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语文教育政策范文

语文教育政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育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语文教育政策

第1篇:语文教育政策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育政策;《课标》;教育实践;衔接性

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考英语将实行社会化考试,这一决策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热议。现阶段高中英语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等原因,外语教学受到不少质疑和批评,外语教育政策的评估与调整刻不容缓[1]。实际上,外语教育政策最终要落实到外语课程政策上,高中英语课程政策主要由《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教材政策及高考英语政策组成,其中《课标》是核心[2]202[6]。但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语教育政策与教学实践的衔接还关注不够。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衔接性研究是以问题驱动的,基于语言教育实践并以政策为指向的研究,中国当前以语言教育规划为核心的衔接性研究正当其时。外语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分支[3]28。公共政策过程包括议程设定、政策制定、实施、评估、调整、终结,其中实施过程是检验政策有效性的最关键环节[4]8,而外语教育政策的实施成效在于其对于外语教育的目标是否实现,这又依赖于政策的上传下达及政策目标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衔接效果[3]125。鉴于此,文章主要以《课标》为政策对象,从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反馈3个方面,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及其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反思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研究

(一)教师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的认识与评价

中国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由中国教育部基础一司和二司制定[5]248。2003年,教育部颁布《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它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李娅玲指出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内输入”模式,缺少自下而上的意志上传[3]176-183。教师是《课标》客体的重要组成,是将政策转化为教学实践的关键群体[6],同时,教师也会作为政策制定的主体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教学实践,对此进行考察对政策的落实尤为关键。从既有文献来看,此方面的成果还比较少。罗桂秀通过问卷考察了40位教师对高中英语课程政策的态度与认识[6],研究发现:在《课标》方面,大多数教师认为《课标》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过高,最难实现的课程子目标是语言技能目标与文化意识目标,《课标》的制定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60%的教师认为《课标》中最难操作的实施建议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在教材方面,多数教师认为教材存在缺陷,教材内容和课后练习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考英语方面,多数教师认为选择题题型并不能有效考察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考试题与教材的课后练习并未有效衔接,也没有很好地体现《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徐冠兴调查发现,天津市部分参与课改的高中英语教师对《课标》理念的贯彻存在偏差[7],对其规定的课程目标认识不足。张曦元也发现,教师对《课标》认识不足[8]。不过陈芳发现,教师理解和实施《课标》的能力自评在多个方面与所在学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无显著关系[9]。这些研究显示,尽管《课标》政策引导着课程教学,但大多数高中英语教师对此教育政策的认识相对不足,评价褒贬不一,进而可能影响政策在教学中的实践。

(二)教师的教育实践

政策的实施是政策过程的最关键环节,事关政策成效的达成。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就体现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衔接好坏体现在教师是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进行教学。在外语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是政策的主体,但教师才是真正把政策转化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没有教师的实践,政策就只是文本而已,如果忽视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的角色,忽略外语教育实践本身,无疑会为外语教育践行制造障碍[2]126。对教师的教育实践状况进行实证调查至关重要。从既有文献来看,涉及教育实践的研究较少,主要从教育实践(即政策实施)面临的困境及教师的教学实践两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教育实践(即政策实施)面临的困境。目前政策实施还面临诸多障碍,如政策脱离实际、经费投入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严重等[3]193-196。整体上,实施《课标》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对学生评价难、评价方式单一、老师负担过重[10];某些课程目标前后矛盾,要求过高,不易实施;对《课标》的理论基础的可靠性的疑问造成的困难;现存的高中英语测试体系对其实施带来的阻力;其他因素如师资缺乏、课程资源不足、教师接受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少等[11];《课标》未兼顾阶段性、地域性差别和城乡差异,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应当贯彻多模态教学,解决教学的费时低效问题[12];教材使用期限问题;还有一些学校擅自更改课程时数,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13]。因此相关部门应针对以上问题制定相应方案,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与《课标》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第二,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遵从《课标》规定的5个方面的目标,是检验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好坏的依据。语言技能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厚此薄彼,对于学生听力、阅读技能的训练远超对口语、写作技能的训练[7]。申丽调查发现长沙3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4项技能均存在一定问题,如阅读理解水平不高、阅读速度慢等,原因在于教师仍侧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科学阅读与学习习惯的引导,学习动机不强[14]。张曦元发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师过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阅读能力低下等[8]。邓兆红发现英语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未遵循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基本原则,未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普遍较低[15]。语言知识方面。语法教学和词汇教学存在一定弊端,很多教师仍采用填鸭式教学,未能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探究等方式自己发现语法和词汇规则,因此学生并不能做到学以致用[7]。情感态度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忽视了人文素养教学,学生也缺乏情感态度学习的积极性,情感态度目标与教学实践脱节[16]。学习策略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缺乏深入、系统地引导[7]。文化意识方面。学生和教师文化意识目标缺失,实施难度大。教师自身文化知识欠缺,对文化教学不重视且教法单一,学生对文化学习动力不足,教师应加强自身文化素养,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其文化意识及批判思维能力[6][17]。既有研究显示,《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较低,教师教学实践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教育规划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课堂对《课标》政策的实践研究成果十分有限。

(三)学生对教师教育实践的反馈

作为外语教育政策的重要客体,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评价与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目标与需求。如果教师并未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进行教学,反而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说明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教育政策的目标相背离[2]127,间接表明政策目标的不合理。而涉及该方面的研究也十分不足。罗桂秀调查发现,约50%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最主要的目的是掌握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约30%的学生是为了应付高考,而60%的教师秉持“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的思想;多数学生认为,未来学习和工作所需的英语能力与高中阶段学习和考核的知识很大程度上不相符[6],这说明语言教育规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郎雪调查了高中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情况,发现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很少能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很少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条件,平时不会记录学生的课堂发言等课堂活动情况,期末成绩仅由考试分数构成[18],可见,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实现,评价方式仍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孙勇发现,高中生对目前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兴趣不高,认为写作训练的有效性低,希望教师采用符合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方式[19]。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馈状况不容乐观。学生作为政策的接受者,其态度对评估政策的有效性尤为重要,在学习需求、方式和手段多元化的当今时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亟待得到充分重视,这方面成果也需加强,以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主要不足与反思

