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联网教育政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物联网;感知;智能;高校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meaning of things,characteristics and research situation of certainty,comparing the Japanese U-Japan,South Korea U-Korea,found that at present only in Wuxi,China "perception of education" project is designed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build The. Thus,further study of things in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of things; perception; intelligent;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434【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4-0001-03
物联网被誉为后IP时代信息产业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其应用价值正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高等教育如何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物联网概念及其发展概况
(一)物联网概念。
1、物联网。物联网概念起源于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 实验室,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把物联网定义为一个4A网络,即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及任何物的联网,通过在数量众多的日常物体中内置的短波移动传感器,为人和物体及物体之间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网络。从这个意义上讲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物联网的特征。
全面感知: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可靠传递:通过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
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二)国内外物联网发展概况。
1、国外物联网发展概况。
日本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制定了“E-Japan"、“U-Japan”、“I―Japan”等多项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战略,从大规模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稳步推进,不断拓展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以此带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日本政府早在2004年就推出了“U-Japan”计划,着力于发展泛在网及相关产业,并希望由此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2009年8月日本提出“智慧泛在”构想,将传感网列为其国家重点战略之一,致力于构建一个个性化的物联网智能服务体系,充分调动日本电子信息企业积极性,确保日本在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力始终位于全球第一阵营。为了让数字信息技术融入每一个角落,首先将政策目标聚焦在三大公共事业:电子化政府治理、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提出到2015年,透过数位技术达到“新的行政改革”,使行政流程简化、效率化、标准化、透明化,同时推动电子病历、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的发展。同时,日本政府希望通过物联网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减轻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医疗、养老等社会负担。物联网在日本已渗透到人们衣食住中:松下公司推出的家电网络系统可供主人通过手机下载菜谱,通过冰箱的内设镜头查看存储的食品,以确定需要买什么菜,甚至可以通过网络让电饭煲自动下米做饭;日本还提倡数字化住宅,通过有线通信网、卫星电视台的数字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人们不管在屋里、屋外或是在车里,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接受信息服务。
韩国政府自1997年起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产业政策,重点支持泛在网络建设。其最终目的,除了运用IT科技为民众创造食衣住行以及娱乐等各方面无所不在的便利生活服务之外,也希望扶植IT产业发展新兴应用技术,强化产业优势与国家竞争力。2009年10月,韩国通信委员会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该规划提出,到2012年实现“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4大领域、12项详细课题。
此外,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在加紧部署物联网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
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2009年,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
2、物联网国内发展情况。
我国发展建设物联网体系,国家部委以RFID广泛应用作为形成全国物联网的发展基础。自2004年起,国家金卡工程每年都推出新的RFID应用试点工程。2009年8月7日,总理视察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物联网”概念在国内迅速升温。与国外相比,我国物联网发展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传感网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2009年9月11日,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了传感器网络标准工作组。
二、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无锡“感知教育”工程
目前,国外对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美、欧、日、韩等少数国家。美国是物联网技术的主导和先行国之一,较早开展了物联网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比较美国、日本、韩国,笔者发现:只有中国无锡的感知教育是专为教育而构建的。无疑,在物联网与教育结合这方面,我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010年8月首届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现场观摩会在江苏无锡举行,作为无锡市政府批准的12个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之一,“感知教育”自去年2009年9月启动以来,深入学校,深入课堂,为无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无锡市电化教育馆现场展示了“感知教育”包含的六大工程:感知普及、感知课堂、感知学习、感知课程、感知校园和感知信息。
“感知普及工程”面对广大师生,通过选修课、科技活动、专项研究等活动,将物联网知识逐步渗透、普及到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
“感知课堂工程”以重点研发感知黑板为抓手,从课堂出发,积极探索未来学校课堂的模式,做到教学内容在课中可实时感知,在课后可随时感知。
“感知学习工程”目前主要包括“感知生长”、“仰望星空”、VCT应用实验三个项目,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学习技术手段和学习研究方法实现双飞跃,促进素质教育。
“感知课程工程”立足创设带有情境感知、实时真实的学习产品,让学生通过寓教于乐的益智游戏以及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轻松畅游知识的海洋。
“感知校园工程”旨在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学校电视技防监控、防盗报警、节电节水控制、计算机网络机房感测等方面,使平安校园、节约校园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感知信息工程”目前主要推行网络化学生电子身份管理技术的应用,逐步普及含有学生各项基本信息的“学生教育信息卡”,帮助广大学生实现校内考勤、借阅、素质考核,校外远程学习、公交乘坐、市民读书等活动“一卡通”。
加快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步伐,实施感知教育六大工程,不仅是技术手段上的创新,更将对素质教育的科学发展、良性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感知,让视觉更无限;智慧,让管理更精细;低碳,让校园更绿色。
三、高校应用物联网的路径
2009年8月5日总理在江苏考察时,参观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说,“当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大规模发展时,我们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走过一些弯路。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那么,高校如何实现教育与物联网的有效对接?笔者认为除了借鉴无锡“感知教育”工程以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利用现有校园网整合物联网。校园网资源从系统整合到数据整合,再到业务融合。校园网无线有线一体化建设实现统一接入,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和终端都依托IP智能网络动态管理。高等院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建设物联网技术产业标准体系的优势,校园网络也是最佳的温床和试验田。便捷的统一认证计费、远程教职人员通过互联网安全接入内网、用户侧与网络侧边界自动防御,构成统一的安全管理策略。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下载学习资源,浏览视频学习资料,去图书馆借书还书;教职工通过手机处理公务、收发邮件、安排日程;科研人员通过感知平台,在工作中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在科研项目中更好地进行协调,避免重复劳动或资源浪费;校内重要场所的出入门禁管理、会议签到、考勤信息管理、停车场管理等等,都可以借助无线移动的感知平台实现。
二是创新实验系统,丰富实验教学。物联网创新实验系统包括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实验资源、教材(实验手册)等四大部分。硬件设备包括微型无线传感器、通用传感器及被控对象、嵌入式网关、GPRS网络设备、蓝牙等配套设备。软件资源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软件,嵌入式网关软件,PC数据管理与分析软件,实验资源包括基于控制器的基础实验、传感器信息采集实验、无线信号收发实验、等网络通讯实验、及组件控制实验等,通过对这三部分资源的充分利用,并能通过不同传感器的特性,可以丰富实验教学。物联网的介入可以为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安全的、共享的、智能化的实验教学环境。
