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现代化的体现范文

教育现代化的体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现代化的体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现代化的体现

第1篇:教育现代化的体现范文

论文摘要:现代教育媒体是在教育过程中传递和存储教育信息的载体。现代教育媒体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及教学目标等因素具体确定,不能为用而用。本文论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功用及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从而更好地运用系统方法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

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今,教育媒体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在教育领域中正逐步得以推广与应用,其应用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改变了教学信息的传递形式,扩大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对教学中应用教育媒体的必要性、选择模式和现代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促进多媒体教学深入健康地发展,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现代教育媒体的内涵与发展

各种新的教学媒体,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幻灯、投影、广播电视到计算机网络,完全改善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从教材改革到课程改革、从西部试点到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体现了各种教学媒体的不断更新,不断发展,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媒体的内涵

由于现代教育媒体和技术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与教科书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媒体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教育媒体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各种新的教育媒体不断涌现。视听觉媒体、交互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各种先进媒体都投入了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部分中小学试行计算机教育,利用计算机控制操作进行教学;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计算机辅助教学到本世纪已经进入网络教学实验期,网络教学开始变为现实,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好处。

二、现代教育媒体在教学中的功用

(一)呈现功能

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表征或描述,它是通过不同的信息符号去描述或表征的,从而决定了媒体有不同的呈现功能,而呈现功能则是由时间特征、空间特征、运动特征、颜色特征和声音特征等诸多要素决定的。

(二)传送功能

传送功能是指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送到接受者的空间范围。现代教育媒体都具备这一功能,只是传送范围有大有小,计算机网络、各类电视网络和无线电广播的范围都很广,而幻灯、投影等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传送。

(三)重现功能

现代教育媒体的另一重要功能,就是对信息的重现。如录音、录像、光盘、电影等能将信息存储和反复存放,幻灯投影也能按照教学的需要反复演示。

(四)可控功能

一般为大媒体或小媒体。现代教育媒体根据其媒体传输信息的特点,各自有其不同的可操作性,其难易程度不同。常规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等就比较容易操作,电影、计算机等媒体就需要进行专门培训才可熟练操作。

三、教学设计的优化

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是一项现代教育技术。80年代“移植”到我国,经过一系列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设计技术已成为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所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

(一)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学习教学设计是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最优化教学,实验证明,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更短的时间里更加轻松地学习,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行之有效的。

(三)教学设计有助于实现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教学设计力图克服局限性,将教学活动的设计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教学工作的普遍科学化,可以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提高教育、教学的投资效益,这正是教学设计的宗旨。

四、应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一)根据教学任务

要完成教学任务,应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去完成。有些教学任务,用一种媒体就可以完成,而有些则不同,需要多种媒体的交换运用,才能有效地发挥效果。

(二)根据教学对象

根据不同的学习者,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是教学效果的保证,不同阶段的学习者,有不同的需求。

(三)根据教学内容

各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代教育媒体没有高低之分、好差之别。只要在运用过程中,合理选择就能很好地发挥其功用。

(四)根据教学条件

主要指环境条件、经济条件、媒体条件等。应根据现有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媒体,不要看了别人使用先进的设备,就不顾自己现有的条件,盲目攀比和效仿,这样得不到真正的发展。

五、应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注意媒体不能随便使用,要把握好使用的时机,媒体的选择要代价小、功效大。现代教育媒体要与传统教育媒体有机结合,两者应互相配合,共同发展,选择媒体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而定,有些要讲解演示,有些要操练演习等。

笔者认为,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领域应加大运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力度,媒体的应用要注意发挥其实效,一是要求教学媒体精选;二是要求教学方法优化。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无定法、教必有法、教需精法的原则,应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为依据,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及媒体的设计原则。媒体教材应具有交互性,让学生参与操作,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要注意现代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两者兼容并蓄,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改学、张筱兰、郭绍青,《现代教育技术》[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

2.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1998

4.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m],1998.12

5.张一春,《虚拟实景》[j],《外语电化教学》,1996.4

6.周旭、江福西,《建立多媒体教学网络信息库》[j],《中国电化教育》

第2篇:教育现代化的体现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 治理现代化 法治思维 依法治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06-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高校治理现代化”正是为顺应这一时代主题在教育领域提出来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实行依法治校,是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众所周知,要善治必先立良法,立善法于教育,则教育治。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必须按照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要求,将法治化治理理念引入高校治理各环节中,使高校运用法治思维推动高校的各项管理,发挥法治在高校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一、法治在高校治理现代化中的必要性

(一)法治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法治思维,在高校领域是指领导层在长期分析解决问题时以一种法律逻辑和法律精神的思维模式来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从“人治”到“法治”不仅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从主观性、随意性和无序性向合法性、权威性和规范性转变的内在要求。高校主体本身对追求平等、遵守规则、维护权利等有着强烈的需求,意味着运用法治思维或法治方式是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最有效的理念或途径。高校全面实施依法治校,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建办学主体与政府、社会的新型关系,规范办学主体部各项治理行为,维护办学主体与师生三方面的合法权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浓郁教育环境,其本质就是要让高校治理行为在法律轨道内,对个性为主体的权责利能做出法律规定,确保高校推进治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就是高校进一步完善内外部治理结构与环境、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二)法治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也正悄然地从传统治理模式向现代治理模式转变,而现代高校的治理模式从根本上讲就是“依法治校”。而依法治校就是突出法治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提升高校管理法治化水平,处理好办学主体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协调好学校与师生之间各方的利益关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都迫切需要依法治校作为规范与引领,提升学校治理的法治化水平。由此可见,高校治理现代化不仅强调在治理过程中微观方面的师生权利的保护,而且强调和突出治理过程中宏观方面的制度建设。因此,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既要加强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建设,为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和谐融洽的新型关系提供法治保障,又要健全高校各项体制机制,为维护好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合法权利保驾护航,最终达到教育治理能力的有效发挥,化解教育治理现代化进行中碰到的各种矛盾与问题。

(三)法治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各领域的改革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迫切需要通过法治来保障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并通过法治来保障高校治理结构内部各项公共权力的合理配置。要合理配置这些权利,保障与畅通学生、教工民主参与途径,进行突破性的改革,都需要在法律法规、大学规章等框架内进行,确保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维护,改革的顺利推进得到可靠保障。高校治理现代化就是要通过依法治校,把法治精神与理念渗透到高校治理实践当中、把法治原则与方法贯穿到高校治理过程的每一环节,逐步形成高校各项事业的治理都依靠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治理,切实提高高校治理法治化水平 。由此可见,依法治校与高校治理现代化在诸多方面存在共同性,依法治校既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为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重要保障。

