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政策的作用范文

劳动政策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政策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政策的作用

第1篇:劳动政策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税收;劳动力;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难题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不仅要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还要靠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政府应拓展就业渠道,解决就业的矛盾。本文从税收影响劳动力供给的理论分析入手,探讨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实施效果。

一、税收影响劳动力供给的理论分析

(一)税收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影响人们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

征税对人们的劳动、闲暇选择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应:一是税收的收入效应。即由于征税直接减少了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促使纳税人为维持原有的消费满足程度而减少闲暇,增加劳动时间,也就是增加劳动供给。二是税收的替代效应。即征税会降低闲暇的相对价格,促使纳税人以闲暇替代劳动,减少劳动时间。两种效应的作用相反,相互抵消。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总影响取决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之间的净效应。因此,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将起到激励作用,它促进人们增加工作,增加劳动;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这时征税对劳动力供给将会形成超额负担,人们将会选择闲暇来替代劳动,减少劳动。税收对劳动供给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个人所得税这一税种上,因为个人所得税直接课征个人合法所得,包括工资所得,改变了人们税后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人们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如对高收入者增税会促使其更多地选择闲暇,这样不仅减少了其自身的劳动供给量,还促进了提供闲暇享受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另外,消费税等对商品课征的税收,会使商品的价格上涨,使一定量货币工资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也会影响人们对劳动与闲暇的选择。

(二)税收影响劳动者素质的高低

劳动者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经济能否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劳动者素质的形成不仅取决于先天因素,还取决于包括教育、培训等作用的结果在内的后天因素,它是参与劳动过程的劳动者的能力、性质和特点等特质的综合反映,后天因素主要通过教育来形成,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者的素质。一个国家税收收入的规模制约着该国对教育投资的规模和能力,税收对人们收入的调节影响着劳动者对人力资源投资的选择。我国目前下岗失业群体中,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因而不能满足一些岗位的要求,导致劳动者失业和岗位闲置并存,这就造成了结构性失业。适当的税收政策将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如对员工培训支出的激励可以体现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税种上,政府可采用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教育行业,以降低企业和个人的教育成本,达到顺利解决制约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资金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国劳动者整体的综合素质的效果。

二、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实施效果

税收可以在宏观层次上通过影响经济增长而间接影响就业水平,可以在微观层次上直接影响劳动者的收入和就业愿望,影响企业吸纳劳动者的能力和愿望。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税收政策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税收促进就业的直接效应

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对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统计,在全国已实现再就业的440万下岗失业人员中,扣除120万人因属于公益性岗位就业不能享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外,在余下的320万人中,已有227万下岗失业人员享受了各项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占应享受政策人数的71%;在227万已享受了各项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下岗失业人员中,主要是给予劳动服务型企业、新办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额107.12亿元,其中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减少税收49.3亿元,各类企业和自谋职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收12.55亿元,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减免税收45.27亿元;累计减免税务登记证工本费1811.7万元。

(二)税收促进就业的间接效应

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改善了下岗职工的生存状况,维护了社会稳定,支持了国有企业改革,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同时有力地配合了社会保障、国企改革、教育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政策的实施,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国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有上升趋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城市基础设施、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较大改善。城乡居民居住、出行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面完成了"普九"任务,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远程教育等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应急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先礼琼. 微利时代个体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就业、税收与GDP--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J]. 商业经济,2014,(02).

第2篇:劳动政策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粮食补贴政策;作用路径;产量效应

中图分类号F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9-0100-07

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2004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理论上讲,粮食补贴政策有利于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但是实际效果能否达到理论的预期效果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有些学者认为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显著,有的学者认为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甚微,究竟其原因,除了研究方法以及调查样本选取上的差异以外,还有就是对粮食补贴政策如何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问题认识不清。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现行粮食补贴政策的作用路径和产量效应,据此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1研究进展

粮食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政策的实施效果成为相关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多数学者研究认为粮食补贴政策达到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增产的效果。粮食补贴政策最直接的效果就在于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供给量大幅度增加[1-3];张海阳、宋洪远[4]和张照新、陈金强[5]的研究表明粮食补贴政策对恢复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明显的成效;,刘鹏凌、栾敬东、蒋学雷、孙东升等[6-7]则认为粮食补贴政策达到了农民满意、政府满意的效果。

但也有学者认为,低水平的粮食补贴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对粮食增产的作用不明显。粮食补贴政策对提高农民种粮净收益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目前补贴水平过低,不足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8-10];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无论采取何种补贴方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都不大[11];粮食补贴政策的增产目标与增收目标没有有效耦合[12];尤其对于“脱钩”的补贴政策,难以实现理论上对粮食生产的刺激作用[13-14]。

粮食补贴政策对促进粮食增产究竟起到多大的作用,需要从粮食补贴政策的作用路径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的影响,然而,现有的研究文献明显缺乏对粮食补贴政策作用路径的分析研究。在研究视角上,尚未充分关注粮食补贴政策诱发的农户生产要素投入变化及其对提高粮食产量的影响效应。在研究方法上,大都基于统计数据和调研数据的描述性分析,仅有少数学者采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但把粮食补贴作为政策虚拟变量,也没有考虑到具体的粮食补贴水平。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农户行为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农户生产行为决策理论模型,阐述粮食补贴政策的作用路径,在此基础上,基于安徽省381户农户微观调查数据,采用扩展的C-D生产函数实证检验现有的粮食补贴水平对农户粮食增产的影响,并据此进一步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理论模型

农户是粮食生产的行为主体,其种粮行为受到国家粮食补贴政策的影响,对农户种粮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户对粮食生产的要素投入上。粮食补贴政策是国家向农民发出了鼓励和重视粮食生产的信号,旨在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达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目的。那么,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对国家的粮食补贴政策将会做出怎样的反应?会加大对粮食生产的基本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的投入吗?本文将构建农户粮食生产决策行为的理论模型,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行为的影响,阐述粮食补贴政策的作用路径。

2.1对农户种植决策行为的影响

农户种植行为决策的理论模型考察的是,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农户,在耕地资源约束条件下追求收益最大化[15]。假定农户仅仅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大部分用于市场出售,市场价格为外生变量,分散的农户只是价格的接受者;农户对种植结构的调整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障碍,作物的产量和成本与种植面积和其他要素投入有关,而且在耕作技术不变的情况下,要素边际成本等于其平均成本;粮食补贴与种植面积有关,看作是种植面积的函数。

基于上述前提假定,可以得到农户收益的目标函数:

2.2对农户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

农户投资决策行为是在资金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在多个生产项目之间进行投资优化组合的过程。在不失一般性和现实性的条件下,假定农户的经济活动仅为两种,粮食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其他经济活动包括从事粮食以外作物的生产和外出打工活动;农户对粮食市场价格、农业生产要素价格以及非农就业机会相关信息充分了解,并按照市场价格信号进行投资决策,实现收益最大化;农户的生产行为是资本和其他要素投入的函数,其他要素资源数量丰富,农户投资决策行为仅受到资本的限制。

根据上面的前提假设条件,农户生产活动的收益为:

Y=P・Q(K1,E1)+Y2(K2,E2)(5)

其中,Y为农户的总收益,包括从事粮食生产获得的收益和其他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收益。P为粮食市场价格,Q(K1,E1)为粮食产量,粮食产量是粮食生产的资本投入(K1)和其他要素投入(E1)的函数。Y2为除粮食生产以外的资本投入(K2)和其他要素投入(E2)的函数。

S.T.K1+K2≤K(6)

K表示农户家庭可以利用的总资本投入量。

求解上述农户收益最大化的问题,得到:

[JZ(]P・Q/K1=Y2/K2[JZ)][JY](7)

式(7)中,P・Q/K1为粮食生产中资本的边际产品价值,即粮食生产的资本投入边际收益;Y2/K2为农户从事其他经济活动中的资本投入的边际收益。根据我国现行的粮食补贴操作方式,分别讨论不同粮食补贴方式下的农户投资决策行为:

(1)按照农业计税常产和计税面积补贴。这种补贴方式属于脱钩的农业补贴,虽然不会改变农户在粮食生产领域和其他经济活动领域的投资边际收益水平。但是,这种补贴可以增加农户的收入水平,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户的粮食生产投资。

