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冰心的代表作范文

冰心的代表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冰心的代表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冰心的代表作范文

关键词:现代文学 文学传播 影响

我国现代文学包罗万象,与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早年的报刊、现代的出版社都是现代文学传播的主要媒介,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当代文学传播体系,对现代文学的艺术价值做出了有效考量,从而使文学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与社会融为一体。对现代文学与文学传播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并以相关案例说明,对现代文学中文学传播的形式做出深刻理解。

一.报刊对文学传播的影响

传统文学的传播脱离不了人工方式,整体效率较低,现代报刊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丰富、涉及范围广等特点,能够深入到基层群众中,突出大众化的优势。报刊是文学发表的主要阵地,为文学起着指引、组织的作用,文学的题材与风格和报刊不无关系,而且能够反映出社会的种种问题。可以说,现代报刊架起了一座民众与作家沟通的桥梁,让文学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中。在报刊的作用下,职业作家呼之欲出。职业作家的主要收入便是报刊支付的稿酬。

二十世纪初,许多报刊在征文中明确规定各种级别的稿酬标准,如高级稿件每千字4元、中级3元等等。说明文学创作已经开始与经济有所关联,稿酬调动了作家的积极性,使我国的文学建设步入了辉煌的一面。因此,报刊对文学传播的最直接影响,便是体现出文学的“亲民”,致使越来越多的文学符合报刊发表的特色,比如小说、随笔、杂文等等。

二.出版业对文学传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版业的诞生为现代文学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出版商投入相关的资金与技术,将文学作品以纸质排版体现出正规化的特征,起到了为社会输送知识的作用。出版业的发表形式多以书、报为主,并使用机器印刷,大大提高了出版效率。通常来说,作品先由报刊经手,报刊后由出版社接手。从某种角度来看,出版代表着先进的思想意识,是新思潮的“急先锋”,有人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完全可以从出版社多少得到结论。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出版社的作用,将出版社视为输送人才、提供知识的教育机构,肯定了出版社的价值。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推动现代文学发展的出版社中,部分机构所起到的作用无与伦比。如商务图书室为现代文学提供了面向社会的可能,烘托了现代文学是怎样一步步变成现代文化的。某书店侧重于现代文学的制度建设,对汉语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某书店的文学作品发表几乎占到了总数的一半,许多现代文学著作如《清明前后》、《写在人生边上》、《王鲁彦散文集》等,推动了现代学术领域的发展,为文学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现代文学对文学传播的影响分析

报刊与出版业都是作家发表文学作品的重要阵地,下面从某例中解析二者是如何实现作品传播的。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冰心的作品被某报选中,短短几年推荐冰心的作品高达几十篇,从此冰心一鸣惊人,受到了社会各级人士,尤其是文学爱好者的猛烈追捧。仔细分析下,某报推举冰心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首先,与同批作家相比,冰心的文学素养和文学经验要高得多;其次,文学作品主张新意,为的是吸引青年才俊,而当时冰心无论是年龄、还是文学风格都符合青年人的思想,因此,拉拢青年群体,将冰心作为“形象代言人”是再好不过的。

推]冰心的过程中,某报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利用“预告”、“通信”等手段,甚至将冰心的地位置于国学大师鲁迅之前。所谓的预告就是某报特意突出的醒目位置,用来提醒读者冰心的下期作品;而通信主要与读者有关,经常有读者来信寻问冰心的作品是否有现货,某报便将其登入头条,体现出冰心是时下的热门作家;然后是发“征文”,也就是接受大众的点评,对字数满足、合理反馈的建议还给予适当的稿酬,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某报还采取了“约稿”的方式,一般来说,约稿只由编辑负责,在与冰心女士的“约稿”中,读者完全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冰心所阐述的文学观念。

此外,冰心的作品发表到了一定阶段时,某报取缔了临时“征文”,开始了正式的接受“批评”。几篇冰心的代表作,如《商人妇》、《超人》等均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批评”,这种批评并不是真正的指责冰心的不足之处,而是关怀冰心的一种体现。

综上所述,本文讨论了文学传播的方式,以及我国现代文学是怎样一步步实现传播的。需要强调的是,冰心的后期作品是由某报一手策划运行的。报刊要借助作家之手阐述自己的主张,作家也对报刊、出版产生了依赖,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雪漫.谈大众媒体与文学传播的关系[J].卷宗,2015(2):327-327.

