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

浮士德读后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浮士德读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浮士德读后感范文

孙晓旭

很早以前就买了这本书,当时是奔着丹·布朗的名头去的。可一直都只是看了开头,作者另外几本作品也从未打开过包装,没能好好感受作者那强大的功力。而最近,我终于也有所突破,看了一大半,感受到了那么一些东西。

这是一部侦探悬疑类小说,是继《达·芬奇密码》后,丹·布朗又推出的一部力作。整个故事发生在短短12小时内。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了一种急迫感,仿佛有什么在等着我,需要我马上动身去做。而故事发展的逻辑性非常强,我猜丹·布朗曾经一定是个优秀的理科生哈!

作者对人物的刻画独具魅力,我曾试着模仿过,却被无情的现实狠狠地打击了,唉!

反派角色——迈拉克,是贯穿整个故事的重要人物,是个高智商的终极人物。他精通变装术,我看到他通过变装,蒙混过许多人。而整个事件都是他策划的,从大厅中的那一只手,到将主角兰登推进这多重谜团。这个人就像莫瑞亚提教授,有一种天才的疯癫,让我想到“天才和疯子之间只是一步之遥”。

而兰登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一只小白兔,被迈拉克这只狡猾的狐狸玩弄于股掌之间。而这样的安排,恰恰一直吸引着读者,让人想知道兰登和迈拉克之间究竟会发生什么?这或许是一种吸引读者的方式,非常值得学习。

不得不说,丹·布朗是一个神人,就像所有出名的侦探小说作家。他用笔把一个藏于地下深处的一个秘密(或者说是宝藏),一层一层挖掘开,让读者难以释手这本书。

人物场景切换是一大亮点,我在读完前一章时,非常想知道后面发生什么,却又不能跳过切换场景后的这一章,因为两线故事都非常精彩,让我不能割舍任何一条线路。

第2篇:浮士德读后感范文

今天,我读了普希金的名作《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使我感触颇深。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描述了一个贪得无厌的老太婆让小金鱼不断的满足自己的心愿,结果适得其反,不但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反而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这让我想起爷爷对我说的故事《生金蛋蛋鸡》,同样是一个老太婆,她养了一只鸡,这只鸡每天都生一个鸡蛋,开始,老太婆很高兴,可后来,她嫌一个金蛋太少了,愚蠢的认为,鸡肚子里一定有很多金蛋,于是她把鸡给杀了。可是剖开鸡肚子一看,里面不但没有一个金蛋,连一个普通的鸡蛋也没有。就这样,老太婆不但没有得到她想拥有的东西,连已经拥有的东西也失去了。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一些贪得无厌而事与愿违的事情。比如,一些彩民买彩票,不是为了国家的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做贡献,而是想中五百万大奖。孤注一掷,结果不但没有中五百万大奖,而且一贫如洗,还有的卖掉了房子,甚至家破人亡。这样的结果怎能不让我们深思呢?

通过上面的事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可贪得无厌,只有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知足常乐,才能过上好的生活。

第3篇:浮士德读后感范文

林阳

有点小庆幸,更是窃喜,平安也还算是身心健康的长这么大,童年没有出现过让我留有阴影的挫折,少年没有留下让我抱憾终身的伤害,家人爱护,朋友关心,生活大都顺遂,现下想来,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父母寄予厚望,却从不曾矫枉过正,我从不完美,父母的爱却也从未远离。我在每个年纪,都会犯那个年纪会有的错误,一路上的顺利成长,我欠了父母好多好多句谢谢。

生命,仿佛是神的匠心独运,充满奇迹与惊喜,我在拥有的同时,也为生命的本身惊奇不已。

生命的传承,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而教育,则是每个人都无法推卸的责任。教育得当,孩子受益一生,更是父母生命的完满,但若是教育失当,无论孩子还是父母,都将一生深受其苦。

从“我是从哪里来的”开始,我们与父母的缘分就注定交织一生。

教育,教之成长,育之成熟。每个父母都想孩子成龙成凤,万人之上,于是历尽心血,唯恐不能给孩子最好的。用一个生命去浇灌另一个生命,这大概是教育中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了。

可教育不是一句话,更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他会贯穿父母与子女几十年甚至一生的生活,若不能方法得当,就算父母爱子心切,有时也很可能会以爱之名,做出阻碍孩子一生的事情。

爱,是世间最美好最伟大的存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更是如此,但爱子,教育确是一个最需要方法,最需要智慧的事情,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为人子女,将来也可能为人父母,佑孩子成长,真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中国有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我曾经千百次的想要反驳却无从入手,现在终于知道了什么叫无视人性,什么叫将孩子视为名利的工具。

