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全民 环境教育 生态文明 和谐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是维护中华民族生存根基的战略措施。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具有生态文明内涵、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的环境教育,提升全民环境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齐心协力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是新时期环境教育工作的重点。
1 建设生态文明,为新时期环境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1.1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更高的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生态文明高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的公平。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
1.2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开展环境教育
1.2.1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国民幸福是至关重要的。
1.2.2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才能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1.2.3加强生态法制教育。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们的道德自觉,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
1.2.4加强环境警示教育。把公众和新闻媒体参与环境监督作为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环境警示教育使环境宣传和教育更加有震慑力,更加有成效。
1.2.5加强环境保护、环境伦理道德和环境哲学思想的研究。当前,环境经济、环境法学、环境哲学、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研究已普遍开展。从事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同志,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研究,推动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迈上更高的层次。
1.3环境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的环境教育体系。我国环境教育目前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基础环境教育,以学生为对象普及环境知识。二是专业环境教育,主要培养环境保护的专业人才。三是在职环境教育,对从事环境保护的在职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四是社会环境教育,这主要是借助宣传手段对社会公众进行的环境教育。
2 进一步促进公众参与,全面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
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环境,来源于良好的环境保护工作。而环保工作除了依靠政府和企业,又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是相对政府公共管理的主要支撑,是推动的力量,也是国际社会环境保护的主流趋势。
公众参与从社会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我国开展公众参与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对公众参与已越来越重视,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并确定了公众参与的制度和措施。公众参与可全面提升我国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公众的环境意识一旦觉醒,他们就会焕发出投身环境保护实践的巨大热情。我们要积极引导,探索公众参与的有效机制,促进公众依法、理性、有序、有效参与,使公众成为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积极力量。
3 引导好、发挥好环保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民间组织,在国际上称为NGO,其定义为“志愿性的非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我国环保民间组织的定义是以环境保护为主旨,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具有行政权力并为社会提供环境公益的民间组织。我省环保NGO起步晚、发展慢,随着民主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环保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遵循“帮忙不添乱,参与不干预,监督不替代,办事不违法”的原则,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是一股推动我省环保工作不可忽视的力量。
由于环保非政府组织大部分都处于自发、松散和各自为战的状态,整合和发挥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巨大潜能,采取具体措施引导其有效地参与环保,已成为实现全民参与环保的当务之急。基于此,笔者在2006年以福建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的名义向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发出了“中国环境意识项目福建分包项目――培育和发展环保非政府组织”的项目申请并获得了批准,期间我们成功举办了福建省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培训活动和两期福建省环保非政府组织能力培训班,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通过培训等有效手段进行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使环保志愿者积极有效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是实施全民环境教育的有效手段。
4 目前环境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
4.1 现状。目前我国的环境教育己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环境教育体系。环境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社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发展,基础教育有了一定的突破,专业教育输送了数万名科技和管理人材,成人教育提高了一部分科技和管理干部的素质。
4.2 问题。虽然我国的环境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在总体上还不能完全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主要表现为:社会教育尚未形成机制,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和教材缺乏,专业教育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职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需要各级环保、宣传、教育部门进一步扎实推进全民环境教育工作。
5 扎实推进新时期全民环境教育
开展全民环境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全民环境教育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教育入手,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抓出成效。
5.1 加强全民环境教育立法,是全民环境教育得以真正实施的关键。30多年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也对环境教育做了原则上的规定,从法律上保证了全民环境教育的贯彻落实。
5.2 加强行政能力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政府是主导,政府要牢牢掌握全社会传播生态文明观念的主动权,环保部门作为实施全民环境教育工作的主体单位,要积极推动把全民环境教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职责的范畴,通过强化宣教行政力量,发挥政府环境教育主渠道、主干线、主阵地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全民环境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5.3 推进全民环境教育工作社会化,促进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建立。保护环境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需要大家关心、参与,共同搞好全民环境教育工作,促进全民环境道德意识的提高。形成相互协调,运作高效的环境教育推进机制。
5.4 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文化品位,拓展工作新领域。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酒店、绿色机关、绿色医院等系列活动,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使环保道德意识体现在人们的自觉行动上。
5.5 逐步建立覆盖整个社会的全民环境教育网络,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迅速的优势,有效弥补环境教育人力、资金、渠道等方面不足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低碳经济、大学生活
一、将低碳经济纳入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必然性分析
(一)低碳经济时代来临的政治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要求,还进一步论述了生态文明,并就当前紧迫的环境问题,提出“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大力加强对他们低碳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带动生态文明风尚在全社会的形成和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经济时代来临现实需要
节能减排,是目前社会人人必须为之努力的工程。从当前的经济社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发展方式来看,节能减排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我们。那么,低碳对我们的生活到底产生哪些重要的作用?我们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活又有多远?为此,我们通过网络、“问卷星”和短信的方式随机调查了5000名在校大学生,了解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和他们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知度和参与情况,从而宣传和倡导大学生养成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低碳经济的现状
中国公众生态意识如何?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今年公布了“环保民生指数”, 其中中国公众的“环保意识”总体得分为 42.1 分、“环保行为”、“环保满意度”得分分别为 36.6 分、 44.7 分, 三项指标均“不及格”。大学生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中国建设者的生力军,更应该在中国公众的生态意识总体较低的现状下,主动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宣传低碳的生活方式,并起到全社会榜样教育的先进带头作用。
