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主学习意义范文

自主学习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主学习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主学习意义

第1篇:自主学习意义范文

自主学习一词原为哲学范畴,经Holec引入外语教学。他认为自主学习是“能负责自己学习的能力”,从学习者角度看,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意味着学习者能自主获得确定的学习目标,决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的过程,如节奏、时间、地点和进度,以及有效评估学习效果。自主学习对外语学习者而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学习效果的好坏。自主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确立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结果。它的效果的好坏也需要从这几点判定。美国研究自主学习的权威心理学家齐莫曼提出只要是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那么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元认知指学生能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进行自我反思,包括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动机是指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变成主动的求知者,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视自己为有效的自律者;行为是指学生能够自主地创设有利于学习的最佳环境。北京工商大学近几年来实施的延续性课目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进行指导的新型教学形式,是自主学习的实践课。在课堂中,老师按照教学大纲分配给学生习题或提供共享资源,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控制自身学习进度。这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和能力。本课题就是基于这个背景下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论述自主学习对延续性课堂的影响和意义

2问卷调查

根据齐莫曼该理论框架我们设计出了调查问卷,采用问卷和访谈的调研方法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际情况,以得出学生在该六项中哪些方面是自主的,哪些方面是不自主的,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干预。问卷为随机抽样调查,从北京工商大学全校大一至大二中平均各抽取75份,总共调查数目为300份,实际回收184份,回收率61.3%。访谈对象为从大一至大四随机抽取的学生,共8名,进一步了解自主学习的现状及其对延续性教学的看法。问卷首先就大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英语的概念进行调查,发现虽大部分人听说过该概念却很少有人勤于实施它,被动学英语者占到75%。但是北京工商大学的这种情况只是社会中的一个缩影,有关文献调查后得出自主学习英语的动机、学习策略均与自主学习能力呈高度正相关。我们调查结果已呈现出不同类别的动机与自主学习效果的关系。

3分析与结论

3.1学习动机篇

在问卷列举的学习动机中,我们将出国、考研、专业所需归为个人发展型动机;兴趣爱好、不满足于课堂而去积极探索归类为兴趣爱好型的学习动机。从结果中不难得出,几乎基于个人发展与兴趣爱好型的动机的自主学习有效的比例比被动接受教育的学习动机的(四六级、从业所需)有效比例大,不难得出学习动机对自主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3.2学习策略篇

(1)学习方法,我们不难看出被认为极其有效的比重较高的有背单词、延续性教学、软件学习、看英美剧、借助媒体如新闻杂志、参加比赛、到国外旅游等,不难粗略地归纳出这些方法都必不可少的,需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不难得出,英语学习方法自主性的强弱与其效果有着正相关的关系。看英美剧、借助媒体如新闻杂志、参加比赛、到国外旅游等,这些方法都必不可少,需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才行。不难得出,英语学习方法自主性的强弱与其效果有着正相关的关系。(2)学习行为问卷中调查被访同学就学习的地点和愿意同谁一起学习的问题,我们了解到,学生选择图书馆、宿舍、教室这种安静的环境居多,在环境选择上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提升效率的意识。而在回答愿意同谁学习时,选择独自一人的最多,和关系好的其次。鉴于个体不同的性格以及认为有效的个性化学习方法我们不好从中下定论。

3.3学习计划与监控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什么事有了计划就容易取得好的结果,反之则不然。有无学习计划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深刻的影响。由问卷反馈数据得知,很大一部分同学自主学习没有养成定计划的好习惯,经常定计划的只占据8.15%。由此看出,同学们在自主定计划环节是薄弱的。据调查数据,学生从不监控和偶尔监控的占据了62%,大部分学生对自主学习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概念认识不清,不懂得及时地评价每一阶段的学习效果,为自己未来提升自主学习效率做打算的意识薄弱。