仿佛孩子的一切劣习都是可以用暴力来治愈,一切美好品质,都是可以用暴力来养成的。(范_文_先_生_网)暴力,是落后年代才会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吧,怎么自诩文明的我们还要这么简单直白的使用这个呢,何况是用在孩子这么脆弱纯洁的生命上,如何忍心。

规矩与自由,总是选择前者,人们总是想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省时省力的解决教育问题,一方面表示自己的尽力,一方面一旦教育失败,也可以推到孩子身上。

孩子多无辜,他们脆弱而单纯,无力而无助,父母怎样,就接受怎样,不会反抗更无力反抗。就算每个孩子生来不同,但后天,父母对其的影响绝对不可忽视。

我非常想对每一个父母,也对将来会为父母的我们说,孩子需要的是成长,而非惩罚,父母能做的就是了解他们的天性,尊重他们天性,在他们的每个成长阶段,顺着他们的天性帮助他们的成长,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孩子当做玩具肆意摆弄。

孩子是生命,是有独立人格感受的个体,绝对不可按照家长的意愿一丝不差的按照父母设定的剧本成长,因为生命是自由的,不应该被任何人压迫。

第4篇:浮士德读后感范文

本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芭学园教育理念的说明;第二章是芭学园对于教育者的要求;第三章是对教育环境的说明;第四章是介绍芭学园的课程内容。他们的教学原理是运用了皮亚杰的发生学原理:S-AT-R。S:意味着教育者设计的环境、人文、课程等作为刺激提供给孩子;A: 代表着每个孩子;T:代表着每个孩子带来的家庭影响个人气质;R:代表着孩子在接受到刺激后所产生的结果。那么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教师要帮助幼儿达到他们的教育目标,我们就着力的去改变S即为幼儿设计环境,设计利于他们生活和学习的环境。那怎么才能够设计好这些环境呢,怎么设计环境呢,我们一起走进芭学园吧。

要为幼儿设计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的教育理念以及目标。芭学园的教育目的是帮助孩子建构完整的人格,孩子所具有的人格元素越是完整,生存起来就越是容易,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协助人类更好的生存。随之而来的的就是他们具体的教育目标了,第一:帮助孩子构建起道德自律的人格特质;(我在这里解释一下道德的发展阶段: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我们的道德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又称为自我中心阶段,(2-5岁)孩子认为东西在自己这里就是自己的,所以抢玩具就是很正常的事情2、他律道德阶段(5-7.8岁)又称为权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就表现出对权威的认同,比如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就会说我们老师说的,怎么怎么样,一般是把老师所说的认为是规则。3、(8-10)初步的自律阶段,又叫做可逆性阶段(8-10岁),这个时期的的孩子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了,逐渐从他律转向了自律。4、(10-12岁)自律的道德阶段又称为公正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从这里我们看出他们的目标是拔高了的,但是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设计处适合自己的教育目标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帮助孩子构建起智力自主的思维模式;

这个目标下面,讲述了老师带着孩子们欣赏梵高的《夜晚的星空》,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孩子们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天空是蓝色的。诚然老师认为这个回答太过于机械化,于是开始引导幼儿观察外面阴沉沉的天空,这个时候孩子回答天空是白色的。老师接着引导孩子,让他们去找找为什么天空是白色的,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是日本核电站爆炸引起的,有的认为是云遮住了蓝天。老师这个时候又适时的拿出了自己画的天空,平淡无奇。又边讲述一个梵高的人爬上了一个山坡,画了一幅《夜晚的星空》,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时候小朋友们就开始了对比,选择自己喜欢的画作,并且讲出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们既欣赏到了美丽的画作,又开始了自己的自主的思维模式。

第三:帮助孩子建构起有利于生存的基本能力;

他们的建立有利于生存的基本能力,实在野外生存的课程当中,我们虽然不用在野外去生活但是也要建立起幼儿的自我服务的意识,我们要放手去让幼儿成长,我们可能太低估幼儿的能力了,去年我们去西来幼儿园参观的时候,看到小朋友们在户外游戏的情景是孩子们自己生火做饭,用真实的刀去切蔬菜,做烧烤,更是用石磨磨出绿色的蔬菜汁给我们品尝。通过真实的游戏幼儿才能真正的感受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而不是活在我们给他们创造的象牙塔中。

