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

第1篇: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

医院现代化包含了设施装备现代化,医疗技术现代化,服务观念现代化,医疗队伍现代化,医院管理现代化等基本内容。要实现护理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主要应围绕服务理念现代化、护理技术现代化、护理环境现代化、护理管理现代化四个方面努力。

1 转变观念,树立现代化护理服务理念

随着医院深化改革,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性化服务的理念越来越受到关注。 当前,病人对医院服务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医疗质量上升到包括医疗、环境、服务、心理等整体化的服务。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实行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地位、权利和人格。 全面实施整体护理,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整体护理知识培训,为病人办理入、出院手续,取各种化验报告,扶送病人做各种检查,解决病人不便之处,在病人住院期间做好病人健康教育,做好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营造人性化、家庭化病房,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转变观念,树立现代化护理服务理念

2 护理技能现代化

由于高新技术向护理学渗透,要求护理人员具有更加广泛的边缘学科知识,适应和掌握高新知识、技能的应用与操作。另一方面,现代护理模式需要护理人员掌握护理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护理美学等人文科学知识,还要求护士必须掌握预防医学、公共关系、组织管理的基本方法以及电脑信息技术和外语等。只有具有综合素质的护士,才能满足人们不同的护理需求,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为护理的管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提供保证。

3 护理环境现代化

提高护理环境也是重要一项内容。改造病区环境与设施,根据科室特色,美化病房,宣传健康教育内容,并选择新颖实用的教育内容制作成健康教育展板,鼓励病人施展自己的才华,增强病人的自信心。病区设施更新,为病人营造了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病房布局规范合理、美观、舒适、整洁、安静、安全,装饰优雅,温馨宜人,工作秩序井然,各类物品齐全。处处体现人性化,为病人创造家的感觉。

4 护理管理现代化

护理工作制度是医院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护理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医院规章制度的完善使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起着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作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是护理人员从事一切护理活动的标准,也是安全护理管理的依据。

第2篇: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管办评分离,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从本质上说,推进管办评分离是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治理主体的现代化、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和治理机制的现代化。实现教育治理主体的现代化,最根本的是推进教育家办学,让懂教育的人办教育。教育作为一项直面入的发展这一人类社会最复杂的工作,其治理主体竟然长期没有将专业化真正提上议事日程,没有将教育管理者和办学者纳入专业管理范畴,这不能不说是至为遗憾的事,必须加快推进教育局长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改革。实现教育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关键是要推进教育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在教育治理中,要把尊重教育规律、依靠教育科学作为基本指导思想,把民主治教、民主治校作为基本方式,把依法治教、依法履职作为基本任务。实现教育治理机制现代化的关键是,要将广大人民群众纳入教育决策和管理主体,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机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推进管办评分离,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教育思想的大解放,突破不少地方将教育的公益性等同于政府包办、政府直接办学的思想,突破政府管理教育等同于政府直接干预教育、评价教育的现象。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28%,教育投入已占我国财政支出的最大份额,教育事业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公益事业。但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重视增加公共教育投入,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教育,更不意味着垄断教育。事实上,政府包办或垄断公共教育事业带来的弊端日益突出:一是公办学校普遍存在办学活力不足的现象,更缺乏改革的动力;二是政府垄断优质资源,使优质资源学校成为既得利益者享受的教育特权;三是抑制或禁锢了民间力量兴办教育的积极性。推进管办评分离,一方面,可通过购买服务,推进公共教育投入实现方式的多元化,激活公办教育活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采取激励措施,引入市场和民间力量,突破政府垄断公共教育资源的局面,以形成多元办学格局。当然,发展民办教育,吸引民间力量兴办教育事业,绝不是要推卸政府举办教育事业的责任。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推进管办评分离,最终将推进教育生产力的大解放,极大地调动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力量兴教办学的积极性。从党的十七大开始,中央将教育事业纳入民生管理,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说明,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点都是人民。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是评价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成就的最根本的标尺。遗憾的是,现行教育实行的是政府管理、政府办学、政府评价的一体化模式,这种模式几乎完全排斥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教育评价中的话语权。管办评分离,说到底,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和评价权真正还给人民。在这里,人民群众参与教育评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公民个人参与评价,也包括专业团体参与评价;既包括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教育满意度评价,也包括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评价,等等。关键是,要建立一套保障和落实广大人民群众教育评价权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有效机制。