(2)按照粮食实际种植面积补贴。这种补贴方式属于挂钩的农业补贴,农户粮食种植面积越大获得的粮食补贴金额越多。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粮食补贴相当于提高了农户粮食生产中的资本边际收益水平,激励农产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3)按照种粮农民向国有粮食企业出售的粮食数量进行补贴。这种补贴方式相当于提高了粮食市场的销售价格,提高了粮食生产的资本边际收益水平,利激农户将资本从其他经济领域转移投入到粮食生产领域,并且努力寻求提高粮食产量,获得更多的国家粮食补贴。

综上所述,粮食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刺激农户增加粮食生产物质资本投入。

2.3对农户劳动分配决策行为的影响

农户劳动分配决策行为是在劳动力资源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在农业劳动、非农业劳动以及闲暇之间优化配置劳动时间,以达到家庭效用最大化的过程[16]。假定农户全部时间可以在农业劳动、非农业劳动以及闲暇之间分配,农户最优的时间分配是时间的边际价值在这三个部门相等。

根据基本假设条件,得到基于农户效用最大化方程为:

MaxU=U(Y,L)(8)

时间分配约束为:

[JZ(]T=L+H+F,[JZ)][JY](9)

预算约束为:

pyY=wH+pfYf-wfXf+V(10)

其中,U表示效用;Y表示消费品;T表示农户家庭的时间禀赋;L表示农户的闲暇时间;H表示农户的非农劳动时间;F表示农户的农业劳动时间;py表示消费品Y价格;w表示非农劳动工资率;pf表示农业产出Yf价格,wf表示农业投入品Xf价格,投入品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农用柴油、土地租金等;V表示政府的粮食补贴,粮食补贴收入看作是农户非劳动收入。

农业产出的生产函数构成了生产技术条件,生产技术条件约束:

Yf=f(F,Xf,C,Lf,R)(11)

农户的农业产出函数由农户农业劳动时间投入、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土地投入以及当地客观环境资源等因素决定。其中,C分别表示户主的人力资本水平;Lf表示农户土地种植面积,包括自有土地和租赁土地;R表示地区环境特征,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

将生产技术条件(11)代入预算约束(10)中,得到一般的约束条件:

pyY=wH+pff(F,Xf,C,Lf,R)-wfXf+V(12)

将农户的非农业劳动时间(H)、农业劳动时间(F)、闲暇时间(L)对粮食补贴(V)一阶求导,得到如下方程式:

[SX(]H[]V[SX)]=-1/w

[SX(]F[]V[SX)]=(pf・f/v+1)/w>0,

[SX(]L[]V[SX)]=1/w>0(13)

从上式可以看出,粮食补贴(V)与农户非农劳动时间(H)之间存在反向关系,与农业劳动时间(F)、闲暇时间(L)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表明获得粮食补贴的农户将减少非农业劳动时间,而增加农业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

3实证分析

粮食生产研究一直是农业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课题,许多学者曾从不同的角度或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关注于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较多,但多数将补贴政策看成是虚拟变量(候玲玲,穆月英等,2007年),没有考虑粮食补贴对农户粮食生产要素投入行为的影响。本文根据调研获得的农户粮食补贴数据,采用扩展的CobbDouglass 生产函数测算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增产的贡献。

3.1变量选取

理论上讲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影响粮食产出的直接因素,如土地、劳动、肥料、机械、农药等的生产要素投入;第二类是影响粮食产出的间接因素,如政策、制度、技术进步、农产品(生产资料)的价格等。间接因素主要通过影响直接因素而影响粮食生产,政府制定的粮食政策旨在通过影响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达到调控粮食生产的目的。根据以往文献对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实地调查情况,本文选择如下变量作为影响农户粮食产量的解释变量:

(1)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主要的投入要素,直接影响农业的产出,本文以每户粮食实际种植面积来衡量。粮食种植面积是解释粮食产量变化的一个关键变量,理论预期这一变量对粮食产量存在正的影响。

(2)劳动力是粮食生产的主体,也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劳动时间作为最基本的生产投入要素,直接影响农业的产出,本文以每户本年内农业劳动投入时间来衡量,理论预期对粮食产量存在正的影响。

(3)资本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必备的投入要素,农业物质资本投入的结构和数量显著影响农业的产出量。本文以每户本年内农业基本生产资料成本来衡量农户的农业物质资本投入,理论预期对粮食产量有正的影响。

(4)粮食补贴作为政策变量,是本研究关注的核心解释变量。粮食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影响农户的生产要素配置行为,激励农户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要素投入,对粮食产出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亩均补贴水平来衡量,理论预期对粮食产量有正的影响。

(5)农民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家庭收入(效用)最大化,非农收入的比较优势直接影响到农户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行为。本文以上一年家庭人均非农收入来衡量,预期对粮食产量有负的影响。

(6)农业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直接影响到下一期的农业生产投入,农户在综合考虑农业生产的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决定下一期的农业生产投入规模。本文选择上一期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平均上涨幅度来衡量,理论预期对粮食产量有负的影响。

(7)其他变量包括农户的家庭特征(如人口、收入等),户主的个人特征(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农业技能等)以及本地区的非农就业状况和地势特征等。

3.2实证模型构建

本文拟采用CobbDouglas双对数粮食生产函数模型实证检验粮食补贴政策的产量效应。在实证模型中以“农户的粮食产量”作为模型的因变量,选择“农户的粮食种植面积”、“农户的农业劳动投入”、“农户的农业物质资本投入”、“农户亩均粮食补贴”、“农户上一年人均非农收入”、“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价格上涨幅度”和“其他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另外,根据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粮行为影响的路径分析,模型中设置补贴政策与要素投入水平的交互变量。实证模型基本结构如下:

3.4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安徽省381户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Ewiews5.0软件,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对上述实证模型进行回归计算,得到的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F统计值为66.956,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虽然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只有0.696,但对于截面数据来说可以接受。另外,根据解释变量相关系数矩阵计算结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4以内,多重共线性问题能够控制在有效范围内;异方差White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估计不存在严重的异方差现象。模型整体估计结果较好,估计系数可靠性较强。

粮食补贴政策变量是本文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亩均粮食补贴对农户粮食产出有显著正向影响。亩均粮食补贴的弹性系数达到了0.056,且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亩均粮食补贴水平提高1%,将促使农户的粮食增产0.056%,说明粮食补贴政策对实现粮食增产的潜力很大。

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的种粮行为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用粮食补贴与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的交互变量来反映这一关系。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亩均粮食补贴与粮食种植面积的交互项

ln[WTBX](Subsidy)*ln(Land)

的系数为0.169,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粮食补贴政策通过影响农户的种植决策行为来影响农户的粮食生产,激励农户增加土地投入促进粮食增产;亩均粮食补贴与农业物质资本投入的交互项

ln[WTBX](Subsidy)*ln(Investment)

的系数为0.109,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粮食补贴政策通过影响农户的投资决策来影响农户的粮食生产,激励农户增加粮食生产物质资本投入促进粮食增产;亩均粮食补贴与农业劳动的系数为0.076,且未能显著性水平检验,这与理论假设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目前的粮食补贴水平还不足以显著改变农户劳动时间分配行为,另外劳动投入本身对产出的影响也不显著。

从各变量系数t值显著性检验来看,粮食播种面积、亩均物质资本投入对农户粮食产量有显著的正影响。其中每增加1%的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增产0.875%;每增加1%的亩均物质资本投入,粮食产量增产0.279%。本地非农就业机会,家庭总人口对农户粮食产量有正的影响,且分别通过10%和5%的显著性检验。本地地势特征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为正值,这是因为地势特征是反映耕地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耕地质量对粮食产出有重要的影响。

农业劳动时间投入、农资价格上涨幅度的估计系数在方程中为负值,且都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这可能是因为农业劳动投入存在浪费现象以及农资需求价格弹性为刚性有关。户主年龄、健康状况对粮食生产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有关,现代农业生产基本上机械化作业,从播种到收割基本上都是机械作业,对参与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具体要求不高,从实地调查也可以了解到参与农业生产的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人。

4结论及政策建义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补贴政策对促进粮食增产的潜力和空间很大,亩均补贴水平提高1%,将使农户的粮食产量增量提高0.056%。另外,亩均粮食补贴与粮食种植面积、物质资本投入交互变量的系数分别达到0.169和0.109,说明粮食补贴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农户的种植决策和投资决策来影响农户的粮食生产,实证检验了粮食补贴政策的作用路径。

基于实证研究的分析结果,本文得出如下的政策含义:

第一,进一步加大粮食补贴力度。实证分析表明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粮食补贴、物质资本投入以及播种面积;但是,由于土地的有限性,目前靠增加播种面积实现产量增加的空间不是很大,物质资本虽影响较大,但单凭农民的投资实力还是有些薄弱,相比之下,粮食补贴政策对实现粮食增产的潜力和空间非常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粮食补贴力度。

第二,粮食补贴政策必须与农资价格市场监管相配套。农资作为粮食生产的必备生产要素,且需求价格弹性呈现刚性,随着农资价格的上涨,农民的种粮收益在减少,极大地影响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粮食生产具有很强的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在实行粮食补贴政策的同时,必须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收益。

第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鼓励农村实行土地流转。我国农业劳动投入存在浪费的现象,劳动的边际产出弹性系数为负数;另外,土地的小规模经营也限制了粮食增产的潜力。因此,积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转,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粮食补贴政策可以适当向种粮大户倾斜,鼓励承包大户种植粮食,提高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邓小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经济效应分析―以安徽省来安县、天长市粮食补贴改革试点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4,(5):64-66.

