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改革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国园林史;OBE理念;教学改革
中国园林史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之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各历史分期的园林发展规律及造园特点[1]。通过对中国园林史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鉴赏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将古典园林的造园理论和手法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的综合创新能力[2],并学会鉴赏和评价中国古代各阶段的代表性园林作品,为今后学习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在以往的中国园林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将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不知道学完这门课程之后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这门课程的知识点与毕业之后从事的工作之间的关联。这样的课堂教学乏味、单调,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笔者基于OBE教学理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中国园林史的课堂实施教学改革,通过对比一轮教学改革与未开展教学改革的教学情况,表明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特点中国园林史是沈阳工学院园林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主要讲述了世界园林的发展历程、中国园林从商周秦汉时期直到清末时期的发展过程及其造园特点等内容,理论性较强,知识点繁杂。2.学情分析沈阳工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民办院校,学校秉承“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采用“协同育人、工学交替、理实融合、学用一体”的育人模式,以“建设最好的应用技术大学”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园林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会在行业的生产一线从事景观设计、园林工程等相关工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合适的授课内容,以分析古代经典、优秀的造园案例为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在课堂上以互动讨论式教学结合分组汇报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并在课外增加实践环节。这样可以使中国园林史的课堂教学真正起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作用,避免产生枯燥乏味的以史论史的课堂氛围。3.固有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笔者在七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教学方法固定,教学氛围沉闷部分学校采用的中国园林史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静态的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2)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缺少过程考核以往的考核形式主要是对学生个人学习情况的考核,学生期末的成绩由闭卷考试分数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两者的比例是7:3。教师仅根据学生的期末试卷成绩和平时作业的成绩难以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作出真实、准确的判断[3]。(3)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中国园林史的教学大多为理论课,授课过程中以多媒体演示为主,但二维的平面图、效果图和照片难以尽显传统园林空间的精妙和秀美,因此,教师需要辅以适度的实践教学。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测绘以及制作实景模型,学生可以深入体验园林景观的空间设计和园林文化的意境,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目标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预期学习产出为基础,遵循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不断持续改进的教学模式。在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立足本校,对中国园林史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要求做简单的推导与思考[4]。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5]。中国园林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基于OBE教学理念,通过调研企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并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园林的发展概况,掌握园林的基本概念、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和特点,知晓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和各个分期,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园林作品,了解这些作品的布局要素,以及相关的设计者和造园理念,掌握中国园林发展的整体演变脉络。(2)能力目标让学生通过对中国园林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归纳、提炼中国园林的一些典型意象和手法。学生在理解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和思想的基础上,能够借鉴中国园林史上的优秀理论、成功经验;在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掌握中国园林史知识的基础上,设计出既能够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够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园林景观。(3)素质目标通过对中国园林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进一步思考当代中国景观设计如何吸取传统园林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创新。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了解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发展趋势,理解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园林文化素养。在中国园林史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具备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2.重构教学内容结合沈阳工学院园林专业的特色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课题组教师经过研究和梳理,重构了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世界园林和中国园林的总体论述、园林的生成期、园林的转折期、园林的全盛时期、园林的成熟期五个理论知识模块,每一个模块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案例,包括与现代景观设计相融合的内容。课程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为有效利用好学生课前、课后的时间,教师将每个教学模块中比较简单的内容和教学案例录制成教学视频供学生学习,每个视频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在上课前上传到智慧树平台,并要求学生带着预留问题观看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选择智慧树平台上同济大学的中外园林史课程作为教学内容的扩展和补充,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和学习;同时,通过与沈阳建筑大学陈伯超教授主讲的盛京宫殿建筑课程建立跨校修读,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中国园林史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够学习盛京沈阳的古典园林,并结合实地考察、调研在实践中体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3.优化教学方法目前,部分本科院校园林史课程采用的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负责听课和记笔记。由于教师单向输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了达到专业培养目标,有力支撑毕业要求,教师有必要改革和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线上和线下的学习、预习任务,在课堂上灵活运用随机提问、雨课堂投票等方式考核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课前为学生布置分组任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质量。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将重点、难点设置成问题,通过“提问—回答—反馈”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形成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闭环,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都能通过线上、线下多种课程资源对所学内容形成充分的了解。教师与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开展互动,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和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便于师生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将“思—呈—评—用”以三种类型的园林为载体开展教学,每个学习小组都将经历这种以任务为驱动(思)、汇报为舞台(呈)、案例为载体(评)、应用为实战(用)的教学组织过程。4.调整学习成果评价方式基于OBE教学理念,中国园林史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有教学反馈或考核设计,以明确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笔者对课程的评价方式予以调整,将学生的课程总评成绩改为由期末考试成绩占50%,课程作业占20%,跨校修读成绩占10%,学习态度与课堂互动、分组汇报和章节测试占20%,共计四个部分组成。教师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应注重过程考核,督促学生在学习完每章节的内容之后都要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不能在期末突击复习。教师通过每章结束后的章节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便于了解学生还没有完全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识点,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强化这一部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表明,学生在每章知识点学完之后的掌握情况较好,高分的学生比例较大;同时,随着章节测试的开展,学生也逐渐适应了这种章节测试的节奏,每章快学完的时候,学生也会主动提前复习知识点。实施教学改革后,学生的期末试卷成绩比教学改革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以未实施改革的2017级园林专业学生为例,2017级园林专业共有53名学生,卷面平均分为58.89分,优良率是11.32%,卷面不及格率是41.51%。2018级园林专业是实行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第一轮学生,2018级园林专业共有57名学生,卷面的平均分为79.85分,比2017级提高了20.96分;优良率是63.16%,比2017级提高了51.84%;卷面不及格率是10.53%,比2017级下降了30.98%,教学效果良好。结语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沈阳工学院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基于OBE理念的教育发展模式,以学习研究成果产出为目标,通过对课程教学活动目标、教学工作内容、教学设计方法和学习理论成果评价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原本单一、枯燥的中国园林史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国园林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值得教师不断探索与改进,努力使课程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中国园林史理论与园林设计实践相结合,从而对提高他们的设计能力与创意能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荣立苹,高玉福.《园林史》课程教学新思考[J].吉林农业,2016(21):122-123.
