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信息技术实验总结范文

信息技术实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技术实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实验总结

第1篇:信息技术实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必由之路

【中图分类号】G456.2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001-01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那么,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理合中,怎样才能使信息持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融合

1、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内容的整合。

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物理学科教学中,加强与学科的交叉渗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改造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如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先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让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于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他们只能通过实验探究出凸透镜能成放大像及缩小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不能总结出成像的规律及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课件中演示出凸透镜的几个关键点(F与2F点),当用鼠标拖动“物体”(蜡烛)移动时,所成的像跟着移动变化,所成的像的大小、倒立情况、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在电脑上一目了然。学生通过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与电脑动画演示的效果结合起来能很快总结出成像规律,加深了印象,巩固了知识点,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丰富学生对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于科学规律的理解。

2、可以直观展现抽象的物理知识。

物理课程涉及较多抽象的概念,如分子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电流的形成、平抛运动等。常规的教学中运用挂图、幻灯片、模型等静态教具,缺乏准确的感性效果。而信息技术不仅可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色彩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可以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从而把文字材料获得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优化整合

1、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

信息技术不仅是作为教师“教”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作为学生“学”的工具。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化资源库,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改变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

这就要求老师紧跟时代的步伐,跟踪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熟练掌握上网技巧、网上查找和下载资源的方法,学习各种常用的制作课件的软件,例如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等。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利用整合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2、坚持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活动的整合。

基于信息技术的活动,也必须与传统教学活动相结合,不要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更不能用信息技术替代学生某些感性活动的经验与思维过程,因为信息技术的世界终究是虚拟的。例如:在初中物理“电功”一节的教学中,探究电功跟哪些因素有关,我花大力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无误差地得出了电功跟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正比关系,非常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也十分容易地掌握了知识。但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是电脑做出来的,想要什么结果就做什么结果。”是呀,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动手做的实验,实际中不可能有如此精确的数据关系,只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去获得定性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根据实验数据去分析、去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一定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具体情况而定。

3、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实践。

(1)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始终应该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例如“压强”一课的教学,教师采用课件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后,学生利用实验器材和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学习、评价、反馈。

第2篇:信息技术实验总结范文

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经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演绎推理,注重形式化结果的呈现与确定,而忽视探索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忽视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进行大胆猜想、验证猜想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使有少数教师认识到了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由于缺乏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理论支持与经验总结,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初中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发挥信息技术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方面的优势,创设图文并荗、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数学实验环境,以利于初中生开展数学实验并获得成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学习功能,让学生现场计算、现场画图、现场证明,使数学研究、学习的方法从原来的纸笔加思维的模式发展到计算机加思维的模式,更有利于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数学实验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美国的中学内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英国的中学数学教材中也有许多的实验材料,他们经常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做“数学实验”,进而“发现”数学结论。

在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开展数学实验的要求,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出现了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数学实验的内容。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的张晓林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操作研究”,浙江省温州市教研室的胡敬民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研究”。但是,这些实验研究主要是探索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的一般性操作。对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涉及得很少。因此,本课题在全面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中,具有很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必把各种概念、法则、公理、定理全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适合的条件,提供很多作为知识载体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数学知识。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再创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学生可以观察并尝试错误、可以发现并进行猜想,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养成“用数学”的习惯,克服他们学习数学而不应用数学的弊病。

2.《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我们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正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作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勇于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效果的分析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包括初中数学实验课的组织策略,借助信息技术营造初中数学实验情景的策略,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话与师生交互实验的组织方式的研究。

(3)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适宜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数学实验的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初中数学实验课的学习积件的制作与共享方式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是: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通过教学实践与实验研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设计一批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上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在研究初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项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

(2)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逐步完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完善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一般操作技术与评价体系。

(3)通过课题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研讨,及时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成效进行总结,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一般途径与方法,开发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

2.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搞好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工作措施。

(2)研究初期:2006年7月—2006年8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向及成果,培训课题小组成员。

(3)研究中期:2006年9月—2007年7月,开展课题的各项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①2006年9月—2006年10月,确定适合借助于信息技术开设数学实验的初中数学学习内容。

②2006年11月—2006年12月,按照确定的学习内容,编写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

③2007年1月—2007年5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利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进行课堂实践。