三是构建智能化教学环境。根据物联网的三层特征,可以利用物联网的全面感知层进行教学。加强基础技术教学,贯穿主要知识点的原则,实现物联网、传感网、泛在网和嵌入式教学开发的融会贯通,可以在高校完成教学和科研。依托资源丰富的课程网络平台,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建成网上试题库、习题库和在线学习自测等特色系统,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课程学习与自测自评相结合的集成学习环境,大力推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是利用物联网,实现高校管理信息化。手机UIM/SIM卡作为身份鉴别和刷卡消费的电子钱包,提高使用的便捷性。学校的学生或老师,可以使用该卡来考勤、支付水电费用、支付食堂餐费等。智能校园卡主要功能包括近距离刷卡服务、身份识别服务(RFID):可随身携带的安全的电子钱包(M~WALLET ):多种充值方式,包括银行转账、POS机充值、空中充值等。校园信息化,实现学生管理电子化、老师排课办公无纸化、学校管理系统化。通过特定的手机卡,新生可以在家完成网上注册、缴纳费用,了解班级情况、课程设置以及宿舍安排,有效简化入学手续,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标准化协会EPC和物联网标准化应用工作组 全球EPC和物联网技术应用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道路
2、物联网技术教育应用现场观摩会在锡举行[N]现代快报 2009-08-12
3、温泉、黄于鉴等,物联网在高校的应用前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下旬)
4、温希强等,十年内中国经济十大猜想 网络生活进入物联网阶段[N]经济参考报 2009-09-29
关键词:数字湖南;高职教育;物联网产业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1-0018-04
物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一次浪潮,代表了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出台,物联网被确认为我国七大新兴国家战略产业之一。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提出:以“四化两型”引领湖南科学发展、建设“四个湖南”,作为湖南“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2010年8月底,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式对外《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2011年12月底,湖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数字湖南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三网融合等领域技术研发与应用,实现一百项信息技术重大成果的产业化”,并在政务领域、社会领域、数字文化等方面大力推进信息化。这一系列的政策导向,有力助推了湖南的物联网产业发展。
一、湖南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湖南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信息产业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对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1.湖南发展物联网产业具备先进的技术优势
湖南在物联网发展方面起步较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产学研基础。在传感器方面,已有一批有实力的传感器相关产品制造企业,具有一定的科研生产基础。南车时代在智能传感器、点式应答器、电子标签、高速智能列车信息化系统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发;湖南电信在Ipv6商用网络建设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国防科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共同承担了国家863传感器网络专项研究课题,对传感网技术进行了实验性的应用研究;湖南大学成立了物联网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并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湖南伊爱卫星监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和网络运营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1]
2.湖南发展物联网产业具备先发的产业基础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大力扶持建设物联网应用示范重点项目。目前,湖南从事物联网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达200多家,涉及传感器、芯片设计、电子标签与读写器具、智能终端、应用软件、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物联网产业链的多数环节。在智能高速列车控制、手机移动支付、金融税控设备、中小型水电站远程控制等领域,湖南省部分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在国内占有优势地位。
3.湖南发展物联网产业具备先行的应用示范
湖南省作为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省,建成了中国移动全网手机支付平台,作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省群,拥有长株潭国家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和十一个省级“两化融合”实验区,建成了湘潭九华物联网示范基地、长沙百果园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郴州IPv6物联网示范基地、湘西物联网云计算平台等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并在智能水利、智能农业、智能工业、智能交通等多领域率先应用物联网技术。
二、湖南高职教育与物联网产业发展实现对接的可行性
湖南省大力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在物联网领域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加快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应用的同时,也存在着产业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缺失、物联网标准规范体系不完善、物联网地址资源匮乏、物联网规模化应用不足、物联网产业链构成不完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联网产业持续发展。在关于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讨论与研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永新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掌握核心技术的主体在于“人”,如何培养掌握与发展核心技术的“人”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2]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12-0074-02
0 引 言
当前,物联网技术已成世界各国构建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和重塑国家长期竞争力的先导领域。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中明确了物联网的国家战略地位,对物联网科技重点项目优先应用、物联网行业应用的政策扶持以及物联网相关产业群的布局作出了规划。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确定重庆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2011年,中国第一个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正式落户重庆。目前,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占领技术高端的物联网企业先后落户重庆,打造包括产品研发与生产、嵌入式软件与系统软件开发、物联网通信模块与网关、中间件、智能信息处理和接入系统与集成服务以及系统营运管理与应用服务的物联网产业链。因此,需要大量具备物联网技术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
1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1 “旺入淡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校企合作生产部门的需求,采用灵活的教学安排与管理。针对企业现场工艺技术岗位生产淡旺季的特点,深化 “旺入淡出”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联合企业急需工艺技术人才时,把课堂就搬到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学习。在联合企业生产工作量比较小的时段,又把课堂从企业搬回学校以完成知识的学习。图1所示为 “旺入淡出”的人才培养模式。
1.2 构建与企业无缝对接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企业需求为“订单”,产学研结合培养实用人才,完成对物联网系统运行与维护岗位的人才培养。利用学生校外实习时间,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校外轮训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企业把学员当作自己的员工,可以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考察,同时学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情况。图2所示就是给出的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图。
2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物联网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输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识别、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等。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尽可能地覆盖专业的知识体系,围绕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出发点,来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岗位和培养方向的不同,课程体系应由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综合能力实训课程构成。图3所示为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图。
3 结 语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为了满足行业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新专业。本文深入地探讨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剖析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构建了符合物联网行业特征的课程体系,力争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物联网行业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 考 文 献
[1]郭丽.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8-40.
[2]崔艳荣,陈勇.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73-374.
[3]谢秋丽,黄刚.基于物联网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的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3):46-48.
[4]顾卫杰,王云良.对不同层次教育的物联网专业定位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188-189.
[5]刘忠宝.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1(20):6-8.
