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

教育现代化的定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现代化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现代化的定义

第1篇: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

90年代后,特别是1997年、1998年后网络技术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今世界上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人们还来不及规范和统一某些新的概念,更新的东西又涌现出来了。

在教学中为了向老师和同学们说明什么是“教育信息化”,黎博士是这样解释的:“‘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

黎博士在谈到“e-Education”与“教育信息化”这些近年来出现的词汇时说:“这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反映在我们这个工作领域中而出现的充分认识中的变化。电化教育的概念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1978年后得到举世瞩目的发展。电化教育吸取了西方视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回顾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史,电化教育可以说是将引进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性的范例,这对我们今天如何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技术也很有启迪。”

“世纪之交,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到来,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现在各地的教育部门、电教机构、学校都在忙于‘校校通’、‘网络时代的教与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我国电化教育已经迈入网络时代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时代到来的时候,电化教育再沿用过去视听教育的英文译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1999年底,我建议采用‘e-Education’的译名代替原来‘Audio-VisualEducation’。当时,我研究了电化教育’98定义和AECT’94定义,注意到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译版序言中提到网络时代教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这一领导下一个版本的定义的建构,因而关于e-Education的定义重点在思考未来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并大胆地预言了信息时代的e-Education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与人类学习行为有关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规律,以促进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将电化教育的英文译名改为e-Education,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一看就知道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是整个教育观念的变化。这是电化教育的观念、内涵、实践、研究等诸方面适应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新发展。”

第2篇: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科;定义体系

视听教学、个别化教学和系统方法的发展与结合,形成了今天的教育技术领域,它的标志就是1970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的成立。

AECT成立后,致力于教育技术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分别于1972年、1977年和1994年三次提出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以1994年提出的定义,即“教学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最为简洁、明确,最具有代表性。

AECT’94定义的引进,对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技术学科的确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对定义理解的不同,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第一,在美国,教育技术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而存在的。因此,他们认为只要是和教育相关的问题,就应该去研究,而往往不在意教育技术“是什么”。

正如《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的书名所示,’94定义是属于“领域”的定义,而不是学科定义。

第二,尽管从历史上看,美国一直在交替使用“教育技术”和“教学技术”,认为两者是同义语。但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名词显然不属于同一层面。教学技术相对于教育技术来讲是微观层面的,它理所当然地关注“学习”;而教育技术则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绩效的提高。

第三,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是两个相关的不同概念,如果把它们混为一谈,则会引起理论和实践的混乱。而在我国,恰恰把’94定义既当作教育技术的定义,又作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因而引起了很多困惑。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正确运用教育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有必要对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作深入研究。

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的相关概念应该由不同层面的定义分别来表述,然后由它们共同组成定义体系,对教育技术学科作出完整的阐释。

一、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

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是解决“教育技术是什么”问题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我们首先需要对教育和技术的概念分别进行讨论。

1.关于“什么是教育”的讨论

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入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2]

以往,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大多定位在学校教育的层面上,认为人受教育的时间是从幼儿园开始,到高等学校(包括成人院校)毕业为止,实际上这是一种狭义的教育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被提到日程之上,受教育的时间延长至人的一生,而受教育的空间则延伸至工作单位、家庭和社区,包括你所在的任何地方。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终身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因此,今后我们应该以广义的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工作。

2.关于“什么是技术”的讨论

英文“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echn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工艺和技能进行论述。最初,它仅指各种应用技艺,与直接的操作联系在一起。“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技术一词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导致了对它的理解和表述的多样(性)。”[3]

到目前为止,对“什么是技术”的论述不下几十种,要想给技术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显然是困难的。

刘大椿先生在《科学技术哲学导论》一书中把技术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分别引用了戴沙沃、R·麦基、G·罗波尔、C·米切姆、M·邦格、埃吕尔、H·马尔库塞等学者的观点来进行说明。同时,他还论述了技术的要素和结构,对我们深入理解技术的本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把它节录如下:

(1)技术要素的分类。

①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性的技术要素。

②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③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它主要是指以技术知识为象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

(2)技术的结构。

①经验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经验知识、手工工具和手工性经验技能等技术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②实体型技术结构。就是由机器、机械性经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机器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

③知识型技术结构。就是由理论知识、自控装置和知识性经验技能等要素形态组成的,而且以技术知识为主导要素的技术结构。[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包括经验形态、实体形态和知识形态三大要素,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技术结构。实体形态的技术与具体的物质(工具、设备、材料)有关,我们把它称为物化技术(即一般狭义理解的技术);经验形态和知识形态的技术与人的智力有关而与物质无关,我们把它称为智能技术(简称方法)。因此可以认为:技术由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两部分所组成。

据此,可以对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技术包括在解决某一问题时涉及到的所有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有机整合;狭义的技术是强调其中一部分技术而并非全部。并且,“技术的本质决定了它具有双重属性,其自然属性表现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其社会属性则表现在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5]

3.关于教育技术本质的讨论

近年来,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发表了不少,但是能够真正说清楚“教育技术是什么”的却不多。在这里,我们引用尹俊华先生的论述:“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的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它分为有形(物化形态)和无形(智能形态)两大类。物化形态的技术指的是凝固和体现在有形的物体中的科学知识,它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等一切可用于教育的器材、设施、设备及相应的软件;智能形态的技术指的是那些以抽象形式表现出来,以功能形式作用于教育实践的科学知识,如系统方法等。”[6]

我们把上述论述加以简化,可得出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方法的总称。

在上述定义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明确:

(1)定义中提到的“技术与方法”,分别指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而且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而采用的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

(2)根据定义可以将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如图1所示。

对教育作广义理解,并认为技术包括一切(即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而采用的所有可能得到的)物化技术(简称技术)和智能技术(简称方法),此时称为广义教育技术(如图中D);对教育作广义理解;而对技术作狭义理解(如只理解为现代媒体技术和系统技术),或对教育作狭义理解(如只限定在学校教育范围内),而对技术作广义理解,此时的教育技术都属于狭义的范畴(如图中C和B);如果不仅对教育作狭义理解,对技术也作狭义理解(甚至把技术只理解为媒体技术),这时的教育技术理念就更狭窄了(如图中A)。

(3)“技术与方法”必须经过有机整合,共同作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以提高绩效。

根据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所包含的技术层次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李克东先生“教育技术的层次图”改编

从图中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由物化技术和智能技术组成。由于教育技术中的物化技术和教学媒体有关,因此又称为媒体技术。

媒体技术(简称技术)包含硬件技术(Hardware Technology)和软件技术(Software Technology)两个层次;智能技术(简称方法)包含系统技术(Systematic Technology)和整体技术(Systemic Technology)两个层次。