二、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法治困境

目前,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在制定与完善上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高校治理方面的改革也不断推进,突出地表现在:针对高校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高校内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各项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不断完善。但是,在依法治校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推进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还存在诸多法治困境。

(一)国家法治层面: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日益成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与外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传统“象牙塔”式的高校已不复存在,高校治理逐步从与社会隔离的“自治领地”转化为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高校治理中,来自政府与社会的介入和限制成为必然趋势,而这种介入和限制需要在依法治校、依章治理的框架下,通过系统共治以增进理解、促进合作。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效,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架构,但是对于高等教育来说,立法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法制建设在国家整个法制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还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法律体系不仅在数量上需要增加,在质量上也需要进行必要的修订,使教育法律法规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不断提高,可诉性明显增强。目前,我国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尽管对高等教育的活动进行了规范,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高等教育活动不断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教育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教育改革进行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后对其进行总结和反思的。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相适应或者滞后性的事实,必定要求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

(二)高校制度层面:高校规章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加强大学章程建设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必要条件。凝聚大学精神与治校理念的大学章程和具体规章制度,是实现高校内部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准则,是处理高校与社会、政府、市场等外部关系以及高校党委、行政、教学、管理等内部关系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规,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完善,制定了较为系统的章程和规章制度,为高校依法自主k学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回答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南。但纵观这些内部“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高校章程在高等教育法制体系的地位不够明确。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制定的大学章程只规定了制定依据,且在制定依据的表达上各执己见。由于章程法律地位的不明确,势必导致学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的错位或者越位现象,影响高校法治秩序的构建以及师生合法权益的保护。二是章程的执行力度不够。大学章程作为高校依法治校的主要依据,其制定的目的在于形成既“有章可循”又严格“依章治理”的法治局面,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指定的大学章程条款未能真正全面贯彻执行,势必影响高校治理能力的提升。

(三)管理者层面:管理者法律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管理者既是“依法治校”方略的具体实施主体,又是大学规章制度的主要执行者,因此,高校管理者法律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贯彻执行。影响高校治理环境的重要因素既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又包括管理者法治意识与法治观念水平。换言之,在大学章程的制定上,法律素养高的管理者与法律意识淡薄的管理者相比,在法律层面上肯定会更规范与科学。众所周知,在高校行政法制体系内,章程即校内“宪法”,大学校规制定应以学校章程为立法依据,是章程的具体化或细腻化。由于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管理层法律思维或意识不强,混淆大学章程与校规的定义,因此很多高校存在校规与章程相违背的现象。再者,由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根深蒂固,高校治理过程中的行政管理模式仍然比较严重,很多高校“轻法治、重人治”的思想仍然存在,领导者在工作过程中,主要以领导的文件为主导,而不用法律来表达诉求或寻找解决问题的依据,丧失了法律的权威,这对高校依法治校势必产生消极影响,不仅阻碍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而且制约了高校内部治理现代化的推进。

三、法治导向下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在大力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面临多重法治困境,制约了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运行。笔者结合目前我国高校的具体实际,以法治为导向,从高校外部治理环境、内部章程构建、校园文化营造等方面探究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以建立高校外部治理环境为基础,健全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建成,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人们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理念整体增强,但自觉主动去学法、用法、守法的意识还有待加强,这势必对高校治理现代化产生或多或少的消极影响。我国高校的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与多元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治理现代化和依法治校的实现,必然依赖于整个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和依法治国的实现程度。因此,健全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提升依法治教整体水平,为高校治理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外部治理环境,必然增强高校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成效。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建设发展是在政府的干预与推动下进行的,高校的办学未能脱离政府行政权力的介入,从而导致高校治理的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行政权力对高校的影响比较深远。尽管我国已初步建成教育法律体系,但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完全与国家法治的整体推进相适应以及不能紧跟教育改革步伐与发展需要。因此,制定、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高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已成为迫切需要。

(二)以构建学校内部章程为核心,完善大学制度体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要把大学章程建设作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键环节。在高校内部,章程即大学之“宪法”,是大学履行各项工作的最高行动纲领,是高校立规建制的基本依据。然而,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官本位的管理理念,在其影响下高校制定的章程蜕变成行政管理的工具,方便了管理者权力的运行,而忽视了师生利益群体的权利诉求。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法治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依法治理已成为时代的主题,高校章程的制定必须始终遵循法制统一,必须把充分反映广大师生员工的意愿与着力规范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利运行结合起来,凝练成广大师生员工共同认同的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高校章程的制定应始终坚持民主公开的原则,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收集来自各方面利益群体的意见,确保师生的意见能充分表达,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在章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遵循章程在高校内部作为“宪法”的主体地位,既要确保章程成为建规立制的基本规范依据,又要发挥章程作为“宪法”的规范引领功能,完善高校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健全高校内部办事、议事等各种运行机制,形成以高校章程为核心的规范、科学、统一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

(三)以营造校园法治文化为重点,提升师生法治思维水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高校来说,高校构建法治文化对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培养师生知法、守法以及提升师生法治思维整体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法治文化建设是依法治校的灵魂。营造浓郁法治文化氛围,首先必须从师生的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入手,加大培养力度,把法治精神的培养作为衡量师生整体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依据,作为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让法治精神渗透到高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内化于心,外化于高校师生的自觉行动,才能让法治成为师生共同自觉践行的生活准则。其次,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意识。高校教师及其管理者应注重平时法律知识的积累,自觉养成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高校教职工必须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法治教育理念,在对学生法律知识传授中,不断创新授课方法,与时俱进,切实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再次,不断优化校园法治环境。高校师生处在优良的校园法治环境熏陶中,对他们法治文化的培养必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因此,一方面,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校园官网、广播、宣传橱窗等媒介的作用,对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进行宣传报道;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充分利用法治课堂或法治宣传日等平台,对学生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组织各种法制宣传活动,使法治文化氛围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陈立鹏,杨阳.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从大学章程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2]唐皇凤.构建法治秩序: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4(8)

[3]胡丹萍,胡慧远.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途教骄[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3)

[4]梁平.迈向现代化的高校治理――《高校现代化治理与运行机制研究》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2016(3)

【基金项目】广西2016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基于法治思维视角的高校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KY2016YB581)的阶段性成果

第3篇:教育现代化的体现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现代教育 教学方式 科学教育

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经能够有多年经验,不同专业学科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都有成就,但体育教学中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应用仍处于表面状态,对大学体育专业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有限。如何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积极作用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水平、改善大学体育教学现状是我们现在每一位教学工作者都在深思的问题。

