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化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公民;公民意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053-03
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主体,建立现代的、和谐的社会有赖于公民社会的培育、公民文化的弘扬和公民意识的塑造。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许多致力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正是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和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转变为现代公民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获得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为现代化国家。”[1]因此,公民意识的确立与培育是公民作为现代社会主体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现代化只有以现代公民为主体才能变成现实。
一、历史进程中的公民概念
公民概念源于西方的古希腊,甚至可以说是希腊人所“发明”的,其意义是“属于城邦的人”。在古希腊,公民的身份是根据财产和出身而获得的一种特权,只限于少数成年男性。因为独立的私人财产能够保证公民衣食无忧地投身公共事务,并使公民在战时自备武装,保卫国家;而出身则可以保证公民的品德和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依附于别人的奴隶、妇女、小孩和外来人则被排除在公民行列之外。确切地说,这一时期的公民是一种特殊身份,他们是一个有着特殊政治权利的阶层,即参与公共事务辩论与决策的权利。由于古希腊城邦政治是一种公共的政治,公共事务由全体公民共同管理、共同决策。因此,全体公民的意志成为共同体的根本原则,公民对政治的关心,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也就成为他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对于古希腊公民来说,私人生活领域与公共生活领域是融合在一起的。个人没有自由权利,也没有价值,它的价值依赖于整体。这是由于古代城邦国家领土狭小,贸易不发达,特别是由于奴隶制度为自由人提供了闲暇,古希腊公民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公共生活,他们几乎把全部精力与时间投入到军事与公共服务之中。这种投入的回报是,他们在共同体政治活动中具有很大的重要性……然而,与公民有权利参与社会团体事务并存的是,古希腊公民那里,没有一个明确的私人领域,没有任何个人权利。[2]((P15-16))
与其不同的是,近代意义的“公民” 是立足于个人权利基础上被加以理解的。这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和革命的胜利确立了人的独立自主地位。商业的发展,奴隶制度的废除、疆域的扩大,个人生活更加丰富、更加复杂,导致每个人分享的政治重要性相应下降。尤其是商业的兴起剥夺了人们生活中的所有闲暇和无所事事,激发了人们对个人独立的挚爱。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愈来愈注重个人的生活领域,或者说,强调个人权利的不可侵犯性。这就使得公民概念也逐步发生了变化。
现代意义的“公民”存在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社会实践背景之中,它直接继承了近代的公民思想,并完全超越了最初的特权内涵,公民身份不再是仅仅属于少数人的特权,而是首先确定为一个民主国家的成员身份。这意味着在这一疆域内的全体居民之中,“公民”被赋予一定的权利并承担义务,是个人与国家之间政治-法律关系的确立,并表明了他们是政治共同体中平等的成员。
二、现代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
公民不仅仅是一个身份问题,更是一个意识问题。现代社会成员的公民资格所要求的意识,就是公民意识。它是指公民对自身与国家的关系、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责任的理性认知、心理体验和行为能力。具体说来,公民意识主要有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等。
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就是公民的自主活动意识,即人作为主体,通过社会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并使其满足自身需要的意识,是人们对于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识。主体意识是公民意识的基础。作为民主法治国家的现代公民,应具备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应该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和他人有着平等地位的人,有自己独立的行为能力,自觉关注自身的发展,摆脱依赖思想,
自觉意识到自己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而存在,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价值、责任和义务,并有效地运用权利、实现价值、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能动地参与政治活动,积极依法监督权力。[3]有自己的理性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对自己负责,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
权利意识:权利意识是人们对于权利的认知、理解以及对于权利的维系与保有的态度与方式。是人们作为一国公民所应当享有的生存权、发展权、自由权、平等权等诸多权利的意识。权利是人们行为自由的表现,是人的自由的具体化与现实化。当公民有了权利意识,他就明确了自己实际占有什么和应当占有什么,明确了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所具有的实际自由度和应有的自由度。我们可以说,权利是公民资格的象征。公民资格就是“拥有权利的权利”。
论文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函授教育 教学质量
论文摘要:由于自学质量难以保证、面授流于形式、教师缺乏积极性和教学成本过高,目前,函授教育的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个别性的特点,有助于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有助于提高函授教育的教学质量,应在导学、自学、答疑和考试四个阶段充分运用。
当今,高等函授教育的规模、数量均出现明显滑坡,与网络教育的迅速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网络教育的高效性、开放性和便利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高等函授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但传统函授教育以人为本、教学相长的优势也正是网络教育所缺乏的。两种模式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高等函授教育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传统函授教育的教学环节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函授教育是以学生平时自学为主,以短期集中面授为辅的、多环节有机结合的过程。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1. 自学环节
自学是函授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本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参照教师编写的自学指导书的进度和要求制订自学计划,系统地学习教材内容,认真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按时完成作业。
2. 面授环节
面授是主讲教师在有限的集中学习时间内,指导学生全面掌握教材内容和自学方法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保证函授教育质量的一个决定性的教学环节。集中面授主要含有概括总结、辅导答疑、实验练习等活动。每门课的面授课时约占高等学校全日制同层次同专业授课总课时的30%。面授时间一般每学期20-30天(含实验)。
3. 作业环节
作业是检查教和学的效果,帮助学生及时消化、理解、巩固所学内容,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环节。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教材内容,分自我练习和必交作业两种布置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并对上交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记录在册,按10%的比例记入课程的总成绩。一般每周用于完成作业的时间不少于6个小时。
4. 辅导答疑
辅导、答疑是辅导教师帮助函授学生及时解决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的经常性教学指导活动。辅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对教材重点、难点部分进行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扫清自学障碍,加快自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常见方式有编写自学指导书和信函答疑。
5. 实验(或实习)环节
实验、实习课是验证和巩固所学知识,训练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各专业教师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验条件和实习场地,指导实验人员认真做好实验(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学生按时参加实验(实习),严格遵守实验(实习)的规则和操作规程,认真完成任务,写出报告,及时交教师评阅。
6. 考试(或考查)环节
凡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都要进行考核,分考试、考查两类。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把好教学质量关的重要手段。由各专业教研室主任负责命题,拟订A、B试题各一份。重点考查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考试一般在各函授站进行,由函授站站长负责“主考”工作。考试完毕,经验收后交回成教院,由成教院组织阅卷后把成绩通报各站。课程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10%(自学情况)、测验作业成绩占20%(按要求完成作业、测验情况)和课程考核成绩占70%。
7.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指导及答辩
函授管理部门会同各教学院系成立领导机构,实施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组织领导工作。一般提前一个学期布置论文选题,选派具有中级以上专业职称的教师进行指导,组织答辩,评定成绩。成绩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上述教学环节以“一环扣一环”的组织形式,构成了函授教学的全过程,共同支撑着函授教育这个“大厦”。从理论上说,环环相扣的科学性、严密性,应能保证这座“大厦”的质量与安全。但事实上,目前函授教育的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其原因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I)自学质量难以保证。由于学生居住的分散性和信函通讯的滞后性,函授学生难以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仅靠教材和少量的资料自学,难度大,效果差,自学质量失控。
