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方案范文

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方案

第1篇: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方案范文

 

居家养老服务的公共品属性

老人由于收入下降、家庭经济活动或资源交换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成为社会经济弱势的群体。传统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改变,家庭供养减少,影响到退休后生活质量。此时,单靠市场力量无法纠正偏差须由政府干预,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是第一份引导老年政策和方案的国际性文件。计划强化了政府和公民社会的能力,依照老人需求、处理老化问题,使其能平等分享社会资源、权利和分担责任。

居家养老属于个人消费行为,但政府参与意在解决市场失灵。这是因为一方面,养老基本服务应当能使符合资格的老人受益,需满足一定数量的消费,为非排他h};另一方面,当使用量过多时会造成其他人满意程度降低,具有不充分的非竞争性。因此居家养老服务是一种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得以由社会资本投资参与。

经济效率是经济体关于生产品的投入和产出关系,一方面为资源利用能力、另一方面为资源配置能力,反应经济体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居家养老服务的经济效率可以从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探讨。生产效率受投入和产出影响。其中投入的成本包含固定和变动成本,如住宅改造建设、社区服务设施投入等固定成本和社区服务供给的人力、物力等变动成本;而产出主要为服务的品质和数量。

配置效率为在市场给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生产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使资源从生产率低的地方流向高的地方,最终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状态,提高社会总价值。在不减少某些商品或服务的产量限制下,不可能多生产其他种商品或服务。

受准公共产品属性影响,政府不以追求营利性为目的,而是以追求服务的正外部性和达到服务的配置效率为主要目标。解决老人养老问题,实现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因此,居家养老经济效率优化应是在确保或促进配置效率的前提下,追求生产效率,即在当前产出水平下投入最小化、或在当前投入水平下产出最大化。

2 合同外包的经济限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也称为公共服务合同外包,是政府与营利或非营利性组织签订承包合同,约定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和内容等,依照合同进行监督和管理,承包商则获得政府支付的采购费用。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目前存在3种模式。其中,委托性购买(公办私营模式)和形式性购买(民办公助模式)都是采用非竞争性购买模式,而契约性购买(公开招标模式)则是采用竞争性购买模式。公办私营模式为政府设立机构,社会组织运营和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并且由政府承担相应费用。由于住宅适老改造服务不是完全经营项目,其特点就决定了这种模式使用的局限性;民办公助模式强调由社会组织自发组织承担服务生产者角色,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经费担保或补贴形式支持社会组织。但是,这种模式下服务生产者对购买者依附关系强,容易使民办公助的目的流于形式,并且在有限利润的约束下,社会资本不愿意自发性主动发起投入改造;公开招标模式则由政府发起,以公开招标形式使企业竞标,符合条件者得标生产公共服务。在北京,政府一直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有些学者将公开招标模式称为北京宣武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公办私营缺乏市场竞争、资源垄断,也避免了民办公助缺乏公开招标的浓厚“雇佣”、“被动”色彩。一方面是通过公开形式招标,由具有产出质量优势的社会组织胜出;另一方面招标透明公开,有利于防止腐败,降低政府成本;同时有助于实现产业汰换更新。

本文合同外包模式乃指政府公开招标的模式。居家养老服务合同外包是将住宅适老改造和社区养老服务分开外包给一个以上的企业,分别提供公共服务。在住宅适老改造部分,由政府的专案计划发起,基金会和其他民间组织提供部分资金支持,使市场潜在竞争者竞标项目。符合条件的企业得标,政府购买承包商提供的改造服务。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外包则是由符合条件、资质的承包商担任居家养老服务单位,提供社区养老服务。

第2篇: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方案范文

随着检察题材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一家专注养老服务的大型企业――安康通闯入公众的视野。在其中一集,达康书记向沙瑞金书记汇报工作时详细介绍了安康通在居家养老方面的建树。安康通成立于1998年,2013年加入三胞集团,成为其健康医疗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达康书记为何对安康通赞不绝口?5月16日,《小康》杂志记者来到位于上海丹巴路28弄三胞集团总部的安康通办公楼一探究竟。

用“互联网+大养老”服务老人

“阿姨,再确认一下您要去柳泉弄1号1层A座是吗?”“好的,出租车我这边帮您叫好了,您先在家里等一下,不要着急,等车子到了我通知您再下楼。”……在上海三胞集团总部三楼的安康通线下服务指挥调度中心,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在2016年的历史服务统计中,指挥中心呼入总量达339167个,接听总量达323321个,接通率达95%。自主运营的居家呼叫中心、自主研发的信息管理系统和专业化的家庭服务团队已成为安康通自身的竞争优势。

今年2月底,安康通了《安康通2016中国养老大数据报告》,报告基于434万的老年人客户群,通过对中国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养老服务真实数据样本的解读,分析了当前养老服务市场的现状,这也是中国首份养老大数据报告。

数据显示,2016年安康通为老年人提供服务逾2亿次。其中,生活服务需求占比最重,约为1.47亿次,占到整体服务的70%;紧急救援服务约为0.02亿次,占1%;主动关爱和健康咨询分别为0.4亿次和0.21亿次。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兴起,安康通模式的居家智慧养老即将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针对安康通如何利用“互联网+”融合养老服务推动实体商业转型,三胞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安康通董事长卜江勇表示,“互联网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一个工具,方便提高效率管控,加快服务升级。”前段时间,安康通APP刚刚完成了又一次版本更新,3.0版本的安康通接入了最全品类的智能健康设备,可以通过一百多个健康指标测量,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从而完成健康情况解读。而集团旗下的孵化项目秒健康APP ,主打25岁至45岁的用户群,平台可以对接的手环手表血压计等可穿戴设备达上百种,通过实时监控和健康风险评估,成为国内链接智能软件的最大健康平台。

安康通的“互联网+大养老”服务系统,充分实现了数据的共享。凭借统一的服务标准、统一的数据后台和统一的管理体系,借助互联网自建或整合所有线下资源,包括医疗资源、家政服务资源、精神文化方面的资源、大数据中心等,打造全产业链的生态圈,为所有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的养老生态圈服务。

国外模式的本土化探索

2014年,三胞集团收购了以色列最大的养老集团Natali(纳塔力),安康通成为这家全球家庭护理解决方案领域领先企业在中国的唯一战略合作伙伴。

在与Natali融合的过程中,安康通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水土不服。“已经拥有28年历史的Natali有相当成熟的体系,但我们在国内实施Natali开展服务的几个方面都有挑战。”卜江勇介绍道,首先从紧急救助方面,Natali拥有自己的救护车,相对来说救助更容易形成闭环,但国内的救护车资源紧缺,这就会造成安康通无法平衡需求与供应之间的冲突;其次从远程心电方面来看,虽然作为卫计委引进的项目,但在国内落地破冰的过程仍然十分漫长;最后从智能看护的角度来讲,国内消费者的认同需要一定的周期,认知程度不能达到迅速接受的水平。总体来说,国内的养老观念传统、远程医疗开放程度远远不够,以及体制上存在的差异,都是安康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安康通首先找柿俗约旱亩ㄎ唬即要成为政府养老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包括提供政府养老方案的设计、12349平台的建设与运营、线上线下的综合服务和健康社区的运营等。卜江勇在诠释安康通的经营理念时谈道:“我们不是医院,也代替不了医院,我们的重点放在了控制和预防。比如我们的一体机设备,可以进行二十多项体检,基本的血糖血压尿酸和心电的指标都可以上传记录至后台,通过每天的微量变化及时有效地对一些老年人易患的慢性病进行干预。”

在传统的“医养拼接”模式里,信息是割裂无序的。老年人的前期检查、病历档案、康复建议和后续的跟踪治疗在无形中浪费了许多公共医疗资源,也为老年人本身及家庭带来许多压力。而安康通在“医养结合”的概念之下,从B2B模式逐步向针对个人的远程医疗B2C模式转变,通过一部分核心资源自建和一部分其他资源合作,从而达到医疗资源的整合。