硬件技术指与设备、工具相关的使用、维护和开发的能力;软件技术指对相应软件的使用、管理、评价以及设计、开发的能力。

系统技术指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分析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提出目标,设计解决方案,试行并评价其结果,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修正的一种方法体系。

整体技术强调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如教学系统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系统的整体性是由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共同来保证的。如果只注重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机关联而忽略了教学系统与外部社会环境的有机关联,只注意教育中教学方面的问题而不注意非教学方面的问题,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另外,可以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对教育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如新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引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会对原教学系统的“生态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会产生什么积极的效果?会发生什么问题?如何把“新物种”整合到原有的系统中或如何改变原有的系统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等等。这是整体技术的具体应用,将会有效地帮助我们建立全面的教育技术观。

二、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

从上述有关技术定义的讨论中可以看出,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方法,一种知识,还是一种活动过程。这一特点,在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我国,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完整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体系,它不单单是一门学科专业,而且还是一项事业,同时又是一种产业。除了现有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以外,从中央电教馆到各省、市、地、县电教馆(站),从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中心到中小学电教组(室),建有一套完整的电教机构;全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职人员队伍达几十万人,他们带领、指导和帮助千万学科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实践。这是我们教育技术事业兴旺发达的一笔巨大的财富。

转贴于 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是什么”,但它并没有回答在教学实践中,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和“如何做”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简单、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的定义来指导实践,笔者把它称为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

仔细分析上述定义,可以看出:

(1)教育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育效果的优化,回答了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的问题。

(2)运用教育技术时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在当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相关的理论(包括教育观念、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不能盲目实践;二是要采用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相关的技术和方法,而不是只考虑技术的新颖和高低,更不是先确定所使用的技术而后再到教学中去找可用之处。这一条回答了教育技术“如何做”的问题。

对于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者和普通学科教师,他们不容易理解AECT’94定义的全部含义,或者即使有所了解,也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实践相联系。掌握上述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对他们来说就比较容易,而且能够把定义和他们的工作联系起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改革实践。

三、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已经得到认可,这反映在“教育技术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分别列入了国家学位委员会研究生专业目录(1986年)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3年)。在这一点上,我们要特别记住顾明远先生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到目前为止,教育技术学科在全国已经有5个博士点、20多个硕士点和上百个本、专科专业,它们遍布于师范院校、综合大学、文理工科院校和军队院校,数量仍在继续增加之中。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和不安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作为一个成熟的研究领域,它应该有几个最基本的条件:明确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目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有一批本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有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在实践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上述条件外,还必须满足以下几项要求:研究对象不但明确,而且要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学科;有属于自己的、能够正确反映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明确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有准确的定位;有明确具体的哲学思想的指导。

根据上述条件,教育技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经得到确立;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术上得到确认并将跻身于学科之林,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事情要做,恐怕需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使本学科趋于成熟。

当前,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最根本的、最迫切的任务是需要初步构建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它包括学科的定义、定位、基本理论框架、实践领域构成、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内容。在这篇文章中只探讨学科定义的问题,其他的内容放在后续文章中进行讨论。

1.有关学科定义的论述

关于什么是教育技术学,有不少专家、学者都论述过,现摘录有代表性的几种:

(1)教育技术学是应用技术学的概念、观点、方法以及方法论,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的优化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方法论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教学。它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依据教育过程的客观性、可测量性、可再现性和可操作性,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学研究方法,在确定的教育目的下探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论与方法。[7]

(2)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群体中一门新学科,它是以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和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方法。[8]

(3)教育技术学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以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以求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的知识体系……[9]

(4)教育技术学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来诊断教育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实施及评价解决方案的技术学层次的教育学科。[10]

(5)教育技术学是依据教育科学理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成果,开发人及人以外的学习资源,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知识体系。[11]

(6)教育工艺学是对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加以分析、选择、组合和控制,然后进行实验的实际研究,以便取得最大教育效果的一门工艺科学。关系到教育的所有操作因素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材教具、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授方法、教育环境、学生行为、教师行为、师生编组以及上述因素的相互关系。最终目标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12]

以上的论述从不同的侧面对教育技术学进行了准确的描述。由于篇幅所限,就不展开分析了。能不能用一句简单、明确的话阐明教育技术学是什么呢?笔者试着给教育技术学提出一个规定性定义,也就是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

2.教育技术学规定性定义

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它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观点、方法,通过对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以促进教育绩效的提高。

通过对上述定义及其描述条文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

(1)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绩效。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优化教育、教学效果,而且还要提高其效率和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也就是构成“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过程(智能)技术和资源(媒体)技术。

与教育相关的过程和资源的层次如图3所示。

教育资源是指人在接受终身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从图中可以看出,教育资源包括了学习资源在内;而学习资源又包括了教学资源在内。同样,教育过程包括了学习过程;而学习过程又包括了教学过程。

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应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给以更多的关注。在充分发挥原有教学资源的作用和继续普及基于“教”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同时,加快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进行基于“学”的教学设计的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创造条件,加速教育改革的进程。

(3)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提出运用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并由此提出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

(4)教育技术学研究的领域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

①教育技术学的理论领域。教育技术学的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

B.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的建立。

C.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发展研究。

D.媒体理论与开发研究。

E.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F.远程教育理论的研究。

G.教育技术的管理与评价。

H. 绩效技术及其支持系统。

②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领域也就是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应用领域,主要由三大系统组成:

A. 学校教育系统: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B.远程教育系统:三网统筹;开展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开发网络课程和教学软件,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积极、稳妥地进行网络教学试点。

C.社会其他系统: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科教兴国、企事业业务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绩效技术的应用。

(5)教育技术学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相关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设计范畴主要指针对教学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绩效设计。

开发范畴主要指将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加以整合,用于教学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的开发研究。

利用范畴主要指将各种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以及相关系统中,以提高它们的绩效。

管理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统、资源、信息以及研究项目的管理。

评价范畴主要指对相关系统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并进行测量,给出定量和定性的判断,以使各相关系统达到优化。

(6)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科以系统科学为方法论基础,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积极开展实验研究。

四、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义体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和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规定性定义,共同组成了教育技术学科完整的定义体系。

1.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与方法的总称。

2. 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是在先进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

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是什么”,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能够“做什么”和“如何做”,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说明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内涵。三者组成的教育技术学科定义体系,完整地阐明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基本概念。

上述定义体系为我们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的各项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共同的基础与交流的平台。当需要论述和了解教育技术本身是什么的时候,应该以教育技术本质的定义为准;当从事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实际工作时,应以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为指导,既简明又易于理解和操作;当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专业建设时,则应以教育技术理论层面的定义为准,它说明了教育技术学科所研究的“目的、对象、任务、领域、范畴和方法”,不仅包含了美国AECT’94定义的主要内容,而且更为明确和全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