(2)面授流于形式。高度集中的面授教学时间短,强度大,学生和教师均处于超负荷状态。学生单位时间内很难完成对新知识的消化、接受。教师为赶进度,常以画框框、压缩范围等代替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
(3)教师缺乏积极性。教学管理封闭、教学方法陈旧不利于调动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和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教学管理封闭的表现是:学制限制太严,不适应函授教育之在职、业余的特点;教学计划基本上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不是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函授教育的特点制订的;学校与学校之间,不同的学习形式之间各自封闭管理,缺乏必要的沟通、融合;集中教学活动完全受控于教师,函授生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这种封闭的教学管理模式,使教师在教学中压力小,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的积极性不高,有的教师一本讲稿讲几年、十几年,造成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
(4)教学成本过高。邮寄费用、书刊印制费用和车旅住宿费的连续提价,使得函授教育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学校通过减少信函邮寄次数、刊物印制期数和主讲教师去函授站点面授次数来降低教学成本,这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技术的重大应用将是大学革新的核心。网络教育迅速发展正是得益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实现函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对其进行改造和提升。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它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 交互性
这是现代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实现教学交互的前提。在传统函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主要是通过有限的面对面方式实现的。基于双向交互的网络通信技术实现了学生与媒体之间的直接交互,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个别化交互,学生之间的自由交互等多种形式的远程交流与协作,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2. 共享性
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是指信息资源可以为许多用户所共同使用的特征。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资源的地域和属性特征,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并实现了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共享。现代教育技术时代的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通过社会化方式帮助学生找到最好的教学资源和认知策略。
3. 开放性
以互联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突破了学习的时空局限,体现开放性特征。这将 为全体社会成员获得均衡的教育机会,为“教育公平”成为现实提供了物质支持。
4. 艺术性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CAI课件能集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文字、悦耳动听的声音、丰富多彩的图像于一体,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方式和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学习效率。 5. 个别性
在网络教学中,学习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天赋爱好、学习基础和学习进度,选择相应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时间地点,及时寻求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真正实现个别化学习,从而避免传统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现象。
三、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实施函授教学
革新后的函授教育,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新模式侧重的是“学”。教师的角色从传统教学中的以“教”为主,转移到围绕学生的“学”而给予指导、支持和服务等方面来。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整合函授教育管理流程,以传统大学的学期为时段形成一个学习的基本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导学阶段、自学阶段、答疑阶段和考试阶段。
1. 导学阶段
导学,主要指在自主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指导。
(1)引导入学后的学生由“传统的学习观”向“自主学习观”转变,并指导他们使用与远程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学习技能。
(2)引导学生确定学习任务,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媒体资源。按照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教师向学生介绍所学专业的必修和选修课程模块,课程具体要求及难易程度等,引导他们自主、科学、合理地选择课程,确定学习任务。根据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及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指导他们制订符合个人的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指导学生利用学校和函授站提供的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进行自主学习。
(3)指导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内容,把握重点,化解难点,构建知识体系。主讲教师可利用卫星直播或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如会议电视系统)在校本部的进行异地实时宣讲。也可直接去函授站的教室现场面授,对课程知识体系加以归纳和勾勒,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予以讲解,帮助学生实现新知识的建构。课程导学内容分为:开篇导学,介绍课程特点和知识体系;阶段导学,学习阶段的划分及分段导学;章节导学,每章学习前提出学习任务和要求,每章学习后总结学习成果;日常辅导,日常学习计划和小练习。
2. 自学阶段
这里的自学,有别于传统的自学概念,它指的是基于现代教育理念的自主化的课程学习,包括线下学习(通过光盘资源包、纸质教材等进行学习);线上学习(通过网络课件、教师时时提出的学科最新内容、专题讲座等进行学习);资源学习(通过丰富的网络开放资源,如资源库、主题讨论、相关网站、参考文献、案例资料等进行学习)。
学生在学校提供的教学支持服务下,根据学习计划,自主安排学习,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混合运用教学资源和媒体,通过教学交互实现教与学的再度整合,获取、理解和自我建构学科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同时,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在作业环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业的布置、递交、批改均可以在网上进行,采用CAI方式和E—mail方式完成。在CAI方式下,教师预先将作业题编制成CAI作业软件放置在计算机教学网上,学生上网完成作业后,系统会自动给其评分;在E—mail方式下,作业的布置、递交、批改通过E—mail进行,代替传统的信函方式。对作业中存在的共同性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讨论”,即教师把用来“讨论”的作业以公共文件的形式在网上传输,学生在网上收到“讨论”作业后,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见解和观点,彼此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对讨论的内容和进程予以监控和指导。这种“无纸化”的作业实施方式,不仅使作业的上交、批改变得方便快捷、省时高效,而且能使学生通过作业的互相协作、互相交流、共同讨论,加深对知识难点的理解。
自学阶段作为最重要的学习阶段,一般占用一学期的2/3或3/4的时间。
3. 答疑阶段
将面授辅导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多种混成教学手段的作用。在集中面授期间,主讲教师对学生现场提出的问题,实时解答。在其余时间,辅导教师利用网络媒介,可对学生个别地进行答疑,如E—mail;也可进行公开答疑,如运用电子公告牌(BBS)进行实时交互的方式(BBS的实时讨论功能使得学生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教师通过答疑,可以监控学生短期学习行为,引导学生承上启下,同时及时纠正其间产生的偏差。
4. 考试阶段
根据主办院校的教学安排,函授站按考试程序布置考场,组织学生参加期末考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网上加密方式。主办院校将试卷上网并加密,学生在联网的计算机上经过语言确认,身份密码确认等解密后,打开试卷,参加考核。
(2)模拟现场方式。即把设在主办院校的演播中心作为监考中心,在各函授站装有电视会议设备、监视传感器及已联网的计算机(保证每人一台)的多媒体教室设为考场,学生按时集中到此教室,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徐君,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在函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3):13—19.
[2]钱耕,现代教育技术与远距离函授教育的整合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03,(2):77—78.
[3]纪望平,成人函授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整合的研究与探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3):16—18.
[4]纪望平,高校函授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7—91.
[5]纪望平,高校函授与网络教育整合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6上):30—35.