关键词 互联网+ 创业就业联盟 三地高校 大学生
中国高校就业创业联盟是全国各大高校学生自发组织的以改变中国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增加社会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全国性学生组织,也是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与社会资源对接的新型载体。2014年12月31日,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倡议、韶关学院和肇庆学院积极响应、共同组建了“三校创业就业联盟”。三所院校达成共识,要通过联盟内高校创业就业教育的合作,促进联盟内高校创业就业教育理念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体系,推动联盟内高校创业就业教育团队、实践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等资源共享与共建,实现联盟高校创业就业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满足地方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此,分析互联网创业特点为三校大学生创业就业支持体系的构建、促进创业就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并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就业联盟如何创新发展成为了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总结了创业就业联盟的精英群体组织属性带来的优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少发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帮助学生更快获取当地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旨在扶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创业就业新措施,在众多政策中,减少免税、税款抵减等优惠政策让高校的“创客”们享受了很多实惠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企业吸纳就业苦难人员给予税收支持政策:其中佛山市正大力推进就业失业登记改为就业创业登记工作,并优先向有需求的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发放,其中符合经营6个月以上等条件的创业者,在领取证件后可享有5000元创业资助等优惠扶持政策;肇庆是为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积极推进了《肇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扎实做好就业托底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实现就业,完善“双创”政策体系,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韶关市对于高校毕业生和困难人员,推出了一次性的创业资助,鼓励创业信心,减轻创业负担,并为“0”创业经验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高校联盟通过各校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使学生较易获取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倾斜或支持,达成信息互通,相应地促进了三地的创业教育的的发展。
2利用互联网+充分发挥佛肇韶的地缘优势
广东省走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较发达,特别是佛山、肇庆、韶关这三个地方集聚的中小企业多,民营经济实力雄厚,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商机和空间。高校联盟基于地缘经济文化优势,积极推进企业家进校园、举办论坛、宣讲会、创业大赛等多元化的创业导向活动。如: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陆续举行的佛山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宣讲暨创业分享会进校园系列活动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正式启动,本次活踊寡请肇庆学院、韶关学院参与,活动将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宣讲、创业典型案例分享、政策咨询等服务,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也是佛山、肇庆、韶关三地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区域合作的一大突破。既为三所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了三地的就业信息和平台,也为非毕业生提供了提前接触社会,了解企业,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感受创业氛围,更好地启发思路,汲取创业经验。
3就业市场资源共享,建立创业项目库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韶关学院和肇庆学院作为联盟的第一期成员,均是三地知名的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联盟(英文名Univers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Alliance,简称UEEA)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韶关学院、肇庆学院三所高校于2014年12月31日发起成立的政府指导、企业参与的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组织机构。2016年大学生创业就业联盟工作会议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揭牌仪式在佛山顺德陈村花卉世界龙园基地举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谷、韶关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及肇庆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欧洲科学院南方联络处、法国法中协会南方办事处、法国高等电影学院中国影视创业基地等落户龙园基地。盟员单位已运作的项目纳入项目库,开展“创业孵化”活动。同时开展创业教育合作,建立大学创业基地,选择适合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形成可持续孵化的项目库。
本文作者于2016年7月通过对佛山、肇庆、韶关三个地区的175名大学生进行了关于当地创业政策,平台和比赛了解程度的调查研究。截取一些与本文相关的数据显示,我们发现佛肇韶三区有97.71%的大学生,只参加过0到2次的创业大赛。虽然当下大学生毕业生面临找工作难这一险峻的问题,但大多数的学生还是没有选择创业这一道路。接近70%的学生认为创业大赛对创业有一定的帮助,学校聘请校外专家导师加以指导,可以更加直接有效的获得创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就目前而言,举办创业大赛是让学生更好的创业的一个平台和窗口。90.91%的学生认为互联网的便利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是通过登录学校官方网站或新浪微博浏览的方式了解佛肇韶当地相关的创业扶持政策,更加快捷、方便、适应潮流的政策宣传方式也更有利于让大学生加深对创业扶持政策的了解。
可见,建立三地大学生就业创业联盟,还需要加强,持续整合知名企业、高等学校、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创业资源、建立健全的支持保障体系,促使创业教育真正与市场实战相结合。
所以本文就大学生创业就业联盟的创新发展模式,以佛、韶、肇三地高校创业联盟为载体,在互联网+视域背景下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与对策。
3.1建立微信公众号,宣传联盟机构UEEA
为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与沟通方式,创建“大学生创业就业联盟”微信公众号,使之成为UEEA的平台、创业项目的电子商务推广平台、创业典范的展示平台等,明确自身“支持系统”的定位,搭建线上线下实体平台。目前,UEEA已经挂牌成立了,下一阶段的任务将是引导三地高校成立创新创业联盟分部,形成覆盖全省的联盟网络,以便协同创新,共同推进,形成合力。
3.2积极开展联盟内部活动,建立表彰激励机制
积极开展联盟内部活动,鼓励联盟成员之间作创业经验、创新技术、就业资源等的交流。在资金扶持、项目导入、交流互助等方面联盟成员应互补合作,为大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创业平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同时,借助各类型的联盟活动培育出组织程度较高的联合创业和合作创业机制,打造良性创业生态。每年召开一次联盟创新创业模范人物表彰大会,对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成员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引导创业致富的先进人物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自觉地去带动更多的学生走上创业致富的路子。同时,定期进行创新创业成果展示,推进创新教育开展,总结推广好典型、好机制、好创意,引导广大学生在创业创新中学习借鉴,形成创新创业的评价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格局。
3.3创新互联网+课程资源,探索创业学分转换制度
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转化为真实的教育实践。借助高校“易班”平台,面向全体学生,设计开发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的普及型课程资源。比如,联合开展创业实践班,推出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品质的塑造、创业能力的联系和创业方法的指导,创业机制的系统了解。还可以选取联盟成员和部分创业典型学员,以他们 的真实创业故事为原始材料,形成成功创业案例和教程,从中获得有效的创业信息,激发创业潜能。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创业弹性学分制,打通创业和学业、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之间的壁垒, 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实现学生“创业转学分”的课程转换制度,目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已经率先试行,有效激发了本校大学生的创业潜能。
3.4加强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创建联动创业实践基地网络
在佛肇韶三地高校范围内设立教师资源共享库,从联盟成员内部选聘也从合作的优秀企业中聘任创业导师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水平一旦大幅度提升,就业创业联盟培养出的创业者,创业方向、意识、能力将会促进创业成功率大大的提高。逐步丰富创业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的研究。这样在为学生提供创业信息、创业决策咨询、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导与帮助时,也会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另外,创建联动创业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着陆点,以现有的校园设施为依托,设立人才服务信息中心、公共教学区、入驻机构教学办公场地等载体,涵盖人才推荐、测评、外包、信息、定制培养服务,以及需求趋势预测、行业技术趋势分析。把三地的高新技术企业云集起来,有规划有计划地建设各地区大学生创业城和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全省联动的创业实践基地网络,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必要的见习、实习和实训服务,帮助其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创业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宪宁等.以创新创业联盟为抓手的“三农”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江西V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3): 82-85.
