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发展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区创新发展指标实现“360”目标,即: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0%,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企业数超过60个。
二、重点任务
1.引导企业增大研发投入。发挥政府科技计划项目资金引导作用,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切实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实际发生额的75%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75%在税前摊销。到2020年,全区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责任单位:科信局、开发区国税局、开发区地税局,各镇(街道)、园区)
2.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认真落实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奖励政策,推动面广量大的中小科技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治理结构创新,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和细分行业的单打冠军。推进“宜业”引才和“宜居”留才计划实施,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坚持项目招引与人才工作相结合,优先培育创新型企业成为“四上企业”。支持企业建设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对新认定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绩效评价为优秀等次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按市级奖励经费的50%给予企业配套奖励。到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00家,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企业数超过60家,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40家。(责任单位:科信局、组织统战部、财政局,各镇(街道)、园区)
3.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围绕“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重点发展领域,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加快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打造一批具有新区标志的产业标杆。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四大产业以及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重点培育产业,依托优势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态化对接国内大院大所,重点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关键环节。围绕产业链短板进行补链、强链、延链,坚持“高端、高新、高效”和特色发展,着力构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产业结构层次的“双提升”。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首期政府出资不低于1亿元,基金规模5亿元,引导撬动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重点产业和项目汇聚投入。到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60%。(责任单位:科信局、经发局、财政局、招商中心、瀚瑞控股公司,各镇(街道)、园区)
4.推进政产学研融全面合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规划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研究院,推进粉末高温合金盘件工程技术中心、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扬州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流体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建设,促进具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在我区培育孵化、快速转化。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合作,大力支持企业与江大、江科大等驻镇高校开展协同创新。鼓励企业高端人才到高校兼任导师、产业教授,鼓励高校青年教师兼任企业科技副总,鼓励大学毕业生到新区就业、创业。强化产业、技术与金融资本合作对接,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和撬动银行、保险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开展科技金融业务,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责任单位:科信局,人社局,各镇(街道)、园区)
5.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科技企业、创新人才、落户项目提供全方位、全流程服务。成立企业家俱乐部,为创新精英人士搭建交流平台,整合全区创新优质资源为企业所用,推动行业的创新和产业升级。围绕“开新八条”等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文件,通过举办圌山论坛、圌山沙龙等系列推介对接活动,广泛开展政策宣传,让更多的投资者、创新创业团队和企业家及时掌握、准确理解、充分享受政策红利。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大力实施专利、标准化和名牌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责任单位:科信局、组织统战部、宣传部、经发局、行政审批局、招商中心,各镇(街道)、园区)
三、保障措施
6.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道)、园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目标任务按时完成。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范围,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7.突出规划引领。经发局牵头,招商中心配合,强化“十三五”产业发展规划等落实工作,推进精准招商和以商引商,推动主导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
一、档案存储方式的演进与发展
档案存储方式与档案装具的使用密切相关,采用何种档案装具决定了档案存储方式。《档案保护技术实用手册》中对档案装具的定义为:档案装具是指用于存放档案的各类柜、架、箱,以及包装档案文件并能够使之分类排列置于柜、架、箱中的档案卷盒、卷皮、卷夹等(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前者)。档案装具作为存贮档案、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延长档案寿命的基本设备,为档案的保管、保护、保存创造了必要条件。
同档案一样,档案装具也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有了“以石为室,以金为匮”,用以保藏重要典籍的记载。旧时受建筑、材料及工艺限制,档案装具多以架、柜、箱为主,一般依次排列、档案顺序码放,柜架之间留有间隔,以备调取案卷,由于其柜架排列较为松散,是一种散列存储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档案载体形态多样化,现代档案装具也有了长足的进展,材质也不限于木质,广泛使用金属、塑料等,品种更齐全,功能更专业。
