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教育现代化范文

农村教育现代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教育现代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教育现代化

第1篇:农村教育现代化范文

农村小学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策略一、农村小学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现状

在农村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很多边远的农村小学网络缺乏信息技术课程也是纸上谈兵,学生根本无法从计算机课上学到知识,广大的农村教师也无法利用网络上的优秀资源进行教学,很多学校的计算机课往往被忽视。另外,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他们很少有机会出去学习,PPT的制作,网络资源的查询等现代技术更新慢。教学环节生硬无法突破传统模式。虽然空中课堂等现代教学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但是边远学校缺乏各种资源,资金设备都受到了限制,因此无法引进优质资源导致农村教育的落后。因此,致力于发展农村教育迫在眉睫。

二、农村小学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策略

1.完善农村小学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的技术体系

党和政府在发展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其实用性和实效性。农村小学教育技术的发展必须结合自己的校情发展,适合自身的现代化教育。而不能盲目地扩建教室,购置新的计算机等设备。应结合自己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发展适合的教育,在发展农村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效益,采用灵活的形式体现人与自然的结合。因此,发展农村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首要工作是注重在农村小学的科技创新,鼓励农村学生动手实践,在开展科技兴趣活动中普及和宣传现代教育技术思想。例如,在农村小学我们可以着力发展计算机技术教育,开设计算机课,并规范计算机课,聘用相关专业的教师让学生积极实践在计算机教室操练。同时各级部门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让小学生从小崇尚科学,从而推进农村小学教育的现代化。当然,农村小学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农村的大部分学校已经实现了“二机一幕(幻灯机、录音机教学银幕)”和“三机一幕(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和教学银幕)”的教学,但是在少数偏远的学校广大教师的授课仍然停留在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的现状,因此,政府应加快农村教育基本的资金投入。随着教育的发展,政策的倾斜,广大农村小学应该努力建成覆盖校园的校园广播和多媒体“班班通”教室,通过完善教育网整合和优化资源网,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开展现代教学方式的多维互动,创造学习的高效。

2.构建符合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

(1)结合校情,服务现代化教育技术。农村小学应充分认知现有的设备,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搞好电教课和电教设备的推广应用。因此,教师应坚持树立电教意识,做好教学设计,并熟悉学校的基本电教设备。同时,了解和熟悉如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等,并能够在自己的课堂上熟练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学习能够掌握基本电教知识,会亲手制作简单的录音、幻灯片、电视片段等,会通过网络搜集教学资源,也能够创新发展本土的教育,从而丰富“乡土电教教材”服务农村。

(2)优化资源,打造高效课堂。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化教育也由“三机一幕”教学像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的模式发展,校园的网络化是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广大农村小学领导要高瞻远瞩,要舍得花钱,超前投资。完善校园网络,更新教学技术及理念,对广大的一线教师可以通过远程培训的形式,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通过配置笔记本等形式,让广大教师自我学习,将现有资源合理利用,通过“课内比教学”的活动,提高教师运用新技术的能力。通过撰写论文及教学设计比赛,提高教师的电教意识和参与热情。当然,广大的教研领导及电教主管部门要亲自指导农村小学,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配备、统一管理,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基地,因此,在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大发展、大跨越的氛围中,农村小学应把握机会,紧随时代,力创“有什么课配什么设备”。例如,开设计算机课程的学校必须建立标准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制作课件必须配备多媒体电脑,开展多媒体教学,必须建立多媒体电教室等。

(3)校校通、班班通工程,是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保障。“校校通”工程所涵盖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除了实现计算机网络覆盖之外,一批优秀的电视节目、教学光盘等方式的推广,能让农村小学教师学习外来先进经验,提高课堂效率。班班通工程更能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多维互动,让学生亲自感知知识的浩瀚。所以,政府部门应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适当的方式参与“校校通”工程及“班班通”工程的实施。例如,电脑公司向小学校捐赠所需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等。

3.优化农村小学教育结构,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1)在课程表上应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计算机课程必须开设并且达到规定的课时,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务,学校应统一征订不同年级的教材,保证计算机课的时间、教材、教师三到位。

(2)授课方式多样性与灵活性并重。计算机课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感性认识课、基础常识课、实践操作课。计算机感性知识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在课堂中让学生养成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基础常识课,应该有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规范上课。因此,在教师招聘的过程中应该对相关专业提出要求。操作课,则应该在电教室学生每人一台机器,教师通过演示等形式让学生实践操作。针对不同学校的情况,乡镇小学应该给予村级小学更多的照顾和培训,努力促进教育的均衡。

(3)远程培训本身就是对现代技术的有效利用,因此在各级远程培训中,教研室应该让培训的内容更加合理,更加有效,让广大教师切实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理论知识。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学习的消极情绪。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应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考核监管,提高教师的素质,推动现代教育的发展。

第2篇:农村教育现代化范文

这次会议主要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部署,进一步推进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基础建设,确保按时完成今年在全省农村推开远程教育基础设施任务。受部领导委托,我讲两个问题:

一、前段我省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前一段时间,省远程办和省网通公司对全省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指导。总的情况看,各级党委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认识到位,思想重视,态度积极,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各级组织部门和本地网通公司紧密配合,基础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多数市州和县市区委召开了常委会、远程教育工作会议,传达中央和全省远程教育工作精神,并就推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松原、白山市委书记对抓好远程教育作出批示,镇赉、长岭、抚松等市县委书记主持常委会,对远程教育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各级组织部门、网通公司领导相互沟通,建立联系,多次研究部署,抓了很多具体工作。组织部门和网通公司主管领导经常深入基层乡镇村,研究解决站点场所选定、电视机以及桌椅配备、网线进村部路由和数据信号测试等具体工作。

2、明确了建设任务。多数地区对今年的站点建设、网络铺设任务明确。积极主动与上级部门和网通公司沟通联系,形成了建设方案,各项工作开展的扎扎实实。白山市今年计划建设的170个村的宽带入村任务,在10月10日全部进入了采购施工阶段。延边州对拟新建的站点进行了调查摸底,准确掌握了站点的基本情况,为全面施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松原市计划建设的站点位置都已经确定,已经完成38个无校村建设任务,128个无校村完成路由勘察和总体设计,目前线路正在抓紧建设。四平市在线路建设资金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不等不靠,采取多种法,建设完成了86个无校村,比原计划多完成8个村。辽源市采取先借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的办法,61个无校村线路铺设正在抓紧建设当中。

3、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各地对平台建设资金非常重视,千方百计筹措落实资金。一些地方常委组织部长积极协调资金,一部分县的主要领导同志还亲自安排资金问题。吉林市、延边州等地区专门下发了《关于落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教育播出平台建设经费的通知》,明确了资金要求。白城市采取财政投一点、相关部门集一点、有条件的地方帮一点的办法,有效解决了资金问题。梅河口市在完成平台建设经费基础上,又多争取11万元用于电教设备、办公室扩建等方面。长春市、松原市一些县(市、区)在建设资金上加大投入,用于站点配套建设上。各地都采取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筹措方式为辅的办法努力解决资金筹措问题。目前全省大部分市级平台建设资金已经基本到位,多数县市的平台建设资金基本落实。