4调查报告对延续性课堂的影响和意义

4.1延续性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调查和访谈显示,很多同学对英语的延续性教学并不是非常认可,他们认为延续性教学对于弥补传统教育所欠缺的互动性上仍不强,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仍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1)教师的指导性和监控学习过程把控力度不够课堂上主要是靠学生自己处理时间、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虽然遵从让大家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但形式上同传统教学的教师推动式教学无本质上的区别,同学间或同学与教师间的交流是欠缺的。教师只是规定了学习计划,但并无具体的计划内容,也谈不上计划的制定合理与否。计划的实施监控过于空泛不具有可操作性,因而学习效果的评估只能是纸上谈兵了。(2)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口味在自主学习选择方法和技巧上延续性课堂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内容不局限于应试,不妨再增设与专业密切相关且与未来可能从事岗位有关的专业内容,及西方文化方面的科普知识,使不同未来规划的学生都能提前迈入自己的领域。访谈中发现学生愿意从流行美剧和经典好电影中边“玩”边学,在形式上今后不妨尝试让学生演绎其中的角色,自由摘取经典片段组成小组当堂讨论,课下拍摄再上交成作业。(3)评估学习结果形式单薄教师培养评估意识力度不够。延续性教学没有明确要求学生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而只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应付作业甚至相互抄袭。

4.2对延续性课堂的改进

自主学习是否高效由“确立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方法和技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结果”来评定。鉴于上述分析结论中,确立学习目标(即自主计划)、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与评估学习结果(即自主监控)环节是同学们最为薄弱也是教师可以在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延续性课堂中为学生矫正的,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下建议:在延续性课堂前强制性部署学生制定计划,培养制定计划的意识,并自制进度表,分析学习过程的完成情况。同时,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和同学们共同商量学习内容,既能考虑到学生个体水平又能照顾到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在内容上做到可掌控的程度。教师经常关心同学的学习进度并提出指导意见。学生的自主监督和评估也是老师应该不断强调和重视的。部分英语学习软件有监控学习进度的辅助功能,它能通过测试评估与分析每日学习记录反馈使用者进度信息,有效提醒和监督我们的学习进程。软件虽方便但也有依赖性,真正独立自主并高效的方法还是自我总结。老师不妨在延续性教学的时候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定期上交一份自主学结的小报告,老师为学生提供成绩上的数据,让自主监督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通过教学干预得到强化。

5结论

第2篇:自主学习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84

与传统的高中教育不同,素质教育在提倡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科学引导,因此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一方面要牢固掌握课本知识,另一方面还需要改变过去单一的记诵学习方式,在积极思考与串联学习中不断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客观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视角综合评价国内外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事迹。因此,高中历史教师一方面要改变旧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能力,以专业的视角和学习经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范围,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自主学习,是偏重学习者对学习状态、学习方法的自我监督与自我调整,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中生对历史学科的自主学习往往有着重要的调整和提高作用。笔者认为,高中历史课堂自主学习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对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是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深度延伸,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找到自己学习的步骤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历史成绩。因此,高中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一方面需要进行自我审查,另一方面还需要进行自我预知,在自我学习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自我的学习效率。

首先,高中历史教师在教授每一章节的历史知识之前,往往会鼓励学生提前进行章节或者重点内容的预习或资料的搜集。学生们在此过程中,主要呈现的就是自主学习的模式,他们通过各类学习途径或工具搜索多样的历史资料,进行课前预习与资料的选择和整理。这一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搜集选择历史材料的能力,提高辨认的技巧;另一方面高中生们还可以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思考与探寻,发现问题,进而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或讨论,集思广益,继而得到最佳和最广泛的历史见解,进而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

其次,高中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还能够加深对历史知识纵向和横向的认识,继而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快速有效的理解和回顾,从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历史教师在教授近代史的的知识点时,学生们往往需要从丰富的知识储备中寻找到各类或运动,提高对历史知识点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认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中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是推动历史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值得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促进。

二、调动课堂教学氛围

前文主要探讨的是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对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意义,除此之外,高中生的自主性学习还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自我学习的动力和乐趣,进而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既是对前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延伸,也是保证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优质化。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课本历史事件等细节上。