[2]韩喜平,荔.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07,(3):80-84.

[3]段云飞. 应对粮食直接补贴绩效问题建立制度创新机制研究[J]. 财政研究, 2009,(2):60-62.

[4]张海阳,宋洪远. 农户的种粮行为与政策需求―对粮食主产区6县市300多个农户的调查分析[J].改革,2005,(4):54-60.

[5]张照新,陈金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框架、问题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7,(7):11-17.

[6]刘鹏凌,栾敬东.安徽省粮食补贴方式改革效果的调查与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4,(9):16-19.

[7]蒋学雷,孙东升,肖海峰. 新农业政策的经济影响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05年增刊: 95-102.

[8]梁世夫.粮食安全背景下直接补贴政策的改进问题[J]. 农业经济问题, 2005,(4):4-7.

[9],谭向勇.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净收益的影响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2006,(1):44-48.

[10]张建杰. 粮食主产区农户粮作经营行为及其政策效应. 中国农村经济, 2008,(6): 46-54.

[11]王姣,肖海峰. 中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效果评价[J]. 中国农村经济, 2006,(12):4-12.

[12]田建民, 孟俊杰. 我国现行粮食安全政策绩效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 2010,(3):11-15.

[13]Hennessy D A. The Production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Income Support Polices under Uncertainty[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 1998,80(1):46-57.

第3篇:劳动政策的作用范文

一、我国目前税收与就业现状分析

(一)目前我国就业现状。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根据2004年《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03年中国总人口达到12.92亿(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全国16岁以上人口为99889万人,经济活动人口76075万人。中国城乡从业人员达到74432万人,1990年至2003年共增加从业人员9683万人,平均每年新增745万人。2004年至2010年我国的劳动力供给上升趋势明显,而需求增长缓慢。

(二)我国税收现状。目前我国的税收呈现持续增长势头。尤其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税收收入出现连续8年每年高达20%的增幅。税收收入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主要是经济增长、税源扩大,同时与税收负担也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税收负担率愈高,税收负担愈重。国内生产总值税负率是衡量一国税负总水平和进行国与国之间税负比较的重要宏观指标。

二、税收政策与城市劳动群体就业

(一)税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税收参与社会收入分配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劳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增税)对劳动供给是个激励作用,它促使人们增加劳动;反之,征税(增税)对劳动供给就会形成超额负担,人们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而减少劳动。

2、税收影响劳动总需求量。税收对劳动总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运用税收调节、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税收通过对私人投资的刺激效应和对公共部门投资的刺激效应来增加社会就业。

3、税收影响劳动需求结构。劳动需求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对称,就会出现结构性失业。税收对劳动需求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配合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其在发展的同时吸收和安排劳动力。

(二)税收影响劳动力素质。劳动力素质是参与劳动过程的劳动者能力性质和特点的综合反映。劳动者的素质形成有先天的因素,更多的是后天因素包括教育、培训等作用的结果。税收收入规模制约着国家对教育投资的规模;税收对人们收入的调节影响着个人对人力资源投资的选择。

三、促进就业税收政策中的问题

(一)对使用优惠政策的企业限制过严。现行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享受税收优惠企业的限制过严,由企业类型和经营行业的限制。现行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适用于服务型行业、商业零售企业,对其他类型企业积极安置下岗职工的作用并不明显。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无法获得《再就业优惠证》,而无法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很多小型企业所得税按定率、定额征收,根本享受不到减免优惠。

(二)减免税种限定过死。现行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享受税收优惠的减免税种限定过死。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企业,所享受的税收减免主要集中在所得税上,而一些新办企业由于开创初期无利或微利,又不能减免其他税种,得不到真正的税收优惠,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积极性不高。

(三)政策复杂、手续过于繁琐。自2002年以来中央各部委下达的促进就业税收优惠文件繁多,造成了政策解读相当复杂,操作难度很大;而在优惠对象上,要区分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和城镇其他失业人员,在优惠行业上,还要区分服务业、商业和工业,而在工业中又要区分加工型企业和一般企业;在减免税方式上,既有比例减免又有定额减免。复杂交错的政策造成管理相当混乱。申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申报认定手续过于繁琐,指定要报送的资料过多。

(四)管理难度大、漏洞多。由于税收优惠政策复杂多变,致使管理难度大、漏洞多,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上问题多。

(五)适用的弱势群体少。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仅适用于下岗工人等群体。对于农村进城的富余劳动力、高校毕业生等都不适用。由于税收优惠政策适用面的狭窄使这部分同样处于弱势的群体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四、完善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应放宽适用范围,使所有安置失业人员的行业、企业都可以享受,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使更多的新增就业人口可以享受到国家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

1、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各类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都应享受税收优惠,促进多种就业模式发展,大力推广非正规就业和弹性就业。近些年由于国有经济的减少,民营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作为吸收就业人口的重要力量,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应放宽到各类企业,以利于促进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如果监管到位,企业支付给被安置的人员的工资一定多于每年减免的所得税税款数额,不会出现助长这类行业盲目发展的情况。

2、扩大优惠政策的适用对象。现行的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偏重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对于诸如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其他新增劳动力中的自谋职业者、被征用土地的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下岗或分流失业人员、退伍复员军人、“两劳”人员、“四残”人员等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力度不足。通过对以上人员在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时,给予一定期限的免税或减税的直接支持,使其积累一定的经济实力,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对个体工商户月销售额(或营业额)在起征点以下的,不仅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还应当免征个人所得税,这有利于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资本积累能力,同时也便于税收征管。

3、对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和项目应给予税收优惠。虽然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存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差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机会,同时也能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国家可根据企业所容纳的职工人与年销售收入的比例所反映的劳动密集程度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4、继续完善征税规定。一是统一优惠规定,简化审批手续。对现行就业优惠规定,应进行归并统一,对新老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也要统一,使税收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具有系统性,便于操作,改变目前税收优惠规定过多过繁,难以较好落实的现状;同时,审批手续和报送资料应尽量简化,不要把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记录等也列为认定安置企业的必报材料。二是制定支持就业培训和就业中介的税收优惠政策。职业技能单一,文化教育水平低,是多数失业人员的共性问题。尤其是下岗职工以前多在资本密集型行业里从业,再就业过程往往是职业类型的转变,从资本密集型行业向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变,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而这一过程中就业训练是必需的。目前全国职业培训收支之间存在巨大缺口,通过给予职业培训和就业中介机构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弥补。

第4篇:劳动政策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税收政策;经济增长;定量评价

税收是国家的重要经济命脉,也是国家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的经济杠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税收政策是调节经济调节分配的一大重要因素。税收管理政策的落实,可以让企业的发展后劲得到有效强化。对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进行探究,可以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增加要素供给的政策

(一)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从资源开发的有关问题来看,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下,开发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被看做是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1]。我国对矿产、林木和水土所收取的税种属于国家资源税收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不同资源进行分类收税,也是我国税收政策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在一些资源相对贫瘠的地区,税务部门在税收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会对这一地区的资源税税率进行适度降低;而对于一些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有关部门通常或通过设置高税率的方式来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为环保新单位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和从不同的治理污染单位入手对税率进行调整,也可以让资源得到合理化的开发利用。