一、现代大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不少大学体育教学人员认识到了大学体育教学居于弱势群体地位的现状,以大学生体质变弱等现实为依据引发了大众对大学生体质状态的担忧。大学体育教学部门提出了改革大学体育教学的要求,希望通过大学体育教学改善大学生体质状况,并借此提升高校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这一改革要求确实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各界对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提升了许多,但在这几年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大学体育教学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很多地方的大学体育教育只注重增强学生体质,而忽视了体育精神的教育,学生被动接受体育锻炼,却没有培养出实用的终身体育意识。

在以锻炼大学生体质为核心的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贫乏,先进教学理念没有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现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也没有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这些现代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身为体育教学工作者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也许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让这些先进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实用效果,会对我们改变现状有所帮助。

二、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设备的改进方面,而应该有更全面的应用。

1、大学体育教学中开放性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现代化教育手段引进校园的时间不短了,大学体育教学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也已更新换代了好几次,但由始至终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设备只是被大学体育教师当做一种工作的辅助工具在使用,对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负担作用显著,但对大学体育教学的整体格局影响不大。

其实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还可以深入挖掘比如:大学体育教学时可以借助现代信息设备的帮助制作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课件,让大学体育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至少也该有几节生动自然的文化课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大学体育教学的意义。还有学校应该对学生给予足够的信任,将学校中富有现代化特色的先进教学场馆正常开放。

2、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先进理念的传播

大学体育教学无法达到实效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教学者身上,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最根本的原因。

教学的人应该先有一个明确的体育教育目标,有意识的对现有的落后观念进行改进,然后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大学体育教学者和管理者中进行先进理念的传播,帮助大家开拓思维,并在教师之间集思广益找出让大学体育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措施。

大学体育教学者应该从思想到行为上都已经处于成年阶段的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清楚的明白现阶段大学体育教学的现状,知道教学者在为实现大学体育教学均衡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学生可以从自身角度出发,给予教学者更多的启发和建议,两相互验证提高教学效率。

3、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加强互动交流

大学里学校采用的是公开选课的方式让大一、大二学生选择自己所要学校的体育科目。但是很多学校只在选课这一项上让人看到了一些现代化教育手段的简单应用,其他时候大学体育教学仍然是回归初高中时期的教学模式。这种学生选课的方式看起来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却是让师生见的隔阂加深,让学生刚刚对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有所期待便又被“凄惨”的现实打回原形。

另外,学生在不了解课程的情况下选择课程,教师不知道学生的情况选取学生,最终导致教学双方的积极性都被降低。体育老师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安排课程,学生不知道教师的安排,也只是被动接受体育课程的学习。

大学生不是小学生不需要由教师过多的去承担已发兴趣的责任,但却需要得到真正平等的尊重。学校完全可以借助现有的选课系统,进行延伸建设,即使只建立一学期的师生交流系统,也有助于体育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关大学体育教学方面的互动交流。

三、通过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进行大学体育教学研究

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非常有用的教学辅助工具,还应该是大学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技术,既可以转化为实用工具为大学体育的课堂教学服务,又可以帮助大学体育教师处理各种与体育教学研究方面的数据收录、分析等相关工作,让教学研究的基础阶段和后期分析阶段变得轻松许多。

个人的几点浅见并不能完整诠释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积极作用,但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值得所有在职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深入探讨的大命题。思考和研究这个命题有可能帮助我们找出更多高效的大学体育教学方法,对提升大学体育教学地位,明确大学体育教学目标都有帮助。作为一名大学体育教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对这个命题深入思考下。

【参考资料】

[1]邢丽娜,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

[2]现代教学手段在体育课中的应用[J].中国体卫艺教育,2009(12).

第4篇:教育现代化的体现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教育问题;教学理念

一、存在于信息化教育的理念问题

1.过度追求网络化教学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许多学校都过度地追求网络化教学,即使是一些基础教学设备不够完善的学校也如此,然而实际上,全面实现信息化教育并不一定需求网络化教学,学校还能够运用其他的科学技术进行信息化教育,这样的教育思维在国内的较多地区,尤其是地区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基于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信息化教育,才能够从本质上体现教育的实践性以及理论性。

2.依赖网络而忽略光盘

近阶段,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光盘应当退出当代的教学过程,这是由于我们处于网络发达的21世纪,不再需要落后的光盘,甚至有些地区还形成了一种教学规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务必要运用网络技术,不然就无法开设该课程。这种教学方式对行政管理是否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尚待分析研究,可是对教育理念就必定存在负面的影响作用,众所周知,光盘具有其独特的性质,其对教学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估计的,甚至有些作用是网络无法实现的。

3.盲目引进设备以及技术

现阶段,许多地区对于引进所需的设备都依据“先进”为原则,仿佛只有运用先进的设备以及技术才能够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先进的事物就是最好的,这是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予我们的错觉,由于我们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并且自己对能够增强教学能力与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了解掌握得较少,因此会期望科学技术的引进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无疑这就容易形成先进的设备以及技术能够处理各种问题的观念,使人无限放大现代技术带给人类的作用。除此以外,大力宣传先进的设施设备以及技术,是商人推广自身产品、增加经济收益的方式之一,换句话说,所有的信息技术企业都会期望全国范围内的教师以及学生都能够使用先进技术,最好是全国人民都能够使用,如此一来这些信息技术企业就能够拥有较高的经济收益,虽然他们大力推广先进技术以及设备是有一定的教育意图,可也同样具有较为显著的商业性,所以在先进技术以及设备的推广过程中,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放大这些技术与设备的作用。

4.信息垃圾泛滥

众所周知,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向网络传播各种消息,但是这是否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以及实用性,是否对当代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呢?现今,在网络上已经存有较多的信息垃圾,并不是因为它们没用而是因为它们很少有机会被使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有较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分析探究,我们应当创造并传播一些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有帮助的信息,而不是制造一些无用的信息垃圾。