五、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讨论

“教育技术”名称进入我国不久,便产生了“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提法,这是中国特有的名词。对“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认为它和教育技术是同义语;有的认为过去的教育技术是传统教育技术,现在所从事的教育技术才是现代教育技术;有的把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还有的干脆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计算机和网络在教育中的应用。认识上的混乱导致实践中的偏颇,影响了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支持作用,同时也影响了教育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只是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在当今时代的一种表述,是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现在时段,它所依据的理论仍然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

1.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思想、理论,有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我们根据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的定义可以导出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如下: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

详细分析定义中所包含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现代教育技术包含了两个要素: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系统方法,二者缺一不可。

(2)现代教育思想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学习观和现代人才观,现代教育理论包括现代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传播理论。

(3)现代信息技术指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合其他现代教学媒体,下同)环境下,对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创新和分析、评价的能力,包括了对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操作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两部分;系统方法是指系统科学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它的代表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4)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促进教育效果的优化。

2.现代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

1998年,南国农先生曾经给电化教育赋予了新的定义:“电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13]并认为:

“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即现代教育媒体;

“(2)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法,即媒传教学法;

“(3)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系统方法,即教学设计。”[14]

如果把我们给出的现代教育技术定义和电化教育1998定义及其解释相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所表达的实质内容是基本相同的。

[参考文献]

[1][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著。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

[2]董纯才,刘佛年,张焕庭。教育[A].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4][5]刘大椿。科学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7]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8]顾明远。教育技术学和二十一世纪教育[A].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学校教育现代化建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

[9]章伟民,曹揆申。教育技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李文光,杨开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J].中国电化教育,2001,(2).

[11]冯秀琪。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与专业建设[A].北京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2.

第3篇: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9—0034—01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简称AECT)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定义,即“围绕学习过程、资源进行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评价五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的总和”。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界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结合国内目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使用现代信息与教育理论,对与教学过程相关的资源加以设计、开发、使用、管理、评价,从而实现教学工作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总和。”

目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已经在我国教学体制改革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是对传统方式加以革新的重要手段。因此,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如何更好的使用教育技术进行讨论,就成为了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

一、教育技术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分析

1 .作为教学工具

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是高职计算机教育的主要方式,即教师进行讲解演示,学生听取理论知识并在课后加以练习,以此完成教师的“传”与学生的“受”。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会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但是设计强度明显不足。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授课模式下,知识的传授不再受到来自黑板和讲台的限制,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和工具,让自己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探究性学习,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进一步提升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率。另外,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的学习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上课地点、实践与进度,使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够具备同等的价值,最终推动传统教学模式向综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向转变。

2.作为教学资源

信息资源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信息资源的一种,知识地位也被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受此影响,知识的总量与内容更新频率迅速上升,已经开始呈现出“信息爆炸”的趋势,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因此由以往“掌握多少知识”转为“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取多少知识”。

我国在推行素质教育知识,开始摒弃以往那种片面强调知识记忆的做法,开始越来越多的重视掌握知识的能力,这样一来对于教学资源总量的要求就开始大幅提升。受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影响,知识的载体与传播方式开始发生变化,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都开始成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往的文字教材相比,现代化的教辅资料不仅更加直观,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独立完成某些层次的课程学习。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都被划分成为选修、必修、素质教育三个层次,而现代化教育技术所提供的是包括教学软件、课件在内的多种不同学习资源,即便是在世界范围内,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也是最为丰富的,完全可以满足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3 .作为教学环境

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对于教学环境的改变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多方证明,虚拟仿真实验室、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网络实训室等都是这种改变的现实表现。由于此种影响的范围和类型较多,在本次研究中仅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分析和讨论的对象。在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虚拟现实技术被用于虚拟以往的教学实验系统,包括对实现信息资源、对象、设备、仪器和环境的虚拟,例如,通过对城域网和广域网的虚拟,使学校不必真正构建相关网络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网络环境,并且这种环境跟实际操作并不存在任何区别;通过对计算机的虚拟,学生可以直接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避免了重复安装所产生的不良影响,让学生能够更加方便的熟悉新程序、掌握新知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同样真实、更加直观的学习效果,而且由此产生的“身临其境”之感还以提升他们的沉浸感和学习兴趣,进而获得与实际操作相同的经验,并节约因实际操作而带来的不必要时间浪费。另外,虚拟现实技术还具备更高的共享性和先进性,教学项目可以方便的进行转换和扩充,使那些经费紧张的学校同样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最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水平。

总的来说,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将不同的学习情境更加全面的展示给学生,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无缝融合,这种做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性学习当中,实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二、结语

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现代化转变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教育思想与理念,还对教学内容、制度、手段与教材形式的现代化进程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在高度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对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与此同时,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也要全面掌握和理解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内涵,转变自身教育理念与思想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积极构建更加合理、高效的高职计算机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易浩.关于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建立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2,(4):125—125.

第4篇: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学院网改造 VPN 实现方法

搞好校园网建设,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环境,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现代化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利用校园网,以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手段取代不适应现代教育的传统教学手段,真正实现网络教学、远程教学和教育资源共享。而张家港学院随着近几年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一校两区的状况。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校区的状况下,想要把学院网构建成一个整体,自然就想到了虚拟专用网(VPN)的方案。

一、VPN技术说明

对于学院网络的实际情况,在两个校区中建立能够相互联系的统一的网络平台来实现数据传输和资源访问。因此,网络设计中需要体现对学院的安全策略进行评估。这些评估不仅包括如何正确地选择硬件平台,而且包括选择何种WAN技术。点到点WAN技术包括帧中继、ISDN和ATM。尽管这些技术都可以提供站点间的连通性,但它们的成本很高,因此我们考虑采用VPN技术来构建网络联系。

VPN是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的缩写,是在Internet基础上开发的供企业专用的虚拟网络。该网络利用可靠度不高的公用互联网络作为信息传输媒介,通过附加的安全隧道、用户认证和访问控制等技术实现与专用网络类似的安全性能,从而实现对重要信息的安全传输。

而选用VPN的技术还要根据具体的网络功能需求等条件来综合判断。一般来说,VPN技术可分为站点到站点IPSec VPN、IPSec远程访问VPN、无客户端远程访问SSL VPN和基于客户端的远程访问SSL VPN。但是想要系统能够提供完全的网络访问服务,则首选基于客户端的远程访问SSL VPN。

本系统希望用户可以从远端工作站获取完全的网络连通性,也就是使用户通过SSL VPN获得与远程访问IPSec VPN相同的服务,管理员可以实施思科ASA中的完全隧道模式功能,使用该模式,远程设备能够发送所有类型的IP单播流量。