首先,高中生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有针对的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极大丰富和拓展课堂上所要教授的历史内容。学生们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活动的学习互动方式,能够充分调节课堂教学活动的氛围和气氛。另外学生还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历史记载和资料,得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客观的认知,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往往会在教授新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鼓励和督促学生们深入课堂讨论和课堂活动,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同时也在班级上营造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其次,高中生的自主性学习,一方面除了自身对自我学习的要求和监督的提高,还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自主性学习得到的相互借鉴与共同提高。在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基础之上,高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已经基本上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另一方面为了最大效率地提高学生们的自主性学习,历史教师往往还会通过布置小组任务的形式,锻炼和提高高中学生的相互协调能力,提高学生的集体团队意识。所以,这样的小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极大调动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们对历史问题的综合认知。

三、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一方面是教授学生们了解和记忆相关的历史史实,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另一方面还在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历史学科素养,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因此,学生对历史的自主性学习也能体现出学生对自己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意义。

首先,根据历史知识学习的步骤来看,学生历史学科修养的提高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表现在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预习和准备阶段,该阶段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基础阶段,是检验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的重要表现要素。第二个阶段历史教师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要求,在此阶段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习惯,进而延伸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或步骤中去。

第3篇:自主学习意义范文

关键词:学习者;自主学习意识;建构主义

一、自主学习意识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的建构过程。从这一意义来说学习是学生主动探求并建构自己知识体系及内容的过程。学习过程起始于学习者对信息的主动探求,发展于学习者对信息的主

动迁移转换加工,完成于学习者形成具有个人特征的有意义的知

识。没有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就无法使其主动进入学习过程,所以自主学习意识是启动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具有

主动建构特征的起始点,决定着学习过程的发生、影响着学习过程的走向和结果。

二、自主学习意识的内涵

“意识”属于哲学范畴,约翰・希尔勒解释为:“从无梦的睡眠醒来之后,除非再次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否则在白天持续进行的,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而当代意识研究的心身观认为,意识具有内在性,是人的意愿的效果之一。归纳而言,意识的本质属性至少包含如下要素:(1)意识是人的心灵的某种特征;(2)意识的生成与内心意愿具有关联;(3)意识是人对事物认识的特征之一;

(4)意识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自主学习意识是人类复杂意识结构中的一部分,自主学习意识的属性为:内生于学习者的内心,是内在心灵对于学习的某种主观状态;以学习意愿为驱动力量;反映学习者对于“学习”的认识;是关于学习的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

所以自主学习意识内涵要素应当包含:学习者主体视角下的主观状态;主动意愿;对于学习的认识;以及系列心理过程。总体来说自主学习意识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觉察与认识自己的学习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称。

三、自主学习意识的构成要素

加维斯认为学习是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培养技巧和生活态度的过程,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过程。这个复杂过程有几个主要要素:差距、决定学习、参与形态、设定目的和目标、内容、方法、思考、语言、评估与行动、结果等。自主学习意识反映学习者对于学习的认识,自主学习意识的构成要素应当与学习过程的结构要素相对应。其构成要素应当包括:

1.主体意识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应当具有学习者本位观,即一切学习过程都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在多元化的教育学的参与群体中学习者始终是核心。明确这一点有利于学习者始终以自我需求和自我满足为学习的原动力,而不是为了升学等目标开展学习。

2.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既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

3.目标意识

学习者应当预设自己的学习要获得何种程度的知识发展,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从而明确学习的方向。学习目标也可以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和参照,学习目标与学习动机是学习意识结构中重要的激励要素。

4.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用于解释一个人对能成功地执行任何特定行动任务的期待。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应付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挑战或事物的总体上的自信心。学习者在学习中具有自我效能感,意味着其具有相信自己能够完成预期学习目标的信心,是一种内心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激励的意识。

5.方法意识

学习者应当具有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采用恰当方法的意识,并具有了解并能应用多种学习方法的良好方法素养,同时理解方法与目标需要谨慎选择和匹配,方法的功效可能随着环境的影响而有着不确定的变化,并具有结合学习实际调整方法的意识。

6.信息筛选意识

面对广博的信息海洋,学习者应当具有理智过滤和选择的意识,这种对于信息的筛选应当是自觉的、主动的,是紧密切合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过程。由于学习者经验的限制,对于信息的筛选可以借助他人的帮助。