[2]张伟,胡启国.《中外园林史》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吉林农业,2012(6):208-209.
[3]孙春红,秦华.“思”“呈”“评”“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园林史教学新法[J].中国园林,2013,29(4):85-90.
[4]刘东兴.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淮北:淮北师范大学,2014:23-26.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工作过程;本土化
2011年9月5日至11月5日,我参加了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出国进修班赴德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回顾四年来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成果如下: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实践
(一)宣传推广阶段
回到学校,我对全校教职工举办了德国学习讲座,介绍德国的职教体系、教学方法、学习心得等。教职工们很有感触,思维得以打开。
内化是个艰难的过程,没有现成本土经验借鉴,仅凭粗放的框架式脉络很难搭建起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为了更加扎实地推进教学改革,学校对全校教师举行了行动导向培训、工作过程讲座、专业调研讲座,让教师们从更细的环节,更贴近的区域进行教学思考。实践阶段我对中层干部开展课程改革培训,深化过程中为学校课改小组成员做专题培训。
(二)顶层设计阶段
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为推进教学改革,我们引入系统论作为教学改革推进工作的理论基础。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的。教学改革不能局限于某一层面,或者只针对某个方面,要全覆盖、多环节、不偏废。
为促进教学改革,专业科进行了深入的专业调研,确定了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我根据在教育部和GIZ的学习收获,借鉴成都航空职业学院经验,为学校编写了《专业课程体系》《专业标准暨课程标准》等指导性文档样板。专业科组织教师编写了新型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施养专业、机运专业构建了“4+4”课程体系,工程测量专业构建了“3+1”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形成特色,为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了顶层指导。为配合改革,教务科出台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重新构建《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为提高教师素养的成长,结合学校的发展指导思想,设计了“一个核心、两翼延伸,四项工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制度规划和教师成长两类顶层设计相互促进,为教学改革铺开了一条宽阔大道。
(三)局部尝试阶段
2012年初,鼓励各专业科每门专业课程尽量做出4份教学情境,主推六步法。2012年下半年,教学改革打破坚冰,全校教师进入主动探索阶段,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学法、六步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在多门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课堂变得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2013年上半年,多门课程开展了深层实践,如《金属工艺学》改为《机械加工一体化》课程,以理实一体化和工作过程相结合,整体贯穿六步法,一个月时间只上这门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通过实践,传统的嚼了喂,变成引导式、探究式的共同学习,学生的智慧被激发出来,互动频繁。当然教学改革中也呈现了新问题:师资配备、薪酬比例、设备配置等。
(四)切实实践阶段
1.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实践。学校在机械12级针对《内燃机构造与维修》《底盘构造与修理》《液压与液力》《工程机械驾驶》四门课程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每门课一个月,全体在车间、工场转盘式轮流学习。教学改革已深入内核,学生也不再局限在教室听讲,而是以递进的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逐步熟悉课程,逐步熟练技能。2014~2015年,学校扩大改革范围,把《工程测量》《电工》《工程材料》《计算机基础》《语文》《数学》等课程纳入教学改革范畴,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改革环境。
2. 精品课程建设稳步推进。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17门,成果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新增校级精品课程10门,新编写、出版14本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
3.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贴近岗位。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合理规划、精心设计、规范建设。新建第二实训楼,购置了挖掘机、装载机等设备。学校积极拓展了中铁二十三局、水电七局等10个校外紧密型实习基地。
4. 师资建设队伍素质精良。四年来,培育28名新教师,评选出10名“教学新秀”、6名“教学能手”、2名“教学名师”,组织教师出国出境培训53人次,国家级、省市级培训104人次,聘请了9人次专家讲座,校级培训630人次。派遣教师172人次到中铁二局新运公司、成都地铁现场实践。2015年,2名教师获得成都市说课一等奖,3名教师获得成都市微课大赛三等奖。
5. 教学生产服务密切校企。学校发挥成都铁程测绘有限公司的实力,承包兰新线40公路的CPⅢ测量、大西线轨道精调、西成线85公里轨道贯通等工程任务。学校承担了中铁二局、六局、八局和中国中铁总公司的测量大赛,全方位地展现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6. 校外推广成绩显著。作为四川省教育厅示范校建设验收评委之一,我积极宣传、推广德国学习经验,为四川省第2、3批中职示范校的课程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指导。为到校访问的青海、重庆、林芝、那曲及四川的多所学校相关人员进行教学改革培训,在成都市教育局组织的交流会上分享德国学习成果,以星星之火,实现燎原态势。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问卷调查
11月,我向机械12级3个教改班发放调查问卷,发出问卷124份,其中有效问卷119份。统计结果如下:
机械专业一体化教学调查结果分析表
结论:一体化教学改革整体效果很好,满意度达84.9%。学习积极性、动手能力、课堂气氛、学习效率4个方面满意度达70%以上,学生对教师高度认可,满意度达80%以上。学生最不满意的是教学设备,仅48.7%认为设备好。
通过调查,一体化教学改革受到学生的欢迎,希望继续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对客观存在的不足予以真实反映,学生更加关注技能、关注知识、关注效果。
三、德国进修的实践反思
四年的教学改革,四年的艰苦探寻,促使我不停反思:
(一)突破与成效
1. 突破课改理念及能力束缚,形成新型职教观。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经过行动导向、工作过程理论等专题培训,派出大量教师出国进修,形成新型职教观,为后续的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蹲下身切实办职教,教师由主体变为主导,学生由受体成为主体,教师成为指导者、引领者、参与者。
2. 突破教学改革流于表面,深入贯穿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改革从顶层设计、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的每个环节,步步扎实。教学实施从管理者、任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到学生,人人有责。教学改革从理念、内容、方法到评价,处处更新。师生角色得以转换,课堂氛围变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教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得到增强。
3. 突破师资队伍建设传统思维,构建系统化职教师资培养体系。过去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应对具体场景,分散而支离。四大工程层层递进,从教师入格、合格、升格到风格形成,阶梯上升,为教师的职业成长规划出系统化发展蓝图。内容从理论扩充到实战,视野从校内拓展到国外,场所从课堂延伸到工地,对象从个体扩大到团队,形成较为完整的师资培养体系。
4. 突破校企合作面窄、肤浅等现实,开拓强覆盖挖纵深的合作格局。学校的铁道行业背景原本在工学结合方面很有特色,四年来,在学校“强覆盖挖纵深”的指导下,学生实践由课堂拓展到现场,从模拟转为实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为祖国的铁路建设贡献力量。
