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政策建议范文

教育政策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政策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政策建议

第1篇:教育政策建议范文

    一、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

    1、行业趋同风险。随着丝绸、煤炭等“老五大”行业信贷政策收缩以后,作为商业化运作的金融机构需要寻找新的、安全的、收益率高的行业,在地方经济缺少支柱产业、信贷资金缺乏有效载体的情况下,短期趋利行为及从众心理使银行不约而同地把贷款投向了教育这块“朝阳产业”,对某些学校或某些项目过度授信,形成新一轮的信贷趋同,这样势必引起信贷市场的供求失衡和不当竞争,导致新的信贷风险。

    2、政策风险。一是严格控制收费。教育产业化已不是教

    育改革的发展方向,2003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力度,通过“一费制”和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的“三限管理”措施,对教育收费实施严格管理和控制。国家政策的调整,制约了学校的发展空间,给学校收入带来较大影响,学校不能全面地实现预期收入,必将削弱贷款偿还能力,从而增大信贷风险。二是改革办学形式。国家打破教育垄断,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这将在生源、收费、师资等方面形成竞争,必将增大学校的成本和经营风险,从而转化为信贷风险。

    3、投资风险。在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引导下,一些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为提高知名度,吸收优质师资和生源,不顾自身实际,大额举债,抱着“学校贷款,政府还钱”的老观念,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且在投资过程中,一是贪大求洋,擅自超计划投资;二是自筹资金未按计划全额到位,特别是财政承诺的项目资本金到位率不高,相应增加了学校债务,增大了信贷风险

    4、法律风险。目前学校贷款的保证方式主要有抵押和质押两种,由于《担保法》规定,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为保证人,其设施不得抵押。造成学校可以用作贷款抵押的资产仅限于用作商用性质的附属资产,抵押范围狭小且数量有限。同时,一旦出现贷款风险,因其作为学校资产同样难以处置和变现。学校类贷款保证方式采用较多的是收费权质押,但依据我国现行法律,收费权质押仍然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一是学校收费权质押缺乏法律依据。《贷款通则》第三十九条规定:“贷款人在以权利质押方式发放担保贷款时,用于质押的权利应当是依法已明确为可以质押的权利”。而《担保法》第七十五条列定的权利质押的范围中,尚未对学校收费权质押作出明确规定,质押操作和实现的实践存在差异,致使学校收费权质押贷款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二是学校收费权质押没有现实意义。学校向学生收费是政府赋予的权利,并由物价部门审批其收费标准和范围,它是以公益为目的的,这种收费权既不能委托,也不能转让。收费权质押给银行,并有学校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签定的协议,形式上看是质押了,但这种质押权并没有移交给质押权人占有,银行既不能到学校去收学生的钱,也不能控制和处置收费权,无法行使质押权人的权利。

    5、财务风险。一是财政保障不足。一些地方财政实力较弱,对学校的拨付款项往往不能按时、足额到位,甚至长期拖欠,加重了学校的财务压力。二是学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资产负债比例高,现金流量小,学校偿债压力大、能力弱。 三是学校的债务数额大、期限长,贷款利息多,且收入有限,财务负担沉重。四是一些学校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内部审计不力、票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营和发展,对贷款产生极大的潜在风险。近年的各级审计表明,学校已经成为做假帐、乱用钱 和滋生腐败的高发行业。

    6、竞争风险。一是银行间的竞争。由于信贷投放渠道狭窄,新的信贷增长点不多,因而各行都将学校列为贷款营销的重点,竞相争夺,竞争较为激烈。由于金融同业竞争,对有的客户放松了授信条件,增大了贷款风险隐患,同时,也对形成诚实、信用的银企合作观念带来冲击。二是学校间的竞争。主要是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竞争,前者在经营管理上的独立性和财务决策上的自主性决定了比后者更具竞争优势,可以吸收更多的优秀教师、管理人才和拔尖的生源,打破了原来公立学校垄断经营的利益格局,影响了公立学校的收益预期,民办学校同样也增大了办学成本,从而直接影响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同时根据人口自然增长规律预测,2008年后我国人口数量将转为逐年负增长,可以推断,不久的将来,学校的买方市场将逐步形成,行业内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类学校可能出现优胜劣汰的两极分化格局,从而引发金融机构部分弱势客户的财务危机,进而影响金融机构贷款安全。

    7、管理风险。一是资金监管难。由于财政体制改革,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公立学校的资金收支在会计核算中心进行,资金收付由财政监管,金融机构无法对学校的资金实行监督、控制。二是部分客户信用观念恶化,对金融机构的贷后监管工作存在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的问题,加大了贷后管理难度。三是部分金融机构因存在存款业务对学校的依赖,不坚持贷后管理制度,加上部分管户客户经理个人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致使管理不到位,风险发现不及时,风险处置不力,也增大了学校贷款风险。

    二、政策建议

    学校贷款的稳健、有效运营,不仅可以维护国家信贷资金安全,提高金融机构赢利水平,还对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首先,各级学校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地方实情出发,从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出发,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需要和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关系,提倡厉行节约,坚持量力而行,不搞短期行为,反对一切追求奢华、超标准的浪费行为。其次,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不能单靠银行来解决,既要强化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持续增长,又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同时还要广泛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帮助和支持。

    (二)、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学校贷款的领导和管理工作。要从构建“诚信政府”的高度,对学校贷款从申请立项到结息还贷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一是要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对学校的建设规模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控制。二是切实贯彻执行好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文件精神,坚持“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学校的还贷义务和学校领导的还贷责任,对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中,应将学校对银行贷款资金的管理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三是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科学测算贷款周期,帮助学校落实还款资金来源,确保按时还本付息。

    (三)、学校要建立健全贷款风险防范体系。第一,要根据贷款项目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贷款期限和利率水平,通过优化贷款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第二,将贷款纳入预算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本付息计划,避免因准备不足、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还贷困难。第三、各级学校要充分发挥监察、工会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对贷款资金使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对造成贷款资金损失和浪费的现象给予及时纠正。第四、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机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建立“廉洁、阳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杜绝学校财务管理上的混乱和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从源头上保证教育资金的正常使用和银行贷款安全运行。

第2篇:教育政策建议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 就业 对策

我国进入了创新型经济发展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那么,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就必须担负起培养和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创业教育是培养开创性的创新人才,即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人才。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的积累,更离不开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将会大大降低失业率。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骤增,创业这一新的就业方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通过创业教育实现学生的创业,由此倍数带动就业。

一、创业教育的界定

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或Enterprise Education),也叫“企业家精神教育”和“创业精神教育”。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创业教育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这种人应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