4、加强场所和制度建设。各地重视加强场所和制度建设,借鉴试点地区的做法,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长春、吉林、延边州在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站点日常管理制度建设,明确了活动场所、机器设备、人员配备等各项管理制度。其他地区也都学习试点市州和外地的经验,着手教学组织管理和培训的准备工作。白城市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三好”标准,即基础设施好、运行管理好、使用效果好。松原市为站点统一制作了标牌、工作职责、技术管理员职责、联络员职责、学习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和“三簿一册”等基本规章制度。各地还对一些村部进行了维修,购置了桌椅和资料柜等。

5、积极建立工作机构,组建了一批骨干队伍。各地普遍成立了农村党员干部领导协调小组,一些地方依托电教工作机构,建立了远程教育工作机构,并依托党员电化教育干部队伍,乡镇村干部、中小学教师,农业、科技、科协组织的专业人才、当地农村实用人才以及广电、信息通信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设施管理、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辅导、技术服务队伍。临江市充分考虑工作实际需要和远程教育发展要求,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心,增加3个编制,隶属于市委组织部管理,依托电教播放员、农业技术员、网通技术员等队伍建立了由120多人组成的管理员队伍。抚松县通过智能工程、学历教育等渠道超前对141人的教学管理员和部分验收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很多地方注重远程教育的宣传工作。长春、松原、白山、白城市都编发了工作简报,宣传总结工作典型经验,四平市正在拍摄远程教育工作片,白城市洮北区正在拍摄远程教育设备使用和维护专题片。吉林、延边、通化、辽源市等地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对远程教育进行宣传,松原市在党建网站首页开设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专栏。

6、积极与网通等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各地加大了与网通、教育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得到了一些部门特别是网通公司的大力支持。白山市提前与网通公司共同研究确定了市级平台建设地址和工作间的具置,并将平台建设的空间、电源、数据、模块等具体硬件指标量化,下发到各县(市、区),具体落实建设任务。白城市协调有关方面,解决网络模块局占地问题。蛟河市与网通公司积极沟通联系,提前制定了平台建设方案,及早解决了机房交流电源等方面的问题。各地也都与网通公司建立了沟通联系机制,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组织部门也积极帮助解决网通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督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有的地方对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认识程度还不高,说得重要,做的次要;有的地方认为,平台和站点建设是省远程办、省网通公司的任务,与自己关系不大,主动开展工作的意识不强;有的地方还没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工作落实差距大,指导基层和协调网通公司工作不到位,有的地方把平台和宽带铺线工作单纯看成是网通公司的任务,自己很少参与,情况不清,任务不明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尽快改进。

二、关于下步工作的几点意见

第一,要切实把完成今年远程教育基础设施任务当作重要工作抓好。中央和省委非常重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中央办公厅在今年7月专门下发了意见,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委组织部在年初研究今年工作时,列为工作要点。我们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高度,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切实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按照省里的统一部署,完成好今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为明年全面完成在全省农村推开远程教育的任务奠定基础。

第二,要切实推进工程建设进度。确保基础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在全省农村推开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任务已经明确。在这里我进一步明确一下。我省是扩大试点省,按照中央的要求,总的任务是除农村中小学建立的站点外,要于2008年底,全面完成无校村站点建设任务。我省无校村总数4000多个,试点期间已经完成900个,其余无校村建设任务今明两年完成。我省在推开远程教育中,选用的是电信宽带网终端站点建设模式。这种建设模式终端站点建设成本低,为此,我们考虑有利于普遍推开需要,充分利用这种模式的优势,除完成全国远程办要求的无校村站点建设任务外,还要根据省网通线路进村的速度,在有校村也建立站点,解决村校共用中小学站点不方便的问题。同时,实现站点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新的经济组织。宽带互联网模式需要建立省市县三级平台。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今年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是,完成省市县三级平台建设,完成3200个终端站点建设,其中无校村站点1000个。明年根据网通的线路进村计划,完成3000个站点建设任务,其中无校村站点2000个。这样,我们不仅完成了无校村站点建设任务,同时,还在有校村建立起一大批终端站点。现在离年终的时间不多了,今年平台建设、终端站点建设必须按时完成。现在要抓紧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抓紧线路改造和铺设工作。这是我们完成任务的前提。如果上冻前,不完成这个任务,我们今年的任务就会放空。在3200个终端站点建设中,有2600个村已经通互联网,但需要进行升级改造。其余600个村需要新铺设线路。所以必须在11月底完成这个任务。要层层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在这方面,网通公司已经明确表示,要按照招标合同的要求,按时完成任务。各级组织部门特别是电教机构,要积极配合,协调有关方面,解决实际困难,力所能及提供必要的支持。要对本地建设计划、建设进度清楚,要对本地宽带线路改造和铺设的总量、新建多少、改建多少清楚,当前完成多少清楚。要做到两个清楚,就要进一步做好规划设计。根据今年任务总量,确定工程总体进度,制定月计划,明确工作进度。从现在开始各级都要建立工程建设上报制度。

二是要在12月完成三级平台建设任务。现在省网通三级平台的设备已经到货,即将进入安装调试阶段。现在,我们要抓紧落实三级平台机房、运行和操作办公室。技术方案已经明确,三级平台机房都放在本地网通。三级组织部门电教办公地点作为客户端。省市平台需要设立运行和操作办公室,用于平时的运行和办公。目前,多数地方平台和办公室已经落实,但还有少数地方没有落实。所以会后必须抓紧落实,不能影响平台设备安装工作。要严把建设质量关。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站点施工的质量监控,对站点建设的全程把关。要严把网络铺设关,保证信号传输顺畅;严把设备运输及保管关,保证终端设备运行的质量和安全;严把站点接入关,督促站点配套建设及时到位;严把安装调试关,确保不留质量隐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把此项工程真正建成“放心工程”。要认真学习和把握技术方案,做到设备清单清楚、数量清楚、基本功能清楚。要跟踪设备安装、调试的全过程。市县两级都要建立工程质量小组,协助本地网通,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后,省要组成有关部门专家参加的验收小组,要对市级平台进行全面验收,对县级平台和终端站点进行抽查验收。市州要组成验收小组,对本级和县级平台进行全面验收,对终端站点进行抽查验收,并填写验收表,形成验收报告,上报省里。县也要组成验收小组,对本级平台和终端站点进行全面验收。

三是要按时完成终端站点建设任务。互联网开通和平台建设结束后,就要进入终端站点设备安装。由于时间紧,数量较多,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要做好安装场所准备。在村部建立站点,要确定好位置。要准备好电视机。在明确一下,机顶盒由省里解决,电视机由本地解决。每个站点要配备29英寸以上电视机。对于少数没有电视机的村,各地要抓紧解决,不能影响站点安装工作。考虑到各地经费紧张,省里正在争取资金,到位后将及时拨到各地。要抓好环境建设,站点教学活动室应具备桌椅、照明、取暖等良好的条件,同时具有防火、防盗、防尘、防潮、防雷等设施。

第三,要注重抓好队伍建设,提供工作保证。目前,平台和站点有关设备将要陆续到货安装。设备安装时,供应商将现场指导培训平台和终端接收站点操作人员学会正确使用整套系统。各级网通公司已经明确了数据机房管理维护技术人员为平台操作员。终端站点需要的操作员,要抓紧落实。并和网通公司配合搞好培训工作。还没有落实站点操作管理员的,要抓紧确定人员。随着基础设施的建成,远程教育管理操作、教学组织任务越来越重,各地还要整合相关部门骨干力量,组建远程教育操作员、技术维护员、教学管理辅导员队伍。采取分层培训的办法,对各类队伍进行培训,形成一支稳定、高效、适应远程教育需要的工作骨干队伍。