5. 突破职教师资被动成长,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及项目开发能力。职教师资肩负“传道、授业、解(下转13页)(上接11页)惑”的天职,更负有将职教事业与当代生产力紧密相联的使命。教师培养不能脱离行业发展、社会发展,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去,在企业承担具体生产任务,突破职教师资被动成长,变“要我成长”为“我要成长”。
(二)问题与不足
1. 德国职教经验在中国要根据实际予以借鉴。
2. 学校对合作企业有待继续拓展。
3. 实践场所、实践设备不能满足需要。
4. 课改新课堂的学生管理难度更大。
(三)应对建议
1. 有序推进教学改革,逐级深入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不搞运动,主动权交给教师,学校局部推动示范课程,阶段总结,阶段推广,不断完善,给教师树立信心。
2. 尊重课程差异,尊重教师的理解差异。每个人对新事物有个接受过程,给教师思考、选择的机会,让适合改革的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更好的成效。有的基础课程不适合用六步法,就尝试用其他教学法。不拘泥某种教学法,也不否定传统教学。
3. 校企合作应有更细致的机制支持。单凭学校去拓展,总有局限性,国家、社会、企业应为学校开展工学交替提供更大的帮助。
4. 多方配合,不断完善,不让教师单独承载改革之累。教学改革牵一发,动全身,应尊重教师的劳动,体谅教师的付出,通过开调研会、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形式为改革把脉,对师生遇到的困难及时提供帮助。这样热情遇到热心,群策群力,改革才能深入进行,保持成果。
总之,德国先进职教经验还要深入学习,本校教学实践仍需逐步探索,教学改革任重道远。我们有信心、有毅力、有行动,“教改路长心犹喜,职教花开景更秀”。相信在大家的理解、支持下,教学改革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职业教育会驶上更稳健、更快速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关键词】深化改革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素质教育
随着改革进程的持续进行,初中语文的课堂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素质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修改和变更,更是要求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侧重点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回首课改的路程,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对课程的理念、课程的目标和教学要求等都能清晰陈述,但涉及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感到困惑,或是一脸的无奈,或是穿新鞋走老路。究其原因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选拔性教育的瓶颈仍在束缚着课改的发展,中考仍是目前评价教学水平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这也致使一些学校与教师为了保证升学率而或多或少地在新课改的幌子下延续着“新瓶装旧酒”的做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正是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不能只是走形式主义,打新课改的球。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上,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突显课文的工具性,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通常不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不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根据教参将教材中含的内容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些方法都已经不适合现代课堂的要求了。整整一堂课。全部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而学生则是在下面一味的记着笔记,然后对知识死记硬背。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摒弃了原有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不能仅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还要注重其“工具性”;不仅是学生习得字词句,重要的是要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语文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
要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创造性思维。比如说,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课文,根据理解向其他的同学提问,在此过程中老师会根据课标要求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引导。
二、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和教师评价的合理性
课改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综合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师的疑虑和困惑也越来越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有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学生浅层次的议论占去,教学质量下降,一节课在老师的几个“好”的评价声中结束。教师对语文基础知识的点拨遮遮掩掩,对课文语言的体味浅尝辄止,致使学生课堂收获减少,基础知识削弱,语文教学质量下滑。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在学生创造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知识、思维和情感探究的过程,是互动互学的过程。教师必须把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真实性、动态性、创造性,切切实实走进学生,用心体会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如在某个环节中要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重点在哪儿,难点在何处;哪些课文要重点敲打,让学生牢记不忘;哪些内容让学生实践,自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规划,流程清楚,成竹在胸,自主、合作、探究才能运用合理恰当。
教师的课堂评价应遵循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课堂上教师如果只用几个简单的“好”做评价,那么学生对语文的态度淡漠、无所谓,乃至厌倦,也就见怪不怪了。教师的课堂评价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评价语言要有情感。学生是有理智、有个性、有发展潜能的生命体,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关注学生自身成长的过程。
三、加强感知课文整体的环节,进行情感熏陶
根据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对初中生的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强调课文中的重点知识,脱离以往教学中将文章分解的破碎不堪的现象,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整体感悟。整体的阅读也更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更加符合当代教学的规律。
四、面向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方面设计作业
作业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反馈,教师要以平等、尊重、信任和谦逊的态度,给学生留作业。所留作业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发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自发地学习,愉快地接受。这样,学生才容易产生做作业的欲望。作业设计要注意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作业进一步激活、扩展。作业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学习语文的目标之一是语文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包括积累、背诵、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语言交际的能力等,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作业,多角度转变作业形式:如口头作业、造句练习、写作练习等,通过灵活多样的作业,培养学生迁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组织辨论会、朗诵会、新闻报道会、口头作文会、集锦会、非常6+1、快乐大本营、才艺展示会等等。通过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快乐思考,主动思考,有效思考;语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特点也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生成的新认识和看法会更多,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各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之潮兴起。课堂教学改革旨在加快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位于湖南省娄底市的娄底市一中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把构建生本高效的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笔者结合在该校调研的情况及对校长的访谈对娄底市一中的课程改革进行理性分析与评价,以期给娄底市一中以及我们的深化课程改革之路带来些许启示。