[2] 李晨,冯研.创建新型大学生创业联盟的探究[J].中国市场, 2013(29):70-71.
[3] 古广灵.人文与科学并举构建创业创新现代大学文化――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06):69-70+77.
[4] 卢军,韩磊,韩涛.地方综合性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6(19): 78-80.
[5] 郭小婷.互联网+时代提高高校职业指导实效性研究[J].成才之路, 2016(22):8-9.
随着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重要的增长极,但双高(高素质、高质量)劳动力资源稀缺,从而成为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因素。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相互促进,相融共生。在世界经济区域化,全球化以及第三次全球化的产业转移浪潮中,像中国这样的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越来越广泛的产业集群背景下的经济发展需要,这一研究正在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研讨的热点,特别是产业集群的地域化差异非常广泛,各地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极不平衡,因而,这一研究的难度相对较强,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实证效果也就有一定的局限性。重庆物联网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如重庆西永物联网产业区、二江新区物联网产业区、璧山物联网配套区,已经成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核心主导产业,对重庆市的经济发展起重要的带动作用,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良好的工业基础,较强的经济、科研实力,并通过示范带动、辐射和推动作用,开始产生较强的乘数效应。这些都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机遇,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技术专业,开展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培养大批技术型人才,以满足重庆市新兴产业群对人才的需求,是顺应时展的必然结果。
2重庆市高职院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发展对接方案
对重庆物联网产业基础进行调研,分析重庆物联网产业应用领域和行业特色,研究重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短板,为高职院校对接重庆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依据。同时通过搜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性资料,形成课题研究的对比分析材料,整理出高等职业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寻求研究课题的共性,在此基础上融入重庆区域经济的个性,切入课题研究的特性。通过重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并分析由此产生的专业结构需求,人才需求结构,人才需求规格等及对重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师资、实训基地等各方面进行分析,从政策、需求、人才培养、就业机会等多方面论证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可行性。根据重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需求与定位,调查与分析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制定相应的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的方向与定位。分析物联网企业相关岗位和工作任务,确定物联网专业所需培养的职业能力。对重庆物联网产业链的研究,对物联网专业进行顶层规划,构建符合物联网产业需求的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对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促进高职院校对接物联网产业建设,推进二者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企业、高职院校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三方要协作联动,建立政府支撑、校企协调、资源整合、互能互动机制,构建物联网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最终紧密结合重庆市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战略规划,重点研究创建重庆特色的高职教育以适应重庆特色的产业集群,使得该项目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地域性和现实意义。坚持科研为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实现教育集团化与产业集群的深度合作,最终产业集群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突出产学研相结合也是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专门研究重庆的高等职业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发展,该课题的研究具有首创性。专门研究重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与重庆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特征进行对接。整个对接方案流程如图1所示,采用如下的方法实现对接。通过实地调查典型的产业集群园区,获取园区内重点企业骨干企业的技术结构,技术领域发展创新的趋势,以及职业岗位设置发展规划,职业岗位工作分析以及岗位人才需求的相关信息。b通过实地调研重庆市的几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方法以及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情况。(通过比较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园区所在城市的政府部门,园区管委会,在职业院校对接地方产业集群方面的成功经验,为重庆市的职业院校更好地对接地方产业集群提供有益的借鉴。通过研究珠三角、长三角人力资源结构性问题对其产业转移的影响来探讨重庆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培养战略性人才,实用性人才、紧缺性人才来促进重庆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运用实证分析法,物联网产业发展定位、创新体系及重庆高职院校科研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建立重庆物联网产业发展与高职院校对接机制。运用系统分析法对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确保物联网专业的良性发展,有效的为物联网产业发展。
3结语
互联网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必须正确认识和利用互联网、做好角色定位、搭建教育平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
互联网;辅导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互联网的发展,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高校辅导员要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工作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
一、互联网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因其具有信息储量大、更新速度快、交换成本低、使用者众多、互动性较强等优势而倍受大学生青睐,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搜索学习资料、交流思想、购物等,但也有同学沉溺于网络,耽误学习、影响身体和心理等。辅导员必须辩证地看待互联网,看到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首先,及时获取信息,互联网的信息更新速度快、不受地域限制,学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的重大事件和主流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自己的思想品性。其次,促进平等交流。互联网的平台是开放的,一些学生平时可能偏内向,不愿意向老师表露自己的思想,网络恰好创造了这样的一个平台,畅通师生沟通渠道。最后,进行有效互动。互联网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教育,它可以进行双向,乃至多向的沟通,方便辅导员了解学生思想状况以及关注的热点问题。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一方面是由互联网的开放性与学生思想的不成熟性引起。网络使学生可以搜索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明辨意识较弱,面对大量的未经筛选的信息,他们无法抵制消极思想的干扰,容易造成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冲突和偏移。另一方面是由互联网的隐蔽性与外界监督的困难性造成。网络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随心所欲地了解信息,难以受到社会舆论、文化传统、公序良俗的制约,外界的监督作用较弱,学生容易受到网络等不良信息的侵蚀,增加了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难度。