④2007年6月—2007年7月,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

(4)研究末期:2007年8月—2007年10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进行实验反思,整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总结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收集部分优秀的教学案例,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领导决策保障。我校领导具有极强的科研意识,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与教导主任亲自参与课题实验,学校必将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2.师资力量保障。承担本课题研究的数学教研组连续两次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教研组内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和极强的科研能力;课题负责人胡荣进老师是区数学青年骨干教师,长期担任校数学教研组长,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区级评比中获奖;课题组成员叶甘新老师是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多年担任校教导主任和区数学教研大组组长,主持的区重点课题获区二等奖;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来自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改意识,有深厚的课题研究的能力基础。

3.硬件条件保障。学校有专门的学生计算机房,即将建成多媒体教室,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开通了“校校通”,这些硬件设施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编撰《初中数学实验课课堂教学设计集》,建立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

3.拍录部分优秀教学课堂实录,整理一批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

4.编写《“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论文汇编》。

八、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长:胡荣进,全面策划,主持研究,主写课题报告,负责八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成员:余芳浩,收集研究资料、整理教学案例,负责协调人、财、物的保障。

叶甘新,组织理论学习,负责七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卫华,做好活动记录,负责九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国红,负责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的建设与调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侯立伟.信息技术利于数学实验的开展[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

第3篇:信息技术实验总结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所属的学习类型是不同的,但只有在信息时代才能使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新课程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和富有个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而网络可以向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学习机会和汲取知识的环境,极有利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发展个性,极有利于教师实现向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因而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自然成为了教育现代化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特别科学类课程)有效整合”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探寻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实施探究学习的有效点,探寻出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途径。

三、实验研究原则

⒈适度超前原则。

⒉实践性原则。

⒊主体性原则。

四、研究途径

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室和信息技术平台等设施和网络教育资源,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创设探究式学习氛围;探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⒉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向的。通过创造使试验班学生能够更充分更主动利用学校功能室浏览信息的条件,研究如何结合电子功能室展开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广度、深度和速度,使他们掌握新的探究技能,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精神,积极投入探究创新活动。

⒊学生获取信息最直接途径是查阅书籍资料。因此,要在推进我校图书馆实施电脑管理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发挥图书馆的真正功用,使他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完成研究项目、提高探究能力的另一片天地。

五、研究措施

⒈成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精选课题研究小组成员。

⒉加强教师特别是科学类学科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⒊确立研究对象:我校初二年级三个班作为试验班。

⒋实验周期:根据总课题组的情况确定。

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⒍收集实验资料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7.争取多方面支持:如人力、物力的支持,信息技术水平的支持和业务上的指导等。

六、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加强资料的采集和分析、研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修正研究方向,不断完善方案,及时总结经验和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七、成果形式

⒈学生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论文、小研究等发表或获奖。

第4篇:信息技术实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整合

传统单一以课本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已经不具备适用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整合,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也日趋多样化。学生不再固守书本知识,而是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参与到物理实验操作中,以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高职物理教学目标。

一信息技术与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整合概述

高职物理实验,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其具备较高的物理学科素养。现代化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应用日趋普遍,其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为载体,无论是信息密度,还是传递速度都比较高,且有利于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交互性。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整合,即在具体实验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使实验操作更加简单,构建优质的实验教学环境。应用该种方式,能够使物理专业教师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结构、资源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激发高职学生的物理兴趣,达到良好的专业教学效果[1]。

二信息技术与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使高职物理实验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高职物理实验性质决定了其涉及到大量信息资源,而信息技术恰好具备该方面优势。网络多媒体背景下,计算机的存储容量比较大,能够处理大量信息。学生可依据具体实验要求,在网上收集、整合各类资源和素材,或通过远程教育,实现资源获取,使物理实验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并熟练掌握操作技能。信息技术使物理实验教学中,各类信息资料的获取更加简便,也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容量。

(二)信息技术能够实现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模式革新

将信息技术与高职物理实验教学融合,依据课程背景及教学要求,改革物理实验内容、结构、方法等。在该背景下,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快速掌握物理实验操作方法,实现高职物理教学目标。而学生也能够主动参与到物理实验教学中,克服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应用所学知识,执行具体实验操作,并有效解决物理实验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也使物理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使高职院校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不断提高,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实现其动手能力培养[2]。

(三)增强高职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交互性

信息技术与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整合的交互性,具体而言是指学生与计算机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换。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可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料,继而依据自身的知识构成和能力背景等,对其进行反映,再对计算机进行反馈,使学生对物理实验教学具备清晰地认识。该种交互性,能够使高职学生在物理实验中集中注意力,通过专业实验训练,使操作过程更加熟练,达到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效果,使高职院校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验能力[3]。