安康通主要业务来自于各地政府。比如,今年5月6日,安康通与安徽马鞍山市政府正式签订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框架协议,将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社区养老、信息化养老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为马鞍山市搭建集机构、社区、居家为一体的“线上+线下”智慧养老综合服务体系。目前,凭借精准的定位,安康通已在北京、上海、江苏、重庆等30多个省市开展业务,拥有超过578万的国内老年用户,累计为政府建立养老服务平台34个,为老人提供服务逾2亿次。

年老也能成“网红”

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我国老年健康服务的刚性需求将不断释放。国家卫计委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5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

中国的养老政策以“9073”为目标,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料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居家养老主要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社区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机构养老是指由专业养老机构对老年人进行养老的模式。未来国家将继续按照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巩固居家和社区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满足我国绝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候鸟式的旅居养老和临终关怀养老都是未来养老服务发展的方向。

今年3月,上海市卫计委启动了“安康通”援助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安康通根据失独家庭的实际需求,提供包括信息咨询、健康管理、代叫家政、紧急救援、每周主动关爱等免费的基本服务。同时,安康通还为具有上海市户籍、持有《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证》的失独家庭免费提供“一键通”呼叫设备或老人手机。近年来,上海市加大了在养老服务上的关怀力度,通过与安康通合作,完成了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扶助关怀措施。

第3篇: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方案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社区服务;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1 引言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旧城的不断改造,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和家庭结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单身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原有的经济功能、养老功能、托幼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维系功能开始弱化,并逐渐转移到社区中去。

社区服务需要接受由居民和家庭转移来的多项社会功能并加以系统化,使本身的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壮大,社区服务功能逐渐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学有所教,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供”的新境界。

“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民政及相关部门明确了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成为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础工程。

2008年1月1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目前我国破解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意见》还要求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有条件的地区都要建设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提供一键通救助服务。

2011年1月,民政部公布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在社会养老方面,提出了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的建设力度正在不断加强,社区信息化能够解决政府最重视的社会管理问题,集领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化社区服务。

截至 2012 年3 月底,全国已有20 多个城市的市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热点。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而“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智慧社区”,国内目前虽无统一的定义,但综合各地正在进行的“智慧社区”建设,其内容大致为综合运用无线网络、物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开发利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社区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

经过长期调研,当前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都在试点、示范和摸索中,尚未有成熟的建设模式,应用系统功能比较单一,提供的社区服务也缺少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各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进行充分整合,并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段来解决社区服务应用系统中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2 建设智慧社区应用系统遇到的问题

智慧社区是在智慧城市的构建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的,作为智慧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的构建领域零散,应用水平也不高,没有形成“面”上的整体推动态势,从而导致没有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且存在以下问题:

2.1 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缺少统一标准

目前,国内运营商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上都各有计划,应用领域分化严重,只有专门的解决方案,没有集成的解决方案。在其他应用终端上,从行业到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标准,相互间的兼容性差,这样就造成宏观上把握不清,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相关资源不能整合应用。

2.2 社区覆盖层面较窄

首先,在智慧社区试点过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尚未建立。其次,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经济实力存在差距,阻挡了智慧社区在更大范围内普及的步伐。

2.3 缺少合适的商业模式

智慧社区需要社区、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平台开发商密切合作,但是社区运维和管理都主要集中在社区物业管理处。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资源有限性,仅限于提供基础的社区服务,无法进行商业元素的融合,如社区电子商务。同时,也由于智慧社区提出的时间较短,有效的商业模式仍是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需要探索的问题。

3 智慧社区应用系统分析

3.1 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概况

3.1.1 上海陆家嘴智慧社区

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重点主要涵盖社区综合管理、社区生活质量水平、社区经济和商业活力、社区内个体发展水平四方面内容。具体建设内容为“一库、一卡、两平台、多系统”。其中,“一库”指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包括区域内人、物、房、事、单位、楼宇等动态信息;“一卡”指开发“智慧城市炫卡”,有了一张“智慧城市炫卡”,社区居民就不必再带门禁卡、购物卡、银行卡,甚至到社区医院预约门诊也可以“轻松一刷”;“两平台”指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指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应用系统,包括智能健康管理中心、多功能电子公告栏、停车智能导航系统。

3.1.2 无锡万家便民服务中心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依托24小时全天候应答的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平台、便民服务网站和社区服务站,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居家养老为切入点,以实体服务为支撑,为无锡市民提供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生活服务和民生商品配送等便民服务,致力于为无锡市民搭建一个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的综合性“门对门”便民服务平台。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市级便民服务平台,按照高规格、高科技、高起点的原则和“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思路,重点建设了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中心、96158便民服务网站和96158社区便民服务站,并且与民政业务平台、政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业务联动。

3.1.3 美国迪比克市智慧社区

高科技武装6万人社区—— 迪比克市以连接城市所有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为目标,将能源、水务以及交通三大系统建设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主要利用数据传递装置、分析软件和网络等高新技术让政府和市民即时监测和调整他们用水、用电及交通出行的方式,以打造真正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的第一步是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到户、到店,其中使用了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防止公共设施和民宅水电泄漏;同时搭建实时可持续发展综合监督平台,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迪比克市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使城市的资源使用状况一目了然,并智能化地做出响应。

3.1.4 韩国松岛u-city计划

松岛智慧城市计划是由韩国政府、美国地产开发公司Gale、韩国钢铁集团POSCO E&C与LG合作推动,于2000年开始执行,预计2014年全面完工。其中,作为社区建设部分,提出建设智慧的、绿色的生活环境。

所谓智慧绿色生活,就是以无所不在运算环境以及环境感知元件为基础,发展智慧家庭、智慧建筑与智慧卡系统。未来在松岛生活的居民将会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出门仅需携带智慧卡,就可进出家里大门、搭乘大众运输与消费等,在家使用设施都可以语音操控,智慧型机器人帮忙打扫环境,智慧型冰箱会根据食物状况自行调节,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2 应用系统特点

从上述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内容来看,都是以建设信息平台为主,其功能服务主要体现在便民服务、绿色节能和低碳环保上,实现便民服务、建筑节能、环境保护、可再生资源利用,重点体现智慧社区低碳、环保的特色,突出社区服务的便捷、高效。

应用系统在特定领域体现自身的功能价值,比如远程医疗系统,主要服务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城市炫卡,主要应用在社区门禁、社区购物、社区消费;便民服务门户网站和呼叫中心则应用在社区便民服务方面。而像韩国松岛社区,规划在交通、家居方面实现智能化。

经过这些案例分析,类似整合在一起的集成应用系统能够实现的服务功能要远远多于单个应用系统服务的功能,也是未来智慧社区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4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策略

经过以上分析,现有的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中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还需要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和操作,为此我们提出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想法,希望改变现有应用系统功能单一、模式混乱的情况,使得应用于社区服务的应用系统真正成为智慧社区的特色。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建设策略和实现功能上,能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4.1 基本策略

在未来的建设中,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社区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使之成为可以方便服务、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

4.1.1 统一的建设模式

形成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好信息交换的内容、信息交换的流程和信息安全规则,制定业务协同的流程和制度。这些都是基础性工作,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利用,实现整合。

目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都是零散的、独立的、简单的,很多子系统功能已经在使用,但是无法做到信息共享,管理成本高,维护不方便。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方案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在其功能基础上进行整合。这种建设模式不仅把旧的系统利用起来,对于投资者、管理者来说,也是节约成本的好方法。

4.1.2 统一的实施规划

社区服务信息化如果没有统一的实施规划,根本不可能完成社区信息化建设。每个社区智能业务都有自己的系统,都要求社区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其结果是社区信息系统建设孤立分散,信息共享困难。所以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建设一定要有统一的规划,将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高效强大的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4.1.3 多方互动的体系