二、互联网背景下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辩证看到互联网,既要看到契机,也要看到挑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当好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正确认识网络,从自身到学生
高校辅导员需要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自觉提高自身网络水平,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网络观念进行教育。高校辅导员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主动构建网络框架,以贴近学生的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开通微信、微博、论坛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关心的热点问题。利用网络技术,学习网络用语,摒弃枯燥的“套话”,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培养亦师亦友的关系。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网络教育,鼓励学生正确用网,引导学生积极、理性思考社会问题;倡导学生“文明上网”,不浏览、不传播不良的信息,努力做有道德的网络参与者;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做好“防火墙”,过滤不良信息,构建校园网络净土。
(二)做好角色定位,从管理到服务
辅导员要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如果仅仅以管理者的身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不能达到育人目的,与辅导员的主要职责也是相违背的。[1]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明白学校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因此,在利用网络媒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学生的需求,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常用微博、微信、QQ、论坛等客户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三)搭建教育平台,从灌输到交流
网络教育平台与传统的面对面式的政治思想教育是不同的,传统的方式下学生很难直面辅导员坦露自己的心声,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意义。[2]所以,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就显得非常必要。一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第一,注重网络信息的更新,很多高校都建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但是更新速度较慢、内容呆板滞后,不具生动性和吸引力,严重影响学生浏览网页的积极性。第二,提高网络资源的生动性,现在的学生更希望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等资料来获取资讯。第三,加强网络沟通的互动性。通过网络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留言,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对于积极健康的思想予以肯定,对于消极负面落后的思想要加以引导。二是做好典型人物和事件的宣传。利用网络以选树典型的方式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学校的“先进个人”、“模范人物”的事迹进行广泛宣传,鼓励学生向优秀人物看齐,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崇高的理想。三是利用辅导员自身的网络平台,变“单向灌输”到“双向沟通”,变“自下而上”到“平等交流”。通过网络教育、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平等地参与网上讨论,打消学生以往的交流顾虑,让学生真实地表露自己的内心想法,此种对话式教育为师生创造了自由、平等、互动的交流氛围。[3]当然,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时,不应忽略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辅导员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既需要其他老师的积极配合,也需要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群体的协助。其二是结合传统教育方式。网络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不能因此忽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培养的现实需要,扩宽教育渠道,搭建教育平台,努力提升自身和学生的网络水平,做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波,邹东平.“厘革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3):43-46.
[2]杨园园.“浅论网络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科技视野,2015(1):158.
一、认清差距,主动学习,当好学习、推广的领头羊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对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之间的差距必须正视。从硬件上来讲,环境、设备、仪器、场地等等难以与城区学校等同,从软件上来讲,教师观念、思维、行动等等更不可同日而语。当然,任何改革的起点都要先从理念的转变开始。从根本上来讲,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差距还是教师对待“互联网+”这个新生事物的看法上、态度上。马云有句名言:很多人一生就输在对新事物的看法上,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看不见就是认识问题。
普通老师能否看见暂且不论,作为校长必须要能“看得见”。首先,要能看得见“互联网+”是国家层面的改革理念、思维理念,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脚步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要看得见“互联网+”时代对校长的要求越来越具体。作为校长只有主动学习,才能对“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化”、“班班通”等教育领域的“互联网革命”形式有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理解。再次,作为校长,要能看得见“互联网+”对教育发展的深远影响。要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必将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需要做的是引导教师主动接受“互联网+”的时代浪潮,用“互联网+”思维和理念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诸如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达到有效课堂教学;利用“一师一优课”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化;录制微课,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新知识等等。在“互联网+”“深入人心”的过程中,作为领头羊的校长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决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主动,才能创造奇迹;坚持,一定就有收获。
二、端正态度,积极行动,做好“互联网+”教育建设
农村学校在“互联网+”时代要深入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目标,最关键的是端正态度,积极行动,做好“互联网+”教育硬件建设。
首先,要借“全国信息化工作”的春风,利用好国家、省、市、区相关政策,解决好设施设备的问题。比如在班班通设备购置方面,可以采用与移动、联通、电信等公司合作互赢的方式,分解投资比例(移动公司50%、教育局30%、学校20%的付款方式)。或者采用政府采购统一招标的方式安装好学校班班通设备,接入互联网设施,建立学校大数据平台。以期在不久的将来,争取与市、区教育局的大数据平网,甚至可以和全市、全省、全国的大数据平网,实现异地不同班级同时上课的可能,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大家共享。