第3篇:农村教育现代化范文

这次全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骨干培训班,是县委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举办的,培训的目的和任务主要是领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有关政策和精神,掌握总体技术方案,学会基本的操作技术,为我县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试点工作骨干。下面,我就如何办好此次培训班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县共有党员名,农村党员名,占党员总数的%。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加快我县脱贫致富步伐的关键。我县点多面广,农村党员数量大、分布广,居住较为分散、多数远离城市,存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育培训滞后,教育培训覆盖面小、时效性差、手段单一等现实问题。现在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利用这一载体可以扩大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是广大农牧民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适用技术的致富点,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之前的职业技能传授点,是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思想建设、学习活动的新平台。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强化责任意识,把学习活动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对待

今天在这里参加培训的都是我们的一线干部,很多都是团务和电教工作者,也是经过我们层层筛选的。之所以选你们来,是因为你们年青,素质高,接受新知识能力强,是架起百姓致富最有效的桥梁,因此,大家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把从事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当成是组织上对我们的一种信任,对我们工作的一次检验,当作是一种机遇,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来完成学习任务,成为一名合格的远程教育工作者。

三、明确学习要求,把这次培训学习当作一项本职工作来完成

这次培训学习时间紧,安排内容比较多,必须集中精力,当作自己的一项本职工作来完成。

一要明确学习重点,熟悉基本操作。这次学习,我们要从总体上领会远程教育工作的政策精神,把握远程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学会终端站点的管理操作,特别是学会基本操作,同时了解终端接收站点建设方案、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方面大体内容。通过学习要能够熟练操作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护及电脑操作等,增强感性认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二要紧密联系实际,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次培训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际操作观摩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引导大家紧密联系农村工作实际,结合自己的技术水平有针对性的学习,掌握基本方法和技术,特别是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此次培训我们做了精心的准备,制作了适应我县农村工作实际的课件,但是时间短,不可能讲述得很全面,不过这也只是远程教育学习的开端,在今后的工作中,大家要结合实际,勤思考,勤动手,真正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版权所有

三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严格遵守学习培训的纪律要求。各乡镇、场远程教育工作各有特色,我们在学习中要严守纪律、相互交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培训中要按时作息和参加培训,认真听讲并做好学习笔记。培训结束后要进行的考试,对考试不合格者和不遵守纪律者,将进行通报批评。同时,各乡镇、场村级接收站点建设面广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在机构设置、人员组成、作用发挥等方面还有大量的艰巨、复杂、细致的工作要做,因此,培训回去后,要认真思考,尽快行动起来,及时与县委远程办取得联系与沟通,及早解决出现的问题,抓紧这段时间做好基础工作,学以致用,有计划地组织本地党员群众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各个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功能和作用。

第4篇:农村教育现代化范文

    一、基本情况

    红花岗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从2003年5月全面开展以来。到现在为止,已建成9个镇级光纤接收站,26个村级光纤接收点,9个农村中学计算机室,71个农村小学卫星收视点,31个村级地面卫星收视点,巷口中学、礼仪中学和海龙中学实现了“天地网合一”。到2004年4月,全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硬件建设工作已全部完成。按照市民政局的要求,我区合村并组工作从今年6月开始到8月6日全部完成。全区由原来的9个镇96个村合并 8个镇53个村(22个光纤村、31个卫星收视点)。

按照全市8月12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紧急会议要求,区委组织了相关单位召开了全区远教紧急会议;会后,区远教办汇同区委党校、区文广局单位同志组成三个督查组,对全区各站点进行督促检查。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区各站点认真对照中央提供的《终端接收站点建设自查评估指标体系》,逐项查漏补缺,并对2003年7月前开通站点的电脑进行自查,该升级更换的要求在8月28日前完成。对31个村级卫星播放点增加电脑进行了升级准备,区远教办购置了电脑桌,各站点还安装了避雷设施。

    (二)站点管理进一步加强。各站点在制度上进一步规范了管理。由区远教办对各镇、村站点管理制度统一制作上墙。区教育局对小学站点管理制度统一制作上墙;各镇对辖区村、管理制度统一制作上墙。不断完善学习培训记录,做到了学习内容提前预告,各镇、村统一了“三册两簿一志”(即《播放登记册》、《学习讨论登记册》、《点名签到册》、《信息反馈簿》和《站点管理日志》),逐步规范了农村党员干部学习培训。

    (三)学习培训进一步加强。为最大限度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作用,我区农村远教工作在硬件建设完成后,围绕“四个服务”(即远教工作要服务党员、农民、干部和学生),积极探索学习教育培训模式。在远郊村推行“支部+远教+协会”模式,近郊村推行“支部+远教+公司联谊会”。

    1、在远郊村远教管理上,我们探索出了“支部+远教+协会”的管理模式:即由支部负责组织该村党员、村组干部、理事会代表、议事代表等学习党的政策、理论、法规等,每月不得少于2次,时间一般是每月15日、30日;涉及农村种、养殖业知识,农村市场经济知识等主要由该村协会组织科技示范户、协会会员、群众等定期不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并由农技干部现场讲授,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培训效果。目前,全区养殖业比较典型村的有:深溪镇清江村养猪基地;巷口镇中山村肉牛养殖基地;金鼎山镇程顶村奶牛饲养基地和海龙镇新场村奶牛饲养基地等;种植业比较典型的村有:新蒲镇文武村莲藕种植基地已达1000余亩;忠庄镇勤乐村葡萄种植基地。

    2、在近郊村远教管理上,我们探索出了“支部+远教+公司联谊会”的管理模式:即由支部负责组织该村的党员、村组干部、公司领导、议事代表等学习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等;由村支部组织辖区公司成立企业联谊会,联谊会在该村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由支部牵头,联谊会负责组织企业职工利用远教进行岗位技术知识学习培训。特别是针对应知应会的知识如:消防、安全进行现场培训;各企业在联谊会上将生产情况、销售情况进行通报。每个企业每年投资一定管理费用,每个企业一天投资1至2元左右在村级站点建立相关网页,这样既解决了管理人员的工资,也帮助了企业推向市场。目前,全区比较典型的村接收站有:南关镇护城村(企业已达300余家);镇坪丰村(村级集体资产已达1300多万元),忠庄镇忠庄村(全村挖掘机有400多台),这些村都有很好的条件,充分利用公司或商会来开展远教工作。

    (三)课件开发进一步加强。根据市远教办关于课件开发的要求,以中央资源为主,地方资源为辅的原则。我区在课件制作上,一是由区远教办正在制作三个专题片(清江养猪、文武村种莲藕和护城村点题公开),力争在9月份完成;二是为扩展教学资源,区远教办在重庆当红公司订购了80余张VCD光盘,准备刻录后下发各镇、村和学校;三是各镇结合镇情实际,也在购置适合镇情的光盘。如巷口镇已购400多张,新蒲镇自制和购置120多张。

    (四)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省远教办已安排9名大学生到我区支持远教工作,我们每个镇下派了一名大学生专门负责远教工作。目前各镇均对各站点管理人员开展至3次的管理人员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各站点管理人员的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机构不健全。各镇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造成了管理上的脱节,不能有效指导村级站点开展工作,出现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的反映和解决,制约了远教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专业人员缺乏。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合格的操作维护人员,不但开展不了教学,甚至会造成硬件的损坏。目前全区虽然已有140名管理人员,但大多数站点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工作繁杂,无法专注于远教工作,工作开展有一定难度。