投资主体由政府独家可能要转变为政府、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建设运营主体由街道、信息主管部门可能要转变为政府、居民、商户等共同建设,服务主体也可能由原来的政府扩展为政府、商户甚至居民自身。所以,由政府牵头的社区信息化系统最后就会演变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投资、构建和运营的“大服务信息化平台”。

4.2 建设内容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是一个综合的运营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功能不同的子系统整合起来,把传统的社区服务内容进行分类,充分发挥统一管理、业务互动的优势。图1所示是一个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架构图

系统中的感知层包括采集信息的智能终端和传感设备,负责采集信息、传输及前期的处理,由室内终端、单元终端和公共终端组成,包括通讯设备、安防报警设备、监控设备、数字点播设备、健康监测设备等。

网络层是智能终端和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通道,进行信息传输的链路,以通讯网络为主,建设方式可以无线加有线互为补充,建设一张无处不在的“泛在网”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

数据层用来统一存储、管理感知前端采集的数据信息。采用最新的云计算架构搭建数据中心,将海量的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服务;消除地域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调度,增强运维能力,信息安全管控能力提高,获取服务更加便捷。

管理层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对基础软硬件管理,主要负责大规模基础软件、硬件资源的监控和管理,为云计算中心的资源调度等高级应用提供了决策信息,是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的基础。

应用层是平台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类应用,同样基于云计算技术,具备能力融合、接入灵活、开发简单、管理规范、部署高效等特性。平台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同时具备定制开发和第三方集成能力,使得各种应用的部署更加灵活和快捷。

呈现层是综合管理平台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类智能应用的方式,包括社区网站互动、手机短信、语音通信、电视点播、电子公告屏等,为居民提供多种呈现方式。

4.3 实现功能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上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保持各种系统的原有功能,还可以根据服务需求,整合系统之间的业务,达到服务效果最大化。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功能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便民服务管理、养老服务管理、安居服务管理。

4.3.1便民服务管理

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管理,把普通市民的生活服务与热线呼叫、报警运营、电子商务、短信互动等进行互通,形成了生活服务“信息化”模式,可以通过呼叫中心和社区门户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可视化的服务。

根据服务对象对家庭生活服务需求的不同,分为大类和小项。例如,可分为家政保洁服务、为老护理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家电维修服务、水电维修服务、电脑维修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心理慰藉服务等。可根据当各地实际情况在家庭生活服务管理系统中实现分类设置,增减和调整等功能。

实现对社区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的电子化管理。通过本系统,运营单位可以将社会上零散的服务机构,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的准入流程,整合到本平台,形成全面的、动态的、分级别的民生服务行业数据库,便于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监督、引导和综合利用。

4.3.2 养老服务管理

为居家老人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对居家老人、空巢老人进行主动关怀,通过智能终端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模式,建立更人性化、具有实施性和可持续运营的养老模式。

借助智能终端中的健康监护设备实时监护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实现对居家老人尤其是患有各种隐性疾病老人远程进行心率监测、血压监测、跌倒检测等,紧急情况自动电话呼叫,减少突发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能够实时有效地对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全状况进行监护。

4.3.3 安居服务管理

对社区公共环境、公共安全、居民家庭财产安全、个人安全进行监控管理,提供安全的社区生活空间和丰富多彩、高品位的居家文化生活。

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的视频监控、环境监控,包括居民居住的楼宇、电梯、逃生通道、社区店铺、社区道路等,来保障社区居民生活安全。同时,为社区居民家庭提供安保服务,在居民外出时,通过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住宅内的情况。另外,创新应用系统能实现联动功能,如接收到触发报警,社区管理中心将自动接报警、显示其具置,并弹出客户的详细地址、客户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及时提醒保安人员进行出警服务,保护社区居民的财产安全。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社会化养老及便民服务和信息化的消费模式日益成为主流的现代化都市生活需求。由全国老龄办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2010市场容量约1 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大约每年增加150亿元,2010年至2020年每年增加约370亿元。

除了居家养老外,基于社区的服务需求更大。据保守估计,社区服务的整体需求将是社区养老服务的3倍,未来将成长为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收益途径主要有3个:

(1)新拓展业务带来收益,包括家政服务和服务商管理费用;

(2)通过试点应用的收益,可以获得政府相关的扶持资金和政府相应的购买服务;

(3)试点应用后,转化为产品进行复制和推广带来收益。

5.2 社会效益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可与三级(区、街道、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紧密结合,既为信息化居家养老提供了服务载体,又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手段,可全面提升居家养老和社区便民服务的服务水平。

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如下6个方面:

(1)为民政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便民服务管理及协调机制,并为社区内的老龄人群和服务机构建立准确详实的数据库及服务电子档案。

(2)以居民数据库、呼叫中心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构建紧急救援、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服务方式,丰富了服务手段和项目内容。

(3)构建了“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虚拟敬老院运营模式,可有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4)通过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包括家电维修、水电维修、电脑维修、开锁服务、快递服务、搬家服务、上门理发、汽车租赁服务、家政服务、保洁服务、母婴护理服务及以粮、油、蛋、菜、水为主的民生商品配送服务,并通过建立覆盖全市社区的服务站实现与市民的零距离服务。通过信息化改善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安全。

(5)根据各政府部门传送的数据以及深入社区调查得到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得到一系列社区居民生活数据,供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

(6)作为一个综合型的公共事业服务系统,与社区居民生活紧密相连。系统数据库内有居民生活相关的各类详细信息。因此,在出现突发紧急状况时,系统可以与相应指挥中心共享基础数据,以联席成员的身份参与应急指挥,提高应急指挥的效率。

第4篇: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方案范文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原则,以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失能、残疾、失独、空巢、留守、高龄老年人为重点,通过政策扶持、社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养老服务市场,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广大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主要目标

通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市场培育、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健全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管机制,逐步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社会救助制度相衔接,医养结合试点、智慧社区创建相促进,具有特色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到2021年,为符合条件的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对象服务率达到100%、农村达到60%以上,城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80%以上、农村60%以上由社会力量运营。全县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率达到90%以上,逐步构建社区养老“15分钟服务圈”。

三、重点任务

(一)夯实养老服务基础。

1.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措施。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行政企事业单位及社区闲置办公用房优先用于养老设施,采取回购、租赁、置换等方式,加快老旧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养老设施配套。落实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养老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新建住宅小区养老设施配套率达到100%,规范社区、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合作建设医养服务机构,推动医疗机构为居家养老对象提供上门服务,建立65周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促进医疗服务向社区和老年人家庭延伸。2020年力争建成2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不少于30%的社区建有老年学习点,将已建成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整合、改造和提升。

2.推进老年人住宅环境适老化改造。在无障碍改造方案充分征得受助家庭和相关居民同意的前提下,对纳入特困供养、建档立卡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按照《无障碍设计规范》实施适老化改造;统筹推进社区配备助行设备和老旧小区增设电梯;加快居住小区道路、园林绿地、建筑物等已建公共区域无障碍改造,新建公共设施和涉老设施无障碍率达到100%。对现有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城市老年服务设施、农村敬老院等进行改造升级,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

(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

3.全面摸清老年人需求和服务供给底数。对县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信息采集,掌握老年人数量、分布及其养老服务需求等基本情况,对60周岁以上散居特困、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低收入家庭中失能、失智、残疾、独居老人和80周岁居家养老老年人进行重点筛查,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和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对县内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新增、改造养老服务设施提供依据。

4.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鼓励各类养老机构将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采购护理床和轮椅等物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上门服务。推动设立“家庭照护床位”,开展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探索建立家庭喘息服务机制。设立老年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维护(租赁)服务站点,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基本治疗性康复辅具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完善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联动机制,建立居家社区探访制度。依托社区养老服务阵地,用好老年大学等资源,推进老年教育进社区。支持社区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实行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统一登记管理。