现代档案装具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档案密集架的出现及迅速普及。1989年,辽宁省档案馆与沈阳沈飞档案装具厂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套档案密集架,拉开了我国生产和推广使用档案密集架的序幕。伴随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更新,档案密集架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侧拉式密集架、电动密集架、智能密集架等,产品不断向多元化,现代化、智能化、人性化方向发展,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都得到不断提高。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各地档案馆新馆建设蓬勃兴起,对档案装具的需求也随之大增,特别是馆藏档案数量急剧增长,对档案装具的空间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密集存储设备在各级档案部门的广泛推广使用,还得益于相关技术标准化工作的及时跟进。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颁布了直列式档案密集架行业标准,使档案密集架的制造、使用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随着档案密集架在档案行业的广泛应用,密集存储成为档案实体的主要存储方式。
档案密集架相较原有档案柜和开放档案架而言,节约空间,储存量大,使用和管理较为方便,较好地满足了档案部门应用需求,迅速替代传统档案装具,成为各级档案馆、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保管储存档案资料的主要装具。
二、档案密集存储方式利弊辨析
毋庸置疑,档案密集架优点非常突出,它节约占地面积,空间利用效率高,在不扩大馆库基础上有效增加库容,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库房,节省了资金投入,日常管理较方便,提高了调、存卷效率,节省人力,并且整齐美观、视觉效果良好,虽然其施工安装复杂,对库房承重载荷有特殊要求,但总体来看档案密集架较好地满足了现代档案存储及管理的各项需要。
我们应当看到,上述这些优点都是基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稳定的正常状态,―旦出现战争、自然灾害、社会突发事件等非常状态,密集架的缺陷就明显地暴露出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档案密集存储不利于灾后档案抢救修复。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当地档案馆建筑造成了巨大破坏,档案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档案屡有损毁。在损毁档案灾后抢救及修复的过程中,抢险人员和档案保护专家注意到:使用密集架存放档案的,在库房坍塌毁坏时,密集架随之倾覆,原有密闭空间被破坏,档案散落废墟之中,杂乱无序,受泥沙、雨水污染,损坏程度严重,挖掘抢救及修复难度较大,特别是电动密集架,在灾害中供电中断又缺少必要设备情况下无法及时对档案进行抢救修复;而采用多节档案柜存储档案的,虽然档案柜组倒塌,柜体严重变形或有撕裂破损,但柜内档案相对齐全有序,由于档案柜相对封闭,自身具有一定保护功能,虽不防水,但对灰尘、泥石流有一定隔绝作用,档案损坏程度较轻,挖掘抢救及修复相对容易。
2.密集架机动性差,不利于档案及时安全转移。在严重社会中,不法分子可能冲击政府机关,抢夺焚毁档案。这些事件突发性强,要保证档案安全必须分秒必争,紧急处置。档案密集架因机动性差,档案转运需临时装箱,耗费时间,不利于档案迅速安全转移;而多节档案柜由于相对独立,移动灵活,兼有转运装具功用,不用临时装箱,便于紧急情况下档案转移,减少了档案受损的可能性。
虽然和平时期灾害及突发事件是小概率事件,不常发生,但现代社会由于环境破坏严重,纵向比较来看,自然灾害发生几率仍呈上升趋势。况且灾害一旦发生,就可能对档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危机状态下档案安全保护成为档案密集存储面临的新挑战。如何充分发挥档案密集架存储容量大、管理方便等方面的优势,又尽可能地克服档案密集架的上述不足,扬长避短,抵御各种突发事件侵袭,在紧急情况下安全、迅速地转移档案,避免或减少档案损失,已成为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档案密集存储方式的创新实践
面对档案安全的新挑战,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发挥聪明才智,结合各自情况,从不同思路、不同角度、为改革完善档案装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某部档案馆自行研制的“战备密集柜架”,由该馆自行创意和完成设计,由宁波八益实业有限公司定制生产,在其新馆修建时进行了施工安装。这种战备密集柜架,每列密集架分前后两面,每面5层6列档案柜。档案柜通过底部卡扣锁定在密集架承重钢架上,每个档案柜均可独立从密集架框架上拆卸下来。档案柜正面底部有隐藏的拉手,紧急情况下,可将拉手拉出,先向上抬起档案柜,使卡扣解锁松脱,再向外即可拉出档案柜。档案柜两侧装有提手,方便搬运转移。其卡扣设计简单实用,经实际操作,锁定后档案柜较为紧固,解锁操作较为轻便。其档案柜可竖放A4规格档案,箱体进深较普通档案多节柜略短,进一步减少了冗余空间,有助于提高存储密度。
江西省档案局馆研究设计的可拆式密集型档案保密存储箱,是用机柜锁定技术将档案保密存储箱体锁定在密集移
动架上,其箱体可拆,搬运灵活,可应对突发事件时档案的安全转移。该研究技术已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利用密集存储架构,对现有箱柜进行“加密”技改,也在档案存储实践中得到积极探索。广州地区某档案馆研制开发了“立体移动式档案柜托架”,将该馆原有的数百个旧五节档案柜,安装在档案密集架的底盘托架上,将移动式托架与封闭式便携档案柜配套使用,既增加了档案存储密度又节约了经费。每列密集架分前后两面,每面可放4组档案五节柜,形成5层4列档案柜。档案柜安装在档案密集架托架上,多节档案柜依层叠放。档案柜之间通过凹凸咬合,防止滑动。遇有紧急情况时,可按照从上至下顺序,依次将档案柜搬运转移,同时每节档案柜都能上锁或系扣,保证了档案安全。2002年,该馆进行了档案紧急转移演练,从演练情况看,档案转移时不需另找装具临时装箱,易于搬运、装载和管理,省时省力,达到了紧急情况下安全转移档案的目的。
应当指出的是,除以上档案馆外,其他省份也在积极进行档案装具改革创新,在此不一一赘述。
四,加快推进新型密集存储装具的应用
当前,各地档案部门研制或使用的档案密集存储设备,虽然形制各异,但都较好地结合了密集架存储密度高和多节档案柜封闭存储、搬运灵活的优点,做到了平时能密集存储档案,紧急时能迅速搬运转移,实现了“平战结合”,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各级档案部门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对于不同形制的档案密集柜,各级档案馆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有的如战备密集柜架比较适合于新建馆台,有的如立体移动式档案柜托架比较适合于在原有档案多节柜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微观动因
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契机
2009年7月跨境人民币结算方案的出台是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里程碑事件。跨境人民币结算方案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非常强烈的背景下出台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为境外对人民币资产的强烈需求提供了获取途径。但这个进程也并非一帆风顺。试点之初,仅五个城市的企业可以对与中国港澳和东盟地区的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由于厂商贸易结算习惯强烈的惯性,及人民币结算网络不建全等原因,从2009年7月到2009年底的近两个季度时间中,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并不大,只有35.8亿元。但在银监会等相关监管机构大力推动下,人民币结算很快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全国对外贸易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分别达183.50亿元和486.60亿元。
2010年6月,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扩大到20个城市及全部跨境贸易外方伙伴之后,离岸人民币业务迎来了实质性的大发展时期。仅2010年三季度,人民币跨境结算就实现了1264.8亿元,几乎是之前三个季度金额总和的两倍。此后,对外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进一步直线上升。在2010年12月跨境人民币结算进一步铺开后,随着获准参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内地出口企业从365家扩大至67359家,人民币结算规模的增长趋势再一次加速,到2011年二季度,结算规模已经再次攀升至一个新高,单季度跨境结算达5972.5亿元。
人民币跨境结算绝对金额增长的背后是人民币结算金额在整个对外贸易中占比的迅速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增长趋势在2011年二季度达到一个峰值后突然停滞下来,三、四季度甚至持续下降,直到进入2012年一季度才扭转下降的趋势(见图1)。