二、SSL VPN具体实现方法

1.SSL VPN设计考量和授权

在使用Cisco ASA实施SSL VPN服务前,首先需要考量当下的网络环境,本系统可以选择安装Cisco IPSec VPN客户端、Cisco AnyConnect VPN客户端和无客户端SSL VPN功能。而在本系统中对于使用SSL隧道,并希望获得完整的学院网络访问服务的用户来说,Cisco AnyConnect VPN无疑是最佳选择。

在AnyConnect授权选定方面,Cisco提供的授权有好几种,而AnyConnect Premium授权专为想要在一台思科ASA上同时部署无客户端SSL VPN隧道和Anyconnect VPN隧道的客户所设计。Anyconnect premium授权可支持高级SSL VPN特性,如思科安全桌面(CSD)和主机扫描。

5510最大并发用户数250已经基本符合系统的要求,但管理员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为AnyConnect客户端连接应用Qos策略。

2.SSLVPN前期配置向导

分析过部署考虑并且选择SSL VPN作为远程访问VPN解决方案后,管理员必须在启用SSL VPN之前,完成安全设备的配置任务。包括:注册数字证书、建立隧道和组策略、建立认证。在建立隧道和组策略中,管理员需要在三个地方配置策略,分别是“在默认组策略下”、“在用户组策略下”、“在用户策略下”,而在继承模型中则表现为从下至上依次继承的关系。另外在定义好这些策略后,必须将其与隧道相绑定,隧道组用来终结用户会话,使用隧道组建立VPN会话的用户,将会继承映射到该隧道的所有策略。

定义组策略。/*anyconnectgrouppolicy*/为新建的用户组策略,可以通过菜单configuration>remote access vpn>network(client)access>group policies来配置用户组和默认组策略。

Zjgasa(config)#group-policy anyconnectgrouppolicy internal

Zjgasa(config)#group-policy anyconnectgrouppolicy attributes

Zjgasa(config-group-policy)#vpn-tunnel-protocol svc

定义隧道组。/*securemeanyconnectn*/为定义的隧道组,可以通过菜单configuration>remote access vpn>network(client)access>anyconnect connection profiles进行配置。

Zjgasa(config)#tunnel-group securemeanyconnectn type remote-access

Zjgasa(config)#tunnel-group securemeanyconnectn general-attributes

Zjgasa(config-group-policy)#default-group-policy anyconnectgrouppolicy

建立用户认证。事先定义好认证服务器后,管理员将其与隧道组下的SSL VPN进程相绑定。将Radius AAA服务器映射到securemeanyconnect隧道上

Zjgasa(config)#aaa-server radius protocol radius

Zjgasa(config)#aaa-server radius (inside) host 192.168.2.10

Zjgasa(config-aaa-server-host)#key c1$0123

Zjgasa(config-aaa-server-host)#exit

Zjgasa(config)#tunnel-group securemeanyconnect general-attributes

Zjgasa(config-tunnel-general)#authentication-server-group radius

3.定义Anyconnect SSL VPN客户端属性

先在安全设备中安装anyconnect程序包的最新版本。

Zjgasa(config)#webvpn

Zjgasa(config-webvpn)#svc image disk0:/anyconnect-win-2.3.0254-k9.pkg 1

在向安全设备的配置文件中加载Anyconnect程序包后,管理员就需要定义客户端参数,包括客户端应通过ASDM接收的IP地址等。

启用Anyconnect VPN客户端功能。将Anyconnect VPN客户端加载到Flash中后,接下来就需要在接口上启动Anyconnect客户端功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Zjgasa(config)#webvpn

Zjgasa(config-webvpn)#enable outside

定义地址池。在SSL VPN隧道协商阶段,安全设备会为Anyconnect VPN客户端的VPN设配器分配一个IP地址。客户端就是使用这个地址来访问隧道另一端的受保护资源。虽然地址的分配方式有多种,但本系统采用“本地地址池”的方式。

Zjgasa(config)#ip local pool sslvpnpool 192.168.120.1-192.168.120.254 mask 255.255.255.0

Zjgasa(config)# group-policy anyconnectgrouppolicy attributes /*名为sslvpnpool的地址池被映射到名为anyconnectgrouppolicy的组策略*/

Zjgasa(config-group-policy)#address-pools value sslvpnpool

4.Anyconnect客户端配置

要想正确连接到安全设备,Anyconnect客户端就必须进行配置,后将其加载到客户端。这些配置以用户配置文件的方式存在,并在连接建立阶段自动传输到客户端计算机中。在这些配置文件中可定义的参数有:安全设备的主机名或地址、备用安全设备、隧道名称、认证的用户名。该配置文件以XML文件存储在客户端本地,文件的名称一般为anyconnectprofile.省略上搜索anyconnectprofileeditor并下载安装。

5.在思科ASA中加载anyconnect配置文件

创建配置文件后,将其导入安全设备并用于客户端。

Zjgasa(config)#webvpn

Zjgasa(config-webvpn)#svc profiles employeeprofile disk0:/employeeprofile.xml

Zjgasa(config-webvpn)#exit

Zjgasa(config)#group-policy anyconnectgrouppolicy attributes

Zjgasa(config-group)#webvpn

Zjgasa(config-group-webvpn)#svc profiles value employeeprofile

当以上工作全部完成后,即可进行anyconnect客户端的连接,采用web模式,只需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隧道地址,该地址是在配置隧道组环节时为配置文件securemeanyconnect指定的URL。

三、结语

本文以实例的方式介绍了思科ASA中anyconnect SSL VPN的功能。网络人员几乎可在任何的网络拓扑结构中部署Sisco ASA。该实例明确了配置SSL VPN的基本环节。由于表达方式的需要,在各环节中均采用了指令来表述,实际配置的时候,完全可以使用思科安全桌面(CSD)来进行图形化的配置。这样会更加直观和便捷。

参考文献:

[1]MTRA:An on-line hose-model VPN provisioning algorithm Yu-Liang Liu;Yeali S.Sun;Meng Chang Chen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2009.4.

[2]刘洪涛.关于校园网大规模改造的系统设计.电脑与电信,2006.

[3]Virtual Private Ad Hoc Networking Jeroen Hoebeke;Gerry Holderbeke;Ingrid Moerman;Bart Dhoedt;Piet DemeesterWire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2008.6.

[4]Virtual Private/Overlay Network Design With Traffic Concentration and Shared Protection Péter Hegyi;Markosz Maliosz;ákos Ladányi;Tibor Cinkler Journal of Network and Systems Management,2005.