(四)、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我国宣传和教育的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广泛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意识宣传教育的最佳现实途径。
二、生态文明中低碳经济建设的基本途径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
2.1.1、我国应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低碳经济是由生态建设自身的特殊功能所决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低碳生活:我国现在的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尤其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提高公众的现代生态意识,加速从物质社会向生态社会转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大挑战。
2.1.2、我国应加强各级政府对低碳建设的财政支持
当前我国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如同以前一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应当加强对低碳技术的投资,应用先进的方法来替代和改进能源的消耗。那么,就需要各级政府运用先进的理念来投资低碳设施,比如说: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1.3、我国应加强技术引进工作
我国不仅应该发展高铁向世界水平看齐,如何节能减排的技术利用工作也应加大力度。采用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在高校内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节能、节水、节材的资源整合,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相信小投资必定带来大回报。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
2.2.1、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首先是忧患意识。在当前,环境、资源、人口等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生态意识教育最基础部分就是帮助人们真正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使公众树立忧患意识和生态危机意识。
其次是主体意识。目前中国公众环保意识和行为总体上都不尽人意,主要是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的反映,生态文明建设不被重视。应该从大学生抓起。
2.2.2、增强全民生态忧患意识
“生态道德是一切环境素质的第一素质。”公民只有具备了生态善恶,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公民素质中的生态素质才算完备。应当加强此方面的教育。日本近期遭受了地震的危害,全球频发的环境问题提醒全民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2.2.3、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
将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终身教育,是提升全民生态文化素质的重要战略手段。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将生态文明意识串穿每个公民的终身学习进程。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
2.3.1、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
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以及其他挥霍性、浮华性、铺张性、新奇性、体面性、排场性、阔气性的不适当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2.3.2、努力实现人口良性发展。
在优生优育的方针的基础上,控制人口基数,提高人口质量,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三、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自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
随着大众生态意识的提高,在当今能耗巨大的情况下,大学生如何实行低碳生活,向社会公众做出新的榜样,是现在面临的一大新课题。
3.1、 号召全国大学生参与低碳生活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4%的大学生对碳排放很关注,不仅自己努力减少碳排放而且向他人宣传;9%的大学生认为碳排放关系到地球气候恶化影响,且正在采取行动减排;76%的大学生觉得有必要为减少碳排放贡献力量,却没有采取行动;11%的大学生不认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自己有关系。
其实,低碳革命势在必行,低碳革命已经开始――从政府机构到民间组织,从企业到个人,都将被深深卷入其中。调查中,100%的大学生认为政府、高校、社区、环保团体、媒体都应为低碳生活展开行动。低碳生活其实贯穿了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为节能减排贡献一分力量。“低碳生活”首先提倡一种环保意识,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首先是一种心态,有句俗语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
3.2、选择高效低能耗日用品
通过网上调查显示,中国每人年均排放量为2.7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做饭、取暖、用水、用电、乘坐交通工具等不可避免地会伴随着二氧化碳的产生。对于每位普通人来说,如何用直观、易操作的方式了解自己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呢?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选择更环保的方式生活和工作。在教室和宿舍我们应该注意随手关灯;在有选择的时候,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之类的高效低能耗产品。据能源部门测算,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能避免4亿吨二氧化碳释放;电视、电脑不用时及时切断电源,既节约用电又防止插座短路引发火灾的隐患;购买当地生产的食品、果蔬,能减少因为长途运输货品带来的额外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多爬楼梯,少乘电梯,少坐一次电梯就可以减碳2~6公斤,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等等。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53-02
1 引言
党的十报告提出“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地列入国家建设的总布局中。这是党和国家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在反思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与时俱进认识的新成果,也是党做出的理性选择。
广义的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1]。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2]。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而且是人的思维方式、伦理价值观念的转变。生态文明的构建,在本质上就是公民生态意识的变革与成熟[3],而成熟的生态意识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可以产生深刻、持续的推动作用。
生态学课程教学与生态文明建设联系紧密,因为生态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态环境结合紧密的学科,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兴趣、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态意识,逐步形成生态观。因此,高校的生态学课程教学可以成为一个宣传生态理念和环保意识的阵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挑战和机遇下,如何使生态学课程教学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使之在传播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能适应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2 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
由于人类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已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形态等方面。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生态学也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类生态环境问题。因而生态学课程内容及其教学也在为了适应这种形式而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
2.1 对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已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生态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研究范围广、学科间渗透面大、应用范围宽的正在蓬勃发展的学科。但是传统的生态学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比重过大。随着科学技术、学科的发展以及时代的需求,生态学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如,为生态专业型人才培养而进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改革[4]、为进行综合素质及创新人才培养而进行的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革[5,6]、为加强学生的独立能力而进行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7]等,这些实践都为生态学课程教学为适应时代需求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2.2 生态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学课程也在逐步调整教学目标和方向。生态学课程教学除传授生态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外,还尝试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将生态学的思想、理念、原理、原则等融入生态意识的培养中,努力培养和造就一代不仅能掌握基本生态学原理、更具有“可持续发展”信念、价值观和能力的和的新人。因此,生态学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生态理论和生态知识,还包括培养生态哲学观、生态伦理观、生态文明观等。如,通过生态系统物质及能量流动模型的演示等培养学生的生态哲学观、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氛围和投身第二课堂以实现对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8]等。
2.3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课程教学改革尝试较少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十将其列入国家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这种价值观只有被人们所接受和掌握,并转化为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最终成为公民的自身行动,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但到目前为止,仅有少量的关于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生态教学改革尝试。如,朱慧等(2008)提出通过案例教学、主题活动开展、生态知识拓展、野外实践四大措施来增强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以使生态学课程教学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然而,明确地提出在生态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尝试却很少。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改革生态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之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是生态学教育工作者责任和使命。
