到底如何?是如宏观数据所显示的那样乐观,还是像上述微观调查所表明的那样,教育的性别差异在农村地区还比较严重?而且我们注意到,人们认为农村地区之所以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传统观念所致(钟涨宝等,2003;王香丽等,1999)。那么,是否在城镇教育的性别平等的结果就是因为收入水平的提高所导致?或者说,城镇家庭的教育性别偏见已经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了根本性的扭转?对此,早已有研究提到,城市家庭在对孩子发展的期望和教育投资上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分层现象,可能与城市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蒋乃华,2002)。本文尝试用高等教育相关数据的协整分析来验证在城市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到底对教育的性别平等有没有显著影响,如果有,其影响有多大。

二、独生子女政策对教育性别差异的影响:基于高等教育数据的协整检验

1.基本理论假设

假设一:男女生在学习能力上没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性别偏见,二者在总体上的升学概率仅受适龄人口数量的影响。如果分性别适龄人口数量相同,则分性别的总升学率应该是相同的,进而在校生中男女比例也应该是相同的。并且这一假设同时适用于城市和农村。

假设二: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在教育投资上的“重男轻女”观念会趋于弱化。通俗地说,人们在教育投资上的性别偏见会随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得到纠正。

假设三:中国在城市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对教育的性别差异在加总数据上的表现有显著影响。因为,城市家庭在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对教育投资的方向没有选择的余地,因而会改善城市女童的教育状况,进而使全国的教育性别差异缩小。

2.数据的选取与说明

能反映教育性别差异的指标有很多,如分年龄段性别平衡指数、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分性别入学率、高中阶段分性别入学率等。本文选择普通高校女生在全部在校生中所占比例这一指标,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数据的可得性,二是因为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验证城市独生子女政策对教育性别差异的影响,而一个女生能进入大学,必定说明她在这之前的所有升学阶段都没有因性别歧视而被淘汰,所以这一指标的变化中含有性别偏见的累积效果。本文选取人均实际GDP作为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具体数据如下(表1):

3.模型的设立

基于假设和数据,我们认为高校女生比例会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二者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前者随后者的增加而不断靠近其极限值。因此,选择倒数模型比较合理:

其中,Y表示高校女生比,X表示人均GDP,D是哑变量,用来标示独生子女政策实行的年份。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在城市严格执行是从1979年开始,小学入学法定年龄为7岁,小学、中学均为六年制,这样1979年出生的孩子正常上大学年份应该是1998年,所以哑变量D的取值为:

4.协整检验及结果

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数据都是不稳定的,使得传统的OLS估计方法可能出现伪回归现象,为此,由Engle & Grang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协整理论经常被用来检验时间序列变量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协整理论将非稳定的单整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稳定关系称为协整关系。按照格兰杰对协整的定义,如果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那么二者必须是同阶单整的。因此,协整分析的第一步就是检验每个变量的单整阶数,常用的方法有DF检验、ADF检验和PP检验。第二步是检验两变量是否协整,通常采用Engle―Granger( EG)协整检验法。EG协整检验法分为两步:首先用OLS方法估计方程并计算相应的残差项,然后检验残差项的单整性,如果残差项为稳定序列,则认为两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由于本文中的因变量Y和自变量 序列均为时间序列,所以,应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最优滞后阶数使用赤池AIC最小准则确定。采用Eviews 5.0软件对上述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下(见表2):

经检验发现,因变量Y和自变量 的原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而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的ADF值至少小于显著性水平5%以下的临界值,可以认为,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不存在单位根,即为平稳序列。因此,我们认为各变量序列均为一阶平稳序列,符合协整检验的一阶单整假设。

按照EG协整检验法,首先对原方程进行OLS回归估计,得回归结果如下:

若变量之间具有协整性,则上式中残差序列应具有平稳性。我们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残差的ADF值小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认为,残差项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这表明,变量之间确实存在着协整关系,上述方程的回归结果是有效的,并不是伪回归。

5.模型的拟合与解释

既然协整检验的结果为回归结果有效,我们可以通过R2值和F统计量得出模型的拟和程度非常高的结论。这一点也可以从模型的拟和图中看出(如图2)。通过哑变量D的t统计量,我们可以看到该变量在统计上是高度显著的。遂根据哑变量D的具体取值将结果分解为两部分:

上两式说明,在1980年至1997年间,随着人均GDP的增加,我国高校女生比例不断提高,并渐近于39.673%。而1998年至2004年,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却使高校女生比例渐近于60.214%。

三、结论与说明

1.基本结论与意义

根据1980―2004年高校女生比与人均GDP的协整分析发现,我国在城市严格执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对高等教育中女生比例的增加有显著影响,它使得高校女生比例的极限值提高了20个百分点。由此我们得出粗略的判断:

(1)我国1998年后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城市家庭在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对教育投资方向没有选择余地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从宏观数据看到的女性教育投资的大幅增加和教育性别差异的缩小,可能并不是人们观念改变的结果,而是被独生子女政策所导致的城市家庭对女孩的强制性教育投资所掩盖,从而导致人们忽视在农村地区还严重存在的教育性别差异。

(2)既然农村地区还存在严重的性别差异,那么我们在统计上应该继续保留反映性别差异的指标,而且应该将农村地区的数据单独列出,以真实反映现实状况。而政府则应该继续加强对性别平等观念的宣传,并加强对农村地区女童的教育救助等。

(3)鉴于1998年后女性的高等教育投资受城市家庭对独生女的强制性投资的显著影响,这可以说明,用家庭动态博弈模型来解释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投资增加的理论(如姚先国、谭岚,2005)可能在一开始就找错了方向。我们需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分析中国的问题。

2.进一步的说明

(1)从残差图(见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回归分析中存在一个异常值,在1986年时点上,高校女生比例突然下降时导致该值异常的原因。但鉴于该点异常对本文的基本结论没有实际性的影响,所以没有进一步处理。

(2)本文没有考虑分性别适龄人口比例变化的影响。但众所周知,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给性别比带来的结果是男多女少,所以如果考虑性别比例,只会加强本文的结论而不是相反。

(3)当然,本文的结论也是基于宏观加总数据的分析,这其中不能排除有误差。要得出更加精确的结论,我们需要用大样本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城乡对比分析,这正是作者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丁月牙.家庭教育资源分配的性别差异问题―来自三都水族村寨的个案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04(2).