第5篇: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 现代教育资源 计算机 计算机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老师们了解了全国教育教学的新动向和发展趋势,能够方便查看有关的一些研究性课题,优秀教案和优质课的范例,特别是我们教英语的老师更是积极开发教育网站的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大力改进课堂教育方法,精讲多练,在"练"字上下大功夫。

1、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没有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之前,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及要求,全靠老师的嘴来讲,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如听天书,迷迷糊糊,乏味至极。自老师们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引入课堂后,将有些对话的场景画面直接投在幕布上,学生们一边看着画面,一边进行对话训练。在教授课文时,老师把有关课文的背景知识制作成一些课件,并且配上适当的音乐,让学生们们一边看着画面,一边在欣赏着优美的音乐中,听着老师介绍课文的大意。美丽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借助画面的直观性,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比较容易,并且课堂显得生动,有趣。降低了教授课文的难度,激发了学生们上英语课的兴趣。例如我在教授《rock music》这一课时,摘录了一些MTV的片断,欢快的舞姿,动感的音乐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电影画面,学生们直观地了解了rock music 的发展历史、以及广大观众喜欢他的原因。看完了影片的片断后,再让学生们阅读课文内容,学生们感到理解课文容易多了。

2、现代化教学技术省时,省力,效果好。

在以前的英语课上,有关课文的问答题,有关词语在使用中的各种例句,在教授语法时关于语法的定义,形式,用法等例句,主要靠老师抄写在黑板上进行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们多练一些,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每次需要抄写十几个长短不一的句子,老师抄一板题需要花费6,7分钟的时间,可是讲和练只需要2,3分钟。这样就造成了老师忙得不可开交,而学生却无事可干,课堂时间利用率低的情况。现在我们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彻底解决了此问题。在上课前,我们将需要的内容,例句和练习题进行归类,分组排列输入电脑,精心设计版面后,将此内容刻在硬盘上或者储存在电脑里。在课堂上,通过电脑和投影器把有关的教学内容,例句,练习题按需要分类的投在幕布上。老师根据所显示的内容,引导学生一边学,一边练,并将有关的题型和语法规则进行归纳和比较。这样加大了课堂的容量和练习量,直观性强,学生容易掌握和应运。而且把老师从繁忙,无效的劳动中解脱了出来,课堂时间利用率高。

3、现代化教育技术,扩大了老师的视野,启发了新思路了改进了教法,提高了教育质量。

在接触电脑网络教育体系之前,我们没有机会亲耳聆听和亲眼观赏全国优秀教师的优质课,一直是闭门自守,各行其事。有时我们只能在本校或者本地区的英语老师之间互相听课,交流经验。但是因为本地区的教学设备都比较落后,教学技术的落后,极大的影响了英语教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自从我们掌握了电脑,学会了上网,我们每天利用课余时间打开全国各地的教育网站,浏览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信息和动向,搜集了好的教案和一些好的课件,并把它们下载下来,为我们所用。我们还选看了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使我们大饱眼福,茅塞顿开。特别是一些有关英语教材的课件作的十分恰当,到位,操作简易,实用性很强。这些也促使我们积极的开发现代化教育资源,多方搜集和了解有关信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改进英语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4应用计算机学科题库加强课堂书面练习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科学地使用这个手段,对于检查教学、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促进教与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和选拔人材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计算机在学校教学上的广泛应用,我们利用计算机英语学科题库能快速合理组题的能力服务英语教学,促进教和学的和谐发展。由于计算机学科题库试题量大、质量高、知识覆盖面广,能科学地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既能根据教学需要迅速编组合乎要求的试卷,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产生不同难度的试卷。

试题源自全国各有名的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组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随时提供各种练习性的试题和试卷,供学生练习和复习,这远比教师手工出卷质量要高得多和快得多。

总之,自从把现代化教育技术引入到英语教学之中后,我们的英语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激发了老师们主动,积极学习和开发网络上新的教育资源,及时地了解和获得了英语教学方面的新信息和新动向。其次,极大地帮助我们改进教学和完善英语教学方法,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课件形象化,具体化,降低了教材的难度。最后,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把老师们从忙碌中解脱出来,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地练习时间,使老师的讲与学生们的练结合得更加恰当,合理,教学效果明显提高。虽然我们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时间不长,但是我们已经尝到了它给我们带来的甜头和成功的喜乐。今后,我们要更加积极的开发和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为英语教学的改进和发展开辟一个更广阔的天地,缩短我们与大城市之间教学水平的差距,让现代化教学技术更快地得到推广和普及,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参考书目:

《多媒体教育应用的重大意义及发展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 何克抗

《精心创设情境 提高教学质量》 中山市华侨中学 何嘉莹

《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发展英语交际能力》 劳晓丹

《巧用多媒体 优化英语教学》 中山市华侨中学 朱思施

第6篇: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 现代教育技术 网络辅助教学 1 引 言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从本质上讲,教育现代化本身就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现代化等多方面内容,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其中:教育思想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主导;教育内容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主体;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就必须以教育技术为指导。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1994年对教育技术学所作的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联系我国的实际,教育技术概括为:“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

(1)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基础;

(2)教育技术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即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

(3)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

(4)教育技术的内容包括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目前应用于教育的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有: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交互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和教学领域,使教育的观念、内容、手段和管理发生深刻的变化,使教与学的模式和教与学的方法发生变化;使学校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发生变化;使教材的观念和教材的形式发生变革;使教育超出了学校的范围,使教育体制发生变化;使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发生变化。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和全面素质,建设新型的现代教学资源(教材),建设现代化教育技术环境,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正是基于以上思想,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系列课程利用网络辅助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网络辅助教学基本内容及实践效果

计算机科学经过50年的发展,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计算机是这个时代最基本和最有效的信息处理工具,正是基于这种情况,计算机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具有层次性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掌握计算机技能,从而更好地为本专业服务,是各个大专院校计算机教育的基本目标。

计算机课程教学一直都是课堂讲授,配合课堂内容进行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学内容很难紧跟最新发展。网络的迅速发展,使信息技术进入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数年来,经济管理系就非常重视计算机教学工作,从课程体系上一直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专业应用基础的层次教学为指导,从教学内容上力求最新,并不断的大量投入,以改善教学实验环境,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指导,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计算系列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系统规划的实施。目前,我们已在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国贸专业等管理系所承担的全部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从教学到实验以及课后学习初步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教学。

为实现网络辅助教学,必须从软、硬件技术上提供条件,以此为依托,为学生提供网络辅助教学。因此,网络辅助教学包括两部分内容:

2.1 网络辅助教学软、硬件条件

(1)硬件条件

利用现有计算机实验室36台计算机设备,组建系教学实验局域网络,采用10Base-T星型和10Base-2总线混和结构组建Windows NT网与Novell网,网络服务器采用金长城专用服务器,并通过校园网提供因特网(Internet)全功能服务。

(2)软件条件

网络辅助教学以NT为网络操作系统,NT系统是一个可靠、安全、多线程、对称处理的客户机/服务器系统,集成了很多应用,IIS即为其中之一。以IIS为Web服务器,可充分利用NT的安全性保证Web的安全性。工作站操作系统为Win98,采用B/S架构,这样,客户端的应用软件只需使用IE,容易维护,Web服务器使用FrontPage、Dreamwear等软件进行开发。结构图如图1所示.