[2]伊热兑.探析传播媒介演变对文学传播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5(4):85-86.

第2篇:冰心的代表作范文

《为你打开一扇门》

阅世 浏览 徘徊 诠释 憧憬 大有裨益

潜移默化 危言耸听

《冰心诗四首》

妄弃 倘若 惊羡

《安恩和奶牛》

腼腆羞怯 七皱八褶 撂在 木屐 锃亮 瘦骨嶙峋

翩然起舞 熙来攘往 嘈杂 卸货 蹭着 翕动

反刍 找茬 臀部 瑕疵 粗粝 挑剔

锱铢必较 惶惑 踌躇不决 斑驳 死乞白赖 窘迫不安

《往事依依》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徜徉 雄伟险峻 烟波浩淼 目睹

走投无路 身历其境 阴晴雨雪 风云变幻 美不胜收 活生生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五彩纷呈 雕镂 油然而生 感慨万端

滚瓜烂熟 鸦雀无声 镌刻 信口 谆谆教导 受用

《幼时记趣》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十三岁的际遇》

抽屉 稚气十足 白驹过隙 蓦然回首 四处迸溅 不胜凉意

茫然若失 积攒 沉淀 骤然 呜咽 迷离

涉足 絮语 安详 摒弃 争辩 犀利

一视同仁 怪僻 谈笑风生 古朴凝重 另一番 纵然

安恬 撷取 一届 抚慰 惆怅 小立

二、了解下列文学常识

1.《为你打开一扇门》的作者是赵丽宏,当代著名作家。

2.《繁星》的作者是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之一至之三),中篇小说《寒夜》《憩园》,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友谊集》《随想录》等,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

3.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小橘灯》等。

4.《安恩和奶牛》的作者是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漫长的旅途》《冰河》《船》等。其小说、诗歌和散文被誉为“丹麦文坛三绝”。

5.《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

6.《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作家。《浮生六记》是沈复的自传体散文集。

三、文章体裁分类

从文章学的角度记叙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景抒情的记叙文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议论文立论文驳论文应用文: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为处理实际事务而写作的具有

应用文:实用性特点,并形成惯用格式的文章。从文学的角度诗歌从体例上古诗(又分为“古体诗”“近体诗”等)新诗(又叫“现代诗”“自由诗”等)从内容上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小说小小说(也叫“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戏剧喜剧悲剧

四、理解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

度先自度其足(duó,量长短)吾忘持度(dù,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而而置之其坐(表承接,然后)而忘操之(表转折,但是,然而)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

其先自度其足(他的)遽契其舟(那)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他)常蹲其身(自己的) 之至之市(去,到……去)而忘操之(它)故时有物外之趣(的)昂首观之(代这种景象)项为之强(这样)

第3篇:冰心的代表作范文

首先,我们要了解命题者的命题意图。从近几年的文学常识命题设置上来看,其干扰项往往有以下几种类型。

张冠李戴型。如2012年江苏卷中“边城中的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其中的天保大佬美丽得很,茶峒人拙于赞扬这种美丽,便为他取个诨名叫‘岳云’。”岳云是二佬傩送的诨名。故意设置张冠李戴型题目,基于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名著内容的记忆是否准确。

无中生有型。如2012湖北卷中“C.《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错误,文中没有此情节。这一情节的设置是命题者试图混淆其与《祝福》里祥林嫂的遭遇,也暗含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是否熟悉之意。

以偏概全型。如2012北京卷第5题C项“从先秦《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再到明清诗文,作品的句式呈现出以下共同特点:多用对偶,骈散相间,错落有致。”“多用对偶,骈散相间”是骈文的特点,不能概括前述所有文学体裁的特点。

不合逻辑型。如2013湖北卷中“B.《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赴宁国府赏梅,午间去房间休息,看见房内挂着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觉得这副对联蕴含丰富,十分喜爱,铭记在心。”这副对联是古代读书人信奉的封建理学的修身标准。而一向反感程朱理学,被评为“愚顽怕读文章”的贾宝玉怎么可能喜爱呢?即使没有读过《红楼梦》,从贾宝玉叛逆的性格也可判断出,他是很讨厌这副对联的。命题者专设此项,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红楼梦》情节是否熟悉,也考查了学生能否准确把握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既要考虑到立足于课本内容,又要在难度设置上恰到好处,总会在以上几个方面出题。因此,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应对方法。