[2] 李军峰.我国目前个人收入性别差异的通径分析―基于第二期全国妇女地位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

(2).

[3] 连鹏灵,郑真真.教育的性别差异[A],载蔡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人口转变与教育发展[R].北京:社会科学文

献出版社,2004.

[4] 鹿立.妇女经济地位与妇女人力资本关系的实证研究[J].人口研究,1997(2).

[5] 蒋乃华.城市教育消费中的性别差异―以江苏省扬州市城区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2(2).

[6] 王香丽.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问题、原因及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7] 姚先国,谭岚.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女性劳动供给行为分析―兼论动态博弈框架下教育决策的内生性问题[J].经济论坛,

2005(8).

第3篇:教育政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 国家助学金政策 影响分析 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健全学生资助制度。随着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中职教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期。而国家助学金资助力度的不断加大,也给中职教育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1有助于调整教育结构,促进中职教育快速发展

2006年,国家在中职教育中开始实行助学金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学生每年资助1000元;2007年,加大资助力度,对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照每年15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再获中央财政巨资拨款支持,24.7亿元的国家助学金使约1190万名在校中职学生受助。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实施,有力的配合了国家调整教育结构的战略意图,使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以河南省为例,2004年,全省中职教育招生仅仅44.1万多人,而2009年,全省中职教育招生已达70.2万人,并且首次超过全省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就全国中职学校数目而言,1997年为22229所,而2004年却降低为14454所,比1997年少7775所[1]。但随着教育结构的调整,中职学校呈恢复性增长,2006年,中职学校有14693所,比2004年增加了239所。国家助学金政策与其他财政政策一起推动教育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1.2有助于缓解贫困学生家庭经济负担,促进教育公平的落实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每年GDP平均增长9.7%,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30万亿,外汇储备继续保持世界首位。尽管如此,由于国家人口基数大,历史欠账太多,致使教育经费投入一直没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如,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了76%,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使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仍没有达到国家规定4%的目标;并且,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以中部地区河南省为例,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3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54元,由于农村经济不活跃,整体水平不高,致使来自广大农村和城镇部分贫困家庭学生上学负担沉重。然而在中职教育中实行一系列减、免、缓政策和国家助学金政策后,极大地调动了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入学率的提升。据教育部公布数据,200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1213万人,2005年为1600万人,五年时间增长不到400万,但是2008年中职教育在校生人数已达到2 057万人,仅两年时间就增加了457万人。国家助学政策的实施,不使任何家庭、学生因贫困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极大地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促进了教育公平的落实。

1.3有助于扭转人们轻视中职教育的观念

国家助学金政策作为具有导向性的引导,对于扭转人们对中职教育一贯轻视的观念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对学生一贯的看法是在初中毕业后应该升入普通高中,然后升入普通高校获得相应的文凭,而读中职学校的一般是学习成绩不能达到高中录取要求的无奈选择;再者,就中职生而言,他们在高学历学生面前也不同程度地觉得自卑,甚至感到低人一等。但是据最近几年就业市场所反馈的信息来看,劳动力市场对求职者要求的不是某种程度的理论知识,而是应用能力、充分负责任的行为、专业化的能力和交流能力[2]。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有越来越重要之势。现在国家助学金政策向中等职业教育倾斜,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关切,对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视,这对于转变人们传统上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偏见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2、负面影响

2.1虚假贫困生增多,出现“贫困贵族”现象

国家助学金主要是资助受助学生的生活费开支。由于国家助学金政策导向性以助学为主,覆盖面广,在贫困认定上不严格,在校学生只要具有农村户口,或者是出具贫困证明都能申请到助学金。这样以来,导致学校中因虚假贫困申请助学金的人数连年增加。特别是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但是受到他人影响,加入申请行列并获得资助的学生,形成校园里面“贫困贵族”,其理论是“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国家的钱不要才是傻瓜”。

2.2养成部分学生胡乱花钱的习惯,不利于学生管理

由于国家助学金直接发放到学生个人银行卡户头上,确保了助学金不被中间环节挤占、挪用甚至贪占,确保了受助人的权益,但是由于中职生大部分在年龄上不超过18岁,心理上不成熟,个人极容易受到别人和社会影响,理财能力差,花钱无计划,助学金失去父母监控,导致乱花钱现象发生。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手机且费用月均超过50元,有的甚至超过100元;有的学生把国家助学金当做零花钱,拿到助学金后,就结伴去餐馆聚会、吃喝、酗酒、上网、抽烟,甚至把国家助学金当做谈朋友的专用资金。有些地区由于财政问题导致助学金拨付不到位,一些学生不能理解,通过不正常渠道和不正确方式表达和反映,校内张贴传单、校外散布谣言,给当地中职教育带来不良影响。