(二)资本增长

资本的增长对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资本形成过程所涉及到的储蓄、融资、投资三方面因素[2],相关部门通常会对借助以下几种措施对税收政策进行优化。第一,降低所得税比边际税率、减免存款债券等的利息所得和开征高档消费品消费税的措施是对储户的储蓄意愿进行提升的有效方式。第二,减免金融业的所得税和商品税,减免投资担保领域的所得税和商品税的措施是刺激融资的有效方式,第三,在“营改增”政策的推行过程中,有关部门在对消费性税收领域可能出现的资产二次征税问题进行有效避免的基础上,通过对内资、外资企业的税收制度进行调节的方式,促进内外资企业的共同投资。因此,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让税收政策在资本增长中的作用充分发挥。

(三)劳动供给

劳动力的保障作用,可以被看做是促进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税收政策与劳动供给之间的关系来看,前者也可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出缓解就业压力和提高劳动者个人素质的作用[3]。从税收政策在就业压力的缓解过程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来看,个人所得税政策的调整对个体户的发展壮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税收政策的优化,也让进行培训的单位税费负担得到了有效减轻。这样,企业中的培训员工的增加,会让企业的发展速度得到有效提升。对中小企业税费负担的优化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方式,中小企业的发展就成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税费的征收过程中提供教育方面的支持,是对社会公民的素质水平进行提升的有效方式。劳动力卫生方面的税费政策的优化,可以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四)科技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日益明显的重要作用。高科技研究成果的运用,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科技发展的支持,是税收政策作用进行发挥的重要方式。从科学技术的研发程序来看:国家有关部门在税收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可以将科学技术研究所得收入视为非营利所得收入,也可以为一些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产品提供免税政策。针对科研组织在技术研发过程中所开展的投资行为,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对税收措施进行优化的方式,对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保障。在科研结果的应用阶段,有关部门也可对一些应用新技术的企业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

(五)企业的自身发展

在经济领域,企业可以被看做是经济增长的实践者和推进者,也是生产要素发挥自身作用的主体力量[4]。为了让税收政策更好对企业发展提供帮助,针对一些新开设的企业,税务部门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采取一些所得税免税措施。为了让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税务部门可以在对不同行业的税务负担进行公平设置的基础上,对税收环境的公开度进行强化。这样,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来看,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关部门也需要借助税收手段的运用,对企业战略制定工作的明确性和高质量性进行强化。

二、加快市场需求的税收政策

(一)刺激消费

消费需求是市场需求的一大主体要素。从收入、支出、实用性和市场性等方面入手对税收政策进行优化,可以对居民的消费进行有效刺激[5]。对此国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优化。首先,有关部门需要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基础上,对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进行提升,国家在现阶段推行的“营改增”政策就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有效措施。第二,中档水平税收政策的改革是对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行提升的有效方式。对卫生、保险、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税务支出进行强化,也可以让储蓄急速上升的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第三,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有关部门需要借助税收政策,对住房汽车的消费比例进行调整,进而在对服务业的税收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对居民在文化娱乐业的消费需求进行充分调动。

(二)刺激投资

投资对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对税收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在税收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需要从企业的盈利状况入手对现有的税收政策进行优化,进而通过税收政策与投资减免等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对投资进程进行加速。

(三)刺激出口

产能消耗作用是产品出口的一大重要作用。产品出口也是降低商品价位、改进商品质量的有效方式。税收政策的优化,可以通过对商品的出口速度和出口质量进行提升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税收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一)税收分类对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

从资本所得税、劳动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对我国经济变量的定量影响来看,资本所得税的经济增长效应要远远高于其他税种的效应。从与之相关的实证分析的分析结果来看,在资本所得税税率由36%降至20%的情况下,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可以上升2.29个百分点。假设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取消了资本所得税这一税种,消费税、劳动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就成为了公共支出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税收政策与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可以达到14.26个百分点。如果让劳动所得税的税率为0,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会上升0.11%。在劳动收入税取消以后,经济上升率也会提升0.11%。从分类税收一社会福利损失之间的关系来看,在资本收入税率由36%变成50%的情况下,社会福利损失所带来的影响,相当于消费总量降低了34.95%。资本所得税的取消,对中国社会福利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相当于居民消费增加了132.89个百分点。在劳动所得税税率提升至20%的情况下,社会福利的损失相当于消费总量降低了10.17%。劳动所得税税率的取消,相当于居民消费增加了9.22个百分点。在结合边际回报率、垄断利润和工资水平等因素对分类税收、资本积累、劳动供给等因素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探究以后,我们可以发现,消费税率愈高、消费的机会成本愈高,因而消费税率也会对家庭选择消费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总体税负对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

我国的税收政策与社会的福利事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性[6]。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税收制度、福利与经济三者之间的作用是我们所无法忽视的问题。从上述三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幅度愈大,消费水平愈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因而福利事业的发展也需要与消费水平和经济增长幅度之间符合。但是在社会总体税负高于社会基本税负的情况下,经济正常程度与经济增长利润之间存在的不均衡性的问题就会给福利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而有关部门在福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总体税负与基本税负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机协调,以便让税收政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发挥。对政府收入的比例进行降低,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方式。结语税收政策、税收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国家在构建税收体系的过程中所无法忽略的问题。对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有效结合,是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从税收分类等因素入手,对税收问题进行细致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严成,龚六堂.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评价[J].世界经济,2012,(4):41-61.

[2]喻春霞.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评价[J].科技经济导刊,2016,(2):204-205.

[3]杨春雷.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量评价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2):272.

[4]李忠.我国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5]张毅.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问题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第5篇:劳动政策的作用范文

关键字:财税政策 失业率

当前在我国,政府是经济社会就业管理的主力,其利用自身对于经济的影响力通过各种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促进就业的社会中介机构的扶持等途径为进行有效的就业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有效促进社会就业管理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各种财税政策与就业管理的作用机理,结合当前的政策实际,发掘其中不足,以提出有效的改善建议,加强我国政府的就业管理效率,调动社会大众积极性,在保证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提升经济实力。

一、财税政策对就业管理的影响机理分析

现代财政理论表明,有效的财政政策具有促进资源配置、收人分配、降低失业率以及保证经济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进而影响就业,因而财税政策与经济社会的就业管理间有着密切联系。而事实上,财税政策是政府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而出台的政治经济政策手段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有效进行就业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财税政策对于有效降低经济社会失业率的作用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政策对于就业管理的影响机理基于财政政策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和发挥收人分配职能,积极的财政政策能借助于激烈的市场竞争,改革企业机制,解决企业内部隐性失业问题,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降低失业率;另一方面,通过收人分配职能调节社会成员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促进就业,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保证社会稳定。同时,财政政策在弥补市场失灵,完善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也能创造就业机会,如,政府加大对公共物品、基础设施、国防、社会基本保障等的投入时,也直接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缓解了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税收政策对于就业管理的影响机理

税收可以通过经济环境等直接作用于社会就业,也可以通过对自主创业、第三产业等能够积极容纳就业的行业进行扶持,提升影响就业管理的有效性,其具体作用机理分析如下。

1、税收与经济增长、就业。一方面,经济决定税收,而税收又能反作用于经济;另一方面,经济形势影响就业,就业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因而,税收、经济以及就业之间具有重要的联系。

依据供给学派著名的“拉弗曲线”,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个均衡,当税收维持在该水平附近则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政府职能和相关财政政策的有效发挥,当偏离该均衡税收水平时,将会降低政府职能效果,导致经济滑坡,政府收人减少,最终使得经济的发展受限,因而,税收对于经济增长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对于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依据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提出的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降低1%,将会带来2%经济增长率;相反,则会带来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因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就业也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以上分析,积极的税收政策通过刺激经济能缓解社会就业形势,以利于就业管理,相反,则会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加。

2、直接扩大就业需求。税收还能通过相关途径直接增加就业需求,其主要表现在对于社会上新增就业群体鼓励其自主创业,对于能大量吸纳社会失业人员的第三产业、服务业采取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雇佣工人,增加地区之间的信息沟通,增加人员流动性,进行失业人员再培训等。

二、当前我国促进社会就业管理的财税政策分析

(一)当前主要实施的促进就业管理的财税政策

当前,我国为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采取了各种有效的财政、税收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吸纳失业人员,降低社会失业率,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各级政府中使用较多的是财