一、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农村学校思品教学
1.利用信息技术的及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教学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实际,并结合课文内容选用最新的资料,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七年级“走近法律”一课的教学时,我在课前指导学生在本班搞一个小调查,由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如:“某某因经常上课讲话又不按时交作业,班主任老师便不允许他来校学习。老师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小光的父亲要正在念初二的小光去打工挣钱,老师上门劝阻,小光的父亲说,他的孩子老师管不着。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你又该如何做?”我们设计了十几个问题,以问卷的形式考查全班学生的法律意识,并把考查结果用计算机绘成柱状图。课堂上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考查结果,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们的法律意识亟待提高。这样,利用信息技术,以学生的小调查为切入点,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2.利用信息技术资料的丰富性,开阔学生视野
农村学校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手头没有太多的资料,上思想品德课大多只能照本宣科,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信息网络具有查找、利用资料便捷的特点,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比拟的,不管是文字材料,还是图片、数据材料,都可以随时满足大家的需要。例如讲“让我们选择坚强”一课时,我在上一节课预先布置了一组作业:(1)收集并列举凭借顽强毅力终使学业、事业成功的名人及身边普通人的事例。(2)收集一位我国大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和名言。(3)整理1~2位当代青年创业成才的事迹。这些作业都由学生在业余时间完成,改变了师讲生听的教学方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发展了其搜集信息的能力。在具体讲课时我先利用Storm Player播放课本上的《保卫黄河》,雄壮的歌声马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听过歌后,我给学生讲述了冼星海在艰苦条件下自强不息的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我又播放了一首刘欢演唱的《从头再来》,MTV的画面真实传神,充分展现了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我不能随波逐流,为了我挚爱的亲人,再苦再累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感人至深的歌词与旋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经过教师步步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一个人只有具备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才有可能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农村思品教学的整合亟待突破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农村思品教学的有效整合,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不可否认,我们也一直面临诸多的困惑与挑战。
目前,农村学校建立校园网的还不是太多,许多学校甚至没有多媒体教室,现代化教学硬件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继续教育培训流于形式,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比例甚低,有些虽然能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往往徒有其表,成了简单的视听播放;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缺乏创新,形式与内容脱节,有的选择歌曲、新闻片段或录像片段等,形式是新颖的,可往往与教学内容联系甚少;教学缺乏深度和广度,多是教师对情境材料做一一对应的解释,结论肤浅,拓展不够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积极地思考并应对。
关键词:产权 改革 多元 明晰
中图分类号:G63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84-01
我国目前的教育产权制度自身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权责混乱、形式单一。由于产权的稀缺性,所以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有关争夺教育产权的冲突。而对于有限的教育资源,我们也必须对于其进行教育界定,才能使教育资产最大化。
一、现代教育产权制度的概念界定和基本特征
教育产权,顾名思义就是教育财产权利,其是指围绕教育财产而形成的一组权力关系。产权不仅包括物权(如拥有权、处置权、使用权、管理权、所有权、收益权等),还包括非物权(如行政权等)。它既可以包括硬件如土地、各种教育设施,也可以包括软件,比如教学经验、教学特色之类等投入到教育活动中的人力资本。
我国现代教育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如下:从办学主体上来看,除政府外,国家各级行政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各派、个人以及国外爱国团体和人士均可以投资办学。从投入多元化上来看,随着成本分担机制的实行,形成了“财、税、费、产、社、基”的多元化教育投入模式。以政府拨款为主,学校自筹经费、学生收费、贷款筹资办学、教育税收减免等方式是我国教育财政的有益补充。从产权主体上来看。以往的产权制度中行政权力挤占教育产权的现象极其严重,造成权责混乱。在现代的教育产权制度中,国家、集体、学校法人和个体都可以是产权主体。从办学体制上来看,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学校、中外合资学校和教育产业集团多样化的模式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能更好的满足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的需要。
二、构建现代教育产权制度需解决的问题:
(一)明晰教育产权
第一,目前教育产权权限模糊,权责混乱。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维护教育权益的法案,可是却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因为没有明确的保障措施,侵犯教育产权的事情常有发生。我国政府机关只看到教育中的硬件,却缺乏对软件的关心度。
第二,将教育产权和所有权等同起来。传统的教育产权形式集中化,更将行政权力和教育产权划上等号。认为明晰教育产权就是明确其所有权。只要所有权清楚,就不用进行产权改革了。还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就是认为进行教育产权改革就是卖学校。教育所有者的单一会造成教育行政权力的越位,不利于教育自主性的发挥。这样会产生国家权力部门化和部门管理利益化。
第三,教育产权市场发展落后,资源配置效益低。我国教育筹资渠道贫乏,教育产权市场发展缓慢。对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能对其进行灵活的弹性的利用和管理。就目前来说,死板严格的规定和管理,大大损伤了教职工的积极性。这些情况严重的影响了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
(二)促进教育产权流动
现代的教育产权制度中各项教育资源要能在各投资主体中自由流动。在目前的教育产权制度下,教育产权流动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首先是产权流动体系的落后性。目前教育产权流动还处于最初级的阶段中。在其流动过程中受行政权力影响有太大,忽视了自主性的发挥。其实产权流动应该是学校内部的资源配置问题,本应以学校内部的需要为基础,而不应该受到政府的约束和限制。其次是教育产权在流动过程中形式不规范。教育市场中一些列竞争规则的不完善,导致教育产权在流动中的不合理竞争,教育产权配置低下。
三、现代教育产权制度的作用
第一,对财产进行约束。产权关系一经明确后可以使所有者通过教育产权更好的约束经营者。第二,自主经营和激励。教育产权具有独立性。教育产权应该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能更加增强产权所有者的主人意识,能更好地进行经营。第三,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通过教育产权的重组和流动,可以使教育资源在投资主体之间顺畅流动,使资源形成最合理的配置。第四,对交易市场加以规范。通过对教育产权进行严格的界定和明晰,明确教育资源主体。通过教育产权分离,对教育市场进行规范。
四、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产权制度的政治保障
首先我们应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使高校真正自主办学。对市场交易规则和教育产权流动的规则和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调控。将教育产权和行政权力进行严格界定,将教育产权下放给学校,从全面的、单一的行政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
其次,现代化教育产权制度的建立还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保障。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法规对侵犯教育产权的行为予以打击,保证现代化教育产权的发展。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使教育工作在方针、人员、经费和行政管理上做到有法可依。
总之,传统的教育产权制度在其运行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严重阻碍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化教育产权制度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欣.从新制度经济学看教育的产权问题.今日南国.2008(5).