7.自我评价意识

第4篇:自主学习意义范文

一、课前自主预习,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温故知新

波利亚有一句话可以给我们启迪:“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新知识和旧知识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如果每次教授新知识之前,学生能用充足的时间去预习学习内容,熟悉例题,掌握已知条件,发现症结所在,思索解题思路,那么当老师教授新知识的时候,学生就会掌握到听课的重点,做到胸有成竹,对自己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及时检验、解决,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教学“认识负数的意义”这个内容的时候,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已经理解了负数的意义,知道正负数可以用来描述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出来。所以,当我举例说北方温差非常大,白天温度为20度,夜间温度为零下5度的时候,学生已经能自行回答出20度以上可以用+20来表示,零下5度可以用-5来表示。还有的同学说:“妈妈今天买回了10个苹果,可以用+10来表示。我吃掉了2个,可以用-2来表示。”这样举一反三,学生对负数这个知识要点不仅掌握得又快又牢固,还能很快运用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

二、课中自主探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拓展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所以他主张“人的学习应以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老师需要做的是去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去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带领着学生去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走上讲台后就滔滔不绝,恨不得一口气把所有的知识结论都直接灌输给学生。其实,这样的模式很大程度上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固势化,养成他们依赖老师才能完成学习的不好习惯,思维能力也得不到更好的发展。

学习,离不开课前的预习,也离不开课堂上的探究,一堂新授课,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数学中一组组冰冷的数字,一道道抽丝剥茧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而困难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去感知、理解、概括所学的知识,运用掌握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知识才能真正融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容易。我在教学“等式与方程”内容时候,先出示几道算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哪些算式属于等式,先找出来,然后给等式分类,自己再写出几个等式,看谁写得更快更正确,再任意找出一个等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怎样才能用天平表示物体两边的质量关系?如果有一边的天平不知道物体是多少,该怎么表示?那样的等式又叫做什么?如此一来,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交流操作中,经历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了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最后等式与方程的理念牢牢烙印在了学生的记忆中: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方程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些问题都是老师引导着学生一步步自主探究而出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达到了教材要求及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双重目标。

三、课后自主复习,令学生有丰富的空间巩固运用

第5篇:自主学习意义范文

1.教学思想的转变

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作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学会数学问题,从开口提问较为规范的数学问题有一定分量的数学问题。能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通过比较,让他们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善于学习他人较为先进的方法,做到"择优录用"。

2.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节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否则就无所谓"创新"。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可能有100种做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因势利导,不断改变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向,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自由灵活之中,以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教学简便运算"48×125"一题,我启发学生可以根据数的特点寻找简便算法。当我引导学生发现48是接近整十数50时,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他们很快想到把48转化成(50-2),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接下来,学生变换思考的角度,又去研究另一个因数125的特点,通过探究,他们很快发现125与8相乘得1000的凑整法,想到先把48分解成6×8,然后运用乘法结合律变式为6×(8×125)进行简便运算。有些学生甚至想到了把较大数转化成较小的数进行计算以便口算的方法:先把48×125变式成(6×8)×(25×5)再变式成(6×5)×(25×8)。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基础,我只是作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指导者、鉴赏者,只是提供机会、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求知的全过程,乐于探究,大胆创新,他们在我的引导下不断改变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向,从而使思维不断趋于自由和灵活,思考问题时能迅速从一个系统、一种事物类别跳到另一个系统、另一种事物的类别,从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思维能充分地、自由灵活地散发开去,因而出现了独特见解,具有创造性。

3.注意学生评价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6篇:自主学习意义范文

摘 要:高中数学难度较大,解题时依靠的是分析问题的能力。文章简述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并从在数学情境中参与学习、学会请教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等方面,研究高一学生如何在数学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45-01

