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松鼠的资料范文

关于松鼠的资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松鼠的资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松鼠的资料

第1篇:关于松鼠的资料范文

动物们都议论纷纷,小白兔说:“千古不变?吃饭、睡觉、呼吸、眨眼......这些我们森林都有啊!还有什么?”乌鸦笑着说:“哇哇!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人类还有一种叫‘考试’的学问。好比:森林里要竞选最高统治者。”乌鸦有些害怕的望了望四周,压低了声音说:“全体动物都要做一种一样的试题......”“那我们植物呢?”百合急切的问道,它平常可是个温柔的家伙。“你们有手吗?!”乌鸦不喜欢别人打断它说话,有些生气,“不过蛇那家伙恐怕也......哇哇!哈哈!”大家都笑了。“我刚才说到哪了?”“做一样的试题。”记性好的猴子提醒它。“哇哇!对!然后找一个人改试卷,谁得分高就是统治者。”青蛙从水里冒出来:“我要得1000分。”乌鸦不紧不慢地说:“没有1000分,最高100分,好像也有150分,我记不大清了......还有,考多少分是改卷人定的,做题人说了不算。”

夜晚来临了,老虎大王听说了这件事,连夜在林中宣布:“三天后森林中考试,试题是关于老虎家族的历史,最高分可得到虎毛三根!”森林中谁拥有了虎毛可就是仅次于老虎的动物啊!除了老虎本身,其他动物都得听拥有虎毛的动物的话。

小白兔一向勤奋,开始不顾白天黑夜的查资料,学习。考试前一天,有动物放消息说乌鸦是改卷者。老鼠是小白兔的邻居,对它很友好。中午,小白兔见老鼠一家拿着好吃的东西出了门,好奇的问它们干什么。老鼠神秘地说:“看在咱们是邻居的份上我就告诉你吧!森林里那么多有学问的动物,大象泼妇,乌龟老头......咱们想排个名次可不容易,不过在分数上抬几分就简单多了。你去拿点东西,咱们去找乌鸦。”小白兔考虑了一会儿,又想起自己受欺负的日子,最终答应了......

考试结果出来了,小白兔考了99.999分,第一名。按规定老虎将赏给它3根虎毛,小白兔去领奖,却再也没有回来。

第2篇:关于松鼠的资料范文

1、通过生字词的教学来进行安全教育。比如:在教学生字"灭"时,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后,让学生观察插图(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被一块铁板盖住),然后启发学生,图上熊熊燃烧的火焰被铁板盖住,火焰会怎样?学生齐答:"火焰要熄灭"。这时引导学生观察"灭"字的字形,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它。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就不难将发生不同火险的防范,灭火方法等知识顺利成章地传授给学生。在教学"灾"字时,教师首先通过字形,让学生知道家里着了火就成了灾,从而让学生很快地记住了这个字。然后通过让学生用"灾"字组词,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灾难,进而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面对灾难进行自救逃生的方法。2、利用阅读中的故事场景来进行安全教育。比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教师抓住文中关于阿曼达等14名儿童被埋在垮塌的教室的三角形空间里得以生还的描写,告诉学生,在遇到房屋倒塌的时候,万一不能逃脱,周围又没有支撑物时,在室内的人要尽量躲在墙角里,来躲避垮塌对自己的砸伤,这样学生的安全自救知识就会日积月累地多起来。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安全意识

1、教学《老山羊和狼》一课,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时,要教育学生面对陌生人特别是不怀好意的人,要注意分析他的言行判断其用心,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更不能接受陌生人的任何食物钱财等而上当受骗。2、在教学《自己去吧》时,要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要尝试自己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情,一定要得到大人的允许后才能去做,只有这样我们的平安健康才能得到保障。3、在教学《小马过河》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小马的安全意识:当小河挡住了去路时,小马不知道河水的深浅,没有贸然过河,而是向老牛和松鼠询问河水的深浅,当得知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截然不同,自己又无法判断时,就回家找自己最可信的妈妈询问,得到了自己能安全过河的可靠答案。小马的安全意识值得我们学习。4、在学《跳水》一文时,总结造成船长的儿子身处险境,表面是水手们开玩笑过分,孩子没有考虑安全贸然追猴子。其实是水手和孩子的安全意识都淡薄,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应该吸取不要盲目寻求快乐而忘记安全,险些导致乐极生悲的惨痛教训。

三、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1、在教学《还有人活着吗》这一课时,教师可在备课时搜集有关地震前的各种征兆,地震发生时的自救逃生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在教学后把这些资料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掌握有关地震的知识和防灾自救的知识。2、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当灾难到来时第一位的要保全性命,要学会放弃一切身外之物,只有这样才能开始自己的新生活。3、通过《捅马蜂窝》的课堂教学,要教育学生不要轻易地去激怒身边的动物,否则会因受到动物的攻击而使自己受到伤害。

第3篇:关于松鼠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有关语文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老师们也都尝试着用各种方法去实践,去摸索,比如,课前对课文生字词的预习,课文内容的预习,课前搜集课外资料,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等。然而,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却不尽人意。比如:很多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他的自主学习仅仅是将课文泛泛地读一遍,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或者是找出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查一查字典,了解读音和词义;即使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学生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下去。

学生的自主学习浮于表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有两点:首先,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其次,课堂上学生自身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针对上述原因,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1.要给足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充分地思考、感悟、体验、探究,讲求自主学习的效果。如,我在执教《跑进家来的松鼠》时,我先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文意,解疑时,又让学生扣词扣句,重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小组合作时,充分交流,给足学生了解文本的空间和时间。在教授《索溪峪的野》一文时,由于课文文笔清秀,词句优美,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的读是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只有在读中感受,读中体会,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文意,因为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重在让学生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做好师生角色的转换,尽力将学生推到幕前。