关键词: 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 病理学教学 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快速发展,医学教育既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又获得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病理学是医学体系中的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的重要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它对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病理学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1.病理学CAI课件的局限性。病理学从形态、机能和代谢三方面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了解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为机能和代谢的讲解作铺垫,机能和代谢依托形态得以更好地表明机理,使抽象的机理具体化。用PowerPoint、PhotoShop等工具制作出的CAI课件是一种二维空间模式,只能从某一个侧面观察形态结构及病理变化,难免会留下片面、静止的印象,哪怕是再典型的病变也只能反映整个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疾病的病理变化。如当讲到胃癌的时候,早期胃癌和晚期胃癌都是胃癌的不同阶段,传统CAI课件无法将早晚期的病变连续起来。在讲到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等疾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时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仍是一张张静态的图片,体现不了血流动力学的“动”,学生很难理解。
2.病理学实验的局限性。病理学教学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普通的医学院校没有开展图像分析技术、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流式细胞术等,病理学实验以观察大体病理标本及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为主。由于有些疾病如风湿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近几年有所下降,因此,标本及切片的获取也较困难。在实验中,以病变标本和切片为主,而正常标本和切片很少,学生难以通过比较法加深对病理学的认识,以及对解剖生理学知识的巩固。另外,在病理学实验当中标本、切片、显微镜的损坏也较严重。
二、了解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
三维动画又称3D动画,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兴技术,是一个虚拟现实的三维透视空间的技术,即在X、Y、Z轴上的空间动态的活动,三维动画使模型旋转多个角度,清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相应的解剖位置和病理变化,可以弥补病理学教学的不足。
三、三维动画教育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意义
1.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使三维病理学教学目标融为一体。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1]。
(1)知识与技能目标。病理学是医学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三维动画教育技术使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更易体现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形态特征和病理变化,如在讲到休克分期,即缺血缺氧期、淤血缺氧期、休克难治期时,仅靠教材、课件上的文字、图谱和标本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也很费劲,三维动画教育技术可以使这几个期在课件上动态地演示,每个期血管内血流的特点非常直观,学生会一目了然。在讲到冠心病时,教师通过三维动画技术用于CAI课件当中,学生能够立体地看到从正常心脏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死的全过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三维动画教育技术丰富了病理学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学习环境,教师轻松而生动地讲,学生轻松愉快地学,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到每堂课非常和谐。另外,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概念的理解是不够的,应使知识概括化和系统化,不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三维动画技术使学生在病理学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新知识,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态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师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是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很难代替的,这一点也是教师很容易忽视的。三维动画技术用于病理学教学中,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愉悦的环境,本来很复杂的疾病,这种新的教育技术很直观地得以体现,教师能腾出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观的人生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医风医德,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2.三维动画教育技术用于病理学教学当中更加体现直观整体性。从微观角度来看,病理学是直观的形态体现,从宏观层面来讲,病理学又是一个有序的整体,三维动画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每一种疾病从形态、机能和代谢动态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直观,更具有真实感、准确感。如在讲到心肌梗死时,通过三维动画教育技术可使心脏从正常形态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各类心肌梗死加以动态的演示,而传统的教育技术很难展示出来。心瓣膜病是教学重点及难点,学生对正常瓣膜的形态及功能了解非常模糊,在讲到病理变化的时候更是理解不了,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正常心脏瓣膜的形态、功能,以及病变后的形态、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展示得一目了然。
3.三维动画教育技术拥有病理学教学当中符合社会时代性。医学教育具有社会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医学教育目的。在我国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下,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是教学方法发展的推动力,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三维动画教育技术用于病理学教学丰富了病理学教学资源,教师会更好地为学生提高服务,符合时代要求。
总之,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已给病理学教学模式带来了深刻而根本的变革。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可以取代不用科技的教师。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病理学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漆画;漆画教学;绘画性;多元性;艺术教育;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Reflection on Teaching of Contemporary Lacquer Painting in College Art Education
PU Jiang
漆画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它成为独立的画种仅有几十年的历史,自第六届全国美展以来,中国现代漆画被确立为独立的画种参加全国美展。从八十年代至今,经过二十多年时间的努力,漆画艺术在其题材、表现技法、风格形式、精神内涵等方面有了广泛且具实际意义的探索,使漆画完成了从器到画、从工艺美术到纯艺术的“脱胎’蜕变,并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得到了独立展区的认可,中国漆画由此以一个崭新的姿态站在了中国美术专业舞台上,这标志着中国漆画进入了全新的局面,从自身状况和发展方向开拓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广阔天地。
一、中国现代漆画教育的现状
中国漆画是在传统漆工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绘画创作理念发展起来的新型绘画形式,它源于古老的漆文化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漆画作为一门课程,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各地美术院校开设的,至今,已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漆画人才,目前漆画课程的设置在中国高等院校也在逐渐开设。这一状况对漆画创作和漆画艺术家来说是件可喜的事情,同时也是漆画艺术教育应该进行思考的时候,因为,高等艺术教育承载着意识形态的指引和艺术价值观选择的重任。漆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主要是通过高等教育这一主导途径完成,其渗透力和影响力是长远的。由于漆画发展的历史较短,在高等教育领域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我们应明确漆画教育的当前形势,亟需对漆画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从而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学科体系。
1.漆画教育存在的问题
漆画教育在高校中存在着一些差异性,除少数几所院校设有独立体系的漆画专业及规范的教学设施外,其它部分高校在学科设置上还是沿袭传统漆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漆画教学仍包含在工艺美术的教学范畴,课程设置不合理,没有学科的系统性和课时分配的科学性,漆画课程常被一些院校作为专业选修课或者是公共选修课,只是一门技法的了解,没有从艺术教育的宏观角度去看待和认识。并且这种认识还在一定情况下出现偏差,把对漆画的认识予以片面化和局限化,使得漆画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脱离漆艺的限囿;导致学科定位模糊、教学方法偏差以及师资力量良莠不齐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到高校漆画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完成。