5.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多元化参与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力量进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领域。培育和发展一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由政府为居家和社区老年人购买生活照料、膳食供应、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精准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

6.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加快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质量标准体系、质量监管机制体系建设,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健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准入、竞争和监管机制,保障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财政资金资助项目适时开展综合评估,确保资金执行进度、绩效符合试点工作要求。建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及从业人员“失信”黑名单制度,加强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企业、机构或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

(三)搭建“智慧养老”平台。

7.探索“互联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逐步将各类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供商和机构接入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养老信息查询、定制个性化养老等服务。推广智能养老产品,做好高龄老人及体弱多病等特殊老年人智能设备的普及应用。

(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8.探索农村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巩固家庭基础养老功能,发挥基层阵地作用,整合行政村、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和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资源,依据“就地就近、小型多样、文体结合”的原则开展养老服务活动;加大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发挥地方老年协会作用,积极拓展老年志愿服务,探索推广“时间银行”、邻里互助等有效方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农村失能、残疾、失独、空巢、留守、高龄老年人定期巡访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照料护理标准,切实解决困难老人生产生活问题。同时,农村敬老院要在发展定位、运营管理、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形式上实现转变。

(五)拓展养老消费市场。

9.支持本土企业开发适老用品用具,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需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投保自愿的原则,全面实施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提高老年人及家庭抗风险能力,建立安全、便利、诚信的老年人风险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失能的老年人的生活基本照料以及和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从根本上解决此类老年人的基本护理保障需求。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实施阶段(2020年10月—2021年1月)。制定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及工作清单,召开动员会,统一思想、明确任务。

(二)自评总结阶段(2021年2月)。对照验收评分表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任务建设标准、资金管理、资料台账和开展情况进行自评,查漏补缺。

(三)验收评估阶段(2021年3月)。民政部、财政部将适时组织开展试点成果评估验收。

(四)巩固推广阶段(2021年4月—2021年9月)。归纳总结试点成功做法和经验,加强宣传推广,巩固工作成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试点工作,加强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研究和协调解决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第5篇: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方案范文

【关键词】社区养老 互联网 医护养老 服务设计 南京万家帮社区养老中心

一、中国社会老龄化及养老现状

2014年中国老龄化人口已经达到2.2亿,其中60%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5000万。今后数年,随着50后和60后快速老龄化,需要养老医护服务的高领老人会日益增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得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养老方式、政策保障等一系列话题愈发受到社会大众的的关注。那么,老年人在接受养老服务方面情况究竟如何?经过调研,本文将以南京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例解析养老新模式。

目前全市范围内已经建成的社区服务站有635个,而老年服务社区面临的第一大问题就是如何进行养老服务,当下相对较成熟的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是社区居家养老和入住养老机构两种。

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635个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服务、文体活动、老年餐桌”等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全市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托老所新增床位5000张,基本上形成覆盖区县、街道和社区(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状结构。

居家养老也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方式,未来仍然是老年人养老的第一选择。据了解,今年内全市还将在城市社区新建150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

二、“互联网+”医护养老服务设计――南京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一)万家帮养老服务中心的基本概况及现状分析

万家帮养老服务中心社区设点分析。该社区养老医护服务中心位于南京十分成熟的锁金村社区,其医护养老服务中心其成立于2015年6月份,由是民间非营利机构南京娱乐养老研究中心投入资金和智慧平台建设的,而早在两年前南京娱乐养老研究中心就与街道社区合作,成立了苏新健康服务中心,对社区老年人群及需要特别服务的居民,进行健康数据提取并建立健康档案。从2015年初开始就着手研究智慧医护养老,并且在下半年投入运作。各机构部门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1)万家帮社区医护养老服务中心概况。医护养老服务中心的职能和定位。通过走访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服务中心了解到,万家帮娱乐养老服务中心是两年前通过政府审批的养老项目,该项目辅助居家养老,以社区养老娱乐项目开展为主,老年人照护为辅。在2015年,为了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医护需求,社区养老利用互联网的大环境创建了南京市第一家“互联网E+社区养老门诊”,这一创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为老年人群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践。根据观察和与医护人员的交谈发现,目前已经开展的医护养老服务主要还是日常保健服务,比如针灸、刮痧、拔罐等中医保健服务。据医养中心管理人员回忆,在去年互联网E+社区养老门诊刚投入运营的时候,他们也曾开设了电话问诊咨询专线和线上服务平台,也在服务中心引进了一些信息化的诊疗保健设备,包括睡眠质量记录仪、骨骼年龄检测仪器等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仪器,然而这些“高端”的服务方式和诊疗仪器过了新鲜期之后却并没有那么受欢迎,有些甚至难以利用起来。“智慧养老”云服务建设。目前苏新健康服务公司联合万家帮社区医护养老服务站点正在研发“智慧养老”云服务的设备和平台,现在的方向是利用可穿戴设备来监测老年人的健康数据然后与子女和医护服务点形成一个闭合的数据环,将采集的数据利用起来而不是单纯的监测,重要的是监测之后如何诊疗判断,安排医护服务。

(2)万家帮社区医护养老服务情况分析。整理分调查问卷的数据,综合对万家帮社区医护养老服务的实地考察,目前万家帮社区医护养老服务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医护养老的服务设计也需要在服务实施操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根据老年人和医护人员的反馈以及医护养老服务的市场进行修改完善和优化。

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医护服务数据可以分析出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对不同医护服务项目的需求程度,如图2所示.

(二)万家帮养老服务中心医护养老服务设计研究建议

(1)整合资源、共建网络服务平台。首先,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要积极地与正规医院和专业养老机构合作,整合资源,创建服务平台,为用户(老年人及其亲属)提供一个信息化的选择服务的途径。如图3所示,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电话热线两种方式,老年人可以针对自己的需求预约医护服务,负责接线盒平台的客服会将预约信息登记入系统,然后由服务器根据服务类型的不同将预约信息分配给正规医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者专业养老机构进行实际的服务操作。

(2)万家帮社区养老医护服务的局限性和解决思路。健康数据监测。目前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对于老年人健康数据的采集监测和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依靠老年人自主到中心测量血压、血糖、血脂、心率等常规数据,并由医护人员后期手动录入数据库。这种传统方式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容易造成数据错漏和监测不到位。针对这个问题,社区服务中心可以结合现在的可穿戴设备设计一款老年手环用来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数据,语音预约医护养老服务,监测异常情况,并且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数据库进行24小时的数据传输记录,然后由社区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信息分配到正规医院或者养老机构,并且所有的监测数据和信息可以和老年人子女的终端设备同步,方便家人随时掌握老年人具体情况。慢性病诊护。目前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医护服务主要实施的服务类型就是慢性病的诊护,包括: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疼痛,咳喘,失眠多梦等等。而针对慢性病的医护服务目前主要采取老年人自己到服务中心接受诊断的方式,这使得很多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不到万不得已大多选择不治疗,导致慢性疾病长时间积累难以治愈和改善。针对这个问题,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医护服务点可以将慢性病的养护变成规律性的医疗服务。在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第一次到服务点进行诊疗的时候,就对其患病情况做全面的检查并且记录到数据库,然后通过模型计算之类的分析手段,综合老年人的年龄和经济状况,为其量身定做慢性病诊疗养护方案,包括定期的治疗养护、规律的看诊、健康的生活饮食建议一起其它改善身体健康指标的方式。

(3)常规病诊疗。常规病的诊疗属于专业医疗范畴,所以对医疗人员和服务点都是有资质要求的,而目前单独开设老年科的正规医院少之甚少,调研期间了解到南京明基医院的内科下属开设了老年科,其主要目的是节约老年人到医院就诊的时间成本,提高老年人医疗就诊的效率,并且有利于分析研究老年人群体的医护需求。