第5篇:农村教育现代化范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社会现代化;制约因素;改进对策

一、农村教育在农村社会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农村教育可以发展农村科学,为农村现代化提供必需的人才,为生产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农村教育发展科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培养大批掌握农村生产技术的劳动者,使先前积累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技术得以在生产中延续;另一方面是农村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发展学生智能和提高学生能力,培养了大批农村科学人才,促进了农村科技的普及。

第二,农村教育可以帮助农民放眼看中国,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农民赢得更多的利益。农村教育除了理论知识的教育,还有案例的学习和研究,可以让农民认清自己的客观实际,同时借鉴其他地方的实践经验,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第三,农村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增加农村的文化底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原来农村给人的印象是脏、乱、差,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教育的普及是分不开的。

第四,农村教育可以促进乡村民主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教育让农户明白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廉政建设、巩同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有效措施,从而自觉地关注乡村民主的贯彻落实,这将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

二、当前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一)观念方面的制约性因素

第一,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脱节。农村如果闭门造车,不与城市相联系,教育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发展,就会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而城市认识不到农村社会发展对于整个丰_卜会发展的作用,对农村教育持观望甚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彼此间的忽视与误解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第二,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农村教育应该以培养“真人”为目标,“真人”不是“人上人”,而是“人中人”,是以改造农村为己任的人,是能为农村谋发展、为农民谋幸福的人。而现在的农村教育却把为城市培养人才作为根本的、唯一的目标,认为农村教育就是为了让农村的孩子跳出农村、摆脱农业,最后扎根在城市。这种理解将农村教育与农村丰十会相分离,失去了农村教育的为农性。我们应该认识到,农村教育既要为城市输送人才,更要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

第三,师道尊严的师生观。在中国尤其在中国的农村,老师就是权威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尚未完全建立,学生对老师惟命是从,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力,导致农村教育形式死板单一,缺乏活力,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

第四,读书无用论回潮。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整体不容乐观,严重影响部分农民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从而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体制方面的制约性因素

第一,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将学生的智育目标狭隘化,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与农村教育的初衷相背离。

第二,农村教育经费短缺。近年来,农村教育经费来源逐步多元化,但是经费短缺的问题仍然存在。目前国家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资远远低于城镇教育投资,更低于发达国家的农村教育投资,国家财政投资向城市倾斜,把城市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主体,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再者,据审计署2008年公布的对全国l6个省54个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部分调查,半数以上县财政、教育部门未按规定期限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拨付到学校,6个省共滞留中央“两免一补”专项经费1.89亿元,八成以卜被调查县存在挤占挪用农村义务教育专项经费现象,农村教育经费的落实难上加难。

(三)环境方面的制约性因素

第一,农村教师数量和质量有限。由于工资待遇及工作环境的差异,高等教育毕业生往往选择在城市就业,造成农村教育难以补充专业素质较高的新的师资力量。农村教师收入低,甚至不能按时发放,使得一些已有的农村骨干教师也流往城市。同时,农村教师还缺少进修的机会,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专业素养得不到及时快速的提高。

第二,农村办学条件差。这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上。在广大农村地区,教室、桌椅简陋且不足,教具单一,现代化教学设备奇缺等现象还很普遍,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第三,农村学习氛嗣缺失。农村孩子生活环境狭小,眼界得不到开拓,不符合教育要求的现象随处可见,限制了孩子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使有些学生出现价值标准混乱,从而削弱了农村教育的效果。

三、发展农村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一方面,政府要引导人民大众认识到教育对农村社会现代化及城市发展的根本性影响,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观念,敢于并善于对教育投资。另一方面,全社会应该主动推广素质教育,努力克服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和现代化要求的农村教育

1.明确农村教育的定位。农村教育的目标,一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中国第二、第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合格的现代市民;二是培养具备专业素质的新型农民,为中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提供劳动力。

2.改革农村教育模式。大力调整农村学校的专业结构,既要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促进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更新和转变,开发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教育课程和教材。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紧密结合,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三)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应该鼓励民间资本、外罔资本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政府应在舆论导向和政策制定上加大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民办院校和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依法加强对民办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同外有益经验,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毕业生境外就业市场。

(四)改革农村教师人事制度

教师是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第一,必须保证教师工资的发放,努力做到不拖欠教师工资。第二,为农村教师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条件,以专业化为方向促进他们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能力的不断提高。第三,建立和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国家在这方面已有了的突破,2007年6所师范大学开始实行师范生免费,按照规定,他们毕业后将服务落后地区,这个创举既解决了贫困地区孩子上大学难的问题,又为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力储备。

(五)积极发展农村社区教育

第6篇:农村教育现代化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农村教育;专业素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77-01

一、教师的教学素养引导着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

小学教育是学生接触文化教育的第一道门,在这个门内,如何引导学生看到未来学习的兴趣和意义,完全在于每位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各科教师的教学能力并非单一的教材领读,而是用更全面的概述和方法来教育学生达到预期的成绩水平。于是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农村学生,能否跟上时代的发展,能否实现价值,能否接轨社会,我们的教育是这一切的奠基石。

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避区域,重农业而轻商业,经济条件发展受限,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师资力量较为落后,所以,整体的教学质量也相对较差。同时,外出务工意识间接导致了农村观念对教育的不重视。长期处于恶性循环,缺失人才资源和投资取向的农村地区,不仅自身无法改变现状,更无法建设和推动农村发展的新局面及新形势。为了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农村小学教育离不开人才投资与经济建设,我们教师的作用非常之大。

作为偏僻区域的农村小学教师,我们必须肩负重任,改变学生家长不重视农村小学教育的错误观念,帮助农村学生找到通往未来的正确道路,并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实现抱负社会的美好理想。但现实生活中,某些农村教师却频繁出现道德失范等问题。所以,改变教学风气,创设适宜环境,重塑人文精神,振兴农村教育,从改变我们教师的自身形象和个人素质做起,从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素养开始。

二、配套现代教育模式活化教师教学手段

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手段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近年来,国家为农村教育投资了新校园和新老师,可农村学生依然在逐年流失,这个问题的存在十分普遍。所以,能否留住学生,让村民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就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活化教学手段。停止过去传统的死记硬背,结合新时代的素质课改标准,实现农村小学课堂的多媒体化、多形式化、多趣味化、多方面化。面对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改革,农村小学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教师不仅忽视文化知识和师德教育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还默许农村教育的失败和失效,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积极提升我国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手段,不仅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工作任务,也是在新时期加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唯一途径。

这里所说的专业修养即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教学手段则是指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实现课堂教学计划。其中,教学手段是外在因素,专业修养是内在因素。事物发展的外部因素可以作用于内部。所以,农村教师在工作中提高了自身教学手段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就可提高教学的专业技能和道德修养。

加强教学手段的创新也是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和基础教育的创新改革,整个社会都对农村教育予以高度关注。农村支教等政策表明了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对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小学生发展的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手段。

