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安全意识的内涵范文

安全意识的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安全意识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安全意识的内涵

第1篇:安全意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安全素质;存在问题;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70-03

一、培养高职学生的安全素质的必要性

1.社会环境复杂,影响高职院校安全稳定的因素增多。近年来,在管理体制改革、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我国高职院校得到了长足发展。过去较为封闭的办学方式正在逐步走向开放,在校学生的身心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活动也不再仅仅限于学校这个象牙塔,而是与社会更加深入地接触和融合。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职学生获得信息的路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容易受到多元化思想的影响。这些发展现状使得影响高职院校安全稳定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导致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除了加强校园的安全管理,更应该从源头抓起,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本身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培养。

2.培养高职学生的安全素质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要求。培养高职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也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院校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学生毕业之后大都直接成为工作一线的新员工,而统计表明,新员工恰恰是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群体。因此使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就获得全方面的安全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高职学生个人而言,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不仅可以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减少安全问题方面的困扰,同时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步入社会后,同样将会受益终生。

二、高职学生安全意识的内涵及安全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正处在身心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影响到学生安全的因素也很多,安全意识培养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我们将高职学生安全意识的内涵分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安全习惯、安全风险意识、安全技能与心理安全。

1.安全习惯的内涵以及安全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安全习惯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保证个人与环境安全的良好习惯。高职学生大都刚刚脱离家长的照顾,开始逐步走向独立的生活,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安全习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穿越马路走人行横道,下楼梯不拥挤,宿舍内不适用蚊香与大功率电器,离开宿舍必须锁门,进入工地必戴安全帽等等。事实证明,学校的诸多安全事故的起因,多是因为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学生往往对这些重要的习惯较为忽视,或者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一次两次没有关系,殊不知,习惯的养成正在于平日的积累。安全事故的发生,看似是偶然,实则是平时对于安全问题麻痹大意,没有养成安全习惯的必然后果。

2.安全风险意识的内涵及安全风险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安全风险意识是指学生对于所处环境与所做行为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的意识。安全风险意识与安全习惯紧密相关,安全风险意识不足是导致学生日常生活不注意安全习惯养成的内在因素。很多刚入学的新生常常发生在操场上丢失钱包、手机等贵重物品的情况,问题就在于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贵重物品丢失风险的存在。此外,随着年龄增长,高职学生与社会接触越来越深入,但思想较为单纯,对社会上潜在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就直接导致高职学生上当受骗的情况时有发生。

3.安全技能的内涵及安全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安全技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应对安全事故的自我保护、逃生、救灾等技能,该类技能每个在校学生都应该进行相应的学习和训练;二是行业安全技能,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行业安全技能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一门受益终身的技能必修课。但是目前对于安全技能而言,一方面高职院校往往对缺乏较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安全技能的学习也常常应付了事。例如对于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很多高职院校停留在纸面的教育,学生们也没有接触过灭火器,当真正遇到火情时,很多学生无法正确使用灭火设备,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行业安全技能也往往是在学生从事生产实习时授课教师加以口头强调,而缺少对学生足够的系统训练。

4.心理安全的内涵及心理安全培养存在的问题。心理安全是指学生处于一个安全的积极的心理状态。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在宝贵的几年时间里得到初步建立。而在这个阶段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又恰恰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状态,人际关系、学业压力、感情问题、经济支持等等问题蜂拥而至,这些都导致了近些年校园学生心理问题、群体打架事件甚至是学生自杀等频发。此外,来自社会或网络上复杂的多元文化的影响又对学生心理安全增加了复杂因素。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队伍也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健康的培养,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安全的培养仍然任重道远。

三、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培养的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的培养得到了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多方面的重视,但是加强学生安全意识培养需要切实可行的对策。现在高职学生安全教育主要方式是电视、广播、安全知识讲座以及传达上级文件与安排等,效果并不明显,不少高职院校也在积极开展与安全素质相关的训练与课程计划,但也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教育的体系。本文根据上述对高职学生安全意识的内涵与存在问题的分析,给出相应的安全意识培养的策略和建议。

1.强化安全风险意识,规范日常行为,全方面促进安全习惯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是学生安全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习惯的养成依赖于日常行为的规范,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所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只有日常行为的点滴积累,才能养成受益终身的习惯。从内因上来说,习惯的养成首先依赖于学生安全风险意识的增强,只有个人意识到不良行为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才能主动去避免,进而形成习惯,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常见安全风险的教育力度,结合案例等通过多渠道多方位提升学生对安全风险的认识。而从外因上来讲,学生早期的行为规范有赖于外部合理的监督,学校应对重要的安全习惯通过规范明确列出,并建立一个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监督机制,以促进学生良好安全习惯的养成。

2.将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化实效化,并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安全技能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尤其重要。现有的老师照本宣科的讲座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参与度低,效果差。高职院校应将安全技能训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条件地列入教学计划,甚至提升成为一门专业必修课,使训练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同时授课方式应结合案例教学与模拟演习,使学生切实获得安全技能的训练。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灾害中,四川安县桑枣中学2200多名学生创造了无一人伤亡的奇迹。究其原因,正是叶志平校长坚持每季度组织师生进行真刀真枪的紧急疏散演习,使学生切实掌握了地震逃生的安全技能。应该注意的是,通过模拟演习与案例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在平时获得面临突况时宝贵的处理经验,这些经验和扎实的安全技能能够帮助学生面临紧急状况时持有沉着冷静的心理状态,这是采用机械的安全技能授课或者安全知识讲座方式无法达到的。