政补贴、税收优惠、社会基本保障、增加失业人员地区间的流动性等。

(二)对当前为促进就业管理的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1、促进就业管理的资金不足。当前,我国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范围有限,但需要财政投人的方向却很多,如社会保障、公共物品投人、贴息优惠、信息沟通、人员培训等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同时,我国对城镇失业人员的社会生活保障资金投入较多,而对于中小企业、自主创业企业的转移支付力度较小,这种策略在短期能缓解就业困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人员就业问题。

2、人员培训扶持力度不够。为有效帮助当前失业人员再就业,解决劳动力市场上供求不匹配的现象,就必须增加对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使其能快速地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企业需求。而当前我国在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政府对于培训机构的管理及资助力度不够,广大的培训机构管理不规范,培训内容不符合企业社会对于人员的要求,使得广大失业人员的再就业之路更为艰难。

三、提高就业管理有效性的财税政策设计

(一)在相关领域增加财政支出

针对以上政府在执行积极的财税政策、缓解社会就业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增加人员培训、信息沟通。为强化失业人员面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政府财税纵横应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的管理和资金资助,使其真正能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同时作为企业及劳动人员的沟通桥梁,促进信息的有效沟通,降低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均衡问题,提高地区间劳动力的流动性,

提升企业及人员价值。

2、社会保障支出。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及统筹层次,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全国性的劳动力市场:在保证全国的劳动人员均能享受最广泛的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加强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缓解地区间经济结构的不均衡,缩小地区间差异,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完善税收优惠制度

第6篇:劳动政策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NGO;劳工政策;途径

上世纪末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而与之相适应的是我国政府开始进行的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的大部制行政体制改革和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等一系列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从宏观上确立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总体发展目标模式。

一、我国NGO的发展现状概述

1995年在北京召开了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这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中,NGO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别与公权力代表——政府部门和私人权力代表——企业的第三支代表社会自治的力量进入到了国人的视野。NGO是英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缩写,直译为“非政府组织”,NGO的内涵界定,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还存在较大的争议。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目前我国学术界比较通行的观点是:“即满足下列基本条件的组织均可以视为NGO:政府体系之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志愿公益性的正式组织。”①

二、我国劳工政策建设的现状分析

“切实尊重和保障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各项权益,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发展和谐劳动关系”。②当前,我国的劳动关系总体上来说还是协调稳定的,但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关系之一——劳动关系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同时我国的劳动关系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劳资之间的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凸显,由此产生的劳资冲突频繁不断,劳动争议案件大副上升,特别是集体劳动争议持续激增,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现阶段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首先就必须构建完善、科学的劳工政策。

对于劳工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目前比较认可的主要包括受企业雇佣从事生产一线等体力劳动的人员以外,也包括收入比普通工人丰厚,地位比普通工人优越的职员。就我国国情而言,广义的劳工定义更符合我国现实,更具有理论研究意义。故,我们采用广义的劳工概念,既劳工不仅包括主要从事生产和直接体力输出的普通工人,也包括从事管理工作和脑力输出的职工。可将劳工政策界定为国家(政府)或法定社会团体通过立法来提供制度化的权益保障和服务介入市场以增进劳工权益的政策。③劳工政策的外延主要包括:工资标准协商制定制度、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工作条件监督、劳资纠纷调解、就业指导、职业技术培训等。具体而言劳工政策的核心部分是劳动关系的政策,其主要问题在于劳工权益的保护。总之,在现实国情中我国的劳工政策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条件的变化处于动态地调整过程中。

三、NGO参与我国劳工政策建设的途径分析

我国NGO主要是以提供服务、交流、宣传和培训等活动为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中介性、协调性作用。它与政府的共通之处在于二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劳工政策涉及到的是我国最广大的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社会的公共利益。所以虽然劳工政策建设的主体毫无疑问是政府,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政府职能也在不断的调整中。十七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从调整政府职能入手,在劳工政策的决策和执行中允许和鼓励NGO参与其中,使劳工政策的决策更科学,执行方式更灵活,监督更民主。我国的NGO从90年代中期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其中关注劳工政策的既有企业方代表(如:中国企业联合会),有工人方代表(如:工会),还有一些新兴的民间劳工性质的协会(如:“打工族文书处理服务部”和“打工妹之家”。这些NGO在实践中各自的领域内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来影响政府相关劳工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可以预见在今后和谐社会构建中NGO参与劳工政策建设必将大有可为。

首先,NGO源头参与我国劳工政策制定能促进服务型政府劳工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目前,我国关注劳工政策的一些主要NGO已经介入到了政府劳工政策的制定中来,如《劳动合同法》早在草案的制定和公开征求意见工作中,我国的工会组织就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把职工的意愿和建议反映到立法机关,努力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立法机关收到的近20万条各类意见中,职工的意见占了约七成。如:半官方色彩的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 雇主工作部 代表企业组织和企业界参与对《行政许可法》、《集体协商规则》、《排污收费标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订,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等《劳动法》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但是,目前能有效介入到劳工政策制定中的还只是一些有官方背景的大的NGO。如何将更多代表社会新兴阶层的民间劳工组织纳入到政府劳工政策制定中来,广泛吸取相关利益群体的民意,使劳工政策制定更科学,还需要政府发展制度化的参与途径。

其次, NGO在各自领域以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劳工政策执行能促进政府劳工政策执行的效率的提高。劳工政策的执行需要政府、企业和劳动者三者的有机配合和有效互动。这就需要代表企业和劳动者利益的NGO在各自领域内积极发挥作用,参与到与劳工政策执行方式的建设中来。如:在经济发达国家中企业生存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以期回报社会。现在很多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每年都要向外公布其企业公民责任报告书,这些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客观上提升了企业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而这些对其业务发展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国政府也正在推动着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其中,中国企业联合会是我国第一个组织推动 “全球契约”精神在我国发展的社会组织。从实践经验来看,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劳工权益状况,除了需要政府发挥职能外,也需要NGO以及工人的多方力量参与,共同来监督企业,推进符合各方利益的劳工权益保护体系的建立。

最后,NGO在各自领域多视角对劳工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能促进劳工政策执行监督的民主性和全面性。劳工政策在社会中实现其协调劳动关系的作用的重点是保证其有效落实,这就需要在劳工政策的执行中除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执法监督外,代表企业方和劳动者方利益的NGO也要积极参与,对劳工政策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实践表明,在劳工政策实施过程的监督中仅仅依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对劳工的保护和维权都是事后的,解决劳工问题,还需要在场的组织,即工会或其他劳工组织。目前一些新兴的劳工性质的NGO就是部分劳动者群体建立的维护自身合法劳动权益的“自救组织”。如:珠三角地区类似专为外来工维权的NGO组织已达数十个,主要致力于为珠三角数千万民工处理欠薪、工伤等劳资纠纷。(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参考文献:

[1]贾西津.中国公民社会和NGO的发展与现状.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2002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

[2]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乔健.加强对转型时期劳工政策的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康晓光、冯利.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注解:

①按照以上标准,我国的NGO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未登记或转登记团体(工商注册等)。其中,民间组织是我国NGO的主体和核心。在民间组织中,又可以用国际上是较为流行的分类方法:按强调活动领域这一标准将NGO分类为慈善公益类NGO、环境NGO、人权NGO、妇女NGO等。

第7篇:劳动政策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税式支出;影响;雇用;劳动力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2-0069-06

一、引 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国际经济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外夹击之中,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沉重的就业压力已成为事关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肿瘤”。如何能积极有效地增加劳动力需求,促进社会就业——防止“肿瘤”癌变,也就成了中国政府的一项战略任务。而税收作为国家收入分配的重要经济手段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自然也被赋予了促进社会就业,增加劳动力需求的使命。由于劳动力需求的主体——企业即纳税人的追逐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因此,纳税人非常关心由于雇用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对其总成本的影响。如果纳税人增加劳动力需求,能够使其获得更多的利润或额外的收益,纳税人就会增加劳动力的雇用。反之,如果增加劳动力雇用使纳税人的利润减少或无法产生额外的收益,纳税人就会维持现有劳动力需求水平,甚至减少劳动力需求,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一般而言,政府的减税政策能够通过刺激总供给与总需求,发挥激励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效应;反之,政府的增税政策则会产生削弱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效应。但是,我们进一步深入分析纳税人的结构因素,就会发现即使在政府实行减税的税式支出政策时,由于税式支出的对象不同,而会相应地产生不同的政策效应。

