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
研究机构Gartner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然而,在各国提倡下、各行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目前所说的“大数据”不仅指巨量数据本身,也包括采集数据的工具、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大数据指不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大量)、Variety(多样)、Value(价值)、Velocity(高速),具体表述即为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总价值巨大但有效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由此可见,想要在创新中发展,必然要优化利用大数据。
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核心是政治,最为显著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授课式灌输思想,教育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教育工作者的道德素质和理论水平。而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性教育理念,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保证教育工作的主客体同步现代化及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收集并整理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型任务。在互联网和电子科技迅捷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文字信息或是图片视频资料几乎全部以电子数据方式进行传播、留存。根据大数据的4V特点,巨量的不同存储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够轻而易举地被数据处理系统统一收集并使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处理。大数据技术意味着从单一领域所包含的各种各样类型的巨量数据集合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即符合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内容。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运筹帷幄的关键核心在于合理应用大数据技术,做到节约大量人力物力的资金成本,同时短时高效地完成数据处理过程并获取最终成果。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能够从大数据中快速获取大量现代化教学内容是令人振奋的。然而,如何从大数据中发掘出适用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式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地进行设计一套全新的、现代化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思维辩证能力具有深远影响的解决方案。
三、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一)树立大数据意识,建立教学资源库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群体作为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主客体,被时代赋予了不可推卸的重任。90后的高校大学生从小便熟知计算机应用及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因而对于科技新生产物接受程度极高,与此同时,作为网络和新媒体的主要应用者,大学生群体习惯于在生活及学习中借用电子科技处理问题或获取知识。在先进的思想氛围烘托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树立大数据意识有基本立足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作为必不可少的教育创新之举,能够弥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中的缺陷,为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内容提供了科技便利,实现资源共享。
(二)提高数据分析能力,补充数据核心内涵
大数据分析的五个基本方面,在不同领域的数据分析应用中会有不同的参考方向。教学资源的数据分析中需要采用的是语义引擎(即在大数据分析广泛应用于网络数据挖掘的过程中,可从用户的搜索关键词、标签关键词、或其他输入语义,分析,判断用户需求,从而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和内容匹配),及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即大数据分析离不开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高质量的数据和有效的数据管理,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在商业应用领域,都能够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价值性)。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的根本是语义引擎的设置,需要将文本、图片或视频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标签关键词信息一一对应。在保证数据信息内容一致性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数据质量和数据管理,不能忽略教育资源中文本、图片或视频资源中的隐含信息,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要补充数据核心内涵。
(三)补充教育实践活动,实现思教创新改革
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全球化进程和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要以理论观点结合创新实践活动实现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到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转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同时借助新媒体后台的数据统计分析学生们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期待的教学内容及实践活动,或是开放网络教学资源库,让学生们自主参与“DIY红色经典路线”、“学生自主课堂展示教学”等专题活动,使网络资源与实践活动取长补短,完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作者简介:高志远(1986-),男,籍贯:辽宁省营口人,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海滨,郭霞n.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论坛.2014(12).48-49
[2]孙长虹.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9).143-145.
[关键词]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优化
[DOI]10.13939/ki.zgsc.2016.41.176
1 前 言
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方针和政策,这些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在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环境及形势等发生的持续性变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和理论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新的考验。[1]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优化教育内容及方式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2 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2.1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及人员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高等院校自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来,不断创新教育管理方式并逐步建立了一系列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的管理制度,配备了专门化的管理机构和教师队伍,工作成效表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起步较晚、资源不充分的条件下能够得以顺利开展,且效果显著,培养了一大批理论素质过硬的专门型人才。但有研究表明,部分高校受自身发展条件的限制及相应内部管理人员的影响,其管理机构的设置仍然不合理,没能够建成一套富有成效的工作机制[2];除此之外,高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有的高校甚至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此同时,部分长期工作在教育管理一线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不具备专业化的理论水平及能力,其在推行国家及学校的相关政策方面力度不够,未能够很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现代大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大学生均为“90后”,他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都与先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与他们从小所处的成长环境以及当前科技发展对其造成的客观影响密切相关。大部分的现代大学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个性突出,但都普遍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心理素质较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足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顺利实施,既不能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工作成效展开有效的评估。
2.3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社会大环境的客观影响及大学生自身对思想素质的不重视,高校在开展“三观”教育方面受到的阻力较大,其政策不能顺利实施,教育管理队伍不健全,方法不得当,内容陈旧不符合现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因而成效甚微;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不清,价值取向偏离正确轨道,缺乏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严重背离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整体要求。
2.4 网络环境对现代大学生的影响