3.积极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环境对人的意识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要在高职院校度过人生中三年宝贵时间的高职学生而言,校园文化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将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可结合社团组织开展安全文化月、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定期邀请消防、安全保卫等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讲座等,多方位、多渠道地营造安全文化氛围。特别是对于学生的心理安全,良好的文化氛围、积极阳光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是学生摆脱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克服不良心理状态重要推动力。此外,应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安全素质培养。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学生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只有辅导员具备了足够的安全素质,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安全指导,也更有利于建设完整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总之,高职院校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就获得全方面的安全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平时的教育中,强化学生安全风险意识,规范日常行为,全方面促进安全习惯养成,并将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化实效化,积极开展案例教学,还要积极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减少安全问题方面的困扰,同时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步入社会后,同样将会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杨得志.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黄胜泉.大学生安全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应对突发事件知识读本》编写组.应对突发事件知识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4]薛立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探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第2篇:安全意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安全意识 防护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建设日趋完善,并逐渐向一个开放型的教学、科研、生产等多元化的社会机构发展。高校管理方式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和自我防护能力薄弱问题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稳定和谐。因此,只有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的现状,研究和探索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对策,才能确保学校的稳定和谐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基本情况

为掌握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防护现状,2016年6月,我们对陕西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分年级进行了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调查,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86份。问卷主要对学生自我安全意识评价、消防安全意识、防盗意识、自我防范意识、食品安全意识、防骗意识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统计。调查结果如下:

(一)自我安全意识评价。

从性别来看,结果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中有47%的人认为自己的安全意识好,但女生仅有36%,另有51%的女生认为自己的安全意识一般。女生对自己安全意识的评价低于男生对自己安全意识的评价。

(二)消防安全意识。

从针对“你是否知道安全出口”这一问题的回答来看,有52%的男生表示知道安全出口的位置,女生仅有41%,有近59%的女生不知道安全出口的位置。男生较女生对安全出口更加了解。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男生和女生,都无人选择“不关心”这一选项。这表明导致一些同学不知道安全出口的原因并非仅仅是主观原因,还有安全出口标志不明确等因素的影响。在使用大功率电器的问题上,很多同学都在使用,其中女生选择“不用”的要少于男生。

(三)防盗意识。

在防盗方面,同学们都具备基本的防盗常识。有80%的同学都知道在离开寝室外出前需要锁门以防陌生人进入。在选择密码的问题上,有70%的同学会选择随机数字这类保密性较高的数字作为自己的密码,但仍有部分同学会选择自己的生日或学号作为密码。

(四)自我防范意识。

在面对深夜来访者的做法中,男生女生中有70%的同学对来访者有所戒备,表明大家对陌生人的来访是有自我防范意识的。但在处理突况方面,65%的同学在处理方法上仍有欠妥。

(五)食品安全意识。

大家对食品安全有足够的注意,在对待过期食品这种基本问题上,绝大多数同学会选择“坚决不吃”,有个别同学会选择试着吃一下,有近20%的学生选择买食品时不看生产日期。

(六)防骗意识。

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大学生防骗意识较强,但还有部分学生防骗能力较差。在受骗后做出的反应上,选择报案的同学较少,具体为男生40%,女生32%,大多数同学会选择告诫其他同学而不去报案。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总体较薄弱,女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比男生薄弱,并呈现从低年级向高年级逐渐递增的趋势,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学校园安全教育的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得到逐渐提升。

二、造成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

(一)心理不成熟,法律意识淡薄,缺乏社会经验。

从自身内因来分析,大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心理成熟滞后,个性趋向定型,但可塑性大,有人生观不明确、做事麻痹大意、法制观念淡薄、遇事容易冲动、欠思考,社交需求强烈,但经验不足等特点。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必然面临诸多安全问题的困惑。同时,很多大学生根本不懂法律,不知道将法律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社会实践当中,指导其实践。这就造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存在法律盲区,法制观念极为淡薄。还有很多大学生因在校学习生活单调,缺乏社会经验和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做事考虑甚少或者不考虑,急于求成,缺少最基本的判断能力,导致自己不安全或他人不安全。

(二) 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深入。

很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过现金被盗、银行卡密码泄露、贵重物品被盗等情况,还有很多大学生经历过中奖、父母住院要医药费、网上同学借钱等钱财被骗,遇到歹徒抢劫不知所措等情形。造成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家庭对学生的过度溺爱与保护。当今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大人们的宠爱之下,这就使得学生不能独立处理问题而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是学校重视安全知识传授,忽视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培养。由于对安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清,许多学校以校园安全管理代替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教育,为数不多的安全教育课和安全教育活动也是以安全知识的传授为目标,忽视了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和安全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校得到最多的教育是哪些不许做,而如何应对安全问题知之甚少。这两方面原因构成了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薄弱的重要因素。

(三) 社会消极因素的诱惑。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在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各种腐朽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一切向钱看”的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对于涉世不深、阅历不广、良莠不分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有的学生经不起诱惑,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些腐朽观念,无法用心读书,一心只想着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好高骛远、贪图享乐,从贪小便宜、小偷小摸到大肆行窃,害人害己,危害社会,堕落成社会的罪人。还有些学生奉行“青春不美,死了后悔”的人生哲学,在这些思想的支配下,很快走向堕落。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薄弱的因素。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一)学校是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的主阵地。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定期对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加强教育。同时,学校要做好宣传教育,开展各种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的活动,熏陶学生,定期对学生的各种心理矛盾进行疏导,给予学生帮助和解答,给他们正确的建议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家庭是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的示范岗。