2.2 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

对于经济管理系所承担全部计算机应用类课程: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数据库应用、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通过网络辅助教学环境,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如下:

提供各门课程的电子教案 供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或是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利用超文本链接进行深入学习;

多媒体教学资源 学生可利用提供的多媒体教学内容根据兴趣进行课程其它内容学习;

测试题库  学生可根据测试题库掌握已学知识,并检验学习效果;

网上答疑与讨论 学生可通过BBS或E-mail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远端访问 通过网络接口连接Internet,并将之应用于课堂教学和个别化学习。

3 网络辅助教学实践效果

3.1 实现因材施教,重点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不同,课堂教学只能以一般学生的情况进行内容安排,造成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吃不下”的难以避免的两难境况。采用网络辅助教学后,学生可以利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软件,根据自身情况,或是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复习;或是通过意义建构(即通过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

教学情景,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

3.2 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巩固了所学知识

以计算机网络与应用课程为例,很多网络课程的教授是以理论为主的,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以此为重点,但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学习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应用,理论课程应只涉及最基本的内容。网络辅助教学为该课程的实践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条件,使学生由认为Internet应用高不可攀,到亲历一个Internet应用的具体实现,巩固了所学知识。

3.3 实现了学、教、考三位一体

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其内容比较多,课堂学习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常规的卷面考试也不适合,而且由于课时的限制,会计电算化的讲授只能以最基本的部分为主要内容,其它内容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功能进行自学,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可根据平时上机的内容,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考核,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

3.4 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提高效率

通过电子教案,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课堂上省去了大量板书的时间,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量。同时,也为准备课程节省时间,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通过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实施后(1999~2000学年),学生课余上机时数与实施前学生课余上机时数的比较(如图2所示),可分析出学生兴趣的显著变化。同时,上机操作能力显著增强。通过网络辅助教学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并通过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如我系学生学习SPSS软件,并在毕业论文中运用这些知识;利用计算机进行数学建模,并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代表中国参加美国数学建模比赛。总之,通过网络辅助教学,摆脱了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 网络辅助教学现实意义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媒体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交流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课程结构到教学模式,从教育评价、考试模式到师资培训模式和学校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教育才能真正迈入信息时代。因此,我们进行的网络辅助教学实践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具体讲有:

教师角色的转变 使教师从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的角色。

学生地位的转变 使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的主体地位;

媒体作用的转变 使教学媒体从教师手中转化到学生手中,使媒体由作为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教学过程的转变 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或逻辑综合,讲解说明式的过程转变为以意义建构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并通过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

第7篇: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特色;学生;兴趣;教师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对于正处在思想和身体双方面发育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如果学习入门时伴随着极大的兴趣,那么学习效率和效果都会大有不同。数学是旨在发散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培养理性思考方式和逻辑形式的重点学科之一,是现代化教育背景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学科。数学学科的基本教学特点就是在数字和思维中挖掘学生的逻辑思考潜力,帮助他们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基于此特点,小学数学的教学必须配以学生的兴趣才能够完全发挥出学生的数学能力。小学数学课堂上相比以前较大的知识容量容易使学生产生烦躁的感受,降低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因此为提高小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创设在兴趣基础上的高效数学学习课堂,按照现代化教育的整体路线,结合数学教学特点去探索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重中之重。

一、为小学生开辟数学入门的明亮道路

1.用教师个人的行为去感染学生。小学生依旧处于孩童时期,从家长无微不至的呵护中突然转入学校这个大家庭一定会有所不适,因此,教师必须承担起为小学生开辟出一条明亮的学习之路的导师角色。鉴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年龄特点,教师应该在数学课上课题的引出方面多下工夫,如果学生一听到课题就已经不想继续学习,那么之后教师再怎么努力地讲课都是做无用之功。在讲课之前,教师可以根据所讲的课程内容,适当地引用有趣的故事,或者用有吸引力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例如,代替“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知识部分”这样枯燥的话语,用“孩子们,新的一天大家又可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充实自己了,你们距离数学家的梦想又近了一步哦!”这样温馨亲切的问候可以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

2.时常引领学生感受数学的奥妙。数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对于每个人来说感受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不停地寻找数学对于每个人的定义和意义。对此,教师可以做一些课堂游戏,让学生将数学做个比喻,用具体的事物去衡量它。对于天真的孩子们来说,数学的定义应该是有趣的,教师应引领他们将数学看成是生活中乐趣的来源,这样一来,数学的奥妙就会更容易地被学生发掘,也不会出现某些学生厌倦数学学科的现象。例如在正负数的学习时,采用“我有五个苹果,我给你一个就是负一,你给我一个就是正一”之类的比喻,这样一来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兴趣。

二、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1.注意分级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教学方式不能够一成不变,就像小孩子每天都会长高一点一样,他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地成熟和发散,因此,采用分级教学方式,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途径。例如,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从幼儿园的呵护中走出来,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就应该更偏向家庭化,上课时尽可能以学生的状态为主,如果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过于困难进行不下去,可以稍微暂停,做一些“数字计算接龙”之类的益智游戏,帮助学生提高兴趣,促进课程的顺利进行。对于那些相对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应该根据学习情况适当地布置家庭作业,但不能一味地停留在书本计算作业层面上,应该结合实践,让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比起批判更加注重鼓励政策,在鼓励中促进学生的兴趣提升。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在面对这些错误时,教师不能只看到错误的本身,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起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批判,进行正确的讲解和相应的鼓励将成为更好的勉励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注重学生的预习环节,让学生自主进入新知识了解过程,在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记录自己的质疑与不懂之处,课堂上鼓励学生不懂就要问。提问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好事,不论是谁的问题都由大家共同解决,在解决难题的同时也免除了学生再次犯错的可能性,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3.在好奇心和好胜心的帮助下促进数学兴趣教学的顺利开展。小学生大多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胜心,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些心理帮助数学教学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办一些小型竞赛,例如,将学生分成小组,求6根火柴都能摆出什么形状,让每一小组都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解题过程。在竞争的过程中,不仅极大地发挥出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求胜心理,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也促进了学习进程的推进。

综上所述,学生处在心理和生理初步发展的阶段,对所有的知识都处在好奇的阶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配以适当的兴趣培养来促进数学教学的开展,是现代化教育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个性人才的必要过程。

参考文献:

[1]尤丽丽.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J].快乐阅读,2013(06).