对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说,面对数学难度的突然加大,很多学生感到吃力。在一些学生看来,学习数学是很痛苦的事情,但迫于考试压力,还是没有放弃这门课程。由于不感兴趣,导致学习时非常消极和被动,长此以往就会恶性循环,对学习非常不利。因此,应该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慢慢喜欢上数学,能够自主地学习这门课程。本文研究高一学生如何在数学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所谓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目标,主动控制学习内容和过程并在学习中独立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在高中阶段,掌握自主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因为高中老师不像初中老师那样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题目都会详细讲解,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在课下自主思考或者与同学讨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等原因,当前高中教学面临的一个困境是老师难以兼顾每一个学生,很多时候要靠学生自习。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打破这种僵局的必要手段。

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高中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思维性强、知识密度大,老师的讲解只起一种辅助作用,自己能够弄懂每一个知识点、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真正意义上学好数学。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更是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要求。在未来的大学和职场中,很多东西将会初次接触,自主学习能力有着广泛的应用。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跟上科技飞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二、培养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高一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一旦拥有这个能力,很多学习上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在数学情境中参与学习,学会请教问题,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学会与老师互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数学学习的坚实基础。

(1)在数学情境中参与学习。作为高一新生,在短短几个月的数学学习中,感受到高中数学内容的复杂深奥,并且有点枯燥。老师也明白学生的不适应,因此会精心创设情境,运用类比等手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吸引学生认真学习数学。同时,老师讲课时会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课后留有悬念供学生探究。因此,在听讲的时候,不要有太大压力,要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慢慢领会数学知识的精髓,感受笛У纳衿妫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打好基础。

(2)学会请教问题。荀子说:“知而好问,然后能才。”陶行知先生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不懂就问,并且善于提问,才能在学业上取得进步。刚学习高中数学的时候,有些学生可能不好意思向老师说出自己的疑惑,觉得这是一件丢脸的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爱问问题的同学在考试中都取得优异的成绩。于是,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学生也试着请教老师或同学。在答疑过程中,这些学生明白了很多,对相应的知识点掌握得也更加牢固,同时发散思维也得到培养。因此,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先要尝试自己独立解决,当确实解决不了的时候,要学会向他人请教。这能够解开学生的疑惑,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3)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这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数学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老师有时会结合生活场景讲解数学知识,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价值。例如,在学习概率的时候,老师抛出一枚硬币,问哪一面朝上。于是,同学们争相猜测是正面还是反面。这时,老师说概率和生活息息相关,并让学生抛硬币20次,计算正面朝上的概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再将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最终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在这一章节的考试中,全班的整体成绩都有显著提高。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不知不觉间,数学解题能力有了提高,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高中时期是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褪去初中的稚嫩和青涩,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思考,并且思想方面已经趋于成熟。因此,要认真规划好自己的未来,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学习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不但在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而且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在数学情境中参与学习、学会请教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会与老师互动,从而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许世林.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3).

第7篇:自主学习意义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一、建构主义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lager,1966)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维果茨基、奥苏贝尔、布鲁纳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目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

1.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 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儿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儿童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儿童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维果斯基认为,在测定儿童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邻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邻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2.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所以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3.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sss Instruction)

在教学中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显然,学习者通过多次“进入”同一教学内容将能达到对该知识内容比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为巩固一般的知识、技能而实施的简单重复。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学习目的,都有不同的问题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对同一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而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的飞跃。随机进入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述了学习的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要实现高效率的自主,帮助学生实现意义的建构,主要有三大策略――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高选用策略的能力,检测监控自主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1.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意识应该放在首位。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主动地削弱自身的权威作用,改变自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研究学生的心理、原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鼓励学生自己努力去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内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要为学习者创造和谐并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学习环境,使语言学习充满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动机,让他们树立并明确语言学习目标和学习信心。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最直接来源就是外语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因此,教师首先要充满感情,善于搭建师生感情的桥梁,应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对他们充满信任和希望。同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甚至辩论,从而形成正确的观点。

2.提高学生选用自主学习策略的能力

学习策略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训练加以培养的。策略培训由认知策略培训和元认知策略培训两部分组成。通过认知策略的培训,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学习策略技巧,如听的技巧、交际策略、阅读策略、写作技巧、翻译技巧和解题技巧;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培训,使学生养成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任务、监控学习过程、评估任务完成情况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在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学会逐步走向自主。大量实践证明,策略培训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水平,优化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等各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3.检验监控自主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第8篇:自主学习意义范文