现今社会已经是一个网络应用范围广、网络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网络环境在为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其信息传播也借助多种传播媒介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行为方式。研究显示,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会诱发其发生道德失范和行为越轨现象,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及人格的塑造。[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网络工具的广泛应用打乱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步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及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促进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关键所在。
3 优化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举措
3.1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制度建设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和管理办法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以及保障其良好教育成效的重要基础。各个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找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空档和缺陷,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有研究表明,国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建设方面非常完善。国外的各级各类教育都是普遍立法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有章可循[2],这就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借鉴应用。
3.2 加强对现代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关注力度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频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当加强与学校心理咨询教研室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定期举行心理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来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做到正确认识思想品质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教育人员要共同商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心理档案,并以此作为今后评价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依据。
3.3 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的自身素质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障,鉴于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方法不得当等问题,高校应当定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外出学习,更新和掌握当前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人文气息和有助于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的新课程;同时,要大力引进理论素质过硬、实践组织能力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化高层次人才,切实将自身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此外,高校要高度重视政治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为辅导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从政策落实到生活保障,再到评优推荐及职称晋升,切实消除一线政治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3.4 充分认识并消除网络环境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当前,就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的应用为教育双方都带来了便利,学生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便捷查询与运用,教师也通过网络平台及新媒介实现了与学生的更好沟通,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变得更加快捷。但是,我们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网络欺诈的盛行以及虚拟世界的诱惑等都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巨大的冲击。应充分认识并摒弃不良网络资源,通过社会实践和合理应用网络的实例,并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净化网络环境,引导大学生朝着完善自身品格、加强学习与应用的方向来正确应用网络资源及技术。
参考文献:
[1]樊泽民.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前沿问题[J].湖南社会科学,2013(5):260.
【关键词】和谐德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055-02
作为人类解释、规范、估量自身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尺度,实效性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和谐德育为目标,从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状况出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在和谐德育的指导下,树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最高价值目标。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我们应以和谐德育为指导,将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之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全面之发展作为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目标和衡量尺度,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培育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我们需要以和谐德育为指导,更加注重当代大学生主体人格的塑造。通过对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主体精神的培养、主体能力的开发以及主体人格的塑造,不断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自身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和肩负的社会责任,造就他们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人翁精神,培养他们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选择自身成才和发展方向的选择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造性,我们需要以和谐德育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摒弃不思进取、无事业心、无责任感、无使命感的消极被动的精神状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需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意志品质的锤炼,锻炼当代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3.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面。我们需要以和谐德育为指导,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陶冶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努力挖掘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各种潜力,切实实现他们充分、自主、自觉的发展,培养当代大学生协调、优化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身内在各方面关系的能力,增强他们的人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现当代大学生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持续的发展。
二、在和谐德育的指导下,设定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路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需求下所实施的和谐德育,是适应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以和谐德育为指导,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定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路径:
1.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以和谐德育指导,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念应注重激发当代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塑造其批判性的道德思维和实践精神,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空洞说教和机械训练的陋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念应注意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发展的阶段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预见性、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大学生思想政治理念应注意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非理性情感因素的激发到理性化自律能力的建构方向的转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念应注重当代大学生内在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的动态结合,寻求主体期望与目标效益相统一的最佳实现状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适时的激励效果。
2.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代化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目标的确立应体现当代大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生态发展的统一,注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开放性。要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代化,必须以和谐德育为目标,用系统的、整体的、联系发展的创新思维来认真研究以意义建构为中心的生成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放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核心地位,以培养完满的大学生人格为宗旨,建构当代大学生与世界全面、丰富、活泼的意义关系,引导他们体验生活、理解世界与人生,从而实现当代大学生人性的复归与完满。