1 走进课堂:展示的舞台
走进教室,学生相对而座。在教室的空间布局中,单一的教师权利中心的影子看不到了,教师站在同学们中间,教室两侧的黑板成了学生展示的原地。合作探究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校的生本智慧大课堂,在“五步三落实”的理念的引领下,各学科的教学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却在“以学生为主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思路上逐步发展,体现了各学科的特色。娄底一中“生本智慧大课堂”课堂面貌让我们看到了课改中的活力,生动活泼的师生学习活动和课堂互动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把课堂当成了自我展现的舞台,敢于表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思考中获得了知识,在讨论中碰撞了思想火花,在质疑中锻炼了思维方法,在展示中获得了自信与勇气,在评价中学会了判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展示,探究知识的过程与学习的激情得到了激发,彰显了生命的活力。开放的课堂,活跃的思维,精彩的评价,大胆的展示构成了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 走进校园:文化的园地
走进娄底一中的校园,“办有思想的学校,做有信仰的教育”的标语,让我们感觉导学校的教学理念很有思想,极富远见。校园的各个角落充满了文化的气息,教室外的长廊可以看到国外名牌大学的介绍,教室外的张贴栏有“观新闻,知天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学生课外活动小组风采的展现与体会,教室内有各种励志的宣传标语,这些标语时刻让学生充满了对知识追求的热情,也给学生的生活给予了一种积极的引领。先进的办学理念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展示。校园的每一道风景,全校师生的风采也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便是隐形课程,学生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怎么能不释放一种青春的活力、感受到这种无形的文化力量?校园内显性的硬件设备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校园内的“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的意识与理念为学生的品格培养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这种文化的历练足以让学生终身受益。
3 走进校长:闪光的思想
有着职业院校校长经历的范彦江校长,是一位学者型、专家型的校长,该校的办学理念为“办有思想的学校,做有信仰的教育”。有着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校长经历的范校长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是一位教育的践行者和引领者。在体育教学方面,他坚持将“普及体育,阳光体育”的理念落到实处。一方面,稳步推进体育的专业化教育发展,开设排球,篮球等专业课程。另一方面,在班级之前成立俱乐部,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办学,推进体育运动和体育学科的发展。范彦江在访谈中提出:我们的教育充当的作用是水,我们要做的是水一样的教育。水与沙的结合会成为优质混泥土,但水是可以挥发的,教育的作用从有到无的过程。一滴水的作用,是润物,但是水所处的位置越高,产生的势能越大。这种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范校长的理念中得到体现。在培育人的方面,范校长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作用形成教育合力。[1]
4 走进学生:个性的张扬
走进学生,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和渴望的眼神。整个课堂便是一个互动的场景,学生活跃且回答准确、精彩。教室的张贴栏,展示之星,点评之星等评选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能在这种评价方式中发挥各自的特色,尽显个人风采。尽管观摩者分布在教室的各个部分,但同学们豪不怯场,完全沉浸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课堂氛围中,他们从容展示、精彩点评、随时质疑、准确解答,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这种自由而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变得大胆,敢于提问。笔者看到的不是传统课堂中神仙题海战术的皱眉苦练的面孔,而是处处充满了活力与挑战的面孔,学生的人格得到高度尊重,个性得到充分张扬,思维得到深度培养。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既展示了合作学习小组团体的智慧,也在质疑与展示中彰显了了个人智慧,学生的学习过程便在这种探讨与对话中完成。
5 反思课改:前行的方向
教师在经历教学改革的课程中,经历了从观望,犹豫,质疑到思考,研究,探索的阶段。任何一项改革,在实行的课程中都有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由于本次调研的时间、条件有限,我们不能从本质上对改革路上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层分析。笔者将对课堂现象进行分析与评价,以求进一步完善娄底一中的教学改革。
5.1优化导学案设计
娄底一中的“课前课中课后”的“三落实”方案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完成导学案的内容,但是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我们发现:学生易局限于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范围。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以及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加强。作为课堂主体之一的学生需要在教学的各种活动中来获得知识,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创新的教育需要给学生过度出创造的空间,过度的学习的任务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限。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提高素质和能力的途径之一,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不应该是一种任务的完成,而是应该通过一些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兴趣,课后的学了对已学知识的梳理,以保证课堂内所学知识有更好的效果,还应有更多样化的设计,更多自我认识的体会,心得与感悟,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消化与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将课后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带入课堂。推进学生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
5.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高中知识难度大,知识点多,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不具备发现全部问题的能力。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不能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困惑,教师的适时引导和解答变得尤为重要。在新知识的学习及疑难问题的讨论时,互动学习容易成为老师和个别学生之间的互动。一部分学生在未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很难适应快节奏的课堂学习活动。在自主学生中,教师要变“授人以鱼”的理念为““授人以渔”,学习方法的引导十分关键。教师通过学习方法的设计,帮助学生认知解决共性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兴趣的发生和发展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我们意识到,所谓创造,不只是在创造结果,也是在创造过程;不只是在创造思想,也是在创造动机,也是在创造兴趣;而被创造的兴趣将进一步引导创造。[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来引入课堂,在文化课堂的教学中引入艺术元素,在多样化的课堂设计中与自由开放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的各种思维与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教师应该培养对学生授课进行讨论和评议的意识,建立必要的评价及奖惩机制来激发学生课前参与准备的积极性。[3]