自主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是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图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为学习是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构建新的认知图式;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种建构无法由他人替代,必须由学习者根据其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理想的学习环境(情境教学、协作学习和交流)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成功的学习不是取决于教师的讲授,而是源于学习者的自主或协作探究。自主学习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和灌输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调控者、帮助者和促进者,成为情境、协作和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的催化剂。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和搭建学习的平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共同体的互动交流去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有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和深入理解。

基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指导下较为成熟的教学策略。其基本思想是对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学习目标间建构“支架式”概念框架,学习者在沿着“支架”逐步攀升的过程中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的建构和对学习的自我调节。支架式教学模式以意义建构为取向,包括“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等学习过程,对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已成为国外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再现另一种语言形式内容的语言实践活动。译者在主观世界与外部社会和文化网络交互的界面上,以问题意识为指引,重构知识经验,实现所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情境化,并将其迁移到目标社会和文化系统中。翻译的实践活动本质决定了翻译学习过程不是向教师习得翻译知识,而是一种融“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和创造”于一体的开放性自主探究活动,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其长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教师只能发挥引导、帮助和协调作用。因而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翻译的教与学具有特别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二、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翻译自主学习的实现途径

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翻译自主学习的实现途径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阐释。

1.搭建翻译教学网络平台

翻译理论与技巧可以对学习者的翻译实践进行宏观指导,减少翻译活动的盲目性。以“最近发展区”为原则,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建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网络平台,整合优化丰富的翻译网络资源、优质的翻译教学课程视频和翻译电子课件,开发翻译理论的主题与模块定制功能,系统呈现翻译理论、英汉语言对比以及翻译转换策略等知识,为学生的翻译学习提供“示范”与“支架”。翻译教学网络平台还为非英语专业学习者阅读和探究翻译理论与技巧提供了多元的动态开放空间,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材料、自主地安排翻译学习计划,满足个性化的大学英语翻译学习需求。网络环境下的声音、图像和文本等多样化的感性认知资源和手段,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内容变得形象而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学习者完成对深层翻译理论的理解性学习,逐步实现从单项翻译能力到多维翻译能力的拓展,构建整体上以意义翻译为主要翻译取向“、自上而下”或“交互式”的翻译思维模态。

2.设立“翻译工作坊”

“翻译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练就的”。翻译教学尤其要突出翻译实践训练,促使学习者在实践中反思翻译行为,感悟翻译要旨,内化翻译能力,提高翻译教学效率。校园局域网、因特网以及以计算机、音频、视频和投影等信息技术为支持的多媒体语言教室,为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必要的物质平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设立“翻译工作坊”,有效模拟真实交际情境,融翻译实践、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于一体,真正体现“以过程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理念。大量多样化的应用型翻译任务和真实的协作方式通过“工作坊”引入学生的翻译操练,实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与现实翻译市场需求间的沟通与联系。在“翻译工作坊”模式下,班级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模拟真实的翻译情境,分角色组成翻译团队,组内成员间、小组间就特定的翻译任务交流翻译思路、共同探讨翻译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专业者,协调和监管工作坊的运作,并从理论高度审视学习者翻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分析症结,厘清翻译思路,归纳翻译策略和提炼翻译理念;群体成员通过不断协商提交出共同认可的理想译文。通过工作坊大量真实或模拟的翻译实践,使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体验和感悟翻译理论与技巧的精髓。

3.引入电子认知工具和网络翻译资源

翻译不仅是双语间的转换,还涉及双语文化、百科知识和专业知识等诸多要素,译者只有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顺利完成翻译任务。熟练运用多样化的电子工具和信息资源辅助翻译是信息时代下译者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要引入多样化的电子认知工具和丰富的网络翻译资源,帮助学习者提高网络技术辅助下的翻译能力。鼓励学习者使用网络搜索引擎,恰当运用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资源(丰富的世界知识、自由的百科全书以及庞大的专业数据库等),有效拓宽信息检索和咨询范围,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引导非英语专业学习者借助多样化的电子翻译工具,如文本处理软件、电子词典、机器翻译软件、CAT软件以及在线语料库,降低翻译劳动强度,简化翻译过程,提高翻译速度和改善译文质量,逐步胜任独立完成动态复杂的翻译任务。