国外的创业教育学家对创业教育的定义是:这是一种教学模式,教育与创造每一个对于商业创造或者中小企业发展有兴趣的人。集合各种信息,通过一些项目和计划提高创业意识、商业创造性或小商业的发展。他们指出,创业教育对商业活动的各组合因素进行一种全新的整合。美国学者柯林和杰克认为创业教育是提供个人具备认知商业机会能力的过程,并使其具备创业行动所需的洞察力、自负、知识与技能。

国内学者对创业教育的概念也有着多种解释,归纳起来可以将创业教育分为狭义的创业教育和广义的创业教育。狭义的创业教育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会学生经商,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在创造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形成青少年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四部分组成的创业基本素质。

笔者认为高校的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一个一个的独立商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新一代创业型人才。

二、我国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经济需要大批的创新性人才。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骤增,创业教育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到了重视。2002年,教育部指定人大、清华、北航、黑大、上海交大、南京财大、武大、西安交大8所院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随着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在一些高校初步形成了创业教育和实践模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对创业教育的系统认识和把握,缺乏统一协调有效的组织机构;缺乏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大学文化;更重要的是没有将创业课程融入高校正常教学的整体体系之中,也就是说没有系统的创业教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教程,创业课程没有学分化和正规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一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尤其缺乏师资力量,缺乏有着丰富的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指导老师,师资力量是制约高校发展创业教育的瓶颈;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检验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资源,比如:场地、经费等等

三、制约创业教育的因素

1. 内在因素

社会和学校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我国进入了创新型经济发展新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那么,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就必须担负起培养和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创业教育是培养开创性的创新人才,即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和创业人格的人才。但是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的教育功能还没有完全从传统教育思想的中解放出来,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单纯的认为学校就业教育学生好好读书,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这极大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开展,这也是影响创业教育最关键的因素。

2.外在因素

缺乏有效的创业环境。良好的创业环境是创业教育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但是在目前,由学校、政府的立体式创业教育体系尚未建构起来,大学生创业缺乏相应优化的制度保障。首先,学校没有根据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评价体系等,也没有增强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其次,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在税务、工商、贷款等方面给予创业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优惠政策,但这些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并且带有很多附加条件,也没有持续性的。另外,我国的企业制度、人事制度、投融资制度上也很少有对大学生创业的特殊政策。

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中,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是很合理,最为重要的是缺乏一批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创业经验的创业教师。目前我国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和培训的教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类是原先从事企业管理学科教学的教师,另一类则是学生就业工作指导老师。这两类师资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自身缺乏创业经历。没有实战经验的说教会使得创业教育的教学缺乏说服力。

策略研究

1、获取社会和学校的认识

获取学校领导的支持是创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实施创业教育的负责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研究,申报一些有影响力的课题,同时将一些传统教育负责人纳入到课题研究体系中;第二,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家级和省级的创业竞赛,并力争取得好名次;第三,建立企业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对创业竞赛成果进行孵化。通过选取一些成功的创业项目,并将企业风险投资引进来,通过创办新企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升就业成功率。总之,创业教育负责人要积极发挥创业在教育、研究、促进就业率等方面的示范作用,以充分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才有可能更好地推动创业教育开展。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制度

当创业教育得到社会和学校认可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的评价制度是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建立起利益驱动机制,即对在创业教育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按照既定的报酬标准予以奖励。同时,要为教师个人的进步拓展空间,对于教师在教材编写、、进修培训、经验交流等方面,除了物质上给予鼓励,还应在软件方面创造空间以给予支持,如组织教师到同类院校或创业市场进行系列考察活动,建设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基地等等。

依靠科学的评价制度推动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主要表现:在工作量安排和绩效评估上。明确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质量反馈信息处理系统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分析系统。创业教育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参与创业咨询的工作,可以有章可循地折算成教学工作量等等。

3、政府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制定创业优惠政策

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在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创业基地、人事档案管理等方面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条件,特别是在创业资金方面,政府可联合高校和企业出资设立创业担保资金,为大学生创业贷款提供担保,解决创业资金瓶颈问题;也可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对科技含量高、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等中小企业直接投资,与大学生创业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参考文献:

1、王冬霞 王 丽,探析大学生创业成功的环境决定因素,继续教育研究,2010.1

2、孙晓梅,试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3、刘芸,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机制创新,教育探索,2008.12

4、李惠娟,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教育与职业,第35期

第3篇:教育政策建议范文

内容摘要:高等教育投资环境是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讨论优化高等教育投资环境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 投资环境 财政投资

教育投资,也称教育投入、教育资源投入条件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更高层次的劳动力和技术人力以提高其智力水平和劳动能力而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教育投资是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国际分工的细化,对不同层次和种类的专门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提高民众文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主要窗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知识和人才的“蓄水池”,左右着我国新时期历史使命的实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这个“蓄水池”扩基,这就要求相应的教育投资与此相适应。我国的教育投资来源众多,有中央政府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县级人民政府财政拨款,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支出的教育费用,还有民间教育投资。虽然近年高校扩招在很大程度上扩张了高等教育规模,但是我国“供给导向型”的高等教育投资依然难以与经济市场化的现实需求环境相适应。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内部投入和外部需求矛盾加剧

当前,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模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虽然近几年高校扩招在一定程度上使这种矛盾有所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与实际教育经费投入短缺的矛盾。不仅如此,从我国居民目前实际教育的消费水平来看,我国教育消费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对全国1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全国54%的城镇居民家庭有子女在校就读,平均每百户供养112个子女,其中接受大学及以上教育的占 5.1%,大专学生占3.3%。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整个教育系统的龙头,统领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只有缓解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间尖锐的矛盾,才能创造一个宽松的素质教育环境,才能使我国的教育真正实现大众化,走向国际化。

(二)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导致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经费的主要标志是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一般占GDP的比重是5%-7%,与我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一般占GDP的比重是4%左右。多年来,我国每年教育经费占当年GDP的比例总是徘徊在2%左右。然而,当今的国际竞争是高科技和高素质的竞争,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源源不断的高智力成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和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高等教育要满足新形势的需求就必须有更高投入。但高等教育投资入不敷出的困境阻碍了高校技术改进和技术创新的步伐。

(三)财政投入主渠道相对弱化且社会投资短缺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教育经费投入的认识实现了战略性转变,政府给予教育支持纵向看呈现上升趋势,但随着教育经费投入思路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我国教育投资体制现已进入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的阶段。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的比重逐渐下降,力图在解决教育经费投入实践上寻求一条多渠道的新路。但教育事业仍旧过分依赖财政投资,过分依赖公共投资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而作为教育投资另一重要来源的社会资本却有选择性地在高等教育投资,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资金严重缺乏。