与此同时,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也较普遍,这就造成了作品的艺术水平、学术水平整体不高,对漆画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等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只是从表象的角度来呈现工艺技法的丰富性和视觉表现的神秘性。对漆画称之为绘画的价值,它与传统漆艺之间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它们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界定,那么现代漆画就有可能回归漆艺之路,而失去漆画本体语言的意义。在对传统漆艺解读的同时应该探索现代漆画本体语言,健全学科的体系,创造漆画教学研究的环境和空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模仿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摆脱临摹、借鉴的思维框架,敢于探索和挖掘,使漆画教学和漆画艺术具有完整意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当前漆画教育的举措
2010年1月9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西省文联、南昌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漆画高等教育论坛暨全国漆画学术观摩展”在南昌大学艺术学院开幕,进一步推动漆画艺术的发展和高校漆画学科的建设。与会学者围绕“当代漆画创作的艺术审美观”、“漆画在高等教育中的学术定位”、“漆画的语言特征”、“漆画创作的品评标准”、“团队作用对当代漆画发展产生的意义”等议题进行深入论述;并分别对漆画的文化内涵、漆画的本体语言、图式特征、发展方向、高校的教学体系、学科建设等发表了各自的学术观点。会议明确了漆画的艺术定位,把当代漆画从原来工艺性的漆艺确立为造型艺术的漆画;漆画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立足点应该是以“画”为基础不是以“技”为基础;当代的漆画发展应该是多样的,对材料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开放意识,绘画的艺术标准应该放在第一位;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与时俱进,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院校的各自优势特点建设学科;还要加强漆画的理论建设,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审评标准。
二、现代漆画教学的核心问题
1.绘画性
漆画教学中工艺性问题一直是影响较大的因素,因为漆画是在传统漆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表现技法和工艺手段受到漆工艺的影响很深,加之漆画在高校课程的设置也较晚,师资队伍不健全,创作群体少,没有一个团队的影响力,这都影响了漆画的发展。漆画创作时间长,工艺复杂,受材料和技巧的制约和影响,并且很多作品追求表现材料的复杂、多样,追求工艺制作的精致,从而忽略了漆画作为绘画艺术本身的规律。因此,在现代漆画教学中要遵循绘画的基本规律和美学原则,引导学生对艺术创作核心的理解,不能对传统漆艺的工艺技术过于迷恋,要把握漆艺语言的本体特征,思考和判断漆艺语言的内在精神性,并对漆画称之为“画”的真正意义予以把握。
现代漆画在教学中应更新创作观念,不能被丰富的技法、材料的质感、神秘的肌理等视觉美感所迷惑,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丰富性、神秘性只是漆材质所具有的优越性和包容性,是漆画区别于其它画种重要的特征之一,这一特征给漆画创作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和表现的自由。漆画是一个非常重视材料的画种,材料的质地、色彩、光泽几乎成为漆画的典型形象。创作中对质料美感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追求,对质材的尊重和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并进而要求对材质内在意韵进行深度挖掘,才能体现材质在表现形态中的价值和作用,以绘画的语境和语意来判定并进行沟通和交流。绘画性是艺术的本真,任何材料存在的价值不是它物理特性的优越性,重要的是要解读和探索材料在不同语意和语境的价值和意义,它们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场”,这种“场”在现代漆画里,就是要符合现代绘画的艺术规律,逐渐脱离工艺属性,进入自由、自在的创作体验。
2.多元性
在当今文化多元共存的时代,艺术的多元化、认知的多视角、文化的多层次,使得艺术形式也呈现多元化、自由化的状态。作为高等教育的漆画艺术,也在时代背景下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关注时代文化、艺术思想的演变,从架上到架下、从形式到观念、从单一材料到多种媒材等的转变,现代漆画以开放的技术手段、广泛的材料应用、丰富的表现形式紧跟时代步伐,使漆画艺术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和束缚,大胆吸收、借鉴其它画种的长处,在外来艺术的影响和形式观念的借鉴中,步入了一个风格多元、种类纷呈的时代,并探索着走向了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现代漆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容,是独立、自由、自在的包容。因此,在当代艺术背景下现代漆画不必尾随那些炫耀的、喧闹的、动态的艺术形式,而应潜心地走着自己的路,切实体悟当代文化的精神和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以开敞的胸怀迎接各种文化和艺术思潮。
同时现代漆画教育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下,需要不断完善,坚守漆画艺术本体语言,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彰显魅力,积极参与到现代文化建设中来,在多元发展中拓展原有漆画材料的属性,并且把材料的美学价值和属性挖掘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使现代漆画在高等艺术教育中振兴和发展,使古老的漆文化重新绽放出光彩。同时也应促进现代漆画本体语言的多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使漆画语言更多的融入到现代艺术领域。高等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是文化的传播者,漆画艺术在高等教育的体系中,不断健全和完善,以开放、包容、多元的姿态让现代漆画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结语
高等院校的漆画教育是提高现代漆画整体水平的重要环节,该问题的提出对现代漆画教学是紧迫且亟需的,它关系到漆画艺术的健康发展和研究方向的正确性,关系到现代漆画后备力量的整体素质以及教学体系的建设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同时,我们还应加强漆画理论体系的构建,引导和培养理论研究的自觉意识,使现代漆画从作品到理论水平都上升到相应的高度和广度,这样才真正符合艺术的标准和要求。
参考文献:
[1]赤平.漆画高等教育亟需加强学科建设[N].中国艺术报,2010,(04).
论文摘要:纳撒尼尔·霍桑早在其小说《七角楼》中着力描绘了一幅人类孤独和异化的群像,其中主要人物由于自我原因或社会原因被疏离、异化,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孤独,也为了摆脱孤独,走出被疏离、异化的窘境而努力、苦苦挣扎。霍桑对人类孤独与异化的生动描写以及对走出这种窘境的探索体现出《七角楼》的现代性。
纳撒尼尔·霍桑除了热衷于对道德与精神冲突的揭示之外,还大胆地探索了人的孤独与异化。他的代表作《红字》和《七角楼》都体现出了这一点。不过相对于前者而言,国内论者对后者中疏离与异化主题关注得甚少.而较多地探讨其中的“罪”与“罚”的主题、哥特式手法的应用以及作品的神秘性和传奇特色。除此之外,也有论者如方文开先生论及了霍桑审美的现代性[91。其实,除了审美的现代性之外,《七角楼》的主题也具有现代性。作品中所刻画的一系列被疏离、异化的“孤独群像”,以及他们为摆脱孤独和被异化的境地的努力与挣扎,集中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也显现了《七角楼》的前瞻性和现代性所在。
一、《七角楼>中孤独和异化的群像
《七角楼》中出场人物不多,但由于自身或外界的种种原因,他们身陷孤独,被异化,难以找回自我或在家庭、社会中的角色,无一例外地忍受着与家族成员的疏离,与他人及周围环境的割裂,这多是由他们心理或人性中的缺陷造成的。使他们被疏离和异化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自身的“恶”所引发的孤独和异化。在霍桑看来,孤独消蚀人心本身是一种罪过,冈为它否定了人类的兄弟之爱。在《七角楼》中,赫普故波和平钦法官的孤独便是由他们自身的“恶”引发的
赫普兹波是七角楼现今的主人,她年过六旬,已在七角楼中隐居了三十年。她的日常生活是“孤独、寒冷、阴暗、死寂的”I101(哪),这如七角楼的特征一样,虽然它距离主街道并不远,但是它“自成一户,所有的朝里的门都上了锁、插了销、挡了橡木门闩。” (虽然拥有七角楼和其他遗产,但赫普兹波还是沦落到了赤贫的境地。对于一个视尊严为仅剩财产的老妇人而言,这是一个尊严丧失殆尽的悲剧。她开小店时的紧张和神经质说明她害怕拆除自己与外界问的屏障,此时迈出的每一步对她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她的孤独是她的傲慢和自大引发的。当第一个顾客霍林格雷夫来到小店并鼓励她以健康自然的方式与外界接触时。她却一再强调自己是个贵妇人。虽然开小店的举措为她和已经疏离的外界社会搭建了一座桥梁,但她仍然瞧不起下层人民.并且认为顾客对她说话的方式即使不粗野,也很放肆,侵犯了她“淑女式的情感”,也使她自己更加被疏离:“她隐居多年,从未像现在这般深感孤独。这房子似乎独立于荒漠,也可能中了魔咒,居住在周围的邻居和过往行人竟然对它视而不见.._…·赫普兹波在悲哀和受伤的自尊中过日子,与朋友渐渐地疏远了;她主动抛弃了上帝赐予人类的相互之间的帮助。”D01(P293)傲慢自大使她变得孤僻古怪,并最终陷人孤立无援的境地。小镇上的人不理解她,称她皱眉的表情为怒容并认为她是个坏脾气的老妇人,尽管她内心温顺敏感。
平钦是个富有而有名望的法官,但他自私贪婪,为夺取财产不惜诬告克利福德,使其家庭破碎,家庭成员处于疏远和隔离状态。他彻底扭曲的价值观也将自己置身于孤立的境地。他的孤独主要体现在他暴死于七角楼之际和之后,当时他唯一的亲人赫普兹波和克利福德因为惧怕已逃离了七角楼。平钦独自坐在祖先传下来的扶手椅上,整座房屋在暴风雨中更加沉寂阴冷。他在生活中自私贪婪,为了追求个人私利而与家人疏远:他在政界的交往都是以私利为导向.毫无人与人之问的真正的关爱可言。他临死之际和死后的落寂与他之前的“辉煌”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更是对前者的一种嘲讽,突了他整个扭曲人生的真正的孤独。这种孤独是与前面提到的赫普兹波的孤独相映成趣的.丰富了作品中孤独的内涵。
其次,社会原因造成的孤独和异化。如果说精神上的孤独和扭曲主要来自内心.那么情感上的孤独则主要源自于外界,尤其是亲情的缺失,这利种亲情的缺失使得他们的内心找不到归宿,忍受着内心与现实的残忍冲突的折磨,甚至丧失了自我。