三、分析提高农村教师教学素养的要点

农村小学教育的夯实需要投资,农村教师就是要把日常的教学成果,转化为农村教育的外在形象,进而发展成为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农村教育的观念现代化、内容现代化以及师资队伍现代化。鼓励农村教师多参加各省、市学校之间所举办的教学交流会,学会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以专业技能和课外知识开发学生智力,以思想品德塑造学生品格;鼓励农村教师多组织社会活动,在给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为人处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鼓励教师结合社会特点,立足农业,以超越教学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因为,一个具有专业素质和高尚师德以及人生理想的农村教师必定会在农村人才培养战略中做出贡献。据统计,县内小学中的农村教师大多是一人身兼多职,学生学习课本不规范,错误连篇,改变农村教学面貌势在必行。譬如辽宁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提升计划,于2013你拿10月12日正式启动。按照工作计划部署,2013年至2017年政府将定期拨款对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进行省级集中培训,并支持各地开展各级名师到农村支教或送教活动。

第一,农村小学教师必须热爱农村教育事业,还要以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为发展目标,努力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在劣势环境中,积极关心和爱护学生,在优势环境中,以更高的理想为工作目标。

第二,依据一流城市新课标的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原则,农村小学教师必须制定以人为本的教学计划。以教书和育人为教学标准,发展适合本校的教学文化。并学会利用先进的互联网知识来丰富学生的头脑,借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7篇:农村教育现代化范文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创建与之适应的新农村教育,就难以回避新农村教育改革的三大问题。功能“定位”。是新农村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结构“调整”问题,是新农村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个性“演化”,是新农村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

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推动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的基础工程,是关系作为“后发展”的农村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步人现代化历程的根基所在:而要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农村教育,就必须解决好以下三大问题。

一、功能“定位”是首要问题

直面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传统格局,探讨农村教育应该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学理依据,使区域农村教育的功能“定位”回归到引领并支撑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轨道上来,这是新农村教育建设必须关注的首要问题。

(一)“姓城不姓农”的传统格局

传统农村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其功能定位“游离”于农村社会的发展之外。由于国家一统性的传统定位机制的影响,使得农村教育的功能“异化”为向城市教育输送“半成品”的教育“材料”。农村教育的最大目标变成了让自己最优秀的子弟离开农村,为城市服务;农民的最大愿望是一家人省吃俭用,让自己的孩子跳出“农门”进入城市社会。这样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功能性联系被,使得农村社会难以获得发展壮大自己所必需的教育营养。

中国教育的传统是“学而优则仕”,农民已经习惯了教育远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如此历史传承中造成的最大问题是:教育逐渐丧失了与当地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沟通、对话、互动的功能,农村教育的本体地位日渐消融,独立自主能力不断萎缩。形成的最大障碍是:其历史惯性在现实中仍有巨大张力,农村教育脱离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传统格局,至今仍未彻底改变。农村教育培养出不为农村社会服务的人,对农村教育而言这是最大的浪费。

(二)“应然定位”的学理依据

“农村教育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的论题,整体而言应该具有公理特性即不证自明性,具体而言则主要具有以下学理依据:

“区域性”发展理论告诉我们,要尽力避免传统区域开发过分城市中心化倾向,确立农村社会独立自主的本体地位;要尽力避免农村教育的城市化倾向,确立农村教育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然功能定位。农村教育在农村社会这个系统的发展序列上应该姓“农”。

“后发性”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早发式的地区(如城市),在发展中占据了先手之利,使后发者(如农村)无法重复其先走过的路。这就使得农村教育既要跟踪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主流(不能闭门造车):更要研究他们所以如此的内在机制和外部条件,特别是在本地区特有条件、状况下,如何达标的特有机制与具体条件(不能照抄照搬)。农村教育在自我发展形式上必须姓“农”。“可持续性”发展理论要求我们,不要厚此薄彼,要走共同富裕、发展的道路,以求得区域间发展的公平性。作为体现社会整体意志的国家和上级政府,必须加大调控力度,加大向落后地区扶持和政策倾斜力度,以缩小区域性差异;地方政府更要加大力度,以缩小城乡、工农差异,从而实现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支撑农村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农村教育受道德与政策的扶助而可持续姓“农”。

“互动性”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有什么样的农村社会,农村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教育,农村教育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农村社会要确立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不仅仅是立足现有条件办教育,而是创造条件立足未来发展教育。农村教育在“社会——教育”互动层面上被规定姓“农”。

(三)“回归本位”的现实态势

作为革命老区的临沂农村社会,具有典型的“后发展式”特点,要想跨越式地步人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没有高经济价值的物质资源去开发且人均量太低,无法选择类似“石油输出、西气东运”以带动经济腾飞的模式;又因缺乏工业化的雄厚基础和小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有力拉动,缺乏组织管理农业面向大市场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有效管理资源,也无法靠贷款和大量引进外资以高投入赢得高速度,所以只有走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以弥补以上不足的道路。然人力资源的现状是人口多而素质差。如此,历史留给区域农村社会惟一可行的发展之路,就是农村社会必须依靠农村教育、教育必须优先发展,建立起主动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大农村教育体系。

中国是农业大国,更是农民大国。自八十年代农民从农村旧体制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便开始走向自我解放、发展的道路。他们强烈呼唤能够重塑现代意义上的新型农民,解除套在自己头上的素质低的精神枷锁:能够以自身的高素质赢得农业的高效益,以自我的现代化达成农村社会的现代化,以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个区域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他们渴望改变不成体系、弱小而又相互隔离的农村“职教”和“成教”,以及于己无益却要给予巨大投入的农村“基教”。

农村儿童是农村教育的主体,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将是未来农村社会的新型农民。所以,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希望自己既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又是现代农村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为城镇发展服务,更为农村发展服务;最后,以自身未来新型农民的现代化素质,去实现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这大概是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基教”)最根本的教育目的和办学方向,更是农村儿童扎根农村、建功立业的必然要求。

二、结构“调整”是核心问题

有什么样的应然功能定位,就需要相适应的内在结构来实现这种功能。农村教育回归到了“主动适应农村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定位,必然需要我们在反思批判既有农村教育结构的基础上,创建农村教育和谐融通的新“三元结构”,这是关系新农村教育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

(一)反思失衡封闭的传统结构

我国农村教育是由“基教、职成、成教”三要素构成的“三元”结构,而传统的农村“三教”结构要素本身存在着不平衡性,要素之间存在着封闭性。

“基教”是农村教育“三元”结构中的基础要素,由于它的特殊地位和中国的特殊国情,它得到了超常规的、甚至是畸形的发展,历史地成为农村教育中的主体、主角和主导方面。“职教”承担着打造和提升农村教育为区域农村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它应该是农村教育“三元”结构中的主体要素:但由于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特别是产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劳动力人才市场还在发育之中,它现实地成为农村教育中发展水平最低的要素。“成教”肩负着培养农民新素质与打造农民新形象的现实职责,它应该是农村教育“三元”结构中的关键要素,但由于我国农村“基教”与“职教”的整体水平不高,更缺乏一个建立在“立足农村人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终身幸福”范畴之上的规范有效的发展机制,它只能成为农村教育结构中的薄弱要素。如此,我国区域农村教育的三要素存在明显的发育不良,造成其“三元”结构的失衡倾向,难以形成“三足鼎立”的整合优势。

从横向结构联系看,三要素相互封闭,缺乏开放沟通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空间上存在明显的人为界限,影响了农村教育结构的优化与整体效能的发挥。由于“基教”的基本功能定位是跳出农村而非为了农村,所以现实农村教育中占绝对优势的“基教”呈现相对封闭的大一统趋势,与“职教、成教”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职教、成教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互动,多属于“定位”不当、历史欠帐、相互补偿等因素造成的无序行为,不是恪守本分、各尽其职基础上的自觉的合作、互助、共享、共建。如此,农村“三教”三驾马车各行其道,不能在共同定位于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这个总目标的前提下分工合作。