第3篇: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管理人员信息化

管理模式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现代化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也是“创建一流技师学院,打造技能教育品牌”的迫切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教学质量管理现代化也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涵义,本文中的教学质量管理现代化是指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为适应教育、科学、社会、政治等发展的动态变化而不断进行的改革、创新和完善。

一、教学质量管理理念的现代化

技师学院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现代化,先决条件是实现管理理念的现代化,要求相应的管理人员要实现“自我超越”,具有以现实为基础的基本理念。“自我超越”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博士提出的组织修炼的第一项,它是使组织实现健康发展的精神基础。作为技师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进行“自我超越”,实现观念的迅速转变及更新。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的想法能够得到更新的同时,还要具备以现实为基础的基本管理理念,主要包括在以下几方面。1.市场观念技师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贴近行业需要,且和本院系的培养目标相结合进行教学质量管理,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将本院系制定的学习目标与企业需求、行业标准紧密结合,以提高毕业生质量,使其毕业生得到企业认可,发展学院,服务地方。2.“人本”管理观念“人本”管理观念是指负责教学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运用“激励兼容”对各个教师进行人性化管理,另一方面运用“生本”管理的理念对学生进行管理。另外,教学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还要以本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为立足点,即须有“院本”管理观念。学院的人力资源不止有老师,还包括学生,所以,要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管理特点,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中要有“人本”的管理观念。3.管理创新观念技师学院要实现健康发展,永远保持年轻,就要在管理中创新。在教育越来越依赖信息化的今天,技师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时刻持有管理创新观念,注重改进和完善自身的心智模式,在教学管理中要使用创新思维。这样才有可能使管理者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4.开放的观念技师学院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技师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就须具有开放的观念。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条件下,各教学管理人员要从本院系的实际出发制定措施使教学质量管理目标更加开放。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积极进行对外交流,将国内外特别是兄弟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先进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管理中,再结合自身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使教学管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与企业联合,共同实现学院的教学质量管理。作为技师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要做到“市场中求质量,质量中求发展,发展中讲创新,创新中立足行业需求”,才能更好面对未来,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二、教学管理人员的现代化

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既是领导者和组织者,又是执行者。因此,技师学院在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更新观念,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秉持“可持续性学习”的态度,真正成为领悟现代管理精髓、具备先进管理理念的“学习”型管理者。作为技师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在成为“学习”型管理者的同时,还须在实际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逐步转为“专业”型管理者,即同时具备知识能力“专业化”和管理能力“专业化”。知识能力“专业化”是指教学管理人员掌握教学管理所需要的教育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和技术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管理能力“专业化”则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除具有一定的决策控制、组织协调等能力外,在人际交往中也需具备一定能力,能够在应付变化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管理中能够自主学习并发展创新的能力等。

三、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化

技师学院要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现代化,必须进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达到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化。目前国内有许多院校建设了局部或部分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等。但是纵观当前国内同类院校,尚没有一所院校拥有建设完善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在当前信息化教育之时代背景下,应努力建设本院的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教学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教学信息子系统、管理信息子系统、服务信息子系统三大基本模块。其中教学信息子系统可包括教学计划、教材管理、排课管理、教学资源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等小模块;管理信息子系统可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小模块;服务信息子系统可包括新闻动态、毕业生信息、信息交流等小模块。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可增加教学信息查询子系统这一模块,使师生能够在这一系统中进行配课、上课、考试等教学情况的教学安排信息的查询;同时在学院的教学区、宿舍区、办公区等位置分布触摸屏,让广大师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查询教学信息。

四、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现代化

第4篇: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

(一)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是贯穿于高校教学、运行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取得学籍的学生,从建立学籍档案信息,在校生学年电子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学籍异动、奖励、违纪处分到毕业资格审核认定、学历电子注册等方面要进行服务型管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规律,采取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保障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

(二)以教师为本,注重培训,增强教师服务技能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负责传授本专业、本门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在教学中与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专业发展的看法,对个人发展的思想等。注重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不仅包括自身专业知识培训,也要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特点,不断加强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培训,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尊重教师自身特点,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教师服务技能,在现代化的教学管理中不断实施教学改革,培养教师创新能力,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