2.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

这是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自主学习的指导上,我着重从以下几点做起:

2.1 培养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主发问、大胆质疑的能力。

哈佛大学教学理念有:“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古人有训:“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因此,教师不仅要解惑,而且要激疑,教师只有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才能解除学生紧张恐惧的心理,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也就敢于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在执教时,我往往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问题想知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兴趣高涨,积极举手发言。此时老师再加以引导,往往有价值的,有可探讨性的问题便会应运而生,而学生对于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自然更会积极的探讨。叶圣陶先生说过:“若疑而能自决,是非能自辩,则标志着我们的教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2.2 组织学生自主研读。

这一环节具有主攻性和自解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带着学习目标,自己确定的研究主题,深入细致地读书,与文本、作者对话,个性地体验,反复地品味,有序地思考。如,在执教《跑进家来的松鼠》时,我引导学生先列出自学提纲,然后按照提纲中的步骤,带着心中诸多的疑问走进文本。汇报时要求学生扣词,扣句读,去感受、去体验,促使学生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对言语形式之“异”不断有所觉察,进而发掘出深层的内质:如情感、思想、表达方法及其艺术性。“自主提问,自主探讨”的形式,使得学生在研读的过程中非常的投入——有的默读,有的主动拿笔圈圈画画,有的声情并茂地读,有的细细的体味……这种场景我真是不忍心打断。

2.3 鼓励学生互动交流。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明只有在交流中才能丰富自我,提高自我。对于有价值的问题,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经常组织学生在充分自主研读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间的交流,学会小组间合作与交流。划分小组时,对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小组长负责协调,记录工作。成员们畅所欲言时,小组长负责记录他们组个性化的见解,最终达成共识。在学习《鹿和狼的故事》一文时,我让学生围绕“鹿是可爱的,人们杀狼护鹿,为什么鹿反而成了毁坏森林的罪魁祸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从文中找来依据,学习气氛激烈。可见,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所得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发散了思维,更新了认识;加深了对知识重点、难点的感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拓展延伸,走出文本,走进生活。

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只局限于学习文本的知识,还应注意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如语文知识的链接,情感的升华,写法的感悟。如,在执教《跑进家来的松鼠》时,我让学生比较布丰的《松鼠》和《跑进家来的松鼠》在写法上有何不同?学生从文体上谈,从作者的写作目的上谈,说的比较到位。学文是为了习作,学完这篇课文对你的写作又有何启发?由于有了对课文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学生的回答众说纷纭,有的说写人与动物相处要选择典型事例,有的说要抓住动物的特点去写,还有的说要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等从侧面反映出对动物的感情。为了使课堂的中心得到升华,我又挑选了一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让学生走进图片的所塑造的意境当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感悟。又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孩子们对小女孩的同情心,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憎恨,我在结尾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孩子们,在我们身边,你有没有类似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同样命运的孩子呢?孩子们搜寻记忆中的孤残儿童的处境,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了解到的许多孤残儿童受到国家民政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的事例。为了进一步让孩子们加深对新社会贫困儿童命运的关注,我又引导他们: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顷刻间,四川汶川县一片废墟,许多孩子失去了家园,失去了父母,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关于社会救助,国家救助,世界救助的图片、数据、情景等资料,并留给孩子们这样一个思索:在卖火柴小女孩的命运和现在中国贫穷儿童的命运的对比中,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孩子们感悟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穷苦孩子的命运不同,激发孩子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拓展延伸,升华情趣,让学生走进生活。

第4篇:关于松鼠的资料范文

一、认准时机,让练习为教学服务

课堂练习的时间可以是上课开始阶段,可以是课中,也可以在上课结束阶段。不同时段的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相应的课堂练习也就不同。设计课堂练习要认准时机,思考什么时候练习更恰当,使课堂教学与课堂练习不分离。

课前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课上初读阶段,安排检查交流预习作业,客观题用校对的方式;搜集资料、谈感受等主观题则可展开交流,评价并纠正修改预习作业。通过检查交流预习作业,教师更清楚学生的学习起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课中研读阶段,教师精心设计一些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习得文本语言,又能引发他们情感体验,提升思维品质的练习。这一阶段,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练习批注能让学生潜心触摸文本语言,积极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能让学生的语言发展与思维、情感发展和谐共生。它是一种很实在的“教”“练”相融的课堂练习。

二、依托文本,让练习万变不离其文

什么样的课文语言特色就设计什么样的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设计应以课文语言特点为依据,与课文的语言情境相符,结合课文实际适当拓展。有的课文情深意浓,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宜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写感受;有的课文语句优美,修辞运用典型,宜指导学生鉴赏、仿照句式表达;有的课文留有空白,想象空间大,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依托文本”就是要求教师能抓住课文特点设计练习,以达到一课一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课堂练习设计可谓颇具匠心。教师先让学生用上这些连接词说说圆明园辉煌的景观,学到圆明园的毁灭部分,又智慧地引导学生在连接词前加个“没”字,在声声惋惜和痛恨之中,学生诉说着“圆明园没有了……也没有了……,圆明园没有了……还没有了……”。至此,对连接词句式的学习并没有结束。教师又出示关于圆明园的诗句、雨果的文章等等相关历史资料、文字记载,拓展学生视野,激起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采用教师引读的形式,师生一起用上“没有了……也没有了……”等连接词,对全篇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朗读,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基于学情,让练习轻松有效