二、怎样开展现代信息化教育

目前我国开展信息教育的力度仍然不足,这其中主要的问题是没有着重强调信息化教育的实质,没有对信息化教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了解,有时我们仅仅关注实际的教学问题,忙于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其实质的意义。在运用信息化教育的进程中我们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信息化教育务必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若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就无法对设施设备以及技术的运用管理作出必要的指导作用,若教师在使用设施设备的过程中一味关注其所产生的作用,而没有将其真正融入自身的教学方案当中,那么教学设备就仅仅是教育教学的工具。而且我们不能够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案缺乏应有的自信,只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强调改进与完善教学方案,融入新的教学元素,使得每种教学方案以及教学模式都可以充分展现其自身的正面影响作用,都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理念以及学习能力,都可以使当代学生不断养成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实践水平。众所周知,信息化教学具备较高的运用性质以及手段性,可是如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教育工具,将无法展现其性能,信息技术具有自身独特的实质内容,信息化教育应当积极地处理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其不应当停留当前而是向着未来,是具备较高的实践性以及运用性。在往后的信息化教育中应当尽可能地监督观察具体的教育教学项目,且对观察所得的结果开展具体的分析探讨工作,进而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信息化教育方式。

三、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教学理念的适当改变是全面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及首要工作,因为落后的教学理念会阻碍现代教育的革新,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教育。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并不仅仅依据一两场会议或者一两份文件就可以处理。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呢?应当如何科学合理地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呢?是应当先提出理论后实践还是先实践后总结呢?我们务必要分析探究教师教学理念的形成过程以及改变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新的教学理念适合当代的信息化教育,也只有通过多次的实践项目并且不断地反省、创造,才能使得已经了解掌握的理论知识真正成为自身的经验与观点。所以,教师所开展的实践性项目是改变现代教师教学理念的关键转折点,换句话说,缺乏实践的教学项目无法产生教学理念,没有运用信息技术难以认识掌握当代信息技术。

四、当代教学融入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与过去的教学模式相比,现今的教学模式确实存在其独有的特点,这是由于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教学设备都给予了当代教师以及学生充沛的学习资源,从本质上看也就是教师与学生所能够学习的理论知识是无限的,从原来正正方方的课室逐渐拓展至全世界、全宇宙,给我们展现了较好的学习与教学渠道。可是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并不是要改变“黑板与粉笔”的教学组合,若单单是运用信息技术来动摇黑板与粉笔在当代教学中的地位,则无法将其当作一项仅有的替代关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则应当将其运用到传统教学难以解决的领域,极大程度上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与长处。交互教学模式能够给予教师与学生一个无限的学习空间,能够对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进行探访,能够与各国的师生进行学习交流,而且具备创造性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尽可能地通过信息技术来查找、评定以及搜集数据信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分析研究数据,按照实际的工作项目,评定且挑选有用的数据资料,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问题的处理决策这一过程。

五、如何将信息教学融入现代教学中

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是日新月异的时代所需,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问题,也是现今强调终身学习的社会所求。所以,信息技术应当推动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让学生逐渐从被迫学习向主动积极学习;从分块式知识学习向连贯性知识学习;从注重记忆学习向注重实践学习;从固有课题的学习向生活话题的学习方向发展。

当代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着重关注了技术对学生的影响,其认为技术应当是学生进行正常学习生活的手段,为此也设置了有关美国学生教育技术的六条准则,该准则的设置明确了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其不仅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展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对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更好地了解掌握知识。并且信息技术不单单能够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还可以成为学生用以学习的主要工具。作为学生用以学习的主要工具,我们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相融合,其中应当注意当代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还应当关注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意图,利用信息技术来对理论知识作更深入地了解、更好地掌握,并不是单单将其作为我们分析数据信息的一项工具或者手段。除此以外还应当关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必要性,信息技术教育并不单单指讲解信息技术的用途,而是授予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分析数据信息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不断增强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着重关注信息技术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因素,比如,历史文化、社会道德等。

而对于开展信息化教育的根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1)务必要着重关注学生的实践项目,这是由于信息技术主要展示的是一项能力而并不是理论知识。这又如外语学习,即使我们学习几年的外语知识,仍然无法顺利地利用外语来进行沟通,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仅仅将外语当作我们要学习掌握的知识,而不是将其当作一项应当具备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着重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其关键。(2)善于使用各种媒体工具,实质上信息技术的内容涵盖了各种媒体工具,不仅仅是现阶段流行的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教学工具,照相机、录音机等都能够被当作信息技术来融入现今的教学过程当中。(3)应当在既定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以及课题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学习项目,着重强调创造性的学习项目。(4)将学生所创造出的作品或者学习成果公开化,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欣赏他人。

六、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当中的影响作用

教学方式可以总结人类对以往教育教学历程的认识与了解,而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也给予了人类较多的启发。(1)人类早期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不存在媒体或者其他教学工具的,仅仅依靠长者的口传,他们根据自身的经验以及上一代传授的知识对后辈进行讲授,主要是运用人类本身的器官作为教育的工具。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教学形式较为容易,然而在一些较为深入或者繁杂的难题中,师生间难以表达自身的看法,双方难以达成共识,所以也需求其他教学工具的协助,比如媒体。(2)在教学过程中诞生教学工具――媒体,因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作用逐渐增大,进而使得媒体逐渐夹杂在教师与学生之间。(3)随着经济不断地蓬勃发展,媒体的作用已经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相持,这时学生不但能够和教师互动学习,还可以和媒体互动学习。(4)教学过程只存在媒体与学生,可是学生仍然是教学的主体,能够有效地控制管理媒体。从以上教育教学方式的演变历程来看,其确实存在较多问题值得当代人深入研究,分析探究如此先进的人机学习是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代教学任务并能够与当代教学要求相符。

七、怎样理解信息技术媒体工具

众所周知,媒体是具有较强灵活性的,是能够被其他物质替代的,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在既定的条件下选择最合适的信息技术媒体工具进行教学。可以运用最简单的媒体工具就不必运用繁杂的媒体工具。再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存在适合于任意教学方案的信息技术媒体工具,这是非常关键的话题。教师身为当代传播理论知识队伍的一员,其真正的潜能没有较好地得到开发与利用,这样的损失是人类无法估计的。只要人类制订出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案,现代信息技术都是能够完成的。因此,怎样科学合理地制定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极大限度展现教师的潜能是现阶段较为重要的教学问题。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相融合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能力、发挥教师潜能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能够作为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工具。然而在实际的应用当中,许多案例都显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是难以融合的,不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发挥信息技术的实际功能与潜在能力。这无疑也显示了,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科学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缺乏合理的理论知识作指导,信息技术自身就难以展现其具有的较强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唐宝华.构建e-Learning信息化教育模式初探[J].职业时空,2010(02).

[2]张燕.Blog:信息化教育中简便有效的学习工具[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05).

[3]彭熠.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5).

[4]陈丹.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科技资讯,2007(26)。

[5]张尧学,吴爱华.关于我国信息化教育的几点看法[J].计算机教育,2008(05).