3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为顺应党在十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要求,并基于上述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已有的研究,本文将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理念的指导下,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试图从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拓展课堂教学知识、增加体验式教学模式和开展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等进行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切实促进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3.1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将生态知识传授与生态德育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生态德育的主渠道,学生只有扎实地学习和掌握生态学知识和生态理念,才能更好地实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因此,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及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深入地讲解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并挖掘其中蕴含的生态道德因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观,以达到知识传授与生态德育相结合。
3.2 拓展课堂教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
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基本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以及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危害人类生存发展的先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地球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的生态环境也同样破坏严重,人类的生存收到了威胁。明确这一事实,唤起大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是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的前提。如,在课堂讲授“环境”、“生态平衡”、“生态危机”等概念后,组织学生通过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实际的调研、观察等活动,了解大气污染、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固体废气物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和农药化肥污染、工业污染、城市交通污染等,体验我国生态环境的严峻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
3.3 增加体验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意识
生态文明中的生态价值包括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伦理价值和生态的功能价值三个方面。而传统的价值观认为,自然界的水、空气、山脉、矿藏、森林等是大自然对人类无偿的馈赠,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自身的价值,更不会有价格。近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把人看做是宇宙中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人之外的存在物只具有相对于人的需要的工具价值,导致了人对自然的滥用和生态危机。这是因为人们容易认同的是现实的、有形的实在价值,并为此价值而忽略或损害社会的、潜在的、长久的价值。譬如,人们只看到办个化工厂,立即财源滚滚但却忽视化工污染对生物和人们的危害。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就在于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态环境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然价值取向。生态体验式教学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构成的整体性生态情境中, 通过师生的生态体验和交往互动, 不断确立学生的生态价值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价值认知、生态价值情感、生态价值意志、生态价值实践能力和生态智慧境界,以养成具有良好生态人格的一种生态价值教学活动。
3.4 开展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和生活方式
工业文明下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不可持续发展使得环境终于不堪重负,爆发出众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绿色消费应运而生。促成生态经济和绿色消费的制度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三项核心任务之一。因此,生态学课程教学在介绍绿色消费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绿色产品知识的同时,应有目的地开展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如,举办“绿色产品知识竞赛”、“废弃资源循环再利用大赛”及到相关单位进行实践等,树立学生过简朴的、绿色的、生态的、环保的文明生活的观念。此外,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不用或少用一次性木筷,以节约宝贵的木材资源;把自己不用的,而仍有使用价值的用品尽量捐献给他人或社会;少用塑料袋以减轻“白色”污染等,使他们形成科学的文明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4 结语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在传授生态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探索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的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使生态学课程在传授生态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合格的“生态”型人才。本文提出通过课堂教学内容优化、知识拓展、体验式教学模式和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的展开,逐步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生态危机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35(3): 16-18.
[2]朱慧, 马瑞君, 邢树文, 曾宪锋, 唐为萍. 师范院校生态学课程教学与生态文明[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2: 160-161.
[3]卓越, 赵蕾. 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建设的思考[J].与现实, 2007, 3: 106-111.
[4]侯颖. 基于综合素质培养的高校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读与写, 2012, 9(4): 70-71.
[5]王友保,刘高峰.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与生态学教学改革[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7, 5: 40-41.
[6]胡斌,段昌群,毛晓玲,年永梅,王跃华,王焕校.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尝试[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 6(4): 315-317.
[7]章家恩,骆世明,秦钟,叶延琼,赵本良.我国高校生态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向探讨[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7):1630-1634.
关键词:生态文明;全域化景区;建设模式;安吉山川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011-04
Research on the Global Scenic Construction Mod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Shanchuan in Anji
Lu Yun
(Huzhou University,Huzhou 313000,China)
Abstract:Global scenic construction contributes to rich the carrier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development,and to innovative eco-economic management model.Shanchuan in Anji,which has been given the title of National 4A Tourism Spot,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villages of Zhejiang Province.Practice in Shanchuan becomes a classic case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upgrading.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global scenic in Shanchuan contains target positioning and strategic planning,resources integrating and brand building,environment maintenance and depth management.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combination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unity of heterogeneity and integrity,unity of form and conception,coordination between attraction and bearing capacity.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Global scenic;Construction mode;Shanchuan in Anji
从10多年前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启动至今,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很大成效。步入“十三五”时期,城乡统筹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应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先导,加速转型升级。安吉县山川乡是浙江省最美乡村之一,于2015年1月获批全国首个全乡域4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域化景区建设的经典范本,本文将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分析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模式,为美丽乡村的深度变革提供创新实践思路。