克利福德的孤独和被异化是最为动人心弦的。他生性文雅,却在风华正茂时受到平钦法官的诬陷而在狱中度过了大半生。饱受孤独的煎熬。更为致命的是,这段与亲人和外界隔绝的日子使他再也无法找回自我.在出狱后难以融人正常生活中:“他已经没有或暂时没有能力应付陌生的事物.而且跟不上时问迅速变化的脚步。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产生衰老的悲哀感觉了。”此时的他已经衰弱得如“一只有裂痕的瓷花瓶”。遗传的脆弱和牢狱摧残使他变得无能,七角楼中的生活其实是他监狱生活的延续,因为此时的他已在社会上无有立足之地,他只是生活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从牢狱之灾开始他就陷于了孤独的泥潭,成了与现实脱离的怪异的人,以至于他身心变得衰老脆弱。他最大的乐趣只能是贪婪地享受感官愉悦,生命于他只是个无尽的陌生而孤独的梦境。如果说前面两位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仍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么克利福德则完全被社会抛弃了,在孤独中度过了他的另类人生。
菲比前来投靠赫普兹波是因为父亲过世,母亲改嫁,原有的家庭不复存在。尽管她自己乐观能干,但是当来到七角楼后了解NN-父的罪过,目睹了亲戚们的悲惨生活,受到这种压抑、孤独氛围的影响,他自己也陷人了孤独的怪圈。因为这里的人都孤僻,性情古怪,她得不到必要的、健康的精神交流。霍林格雷夫很甲l.就开始独自谋生了。尽管只有二十二岁,他的经历却纷繁复杂,他已经习惯了孤身闯荡社会。对于新结识的平钦家族,霍林格雷夫也似乎有意融入其中,他鼓励赫普兹波,帮忙整理花园,甚至参加小型聚会,但以往的怨恨使他不能融人他们的生活。正如菲比所说,霍林格雷夫只是七角楼中悲剧的一个旁观者,他自己也承认对赫普兹波和克利福德怀有善意和兴趣,但无意帮助他们,也不想妨碍他们。怨恨使他始终与平钦家族保持一定距离,在观察他们孤独的时候也将自己在内心深处与他们隔离,甘愿享受自己的孤独。
维纳伯伯是个年老的孤独的贫民.他没有亲人,靠给小镇上的人们干零活维持生计。他的孤独也令人心痛,习惯了孤独的他只想干不动活了去不体面的济贫院度余生:“有时.我真的希望同他们一起度过冬天的夜晚:因为像我这样一个上了年纪的孤单的老人,除了一个密封的火炉外.别无其他陪伴,一连数小时只能自己打瞌睡,真是沉闷乏味。”llU1(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维纳伯伯一个人的无助和孤单,而是生活在济贫院里成千上万的孤单的、被社会疏离的人们。这无疑扩展了小说的孤独和被异化的群像主体。
二、为摆脱孤独和被异化的窘境所做的努力和结果
这群围绕着七角楼唱独角戏的孤独的人,他们为自己孤独和被异化的境地悲哀.也为走出这种困惑作出了种种尝试与努力。但有的陷于其中永远难以自拔,有的则看到出逃的曙光。
为了生存,赫普兹波被迫排除自己通向外界的障碍,于是开小店成了她融人社会的首次尝试。然而,由于与外界隔绝太久,她对外界充满了恐惧。更糟糕的是,她还要极力保持自己的贵妇人派头。因此.这次尝试带给她的只有紧张和压抑。差点让他发疯。她的第二次尝试是在一个安息日的早晨,她和克利福德看到邻居们涌进教堂,他们备受感染,强烈地渴望“跪倒在人群中问,与上帝和人类重修旧好”。然而这一切都来得太迟了,即使他们已经穿戴上最好的老式服饰、走下台阶、打开前门,甚至迈出了门槛。突然间,他们觉得世人强烈而可怕的目光都聚集在他们身上。最后。两人又退缩回了阴暗腐朽的老屋。她的第三次尝试发生在平钦法官暴死于七角楼之后。出于恐惧和兴奋,克利福德鼓动她一起逃离七角楼。不同于克利福德的狂喜与兴奋,她对此次出行兴趣甚微.在火车上时窗外的景物飞速变换,赫普纭波看到的却是无处不在的七角楼的影子。七角楼已经转换成了一种无法摆脱和逾越的心理力量,牢牢禁锢着她,使她无法融人这平凡的,向前运动的生活。她与七角楼外的世界,与社会的鸿沟在多次努力后仍未能弥合。
同样未能摆脱孤独和被异化禁锢的还有克利福德。克利福德的恋旧是因为他生命的美好已遭摧残,而新事物全都陌生突兀。作为一个敏感的人.他不甘于自己无意义的、梦魇一样的生活。他强烈的生命意识激励、驱使着他摆脱孤独.融人正常生活.成为一个正常人。意大利艺人用音乐和木偶为克利福德展示了一个繁忙热闹的小社会.那里形形的小人物在各自的位置上尽享生活的苦乐。接着,街上的政治游行彻底唤醒了他,激愤的人群在他看来是“一条伟大的生命之河。它的波浪和神秘的黑暗号召着人们投身其中,从它的深度中发现与自己的血肉联系”。这个与世隔绝、身心已分家的孤独者大受感染,他站上窗台,“觉得自己又是个人了”,只需纵身一跃,就可以实现。吓坏了的赫普兹波和菲比把他拽了回来,而他自己却未意识到危险,并认为“跳下窗子会使他变成另外一个人”。他无法忍受生活在无尽的梦境中,“他需要某种冲击,或者也许他需要深深地一头扎进人类生活的海洋。沉下去,被他的深沉所覆盖,然后浮上来。变得清醒而健壮,回归他的世界和自我”。克利福德的敏感和生命意识激励着他摆脱孤独。恢复与同类断绝的兄弟情谊,找到心灵的归宿,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为了做到这些,他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他试图和赫普兹波在安息日的早晨去教堂做祈祷的尝试也失败了,因为他们无法打开心牢的锁,所以最终未能迈出七角楼的门槛而走进教堂。最后一次,当酿成他人生悲剧的平钦法官暴死于七角楼时,他勇气十足地鼓动赫普兹波与他一起出逃。他们登上了一列火车,“在与纷纭的世事长期隔离之后,他们终于卷进了人生的巨流”Bol(。克利福德十分兴奋,甚至是狂喜.因为造成他孤独的元闪已经死去,他认为重获自由,可以融人人群,开始全新的生活。可惜他敏捷的才思和雄辩的口才并未能帮助他修复破坏已久的众人连接的纽带,反而让他显得更加病态狂乱,使同车的人局促不安。当他俩在一个小站下车之后,他们的世界随着远去的火车消失,生活的巨流还是抛弃了他们,因为他们并不适合这现实社会。克利福德的兴奋与狂喜随之消失殆尽,他仍旧是孤独无助的,是个被时间和社会抛弃了的人。
与前两者不同,乐观的天性使得远离了父母,生活在阴冷沉寂的七角楼中的菲比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她经常在劳作,有时在花园,有时在店铺,毫无寄人篱下的哀怨,也从不疑心亲人们的一言一行。她的年轻与活力给七角楼带来了生机.她的爱也缓解了亲人的孤独。总之,她对生活的热爱帮助她部分地摆脱了孤独,回归于自我。
霍林格雷夫对平钦家的人怀着不冷不热的感情,花园中与菲比的几次谈话使他为后者的温和与热情所吸引,进而爱上了她。最后,他证明了平钦法官的死因。并帮助克利福德洗清了罪名。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使他抛却了过往仇怨的牵绊,得到了幸福的生活。
维纳伯伯勤劳热心,他自己虽年老孤独,但他却关心每一个人。他做零活维持生计,虽然害怕赫普兹波的怒容,却在他开店的时候给予鼓励和建议,还去参加平钦花园中的小聚会。他的和善与开朗给克利福德带来一定的幸福,使他精神振奋。小说结尾,维纳伯伯赢得了平钦一家的友谊,并被邀去乡间别墅同住。这群被疏离和异化的人们走出了孤寂、阴暗的七角楼,但他们能否走出孤独和被异化的困境,仍然耐人寻味。
1.现代肿瘤放疗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1.1 现代肿瘤放疗教学现状
在我国许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探讨了现代肿瘤放疗学的教学方法 [3]。殷倩等人探讨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在现代肿瘤放疗学的教学中的应用[4]。该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临床问题为基础,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它提高了学生学习现代肿瘤放疗学的兴趣,解决了对抽象生涩的内容不易理解吸收的难题。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临床实践中去,提高了学生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查询、阅读和学习现代肿瘤放疗学相关的最新文献资料,了解学科进展前沿,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自我创新,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王若峥等人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现代肿瘤放疗学的教学中的应用[5]。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是由老师在课堂上对临床上的典型案例进行解剖和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讨论讨论,引导学生在实践案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难点。该教学方法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拟真性,它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从思维和感性认识两方面入手,达到深刻认知理论知识的目的。李岚等人探讨了导入式教学方法在肿瘤放疗临床教学中的应用[6]。导入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把病例作为中心,逐步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老师根据病例提出相关专业知识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学习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临床记忆和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1.2现代肿瘤放疗教学特点
现代肿瘤放疗学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内容抽象复杂,知识面涉及广泛,知识点繁多。现代肿瘤放疗学最早的历史源于19世纪末期X射线的发展及用于肿瘤的治疗,在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和影像诊断学发展的基础上,肿瘤放疗学逐渐发展为一门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学科。当代如光子刀、质子刀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入和完善,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6]。现代肿瘤放疗学主要包括物理学基础、放射生物学基础和临床肿瘤放疗学三大部分内容组成,内容涉及面广泛且复杂。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任务繁重,学习起来吃力,学习效果较差,并且很多知识概念比较抽象,不容易记忆。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肿瘤部分涉及解剖学、内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熟悉,但是物理学基础和放射生物学基础相对而言了解较少,比较生疏,不容理解和吸收。(2)临床实践性强,自我探索性强。现代肿瘤放疗学是一门临床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只有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它需要学生结合临床病例分析探讨,自我探索不同病理的异同点和实际处理办法。(3)技术和理论发展快,前沿性成果更新快。近20年,影像医学、肿瘤生物学、工程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的发展速度迅速,在各方面都得到突破性进展,在设备上、技术上、治疗方法上都为现代肿瘤放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方法[7]。特别是生物学方面的发展,日星月异,让人类从分子及微观世界了解肿瘤发病机理,开发分子生物学肿瘤诊断和治疗方法。计算机技术也大量用于肿瘤放疗中,使诊断和治疗过程程序化、模型化、定量化,更加精确。
2 现代肿瘤放疗教学存在主要问题
2.1 教材未统一化,学科前沿更新不及时