3、对策

3.1健全制度,完善评定程序,杜绝虚假贫困者申请

由于国家助学金政策是以助学为主,主要是并且应该是帮助那些上学确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因此,国家应该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学校应该完善评定程序,把上学确实有困难的学生纳入到资助政策中来,把一些虚假的贫困生排除到受资助名单之外,把资助政策落实到位,使国家助学金政策发挥其正常的作用。

3.2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教育,引导正确认识

国家助学金不应该是唐僧肉,不应该成为人人得享的资金,应该成为帮助那些渴望上学而有碍于经济困难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补助其在学校学习期间的生活费用,使其能在国家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学业,从而成为一名高素质劳动者,实现国家从成功培养一名学生到扶助一个家庭脱困的目的。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做好宣传工作,采取各项举措把国家助学金的意义、目的通过各种渠道灌输到家长和学生心中;学校应该加强教育,不能仅仅发放完成了事,应该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珍惜助学金,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助学金和合理使用助学金的良好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奉献社会、回报国家的意识;家长也应该对学生的助学金进行监管,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干预。

3.3奖助结合,提高奖学金比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尽管国家规定,中职学校要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5%的经费,用于校内学费减免、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但是,有些学校经费提取不足,或者发放不到位,导致校内奖、助、减、免、缓、贷比例失调。笔者认为,国家与其大范围发放助学金,不如以奖为主、以助为附,大范围设立奖学金,或者实行奖学金申请制度,入校时对品学兼优者实行奖励,对家庭贫困者实行资助;期末时对没有违反学生行为规定者实行奖励,对操行评定不及格者不予资助。这样,既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规范学生行为,利于学校管理,从而让学生珍惜国家给予的补助。

参考文献:

第4篇:教育政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微博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博概述

微博2006年诞生于美国,2009年开始在中国迅速发展。若要将微博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对微博这个新媒体有全面的认识,这样才能发挥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对象以及教育本身的积极作用。

1、内涵

百度百科中,微博的定义如下:“微博,即微博客(Micro 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①”由此可见,微博是一种集众多功能于一体的全新的互动交流方式,是方便快捷的表达载体。与博客相比,微博简短随心,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生活节奏,用只言片语来表达自己,通过及时简短的信息来迅速了解世界,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上实现信息的获取和人际沟通。

2、发展状况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了“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由此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微博的主要技术和商业模式都诞生在美国,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仅仅三年时间,但发展异常迅猛。“一种传播媒体从普及到拥有5000万使用者,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短短的14个月。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2年7月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激增至2.74亿,已经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③。庞大的用户群昭示着微博的风生水起、影响日盛。

素以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而著称的高校,也加入了这支庞大的“围脖”大军,高校微博异军突起;思想活跃,标榜“无网络,不生活”的“90后”更是成为微博使用的聚集群体。微博以其快捷、互动、亲切的特性,影响力超越曾经红极一时的高校论坛,QQ空间,构成了一块风景秀丽,影响力巨大的网络教育园地。

二、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作为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微博的迅速升温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青睐,并不可避免地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微博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微时代”,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微博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和谐发展,是摆在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课题。

1、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丰富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善了教育方式。网络信息极为丰富,且实时更新,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微博,巧妙地进行渗透式的教育,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贫乏、资源有限的限制,使之前空洞乏味的说教内容向生动、详实的方向发展。

传统的教育方法以灌输、说教为主,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加之师道尊严,惧怕权威等因素的存在,学生言而不尽、言不由衷,教育者很难了解学生真实、全面的想法。借助互动、平等的微博平台,教育双方平等沟通,和谐对话,师生间距离拉近。

(2)提升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针对性。“90后”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是更加理性化、世俗化和个性化的一代,他们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他们知识和信息丰富,内心却较为空虚。一直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两课”、形势与政策课,个别谈话等为主,这种教育方式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客观需要和实际感受,教育效果不断弱化。而虚拟的网络打破了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种种不协调关系。借助微博,教育工作者可以为学生思想、情绪的波动把脉,解答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难题,在平和与平等中进行深度交流,增进相互了解,使教育者真正成为学生思想上的“知情人”,心灵上的“知心人”。

2、微博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容易传播不恰当信息,滋生不良的社会心态。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交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舒缓和发泄。微博成为他们一个很好的选择。一些学生通过微博对学校管理、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的不满情绪,此类信息的传播给学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此外,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不成熟,对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他们极易被不法分子煽动,引发过激行为。

(2)容易产生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微博为我们接受资讯、掌握知识、调剂生活,愉悦身心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但与此同时泥沙俱下。微博的过度使用会使学生陷入虚拟世界的美好陷阱中,他们逃避现实,远离社会,以微博交流代替现实交流,人际交往能力和交往欲望下降,日益冷漠孤独,甚至自闭。

三、利用微博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实践

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将微博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了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翻开崭新的一页。

1、积极构建覆盖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微博体系”

第5篇:教育政策的影响范文

[Abstract] Personnel system, teaching consciousness, human resources allocation and other factors put influences on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physician who undertake medic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asks simultaneously. The involvement of the accreditation of clinical education offers clear solutions of how to change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physicians pay more attention to med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s rather than teaching. Reviewing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with the Accreditation as the reference, this paper, as a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offers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eachers' enthusiasm. The government should balance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al and medical resources properly to ensure the grass-root level enjoys the necessary clin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integrate basic and clinical courses with organ-system as the main thread. The clinical colleges should optimize the payment system and appoint full-time clinical teachers. Clinical teach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eaching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with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ethod and and strengthen formative assessment of students, students should be educated for better self-learning capacity as well as humanity and quality culture.