二、关于高校学生学籍管理现代化的实践与思考

(一)学籍管理思想现代化

学校学籍管理人员管理思想现代化是实现学校学籍管理现代化的首要和根本的因素,学籍管理人员应该在现代教育形式下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潜心研究新的经济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和学校发展的必然规律,特别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管理观念和管理行为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贯穿为教师、学生服务的思想,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充实头脑,逐步适应教育现代化及其学校管理现代化需求的管理观念,为尽快实现现代化和高效益的管理目标奠定必要的思想基础。

(二)学籍管理制度现代化

“制度是思想的客观化、具体化和有形化”。高校学籍管理者自身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将影响到学籍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学籍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与高校教育目的的实现状况密切相关。现代化的教育形式下,要求学籍管理者熟悉国家教育方针,还要根据学校及其所处的环境,来确立具有校本个性的学籍管理制度。

(三)学籍管理人员现代化

第5篇: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

一、网络环境下音乐院校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现状

(一)思想认识的水平不够高。对于二十世纪以前的我国音乐院校的教学方针来说,主要坚持的道路是走精英教育之路,招生的人数比较少,规模也很一般,大多数音乐院校采取的是小班教学,音乐院校对其的管理实行的是一级层面的管理模式。二十世纪以后地方音乐院校开始大规模的扩张招生规模,学生的人数是二十世纪之前的5倍左右的增长。所以传统的精英教育以及小班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所以在对于音乐院校的管理方面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在教学管理水平上要求现代化与信息化,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教育制度的改革,音乐院校也无一例外抓住了机遇,给自己的院校制定相关的管理体制,适应自己的教学模式。但是由于这些相关的管理体制在大致上都是为了配合管理的方式而制定的,并没有恰当的结合与现代化的网络环境的特征,因此导致了音乐院校的管理体制不适用于当今社会发展下(网络环境下)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

(三)网络环境下的现代化教育设计模式有待提高。在教学管理系统方面,有些音乐院校已经制定好和自己院校相副符合的教学管理的相关软件,在涉及到学分制的建设以及推进方面有些院校实施的比较好,但是还有些院校只知道盲目跟从,所以没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在使用此管理系统软件时,会出现无法安排授课以及一对一教学的情况,所以,对于当前网络环境下使用的相关管理软件,在设计其相关方案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具体的实际情况,从而得到更好地发展。

二、在网络环境下实施音乐院校现代化管理的合理方法

(一)结合具有特点的管理系统,促进音乐院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在良好的把握音乐院校本身具有的特点(一对一教学、小班教学、灵活分班、)之外,结合管理的软件系统,对其进行个性化以及现代化的提升,再通过对现代化以及信息化技术管理手段的推广,让音乐院校的管理水平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能够从一级层面的管理水平提高到二级层面的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更加的频繁,让教学的信息更加的公开化与透明化,从而促进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音乐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与学习空间。

(二)坚持走科学的管理理念之路。由于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日常的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人们不再只是期望教育仍然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而是更多的希望培养综合素质,做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由于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全面普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一切的变化与改变需要音乐院校在不断发展的网络环境进行科学的管理。管理者可以在结合先进技术与先进理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与教师的基本权益以及主体的地位,坚持走科学的管理理念之路,对教学的日常进行现代化与规范化的管理,从而提高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三)加强对管理者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于人才的需要非常迫切,但是我国的管理人才在目前来说不是很多。因此,我们要重视对人才的管理与建设,不要浪费我国的人才。在网络环境下,对于音乐院校的管理者来说,首先得学会科学合理的运用网络技术与网路资源;其次,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和创新的能力,学会如何在网络环境下结合自身教育的特点达到教育的高度性,从而让学生与教师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当前的社会技术的发展。