其次,校长要搭建“互联网+”教学平台。在教学设备的投入上绝不可以吝啬,学校出资购买录制微课的设备与工具,为教师录制微课尽可能提供更多的方便。学校还要组织善于学习、勤于钻研、勇于实践的老师赴省内外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翻转课堂”、“慕课”、“微课制作”等相关培训,归校后再对本校教师做好相关培训。相信只要校长搭建“互联网+”教学信息化平台,学校每位教师都能学会使用录课软件不再是困难,每人每周都能录制一节微课不会是梦想,教师参加各种赛课、微课比赛获得各等次奖项也会成为可能。“搭好台子好唱戏”,“互联网+”成为教师不断适应时展的需求和变革,校长必须为教师成长和发展搭建必备的平台。
三、整章建制,放眼长远,用好互联网促学校长远发展
“互联网+”是时展的大趋势,“互联网+教育”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前提,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进而促进学校成员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首先,要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促进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学科建设、课堂作业、家庭辅导、检测评价等等都要有互联网意识。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都要与时俱进,要能够肯定教师对待新生事物的积极B度,要能够认可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做好高效课堂建设的积极性。对主动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改革的教师在评优选先、评聘职称等方面要予以优先考虑。
其次,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运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加快专业成长。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微博、个人微信平台,书写自己的教学故事。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加强和学生、家长的互动交流,全面促进家校合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教师积极制作微课,并及时上传到互联网平台和全国的同行共享,对制作微课积极、质量高、数量多的老师通过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奖励予以鼓励。鼓励教师加入各种学习“群”,利用来自全国各地名师资源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学校的长远发展里不可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拥有一批肯学习、爱钻研、愿吃苦、能上进的老师,学校的飞跃发展将是指日可待的事。因此,农村学校的校长一定要利用好“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的各种优势资源,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引领一批实干教师,团结一批能干教师,让学校的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平台。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迎来“黄金期”
产业特点
初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提供服务、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标准制定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提高研发成果产业化水平。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及现代设计产业为重点,着力构建以科教为特色、服务经济为核心的园区产业结构。
依托区域内大学科教资源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转化能力,加大资源协调力度,加快产业集聚和载体建设。2010年以创智天地为核心,辐射江湾五角场地区的杨浦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聚区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上海云计算创新基地”,新复旦软件园也按照软件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的功能定位在加紧建设,在建的新江湾城湾谷科技园及与美国湾区合作的杨浦-湾区数字化产业园,也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为杨浦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增添了后劲。
抓准政府定位,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规范开展管理服务工作,推动产业布局和示范应用。积极落实信息产业相关优惠政策,制定杨浦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政策和云计算创新基地扶持政策,进一步规范“双软”认定等资质的工作流程,切实做好认定软件企业年审、季度统计等基础工作。聚焦创智天地园区建设,打造区域产业品牌。以服务企业为出发点,在基础设施较好的杨浦科技创业中心、复旦软件园率先试点,推进数字园区建设。
竞争力
资源配置竞争力。杨浦区的科教资源、空间资源、人文资源在全市具有比较优势,尤其适合于信息服务业这类知识密集型、就业促进型产业。
信息需求竞争力。杨浦居住型城区的特点提供了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长期稳定需求,在软件、电子商务、网络游戏、服务外包等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
产业整体竞争力。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某些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的核心企业,形成以五高科、创智天地等园区为代表的、近50万平方米信息服务业相关载体。
发展机遇
上海市提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战略,为杨浦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十二五”期间,杨浦区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阶段和本区特点,重点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云计算、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等产业,统筹部署,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加强战略新兴产业的应用及项目储备。探索云计算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社区卫生领域等方面的应用;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等新技术在新江湾城的建设应用,依托上海电信、宽带资本等专业机构力量,积极推进“云中生活”应用示范项目的落地,依托区内软件企业的技术资源,协调安徒生童话公园物联网综合示范项目建设;高标准、高起点做好云计算创新展示中心和上海物联网应用示范体验中心的建设任务。
利用载体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以“基金+基地”模式建设云计算创新基地,在基金筹建方面,成立云海基金投资管理公司,已基本完成3亿元基金募集;在基地推进方面,成立云计算创新基地发展有限公司,顺利推进政策落实、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工作。启动云海创业大厦建设,目前大厦已基本满租,汇集了大量云计算创业企业,相关企业云计算应用服务也已经覆盖医疗云、教育云、中小企业服务云、云呼叫、云认证、云保险、云安全、云信息服务等众多领域。通过推进“上海物联网产业应用示范基地”、“上海物联网科技园”建设,依托杨浦科技创业中心物联网孵化器打造物联网服务平台,有效运作物联网创新战略联盟等工作,推动杨浦区物联网产业发展。
切实推进产业发展
发展思路
以提升发展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为重点,以完善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为途径,以构建产业服务平台为“助推剂”,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形成企业、政府、社会组织三方联动、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提升杨浦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发展电信及互联网增值服务、软件及系统服务、电子商务服务、数字内容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五大亮点行业,并在政策扶持、载体建设、企业培育、环境优化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电信及互联网增值服务。重点关注城市光网、无线城市、互联网接入、3G应用、云计算中心等发展方向,实现电信及互联网业务由普遍接入向普遍服务的跃升。
软件及系统服务。重点关注行业应用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系统运维、信息安全等发展方向,扩大IT服务外包的国内市场规模。
电子商务服务。重点关注网上购物门户、电子交易平台、企业协同商务等发展方向,拓展商品流通渠道、优化社会消费模式及支付方式。
数字内容服务。重点关注数字媒体、数字娱乐、数字学习等发展方向,促进信息产业与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
产业布局