3.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在和谐德育的指导下,致力于形成一系列崭新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社会信息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选择和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特别把握好人文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和谐德育为目标,把弘扬人文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同时,积极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现代化
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现代化,要求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选择、自我评价、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的能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和谐德育的指导下,促进当代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肯定、发展、创造和完善自己,通过深刻地变革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社团活动、评价体系等诸要素,在不断地实践操作中逐步形成一套具有现代化行为特征的教育表达方式和教育特色。
三、在和谐德育的指导下,把文化多层传递作为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依托。
以和谐德育为指导,倡导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知识本位教育向智慧教育本位的转化,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把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托载体的着力点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与文化渗透的双重作用
尽管“灌输”作为一种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偏重于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领域的教学,但是“灌输”本身所包含的传递、输入、教化、教诲作用却值得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其作为一种实现其实效性的手段加以吸收、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灌输”所具有的指向性和针对性与文化渗透所体现的发散性和隐蔽性,有助于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
2.建构支撑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不仅在本性上趋于一致,而且在功能上相互承载,即挖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创新和文化扩展,建构体现时展和文化价值追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以文化渗透的方法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将极大地有益于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在和谐德育的指导下,把全球视野作为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拓展重点。
我们应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统一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民族化为基础,以国际化为契机,在防止思想文化的“全球化陷阱”和自觉克服本土化狭隘意识的影响中,达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和谐统一。在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前提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适应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国内转型的需求,又要着眼于全球性的视野,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化与国际化统一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适应新时期的时代主题和任务要求,以和谐德育为指导,树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最高价值目标,设定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路径,依托文化多层传递的手段,拓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球视野,增强当代大学生自觉能动地参与全球化的责任感,是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积极而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载体 涵义 特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的覆盖面在不断地扩大,特别在高等学校,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涵义及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中所谓的“网络载体”即通过互联网这一先进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向大众传播丰富、生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而帮助人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涵义,必须理解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严格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和介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过程中,主体是教育者,客体是受教育者,介体是主体对客体进行教育。第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并能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只有把握这个两方面才能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涵义。当今社会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世界,大学生又是接触和使用网络最为密集的群体,所以网络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载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特征
1、网络载体信息传播和更新的快捷性。
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是高效性的传播途径。互联网是当今世界最具高效性的信息高速公路,传播速度的快捷、高效,信息更新快速,其信息更新周期以分钟进行计算,是其他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无法比拟的。这种便捷性有利于教育者通过网络及时传播科学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性。正因为如此,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利于提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网络载体信息的专门化和海量化。
整个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突破了国家、地域、民族的限制,将整个世界融入到一个地球村中来。以快速的方式将信息传送出去,并且具有极强的影响力,任何网友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并在网络世界中输入信息、加工信息并输出信息。其所传播的信息包罗万象,几乎涵盖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因此,以网络为载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整合。
3、网络载体信息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网络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是双向平等互动的空间。在这个平等互动的空间里,交流的双方是平等的、双向互动的,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积极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在提供选择和引导的教育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体现平等性和交互性。网络载体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就为在网上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技术条件,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三、以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原因
1、以网络为载体是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需要。
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扩大其覆盖面和影响力。使学生通过网络获得广泛的社会信息的同时,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信息,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影响,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态势。而这就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有效性。
2、以网络为载体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网络传播与过去任何一种传播方式相比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就能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同时,网络载体的运用还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面的现代化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明确的的现代化信息观念,注重双向交流,形成网络管理组织,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机制等。
3、以网络为载体是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的迫切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网络为载体,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先进文化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使网络成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接受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以网络为载体是在网络条件下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