二、文献综述

关于税收政策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影响,国内外的学者都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与分析。

(一)国外税式支出影响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税式支出影响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探讨较高的税负水平是否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并削弱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意愿;二是探讨对劳动征税的税收负担如果是由雇主承担,则税收“楔子”的大小是否会对雇主(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行为产生影响;三是探讨如何通过税制改革和完善税式支出政策来实现经济增长与激励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目标。

Daveri and Tabellini(2000)[1]认为,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失业增加,经济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力成本上涨过快,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导火索”就是税收“楔子”过大,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产生了消极影响。Koskela(2002)[2]研究认为,提高资本税率并降低劳动税率,会促使雇主选择以劳动替代资本。他们指出,这种税式支出将降低生产的边际成本,增加生产的产出,增大雇用劳动力的需求量。Alex Easson(2003)[3]认为,政府可以向高失业地区的投资提供税式支出刺激纳税人雇用劳动力,也可以将税式支出直接与纳税人吸纳劳动力就业挂钩,把提供一定数额的新就业岗位作为享受税式支出的条件。Howell H.Zee(2005)[4]在《个人所得税改革:概念、问题及各国比较》中认为所得税不可避免地影响个人的行为,而且具有双重效应,即税收会减少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愿望,使劳动力更多地消费休闲;税收也会使劳动力感觉到贫穷而更多地工作。这两种效应可能相互抵消,因此导致了劳动力的就业工资弹性很小,但这并不意味着计量税收效率成本的替代效应本身很小,税收替代效应还可能很大。Kosi Tanja(2006)[5]实证考察了欧盟国家劳动税收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并着重研究新欧盟成员国就业的变化情况。他们运用OLS回归方法,分析了税收楔子对就业和失业率的影响。研究认为,在欧盟国家税收对失业产生的影响较弱,但进一步研究发现,税收楔子对整个欧盟国家的就业增长具有负面影响,而且欧盟转型国家的劳动税对就业增长的负面影响大于其他欧盟国家。

(二)国内税式支出影响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研究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关注就业问题,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政府在促进企业增加劳动力需求中的作用;二是激励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税收政策取向;三是税式支出政策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影响。

贾康(2003)[6]在《采取得力措施,缓解就业压力》中认为,实施税式支出激励纳税人雇用劳动力,应倾向于那些有经济和技术方面适用性的劳动密集型的纳税人。孙胜利(2003)[7]在《我国就业问题对财政的影响与压力》中指出,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就业资金投入,加大保护就业弱势群体的力度,通过税式支出激励纳税人雇用劳动力,开辟新的就业岗位。罗宏斌、周红梅(2005)[8]的观点是税收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对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对有利于经济发展,并能吸纳较多劳动力的纳税人,给予税式支出,有利于确保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从源头上解决就业问题”。卢亮(2005)[9]从实证角度分析了我国税式支出的就业效应,并针对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提出了扩大税式支出规模,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的财政政策建议。王根贤(2005)[10]认为,我国自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在GDP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就业却未能保持同步增长,GDP增长与就业增长表现出明显的非一致性。其研究结论是:积极财政政策所拉动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排挤就业的。因此认为,要保持GDP与就业的均衡增长,关键是要启动经济(自主)内生增长机制。为此,要按照公共财政理论规范政府行为,财政政策优惠要同技术溢出的外部性建立关联,构建和完善具有激励纳税人雇用劳动力机制的税式支出政策。李伟宁(2005)[11]认为,从技术层面看,现行的税式支出主要体现为优惠期限短、临时措施多、配套办法少、适用范围窄、过渡色彩浓等;从效率层面看,税式支出对促进整个社会就业增长的效果较差。因此,应从扩大税式支出收益纳税人的适用范围等方面入手,完善现行激励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税收政策。王娜(2006)[12]则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税收政策可以促进就业的结论。王春雷(2007)[13]采用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其结论是“在目前的工业化战略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2万元的增加值就能够创造1个就业岗位,资本密集型产业则需要6万元,而技术密集型产业达到了将近9万元才能创造1个就业岗位”,并且“边际宏观税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经济增长率降低0.027个百分点”,文中对此还提出相应税收政策。付伯颖(2007)[14]通过探讨政府的税式支出手段,在缓解劳动力供求矛盾,统一劳动力市场中的功能作用,试图提出激励纳税人雇用劳动力长效机制的税收政策思路。方重、梅玉华(2008)[15]则提出了另外的观点“①税收优惠对促进就业具有局限性。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税收优惠,不应仅局限于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而应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导向,在各个产业间均衡推进。②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税收优惠应将重心置于劳动力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③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不仅要倾斜于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学校,还应倾斜于为信息咨询、中介机构,努力改善劳动力供给市场状况”。王春成(2009)[16]在《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中通过对行为效应的分析提出,应加大对纳税人的税式支出力度,进一步贯彻落实激励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税收政策。

总体而言,国外学者主要根据发达国家高税负的税制特征,运用多种理论分析模型,探求税收影响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原因并寻找优化途径;我国学者主要立足于中国经济转轨和产业升级时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寻找缓解就业压力,刺激纳税人雇用劳动力需求的税收政策手段。目前国内的研究多从宏观或政策层面展开,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得出的结论多表现为理论依据不足,且过于笼统,多以定性分析为主,而从微观层面去进行定量分析的并不多见,这使得学者们所提出的观点和建议缺乏有效的说服力。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从动态角度进行模型分析,剖析税式支出影响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效应,并针对我国的现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为未来政府的税式支出行为能更好地激励纳税人雇用劳动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

三、模型和运行机制分析

本文重点研究分析稳态均衡路径下,税式支出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影响机制及激励效应,并进而对税式支出激励效应进行评估。由于税式支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税率的影响,而税率的变动则会引起纳税人收益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纳税人各类支出的分配比例和分配数额。这些变动会由于资本的收益弹性、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收益弹性以及其他支出的效用弹性等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差异。因此,即便是同样的税率变动,相对于不同的纳税人而言,税式支出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影响机制和激励效应,也会产生差异。在研究方法上,相比较静态模型分析方法而言,动态模型分析方法则克服了研究结论单一的缺憾,能较为全面的阐释同样的税式支出对不同纳税人可能产生不同激励效应的成因和机理,能更为真实准确地反映现实经济活动中税式支出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影响机制和激励效应。

假设纳税人最大化收益的目标函数为:

J=maxξ′ID,Z。其中,I为收益函数;D为纳税人第c期的雇用劳动力支出;Z为纳税人第c期的其他消费支出;D和 Z的收益函数是凹函数;ξ0

-t[∏ W,D-D]。其中,∏ W,D为W和D的凹函数,表示为收益函数,将其具体化即为:

∏=λWD其中,W为资本;W为产出;λ为收益占产出的比例;δ0

为了便于研究和分析,我们不妨将纳税人最大化收益的目标函数进行对数化处理,即可得到:

ID,Z=1-υlnD+υlnZ (1)

其中,υ为纳税人其他消费支出的收益弹性。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对目标函数及其预算约束函数求解动态最优,进而得到:

I′= ξI′′1-t+1 (2)

I′= I′1-t1-′ (3)

其中,(2)式表示纳税人第c期减少一个单位的消费支出Z造成的收益损失与第c+1期资本W增加带来的收益增长相等,即本期消费支出Z减少产生的收益损失可以通过下一期资本W增加带来的收益增长来进行相应的补偿;(3)式则表示纳税人在同期雇用劳动力支出与其他消费支出之间存在平衡关系,即减少一个单位的雇用劳动力支出产生的收益损失可以通过增加其他消费支出来进行相应的补偿。所以,在满足(2)和(3)跨期最优化一阶条件的基础上,求解出最优稳态均衡路径,纳税人即可实现其收益最大化。这一结论足以说明,本模型满足了动态模型最优解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分析研究税式支出的变化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影响机制及其激励效应。

为了获得税式支出与纳税人雇用劳动力支出的变动关系式,现将(1)式代入(2)式和(3)式,可以整理得到:

=δ1-tλWD+1 (4)

υD1-t1-λWD

=1-υ1-tλWD-D-B(5)