三高职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首先,高职物理实验教学难度较大,部分学生物理基础薄弱。信息技术使物理实验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多样化,教学过程更加直观,但是,学生仍然很难理解相关原理和实验现象。个体学生在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差异。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难以达到良好的物理实验教学效果,有违高职物理专业教学初衷。其次,高职物理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过于被动。教师没有依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实际学习需要,对物理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合理设置,难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没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空间。虽然,采用信息技术,使高职物理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但是,学生受传统思维模式禁锢,实验过程中探索性不足,实验能力和学习习惯,仍需进一步完善。第三,高职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过程缺乏科学认知,很多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实验方法,教学思路过于陈旧。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起辅助作用,假使教师不能够依据具体课程内容,对其进行合理应用,将会使高职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存在偏差,使其物理思维受到限制。受制于课程时间,高职物理实验教学不足,部分教师不能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导致教学中存在诸多疏漏,难以实现高职物理教学目标[4]。

四信息技术与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整合方法

(一)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象化

高职物理实验教学中,很多题目都比较抽象。例如,电磁、电流、分子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和单一,使该方面的表述过于抽象,不够具体。多媒体背景下,采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丰富的实验内容,使他们对物理实验内容和过程具备清晰的认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验内容,使物理实验过程更加形象、具体、简单。以自由落体实验为例,单纯依靠理论表述,过于抽象,很难理解。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对该实验现象和过程具备清晰的认知,从而快速接受该方面内容和知识,帮助他们解除物理学习中的困惑。

(二)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信息传递

高职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采用具有超链接性能的多媒体软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将自己的困惑提出来,教师应用超链接帮助其查询该方面的信息和内容,使学生能够直观的面对其所需的内容,帮助其更好地执行物理实验。物理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对物理实验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归类、总结,使其更加具体、形象,以视频的形式,降低高职学生的实验理解难度,使学生对物理实验教学具备正确的认知。针对部分重点实验,教师可采用该种方式,进行教学总结,使学生快速融入到物理实验中,克服该门课程学习中的恐惧心理。在重难点物理实验教学中,尤能凸显信息技术优势。

(三)应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少见的物理情景

高职物理实验教学专业性很强,很多实验过程和内容,无法用言语表述,增加了学生的实验操作难度。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难发现诸多物理现象和场景等,导致其对物理学科知识的理解相对较难。应用信息技术可对该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以网络和资源优势,向学生展示生活中比较少见的物理现象,将其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激发高职学生的物理实验学习兴趣,使其将物理知识点理解透彻,继而主动参与到物理实验学习中,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培养其实验技能。

(四)营造良好的物理实验环境

物理实验能够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学好物理,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因外部教学环境影响,高职物理实验教学在现实中存在诸多桎梏,难以满足高职物理教学要求。将信息技术与高职物理实验教学相融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解决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各类问题,降低高职物理实验学习难度。例如,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进行仿真物理实验,为高职院校学生营造一个模拟物理实验环境,使他们依据自己的判断和想法开展物理实验,严格按照正确的流程,执行实验操作。该种模拟实验方法,能够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也规避了真实物理实验中的各类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物理实验操作技巧,为高职学生后期物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将信息技术与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优越性。教师在物理资料整理过程中,可依据教学背景,将与之相对应的链接保存在主页面上,引导学生依据信息技术,执行物理实验操作和学习。采用该种方式,不仅能够保障课堂实验质量,也能够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素材,帮助其在课外进行物理知识巩固,从根本上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相关物理实验知识,提高其在物理课堂上的参与性,降低该门课程的学习难度。

五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整合是高职物理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课程背景下,传统物理教学方法已经不具备适用性。教师要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职物理实验课堂中,使物理实验操作更加简单,便于学生快速掌握相关实验内容,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实现高职物理教学目标,为学生开拓更加广阔的物理学习空间,将物理实验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

作者:李海 单位:大理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商晓晶.论高职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4,(18):100.

[2]史秀丽.信息技术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江苏科技信息,2016,(09):68-69.

第5篇:信息技术实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作为物理教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的变革呢?

