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改革方法范文

教学改革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改革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改革方法

第1篇:教学改革方法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下;会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学习具有灵活性、丰富性、主动性等特点,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方便,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计是所有企事业单位不可或缺的职位,为社会输送具有良好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的会计人才,是高校会计专业的主要任务。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将网络教学与会计教学有机的结合,能够有效的规避传统教学中的弊端,丰富会计教学的内容,提高会计教学的质量。

一、会计教学现状

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计工作和会计教育中也遇到了很多新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代会计工作的需要。

(一)会计教学手段不足

由于高校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备、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误区。使会计教学的手段匮乏,教师无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受传统教学的观念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被动。教师忽视了现代手段在教学中的利用,多数时间还是采用教师划重点,学生课下背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过于枯燥,而且很容易遗忘,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

(二)学校的教学硬件配套陈旧

会计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所以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的学习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实践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工作能力。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实训基地硬件配套不完备,使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不容易实现。课程内容单一、教学内容空洞[1]。(三)教师自身水平不高教师的知识多数是来自书本,而书本的知识更新缓慢,与当代的实际工作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导致教师的自身水平存在局限性。教师负责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如果学生自身的水平不足,将无法真正的指导学生掌握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与时俱进的实践课程[2]。在高校教师中,很多教师都是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这导致教师的理论基础强,但是实践经验欠缺,在实践教学指导中过于纸上谈兵,实践性不强,使学生难以在实践教学中受益。

二、网络环境下会计教学的方法

21世纪,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已经起步,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在这种环境下,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避免会计信息失真,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成为企事业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我们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时,就要将这些能力和职业素养渗透到教学中,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为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保驾护航。

(一)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而且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学习趋势。网络教学可以有效的改善传统教学中的不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比如,原始凭证粘贴教学,传统课程中,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中的示例图来进行学习的,这种学习方式不够具体,学生不能够直观的观察到操作的具体方式和要求的具体效果。通过网络教学,教师可以将原始凭证粘贴的具体操作步骤及效果通过视频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可以边观看视频边进行实际操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掌握粘贴的要点,使原始凭证的粘贴既准确又美观。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播放次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也可以将教师的课件转存到自己的电脑或手机上,方便学习。

(二)利用校园网络资源辅导教学

在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学校可以建立校园学习网络平台,平台中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学作业、教学答疑以及教学创新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到网络平台上查找教师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内容,并且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教学作业,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答疑与教师进行在线沟通。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资源中除了展示会计的相关知识外,还可以展示学生搜集到的会计单据、会计凭证、个人印章等实物。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认识,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创新中,学生还可以自己设计会计程序,计划自己的日常开销,使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

(三)构建虚拟的网络实训基地

会计实训教学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为目的,以工作任务为动力,以工作流程为设计依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会计教学的现实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网络上建立虚拟的实训基地。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课堂教学延伸的目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会计流程为学生建立虚拟实训基地,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会计应用准则,有效的将会计理论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机的结合。结语综上所述,传统的会计教学方式中存在很多的漏洞,学校的教学手段有限,硬件设施落后,教师自身能力水平存在局限性,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明显。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网络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将网络教学引入到教学中,能够有效的改善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会计知识,使教、学、做充分的结合在一起,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马燕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教学改革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物理方法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81-02

1 现有教学方法分析

数学物理方法是高等院校物理专业的传统必修课,同时也是很多工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作为很多专业的基础课,数学物理方法课程为它们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和工具,并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锻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物理方法这门课程从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复变函数,主要讲授复数、复变函数的微积分及积分变换;另一部分是数学物理方程及特殊函数,指的是从物理学以及其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中产生的偏微分方程。主要讲如何从实际问题中运用物理定律进行数学建模从而形成定解问题并介绍求解定解问题的各种方法。

这门课是公认比较难学的课程,这是由于此门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知识繁杂,学生反映不好学,听不懂,课后习题不会做等等。许多学生对这门课有畏难情绪,上课时不积极,这就往往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不佳。以往教学比较沉闷,注重解题过程和公式推导,这样的教学方法存在的主要缺陷有:(1)上课枯燥,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平时上课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学习学的刻板;(2)缺乏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地培养,很多学生学完此门课程之后,只会机械的解题,而缺乏创新应用能力;(3)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好,学习此门课程比较困难,不能有效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因此,如何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2 教W改革探索与初步实践