网络载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应充分运用这一新的载体,大力宣传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一致的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等等,要努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开展生动活泼,各式各样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准确定位、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和课外实践教学力度等创新策略。
[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作者简介]孙赞兰(1971-),男,山东德州人,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管理的教育与研究工作。(山东 德州 25 303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43-02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合理的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加上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沿袭了传统方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亟待创新。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时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推进,一些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蔓延。尤其是随着社会压力和竞争逐渐加大,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都与过去产生了很大的不同,有的大学生因为承受不了社会和工作的压力,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或者过分追求物质享乐等问题。
2.有助于完善大学生思想品德,解决其心理问题。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学习、就业、生活等方面压力的加大,很多大学生得不到及时的释放和缓解,以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加上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以及面对挫折的应对能力不强,使大学生的自信心明显缺乏,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经常会产生自卑心理。此外,恐惧、焦虑、悲痛等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也频频出现。如此种种,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思想政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整体教育水平。目前,高校已经从传统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力度,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最终提升高校整体教育水平。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认识不够。长期以来,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认识有偏差,教育理念也比较陈旧,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向学生传输一些理论性的知识,教育生活化的程度不够,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2.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不够准确。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课时安排较少等。
3.教师综合水平不高。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的重要力量,当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力量还比较薄弱,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4.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应用不够,授课过程枯燥,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创新策略
1.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应该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作用,以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传统教育以填鸭式为主,教师单纯的讲解往往会让学生觉得乏味,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兴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是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使学生能够积极应对、解决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校领导以及具体工作人员应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构和组织建设,进行思想政治健康评估,建立学生档案,针对学生的一些思想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建立思想政治学知识和辅导网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正确引导学生。教师综合能力水平高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为了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加强对教师能力素养的培养,建立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高校要实行严格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准人制度,在任教之前要对教师的各项能力进行考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个性化能力进行摸底,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及高尚的个人素质。要注重对思想政治教师的培养,给他们制订详细系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重点培养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学术带头人。教师还要端正学术理念和学术态度,注重改善教育形式和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其次,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从而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让学生加强预习,有的放矢地对各种问题进行研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符合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不同的基础状态,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其间加强运用各种生活实例,使学生对问题有更为透彻的理解,提升实践能力。
3.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理论性知识传授为主,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应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更多文化、历史等方面知识,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作为重要拓展途径。如针对当前有些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问题,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与心理问题有关的事例,对学生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利弊,使学生理解健康的身心状态对于成长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尽量调整心态,解决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加强对网络的利用力度,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在网络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时与各种文化知识结合,给学生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浏览网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如文明上网,不使用粗暴、等语言进行网络攻击等,这些都是学生思想品质良性发展的重要体现。
4.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填鸭式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只是讲与听的关系,这对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有很大影响。素质教育要求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理念和模式,改变沉闷的教学手段,不断活跃课堂气氛。在教育过程中,要把一些难懂的、深奥的术语进行转化,使其成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有助于学生学习掌握课程中的各种理论。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安排学生进行讨论、表演、互动学习,促进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打破单一的理论教学形式,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结合起来。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各种先进技术,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化,通过理论与图片、音乐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也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与学生进行交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5.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实践教学力度。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举措。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课程教学,将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课外实践教学的力度,合理安排课外思想政治实践的时间,使得课外实践教学可以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比如,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讲座,组织学生充当文明大使,组织学生进行支教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道德素养水平和综合能力。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教育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加强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