据了解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所提供的常规病诊疗服务,比如感冒发烧等日常疾病诊疗主要是采取中医治疗手段。诊断方式也由最初的电话和网络平台咨询问诊,变化为目前电话网络平台预约后,老年人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面对面问诊,这一点主要是考虑诊断的准确性。

综合现在正轨医院在老年人常规就医方面的创新模式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目前存在的问题,本这便捷高效的原则,万家帮社区养老中心的医护服务可以将医院内的老年专门科室引进社区养老中心,在社区开养老服务中心开始老年人综合门诊,解决老年人常规病诊疗的问题。同时,门诊要与医院建立互通渠道方便又特殊需要的老年人及时转诊救治。

(4)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医疗照护。目前,社区内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大部分选择居家养老,自己聘用专业养老护理人员,或者由家人承担对老年人照护责任。这样的照护一是情人照护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因为各种原因恶意伤害老年人,对家庭来说经济压力比较大;二是由家人负责居家照料老年人会引起很多不专业的照护行为,时间精力耗费多。

关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万家帮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并不具备托养失能老年人的资质和能力,户服务目前只能接受相关的医护服务预约然后为其提供上门服务,比如医疗诊治、康复保健等。而要提高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就必须从提高他们的医护养老这方面入手,解决最基本的问题。这就要求社区养老医护服务中心能够通过平台共建与专业养老护理机构、医疗援助机构等社会机构协作,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养照护提供有效服务,和先进的康复器械、可视化监测设备。

第6篇: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方案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养老村;转型;难点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正在步入“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也给养老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不能满足养老需要,养老村的构建实现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养老问题的互补,为养老产业创新拓展了途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养老村的智能化养老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基于种种因素“互联网+养老村”服务模式转型过程中还存在制约因素,因此本文希望通过详细的阐述为构建互联网+养老村服务创新提供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互联网+养老村”的优势

“互联网+”是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加快互联网与养老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是构建现代养老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的重要手段。养老村的构建是将养老事业与农村问题统筹结合,是介于养老院和居家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构建“互联网+养老村”服务模式具有重要的优势:

1.“互联网+养老村”是养老产业转型的内在要求

养老产业属于综合产业体系,传统的养老产业包括养老服务、养老产品以及养老产业链,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以锦州为例,2000年锦州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即1/5)。有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中,空巢家庭户占22.83%,其中,单身老人户占11.46%。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养老需求的要求,因此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养老村服务模式,实现了城市养老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融合,尤其是养老村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之后,通过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养老服务的智能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我国养老产业的碎片化的问题,为养老村服务转型升级提供了平台。

2.“互联网+养老村”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养老理念

长期以来“养儿防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体现了养老的被动性,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养老村成为现代养老体系的重要部分,但是基于养老村规模以及硬件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我国的养老村程度不高,尤其是养老村的医疗水平制约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互联网+养老村最大的成效就是实现了智能科技在养老村服务中的应用,为老年人提供了智能化、网络化的服务体系。例如养老村通过引入医疗网络服务平台,可以在网络中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及时为老年人的身体状态进行实时监测,进而提升其生活质量。因此构建互联网+养老村服务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的被动养老服务模式。

二、“互联网+”养老村模式服务转型的难点

构建互联网+养老村服务模式虽然有助于促进我国养老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实现城市养老与农村经济的统筹发展,但是由于养老村属于新型养老模式,因此互联网+养老村模式服务转型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难点,其具体表现在:

1.构建“互联网+养老村”服务平台的资金短缺

实现互联网+养老村模式服务转型的关键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养老村服务的智能化管理,例如针对入住养老村的老人年思念儿女心理,养老村可以利用互联网,构建网络视频平台,让老人们与城市里的儿女进行交流和沟通,也会定期有固定的医师在网上坐诊。而构建网络信息平台的关键是资金,虽然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但是由于互联网平台构建与维护需要较大的资金,因此单独依靠国家和运营部门的能力是不足以支撑整个网络平台的运行。由于养老村的土地、房屋等很难从金融机构进行抵押贷款,因此融资难、资金短缺成为制约转型的重要因素。

2.互联网+养老村的运营风险较大

盈利是养老村经营的核心,一方面养老村的构建可以将城市老人的财政优势转化为农村养老产业的消费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将农民的土地、产业以及劳动力等与养老产业相融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盘活农村济。评价互联网+养老村服务质量的标准就是分析其运营情况,结合相关的地方案例,目前制约养老村服务转型的重要难点在于其运营风险较大:首先互联网+养老村的市场风险较大。尤其城市空巢老人的经济能力较差,甚至缺乏自理能力,这样必然会增加养老村运营机构的人力资本,甚至会面临拖欠费用的问题。另外基于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养老村在入住率上也很难保证,一旦入住率不足就会造成前提投入的网络平台费用无法收回,影响养老村的经济;其次养老村的责任风险加剧。虽然网络健康监控平台可以及时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测,但是由于老年人属于各种慢性疾病高发人群,容易出现各种突发性疾病,这样一来就容易出现各种意外事故。一旦老年人出现意外,虽然在原则上不属于养老村的责任,但是根据社会相关案例,在老人发生意外伤亡事故的情况下,养老院绝大多数都是要进行数量不同的赔付,而且有时候金额不少。这对于资金已经运转困难的养老机构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3.互联网+养老村模式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

经过前期的资金与人力资源的投入,互联网+养老村模式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且为空巢老人提供了相应的养老机构,尤其是随着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尤其是近年我国北部地区出现的雾霾等恶劣天气,使得城市老年人越来越倾向于乡村的田园生活,因此养老村必然会成为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主流。但是不可否认,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融入,养老村的运营压力及成本在不断上升,因此基于农村经济转型以及个人原因,一旦出现撤资等现象,互联网+养老村的运营权该如何进行不仅关系到入住老人的基本生活,而且还影响到我国养老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养老村市场退出机制还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4.养老村互联网技术硬件匮乏,人才短缺

构建互联网+养老村模式的关键是要具备网络构建的基础设施,而养老村一般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基于地域、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的限制,部分的养老村并没有配备相应的网络线路等基础设施,这样一来在构建网络信息平台时就面临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网络线路的构建属于系统性工程,单独依靠某个养老村是不能完成的,因此线路问题是制约养老村转型的重要因素。另外实现养老村网络服务转型还必须要依赖于具备网络知识和养老知识相结合的人才。而从目前养老村服务人员知识结构体系看,该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进而直接导致互联网服务质量的下降,无法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

三、提升互联网+养老村模式服务转型的对策

基于互联网+养老村模式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积极探索优化互联网+养老村服务模式转型升级的途径是适应我国现代养老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因此结合相关的实践案例,优化互联网+养老村服务的对策如下:

1.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支持途径

虽然构建互联网+养老村模式能够提升城市养老和农村经济的统筹发展,但是由于构建“互联网+养老村”模式需要大量的资金,单独依靠村集体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同时基于养老村的公益性质,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核心地位和引导作用,突出市场主体的地位,探索多元化的资金支持途径:一是政府除对“养老村”出资和补贴外,还应有专门针对“养老村”的免税政策、土地政策和养老保障政策。要将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和“养老村”建设的优惠政策统筹起来,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养老村”建设和营运,鼓励政策性养老保障机构和商业养老保险机构参与“养老村”建设和营运。二是构建合理的收费标准。由于养老村的对象属于城市老人,他们具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因此构建互联网+养老模式过程中,可以将费用适当地向入住者进行转移,在不增加老年人负担的基础上合理进行收费;三是构建多种形式的资金筹集途径。例如构建众筹模式,我们将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对公众展示我们的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