第6篇: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质量;策略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跨世纪的伟大工程。江苏省响亮提出:到2020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的内涵是指在发展内容上,以经济发达、科教领先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主,社会发展、民主政治、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同步跟进。作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人人”“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必须加快自身现代化建设,为我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铺就坦途。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以转变人们职业教育观念为基础,以完善职业教育体制为根本,以先进职业教育内容及职业教育手段为中介,以培养大批合格专业技术劳动者为目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1)职教思想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首先要具有超前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实现市场化、社会化、自主化和国际化,以现实的经济背景为依托,以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办学经验,主动开展国际间的职教合作交流,自我开发、创立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途径。管理上实现“高效精干”,教学上强调“质量效益”,教科研上提倡“创新突破”,学生管理上弘扬“自主精神”,形成一个富有生气、特点鲜明、高效自律的良性循环职教办学系统。(2)专业培养现代化。专业设置紧密切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标准要适度超前,每个专业都能得到优质发展,形成企业化、车间化、科技化等品牌效应。所培养的人才的技能素质能够适应企业或市场技术劳动力持续性发展的需求。[1](3)就业保障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求有先进的就业机制做保障。在就业政策上,维护公平竞争,鼓励能者上、优者上;在就业选择上,专业对口率高,学生实现幸福创业;在就业待遇上,明显体现出专业技术含金量,在多劳多得基础上,实现工资福利与技能等级和劳动贡献大小挂钩。(4)职教文化现代化。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有先进的职教文化作支撑。职业学校成为充溢企业文化力量的仿真企业(工厂)。学生置身于专业课程学习情境,深切感受到浓郁的企业生产理念、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自觉接受生产岗位工作纪律的约束和职业素质的熏陶。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接受技能素质熏陶,享受学习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是职业教育整体质量提升工程。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有效运行以下发展策略。

一、以转变职教认识为先导

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始终高耸着一道难以逾越的分水岭,职业教育的巨大价值至今没有被人们广泛认同。社会上重普轻职的观念仍然非常严重。这是现代化进程中价值观的严重错位。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重普轻职”现象也严重地存在于教育自身领域,普职结构虽然不断在进行合理化调整,职教规模不断扩大,但两者之间的师资结构、资金结构、设施设备结构等必要的办学结构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调整,职教的办学条件总体上与普教相差甚远,导致职教的人才培养质量很难有根本性的飞跃。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职业教育是“弱势教育”“劣质教育”的错误认识。所以,我们必须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含金量,除了人们关注到的政策引领、行政推进、大力宣传、自主推介等之外,在职业教育思想认识创新上,要突出以下几点价值认识:一是职业教育也要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突出技能培养,更要强化整体素质修炼;二是职业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尽管国家没有将职业教育列入基础教育,但作为文化大省、经济强省的江苏,有必要、也有能力将职业教育当做基础教育抓实抓好;三是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将全民技能修炼作为素质提升的突破口,纳入职业教育重要范畴;四是职业教育就是经济教育,深刻认识两者之间的契合关系,深入领会“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意蕴。

二、以科学政策扶持为保障

1996年5月,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法律保障体系。国家、省、市各级人民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也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指导性文件,而且在政策上能够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统筹规划。特别是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为职业教育腾飞插上了有力的翅膀。科学的政策,要有科学的行动才能生效。对于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要保持其科学性,也一定要保持其可行性,保证其“必行性”。行之有效,就要贯彻到底,体现出政策的稳定性,应当戒除政策作风,杜绝主观臆断,倡导实事求是,政策偏了要纠,错了要改。对正确的政策,不能凭着感性冲动一味地盲从,而应该经过理性考证自觉地执行。盲从必然带来胡干、蛮干,自觉地执行才能更加有效地吸纳政策的精髓。要将有效评价机制纳入政策制定范畴,让政府出台的政策真正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

三、以南北携手共进为抓手

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南北合作”发展策略的核心是南北经济合作。这势必关系到经济建设后备军———专业技术劳动力培养和使用的合作。因而,南北携手共进,快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应该成为时展的响亮旋律。然而苏北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于苏南职业教育发展,一直是困扰全省实现教育公平、实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会均等的大问题。实现全省职业教育现代化,就要解决好这一问题:(1)加强政策调控力度。在办学经费上,对于骨干职业学校的办学经费运行省级规划、预算、划拨机制,避免地方政府投入力度不均衡。(2)促进办学智慧交流。苏北职教要大力吸纳苏南职教的智力资源,深入挖掘课程资源,以增强课程资源的实效性和强效性;参阅苏南职校的先进经验调适相关专业(包括文化课)教学计划、实习实训计划、考核考试方式;加强双方教育教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参与相关课题的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南北双方职教网络资源的交流与合作,像课件、经验、思路、策略等都可以实现网上互补。(3)放大师资交流渠道。先进职校教师可以到后进职校传经送宝,后进职校教师也可以到先进职校学习进修。也可以发挥网络优势跨时空地实施“青蓝工程”,苏北职校的青年教师及时向苏南职校的优秀教师请教等。(4)激活人才培养体制。前些年我省推行南北合作“2+1”或“1+2”人才培养体制虽然运行一段时间,但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解决生源归属和收入分配问题。为此,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宏观调控,明确约定合作职校的职责、义务、利益,以利于双方携手育人、共同受益,向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目标有力迈进。[2](5)坚持地方特色发展。鉴于苏南职教的优势发展依托于地方特色发展的成功经验,苏北地区也必须围绕产业支柱和经济优势放大职业教育价值。