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的提升并非学校一家的事,家庭对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要告诉给孩子一些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基本的安全常识,如行走常识、骑车常识、乘车常识、防诈骗等。同时,家长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表现是孩子的榜样。一些家长本身没有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如送孩子上学,带孩子闯红灯。家庭教育的特点就在于感化、示范和熏陶。孩子的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生活教材,在安全教育方面,父母同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三)政府及社会是提升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的航母。

学校是公益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要正确使用公权,加大履行维护对学校安全的责任,尤其要重视校园周边安全环境的治理,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周边易发生的学生安全问题更多,学校很难处置,必须依靠政府处理和严厉执法才能保障学生、学校的安全。近年来,由社会各界组织的校车安全管理、网络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消防安全进校园等活动,就是学校、家庭力量所无法企及的,在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是评价大学生安全教育程度的重要尺度,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稳定与和谐,如果不高度重视,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胡艳杰.浅谈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2]张仁民.加强管理与教育 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S1).

第3篇:安全意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 物业管理;安全;文化

一、企业安全文化概述

安全文化是企业在不断的生产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或特意塑造的让所有员工能理解、遵守的,具有保证企业安全问题的意识、企业安全行为对员工安全问题能够进行保障并有一定的安全管理规范。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它可以分为安全精神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安全精神文化一般是指符合人性化的思想,如在生产中用到的安全技术、在实验中安全的进行研究、在管理上具有安全的意识等。安全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上因迫于劳动、创新、学习等需要而发明并运用的所有对人类身心安全有效的物品及工具的总和。通常情况下,安全精神文化属于内在表现文化。 而安全物质文化是否丰富决定着安全文化水平的高低,它属于外在表现文化。

二、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及必要性

软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可以运用到管理企业的安全文化,这种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全体人员树立现代化安全意识。只有将企业全体人员培训养成怀有现代安全文化知识的工作者,才能使安全文化与企业现代化管理更好的结合,与企业管理内部机制更好的融为一体,使企业更加顺利的向前发展。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直接的决定性因素,员工对企业安全文化的认知影响着其对安全意识的培养,员工本身对安全文化的态度和企业对安全文化的构建的相结合,才能做到真正的做到企业安全。因此,企业应通过教育、宣传以及奖惩等手段,逐步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提高安全意识和文化,从而使员工主动的感受到企业存在的安全感。

三、物业管理中的安全文化建设途径与措施

3.1物业公司决策层要牢固树立安全文化观

物业公司若想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需要在高文化素质的物业公司决策层上才能得以保证,安全文化的培养直接制约着员工生命安全,因此它直接影响物业公司的整体形象。物业公司决策层的安全文化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

3.1.1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思想道德观

统计资料表面有超过80%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因此在物业管理中需要充分因日安全道德观来加强对人为因素的限制。

3.1.2树立预防为主的科学发展观

在物业公司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决策层应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进行,不管什么坏事情不发生最好,一旦发生会措手不及,因此,事情发生前应当提前进行预防。在事故发生的背后,有很多是因为一时疏忽、滥用职责所导致,又有很多是因为企业没树立好员工的安全意识。

3.2规范管理层的行为,全面提高管理层的安全素质

决策层的安全文化如何建设,应成为物业公司培养安全意识的重要过程,物业公司应将安全问题视为重点,全面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3.2.1要认真掌握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根据相关的理论对安全生产进行合理的制度规划,明确物业公司的操作章程并在其执行过程中积极的引入监督与完善机制。使其既符合国家的法律规章的要求,又符合人们对安全物业的期望。

3.2.2管理层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安全管理技能

物业公司在建设安全文化的过程中,管理层应将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相结合、与销售业绩相结合、与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相结合。而不能单独的建设安全文化,否则极易使员工将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完全区别对待。

3.2.3推动员工安全价值观的建立

企业安全文化应是企业每个人员都应该具备掌握的,物业公司应站在员工的角度去引导所有员工积极参与到安全文化的培训中。这就需要企业安全文化管理层发挥其作用,通过建设一系列以安全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来创造安全文化环境、强化法制观念意识,使物业公司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

3.3全面提高物业公司操作层的安全文化素质

在经过10年的长足发展,当今时代物业市场的竞争已经逐步跨入了品牌竞争时代。由于物业公司有其自身独特的服务特点,要想使自身具备更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就必须借助企业文化的宣扬来加强自身品牌的建设,而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3.1加强教育、培训、引导,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

安全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安全伴随着我们一生。在物业公司员工的安全素质是物业安全文化的内涵之一,因此物业员工的安全意识,除了需要社会和物业公司助之外,还需要家庭的协助。

3.3.2开展积极的宣传教育,实现员工超越自我的安全意识

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样,我们可以把员工的安全素质划分为:安全的无意识、体制约束下的安全意识、自我的不可控安全意识、自我的可控安全意识和超越自我的安全意识这五个层次。

参考文献

[1]丁维法,赵世崇.全面提高安全文化素质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J].建筑安全.2002(09)

[2]赵铁锤.推进安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为安全生产提供强大的舆论氛围和智力支持[J].现代职业安全.2003(12)

[3]孙斌.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04)

[4]李文华.浅谈石油企业的安全文化素质[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

作者简介:李巍,男,(1967.12-),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华北油田二连分公司锡林矿管站