[
参考文献]
[1]孙芳,“现实的个人”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范式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 (18).
[2]张菁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33).
[3]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4]秦燕,张啸川,基于政治参与视角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3).
[5]王虹,仇艳艳“概论”课教学中大学生关注的疑难热点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
[6]杨欣虎,范晓光.校园文化整体性视野下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2010(3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发展; 见解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07-0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创新发展问题,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或前沿问题。以张耀灿、郑永廷、陈秉公、黄蓉生、余仰涛等专家学者为先锋代表,陆续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发展问题,展开了相当深入的学术探讨,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一些中青年学者包括博士生们近年来也发表了不少有学术见地的学术论文,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可喜局面。本文试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六个方面问题,发表一点个人浅显的看法,以求教于各位学界前辈和同仁。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四化”争论问题
1995年4月,教育部原思想政治工作司在中南大学组织召开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编写暨学科建设会议”。会上,我作为中青年代表,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发展问题作了一个专题发言。在这个发言中,我侧重从规范化、学科化、科学化、现代化即所谓“四化”的角度,阐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现状和前景的看法。尽管当时的发言难免存在言辞不缜密甚或偏激的地方,但实事求是地说,我当时的主观动机是纯洁的,愿望是良好的。那次的发言在与会者中引起不小的震撼和争论,给会议注入了新的学科发展的理念,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造成了一种好的风气。迄今为止,我仍然认为,我们在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巨大成就的同时,还要继续朝着“四化”的方向迈进。
近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迅猛,欣欣向荣,在“四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十分坚实的步伐。正如张耀灿教授所描述的那样,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重视关怀下,以空前未有的规模在全国各地深入展开,专业刊物有近百种,出版的论著上千部,几万名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和心血投入于此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研究工作。[1]我也非常赞同郑永廷教授的结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跨越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也同样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立以来,经过10年,完成了由本科到硕士、由硕士到博士的发展历程,经过5年,实现了由博士点到国家重点学科的发展。这个学科的专业点、专业覆盖面、在校学生、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以及研究成果、社会作用等方面,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中,已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并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2]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与我国其他相对成熟的学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难免带有较为明显的“”的人为痕迹。借用生物界的生长规律来比喻,我们在庆幸身体快速增高之时,仍需对身体结构和营养生理供给系统保持必要且清醒的头脑。就是说,我们在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巨大成就的同时,还要异常理智地看到,这个学科的发展前景并非光明无限,道路平坦。从“四化”的角度看,学科规范化问题并非“学士――硕士――博士”这一表象,即便是全国所有的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高校都有了博士点授权,也未必就表明该学科的学术建制达到了规范化要求。这个学科的发展在学术建制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规范的地方,如本学科独有的“概念群”、“范畴群”、“原理群”并没有真正的形成(在后面的相关阐述中,我将更详细地阐发自己的这一看法)或构筑起来。
解析已有的多种研究结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四化”问题上的种种解题,几乎都只是涉及了学科化问题。客观公正地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化问题是解决了的,而且是解决得非常成功的。以往,这个学科不被人瞧得起、受歧视。如今,随着学科化问题的解决,这个事实已成为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和现代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一定意义上讲,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问题是学术建制中的深层次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或许,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四化”问题的争论,还会持续下去,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学术风气将会更加健康宜人。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原创性”问题
我之所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范化问题至今还没有彻底解决,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在于这个学科的原创性知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也是我多年来苦心琢磨的问题。什么是规范?从一定意义上讲,规范就是一种限域,一种特殊范式,一个独立疆界。它是一个学科之所以成其为一个学科的基本支撑体。原创的意义在于原始,在于“独有”,在于与众不同。一个独立的学科之所以能够独立,就是因为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范式而具有自身特有的限域。进一步讲,没有了自身特有的限域,也就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疆域内的学术性“自在物”还不是很多,移植的、借用的甚或预制的材料明显要多于自在的、本原的材料。当然,作为社会科学,一种学科借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材料来搭建自己的学科建筑,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移植的、预制的材料过多,学科的规范化就必然会弱化。从学科理路上讲,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独有的学术限域,也就还没有真正地从学科群中获得“独立”。
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拥有相当丰富的原创性学术资源的。从概念层面上讲,诸如“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思想问题”、“宣传工作”、“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教育”、“形势教育”、“理论教育”、“精神资本”(也有学者使用“思想资本”)、“精神控制”、“精神管理”、“精神动力”、“精神优势”等,均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意义,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疆域的自在的知识材料;从范畴层面上讲,诸如“思想与行为”、“教育与接受”、“灌输与疏导”、“言教与身教”、“教化与感化”、“自律与他律”等,几乎都能够作出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限域的解释;从原理层面上讲,诸如“思想教育、改造、转化原理”、“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原理”、“外化与内化互为因果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转换原理”、“精神动力发生原理”、“思想关系互动原理”、“人格魅力发挥原理”、“精神优势构造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最大化原理”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限域内不可为其他学科所替代的原理事实。但在现有的研究结论中,虽然对于这些原理的诠释不乏精辟之处,但整体上的研究仍然还很薄弱(主要在于体系元素间的逻辑关联性不足以令人信服)。
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原创性并非那种凭空生造的、随心所欲的杜撰,而是真实地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疆域内的活性资源,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体资源。事实上也是如此,这些资源不仅日益活跃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疆域,而且也异常活跃于人们日常的思维和研究者的研究思维中,问题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学理性的阐释和学术性构建。
言论至此,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需要进行大量的、艰苦的原创性探究,除了从经验层面上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和从知识层面上阐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相关性外,还需要从智慧层面上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精华,绘制一幅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图景。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属性”问题
前所论及的学术建制概念,其真实含义就是学科属性问题。换句话讲,亦即学术归属问题。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纳入更多研究者们的探究视野。因为在一些学者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归属问题已经不成问题,没有研讨的价值。其实不然,前所论及的一些相关问题事实上都与此有关。这个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问题。