1 安吉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乡村全域化景区建设,是指在县、镇或村的全范围之内以景区标准加强规划、建设、管理与经营,构建生态良好、盈利充分、功能多样的综合性大景区,实现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作为美丽乡村高层次发展阶段的创新举措,其必要性在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需长期探索的实践过程,初期以环境整治、资源保护、乡容改善为主要内容,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态势;随着城乡一体化要求的提升,后期建设转向宜居宜业宜游等多样化功能开发,通过强化经营和整合资源,将分散于各点的生态优势转化为财富优势。同时,单个村落各自为政的小规模发展局面不利于乡镇生态资源的整体开发,且乡村风貌的同质化也影响投资效益,导致部分资源浪费。全域化景区建设有助于丰富美丽乡村建设载体,创新生态经济的经营模式。
美丽l村景区全域化力图打破景区内外的界限,营造处处是风景的乡村旅游体验,这一理念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基础条件有较高要求,只有基础条件成熟的地区才可能完全实现[1]。安吉山川乡位于湖州最南端,因山川广布而得名,46.72km2行政区域内涵盖6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从2003年开始,山川乡围绕“生态立乡,旅游强乡”的战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五改一化”和“双百千工程生态村建设”,大力改善乡容乡貌、配备完善服务设施,将高家堂村、马家弄村等建成典型示范村。山川全乡拥有91.3%的植被覆盖率,优美生态成为10a山水变迁的缩影,曾获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精品乡和新浪浙江十大旅游目的地。2013年,山川接待游客达5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6 800万。生态环境的优化、休闲项目的落地、绿色经济的兴盛,在加上知名度的扩大和游客量的递增,都为山川实现景区全域化奠定了基础。
2 安吉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模式
景区开发是依据当地条件,投入适当资金,通过科学的调查、评价、规划、建设、经营等,使未被利用的资源得以利用,已被利用的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加强的过程[2]。山川乡凭借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期优势,于2010年提出4A级大景区建设,2012年开启生态之路,落实空间规划、资源挖掘、产品设计、产业推动等,依据时间维度,可将山川全乡域景区建设模式归纳如下:
2.1 目标定位与战略规划 全域化景区建设的首要环节是进行合理的定位与规划,在目标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预测景区开发的任务、内容和成果要求,对景区要素进行统筹部署,促进资源与市场的匹配。
2.1.1 以“浪漫山川”为目标 寓意深刻、特征鲜明的形象主题是一个景区的标志,构成规划与经营的核心目标。山川乡依托自然环境优势创立“浪漫山川”生态文化品牌,作为全乡域景区的灵魂。“浪漫”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是满足生存需求之后的高层次精神需求。“浪漫山川”在生态优美的基础上更为强调人景交融,旨在将美丽乡村打造为情缘的起点,心灵的归宿。因此,景区功能定位是多样化的,除休闲娱乐之外,更为注重人文体验。同时,作为美丽乡村深化改革的举措之一,以“浪漫”旅游产业的经营增加当地村民收入,提升生活幸福感,也是景区开发的重要目标。
2.1.2 以“一区两带两组团”为战略 随着美丽乡村的升级,山川兴起大批休闲旅游项目,仙龙峡漂流、芙蓉谷景区、老树林度假酒店、品园山庄等精品点已经成为该乡景区创收的增长极,也是人文和谐的中心点。经济学家纳・松巴特提出“生长轴”,认为空间极化不仅只出现在若干点上,也会出现在连接各点的重要交通干线及其沿线的线状地带[3]。山川乡提出“一区两带两组团”的建设模式,其中一区是指山川乡域大景区,两带是指高家堂村和马家农村沿溪一带、大里村和船村沿溪一带,两组团包括美丽乡村示范村和精品度假项目群。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战略布局,借助各个旅游产业精品点的优势带动整个乡村旅游经济的增长。
2.1.3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 山川乡景区建设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宗旨,不以牺牲乡村原生态为代价发展旅游业,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力量加强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造。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在道路建设中投资534.5万元、河道整治中投资1 000万元、林荫道路建设中投资315万元。其次,重视污染治理。关停多家造纸厂和竹拉丝工厂,搬迁公墓和散坟,建成农村垃圾中转站,引入美国阿科蔓生态处理技术治理水源污染。生态保护型的景区开发模式使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同步发展,村民通过环境改善提高生活质量,依靠绿水青山发财致富。
2.2 资源整合与品牌塑造 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元是游客产生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视野下全域化景区建设需兼顾效益丰厚与生态良好的统一,围绕形象品牌的塑造与传播,整合、优化乡村景区资源。
2.2.1 鼓励乡民参与建设 全乡域景区建设直接影响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景区开发务必要考虑村民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山川乡景区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使村民成为旅游环境的改造者、景区业态的参与者、旅游服务的从业者和最终的受益者:村民入股旅游公司,如高家堂村有100多户村民是景区股东;400多名“50、60”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遍布景区检票、导引、安保、物业、电修等岗位;工匠艺人重返竹编行业,激活景区手工艺品市场;更有七八十岁的老人向游客展示手工豆腐、年糕等的现场制作方法。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村民收入的增加使全乡域景区经营变成常态,家家户户为景区建设贡献力量。
2.2.2 绿色高端招商选资 适度引入社会资本,有助于最大化开发和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依托项目运作实现大景区建设。山川乡经历从引资到选资的转变,按照景区建设需求和生态文明准则有选择地挑选项目,严格落实项目审查制度,保持山川乡原始风貌。2011年至今,引进项目20个,总投资近10亿元,创建既能体现本乡特色,又能推动山川发展的休闲旅游项目,如仙龙峡、七星谷、落伽山、林清轩、老树林等。同时,山川乡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高端民宿建O,以先进的民宿经营理念,将自然生态与时尚家居相结合,借助新媒体加强营销,满足都市白领阶层需求。
2.2.3 加速文化品牌传播 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必须与文化融合才能形成品牌,品牌必须经营才能鲜明,必须经历产品营销、精品营销和文化营销后才能稳定[4]。“浪漫山川”生态文化品牌的经营依赖于丰富的景区实体,如“五坊六艺”民俗区、“清灵佛禅”感悟区、“山水乡村”生活街区、“安逸隐世”住宿区、“山民生活”体验区;还有多元的活动载体,如按照12个民俗节日推进美丽乡村深度经营,使游客于每个月份都能体验不同节气的乡村风情,在亲子游戏、农事体验、团队协作、体育活动中放松身心。此外,旅游品牌的传播离不开媒介,“浪漫山川”通过标志设计、网站建设、专题拍摄、新闻报道等综合形式不断扩大知名度。
2.3 环境维持与深度经营 全乡域景区建设意味着乡村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均衡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伴随着资源的消耗、更新和重组。为此,需依据景区容纳能力和旅客需求变化,维护景区环境、优化经营管理策略。
2.3.1 科学调控维持景区环境 全域化景区提供高品质的休闲旅游服务,有效避免了交通堵塞和景区拥挤,但其空间承载力并不是没有上限的,一旦游客人数超越接待能力,就会降低旅游品质,增加环境负担。为此,山川乡特意邀请省内外旅游业专家进行评估测算,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游客体验效果等因素核算出最适宜的日接待旅游人次为3 000人,景区严格按照这个标准控制接待人数。同时,为了维护全域化景区创建成果,山川乡制定了《4A级景区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由乡村干部依据精细化标准进行卫生督察,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促进全乡域大景区长效管理制度化、保洁队伍职业化、垃圾分类常态化。
2.3.2 着力提升生态文化品味 文化是景观的灵魂,体现品牌核心价值。乡村全域化景区的建设离不开内涵的挖掘与品味的升华,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充分运用传统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知识、民族文化遗产等传统“三农”旅游资源,新建成或恢复了江南威风锣鼓、大里双龙、竹马灯、鳖鱼灯等一批民间文艺队伍,并融合了当地竹、茶、孝、民族、书画等丰富的文化元素,使每一处景观都能渗入人的主观意识。同时,山川乡注重乡民原创文化的培育,如“爱在山川・礼待自然”生态家庭演出活动展现了乡村人民的别样风情,在生动有趣的文化演出中传递生态理念。
2.3.3 广泛吸纳内外合作力量 全域化景区并不是一个僵化封闭的空间,它与外界存在广泛的资源与信息共享交换。一方面,在乡村内部需充分发挥当地政府、企业、农民的合力,山川乡在“政府引导、村级主体、企业带动、农民参与”四位一体的协调机制作用下建立起“村企合作发展乡村旅游双赢模式”[5];另一方面,景区积极开展对外联络,不断丰富旅游品牌营销策略。山川乡与浙江旅游学院开展校地合作,依托高校社会服务平台和专业研究队伍,共同实施旅游业态人才培养、旅游品牌特色创建、乡村旅游服务提升等多项工程,探讨全乡域景区规划建设与经营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问题,不断推动全乡域景区的深入经营。
3 美丽乡村全域化景区建设模式运行需遵循的原则
作为首个乡域国家级4A景区,山川乡自2015年至今加强景区项目经营,全长6.1km2的旅游环线即将形成,巴伐利亚风情酒店、宋院南禅精品酒店、零碳度假营等项目相继落实,各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山川乡创新实践为其它地区提供了样板,全域化景区建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原则。
3.1 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全域化景区建设走精品化路线,景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需充分符合受众需求。乡土特色是全乡域景区高品质要素之一,景区开发要注意就地取材,发挥当地独特景观资源的作用,尤其注重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保护与继承优秀的乡土文化。山川的百年老宅和古巧栈道等人文景观,以及威风锣鼓和竹马花灯等民俗活动,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在闲时赶往乡村享受度假生活,景区项目设计还应与时俱进,跟上现代步伐,不断创新思路迈向精致化。山川乡轻奢型民宿建筑将乡村的淳朴和城市的现代相融合,做到既亲近山水又彰显现代生活品质。
3.2 异质性与整体性相统一 美丽乡村在打造全域化景区时需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这与景区的目标定位和品牌塑造息息相关。全域化并不意味着乡村内每一处都要有景点,而是由几个精品点、几条精品线相互衔接而成的若干景区要素的最优化组合,每一种景区要素都有着独特的功能特性和视觉特征,从不同角度服务于景区形象主题。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这是全域化景区形成的重要原理。山川乡大景区以“浪漫山川”为目标,推出11条精品旅游线路,设置观光区、采摘区、展示区、休闲区等多个模块,各种休闲项目设计均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异质性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全乡域景区的浪漫风情。