1. 识记课下注释中的文学常识、典故。

按照时代、国别、从古至今、由中而外的顺序,将中外重要作家作品(包括作家的生活时代、国别、代表作品、风格流派、地位影响以及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等等)一一加以梳理。或者按照模块顺序,一一加以牢记。比如《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小说――“冰山一角”理论等。

2. 熟悉课文内容、名著内容。

主要识记课文基本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生活命运、审美意义等。可以按照“谁,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性格品质,反映了什么主题”的方式来记忆主要内容。名著部分还可参照“名著导读”部分的内容来记忆。如识记《老人与海》的文学常识。主人公是桑地亚哥,其名言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主要记述了桑地亚哥经过两天两夜跟鲨鱼的搏斗,最终拖回一副鱼骨头的故事,赞扬了跟大自然相斗,虽然失败却仍能不屈抗争的硬汉精神。如2012江苏卷中“《雷雨》中的梅侍萍在二十七年后又一次来到了周公馆,当年的周朴园为了迎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蘩漪,赶走了她和刚出生三天的婴儿。”“二十七年后”应为“三十年后”,刚出生三天的婴儿是她自己抱走的,不是被赶走的。这些知识只有通过熟记才可。

3. 根据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推断。

像上面在“不合逻辑型”中所提到的2013湖北卷B项,由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可做出推断,其绝对不会喜欢专门琢磨人情世故的对联的。再如2012福建卷“E.聂赫留朵夫认识了许多像西蒙松这样的犯人,但还是鄙视他们。他为玛丝洛娃找西蒙松作为保护人感到不快。”聂赫留朵夫从一开始就用赎罪的心态来看待自己以前的言行,并以慈悲的同情心对待那些迫不得已犯罪的人。因而可以判定他不会“鄙视他们”,反而为玛丝洛娃找西蒙松作为保护人感到高兴。这是从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和心理做出的推断,自然也是不会有误的。

4. 根据生活常识进行推断。

利用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可以对命题者故意设置的不合逻辑型题目加以判断。例如对2012北京卷5.C项的判断。古代诗文的发展有一定的变化,以某个阶段出现的特点“骈散相间”来概括全部文学体裁的特点,显然是以偏概全,不足为信,从而选定C项。又如2013江西卷中给大卫挂纸板牌的行为,作为性格暴虐的继父,固然可能让孩子挂上这样的牌子,但他还要顾及自己的颜面,不让周围的人说自己的不是,再者,只有让孩子在同龄人中抬不起头来,才真正达到羞辱他的目的,也报了自己的被咬之仇。所以他是不会在家中这样做的,而是指使校长行这样羞辱之事,其险恶用心可见一斑。

5. 根据作家写作风格进行推断。

不同作家的写作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写作风格。这就好比是人的手指印,任何人都替代不得。如李清照――南宋词人――婉约派――《醉花阴》《声声慢》;苏轼――北宋词人――豪放派――《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再如2012天津卷中《小狗包弟》的作者是冰心,心中就要打上一个问号。冰心是女作家,其文往往亲切温婉,而《小狗包弟》的内容是对“”的忏悔,有着对历史现实的深刻认识,因而不记得作者巴金,也应判断其并非冰心之作。利用平常所记风格,可以对题中选项做出相应的判断。

以上答题时可做出的某些推断,仍然是建立在熟悉课本和名著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的。完全依靠一些技巧,未必能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故而希望同学们还是在平时扎扎实实学好课文和阅读文学名著。

练习

1. 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出》――――现代――话剧

B. 《赤壁赋》――苏轼――南宋――文赋

C.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英国――诗歌

D. 《骑桶者》――伍尔芙――英国――小说

2. 下列各项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在听说季氏将伐颛臾一事后,情绪表现很激动。先是阐明反对讨伐的理由,继而批评冉有、季路没有尽责,最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的用心。(《论语》)

B.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贾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红楼梦》)

C.单纯善良的奥菲莉亚对装疯卖傻的哈姆莱特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为了他甘愿跟他一起疯掉,从而激发了哈姆莱特刺杀凶手的斗志。(《哈姆莱特》)

D.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使者回复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廉颇蔺相如列传》)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炮兽》《丹柯》《清兵卫与葫芦》《骑桶者》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雨果、苏联的高尔基、日本的志贺直哉和奥地利的卡夫卡。

B.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凭借《蛙》《红高粱》《檀香刑》《酒国》《生死疲劳》等小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继大江健三郎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