[Key words] Accreditation of 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Teaching hospital; Physician; Teaching enthusiasm

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须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此举意味着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衔接更加紧密,教学医院作为实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场所,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任务更加艰巨。教学医院的临床医师肩负医疗、教学、科研三重任务[2],因教学意识、人力资源配置等因素,“重医疗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严重,教学质量难以保障。为适应国家医教协同发展的需要,亟需解决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为提升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3]指出,公立医院要强化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医务人员的岗位聘用、职称晋升、个人薪酬挂钩。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竞相迸发出应有的活力,是公立医院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动因[4]。承担教学任务的公立医院,挖掘激发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为公立医院绩效改革提供有力参考。

总之,为顺应国家医教协同政策及公立医院改革需要,加强教学医院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国外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

Schormair等[5]早在1994年对德国临床医师的教学动机总结如下:①临床医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密不可分;②在成为大学教师的职业选择和社会化的进程中,教学积极性不高、科研能力强的人反而受到青睐;③临床医师的教学付出不能得到充足的回报;④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低,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得不到有效的反馈也是影响教学积极性的因素;⑤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充足的反馈与专业的评价,学生考试采用统一的终结性评价,缺乏形成性评价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全面掌握;⑥医学教育的大众化和专业化阻碍了师生间的关系,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使得师生关系疏远;⑦医学课程门类众多且分散,被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临床前、临床课程及实践学习彼此割裂;⑧临床教师医疗、科研及行政事务繁忙,使得对教学的投入大大减少;⑨联邦医师执照法规限制了教师采用更加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⑩临床医师的岗位胜任力和应承担的义务有待完善。

1.2 国内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影响因素分析

王凯旋等[6]认为军队教学医院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人事制度、人力资源、教学意识等因素制约。施建辉等[7]提出“一院多校”合作、政策导向偏移、学校过度扩招及个人利益驱使影响了临床教师教学积极性。丁俐文[8]指出教学思想意识和教育观念、心理需求、教学工作量、经济收入等为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国内鲜有人结合临床医学教育实施现状分析影响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

2 医学教育认证背景下的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因素

专业认证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评估的过程,通过评估来检查学校开设的专业教学计划或者专业是否符合预设的合格标准[9]。《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10]指出,2020年完成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首轮认证工作,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医学教育实质等效的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目前全国已有45所高校接受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本文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和28所已认证高校自评报告及专家反馈报告,从专业认证的视角重新审视影响临床医师教学积极性的因素,作为目前国内已有研究的有益补充,为提升临床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个阶段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11]。这种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存在基础与临床脱节、理论与实践割裂、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在临床课程学习阶段,同一学科知识点分散,由众多教师讲授,知识的碎片化使得教师不能系统地传授知识,且未及时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无法检测学生是否掌握其所授知识。教师无法基于知识与学生建立持续的沟通与反馈联系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积极性。

2.2 教学方法落后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途径、手段、工具等相互联系的方式[12]。该授课方式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既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和教学积极性。

2.3 学生成绩评定有待优化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且宜淡化终结性评价,强化形成性评价。目前临床课程考试多采用期末考试这一终结性评价来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学者对835名医学生的调查统计得出78.9%的医学生在临床课程学习过程中,有“前紧后松,应付考试”情况[13]。可见采用终结性评价,既难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师生间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反馈渠道。现有的学生成绩评定方式的弊端,影响了教师投身教学研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积极性。

2.4 教师绩效评价有待改进

教学医院人事部门对临床科室的绩效评价,往往重医疗和科研指标,对临床教学工作没有建立独立的绩效评价体系,临床医师的教学工作普遍存在“有绩无效”的现象。绩效评价与教学工作利益关联不大,影响了临床医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此外,大多数教学医院未设置专职临床教师,由临床医师兼任,医生往往认为治病救人是本职,教书育人是“副业”,教学缺乏热情。

3 政策建议

3.1 政府方面

科学规划区域卫生教育资源,引导临床教学资源下沉。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导致大学将三级以上综合医院作为其教学医院首选。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大量涌向大医院加重了临床医师的负担,影响其教学积极性。教育与卫生主管部门应协同加强对大学临床教学基地建设的宏观调控,确保区域卫生资源合理分配,减少“一院多校”合作现象,同时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保证其满足临床医学等专业学生的实训条件,引导临床教学资源向基层分流,减轻大型综合医院临床医师负担。

3.2 学校方面

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的基础-临床课程整合。1952年美国西储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system based learning,OBL)模式”,按器官系统、形态与功能重新组合课程,以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14]。为适应国际医学教育趋势,广州市某医科大学于2014年启动了实施“基础―临床全面融通”的医学课程整合教学综合改革,该校基础医学院、第一、第二、第三临床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单位总计173名教师投身到课程整合中。整合后的课程由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14个模块组成,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减少了学科间的重复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整合课程的开展迫使教师不断优化知识体系,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能力提升。

3.3 教学医院方面

3.3.1 改革医院绩效薪酬分配 新形势下教学医院为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亟需从战略角度重新认识医教研三者关系,从顶层设计上解决重医疗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改革绩效薪酬分配制度,建立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绩效薪酬分配体系中明确医教研三者权重,实行多劳多酬、优劳优酬为有效解决途径之一。

3.3.2 设立阶段性专职教师 专职教学人员由科室临床医师轮换担任,任职期间阶段性脱产从事临床教学工作,确保在不影响临床医疗工作的情况下,有效兼顾教学工作,其收入应不低于科室同职称其他医务人员收入。通过配备专职教学人员,理清医疗、教学工作,减轻其他临床医师工作负担,保障临床教学质量。