(四)多元化教育经费投入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在国家教育财政投入主渠道相对弱化的环境下,多元化筹措教育资金渠道能否畅通,与政府相应政策支持息息相关。目前,社会资金充裕,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公民个人以及海外有大量闲散资金,仅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我国居民储蓄5万多亿元的10%准备用于教育。但他们对于投资教育缺乏信心,更缺乏相应政府的支持。对非政府投资的教育政策目前我国除了实行鼓励捐赠政策外,还颁布了《捐赠法》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但这些政策支持仍难以让非政府组织或个人无障碍地投资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高校只能通过合同研究、专利出让、联合科研办学、联合培训等方式,从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公民个人获得少量经费。同时,由于在民办教育政策的设计、制定、实行和调整方面,尚未实现一般公共政策和特殊政策有机结合,也难以吸引民间投资于高等教育。不仅如此,在国家财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环境下,筹措教育经费的相关机构并没有及时采取调整措施,这就使民办教育投资环境在持续、稳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学校自主性缺乏自;而且尚未建立民主化的、公开化的、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也阻碍了多元化教育经费的投入。

(五)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教育法》第五十五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实际上,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长期处于事权和财权分离状态。由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财权、事权不统一以及教育经费预算等级较低而造成一系列问题:一是教育经费预算数量相对弹性较大,缺乏透明度;二是教育发展和政府对教育的拨款脱节;三是教育部门无权行使有效的宏观管理权与调控权,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同时,中央与地方政府在高等教育事务上的支出责任划分不清。首先,中央政府的高等教育财政责任和地方政府的高等教育财政责任相交叉,其各自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财政责任并不是按照高等教育的事权范围进行划分。其次,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过程中,中央政府下属高校财力雄厚,隶属于地方政府院校财力薄弱,最终使高等教育区域差异逐渐扩大。最后,央属高校利用高等教育改革向地方院校转嫁部分高等教育责任: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部分央属院校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将大量地方人事和财政划归地方政府负责,从而造成高等教育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因此导致了高等教育财政区域差距的扩大。

(六)民间教育投资不均导致教育不公平

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我国经济从封闭式经济向开放式经济过渡。开放式经济是自由选择的经济,在开放式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民间资本参与高等教育是现代教育模式发展之必然。非公立学校由于缺乏无形资产,只能通过加大有形资产的投资力度以改变和强化公众对非公立学校的选择,所以,非公立学校是民间教育投资选择的主要方向。但民间投资的寻利性使投资教育资源的配置向有利于追求利润的态势发展,这使得不少民间投资或者集中分布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者投向能迅速将教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职业技术教育产业或应时教育产业。民间资金在投资于高等教育过程中的选择倾向使地区之间、学校之间、个人之间投资不均,这导致高等教育从层次、规模上在区域、校际间出现不均衡。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环境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且强化政府投资职能

优先发展教育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层面。在实现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转变中,不断增加教育投资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虽然新形势下政府已不再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成本的唯一承担者,但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历史环境决定了在我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政府仍然是我国教育投资的重要承担者,这是由我国的历史条件和教育的功效责任决定的。相对于各个阶段的教育,高等教育成本的支出占所有教育支出的比重最大,这就决定了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资也应最多,这是由我国当前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和教育观念所决定的。

与此同时,在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政府投资职能。在政府教育经费支出上,严格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管理经费,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在不同层次院校管理教育经费过程中,权限分明,界限清晰,明确各自的财权和事权范围,依法享有各自的权力,承担各自的义务。

(二)增加家庭和个人教育投资比重且有的放矢地开征教育税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掌握科学技术在劳动生产中的重要性,人们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需要日益膨胀。高等教育已不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重是国家优化发展教育战略地位的必然,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之使然。但高等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是教育接受者个人或家庭,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是其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大、社会地位提高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在强化政府教育投资职能的同时,更要加大家庭和接受教育者本人对于教育成本的承担力度,这符合共同受益的经济原则。开征教育税是增加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方式,但开征教育税要根据家庭和个人收入、家庭状况有所区别,而征教育税收入要侧重投资于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和院校。

(三)完善民间教育投资的环境且建立高等教育投资激励机制

当今世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并未注意到将大量闲散资金投资于教育事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潜力,这与当前我国的公共政策宣传不足和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潜力价值认识薄弱分不开。所以,首先,通过政府宣传鼓励民间资本向高等教育投资。其次,从政策导向上,给予投资于教育的民间组织、团体或个人更大的自,在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上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体制,给民间教育投资创造一个宽松、有序、和谐的投资环境。

(四)完善教育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随着我国教育投资渠道的不断拓展,社会向教育投资的方式已经向多元化发展。但多元化教育投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投资随意性、权责不分明、缺乏科学管理等不规范投资行为。这是教育投资问题尚未纳入国家法律调控的范围之必然。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制定《教育投资法》及与之相关的教育经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才能满足我国教育投资现状的迫切需求。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根据本国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适时制定的教育经费法,明确教育经费原则和教育经费的来源及教育经费筹措方式,政策拨款条件、数额、份额、维持经费水平的基本标准等,并规定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具体细则,辅助教育经费的管理和审计,并适应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经费进行应时改革。通过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投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与之相关的政策措施,将民间投资体制纳入科学化、法治化道路,其必将为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走上素质教育道路注入新的“血液”。

(五)发行教育彩票以拓展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渠道

发行彩票要具备“公益性”和“社会关注性”等特征,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社会公益性和社会关注性特征明显。在高等教育领域发行教育彩票不但与国家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公益政策相适应,而且顺应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历史发展潮流,理应得到法律的认可和全社会的支持。不仅如此,发行教育彩票有诸多利益所在:通过重新分配社会资源,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通过教育彩票收入,缓解高等教育投资困境;通过教育彩票发行,将高校纳入市场竞争的体制,刺激其发挥各类优势,提高竞争力,加速教育国际化步伐;完善我国彩票业市场,推动其向科学化、法治化发展;通过参与教育彩票的发行,增加消费者福利。总之,发行教育彩票是教育产业融资新的、积极的重要手段,它能拓展我国高等教育资金筹措渠道。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环境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成功至关重要。探究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环境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和微观全方位地解决问题,不但有助于量化我国高等教育,而且有利于有效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改革持续、稳定、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一之.民办教育投资期待政策支持.中华工商时报,2004-9-30

第4篇:教育政策建议范文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日益严重。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职业教育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最早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是时任上海冶金专科学校仪电系主任的王义澄先生,他在1990年12月5日的《中国教育报》第3版上发表题为《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的文章,分析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做法。此后有关“双师型”教师研究的文章陆续增多。