既有研究对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意义重大,也丰富了中国外语教育政策与规划研究,但成果仍比较有限,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一,从理论支撑来看,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较为单薄,理论建构不足。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是以语言政策和规划理论为基础的,由于语言政策和规划理论的不完整性,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3]27。因此,如何从理论高度构建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体系,还需更多的关注。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诸多研究对外语教育政策(如《课标》)的内容介绍和描述居多,但缺乏深入的探讨;而教师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的态度和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状况、以及学生对教师教育实践的反馈是探究教育政策与实践衔接状况从而进一步检验政策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这三方面的整合研究却鲜有见及。政策制定者需要知道政策的有效性如何、传达者传达效度如何、接收者学习需求的达成度如何,每个环节都紧密相关,值得深入调查研究。第三,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此领域实证研究成果较少。邹为诚指出,研究外语教育政策,应采取定性调查、补充式定量调查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手段[20]。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好坏与政策的有效性直接相关,建议各学者加强此领域的实证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既要有理论的分析,又要有实践的探讨,关注课堂教学,通过记录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测试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来反观政策的有效性。此外,由于外语教育政策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可借助公共政策的研究框架,为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提供全新的思路。第四,探索新的研究视角。总体来看,中国的外语教育,缺乏战略层面的整体思考和规划[21]。长期以来,中国高中英语教育实践深受“费时低效”的困扰。从外语教育政策发展角度来看,“费时低效”是对外语教育政策最为核心的价值问题的判断,主要是对外语教育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质疑[22]208。而政策的有效性又与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各个环节密切相关,因此外语教育的“费时低效”不应仅仅归结于外语教师的教学问题,而应当审视中国整个外语教育政策制度。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不足并不能简单归于教学方法或课程设置问题,更关涉到语言政策问题,涉及政策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环节,更牵涉到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大局。需关注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实施和评估环节,从公共政策分析视角探究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状况,在研究政策本体的同时,更要关注政策主体及客体,并探析影响其衔接性的各种因素,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国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促进政策制定和落实的科学化。

三、结语

文章聚焦国内近年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衔接性及其相关问题研究现状,从教师对政策的认识与评价、教师的教育实践、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反馈三个方面对高中英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性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反思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学界目前对外语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衔接性研究关注还比较不足,需构建科学的研究体系,丰富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角与方法。

作者:杨荣华 董云云 单位:河海大学

[参考文献]

[1]赵蓉晖.中国外语规划与外语政策的基本问题[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1).

[2]鲁子问,等.外语政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娅玲.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陶学荣.公共政策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5]张治国.中美语言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罗桂秀.语言教育规划视角下中国高中英语课程政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徐冠兴.关于天津市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调查与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2).

[8]张曦元.新课标在普通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陈芳.教育评估中的情境效应分析———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评估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5(5).

[10]陈琳.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课程改革实验中的有关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5-07-29.

[11]何旭良.实施《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困难面面观[J].琼州大学学报,2006(6).

[12]杨家勤,刘金菊,金仁慧.浅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与多模态教学[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4).

[13]孙书京.当代中国高中英语课程问题研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学时等问题的历史比较[D].聊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申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目标在长沙市区实现状况研究———基于课堂教学[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5]邓兆红.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6]林丽香.高中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7]刘社奇.高中英语文化教学调查研究———一项基于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调查[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8]郎雪.高中英语课堂形成性评价实施情况调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9]孙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0]邹为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评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3(6).

[21]束定芳.关于中国外语教育规划与布局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

第2篇:语文教育政策范文

论文关键词:基础教育 中小学教师待遇 资源配置 对策

论文摘要:我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教育经费不足,教师待遇过低的情况。本文从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视角提出必须从我国西部基础教育管理的政策上、机制上、制度上入手,完善目前的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建立教师工资保障制度,提高教师的待遇,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

一、我国教师待遇的现状

在2008年上半年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持续上涨和公务员工资频繁上涨的背景下,教师的福利和待遇问题凸显:一是教师的实际收入水平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而下降;二是在公务员涨资的刺激下愈发感到待遇的不公平。四川省各地市县、重庆市各区县2008年进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后,同资历、同级别的公务员工资总收入几乎达到了中小学教师的3倍左右。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人需要保持一种分配上的公平感,个体判断待遇公平与否的标准,不是在于绝对值,而是相对值,在于与他人的比较中。因此,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相比,川渝各地教师犹感待遇的不公平,矛盾逐渐激化,从2008年9月开始,发生了大规模停课、罢教事件,目的是向政府呼吁要求其执行《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调整工资水平。2008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批准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四川省筹集以及中央财政补助34.62亿元资金,将全部用于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发放,并于2009年9月前足额兑现 。教师停课事件逐渐平息,但却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发人深省。笔者通过对这一事件的研究,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对策,防止教师停课事件的重演。

二、我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投入体制上的问题。

1.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总体上存在不足。

我国教育经费总额虽然逐年攀升,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仍较低,多年来,这一比例一直徘徊在3%左右,没有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所制定的“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应达到4%”的目标,与国际比较,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6%的平均水平。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意图。

2. 在教育经费的三级分配上,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过低。

我国三级(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的教育投资结构不合理(被称之为“高重心”型) ,存在结构性矛盾。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应由国家免费提供,但生均小学生财政性支出占GNP的比例与中等、高等教育所占的比例相比较低,政府教育投资过于偏重高等教育 ,而对于初等教育的投资比例明显偏低。因此,我国对义务教育投入经费的总量短缺是造成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

3、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过小,西部地区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还未落实。

在各级政府的财政支付上,我国基础教育采取的是低重心的财政投资模式,教育经费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这种低重心的教育财政体制给基层地方财政带来沉重压力,这与我国实行分税制后,财政收入以中央为主的财政体制是不符合的。

4. 从现行教育管理制度分析,新《义务教育法》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还没有制定和完善。

《义务教育法》中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是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没有制定和完善,导致法规与现状的矛盾。教师工资的经费保障制度如何实施,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如何保证,各级财政分摊比例如何确定,如何在提高地方公务员的工资同时提高教师工资水平,保证教师实际收入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等等。