一、认识信息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内涵

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素质教育指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教育的完美结合的教育。运用信息技术实施物理素质教育,不是简单的“叠加”“掺合”,而是使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内在的组成部分 ,使学生在德品素质、智力素质 、 审美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实施素质教育

(一)信息技术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意义

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是要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物理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不能脱离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物理知识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如天文、地理、航天、能源等各领域。而现代信息技术是一个资源环境,它可以用各种相关的资源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物理教师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在传授物理知识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就能更好地贯彻执行学校的教育目标,实施素质教育。

(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实施物理素质教育

在现行的物理新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素质教育素材,只要教师用心挖掘、灵活运用,终究会“吹尽黄沙始现金”,达到理想的素质教育效果:①让微观世界放大及让庞然大物缩小。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庞然大物又说不清,道不明。在过去的教学中,只能让学生看看挂图或用语言、文字加以描述,学生很难得到正确完整的认识与印象; 现在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微观世界加以放大,把庞然大物加以缩小,让它们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许多情景不言自明,让错综复杂的情景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获取和理解。如:“布朗运动”“日心说”“地心说”“理想气体分子运动模型”“原子核反应等”。②可做实验的补充和难做实验的模拟。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离开了物理实验,物理学就不可能产生,更谈不上发展,因此,要特别重视物理实验,在信息时代也不例外,凡大纲要求做的实验都要做,不能做的实验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也要做。即使如此,许多实验可能看不清,可能过于复杂,可能呈现的时间过短,可能无法长期提供器材让学生动手,可能在教室中根本无法实施,但可利用信息技术来补充和模拟。如高二物理电学中的静电场、磁场,我们都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还有我们高中阶段做不了的实验,如“α散射实验”“原子核链式反应”等,也可以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或课件来展示在学生面前。

(三)运用信息技术渗透素质教育

新课标理念认为,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更能体现新型的教师角色。教学高一的“反冲运动”时,如果用传统方法把内容照本宣科地讲完,那么,这节课就会显得生硬、死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与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把这一节课进行优化,即把生活中的很多“反冲”实例,如火箭知识等,以资源的形式分类放在资源库中,学习时给学生定好目标与任务,学生就会在目标和任务的指引和驱动下,自觉地在资源库中寻找到相应的信息内容来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得出结论。在反冲的实例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枪、炮发射时的视频;分析完物理过程后,可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讲火箭知识时,则可让学生观看我国自行研究的载人航天过程的视频。这样,火箭的形状、工作过程以及火箭反冲这一物理现象,学生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总结完后,还可对学生讲述航天工作者为航天事业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奉献精神。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创造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如在粒子物理研究中,科学家们设计了使两个金核在高速状态下发生碰撞而释放大量的能量的现象来模拟宇宙大爆炸初期的高温高能状态,进而研究宇宙的形成与发展情况。在高中物理研究静电场的性质时,就有“描绘静电场的等势线”的学生实验,这个实验的原理就是利用恒定电流场来模拟静电场。在课堂的演示实验中,教师可用不同的方式来模拟显示电场线及磁感线。而信息技术则恰到好处地为模拟仿真物理实验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提供的这一切独特优越的条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发挥无限的想象,从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学习物理的快乐,并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信息技术下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

第6篇:信息技术实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课程改革浪潮的掀起大大带动了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我国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对学生教育的重点都有所变化,越来越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亲身感受、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尊重学生的天性、重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发现问题、猜想假设、探索发现、探讨交流以及应用创造等几个部分。下面我们就对教学过程中的这几个步骤进行具体的论述。

1.发现问题

正是因为新课标重视学生对知识产生过程的体验,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课程的各个环节,那么,第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对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发现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创设最有效的探究情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要把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呈现在课堂上,提高物理实验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首先,场景展示。

2.猜想假设

"猜想和假设是物理中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所以,没有大胆的假设就不会有所发现。所以,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从多个角度和渠道进行信息的收集,来为其提出的猜想和假设提供信息支持。但是,在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进行假设存在着困难,不同学生的相关知识经验不同,假设的有效性必然也会不同,

3.探究发现

猜想和假设的存在毕竟是没有切实根据的,所以在猜想结果提出来之后还要用实验进行验证。那么,在物理实验阶段信息技术的作用就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能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提高资源获得的效率。通过信息技术获得的大量知识就会建立一个数据库,包括实验中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实验原理、操作方等内容。第二,模拟实验。信息技术的存在会提供专业的实验软件进行模拟实验,从而解决那些限制性试验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接触面。第三,记录试验结果。新课标下的学生都进行小组学习的,初中物理实验也是一样,所以学生就可以利用表格和文档等对试验数据进行记录,提高了学习效率。