C.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是《哈姆莱特》中的经典台词,表现主人公对命运的思考。

D. 《祝福》选自小说集《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参考答案

1. A(B苏轼是北宋人,C《哈姆莱特》是戏剧,D《骑桶者》作者是奥地利的卡夫卡)

第4篇:冰心的代表作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021-01

如何自我提高语文水平呢?看看我们新课程语文对中学生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么多的培养目标,语文怎能一个“背”字了得?笔者结合多年学与教的经验,并在自学方面摸索试验,总结了一些自学方法,愿能给那些急迫希望提高语文水平的学生和家长一些参考。

一、深入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结合作家生平,生活的时代特点,作品的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作品思想。比如对冰心,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她非常爱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圣的人”,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繁星》、《春水》等。我们可以通过搜集查阅资料,去广泛地了解我们手边阅读的文章作者生平和思想状况,他们写作的原因和目的,知道了这些,我们学习冰心的《小橘灯》、《冰心诗三首》,自然就会联系冰心爱的哲学,追求光明的道路思想,对文章的主题就很容易理解,有助于我们解读作品的思想内涵。不管课本还是课外读物,遇到冰心的文章你都能够触类旁通,前后联系。

中学生还应该了解鲁迅、老舍、丁玲、郁达夫、叶圣陶、叶紫、沈从文、郭小川、艾青等老一辈作家,也应该了解一批古代和现代的,国外古代和现代名家。新课标已经给了我们学习的范围,我们更可以广泛涉猎。

二、注重积累词汇佳句

自学的目的是提高文学水品并能够自如运用,特别是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可以分类摘录。只有理解有深度的句子,才能理解透文章。自学者要借助工具书或辅学资料,或者在网上查找,搞清楚句子深层含义。比如鲁迅的《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意思是说:谁也不能断定一种理想能不能最终得到实现,关键在于有没有人去追求,有人去追求,有更多的人去追求,就有希望,哪怕前方没有道路,我们也能开创出一条道路;如果没有人去追求,或者只有极少的人去追求,就没有希望或没有更大的希望。当时的中国正处国难,很多人都有一种悲观的情绪,认为找不到救国的道路,鲁迅这句话就是要激励人们,如果坚持的走,就算前方没有路,我们依然能开创出一条路。这就是说希望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一种追求,一种奋斗,一种动力。一种通向美好未来的精神支柱,一种坚韧不拔。象这种具有哲理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抄录下来,看得多了,理解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三、结合文体特点进行自学

学习时分清文体,理清文章结构和作者思路。说明文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进行。小说注重从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进行分析,重点是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不同性格特征。议论文抓住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来理解文章。如契诃夫的《变色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心理。通过他五次变色,我们可以给课文画出层次,也可以清楚看出文章结构和作者思路,主人公性格在情节变化中得到充分展现。养成习惯,分析文章结构能力、理解能力都会有效提高。

四、学会文学品味和审美

对成长中的中学生而言,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至关重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中学语文课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文学美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形态。如《荷塘月色》,是在阅读欣赏篇目,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结合,“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摇曳在朦胧的月光中,发出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仿佛远处飘来的歌声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月下的荷塘清幽淡雅,“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一丝风的路径,在花与叶间流泻,如同月色的一道清辉,划过静谧的夜晚,这种清凉的寂寞,正是独处的妙处。这是一种清新自然之美。中学生在自学时要学会欣赏文学,如果自己感觉审美能力不高,应该多看一些文学欣赏性的文章,看看别人是怎样欣赏美文的,看多了,思考多了,就一定有所领悟。

第5篇:冰心的代表作范文

关键词:《飞鸟集》;泰戈尔;哲理寓意

【中图分类号】:I【文献标识码】:A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同时在历史、哲学、政治、文学、宗教以及语言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为近代印度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飞鸟集》是泰戈尔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诗句的形式较自由,笔法清秀朴素、语言精湛,诗句像珍珠般闪耀着哲学及人文光芒,唤醒世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及追求,引领人们探索真理,追求梦想。