基于多年的教学探索,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程中的教学方法。通过初步的实施,发现改进后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2.1 关于教学内容的改进

在教学内容上,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准备了不同的教学案例。比如,在讲授平面向量场这一节,对于力学、能动专业的学生,我们准备了平面流速场的例题,这与他们的流体力学专业密切相关;而对于物理、广电专业的学生我们准备了平面静电场的例题,这与他们的静电学专业密切相关。再如,在建立波动方程时,对于力学、能动专业的学生我们以弦振动为例进行建模探讨,而物理专业的学生则以高频传输线作为教学实例。

通过确立与学生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明确了此门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

2.2 关于教学方法的探讨

(1)对于教学方法改革,我们首先注意此课程强大的应用性,且具有实践背景和深刻的物理意义。因此,在讲授课程时,我们提出对于每一个例题,一定要数学建模、解题方法、编程可视化、分析物理意义一体化。在以往的教学中,过多地重视了解题方法的讲授,而忽视了可视化和分析物理意义这两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例如,对于讨论有限长弦的强迫振动。求解方法有:齐次化原理和按特征函数展开法。通过MATLAB或者MATHEMATICA编程,进行可视化,可以将弦的振动过程进行动画演示,可以通过调节施加的外力,观察对弦的振动的影响,并且注意到当时间的外力频率与弦的固有频率充分接近的时候,会引起共振,产生大的振荡。因此,在启发我们意识和理解到建设桥梁时为何要避免共振,而在无线电中为何有时又要共振。

在要求学生课后作业时,也要做到数学建模、解题方法、编程可视化、分析物理意义这四个过程缺一不可,并且是组织安排学生进行报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2)学生的分组共同作业。前面提到解决一个问题,需要数学建模、解题方法、编程可视化、分析物理意义四个关键步骤。但是有一部分同学的基础不好,独立完成这一切是很困难的,为此,我们提出了分组作业。两三个同学一组,共同作业,可以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研究、相互提高,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总体成长。

(3)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在一学期安排5~6次的学生课堂。给每组学生一周左右的时间准备,上前讲授某种方法或者某个内容。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他们极大的潜能。

2.3 初步实施效果

上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我们已经逐步进行了实施,效果是让我们惊喜的。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此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上课学生热情饱满,能够很好地跟教师互动,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潜能。当让学生上前讲授内容或者做报告时,往往能够得到很多惊喜,学生能够查阅很多相关的资料,并能深入思考问题,呈现出很好的课堂教学。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每次学生报告时,都能通过小组合作,提出解决方案,利用软件进行编程,实现可视化,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3 结语

经过实验,将教学改革方案应用指导数学物理方法课程的授课中,确实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兴趣,学生通过软件编程进行可视化,不仅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通过对物理现象的演示,很好地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通过学生课堂和平时的小组协作作业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物理方法课程的知识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梁昆淼.数学物理方法[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王元明.数学物理方程与特殊函数[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第3篇:教学改革方法范文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

如在“人体比例”教学中,创设学生相互观察的机会,体验人体的活力与美感;通过观看人体的视觉体验,丰富了学生对人体各种站姿、坐姿、跪姿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体验人体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二、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光明的始者"教学中,学生在把观察、抚摸灯具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灯的实体,灯的外型、质感、功能;通过造型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灯,而且发现不同形状的灯与不同色彩的灯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灯与生活中的灯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媒材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

第4篇:教学改革方法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研究初探

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设计教学也随着时代的变革进行着新的思索和尝试,建筑设计教学从封闭到开放,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一元的教育模式到多元发展的教育模式,从单一的教育目标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建筑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也逐渐地系统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不同需求。

一、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国内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

当今世界的建筑设计越来越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技术、新材料的大量出现和应用,很多的新设备、新技术为建筑设计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以及国内建筑行业的转型。对建筑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了建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加之人们对人文因素的重视,这些都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中国的建筑设计教育在这些方面都有明显的欠缺,亟待进行调整。