三、提高教师待遇的对策—从公平配置教育资源的视角

1、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加大中央对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

按照公共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的原则,要求在教育成本分担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体现富者多付,穷者多得,这是现阶段各国学者判断教育资源分配是否公平的最终标准 。因此,应考虑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对西部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平等,从而实现社会平等。在各级政府对教育财政责任的分工中,建议中央加大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对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教师工资经费承担主要责任,其他经费则由省、市、县级财政分担,从根本上建立教师工资的投入保障机制。

2、完善我国的基础教育投资模式,将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上移。

我国基础教育的投资应改变过去以基层地方财政为投资主体的低重心模式,中央政府掌握全国财政收入的50%以上,而主要教育经费却由县级政府承担,这种倒挂式的教育投资模式是不公平的。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在基础教育的投资中负主要责任,同时根据各地区各级政府的现实财政能力,重新划分各地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明确各级财政的分摊比例,将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上移至中央级和省级等高层次财政。

3、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纳入国家公务员管理系列。

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纳入国家公务员或地方公务员系列,是世界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教师工资由中央或省级政府承担,实行财政统一发放的办法,并与地方公务员工资同步增长,才能保证教师实际收入不受通货膨胀的影响,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因此,参照国际共识,认定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公务员身份,一是可以提高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二是使得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具有公务性和公益性特征,便于政府宏观调配教师资源,为教师的科学流动创造条件,实现教师资源的公平配置。

4、按弱势补偿的原则提高西部贫困地区教师的福利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导致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也是西部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国家为了激励教师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应根据弱势补偿原则对教师政策有所倾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财政拨款,通过提高边远地区教师绩效工资和津补贴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这是稳定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支持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实现全社会教育公平的的根本途径。

要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必须从我西部基础教育管理的政策上、机制上、制度上入手,完善目前的基础教育财政体制,建立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制度,才能真正实现对教师这一群体的公平和公正。

参考文献

[1] 罗晓华.高等教育财政投资政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7.

[2] 杨东平.中国教育蓝皮书(200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14.

[3] 杜育红.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思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1):103-104

[4]刘泽云.政府如何为农村义务教育买单?.—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新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 (3): 18

[5] 刘惠林. 中国农村教育财政问题研究[D] . 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7月

第3篇:语文教育政策范文

就现今各个高校中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任务而言,相比较大学中的其他教学科目,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而且在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方面有着最为明显的作用。无论是资源方面还是教学方式方面,语文教育都会以一种很自然的形式不断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得到提高。文章围绕着大学语文教育的显著特性以及相关的长处,展开了对于大学语文教育在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整体修养等的论述,希望通过自己的观点,给后来者带来指导或者借鉴的作用。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语文教育;结合;策略

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教育学生而言是一科最为基础的学科,在组成高等教育的众多部分中占据着极其关键的位置,它依靠自身的优势以及独特性在学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追捧。生活在高校中的大学生经过不断的学习语文知识,不单单掌握了应该知晓的文化知识,而且通过对于语文知识的不断汲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会在潜移默化间使自己的人文精神得到升华,更重要的是与此同时可以使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升,完成自我的升华。

一、大学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

(一)人文特性是大学语文具备的独特优势,它在培养高校大学生人文修养上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学语文涵盖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且是遍布全世界的文化知识,有利于使大学生的个人情操、合作意识以及爱国信念得到提升,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辨别出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以及假恶丑,与此同时更是决定了大学生在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世界观以及人生观方面的建立与完善。所以,要在高等院校的语文教育上投入更多的关注,对学生进行更加完善和全面的语文教育和引导是势在必行的工作。

(二)大学语文是以一种十分感官和形象的教学方式展

开对于大学生的人文教育的,说服力与侵染力极其强烈,学生大部分都会以一种十分认真和积极的心态去学习语文学科,而且还会以所学到的知识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进行相关的活动,使自己在思想道德方面拥有更加高尚的修养。

(三)大学语文学科对学生而言非常实用,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最佳渠道。

就是由于它这个强有力的渠道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所以,站在大学语文作为强有力的教育渠道的角度而言,大学语文的任务不单单是为了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相应改善,还从另一个角度使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以及应对处理困难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使其具备了更好的综合本领,十分有利于培养和完善大学生自身的精神与道德境界。所以,在大学语文教育这一方面,一定要在结合好它所具备的独特优势的背景下进行语文教育,尤其要发挥出它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为了达到对于大学生全面教育的目的,一定要在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展开相应的语文教育。

二、准确定位大学语文更好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就当今大学语文发展的情况而言,尚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难题,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大学语文教育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截至目前,虽然有许多的学校在自己学校的公共必修基础课一栏中添加了语文学科,同时还为语文学科的实施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但是一旦落实到实际的课程实践时,就会很明显地看出没有给予大学语文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度。所以,在生活以及社会上会出现一些令人困惑的情形:从一个方面而言,汉语的发展愈来愈受到国际的关注以及重视,随之而来的便是愈来愈多的学习汉语的人群,仿佛马上就要拥有英语在国际上同等的地位。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大学语文的发展却呈现出一个比较颓势的状态,将会随时间的推移慢慢走出人们的视线。最近这些年,愈来愈多的高等学校把大学语文视为具有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可是即使这样语文教学也日益变得更加冷清,慢慢地脱离人们的视线。相比较一些不同于语文学科的课程,大学语文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逐渐成为学生心目中并不重要的基础课。大学语文教学走到今天这般境地,究其关键原因就是由于众多高效的领导以及教师没有把语文摆在一个起眼的位置,站在他们的角度而言,语文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对语文没有一个准确的价值定位。虽然还存在高效将语文教学视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渠道,但是作用仅仅是针对于学生听说读写的提高上面。所以,要想使语文教学起到更加关键地作用,就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内涵。大学语文教育中,不单单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是要从更深的角度去开展语文教育,即要结合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及高尚的人文精神去实施大学语文教育。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语文教育工作,一定要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实施语文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语文的建设以及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政教育达到高效化以及语文教育达到多元化的目的。因此,我们应该投入更大力度到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上面,并对其结合策略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位,在这样完善结合的基础上,再进行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以及教学内容,加速改革大学语文教育的模式,最终给出具有自身优势的教学方式,实现大学语文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起到的最大作用。