这显然与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的增长趋势保持了高度同步:2010年6月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全面铺开后,人民币存款规模开始快速攀升;到2011年三季度,无论绝对金额还是占比,香港的人民币存款都达到一个相对高峰,成为香港第三大存款货币。此后金额和占比都开始下降,2012年二季度后重归上升通道。结合人民币跛足结算特征(即跨境人民币结算主要来自于进口结算,出口结算占比很小),可知人民币跨境结算已经成为香港人民币存款的主要新增来源。
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的波动趋势与全球货币形势也是吻合的:2011年三季度欧洲债务危机全面恶化,货币市场风险加大,全球流动性紧缩,资金从非核心地区撤回核心地区。作为全球货币市场的一部分,离岸人民币需求也随之紧缩。到2012年二季度欧债危机趋于缓解,全球货币市场风险缓解,资金面趋于宽松,市场对离岸人民币的需求重现。
总之,一方面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形成明显是以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开放为契机的,随着人民币结算网络的逐渐建立完善,跨境结算需求将对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支撑作用将越来越稳定(目前全球已有73个国家900多家曾使用过人民币交易,250多家银行开立了人民币账户。其中,香港有117家金融机构办理人民币业务,海外银行在香港开设的人民币账户数已经超过800个)。另一方面,离岸人民币市场也已经成为全球货币市场的组成部分,国际货币市场形势和随之而来的套利及避险需求也会对离岸人民币市场产生影响。随着人民币存款的快速增长,人民币市场产生了自我强化的内在动力。在这种背景下,如何针对客户需求,提高人民币资金运用的收益率,积极探索人民币业务机会,就成为摆在银行面前的一道课题。
以监管政策放松为主要推动力
世界其他离岸货币市场形成和发展主要推动力是市场参与者的避险或规避管制需求,例如欧洲美元市场。但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推动因素却主要是监管政策的放松。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商务部及香港金管局等政策监管方在监管政策上的每一次放松都带来离岸人民币业务上一个台阶的发展。
2010年2月,香港金管局宣布只要发行人遵守香港监管法规且募集资金不汇入内地,包括非金融机构在内的任何实体均无须事先申报即可以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至此,离岸发行人的管制已经完全放开。但是中资发行人仍须遵守境内的监管法规,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连续三年盈利、贷款损失准备充足、良好的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发行点心债券也仍须上报人行、发改委和证监会审批。仅2011年一年,香港市场上就发行了447笔债券,在当年萎靡不振的世界金融市场上,香港人民币市场的表现相当抢眼。
2010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香港)对人民币清算协议所作的修订,是所谓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大爆炸”的导火线。修订协议进一步扩大了人民币业务的范围,允许银行推出与人民币关联的产品,如定期存款、人民币可交割远期合约、共同基金以及保险产品;允许企业开立人民币账户以及出于任何目的的账户间资金转移,等等。这一协议中最关键的修订在于放开境外人民币业务仅限于贸易结算项下的规定。因此,境外人民币业务可以不受经常账户的局限,扩展至资本与金融账户项下。在人民币还未实现完全可兑换的情况下,这一规定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对在岸人民币管制的突破。
在修订协议签订后,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8月发文,对境外央行、港澳人民币清算行和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三类机构开放了中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这样,境外参加行所获人民币资金除像之前那样以极低的利率上存至清算行外,还可以投资中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获取一般人民币债券收益。银行很快推出了银行间离岸人民币存款和离岸人民币可交割远期合约。
香港金管局也迅速跟进出台配套政策,取消了港资企业兑换人民币的限制;完全放开人民币投资产品类型,包括允许银行发放人民币贷款和发行人民币存单;建立港资银行中央结算系统以促进市场未来的发展,等等。所有这些措施旨在以人民币投资范围的扩大来增强人们对人民币的持币意愿,从而增强人民币的流动性。从此,人民币已经悄然向投资货币方向迈进。保险公司也开始在香港提供以人民币计价的保险产品。随着产品约束的放开,2010年人民币市场上的投资者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之前,香港人民币市场上的可投资品种主要是人民币存款和人民币债券。其中,香港居民是人民币存款的主要投资者,人民币债券的投资者则主要是经营人民币存款的中资银行和高净值投资者,地域上则以香港本地银行、居民为主,以新加坡投资者为辅。在2010年后,投资者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包括实物货币基金、对冲基金和银行财富管理部门)成为新进场的投资者。其中,专业投资点心债券的基金数量增长很快,令人民币债券市场基本上成为一个卖方市场。
随着2011年8月国务院公布一系列支持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重要措施,采用新的制度安排促进投资组合双向流动,离岸人民币市场获得了又一个发展机遇。在人民币资金回流方面,商务部正式开放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FDI)业务,央行允许境外投资者和银行可办理相关人民币结算业务。根据相关规定,境外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可直接向银行申请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包括用于新设立企业出资、并购境内企业、股权转让以及对现有企业进行增资、提供股东贷款,银行可直接为外商投资企业办理这些业务。这一举措是对跨境人民币在资本与金融项下回流方式的重大改变,极大地拓宽了跨境人民币的回流通道。同年还出台了人民币合格境外投资者(RQFII)试点办法,并迅速批准了首批十多家机构共20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额度,这是对人民币资本与金融账户下回流的一大突破。
在促进境内人民币流出方面,还放开了境内银行业对境外项目的人民币贷款,境内银行可以对境内机构“走出去”过程中开展的各类境外投资和其他合作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境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出口买方信贷等提供人民币贷款。这意味着银行可直接向境外借款人在银行开立账户发放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还可以通过向海外分行调拨资金、向境外行融出资金的方式,向境外借款人发放贷款。
以提高资金收益率为内在驱动力
在整个离岸人民币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政策推动是市场培育和发展的直接因素,然而,这种推动起作用的前提,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对离岸人民币资产的需求。而这一需求的内在驱动因素来源于市场参与者提高资金收益率的愿望。在2011年四季度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中,由于海外市场供求不平衡状况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离岸和在岸市场一直有很高的汇差,在岸人民币比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便宜得多。也就是说,在离岸市场上,相同金额的人民币可以换到更多美元。尽管由于人民币并未实现资本账户可兑换,从而令套利者无法直接通过两地市场套利实现无风险套利收益,但通过其贸易往来、直接投资利润汇回、两地联动安排等渠道的套利途径仍然存在,并且在资本账户逐步开放的预期下,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一直是比较强烈的。在这一时期中,人民币升值预期几乎表现为离岸人民币发展的唯一内在驱动因素。正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下,才使得境外机构及个人愿意在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兑换的情况下持有人民币——哪怕当地人民币的存款利率非常低。例如,2010年6月,低于10万元的6个月人民币存款利率为0.73%,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为0.46%。而当时人民币境内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3%。境外保有人民币的利益大多在于人民币每年3%~5%的长期趋势。