3.3 形式与意境的交融统一 随着城乡统筹一体化的推进,乡村景区功能也经历转型升级,从单纯的身心放松逐步演化为文化渗透、寓教于乐和性情陶冶。游客除了欣赏山川美景、呼吸新鲜空气之外,更希望返璞归真、重享儿时乐趣、せ厝松真谛。为此,景区项目的规划建设应充分考虑现代人的情感需求,通过设计丰富的旅游活动,使游客在景区内享受审美、休憩、体验学习、情感增进等多项功能。山川乡大景区依靠自然生态优势实现空间视觉美学效果,同时更为强调自然生态与乡土文化的结合,举办系列亲子活动、情侣活动,做到乡村景区“形”与“意”的交融统一,提高旅游景观的文化品质。
3.4 吸引力与承载力相协调 具有吸引力的景观项目虽然给乡村带来了客观的旅游收入,但是仍会引起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平衡的打破。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景观项目与乡村原始风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生态保护为重要原则精选投资项目,合理布局景观要素,将对乡村环境的破坏和村民生活习惯的影响降到最低。随着大景区建成之后游客量的增加,势必考验景区接待力和环境承载力,这需要当地政府对旅游经济效益和乡村生态环境之间进行理性取舍,运用专业力量科学计算景区承载力,制定合理的开放运营计划并严格实行,兼顾乡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终谋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宴.美丽乡村样板村的兴旅之路[N].湖州日报,2014-11-11.
[2]王军.试论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1):82.
[3]徐福英.基于城乡统筹的旅游业发展研究:模式建构与类型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137.
只有师范生领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从自己言行出发树立典范,从教后才能对中小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示范才能更好的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高师院校通过在各学科中渗透、在实践中推进、在体系上完善生态文明教育,有力推动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深入开展,使生态文明成为师范生的一种品德,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一种人文精神并被他们广泛传播。
关键词:生态文明;师范生;教育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教育意义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同志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作为人类迄今最高级、最新型的一种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遵循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生命本体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的讲,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1]。通俗的讲,生态文明是一种品德,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修养,是一种人文精神并被人们广泛行动的准则。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12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是十的突出亮点,也是我们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一词出现两次,用一个小自然段论述,共94个字。十报告中,“生态文明”出现了15次,用了7个自然段,共1398个字,并单列一章专门进行论述。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十的“五位一体”,进一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一是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和意义: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二是阐明了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三是阐明了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四是阐明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 [3]。学校承担着思想文化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应该成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阵地。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新的环境教育,新的环境教育又推动大学模式转变,进行“绿色教育”,创办“绿色大学”。学校环境教育是我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高师院校是我国环境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基地。“环境保护,教育先行;环境教育,高师先行”,“惟有了解,才能参与;惟有参与,才能投入;惟有投入,未来才有希望” [4],培养师范生具有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与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只有师范生领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从自己言行出发树立典范,从教后才能对中小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示范才能更好的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这是高师院校对师范生培养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
二、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本次研究采用无记名随机调查问卷、定向访谈的方式,对不同专业在校师范生做了关于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对生态文明的参与度、对生态文明的现状和满意度方面随机调查了1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53份。
调查表明,师范生生态文明含义的认知度不高,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不是很清晰;师范生经常从自身利益角度判断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师范生生态文明知识获得方式主要是网络媒体;师范生参与维护生态文明的意识很强烈,但还没有将这一强烈意识直接转化为行动;师范生参与维护生态文明的实践程度不高;师范生在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上更倾向于生态环保意识,解决方法上主张全民积极参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上主张法律措施,推行绿色消费;师范生认为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范围小、幅度浅、力度小, 教育方法偏于简单、粗放, 理性说教多、情感体验少。要进入课堂、深入头脑、形成习惯还有差距,但积极倡导加强。
值得可喜的是:师范生对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对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也积极支持。同时也建议高师院校加强教育工作者的生态文明水平,在师范生专业建设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内容并且加强相应的制度保障。
三、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1.在各学科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根据不同的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安排上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渗透,使生态文明教育进入课堂。一方面,可通过开设生态文明教育通识课,讲授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开发实践型、活动型课程。
不同的专业可设置不同的课程,如理科:生态学、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伦理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如文科:生态学、环境法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过课程设置,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渗透各学科,指导师范生在研究中去学习,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帮助师范生建立起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道德观和新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具有较强的搜集、筛选、概括、应用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在实践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践行能力。 [5] 因此,高师院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师范生的生态文明综合素质。在师范生中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组织有关生态文明的主题班会、报告会、讲座,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摄影、演讲、征文、作品设计大赛,充分利用环保节日(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建立相应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站,进行生态文明的传播和交流,进行“绿色教育”、创办“绿色大学”。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提高其对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的关注力度,从而在高师院校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在广大师范生中传播生态文明观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践行能力。
3.在体系上完善生态文明教育
高效、有序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高师院校必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统筹实施,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以保证“点”上激活、“面”上推广。组织机构应由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部门组成,以确保生态文明教育的纲要制定、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生态教育评价、经费来源。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办公室根据实施纲要,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都参与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深入开展,使生态文明成为师范生的一种品德,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一种人文精神并被他们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路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2010年第9期.