第4篇:安全意识的内涵范文

1、不违章作业;违章是事故的前奏,事故是违章的结果。嫌麻烦,图省心,省力气,抢速度,终将酿大祸。违章不除,事故难绝。

2、提高安全意识;安全意识的提高就是安全事故的降低,加强安全意识、明确不安全隐患、熟知并落实安全操作规程是消除安全事故发生的不二法门。

3、履行安全操作规程;坚决履行安全操作规程,绝不玩忽懈怠、绝不麻痹大意、坚决正确使用劳保用品与安全防护用品。

4、真正做到“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这"三不伤害"始终是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基本内涵。

第5篇:安全意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管理;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生产

中图分类号:C97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22-02

一、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

企业安全文化,它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且又为全体职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是一种企业安全进取精神。建立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是企业的安全生产奋斗目标。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主要表现为企业的安全氛围、安全理念,员工的安全意识。

二、完善安全管理体制,提升安全管理能力。

电网安全稳定是公司的生命线,贯彻落实“南网方略”,公司围绕“三个体系一个机制”逐步完善安全管理体制。安全生产实行标本兼治,考核有依据、奖惩有标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体系以各级行政正职为安全第一责任人;以安全风险共担为原则,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奖惩分明;在基层班组安全管理中强化“在现场人人都是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观念。为促进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公司组织安全生产会议:部门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每年开展一次安全大讨论;班组每周开展一次安全活动;督促落实安全生产措施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协调布置下一步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公司的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安监部,生产部门配置安全专责,班组设有安全员,层层把关,及时发现有违章作业和不安全生产因素,并及时制止向上级汇报。

开展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性评价工作(简称安评),它是综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方法,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认系统发生危险可能性及严重程度,提出必要的控制措施,减少和避免事故的发生。它是电力企业采取超前控制措施的重要方法之一。安评分为班组自查、部门自查、市局自查和专家查评。班组建立安评检查问题整改台帐,对整改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协调解决。实践证明:安评工作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公司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体现为绩效激励与薪酬挂钩。安全生产在绩效重要考核指标中权重最大。不发生人身、电网、设备事故做为绩效考核的重要考核指标之首。从而激发了基层员工在安全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安全工作做为考核干部的主要指标,实施“安全一票否决制”,发生事故的部门对负主要责任的干部免职。

制定南网安全生产工作奖惩等规定,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做到奖惩分明。将自觉培养安全意识与自身效益挂钩,创新采取风险抵押金考核、对在安全生产现场中预防事故发生,发现设备缺陷、人员违章现象的个人予以奖励等一系列举措。对发生事故的责任人予以惩罚。在班组,公司对千次操作无差错、百次无差错工作票的员工予以奖励。

三、强化员工安全意识

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人,具体体现在人的安全意识、工作责任感、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防护能力上。其中,安全意识尤其重要,安全意识的强弱对安全生产有直接的影响。因为电力设备的缺陷、作业环境中的事故隐患,归根到底要依靠人及时发现和处理,而人的行为又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安全意识强的人,必然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正确地作业;反之,安全意识淡薄的人,则往往忽视安全、违章作业,导致事故的发生,必须把培养职工树立牢固安全意识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环节来抓。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的生命安全,加强安全文化理念的宣传,使员工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形成自我安全意识和环境氛围;同时,要加强安全知识、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宣传,使“严守规程”成为全体员工的基本素养,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成为每个电力员工在安全生产上的基本理念。从强化培训入手,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岗位练兵,抓落实,提高现场技能的安全培训上。公司设有仿真培训电教室,定期培训、考核生产一线的运行人员,提高安全技能水平。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最基本的组织,公司充分认识到提高安全的工作氛围应该以班组建设为基础。公司在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中开展了每年全员安全规程考试、“三种人”每月工作票考核、运行人员每月操作票考核、班组每周安全活动、技能比武、岗位练兵、持证上岗等一系列举措,定期举办专题学习班、现场设备讲解,每月技术问答等形式,注重职工的安全技能的提高和安全意识的培养。

南网公司将内部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及时通报,均对事故经过、发生原因、暴露问题和防范措施等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每年对事故通报进行汇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公司善于“借花献佛”,把兄弟单位的事故当成自己的事故来吸取教训。通过组织员工认真学习事故通报,结合自身实际,举一反三,对照检查,并制定落实防范措施。事故通报具有强烈的震撼力,用案例警示安全行为,为生产一线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提供鲜活教材,是治疗麻痹心理的一剂良药。利用每周一次的安全活动学习时间,剖析事故案例,对照规章找出事故中暴露的问题,比直接背诵规程的效果更好。为丰富安全文化内容,公司多次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以安全为主题的活动。表演类:参加“关爱生命、安全发展”安全生产文艺汇演,举办演讲赛、安全短语警句征集等。竞赛类:组织员工参加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安全生产征文竞赛、有奖征答等,促进相互学习,于竞赛中激发了员工抓安全工作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员工的安全认识,丰富和发展了安全文化内涵,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营造安全氛围,形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环境,建立起无时不在的、切实有效的企业安全文化场。

四、安全预防手段

预防事故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的形成产生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杜绝事故的发生。“南网方略”明确指出安全理念是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安全工作必须上下一心,采取先进、行之有效的安全预防手段。