2011年四季度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经历了资金外流。这体现为汇率市场上离岸人民币汇率的下降。从2011年9月后,离岸和在岸人民币汇率不再是之前的单向特征,而是互有高低,甚至在2012年元旦前的一段时间中出现离岸人民币比在岸人民币便宜的局面。
虽然人民币存款规模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一阶段中,投资者实际上是在寻找其他的人民币可获得途径。由于此时内地资产回报率、债券市场收益率和存款利率都大大高于香港,因此,人民币资产持有者的最好的渠道就是设法将人民币转向内地。在2011年下半年人民币直接投资、RQFII等回流渠道打通打开后,由于内地和香港的利差,人民币回流需求非常大。香港市场上的人民币投资者普遍将人民币回流看作人民币投资的一个新机会。
可见,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每一步发展,一方面源自于市场本身的获利需求,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两地当局政策的直接推动:从鼓励人民币流出去,再到允许人民币回流内地;从仅允许存款到跨境结算和贷款;人民币投资渠道从低收益率的银行存款,再到收益较高的人民币债券、内地债券市场投资、人民币FDI和RQFII。人民币的离境、境外流通和回流构成了三个相互交织的环节,境内外的交错循环,增强了人民币的流动性从而增强了人民币在境外的被接受程度。可以说,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形成,正是以提高离岸人民币收益为手段的人民币市场的深化。这也符合世界离岸市场形成的一般规律:除规避管制之外,提高货币收益率正是各种离岸货币市场形成的重要动因之一。如果人民币离岸市场能够平稳发展,在内外循环进一步强化的情况下,境外人民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强,离岸市场上的人民币业务品种更为丰富,市场流动性更趋于增强。
银行相关人民币业务创新方向点
虽然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也在积极开拓人民币市场,但由于香港地区的特殊地位,香港成为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是大势所趋。现在已有部分进口企业计划在香港建立人民币资金管理中心,还有些在中国大陆设有生产基地的欧资、韩资跨国集团计划将其在亚太地区的销售结算币种改为人民币,并在香港或新加坡设立财务公司作为人民币资金管理中心。由于该市场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下,与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铺开为主要途径形成的,市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与大陆紧密相关,因此,这一市场上的银行业务创新主要体现为为企业在香港的人民币资金运营管理提供结算、融资、交易等金融服务,包括与便利贸易结算相关、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预期相关等方面。
与便利贸易结算相关的业务
与便利贸易结算相关的业务主要是人民币进口和出口结算业务和与进出口相关的融资业务。其中,进口结算包括人民币汇出汇款、进口代收、开证等业务;与进口相关的融资业务则包括对进口押汇、汇出汇款融资、海外代付等。出口结算包括汇入汇款、出口信用证相关业务、出口跟单托收等业务,与之相关的融资业务包括出口押汇和出口贴现、订单融资、福费廷等业务(见图2)。
2012年,在跨境贸易服务方面,内保外贷等融资性保函;跨境结售汇及远期兑换都得到了较好发展,未来银行在贸易及服务的四方协议,甚至私银理财的四方协议、跨境双向人民币贷款、企业投融资顾问服务,如债务融资及FDI/ODI顾问等方向的业务创新上将可以有所作为。这类业务主要是利用两地汇率、利率市场上的价差来为客户获取套利收入,银行从中获得中间业务收入及一段时间的融资收入。
这类业务的风险首先是政策风险。除需要考虑筹资用途是否符合国家政策与规定,国家政策变化是否将对银行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外,人民币跨境贸易的监管政策尚有一个完善的过程。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形成与其他离岸货币市场不同,是在政策推动下形成的、且在结算方面受额度等各种限制。由于人民银行控制了离岸人民币最终结算,实际上就控制了其支付、兑换、投资等几乎所有方面。正因如此,监管风向的变动会立刻对这一市场业务产生决定性影响。
其次是配套机制及制度不够完善的风险。当前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的配套机制和制度尚待完善。比如,参加行对清算行的信贷风险集中,唯一清算行机制带来额度限制等问题。试点企业数量的增加将带动离岸人民币市场资金池显著增长。但中银香港作为唯一清算行目前已经出现交易对手风险。根据法规,中银香港可接纳的存款量占其资本金比例不能超过25%,若超过这一比例,香港银行业要继续将存款存入,就必须得到香港金管局的个案批准。
与提高资金收益相关的业务
作为提高资金收益率的重要方式,也是建立离岸人民币多层次市场的重要方式,离岸人民币债券是香港离岸人民币产品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是离岸债券(见表1)。
除中国财政部发行离岸债券的目的并非单纯出于融资外,香港离岸市场上的发行者大多是需要在境外使用人民币的企业或银行。点心债市场上的发行利率远低于内地银行贷款利率甚至也低于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例如2011年12月龙源电力发行的2年期和3年期点心债,利率仅为4.5%和4.75%,这远低于当前中国内地银行信贷市场上的实际融资利率。用发行点心债来替代银行融资,对企业而言是财务成本的节约;对金融机构来说,在点心债市场上则可以发行期限相对较长的次级债券来补充资本,这一市场对发行者而言的相当有吸引力的。
相对内地债券市场,点心债市场上的融资成本低,债券融资期限较长,很多企业将点心债作为对银行贷款的替代融资手段。而且,早期发行点心债的企业大多都未经外部评级。这样,为点心债发行提供承销服务的也多为对香港和内地金融市场都较熟悉的内地银行业在港分支机构,或较早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与发债企业关系较紧密的外资银行。其中,香港三家发钞行在点心债承销中均有出色表现。这一市场自建立以来,增长速度就非常惊人,大大超过港元债的发行速度。从国际经验来看,离岸债券市场可以达到存款市场的50%以上。对人民币债券的承销是一个很强的利润增长点。
与套利相关业务
根据形势和任务要求,确定全市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一切为了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得到更多更大实惠”为理念,以贯彻落实绥化市“五个一流”、十二个《实施意见》和产业立市、项目强市、生态建市、文明兴市发展战略为统领,以“三先四创”为目标,以“两区两城”为主导,全力推进“经济”,着力构建“五大格局”,开放望远、鼎新图强、创业实干、超越争先,强力推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进步、民生大改善,努力把安达建设成为一个更具实力、更富潜力、更有魅力的新兴中等城市。
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6年末,主要经济指标提前翻番,确保一番半,力争两番。全市GDP实现800亿元以上;省考核口径财政收入实现50亿元以上,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实现30亿元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和2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00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0亿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把握这一总体思路,要做到。
——明确目标定位,实现“县域经济发展领先全省、抢先东北、争先全国;创全国百强县、创全国文明市、创哈大齐都市圈卫星市、创绥化中等城市群明星市。
——明确主攻方向,打造“强力推进安东工业新区建设,打造“现代石化之城”;强力推进北湖生态新区建设,打造“天然湿地之城”。
——明确发展原则,做到坚持发展为要、统筹规划为先,坚持发展为要、产业项目为重,坚持发展为要、干事创业为实,坚持发展为要、为民惠民为本,切实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实现富民强市目标。
——明确发展模式,推进“乡镇村经济、城市型经济、都市圈经济、异地区经济、产业型经济、大基地经济、外向型经济、CBD总部经济”,走出一条具有安达特色的开放式发展之路。
——明确发展体系,构建“一主九强”高端化大产业发展格局、“一区十园”统筹化大园区发展格局、“一体四群”规模化大项目发展格局、“一城六镇”一体化大城乡发展格局、“一带五区”特色化大农业发展格局。
按照总体要求,未来五年,我们要围绕主导产业立市、园区项目强工、商贸物流兴业、统筹经营建城、乡村经济支撑、设施技术促农的基本思路,集中精力、集聚财力走好走活六条路子。