2.加强对“互联网+养老村”的运营监管

降低日常运营中的风险就必须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养老村服务创新的新常态,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首先养老村可以借助大数据系统对养老村经营风险进行分析与预测,为其提供科学的运营方案。由于养老村在入住率、经营方案以及护理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会直接影响其运营利润,因此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养老村提供科学的方案。以入住率为例,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分析出当地的老年人消费情况以及养老机构数量等,从而为养老村的选址等提供参考建议;其次建立互联网监管系统。基于老年人的经济条件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养老村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对老年人的实施监测与分析,例如为了避免老年人走丢等事故发生,养老村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定位手环产品,以此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施查找老年人的位置,降低运营风险;最后加强成本管理,并且与家属签订入住协议,协议的内容要细化,争取涉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在老人出现意外伤亡时,可以划分养老院和家属的相应责任,而不需要由养老院全力承担。同时,在接受老人入住之前,需要对老人进行严格的体检,以防在以后的生活中,家属以老人出现健康问题为由要求养老院负全责而造成不必要的支出赔偿。

3.建立完善“互联网+养老村”的退出机制

基于种种原因养老村的运营者会退出该机构的运营,而一旦选择退出,其不仅关系到投资人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到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甚至还会给我国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国家制定完善的退出机制: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办互联网养老院村十分支持,颁布了许多优惠的支持政策,所以最试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借助国家的力量,申请国家收管,向政府申请管理团队退出管理机制,请政府出面帮助管理者退出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市场的力量,公开竞价,转给其他有办养老院意愿的最佳人选。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即可以让老人安心度过幸福的晚年,又可以帮助管理者妥善的退出管理机制。

4.加大对养老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由于养老村多数位于城市边缘乡村,在某种程度上其基础设施要落后于城市,“互联网+养老村”服务转型的关键就是保证养老村具备实现网络信息平台的设施,例如网络线路、计算机设备、医疗保健设施以及自来水系统等等。基于养老村存在的基础设施问题,一方面国家要加大力度提高对养老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解决互联网通讯问题,可以和当地的中国通或者中国移动等大规模的通讯公司合作,在养老村搭建网络线路,并且购置相应的网络覆盖系统,实现无线网络化系统,这样就可以通过运用高新网络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实现对老年人的实时监测;另一方面养老村也要积极科学规划,本着经济、环保的要求合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要提高养老村护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这样可以让护理人员在网络平台应用中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例如通过网络健康系统发现老年人出现身体状况时,可以及时通过网络呼叫平台了解救助措施,并让医护人员及时赶到并采取治疗措施。

总之,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互联网+养老村”模式的转型必须要从多方面入手,只要不断强化互联网技术与现代养老产业的融合才能实现农村老年人高质量的就地养老与城市的养老人群到乡村养老的目的,促进我国现代智能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昌平.“养老村”养老模式N种优势[J].人民论坛,2013(01)

[2]同春芬,汪连杰.“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服务的转型难点及优化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6(02)

[3]郝涛,徐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6(04)

[4]金玉姬,姜美娜.浅析吉林省珲春市图鲁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5(05)

第7篇: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方案范文

怎么改变呢?一是从防撞防跌的角度来改造;二是紧急呼叫改造;三是采光照明改造;四是园艺改造;五是适老家具改造;六是整洁收纳改造。

案例2:70岁失能男性老人,29年高位截瘫,生活无法自理,和照护者同居,老伴重病独生女陪伴返乡治疗,居家环境安全问题很多。他家里的环境很糟糕,门口有高差,我们问这个老人,您自己能不能出门?他说不可能,这个门是对内开的,我根本出不去,如果有外人进来,我没有一点抵挡能力。包括洗手间各方面,都有问题。

我们的改造是围绕轮椅老人进行,因为他是高位截瘫,在他的房间里有轮椅的回转区,特别是通过性设计上做了非常多的改造,包括增加了呼叫系统,以及对床的摆放,能够让他随时享受到阳光等都做了改善。

案例3:78岁男性老人,阿兹海默症患者,脑梗初期症状,老伴是75岁健康高龄女性老人,可自理,兼照顾老伴,全屋改造装修,未来考虑雇专业护理员(住家)。

阿兹海默症的老人可以通过颜色引导他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自由生活,再一个就是过往生活的回忆。我们对客厅的打造,用了色彩柔和的配色,以及做了一些小的画框、记忆板等,通过这些设计唤醒他的记忆。卧室做的是推拉门,通过玻璃可以从外面看到里面的状况,设计了适老床。我们把浴缸拿掉,配上了浴椅、扶手这样的设施。包括厨房也进行了改造,装了燃气报警,配上浅彩让空间有延展性,让老人的心情更舒畅,这是我们在设计别注意的。

看了这几个案例,大家的心情一定很沉重。父辈们的生活环境令我们担忧。他们本应该享受更加舒适、更有品质的生活。我们一直在问自己,我们能不能做到给长者提供居家安全的全面解决方案。为什么这么说?首先,老人需要帮忙的不是一件事儿,而是需要一揽子能帮他解决问题的,他信任的人。我们也曾经考虑从哪儿入手?服务入手,产品入手,还是从打造环境入手?最后我们下决心从打造环境入手,只有环境安全了,子女才能够安心,后续的服务才有基础。之后,我们会围绕着居家和社区不断深化服务。这主要是基于我们对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趋势的认识。

一、我们为什么要做养老

1.技术进步使人类更加自由、平等、信任、共享与健康,已经到了非常适合做养老的时机。之前我在互联网公司、IT公司、地产公司工作过,感觉互联网的到来就像电力的到来一样,所有的行业都因为互联网的到来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可以让人更自由地交流,平等的生活,人和人之间更加信任,信息更加共享。随着科学的进步,医疗的进步,人的寿命也延长了,这些都是特别好的机会。

2.职业、组织、企业、资本、社会将被赋于时代进步的印记。30年前,很多企业家看到的是机会,现在机会依然非常重要,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更加重视社会责任了。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开始去追求企业的长期价值,把客户放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把履行社会责任看成了业务发展之根本。做事业,做实业,把社会资源高效配置的企业家越来越多,通过配置把资源放大,通过资本把规模做大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过程中,社会也向着我们所希望的共享经济时代前进。

3.工作与生活、家庭与社会将越来越融为一体。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工作和兴趣、生活结合到一起,自得其乐。家庭小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与家庭越来越融为一体,社会组织等越来越活跃。人们开始借助社会来延伸家庭的功能,比如养老,不再只是子女独立的承担。

4.社区将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形态和场所。

5.老年人将成为社会的财富,在社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应该把整个环境打造好,未来的生活也应该是更加精彩。66-79岁的人在我国被定义为老年人,但国外有人把这个年龄段定义为中年人。因为他们和中年人一样,具有无限的生命活力。

二、我们做养老的出发点和定位是什么

1.在这个剧变的历史时代,我们立足于大家一起去重组和打造社区的价值生态。前两天我参加了乐视的会,他们的主题叫无破界,不生态。现在不光是跨界,真的是破界重组,重组一个更健康、更向上的大的生态。我要说的是,乐视打造的是技术的生态,我们养老做的是人文健康的生态。

2.在共享经济的背景下,我们努力实现按需定制,我们认为使用权比所有权更重要。

3.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我们相信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本越来越低。

4.我们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业务之本,我们坚信价值创造是企业之魂。

我们作为社区健康服务运营商,致力于提供长者居家健康的全面解决方案,让老人安全、子女安心。社区一家、老幼同乐,应该是我们希望创造的氛围。

三、居家养老的实践

我们接触到的案例有很多,无外乎四类老人: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失能老人和失智老人,这是我们的用户。但是我们的客户在哪儿?我想不只是这几类老人,还有他们的子女,因为他们的子女希望及时了解老人的情况,希望减轻生活的负担,希望老人精神健康、身体健康。