结合安全生产的实际,在规范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层层创新安全管理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制定市局生产作业现场违章考核管理办法,变电站防违章细则等规定,进一步明确自身安全责任。重点加强变电站现场安全防控,对变电站重要工作做到有效监管,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市、县两级安监和调度部门图像监控系统,用先进的控制监视手段实施工作现场实时监控,安监人员对操作、检修、施工现场进行动态监督,注重在工作票执行期间的安全巡查和监管,抽查工作票等规范填写和执行情况,及时纠正现场违章,对违章行为和安全管理不到位的部门和责任人通报、考核。定期检查和完善变电站防止电气误操作闭锁系统,确保防误系统可靠,保障电网安全稳定。公司不定期开展防电气误操作闭锁管理专项督查活动,要求运行人员军事化操作,刚性执行规程制度。生产技术部门联合进行事故预演,制定防风防汛应急预案,进一步提高事故的防范和预控能力。危险点分析是现场预防事故的技术手段之一。由于危险点分析对象一般包括人、物和环境,所以从广义安全理论上来看在电力企业中每个岗位都存在危险点。因此危险点应定位到每个工作岗位和每个具体作业项目、作业流程,使每个作业人员都清楚工作步骤中哪里会出现何种危险、如何防范,并有针对性的对作业人员进行现场演示和操作训练,真正达到运用危险点定位分析及预控技术来规范作业程序,切实保证“零事故率”目标的实现。

第6篇:安全意识的内涵范文

关键词:信息安全;网络;意识

21世纪,是个信息膨胀的时代,较之以前人类所接触的信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明显感到信息充斥着整个社会。而我们的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转型期,如何在网络时代,快速的掌握自己需要的信息,摈弃无用甚至有害的信息,成为当今社会大家都思考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学生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们每每因为缺乏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而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情况时有发生,作为一名普通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虽然没有三头六臂,可以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但是日常课堂中多灌输安全意识还是可以做到的。

一、信息安全的概念

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首先要学生明白什么是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就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服务不中断。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即需保证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完整性、未授权拷贝和所寄生系统的安全性。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内部信息不受外部威胁,因此信息通常要加密。为保障信息安全,要求有信息源认证、访问控制,不能有非法软件驻留,不能有非法操作。

二、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

(一)中学生上网习惯调查分析

在我们几个信息技术教师从各个班级学生的抽样调查后,调查情况显示:从上网的目的来看,50%以上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联系朋友,20%左右的学生上网是为了玩网络游戏,10%左右的学生上网是为了阅读网络小说,还有剩下的不到一成的学生是为了查找资料。从上网的场所看,80%以上的学生在网吧上网,剩下的同学有些在家上网,有些在同学家上网。从交流的对象看,50%左右是和同学或认识的朋友交流,25%左右是与素未谋面的网友交流,剩下的选择为其他。对目前网络中部分不良现象所持态度(如在语音聊天室骂人等现象),60%左右的学生表示非常反感,20%的学生表示没什么而且很好玩,15%的学生表示别人骂所以我也骂。综合分析如下:不良上网习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欺骗恐吓行为。2.访问“不宜”网站。3.使用不文明语言进行网上交流。4.模仿“黑客”行为。

(二)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建立与培养

首先,知识层面的培养。在每届高一年级我们都组织学生学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信息科技课上开展“虚拟世界的现实思考”的讨论,使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意思,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同时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逐步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认识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伦理道德的基本内涵;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其次,学以致用层面的实践。结合课本,在全年级开展综合活动:“信息技术与社会问题辩论会”。通过参加这样一个辩论会,要求学生自觉拓展信息技术及安全方面的知识,同时提升综合活动能力。开展做一个“网络社会”的好学生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危害,掌握有关网络道德规范的知识,掌握一些国内外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存在的消极因素,学会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增强在网络交流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争做“网络社会”的好学生。

最后,案例分析,用事实说话。通过身边的实际案例,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学生知道他们这些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处在转型期,缺乏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后果,就是经网络中形形的不良诱惑,容易造成一些惨剧的发生,同时造成人格上的扭曲,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加强宣传力度,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的树立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第7篇:安全意识的内涵范文

摘 要 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学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然后对中学体育教学中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贯彻落实安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希望对提升中学体育安全教育的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 安全教育 体育教学 中学 对策建议

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导致体育教学的过程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和安全隐患,如果不对此加以重视,极易引发安全事故。安全事故一旦出现,不断无法完成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且还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学习积极性造成负面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对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安全教育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 中学体育教学中安全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安全教育指的是人类在活动的过程中预防自然危险、认为危险以及其他有害的危险因素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科学知识,是关注学生自然生命的健康与安全,并同时关注学生生存技能的培养和提升的知识内容体系。由此可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安全问题自觉和负责的态度,能够让学生掌握如何认识和评价生活环境中危险的或者有害的因素,并能据此有针对性的选择正确的防御措施或在危险出现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消除、降低不良后果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体育活动自身内在的规律决定了体育教学中出现伤害事故的几率要比其它文化课教学高的多。而且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时,不可避免的要开展一些危险性较大的课程,例如:标枪、铅球等。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大大降低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发生几率,是对中学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也是提升体育教学成效的重要方式。

二、 中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出现伤害事故的原因十分多样,但是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意识类和能力类。因意识类原因导致的伤害事故,十分常见,例如:在集体项目中运动过于激烈,只顾输赢,不注意安全;在投掷类项目中,只顾围观,不注意安全界限等等,这类伤害事故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差造成的。因能力类原因导致的伤害事故,多出现在体育动作教学或者体能锻炼的过程中,例如:在体育动作教学的过程中动作要领不对;或者保护操作技能不到位等引发的伤害等。这种伤害事故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体育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三、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贯彻落实安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 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工作,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虽然体育任课教师和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两者都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因此,体育任课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样重要。所以,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不但本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而且同时还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安全意识。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但不能有任何弱化,还要进一步的加强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达到这个效果,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安全教育的宣传与讲授工作,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 重视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