三、追求好方法,使大学语文教育达到好效果

为了使大学语文教育的效果得到改善,一定要在详细的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而对于学生而言,在语文教育期间不单单是以接受学习的身份出现的,而且另一个身份就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参与者;不单单是使教育更好进行的主体,更是表现人文知识与修养的主人。所以,一定要在把握学生特征的前提下实施大学的语文教育任务。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方面,也要在结合科学有效的方式的前提下进行。

(一)主要以个别案件结合一般理论规律的语文教育模式,来使大学生自身的文学欣赏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

在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背景下,社会上呈现出愈来愈多的新颖信息,所以,在大学语文教育期间,给教师带来的首要难题就是会在教育学生的时候遇到许多类比较过时的信息和资源。教师在对大学生传授语文教学知识时,不单单要对学生传授简单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针对每个不同特征的学生给予他们一个合适科学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为学生只有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文化知识,使他们的思想觉悟得到更大的提升。

(二)把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以课题化的形式呈现给大学生。

在目前的大学语文教育中,把语文教学内容以课堂式的方式传授给大学生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起来是比较先进和有效的教学方式。何为课题式的教学方式?它指的就是首先制定一个教学的目标,然后围绕着这个目标制定出一个专题式的教学模式。更为详细地说就是围绕着文本内容展开,收集起来与之有联系的一切资源和信息,经过后期的整理宠儿形成课题式的教学方式。以这种教学方式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从更加广泛的方面去教育学生,最终使学生得到综合性的教育目标。但是这种教学模式,首先给交是提出的要求就是他们要拥有比较好的专业素质与综合修养,教师不单单教学资料充足,还要把自己具备的丰富知识整理成为一个全面合理的课堂式知识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授学生以文化知识和思想政治素质。

(三)教学内容要选好。

大学语文教育所涉及的内容五彩缤纷,所以最重要的是要在有限的大学语文教育时间里,传授给学生最为关键和有用的知识与技能,那么这就要求一定要用心选好教学的内容。在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期间,一定要有据可依,选择出那些特征显著的内容进行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获取最大限度的知识。与此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带有一定的计划和目的性,通过文学佳作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带着一种兴趣去学习,只有学生以一种积极自主的心态去学习,大学语文教育才能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的。并且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以那些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相关内容为主,这样方可达到进行大学语文教育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落实。

四、完善教师团体,发挥教师的光和热

一个教学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教师只有拥有了进行教育的充裕能力与高尚素质,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才能相应地得到提升。大学语文教育期间,针对教师而提出来的最基础要求为其一定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要举着的旗帜充分地挖掘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踊跃性,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先进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语文教育最佳的结合方式。大学语文教材涉及到方方面面,不但有从古至今的无数名言佳句,而且还有产生于不同时代和国家优秀文化资源,如许多文学作品中渗透出来的为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人修养观等;所以综上观点,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有机地使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块,首先给教师的要求就是其务必拥有超高的思想政治修养,只有这样才能从五花八门的作品中挑选出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学素质以及道德修养的佳作,相反,就会使教学的目的和方向偏离正常轨道。

五、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在培养高效学生的整体素质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高效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在它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最终目的,但是大学地时间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毕竟还是有限的,这个时候把大学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会在有限的大学时间里发挥出最高效的功能,而且考虑到课时受到时间的控制,这种结合起来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属于非常先进的教学模式。但是结合的时候一定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一定要合理而准确地定位大学语文教育,并对其运行情况能够很好的把握,与此同时还要有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以及一批个人修养比较高的教师群体,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预先的目标。

作者:陈冀东 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重视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

第4篇:语文教育政策范文

关键词:初中政治;政治教学;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79-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初中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学生的教育已经不止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教育阶段,政治教育也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初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学校教育除了要对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之外,还应该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在初中教育中,尤其应该要加强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初中的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以及问题比较多,在具体的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将挑战变为机遇,促进初中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初中学生思想道德的整体水平。

一、初中政治教育工作现状

当前社会和经济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学生的思想受到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初中教育中加大对政治教育的力度,对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设以及综合能力素养的提升,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当前很多学校都加强了对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当前的初中教育过程中,在课程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给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空间以及时间。在很多初中的教育工作中,都将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必修课程范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政治工作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初中也加强了对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师资力量上有一定的投入,配备了更多高素质的教师,很多学校还加强了心理中心的建立,为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初中的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必要的条件。虽然我国初中对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仍然还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初中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对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当今很多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常常容易养成个性较强的性格特征,加上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其思想道德品质不过关,对政治教育更是没有深刻的概念。当前一些诚信问题和不讲道德的行为在初中学生中还时常有出现,这些都是政治教育工作不足带来的后果。另外,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要求下进行初中的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作保障。当前很多学校的政治教师更注重科研,而忽视了学生的政治教育方面的工作,导致初中政治教学水平受到影响。

二、初中政治教育对策

1、提高对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的重点主要在教育的手段上,传统的教育都是依靠政治教师对学生进行单纯的教学管理实现的,缺乏创新的教育理念。在新形势下加强初中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应该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对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首先要对初中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状况进行准确的了解和定位,对于一些少数的但是影响很大的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要进行解决,注重思想教育的整体性的同时也要注意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思想品德理论课仍然是初中进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这门课程的教学要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出发,因人、因时、因地而宜,并且要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制定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得政治教育工作能落实到实处,如何初中学生的实际需要。

2、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是当前初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政治教育过程中,也要不断加强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入心理的辅导,比如开展团体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团队的活动中改变一些行为方式,不断改善人际关系,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再比如进行个人心理辅导,则是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展开教育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把握学生的问题关键点,开展有效地引导。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是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有助于初中学生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此外,在日常教育中要将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往一个合格人才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方向靠拢,还要通过各种丰富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断开阔眼界,提高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