现代肿瘤放疗学是一门发展比较快的新型学科,国内几位专家编写过该学科相关的书籍,如南方医科大学分别在1995年和2005年编写的《放射肿瘤学》[8]。目前全国还没有真正统一编写教材,因此编写一本统一的教材是亟待解决的事情之一。现代肿瘤放疗学涉及知识面广,内容繁杂,各个单位或者老师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进行教学,这样选取的教学内容不具代表性和普遍接受性。现代肿瘤放疗学技术和理论发展快,前沿性成果更新快,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一些书籍也未及时更新版本,导致理论知识过时,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应用不相符。
2.2 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主要采用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9]。该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不足:首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线,缺乏对学生思维发散的引导,枯燥的内容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该教学模式主要以老师为主导。“灌输式”和“填鸭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没有机会主动探索、研究和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的辅助教学设施都逐渐被广泛使用,如多媒体教学、信息化学习平台和模拟教学等。但在现代肿瘤放疗学教学中仍以课堂授课为主,学生可利用的资源少、质量差,缺乏方便的交流方式。因此,在现代肿瘤放疗学教学中也可以借鉴,使知识以多种方式传输给学生,更容易接收和消化,也方便学生交流讨论,增大学生知识面。
2.3 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不紧密
现代肿瘤放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往往出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不紧密的现象[10]。主要体现在基础课程学习时间过长,没有联系实际案例对相关知识进行解剖。在基础实验时,学生没有完全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以及实验的意义,只是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操作,没有起到基本的学习效果。在临床实践中,指导老师未能对病人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变化进行深入剖析,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指导老师未能将各个知识综合起来,培养学生从总体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转化医学理念在现代肿瘤放疗教学中的应用
转化医学(translation medicine),也称为转化研究或者转化科学, 在2003年美国的EA.Zerhouni博士提出这一概念,近年在国内外医学领域比较流行[10]。它的核心思想是在医学基础科学的研究者和临床实际应用的医生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促进医学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有应用价值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等方面。目前国际范围内医药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不足8%,严重阻碍了基础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和研究工作者的热情。然而,该理念的提出打破了医学基础科学的研究和临床实际应用之间的隔阂,有助于推动医学基础科学的研究和临床实际应用更好、更快的发展,并使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将转化医学理念应用于现代肿瘤放疗教学中有望扭转缩小基础知识教育和临床实践学习之间的屏障,是对肿瘤放疗学教学中一次突破性尝试。以下是将转化医学教育理念在现代肿瘤放疗教学中应用的实际实施方法[11]。
3.1 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切入点, 介绍转化医学理念在肿瘤放疗中应用实例
现代肿瘤放疗学中涉及到大量放射学物理知识,如放射源和放射治疗设备、高能电子束剂量学、电离辐射的剂量测定等。医学专业学生都具有扎实的高中基础物理知识,因此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切入点,介绍转化医学理念在肿瘤放疗中应用实例具有一定优势。主要实施措施为:应用物理学基础知识对肿瘤放疗学涉及的物理原理进行解释,并演示相应放疗仪器和治疗方法,便于学生能够从形象的放疗仪器和治疗方法中理解抽闲的物理学基础知识,这极大的减轻了学生对物理理论理解的负担,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3.2 从肿瘤基础知识解释临床现象
现代肿瘤放疗学中对多种肿瘤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了介绍,如颅内肿瘤、头颈部肿瘤、喉癌、鼻咽癌等。各种肿瘤的发病机制有其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内容繁杂,单纯的靠死记硬背很容易混淆、遗忘。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利用转化医学的理念,仅仅孤立的要求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透彻,也谈不上对临床现象的深入思考。虽然各种肿瘤的发病机理、特征、诊断和检测原理都是比较抽象,但是临床现象能比较直观的展现出来。如果从肿瘤基础知识解释临床现象,即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肿瘤的相关基础知识,也更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其应用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体做法:第一,老师在课堂上围绕肿瘤基础知识,紧密结合临床现象进行讲解;第二,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主要内容是收集肿瘤相关的临床案例,并结合课堂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整理;第三,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分析和整理的案例展示给其他同学,并组织共同讨论,将问题深入化,也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3.3 实行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结合的考核方式
为了改变学生传统的死记硬背、考前抱佛脚和考后抛之脑后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我们需要对考核方式进行调整。我们主要采用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结合的考核方式,具体实施方法如下:第一,试卷考试。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考察学生对书本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否知道。我们除了考核一部基础知识外,还增加了肿瘤放疗学新理论、新技术以及新颖、富有创新性科研思路的考核;第二,给学生平时课堂上案例分析打分,记入总成绩。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了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并且增加了学生实际应用和思维拓展的能力,还增加了学生对该学科科学前沿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思维能力。
3.4 开展创新性综合实验
在以往的实验课当中,学生只是照方抓药,按部就班的照着实验教材上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训练,并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因此,应用转化医学的教育理念,我们将对实验课进行了改革。主要方向是开展创新性综合实验,培养以研究为目的的学生综合性设计和实施实验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具体实施方案如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给予实验课题,由学生自己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和书籍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经老师审核通过后学生完成实验。无论实验结果成功与失败,学生需要完成实验报告,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自己的突破点和存在的问题。开展创新性综合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设计、完成实验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论与展望
[关键词]建构主义;现代信息技术;高校英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2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MOOC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是2012年美国掀起的一场空前的在线教育革命,引领世界各国开始以“云时代”为导向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并积极开拓、探索、实践网络教育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课程的整合优化,可以促进立体化、网络化、个性化高校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推进大学英语由传统教学模式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目前,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迎来了创新性与实践性的新局面,根据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高校英语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英语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任务型学习模式、情境型学习模式、协作型学习模式,而这些模式的探索和践都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所以,现代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理论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1 建构主义理论