从纵向序列角度看,三要素在立足人的终身教育,服务于发展变化的农村社会,打通在时间上的界限,构建前后衔接过渡、传承接力的纵向教育系统上。存在相互割离的间断性现象。对农村教育而言,“基教”是基础,以此为出发点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即初中毕业后),相当部分需要回农村就业、创业的农村学生,因缺乏连续的初中后职业教育,他们只能在没有岗前培训、职前教育的情况下,直接上岗就业;升入高中的那部分学生毕业后,除少数接受高等教育的以外,相当一部分也是由于缺乏连续的高中后职业教育,而在缺乏应有职业技能和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到农村就业、创业。在这里。“基教”和“职教”出现脱节与间断现象。与“基教”连接的“职教”在一定意义上又是“成教”的基础,然而因为缺乏这个环节,使得农村“成教”成为“职教”的补偿教育,成了位置后移了的职教,而不能实施自身意义的继续教育,更不能行使自己终身教育的应然功能。同时由于成教的“成人性”特点。也难以真正落实作为职前教育的职教目标,出现一定程度的“双难”、“双误”现象。

(二)创建和谐融通的新型结构

事物的发展是质变基础上的“扬弃”,它必须具有自我发展的新形态与容纳旧我的新格局。农村教育的新发展,同样需要创造出自己的新结构形态,并在新格局里“推陈出新”。

在“区域农村教育为区域农村社会发展服务”这个总的应然性本体功能定位的规定下,我们确立的农村“三教”各自独特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是:其一,农村基础教育,它应是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又为当地农村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础性、综合型的教育;是以学术性学力养成为主、职业性资格准备为辅的基础性、综合型的教育。其人才培养规格的价值取向是:既要把农家子弟培养成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代型人才,又要把他们培养成作为新农村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代型农民。其二,农村职业教育,它应是直接为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服务的职业资格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是以职业资格准备、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学术性学力养成为辅的TVET。其人才培养规格的价值取向是:把广大的农民(特别是未来的农民)培养成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具有开发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其三,农村成人教育,它应是直接服务于农村工作者的实际需要的继续性、回归性的教育。是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岗位适应、致富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实用性教育,也是促进其自我完善与生活幸福为目的的终身教育。其人才培养规格的价值取向是:把广大的农村工作者(特别是农民)培养成有文化、能致富、会生活的发展型人才。

实施农村“三教”综合改革。创建和谐融通的新农村教育“三元”结构,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其一,在社会实控层面上,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教育是社会的教育,必然通过一整套社会保障体制来实施对教育改革的有效控制。譬如,通过“教育立法”体制,改变“三教”综合改革中“无法可依、施控不力”的现象;通过“教育督导”制度,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其二,在教育回应层面上,建立有效的对话沟通机制。通过教育督导室的“督政”功能,体现教育的权利和意志:通过建立专业性的社会中介组织。为改革提供科学公正的有效信息:通过建立高效灵敏的反馈机制,及时获得教育产品是否适应社会需求的信息。其三,在教育结构层面上,建立系统的内部整改机制。通过“教育规划”,使农村教育要享有和区域城市教育对等的地位、平等的发展权:通过“教育结构”改革,建立起不是“脱离、偏离、被动、滞后”,而是“融通、对话、主动适应、自觉服务”的新农村教育体系。其四,在教育配套改革层面上。建立相应体制系统。通过改革“办学体制”,鼓励社会办学和个人办学,使教育投入主体多元化,并建立“联办、共建、交流、合作”的统筹机制:通过改革“经营管理体制”,引进竞争机制,讲求产出效益,提高办学效益。通过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可试行校长选举制和教师招聘制,并形成双向制约机制等。

三、个性“演化”是根本问题

在区域农村社会系统中发展着的农村教育,在与区域农村社会协调互动中发展着自己的主体力量,张扬着自我的创造个性;并以此自觉主动而又超前性地顺应和改造社会,书写自己的“性情”人生。这是农村教育“合规律性与合目性”的自然显现,也是涉及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和谐农村社会的根本问题。

(一),‘双层级”协调互动

区域农村教育与区域农村社会的“协调互动”,包括宏观的“社会与教育”和微观的“功能与结构”双层级互动形式。

社会本身是个发展着的系统,教育是这个系统中的基础性、先导性的要素,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上,教育与社会结成不同的结构关系,教育首先被社会历史性所规定。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需要,决定教育的应然“定位”,教育功能定位又决定自身要具备的相应结构;丰十会发展变化了,由其决定的教育功能定位也要发生变化与之适应,教育结构也要相应调整而与功能变化适应。问题的另一方面是,现代社会越来越“依靠”教育来发展自己,教育由社会的边缘逐步变成核心,由跟在后面被动适应,转为走在前面主动适应。两者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作用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育功能定位的立足点,不仅是社会现实的需要,而且更应该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是被动进行结构性调整,而是主动变革以发挥其功能。同时社会要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不仅仪是立足现有条件办教育,而是创造条件立足未来发展教育。如此,教育与社会结成协调互动的发展关系。

由教育与社会协调互动所规定的是教育应然性的功能定位和应然性的结构调整,它与教育现实的结构和由之决定的现实的教育功能之间存在差距,有时差距很大。这便要求我们进入教育系统内部,考察其现实的教育结构如何,由其决定的教育功能水平怎样;又要跳出圈外,分析应然定位如何引起已有功能定位变化,以此带来旧有教育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起与应然功能定位相适应的新的教育结构,从而又引起教育功能的改变。如此,由社会需要决定的应然定位,通过已有功能定位、已有教育结构的中介变化,便与应然结构定位、应然教育功能之间,成功实现了协调互动。

(二)“两特性”自我表现

“协调互动”关系中教育的自主性问题,则涉及“教育存在的自主规定性”与“教育发展的主动适应性”两大教育特性。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虽然农村教育的“生成”来自其“上位”系统的需要,它的继续存在和发展也不能脱离“条块”网络系统和自身生态系统的制约和帮助,但它一经存在就具有了天然的本体性地位,它要重新自我规定其应在的位置,主动承担其应负的职责,并有效地作用于所属系统。它体现为教育克服了依附性而“不等、不靠、不要”,具有了独立意志和自主能力。它自我规定自己姓“农”。为区域农村社会服务,而不再笼统的姓“围”、无奈的姓“城”,游离于农村社会的发展之外。

所谓主动适应性是说具有独立自主能力的教育,不但具有以“教育市场”为中介自动纠偏的反馈机制,而且具有根据变化了的社会需求去有效适应的能动纠偏的“前馈”回路,以保证在社会需求和社会供给之间实现动态平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过程,周期长而滞后特点明显,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相应的社会需求便处于不断变化中,这就使得普通的反馈机制纠偏的作用和时效大受影响。因此我们引入“前馈”(feedforward)的概念,为了保证前馈效果,需要在农村社会发展需要和应然定位之间加上“外前馈”机制。以不断检与矫正功能定位因需要变化而产生的滞后性偏差;在应然定位和应然教育结构之间设置“内前馈”机制,以保证结构主动适应功能定位的变化。进一步,还需将前馈职能“实体化”,以充分发挥农村教育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主体能动性。:

(三)“五维度”个性演化

社会教育“协调互动”历史进程中的教育个性的演化,蕴涵着“本体、主体、中介、意识、实践”五个层面的合和融通,它是双边互动中教育个性的具体张扬。

1、本体层面。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态因子互动契合的程度。这是标志教育生态系统状态和进化水平的层面,也是考察教育生态状况的本真视角。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诸因子互动的契合度,决定教育系统生态的和谐性,而和谐性的教育生态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主体层面。政府、社会、个人强化自身发展并参与、支持教育发展的力度,与教育加强自身改革与发展并主动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力度。这是标志教育生态系统由自在状态转为自为状态的层面。“力度”表明社会主体具有的自主发展的程度。具体而言,指政府、社会、个人加强自身发展并参与支持教育的发展,这说明社会进化到(人们也意识到)开始依靠教育发展自身,社会教育化亦即“学习化社会”将要降临的阶段:而教育加强自身改革与发展并主动服务于社会,则说明教育已发展到超前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教育中心化的时代即将来临。两趋势的融通、两力度的融合将重塑本体层面新型的“教育——社会”结构。

3、中介层面。作为教育与社会协调互动中介的农村教育市场发育的程度。这是标志作为教育生态系统进化限制因子的市场调控机制形成的层面。只有农村教育市场充分而健全的发育,才能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对社会的供给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中介机制,而使之在对立统一中进入协同进化的轨道。

第8篇:农村教育现代化范文

农村青少年学生 厌学 城乡二元结构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国家对教育事业不断加大投入,尤其是农村社会,近年来政府对农村教育问题高度关注,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教育质量逐步提高,但是调查却发现,农村青少年学生学习效果较差,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仍没有实现,很多农村青少年学生存在厌学现象,能坚持读完初中的比例非常低,高中入学率更低。现代化的教育在农村遭遇尴尬,这不仅对农村社会的发展造成影响,从另一个方面也阻碍了农村现代化的转型。

关于农村青少年学生厌学问题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研究,梳理一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关农村青少年学生辍学的研究,辍学与厌学密切相关,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农村社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和生活不需要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而获得理论的指导及专门培训的技能,仅凭上辈人传授下来的经验完全足矣,即便是在乡镇企业发达的农村地区,教育也没发挥相应的功能。同时农村的社会文化氛围决定了教育处于次要地位。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的生活习惯使得农村青少年学生对上学兴趣不大[1]。第二,厌学原因分析,一些学者认为,应试教育给农村青少年学生带来的极大压力,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几乎构成一种威胁。应试教育对农村影响比较突出,农村学校仍以升学为主,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追求升学率的后果之一就是学生压力加重,最后导致厌学。同时农村师资质量不高,教学质量难以保障,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农村学校课程与农村儿童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2]。一些学者认为,厌学与学生所在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家长的学习观念、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有可能使青少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很多农村家长认为上学用处不大,还不如早点出来挣钱[3]。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择了河北省中东部的一个典型农村C村作为研究区域,该村近年来青少年学生厌学现象非常明显,很多初中生甚至小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这也导致该村青少年学生辍学率很高,有的小学生就已表现出对学习的厌烦。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调查对象包括农村青少年学生、农村教师、青年家长共15人。

三、农村青少年学生厌学的现实表征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在行动中的不良表现方式[4]。通过调查发现C村青少年学生厌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学习用处不大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村青少年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尤其在初中阶段,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有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有厌学的现象,不愿意去学校。很多青少年学生在小学阶段还能坚持上学,按要求完成作业,家长对孩子也抱着一种美好的愿望。但是初中以后,农村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都在悄悄发生变化,他们开始关注外面的五彩世界,开始注重自己的穿衣打扮,看到很多青年人在外务工,内心也受到冲击,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闯一闯。这个时期,农村青少年学生开始厌倦学习,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上学用处不大,能读书看报就可以了。

“上到初中就可以了,现在对学习根本没有兴趣,盼着早点出去打工,学校生活太枯燥了,烦的慌。”(C1,农村青少年学生,男孩,正读初一)

“上学没意思,根本学不进去”(C2,辍学男孩)

“感觉还是出去打工好,又能挣钱,又不像上学这么枯燥。”(C3,农村青少年学生,女孩,正读初二)

“感觉上学没意思,压力大,经常考试,也考不好。”(C4,农村青少年学生,女孩,正读六年级)

2.经常逃学,不完成作业,上课不听课,课堂效果差

调查发现,很多农村青少年学生在小学阶段尚且服从学校的纪律,但是初中以后,表现出很强的厌学特点,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在上学期间经常旷课、迟到,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写作业,甚至一些青少年学生迷恋游戏。

“我们班坐在后边的一部分同学上课根本不听老师讲,在下面看小说,有的趴在座位上睡觉,有的经常不去学校,老师留的作业不愿意写,有的迷恋玩游戏,整天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老师拿这样的学生也没办法。”(C5,农村青少年学生,女孩,正在读初一)

“我家孩子就是经常逃学,当时以为他去学校学习了,后来才知道经常逃学,跟同学出去玩了,所以初二就辍学了,他自己对学习没兴趣,也没必要强制他,顺其自然吧。”(C6,农村青少年学生家长)

“我家孩子也是回家就看电视,根本不愿意写作业,上学一点也不积极,我也没空管他。”(C7,农村青少年学生家长)

“现在的农村孩子根本不珍惜学习机会,上课很多同学都不注意听讲,上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作业完成率较低。”(C8,初中教师)

通过以上访谈我们也可以看出农村青少年学生在求学阶段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青少年学生没有正确的求学观念,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状况缺乏有效监督,很多农村青少年学生对学习都是自我管理。家长对其学习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导致逃学、不完成作业等情况很多,最终导致厌学。

四、农村青少年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1.转型期农村社会结构的形塑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结构特征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处于现代化的城市与传统农村并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水平也有了巨大的飞跃,但是在中国社会的结构体系中,明显并存着比较现代化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尽管可以看出C村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仅凭这些并不能说明中国农村已经迈入现代化的门槛,外在物质的东西很容易获得和改变,但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这些改变是很难一蹴而就的,仍然具有传统社会的显著特征。从C村来看,生产方式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在农闲时节一些剩余劳动力到附近县城打零工、干建筑活等维持生计,也有一些年轻人到外地城市务工,但是大多从事的是技术含量非常低的劳动,基本上处于靠体力吃饭的阶段。这与现代化的生产形式、组织方式相差甚远。在C村人的生活中,根本不需要有很高的文化水平,是否接受较高的教育在村里的生活差距并不大。

很多C村人对目前农村的生活现实比较满意,在他们看来,很多青少年学生在初中阶段厌学、辍学,然后出外打工挣钱是一种非常正常的行为,孩子长大了有了劳动能力,就应该外出挣钱,根本没必要读那么多书,相反上学越多家里投入越多。

从目前来看,之所以农村青少年学生出现普遍的厌学行为,与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农村正处于转型期,虽然在生活水平等方面有了很多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农村的生产形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仍处于传统社会的阶段,农村人在本地的生存形式主要依靠体力,生活轨迹主要沿袭传统的习惯,与现代化的城市生活相差甚远,在这种社会结构背景下,根本不需要接受太高的教育。小学、初中毕业足够可以应对,大部分厌学的青少年学生辍学打工以后的生活是适应农村生活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厌学必然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2.农村教育功能的制约