第8篇: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方案范文

关键词:养老地产;需求偏好;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58 -02

一、引言

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1年南京市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9.2%,而养老院床位一直严重短缺,截至2015年底每千位老人仅拥有40张床位。为了解决老年人住房紧张及日常护理问题,养老地产实现了从住房设计到医疗、护理、文娱活动、餐饮、日常起居呵护的一站式服务。

养老地产是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和服务业的结合体,主要产品形态包括:1.养老机构,如养老院,分为普通型养老院和医护型养老院。通过收取月租费运营,多为社会福利性质。2.开发商投资建设的养老住宅,分为老年公寓和老年社区。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建造,为市场运作下的商品住宅,有四种盈利模式:全部售卖、只租不售、销售+持有、会员制模式。

国外养老地产学说发展较完善,Rebecca L.H.Chiu通过对老年人的退休前工资、住宅需求等因素分析建模,指出老年住宅应通过出租营利。Jacobs通过AHS模型进行倒按揭产品的需求分析,指出四分之一的老人可以通过房产置换进行脱贫。国内研究方面,康琪雪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杭州居民的养老地产购买意愿,指出城市户籍对购买意愿影响最大。彭后生通过SWOT-AHP定量分析影响养老地产发展的因素,指出发展养老地产应以机会型战略为主。

国内对南京市地区养老地产需求偏好的研究尚处于空白,南京地区养老机构租住率低,老年公寓和老年社区“叫好不叫卖”。本文旨在探寻老年人对养老地产的偏好因素,进而从产品形态、配套服务、价格策略和国家政策等方面提出养老地产的未来发展策略。

二、南京市养老地产需求偏好调研

(一)问卷设计步骤

1.调查目的:分析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对养老地产的需求。

2.调查形式:问卷法为主,访谈法为辅,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同时发放。

3.问卷题目:界定相关概念,调查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及对不同类型养老模式的偏好。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共发放问卷242份,有效回收222份,回收率达91.74%。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下:男52.7%,女47.3%;小于50岁占38.3%,50~59岁占20.2%,60~65岁占17.1%,66~76岁占14.9%,大于76岁占9.5%;小学及小学以下占18.9%,初中或中专占29.4%,高中占20.2%,大专占16.6%,本科及本科以上占14.9%;城区70.3%,郊区21.6%,农村8.1%;子女数为0个占9.5%,为1个的占56.3%,为2个占22.1%,为3个及3个以上的占12.1%;目前独居在家的占31.1%,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占51.4%,居住在养老院的占4.1%,其他形式占13.5%。

据调查显示,70.3%拥有房产的人选择把房产留给子女,5.4%选择售卖房产获得养老金,13.5%愿意出租贴补家用。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近70%是将房产留给子女,并且该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大,南京市的主流房产处理方式仍是将房产留给后代。

在“最理想的养老方式”调查项目中,家庭养老占比63%,社区居家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分别占比18%、15%,南京当前最理想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是指安排合适的护理人员进入老年家庭,照顾其日常生活。能接受的人(79.7%)的原因为:设施完善(20.3%)、能和子女相处(62.7%)、尝试新型生活方式(17.0%)。

另外,约35%的人不能接受机构养老,51%的人认为在养老机构能获得专业日常护理,8%的老年人日常生活无人照料,迫于无奈只能进入养老院,6%的人认为养老院的价格比租住普通商品住房低,可缓解经济压力。

“以房养老”的主要形式有:①租出大房再租入小房或住老年公寓;②售后返租;③售出大房,换购小房;④倒按揭。12.6%的人能接受以房养老,其中约9.4%的人愿意通过倒按揭的方式进行养老,12.9%的人希望以大换小赚取差价,9.4%的人采用售后返租,16.2%的人愿意租出大房再租入小房或住进养老机构。

约35.14%的人最看重医疗设施,37.84%的人关注生活设施,14.86%的人关注服务价格,12.16%的人关注娱乐活动。在养老机构或养老社区的租金上,28.38%的人表示能接受的最高租金为1500元/月,37.84%的人能接受到3000元/月,24.32%能接受到5000元/月,9.46%的人能接受到5000元/月以上。

社区居家养老实现了让老人在家庭中获得专业的医疗及生活服务。可以以老年公寓或老年社区的形式呈现,部分可建设为“两代居”或大平层户型。

子女数超过2个的老人倾向于购买老年公寓独居,户型可设计为45~65 的中低户型。37.8%的人认为居家养老公寓价格太高,可通过出租形式降低入住门槛。据调查有相当比例的人群能接受较高的服务价格,养老机构可分为低、中、高档分别定位。

以房养老也可通过养老机构或老年公寓来实现。12.9%的人愿意租出大房再租入小房或入住老年公寓;16.2%的人愿意售出大房,Q购小房。对于前者,可以通过建设“持有型”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来满足需求。对于后者,可以建设45~65m2的小户型吸引入住。房产的安全、房价的波动都会影响人们采取“以大换小”的选择,从而影响养老地产的发展。

三、养老地产的发展策略

(一)明确产品形态,分户型分档次设计

据调查,南京地区老年人对养老地产的接受形式租售比为6.7:1,建议采用“销售+持有”的模式。普通住宅用于销售,部分设计为两代居户型,老年公寓嵌入其中,且持有比例为50%~60%。具体公寓分类如图1所示(用于养老的地产已用“*”标出)。“两代居”设计面积为120~150m2,分为两室一厅一卫与一室一厅一卫两个分区。用于养老住房销售的别墅设计为大平层结构,面积在150m2以上,在一层内解决家庭生活的所有功能。用于销售的老年公寓可设计为80~100m2的普通户型,供出租用的住宅可设计为45~65m2的小户型。

社会机构养老采取“出租”的盈利模式,通过向老年人收取月租费来提供住房和医疗设施、生活保障等服务。在普通型养老院和医护型养老院又分别分为低、中、高档三类,分模式提供服务及收取费用。

(二) 建立完善服务和运营体系,增强社会影响力

建立“医护养休”一体的社区服务,拟定定制化身心发展方案。建立O2O养老服务平台,为小区老人提供上门医疗及生活服务,如上门管理、日托康复等。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退而不休”活动中心。鼓励“抱团养老”,组织老年人一起旅游、一起进餐、一起参加活动。改进物业服务,如开设公共食堂供老人报名用膳,营造归属感。养老院均要设置生活设施,如:休憩区、休闲广场等,注重对餐厅的营养安全管理,保障膳食安全。在社区内建立介护服务中心,根据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分级,分别配置所需的介护服务,费用规则为:国家30%,地方政府20%,个人50%,通过国家、地方政府、个人三重保险保障退休生活。

提高工作人T薪酬,定期表彰优秀员工。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并行的方法激励相关从业人员,加大养老护理专业的宣传,提高专业人员的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

(三)合理制定价格策略

对于财力雄厚且养老社区定位于高端住宅的地产,可采用撇脂策略,财力雄厚的开发商具有传统的市场影响力,良好的品牌形象有助于快速打开市场,高定价可以吸引高端客户,创造优质、高端的产品形象,迅速回收融资,降低投资风险。新兴房地产商和财力有限的开发商应当采用渗透策略,以获得最大的市场占有率。通过有竞争力的价格吸引市场关注,刺激购买欲望,以销量促进早期资金回流,树立物美价廉的印象后,再逐渐拉升价位。

养老机构分为普通和高端两类。普通养老院的服务价格控制在3000元/月及以下时接受度最高。高端养老院定位为高端服务,价格要根据住房质量和提供服务进行定位。

四、结语

南京地区的养老地产问题也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的养老地产发展问题。养老地产的发展不仅受制于老年人自身情况,也受到了国家政策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影响。政府应加大宣传,逐渐将人们“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向“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转变,通过细分市场,为不同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养老地产模式,明确产品形态,完善服务制度,合理定价,引进民间资本,建立监督部门,促进全国养老地产发展。可建立养老地产试点项目,根据试点的区域发展情况设计住房和服务设施,形成一定规模后,逐渐向全国推广,实现养老地产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姜睿,苏舟. 中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12,(10):38-42.