四、以校企互动合作为途径

在现代化建设中,广大职业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围绕校企合作创造出诸多新颖的办学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效益。尽管如此,至今仍未出现能够大面积推广的典型模式。最大原因是校企合作需要达成职校和企业双方意愿、行为和利益的耦合。由于用人机制的影响,企业大都站在使用人才的利益角度关注职业教育发展,没有形成技术投入和经费支持的职业教育发展参与机制;由于投入不足,职校难以提供足够的条件实现教师师傅化、课程项目化、课堂工厂化、教学生产化。校企合作难以真正建立起“双主体”共同培养机制。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迫切需要激活“政府———社会———企业———职校”共同投入机制,建立和运行“双主体”共同培养机制。可以将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按照教学过程的推进合理分布开来,布局区域可以放在学校,也可以放在企业生产基地;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来参与教学指导,也可以让学校教师跟学生一起到企业跟班训练辅导;即使学生毕业后成为企业主人,学校也还有责任对他们专业技术与人格素养的持续性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在人才培养成本上,企业要合理投入。当学生毕业转为企业职工以后,企业也要给予学校一定的人才资本培养的回报。[3]另外,职业教育现代化要放眼未来,将培养目标投向企业发展的明天,在专业技术人才规格上适当拔高,不仅为企业生产现代化培养适用人才,而且要培养出技术创新的力量。

五、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根本

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发展原则。形成显著的质量效应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保障。“经济强省”需要“职教强省”做后盾。在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中,江苏牢固树立质量发展思想,推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策略,主要有:(1)行政推动。江苏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有效推进系列化品牌建设工程。除了省级品牌创建诸如“重点职业高级中学”、“合格职教中心”“示范专业”“实训基地”“星级学校”“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这些品牌创建,极大地推动了市县地方政府对职教事业的投入,激发了全省职校师生创新争先的热情,掀起了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一层层。(2)课程推进。江苏省以“项目课程”建设在全国职教新课程改革大潮中独树一帜,成绩显著,不仅引发了教学思想的全面革新,而且推动了教学行为的创新突破,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大提升。(3)竞赛展示。全省上下将职教主题竞赛活动当作职教发展生命线,科学规划、大力投入、认真训练、积极参与、精彩展示,职业教育现代化质量打造凯歌嘹亮。以“职业教育论坛”为平台,点燃职校领导、教师和管理者的思想火花;以“五研”、“两课”为抓手,锤炼广大教师教学基本功和创新能力;以“文明风采”“创新”“多媒体课件”等竞赛为契机,让广大师生修炼综合素养。特别是“技能大赛”,江苏省摘金夺银,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技能大赛唯一的团体一等奖,有力印证了江苏职业教育质量打造的伟大功力。现代化建设必将让质量之花由点到面遍及职教田野。

作者:刘娇娇 单位: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陈嵩.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J].职教论坛,2003(1).

第7篇: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

一、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大学物理作为各类高等院校中面向非物理专业的学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在高等人才教育和培养框架中起着基础作用。对于应用特色明显、致力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性、应用性”是高校的办学定位,“以能力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应用性、融合性、职业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理念。根据此理念,大学物理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非物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打好物理基础。