我国首次在政策中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1995年国家教委颁发的文件《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教职(1995)15号】。《通知》指出:“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此后,“双师”的提法被政策文件多次提及,如1997年原国家教委印发的《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教计(1997)95号】文件、国家教育部1998年制定的《面向2l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文件等。2002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一方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既有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以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2004年2月,《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从来源上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2008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给出了“双师型” 教师最新和权威的界定。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总要求”。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体系,提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发挥好行业企业在培养‘双师型’教师中的作用”。

二、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国家宏观政策建议

一是政府要对“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从政策与法律的高度予以重视,将制度与文件落实到可供操作的层面上,激发学校强化“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鼓励企业及社会单位和组织支持参与教育。

二是政府要加强统筹,设置“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评估或评价系统及服务机构,规范和明确相关单位的权利与义务,把握工作的方向和程序。政府要加强协调,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深化。

三是应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政府拨款资助职业教育的制度,对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的投入的规定要清晰,从而使高职教育的经费来源得以保障, 使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到位, 高职教师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能得到充分保障,使高素质人才能被吸引到高职教师队伍当中来。

四是制定一套具有实践意义和操作性的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证体系。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是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保证,教师资格的认证是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然而,我国自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和2000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以来,对职业教育这一特殊教育类型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却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教育法律法规,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也没有相应的政策保障.这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确是一大缺憾。因此,我国应将职业教育列为我国战略发展重点,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并应将教师的社会地位定位于国家公务员待遇, 同时相应地提高其工薪待遇。从而使高职教师的职业满足感增强, 以吸引优秀的师资进入高职教师行列。在资格认证方面,我国教育部应进行充分调研与论证,在界定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内涵的基础上,制定一套严格的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证标准,要把技能考核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指标,适当降低学术要求,并将认证因子科学设置量化权重,使之具有实践操作性,这是我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 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基础。

三、高职职教行业层面政策建议

第5篇:教育政策建议范文

关键词: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策划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basis of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 of Education planning, given a number of observ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ubject of how to change the management of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functions.Key words: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functions of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1.加强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策划

职能的策划与设计在组织设计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这里的“上”指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战略任务和目标,“下”指的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结构的框架,即承当各项管理职能的各个管理层次、部门、职务和岗位。1.1加强计划职能策划,增强管理的预见性计划工作是教育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者为有效地使用资源条件、把握发展方向所进行的预测未来、设立目标、决定政策、选择方案的连续程序,是制定计划的管理过程。具体而言,计划职能策划的步骤可以分为七个步骤:①估量机会;②建立目标;③确定计划的前提;④确定抉择的方案;⑤评价各种方案并择优;⑥制定派生计划及相应的预算;⑦计划的执行。1.2加强组织职能策划,注重管理的实效性工业经济中,教育行政组织结构从机械官僚制占统治地位到特别专案制日益普及的进程,其实就是组织的正式化程度不断降低,等级的垂直分布不断减少的过程,也即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逐步失去市场的过程。金字塔型的教育行政组织结构有许多弊端:①过度集权化;②组织的中间管理层较多,人浮于事的现象严重;③无法根据工作所需灵活机动地调整组织的营运方向。要克服这些弊端,组织结构就应趋向扁平化。随着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行政效率成为了影响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育行政组织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扁平化的组织设计有利于这一目标的达成。①结构精简,组织能轻松上阵。②决策权分散到员工手中,一方面增强了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工作人员能自主地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重新配置组织提供的资源,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组织因而既有效率又有效益。③普通工作人员得以摆脱“金字塔”的重负,从工作中体会工作的意义,感受工作的乐趣,并由此激发无穷的创新精神,使工作常做常新,进而营造出整个组织的创新氛围,提高组织的竞争力。1.3加强控制职能策划,降低管理的风险性正如法约尔曾指出的:“在一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控制就是核实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是否符合所规定的计划、所的指示以及所确立的原则,其目的就是要指出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加以纠正和防止重犯。控制在每件事、每个人、每个行动上都起作用。”控制作为对计划实施的监督和保证,贯穿在计划执行的每个阶段,每个部门,因此,实施控制职能是每一位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主要职责。虽然管理对象千差万别,但控制的基本程序是相同的,一般包括三个步骤。①确定控制标准;②衡量实际成效;③分析偏差并予以纠正。

2.关于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几个建议

2.1坚持教育督导“督政”制度,转变教育行政管理模式教育督导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和法规,对其所属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我国教育督导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督政”,二是“督学”。“督政”是中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显著特征。教育督导作为一种教育行政监督手段,对下级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估、指导,是教育督导本质和我国国情以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习惯于命令和布置任务,淡化了监督和调控。在整个教育管理的运作中,“计划”占据主导地位,“指挥”、“执行”环节得到了较充分的强化,而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决策上的偏差和执行效果的不理想,也助长了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之风。开展“督政”,就是为了加强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教育行政行为的监督,以防止和纠正教育行政工作在决策、指挥、管理上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同时,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许多权力下放到学校,学校办学自扩大,对教育的管理必须从以指令性为主的领导模式转变为以指导性为主的领导模式。实现这个转变,必须在宏观上加强管理,以强化反馈、监督功能为前提。建立教育督导“督政”制度是教育实行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督政”是弥补教育行政管理某些缺陷的有效措施。由于在传统的教育行政管理中,教育部门与同级政府的其他部门之间、与下级政府之间,不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也不是一种隶属关系,因而教育管理中的有些工作,出现“管不到,抓不了”的局面。通过教育督导,代表本级政府行使对教育工作的监督职权,就可以与同级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与下级政府形成一种正常的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教育行政管理秩序,加强对政府相关部门法定的教育工作的监督,督促政府相关部门的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2.2注重教育行政职能的法制化在不同国家中,各级政府之间、国家与社会和个人之间的职能、权力(利)划分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行政化,二是法制化。前者是指这种形式的职能划分缺乏法律基础,任何涉及中央与地方及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分工和变动都是以上级政府的单向命令或两级政府之间的讨价还价,因而行政化命令和指示的使用较为频繁,这样也就容易引起摩擦和权责混乱的后果。后者是说这种职能划分有明确和系统的法律依据(包括法定的内容和程序),职能的变动也要以法律的变更为准绳,以使管理有法可依,这不仅可以避免各部门之间的权责混乱和管理的随意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教育行政职能作为国家职能的组成部分,它也带有这种形式上的特征和区别。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全面实施依法治教的三项重要目标:转变政府职能。今后政府主要运用立法、拨款、规划、评估、信息服务、政策指导、执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创造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和办学行为,保证教育的公正性和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的科学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管理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加强教育法规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加强教育普法宣传,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督导检查。2.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教育行政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全面实施依法治教的三项重要目标:转变政府职能。今后政府主要运用立法、拨款、规划、评估、信息服务、政策指导、执法监督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创造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和办学行为,保证教育的公正性和学生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教育宏观决策的科学研究,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管理制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行政管理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加强教育法规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加强教育普法宣传,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督导检查。