目前学界的公认看法,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纳入理论一级学科领域的,属于学科现象(暂且这样界定)。但从严格意义的学科属性来讲,这种划分还是存在逻辑上的不周延的。我一直倾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学看作是政治学与教育学交叉的学科。因此,它的学科属性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交叉学科。然而在一些学者看来,它的政治学特征多一点,还是教育学特征多一点,似乎并不影响它实际归属于哪个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属性似乎是铁板钉钉子的事实。在我看来,这个事实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厚的学术文化。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它不仅涉及到一个知识起点问题,而且涉及到一个智慧落脚点问题。究竟把何种原始概念作为知识起点、把何种原理作为内生原理,其智慧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很显然,学科属性问题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个领导的管理水平问题或某个官方文件的提法问题。学科分类实际上是精密科学。这里暂且不论现在的事实分类,从科学性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的简单公式应该是“政治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因此,它的基本功能实际上就是两个,即:政治的功能和教育的功能(其他拓展性的功能都是源于这两个基本功能的)。无论这个学科发展的未来命运如何,只要这个学科还存在,这两个基本功能就是永恒的。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系统”问题
知识系统问题既与学科属性相关,也不完全相关。从学术理路上讲,这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术问题。搭建学科体系的支撑体可以是为数不多的血缘性学科,但一个学科内的知识系统却可以是旁征博引型的、多质体兼容的。就是说,知识系统与学科体系并不完全一致。古代哲学作为一个学科体系,实际上包容着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知识系统。即便在现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也存在不同的知识系统。政治心理学、政府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则是各有其核心知识要素的分支学科。
为什么要特别论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系统问题呢?其因有二: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各知识系统的核心知识要素还没有成为“结构要素”,这些要素带有明显的人为规定性,相互之间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二是现有的知识链条缺乏实际的“链的功能”。就是说,从某个知识点整体关照该知识系统的客观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迄今为止,人们除了可以使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来喻指思想政治教育学之外,还没有找到更多的或更适合的概念做到这一点。
在我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系统除了传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所谓“原理”、“史论”、“方法”)外,实际上应该包括五个序列,即教育学系统、价值学系统、接受学系统、管理学系统、技术学系统。所谓教育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独有概念群、范畴群和原理群等;所谓价值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价值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认识论价值和方法论价值等;所谓接受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问题,包括接受机制、接受因素、接受场际等;所谓管理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管理化问题,包括社会气质效应、文化环境效应、综合管理效应等;所谓技术学系统,主要是诠释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最大化问题,包括策划技术、决策技术、组织技术、领导技术等。
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看家本领”问题
任何一种知识的传承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记忆问题。就是说,不是为着记忆它们,把它们印记在思维的屏幕上。知识功能的发挥在于内化,即在于转化为学习者的本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以致用”。倘若一个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却不会使用知识,这仅仅表明他还只是一种记忆机械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存在价值,说到底就是要能够“学以致用”。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这个学科具有独有的看家本领。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看家本领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或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分歧也将会持续很久。但是,学者间形成共识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我在多年的教学和研究中反复强调这个问题,也为此潜心探究多年,形成了一些看法。依我之见,所谓看家本领,实际上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职业本领或职业技能,这种看家本领是这种职业的绝活。我把这种职业本领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从事理论教育与教学;第二类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第三类是从事意识形态工作和管理。在这三类职业本领中,每一类都有其特殊的技能要求。
在以往的研究和教学中,我们或许注重了对于知识的系统教育和思想品德的精心修炼,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职业技能的要求却缺乏现代技术学的规范。我们只是大致地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和技巧,然而我们不仅缺乏系统的训练或锻炼,而且还缺乏必要的技术传授。对此,我曾在多种场合以驾船渡河为例来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技术问题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船只是过河的一种方法或手段,有了船未必就能过河,因为这还取决于其他许多因素。划船的技术就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会划船与不会划船,指的是懂划船技术和不懂划船技术,这在过河这个事实上的结果将是很清楚的。值得研究的现象则在于会划船但由于技术掌握不当而导致翻船,以至于最终不能过河。这就是说,要完成过河的任务,仅仅找到了船,但没有找到船夫;或者找到了船夫,而船夫的划船技术生疏了,势必要影响过河任务的完成。转换其义,解决了一般方法问题,但没有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或效率未必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所以,技术问题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才是真正掌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本领;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本领熟练了,才算真正拥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绝活。
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景问题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景,我一直是看好的,充满信心。首先,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只要政治还存在,只要教育还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就一定存在。按照的学说,政治是阶级斗争和国家的产物,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政治也会退出历史舞台。然而从现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趋势来看,经济与政治的高度融合,政治与文化一体化发展,事实上昭示着未来政治将日益以一种价值转换的态式继续存在下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有着深厚的人类文明基础;其次,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技术将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而不断得到更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代化问题(即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不是一种历史的终结,而是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最新和最优状态。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永无止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代化理所当然地也永无止境。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永远都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再次,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之路依然是综合性。随着综合性的日益加强,这个学科的知识兼容性或包容性也会越来越强。可以预言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将在大量吸收和消化其他相关和相近学科知识的条件下,变得越来越强盛、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科学。
注释
①具体参见:张耀灿.改革开放30年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②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逆反心理的存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大阻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研究分析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现象及原因,探讨消除或者纠正其逆反心理的对策,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较强烈的抵触情绪。”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是指大学生因为自身认知结构与教育者传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发生冲突,而引起的与教育目的相背离的心理反应。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就是有意识地做所不被期望的事情,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成为当代大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有些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空谈,没有实际价值,想法设法逃避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动,而只热衷于像语言类、技术类等对其以后的发展前途能产生直接影响的学科的学习。