5.3关注个体的成长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幼儿园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他们是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者,而目前这一专业的教学还没有贯彻和实施新课程理念。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中存在着‘教育目的的外在性’‘教育中学生的被动性’‘教育的重复性和封闭性’以及‘教育中情景体验的虚假性’”等问题,这就必然影响对优秀幼儿园教师的培养,更不能适应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学前教育学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他们是学习的主人。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改变幼师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性,把他们放到教学活动的主置,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开发幼师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会学、会实践、会教,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教师。
二、改革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发展
《方案》指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幼儿园教师”。我们必须要理解“德、智、体”等的内在关系,否则在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以知识教学代“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情况,就会把“教育目的的外在性”过分强化,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就会影响到学前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影响教学工作体系、学生训练实践体系;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更影响学生工作能力的发展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学前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过去知识本位的教学方式转变成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潜能的教学方式,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创设教学情境,建构学习环境
《方案》指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真实的、开放的情境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必须放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建立幼儿园――学院的合作机制,帮助幼师学生获得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按照幼儿园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训室、实验模拟室以及学生实习基地,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供舞台,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生态环境里,模拟幼儿园教学,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中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发展教学能力、养成敬业精神。
四、改革课程内容,生成职业目标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生成学习成果,即让他们掌握学科知识,全面完成学习目标,确实感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产生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但是学前专业各学科课程之间内容复杂、交叉、陈旧。如《幼儿游戏》《幼儿园活动设计》《幼儿社会化及教育活动设计》与学前教育学重复、交叉,不能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影响学生生成目标的完成。因而,我对高专学前专业学前教育学的体系进行改革,将目标、内容、方法等多层面、全方位地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进行整体改革。(见下图)
五、创新教学设计,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传统教学设计是围绕人的知识本位设计的,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方案》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创新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我在学前教育学教学设计时,把教学内容生成学生的具有驱动作用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师指导把其与学生学习方式整合起来,系统设计教学活动,来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见下图)
六、创新教学结构,构建学习模式
《方案》指出,学前专业的教学存在着模式陈旧、僵化的倾向,表现出理论脱离实践、缺乏明确的目标导向等弊端,阻碍着学科目标的全面实现和学科教学改革。本人认为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决定着教学的程序、步骤,制约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式及组合形式。现行学前教育学的学科课程主要包含教育概要、教育实践和评估三部分,对这三部分内容实施既要考虑它的针对性,还要考虑它的长期性,更要考虑学生学习的方式和特点,才能实现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我们既要建构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还要满足不同课程的目标、特点、难度、内容等不同的多种教学结构模式。(见图一)
“多级”理论教学模式针对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基本理论知识,学生缺乏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的经验,难以理解。因此我们按照其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并对学习过程不断地评价,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见图二)的目的是培养幼师学生具有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形成教育教学的技能,掌握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最终使学生生成职业素质。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分四步走:第一个环节是“校内实训”,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第二个环节是“教育理论应用于训练”,是专项训练过程,是学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能力同时内化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教育见习、实习”,是学生在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活动,这一活动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与幼师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教育教学技能技巧提升的过程;第四个环节是“学生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整合的过程,终极目标是学生获得综合能力和素养并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宏宇.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Z].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17.