4.讨论交流

试验结果出来之后要有针对性的带领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然而,枯燥的口头交流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失去了讨论和交流的实际效果。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图像、表格、文档等的演示,让学生的口、眼、脑同时应用,进而提高了学生对不同观点的理解力,并寻找其间的差别,不但提高了讨论的气氛,而且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5.应用创造

应用创造是学生对物理知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也是对知识的一个应用过程。在课堂中,教师要适当的为学生创设一个知识应用的活动环节,就比如,在磁力知识的学习时,讲授完基本的知识,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研究在古代,磁力应用表现之一,指南针的应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网址,引导学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学。

二、模式的实施

就像物理实验一样,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探究中的应用效果也需要通过实际行为来进行验证。

1.案例设计: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指导思想。这一部分的知识从结构上来说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牛顿第一定律",另一部分是"惯性",总体上都是属于物理知识中力学部分。第二,教学目标。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并理解惯性的内容,同时掌握生活中对惯性的应用以及危害的防护。能力:学生能够根据给出的题目和器材自主进行实验,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总结、记录和分析,最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认识伽利略的思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学上理想实验的实质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惯性知识,并学会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由于该部分内容是由两个大的结构构成的,所以实验教学活动也要从两个方向来组织,首先是"牛顿第一定律"的试验教学过程,其过程如表二所示,其次,是惯性的试验教学过程,其过程大致如表一所示。

2.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

通过对课堂中学生表现情况的认真分析,以及学生课堂作业情况的检查,从而总结出,在本堂课程中,学生掌握了教师所教授的物理知识,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实验的各个过程,总体上来看,完成了新课标中的教学目标。同时,该实验过程也证实了信息技术对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 小结

通过本文的简要分析,大致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作用,所以,初中物理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综合能力,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就一定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何北.信息技术支持的普通高等院校探究式学习设计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第7篇:信息技术实验总结范文

1 目前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现状

为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笔者组织陇东学院500名新生进行了一次信息技术课摸底考试,主要内容为键盘操作、WindowsXP、Word2003、PowerPoint2003、Excel2003、Internet等6个基本应用模块。摸底考试结果如下。

1)键盘:80%的学生对键盘不熟悉,找不到顿号、双引号、单引号、省略号,不会标点符号的全角、半角切换方法,不会使用快捷组合键;30%的学生不会计算机的安全关机方法。

2)XP:对复制粘贴,80%的学生只会一种方法,还有5%的学生不会复制粘贴;99%的学生从未使用过帮助信息;99.5%的学生不会使用控制面板;95%的学生对开始菜单和任务栏的属性设置不熟悉。

3)Word:95.5%的学生首行缩进采用的是空格的办法,而不会用段落设置。

4)PPT:72%的学生不会插入新的幻灯片,85%的学生不会设置背景和选择设计模板,99%的学生不会修改设计模板。

5)Excel:98%的学生不会插入新的工作表,99%的学生不会设置打印区域。

6)Internet:有40%的学生没有自己的QQ号,78%的学生没有自己的邮箱。

而这些内容都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的最基本的内容。为了弄清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普遍较差的原因,笔者对从陇东学院8个班级抽取的40名新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结果为:1)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基本就是玩游戏,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做一些简单的Office练习;2)一般在初中开设0~3年信息技术课,在高中开设0~2年的信息技术课;3)在初中基本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信息技术课,高中部分学校有专任的信息技术教师;4)每周的课时量大多数都是一个课时,还有一些学校因停电不开机房或信息技术教师不到位等原因,经常以上自习或上其他课代替;5)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

由于升学的压力,甘肃省各中学不得不压缩信息技术课的课时,高中毕业生有没有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无人问津,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问题更是无人监管。这些高中生接受大学教育时,大学层次的教育无法进行,大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标要求的内容上。长此以往,大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也得不到提升。因此,要建立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共同体,成员包括中小学和大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 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育共同体的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教师教育共同体是指由具有研究实力的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院校组建的,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水平提升的研究机构。共同体的人员构成是以高校或高中为主持单位,团队成员由30%的高校信息技术教师、30%的高中学科教师及教研员、各20%的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构成。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的基本任务应包括下面几个主要方面。

1)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或教科书、考试大纲以及与实验相关的文件等,开发与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研究影响学科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建构符合甘肃信息技术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体现甘肃特点且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

2)每个共同体至少选择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高中与一所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活动。以网络研究与指导平台为载体,以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理论为指导,把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系统化设计,建立网上学习空间,构建开放性网络学习与指导环境。