2.对正面的宣传教育作片面的反面思考。有些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宣传时往往与社会上个别的黑暗现象作对比,以偏概全的片面否定正面宣传。对英雄事迹和模范先进人物也以有色眼光来判断,认为那只是沽名钓誉的作秀行为,给予排斥和嘲讽。
3.标榜不良倾向,追求个胜自我。有些大学生是非价值判断发生歪曲,对好学风,好榜样不以为然,对不良倾向却盲目崇拜。打架斗殴、拉帮结派被看成是英雄主义,男子汉气概,而乐于助人、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则被认为是傻子、窝囊废。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成为其追求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既包括教育者也包括受教育者,二者的素质因素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者的素质直接影响施教的后果。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如果自身存在瑕疵,必然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其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态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互动的。在施教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仅仅把大学生作为被改造的对象,没有平等意识,也不注重受教育者的反馈。大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尊心受挫,产生抵触情绪。(g)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门科学,更是门艺术,需要教育者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因才施教。而有的教育者不注重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的生理和心理的差别,只是作为国家方针政策的传话筒,生硬的灌输,照本宣科。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受教育者不能得到满足,引起大学生的反感。(3)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内容。有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证明:在沟通说服中,观点呈现增多,同意人数会增加,但当达到一定呈现次数后,同意的人数反而会下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中学的德育课内容有交叉,教育者如果没有适时提炼出反应时代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而只是简单的重复,对于对知识渴求心理极强的大学生来说势必不能满足其心理需求,相反,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2.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的大学生,其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有其自身的原因:(1)成长阶段的生理心理因素。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青春期的中后期,生理、心理发育机制日渐成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显著增强,为了满足自我表现和引人注意的需要,往往做出与其期望相反的举动。同时,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增强,也使大学生对明令禁止的事情产生一探究竟的期望心理,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对实际问题不能面面俱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还没有完全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之前,容易引起大学生的质疑。另外,由于大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还不成熟,看待问题往往过于简单,当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其自身的认知结构的判断结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矛盾时,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情绪。(2)发展阶段的需要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大学生面临交友、择业等各方面的压力,用各种技能武装自己,参加各种资格培训似乎才是大学生的真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直接体现,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导方式导致大学生并没有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因素
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价值多元化日益明显;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倾向严重侵蚀着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取向。另一方面,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是网民构成的主体,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随意性,不良的网络行为容易使个体角色混乱,造成人格的虚拟性、封闭性、变异性和迷失性。另外,许多学生在分析批判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接受外国文化的观点,把我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得出错误结论,从而导致信仰动摇,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造成了思想上认识上的混乱和认识上的偏见,进而强化了心理上的逆反倾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方法因素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主要教导方法就是理论灌输。教育者并未全面准确向受教育者展现各种重要相关信息,仅靠某些“大道理”来诱导大学生,使其在认知方面发生变化。其出发点是控制受教育者的理解和认知,而不是帮助他们理解和认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专注于将书本中宣传的主流价值观念“灌输”给学生,没有对那些非主流观念作深入批判分析。这种“明令禁行”的教导更激起了大学生猎奇的心理,对他们逆反心理的产生起到了诱导作用。
三、预防或消除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方法措施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必须进一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同时要尽量消除来自社会的不良影响,净化社会环境。
1.提高教育者工作能力,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现代化的观念和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观念和体系,打破仅仅局限于书本、理论的界限,建立开放的教育体系;不断更新、拓展新的理论方法,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和环境内容开展教育,用具有现代化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特点的人和事来教育大学生;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改造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以实现教育手段的最优化。
2.改变教育模式,以主体互动的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和目的,而不是客体及被改造的对象;确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倡导和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挥;积极主动地与受教育者进行互动,在理解与对话中,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相互激励和促进,以求得共同发展进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162 — 02
一、问题视域的思索: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转型的诠释
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中转型成为学者探寻的前沿问题,其基本逻辑是在问题的思索与探究中构建转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是为了获得思想政治教育新形象的展现,社会与组织、个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与前瞻性思考,而纷纷将转型、变革、现代性等概念内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以此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性的自我确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转型中的不平衡性、滞后性、制度建设的虚拟化等突出问题不断浮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转型的思考显得更加的迫切与渴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整体性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整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特征和学科规定性。它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完整发展的基本精神。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不当,都会削弱或破坏思想政治教再过程的完整性,正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过程〔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因素虽然会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但它们是组成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体系整体的一个部分,或者说它们是一种有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整体。也必然在其转型中显示出极强的联接性。