[2]白晓林.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 2013(06).

第8篇: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

[关键词]贫困农村;教育现代化;农村教育

[作者简介]陈媛,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4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2―0179―03

当前的中国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就受教育者的角度而言,最主要的问题是:教育不是一种享受,而是痛苦。受教育者所承受的教育痛苦有两种状况:一是为了要上学而痛苦,二是为了不能上学而痛苦,这两种痛苦都根源于教育自身的异化。从贫困农村教育的现状看,贫困农村教育在内外两个方面都处于贫困状态:教育的外在贫困主要是教育物质资源的严重匮乏,教育的内在贫困主要指教育目的的严重异化。教育现代化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选择,从20世纪初以来,伴随着国人对社会现代化的追求就已经启动。笔者认为,在知识成为核心资本的当代社会,贫困农村的教育现代化在贫困农村的脱贫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贫困农村教育现代化不是农村教育的“城市化”,而是贫困农村教育的“现代农村化”。

一、“做”人的教育:教育本质的实践生存论分析

教育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是使人成为人,即教人做人。“做”人对于教育即意味着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从“非人”向真正的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生成。

人是以劳动实践的方式来生存的,只有以劳动为生存方式才是人的生存方式。马克思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旦人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p67)因为“生命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它的类的特性,而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1](p46)。人的生命活动是以劳动实践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自由自觉的活动”即是人的实践。劳动实践方式使人与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人不是既成的存在,而是一种开放性的存在,人是“做”成的,或者说是自为的存在物。人的劳动生成性使得人具有两种基本的生存需要:现实性的生存需要和理想性的生存需要。现实性生存需要是维持人的自然生命的那些需要。劳动所具有的超越性、能动性既表现为人不断建构和实现自我发展的理想,又表现为使人不断产生出新的自我发展的理想,人之作为人的真正的生活动力乃是人的理想性的生存需要。人通过劳动不仅获得了生存的现实性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在劳动中不断确证自我的存在,在自我存在的确证中又不断建构新的自我,并努力通过人的实践去实现人的理想存在。人总是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现实的人永远都不会满足于已有的规定性,他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生成自己的历史,又在创造自己的历史活动中追求自己新的规定性,他不断向着“应是”前进。人只要存在着,就永远无法完成自己,但人永远以“完成”为导引不断实现自我的提升,这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永恒主题。

教育围绕“做”人来展开,按照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它应该“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2](p244)。因此,“做”人的教育应该有三个基本的量度纬度:一是教育能否较好地满足受教育者的现实性生存需要;二是教育能否较好地满足受教育者的理想性生存需要;三是教育能否较好地满足社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社区与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的发展是社区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二、教育目的的异化:升学主义主导的贫困农村教育的后果分析

从教育的“做”人本质对贫困农村的教育现实进行审视,教育显然被严重异化了。

首先,贫困地区农村现有的教育既不能满足大多数受教育者的现实性生存需要,也不能满足人的理想性生存需要。在现象的层面上,升学需求主导了中国的基础教育,有的学者把这种以升学作为教育唯一目标的教育称为“升学主义教育”,这是中国现存教育的通病。在贫困农村,来自于摆脱贫困的压力使“升学主义”有更大的存在空间。在升学主义的主导下,贫困农村的教育有了“目标”,但却失去了真实的目的。教育演变成贫困农村青少年一代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一块跳板――甚至是唯一的跳板。教育不再是从“非人”走向真正的人的生活,不再是生命意义的内在需求,而是外部生存诱惑的无形强制。七十多年前,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敏锐地体察到了中国教育的这种异化弊病,向社会发出了警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2](p155)上学的目的是为了跳出“农门”走人“城门”,不是改造贫困,而是逃离贫困,离开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而变成“城里人”。一旦发现升学无望,家长和孩子就会放弃上学,即使有钱也不上学,早打工早挣钱。教育只为升学,不为做人,做人的趣味和价值因“升学”的挤压而丧失。

其次,贫困地区农村现有的教育基本上脱离社区发展的现实需要,不能为当地社区的发展直接培养有用的人才。如前所言,教育只是成为走进城市的一块跳板,教育只按照“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来教育人,因此,被教育出来的年轻一代不可能成为对当地社区发展直接有用的人才。升了大学而毕业的,要么留在了大城市,要么留在了中小城市,即使差的也留在了城镇,贫困地区长期不能脱贫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地区的“精英分子”没有投入到本地区的建设。甘地(Gangdhi)对印度乡村教育的批判也许很适合我国贫困农村的教育现状,他说:“现代的教育不能使年轻人学会任何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东西。那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现代学校里去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农业专家……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当年轻人从学校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以后,对农业却一无所知。不仅如此,他们还从心底蔑视自己父亲的职业……现代学校的一切事情,从教科书到毕业典礼,从来不会使一个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感到自豪。他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远离

自己的故乡。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的疏远这种环境。[3](p353)

教育除了对升学有用之外,别无他用,这无疑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悲哀,更是贫困农村无法摆脱贫困的根源之一,这种状况将使更多的农村孩子不是因为经济上的贫困而辍学,而是因为教育自身的“贫困”而辍学。

三、推进教育现代化:贫困农村克服教育异化的基本路径

贫困农村基础教育的升学主义取向形成的根源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应该引起注意:一是农村教育没有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二是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农村教育的现代化出现了以教育“城市化”取代教育现代化的现象。

肇始于16世纪的现代化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遭遇了种种的责难与批判,但是,现代化作为一种历史性的世界潮流依然是发展中国家追求的目的。我国贫困农村的发展不仅不可能避开现代化的过程,而且必须经由现代化的过程才能真正摆脱贫困的状态。推进教育现代化不仅是教育脱贫的基本需要,而且也是农村教育克服异化的基本路径。但是贫困农村的教育现代化不是农村教育的“城市化”,而是贫困农村教育的“现代农村化”。“现代化”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在我国报刊上,它的英文是“modernization”。根据《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的释义,“modernization”是一个名词,产生于18世纪,它的含义有两个:一是指现代化的过程,二是指现代化的状态。在学术界,“什么是现代化”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化的实质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并指称这一转变过程的状态,它是一个多层面协同转变的过程,是一种涉及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深刻变化。对于现代化的歧见使得“教育现代化是什么”的问题在教育理论研究中也成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199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教育现代化的定义是:“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一种目标和实践。使教育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反映并满足现代生产、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达到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先进水平。”并认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教育观的现代化;教育目标的现代化;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的现代化。不同的学者对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有不同的认识,但在这些不同的认识中也有一些共识。有关教育现代化特征的共识主要有: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教育的终身性和全时空性;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教育的个性和多样性;教育的变革性和科学性;教育的国际性和开放性。教育现代化应该包括教育物质现代化、教育制度现代化和教育观念的现代化等三个层次[4](p194)。教育现代化具体应该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化教育的不平等为平等,使教育普及化,使所有适龄的青少年都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二是化精英教育为全民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社会的精英分子,而是要培养现代的劳动者;三是化齐一性的教育为个性化的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有个性的公民;四是化封闭性教育为开放性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应该走向国际化;五是化阶段性教育为终身性教育,科技的迅速发展终结了学几年知识或技术就足以终身维持其职业以及生活需要的时代,知识与技术的不断更新要求人们必须终身进行学习。笔者认为,教育现代化既是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动态发展过程,也是教育具有能够体现当代教育发展的高度或水平的形态,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不是人的“城市化”。但是,我们现有的农村教育只是教人向往城市的生活,认为“城市的”就是先进的,“城市的”就是“现代的”,这种观念渗透于整个教育系统。