我们设计课堂练习应全面了解学生,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性,或抓住学生学习兴奋点,激起练习期待;或放缓坡度,降低练习要求;或设计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多层次练习等。如教学一下《松鼠和松果》,课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借助插图、结合课文,能用‘……那么……那么……’句式说话。”课堂上,当学生说到去大森林摘松果很高兴,因为“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一位教师安排了如下语言实践练习,出示句子:“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再逐个出示句式:

1.每只松鼠都那么( ),那么( )。

2.每棵松树都那么( ),那么( )。

3.( )都那么( ),那么( )。

教师根据低段学生认知特点,放缓坡度,一步一步设计,先扶后放,逐层提高要求,学生学得扎实又有兴趣,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四、兼顾年段特点,让练习更有系统

第5篇:关于松鼠的资料范文

二.关于改造:就京密引水渠和海淀公园改造后群众的反响进行分析

三.关于管理:就燕南园、蔚秀园颐和园的管理进行分析

四.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总结

年4月6日,李迪华老师带领我们选修城市生态学课程的同学,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实习。本次实习首先在校内进行观察,然后从东门出发,经蔚秀园、海淀公园、六郎庄到达颐和园。途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北大附近密集的居民区这些典型的城市元素,而且也经过了四环绿化隔离带等自然氛围浓厚的地区,这样,我们既可以亲身体验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差异与协调的共存,又可以通过采访来了解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看法。另外,本次实习途经很多近些年发生巨大改变的地区,根据老师的讲解和我们对周围居民的采访以及亲自观察,加以对比思考,我们也更容易发现目前城市生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居民更喜欢什么样的居住环境、周边环境。我想这些对将来从事规划师职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行进过程中,有许多平时经常见到的事物,在实习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却突然间引起了我的很多感想,下面,就按照行进路线谈一下本次实习中我的感想。

一.关于尊重自然

首先,是图书馆东北角的那片三角状草坪,虽然面积并不大,但是依地形自然而成的不太规则的形状——类三角形——却使它让我心头一震。在人工草坪刚刚兴起时,偶尔见到一、二块整齐的绿茵,还觉得有点赏心悦目,毕竟,少见的规则形状让人看了有一定的兴奋感。然而,当所有的设计师都企图用这种简单的方式*取人们的这种兴奋感、而使这种绿茵“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时,人们的这种兴奋感却被单调感和厌烦感所替代。(图)类三角形草坪(a)的确,现在的绿地,基本都是刻意追求的正方形、圆形或者非常规则的多边形,我很难想到除了单调以外的词语来加以形容,于是我不禁想问:真的只有规则这一种选择么?不可否认,整齐的绿地让现代化的城市更添亮彩,规则的形状让城市更有秩序,钟爱这种绿地的人也有一定数量,因此,在市中心,特别是在繁华的商业区、政府机构的所在地,建设几个整齐的草坪能够把城市景观点缀得更好。但是,一旦这一理念不加控制,使所有的草坪都变成了这样一个形状,上面所说的单调就来了。另外,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节奏下人们绷紧的神经也需要大自然来调节,处处受到约束的思想也会渴望自由和灵活,然而“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是完全起不到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在普通的地区,特别是以生活为主要活动的居民区,并不需要把大量的草坪“格式化”,只要把空闲出来的土地加以规划,种上草籽,由居民自觉维护就可以了,这样才能让自然化最大程度的接近人类。

在这个问题中体现出的理念主要是以自然为本,不应过分强调人类的因素,更不应该把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因为有时,人类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恰恰大自然认可的才是人类所需要的。(图)野外植被的旺盛生长(1)这一点在燕南园体现的很好。当我进入燕南园时,第一感觉这里像是一片农庄。这里的植被大部分是自然所成,而且随便找个地方蹲下观察便可以找到很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因此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很多,而且这样的植物分布才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意愿:譬如,车前草总是分布在路两旁人们走过的地方附近,这一自然规则恐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体现。而一些种在别墅前花园里的植物,虽然是人为栽种的,可是却与自然结合一体,看不出一点矫作的痕迹。(图)燕南园初春的植被(2)当时我想,为什么同是在北大校内,唯有燕南园内的植物不用任何人工浇灌就可以旺盛的生长呢?联系了晚些时候到达的绿化隔离带我才想清楚了其中原由。(图)绿化隔离带(e)为什么绿化隔离带的护坡刚建成不久没有任何的人为干预就长满了各种植物呢?原因就是,它是靠自然播种、自然灌溉、自然生长所得的天然植被,它的植物种类、生长规模都是经过自然选择,确实是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而且植物的验替次序也是按照灰藜、苋菜等先锋植物——即生命力顽强的一年生植物到多年生植物的,既然我们让大自然自己进行选择,它自然会选择那些最适合本身发展的植物、那些最适合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了。这也正是燕南园植被繁茂生长的秘密所在,正因为燕南园没有人进行所谓的“植被管理”,它才成了自然的宠儿,生发出一片永远自然的绿色。

在这里我不禁联想到了实际生活中,我们城市绿地所用的植被,全部是依照人类的意愿所选定,完全没有把自然放在眼里,最直观最典型的应当数在北京这种极度缺水的城市中种植耗水量极大的草皮的做法。结果呢?不仅草皮奄奄一息,丝毫没有改善环境,还白白浪费了大量资金。(图)自然植被的魅力(3)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事情还少么,除了植被方面的例子,又有多少是人类偏要违背自然规律办事呢?城市生态要改善,不是只需要资金的支持,只有学会依自然规律做事,向自然靠拢,我们所营造的生态环境才可能长久的保持不衰。