综合看来,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转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实践为基础,遵循一定的方法、步骤、顺序和操作规范,完成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是为适应现代社会而进行的以实现自身现代化为目标、体现人本化和科学化特征的整体性结构转换。在现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方法、载体、环境、结构和过程为基本内容的整体转型,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体转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集合形成系统的运作模式,具有系统的功能和属性,因而也就具有了整体意义的独立价值。在这里,整体性转型它是一个整体运作方式的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系统中各个层面的有机联系。简言之,是基于一种运作机制而链接起来的方法,载体、环境、结构和过程的总集合。内部各个要素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有区分,也密切配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应有之义与本质所在。
二、实然与应然:社会变迁要求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转型
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于社会基础和历史时代条件,而且这种决定具有根本性、宏观性的意义。因此,无论是评价还是改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对时代条件的基本变迁进行深入思考、基本把握,如此,才能认清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大趋势。
一方面,从社会结构特点看,即是由国家全面统制、存在个人人身依附关系的时代,进入到自主意识彰显、个性得到宽容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成为政治统治、经济服务与人格塑造中的一个非强制性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结合,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发挥根本保证作用。随着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天然脆弱性的突现,引起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独立性与合理性的质疑。另一方面从社会发展阶段看,即是由受教育者信息来源匮乏、被动接受灌输的时代,进入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信息资源占有话语权、身份平等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开始出现“异化”的趋势。有可能沦为只会空谈、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无情物”, 没有特色、缺乏定位的“无面物” 、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的“无用物”〔2〕。三是从社会治理理念看,即是由官僚色彩严重、崇尚权力的时代,人们生活进入到民主意识凸显、法眼观测天下的时代。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传统的合法性论证,及对教育地位、作用的制度界定,仍非常薄弱,思想政治发展的不清晰给人造成一种误读,即思想政治教育无所不包,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又缺乏自身特色,容易使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不信任的态度,自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而发生嬗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决定了推进其现代转型的必要性,也反映了自身对社会结构转型的适应性,在实现各部分之间然的有机联系的场域中,发挥整体功能,以消除对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的遮蔽和部分工具价值的消解。
三、激发与建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转型的实现之途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社会化过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当前社会转型期为背景,探讨了德育视角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 德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德育视角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1体现高校的功能特点
高校的培养目标与中小学最大的不同在于更侧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认知水平的提升。高校是学生迈入社会的重要桥梁,因此高校教育一方面是对基础教育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学生实现个人社会化的过渡阶段,也是两者有机地结合历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理念的一种集中体现,思政教育中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的引导作用体现了高校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功能。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与学习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职业实践的过渡阶段。
1.2满足学生价值需求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和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价值观也呈多样化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价值需求也越来越多元。社会伦理道德和意识形态的思考和坚守遇到各种新问题,大学生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局限和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对社会对个人的认识都不够理性,常常陷入迷惘和困惑。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形成上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首先,学生的政治意识还未完全形成,但对于国际时事和社会热点有着热情和关切,但是看待问题过于偏颇,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感到困惑时,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一个精神辅助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脱离对事物判断的局限。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对自身个体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选择,并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省的平台,通过关注学生个体价值意义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教育客体的价值导向作用。
1.3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传统的育人观念受到很大冲击,迫切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从大学生个人角度分析,由于教育经历、家庭环境不同,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表达的方式存在差异。从大学生整个群体分析,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的认知具有局限性和可塑性。因此如何处理社会认知水平与价值取向的差异是大学生群体进入社会后面临的一大问题。因此高校德育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化是自身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个人与社会利益相统一上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导向作用。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2.1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德育水平与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强化教师队伍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有序地开展的第一步。首先,高校要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并在实施时严格按照标准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养进行考评,从而确保教师具有应有的政治觉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其次,高校要重视两课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师的培养工作,制定系统的职业培养方案,打消教师对思政课程没有职业发展的顾虑,并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校内和校外的培训。最后,教师个人要紧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已滞后的教学观念,注重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的创新,提升思想政治学科的实用性,从而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2.2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将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贯彻到整个教育过程之中。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思想政治学科中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因此教师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插入国际时事和社会热点新闻,从而更加高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可以解决社会转型期间大环境下学生所遇到各类情感和道德问题。
2.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目标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首先,教师要转变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打破思政课堂“照本宣科”单调乏味的旧局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的特点,将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通过动画和图片转变为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其次,教师可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来搭建一个网络平台,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起到教育现代化的推动作用,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活力。
3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新时期的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要求,首先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体现高校功能、实现学生需求、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上的重要性,并且将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