[2]本刊编辑部 .环境教育,任重道远――首届全国环境教育发展论坛暨在京召开[J].《环境教育》2013年第Z1期 18-23.
[3]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 2012年第19期16-19.
[4]周德锋.关于高师院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6期1840―1842.
[5]姜树萍 赵宇燕 苗建峰 陈芊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路径探索[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4期71-74.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态文明 徐州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05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Take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LI So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0)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is responsible for the training of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very important.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our country. In this regard, the author takes the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社会各层面纷纷意识到重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高校是先进思想和新理念的辐射源,承担着培养推动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任务,也逐渐意识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必要性,期望借助大学生自身特有的辐射能力,改善当代社会存在诸多环境问题。为此,高校通过学生社团等组织如火如荼开展了各类生态文明建设活动。但是,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形式不重内涵的盲目开展导致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大学生本身生态文明意识并没有显著提高,原先所期望的辐射效应也没有实现。如何行之有效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组织高校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成了目前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为参考,对当前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找出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进一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出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改变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意义
1.1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文明观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统一,强调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的统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放眼当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普遍淡薄。因此,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自觉实践生态文明观念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关系到民族伟大复兴工程的实现。生态文明教育丰富了高校教育的内涵,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2 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直接对象,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高校在社会结构中具有特殊性,要求大学生在校园中保证个性发展的同时更要适应群体环境,极易造成大学生消极、从众心理,缺乏遵守生态文明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生态意识淡薄。为此,高校要积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科学发展观理念,唤起大学生生态危机意识,增强生态意识,增强他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1.3 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报告中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必须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生态文明。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构建和谐社会的创造者,不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专业学习和保护生态相结合,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是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比例低
与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面相比较,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在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仔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多的是偏重于爱国主义、人格培养等,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所占比例很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课程体系单薄。这几门课虽然也涉及生态环境、生态文明等问题,但篇幅极少,仅仅作为了解型章节出现。学生无法从课程及课本中获得更多更深层的生态文明教育。
2.2 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徐州工程学院还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思政部无法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来弥补课程建设的不足。在徐州工程学院,生态文明教育缺乏专业教师。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比较随机、零散,没有专门的任课老师从事相关方面的教育,仅仅是由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分担部分课程。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背景与实践经验,讲座的内容多为纸上谈兵,学生兴趣寥寥,成效不大。
2.3 工科院校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淡薄
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理工科学校,人文专业涉及较少。专业设置问题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略显肤浅。在徐州工程学院,除了环境学院所开设专业与生态环境能挂钩之外,其他二级学院专业设置对生态问题关联不大。以信电学院为例,随机对各年级学生进行采访调查,大多数同学能举例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但问及破坏环境所产生的危害却难以说明。针对学校周边河流与湖泊的污染问题,同学们几乎都会选择加强政府监管和加大执法力度的办法来解决,但是当问及自身,是否会主动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作斗争,同学们的态度并不十分肯定。同时,学生对于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令制度十分陌生,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也是没有节制,能源浪费相当严重。由此可见,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十分浅显单薄。
3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改进对策
3.1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
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让大学生们多了解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在徐州工程学院,积极引导大学生掌握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者,把生态文明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而帮助他们提升生态文明认知水平,激发大学生生态安全、忧患和责任意识,使其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的关注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3.2 加强师资力量和生态文明教育专业研究
针对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研究薄弱的现状,徐州工程学院立足于“大文化观”的创新理念,加大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投入,改变以往课程设置模式,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课程,将生态文明课程独立设置于思想政治课程之外。授课方式上,更加重视教师自身层面,对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进行先关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师要潜移默化影响学生,避免空洞的说教。同时,培养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带头人,积极申报生态文明课题,着重宣传本校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加强与校外科研机构合作,普及生态文明知识。
3.3 重视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教育
实践出真知,在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水平的同时,还应当让其参与生态文明实践,以此加深对生态文明知识的认知与理解。高校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相对于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可以组织相关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徐州工程学院各二级学院,依托于各种校园载体,如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党团等,利用“戒烟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节日,在校园里积极开展讲座、演讲、知识竞赛、摄影展等形式多样的环保宣传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此外,学校还同校外机构合作,建立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去考察学习,开展志愿服务,生态环保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亲身体验,获得真实感受,从而促进自身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进而去影响他人,影响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的进步。
加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加深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解认识,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既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建设美丽校园、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既有利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生态型校园,也利于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进程。
该文章为徐州工程学院2014-2015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项目,编号:XDJZY201415YB005
参考文献
[1] 蔡玉慧.高职院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的探索――基于大学生对塑料的回收和利用了解程度的生态文明调查报告[J].文学界(理论版),2012(10).