(二)国际思潮的冲击。

随着与国外建筑界的不断交流,国外建筑界的先进教学方法对于中国建筑教育的影响也正逐步地体现出来。外国的建筑学教学思想、设计思想、建筑设计手法、建筑技术、建筑管理也因此有了与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教学相比较、相接触、相冲突、相融合的机会,很多建筑院校开始关注国外建筑教育的发展动态,并对他们实施的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吸纳,这些都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来思考当前整个建筑设计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力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传统建筑设计教学的不足。

中国传统的建筑学教学实行的是理论教学与设计教学两个系统并行,设计教师与相关基础理论课教师之间形成的是一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这就使得建筑设计教学形成独木难支的局面,难以对建筑从业人员实现循序渐进、系统科学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方式己明显滞后于当今建筑发展的要求。

二、建筑设计教学改革的方法研究

(一)开放式的教学组合模式。

关于建筑教学组合模式,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基于对传统“师徒制”和“学院制”的认同和发展。早期的“师徒制”发展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以“教授工作室”仁studio模式为主的教学体系。而传统“学院制”的教学模式在当代经由宾大的发展和实践,其课题小组制度(也称option选择法)也臻完善,作为“studio”的有效补充,为国际众多院校采用。

1、师徒制――教授工作室。

随着很多职业注册建筑师在大学中担任教师或者做为客座教授指导学生,大学中建立的设计实验室,逐步由具备职业建筑师资格的导师个人工作室所代替。它具备了上述的各种特质;教师就是工作室主持一一可以更好的理解教学要求而对学生进行指导;同一导师的各年级学生集中在作室中可以互相切磋学习;导师同时是职业建筑师,学生可以参与到导师承接的实际工程项目中去。

2、学院制――课题小组。

课题小组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导师为一组,对于某一理论系统,设置一连串的课程命题贯穿整个建筑设计教学过程,各个命题之间是相互关联、逐层递进的,随着学生对建筑设计理解的逐步加深,题目渐渐展开,从调研、小的单体一直,到大的群体乃至城市。直到将这一种方式研究透彻。从学生进行建筑设计开始,就同时开设互不重复的若干个课题小组。

(二)个性化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单调、落后的模式化教学,结合时代的发展,各学科综合程度的提高,智能化、生态化、情感化成为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针对学生自身在能力、兴趣、适应性等方面的差异有的放矢,采用设计课题多样化、指导侧重点多样化,激发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潜能,在各自的个性领域不断深入,最终以自己的特色完成建筑方案,形成了“白一花齐放,白一家争鸣”的局面。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将从卞角退居到配角的地位,即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只规定设计程序并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己制定相应的设计课题,在各自的设计中掌握相应的设计原则。

(三)能力型教学模式。

当今,建筑师一定要有创新精神,一定要有综合分析,协调处理问题和知识更新等能力。因此,建筑设计课的当务之急是实现从绘图技巧型向创作能力型的转化,将综合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创新和应变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工作的首位。

(四)参与式教学模式。

传统建筑教学是一种被动式教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很少有学习上的主动性。在如今社会,必须激励学生主动地去追寻、去探索,为此要进行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的主要日的是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力,训练他们的发散式思维。教师与其指导学生如何去做,不如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避免过早模式化和定型化。

(五)网络化教学模式。

多年来,建筑设计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师徒式教学方法。这种传统乎工式的教学方法所传递的信息毕竞有限,作为一种单渠道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设计思维受教师个人的观点和阅历的影响很大,对高年级教学尤其不利。因此,要变单渠道的教学方式为多渠道的教学方式,采用立体交匀式教学法和网络式教学体系,以拓宽建筑教学的信息渠道,在充分挖掘教师课堂教学潜能的基础上,发挥学生互教互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5篇:教学改革方法范文

1 前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人才。所谓的德才兼备是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其中对信息技术的熟练运用是这种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学习信息技术。但对于高中教学来说,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教师不够了解学生就是其中一点。现在学生接触了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不知道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如何。还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不够重视,认为这门课程并不是学习重点,这也是一点原因。由于这些原因的限制,导致现在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够完善。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原因

虽然大多数的学校都已重视了信息技术的教学,但教学方法却不尽相同,并且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不重视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原因之一。

2.1 教学方法不完善

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的灵魂。传统的信息技术往往采用演示教学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计算机的控制,教师进行演示教学,但这个过程忽视了学生自我思考的过程,相当于教师将答案直白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由于机房的限制,教师也不能够了解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因此,找到一种适合高中课堂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这是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原因之一。