3、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实践性

在初中的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各种比较切合实际的问题进行分析,采用各种热点问题分析法对学生进行教育,调动学生对政治教育课程的积极性。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初中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实践。当前初中的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通病就是缺乏时代感,侧重于理论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有一些脱节。往往导致学生对政治教育课程提不起兴趣。因此在初中的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要贴近生活,跟着时代的脚步,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对于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思想观念以及行为,可以进行详细的分析,防止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侵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另外,还要将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的建设进行结合,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平台进行充分的宣传,比如校刊、橱窗、广播等,都是进行文化宣传的重要场地,对各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在初中的教育过程中,政治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进程不断加深,当前很多初中都在积极改革政治教育方法,针对当前初中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应该要积极加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以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层次。

参考文献:

[1] 郭树奎.新时期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商情,2012(12)

第5篇:语文教育政策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策略

党的十报告指出:我国当前的教育正面临的新的形势,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难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是今后教育改革和教育工作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崇“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大量的经费和政策支持,全而落实素质教育,鼓励和支持人的全而发展。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和一系列政策落实不到位,农村教学资源缺乏、人才队伍老化、教学观念落后等直接影响了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这与现阶段党和国家提出通过教育来立德树人是不相契合的。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基石,青年学子是国家的希望,亿万农村青年学子的思想道德和素质的培养更应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一、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首先,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据统计,在农村80%以上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养家,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成为农村家庭组成的主要人员,农村学生大都是爷爷奶奶照顾,或者寄住亲戚家中,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个人行为的约束,很容易染上社会上一些不良的习性,把这些不良的习性带入校园,这也成为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难题。其次,农村中学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当然,不重视是多方面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很多学校的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学生的主科成绩上,语文、英语和数学是“主科”,思想政治教育依旧是“副科”,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农村中学有些思想政治课是应付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开设了这门课,有的也没有专门的思政类专业教师授课,流于教材形式,学生死记硬背而已。最后,思想政治教学形式、内容、手段单一,教学模式落后。在农村中学,由于缺乏专业的思政教师队伍,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大部分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大都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注重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而轻视教学方法的探讨。既没有小组讨论也没有案例教学,单调的理论灌输这种教育方式让他们觉得思想政治课很无聊,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不能有真正的内心情感体验,不利身心的健康成长,更不利于学生“三观”的形成,导致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二、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投入。虽然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与城市投入相比,不管是在硬件还是软件的投入上,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在短期内无法相提并论。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学校在硬件上缺乏多媒体教室、远程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等现代教育技术条件的支撑,另一方面也没有较好的资源和优越条件吸引优秀教师前往任教,因而很多教学目标很难达到。其次,农村学校对思想政治教学重视不够。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在高考的指挥棒下,特别是农村中学把学校的升学率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还是强调语文、数学、英语在升学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在师资比配上,还是资源上多往这些主科集聚。虽然教育行政部门一再强调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确定三观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并没沿着这样的认识逻辑推进。最后,家庭教育缺位。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情感性、潜移默化性、差异性和灵活性等特点。然而,随着城市化不断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的涌入城市,而农村留守学生也随之增加,父母遗忘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造成农村孩子心里和情感教育的缺失,这些原因直接导致思想教育课程学习上的一些问题。

三、农村思想政治教学提升对策

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各方面的,因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也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促进。第一,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良好的教学条件与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与保障。就目前来看,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制约了包括思想政治课在内的所有课程教育质量的瓶颈。为了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村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更加重视农村教育,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教育政策的偏向农村等。第二,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综合素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是学生三观教育的核心教育者,农村中学应当加大对思想政治专业教师的队伍建设。学校应该配备适当该专业的教师人数,合理分配教师的教学任务。加大对思政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培训力度。第三,要坚持因材施教。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家庭情况,注意应材施教。学生思想方面出现问题,我们就要注重思想方面的引导。重点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树立,从实际出发,小事着手,引导学生处世为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第四,加强引导,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在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让学生在上课时多想、多说,课后多实践,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教学中,结合当地的民俗民风,通过案例教学,把学校活生生发生的事情,通过学生演讲,讨论和辩论等形式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主动参与,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地位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获得内心的情感体验。第五,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介。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很多学生的家长只在乎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学生进入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将会导致学校教育很难有效开展,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老师要与学生家长互动,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秉承“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关系到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我们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未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学校老师、社会成员、家庭成员、各级领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向军.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好家长,2015(4)

[2]杨春林.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科学教育,2013(2)

第6篇:语文教育政策范文

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师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白板自带有许多教学课件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比如录象、录音、图片,也有以前就做好的比如AUTHWARE,PPT,FLASH,几何画板等课件,也可使用白板的软件比如NOTEBOOK等做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让小学的教学更加的多样化,使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发挥的更加充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动力的源泉,学生产生了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便能保持更大的动力去学习,投入更多的情感和精力去了解语文,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就目前来看,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教师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起指导作用,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缺乏引导,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就会使得合作学习成为过场。教师既是教学活动主导者,对学生的把控度不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准确把握,对学生学习情况考虑不充分,尤其是教师在区间上的时间和教学内容安排,无法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优势分析

(一)增加直观性和生动性

小学生思维认知还处于一个比较弱水平的,对一些抽象性的语文问题很难充分进行理解。传统教学一般是采用语言和文字表达,但经常达不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即便有图片进行辅助,思维不在同一步,教师在讲授时也会有一定难度,也会使学生来失去探索的欲望,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降低。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却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抽象问题转化成形象问题,也由无趣变得有趣。教师可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无源感应笔在白板上进行随意的添加、拖动、删除,对于一些过程性的问题教师也不必过多的用语言去陈述,教师手中的无源感应笔就完全可以把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

(二)提高教学的交互性

儿童的思维本能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要解决教学过程中语文的抽象问题和学生的思维形象之间的矛盾,关键要是靠具体的实验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能给予学生结合课堂展示自己的机会,当学生对同学分享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收获时,也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时。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喜欢的是可变化的、刺激的、更具有动感的可以帮助他们的学习工具,电子白板正是充分利用可操作性的课迎合学生思维形象的最佳工具。另一方面差异性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因为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存有追着差异,而电子白板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差异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交互式电子白板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策略

(一)运用电子白板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课堂的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言的教学中,学好拼音是学好语言的基础,因为教师要对这个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助于学生将自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小学生一般都很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条件上很难让学生将标准的拼音发音掌握好,也很难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比如在学拼音字母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信息电子白板,以卡通的形式呈现出字母,然后辅以童声,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在听和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与此同时,在口语发音的教学当中,也可应用到信息技术。比方说,可以一些同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课件,并播放给学生看,然后向学生展示发音时的舌头和声带以及嘴唇等细节。这能够将学生发音难的问题有效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