[6]邱旭.谈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

[7]李睿,吕艳霞.论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外语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2009(29).

[8]胡学宇,金叙伶.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的误区及对策[J].计算机与网络,2007(20).

第5篇:教育现代化的体现范文

[论文摘要]文章对目前苏州市个中学体育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在苏州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背景下对体育教育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也针对性地给出了对策。

背景

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8月28日29日,省委、省政府吹响了全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嘹亮进军号。《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15年,全省要率先建成教育强省,到202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苏州是省政府确定的先行制定规划纲要的3个地级市之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要求,确保苏州教育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2008年4月7日,苏州及其所辖五市七区均通过了江苏省教育现代化专家组评估,这标志着苏州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教育基本现代化。对于“《纲要》”中提到的到2020年完成的指标,苏州目前大多已达到并超过,苏州城市的教育作为试点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其发展和地方经济是分不开的,但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的体育教育相对于当前现代化教育发展速度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苏州素质教育快速推进的同时,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出现的问题值得思考。

一、现状

体育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校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与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和途径。我市对青少年的体质测试表明,学生组的体质状况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学生组各项监测指标来看,我市中小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仍然不佳,体质没有明显提高,在苏州市体育基本现代化主要指标及评估说明中,2008年,我市国民体质合格率为89%,略高于05年全国的87,2%的成绩,但却低于江苏省91,5%的平均成绩。昆山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昆山市成年人达标率为95,9%,优秀率、良好率均高于苏州平均水平,而青少年体质在某些指标方面略逊于苏州平均水平。在身体素质方面,幼儿和学生的力量、平衡素质好于苏州平均水平,但在柔韧素质方面略逊一筹。

二、问题

(一)体育观念的滞后。

近几年苏州学校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关体育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日趋完善,体育设施不断充实,体育课时得到较大幅度增加,这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学校体育的重视。但由于学校和社会普遍存在“重智轻体”的严重倾向,体育课被忽视的现象还是很普遍。据调查显示,有51%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比其它课程更容易取消;27.9%的人认为可能容易取消,66.2%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课程的实际地位没有其它学科重要。不人少,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苏州城乡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单一化。

目前苏州市的中学体育教育过程中普遍出现教学目标单一化,最具体的表现是:“达标第一”、“考试第一”,过分看重《国家体育健康标准》以及“体育中考”的评价作用,高中把《达标》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单一目标,初中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体育中考”,并形成了一一对应关系,结果限制教学工作的广度,使学生在绝对单一的目标下学习,得不到足够的学习空间。在对高新区三所4星学校调查发现有24.7%的学生在活动课上针对的是体育课堂的内容,有四分之一的课外活动是给体育课补课的。有11.4%的学生很少参与体育活动锻炼。有30.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太理想。  (三)适合青少年活动的设施短缺,锻炼内容形式单一。

中小学的体育场地、器材以成人的竞技体育的体系为规格标准,场地、器材的成人化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锻炼的兴趣。教育部体、卫、艺教育司司长杨贵仁指出:我们的中小学校一直沿用成人器材,使孩子们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和身心愉悦。“成人化”是少年儿童篮球的最大误区。有的学校由于场地的客观限制,导致开展活动的时候只能选择跳绳,踢毽,呼拉圈等趣味性和运动量不太强的项目,如吴江松陵一中拥有2000左右的学生,但只有250米田径场地,尽管学校尽一切努力保证每个学生的活动,但对于活动内容的开展,学校也很无奈。

(四)师资队伍结构性失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有待提高。

目前苏州中学体育教师学历达标100%,并且均参加过体育专业的学习或培训,但专业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普遍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脚步,满足不了新课程改革教学的需要。同时由于很多学校生源急剧减少的,学科配备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由此凸显出来,一些科目的教师大大富余,比如传统科目,富余的老师便只能充当“万金油”,哪个坑缺就往哪个坑塞。同时有的学校由于体育科目的教师却无法满足,随着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教师短缺的现象日益严重,但由于学校教师编制总量已超标,对于紧缺科目教师引进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导致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工作积极性下降。

三、对策

(一)正确指导,转变观念。

加强对学生体育情感、爱好和兴趣的培养,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广泛地通过课程教学、课外活动、校圈体育文化活动等有效途径来加强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合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稳定的体育态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体育活动中影成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经常锻炼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成为体育的积极参与者和传播者。

(二)体育课程教学多元化。

中学体育课程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必趣、能力和锻炼习惯为基本框架,在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还应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方式,在体育课程中取消强制性内容,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练习内容,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使他们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在体质健康、个性发展和生活质量方面都有所提高。

(三)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

加大对农村体育教育的投入,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的建设,合理均衡的分配体育教育资源。完善农村中学体育场地、器材建设,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同时。可以利用体育彩票的经费资源,为农村中学添购体育器材,传播体育知识,让广大的中学学生获得更好的体育教育。针对学生的必趣特点,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参与意识,制作多功能绳袋、环绳、哑铃、彩球、晃板、毽球、等适合学生兴趣要求的器材。

(四)制定导向性政策,鼓励教师流动。

对于有的学校教师饱和,而有的学校缺教师上课的现象,主管部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在学校问的调动,把体育教师从比较充足的学校流动到紧缺的学校。对于就近几所学校的教师可以相互间兼课,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学校教师紧缺的问题。同时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力度。在思想上积极引导,使体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责任心和进取心。其次,在业务上悉心培养,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举行教学观摩课,开展优质课的评选活动,定期选派教师进修提高等。

参考文献

[1]任文亚.高师范公共体育课要加强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阴[1].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4(2).

[2]邓菊生.高师范学生应重视体育能力的培养网[J].齐齐哈零师范学院学报.1995(2).