2.2 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不重视

长期以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数理化才是学习的重要学习,往往把信息技术作为副课。受这种心理的影响,教师不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学生不会尽百分之百的心。长此以往,学生在信息技术方法的知识只增不减。人们常说只有用心学习才能将知识全部消化,而信息技术长期面对这种窘境,即使有了较好的教学方法也不会有较大的提高。

2.3 教师不了解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走进了家家户户,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也会逐渐增加,可以说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起点高低不一。因此,有些学生已经了解到了许多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学习信息技术更为容易。而教师依然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就会让有些学生感到厌烦,并且也浪费了课堂时间。因此,教师要足够地把握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了解情况。

3 理论知识对高中信息技术改革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关于是否要了解理论知识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理论知识对于计算机的运用并没有大的帮助,学习与否并不重要。这种思想其实太过片面。虽然我们都知道学习信息技术就是为了运用它,而不是研究其原理,并且理论知识学习起来较为枯燥,学生没有太大的兴趣,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不了解理论知识又何来创新,只有充分掌握了理论知识,研究其本质才是关键。培养学生的创新型能力不是只有数理化这些学科才能做到的,而是要将这种思想渗透到方方面面。并且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对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可以说是再好不过了。如果仅仅害怕课堂接受的效果不好,我们可以建立适当的教学方法。比如,高中信息技术中有较多关于信息技术来源,以及计算机的组成方面的知识。如果教师单纯的讲知识,学生肯定不会有效吸收。因此,教师可以换一种教学手段,采用知识问答的形式,让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4 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

由于高中课程较为繁重,信息技术的课时量较少,因此,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

4.1 提高信息技术的有趣性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课程都要以从学生兴趣出发为基础点,让学生在兴趣中寻找快乐,发现知识的美妙。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来说,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呢?下面我们以实例进行阐述。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来说,制作课件是学习的重点之一。教师上课放映的精美课件往往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生制作课件的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制作过程中的动画设计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多学生看到课件中的动画后而好奇,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4.2 提高信息技术的实用性

学习信息技术最基础的思想就是为了运用它,而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以提高信息技术的实用性为目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知识占的比例较多,在有效的学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会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本领是很重要的。比如,信息技术课程中的Flash动画、办公软件的运用都是生活中实用性较强的知识。我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之一就是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5 总结

第6篇:教学改革方法范文

【关键词】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 高分子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52-01

一、前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课程于二十世纪末出现在材料类专业高等教育中,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等均受到一定的冲击,为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进行有效的改革。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四种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改革,即多媒体教学、演示教学、实训教学和开放式实验教学,通过以上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课程内容与特点

本课程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门课程,主要是利用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本课程所包括的分析方法很多,目前有数十种之多。每一种分析方法均具有各异的原理,所测量的物理量也不同,故仪器操作过程及应用范围大相径庭。本课程主要包括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热分析法以及其他仪器分析法[1-5],如图1所示。

本课程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1.知识覆盖面广,学科交叉性强

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是由密切联系的许多分支学科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涉及了近代物理学、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以及当今一些科学发现等内容,因此本课程具有知识多、技术密集性和学科交叉性等突出特点。

2.理论性强

课程涉及了众多分析方法与分析技术,包含了各学科的理论知识,故需要较高的理论基础。同时,各种分析仪器的原理均不相同,每种方法应用的范围也各有差异,所以课程学习理论性较强。

3.实训性高,即实操要求高

近年来,众多高校配置了一些较为先进的现代分析设备,这些仪器均需要对使用者进行充分系统的培训,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论基础达标后,对仪器进行实际操作,并能灵活应用于自身的专业实验中。

4.某些章节过于抽象

由于某些大型精密分析仪器,价格昂贵,对工作条件和环境要求高,无法对学生开展现场教学或开放实验。同时仪器不能随意搬动和拆开,所以讲到仪器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时只能纸上谈兵,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则只能通过图片与自身理解,故极为抽象。

三、《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20世纪四十年代末,物理学革命使分析化学的方法明显增多,而仪器分析则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20世纪末,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基于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的基础发展而来。由于学科与多学科交叉,与现今科学联系紧密,故更新极为迅速。课程教学中问题重重,主要体现以下三点[6]:

1.教学文件的完善教材更新缓慢,且针对性差

2.课程本身缺乏体系

3.课程缺乏实践教学,均以表面介绍为主

四、《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与效果

1.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本课程自行制作并收集了大量的仪器分析图片、Flash等,使分析原理、操作流程等较为枯燥的问题变得充满趣味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与专业实验、综合实训、专业实训课程建立有机结合

《材料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分析检测方法与手段,提供了广泛的思维方式,为学生综合实训、专业实训、毕业论文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传统的专业实验、综合实训、专业实训均以常规测试方法为基础,而经过本课程教学后,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方法与手段。

为保证课程的教学与实训有效的结合,课程教学分为两大部分:常规教学与开放实验。均提供一部分时间作为仪器介绍,包括仪器操作,仪器分析实例讲解,仪器在专业应用发展概述等。同时,提供仪器开放时间,使有兴趣的学生能够进一步熟悉仪器。经过各课程间有机结合,起到了较好的改革效果,主要体现在:

(1)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对专业分析测试技术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并能够实际操作使用仪器。

(2)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工科院校,培养工程类人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机敏的发现专业生产实践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演示教学

本课程配置了实验时间10-12小时。在常规课程讲授后,在专业实验室内对学生进行现场演示教学,这样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并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4.开放实验

开放实验是由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从提出方案、设计路线、具体实验操作等均由学生完成,通过开放实验能够进一步提高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的高分子材料理论知识和工程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动手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其中在开放实验中,学生经常性利用现代分析仪器进行分析测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基础与仪器操作水平。同时这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增进了本门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潘志娟. 纤维材料近代测试技术[M].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方惠群. 仪器分析[M]. 科学出版社,2002.

[3]李青山,杨秀英,陈明彪. 高分子材料鉴别技术[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4]曾幸荣. 高分子近代测试分析技术[M].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5]王晓春,张希艳. 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M]. 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6]赵永福,罗杨合,张志. 专业化特色《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广东化工,2012,39(6): 242-244.

第7篇:教学改革方法范文

关键字:教学目标、改革内容、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面向对象方法(UML)》课程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了RUP软件开发过程,UML语言体系,UML工具,UML的应用:包括用例图、顺序图、协作图、类图、对象图、包图、活动图、状态机图、构件图、部署图的创建,双向工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了解RUP的软件开发过程,了解UML语言体系,掌握Rational Rose 2003工具的安装使用,掌握UML图形符号、建模的原理与技术,利用UML进行可视化的建模,掌握双向工程技术;培养学生运用面向对象技术来开发软件,利用UML进行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提高从事复杂软件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实践能力,成为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

二、教学目标

1、理论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目标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RUP软件开发过程、UML语言体系。UML工具、UML的应用:包括用例图、顺序图、协作图、类图、对象图、包图、活动图、状态机图、构件图、部署图的创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方法与技术,Rational Rose软件的应用,UML语言体系,建模的原理与技术,培养学生运用面向对象技术开发软件,利用UML进行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提高从事复杂软件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2、实验课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目标

首先,在实验课中,以案例为主线设计实验题目。精心设计和实施综合性的课程设计,以循序渐进的任务驱动方式,指导学生完成综合性的实验任务。通过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面向对象方法理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在学习完本课程后,鼓励学生参与计算机软件设计师和分析师考试,使课程学习与认证考试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

三、教学改革

为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根据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

1、进一步合理地进行课程定位

深入社会调查,全面了解企业、用人单位对软件专业人才的能力的要求。研究如何使高校面向对象方法课程更加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二大部分: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验。总共十七个教学周,每周4个课时,2个理论课时配合2个实训课时,理论课安排30节,实训30节。课程设计28节课。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得以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和教学过程紧密联系,使得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探索《面向对象方法(UML)》课程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方法学,了解软件进化过程和先进的软件项目管理方法。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际的软件开发能力和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2、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面向对象方法知识的掌握,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也需要大量的实际动手的训练,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

4、实现案例导向、项目驱动教学

案例教学因其先进的理念,鲜活性的教学方法及最具针对性的特点,成为现代教学中一种不可替代的重要教学方法。尤其对于《面向对象方法(UML)》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软件开发的典型案例是帮助学生掌握面向对象方法方法,进行软件开发的最好范例。