(二)营造有效的教学环境增强课堂趣味性

教育在不断发展,教师也逐渐意识到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对教学产生的正面影响。简单来讲,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学生获得乐趣,才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激发自己的兴趣,自发性地参与到教学当中,配合教师的教学。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保障教学的质量。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到的资源只有教材、粉笔以及黑板,这大大限制了教师将自己的水平充分发挥出来,同时也让课堂变得单调和乏味,让学生产生反感的情绪和心理。而在小学语言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的时候,为了能够在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来展示课文当中文字性的叙述。与此同时,在播放图片和视频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这样能够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通过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能够有效整合课外教学资源,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学生也能通过直观的观察看到西沙群岛美丽的风景,并充分感受风景当中无穷的魅力,这样能让他们从紧张的学习当中解脱出来,缓解自己的疲劳和压力,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魅力。

第7篇:语文教育政策范文

关键词 教学目标设计 问题 矫正策略

无论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案,还是问题导学模式中的学案,教学目标都是其中必有的内容,它是教学的方向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其重要性无需赘言。但笔者在省级示范高中评估听课、全省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评审、省级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教学考评、全省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教学设计作业批改时,均发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设计和表述普遍存在问题。

一、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1.脱离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

课标是组织实施教学、评估教学的依据,是确定学业水平测试内容和难度的依据。通俗地说,课标是教学的底线要求,是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但对中小学教师的随机调查表明,50%以上的教师(尤以农村教师最为突出)没有学科课程标准;有课程标准并在备课前对其认真研究的教师不足1/3。没有课标和不研究课标的事实,反映出相当多的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随意性。教得心中没底、随意加大课程难度,都是教学目标设计时忽视课标的恶果。

2.照搬教参内容

没有课标,也不研究课标,教案、学案中的教学目标从何而来?答案之一是抄自教参。至于其中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合自己学生的水平,则未在考虑之列。

3.将课标的内容要求等同于教学目标

教师应分清教学目标的层级关系: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或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属第一级,学科专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属第二级,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属第三级。教学目标应是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分解和细化。

4.行为主体错位

此类的教学目标用语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等。在这样的语境中,行为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教学目标应指向学生的行为标准,学生是行为的主体。

5.缺失具体、可测的行为动词

其一是只用抽象的认知动词表述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如“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掌握水平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在风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培养默读习惯”等。其二是没有任何动词。如关于世界居民、政区与发展差异的教学目标表述:“世界的人口增长、人口分布和人口问题;世界的国家、地区及发展差异。”

教学目标具有导教、导学的功能。上述的教学目标既看不出指向怎样的学生行为状态,也不知道对学生的要求具体是什么,必然教得模糊、学得盲目。

6.标签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如:“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教学目标除导教、导学外,还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此例中的教学目标,指向的教学效果到底是什么?是老师是否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还是学生是否自觉且抓紧时间学习?前者关注的是教师,不属于教学目标的主体;后者则因非详细具体的行为描述而难以检测评价。

7.重视知识技能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指向学科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观念、技能,是各学科的基础目标。在以纸笔测试为主的评价体系中,因其可测性强,而被教师重视。相对而言,指向学科知识探究、形成过程和发现、思考、解决学科问题方法的过程方法目标,以及伴随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而形成的意识、观念、责任、习惯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具有内隐性,不易被纸笔测试检验,多被教师忽视。而实际上,三维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维度,应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机械、教条地分割。

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被学生内化的,而不是灌输的、生硬的。

二、课堂教学目标矫正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课标、教材、学情

(1)将课程标准要求具体化后,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教学目标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教与学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应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其分解、细化,知识技能目标尤应如此。

分解细化课程标准要求可遵循以下几个步骤:①摘录课标相关内容,②确定关键词,③分解核心概念,④分解认知动词,⑤初步确定教学目标。

以初中数学课标要求“理解菱形的概念”为例。分解、细化后,教学目标表述为:①能说出菱形的定义,能画出菱形;②能根据菱形的定义得出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的性质,并会运用性质进行说理和计算;③能根据菱形的定义判别一个四边形是否是菱形。其中,几个行为动词是对认知动词“理解”的分解,“定义”、“图形”、“性质”是对核心概念“菱形的概念”的分解。

(2)依据教材内容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是“一标多本”,即各学科课程标准全国统一,但教材版本多样,内容不一。教师可在分解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所用教材的内容完善和细化教学目标。

(3)依据学情调整教学目标

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关键在于学生学习、掌握的效果如何。因此,具有导教、导学、导测功能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学情。当一位教师担任不同水平班级的教学任务时,应根据学生的存量知识与学习能力,适当调整各班的教学目标。目前,许多采用”学案导学”模式的学校实行集体备课、统一编写学案的制度。鉴于各班学情存在差异的实际,教师应在此基础上,根据本班学情调整学案教学目标。

2.规范表述教学目标

(1)规范的教学目标一般包含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标准四要素

①行为主体:教学目标强调行为的主体是学生,即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作什么(或说什么),而不是教师准备干什么。“学生”可以不出现,但动词的逻辑主体必须是学生。

②行为动词:使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以便于观察目标行为是否实现以及何时实现。下表列举了各维度目标适用的一些行为动词。

③行为条件:让学生明白对其学习结果的要求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实现。如“借助计算器能____”、“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中指出_______”、“在10分钟内能_______”、“在课堂讨论时能_______”。条件要素也是对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时评价条件的说明。

④行为标准:是衡量学生学习结果的行为最低要求。可从准确性、速度和质量等方面确定。主要表述方式有:正确的次序(如“将水净化过程的六个步骤按正确顺序排列”)、正确的百分比或程度(一般在80%以上)、精确度、速度等。