配合五大功能区规划,重点建设创智天地、杨浦创业中心、复旦科技园、新复旦软件园、城市概念、新江湾城科技园等信息服务集聚区,以“品牌化、专业化和特色化”为目标,引导园区走专业化建设的道路,与热点区域联动发展,形成园区间错位竞争、交叉融合的产业带,优化产业链结构。力争到2016年,形成区域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几个集聚带:
北部――以创智天地、新江湾城科技园为代表的云计算、总部经济核心集聚区。创智天地:以云计算创新基地为平台,大力发展云计算、互联网应用产业;以知识创新和高端、总部经济为特点,引入知名IT公司的研发中心、服务中心,打造上海市乃至全国的云计算产业核心集聚区;新江湾城湾谷科技园: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和政策优势,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领先、以企业总部经济为特色的科技园区。
中部――以复旦科技园、杨浦创业中心组成的软件外包为主导的中小企业特色园区。复旦科技园:以复旦科技园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基地的运作为重点,发展博客、交友社群、实时通讯等互动共享平台,引进传媒影视、传媒广告、网络多媒体等特色企业,促进网络娱乐应用平台更加完善;杨浦创业中心:建设中小软件及云计算、物联网企业创新园区,以数字化园区为标准,依托中小企业研发外包服务平台和市区两级发展定位,积极培育本区服务外包的有效需求,形成软件研发外包特色。
南部――由新复旦软件园、城市概念园连成的大型软件企业专业特色园区。新复旦软件园:建设大型软件和信息服务专业园区;按照“边规划、边建设、注重营造氛围”的发展步骤,以数字化园区为标准,以产学研用和技术服务为特点,实现信息技术服务类企业入驻,走集团化管理道路,形成杨浦区信息服务业的中坚力量;城市概念园:改造矽钢片厂,建成以服务外包为主,配套汽车服务、餐饮商业休闲、白领公寓等功能的现代服务外包集聚区。
实现路径
科学定位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区域产业特色逐步显现。重点发展以数字内容服务为核心、以互联网应用为重点,以软件及系统服务为依托的信息服务业,保持信息制造业的平稳增长,培育医疗电子产业新门类,打造创智天地等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品牌,逐步实现重点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迁移。以信息服务业为重点,拓展示范应用和推广,充分运用区级层面的产业推进协调机制,以完善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为途径,以构建产业投融资体系为助推剂,有效提升杨浦区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市区联动,共建服务平台。以“两化融合”带动信息服务业的整体发展,对接市级产业规划和重大项目,引导和支持区内知识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重点扶持自主创新、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信息服务产业化等发展方向。推进园区重点信息系统建设,为园区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信息化支撑;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联合国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的专业化体系与平台,促进信息产业相关技术的国际转移和成果转化;积极争取国家和上海重大项目落户,依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利用政府推动和社会投资相辅相成,有效促进信息技术和资源服务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加速企业信息化改造。
与运营商合作提升信息基础设施能级,改善产业发展环境。针对信息服务企业之间信息流通不畅、资源共享程度低的困难,政府部门加强与基础运营商合作,尝试建立有利于共享、服务的信息资源战略储备,有效改善杨浦区域园区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的窘境。贯彻“宽带战略”,依托通信运营商制定重点功能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加大全区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强力推进“城市光网”和“无线城区”建设,全面实现商务楼宇和园区光纤到楼层、光纤到户和无线宽带全覆盖。
“官产学研用”特色体现在招商引资和园区建设工作中。发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信息要素集聚的优势,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撑,支持和发展信息技术中介服务机构,通过科研成果转化对接、洽谈、技术交流等形式,加强园区、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政府部门对创新发展的引导,搭建新技术交流与信息等平台。从规范服务市场、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和加强市场监管入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促进应用企业和研发服务机构的沟通合作,推动服务外包业态的发展。鼓励区域内企业向中介服务机构购买项目申请、技术交易、管理咨询等服务;通过成立网络应用创新联盟、物联网产业联盟等,加强发展引导,强化其产业统计、信息等职能。
围绕“整合服务”的理念,探索云计算在教育文化领域应用试点。 支持面向研发创新、企业服务的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应用软件企业向云计算服务化转型。拓展“三区联动”创新应用模式,释放区域内的科教资源,在教育领域试点建设一批云计算示范应用工程。推进现有信息基础设施云计算改造,通过互联网共享教育和培育资源,推动教育培训产业远程化和泛在化,形成新的产业门类和新的商业模式(教育培训产业)。
市区联动,以“两化融合”为中心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贯彻《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对接“云海计划”, 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应用,推进“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建设,在数字出版、网络娱乐领域,针对内容环节开展各种形式的产业对接活动,推动建立以“两化融合”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在园区数据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加大企业创新创业领域信息资源的挖掘、利用与开发,提供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数字化信息服务。以“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搭建承载信息、信息交流沟通等功能的一体化平台,或是发挥互联网网站的集群效应,促进园区内企业、园区与园区之间的有效对接。
保障措施
在区级层面解决园区招商引资的动力机制和奖励措施。明确杨浦区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对信息服务业的专项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费用补贴、购买服务、项目资助和专项奖励等方式,扩大企业资金受益面、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培育重点载体,创新统计制度。重点建设创智天地、复旦软件园等核心载体,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和辐射效应。尝试建立跨部门的统计制度,研究制定与产业发展蓝图相一致的统计指标体系,定期评估并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市区联动,扶持重点企业和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上海重大项目落户,引导和支持区内知识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内容上注重产学研用相结合,形式上注重政府推动和社会投资相结合,形成信息服务相关产业之间的互动,促进信息技术和资源服务向传统产业的渗透。
“互联网+”万花齐放耀人眼
互联网作为一种平台工具,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在争议中飞速发展。但“互联网+”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深刻地打上了互联网时代的烙印。“互联网+”释放出的连接力、扩展力、覆盖力无比巨大,给人们很多启示。
互联网+农业。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1.78亿,占比达28.8%,近三分之一农民已经实现上网。虽然整体网络、物流建设在农村和城市间差距依然明显,但农民对价格和促销敏感,“网购”在农村网民中实现了超过80%的使用率。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0489元,首次突破1万元,今年将达1.2万元,农民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消费能力和水平也将随之水涨船高。互联网将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使农业更精细化、规模化,腾出更多的纯农业劳动力走向其他产业,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互联网+政务。“小政府、大服务”,政府转变职能已经喊了很多年了,现在“互联网+”为加快政务改革提供了新动力、新手段,对于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促进职能转变,让公众更多地了解政务、参与政务、监督政府,可以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腾讯、阿里、百度以一站式城市服务入口为核心项目,解决政务民生服务网络入口难找、流程复杂、利用率低等问题。政府部门将市场机制引入智慧城市建设,部分城市政府投资金额超过千亿元,从本地交管、车管、医疗、生活缴费档案等政务民生入手,带动更多民生部门参与“互联网+”的行动中,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便捷的政务服务。老百姓在家里就可以搞定过去要跑很多路才能解决的许多问题。目前,“微信城市服务”已陆续上线,广州、深圳、上海、佛山、武汉已覆盖用户超过6000万人。