加强课堂讨论及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导向,引导学生理论与应用相结合。项目驱动,精心设计和实施综合性的课程设计,通过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学习面向对象方法理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按照“案例导向、项目驱动”的设计思想,以项目开发带动面向对象方法的理论学习,又以面向对象方法的理论来指导软件开发的实践。

5、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

为更好的辅助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模式,适用多层次教学对象,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对相关的教学资源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整合,是本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解决高职称教师较少的问题,今后教师队伍建设将着重于督促大家、编写教材、申报科研项目,为评审高一级职称做准备。另外,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进一步激发教师活力是教师队伍建设中持续进行的工作。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以应用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

根据现在和将来的应用需要来确定知识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2)加强上机实践

配套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上机练习内容,使学生能通过上机实践加强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加强上机实践环节的管理和指导,以确保上机实践质量。

(3)教学模式多样化

更加有效的利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更多的将有效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突出个性化境况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

习效率。

(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本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积极组织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在解决课题关键问题的同时提高自身水平。

(5)完善实验室建设

《面向对象方法(UML)》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实验需提供良好软硬件资源保障。课程组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更新实验环境,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为课程知识体系的更新提供重要的环境支撑,发挥重要作用。

五、预期效果

1、预期的效果

《面向对象方法(UML)》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和发展迅速两大特点,因此,课程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探索多媒体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际的软件开发能力和工程素养。

本课程改通过革建设之后,预期会取得以下效果:

(1)进一步更新、完善教学内容,及时将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到课程中。并将《面向对象方法(UML)》课程的方法和经验推广应用到软件技术系列课程。

(2)提高“软件设计师”以及“系统分析师”资格认证考试的通过率,使学生就业多一份保障,提高就业率。

(3)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建设立体化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4)促进学生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

(5)加强教师对于先进教育理念的认识,提高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专业建设,优化学科体系。

2、预期推广

第8篇:教学改革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值计算方法;教学改革;MATLAB;数学建模;作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023-03

随着教育部宽口径培养目标的实施,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例如,课程内容偏重理论,轻应用,特别对于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大,学习热情普遍不高;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课程缺少背景知识的介绍,缺少从算法到程序实现的训练,缺少借助计算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从而造成学生学了不会用这一现象;作业题目内容和形式陈旧,学生抄袭敷衍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使得《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针对《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作了一些尝试和改革,主要包括优选教学内容,并做适当合理的补充,重点建设实验课程,熟练掌握使用MATLAB软件,强化数值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训练,彻底改革作业形式,养成学生动手又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将数学建模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措施。

3 重点建设实验课程,熟练使用MATLAB软件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各种算法最终是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所以我们更看重的是算法在计算机上运行的效果,为此我们增设了16个课时的实验课程。另外,《数值计算方法》的许多内容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非常成熟,很多算法都已经被开发并集成到专门的数学软件,这些软件具有强大的数值计算功能,易学且具有开放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MATLAB软件。

在实验课程里,我们使用MATLAB软件实现理论课中所有的算法。包括插值,数值微分,数值积分,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非线性方程求根,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法,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计算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法等。另外我们还补充介绍MATLAB强大的图形展示功能,曲线拟合工具箱丰富的GUI界面以及非线性方程组求零点。实验课不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考虑估算山崖高度的问题,如图3所示。在考虑了空气阻力,反应时间,回声传播时间等因素之后,引导学生建立了如下数学模型,其中,,是未知数。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三元非线性方程组,Newton迭代法数值求解它需要初值,有些同学虽然会使用MATLAB求解方程组零点,但因为初值选取不好,一直找不到解。从这个实验,加深了学生对Newton迭代法严重依赖初值的理解。

最重要的是我们将MATLAB软件介绍给学生,引导他们入门,激发他们自己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自学MATLAB其他功能,熟练使用MATLAB解决各种计算问题。

4 改革作业模式,动手又动脑

作业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作业布置得不好会让学生更加讨厌这门课程,相反,作业布置得好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数值计算方法》教材和参考书都有很多题目可供学生练习,但是这些题目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很陈旧,题目的答案也很容易找到,学生大多彼此抄袭,敷衍了事,根本达不到预期的作业效果。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设计了形式和内容都很新颖的作业题。