一、以大产业、大园区、大项目为引擎,走产业立市发展之路
立足全省、放眼全国,谋划定位安达产业发展,一以贯之地坚持“产业立市、项目强市”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产业、园区、项目建设。一是强力构建“一主九强”高端化大产业发展格局。二是全力构建“一区十园”统筹化大园区发展格局。三是全力构建“一体四群”规模化大项目发展格局。全力营造全党抓经济、全员大招商、全力上项目、全程搞服务的浓厚氛围。每年力争50个以上超亿元产业项目落地。
二、以设施化、装备化、标准化为重点,走现代农牧发展之路
以建设全省一流大农业为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以粮、牧、蔬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产业,着力构建“一带五区”现代化大农业新格局。一是突出抓好农机作业,发展装备农业;二是突出抓好集约经营,发展规模农业;三是突出抓好园区建设,发展项目农业;四是突出抓好水利建设,发展设施农业;五是突出抓好特色优势,发展品牌农业。
三以走出去、引进来、求实效为主旨,走开放开发发展之路
安达的希望在于开放,安达的未来在于走向全省全国。我们要牢固树立开放开发理念,不断创新完善具有安达特色的发展模式,强力推进“经济”。一是强力推进乡镇村经济;二是强力推进都市圈经济;三是强力推进城市型经济;四是实施科教育人惠民工程;五是强力推进产业型经济;六是强力推进大基地经济;七是强力推进外向型经济;八是强力推进CBD总部经济。
四、以重规划、强建设、精管理为准则,走城镇统筹发展之路
按照绥化打造全省一流中等城市群的战略部署,以建设绥化中等城市群明星市、哈大齐都市圈卫星市为目标,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城市。一是完善实施一城六镇整体规划。坚持城乡一体发展理念,加快制定完善“1630”城市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市规模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全力推进安庆商贸小镇建设,抓紧启动红湖国际新镇和任民百年老镇建设,同步规划建设中源农牧名镇、羊草果蔬大镇和升平油气重镇。力争每年启动5个公共管理社区建设;二是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全力实施“两区两城”战略,逐步将安达建设成一个人口40万、面积40平方公里的新兴中等规模城市;三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树立“精细化大城管”理念,强化综合执法机制,强化多元主体地位,强化市民意识,强化执法力量,强化城管设施,建立精细化城市管理运行体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企业、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城市管理格局。
五、以公平性、普惠性、创新性为主导,走惠民富民发展之路
坚持民本理念和民生优先的原则,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实施“六大民生工程”,全力打造社会保障全面覆盖、公共服务均等优效、基础设施功能完善的民生格局,确保群众幸福感明显提升。一是实施安居宜居惠民工程。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改善铁西区居民住房和生活条件;二是实施就业增收惠民工程。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提高城乡居民政策性收入;发展壮大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居民生产经营性收入;落实好最低工资制度,提高工资津贴补助标准,增加居民货币性收入;三是实施基础建设惠民工程。加强以“路、水、热、气”为重点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和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完成集中供热、城市供水、城市燃气等“三供两治”工程建设、四是实施科教育人惠民工程。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五是实施医疗卫生惠民工程。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人才缺失、资源失衡、设施落后等方面问题。加快综合医疗中心和康复中心建设,创建一批省级“示范县级医院、示范乡镇卫生院、示范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六是实施社会保障惠民工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设投资多元化、制度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引言
前年5月份,我国证券业召开了创新发展研讨大会,通过对我国证券业现状详细的剖析,制定了证券业创新的目标和十一项创新型管理方案,对行业的创新发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风险管理制定了更高的标准。创新发展的大社会背景,对证券业的发展方向有着不可预估的影响,创新发展将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不过证券业在大力推进创新工作时,一定不能忽略风险管理工作,它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长远有序发展。
二、证券行业风险管理现状
对证券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进行分析时要把握好下列两点:第一,对企业净资产和各方面的风险监控观察发现,近几年证券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并没有很大的改善,证券公司在全年经营中并未遭遇什么较大的风险。结合《关于调整证?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的规定(2012 年修订)》中的有关规定,证券企业在公司净资本计算表、风险控制指标监管报表方面进行了大幅度的整顿。第二,对证券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立情况进行分析。在前年12月份对证券企业的调查发现,只有50%左右的公司设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剩下的企业或是将风险管理与合规部门合并,或是将风险管理与督查部门合并,甚至直接不设立风险管理部门。接近90%的企业中风险管理部门都是按照业务线条来分配工作任务,并派专人对经纪业务、直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净资本等主要方面进行严格的风险管理,还要依据风险类型设立具体的部门,但只有不足10%的企业真正设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分配具体的岗位分管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三、证券行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证券业风险管理的要求依然没有真正贯彻落实到实际的风险管理工作中。通过前年的风险管理调查报告,我们知道大多数公司在分配公司资产时都没有将可能出现的风险考虑在内,自然也未将风险评估纳入业绩评估的范畴,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激励制度。在风险管理中常常出现下列几点问题:
1.风险管理工作缺乏有效的手段
证券业旧有的风险管理都是定性管理法,所控制的业务、风险等都较单一,只有很少的企业在早期便开始实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利用经济资本等有效手段对企业发展进行全面的风险监控。但是,证券业创新改革的不断加剧,使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也大大增加。面对如此复杂的业务环境,必须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另外,企业还要对其经营业务进行科学的风险评估,以最合理的分配资本。但是,在风险评估业务中,管理手段和方式仍很匮乏,而且在规避风险方面,也没有科学的模式和方法。
2.风险计量模型的管理问题
证券业中的有些公司早已形成了完善的量化模型,以对风险进行最全面客观的评估。尤其是在市场风险管理中更需要建立科学的量化模型,可现今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以前的风险计量模型理论依据也遭遇着“小概率、大损失”的艰难境况。同时,证券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可能也会受到数据丢失、验证失败等影响。以上问题将使风险管理的效果无法很好的发挥出来。
3.风险外部化问题
现今证券业业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尤其在与银信合作并需要进行严格的监控和定期清理工作后,银行与证?公司的合作日益密切。两者合作期间,除了要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外,还需要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正确评估企业发展中的风险,使收益与风险一致是证券公司将来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方向。