3.4 教师方面

3.4.1 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指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地位的高低之分,而是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15]。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包括床旁教学、小班教学、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BL)等。广州市某医科大学先后派出124名教师赴台湾中山医学大学进行PBL专题培训,邀请台湾阳明大学来校开设PBL工作坊,培训了60名PBL骨干教师;在全校发动教师参与PBL案例撰写,择优遴选了40个PBL典型案例开展教学,教学效果良好。PBL教学方法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对指导教师提出更高更远的要求,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16]。

3.4.2 注重教学意识的养成及教学能力提升 临床医师在日常诊疗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教学意识,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以教学规范临床诊疗行为,通过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连贯和构建,实现自我的再教育,进一步夯实临床医疗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自己。通过参加教学学术会议、师资培训班等形式系统学习教育学理论与方法,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临床教学岗位胜任力,保障临床教学质量。

3.4.3 学生成绩评定强化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于1967年由美国评价学家思克里芬最先提出,是指为使活动效果达到最好而修正其运行轨道所做的评价[17]。该模式伴随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广泛运用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年来逐渐在我国高校进行推广和运用[18]。广州市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自主研发了临床轮转培训管理系统,内含实习评价支持系统,基于档案袋学习法理论,分解量化实习任务,学生根据实习任务要求和进度主动填写实习完成结果和实习手册,采用迷你临床评价量表(Mini-CEX)和操作技能直接观察评估考核(DOPS)开展学生与实习科室及临床带教间的相互评价。教师向学生进行学习反馈的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反思、提高教学专业水平的过程[19],该医院临床医师主动向教务管理部门查询学生反向评价(学生对教师)结果就是有力的证明。

3.5 学生方面

3.5.1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医院的学员包括实习生、研究生、进修生和培训医师等,学生人数多、层次广,需要各类学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开展自我学习,自主制订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积极组成自主学习团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查阅资料,主动思考和研究问题,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3.5.2 强化人文素质培育 强化人文医学教育,有利于医学生从事工作岗位后树立牢固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20],兼顾“医生”和“教师”双重使命。医学生在医学课程学习及实习过程中,要积极自修人文医学课程,加强人文医学实践,如开展临终关怀、敬老院看望老人、参加社区义诊等,逐步增强其人文情怀。

第6篇:教育政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负面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1―0118―04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实现国家或社会的某种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等方面的导向,使其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出符合设定目标的选择并对偏离设定目标的倾向进行纠正的功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就是要形成社会共识,实现普遍的社会认同,从而促进社会稳定。然而,在我国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其理论导向功能、思想导向功能、行为导向功能、利益导向功能的发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对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必须对其存在的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进行具体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理论导向功能欠缺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导向功能,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科学理论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的功能。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运用的科学理论是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导向功能,实质上就是运用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人、引导人,使受教育者通过对科学理论的认同实现政治认同,从而促进社会稳定。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导向功能欠缺,其对社会稳定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主要源于对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理解不科学。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把当成教条。认为既然是科学理论,那么著作中的每一个理论观点都是科学的,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和照办。于是,用著作中的具体理论观点裁决我们的社会现实。与之相符,就认为这是坚持;与之不符,就认为这是违背了。其二,认为过时了。其认为,理论既然来自实践,是时代的产物,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因而失去了原有的科学性,不能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于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用否定的观点对待。其三,把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割裂开来。其认为,由于二者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不同,具体内容和理论观点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不能把二者融合在一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是由于教育者对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认识存在种种误解,在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导向的时候产生误导。这必然会导致受教育者在对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理解上产生偏见。其结果,由于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影响了人们对党的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的理解及贯彻执行。这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理论根源。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没有搞清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消除理论导向功能欠缺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促进社会稳定中的理论导向作用,必须做到四个明确。其一,明确坚持的重要性。“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离开了的指导,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其二,明确坚持并不等于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著作中,有很多结论都是科学的,但这些结论只是指出了总的发展趋势,规定了一般的原则,没有也不可能对一切具体问题都作出具体科学的回答。应该看到,由于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的变化,其中有些结论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有些结论则是根据当时历史条件提出的、至今也不能实现的设想。因而,如果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为纲领,我们就会因脱离实际而发生失误。其三,明确坚持关键是坚持基本原理。“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基本原理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其四,明确坚持是坚持发展着的。中国化,就是把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既是对的坚持,又是对的丰富和发展。当前我们坚持,就是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只有在这四个明确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导向功能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从而为社会稳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思想导向功能欠缺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功能,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正确的思想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的功能。这是实现思想稳定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导向,使人们在统一的思想基础上形成最基本、最必要的共识,从而通过实现思想稳定促进社会稳定。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导向功能欠缺,其对社会稳定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思想导向虚化,影响社会稳定。这又突出表现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导向流于形式。无论是理想信念导向、思想道德导向,还是奋斗目标导向,其认为太空洞、太抽象,不知道从哪里抓起,也不知道抓什么,因而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这方面,即使是做了一些工作,也只是为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走走过场而已,存在着“四多四少”和“三重三轻”现象。“四多四少”指:布置任务多,督促检查少;一般号召多,具体要求少;会上强调多,会下做个别工作少;批评、处理多,启发帮助少。“三重三轻”指:重处理日常具体事务,轻思想交谈;重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轻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重教育者主体性,轻受教育者主体性。其结果,受教育者在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奋斗目标等方面存在哪些思想问题,教育者知之甚少,即使有所了解也是听之任之。这使得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问题越积越多,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其二,思想导向异化,影响社会稳定。其突出表现为,用不正确的思想观点导向。例如:以鼓励实现个人价值取想信念教育,以倡导市场经济的求利原则取代奉献精神教育,以鼓励业务能力的提高取代全面发展教育。其结果,导致了受教育者人生观、价值观错 位,从而影响社会稳定。究其原因,一是对正确思想导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对正确的思想导向缺少必要的监管制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消除思想导向功能欠缺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人手。其一,充分认识正确的思想导向对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思想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在我国现实中,思想稳定首先表现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接受和认同,使人们按照其提供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规范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而在统一的思想基础上把人们有效地整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及其以此为基础的思想上的稳定,是很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思想稳定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思想导向实现的,是其思想导向功能的最终体现。这是充分发挥正确思想导向功能的作用以促进社会稳定的必要前提。其二,建立健全对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思想导向的监管制度。一是根据形势任务的要求,制定定期思想导向规划制度,二是从本单位思想实际出发,制定所属人员思想状况分析制度和思想导向实施制度,三是制定思想导向实效检查制度和奖惩制度。