多数体育教学活动需要在室外开展,活动的场地比较大,参加的人数也比较多,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不止涉及一个活动项目,因此,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或者干扰,而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汇中,一定要重视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认真备课、科学的安排体育课的课程表、提前对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使用做出统筹安排,尽量避免不同班级、不同体育教学项目之间的互相干扰,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体育伤害事故的出现几率。

除此之外,体育任课教师还应向学生明确宣布和讲解课堂活动要求,让学生明显活动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的动作和行为,并时刻监督学生对纪律要求的遵守情况,提高学生遵守课堂记录和要求的自觉性,以保障体育教学活动有组织、有纪律的高效进行。

(三) 建立完善可行的体育课教学常规

体育课教学常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遵守的规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则之一,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以及安全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中学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也不例外,要想针对中学生开展高效的安全教育,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完善可行的体育课教学常规。要建立一套完善可行的体育课教学常规,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落实考勤制度,杜绝无故旷课、请假等现象。其次,注意关注学生的运动着装。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应要求学生穿运动服,并且不能佩戴胸针等饰品,不能带有锋利的硬物。第三,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一定要充分。教学活动开始时的准备活动与教学活动结束后的整理放松活动都要科学充分,切忌虎头蛇尾。第四,在开展投掷类等危险性较大的体育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教学程序和教学原则,以保障教学顺利进行。除以上几点之外,在体育教学中需要遵守的规范还有许多细节性的内容,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善于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斐.如何有效预防体育教学中意外事故的发生[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4).

[2] 王忠礼,刘国忠.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预防[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2).

第8篇:安全意识的内涵范文

1、组织保证

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创造条件;车间领导要大力支持,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安全部门要具体指导,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提供帮助。要从组织上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

2、素材源泉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搞好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班组不仅是完成任务的实体,也是孕育企业文化的细胞。班组成员在实际操作中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亲身感悟、点滴体会是形成班组安全文化的素材与源泉。

3、个性特征

班组安全文化建设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普遍的实践性、科学的指导性,朴素实在、可塑性大、前瞻性强,带有良好的希望和祝愿,可具有较高的法律、学术、技术水准,能体现班组成员的文化、技术水平、安全意识,反映班组的工作性质、个性特征。

4、形成理念

班组安全文化建设是通过动员全班人人讲、个个想、说身边的人、写身边的事、开展安全评估、安全征文、安全演讲、危险点排查、事故原因分析、生命价值研讨等形式,让班员认清安全源于警惕、事故出于麻痹,认识到发生事故对己、对人、对家庭、对企业、对国家不利的道理,不断由浅入深形成安全文化理念。

5、丰富内涵

在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中,班长要因势利导、画龙点晴、善于总结,从班员的发言、心得、演讲、感慨、班组安全记录、报刊、通报、上级指示精神、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法规中引摘核心内容,结合班组实际不断丰富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6、提炼结晶

班组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安全文化是班组安全文化的集中体现。在班组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中,班长要注意把班员抒发的安全文化豪情、事故分析得出的原因、挖掘意识收到的成果、总结利弊得到的启示和经验,通过归纳提炼为班组安全文化理念的结晶。

7、强化意识

班长要在实际工作中细心观察班员的动感激情,注意从动感上寻思、伤感上找源,紧紧抓住班员操作结束一回到班组就情不自禁所说的“吃一惊”、“吓―跳”、“乖乖吓死人”、“不是安全帽小命就送掉”等忏悔中查根追源,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在引导班员吸取教训、制定防范措施的基础上,按照短、明、快的要求形成班组安全文化格言、警句、诗歌、顺口溜,绘制班组安全标志、图案强化班员的安全意识,形成安全文化理念,牢固构筑班员安全思想队线,实现班组安全目标。

第9篇:安全意识的内涵范文

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具有重要意义,是国家安全战略发展的需要,社会培养数字公民的需要,是高校安全教育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基于实证调研,提出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路径:一是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融合;二是加强法律知识普及教育、道德意识培养,预防故意违规的信息安全行为;三是促进个人信息能力提升,强化被动、引导随意的信息安全行为;四是做好网络公民培养,提倡可控、鼓励建设性的信息安全行为养成。

【关键词】

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路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华东师范大学辅导员课题资助项目“‘数字原生代’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前言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设备的更新迭代带来了信息的快速传播,无论是一个状态的,还是一次信息的转发和评论,都会留下“痕迹”,瞬间可拷贝,即时就能大面积传播。作为庞大的互联网使用群体,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否能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数字化背景,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理解和剖析,论证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时代价值,结合对全国大学生群体进行实证调研,收集和分析反映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群体特征的数据,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动机相关理论,分别从网络安全意识树立、法律道德知识教育、个人信息能力提升、网络公民培养等四个层面理性探讨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重要意义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良好习惯的训练及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的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就是在信息数字化背景下,加强和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提升其信息处理能力,使信息安全行为要求成为自觉、稳定的行为习惯,信息安全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一)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国家安全战略发展的需要

信息安全是进入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以来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①信息安全关乎国家安全战略发展,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对一个国家很多领域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家安全,人人有责。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责无旁贷。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国家安全战略成功的需要。