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自20世纪初以来,伴随着国人对社会现代化的追求,中国教育现代化也同时启动。以1904年第一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的建立、1905年科举的废除为起点,在整整一百年的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教育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从“教育救国”思潮的兴起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选择,以批判和改造传统教育、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式教育为出发点,以富强中国、振兴中华民族为己任,教育现代化作为一种整体性的追求从整体上改变了中国教育的面貌。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制度背景看,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加强了地区之间的交往,人口的流动性也不断增强,在市场的驱动下贫困地区的人口向非贫困地区地方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贫困地区农村的学生在本地区接受完基础教育后,一部分升入高等教育的学生将与其他非贫困地区的学生一起接受高等教育,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现代化要考虑这种“接轨”的问题。但在现实中,人口的流动是单向的、不对称的,极少有人才从非贫困地区向贫困的农村地区、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由此,贫困农村基础教育如果不适应农村生活的需要,不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本地发展缺乏“人”的基础,想从根本上摆脱贫困、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贫困农村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把“普遍的科学知识”和“本土知识”结合起来,从教育发展的“城市化”向教育发展的“农村化”转变。农村学生即使不能升学,仍然可以通过参加学校教育而使自己在农村获得更好的生存,并致力于本地区的发展,不至于在升不了学之后,回到农村出现“种田不如老子,养猪不如嫂子”的情况[3](p354-355)。此外,要通过教育培养新一代的本土情怀,使当地的“精英人才”能够向本土回流。

在当今时代,“成为人”意味着成为一个现代的人,只有围绕着培养和造就现代人为目的才是真正人性化的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个人在当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及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但是,“现代化的人”不是指“城市化”的人,而是包括“现代化的城市人”和“现代化的农村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江苏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第9篇:教育现代化的定义范文

微时代的快速发展,对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微课教学应运而生,不但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在教育改革中,微课更加体现出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微课教学在这场颠覆性的教学模式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以中职德育教育为例,分析出微课在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应用的意义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

微课;德育教育;班主任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对教学改革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移动学习、混合学习、个性化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为了提高德育实效,将“微课”和教育中的一个领域——德育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实践和研究,通过多元化的微课授课法,使德育教学时间短、内容精、易操作、易传播,更加适合学习者自主化学习的特点,为微课教学在中职中的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一、微课教学定义及特点

(一)微课定义微课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突破创新,主要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境开展各种教与学的联合体。微课教学使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教育内容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的创新举措。

(二)微课特点微课教学法主要有四个特点组成:一是,课时短。通常微课中的视频教学在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摒弃了传统的45分钟的教课时间的弊端,更加吸引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学内容精炼。由于微课的课时短的原因,导致微课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针对某个学生的知识点,将主题内容更为突出,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三是,现代化的教学法。突破传统的黑板教学,利用现代化的视频手段,可以让师生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

二、微课教学在德育教育应用意义

(一)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举现代通讯业的发展,使得教育共享成为可能,微课应运而生。微课更是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举,班主任将德育教育的内容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相融合,多媒体的呈现方式、1-5分钟的学习享受使班主任在班级德育教育的形式上更为新颖,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微课值得大力提倡。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微课是一个短小精炼的教学模式,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选择自己的薄弱点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就像到超市选购商品一样,就像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一样。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课一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同时微课的视频播放还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微课使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微课教学使德育教学内容更为精炼,对中职学生开展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教育和环境教育等多方位渗透的多功能课型,为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身边的时事热点和人文情怀的传输,营造赋予时代特色的德育教学氛围,更是班主任自我教学创新的成长体现,同时微课应用到德育教学中,对中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很大的有利影响,可以实现化育人品、塑造人格的目的,是在德育教学开展中起到引领作用。

三、微课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一)建立长效机制,丰富“微课”资源库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绝大部分的德育教学内容都是比较枯燥范围的,教学方法单一,很难调动起中职生对德育学习的兴趣。对此,班主任可以利用微课教学法,为德育教学营造校本微课程研究的浓郁氛围,逐步建立校本微课程研究的保障机制,丰富“微课”资源库。根据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明确德育教学的微课研究定位和目标,如可以针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进行传授,将国学融入到微课德育教学中,开展参照《弟子规》对比自身言行的一系列活动。同时还要进行典型示范,整体推广形式,利用微课进行典型事例的道德宣传,在某些班级进行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交流体会、表彰先进、推动工作。

(二)开展多渠道、多方法,提高微课开展的有效性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微课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渠道和方式方法进行经验方面的积累,从德育教学开展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出提高微课教学有效性的解决办法,从而提高中职微课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应用质量。如班主任可以通过与教研组内的教师进行研究,互帮互学,优势互补,写出德育教学的微课方案,然后让计算机专业教师制作成PPT,再转换成微课程,或者是班主任将典型或者有代表性的德育实例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拿到班主任工作室或德育教研组播放研究,作为今后德育教育的范例。

(三)反复实践,完善微课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微课方式的开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寻找出微课教学的不足之处,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及时的应对措施,从而集体攻克微课在德育教学应用的难关,使其更加完善。对此,在微课教学中就应该把思贯穿于微课程研究的整个过程——既有设计过程中的行动前反思,又有实践过程中的行动中反思,还要有实践后的行动后反思。反思微课对德育教学内容展示是否全面,目标是否明确,开展中中职生对微课的反响,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微课教学是现阶段中职德育教育改革的创新之举,其大胆而又积极的尝试,在今后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将会起到很大的发展潜力。微课教学是以教学视音频为主要载体的简短的完整的课程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和拥有感,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微课程的开放性及后续补充与开发的潜力也为教学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更加有利于中职德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

[2]胡铁生.区域性优质微课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