二.关于改造

路过许多经过改造的地方,譬如海淀公园、京密引水渠,均是在近年经过较大的改造工程,通过对附近居民的采访,我得知了他们对这些改造工程的认可程度。

京密引水渠经过多年逐段改造,现在已经初见成效。工程的原始目标是减少水渠的渗漏使北京地区的输水成本进一步降低,据资料称:“完成京密引水渠40公里的节水技术改造,每年可以减少渗漏损失1000万立方米。”可以说,原始目标已经达到。而且同时,水渠的改造,又带来了极大的生态效益,沿岸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我采访了两个散步的老人,他们都是手持一部收音机在渠边悠闲的散步,当我问道他们对水渠改造有什么感想时,他们都说,经过改造,渠水比几年前更加清澈了,而且周边的环境也好多了,周围的老人每天散步时看着周围的景色,心情都很舒畅,而且孩子也都在周围嬉戏,有时,爷爷带着孙子散步,看着孙子在平整的路面上跑来跑去,他们感到很高兴。而且听说这项工程每年能够节约大量的资金,他们更认为工程好处很多。但是,他们也指出,看到水中的水草越来越少,他们感觉不太舒服,他们说,总是感到水渠改造带走了什么。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不禁想到,如果在人工化改造水渠的同时我们能保持最根本的自然原貌,那么这些怀旧的老人便不会有这些失落感了,当然,后代人也便能知道京密引水渠改造前的自然原貌了。(图)改造后的京密引水渠(b、c)而当这个问题问到孩子,他们则是完全的肯定水渠,他们说平时可以在渠边玩耍,可以捉鱼。有一个农村来北京的孩子,当我们问他是否想家时,他说:“我特别想家乡的山,树特别多,一棵挨一棵,还有松鼠,有小蛇,我还抓过一只松鼠,特别好玩儿。”不过,当我们问他是否想从北京回家时,他又说:“不想走,我觉着北京也好,有高楼大厦,有汽车……”看来,孩子们既需要城市的现代化,又绝不可远离自然的和谐。我们在把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绝对不能不进行自然景观的保护。只有让自然存在于现代化的每个角落,我们的城市改造才可以称得上成功。(图)海淀公园的儿童娱乐区(d)而距离北京大学较近的海淀公园的改造则是另一种思想。它侧重的是直接面向居民需求方面的发展。经过改造的海淀公园拥有大量的绿地,使得整个公园区的空气从早到晚都能够保持清新,一位老年人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一年四季都来这里晨练,晚上吃完饭也常过来溜达,就是觉得这儿的空气特别好,多呆一会儿,心里更舒坦。”除了绿地,公园的其他硬件也十分齐全。特别是健身娱乐设施,更是能适应每一个人群的需要。其中有面向孩子的儿童娱乐区,有面向老人的老年健身区,还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残疾人康复区。而儿童娱乐区的地面更是在改造后,由水泥板改为了软泡沫型,使这一区域更加安全,更加适合儿童这一特殊人群。一位带孩子来玩的阿姨说:“海淀公园改的挺好,原来孩子玩的时候,我总不放心,得在旁边一直盯着,现在好多了,只要他不爬高,我基本不用*心。公园里空气也不错,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也每天带孩子来这一趟。”她还表示,虽然家里没有残疾人,可是,她认为增加残疾人康复区非常必要,她觉得这样才能体现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更能让他们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

我认为,无论哪种性质的改造都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人的需要,这样的改造才是成功的。

三.关于管理

在实习中我发现有许多在我看来生态环境很好的地方居住的居民对那里的环境并不是很满意,在我仔细询问之后才知道在过去,那里的环境其实更好,由于管理不善才下落到现在的水平。既然建设了很好的生态环境,投入的资金一定不少,但是,管理者却忽视了建设之后的管理工作,使得用大比资金建设起来的良好环境,因花费较少的管理维护不周而大幅恶化。譬如我在前边曾经盛赞的燕南园和蔚秀园里便有几位老人对社区的管理工作表示不能满意,有一位大爷便感慨的说:“我还没退休的时候,这儿的环境真是不错,本想退休之后在这享清福,没想到这的人越来越多,管理又跟不上,现在真想倒退几年呀!”

建设当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配套的管理手段,即便建设得再好,还最终会变回原样甚至更糟。

颐和园的管理者使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人为我们在山上留下的保持水土阶地,其实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遗chang,但是,管理者却只为了游人眼睛的一丝就将这宝贵的遗chang全部铲平,而后又种上了极不适合北京这种干旱气候生长的草皮。且不论维护草皮所需的铺设水管和运水灌溉的成本、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草皮与山上乔木无法共存的矛盾,单是铲平阶地这一项,就使现在的颐和园离真实的颐和园又远了一步,古人的许多杰作正是被这样一些自以为是的管理者摧残掉的。

我觉得,管理者,特别是这种不可再造的景观的管理者,应该时时注意保护,切不可根据自己的意志,去改变景观的原貌,这不仅有利于保护遗chang,而且也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四.关于调查方法和问题

由于这是我的第一次实习,对于实习方法、调查技巧没有什么积累,因此,这次实习中,我觉得学到了很多,对一些过去的方法也更加重视了。

首先是对比的方法。许多事物只搞正面调查或许能得知它现在的情况,但是不经与过去的对比,我们却始终无法了解它的发展趋势。我想,调查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预测未来,为实际服务,而要预测未来则一定要掌握发展趋势。譬如,前边提到的燕南园和蔚秀园的问题,如果不与过去的情况对比,我们是不可能认清问题所在的,我们只会一味的认为,两者的环境现在很好,而且将会一直好下去,这样管理的问题就被不经意间忽略了。而有些时候,对比会帮我们更快的找到事物的症结。当我们单独看问题时有可能百思不得其解,但是当我们把若干个问题、若干种情况联系起来加以对比,可能很快便找到了突破口。