3)每个共同体在一个周期内要系统指导不少于3所小学、3所初中、3所高中的18名以上的学科教师,采用网络研修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指导学科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使研究成果在学科教师所工作学校的学科教学中得以推广应用,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同时要开放所建设的学习空间,供广大学科教师参与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学习与研讨,指导学习者在学习空间中进行学习,引领学科教师的发展。

3 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育共同体的监管措施

共同体应工作的基本要求 共同体主持单位要提供办公场所、实验设备、研究资料等支持环境,确保团队活动的时间;要保障共同体开展活动的经费,使研究共同体各项经费支出合理、高效;制定研究计划、指导计划、研究与指导方案及相应的总结报告,形成工作过程材料;制定学科教学研究共同体的管理条例、共同体成员管理与考核办法,方便对团队成员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反馈,确保共同体的正常运行。

共同体研究活动的基本原则 根据研究计划,围绕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难点问题,设计研究主题,并能够促进学科教师新课程有效教学能力的发展。

针对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内容,能重点突出,体现学科的特色,发挥教学研究共同体的优势,促进新课程有效教学经验的传播。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过程完整,充分利用网络研究与指导平台,开展高频度、深层次的在线研讨活动,形成丰富的成果。

空间建设的基本要点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科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实验及指导学科教师的空间,内容组织方式合理,结构层次清晰,对共同体开展教学研究实践与指导工作提供保障。

空间建设中形成丰富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资源,展示研究、指导、实验验证的过程及成果,资源具有示范性、扩展性、更新性,可供广大学科教师借鉴学习,运行流畅,易用、扩展性良好。

共同体运行应实现的基本效果

形成丰富的成果材料,反映共同体成员专业发展的成长轨迹,能说明学习前后教学行为、研究能力的变化。学科教师在参与指导学习后,能够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教学实践,促进学科教师发展。将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后,推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育共同体要以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对象,广泛借鉴国内外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研究推动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总结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形成适应甘肃省实际需求的成果,为提升全省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Z].2011-10-08.

第8篇:信息技术实验总结范文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西德"范例教学"理论兴盛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与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理论和美国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并列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之一,在世界上颇有影响。深入探讨范例教学理论,对现阶段我国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每个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基于这一原则,涌现出了许多教学方法和模式,而德国的M.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范例教学在处理教师的主导和学习者的主体关系方面尤为突出。范例教学主张:在有限教学时间内,组织学习者进行“教养性学习”。所谓“教养性学习”,是指促进学习者的独立性,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一般的、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创性的、典型的,以及规律性的跨学科的东西。通过这种学习,学习者可以处在一种不断接受教育和培养状态中。范例教学理论认为范例教学不但可以说明一个学科的整体性----即接受知识,而且可以开拓学习者的整个精神世界,包括他们的认识、智能和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学习者在获得关于自然和社会文化科学的一般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新的能力(包括了解事物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行为观点)。范例教学能为学习者在教学后能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迈开自己的步伐,为终身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教育实践中,可以发现,我们并不能编制一个毫无遗漏的教材,就算精心制定教学计划,也不能使学生点滴不漏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全部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现已全面进入我国的中小学教学之中的,相对其它学科而言是一个“年轻”的学科。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的快速发展一直应验着神奇的“摩尔定律”。信息技术教材特别是早期的教材,在编制上深深印刻着传统学科的模式,但由于信息技术的特点是更新快、内容多、操作性强、多学科互渗等,照套其它学科的教材编写模式编出来的教材,从体系上看,显得很完善清楚,但这种教材在教学时并不好用,教完之后,学生时常会觉得还是干不了什么。他们更喜欢从实例为主线入手学习,可以即学即用,或是稍加变通就能用。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

范例、范例教学法、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就是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源自德国瓦根舍因(M.Wagenschein)着《范例教学原理》)

范例教学法:平时的听课和上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经常采用范例讲解操作技能以及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的模式叫“范例教学”,而且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严格的说范例教学法是在一组特定的知识中选出有代表性的、最基础的、本质的实例(或称范例),通过这些实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举一反三,获得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源自德国瓦根舍因(M.Wagenschein)着《范例教学原理》)