[2]春霞.面向新世纪的课程理论:美国PatrickSlattery的后现代课程思想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7(6).
[3]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2-06-01.
[4]庞维国.现代心理学的自主学习观[J].山东教育科研,2000(7/8).
[5]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公共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8.
作者简介:
张全学,教育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院级学前教育学精品课负责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师团队负责人之一。
关键词:新课程;多媒体;语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95-01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管是新课程还是旧有的教学方式,都离不开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环节也还得在课堂中去完成,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该何去何从呢?
一、关于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素养,组织能力,思想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更加理性地对待教学,特别是在没有经验的条件下,很容易简单模仿,出现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有的教师为了实现新课程中的“新”,的确在进行苦苦的探索和思考,但是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在表面的“新”上做文章。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设计上花费大量的心思,在内容方面进行拓展,或者为了应付检查,在公开课上把课堂搞得五花八门,热闹非凡,其结果是学生乐了,专家笑了,老师也累了。往往一节课得耗费老师几天的精力和心思,而效果是否理想,学生能否真正学到知识,却无人问津,而这种风气也有愈演愈烈的之势。
二、关于教学设计
作为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的教案,在新课程下也必须进行改革,要根据课文和学生的特点来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做到准备充分,最好是能做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以应对课堂教学的变化。但是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千变万化,老师不可能按照事先设计的思路领着学生走,那样也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对于教案,我十分赞同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先生的做法。我觉得教案不是把要讲的知识原封不动地照搬上去,然后灌输给学生,也不是为了应付教学检查,更不是用来束缚学生和老师的,而是应该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它应该更贴近学生,充满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让课堂变得不再那么枯燥。
如在上《死海不死》这课时,由于事先未让学生预习,加上高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制作课件时,设置了五个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本文为了说明死海的特征,运用了多种的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我把设置的问题制成幻灯片,在上课时放映。学生由于对课文不熟悉,程度又不够,对我问的几个问题难以接受。结果我们在“本文为了说明死海的特征,运用了多种的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上耗费太多的时间,导致上课时间不够,后面的东西只能匆匆而过。课后,我让学生对这节课的情况进行反馈。学生的意见是:问题太多了点,也偏难了些。后来,有位老师也上到这一课,想用我的课件。我把这种情况跟他说了一下,并对课件进行修改,去掉了一些问题,同时补充了一点内容,调整了步骤。结果,这位老师用修改后的课件去上课,学生反映很好,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基于开放式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展现自己,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习兴趣。
三、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们往往容易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为只有老师讲了的,学生才能理解,甚至有些讲了又讲,学生还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因此看低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这是我们老师长期以来不敢放手的结果,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什么都等着老师先讲,被动地接受学习。一旦真要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往往会感到很茫然,不知如何下手。
因此,一定要敢于发动学生自主学习,不要怕他们摔跟斗,不要担心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问题还叫什么学习呢?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并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倡合作探究,把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和学校,还有我们的家庭、社会,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善的学习设备和各种条件支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四、关于读与讲
对于“读”,过去的要求是“理解语言文字”,而现在是“感悟语言”。“感悟”侧重于感性思维,以前那种肢解式的分析让学生感到枯燥,老师也累得不轻。总以为学生必须理解了才能很好地读出味道来,老师代替了学生去思考,其结果是学生理解了的很快忘记,读也读不好。如果我们老师能少讲,让学生自己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体会,老师只是对于那些应当讲的作适当精讲,学生可能会更好地感悟语言魅力。
对于“讲”,我的看法是,不该讲的、学生能理解的就不讲;需要讲一点才能理解的就少讲;而那些必须要讲的就要大讲,畅快地讲。学生能懂的你反复地讲,学生就会疲倦,甚至厌恶;学生有疑问,该精讲的你不讲,学生就会疑惑。
关键词:快乐足球;高校足球;教学改革
足球运动是一项“世界第一”的运动,风靡全球,参与者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然而全国的青少年足球运动相对落后。正如蔡振华先生曾说,在青少年足球方面,我们要加强研究和理论建设,及时掌握足球运动发展的最新动态,充分调研各地经验,并加以系统地管理,对优秀的经验加以推广。足球运动的特点是,运动员之间有激烈的身体对抗,运动技术较全面,难度也较大。对当前的高校足球教学来说,要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为纲,严格要求,以便实现更高的教育目标。同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让更多的学生热爱足球,进而系统地学习足球知识和战术,让学生整体的足球水平得以提高,是体育教学者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足球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高等教育普及的今天,基本每个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足球课程,但问题症结在于,很多学校过分看重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的提高,不重视对学生运动兴趣与足球情感的培养,或者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校专业足球队的足球训练当中,却忽略了足球选修课的投入与教学改革。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整个校园的足球运动氛围,进而阻碍了学生足球运动兴趣与足球运动情感的培养,的大众化趋势,不得不说,这也是中国足球疲软的原因之一。
(二)教材内容相对陈旧
高校现有足球教材里,有相当一部分已过时,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足球教学改革的需要,而且内容多样理论知识内容为主,整体上乏味单调,甚至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足球学校兴趣与积极性。加之现在有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无趣,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三)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我国现有高校在足球教学中,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式、保守式的教学,主要以示范教学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切断了知识与实践的连续,无法吸引学生,教学结果也只是学生对足球技术和战术的一知半解。此外,大部分教师都采用一成不变的大众教学模式,缺乏人性化因素,并不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也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自身优势。因此,教学方法的改进已经成为高校足球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足球教学设施缺乏。
足球教学不只是简单的课堂上讲授理论,还需要大量的运动实践才能保证锻炼的质量。但现实情况下,许多学校缺少运动场地或场地质量过次,甚至器材设备也残破不堪,也这很可能让学生在运动时受伤,还有的学校的专业足球场在平时不对学生开放,这样显然偏离了足球教学的基本目标。