1.加强基础教学。

物理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如果引用宋学集大成者朱熹以及明代心学创始人王阳明的说法,此乃格物究理、格物致理。在这里可以从“理”、“格”二个方面来理解大学物理及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思路。理:是指教师在对学生传道授业之时应该教导给学生的基础物理知识。在这点上,中学的物理与大学物理内容存在两点最重大的区别。第一个区别在于大学物理知识体系的数学表达形式已经不再停留于初等代数几何的范围。高等数学的引入,特别是微积分对物理规律的表述形式已经广泛呈现在力、热、光、电磁、量子及相对论等各个基础理论领域内。根据本人在教学中统计到的学生反馈意见,高等数学会给初学大学物理的学生在理解原理规律和应用原理解决问题方面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不可避免的,高等数学是学生学习更深层、更普遍的物理规律并与实践相结合所必需的工具。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物理与高等数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用高等数学对物理规律和物理现象加以描述,同时又能通过数学表达式获取物理信息,形成物理图像,总结物理规律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和改革的地方。第二大区别在于大学物理内容的广泛性和深刻性。由于一个实际的问题往往不是只牵涉到物理某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这一方面,教师的授课不能简单停留在对某个物理分支理论的讲解,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从更高的角度全方位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格: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很重要一点是要教会他们怎样学习,而不是学了什么。大学生活本身的宽松自由为学生提供了自学的良好氛围,因此,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格物之法。即对物该怎么格,怎么将需要讨论的实际问题和所学的知识对应起来,加以运用才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被引导和指导的更重要的东西。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训练学生养成探求物理概念与规律意义的习惯;通过分析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涵与外延完成知识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养成质疑思考的习惯,并能较自觉地依据物理的科学概念和规律,使用各种方法释疑,掌握物理思维方法的能力。另外,在传道解惑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思考解决一些有难度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困难面前勇于探索、勤于思考,通过多途径的调研、自学,鼓励他们在实际问题中不断扩充物理知识面,通过自学掌握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理论及实验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作风和品质。

2.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发展。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课的作用不仅仅能验证所学的物理知识和理论,更重要的是它强化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思考并解释的作用。正因为这样,现代物理学已经广泛与其他许多自然科学及现代技术结合,从而衍化出诸如航天物理学、生物物理学、纳米技术等与现代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崭新学科和技术领域。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应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综合能力。通过大学实验课程的设立,我们可以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学知识,经观察物理现象,运用物理及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现象并建立物理模型以强化学生对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能力,以及在利用规律分析、计算的基础上,能够区分答案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同是,通过对实验现象、结论的描述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规范语言进行准确描述的本领。

3.培养现代的科学素养。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目标不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获得一定的实践技能,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整体的现代科学素养,为了通过学生的学习认知,将现代的科学理念、科学精神传播出去。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学习并向学生传播科学的理念和精神,为提高国民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做出工作。

二、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的改革

在上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也应随之调整,以适应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1.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物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了诸如力学、热学及统计物理、电磁学、相对论及量子力学等理论体系。这些体系内的基础理论构成了大学物理的经典授课内容。到了近现代,由于研究的具体和深入,这些基本理论体系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又逐步发展出了更明确的诸如粒子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物理、空间物理等更多的专业学科领域。因此,除了对传统的基本理论框架的教学以外,应适当补充与现代高新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教学和实践探索。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物理进展,指导学生接触前沿的物理知识,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及兴趣爱好给他们提供更大的自学空间和指导。

2.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大学物理的现代化教学应该坚持启发式与创造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引入诸如定性、半定量的分析以及其他有效的逻辑分析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大胆构建适合物理学科教学实际的、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多种模式的教学方法,并进行评估和优化组合。

3.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学生对于能实际操作的仪器本身接受力强,兴趣高。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幻灯投影仪、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加大课堂教学密度,高效率地向学生传递信息的目的。另外教师也应该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各类如matlab、physlets等软件来解决物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用现代化工具进行物理建模及数值分析的能力。此外,我们今后也将通过数字化网上教学平台的建设,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教学相长,完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4.教学类别的多样性。

可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必需的基础物理教学,也可以根据学校不同应用专业的特点面向中高年级理工科类大学生开设科技创新实践类选修提高课。同时,面向文科及艺术类的同学开设文科物理,从而丰富物理教学种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一些与应用密切相关的前沿物理发展的讲座,邀请国内外专家做科普性质的前沿报告;开设一些研究兴趣小组,吸引学生参与与教学研究以及科研相关的活动;指导学生撰写科研论文,设计发明物理实验装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物理竞赛等活动。

四、科学的评估体系的引入和建立

第8篇: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D523 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教育与社会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的发展是推进社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教育在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发展等主要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必须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即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密切相关,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国情。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也必须建立在国情(社会发展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国情)的基础上。

2、信息化对推动教育发展的作用

2.1、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更新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民主、开放、协作、交互、共享和创新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精神内核”,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人成才和多样化成才、选择性学习和因材施教、终身教育”等理念本质性相符相融。信息化教育的“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和系统开放化”等特征,能更多地满足学习者对个性化、多样化、公平和均衡等的需求。