4.对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相关的法规仍不完善
现今我国已经有合同条款对中国银行市场交易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等主要法律对净额清算条款的法律效力仍未进行确定,这使违约现象极易发生。未来的市场发展尤其是柜台交易市场发展中,竞争者会不断增加,其信用度也会参差不齐,产生违约现象的可能将大大增加,上述法律的不完善将使各种问题的解决难度很大。
四、创新发展对风险管理提出新要求
去年是我国证券业创新进步发展进程最快的时期,证券业要实现长期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管理的禁锢,必须将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统一的分配,并根据市场创新发展的要求来建立新型的业务平台,以使协同效应很好的表现出来。在创新发展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风险管理手段越来越多样化
证券公司的跨境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由资金、理财基金和直投资金,在投资过程中,便可利用各个金融市场的互补性和联系性实施风险管理。例如:将股票获益权互换、利率互换等交易方式的创新应用可以为证券公司应对风险提供很好的借鉴。
(二)自身发展要求进行严格的风险管理
现在的政策要求在风险管理中实行严格的监管,较自由的管制。面对这种情况,证券公司必须尽快将旧有的合规监管变为符合自身实际的风险管理,加强对各种风险的应对能力,并使监控指标更加符合自身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
(三)内部控制建设急需提高
现今各种富有创新性的产品层出不穷,使证券公司业务量上升的同时也加多了业务变更量。但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一定要与业务发展相一致,并要树立高度的风险防患意识,将管理控制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使控制方案更加科学。
【关键词】软件开发方法 结构化 面向对象 敏捷 面向 Agent 创新发展 过程
软件工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软件开发,没有软件开发过程,许多软件将不复存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不仅涉及做什么,还涉及怎么做,因此一个成熟的软件,需要不断的完善。在不同阶段,解决软件发开问题的措施也不同,随着科技的发展,解决措施愈发成熟。通过回顾整个软件开发的历史,不难看出,不仅软件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表现形式也趋于多元化,并且每项软件都在进行不断的更新,不断创新研发过程,提高软件的性能。同样,我们可以坚信在不远的将来,软件工程师将采用创新技术,不断优化软件设计,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软件。由此,研究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创新过程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发现当前软件的问题,优化软件设计过程,指导软件工程师创建出更好的软件。
1 软件开发方法的内涵
软件开发过程中离不开诸多软件开发方法,具体来说软件开发方法是整个软件工程理论的核心,可以促进软件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软件工程师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需要首先明确新开发软件的功能,理顺软件开发过程中制作要求,为将来的软件开发打下基础。
2 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技术的创新发展过程
到目前为止,整个软件工程的发展历史也不过才几十多年,但是发展速度异常快,相关软件的问世极大的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几十年前,软件开发人员只能设计出简单的软件,内含程序有限,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发软件趋于复杂化,一个软件可以包含大量的内部程序。每项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定的过程,本文以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对象技术为例,阐述不同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有关创新方面的发展途径。
2.1 结构化方法的创新发展过程
随着机构化方法的不断完善,内部组成部分趋于成熟。目前,结构化方法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结构化分析、设计和实现,其中最为重要的结构化分析和设计。在软件开发的初始阶段,软件开发的目的在于实用性,由此忽略了程序设计的简单性,使得研发出来的软件可读性非常差,使得后期软件的维护工作异常吃力。面对这种问题,软件工程师意识到,在进行程序编写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编写的技巧,也要注意到后期维护的诸多问题,才能提高软件的应用空间。为更好的解决这项问题,软件开发改变传统的设计过程,采用创新的方式,提出一种全新程序设计方向,以期提高程序设计的可理解性。以此为基础,经过相关人员的一直努力,最终研发出结构化软件。在结构化软件中包含顺序、选择和循环。结构化方法的问世,是整个软件工程发展上的里程碑,极大了促进了软件工程的发展。此外,为规范程序设计操作,研究员于1973年设计出程序化设计语言,进一步加快了软件工程的发展。
2.2 面向对象技术的创新发展过程
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将现实生活中的实体以技术方法的形式呈现在计算机上,并且在此基础上,将两者进行匹配。目前,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的具体体现包括 Java 语言和C++语言。面向对象技术可以很好的将数据和操作进行结合,明确对象和类的不同概念。同时,为便利软件开发过程,研究者在现有软件开发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以期研发出新型的软件开发技术,提高程序设计的效率。随着研究的深入,在计算机程序编写的过程中引入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由此研发出OOA 面向对象分析以及OOD 面向对象设计等等。
3 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的创新研究
3.1 结构化方法的创新研究
结构化方法的问题得益于过去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在结构化方法没有研发以前,软件工程师在设计软件的过程中,没有详细的设计方案,只是按照一定的目标,随心所欲的进行程序设计。在设计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程序设计的技巧性,而且忽略了后期的维护工作,此外由于行业之内缺乏明确的规定,使得一部分人设计出来的程序他人很难进行操作。当这些问题逐渐显现,人们意识到过分追求程序设计的技巧性是不可取的,需要提高程序设计的可理解性,才能便利以后的维护工作。由此研究者通过创新思维,建立一种全新的程序设计方法,最终提出了结构化方法,来便利软件工程师的程序设计工作。
3.2 面向对象方法的创新研究
为了将显示问题更加直观的呈现在计算机上,分离数据和操作,更好的衔接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相关研发人员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研发出面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的创新属于一种思维理念的创新,促使人们以全新的思维方式来反思程序设计问题。当传统设计方法的弊端不断显露,需要程序工程师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软件开发方法。由此,在这种情况下,研发人员经过长时间的反思,最终提出Java 语言和 C++语言。
参考文献
[1]高禹,冯相忠.软件开发方法演变的几个主要因素[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1(05).
[2]毛新军,常志明,王戟,王怀民.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现状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10).
[3]李滔,闫琪,齐治昌.基于多Agent系统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06).