[2]黄田田. 养老地产开发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15.

[3]郜凯英. 郑州市实行“以房养老”的可行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3.

[4]康琪雪,张恒铭. 居民购买养老地产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 财经问题研究,2013,(12):41-45.

[5]彭后生,张建坤,李灵芝.老龄化背景下房企发展养老地产的对策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4,(12):7-11+18.

作者简介:

第9篇:居家养老服务运营方案范文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2019〕5号)以及《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的意见》(陕政办发〔2019〕36号)精神,加快推进新区养老服务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一)加强城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建设,在新城层面建设一院(社区嵌入式综合福利中心),在社区建设一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居民小区建设一站(养老服务站点),形成立体复合型养老服务网络。新建住宅小区严格按照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老旧小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标的,要通过回购、租赁、改造等方式补足。到2022年基本实现新建居住区及老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90%以上覆盖,到2023年力争覆盖率达100%。(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加快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持续推进永久保留村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鼓励各村新建或利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闲置校舍等集体设施改建农村互助幸福院,并高标准配套设施设备。探索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到2023年每个新城至少建成1个,负责向有服务需求且无精神病和法定传染疾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高龄及其他生活困难老人提供养老和护理服务,并对辖区内农村互助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等进行工作指导。因地制宜、多点布局“邻里型、家庭式”小型养老服务站点,扩充农村养老服务的末梢供给,方便老年人就地就近接受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持续推动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配置,纳入新区国土空间规划中管控,严禁利用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加快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到2021年秦汉新城、沣西新城、泾河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全部投入运营,且社会化运营率达到100%。新区兜底型养老服务设施通过各新城综合社会福利中心进行保障。大力引导优质连锁型养老服务机构参与新区中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健康养生养老为特色的康养综合体等高端项目规划、招商和建设,扶持以健康养生养老为主的特色街区建设,到2023年至少在沣东新城建成1处养老服务康养综合体项目(红光路老年公寓)。(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财政局,各新城)

(四)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机构发展

统筹协调医疗设施与养老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应当开设老年病专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卫生室、门诊部。到2022年,新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80%的综合性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到30%。(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五)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结合新区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智能硬件等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的推广应用。推进“互联网+”养老服务,推动养老、保健、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支持各新城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推广智能产品应用,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点餐式”的照料、医疗、家政、送餐、旅游、体育、文化、物流、监护等全方位的养老服务。鼓励智慧养老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农村独居、空巢、高龄、失能老人家庭安装呼叫器,着重为农村困难老人提供紧急救助、临时帮扶等服务。积极推进养老智能产品进家庭,增强老年家庭的风险防控能力。(责任单位: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二、加强制度支撑

(一)健全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

建立政府购买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目录清单,逐步将困难老人探视巡访、家庭照护床位、上门助浴、助洁、老年人能力评估、失能老人家庭照护人员技术培训、上门指导与喘息服务、日间照料中心运营、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营、老年协会运转等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清单,明确服务对象、内容、标准与提供主体,保障新区老人享受标准化优质养老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二)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推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代缴政策。加强基本养老保险与低保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增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防贫减贫功能,建立激励约束有效、筹资权责清晰、保障水平适度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三)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加强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加强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等在保险经办、保障水平、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衔接。优化门诊慢性病、门诊特殊病相关政策,逐步增加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病医疗服务项目,提高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适时推行长期照护保险试点工作,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保障。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的有益补充作用,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拓展长期照护保险的资金来源渠道。(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

(一)放宽行业准入门槛

支持养老服务业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实行备案管理;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在其登记管理机关管辖区域内设立多个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服务网点,并向属地民政部门报备;对申请设立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优先登记。(责任单位:新区行政审批与政务服务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二)完善扶持政策

由新区人社民政局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全面清理养老服务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各项规定,制定出台新区《养老服务投资扶持政策措施清单》,在资金、土地、税费、融资、物业费、水电气暖等方面大力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税务局、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深化医养结合融合发展

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机构医生到养老机构定期坐诊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医务室或配备专职医生与护士,并实行备案管理。搭建医养联盟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医疗服务。整合社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推进医养服务向社区延伸,建立老年人体检、查询、慢性病管理和家庭医生巡诊的社区(村)医养结合工作机制。到2022年,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服务,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强化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开展老年病综合治疗和健康指导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各新城)

(四)实施养老服务综合监管

制定养老服务责任清单,在养老服务领域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制度全覆盖。建立健全联合奖惩机制,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行黑名单制度,常态化开展老年人产品和服务消费领域侵权行为专项整治,并形成长效机制。(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发展改革局、公安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新城)

四、提升服务质量

(一)促进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

实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常态化督导养老机构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推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全面落实。建立专项奖励,支持养老机构通过开展标准化创建和星级创建,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在养老机构项目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通过兼并重组、输出服务技术和品牌等形式,发展跨区域综合性养老服务集团。(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局,各新城)

(二)探索推进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加强对失能、半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的扶持,提升家庭照护能力和服务水平。建立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加强与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衔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老年照护需求评估,评估等级作为申请人享受长期护理保险待遇、养老服务补贴等政策的依据。 (责任单位:新区教育卫体局、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各新城)

(三)加强老年人关爱服务

将就医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司法服务、行业服务、公租房与危房改造等项目纳入老年人优待范围。持续实施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加快推进新区范围内“老年人优待证”网上办理,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尤其是慈善组织面向老年人提供各类关爱服务。(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四)健全养老服务评估机制

建立并实施老年人能力和需求评估、养老机构等级评估、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估、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等机制,及时公开评估评价结果,并作为日常监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财政局,各新城)

(五)积极培育为老服务社会组织

大力培育发展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提供养老服务,鼓励促进社会慈善爱心与养老志愿服务资源参与新区养老服务。将养老服务品牌纳入西咸新区服务业品牌建设规划,到2025年培育打造至少10个具有全国或全省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养老服务品牌项目。(责任单位: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人社民政局、招商局,各新城)

(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积极推进养老服务领域创业就业,建设新区养老护理员管理系统,在新区层面探索建立养老护理员薪酬制度与岗位补贴制度。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住房、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政策支持,引进新区养老服务业所急需的人才到新区就业创业。到2023年,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与不同类型老年人比例以及护理人员持证上岗率全面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在新区建立养老服务综合人才培训基地,在各新城探索建立实训基地,将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纳入新区创业就业培训体系和职业教育规划,加快培养老年教育、医学、护理、营养、心理、社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队伍培训机制和继续教育制度。逐步扩大养老人才培训范围,将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人员、慈善养老人士、养老服务志愿者、农村互助幸福院工作人员、老年协会骨干分子等纳入培训范围,全面提升养老服务队伍素质,到2023年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建立养老服务队伍岗前培训与继续教育长效机制,养老服务人才短缺状况得到有效缓解。(责任单位:新区人社民政局、组织部、教育卫体局,各新城)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区各级各相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将养老服务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实施。新区人社民政局要牵头建立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由新区分管委领导召集,定期检查、通报工作进展,及时协调解决养老服务工作有关问题,确保各项任务按期落实。各新城要把养老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落实,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统筹各方资源,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养老服务发展。(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二)加强信息公开

各新城都要公开辖区内养老服务通用政策、业务办理、行业管理、服务资源、标准规范等基本数据信息,并逐步增加养老服务设施评估结果、养老公共服务清单等事项。新区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监测分析与发展评价机制,加强行业发展统计监测工作。(责任单位:新区各相关部门,各新城)

(三)强化资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