2.2、信息化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

技术带给教育最核心的是改变的精神。特别是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为发现学生个体差异、支撑个性化教学、评价个体发展提供了可能。“十二五”以来,浙江省以“融合”为核心,积极探索信息化教育教学新模式,先后开通了浙江教育资源网、浙江职业教育资源网、浙江省学科网络教研平台、浙江省教师培训管理系统,建成近千门普通高中选修课网络课程和一批微课资源,建成150个名师网络工作室,教师网络空间覆盖率近70%;城乡同步课堂、网络学习社区、空中课堂、网络研修共同体、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涌现。

2.3、信息化助推教育普及和均衡

从技术属性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一方面扩展了教育机会,另一方面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资源配置公平,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近年来,我省先后组织实施了两轮“农远工程”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基本建成浙江省教育计算机专网,实现省、市、县、校的高速互联互通,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全省中小学校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学,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建成浙江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素材资源、视频资源、学科资源、网络空间等多种形式为师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使偏远山区、海岛地区的教师、学生能够分享到中心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地区、学校之间的高水平均衡发展。

3、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措施

3.1、逐步形成一个核心理念

我国教育信息化在推进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核心理念,就是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个核心理念,是综合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所在,是教育改革发展对于信息化的本质要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就是要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推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这个核心理念决定了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3.2、坚持两个基本思路

就是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两个方针的基本思路,其中应用驱动是推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关键环节,必须始终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重点要推进三个“用”,即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课堂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普遍用是要求所有具备条件的师生都能用、都要用;经常用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用的时候都要用,使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常态化,使广大学校、教师、学生想用、爱用、习惯用。机制创新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努力构建。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特别是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为指引,努力构建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机制,探索建立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试点先行、典型引入的推进机制,协同推动的管理机制等等。

3.3、落实三个层次战略部署

第一个层次是中长期层面的规划,教育规划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于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顶层设计。第二个层次是中期层面的规划,就是十二五期间提出了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目标和标志工程的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部署。第三个层次是近期层面的部署,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以后,教育部等九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当前七项重点工作的部署。三个层次的工作目标任务是一个整体,基本形成了新时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和整体安排。

3.4、专项行动方案

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政策落实,需要将宏大的教育信息化政策细化分解,根据不同时期进行任务分解。教育部根据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一些教育信息化专项行动方案。2014年的教育信息化专项行动方案取得了可喜成果。例如,“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截至9月底,全国5.9万个项目教学点中,除尚有少部分偏远教学点还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外,其余项目教学点已全面应用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又如,“宽带网络校校通”项目,仅2014年第3季度,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增实现网络接入学校2262所,新增多媒体教室7.6万间,新增建有多媒体教室学校7126所。截至2014年9月底,全国已有29个省份的1132个区县建设了教育城域网;61.2%的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实现网络接入。

3.5、企业参与建设

教育信息化从来都不单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与相关企业密切相联。国家教育部与相关国际与国内企业创新了合作机制,无论是国际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助推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快速推进。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电信运营企业已全部与教育部签署了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合作协议,共同支持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战略格局已经形成。企业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参与学校宽带网络建设,而且体现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研究与人员培训。例如,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就先后资助了许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技术与应用推进的科研项目;根据教育部与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施了“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微软、英特尔等国际企业推动了“微软携手助学”项目、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起到了引领、示范以及推动作用。许多专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中小型企业,通过其与具体区域与学校的紧密合作,也在扎实地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总而言之,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是随着网络软硬件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升级换代的,同时,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与教学改革同步,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得到我们的重视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胜泉.寻找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J].中国远程教育,2004,20:39-41.

[2]王善迈.创建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科体系[J].教育与经济,2012,01:1-3.

[3]范坤.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

第9篇: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政治教学;初中政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66-02

当今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的专业性和创造性要求日益提高。基础教育改革是提高专业性和创造性的必然要求,是社会进步和时展不可阻挡的潮流。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基础,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教学策略的改变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在与知识的相遇中,人不能控制知识,知识就将控制人,人成为知识的奴隶”[1],教育由“单方向应试”向“全方位素质”的转变,是当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根本性的转型。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把新课改的理念要求与初中政治教学相结合,成为广大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基础课程教育现代化改革概述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近年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为了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文化、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在对基础教育现状进行深入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对国内基础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纷纷推进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改革。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发展阶段。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深入发展,国内国际人才竞争加剧都凸显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改革基础课程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社会和教育界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对实用型、复合型、高信息素养人才的需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后发现,确实存在一些有悖于素质教育要求与教育规律的突出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等[2]。教育系统如何培养具有较高个人素质和较强现代社会生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事关国家前途、社会发展和家庭幸福,是辛勤耕耘在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们的使命,也是从事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工作者们的责任。因此,深化基础课程教育现代化改革成为社会和教育界共同的心声。