第6篇:教育现代化的体现范文

马涛 肖明 杨咏

基本理念

“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创新”是整体现代化的学校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基本理念。这种模式有两层涵义:一是整体性,即强调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时注重全方位的、整体的建设,试图在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二是超前性,即强调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性,探索新工具在教育中的应用。建设此类信息化模式的学校是以先进的学校发展理念为指导,自上而下地进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从而形成全面铺开的信息化运作机制。可见,这类学校将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总是以数字化校园为标志。

核心特征

1. 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无线学习,学习无限”

现代社会对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单一的学习方式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改变这种状况,创建新型的学习环境,丰富学习方式。运用无线宽带技术(如环境感知与识别定位技术)可以创造便捷的学习环境,方便学习者通过任何设备(如手持移动装置)、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进行个性化、情境化、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更为灵活高效。同时,无线网络全覆盖改变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关系,拓宽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使普通教室也成为新型的移动多媒体教室,所有场所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场所,真正实现“无线学习,学习无限”。

例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开展之初,首先规划以无线网络为特色的网络框架。Wi-Fi作为目前无线接入的主流标准,在无线网络建设中,采用独立无线网络的架构,保证无线网的稳定运行。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建立的无边界校园,包括教学地域无边界(学校、家、在外)、接入终端无边界(手持PAD、手机)、学习内容无边界(可自主创建)、功能接入无边界(开放的学校平台)、优质资源无边界(资源共享),保障了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的有效进行。

2. 应用先进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

各种先进技术和多样化的学习智能终端为课堂的改变提供了基础条件,新型技术的参与为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和个性化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技术支持课堂从个体学习转向小组合作学习,从单一直接传授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从单纯提供多媒体演示逐渐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好地支持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促进学习者高层次的思维发展,形成创新意识、批判思维、团队协作、自我管理等21世纪技能。

(1)“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个性化学习,目的是为每位学生提供“因材施教”式的学习方式。“一对一”数字化学了包含传统的教室、课堂、教师、学生等元素外,还包含教师电脑、学生电脑、网络、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软件、控制软件等“新”元素。“一对一”不是硬件的组合,也不是简单的资源整合,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与合作,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以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展示知识和创造知识的方式进行教学。从2010年开始,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开始探索“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致力于发展学生21世纪技能。无线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师生每人配备一台苹果电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高效应用苹果平台上的教育软件和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提高了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数字课堂

数字课堂是利用网络技术、交互技术、平台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学习终端技术等在课堂中构建起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课堂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扩展传统课堂的功能,提升课堂效率,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例如,北京市第二十中学在数据中心的支持下建立的数字课堂系统是集录课平台、评课平台、远程教学平台为一体的应用系统。录课平台不仅可以支持系统的自动录制和教师的预约录制,及时保存教学视频;还可以支持下载、手动和自动录课视频,分享教学资源。评课平台具有互动性,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录制的讲课视频,在平台上对整个视频或片断发表评论,并评分。数字化课堂系统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增强教学的反馈效果,为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条件。远程教学平台提供远距离听课功能和示范课现场直播功能。远距离听课功能可以方便师生随时观察教室情况,并对教学内容进行评定、打分。示范课现场直播功能可以在校园内直播某教室或会议室情况,供不同班级收看,还可以在授课现场进行实时录像,以便其他校园网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各种课程,实现远程教学。

(3)应用留话技术,促进课堂的互动交流

现代教学提倡“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成为重要的教学活动。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互动活动的有效性,决定着教学的成效。

为促进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校尝试使用留话技术,其功能主要是将教室和学生的笔记本、移动终端,无线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也可在阅读中进行提问和反馈,并将圈点痕迹保存在云平台上。这种技术可使学生在笔记本中的每一个圈点痕迹无线投影到大屏幕上,方便师生及时观看讨论。同时,通过教师的控制按钮,其他学生也可进行进一步的圈点,留下互动交流的痕迹。此技术不仅方便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还及时保存了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3. 实行信息化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保证信息收集、传递及处理的迅捷与高效,提高管理效率,既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条件,也是现代管理的基本要求。

(1)各项功能集于一身:校园一卡通

校园一卡通可以实现师生的身份识别等多项服务功能,同时也集成了对餐卡、门禁、图书馆、会议室、办公室、教室、学生衣帽柜的控制管理功能。另外,一卡通还可以直接通过IP实现刷卡打印、复印等业务。这些业务是通过外包服务形式实现的。可见,一卡通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方便了学校管理,也方便了师生的日常使用。

(2)进入不同系统,实现“身份”的统一

为了教师能够有效应用教学系统,减轻教师记忆用户名和密码的负担,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和应用了“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了通过一个账号和密码登录多个平台的功能。“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做到了数据、身份、邮箱、一卡通和网络教学平台的统一认证。用户只需记住一个用户名和密码就可登录Moddle平台、WIKI教学平台、校务系统、打印管理系统等。在此技术应用过程中,软件开发商为学校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维护。

(3)实现安全监督

电子考勤管理系统能够保存学生进出校门的刷卡记录,同时统计学生的出勤率,便于学校开展班级间出勤情况的评比活动,不仅实现了对学生出行安全的监督,还方便了家校的及时沟通,有益于加强校园安保,实现高效管理。

为适应数字北京的发展要求,整体现代化运作模式的学校积极推进学生卡应用研究工作,积极参与海淀区中小学生“平安工程”实验,引入电子考勤管理系统,学生上学、放学刷卡进出学校,既方便教师统计考勤,又可以记录学生到校、离校时间,通过短信平台告知家长学生的出行情况。目前,这类学校已经完全实现学生卡与电话的有效整合。为了维护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保障学校财物安全,学校构建了全覆盖的校园网络监控系统,由专职人员负责值班,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

运作模式

1. 制定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目标

此类学校不仅将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还具有其他学校难以效仿的个性特征。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学校制定以人为本、个性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即从教学一线和各行政部门采集需求,根据用户需求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探索新技术的教学应用手段、创新已有技术的个性化应用方法,并总结经验,进行满足学校各类人群需求的信息化建设。

例如,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以促进学生成长为办学方向,以适用各类人群为前提,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的各个环节,制定出以下学校信息化建设目标:第一,鼓励和引导教学模式、方法、资源、工具的创新;第二,促进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增强教育公共服务能力;第三,形成更加全面的、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培养模式。中关村三小创建了E项目组(信息化协调建设项目组),成员既包括信息技术教师,更包括大量的各学科一线教师,项目组的成立极大地发挥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应用的纽带作用,教师们可以将自己对信息化的需求与体验直接反馈自己组内的项目组成员,再由每位成员汇集到E项目组,充分考虑教师等一线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2. 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与规划

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高度重视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依据信息化建设目标,明确发展思路,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设计与规划,积极带领全校师生进行信息化应用探索,为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保障机制。

例如,人大附中西山学校校长作为信息化方面的专家,非常重视学校信息化工作。2010年9月,学校启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以校长为首的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从项目论证、项目建设思路、项目规划、实施等多方面全程参与,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3. 设立学校信息化核心支持机构