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为依据而建构起来,可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而又完整的模型。它集约地体现了设计、实施、调控、评价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教学方法论体系,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得以发生联系和相互转化的媒介、桥梁。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模式处于中介的地位。这就是说,在教学模式之上有教学理论,凡是一种教学模式总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而构建起来的;在教学模式之下有教学实践,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总是为了把一定的教学理论转变为教学实践才构建起来的。由此可见,教学模式上承教学理论,下启教学实践。如果没有教学模式这个媒介或桥梁,即使再好的教学理论也不可能迅捷而又有效地转化为教学实践;同样,那怕是再成熟的教学经验亦不可能完整而又有效地升华为教学理论。(李同胜:《现代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范例教学模式:是以范例教学理论为依据而建构起来,可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而又完整的模型。

范例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四个统一”,就是“教学和训育的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以及“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上遵循了三个性,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范例教学的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范例性阐明“个”的阶段;第二阶段,范例性地阐明“类型”、“类”的阶段;第三阶段,范例性地理解规律性的阶段;第四阶段,范例性地掌握关于世界的经验和生活的经验的阶段。(源自德国瓦根舍因(M.Wagenschein)着《范例教学原理》)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目前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状况,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建立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自主探索、主动学习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3.试图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达到培养学习者探究性学习品质,培养学习者强烈的创新精神。

4.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5.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情感。

四、研究的内容

1、范例教学模式与学习能力形成的关系

学习能力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终身教育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也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但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实践证明:范例教学通过后天教育,进行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尤其是在培养学习习惯时,有时还带些强制性,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促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最佳结合,才能达到逐步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

2、范例教学模式在优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①范例教学模式在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方面的作用。

②范例教学在发挥学习者主体性方面的作用。

③范例教学在培养学习者探究性学习品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④范例教学模式在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作用。

3、科学使用范例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

①教师科学正确使用范例教学模式的策略:

a.教师如何选择范例b.学习者如何使用范例c.如何操作“范例教学模式”

②教师指导学习者科学正确使用范例教学模式,提高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策略。

③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范例教学模式功用的策略。

五、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德国M.瓦根 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提出的“范例教学模式”以及近年出版的有关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归纳,筛选出有效经验和理论,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2)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了解师生使用“范例教学模式”的现状,有目的地进行研究,通过听课、评课、测试、座谈调研等手段,及时了解课题实施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结构。

(3)实验研究法:

全市有条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的学校都作为课题实验基地,同时选出其中部分学校、年级或班级等作为自变量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班由各实验校暗设,实验班严格按实验计划教学。具体操作时可在对照班和实验班分别就课前、课中、课后等阶段对“范例教学模式”的功用及使用方法进行研究和指导,从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范例教学模式”在教学及教学效果提高和培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六、主要阶段和预期成果

(一)准备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3月)

1、收集国内外理论文献,进行学习,完成方案设计,制订研究总体计划。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采取座谈会、访谈、书面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基层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主管意见。

3、召开全市信息技术教研工作暨课题研究会议。加强和完善基层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课题实验校)建设。

4、策划、筹建《浏阳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网》。

(二)实施阶段(2006年3月~2007年1月)

1、分批完成课题参与人员业务培训;

2、各成员分别进行各项研究工作,及时分析研究出现的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例会布置下阶工作。

3、建立基于网络的课题研究模式。

①基于网络开展研究,问卷调查,网上交流学习。

②开展范例教学设计竞赛。借助专题网站或专题论坛进行教师范例教学设计网上共享、集体讨论、推广应用。阶段性地进行总结评选,编成范例教学集,并不断充实和更新。

③范例教学说课竞赛、公开课、交流课、录像课竞赛。

④范例教学心得、范例教学论文评比。

(三)中期认证阶段(2007年2月~2007年8月)

各成员分别先进行阶段性检查与总结,并接受专家指导,调整与改进下一步研究工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写典型范例、开公开课,学习者座谈,听课、评课,阶段性测试,数据分析,专题论文总结。

(四)总结鉴定阶段(2007年8月~2008年1月)

各成员先分别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申报并开范例教学观摩课,组长总结整个实验,写出研究报告和综合实验报告。课题研究论文,综合实验报告和研究报告。

七、成果形式

①典型范例教学设计、《范例教学集》或专着;

②专题网站;

③教学心得、专题论文;

④录像课、交流课、公开课;

⑤范例教学素材、源程序、课件等资源(光盘);

⑥调查报告;开题报告;实验报告;结题报告等;

⑦学生竞赛成果;

⑧其它资料;

八、研究的管理措施

(一)研究机构的设置

1、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陈文(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副组长:潘勇(市教育局信息技术教研员)