假定纳税人的收益占产出的比例和最小资本回报率固定不变,我们可以通过对(4)式和(5)式求W、D、t、B、λ的全微分来分析税式支出变动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影响,即:

=

= (6)

(一)纳税人增加雇用劳动力不能获得额外收益时,税式支出对纳税人增加雇用劳动力的影响

当纳税人增加雇用劳动力没有获得额外收益时, =0,假设λW>D,我们就可以由(6)式得到:

1-t=D-λW

可见,如果>1,那么

0。

因此,当=0时,如果影响税式支出的税率发生持续性变动,纳税人的收益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动,进而对收益的分配产生影响。从长期来看,当>1,有

(二)纳税人增加雇用劳动力能够获得额外收益时,税式支出对纳税人增加雇用劳动力的影响

当纳税人增加雇用劳动力能够获得额外收益时,≠0,假设λWD>D,我们就可以根据(6)式进一步分析税式支出与纳税人雇用劳动力支出的关系。

1.当>1时,按照纳税人增加雇用劳动力能够获得额外收益的多少,我们需要分为两种情况进行研究:

(1)当值较大时,影响税式支出的税率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支出的影响

因为,>1,所以,1-υ+υλWD

>D1-δ,于是,E

又因为值较大,且1-υ+υλWD

>D1-δ,所以,1-υ+υλWD>D1-δ,于是,E

因此,=>0

这就意味着,影响税式支出的税率与纳税人雇用劳动力支出呈同向变动,税率变动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支出产生的替代效应占主导作用,税式支出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激励效应弱化,有可能产生政策失灵的现象。

(2)当值较小时,影响税式支出的税率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支出的影响

因为,>1,所以,1-υ+υλWD

>D1-δ,于是,E

又因为值较小,且1-υ+υλWD

>D1-δ,所以,1-υ+υλWD0

因此,=

这就意味着,影响税式支出的税率与纳税人雇用劳动力支出呈反向变动,税率变动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支出产生的收入效应占主导作用,税式支出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激励效应强化,不太可能产生政策失灵的现象。

2.当

这也就是说,现有的研究方法无法判断和确定影响税式支出的税率变动会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支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四、分析结论及相关建议

(一)主要分析结论

首先,对于增加雇用劳动力支出而没有获取额外收益的纳税人而言,如果纳税人其他消费支出的收益弹性较小,而资本的收益弹性较大,那么,影响税式支出的税率变动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支出就产生了主导作用,税率的持续性下调,即税式支出的持续性上涨将会导致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持续性增加。税式支出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激励效应强化,不太可能产生政策失灵的现象。

其次,对于增加雇用劳动力支出而没有获取额外收益的纳税人而言,如果纳税人其他消费支出的收益弹性较大,而资本的收益弹性较小,那么,影响税式支出的税率变动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支出就产生了主导作用,税率的持续性提高,即税式支出的持续性下降将会导致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持续性增加。税式支出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激励效应弱化,有可能产生政策失灵的现象。

再次,对于增加雇用劳动力支出就能够获取额外收益,且雇用劳动力的收益弹性较大的纳税人而言,影响税式支出的税率与纳税人雇用劳动力支出呈同向变动,税率变动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支出产生的替代效应占主导作用,税式支出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激励效应弱化,有可能产生政策失灵的现象。

最后,对于增加雇用劳动力支出就能够获取额外收益,且雇用劳动力的收益弹性较小的纳税人而言,影响税式支出的税率与纳税人雇用劳动力支出呈反向变动,税率变动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支出产生的收入效应占主导作用,税式支出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激励效应强化,不太可能产生政策失灵的现象。

(二)相关政策建议

首先,税式支出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所产生的影响效应有两种,即激励效应和替换效应。税式支出的激励效应是指税式支出通过降低纳税人的成本或增加纳税人的利润,激励纳税人增加雇用劳动力的需求。税式支出的替换效应则是指税式支出的实施可能会导致收益纳税人和非收益纳税人之间产生替换。因为税式支出是以减少税收收入为代价的,而税收的中性原则和财政原则则决定了对特定纳税人实行税式支出而减少的税收,只能通过增加其他形式的税收来弥补,这反过来,又会扩大其他纳税人的税收楔子。税式支出的替换效应就可能会对其他纳税人的生产经营产生扭曲,导致非收益纳税人雇用劳动力需求被收益纳税人雇用劳动力需求所替代,从而减少了其他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需求。由此可见,税式支出激励效应所增加的劳动力需求与替换效应所失去的劳动力需求可能相互抵消,从而使得税式支出的政策效力大幅缩水,当然,其最终效果还要取决于激励效应与替换效应的对比。因此,政府在制定税式支出政策时,应尽可能使其激励效应大于替换效应,从而切实地增加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需求。

其次,政府应清楚地认识到税式支出对纳税人雇用劳动力影响的复杂性,不能简单地认为税式支出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就能增加劳动力需求,即不能把经济增长与劳动力需求增加划等号。政府必须要考虑就业弹性因素。所谓就业弹性,是指就业量变化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反应程度,也就是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是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就业弹性一定,提高经济增长率,就可以增加劳动力的需求量;经济增长率一定,提高就业弹性,也可以增加劳动力的需求量。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稳定甚至趋缓的背景下,以提高就业弹性为宗旨的税式支出政策则更为现实、可行。因此,政府要切实地发挥税式支出激励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积极效应,就必须从优化经济结构着手,运用有效的结构性税收政策加大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适时推出能够有效提高就业弹性的税式支出政策。

最后,政府在制定税式支出政策时,应明确税式支出激励效应的逻辑传导机理,即降低纳税人税负能够减少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成本,有利于增加纳税人的利润或提高纳税人的市场占有率,进而可以降低纳税人产品或服务的最终消费价格,从而增大其产品或服务的消费需求,导致纳税人增加雇用劳动力需求,最终提高纳税人所在的整个行业的就业率。所以,税式支出的效应应当符合三项要求:即税式支出应当使纳税人所在行业的最终消费价格降低;纳税人所在行业的消费需求必须对消费价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纳税人增加产品或服务总量应当是通过新增雇用劳动力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增加现有劳动力的工作量来实现。因此,税式支出的收益对象——纳税人应当符合以下要求:即纳税人所在行业应当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且该行业具有较高的价格弹性,消费需求与消费价格呈显性负相关性;纳税人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应当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纳税人获取税式支出的收益不对其市场竞争产生过度扭曲。

五、总结语

税式支出只能是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失灵时的一种干预,其最终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而不能扭曲市场的有效配置功能。因此,税式支出的取向应与市场化的方向保持一致,避免由于政策不当阻碍市场化的进程。同时,政府在制定旨在激励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税式支出政策时,还应当理性地测算由此带来的成本和产生的收益。成本主要包括税收收入的减少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市场扭曲;收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者是指纳税人雇用劳动力需求量的增加对社会稳定和谐所产生的益处,后者主要包括纳税人因为税式支出获益而扩大生产对增加税收收入的贡献。因此,税式支出的着力点应聚焦于雇用劳动力潜力大的纳税人激励上,而不应仅仅针对失业结果采取泛泛的“撒胡椒面”式的鼓励政策,从而使得税式支出不仅能够发挥激励纳税人雇用劳动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能保持其长期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Daveri,F.and Tabellini,G. Unemployment,Growth and Taxation in Industrial Countries[J].Economic Policy, 2000,15(47):104.

[2] Koskela,Erkki,Schob,Ronnie. Why Governments Should Tax Mobile Capital in the Presence of Unemployment[J].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2002,1.

[3] Alex Easson. Tax Incentives[EB/OL]. http://.2009-10-02.

[4] Howell H.Zee. Personal Income Tax Reform:Concepts, Issues, and Comparative Country Developments[EB/OL]. IMF Working Paper WP/05/87. 2009-10-02.

[5] Kosi,Tanja,Bojnec,Stefan. The Impact of Labor Taxation on Job Creation and Unemployment[J].Journal of Economics,2006,54(7):562-567.

[6] 贾康.采取得力措施,缓解就业压力[J].中国财政,2003(2).

[7] 孙胜利.我国就业问题对财政的影响与压力[J].经济学动态,2003(1).

[8] 罗宏斌,周红梅.税收的就业效应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05(10).

[9] 卢亮.1998-2002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J].西北人口,2005(1).

[10] 王根贤.GDP与就业均衡增长的财政政策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05(4).