互联网+教育。传统K12领域(国外是指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通称,国内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通称)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费用居高不下、课外辅导市场混乱、部分老师以教谋财等问题,“互联网+”发挥市场空间大、家长选择机会多等优势,正在打破垄断教育资源,颠覆传统线下教育的弊端,实现高效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超过1300亿元。据福布斯统计,到今年4月底,中国在线教育领域累计完成40笔融资,其中K12领域有13笔3亿美元。未来众多在线教育产品利用技术优势,扩展远程教育、开放教育、专业教育、技能教育,从而突出展现个性化教育,把学习变成快乐,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告别填鸭式和题海式的应试教育。虽阻力很大,习惯势力仍很顽强,但其发展势头不可阻挡。
互联网+医疗。专家会诊、远程医疗、家庭病房等等,已有成功实践,更多的互联网+医疗正在或已经试水,这一领域从来不缺少创新基因和创新资源。近年来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传统药品生产商、零售分销商等,都争相在医药电商领域里发力。可穿戴设备将引领移动医疗市场,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端应用,实时查看监测数据;物联和传感技术的成熟,让远程诊断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老龄化浪潮的到来,老龄社会庞大的老龄群体则是互联+医疗的一个巨大市场。有份研究资料分析,中国医疗保健市场,仅老年人消费就占去62%份额,某些单项高达90%以上。因此,手机等移动设备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警可以部分满足这类群体的医疗需求。互联网+医疗,还将有助于提升医疗效率,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用户医疗成本。
互联网+餐饮。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团购和外卖是互联网+餐饮成熟的平台模式。其实早在15年前,快餐就已成功实践了外卖,电话订餐已被市场和消费者检验认可。目前,团购市场各自经营独领,外卖市场已被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占据大部分份额。但垂直的细分市场仍然有大量的商机,外卖配送、生鲜配送、订座点餐、现场操作既是鲜明特点,也是市场机遇。餐饮020发展将直接关系到服务品牌管控,还用传统餐饮的服务模式、服务思维和服务人员已经不能适应这一新要求了,上岗前有必要对服务人员进行全方位的业务技能培训,而这方面恰恰又蕴含新的商机。
互联网+服务。纵观传统服务业,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好传统好东西,但也有遗憾和痛点,用户在线生活服务使用率还不到一成,仍然处于初期水平,这与太多行业不规范和服务水平差、服务能力低有关。据企鹅智酷研究认为,未来互联网+生活服务有三大蓝海领域可以大有作为,主要以家政为代表的“家庭刚需”服务、美业按摩服务、汽车后市场及家电维修服务等。2014年全国家政服务达65万家、从业人员2162万人,“钟点”、“月嫂”同比增幅233%和151.5%,有2420万户家庭需要家政服务,而且市场空间仍然巨大,市场格局未定,商机期待挖掘。同样原因,线下服务能力常被消费者诟病,有待进一步提升,保证对线下资源的整合能力和控制能力。努力整合行业内已有的供应商资源和从业者资源,则成为生活服务020能否快速扩张发展的关键。
互联网+房产。近两年,房产市场冰火两重天,房地产商日子不好过,尤其是近5年才进入这个市场的中小房企,日子更难熬。但是,轻量、垂直的020服务能够快速地切入到交易层面,正在悄然改变传统市场存在已久的低效、高价、不透明等问题。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野蛮和任性,曾经呈现出恶性和非理性的卖方一边倒市场,让一房独大的大佬们飞上天了。如今,房产网已覆盖1.82亿人,但失去民心是很难立即回归的。用户对传统线下房产服务满意度普遍较低,曾连续5年位列3.15前3位。眼下,互联网房产中介的普及率不高,可是用户对它表现出很高的市场期待,这与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有关。他们希望通过互联网房产中介直接联系房东、网上看房、降低中介费、改善传统服务质量,然后再点对点联系、面对面交易。这个不会对房地产市场构成威胁,但可以开拓房产市场新的服务方式。
互联网+交通。中国智能交通发展得很快,从家用汽车,到送货货车,再到客车、火车、轮渡、飞机、高铁等,互联网的发展可谓“春江水暖”。飞机上可以上网了,也是顺应了信息化发展和满足乘客需求。但是,用户对传统出行服务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安全问题、晚点问题、打车难、收费高、态度差、不规范等是主要服务软肋。随着互联网不断渗透,包括春运网上抢票、挤瘫网站状态将会得到改善,网上订票将成为今后常态,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这样的服务。APP打车技术上还有磨合余地,除了用户对提升安全、降低费用有新期待外,在载客服务、载货服务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传统物流公司低信息化的短板,也是互联网企业的又一商机,物流和信息流将并肩前行。2014年中国快递业务量140亿件,同比增幅52%,势头不慢,但需要规范。
互联网+金融。信息化在金融领域的推广使用,不仅最早,而且信息化程度最高,因为它除了国内市场,还要对接国际市场,互联网金融受惠面也最大。网上银行、影子银行在争议中发展,各种“宝”喧嚣尘上,热闹非凡,生与死由市场说了算、客户说了算,而不仅是银行说了算,这一传统搅局的“鲶鱼效应”就是互联网+。传统金融机构大多数眼睛向上看大客,重点服务那些高净值客户和大型企业,大户被银行追着贷,小微企业追着银行贷,资本的贪婪和逐利本性一而再再而三地暴露出来。互联网+金融,为高净值客户服务的同时,也为大量长尾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同样为金融市场带来增量;互联网还削弱金融中介机构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简化用户操作流程,也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绕开传统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交易的渠道,还为金融人才带来巨大产品创新能力和空间,互联网的无限可能得到释放。目前,通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网民规模达到7849万,同比增长1465万人,理财规模突破万亿,通过第三方支付的用户规模达3.0亿,交易规模超过8万亿元,同比增加50.3%。
互联网+是无穷的,可以加三千六百行,可以加每一行的万千个企业,可以加亿万种个人、集体创业样式,可以加各级政府的千百个工作部门,可以加各行各业各领域无数个创新方式……“乱花渐欲迷人眼”,千笔难书一花叶!
“互联网+”不是阵风是东风
到今年7月,中国加入WTO的15年过渡期结束了。敞开国门,外企及其产品零关税长驱直入,对中国许多行业冲击很大,对小微企业影响更大,就连体量庞大的国企、央企也有了危机感。在转折的关键点,中国互联网已经成长起来了,互联网可以加任何一个领域,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互联网。
不怕“风大”害怕“急风”。对于“互联网+”这股“大风”,投资者、政府与专家表示“不怕风大”。因为,这与此前刮过的很多种“风”不同。“互联网+”行动计划,适应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经济脉搏和创富蓝海。但是,在这股“大风”中也要防止“急风”,生怕掉队,搭不上这趟车子,就急急忙忙出台不靠谱的优惠条件、不落地的奖励政策、不计结果的相关举措;一人一思路,换人换政策,没有连续性、稳定性,这样的教训和例子媒体曝光的太多了。
“互联网+”不仅是加法。“互联网+”行动计划,目的是推促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可见,“互联网+”的对象,既可以是互联网自身的新生事物,也可以是传统的或者说是线下的各行各业。对“互联网+”行动计划来说,“互联网+传统行业”蕴含着更大的创业创新空间、更多升级换代和颠覆性改变的可能。“互联网+”不仅仅是做加法,它可能还要做减法、做乘法。它不止是物理融合,还要参与和促成化学反应,催生出效益更高、质量更好的新生态。通过减法,把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信息“孤岛”串联起来;通过乘法,使传统制造智能化、便利化、快捷化,盘活存量、提高增量,改造转型、升级转轨。
告别了野蛮才有蓝海。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机遇的出现也往往有风险相伴。有网友调侃,“互联网+”是个筐,好坏都能往里装,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只有告别野蛮生长,“互联网+”才能迈向蓝海。发展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解决;成长的烦恼,只有在成长中化解。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监管,惟有改革的方式、法治的思维、创新的手段,才能踏上“互联网+”的高速大道,为发展开拓出更广阔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