3.结束语转变教育行政管理职能的任务是艰巨的。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学习、研究力度,力争取得更大成果,不断把教育行政管理改革引向深入,从而使教育改革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教育政策建议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格教育;对策;建议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校园暴力事件、校园犯罪事件的频繁发生,大学生的人格问题成了这些事件产生的首要因素,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思考成了当前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要求。因此,研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对策建议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人格教育的概念

人格,从字面上可以被解释为人的性格、能力等,也代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格即为人的个性,是人的心理特征以及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外在环境以及周围人群的影响,从而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和特征,这些被统称为人格。人格教育是指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来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人格教育是建立在心理教育的基础上的,其目的在于培养个人健康的人格,重视对人的思想、认知、情感、行为的培养,促使四者共同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素质、健全的人格。人格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自我认知教育、生活态度教育。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人格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人格教育的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一)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人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品德,而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培养人的高尚品德,因此,要想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进行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要前提。另外,人格教育能够促进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面对是非观念时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减轻了负担。最后,人格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行为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愈加困难,而人格教育的开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避免遭受不良信息的侵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

(二)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个人素质,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育人的重要工作,将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作为工作的中心和重点。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重要工作离不开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格,促进学生在思想上、认知上、情感上、行为上的全面协调发展。健康的人格不仅是指心理的健康,还包括生理的健康、高尚的品格、良好的道德素质、高素质的修养等,人格教育的开展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能够将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工作落实到位。只有当个人具备了健康的人格之后,其才能在思想上具有高度的认知能力,在情感上具有正确的审美情趣,在道德上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人格教育不仅塑造了学生健康的人格,同时也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性,所以说,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

(三)人格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人格教育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开始,人格教育就一直贯穿其中,并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人格教育的开展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了可能,而这一目标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强调的。此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人格教育是建立在心理教育的基础上的,在学生健康的心理前提下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并没有实施到位,但人格教育却很好地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包括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社会道德培养和集体主义教育。而人格教育在道德教育上则是注重对学生人际关系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说人格教育注重的是个体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注重的是群体教育。人格教育对个体情感、情绪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会控制调节自己,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无法体现的,所以说,人格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彻底地实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教育实现的途径

(一)打造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

人格教育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人格教育环境,而当前人格教育环境的营造主要是侧重于学校的教育环境,忽略了社会以及家庭的教育环境。从学校教育环境来看,严格的制度标准、良好的校园风气、融洽的师生关系等都是适合人格教育的良好环境。高校在组织学生进行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时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同时积极与学生干部联系起来,及时了解学生的人格状态。此外,高校还应当设立心理辅导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避免学生不良心理的产生。在家庭教育环境方面,家长应当首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避免因自身的不良行为而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无形中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前提条件,因此需要加强对社会风气的管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将积极的思想灌输给学生。同时还需要积极加强对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利用主流思想来强化学生的人格教育。最后,需要将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结合起来,打造一个全方面的人格教育环境。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人格教育不仅仅是从外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单纯地依靠外部的灌输来对大学生来进行人格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高校还需要引导大学生从内部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形成。高校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观的教育,使学生的思想符合社会主流思想,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对是非价值观念进行正确的判断。高校的人格教育可以通过如道德主题教育、心理主题教育、行为主题教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正能量的传输,让学生自觉接受、认可这些观念,并与自己原本的思想观念结合起来,摒弃原本自身不良的思想观念。另外,高校应当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比如从宿舍生活守则、图书馆行为守则等学生日常活动场所的制度入手,从小处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进而上升到学生在社会中所遵守的法律行为规范。让学生认识到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从而能够对价值观念有正确的认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将正确的价值观念践行到位,长久下去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丰富人格教育的形式

当前,人格教育的主要形式还是依赖于课堂教育,并不能完全有效地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所以教师应当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对人格教育的形式进行创新,让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有效实现人格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健康人格、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首先,教师应当不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内容,积极联系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充分选取教育的内容来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优良的品德。教师需要对教学模式不断地转变,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从生活入手,联系实际,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格教育的效果。其次,教师应当积极组织开展各种人格教育活动,如传统文化学习竞赛,向学生灌输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的道德思想;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向学生灌输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减轻心理负担,改正学生的人格问题。显然,学习的目的是应用于实践,所以人格教育还应当落实到实践教育中。最后,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拓视野,走出校门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从而健全自身的人格。只有将人格教育落实到实践中才能有效实现高校人格教育的最终目的,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才。

五、结语

人格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校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意识的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引导,从人格教育的环境、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人格教育的方式等方面做努力,让学生接受全面的人格教育,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从而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苗玉东.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人格塑造[J].教育与职业,2013,(36).

[2]鲍昕.论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8).

第7篇:教育政策建议范文

我国的股指期货即将由仿真交易进入到正式开市交易阶段。仿真交易应该为正式交易提供重要的完善市场风险管理的信息和启示。价格(波动)的合理性既是观察市场风险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影响市场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从价格人手研究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意义重大。目前,尚未发现对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的价格区间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章。

股指期货的定价,如Hull(2005)、B0die(2004)、Galitz(1995)、Marshall(1992)、吴育华(2006)等学者的文献,通常是假定在较理想状态下,根据无套利原理(No―Arbitrage Principal),采用较为简单的“持有成本”(Cost0f Carry)方法或“现金持有”(Cash and Carry)方法。或者,如陈晓杰、黄志刚(2007)利用Black-Scholes偏微分方程的方法。这些方法都可以推导出常见的如下等式“等式模型”:

但是,这种“等式模型”存在若干不足之处。一是定其中,价的精确性差;二是难以判断能否进行无风险套利等。相比较而言,无套利区间(No-Arbitrage Interval)定价模型更精确、也更贴近市场实际。曾有一些文献研究过区间模型,如M0dest!(1983)、徐国祥(2003)等,但考虑实际市场的因素还不够充分,特别是未能应用于股指期货的实证研究。本文将对此进行修正并进行实证比较分析。

通过正反向无套利推导,我们得到了股指期货合约定价区间模型:

CFSB:股指期货(Futures)合约空头(Short)建仓的交易成本(含交易税);