一、充满着乐趣,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诗集的开篇就以一种轻快的节奏把我们带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似乎要把读者带进那个没有纷争,没有烦恼的快乐世界。这里的语词轻巧,洋溢着青春的气息。难怪郑振铎在翻译完《飞鸟集》这部诗集之后,曾深情地声称其“包涵着深邃的大道理”,并且形象地指出其诗句“像山坡草地上的一丛丛的野花,在早晨的太阳光下,纷纷地伸出头来。随你喜爱什么吧,那颜色和香味是多种多样的”,说明了泰戈尔诗句中充满着青春魅力的语词很丰富,同时也暗示了泰戈尔在创作《飞鸟集》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泰戈尔的诗句中主要抒发的是对人类、大自然乃至宇宙间所有美好事物的歌颂、赞美,在其世界里,并不仅仅只有人类可以说话、相互交流,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有各自的生命和性格。诗中说“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地道谢,浮华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它道谢的”,这些简单的诗句或运用拟人的手法,或运用比喻的手法,或运用象征的手法为我们展示着这大千世界的美好,这些充满着乐趣的语句启示世人对生活点点滴滴的感受,同时带给了人们更多的青春感召。难怪20世纪的冰心拜读了泰戈尔的诗词时这样说道,“泰戈尔!谢谢你以快美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感”,“快”轻快的呼声,“美”审美的视野,这就是这样一位蜚声世界的印度诗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二、深刻的哲理,充满着对人间万物的智慧思辨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从小接触的宗教思想就是印度古代哲学婆罗门教的教义。其中包括《吠陀》与《奥义书》,《吠陀》的主要思想是对神的赞美和对宇宙及人的本质的一种研究,而《奥义书》则思考的是宇宙的来源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概念“我”和“梵”的关系。泰戈尔认为人具有无限和有限的双重性质,无限是指人的精神本质,而有限是指人的肉体受限,人们的实现自我“有限”和“无限”的过程也是自我升华的过程,每个人都不能过分沉溺于自我的世界里,应该努力追求和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毁灭那些与自然相违背的行为,追求精神的无限与真实,才是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同时在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更多表达的是,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现实生活是泰戈尔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但他的思想及哲学光芒远远高于现实生活,他巧妙地抹去了生活中的一切苦难、黑暗,将缝隙中的光明不断折射,用微笑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其次,是他对爱的思索具有别具一格的思考,包括母亲对孩子无私的母爱,人与自然间微妙的爱,青年男女间甜蜜的爱情……特别是对于爱情,他认为对待爱情必须忠贞,美丽的爱情会给人生增添无限乐趣。泰戈尔说:“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作为我最后的话吧。”每一个都需要爱,世界也需要爱,对于别人的爱一定是无私的,全部的,我们应该乐于奉献,才能得到快乐。

三、从容的心态,应对世间悲喜祸福

泰戈尔曾在诗句中告诉人们应如何正确地对待人生,对那些无名小卒不要轻视,对于名利不要过分的追逐,他曾说过“枯竭的河床,并不感谢它的过去”,这句话启示我们不管过去条件多么的富裕,环境多么的优越,我们不应该过分计较前后的得失。那些无名的花朵和萧萧的树叶,都是为人类和自然默默的奉献,以它们质朴沉默装点大千世界,给人们带来芬芳,我们也可以做到淡泊名利,不要过分追求表面的华丽,不惧怕外在的平凡和普通,人的内在价值永远显示出人生的光辉。“采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时刻警醒着世人正确地应对世间悲喜祸福。

《飞鸟集》是泰戈尔用来描述其自身南来北往的长途跋涉的漂泊之旅,记录自己的人生旅程,他善于捕捉生活及自然中的每一个美的瞬间,将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白昼和黑夜双方之间合二为一,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蕴藏在这些短小精湛的诗句中,为世人开启美妙生活的大门,积极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文斌:《泰戈尔芙学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CNKI:CDMD:1.2007.113521.

第6篇:冰心的代表作范文

老舍 (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后不久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冰心曾这样赞叹过老舍:“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

老舍出生在北京城区小杨家胡同的一个普通旗人家庭。但幼年丧父,生活清苦,让他从小就知道了自力更生,对母亲也是特别的孝顺。让我最佩服的,还是他的坚贞不屈,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当他面对着凶残、毫无人性的敌人、黑暗的腐败社会的时候,他从没低头,不被压抑住,坚决与他们抗争。他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沉重的代价,为人民写了一本本充满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扛鼎之作。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的时候,书上介绍说,那时,祖国又陷入了空前大劫难。老舍一个文弱的书生,但他用笔做武器,著写了《剑北篇》,里面热情地赞颂了边疆军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抗战到底的决心。在这场战争中,老舍成了民族英雄,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