第6篇:关于松鼠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一、形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识字、写字训练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也就是说,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目标。语文能力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听说读写的训练。识字、写字是一年级教学的重点,因为识字、写字是读写的基础,作为一年级的教学必须把握好这一教学核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识字、写字的训练,把语文内功练好。但是,部分老师忽视了这一点,反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华而不实的形式上,走进了误区。

如近期,在我市举行的一年级新课程阅读教学竞赛中,有位教师在教学《松鼠和松果》(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时过程中,课堂热热闹闹,教师很有条理地引导学生着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大量引进有关环保方面的资料(花了10多分钟时间),着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习惯,但是对课文中的生字只在开头时采用多媒体“摘松果,考考你”的游戏形式(带帽子、去掉帽子)认读一下(要求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学生读得勉勉强强),一闪而过(2分钟左右)。既没有引导学生怎样识记,也没有指导学生动笔写字(老师的板书、范写也被电脑打印的贴纸代替了),就更谈不上有意识地培养良好识字、写字的习惯。可想而知,这样的课上完后,学生真正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对要求会认读的生字词不会认读,对要求会写的字不会写。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课得到评委们的高分。由此看来,喜欢看“热闹”的不仅仅是一线的老师们,就连一些基层教研员对阅读教学定位也出现了偏差:把识字、写字这一教学重点抛诸脑后,光从好看、热闹上下功夫。曾经听过有位校长说,有一次与崔峦老师备一节在全国性的教材培训课上展示的课,一部分人认为所上的课是第二课时,设计写字环节会破坏割裂品读文章整体性的美感,而崔老师极力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指导写字的环节,说不能因为追求形式的美而把本质的东西丢了。我们的专家在第二课时中能这样注重识字、写字的教学,时时不忘基础知识的训练,这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松鼠和松果》这一案例,作为第一课时,无论怎样处理教材,采用什么形式和手段理解课文,都要首先考虑怎样扫清阅读的拦路虎(生字),把这个首要任务放在第二课时,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唯有扎扎实实地训练好基础知识的课,方称得上是一堂好课!

二、形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阅读能力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能正确把握这些新理念的老师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提高了教学质量。这是主流,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老师个体综合素养的差异性,解读“课标”的能力不同,有些老师认为:不把桌子摆成“饭桌形的课”不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课”;“没有使用课件的课”是“太传统的课”;“不搞些表演、画画、唱歌的课”是不懂得“整合与拓展的课”……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教学上的错位,因而各种标新立异的设计也层出不穷,随之出现的一些“奇招”也令人眩目,值得反思。

在一次区级阅读教学竞赛中,一位老师教学《荷叶圆圆》(一年级下册),教学过程如下:首先用多媒体和生字卡复习第一课时学过的生字词(只是认读,没有指导书写或指出学生书写存在问题);然后用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最后着重表演:(1)老师示范边演小水珠边读第二自然段;(2)让学生个别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另一些学生边听边表演;(3)个别学生分角色读全文,其余学生分小组边听边进行表演比赛,看谁动作有创意(学生表演不成功,给人印象是稀稀拉拉);整堂课音乐声不断,表演占了一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但是课后一检查,全班学生能读通顺课文的只有20%,对生字词认、读、写全部掌握的不到15%。

显然这位老师对一年级教学的目的、任务不明确。“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田本娜教授说:一年级小学生阅读要求做到 “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加字、不重读,要字字句句入目,在读得准确的基础上读得流利。”这样的目标不容易达到。因为一年级学生开始学读书时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分不清词语、句子,句逗不分,不懂语调。老师们必须认认真真地指导,扎扎实实地训练,使之读得词句连贯,读得准确。只有这样,方能为下一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打下基础,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上面这一案例,授课老师却把精力放在表演的形式上,全班大部分学生没有开口读书的机会,根本谈不上读中理解感悟,因此,通过任何形式、运用任何手段的训练都须围绕阅读能力的训练这一基本目标来进行,充分发挥文本语言的作用,方能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色。

三、 形式必须体现人文性渗透

“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界定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它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并不是平分秋色,也不是先此后彼。“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中,关于人文性要素是这样描述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上的要求,很明显是根据这一年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决定的。过去,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为了体现课改精神,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们教师与人文结了太深的缘,攀了太近的亲。

如教《松鼠和松果》便着重于培养学生植树造林的习惯和环保意识;读《美丽的小路》就仅仅围绕如何保护环境进行探究;上《吃水不忘挖井人》就当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品教材,将思品教育从语言文字中分割开来;甚至有些根本“攀不上关系的”也要牵强附会,例如一教师在上《雨点儿》这一科学童话时,也与环保贴贴心才收场。否则就会被认为缺乏思想教育的导向,扣上没能体现人文性嫌疑的帽子……于是乎,我们的老师把课上完了,但是学生却读不正确、读不流利文本,不会品味那些优美的语言文字,更谈不上具有积累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了。

要避免这样的弊端,我们必须正确、科学地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品味语言文字的动态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人文性。近日在一所乡村小学听了一位一年级老师上的《乌鸦喝水》一课,我感到欣慰:

……

师:乌鸦喝着水了,心里怎么样?

生(齐):高兴。

师:你能把乌鸦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齐):能!