例如,数值积分部分的作业题是发给每个人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卡片如图4所示,让他们分别用梯形公式,Simpson公式,复化梯形公式,复化Simpson公式计算其面积。作业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上交,作业内容包括设计算法,编写代码,图像展示数值结果,估计误差。由于每个人的卡片不同,坚决杜绝了作业抄袭的现象。另外由于形式新颖,且需要动手测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小二乘拟合部分的作业是六个小组共享数据,每个学生用所有数据拟合三次多项式估计10:05的气温。

通过这样形式新颖的作业,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反响良好,得到了很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5 将数模思想贯穿整个教学,鼓励学生参加数模竞赛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理论性较强,背景知识较少,在授课过程中我们着重加强背景知识的介绍,精选教学实例,将数学建模思想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数值求解,结果展示,误差分析,力求完整的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数学建模竞赛,网络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建议每个学生毕业前都要至少参加一次数学建模竞赛。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学生更加认可了《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的重要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模式

《数值计算方法》课程理论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由于《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涉及较多的概念、公式和定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算法推导、理论分析等方面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受和思考数学逻辑的过程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加深对数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和思维能力。而在讲述背景知识,算法的应用,算法的程序实现的时候最好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所以,我们认为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传统教学中穿插使用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7 结束语

我们在《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方面作了以上的探索和尝试,但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工程,我们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张韵华,奚梅成,陈效群.数值计算方法与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 杨韧,张志让 《微分方程数值解》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11,27(4):19-22.

[3] 张韵华,陈效群.数值计算方法课程改革初步[J].大学数学,2003,19(3) 23-26

第9篇:教学改革方法范文

关键词:计算方法;教学改革;工程计算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59-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科学计算已成为继理论分析、实验研究之后的第三种科学研究手段, 而科学计算的核心是计算方法。计算方法作为数学理论与工程应用之间的一个“桥梁”,在很多学科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很多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必修或选修的基础课程。计算方法课程研究借助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理论,与其他传统的数学课程相比,它更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更注重算法思想及与工程实际的结合,从这个角度而言,它的教学应当与应用密切联系。

针对本科学生的计算方法课程,又名数值分析或数值计算方法, 其主要内容包括非线性方程求根、插值与拟合、数值微分与数值积分、常微分方程数值解和线性方程组的求解等。计算方法课程的选修课程是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等,同时该课程还要求学生至少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例如C语言或Matlab等。

计算方法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方法性和实

用性。计算方法中涉及的大多数理论是在高等数学中学过的内容,但是它更注重怎样运用这些理论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理论本身。因此,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的理解和认识,例如泰勒展开、微分中值定理和拉格朗日余项定理等。(2)计算公式较多且难记,尤其一些误差分析的公式。(3)注重对计算机的使用,许多问题必须在计算机上才能实现。针对这些特点以及目前的课时安排,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计算方法课程教学质量以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满堂灌”和学生死记硬背的“教”与“学”的方式,解决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之间比例失衡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计算方法课程所面临的挑战,也是计算方法课程组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

中国计量学院目前开设的计算方法课程面向测控技术与仪器、热能与动力工程、工程力学和安全工程等工科专业的大三学生,学分2.0,共36学时,其中8学时为实验教学学时。结合本课题组多年的教学经验及改革尝试,本文主要阐述我们在计算方法课程上的一些思考和举措。

一、教学思想的更新――工程计算思想的提出

将计算方法简单地看作是在做数学练习题的想法是很片面的。计算方法不仅提供了利用计算机等工具近似求解数学问题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高等数学中相关内容的理解,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想。

计算方法课程的理论与方法有很广泛的工程背景,每一种方法都直接或间接与应用相关,这些方法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大多数是从工程应用中提出的。例如,实验数据处理、汽车船舶外型设计、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等问题中的插值与拟合,沙尘暴、空气污染物扩散模拟等问题中的线性方程组数值求解,“香蕉球”、“弧旋球”等趣味性研究的微分方程数值求解,化工过程软仪表构造中的非线性方程求根, 光学电压互感器中的数值积分等。因此,在学生的学习中确立工程思想至为重要,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且可以极大地改变他们对大学数学教育的看法。从计算方法的教学目的来看,这些想法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而且也是大学基础教育中所缺乏的,即让学生感受理论与实践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理论服务于实践以及理论到实践的回归过程。所以,在计算方法课程教学中强调问题的工程背景和工程计算思想,对学生有助于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确立工程计算思想,还希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不好倾向。如果学生以工程师的身份来面对一个计算问题,其投入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强于纯习题式训练。实现从学生到工程师角色的转变,从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从抽象学习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课题组追求的一个目标。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应用能力与计算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立足于目前开设课程的课时量以及面向学生的数学基础,重点针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及计算素质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举措。