最近我们幼儿园也创设了真实情景的游戏,幼儿园中庭花园中有个水池,围绕着水池我们准备了打水仗、浇花、坝坝宴、以及采果子等活动。开设了这个游戏以后,幼儿们在这个区域中欢快的摘果子,跳起来摘桃子,一次没有摘到,又使劲跳,实在够不到的就用木棍来帮忙,大一点的孩子直接爬上树去摘果子,下面的小朋友都很开心的将自己的劳动捡到篮子里面去再运送到坝坝宴的现场去供客人们品尝。艳阳下幼儿园们也玩儿得不亦乐乎。其他区域的孩子更是玩儿的开心,穿着雨衣,用水枪吸着水,再尽情的洒在小朋友的身上,每一个都喜笑颜开。在这个过程中很真实的诠释了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第四:支持孩子一生幸福的十五个具体的教育目标。

他们对教育者的前提要求是爱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我记得当时我看你小人国的时候有几个片段让我特别有感触,一个两岁多一点的小男孩最近非常喜欢重复性的动作,来到幼儿园以后他会把小朋友的鞋子藏起来,藏的地方你们猜猜是哪儿?户外垃圾桶。老师们开始不知道,到处找,后来有次老师在垃圾桶里面发现了一个皮球,于是便开始观察是谁把这些东西放进去的,老师探明原因以后并没有去训斥孩子,而是有东西找到不到了就先去垃圾桶看看,一般都有收获,不仅是鞋子可能还有意外收获。

在室内的这个孩子也很喜欢重复的往地上扔弹珠,大李老师就是本书的作者,她看到了就和孩子一起将弹珠抛在地上,陪着孩子,在扔得差不多的时候她就带着孩子把弹珠收拾起来放回原处,这里他们将爱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反观我们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没有很尊重孩子。

同时他们还需要教师具有帮助孩子的能力,做孩子里引领者,那么就要自己做到自我提升,拥有好的精神状态和开放的态度以及具有创新的精神,这里就离不开我们的学习,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紧随着时代的潮流,才不会被浪打在沙滩上。

再来就是教育的环境,芭学园把成人的基本生活的内涵微缩、打包,设置成幼儿园中孩子的工作材料,这些材料按照功能分为工作区。这样孩子拿着任何一个工作区的材料,他的能力都会朝着有利于生存的方向发展,为孩子构建起丰富的心智结构。他们总共有14个区域,手工区、文化区,娃娃区,综合搭建区、户外大型木工区、室内木工区、土木建筑区、养殖区、沙坑区、种植区、大肢体活动区、四季桌。这些区域是真正利用起来的,在《小人国》的记录片里,小朋友们都是在各个区域玩耍,要上课的时候老师会提醒他们,他们可以自己选择继续留在区域还是去上课,上课的形式围坐在老师的周围。大部分的时间是教师在区域观察孩子。

他们的课程内容既有我们常规的内容形式还有一些他别的课程比如野外生存、戏剧、演讲之类。

第5篇:浮士德读后感范文

   《歌德谈话录》是一本让人受益无穷的好书。在书中,可以了解精彩的论述和对白,还可以听到歌德对许多著名诗人,作家的评价,以及他对许多科目的独特见解。正是爱克曼给世人记录下了这位伟大人物的一言一行。

   爱克曼忠实的记录了歌德晚年的一些有关哲学,美学,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的重要谈话。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学理之光的话语,虽说并非句句都是真理,但能给我们以精神的启迪,解放,洗礼和提升。

   歌德的人道眼光是与他的艺术眼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他强调文艺的崇高目的时,是想让人们充分注意到文学艺术对丰富,净化,提升人的精神,智慧的重要意义。

   歌德不仅用世界眼光把握文化的开放,而且用世界眼光预示世界地理文明的发展。就在1827年,他发下了三大誓愿:一,开凿巴拿多运河,打通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近航道;二,把欧洲的多瑙河与菜茵河连接起来;三,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从西欧到印度河的航程。他说:“我想经历这三大事件,所以为了它们值得再活几个五十年。

   他关心青年一代,对他们的创造给予忠告。他不支持暴力革命,认为是“为了得到一些好的东西,而以毁灭同等数量的好东西为代价”。在这本书里,充分体现歌德的伟大思想和人性光辉。从而告诉我们一种精神。

   通过阅读这本书,给我带来一场心灵的盛宴,灵魂的洗礼。在了解歌德的生活,思想的同时,有所感悟。我想,认真读过《歌德谈话录》的朋友,都会感到有一束精神的光照进里脑海里。