师:谁来读读?(生积极举手。)

(指名读最后一段,共叫了三位学生读,并适当点评,一个比一个读得好,最后一生边读边做出乌鸦喝着水时满足的神情,博得全班的掌声。)

师:老师也感到像是炎炎夏日口干舌燥时突然喝到了一口冰凉的水的感觉。咱们也来像这位小朋友那样读读吧!(全班有感情地齐读。)

师:你们觉得这只乌鸦怎么样?

(生答:聪明、可爱、爱动脑筋等。)

突然,在角落里有一个声音:我觉得它不够聪明,捡石子太慢了,渴都渴死了。

师:你有更好的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1:乌鸦可以用吸管吸。

生2:大象长长的鼻子很灵巧,乌鸦可以请它来帮忙。

生3:最简单的是可以把瓶子倾斜,就能喝到水了

……

第7篇:关于松鼠的资料范文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夏季热的可能病原。方法108例符合中医小儿夏季热诊断条件的患儿,给予抽血查双份血细菌培养及经验性抗生素治疗,观察血细菌培养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108例患儿双份血培养同一细菌18例、不同细菌3例、单份血培养阳性23例,均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血培养阴性64例;108例经验性并结合血培养结果予以有效抗生素治疗,结果痊愈76例,好转自动出院27例,未愈自动出院5例;出院诊断确诊CNS败血症18例、临床诊断CNS败血症26例、病原菌未明的临床诊断败血症41例、发热原因未明23例。结论小儿夏季热的病原可能与CNS密切相关。

【关键词】 夏季热;病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中医认为夏季热为婴幼儿时期一种特有的疾病,尤以1~2岁的小儿发病最多,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要症状[1]。西医则认为由于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汗腺功能又不足,易出现闭汗或出汗少,不易散热,因而在酷热天气体温调节失效,易发生中暑或暑热症,3~4岁时此种调节功能成熟,而逐渐少见发病,因而中国的现代医学也认为有小儿夏季热这一疾病的存在[2]。但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体会到,其实很多诊断为夏季热的患儿经积极的诊断和治疗,大多可找到其感染原,或经治疗后改变其自然病程。本文将笔者所在单位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初诊为夏季热的108例患儿的诊疗结果分析报告如下,以探讨夏季热的可能病因及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8例患儿中男78例,女30例;年龄6月~3岁,平均19.65月;均以长期发热为主诉而入院,无明显其他系统伴随症状,一般情况尚好。入院时热程1月至2年不等,其中第1年发病者92例,第2年再次发病者16例。

1.2 诊断条件

诊断标准依据《中医儿科学》关于小儿夏季热的诊断条件[1]:发于盛夏时节,患儿渐起发热,持续不退,无固定热型,体温38~40 ℃,一般午后较高,朝暮较低,亦有晚上较高,早晨较低者。其体温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天气愈热,体温愈高,天气转凉,体温亦随之下降,病程一般可达2~3月,甚则更长,但秋凉后多数自愈。口渴初起不甚明显,疾病日久,体温愈高则口渴愈甚。小便一昼夜可达数十次,饮水愈多,小便亦多,其色清而长。体温虽高,复多饮,但汗出不多,甚则体若燔炭,毫无汗泄。

1.3 入院后处置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予查三大常规及抽血做细菌培养,后期部分病例查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并经验性应用抗生素治疗。1999年以前50例分别选用氨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氯霉素及丁胺卡那霉素;2000年以后58例分别选用头孢呋新、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及万古霉素。

1.4 观察内容及方法

患儿经入院处理后,根据治疗效果及三大常规、血培养等检查结果及时修正诊断及调整治疗方案,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血象变化、血培养变化。出院时根据有关检查及治疗效果,重新做出最后诊断。

2结果

2.1入院时三大常规及血培养结果

2.1.1 三大常规

白细胞正常61例,降低2例(3.1×109/L和2.7×109/L各1例),升高45例(10×109/L~15×109/L 13例,>15×109/L~20×109/L 17例,>20×109/L~25×109/L 9例,>25×109/L~30×109/L 4例,>30×109/L~35×109/L 2例)。大、小便常规均无明显异常。

2.1.2 初次双份血培养结果

双份均为同一细菌者18例,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5例,溶血葡萄球菌4例,木糖葡萄球菌2例,模仿葡萄球菌、松鼠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耳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柯氏葡萄球菌各1例;双份为不同细菌3例,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各1例;单份培养阳性23例,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9例,溶血葡萄球菌3例,木糖葡萄球菌3例,模仿葡萄球菌2例,松鼠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耳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柯氏葡萄球菌各1例;血培养阴性者64例。

2.2血沉及CRP检查结果

108例中查血沉84例,正常41例,升高43例(其中20~30 mm/h 25例,>30~40 mm/h 15例,﹥40 mm/h 3例)。

69例查CRP,正常42例,升高27例(其中7~10 ng/L 11例,>10~20 ng/L 9例,>20~30 ng/L 6例,38 ng/L 1例)。

2.3 治疗结果

108例经抗生素为主治疗后,76例获痊愈出院(体温正常,精神状态及饮食正常,无明显症状,血培养及其他化验检查均正常);27例治疗1~2周后体温有所下降,但未痊愈而自动出院;另5例治疗时间少于1周体温未见下降而自动出院。痊愈76例中住院时间最短2周,最长达13周之久。住院长达13周的病例治疗2周后虽体温降至正常,患儿一般情况好转,但血培养连续5次为白色葡萄球菌生长,至出院前第6次血培养方转阴性。

2.4 出院诊断

108例中根据双份血培养为同一细菌诊断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18例,根据单份血培养或双份血培养为不同细菌结合治疗效果诊断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26例,虽然血培养阴性,但抗生素治疗有效而临床诊断败血症41例,其余23例出院诊断为发热原因未明,考虑夏季热或功能性发热。