1.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这主要体现在计算方法的核心思想,即离散、逼近、迭代和近似等思想。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往往来自于严密的数学定理和定律,而实际问题一般比较复杂,无法直接套用理论,因此从严密的理论到实际应用需要一些“折中”和“妥协”,这就常常会有连续问题离散化,用已知的简单函数逼近未知函数,远离精确值的猜想逐渐迭代至精确值等。无论哪一种“妥协”的结果,都是一种近似的过程,因此误差思想必须始终贯穿。对这些核心思想的领会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也使学生对计算方法课程的作用和任务有更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了解“理论”和“实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多媒体教学内容的更新。多媒体手段可加大课堂信息量,能挖掘出“黑板”达不到的直观、动态效果, 使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形象化、生动化,将学生带入模拟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一方面通过图像和视频方式,增加相关的科研与工程背景介绍,尤其是教师自身的科研和工程经验,引导学生以科研工作者或工程师的角色进入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处理,通过一些图形或动画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拉格朗日插值余项定理、样条插值曲线和欧拉方法等准确直观地演示在屏幕上,帮助学生克服对公式的畏难及厌烦心理,从对结果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方法和理论的理性认识。

3.新概念和新方法的引入。例如汽车设计中的

Bezier曲线、Google的云计算、GPU计算等,通过这些新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发展,突破传统计算方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赋予计算方法课程以持久的生命力和魅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鼓励学生掌握一种先进的计算软件(工具), 如Matlab, Mathematic或Maple等。通过自己编程实现算法往往会纠缠于编程语言的语法问题,其结果使得学生缺乏耐心和信心。面对计算科学的发展,计算方法课程应改革过去重点面向编程语言的做法,将学生的角色从原来的“程序员”改变为“工程师”,注重培养应用计算工具的能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先进的面向科学计算与工程计算的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利用Matlab 等软件的强大的计算功能和图形处理功能,使得抽象复杂的定义、概念及算法简单化、清晰化,使得计算结果“可视化”。这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素养。各种算法的构造过程都体现了如何从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出发, 用化繁为简、以直代曲、化连续为离散、逐步校正、无限逼近等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 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计算素质的范例。教学中应渐进地、系统地传授其基本思想、原理和方法,尽量简化理论推导过程,注意由浅入深,有详有略。

三、实验内容的革新――工程背景下的“计算”

实验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基本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设计一定数量的工程计算实例,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学生应用具体算法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的改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实验题目的选择。题目的恰当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一般来说,实验题目如果略去实际工程背景,仅仅给出数学公式和方程,很难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实验题目应当尽可能提取自教师自身的科研工作或工程项目,可以将项目中的一些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并与计算方法的课程内容结合布置下去。例如“微流体纳米颗粒的电动力学研究”研究项目中的颗粒运动可以简化为微分方程的求解,流体运动可以简化为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超常颗粒多相流动力学模型”项目中的颗粒的布朗运动可以分解出非线性方程求根、多项式拟合和数值积分等三个问题,学生在进行这些计算的实验中实际上已经参与了教师的科研和工程项目,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荣誉感,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科研活动。

2.以团队形式完成实验,三人为一组,明确分工,注重合作与协调,强化实验的流程,即实际问题数学模型算法选择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答辩的形式考查实验完成情况,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展示工作成果的舞台,能起到增强学生责任感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大美,谢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算方法课程改革

[J].中国大学教学,2007,(4).

[2]陈焕祯,姜子文,刘尊东.计算方法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

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

[3]孙亮.数值分析方法课程的特点与思想[J].工科数学,

2002,(1).

[4]冯秀芳.对提高“数值分析”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与实践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

[5]杨芳.学习动机的激发与课堂教学的优化[J].中国教育

学刊,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