   高中生关于《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歌德谈话录》一书,感触颇深。之前曾听说这本书被挑剔的尼采誉为用德文写出的最重要的散文。它记录下了歌德晚年最成熟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涉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字里行间透露出歌德对于实践、艺术以及世界的眼光,构成了歌德的智者之言,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提高。

   读了这本谈话录,会有一种从内心生出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对于谈话录的形式并不了解,读了《歌德谈话录后》,发现谈话录的方式是比较好的,能够进入生活,深入浅出地表达事物,能够吸引读者。对于歌德的了解,我同样只是模糊不清的,有将近二百年的时间距离,但是他的话语中闪耀着的智慧和学理之光,总给人以跨越时空,穿透历史的感觉。“对于任何理论来说,实践是试金石。”歌德借浮士德之口说出了“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的警句,他厌倦脱离实际的一切学问,告诫世人“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真理并不是‘上帝’恩赐给你的,而是靠你自己去独立地发现的。”;他同时指出:“所有时代的科学家都有一种心向,即认识生气勃勃的形成物,在联系中把握它们外在的、可见的和可以触摸的部分,把它们作为内在的东西的预兆加以接受,这样就能通过观察在一定的程度上掌握整体。”这些一系列的话语尽管我仍然无法透彻了解领悟,但言语中吐露的是一个伟大的人对于世界的评价。 歌德的实践和他艺术的眼光也是密不可分的。

   他强调艺术应以自然和现实生活为基矗“诗人要做的事,是根据由现实生活提供的动机,把有待表现的要点组织成为一个优美的、生气勃勃的整体。”,还特别强调“精灵只显现于完全积极的活动力中。”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天才只有在积极的创作活动中才能发挥作用,否则无异于平凡人。对于文化传承,前赴后继歌德同样予以重视。“莎士比亚给我们的是用银盘装的金苹果。我们通过学习他的作品得到了他的银盘,但我们装入银盘的只是土豆,这太糟糕了!”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得歌德领略了太多的人生与艺术生命的问题,同时也让我们这些读者去慢慢品位。“作家本人的人格较之他的艺术才能对读者要起更大的影响。”;“一些个别的研究者和作者人格上的欠缺,是我们当今文学界一切弊病的根源。”从中还了解到歌德对于人格的要求也十分重视。

   另外,用真正伟大和纯洁的东西影响教育到读者。“凡是病态的、萎靡的、哭哭啼啼的、多愁善感的,以及恐怖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伤风败俗的东西,都一概排除。”歌德这些平凡而有深意的话,许多至今还困扰着我们的问题,似乎早就被他一一回答了。 在这本书中,歌德对于世界的眼光也是耀眼夺目。“世界文学”的概念被多次提及,在他的心目中,他不仅主张欧洲两种对立的流派,即古典派和浪漫派之间的结合,而且十分关心东西方文学的结合。当时许多西方人把中国人看成“另类”之人,而歌德在谈到中国的一部长篇小说时却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到他们和我们是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看来,善、高尚和美是超出地域和国度的。“我愈来愈相信,诗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歌德的这番话为后人也留下了深刻的意义。他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人类文化开放交流。歌德对世界的别样眼光,给老一代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以极大的精神力量,由给后代的文人义士们留下巨大的财富。无论是青少年,中年人,亦或是成年人,在阅读了这本书后,都将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歌德的敬意。

   高中生关于《歌德谈话录》读后感

   《歌德谈话录》这本书的主人公是歌德,他是18世纪到19世纪德国和欧洲最伟大的文学家、诗人和思想家。他也创作了许多戏剧、诗歌、小说,同时,他也在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和造型设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歌德在当时的世界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本书中主要写了歌德对莎士比亚、拜伦、雨果、司汤达等诗人的细致评价,以及他对文艺、美学、自然科学思想等方面的见解。我们应该感谢这本书的作者艾克曼,是他用自己的辛苦劳动描写出这些精彩的论述和对白以及这位伟人的一言一行。

   这本书中充满了一位智者对另一位智者的评价,这些评价有的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有的给人很大的启发,有的让人茅塞顿开。歌德那些闪耀着智慧的话语,就像是圣水一样洗礼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精神得到解放提升。

第6篇:浮士德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经典诵读 语文能力 阅读系数 人文素养

毋庸讳言,近年来由于社会上急功近利不良风气的不断蔓延,各种类型的教育均无可避免受到了影响,使得职业中学生源素质也急剧下降。而职业中学的教育阶段的教育活动也呈现出一种类似于工厂流水作业的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却剥离了教育活动的个性色彩,抽去了至关重要的人文关怀,导致职业中学学生的综合素质每况愈下,以致达到令人感慨唏嘘的境地。

面对这一情形,质疑者有之,抱怨者有之,放弃者有之,我们在各种场合几乎都能听到职业中学教师的牢骚——尤其是语文教师,更是觉得职业中学的教学收效甚微,课堂教学徒费精力,教学目标中经典诵读任务的完成落实无从谈起,至于提升职业中学的学生人文素养,那更是西西佛斯的苦役,既没意义,也不可能。

一切是否真的如此无能为力呢?