学校信息化核心支持机构中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对学校全面信息化建设进行帮助指导,为学校节约信息化建设的时间、经费,避免走弯路和犯错误,还需要为学校的网络建设、电教以及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例如,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专门成立了数字校园建设推进小组,成员包括校级管理者、主管教学和德育的主任、特级教师、教研组长、信息组教师、新参加工作的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部分年轻教师等。小组每月进行一次工作例会,并在建设之初制定了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路线和工程计划。

4. 校企合作,加速信息化建设步伐

由于全面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和前瞻性,学校一般没有足够的精力、时间和知识技术自行进行信息化建设,学校通常采取企业外包的形式,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来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如学校在进行前期校园基础网络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时,考虑到企业加入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周期短、规划合理、后期维护有保障等优点,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前期校园基础网络建设等工程外包给企业。学校在正式使用这些基础设施时,与企业保持合作关系,建立技术服务中心、设备维修中心,提供网络、计算机技术支持、售后服务以及面向师生的培训,从而借助企业资源和人才优势来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问题与建议

走整体现代化信息化运作模式的学校一般以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将资金重点投入到学校信息化建设上,拥有超前的技术,这也为学校打造真正的数字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些优越的条件也有可能让学校迷失,在任何可以信息化的地方都进行同样的投入建设,平均力量,最终导致自己在茫茫大海中迷失——处处信息化,处处平均化,迷失了自己的个性,丢失了自己的特征,造成“平均发力,缺乏个性”的局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学校的信息化发展需以学校办学理念为先导。数字化校园没有自己的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数字化校园的理念。不一样的办学理念,就有不一样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学校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只有依据办学理念,突出自己的个性化特征,才能打造个性化的数字化校园。

第二,激励教师创新应用新技术。此类模式的学校引进了大批高端的信息技术设备,并最先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因此,要求教师对新技术、新工具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积极尝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教学,并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方法。由此,学校应该营造创新氛围,建立绩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积极的创新应用探索,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第7篇:教育现代化的体现范文

一、“体育、艺术2+1项目”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以语文、数学、英语课程的知识教学为主,体育课和艺术课不被重视,学生在潜意识里被灌输了要以学习为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才是优秀的学生这样一种理念。而“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将掌握体育技能和艺术特长纳入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以学生的兴趣为主,由老师进行辅导,以组建兴趣小组或社团的形式进行学习和交流,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不再只是单调的学习,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艺术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为校园生活添加了新的色彩。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也会校园生活增添了活力,比如足球兴趣小组、健身操项目、园艺养护社团、艺术类社团以及社会爱心服务类社团中,这些都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在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进行体育活动和艺术素质的培养,为素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二、“体育、艺术2+1项目”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

学生对提议和艺术项目的选择一般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爱好为依据,如此选择出来的项目学生自己愿意学,愿意去努力,往往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信是一个人行为处事的心态,而心态决定行为,部分学生因为自己在数学或者某一门知识上学习成绩不好,学习没有尽头,造成恶性循环。而“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施为学生带来了更为宽阔的学习世界,在体育或者艺术项目中取得的成就同样能提高他们的自信。比如我所带的班级中,一名女同学平时比较内向,与别的同学交流也比较少,但是她的广播体操做的非常标准,于是我决定让她做广播体操的领队。开始的时候她并不愿意接受,但经过几次领操之后,她的标准动作受到同学们的赞赏,并有同学主动向她请教一些动作,她也开始主动对同学们的不规范动作进行指导,很显然她在领操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这种自信让她摆脱了不敢和同学进行交流的枷锁,也为她带来了新的朋友。因此通过“体育、艺术2+1项目”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三、“体育、艺术2+1项目”着力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人格是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而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周围的环境和他们所接触的人都会对他们的人格形成产生作用。体育技能和艺术特长的培养不仅仅是培养一种技能,还应该是一种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完善,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和事物,生活中的乐趣,这也是各类兴趣小组和社团组建的目的之一。比如篮球兴趣小组,小组成员不只是要学会打篮球的技巧,更要学会团队之间的协作和信任,只有协作和信任才能打好一场篮球比赛;另一方面,还要学会竞争意识,在打球的过程中全力以赴;最后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只是要提高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体育活动中理解体育精神。这种体育精神不只是体现在体育活动中,更会渗入到孩子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将会对健全孩子的人格产生重要影响。在实际的过程中,还需要老师进行及时的指导,让孩子们正确认识和看待活动中遇到的事情,帮助孩子不断完善人格,培养良好的人格素养。

四、“体育、艺术2+1项目”让学生更加快乐

掌握两种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不是要每个孩子都成为运动员或者是艺术家,旨在通过体育艺术活动提高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把快乐童年还给孩子。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秀与否长期以来主导着家长甚至是老师的思想。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这一说法逐渐被重视和认可。“体育、艺术2+1项目”正是这种说法和理念的真实实践,为孩子的学习添加快乐因素,让孩子在快乐中培养综合素质。实践表明,“体育、艺术2+1项目”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六一儿童节、元旦晚会等活动中,学生报名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在实践活动中也随处可见学生绽放的灿烂笑容。比如在六一儿童节的节目排演中,学生认真的表情中还充满着快乐的因素,他们认为这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享受。

结束语

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为孩子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学习带来了新的动力,同时也为孩子刚刚开启的人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是追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为孩子们的校园学习生活添加新的动力,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仍需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不断探索,为促进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周宏.体艺“2+1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美术教育研究,2012(23) : 106-107.

[2] 陈楼举.关于小学生体育艺术“2+1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1) : 160-160.

[3] 李小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孩子们乐了——全国“体育、艺术2+1项目”综述[J].北京:体育教学,2010(11) : 35-36.

[4] 吴启航.对教育部“体育、艺术2+1项目”政策的解读及开展对策分析[J].河北:学周刊:A,2012(10) : 202-203.