(二)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高校安全教育的需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审视视角和展示平台,我们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到海量多样的资讯,但也暗藏许多隐忧。首先,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事件频繁发生。不少大学生看上了互联网金融“先消费,后付款”的美好条件,却掉入“高费贷”陷阱而投诉无门。其次,海量信息真伪难辨、良莠不齐。大学生网络交友被骗财骗色例子屡见不鲜,通过网络相关金融易或网上求职而发生的骗局数不胜数,给当事人乃至整个家庭都带来巨大的伤害。以上由网络安全引发的事件频频发生,给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三)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作为与手机网络科技发展共成长的一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潜移默化的受“屏幕”影响,他们利用网络收发电邮、查阅资料、即时通讯、休闲娱乐等,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来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扩展自己的交际圈。E-身份②于大学生而言极具诱惑力,网络能立即满足幻想,也保证匿名,会鼓励人们做出更自私、更鲁莽的行为;在网络上,我们可以重新创造自己,也有充分的自由,任意进行平常在阳光下会理智克制的某些事情。网络媒介所扮演的“双刃剑”角色逐步显现,搞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高校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四)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是培养数字公民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的培育。信息时代公民意识的培育,可以理解为数字公民的培养。在社会信息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大学生长期活跃在微博、论坛、网评等社交媒介中,可以更广泛、便捷、灵活地关心国家大事。但线上舆论中也会隐藏着一些过激情绪以及“”的苗头和倾向,通过一些幕后推手的控制,很容易诱发网络上的“”,从而违背大学生线上参政议政的初衷。加强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实现大学生在数字时代享有“线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信息安全意识的支配下,发表合适的评论,做出法律允许、符合道德的行为,线上线下共同维护国家利益。

二、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理论依据

当前,网络环境复杂多变,互联网设备更新迅速,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促进信息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的极大诉求。由于个体的上网行为和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并非与生俱来,具有极大可塑性,因此行为养成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具备可控的信息安全行为和形成具有良好信息处理能力。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大学生信息安全认识教育的延续和深化。大学生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因素。行为是行动的一种方式,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大学生的信息行为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而是有一定的起因,受动机激励,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习惯则是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通过信息安全意识教育,经由感性实践体验——理性认知肯定——理性指导下行为实践养成。该行为习惯养成过程是需要在制度规范中强制完成的,并随之形成正确的信息安全行为观念。行为养成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应用信息安全观念调节自身的信息需求和矫正不安全的信息行为,从而自觉地履行信息安全法制规范。经过反复的行为实践,养成自觉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因此,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养成具有实践性、适应性、反复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同时需符合一般的心理过程和学习规律。个体心理过程包含知情意三个部分,具体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③认知心理学进一步指出,人的情感和行为受他们对事件的知觉影响,这种影响不是取决于他个人的感觉而是取决于人们自身构筑的情境。④也就是说,人们的感受和行为取决于人们对情境的解释,与情境本身无关。此外,在学习情景中所涉及的真实物体和事件的认识会受到人们先前知识经验的影响。⑤在诸多经典文献中提到最多的用户信息安全行为关键影响因素是网络安全意识。大多文献普遍认为,在用户面对客观存在的风险缺乏必要的反应情境下,要求用户主动采取相应的信息安全保护措施,是违背意识决定行为这一客观规律的。⑥意识是神经网络(与意识密切相关)通过允许更多的知识资源去参与内在决策,来协助实现将表征内化的过程。意识是提取、传播和交流信息以及进行整体协调和控制的工具。⑦个体的感受和行为取决于人们对事件的看法,而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由意识控制。因此在开展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注网络安全意识的树立。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要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需要促使大学生意识到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在情感上意识到需要投入行为实践,主动辨别“随意行为”的合法性,确定安全的行为养成目标,剔除不合法的“随意行为”,产生新的有效的信息安全行为,通过内外部的刺激,使新行为能够持续重复发生直到行为自动化,才能形成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信息安全观。其次,建立一个巩固和发展内化的过程,注重将思想上的“认知”和现实中的“践行”并举同行,让学生在构建积累信息安全知识的同时付诸实践,将信息安全的随意行为和被动的行为转化为固定的可控的信息安全行为。一方面,促进大学生将习得的信息安全知识和技能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践行;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践行中领悟知识内涵,感受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对生活带来的改善。通过“认知”和“实践”相辅相成,将行为养成教育的效果最大化,使得大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并内化为长期稳定的行为方式。最后,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和引导大学生以信息安全观为指导,形成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信息安全行为。

三、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有效路径

根据调查,有65.94%的大学生通过电视、网络媒体等了解网络安全知识,43.62%的大学生是通过学校辅导员老师的提醒获得相关知识,可见网络媒体是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主要载体,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重要力量。由于用户信息安全行为是复杂动态的,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因此以网络媒体为主,其他媒体为辅,依托高校学工部门和辅导员队伍,多维并举,分别从意识加强、法律制度培养、个人信息能力提升、网络公民培养等开展诸多干预措施,实现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融合

第一,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生在享受网络中各种免费福利诱惑的同时,表现出信息安全意识薄弱,个人隐私信息保护不够,互联网行为习惯不良。如不经常更换登录密码、不安全网上支付行为(80%),在使用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时在朋友圈晒含个人隐私的信息(46.81%),甚至发送含个人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等关键性的信息(9.40%)。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是信息安全行为养成的前提。此外,大学生需要形成良好的联网行为习惯。比如,养成使用和定期更换密码的习惯;联网时涉及填写个人信息、网络金融交易的,要仔细检查分辨,杜绝不安全支付;在新媒体朋友圈中晒照片晒、发个人动态的时候要注意保护自身的隐私信息不泄露。第二,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融合。近年来从多次政府工作报告,到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再到将每年4月15日确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都表明国家高度重视和关注信息安全和网络空间安全。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大学生对于有明显损害党和国家利益相关消息,表现出较好的态度和一定的国家安全意识。大学生看了有损或者诋毁党和国家利益相关消息会觉得反感(49.33%),会采取直接忽略、取消关注或者屏蔽好友、对公众号进行投诉、对转发的朋友进行友善提醒等行为。因此,在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教育中应当加强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的融合,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国家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关系的辩论赛等手段,将国家信息安全、网络空间安全意识教育融入到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中,促使大学生以理性的国家安全观来指导信息更新行为。