农村教育的本应目的是培养农村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但是从多年的教育实践来看,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功能趋于一致,选拔精英人才。从个人角度看,教育的功能是实现个人的阶层流动。由于多年的城乡差距,对于农村人来讲,求学的目的就是要走出农村。“离农”成为大多数农村孩子选择上学的唯一动力,也是他们看得到实惠的唯一出路。农村孩子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城市阶层所需要的优势文化资本,最终改变农民身份[5]。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与社会背景下,多年来大批农村精英人才通过到高等学校求学,离开了落后的农村,到城市就业然后在城市生存下来,转变为城市人口。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不争的事实。很多农村人通过报纸、电视以及周围人的案例也深刻了解到这一现实。甚至许多农村籍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很难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大学毕业后再回到农村待业。在农村家庭投入大量财力供子女读书以后,最后发现一无所获。农村人想通过教育改变向城市流动的梦想随着高校扩招破灭了。

从教育的实践来看,中国为实现现代化的梦想,城市知识一直主导着这个中国教育的话语权,这也包括农村教育。很多教育知识是脱离农村现实的,很多农村学生发现,知识懂得越多,离农村生活现实越远。很多农村青年完全接受了来自城市话语的知识体系之后,这些知识却教他们背叛了他们的故土。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远离自己的故乡。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6]。在这种背景下,上学怎样、是否勤奋、读多少书看来用处并不大,甚至很多农村人看来,读书只能加快家庭的贫穷,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教育不能保障自己的孩子跻身上流社会,另一方面无法提供孩子留在农村继续生活所需的技能和本领,无法帮助他们清晰地认识农村社会及农村社会的生活规则,无法为他们继续在农村生活提供各种便利,这种种判断使农村家长坚决地认定,读书是无用的[7]。在整个这样的社会氛围里,家庭对于农村青少年学生的上学是没有积极引导,对于厌学的青少年学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直到学生自愿辍学为止。甚至一些学习不错的孩子,家长也并不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在做一些负面的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未来、对人生并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对学习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厌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五、结论与思考

我国的农村教育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一种教育体制,近年来虽然政府一再加大对农村教育扶持的力度,无论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努力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是调查发现,农村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农村青少年学生厌学现象非常普遍,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并不重视。“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得到普遍认可。通过对C村的调查,我们发现这与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是密切相关的,我国农村正处于转型期,虽然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有了更大改善,但是无论在生产形式、组织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仍然处于传统社会的阶段,无需太多现代化的知识。而我国的农村教育体系是以城市知识、现代化教育为主流话语的教育体系,在这种教育体系中,很多知识不是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而是让青少年学生背离农村生活,走向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在农村生活根本不需要接受太多的教育,接受的教育越多,对故乡生活越疏离。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农村传统的通过求学改变自身命运,实现阶层流动的梦想也破灭了。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在农村遭遇尴尬,无法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同,厌学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农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的发展。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路径中,我们如何设计农村教育的体系,使得农村教育既适合农村的发展,又能得到农民的认同,促进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发展,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与面对的问题。

――――――――

参考文献

[1]张士菊.农村青少年学生辍学的非经济因素分析.理论月刊,2003(4).

[2] 王景英.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 项丽萍.农村初中生“厌学性辍学”的社会学分析.中国农业教育,2005(6).

[4] 王玉峰.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及对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

[5] 邬志辉,杨卫安.“离农”抑或“为农“――农村教育价值选择的悖论及消解.教育发展研究,2008(Z1).

第9篇:农村教育现代化范文

【关键词】基础教育;农村;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实行素质教育改革有效地改善了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解决了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为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水平奠定了基础。但是将农村语文教育水平与城市相比较后发现,二者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的出现就是因为农村教育不完善导致的,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不能满足当今语文教育的需求。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基础设施

如今,国家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使许多农村中学的设施趋于完善,并且多数学校的基础设施都能够满足师生的日常需求。由城市或相关机构所支援建成的学校基础设施比较齐全,且在设备等方面较为完善。可是与城市的教育设施进行比较后发现,农村的教育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全面。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 在部分学校中,虽然现代化教学设施较为齐全,但是用到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主要是由于学校教师无法适应这种应用现代化设施进行教学的方式导致的。并且在一些较为偏僻的地区,即使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条件却不允许使用,因为应用设备进行教学极大地增加了学校的财政负担。2. 大部分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不够全面,主要体现在一些学校根本没有现代多媒体教室,或者根本没有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条件。

(二)教师情况

1. 学历不高、职称低。在农村的学校中,有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不具备高学历,有很多的教师学历为中专,并且多数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职称很低,很少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虽然学历与职称的高低并不能够决定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如果学校没有设立定期的教师教育制度,就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严重落后、教学方式陈旧,也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 教师的教学水平低。在农村,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师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培训,所以他们自身所储备的专业知识不够全面,许多的基础知识没有牢牢掌握,有的还存在着很多的错误。另外,有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农村方言比较严重,因此在字音与普通话方面都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3. 农村教师流失严重。因为城市教育在许多方面都优于农村教育,所以许多农村初中语文职称较高的教师都逐渐到城市或者经济发达的地区任教。这给农村的语文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像在四川省的德阳市,某校只在一年之中就被经济发达的地区挖走了将近70名骨干教师。并且在这种情形下,诸多师范学校的毕业生都不想到农村任教,这样在农村初中,主要的师资力量就以中老年为主,很少有新生的力量来校任教。

(三)教学情况

1. 缺少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农村,多数初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依然很传统,仍提倡应试教育,只看重学生考试成绩。许多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无法与时代同进步、共发展。对当代一些合理的教育理念仍然采取否定的态度,更不会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同学们贯彻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

2. 教学手段较为传统。多数教师由于教育理念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因此其教学手段仍比较传统。多数教师仍以“填鸭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分析语文文章时仍只看重作者的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有要求背诵的文章,教师在讲解之后就要求同学立刻背诵,这种教学方式显得枯燥乏味,无法带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也不会有太多的沟通,无法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

(四)学生情况

老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没有丝毫的兴趣,语文能力非常低。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导致的,当然也有一部分责任要归咎于学生本身。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多数家庭生活条件不富裕,因此担负着较重的家庭压力,无法有效安排时间来学习语文,并且家长对孩子的语文教育也漠不关心,这些原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农村初中语文改革方略探究

(一)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农村的经济水平较低,且发展速度缓慢,进而导致初中语文教育水平落后,这是想要加快农村语文教育发展应该首要解决的现状。首先,政府应该重视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加大在语文教育中的投入力度,为农村学校增添相应的教学设施并创造出设备使用的环境。这样就完善了语文教学设施,进一步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另外,政府应该对农村的中学进行资金援助,定期地对语文教师做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培训,提倡教师应用现代化设备进行语文教学。同时政府还应该扩建校区图书馆和阅览室,完善语文教学设施系统,确保课外教学的质量。这样的做法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其他学科的建设,完善农村教育体系。

(二)增强师资队伍力量

1.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各省、市的师范院校应该定期对学历与职称低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教学水平低且无法提高的教师考虑进行岗位替换,鼓励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中学任教,这样就可有效地促进农村教育向前发展。

2.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农村的教师之所以不断到经济发达的地区任教,是因为农村的教育方式较为传统且福利待遇较低。针对这种现象,政府应该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缩小城乡之间的福利差距,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总结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仍很漫长,不是在朝夕之间就能够完成的。我们必须探求初中语文教学规律,突破传统,进行改革创新。有效地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跟上社会基础教育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马瑞根.浅析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对策[J].大众科技,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