李洪福(市教育局网络专项管理员)

成员:各中小学校教务室主任

各中小学校教科室主任

2、总课题研究小组:

主持人:潘勇(市教育局信息技术教研员)

实验校:

实验教师名单:贺伟才、黄程、黎利红、曾红梅、罗新河、吴华平、苏果、张葵、雷金勋、张金陵、彭阳明、张爱平、彭书义、徐怀焱、肖玉梅、徐陶浩等(其他实验教师待申报)。

(二)、经费预算及来源

1、研讨、外出交流学习费:10000元

2、书籍资料(文秘站:)费:5000元

3、培训费:10000元

4、打印费:2000元

5、其他费用:1000元

来源:1、自筹2、争取上级主管部门专项拨款

实验学校名单及其子课题名单:

实验校子课题参考:

--《小学信息技术易语言范例教学研究》

--《范例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范例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范例教学法在初中信息学奥赛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范例教学资源校本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在开发多种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中创建特色学校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范例教学课中的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范例教学管理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电子作品竞赛指导中范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信息学奥赛中范例教学模式的研究》

--《FLASH教学范例的开发与应用》

--《平面设计教学范例的开发与应用》

--《网页设计教学范例的开发与应用》

--《 影视作品设计教学范例的开发与应用》

--《电子贺卡教学范例的开发与应用》

--《易语言和LOGO语言教学范例的开发与应用》

第9篇:信息技术实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物理实验课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比较重要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课的整合,就是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物理学科中去,让信息技术从学生学习的对象转变为学习的工具,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创建网络环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中探索实践的一点体会,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物理实验课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后可以很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很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学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

物理实验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物理实验课的兴趣。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实验,可以弥补传统实验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例如:在电学实验课《用伏安法测电阻》,教师告诉学生注意,电流表的接线柱不能接错、电压表不能超过量程,电池组不能短路等等,这就造成了很多实验不允许学生自己随便操作,这些制约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有些学生自主意识很强,常常会进行一些操作,导致仪器被损坏。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免受损坏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能把很多传统实验做不到的效果一一再现。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在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整合,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自主性,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围绕探究式物理教学活动而构建的物理学科课程,既可用于基于实际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也可以作为物理学科教学发展趋势,但全盘形式化是不可能的,物理课程需要直观感知,需要重视物理实验,更需要逻辑推理和逻辑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让学生自主地对典型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物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才能真正理解物理概念、结论及物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

传统物理实验课教学是通过常规教学仪器来进行;这些方式有它们的积极作用,但长此以往学生感觉到这种物理实验课十分单调、枯燥、索然无味最后造成“喜欢物理但不愿上物理实验课”的情况。这样物理实验课课堂教学效率就不高,课堂效果就不好。而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高中信息技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物理实验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图文声像并茂,激发学生的物理实验课自主学习的兴趣。

物理实验课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教材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也只是传授教材中的几个知识点,但现在随着高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为人们获取大量的物理知识提供了极大平台。

物理实验课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加速物理实验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物理实验课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物理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以及演示、交互、自学等形式,引导学生去学习物理知识和理解物理知识,启迪学生去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物理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物理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充分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切实提高他们的主动探究能力。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里的多媒体技术

从物理教师的实践中,可以看出,物理实验课,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共享实验课件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通过超链接转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探究性学习。看平抛物体运动的动画,并自己输入不同的初速度进行多次观察,看平抛物体的频闪照片,分析运动规律。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规律,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共享实验课件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并浏览教师所提供的资料,深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课堂学习是有限的,这样引导学生充分的利用课余时间,网络素材,网络资源等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自觉地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利用网络资源,运用各种物理实验课学习软件和实验软件

利用网络支持,获取丰富的物理资源,转变学习方式,是我进行物理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新课题。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物理实验课,一方面是利用网络中的物理资源。另一方面是利用网络中的与物理相关文化的资源。运用网络中的各种软件为物理教学服务。在高中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普及的今天,这首先要求物理教师掌握有关的基础技术,并进行不断的研究、学习与探索。例如:幻灯片制作、视频音频处理、动画制作、图片处理等程序都可以用来处理来自网络中的各种物理素材,为高中物理实验课课堂教学所用。

总之,物理实验课与信息技术整合这是新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新课题,教师只有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发挥好它的积极作用,提升物理实验课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物理知识素质,提高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主编,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4.

[2]孙杰远主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