三、行为导向功能欠缺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功能,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良好的行为标准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行为导向,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从而促进社会稳定。然而,在社会现实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功能欠缺,其对社会稳定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自律行为导向弱化,影响社会稳定。自律行为导向主要是通过社会公德行为导向、职业道德行为导向和家庭美德行为导向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三个方面的自律行为导向都有欠缺,存在着“四没有”想象。“四没有”指:没有明确的标准,没有具体的要求,没有检查落实,没有奖惩制度。这就使得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律行为导向演变为没有组织、没有计划、没有领导的自发行为导向。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律行为导向,致使社会公德行为、职业道德行为、家庭美德行为在一些人身上产生了异化现象,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无序和混乱,导致了各种形式的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其二,他律行为导向弱化,影响社会稳定。他律行为导向主要是通过法制行为导向和规章制度行为导向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两个方面的他律行为导向都有欠缺,存在着“四缺少”现象。“四缺少”指:缺少统一规划,缺少实施办法,缺少启示教育和警示教育,缺少监督检查。这就使得法制行为导向和规章制度行为导向的硬约束演变为软约束。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他律行为导向,致使违纪违规现象普遍存在,治安案件和刑事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治安案件1986年为112万起,2004年为665万起,年均增加30.7万起;刑事犯罪案件1986年为54.7万起,2004年为472万起,年均增加23.2万起。这严重影响着社会稳定。究其原因,一是对行为导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对行为导向缺少必要的监管制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为消除行为导向功能欠缺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充分认识行为导向对于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性。社会稳定需要人们的行为来支撑。当人们的行为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时候,它便会转化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巨大力量。人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社会秩序的稳定。而“社会秩序稳定是社会稳定的标志。”良好的行为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谐的社会关系,从而为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充分发挥行为导向功能的作用以促进社会稳定的必要前提。其二,建立健全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行为导向的监管制度。一是制定行为状况定期分析制度,二是制定自律行为导向和他律行为导向的实效检查制度和奖惩制度。

第7篇:教育政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思想教育;大学生思想教育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媒体手段,很快被人们所接受,并且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上的各种思潮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也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网络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同时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对研究网络信息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的特点

网络是传播信息的一种新的技术,它是以电脑互联网络为物质基础和载体的一种文化样式。网络信息活动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影响明显区别于传统文化。当今网络信息发展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增长迅速、数量庞大

互联网是一个集各种信息为一体的资源网,由于政府、企业、机构、个人随时都可以在网上信息,因此网络资源增长迅速,成为无所不有的庞杂信息源,并具有多语种、分布广、跨区域、高度共享的特点。

2.内容丰富、覆盖面广

网络信息资源几乎是无所不包,而且类型丰富多样,覆盖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信息,在形式上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软件、数据库等,看成多媒体、多语种、多类型的混合体。网络信息包括学术信息、商业信息、政府信息、个人信息等。因此,其给用户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

3.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有序与无序并存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网络信息的缺少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网络上的很多资源并没有经过审核,使得网络信息繁杂、混乱,质量参差不齐,给用户选择带来困难。

4.信息共享程度高、使用成本低

由于信息储存形式及数据结构具有通用性、开放性和标准化的特点,它在网络信息环境下,时间和空间范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延伸和扩展。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网络对他们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发展、道德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正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

1.网络对大学生思想产生正面的影响

首先,网络将大学生带到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的更新与学习。通过互联网随时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社会现象、思想观点、文化思潮等诸多方面,从而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增强了学生之间、个人与社会的沟通和交流。

再次,在当今知识开放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造成学生来自学习、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压力空前增加。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排解与释放,就会对个人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虚拟的网络极大地刺激了大学生的潜能,网络可以以匿名的方式进入,使大学生朋友可以在毫无顾忌、不受任何约束的情况下畅所欲言,展现自我,使长期压抑的心灵得到释放。

2.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负面影响

(1)网络资源虽然极其丰富,但是网上虚假信息、文化垃圾却屡见不鲜,会使一些大学生迷失方向。各种不良信息成为干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一大因素,在网上虚拟的环境中,容易出现责任心不强、冒名顶替、肆意破坏、粗言恶语等道德伦理问题,感情问题、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及个人安全等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接收和消化,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2)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网络的开放性与封闭型的矛盾、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虚拟生存是网络时代带来的新的生存方式,在虚拟世界中的自由,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或随意欺骗他人,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道德、法律的束缚,可以为所欲为。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从而影响大学生完整的人格的形成,并对他们形成心理障碍,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严重者则会引发心理危机。

三、网络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网络的力量是强大的,对学生的影响面广。在当代大学生受到网络信息文化严重影响的情况下,高校应当根据网络发展的新特点和新情况,与时俱进,积极拓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领域,充分利用网络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网络法制建设