作者简介
张传杰(1993-),男,浙江省温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
来自工信部及各省市的政府主管、企业家和研究机构、行业协会负责人等200多位代表,在总结2016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业绩、深入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的基础上,明确我国电子信息产业2017年的发展方针,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条主线”,加快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支持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以产业新动能带动经济社会新发展。
“一个中心”,即“以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为中心”;“两条主线”分别为“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融合创新发展,全面支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保障国家信息安全”。重点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突破核心技术瓶颈,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瞄准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需求,集中突破产业核心环节和技术瓶颈,强化协同创新,打造创新体系。重点要布局建设集成电路、传感器国家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创新企业、产业联盟等,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光电子、电力电子器件等重点领域技术发展路线图,启动实施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和设备攻坚工程,重点突破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等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核心关键环节。加快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推动CPU、FPGA等重大破局性战略部署,优化集成电路重大生产力布局,组织实施“芯火”创新计划。继续实施强基工程,强化核心基础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电子材料和专用设备等支撑保障能力。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选择新型计算、人工智能、智能传感等前沿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突破高端存储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与系统、智能传感、虚拟现实、新型显示等新技术,强化基础软硬件协调发展,实现群体式创新突破。
关 键 词品德与社会课堂;设计思维;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3
2016年杭州市优质课比赛前夕,笔者应邀参加了一位年轻教师的参赛研课,其执教课例是“西部大开发”(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时。第一次试教时,笔者发现这位教师素质优秀,但其教学设计沿用了以往的线性思路,即从认识西部具体涉及的行政区入手,在了解西部风景秀丽、资源丰富但相对落后之后,学习西部大开发的具体举措及带来的变化,从而理解开发的目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在课后讨论中,执教老师也提到自己实在想不到新的设计思路。一个“想不到”,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的确,“只有会想,才能会做”。真正优秀的品德教师要推进教学实践创新,必须具备设计课堂的能力,而这势必离不开“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通俗来讲,便是像设计师一样去思考,它有着科学的应用规则和程序。当前,学界比较认可的的设计思维步骤为:同理心、下定义、构思、原型和测试。[1]运用设计思维,能够帮助教师针对当前状况,创新性地得到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案,从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品质。笔者就此进行了尝试。
步骤一:同理心――关注学习需求
同理心既是设计思维的出发点,也是整个设计思维的关键所在。[2]所有的设计在本质上都是社会性的,设计思维也离不开对社会的基本要素――“人”的关怀。在教学设计领域,以生为本的理念具体体现在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密切关注上。教师可通过观察、交流、换位思考等方式,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
经过磨课研讨,执教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就是“走进西部”。这一单元包括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示神奇、美丽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因此,学生对焕发着勃勃生机的西部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并能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个性化表达。因此,再次设计教学时,教师摒弃了以往的教学思路,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设计了预学单(见图1)。
这一学习任务单运用设计思维,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研究西部当前的新发展,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预想,在课堂交流活动――“西部新发展”现场交流会中,学生将畅谈感受,并深入探究“西部大开发”。
例如,有小组以西部旅游业的新发展为研究对象,联系自己的旅游经历,介绍西部美景,搜集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具体数据,讲解当地由于旅游业发展而带动的餐饮服务业等新的发展化;有小组以西部农产品的新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网上查阅,介绍西部九大农产品开发基地,能生动地讲述农产品与西部之间的故事;还有小组会特别关注西部交通,图文并茂地介绍交通发展所带动的西部经济发展等……通过运用设计思维,关注学习需求,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提供切实保障。
步骤二:下定义――明确教学问题
在明确需求后,设计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明确问题,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界定,即下定义。[3]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可能。因此,问题导向的设计思维是创新品德课堂教学实践的前提。
在研讨中,对于“西部新发展”现场交流会这一板块的设计,这位教师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将时空全部还给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由学生分组汇报与交流完成学习,实际课堂教学将面临诸多变数。自己应该如何引导课堂?可能会遇到哪些现实问题?会发生哪些教学问题?这引发了研课组成员的热议。通过讨论,大家提出了很多实际问题:如个别学生不愿意参与交流怎么办?学生不会倾听怎么办?学生不会合作学习怎么办?学生代表汇报只会读资料怎么办?汇报交流过程的互动与评价该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追问,帮助教师聚焦问题,明确了这一板块学习的关键教学问题――如何促进学生参与合作学习和有效互动。于是,老师们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围绕这一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和建议,可谓“脑洞大开”,极大激活了教学设计思维。
步骤三:构思――研究可能性方案
构思是指针对前期问题,探求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在明确关键教学问题后,研课组运用头脑风暴法,分享解决问题的举措。从思维发散到思维聚合,老师们实现了从“创造多种选择”到“做出关键决定”的转变,最终形成了以下共学单(见图2)。
根据这一设计,教师在课上可根据预学和共学任务单,有序安排学生开展小组共学。如此,课前有预学准备,课内又创新设计了合作学习内容标准(星级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有目的、有方向、有实效。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设计了由各组汇报员在全班进行交流的环节,并研究了学生可能会有的表现,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可采用即时评价进行激励。如:“老师听到你在汇报时能结合组员提供的相关信息,条理清晰,真棒!”“我觉得大家很会自主学习,汇报的内容都非常丰富,但在表达礼仪上还有进步的空间。期待下一组会更精彩。”“哪个小组与他们研究的主题是相同的?你们还有什么补充?”……基于教学问题的教学现场激励和引导语的可能性设计,将切实保障“西部新发展”交流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步骤四:原型――设计教学方案
运用设计思维落实到设计思维步骤便是“原型”,这一环节要求设计者善于利用身边一切材料将头脑中的想法做成产品原型。[4]在教学设计中,就是将思想转化为行动,将设计转化为明确的教学方案。
在团队协作、群策群力之后,执教的年轻教师摒弃了原来的教学方案,运用设计思维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案(见右图3)。经过二度设计的教学方案凸显学生主体,以跨学科整合的学习理念及板块式推进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以自主与合作、比较与探究的方式,了解并感知西部大开发的具体举措及历史意义,较好地体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应有的发展意识与时代意识。
步骤五:测试――开展课例研究
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产品的功效和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5]对于品德教学而言,这一步骤便是开展课例研究。顾泠沅老师在介绍其“行动教育”时也指出,“如果像医生拥有医案,律师拥有判例,工程师拥有工程案例,那么教师也应该拥有课例”。[6]我们设计的教学方案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总会拥有不同的课堂呈现。
二度设计教学方案后,这位年轻教师再次进行试教。当探讨“西部大开发的原因”时,学生大多以“我国西部很穷、很落后”作表述;对于“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意义”,学生则认为是“促进西部的发展”。在课后集体讨论中,研课组指出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理解缺乏辩证思维。于是,在三度设计时,执教教师在观看微课前增添了明确的导语――“无论是1999年还是现在,我国西部地区整体的发展水平、经济状态与我们东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在阅读《中国西部发展报告》后,增添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及行动是否仅仅造福于西部”的讨论,以此帮助学生明白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才是西部大开发的终极意义。
这一过程启示我们,开展课例研究,在直面教学现场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浙江省教研室邬冬星老师曾说:教学研究工作其实就是在对一个又一个新的教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不断行进,并在扎实的课例研究过程中促进师生的成长和课程的发展。因此,测试――开展课例研究,虽是运用设计思维的第五阶段,但在理论上,这个阶段是永远的进行时。
毫无疑问,运用设计思维创新品德教学实践也是进行时!在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今天,品德教师发展的核心素养其实也不容忽视。运用设计思维创新品德教学,应该成为品德教师要努力具备的、不可或缺的素养。
参考文献:
[1][2][3][4][5]梁慧芳.设计思维:像设计师一样思考[J].上海教育,2016(26):28-29.