二、“快乐足球”理念在高校足球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教育观念也在悄然改变,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也需适应历史潮流,体现新时代的精神,所以要改变过去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实现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注重体现足球运动的无穷魅力,老师快乐教学,学生快乐学习,实现教学相长。因此,“快乐足球”理念在高校足球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效提高足球教学质量
高校开展足球教学的改革,就是要督促大学生锻炼身体,提高其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基于“快乐足球”理念下的高校足球教学,给学生的足球课堂带来了众多可喜的变化,解放了学生的体力,也催生了学生的足球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了足球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有助于足球教学质量的不断改进。
(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
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很多学生面临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快乐足球”运动中,不仅能够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锻炼身体素质,还能有效缓解人的精神压力,帮助学生有效排解内心的抑郁,使学生保持心情舒畅,从而减少心理不健康因素,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保持身心健康。
(三)养成合作意识
足球运动是一种依赖于团队合作的运动,仅凭一两个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的王牌,或是一个滴水不漏的守门员是无法赢得比赛的,足球需要的是队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和默契配合。“快乐足球”理念下的足球教学,更加注重集体氛围的营造,要求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摒弃私人的恩怨杂念,一心投入团队,投入比赛,进而获取更多的快乐体验。因此,“快乐足球”理念下的足球,可以培养学生的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为学生踏进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快乐足球”理念的高校足球教学策略
(一) 营造“快乐”的足球教学氛围
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接受知识、更积极的参与足球运动,高校足球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而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即是以和谐轻松的师生关系为纽带建立的。现有足球教学模式需要进行优化,形成有益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课堂氛围和心理环境,形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良性互动。该互动关系具有强烈的感情倾向和心理因素,其主要是认知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相互影响,传递和感染。因此,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足球课堂上多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将有助于消除教学障碍,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学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兴趣与自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学生在足球活动中得到鼓励和肯定,才会增强自信心,自然而然就会对足球产生兴趣和热情,进而主动求知,最终付出汗水收获成功与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体育老师最好的工具与办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热情与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与进步,发掘学生的潜能特质,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会让学生体会到成功感,从而对足球产生热情,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主动求知,灵活运用足球运动的各种技能战术,进而促进学生技战术素质的有效培养。
(三)教学中多练习,多实战
采用比赛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运用、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进而在实战中收获更多的成功与快乐。因此,在学生学习训练的各阶段,将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用竞争、胜负、拼搏等因素督促学生训练,激励学生的斗志,引导学生在集体快乐的氛围中追求胜利,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心情下进行技战术素质的培养以及更多负荷的运动训练,巩固其已学的基础知识、战术和技术动作等。同时,在实战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熟练灵活运用技、战术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了解足球的魅力,使之养成团结互助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让学生在努力后收获成功与喜悦,从而很好实现地教学目的。
(四)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化
“快乐足球”的教学中,还要灵活利用各种现代新兴教学技术手段,实现教学方式的灵活与多样,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主动锻炼、乐于锻炼的好习惯。首先,要仔细观察学生在足球训练中表现出的热情、兴趣和努力程度,无需过分纠结于技术动作等是否专业,或者是否精准;其次,不仅要注重教学结果,还要重视教学过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空间,让传统过于沉闷的足球课堂变成青春洋溢、激情四射的足球课堂;再次,老师要积极实现自身教育角色的转变,要积极做“快乐足球”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引导学生快乐学习,热情参与,让足球课堂里充满热情汗水和欢声笑语。此外,足球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积极大胆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如赏识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进而带给学生更多的快乐学习体验。
结语
总之,为实现新课改的目标要求,高校足球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对传统单调机械的教学模式转变,以“快乐足球”为几点,重建教学理念,寻求新突破、新方法、新进展,以求激发学生对足球的热情,让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足球运动中,实现高校足球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大利. 新形势下高校足球教学改革及对策[J]. 体育世界(下旬刊),2013,(04)
[2]钟复春. 新形势下高校足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青年与社会,2013,(02)
[3]王利刚. 比赛法在足球课教学中运用的效果研究[J].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2011,(01)
【关键词】CDIO 实训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
【基金项目】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教改项目(JG-20160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9-01
引言
CDIO是由MIT等四所大学建立起来的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本文将CDIO工程理念引入到移动组网实训教学的改革中,对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是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维护和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建立一体化的相互支撑和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这种模式尽可能采用接近工程实际的综合性设计项目进行教学,不但注重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从而培养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国际化工程师[1]。
2.传统的移动组网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移动组网实训是我校通信专业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数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是采用老师示范和指导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是:
(1)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思路来,缺少对整个网络系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一旦网络调试出现故障,学生往往不知问题出在哪里,更不知怎样进行排查。
(2)实训内容缺少创新性,对现代移动网络技术认识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网络结构设计和创新意识。
3.基于CDIO的移动组网实训教学的改革