(二)加强法律知识普及、道德意识培养,预防故意违规信息安全行为

第一,加强相关法律宣传教育,规范个人信息安全行为。自1994年-2006年,我国出台信息安全法的相关法规主要有八部⑧,但调查显示,97.31%的大学生不熟悉我国网络安全相关法律,大学生对信息安全相关法规的了解比较欠缺。信息安全行为养成和信息安全观的形成需要法制规范作为保障。高校要利用网络媒介优势,选择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与有时效性和创新性的方式结合起来,通过典型案例图片和视频,加深大学生对信息安全隐患和危险的警觉性、敏感性,使大学生对信息安全概念转化为具有能动性的自觉的信息安全观,从而理性规约大学生网络行为。第二,营造线上道德舆论氛围,预防网上违规行为萌芽。在“大学生对使用网络上的相关文字、图片等信息的理解”调查中发现,“认为随意粘贴复制网络上的信息不可取,有剽窃嫌疑”的大学生占到21.48%,34.06%在复制粘贴时候,会有意识的标注该信息出处和来源,还有将近一半的人选择了“非常方便,复制粘贴就能用”或“我认为只要将网络上的信息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那就是我的成果”。网络的匿名性给线上活动提供了足够的自由,但会滋生自私、鲁莽的行为。线下道德约束、社会契约节制在线上明显削弱,需要全社会营造浓厚的道德舆论氛围以及强烈的褒贬力量促进线上道德感的形成,从而约束“信马由缰”的互联网行为,培养大学生网络责任意识、道德伦理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网络道德品质。如制定网上道德公约,倡议网民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拒绝剽窃、倡议诚信,防止网上不道德行为的萌芽和发生。

(三)提升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强化被动、引导随意的信息安全行为

在大学生参与信息更新偏好的调查中,我们发现44.13%的大学生在网络中更新传播信息并不关注信息机构,只要内容感兴趣,就在朋友圈内分享、转发,有20%的大学会转发名人或亲朋好友转发的信息,大学生在实际的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主观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高校需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选择、筛选和加工能力。这一方面需要高校加强信息安全行为知识教育,另一方面需要大学生注重个人信息处理能力的提升。第一,加强信息安全行为知识教育。被动、随意的信息安全行为表现为在日常工作中很多行为主观上并非有意为之,但由于缺乏信息安全行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互联网过程中对于网络传播信息筛查不慎,会造成个人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获取信息安全行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提升的基础。可以采用线下通报栏、简报或板报,线上警示案例微信推送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对由信息安全引发的事故原因、特点和规律及时地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学生,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第二,提升个人信息处理能力。除了信息安全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储备,大学生需要有意识加强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对已经发生的与信息安全相关的事件进行思考,分析发生原因,探寻发展规律,从而实现对可能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的推测和预判。如在信息安全案例分享中,同时要注意加强大学生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从真实的事件中去认识和辨别信息安全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潜在的分析能力、推测能力和判断能力,提升规避风险的能力,防患未然。

(四)做好网络公民培养,提倡可控、鼓励建设性的信息安全行为养成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线时间较长,有近80%的大学生平均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甚至有近10%的大学生平均每天在线的时间8小时以上。此外,大学生上网需求比较多样化,以休闲娱乐(86.58%)、获取信息(83.05%)、学习知识(55.70%)、加强交流(45.64%)为主,还有少部分大学生上网是为了跟随潮流(19.97%)、逃避现实等(4.87%)。显然,登录上线已成为大学生每天必不可少的仪式,线上线下切换中,我们不知不觉已经有了双重的身份。在现实生活中,做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但在网络世界里同样需要做到文明守法,做合格公民,需要遵守网上文明公约,主动维护网络秩序,懂得自我保护,善于使用网络但不沉迷于网络。可控的信息安全行为是网络公民培养的基础,建设性的信息安全行为是网络公民活力的源泉。高校在日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挖掘发现已经形成的稳定的信息安全行为和信息安全行为观念的大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形成良好氛围,带动被动、消极信息安全行为的大学生群体向循规、主动信息安全行为方向发展。此外,提倡具有可控的信息安全行为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线上活动,形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益的创造。对于出现建设性、创新性的网络信息安全行为的大学生,要注意引导和鼓励。如成立大学生网络工作室等学生组织,吸纳具有稳定信息安全行为的大学生参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引领大学生网络精神文化生活潮流。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由意识到行为漫长的知行合一过程,最终体现在大学生对信息安全的认知、对信息安全的态度和日常的信息安全行为习惯中。信息安全行为的养成,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人身、财产的安全,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关系到国家安全乃至未来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大学生个人、高校、社会合力,提供良好的信息安全环境和氛围,实现大学生信息安全行为养成。

作者:叶林娟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博远工作室

【参考文献】

①.王世伟..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41(216):72-84.

②.张小莲..贷款骗局攻陷大学校园,你也被坑了吗?[N]..南方周末,2016.3.18

③.埃利亞斯•阿布賈烏德..人格,無法離線:網絡人格如何入侵你的真實人生?[M]..张劭聿译..台北:财信出版有限公司,2012:16-19.

④.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⑤.[美]Judith.S.Beck..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二版)[M]..张怡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36.

⑥.M•W•艾森克等..认知心理学[M]..高定国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6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