[2] 陈新亮,王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3] 谢从戎,林东.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4] .在省部级卞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深刻认识构建社会卞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6(2).
[5] 姜赛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8).
[6] 曹迎.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绿色中国,2006(21).
1.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需要生态道德基础
由于海南省处于热带地区,其生态系统与我国其它地区存在很大不同,这是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生态文化与文明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就取决于人们是否具有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意识。多年以来,海南本岛人民在这个绿色的岛屿上繁衍生息,形成了一种朴素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这种观念千百年来一直传承着,1999年海南率先创建全国第一个生态省,2000年海南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截至2013年6月,累计建成文明生态村13988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60%。多年来海南在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质量一直居于全国一流水平,空气质量平均水平和森林覆盖为全国之最,地表水质和近岸海域水质一直保持良好状态。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受各种环境污染的今天,绿色的海南一枝独秀,与这种传统上的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有很大关系。从2010年开始,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推上日程,更是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达到国际化旅游岛的建设标准。因此大学生参与海南的发展建设,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观,接受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国际旅游岛的生态文明发展建设。一方面由于我国处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起步阶段,现在的大学生从整体上讲,由于长期机械接受书本知识,忽略了对道德情操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所接受的生态道德教育十分有限,大部分还没有形成生态保护意识,缺乏对生态保护问题的深刻理解,在海南作为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有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另一方面,大学生代表着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流行的社会观念,他们作为未来建设海南的栋梁,有的将成为海南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他们所发挥的作用将对海南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大学生更应该在大学时期接受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树立较高的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起到生态保护榜样作用,为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建设发挥积极作用,这一切都需要奠定好坚实的生态道德基础,都有赖于在大学阶段弥补中小学教育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
2.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需要生态科学推动
海南目前主要开发利用的是自然景观资源和有限的文化旅游资源,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与重新进行科学部署的必要。一方面,国内生态旅游近年来已经形成一个发展趋势,但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没有经过科学合理规划的旅游开发还破坏了海南省一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同时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也给海南的生态和谐发展带来了压力,需要合理的规划来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合理的平衡。这种规划的设计与平衡的掌控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之上的,在党的十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之后,生态文明理论建设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重视,在生态文明理论中最重要、起到最直接作用的是生态科学,生态科学贯穿于生物学、环境学、医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等专业之中,所涉及到的领域十分广泛。海南国际旅游岛是基于生态文化与文明基础之上建设的,目前国际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是发展“生态经济”,视维护生态平衡为一种崇高的行为,并且以此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发展程度,这也是衡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成败的最基本标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这要求我们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法规,从而形成规划到实践的一整套制度保障,制度的建设既需要尊重生态价值,也需要了解生态规律,在追求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是制度设计的主体,也是构成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设计、建设、管理主体,存在普遍接受生态科学教育的必要。
3.国际旅游岛的繁荣需要生态文明人才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在根本上来讲就是人才的竞争,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在于人才,未来的繁荣也取决于人才。目前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面临着人才不足问题,既缺乏具备生态文明观念的全面型人才,也缺乏生态科学研究的专业型人才。新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运用生态技能来解决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具有全方位、多元化思维方式的全面型人才,对生态科学的掌握程度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判依据,也是全面人才的衡量标志,可是目前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专业教育的体制原因,对生态科学知识掌握非生态科学专业的大学生中还很模糊,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培养全面人才的需要。另一个角度看,生态文明发展的追求目标是生态综合效益,不仅生态环境科学的研究属于高端科技,而且许多生态化的产品和服务具备高科技含量,这又决定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生态环境科学领域的专业型人才,从而形成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具有高度生态文明意识的人才队伍,这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繁荣的基础。但是现阶段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并没有根据国家政策导向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表现在对大学生普及生态教育的不重视,一般开展生态教育多是捎带而过的传统说教式教育,即使一些生态科学的专业的教学也多是理论教学多,社会实践少,这就要求海南的高等教育要从国际旅游岛的发展需要出发,在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教育的同时,侧重发展生态环境科学专业,以此来加强生态人才的储备,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繁荣的奠定下坚实基础。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选择
1.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教学活动
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态道德基础,系统化掌握生态科学知识,以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投入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去。首先,将生态道德教育拓展到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之中,通过教育使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人类与其它生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使他们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高尚情操,形成对自然界的责任感,抵制一些以破坏生态环境、损害其它生物生存权的不道德行为。其次,在海南省的高校中开设生态环境科学的选修课。我国部分高校早已经开设了类似的专业,专门培养生态环境科学专业人才,但是与这些专业无关的学生一般是不会学到的这样的课程的。海南省作为全国首个生态示范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一直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所以有必要使省内高校的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选择接受生态环境科学教育,以此来调动大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科学的积极性,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素质,培养生态人才。再次,应该将海南省的生态环境、国际旅游岛建设等相关内容纳入到海南省高校教学范畴之内,目前省内高校的大学生对海南的生态环境、国际旅游岛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多,在这种基础上很难谈得上在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对海南生态文明建设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有必要在海南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本土教育”,增进大学生对海南生态环境和国际旅游岛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强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趣。
2.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校教育
党的十全面深入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报告特别强调了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学校承担着思想文化、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此项研究对于培养学生具有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对生态文明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了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党的十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价值观念上,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指导方针上,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实现路径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目标追求上,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二、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学生素质提升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有了重新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普遍性的、长期性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从改变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要实现价值观念的转变,就要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自觉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青少年学生在形成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为自己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社会进步的需要
生态文明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态文明教育不局限于环境和经济范畴,已扩展到了社会、文化和伦理范畴,涉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教育和变革,涉及到人一生的教育过程,而学校教育是核心。因此,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从思想上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促进其更好的融入到德育教育的范围中。新型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德育教育的新增内容,这是德育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更新的要求,也是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要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形势,有些地方环境污染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当今,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愈来愈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保障生态安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需要经过培养和教育。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形成和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校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渠道,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