第8篇:教育现代化的体现范文

一、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活跃体育气氛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太重视学习情境的创造。很多教师日复一日地播放一种广播体操的音乐,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从来不播放音乐。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时候,会耗费大量的体力,如果体育教师未曾做好情境氛围的创造,让学生觉得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很枯燥,学生就不会愿意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只愿意以敷衍的态度对待体育活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有声光效果强的特点,如果教师能够用现代化多媒体会学生创造学习情境,学生就能够迅速地投入到体育锻炼的氛围中,积极地开展体育活动。

比如在引导学生做体操的时候,我并没有为学生播放广播体操的音乐,而是给学生播放《男儿当自强》这一首音乐,这让很多学生感觉很惊讶。当学生听到歌曲中唱着“让海天为我蓄能量,去开天辟地,为我理想去闯……”的时候,学生感觉心中的热血沸腾,燃烧起想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此时教师一边吹着哨子,一边引导学生做体操,这一次学生做体操做得比过去认真,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的时候,不能仅在体育活动中播放一种音乐,或者不播放音乐,使学生感受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很枯燥,而要根据教学需求,为学生精选参加体育活动的背景音乐。比如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时候,为学生播放《灌篮高手》的主题曲、在引导学生玩体育游戏的时候为学生播放活泼俏皮的《兔子舞》曲。只要教师在开展体育活动的时候,合理地为学生播放背景音乐,就能够创造出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二、应用F代化信息技术展现学习过程

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体育动作错在哪里,即使体育教师教学生做正确的体育动作,学生还是不明白自己的体育动作错在哪里。现代信息技术有录放的功能,体育教师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录下学生体育的动作,让学生自己发现体育动作的失误,自己找到正确完成体育动作的方向。

比如以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后滚翻这一教学为例。过去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完成后滚翻的动作,这些学生或者没有滚成一条直线,或者根本不能完成翻滚的动作。当教师告诉学生错在哪里的时候,这些学生不在意教师给出的学习方向。因此,我就在前滚翻教学中用智能手机拍下了学生的体育动作。待学生完成体育训练以后,再引导学生观看自己的体育动作。很多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体育动作,才知道自己的体育动作完成得有多难看。教师引导这些学生思考学生的体育动作出了哪些问题?要不要重新调整体育动作,尝试调整的效果?学生接受了教师的建议,开始尝试调整动作,再观看动作完成的录像。学生在一遍一遍看录像,一遍一遍调整体育动作的过程中掌握了前滚翻的正确要领。

学生在完成体育动作的时候,有时会由于抓不住体育动作要领的缘故出现动作技术错误。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动作哪里完成得不到位,学生可能还是不明白自己出现了哪些失误。体育教师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录放技术,帮助学生录下动作录像,引导学生自己观看错误的体育动作,尝试找出正确完成动作的方法。学生在观看――尝试――调整的过程中,可以找到正确完成体育动作的方向。

三、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做好体育示范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会亲自给学生做示范,必要的时候,会应用分解动作的方法给学生做示范。然而教师的体育示范可能会出现两种问题。第一种是体育教师自己的动作有时并非非常标准的问题。第二种是教师的体育示范常常一瞬而过,教师也没有足够的精力为学生反复做示范的问题。教师可以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点播功能、重放功能、停顿功能、局部放大为学生详细地展现体育动作。

比如过去体育教师引导学生做体操,教师要求学生应用标准的体育动作做体操。即使教师告诉学生,做体操双臂要舒展成直线,弯腰要弯出九十度、踢腿要踢成九十度的直线,学生还是不明白什么样才叫标准的体操动作。比如引导学生看一名体育教师的体操标准动作,教师一边引导学生看视频录像,一边放大局部的动作,让学生理解――在做体操的时候,自己不能懒洋洋的,不把心投入到体操中,那样做体操不能真正地伸展身体,让身体得到充分锻炼。因此,在学生观看完之后,就明白了在做体操时,要昂首挺胸,身体直立,手伸展,要展成一条直线;弯腰要弯出指定的弧度;踢腿,要踢出标准的角度和必要的力量。当学生理解了做体操的要点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做体操。

因此,教师可以应用网络技术为学生找到良好的示范资源,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资源,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引导。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多媒体中的示范动作,共同提高学习水平。当学生获得了良好的多媒体示范,并得到教师的亲身示范以后,就会鼓起学习的信心,愿意积极地练习体育技术动作。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教学领域中,教师要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的信息资源库功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动作示范;结合信息技术的录放功能,引导学生思考体育动作的不足;应用多媒体声光效果功能,强化体育教学的氛围。只要教师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就能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李良.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之我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08)

[2]侯卷卷.试论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当代体育科技.2016(30)

[3]潘卫花.实现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J].田径.2016(11)

第9篇:教育现代化的体现范文

一、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有助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越来越多用人单位重视人才的道德素质。在日常体育教学,很多教师仅仅重视学生的身体锻炼,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当然也有部分体育教师,不知道用何手段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认为这是辅导员的工作和义务,其实,借助传统文化辅助体育教学,是非常可以改善这个问题的。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在训练之前,可以让学生去阅读《弟子规》的相关内容等,因为学习弟子规的好处就是不学礼无以立,礼仪也是人生最好的交际工具,人无礼而不立,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2、传统文化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目前,很多学生缺乏参加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很多学生认为体育仅仅是选修课程,只要拿到及格就可以,而高校的体育教师一般都会从人性化角度给学生及格成绩。因此,最近几年,高校体育课堂,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教师教学方法有问题,其次,学生自身对目前的运动项目都不感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一些太极拳、咏春拳等传统项目,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尤其是那些很早就厌恶篮球、足球的学生来说,参加传统运动项目,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总的来说,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积极性。[2]

3、传统文化能够减轻体育教师负担。随着社会竞争激烈,体育教师面临着更大压力和威胁,尤其是现在物价水平上涨,许多体育教师面临着购房、购车、养家的压力。其次,高校的竞争也比较激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面临着评职称、晋升等压力,还有撰写论文、搞科研、承担教学等诸多任务,部分高校由于体育教师比较紧缺,经常一名教师担任多门体育课程,使得体育教师的身心压力大。那么,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体育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播放一些传统武术项目视频,然后让学生跟着视频去学习传统武术,这时候教师只需要加强纪律的管理即可,因为传统文化可以感召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二、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体育教师自身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体育教师在其实际教学中,承担着加强学生专业术科训练的工作职责。为了跟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方针,加强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自身要有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例如:加强对《弟子规》等古典名著的学习;其次,在保证日常体育授课之余,可以尝试将《弟子规》的文化内涵渗透到专业术科教学中。最后,高校可以组织体育教师参加传统文化、国学培训等活动,还可以邀请一些国学大师过来学校召开讲座,可以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进行考核制度。总之,从各个方面,加强体育教学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2、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各行各业都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因此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是十分必要的。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仅仅依靠教师课堂的训练和讲授,难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渗透到实际体育教学中,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技术手段,给学生播放中国武术的视频,或者给学生们展示各种传统文化的图片,包括练习太极、咏春的图片等,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还可以更好地将传统文化慢慢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运动的兴趣和道德品质。其次,体育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微课,例如:可以将《弟子规》的主要思想融合到自己的日常教学的PPT中,然后发给学生们,不仅主抓课堂上的教学时间,也要充分利用学生们的课余时间,这样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