[11] 李伟宁.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与宏观就业政策的协调[J].税务研究,2005(2).

[12] 王娜.税收对城镇居民劳动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6(9).

[13] 王春雷.促进扩大就业税收政策的路径选择:基于就业弹性方面的考察[J].财经问题研究,2007(1).

[14] 付伯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199-211.

[15] 方重,梅玉华.论以税收优惠促进社会就业的政策误区[J].江淮论坛,2008(4).

[16] 王春成.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9(5).

Effect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Tax Expenditure

on Taxpayers' Hiring Labor

Fang Zhong1, Mei Yuhua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Hefei Local Taxation Bureau, Hefei 230061, China)

第8篇:劳动政策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失业 就业 问题 对策 探讨

一、我国失业及就业的现状

当前,我国劳动者就业主要呈现就业结构完善、效率显著、供过于求、城乡互动、素质大为改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劳务有强劲发展之势等特点。而劳动力过剩则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失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来,由于高科技的广泛运用,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加上劳动就业体制的变化,我国的失业率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远远高于5%的警戒线,影响越来越深远。

二、我国失业及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失业及就业问题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生产力方面的原因,也有生产关系方面的原因;既有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原因,也有劳动力需求方面的原因。但其根源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二是由于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

三、我国失业及就业问题的对策探讨

由于失业及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长远战略问题,既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改革的深入,也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劳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与威望。结合我国失业及就业的实际,笔者认为,要切实解决失业及就业问题,必须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失业及就业问题的认识。失业及就业工作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此,要全面认清当前我国失业及就业问题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同心协力,齐抓共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失业及就业问题的政策,进一步探索加强政府、学校、企业相互协调、联系与合作的新模式,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其就业的竞争能力,全面落实和探索劳动技能实践教学和就业培训基地相互结合的方式,不断总结新经验、新成绩,着力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切实提高劳动者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

2.统筹兼顾,加强引导,促进城乡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越来越明显,也造成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就业,城乡统筹发展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大势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统筹安排,兼顾城乡协调发展,切实加强指导和引导力度,合理有序地促进城乡劳动力相互流动,达到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导向作用,积极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电话等媒体资源,及时传递有价值的劳务信息。同时,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切实将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纳入城乡一体化管理的盘子,加强管理和引导,着力解决好劳动力的工伤、医疗、保险及其它社会保障问题,切实解决劳动力的后顾之忧。

3. 健全机制,强化服务,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研究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按照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重点从劳动者的就业、服务、管理、监督、保障等方面入手,进一步研究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不断充实、完善各项劳动就业政策措施。同时,在强化国家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基础上,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健全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注重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劳动就业实际的解决失业问题、促进劳动就业的政策体系,实现劳动者的就业愿望。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把扩大就业、解决失业问题作为政府的主要工作任务切实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4. 发挥优势,政策推动,进一步缓解劳动就业的压力。企业是解决我国劳动者就业问题的主要力量,在解决我国失业及就业问题中发挥者积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基本处于供需的状况,过去那种主要依靠国有企业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传统方法已经逐渐被打破,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与个体企业逐步成为了解决劳动就业的主战场,并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有关经济政策上把私营企业、集体企业与个体企业给予倾斜,大力支持、帮助和促进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调动社会各部门、各企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性。

5. 加强培训,提高效益,促进就业工作良性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要坚持就地、就近转移为主,输出转移就业为辅的方针,以培训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就业促进劳动力培训顺利开展的思路,以提高劳动力的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开展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围绕劳动力就业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切实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益。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特点和优势,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大力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步伐,以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劳动者就业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以满足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长明等,失业:需要重新透视的经济社会现象[J],新华文摘,1997

[2]葛延风等,影响企业职工再就业的有关体制问题[M],经济工学习资料,1997

[3]马轶民:国有企业改革与失业[M],经济工学习资料,1997

[4]鲁士海:再就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一环[M],经济工学习资料,1997

[5]蒲晓红:我国失业现象的长期性和严峻性[J],经济体制改革,2001

第9篇:劳动政策的作用范文

一、活动主题

服务进城务工,帮助就近转移,扶持返乡创业。

二、服务对象

(一)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业富余劳动力;

(二)外来务工的农村劳动者;

(三)就地就近就业的农村劳动者;

(四)准备创业的农村劳动者。

三、活动目标

“春风行动”期间的各项活动,要在往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做到“更加贴近农民,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注重实效”,争取做到“四个到位”:

(一)宣传到位。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宣传手段,发放免费的“春风卡”等宣传资料,使农民工和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都能了解区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诚信的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联系方式,了解“春风行动”期间我区劳动保障、工会、妇联提供的技能培训、岗位需求信息和维护劳动权益方面的服务内容,以及本次专项活动开展的时间、活动内容等。

(二)服务到位。农民工和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都能够获得免费的政策咨询服务、针对性就业服务和及时准确的岗位信息等服务。

(三)政策到位。有技能培训意愿的农民工和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业富余劳动力都能够参加享受补贴政策的职业技能培训。有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者能够获得创业项目信息、参加享受补贴政策的创业培训、获得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和相关指导帮助。

(四)维权到位。有维权需求的农民工能够获得相应的政策指导、维权支持和法律援助。

四、活动内容

(一)做好“春风行动”启动工作。月日,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总工会、区妇联在区劳动保障大厦联合组织举行全区年“春风行动”启动仪式,集中为进城务工及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者进行政策咨询服务,发放“春风卡”及其它政策宣传材料。要丰富活动内容,扩大声势和影响。

(二)摸查企业用工情况,收集岗位信息。在活动开始前,劳动保障部门要联合工会、妇联等相关部门,共同开展企业用工情况摸查,了解企业用工规范情况,并收集岗位需求信息。

(三)广泛开展宣传,免费发放“春风卡”。劳动保障部门、工会、妇联要联合组织人员深入镇街、村居,到车站、码头和务工人员聚集的地方,宣传就业政策和专项活动内容,免费发放“春风卡”等宣传资料,重点介绍务工基本常识、生活安全须知、求职就业指南、维权注意事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会和妇联基层服务机构、放心职业中介机构的联系方式等,以及春风行动各项活动的时间安排。

(四)开展送岗位到村入户活动。劳动保障部门要注意发挥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作用,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底数。镇街、村居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要利用“春风行动”的契机,深入农村开展转移就业需求情况摸查,了解农村劳动者返乡情况和外出务工需求,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春风行动”期间,劳动保障部门至少要开展两次送岗位下乡活动,把优质的岗位信息直接送到村、送到户、送到人。

(五)组织专场招聘活动。要利用春节后农村劳动力集中返城求职的时机,及时与市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联合组织专场招聘会,把以前没有进入过人力资源市场的企业请到市场中来,把企业的岗位尽可能摆到人力资源市场中,帮助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业富余劳动力与用人单位、企业实现供需见面。招聘会现场向各类求职人员重点推荐“用工规范诚信企业”、“诚信服务机构”,优先满足“用工规范诚信企业”用工需求,引导求职人员到“诚信服务机构”求职。

(六)开展维护劳动权益活动。劳动保障部门要联合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继续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活动,并根据举报投诉查处取缔非法或违规中介机构,严厉打击假借职介进行诈骗的各类犯罪行为。在“春风行动”期间,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要派专人对车站、人力资源市场附近等进城求职农村劳动力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流动巡查,加大打击非法中介机构的力度。

五、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年“春风行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组织准备阶段。(年月日—月日)

制定活动工作方案,考察人力资源市场,广泛搜集用工岗位。动员组织农民工和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二)组织实施阶段。(年月日—月30日)

开展多项活动,组织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或自主创业。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开展对接交流活动,提供就业创业一条龙服务。

(三)总结验收阶段。(年月30日—5月日)

汇总“春风行动”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工作落实。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统筹安排,与工会、妇联组织加强沟通协调,分工负责,对工会、妇联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宣传工作要提前介入,制定宣传方案,确定专人负责。主要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知识,要鼓励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的优惠政策等。

(三)提高服务意识,注重服务实效。区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春节前要与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劳务输出地和重点企业等用人单位加强联系,提前收集用工信息,为春节后引进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便利。劳动监察、劳动争议仲裁、劳动关系等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热情服务,切实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

工会组织要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特点,组织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为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提供培训、就业、劳务输出一条龙服务,并重点发挥工会在稳定企业用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