鉴于目前大学生上网特点,心理状况,进行合理分析,各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措施及相关政策来约束大学生一些行为。首先要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各院(系)成立相应部门,学生也成立相应社团或者组织。其次实行网络行为准则,通过审查、监控等方式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对网上不健康内容进行清理,并要求学生保证白天正常上课,晚上按时归宿。及时发现的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做到“防微杜渐”。最后要加强网络法制建设,使学生具备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点,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

2.建立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校园网络,把握文化主旋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阵地和网络思想教育的新阵地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支持、相互渗透,增强“两课”教育的感染力和课堂教育的吸引力,共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从而大大提高大学生对于“两课”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转变观念,适应新的形势,将网络教育与传统模式相结合,从而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 洁;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 管理与财富;2010(06)

[2]于志强,柳青,侯锡铭;新形势下如何应对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J]大家;2010(09)

[3]周小红;论网络信息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4]敬菊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5]黄晨光;构筑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第8篇:教育政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网络游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48-02

根据《中国网络游戏市场用户研究报告2010》中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在参与网络游戏用户职业构成中有33.4%为学生,在网络游戏用户年龄分布中19—25岁的用户比例达64.2%,而这一群体中80%为大学生。由此看来,网络游戏的触角已深入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触网游,网络游戏影响着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其中一些学生因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荒废学业,甚至出现严重的暴力倾向,走向犯罪。但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两面性,无论是作为教育工作者,还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对网络游戏都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正确分析其成因、影响,寻求解决途径。

一、大学生接受网络游戏的原因分析

(一)实现虚拟自我价值

大学生非常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而网络游戏强调角色的自身实力和自我的发展,这恰好为其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平台。网络游戏的真实感、挑战性强烈地吸引着在校大学生,尤其是那些高难度的智慧游戏,更使得大学生乐此不疲,他们在网络游戏中,借助游戏角色体验着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成就感,从而获得大量前社会化的经验,追求一种虚拟化的自我实现。

(二)课程教学模式枯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

大学一直被人们誉为“象牙塔”,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可是进入大学后,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说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尤其是课程教学模式的变化带来的不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低效以及校园文化的匮乏,加之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并没有兴趣,使大学校园对大学生失去吸引力,导致他们去追求玩网络游戏的自我满足。

(三)逃避现实,释放心理压力,寻求心理满足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其成长中父母扮演着超级“保姆”的角色,其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偏低,当突然离开父母的呵护,开始独立处理个人的学习、生活时,出现很多的不适应,面对现实的烦恼和心灵的空虚,网络游戏成为他们选择逃避现实和缓解压力的方式。在网络游戏中,游戏者可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自由地表达自己,同时在游戏中还通过交易、聊天、PK等方式与其他玩家进行交流来释放心理压力,从而获得归属感和成就感,

二、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游戏就像一柄“双刃剑”,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网络游戏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有利于大学生调整心态。

2.网络游戏中的某些任务需要有多个角色互相配合、形成团队共同完成,对增强大学生彼此间的合作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网络游戏主要是利用高科技手段设立模拟情境,融合一定的人文、历史等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拓展大学生学习知识的视野,从而促进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4.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的需求,从而完善和弥补他们的某种需要。

(二)消极影响

1.过度的网络游戏摧残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经常看到通宵达旦地沉溺于虚拟的网游世界里的大学生面容憔悴,神思恍惚,久而久之,这群人会面临情绪低落、疲乏无力、植物神经紊乱和免疫力低下等问题,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

2.过度的网络游戏影响大学生对是非观的判断,使沉溺其中的大学生出现价值观异化,道德水平降低,形成暴力倾向的攻击性性格,并导致其法制观念淡化。

3.过度的网络游戏导致大学生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虚拟的游戏世界造成大学生自我意识无限膨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出现情感冷漠、逃避现实,甚至出现学业荒废等问题。

4.网络游戏会使部分大学生混淆虚拟游戏背景和现实环境,从而导致其无法适应现实社会。

5.网络游戏增加了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据调查,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每月在玩网络游戏上少则花费100~200元,多则400~500元,如果在游戏中再购买所谓的装备则需要花费更多的钱。上大学本身就是一种高消费,况且在大学生消费群体中大部分来自普通家庭,父母多为工薪阶层或农民,这样的消费为很多家庭增添了额外的负担。

三、对策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游戏成为时展的一个必然产物,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接受,尤其是青年学生,由于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而个人掌控能力又比较弱,导致这部分人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因此,我们要正视现实,不能视网络游戏为“洪水猛兽”,而应该全面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导。

(一)运用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已基本形成,但由于其缺乏社会阅历,还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尤其是自我控制力弱,导致其还无法抵制来自网络游戏的诱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清这个现实,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适时调整教育方式,运用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来充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认清人生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根本上抵制和拒绝网络游戏对自己身心的摧残。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大学生制定个人发展目标

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的比塞尔村庄,被誉为沙漠中的一颗明珠,但多年前她并不被人所知,而且她的村民也从来没有走出沙漠,原因就是这里的村民根本就不认识北极星!这个故事留给后人的启示是:新生活从选定方向开始。大学是人生中的黄金阶段,也是最容易挥霍的一段时光。当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及时地对其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帮助其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当大学生确定个人成长目标后,其人生便有了方向,这时适时指导学生将目标进行分解细化,这样他们便会结合目标有针对性地安排个人的时间、精力,也就无暇迷恋上网。相反地,如果没有目标,便会使大学生感觉迷茫,生活空虚,从而促成其选择玩网游,从游戏中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充实”。因此,端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会使其日常生活变得井然有序,从而玩网游的时间便少了,沉溺于其中更是不大可能。

(三)发挥家庭、社会、学校共同作用

从家庭方面来说,应该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作为父母,与孩子沟通是加深亲情的一个主要渠道,良好的沟通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解决孩子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可以使孩子摆脱孤独,使他们感到被人关怀,从而远离网络游戏。