三、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提供生态文明教育的政治保障
学校领导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把解决生态问题、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把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教育理论摆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理念与指导原则,并结合实际,制订生态文明教育的规划与具体的落实计划。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相应的政治保障。
(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和谐校园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文明。“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抓手。从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文明习惯、文明行为着手,追求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和谐,生态文明不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制度的和谐,人与课程的和谐。贯彻以人为本思想, 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民主尊重、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构建和谐校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三)弘扬生态文化,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文化。进行生态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同,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解决生态问题,弘扬生态文化,进行生态文明理念教育。开展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是以“绿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的措施,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办学、管理、育人等各项工作中。坚持绿色办公,实行绿色消费,开展绿色行动。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要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保护自然生态,加强绿化美化工作。加强校园卫生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功能齐备的校园,营造生态文明氛围。
(四)注重生态道德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
生态与道德是密不可分的。生态道德决定着学生的生态意识和行为。在品德教育方面,要将生态文明作为学生的基本品德要求,将思想品德从通常的人与人的关系延伸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关爱自然、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作为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渠道。生态文明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教育与教学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坚持以立足课堂、了解知识、增强意识、提高实效为指导思想,积极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和专业课教学之中,提高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率,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五)培养生态化的消费方式,践行生态文明
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建立全校性的资源节约管理目标,从加强教育、强化管理、完善设施等方面入手,开展节电、节水、节约办公用品、废物回收利用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学校,增强节约意识。
(六)建立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
首先,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保障机制。使生态文明教育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保证生态文明教育的连续性、稳定性、长期性。第二,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监督机构。设立举报热线、举报信箱等,对学生反映的具体问题及时处理。充分发挥学校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和报道生态文明的先进典型,对生态文明的不良现象予以曝光。第三,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考核激励机制。将生态文明纳入科室、班级、教师、学生目标考核体系,定期督导和考核,利用行政手段和政策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十报告全文[N].人民日报,2012年11月8日
[2]邓 玲.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入”路径[N]. 光明日报,2013年1月23日
[3]曾繁仁. 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N]. 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28日
[4]仲艳维等.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的探索. 中国林业教育[J],2011(S1)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原因分析;对策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不懈地改变人类与物质世界,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时,形成的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的过程。生态文明是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中发展过来的。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提升,它综合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为了形成生态文明,我们不仅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角度思考,更要向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整合的综合运作模式转型。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成果的继承和发展。高校是培育英才的摇篮,是社会先进文化、科技、思想的孵化器。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仅仅止步于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恢复上,而更多地渗透到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中去。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高校教师队伍对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较为薄弱
现在的教师大多接受的是传统的科学价值观,几乎是通过学习政治和新闻等途径才了解到“生态文明”这个词汇,对其内涵了解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对其进行教育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涉及学科范围相当广大,不仅仅是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密切相关,更包含理论学科的结合。所以加强高校教师的生态文明知识是相当必要的。
2.基础教育中的生态教育比较薄弱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基础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和中小学生。从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我国采取的是渗透模式,基本涉及各个学科的学习过程。当然也有一些弊端,比如缺乏对教育结果的评估、对学科内容不够衔接、教育内容空洞等问题。
3.高等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呈现落后状态
大学生正处在信息时代,知识面广但深度不够。同时,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从未接受过专业的环保教育,因而他们的环保知识更新慢,还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课程中的环境和专业知识结合教育不高,教育的深度也不够深刻,导致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不高,生态道德和责任感较差。
4.社会负面影响
如今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频繁,思想接受观念也随社会变化而改变。在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受社会的影响导致学生的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复杂化,导致青少年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变得现实化、物质化、契约化等社会弊端。
5.家庭溺爱
还有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分溺爱导致他们在人生价值观方面形成种种弊端,性格上唯我独尊等不良方面,社会责任心不强等。这也是对树立正确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很不利的。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施对策
1.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格局
教育不只是家庭的责任,学校和社会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形式上,学校应该注重自身条件来建立合理的教育体系,提高师资力量。在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我们应该逐步完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格局。
2.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
大学作为人才教育基地,大学生作为主体部分,因此,在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上,我们不只要倾听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更要积极听取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大学生成长建立有利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不仅能让大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生态文化,更能让学生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制定合理的生态消费观念,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型消费。良好的生态文明观,有促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树立合理的生态消费观,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3.思想意识与文化层面
作为现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增强生态意识,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当今大学生生态意识薄弱,对生态文明学习不够,普遍对生态文明观概念理解歧义,学习深度不够,没有意识到学习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对此,我们应该加强和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不只是单纯的宣传教育,更要切实的指导当代大学生能够从生态哲学,生态文明观等不同角度出发,积极参加生态实践活动。不只从思想上,更要从不同文化层面上,推动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
4.知识层面
我国尚未有从事环境教育的专门人才,中小学教育也没有独立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实施的均是渗透模式的教育。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一定要对前期中小学的环境渗透式教育进行延伸、补充和全面融合。树立大学生的人与自然同存的自然观,对自然要有人文关怀。大学生更应该积极主动避免奢侈、浪费的消费观和消费形势,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从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5.教育形式方面
随着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形式应该向多元化发展。除了基本的生态宣传教育之外,我们也应该大力创新,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各种教育形式。比如,“全国大学生 Recycle 项目”就是值得推广的运作模式之一。
四、结束语
大学,一个作为人才培训基地更是任重而道远。在注重生态文明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当然,这是关乎自然一人一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长期、持久的事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临时性任务,需要持之以恒不断地提升水平,向前推进。对此,高校起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培养专业人才基地的大学,更承担着传播和实践生态文明的重担。高校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应不断改进教育内容、方法,培养既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又具有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绿色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学俭,宫长瑞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