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识主义以后的又一个突破。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以学为中心”地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对意义进行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者对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通过意义建构不断进行创造、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倡导的教学法,实现了由传统“teacher-centered”的教学模式向“student-centered”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动参与者和实施者,是知识主动吸收者与意义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情境性和学习的社会性三个方面,相对于传统教学法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主动性”“情境”“协作学习”和“学习环境”对意义和建构的影响。
2 建构主义视角下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有效辅助手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现代信息技术为实现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前提和可能。现代信息技术以其丰富、形象、生动的特点,为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它使高校英语教学实现了声画交融的动态教学方法,实现了知识由静态向动态的传播,可以有效、明了地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并增强授课的趣味性。因此,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英语教学整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以顺利实施的必然前提。
2.1 现代信息技术与任务型学习模式
布鲁纳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他提出了发现学习(通过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自我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发现的理论并不局限于人类尚未涉足的领域,也可以是前人已经研究出来的,自己发现的理论往往比学习别人的要理解深刻也记忆牢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产生动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和能力进行迁移,并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而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现代信息技术含有的信息处理快捷,人机对话、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等特点,对当下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增强了学习动机,达到了最佳的学习效果。
2.2 现代信息技术与情景型学习模式
皮亚杰,认知建构主义学派,强调个体与环境的联系并提出了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同化(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与顺应(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的过程)等概念。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只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生感知的语言才会完整和有意义。在创设的尽可能接近于实际的情境下学习,可以更直观地激发联想,唤醒思想深处相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并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造、加工和重组,建构新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对自身的认识。
现代信息技术在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的集成等情境创设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大量情境素材的有效展示;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消除,让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这都是传统教学法无法达到的。教师可抓住这种先进网络技术,根据教学内容所需创设真实的学习情景,把具体事物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和浓烈的兴趣,激发学生用所学语言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激发学习的潜能,使之不再是信息被动的接受者,促进信息理解的有效进行。
2.3 现代信息技术与协作型学习模式
社会建构主义学派的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交互性的协作活动,这种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可以促进个体智慧与思维的发挥,并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协作学习不仅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也有助于学生学会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完成较高层次的意义建构。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交互教学,可以满足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优化――以朗文交互英语平台为例
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发展日新月异,当今世界正经历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目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全国各高校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大刀阔斧地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旨在建设各种网络课程、平台课程,学生利用网络辅助系统课程和自主学习中心等网络多媒体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已成为一种趋势。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可避免地利用了手机网络通讯等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和学习。
2010年,由北京文华在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进的“朗文交互英语平台(Longman English Interactive)”,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朗文交互英语”基于我国高校英语的课程设置与需求,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了适应性改造,它是基于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视、听、说立体化教材,能支持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的运行,是目前国内英语教学领域中比较理想的互动数字教材,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截至2016年,全国大部分高校将朗文交互英语平台全面引入高校英语的视、听、说课堂,师生利用此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这种全面的互动体验式学习,最终把教师从传统的枯燥的说教课堂中解放出来。
朗文交互英语平台下的自主学习,在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结合的信息论指导下,遵循自主、互动、创新的原则,让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调整学习进度,自我检查评估。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学习模式”,在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自我负责的能力。互动,指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学生与网络学习平台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师与网络学习平台之间的沟通,教师安排课程计划,学生参与教学计划并完成学习任务。其实质是“协作型学习模式”,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获取资源和信息,网络学习平台及教师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习计划,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且进行考核。创新,指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生在LEI自主学习中,主动探究、主动建构,以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理解,或进行知识的移植,得出新的成果。
4 结 语
人们一直致力于教师、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融洽互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与传统学习环境的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努力建构课堂教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的课程体系,以进一步打造、实现互联网+学习的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使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庞彦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的构建主义视角[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孙金莲,董双建.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0).
[3]庞彦杰.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刘h.基于云教学平台的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0).
[5]盍.“互联网+”环境下大雪英语学习环境构建的实证研究[J].亚太教育,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