教学目标越明确、具体,教、学、评三方才能越清楚自己该教、学、评的程度、标准、条件。

(2)教学目标的表述:采用内部认知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表述法

第8篇:语文教育政策范文

关键词:高中教育;行政管理;课程改革;解决办法

教育不只是针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以及德育等教育方面的内容,学校的行政管理也很重要,行政管理是教育的领头羊,只有行政管理到位得当,教育才能在这一平静的大背景下顺利向前,行政管理在高中教育阶段尤其如此。高中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转折阶段,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因此对高中教育中行政管理出现的问题要予以重视并及时提出对策解决这些问题,方能让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一、高中教育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课改在尽力实施,目的是解决高中教育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引导教育平稳发展,利于学生,利于政府,利于社会。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部分老旧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那些根深蒂固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并且新的问题不断浮现。其中主要面临的行政管理的问题有:盲目扩大规模,忽略了特色;资金短缺导致的教育质量下降;高中教育所处在的复杂而敏感的社会位置。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受教育的条件也相对增加,对于教育环境和教育设施的要求也不断拔高。因此目前很多高中学校盲目的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校区,扩大校区面积,大力招聘教师,合并学校。这样一来,学校的特色被稀释或者消失不见了,生源杂乱,管理方式回溯到传统的模式,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样的做法从反面削减了教育质量,失去了本来引以为傲的教学特色。还有一种情况便是教育模式的多元化趋进,很多高中现在都合民办,综合高中为一体,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样的合并让学生在毕业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既可以选择继续深造,也可以选择就业。但是这种相对中庸的做法让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教育资源分配方式不合理,衍生了高中教育中各种新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学校的办学资金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高中教育的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社会资金的注入;二是学生学费;三是政府拨款。这其中的政府拨款是主要的资金来源,由于政府拨款并不是不竭之源,因此在高中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特别是资金管理方面就会出现问题,教育质量随之下降。同时也由于资金的不足导致很多民办高中学生的家庭的负担增加,整个教育链出现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目前高中教育在国民社会中所处的复杂而敏感的位置。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开始成熟,心智处于羞涩懵懂的青春期,从而决定了这个时期受教育学生的复杂性,管理成本增加,教育成本增加。同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受教育意识得到空前解放,家长和社会各方对高中教育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因此高中教育像被放在放大镜下面一样,所有的不好和问题都被放大,所处的这样的位置给高中教育的行政管理带来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管理难度空前上升。此外就是高中教育处在初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大学属于高等教育,初中属于义务教育,这就给夹在中间的高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中教育起到承上启下、完美衔接的作用。因此高中教育便不知不觉被放到了一个及其敏感的位置上,所带来的行政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二、高中教育行政管理的对策

针对高中教育所处的位置,社会大环境所决定的发展方向,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行政管理方面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尽快得出相应的措施,出台相关政策,在保证高中教育行政管理良好运行的情况下平稳地发展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不辜负社会和各界人士的希望。本文提出的对策主要有:优化高中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高质量的管理队伍;科学合理地利用各方教学资源。行政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管理体制,也就是各个管理阶层的职能规划,明晰每个管理部门的职能,各个部门各执其事,做到管理中的清晰明了。在每一个方案实施之前都应该有相关部门经过一定的流程,提出方案,讨论方案,评估方案的可行性,表决、执行、反馈是这一流程的主要步骤。优化职能之后,从内部看来,管理人员的素质便是决定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行政管理提供一个优良的人文环境是行政管理良好向前的保障,国家或是政府部门通过有效的措施对高中教育中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问答,考核,对管理成果进行评估。建立一个高素质、高质量的行政管理队伍,是提高行政管理质量的关键一步。最后就是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地利用各方资源,提高管理的效率。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作为适应性的第一人,教师便成为了管理中的重点,科学的培训会让教师在适应新课改的过程发挥重要的带头作用,保障高中教育的顺利向前发展。

三、结语

高中教育阶段是一个敏感而多变的阶段,处在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中间,处在一个复杂的位置上,因此对于高中教育的行政管理要提起十二分的精神,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一同打造一个良好的高中教育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彭霞.论高中教育经费管理措施探究[J].时代金融,2014(21):201-202.

第9篇:语文教育政策范文

一、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在民族教育方面出台和完善了许多政策,并且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较快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和基础不断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数量有了较大增加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政策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教育政策定位及理念存在问题我们所谓的民族教育,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的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一方面帮助少数民族成员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能力,以求得个人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丰富人类文化宝库,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条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而我国的教育政策缺乏文化多样性的教育理念,目前的民族教育政策比较注重对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特别是进入主流社会的受教育权的保护,而忽视对民族教育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作用,对这一重要作用缺乏明确的定位和政策上有力的支持。缺乏民族教育内容上的多样性,忽略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使得教育所承载的传承文化的功能降低和弱化。其次,对民族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认识不足,许多管理者对民族教育的理解较为狭隘,只是简单看作是接受学校教育和升学率的优待和照顾,而忽视了少数民族群众受教育的公平权和自。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正是由于理念上的缺失,导致一些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显得“支离破碎”,而缺乏整体的协调与连续性,不能可持续发展。

2.制定与执行民族教育政策时有忽视民族地区特殊性的情况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是由民族的特点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两个方面决定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传统教育方式、价值观等都会影响到民族教育的内容与组织形式;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居住特点、人口密度等特点都会影响到民族教育的规模、质量、投资、效益与效率等,由此而产生了民族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在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53个使用本民族语言,不同程度地使用着39种文字。但在实际的政策过程中,往往没有考虑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的具体差异,使得许多出于良好愿望的政策在执行中偏离了政策目标,不但没有解决一定的政策问题,反而产生了新的问题。被设定的教育受益人群和社区百姓对民族教育目的、方向和内容的制定没有发言权和参与权。许多文字教材也不能反映地区特点和文化传统,与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实际相脱节。其结果是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农民生活和农业日益疏离;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城市化”;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更加“汉族化”;以及乡土文化和少数民族教育政策评估文化进一步“边缘化”。

3.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公众参与度低,政策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首先,我国教育政策的层级较低、权威性不够。我国目前还没有较为完善的民族教育法律法规,国务院制定的民族教育政策也较少,教育政策的层级过低,影响了其权威性与效率。其次我们在有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各民族和不同地区差异性的考虑,忽视了群众的现实需要,再加上有些基层政府和官员为了所谓的政绩和“面子”,决策程序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政策出台前缺乏广泛的意见征询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相关教育政策的参与度低,许多决策依然是临时“拍脑袋”的结果,缺乏长期、合理的规划和论证,使得一些政策质量偏低,不能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认同与支持,实施难度大。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民族教育研究明显不足与落后,民族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缺乏专业的研究与理论支持。