3 讨论

笔者对于小儿夏季热病因的思考,初源于10年前医学界开始认识到当时称之为白色葡萄球菌之类的所谓对人体无害的共生菌的致病作用,并开始注意一部分病例的临床表现与小儿夏季热颇为相似,因此进一步积累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本文108例临床诊断为小儿夏季热的病例经系统检查及诊断性治疗,结果有85例(78.70 %)修正诊断为败血症[其中确诊18例(16.67 % )]。虽然部分病例仅为临床诊断,但这些病例均经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后体温能降至正常。所以笔者认为这部分患儿的发热原因应考虑为感染引起,只是现代医学仍不能对这类感染做出病原诊断而已。

现代微生物学认为,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达数十万种以上,而人们预测,生物圈的微生物现在被人们新认识的,可能远远不到10 %[3]。这是因为传统微生物学中,要研究某种微生物,其基本前提就是要获得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然而,自然环境中绝大多数微生物目前还是不可培养的,况且,从实验研究到临床检查的实现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目前临床医学中只能检测到致病微生物中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当一个发热的患儿常规病原学检查阴性时,决不可轻易做出排除感染性原因的结论。笔者查阅了国际上多部儿科权威教科书,均无夏季热(Summer fever)这一诊断,而唯有国内儿科教科书(包括中医和西医儿科教科书)才有夏季热这一诊断名词。该诊断名称均源于中医儿科学的“暑热症”“上盛下虚证”“阳明经热”“小儿消渴症”“癥变”等称谓[4]。笔者认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所谓“夏季热”患儿能找到其病原。至于部分“夏季热”患儿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可取得疗效,则体现了中医药对感染和炎症的治疗效果。笔者近年在应用中医药治疗小儿炎症反应综合征乃至脓毒症也取得了显效[5-6],可间接说明中医药治疗小儿夏季热,其机理主要在于中医药的抗炎、抗感染作用。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us)是医学中一类十分重要的病原菌,目前根据其是否能产生血浆凝固酶分为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即金黄色葡萄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lase|negative stphylococci,CNS),至目前为止已发现的CNS达30多种。传统上一直认为这一类CNS为非致病菌,而当血培养获得CNS时均认为是污染而忽视了其致病性。对于CNS致病性的认识只是最近20年来才得到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已认识到CNS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尤其是医院感染的最主要致病菌之一[7]。然而,要确诊CNS感染尤其是CNS败血症,则要求有48 h内两个部位同时获得同一株CNS且药敏试验结果完全相同,如此苛刻的诊断条件使得临床上能得到公认的确诊CNS败血症病例少之又少。本文108例初诊为小儿夏季热的患儿中,竟有18例(16.67 %)同时两份血培养获得同一CNS生长,故可确诊为CNS败血症。而另外33例血培养获单份CNS生长,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及抗生素治疗效果,我们也将其诊断为CNS败血症。因此,本观察结果提示,相当一部分所谓小儿夏季热,可能与CNS等毒菌感染密切相关。而血培养阴性的患儿中是否存在目前的技术条件尚不能检出的病原体、CNS败血症为何常见于炎热的夏季而少见于寒冷的冬天等,均为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伯岳, 江育仁.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87-391.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095-2497.

[3]贾文祥.医学微生物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

[4]江育仁,张奇文.实用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80-182.

[5]林广裕,庄婉莉,冯晶,等.抗炎汤治疗小儿脓毒症63例临床分析[J].中医儿科杂志,2006,2(4):19-21.

[6]林创兴,林广裕.中医药治疗小儿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国际中医药杂志,2007,29:227-229.

第8篇:关于松鼠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63-01

数学课堂应该是快乐的,而不是乏味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总结个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惟有“动”,课堂才有活力。

一、创设情景:学生愉快地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将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在多个情景中,孩子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又一次入境,一次又一次心动。

新课开始,创设情景,让学生耳目一新。例如:在教学《倍的意义》时,笔者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森林,然后依次贴上小鸟、小猴、小鸡、松鼠、小鸭、孔雀。边贴边讲故事:美丽的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一天雷雨过后,它们都兴高采烈的来到湖边玩耍。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分别都有多少只――这节课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境,和学生们一起编故事,一起讲故事,让他们犹如进入了一个美丽的大乐园。通过这种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诱发他们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课中创设情景,让课堂有一种节奏美,让学生始终保持“心动”状态。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实际,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故事中来。如:教学“平均分的意义”这一节课上,给学生讲“猴子分桃”的故事。1.猴妈妈来到果园摘桃子,它看到果树上有几个桃子?2.猴妈妈把桃子带回家,让两个孩子分着吃,猴哥哥分自己5个,猴弟弟3个,猴弟弟满意吗?3.怎样分两只小猴子会既高兴又满意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故事中参与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学生不仅感到轻松、愉快,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就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会了。他们兴趣浓厚,到下课还意犹未尽。

二、全员参与:学生主动的动起来

心动才会有行动。放活学生的嘴巴和大脑,鼓励质疑问难,鼓励独到见解,鼓励与众不同,鼓励超越自我。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新知识让学生发现,思想方法让学生归纳,问题让学生探究,合作伙伴让学生选择。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资料、总结规律、发现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或小组讨论,让学生的各个观点在争论中碰撞比较,在讨论中澄清。这样,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设计课堂模拟“乘车”游戏,把讲台当作一辆公共汽车:这是一辆开往水寨的公共汽车,车上有8人,龙头山车站到了,下去5人,新营车站到了,又上来4人,现在车上有几人?让学生课堂模拟上车、下车的情景,学生在这样的游戏中动的开心,动的快乐。通过数学模拟游戏,学生们直观的掌握了加减混合的含义,引发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值得提醒的是,为了让整个课堂真真实实地动起来,千万不要忽视那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让他们动起来,创设条件,让他们解决一些基础问题和一些易见易懂的问题,如果对了或对了一部分,及时鼓励他们进步了,让他们也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放飞心灵:学生自信动起来