CFSC:股指期货合约空头平仓的交易成本(含交易税);

Ist、IFt:时刻t现货、期货交易的市场冲击成本;

IsT、IFT:时刻T现货、期货交易的市场冲击成本;

E:模拟现货的追踪误差。

p:融券卖空费用(Short-selling Premium);

CSSB:股指现货投资组合空头建仓的交易成本(含交易税);

CSSC:股指现货投资组合空头平仓的交易成本(含交易税);

CFLB:股指期货合约多头建仓的交易成本(含交易税);

CFLC:股指期货合约多头平仓的交易成本(含交易税)。

当股指期货的价格在式(2)区间内,无论投资者如何操作,其净收益均为非正数,即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如果价格离开此区间,就产生了无风险套利机会,那么成熟市场中的理性投资者就会在瞬间大量进行相应的套利,从而把价格重新拉回此区间。

二、股指期货价格的实证检验与比较

为了对仿真交易价格的合理性或风险进行判断,我们分别选取的股指期货价格进行实证比较。

(一)实证数据说明

为了方便对大陆、香港、台湾三地股指期货价格的比较,我们对三者都选取2007年6月到期的股指期货合约为研究对象,都选取2006年11月1日至2007年6月各自的到期日时间段内的交易数据为样本。现货的价格取其每日收盘价,期货的价格取其每日结算价(相比收盘价,采用结算价能防止股指期货价格纵与扭曲,例如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每日结算价规定为当天最后一小时成交量的加权平均价)。

套利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股指现货的模拟,模拟方法有多种。其中,指数完全复制法(index full repli-carlon)(思路较简单,容易被市场接受,能够最完美地拟合指数,追踪误差最小(Frino(2004),Shapcott(1992),高见(2006))。虽然它也存在操作复杂、初始成本高等缺点,但是在美国众多S&P500指数基金中,采用完全复制方法的占了压倒性的多数(Frino(2001)),因此本文也统一采用此方法来模拟的股指现货。由于追踪误差较难估计,并且在完全复制法下追踪误差非常小,故本文在实证过程对其忽略不计。

市场中不同投资者所能获得的无风险利率不同,但是在计算股指期货理论价格时,只能使用一种无风险利率。考虑到仿真交易中存在着大量个人参与者,因此采用存款利率来代表无风险利率。为了便于对比,本文对港台地区的无风险利率也统一采用其相应的存款利率。

关于市场冲击成本,Harris(1990)、Black(1971)认为从微观结构上看,金融市场流动性的一个衡量指标是冲击成本;流动性强的市场,其冲击成本较小。Jain(20021发现我国港台地区交易所的流动性很强,施东晖(2005)发现上海证交所的流动性也相当强,这说明的市场冲击成本都应该很小。市场冲击成本与大宗交易量呈正相关(Krausl(1972)),仿真交易的参与者大多是散户,因此冲击成本较低。而且市场冲击成本较难估计,所以本文在实证过程对其忽略不计。

1、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交易

中金所股指期货合约:到期日为2007年6月15日(IFO706),共150个交易日。

rf人民币一年存款利率3.06%,扣除利息税后为2.448%。

rl:人民币一年贷款利率6.57%。

d:沪深300指数所有成分股2006年股息总额为679.43亿元,其2006年平均总市值为55364.66亿元。则股息率d等于二者之商,为1.3276%。

CFSB、CFSCCFLB,CFLC:即期货交易成本(含交易税),约为成交金额的0.15%。则某个交易日期货交易成本折算成指数点数为Ftx0.15%点。

CSLB,CSLCCSSB、CSSC:即现货交易成本(含交易税),约为0.3%。则某个交易日现货交易成本折算成指数点数为Stx0.3%点。

m:中金所规定的保证金率为10%,则某个交易日保证金折算成指数点数为Ftx15%点。

p:我国融券业务试点的费率为0.05%。

2、香港恒生指数期货

香港交易所的恒指期货合约:到期日为2007年6月28日(HSl0706),共159个交易日。

rf2006年11月至2007年6月,香港一年定期

存款利率分别为:2.86%、2.8%、2.81%、2.84%、2.82%、2.82%、2.85%、2.90%。

rl:香港最优惠贷款利率为7.75%。

d:2006年恒生指数的股息率为2.8864%。

期货交易成本(含交易税):0.38%,则某个交易日期货交易成本折算成指数点数为Ftx0.38%点。

现货交易成本(含交易税):0.512%,则某个交易日现货交易成本折算成指数点数为Stx0.512%点。

m:恒指期货每份合约“基本按金”(初始保证金)为港币65950元/份,折算成指数点数为港币65950元/港币50元=1319点。

p:香港各大券商“子子展”(融券)业务的费率平均大约0.05%。

3、台湾加权指数期货

台湾期货交易所的台湾加权指数期货合约:到期日为2007年6月20日(TX0706),共154个交易日。

rf台湾地区五大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平均利率为2.26%。

rl:台湾地区五大银行放款平均利率为4.00%。

d:2006年台湾加权指数的股息率为3.3934%。

期货交易成本(含交易税):0.046%,则某个交易日期货交易成本折算成指数点数为Ftx0.046%点。

现货交易成本(含交易税):0.251%,则某个交易日现货交易成本折算成指数点数为Stx0.251%点。

m:初始保证金为新台币90000元/份,折算成指数点数为新台币90000/新台币200元=450点。

p:台湾地区融券的费率为0.08%。

(二)实证结果、分析与比较

1、股指期货价格的合理性

根据上述公式(11)、公式(12)和相关数据,我们计算出了股指期货的无套利区间,并将它们分别绘制成图1至图3。

统计分析表明(表1):(1)香港的实际价格在理论区间内的比例达到100%,台湾超过98%,股指期货的实际价格与我们计算的无套利区间十分吻合。这一方面说明了港台股指期货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们模型的预测精度是可信赖的。(2)大陆仿真交易的价格在理论区间内的比例竟只有8%,高于区间上限的比例竟接近90%,偏离理论上限的幅度平均达到10.21%,最高达到31.48%(图3),说明市场对其估值过高,并且高估的程度相当严重。

2、期货一现货的联动性

从本文模型可见,股指期货价格从根本上是由现货价格决定的。反过来说,股指期货市场对新市场信息的反应比股票现货市场快(Kawaller(、1987),Grtinbich-ler(1994),Abhyankar(1995)),股指期货价格是市场对未来股指现货价格的预期,具有预示与引导作用。一个成熟有效的股指期货市场具有良好的价格发现PriceDiscovery)功能(Booth(1999),Kim(1999)),期货-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的联动性是很强的。