通过我的观察与分析,结合我近年的职业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我逐渐意识到,这些教师的牢骚抱怨看似有理,其实却经不起实践的追问与检验,而且也与教师的职业道德相去甚远:职业中学的生源素质差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学生人生发展长河上的“纤夫”, 在奋力前行的过程中,面对这样一群不无特殊性的个体,几乎没有丝毫的选择性,说得矫情一点,可谓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如果我们一味地在生源差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必然显得肤浅而无聊——正因为生源素质较差,或许才为我们施展才能、有所作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此,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将他们的航船拉到河流的尽头,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服务,而绝非暗中修改服务的标准,降低服务的质量。

在深入调查中我还发现,正是由于以往的初中阶段疏远了经典诵读,许多学生连 “四书五经”的概念都不明晰,更有甚者竟然不知道《红楼梦》、《西游记》的作者,长此以往,才导致他们的人文综合素质及其低下。假如在职业中学阶段我们面对这一现状,不是加强而是降低对他们的经典诵读要求,其结果只能是促使他们的人文素养堕入更加令人堪忧的深渊,急功近利得不可收拾,最终贻害社会。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道”。基于这一认识,我决心迎难而上,倾尽全力,变不可能为可能,从经典诵读入手,科学合理地确定阅读系数,力求淡化经典诵读的功利性,创新经典诵读的形式,拓展经典诵读的内容,把经典诵读作为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法门”,着力通过经典诵读为学生展开另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作为一个多年从事职业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我明白要想真正改变职业中学学生的现状、培养出良好的语文人文素养,自己不仅必须具备清明的智慧,有时甚至还需身先士卒,在经典诵读方面远远地走在他们的前面,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唤起他们内心里对经典诵读的渴求,帮助他们用心体会经典诵读的真味,引领他们走进经典诵读的天地。

在经典诵读的实践中我发现,不同的学生即便是对同一经典作品,其看法与兴趣也往往大相径庭。佛经上说“青青翠竹,无非般若”,在我看来无论诵读哪一部经典,其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他们感受经典的力量,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而在登临经典的高峰之前,选取一条适合他们的道路就显得至关重要。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我针对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兴趣爱好把他们划分成若干个阅读小组,为他们量身打造经典诵读的“食谱”:基础比较扎实、具有一定鉴赏能力的,我就要求他们去阅读《狂人日记》、《死魂灵》和《浮士德》;具备一定文言文基础的,我就建议他们去阅读《道德经》、《论语》和《史记》;愿意在思辨领域有所建树的,我便引导他们去关注弗洛伊德、程朱理学。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每个阶段定然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和障碍。对于不同情况,我采取不同策略:如果是常识性的问题,我一般不会直接解答,我会建议学生尽力去掌握“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方法原则,不断提升自己的感悟、判断能力,通过新的阅读活动来解决此前阅读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某一问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或者某一问题具有普遍意义,我必然适时召集不同的阅读小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深入探讨,即使答案不同,我也尽可能给予最大程度的肯定,让他们获得思辨之后被肯定的乐趣,从而对经典诵读激发出更强烈的兴趣。每次阅读活动开始前,我都要求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作经典诵读的卡片。比如语文教学进行到戏剧单元时,学生的戏剧经典诵读也同步抵达,在学生的卡片上清晰地记录着自己阅读《窦娥冤》、《哈姆雷特》、《茶馆》等作品时的心得启发,即使只有只言片语也充满了个性色彩,让人怦然心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前进的步伐,从中我们可以地看到学生当时心灵的律动。当阅读活动达到一定深度与广度后,我总会让每个小组总结经典阅读的心得,及时布置写作任务,写读后感,仿写,交流自己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出现的灵魂闪光瞬间独特体验,让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都得到显著的提升,使他们原本浮躁的灵魂在瞬间变得肃穆,似乎真的触及涤除玄览的妙境,悠悠地在天地间飞升。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