充分的自信使儿童对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几乎都充满了。这种是儿童学习的最高层次。他们不仅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产生愉快的情绪,而且对整个抽象的学习活动也产生了。这种的范畴也扩大到了人的智力和脑力活动的全部过程中。也就是说,无论何种形式的智力活动,都能给儿童带来。他们会为从事智力活动、运用他们的智慧而感到快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把学习数学当成一种乐趣,才能充满信心地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来。

创造成功机会,让学生自信的动起来。学生都希望周围的人对自己尊重,向往师长对自己的肯定和赞扬。成功会给学生带来喜悦,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譬如说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了好奇,几乎还没产生。教师可以采用题目少而简单但次数多的考试,使每个儿童都能得满分,然后大面积地表扬考得好的儿童。从而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对学习数学产生愉,学生随之才会自然而然的在数学课上愉快的动起来。

注重课堂评价,让学生自信的动起来。评价与展示是学生个体活动后的升华,其任务是通过作品展示,向学生进一步提供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对每个人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进行评价。做好学生心态的调整,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兴趣。作为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活动课中的位置,一方面是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给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诱发学生的主动性,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的加以点拨启发和诱导。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看到学生主动性发挥时,就要主动让出活动的舞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创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信的动起来。

总之,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绝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而是让其手、脑真正地动起来,达到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作为教师应当做好“引路人”,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学的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 张 文.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J].上海教育科研,2001(5).

第9篇:关于松鼠的资料范文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学生掌握听课的主动权。

传统的预习模式已经难以真正吸引学生,学生的课前预都应付了事,难以取得真正预习的效果。通过引入“小组学习”,并在课前预习中进行应用,要求小组成员间进行互助合作,尝试探究知识,对教师布置的合作学习预习素材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和汇报,能够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预习中,使得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真正融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合作精神。基于“小组学习”的课前预习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实施基本步骤如下:

一、激发兴趣,促进有效预习

通过小组学习,教师根据所需要预习的内容,合理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感兴趣的课程预习内容,指导小组成员进行资料收集、汇合和预习。这必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小组学习,必然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预习效果,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进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预习形式多样化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起学生的预习课外的兴趣,更应该从根源着手。小学生对新鲜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并乐意参与其中。比如故事表演、影视赏析、创设故事情节游戏等。让学生摆脱对预习课文的枯燥看法。

(二)分层安排预习

由于班级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因此在安排预习时也要充分关注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比如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预习新课文的同时尽量做一些拓展阅读以及课文相关资料的搜集,帮助其扩展视野。成绩中等的学生,要鼓励其在预习活动中各抒己见,并思考问题。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适当让他们在预习课文的同时参与协助教师进行预习活动,让其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并在活动进行时,观察其他同学的发言,从而对课文有深层次的理解。

(三)建立激励机制

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吝啬给予学生赞美,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进行预习,对于预习做的好的学生,给予奖励。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

二、指导方法,促进有效预习

(一)教师对小组内预习方法进行指导

教师要对各小组进行充分的小组学习方法指导,探究“勾、读、记、想、注”的一般阅读语文方法的成效。

1、勾。大多数课文要求掌握生字和生词(生字组成的词)。当预习课文时,首先用符号勾出生字(包括二类生字)和生词,以便区别和知道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语。还可以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等。

2、读。借助拼音反复读勾出的字、词、句,结合小组平台,互相倾听特别是多读容易读错的字音。关注读音的特性。然后结合课文,反复读来记住生字的读音。

3、查。凡是要求掌握的生字和词语都应该了解它的意思。有的可以结合课文句子理解,有的可以借助图画理解,但更多的还得借助字、词典理解。例如在学习《松鼠与松果》一文,让学生分组读课文,读的同时注意勾出生字词,如:聪明活泼、忽然、眨、光秃秃、挺拔、蒙蒙细雨等,并结合语句或图片等让学生加深对这些生字词的印象和理解。不管理解得怎么样都要求对照字典进行印证,对于生字词语,应该多查查字典,了解它的意思,看看这个生字还可以组成什么词语。这样不仅可以积累词汇,而且还养成了查字典的好习惯(为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力求进行多次查字典比赛促进加速形成习惯)。

4、记。记住生字也可记句段,当然要求学生记得有理有据,这样经常揣摩课文设计意图对学习是有意义。

5、注。对于自己经过多番阅读的文章中的感悟及疑惑之处要善于批注。在预习完生字词的音、形、义以后,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然后结合课后题,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画下来。最后再想想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有什么疑问并在书上做上记号,以便上课认真听讲或询问老师。这样所学的知识更牢,留下的印象更深。

(二)小组汇报预习结果,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当小组成员完成教师布置的素材学习后,应在新课开始之前向教师或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邀请班级同学对小组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最后导入课堂,开始新课的讲授。例如:在学习《草原》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每个小组为单位去搜集一些关于草原的素材,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语言的表述,还可以是音乐素材等。让学生自己先描绘出草原印象,教师在每个小组描绘草原印象时提取每个小组所提及的关键词,并进行对比和总结,随之导入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和自己小组描绘出来的草原印象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异同点。同时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重老舍的措词与表达。这样以来,学生由于准备充分,必然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参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三、总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