我们简单地考察股指期货波动与相应现货波动的相关性指标(表1):大陆沪深300股指期货日收益率与沪深300指数日收益率的时间序列Pearson相关系数为0.715,香港为0.964,台湾为0.967;可见恒指期货、台指期货与股指现货价格都具有很强的联动性,而大陆仿真交易期一现波动的关联度相对较小,二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

3、股指期货价格的波动性

我们简单地采用股指期货每日收益率时间序列的方差指标(表1)来衡量价格的波动性。计算结果表明大陆为0.2053,香港为0.0219,台湾为0.0145。大陆与香港的波动性比率为9.4倍,与台湾的波动性比率为14.2倍,意味着大陆的波动程度平均而言要比港台分别高出8.4倍和13.2倍,说明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的价格风险相当大。

4、定价理论区间的宽度

大陆、香港和台湾的股指期货的平均“理论区间宽度比例”(理论区间宽度占股指现货平均价格的比例)分别为3.12%、5.31%和1.84%,三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十分显著。我们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交易费用、市场限制等因素的差别所致,是一种正常现象。例如比较股指期货的交易费用,香港最高,大陆居中,台湾最低。

我们的实证分析还发现,随着时间的推进,的理论区间宽度都逐渐减小。从模型方面看,这是因为模型中含T-t/365项的指数幂随时间而减小;从期一现联动方面看,这是因为随着到期日的临近,理论上期货价格应该越来越趋近现货价格,从而导致理论区间宽度递减。

理论区间的这些差异与特性,是等式定价模型所无法涉及的,体现了区间定价模型的优越性。

三、结论与原因

从绝对价格的合理性、期一现联动性、波动性这三方面来看,大陆仿真交易的实证结果都明显逊于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台湾加权指数期货。因此可以认为,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仿真交易的价格存在“估值偏差”(mispricinf)的异常现象:价格被高估,偏离了理论区间,价格风险较大,并且期一现联动不紧密。究其原因,主要是:

1、虚拟资金导致无风险套利机制缺失

在非仿真的正常期货市场上,当期货价格越出无套利区间时,无风险套利机会出现,大量的期一现套利活动开始进行,期货价格很快会回归到无套利区间中,特别地,由于这一机制的存在,期货价格一般很少触及无套利期间的边界。但在仿真交易市场则不然,当期货价格越出无套利区间时,由于仿真交易并非真金白银,期货一现货组合不能进行套利,期货价格自然失去回归的动力,此时无风险套利机制缺失。这是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仿真交易价格存在“估值偏差”异常现象的根本原因。

此外,不少参与者不认真对待虚拟资金,抱着无所谓或游戏心态随意操作,甚至恶作剧地胡乱下单,进一步放大了价格偏差现象。

2、投资者的理念、心理以及风险控制水平的影响

其一,在操作上不习惯卖空交易。这很可能是价格被长期高估的一个重要原因。仿真交易参与者中的不少人不知道股指期货可以卖空,以为和股票一样要先买后卖;或者知道卖空机制但是并不习惯于卖空操作,从而导致大量蜂拥而上的买盘推动价格持久居高不下。

其二,投资意识不理性。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完全、不成熟,投机跟风、追涨杀跌等风气仍然盛行。不少学者发现我国投资者存在重宏观轻个股、处置效应、反应过度等非理性心理,甚至比国外更严重。很多仿真交易参与者来自其他市场,会把炒股、炒商品期货与炒权证的风气惯性地带进来,例如在价格达到熔断点或涨停价时仍然盲目跟风。

其三,风险控制水平低下。保证金交易制度带来了杠杆风险,随着市场价格波动,会成倍地放大盈亏。然而许多仿真交易参与者对此非常漠视,比如缺乏止损

的观念、满仓操作等。

3、股票现货大牛市的影响

期货价格反映了投资者对未来现货市场的预期,预测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其盈亏。因此,当现货市场预期会被大幅度拉升时,期货很可能受其影响而看高一线。仿真交易正是处于2006~2007年沪深两市多年罕见的大牛市时期中,随着股票整体价格单边上扬,整个市场充满了乐观预期,仿真交易价格更是水涨船高,出现了被大幅度高估的现象。

四、政策建议

仿真交易与正式上市有很大的不同,毕竟只是模拟与尝试,暴露出的问题越早、越多越好;而且存在一些异常现象也并不意味着以后正式上市会继续如此。这是因为:①正式交易中所有资金都是真实的,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一定会更强;②正式交易中如果存在正常的套利活动,就能有效地抑制价格大幅度偏离无套利区间现象;③正式交易中每张合约初始保证金至少十几万元,足以限制不少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散户入场;④随着仿真交易的继续进行,投资者对股指期货及其交易规则的了解会不断增加,市场非理也有可能不断减少。

所以,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目前存在的巨大价格风险并不一定就是洪水猛兽,不必对其过分担心而裹足不前。但我们必须重视仿真交易中所暴露的问题,并在正式上市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防。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投资者能够自由套利的环境。套利者的存在能加快市场信息传递速度,能使定价偏差迅速恢复均衡,能促进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2007年4月起施行的新《期货交易管理条例》删除了有关金融机构不得从事期货交易等禁止性规定,使它们今后参与交易成为可能。但是在现行和预期的政策下,有些投资者或有些套利活动仍然被禁止或者受到很大限制,体现了股指期货推出初期监管层的诉求重点是平稳安全。可是,这会造成上述机构投资者在股指期货市场上的套利活动缺失或受限,这将会使股指期货正式交易也难以完全摆脱“仿真交易”面临的窘境!因此,也将难以完全避免象仿真交易所面临的价格风险。

第8篇:教育政策建议范文

【关键词】公平正义;问题;策略

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分类目标中,就直接把追求公正作为目标之一。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明确写道:“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这里显然把培养具有公正(平)价值观作为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个规定就具有了统领的意义,是指课程中涉及到公平问题的相关话题中都要把公平素养培养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课标中对于社会公平这个概念有明确的表述。 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内容是:“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这里有两重含义,一是社会公平对于国家与社会有什么意义,这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程要承担的任务,就是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公平对于社会国家的重大意义;二是个人素养方面,要把树立公平合作意识作为个人道德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对于正义这个概念有明确的表述。 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中的内容是:“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这里显然有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知道正义在这里的要求是:每个人都要遵守规则和程序;二是明确这里的能力目标是: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的行为;三是培养正义感,这个要求显然是针对教师提出来的,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四是自觉遵守社会规则,显然这里是要导之以行。把学生对于正义的学习最终落实到行为上面。