老舍是个广交益友的人,虽然他自己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大作家,但他不妄自尊大,和许多知名作家都是好朋友,如:郭沫若、茅盾、张恨水、丰子恺等。他们在一起,不耻下问,一起探讨文学方面的琐事,老舍幽默生动的语言,让大家都理所当然地喜欢与他交谈。

第7篇:冰心的代表作范文

――闫妮

2017年5月,闫妮以电影《美容针》的导演和主演双重身份闪亮登场。在一片惊叹声中,“大器晚成”和“高龄”再次成为闫妮的形容词。对于女演员来说,这不是荣耀。但这么多年来,闫妮无论是做人还是演戏,都蜕变得更年轻、更美丽、更沉稳,也更淡定。有人引用导演尚敬的话解释这一切:“风情万种,这就是她的命。”她却笑着说:“风,你又抓不到,但情,是可以留下来的……”

放低期望地生活

闫妮的人生解释了什么叫“不鸣则已,一鸣惊人”。2006年,凭借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的“老板娘”佟香玉这一角色,她“一夜成名天下知”。但那时闫妮已经35岁,是演艺圈的“高龄女演员”。

或许正缘于此,闫妮一直嘲笑自己的走红只是运气好而已,所以对从走红到现在,她形容为“过得稀里糊涂,每天都很忙,好像被推上一辆车,然后下车,再上另一辆,一直停不下来”。但她承认自己很快乐:“我没什么了不起的才华,能走到今天,很感谢生活的眷顾。”

闫妮没有当演员的家传渊源,走上这条路,只是因为中学时,她正巧读了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子弟学校,受了同学们的影响与鼓动。所以,成名之前的那些年,她并不焦急慌张,实在无戏可拍,她就跟着战友郭达走南闯北地“走穴”。在拍《武林外传》之前,她跑了10年的龙套,尽管身边朋友一直叫她“闫大腕儿”,希望有一天能把她叫红,但她给自己定的目标却是――退休前能有一部真正的代表作,就行。

“我常对自己说,你的目标是有一个代表作就可以了,现在才哪儿到哪儿呀。所以每天我都乐呵呵的,身边人看着也开心。”闫妮笑着自嘲。

成名之后,闫妮并没有挥霍《武林外传》带给她的名声,当其他演员拍广告、做投资、参加真人秀时,闫妮却在用一个个经典的角色稳固自己的江湖地位。她接拍的电视剧大多收视率极高。在电视剧《北风那个吹》中,她因“牛鲜花”一角连获六大电视剧奖项,并摘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和金鹰奖。

“上大银幕”是每一个演员的梦想,闫妮也尝试着涉猎电影。她曾花费了几年工夫努力闯荡大银幕,参演了电影《画壁》《开心魔法》《大魔术师》……但在电影界走了一圈,她又重新把重心放回了电视剧,原因是“看自己的电影,总是会有往后撤的想法,实在是献丑了”。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闫妮没有什么避讳的话题,她也会主动提及曾经的那段婚姻,坦白“出走”的理由。

闫妮和前夫是经人介绍相识,24岁结婚,彼此都是对方的初恋。离婚前,她刚刚接下《武林外传》。白天,她是嬉笑怒骂的同福客栈女掌柜,与英俊潇洒的“盗圣”白展堂幸福地谈着恋爱;夜间,她孤零零在房间里感受失意。拍摄完成时,编剧宁财神冷不丁感叹:“这一年你好像老了十岁。”

即使如此,闫妮还是选择了离开,她说“我是个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人。我们那个年代的人,结婚更多讲究的是条件合适,并非感情。也许那个人是最适合我的,但我还是想要寻找一场恋爱,在这个过程中,会伤害到别人,也会被人伤害,但你问我后不后悔,我会说,不后悔。”

在“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之间,奉行爱情理想主义的闫妮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第一次读到编剧李樯的剧本《S金时代》时,闫妮感叹说:“我太喜欢丁玲了!”李樯回道:“你是宁可像她一样跌宕一生,也不想像冰心那样安安稳稳过一辈子?”闫妮笑了,调皮地对好友挑了挑眉。

闫妮坚定地抱着自己的爱情观。2014年,她和张嘉译拍电视剧《一仆二主》,演绎了一段老实本分的中年司机与女老板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最初她并不想接这部戏,因为她不认同剧中的爱情观:“两个人朝夕相伴10年都没在一起,最后走到一起只能理解为搭伙儿过日子,这是对生活的屈服。”为此,她和编剧没少吵架,张嘉译也没少做她的思想工作。