【关键词】辽宁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1引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新材料产业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新材料产业发展及技术创新将会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科技强国与制造强国的重要组成。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创新驱动是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关键,创新水平的提升是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材料工业一直是辽宁省的支柱性产业,产业基础较好,拥有鞍钢、辽宁忠旺、恒力石化(大连)等重点企业,也拥有东北大学、中科院金属所等研发主体。但近年来,辽宁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难以满足期望,存在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十三五”以来,辽宁省紧跟国家政策,依托自身禀赋与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在2020年的辽宁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明确建设世界级的冶金新材料基地,深度开发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纤维等新材料发展重点。因此,在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培育壮大新动能的背景下,辽宁新材料产业要把握产业变革的机遇,贯彻创新发展的理念,持续增强创新能力,把握发展机遇与主动权。
2辽宁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现状与机遇
2.1产业创新发展现状
截至2018年,全省涉及新材料研发、生产和服务的企业约258户,并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金属新材料产业在全国具备一定优势,先进钢铁材料、高温合金、铝合金、钛合金等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业材料、先进功能材料及前沿新材料也具备一定产业基础。鞍钢、本钢、抚顺特钢、辽宁忠旺等新材料重点企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具备特色优势的高性能海工钢、镍基高温合金、高强度无取向硅用钢等产品先后承担多项国家军工和民用的重大科技专项,高质量完成载人航天、跨海大桥、核电设施等重大工程关键材料攻关。辽宁省材料领域科研基础实力雄厚,近年来基本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全链条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省内有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金属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科研力量较强的创新主体。在金属材料、精细化工等新材料领域储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强的顶尖人才、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据统计,全省建成一批新材料领域创新平台,包括国家级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6个,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4个,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4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2个,覆盖省内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重点企业。
2.2创新发展的机遇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2],各领域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且深度融合,加快高端装备、基础设施等换代更新,激发对于高端材料的大量需求。同时,全球价值网络变革与颠覆式技术涌现不断推动产业整合升级,加速了不同区域间技术转移与扩散。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加速流动的过程中,辽宁新材料产业被推到全新的发展平台,某种意义上倒逼其要走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3辽宁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的问题与差距
3.1产业生态亟需改善
(1)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据统计,截至2018年,辽宁省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约1181亿元,不足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虽然省内新材料企业涉及领域较多,但有一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较少。(2)内生动力不足。辽宁省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省内如电子元器件、半导体等轻工行业等高端需求较少,限制上游新材料产业的发展,需求牵引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3)缺乏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撑。省内现无新材料发展的专项政策,虽规划一批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但产业内部分工不明确,未形成合力,产业链上下游存在脱节现象。3.2创新发展能力不足(1)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产学研用合作不紧密,当前合作多以委托开发和技术转让等低层次合作为主,缺乏深度。此外,省内技术转移机构、孵化器等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也明显弱于我国其他区域,科技服务机构呈现“小、散、弱”的特点。(2)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畅。高校与科研院所注重基础研究与科技研发,存在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中试能力无法产业化等问题;企业热衷成熟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不愿承担技术研发风险,缺乏涉足创新链前端的动力[3]。(3)创新人才和科技成果“双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双流失”是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性问题,受经济发展慢等因素影响,原有的专利、资金、高端人才等各种创新要素进一步向市场活跃的发达地区集聚。
3.3与先进地区差距加大
辽宁新材料产业在创新发展、产业化水平等方面与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先进地区大力吸引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迅速发展和壮大新材料产业,抢先布局碳纤维复合材料、石墨烯等高端材料产业,率先实现产业化并占领市场。而辽宁新材料产业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体系尚不完善,创新内在动力不足,新材料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尤其在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有诸多短板和空白。此外,辽宁省在未来发展的布局上相对滞后,在智能制造、企业孵化、科技金融等新模式、新业态探索上落后于先进地区,都是产业创新发展的阻力。4辽宁省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策略方案
4.1完善创新体系,打造创新生态
促进不同的创新主体间的深度合作和有效联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创新生态联合体,不断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1)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省内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推动各方主体形成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格局。(2)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注重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创新发展,有效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全面提升新材料产品质量与附加值,推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进而吸引与培育高端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3)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以创新中心城市,如沈阳和大连作为中枢和引擎,省内不同城市围绕创新链与产业链高度分工协同,统筹优化省内创新资源配置,提高产业创新效率,整合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4.2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把提高新材料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有效增加科技供给。(1)要加强重要科研院所、重点高校等科技创新力量,集成企业的创新资源,持续推进基础科学研究。聚焦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关键产品,加强高效协同与密切协作,加速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2)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创新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各类基础研究项目计划,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程化与产业化,形成以重大需求牵引原始创新、以原始创新支撑重大需求的良性循环。(3)对于石墨烯、纳米材料等前沿新材料领域,应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主体作用,深入开展学科交叉与合作,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集中全省科研力量参与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实践[4]。
4.3完善要素支撑,加速成果产业化
增强创新发展水平,推动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应完善相关要素支撑。(1)加强科研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全省各界应加强人才培养合作,依据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促进人才在科研院校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推动跨学科、跨部门的联合培养机制。(2)深化开放合作,加大科技与产业开放力度,拓宽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渠道,支持省内新材料重点产业、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引进高科技企业与高层次专家团队,加快提升科研创新能力。(3)加速推进省内生产业,尤其是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健全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完善工业设计、科技金融、企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与支撑。
4.4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产业融合,探索新发展模式
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推进新材料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5]。(1)积极探索智能制造的产业化实践,推进智能制造技术与企业研发、运行、生产、服务等流程相融合,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制造技术融通发展。(2)推进模式创新,探索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模式,构建提升企业柔性化组织能力和价值网络,实现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3)加强新材料数字研发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材料基因工程,依托省内重点实验室建设一体化的新材料数据库,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参考文献】
[1]屠海令,吴以成.新材料产业发展重大行动计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15.
[2]胡续楠.中国新材料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3]朱永彬,张赤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破解科技成果“转而未化”难题[J].科技中国,2020(9):4-7.
[4]康萌越,谢振忠,程楠.经济新动能重塑发展新优势[J].科技中国,2019(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