在公平正义教学中学生常见问题一般有如下几方面。

1 .学生把公平与正义相互割裂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容易把公平与正义两个概念相互割裂,认识不到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是因为教材的内容没有把公平和正义放在一起来讲,教师在讲授中也会忽略二者之间的联系,所以学生不会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公平和正义。因此,教师在讲完公平和正义这两个内容后,要给学生强调公平的合作需要正义的制度来支持。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公平性,即正义制度的程序和规则是面向每个公民的。没有人可以逃避正义的制度的约束,当有人不按规则出牌的时候,就是违背公平正义的行为。

2 .学生容易以偏概全,片面的理解公平和正义

在教学中,学生容易以偏概全,片面理解公平和正义。因为社会上某些不公平不正义现象的存在,学生会认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无稽之谈,不会辩证地去看待公平和正义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摆出现象,正面引导”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要让学生看到,我们的社会确实是有不公平和非正义的现象存在,但我们的国家政府在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方面不断地努力,公民个人也要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承担公民的应尽义务。

3 .学生会认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国家政府的职责

学生会认为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是国家政府的职责,比如惩治腐败,加大立法等等,他们容易忽略公民在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方面的责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讲他们身边的例子让他们感受到维护公平和正义是与中学生息息相关的。当他们把维护身边的公平正义当成习惯时,走上社会也会成为有公平正义感的公民。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针对在公平正义教学中学生常见问题,对“公平正义”的教学主要探讨两个策略的应用。

1. 设置学生熟悉情景策略

针对公平正义两个概念比较抽象的特点,主要使用了通过设置学生熟悉情景给学生学习搭建支架的策略,这个策略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对社会公平这一核心概念,教参中是这样表述的:“社会公平就是社会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而课标解读的描述是“公平意味着在参与合作的人们中合理地分配合作的利益与负担,意味着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利益并承担他相应的负担”。也就是说,公平地参与一种合作要做到不取得不应得到的利益和不逃避应分担的负担。在此意义上,一个人取得多于应得的利益或承担少于应承担的负担,都是不公平的。”

这个概念理解本身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可以采取设置与学生生活比较接近的教学情景,从而为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搭建一个支架,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引导学生思考在篮球比赛中,同学们抱怨不公平,是因为裁判的误判导致了他们没有得到应得的利益。比如某班评比“三好学生”,同学表示非常公平,因为当选的同学都承担了自己相应的责任和负担,获得荣誉和利益也是众望所归。通过情景的设置来讲解利益与负担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不付出就不应该得到,得到了就是不公平。

对于社会正义这一概念,教材的定义是:一个社会的是非标准。课标解读中要求学生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的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社会的是非标准和学生的生活怎样链接,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为支架,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比如讲到正义,我们引导学生需要懂得的是,正义的首要要求是不伤害他人,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甚至生命是最严重的不正义。正义的第二个基本要求是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如财产权利、名誉权利、隐私权利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这两个方面选取和学生生活接近的实例来说明正义。为什么犯罪分子侵害别人的生命财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因为这是不正义的行为。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要尊重同学的隐私等各种权利,因为这是正义的行为。同时,在教学中,要通过情景让学生理解正义与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校园有以强欺弱的现象,你看见了会怎么办?要让学生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和程序,做有正义感的人。

2. 正面引导策略

公平正义近年来是一个社会关注度高的话题,同时也是可以从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角度来认识的话题,它本身还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阶层划分、社会民主化程度、法制建设、道德水平、社会心理、个体的价值观等多重复杂叠加的因素有关,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特别是对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要有原则的把握,这既是课程的要求,也是学生心理和道德发展水平的要求,更是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生活态度和社会认知能力的要求,是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第9篇:教育政策建议范文

关键词 网络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对策

摩尔根曾说:“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括含一种不同的文化,并代表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作为较高文化层次的特殊群体,是受到网络文化影响最深的一族。网络文化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丰富教育资源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许多潜在危险和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新型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工作等实践过程中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为依托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这种新型的文化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及由此所形成的文化价值观的集合;从广义上讲,是指人们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各种生产和交往活动所形成的物质性和精神性财富的总和。

(二)网络文化的特征

与传统文化相比,网络文化具有如下特性:

一是虚拟性。网络文化在本质上具有虚拟性。在网络空间里,任何网络个体都是

“虚拟”的。任何网民可以用任意名字、性别登陆某虚拟社区,成为其成员,借助文字想象与其他成员开展各种活动。正如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有一幅“一条狗正在对一条上网的狗进行经验交流”的著名漫画:“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二是开放性。信息共享是网络文化的一个主要目的,互联网是没有国界的。“网络是一个具有高度活力的开放系统,能够无限扩展,只要能在网络中沟通,亦即只要能分享相同的沟通符码,就能融合人的节点。网络文化传递的快速、快捷,使整个世界已摆脱分离状态,开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庞大的地球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所谓的“地球村。”这样的一种现象被称之为全球化,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征与品格。网络文化的信息共享实现了发展的资源共享,人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地域性,而是通过把自身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扩展到全球,又从整个人类社会实现了个体需要的发展和个性的提升。

三是时效性。网络的时效性优势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特征。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经济信息、政治信息、言论信息、思想教育信息和其他信息,都可以经过网络在霎时生成、霎时传播。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人们不管身处何地,只要能上网,就及时、随意查阅世界各地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切变化,同时也可以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对世界、社会、个人的想法和看法发表出去,真正做到“咫尺天涯——鼠标一点,漫游全球。”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方式、价值观念、身心发展、行为模式产生很大冲击,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广阔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网络文化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采取课堂教学、形势报告、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个别谈话等方式,内容比较单调,形式化的东西比较多,效果也不尽人意。而网络文化集文字、声音、图画为一体,具有很好的交互性。在这个不论地位、身份、年龄,人人一律平等的网络中,一切交流都是交心讨论式的,交流的形式也是见字不见人,这就有可能让那些最内向的学生也毫无顾忌地敞开心扉发表见解,缩短人际心理距离,变传统的被动接受“灌输”教育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

第二,网络文化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网络文化具有传播快捷、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形式多样等特点,给当今时事新闻、思想政治、舆论宣传等创造了难得的平台。全球热点转瞬即逝就会成为国内热点、校园热点、家庭热点,这些内外热点的同向反映和同步流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调整和引导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网络信息的可选择性、平等性、无权威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亲和力、人情味,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网络文化提升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网络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高低,网络文化的发展使教育者具有优秀的信息搜索、信息运用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从而获得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并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机,给学生以正面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自觉遵守和维护网络信息规范,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低俗、庸俗和媚俗文化。

(二)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