二、初中政治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不能适应现代课程的需要。实施新课程教育改革,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教学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叶澜教授指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3]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但在具体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政治教师片面强调思想政治书本知识的重要性,不注重内容的梳理讲解,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方法论的学习。大多数政治教师还没有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应该是展示学生自我思考的成果,充分彰显学生自我价值的一个开放式平台。思想品德政治课不能简单地用“是非、黑白、对错”的观念来灌输,政治教师要肩负起解答疑惑的重任,而不是代替学生进行思考。

2.教学内容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新课程改革之前,初中政治教学内容更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从而脱离了社会和现实生活。初中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学内容仅仅依托于学校配发的教材,没有做到与社会上正在发生的时事新闻相结合,没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感到授课内容缺乏对现实的针对性和对生活的前瞻性,课堂学习必然丧失积极性,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加之当前手机通信和电脑网络十分发达,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数量与以前相比都有了明显的飞跃。初中学生身心还未成熟,遇到社会上和生活中发生的形形的事件,如果政治教师不利用课堂对其进行正确而有效地教育和引导,个别学生难免会出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模糊,甚至扭曲。初中政治教师要敢于维护授课内容的“教学自”,要大胆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略得当的调整和安排。删减和略讲与时代相脱节的内容,增补学生关心的内容,如科技前沿的最新知识、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成就、国际时事热点舆论等,同时注重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教学方法和手段信息化程度不足。政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转变并非朝夕之间就能达成的。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则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初中政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更习惯于知识的传授,信息现代化程度不足。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一些政治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不高,不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使得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和手段信息化程度不足。很多中小学政治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重新包装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也是“只换汤不换药”,投影仪代替了黑板,课件代替了板书,教学方式由过去的“人工灌输”变换成了“电脑灌输”或者“课件灌输”而已。有的政治教师没有从教学目的出发,科学地制作和利用多媒体,只是单纯地将同一内容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表现出来。如在日常的课件除了大量的文字用不同的播放动作表现之外,增加了一些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的内容。思想政治课堂的多媒体化如果仅仅展示教材内容本身,没有充分展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思考和理解,表达政治教师自己的思想和体悟,只会造成“外行看热闹”的喧嚣。

三、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策略

1.强调“教学合一”的教育理念。“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普遍共识,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同样提倡和强调这一基本理念。基础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政治教师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应该克服心中作祟的教师权威思想,放下身份和地位的束缚向书本学,向学生学。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个体思考的角度不一样、对同一内容的理解不一样,诸多的不一样所造成的差异性是思想的平等交流和观点的相互碰撞。学生思考后形成的新的观点、新的想法、新的理解都可以丰富和深化政治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和水平。相对而言,初中学生要在学习教材内容,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也应该勇于尝试向同桌讲解自己对书本的理解,向全班同学和授课教师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为,只有“想明白”才能“说清楚”;只有“说清楚”才能“做得对”。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文化理论课,更是一门社会实践课。

2.拓宽教学内容,积极开展终身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立足于现有的教材,选取具有教育意义,贴近生活的新闻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此同时,思想政治课不应该满足于课堂教学,应该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生活。让课堂上看不见,摸不着的思想理论应用到具体的,精彩的生活中去。思想政治课要突出强调“课堂明理,课外践行”的功能,此次新课程改革增加的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就是为了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现代“知识经济时代”(Knowledge Economy Age)使得知识呈“爆炸式”增长。根据知识半衰期理论,一个人的知识存在衰减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90%的知识会被时代舍弃。现代社会中的个人生存能力最终将取决于一个人的自学能力。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注重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不再以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一些事实、事例或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独立开展探索,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和方法。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信息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处理好教师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的关系;处理好“以灌输为中心的教”和“以对话为中心的学”的关系。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过于强调被动式学习、死记硬背式学习、机械训练式学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探究、勇于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合作式学习、在实践中探究性学习、在质疑和思考中主动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赫德永.走向文化批判与生成的建构性课程文化观[J].教育研究,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