从社会方面来说,加强网络游戏市场管理,设计和开发健康向上的网络游戏,借助网络游戏这一载体,改进其游戏内容,选择合适题材,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设计其中,开发出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游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寓教于乐,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固有的认知,让大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在思中变,在变中长。

从学校方面来说,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现实需求出发,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和规范学生行为。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要建立一支既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又熟悉网络游戏等各种新媒体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利用网络平台,针对网络游戏特点有效地开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其自我控制能力及抵御不良思想和文化的自我防护能力。其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同时个人要面对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选择、竞争、困惑、矛盾及压力的挑战,形成很多的心理障碍,当其无法个人解决这些问题时,网络游戏便成了其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因此,高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对网游成瘾的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一般性网络心理障碍治疗,以促使其能够正确面对网络游戏等新媒体文化现象,坦然面对和正确处理在学习、择业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再次,构建大学文化新模式。校园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塑造优良品行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健康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教育和批评的能力。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要支持大学生组建各种兴趣团体,为其提供素质和能力培训的机会与展示个性的平台,鼓励其进行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等活动。

参考文献:

[1]赵云梅.网络文化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2,(5).

第9篇:教育政策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大学思政教育 倾听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27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对大学生们进行良好的行为引导和思想教育要充分发挥辅导员自身丰富的知识、深邃的思想和优秀的素养等优势,潜移默化地对其施加影响。找学生谈话是最常见最普通的教育工作方式,作为一名辅导员,要常常从“倾听”学生开始进入工作,从而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在对大学生的倾听中,对其进行思想道德的熏陶、学习生活的指导、情感心理的疏导,是一切学生工作的“开门钥匙”。

对于学生的叙说往往有一些辅导员会对其忽略或拒绝倾听,这种“失聪”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第一,不全的倾听。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辅导员经常只倾听了自己需要的声音,对那些于己不利的声音却加以排斥和压制。如当学生在言说时无意冒犯了自己,有的辅导员便会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叙说,甚至指责学生。这些情况表明辅导员并未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漠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存在。长此以往,对一部分同学来说,可能就会造成“心灵的窗户”永久性地对老师封闭,学生工作将会极为被动。

第二,虚假的倾听。所谓“虚假”,是指一种虚假的姿态,好像是在倾听学生的声音,但却根本没听。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是在平时的点点滴滴的交往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耐不住性子,一耳进一耳出,佯装“倾听”,将会失去学生的信任。

第三,错误的倾听。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申诉以及叙述内容的潜在意思,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不能客观全面地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如果不注意内容的曲折性和隐晦性,照单全收,势必造成片面和错误。

1 辅导员的倾听内容

1.1 对学生欲望和需求的倾听

学生通过行为表达出学习以及生活中的欲望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他们的声音表达出来,这些声音有些是对渴望上进的表达,有些是对希望得到尊重的表达。对这些声音所表达的欲望和需求的倾听,就成为辅导员的重要任务。经常关注大学生需求,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1.2 对学生情感的倾听

复杂性与隐蔽性是学生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因此需要细致入微的对学生的情感状态以及动向进行协调和引导。一个善于倾听的老师能迅速准确地从学生发出的各种声音中听出焦虑、愤恨、悲哀、快乐和喜悦。关心学生的情感发展是构建和谐人际交往和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1.3 倾听学生的思想

对于具有倾听意识的老师,在倾听学生表面需要和情感的同时,他们还能够听出学生声音背后的思想和观念的萌芽。对这些思想和观念多做正确合理的处理。善于倾听的辅导员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更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动向进行及时的了解。

2 辅导员的倾听态度

2.1 真诚和平等

老师向学生开始倾听,就意味着对学生的一种接纳。这首先要求老师以一种真诚的心态来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诚意。实际上,老师和大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是有共鸣基础的,在思想上是可以互补的,而且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大方向、大目标上是统一的,我们放低“姿态”可以避免师生间的心理隔阂。

2.2 专注与警觉

在对学生言说进行倾听时,辅导员需要专注、仔细的倾听,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对自己的想法的重视。同时辅导员应敏锐的捕捉学生每一个声音的方向、特点和隐藏的变化趋势。对于学生情感以及心理方面变化的言外之意要多加重视。

2.3 执着和冷静

职业院校的大学生言谈呈现多样性特点的主要原因是每位学生能力与个性的不同。老师们应当在一些无序的混乱的复杂的声音中获得意义。因此需要老师倾听过程中清晰冷静的分析学生的心声,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2.4 宽容和诚信

教师应当怀抱着一颗宽容的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于一些个性强的学生更应细心对待。同时倾听时还要讲究诚信,需要老师为学生保密,否则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信任程度会大大降低,从此缄口不言,更有甚者,还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 辅导员的倾听方式

3.1 注意中兼听

在倾听学生声音的同时要做出明确的判断,对其中的真伪要做出分析,从而得到正确的结果。

3.2 追问中倾听

老师在倾听学生心声的同时,应当适时的追问,了解其中的原委,同样对学生的言说做出合理的分析与指导。

3.3 观察中倾听

在倾听学生言说的同时,对学生的行为举动也要密切的关注,尤其是学生的眼神变化,是真诚的还是狡黠的,这样的倾听才富有成效。

学生工作纷繁复杂,曲折反复,老师要乐于和学生交朋友,经常性地找学生谈谈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敞开心扉,本着真诚平等、执着冷静的态度,在倾听中耐心观察,注意辩证分析倾听的内容,公平公正地处理学生事务,这样就会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万玮.班主任兵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