4.强化“合作”在翻译学习中的枢纽作用

翻译教学不是传播式的,而是合作建构式的。强化“合作”在翻译学习过程中的枢纽作用,使学习者通过与教师、与同伴间的合作活动积极思考,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对翻译能力的自主建构。网络信息技术为非英语专业学习者的翻译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合作平台和便捷的交流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网络交流工具有MSN、QQ、博客、论坛、Wiki、网络聊天室、E-mail和网络学习社区等。运用多模态立体式的交互手段,可以在学习者个体间搭建开放性的互动公共空间,通过人机间、人人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同步和异步交互,快捷实现信息传输、信息共享和多用户协作。学习者在轻松的氛围中对大学英语翻译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起讨论,群体成员间、群体与外部世界间及时交流、自由对话、共同探讨、相互启发,使原来意见相左且矛盾纷呈的复杂问题逐渐清晰明朗,既激发了学习者翻译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开拓了其翻译学习的视野。

5.建立合理的翻译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强调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组内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电子学习档案(e-portfolio)对其大学英语翻译自主学习的全程进行持续追踪、观察与反思,综合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翻译作业以及所反映出的翻译策略发展等因素,做出全面客观的过程性评价,从而督促学生重视翻译学习的每个环节、有效调控自主学习进程。通过自我评价引导学习者反思翻译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自主学习;而小组评价和组内互评则有利于学习者学会沟通和协作,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思维去面对翻译自主学习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三、结语

第9篇:自主学习意义范文

那么,我们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下面结合实践谈谈我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育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型的交往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笑着去学,教师决不要扳着脸更不能训斥学生,真心尊重每个学生,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一种民主的学习生活,以民主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

2、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在课堂中运用直观形象和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故事、等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时,我设计了师生计算比赛:(1)、456×43+57×456 (2)、85×199+85 当然学生算得很慢,我很快就把答案写出来了,并且说明自己先前并没算过,而时运用了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学生们都很惊讶,一个个都非常想知道这是怎样算的。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教法,指导自主学习的方法

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教学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2]

1、 多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指导学生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原理时,就是要为学生创造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类三角形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使三角形转化为已学图形,推导出其计算公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经验,这时不断剪、拼、折的探索和教师的点拨启发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用"倍拼法",有的用"剪拼法",有的用"折拼法"。这样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自己动手操作,不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新知,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 多让学生合作讨论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去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同时也可以组内互相合作,相互讨论、竞争。"在创设的研讨、竞争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巧妙引导,使学生乐学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教师除了要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问题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全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发挥,诱导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自学。这个时候可以出示自学提纲,如在上《解决问题》课时,投影了这么一道题目:刘叔叔去加油站加汽油,已经加了28升,但不够,要加50升,工作人员第2次加了多少升汽油?他让学生明白题目意思后,就出示了自学提纲:1、如果用方程解答,谁是未知数?2、怎样列方程?3、怎样解方程?这些提纲对学生的自学起了巧妙的引导作用,学生很快就找出了等量关系:第一次加的油+第二次加的油=总加油量。然后大部分学生都在十分认真地尝试列方程。这样学生通过自学提纲的引导,获得了新的知识信息。再通过课堂交流和讨论,将这些刚认识和初步理解而没有完全掌握的新知识进行反馈和交流,起到了知识矫正和知识互补作用。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学生的整个认识系统就会被激活,并高速运转起来,就会由最初的兴趣萌芽状态进入到主动探索理解新知识阶段,学生非常乐意去学习。

教师在引导学生时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教材的特点,采取合适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理解掌握。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数的整除时,以15÷3=5这道算式作为引子,问学生:看到这个式子,你们想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连连提问,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议、自己说,引出"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等概念,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进一步理解各概念的意义,再由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通过练习巩固,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使学生对这节课有系统完整的认识。老师的引导使学生学得主动、思维活跃,还充满了成功的愉悦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