4.教育政策的执行和监控不力,有些政策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由于民族地区的政府机构也存在较为严重的职能不清、效率低下、作风严重、注重形式主义和短期效益等,所以也给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实施和整体发展目标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甚至将一些本来很具体的小问题引发成严重的政治问题、民族问题与社会问题,造成不必要的动荡与冲突。政策的执行不是一个简单的照章办事的过程,尤其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不同的民族、地理环境、文化风俗、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水平,在执行一些政策时,我们必须在保证政策基本要义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变通的方法,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和“齐步走”。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督导制度,各种民间政策组织如教育学会、各种研究会和协会等在教育政策中的监督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使得民族教育政策的执行监督机制十分薄弱。尤其是在我国的各少数民族省份中,义务教育的管理主体各不相同:有的由市、区级政府管理,有的由县级政府管理,有的甚至由乡镇级政府直接管理。这样就造成管理主体的不明确,管理的职能层级含糊不清,错位、越位等相关的管理问题就接踵而来。义务教育管理监督机制缺乏,结果造成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不力。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师资力量整体上缺乏合理的分配。而且大部分小学和中学的管理体制中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对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相关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指导与监督不够,因而程度不同的存在管理混乱、损害学生利益等现象。

5.教育政策评估标准单一,不适合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目前,我们在对各项教育政策的评估过程中,宏观上缺乏完整、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有效指导,观念上也欠缺一些基本的“公平”和“人本”思想,更是没有考虑到各项政策之间有效的衔接,所以,只是用一些简单的判断和局部的政策效应作为评价的依据和标准。比如,我们在民族地区执行一定的优惠政策,像高考降低录取分数线等,造成民族学生基础差、起点低,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差等,所以对大学毕业以后的就业也带来了影响。特别是那些在本民族聚居区生活和成长,没有汉语环境、始终接受本民族语言授课(如新疆、和青海一些地区的“民考民”)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主要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汉语能力普遍较差,有些毕业时甚至不能用汉语进行流利的对话,使他们在就业时缺乏竞争力。但是,有人却认为,高考的优惠政策成了他们自身不努力的主要原因,甚至怀疑我们一些优惠政策是否有必要执行。没有考虑到我们目前的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公共政策的回音度太差。对民族教育政策的评估缺乏全面和科学的标准,也没有从民族教育的实际出发。

二、完善民族教育政策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民族教育理念首先要认识到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字和文化,是在保留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的多样性。清楚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要树立教育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从各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修订部分统编教科书的内容,增加适合民族地区农牧业社会生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的认知经验和生活实际达到和谐或接近和谐创造条件;在语文、历史、地理、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课程中增加本民族文化的课程,使学生在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向其他民族的学生开设少数民族文化的课程,发展所有学生的宽容意识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特别是反映少数民族需要的新课程,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要借鉴和吸收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教育,即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影响民族教育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平的价值理念。要把受教育者看成是具有个人尊严和独特价值的个体,而不应是被加工、塑造的原料;教育是一种源于精神内部的活动,任何外部的作用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部精神活动才能转化为教育,因此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而不应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受体地位。

2.提高教育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完善民族教育政策体系今后要加强宏观的政策引导,通过制定《民族教育法》、《民族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民族教育的依法管理。同时应该看到,公民参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它逐渐成为现代政府治理和公共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公共管理者的态度如何,公民参与都将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决策的民主化,即追求社会公正、强调公民参与,成为现代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同样,在民族教育政策方面,我们必须了解和倾听少数民族群众自己的需求与声音,使得所有与教育相关的人都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认同一个基本的目标,参与对自身教育的设计和运行。尤其是在双语教学的发展、教育模式的选择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护等方面,少数民族群众应该具有更多的发言权。我们在制定一些大的计划和颁布一些政策规定时,首先应该倾听更多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见和愿望,了解他们的教育需要,而不是自以为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行塞给他们。我们只有倾听少数民族群众的心声,体现他们的意志,通过多种方式使他们参与到民族教育决策和执行过程中来,才能保证教育政策的合理性,也一定能够达到我们想得到的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办学体制、办学形式和课程设置等应有所不同,一定要适合民族地区的情况和实际。既要实现民族教育的民族性和特色化,又要做到教育要素的多样性,如制度多样、内容多样、模式与方法多样、评价标准的多样性等等。在调整与改变一些已经在民族地区取得较好效果的政策和办法时,一定要慎重,尤其要考虑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情感需求和愿望。

3.建立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政策评价标准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能简单归结为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不能用简单的成绩考核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更不能把一些汉族地区的一些做法和管理经验生搬硬套到民族地区。在建立评价体系时,既要充分考虑民族文化与传统道德的作用,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特殊性,提倡常规管理与特殊管理相结合,实行一般评价与专门评价的结合,既要考虑民族教育的实效性,又要考虑民族教育发展的公平性。政府还应该组织相关专家和教育管理人员对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中的“内地民族班”、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民族地区的寄宿制教育等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效地评价和分析,以便进一步改革、调整、提高和完善相关政策,从而有效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的更好发展。尤为重要的是,在我们的各项政策评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的理念,教育公平指的是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待遇。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当然,它是一个原则,又是一个理想,同时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在民族地区教育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必须很好的研究与实践社会公平问题。

4.完善教育政策内容,加强政策监控如今,我国既要坚持“输血”政策,大幅度地提高民族教育基础建设水平;又要进一步强调民族教育“造血”机制的建立,要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满意的教育。目前民族教育政策的“输血”功能较强,但“造血”功能弱化。采取“输血”政策,就是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寻求各方支持和投资,使民族教育状况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造血”政策,就是大力促进民族教育自身的发展,寻求体制与机制的改革,从长远的角度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与效益,增强民族教育自身人才培养和适应民族地区的发展。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切实加大对教育活动的管理与指导,在教育活动的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的力量,建立完善的教育督导制度,保证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各项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