高职学生毕业时,他们应具备哪些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如何保证他们学到这些知识和能力[2]?CDIO从这两个问题出发,制定了《CDIO教学大纲》和《CDIO标准》。
本文参考CDIO工程教学大纲的内容[3],设计了适合移动组网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案,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沟通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实训时间安排在移动组网技术课程结束后,集中三周进行,并将CDIO的教育理念运用于实训教学中,即从实训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过程来培养学生。
(1)构思能力(C)。按班级情况将学生分组,3-4人组成一个团队,根据实训项目的要求提出各自的想法并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共同完善,形成实训项目的最初方案。
(2)设计能力(D)。在确定项目方案后,进行网络拓扑结构的具体设计,主要分为需求分析、规模估算、站点选择以及规划仿真等内容。通过仿真设计,使学生对网络覆盖区域和容量有进一步了解,能根据规划区的无线传播特性选取合理的无线传播模型,从而为覆盖预测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根据规模估算结果,在电子地图上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站点的模拟布点和网络的预规划仿真。通过网络规划设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现能力(I)。设计的网络规划通过后,要进行物理设备布放及数据配置,让学生能通过仿真软件的操作实践,了解移动核心网络的部署细节,进而了解运营商网络实际设备的部署方式,以及如何对网络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性。
(4)运作能力(O)。项目团队推选主讲人,对项目的设计思路、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工作过程及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进行演示汇报。学生从会想、会做到会说,可以加深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运用及工程实践的能力。
4.结束语
基于CDIO的教学模式在移动组网实训课程中的应用,促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获得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后续的改革过程中,如何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科学、合理地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考核,是下一步值得继续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顾佩华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关键词:生本教育;会计教学模式;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一、传统的“师本教育”已不能适应中职会计的教学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的教学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师本教育。无论是1200多年前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还是半个多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都是老师说了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其聪明才智受到限制、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和拓展。有一首“顺口溜”生动地描写了学校的学生面貌: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把学校当成作坊、把老师当成师傅学生当成徒弟,单靠师傅传授经验和知识而没有徒弟的发明创造的状况,教学的效果是不好的。而对于职业中学的学生来说这种师本教育更是学不到什么的,是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
因为职业教育的学生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失利者,他们大多数是考不上普通高中才到职业高中就读的。他们的自信心严重不足,学习成绩普遍比较差,知识结构比较凌乱,表现在会计学习上是计算能力差,语言理解能力差,学习能力偏低,学习意愿低,动力不足,态度不端正。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教学还是传统的师本教育的话,那学生将永远处于那种初中被老师批评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将一天不如一天。
然而,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形成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要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此,我们就必须不断地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二、“生本教育”可以提升学生自信,满足中职会计的教学需求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育实践模式。“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它认为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当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生本教育就是把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思想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并拥有独立的思想主体。
中职会计是一门理论系统性与实践应用性并重的学科。生本教育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老师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自动学习会计,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会计信息与获取会计新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生本教育的特点
1.突出学生
从矛盾论的观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2.突出学习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
3.突出合作
作为一名社会人,毫无疑问学会与别人合作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方式!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合作学习。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人,无论是课前准备还是上课时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必须在小组内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突出探究
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四、生本教育的表现形式
1.生本教育使学生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说:“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人的最高目标是实现自我。生本教育是学生获取“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最佳途径。生本教育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习有了动力,学习就主动了。
2.生本课堂使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变“听懂了”为“学懂了”和“学会了”
生本教育应用于课堂教学便成为生本课堂。课堂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生本课堂里,学生通过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全班发言、聆听……所获得的知识是真正“学懂了”和“学会了”。在高一年级最近的一次调查中发现,仅仅通过一个月的实验,便有很高的认可率。认为“生本教育”比“师本教育”好的达到了92%。他们认为“生本教育”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3.生本管理使学生获得了自信、自尊、自爱,由“他律”变为“自律”
生本教育运用于班主任工作、学校纪律管理、住宿生生活管理……便成为生本管理。在生本管理中,学生获得了充分的信任,逐步树立了自信心和责任感,懂得了自尊、自爱,并且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形成了“学生管学生”的良好局面。实行生本管理的班主任说:“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有问题他们会想方设法商量解决,自我管理能力更强了,我的管理工作也轻松了很多。”
4.生本备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变“怕考”为“敢考”甚至“爱考”
生本教育的考试方式为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具体操作方法是:某一个知识单元学完之后,由老师先出一张卷子让学生做,然后在小组内学生互相对答案,进行研讨,经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之后,再由学生自己编题来考小组的其他同学。学生一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他认为必须掌握的问题来编制考题。
由此可见,生本教育把考试当作是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考试不会成为学生沉重的压力,学生能从出题和考试中提升自己,变“怕考”为“敢考”甚至“爱考”,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极大地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