有一段时间,闫妮的几部戏都是和比她年纪小的男主角饰演情H。也是在那段时间,生活中的她正经历着一场相差8岁的姐弟恋。可惜几年后,这段恋情无疾而终。分手后,闫妮也没刻意回避这段恋情。“我不会主动去说,但如果别人发现了,问我,我也不会骗人。爱情对我来说是一生的追求与向往,这跟年龄大小没什么关系。”

作为听美国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和中国摇滚歌手崔健长大的姑娘,闫妮固执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她说:“初次接触的人都说我很有女人味,其实并不是。高亚麟老调侃说我‘外表佟湘玉,内心麦当娜’,其实我完全同意。”

人生理想是妈妈“萌萌哒”

离婚后,女儿元元一直跟闫妮生活,她决定,做一个“萌萌哒”的妈妈。这是生了元元之后她暗暗下定的决心,也是元元长大后“派”给她的任务。

最初,这个“任务”还是比较容易完成的。元元说,家长要尊重小孩的隐私,闫妮答应绝不偷看元元的日记;元元说,看到电视上不一样的妈妈会起鸡皮疙瘩,闫妮马上表示理解,支持“拒看闫妮的戏”的活动;元元喜欢看美剧、韩剧,闫妮也尝试着玩会了B站(国内知名的年轻人潮流文化娱乐社区)……

到了元元再大一点,“通关”的难度就慢慢地增大了,特别是元元青春期时,不仅有了早恋倾向,一直顺畅的交流还一度发生了问题。好在日复一日的“通关”使闫妮道行渐高,她找了几个人一起玩“真心话大冒险”游戏,结果元元自己把一切都讲出来了。过了那段“刺头期”后,元元问她怎么想出这么个招来,闫妮得意地说:“这样比较科学。”

也有让闫妮备觉艰难的时候。元元16岁的时候,向闫妮提出想去美国读高中,这让闫妮纠结了很久。后来,元元不停给她摆事实讲道理:“我的很多同学都去了美国读高中,他们都说那边挺好的,住在住宿家庭里,有人照顾日常生活,学习、生活条件都不错。我可以照顾自己,你不要舍不得。”最终,闫妮答应了:“如果你真想去,那就去吧!”

闫妮说自己总是被元元不断洗脑。元元长大后,越发操心闫妮的婚姻大事。她对闰妮说:“你喜欢什么样的我都支持你,只要你们在一起高兴、开心就行了,别的什么都不要考]。”如果闫妮表现出有所顾虑,元元立刻会“神补刀”:“不过好像找到你喜欢的也挺难。”每每此时,闫妮都会一脸内伤地叫屈:“你要这么说就更难了!”

当然,闫妮也会嘻嘻哈哈地给元元“挖坑”:“你现在有没有谈恋爱啊?能发张照片过来欣赏一下吗?”元元就真的发来一张,闫妮继续深挖:“照片就是‘照骗’呀!不能算数,得再说说他的优点什么的。”元元只好一点一点地细细道来。因为总是这样“互坑”,闫妮和元元活成了“姐妹范”,会一起旅行,一起八卦,一起参谋感情上的事儿。但更多的时候,闫妮会自得其乐,让元元“惊得眼珠子睁不开”。

闫妮喜欢宅在家里,喝点茶,养点花或小动物。有一段时间,她迷上了斗蛐蛐,一有空就和朋友们去铁路上抓蛐蛐。为了买蛐蛐罐,她还给马未都打电话请教。养了一段时间,朋友们的蛐蛐都相继“阵亡”了,只有她的蛐蛐还叫得欢声笑语。

第8篇:冰心的代表作范文

福州市始建于汉初,迄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历史。福州筑城最早是从北部屏山(古称越山)前一大片荒野水滩上建造起来的。汉初高祖五年(公兀前202年),闽越王无诸在屏山南麓修筑冶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晋安郡太守严高把冶城扩大2倍,史称“子城”。唐天复年间(公元901-903年),开门节度使王审知把子城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扩大了7倍,使福州初具城市规模,这种格局一直延续了一千多年至近代。由于他敬业亲民,统治时间很长,影响深远,历代史学家把他尊为开闽第一人。这一段历史是福州的重要发展史,一直影响着福州以后的开放和发展。如今福州城的新旧建筑,几乎占据了大半个福州盆地。华林路这块古老的地域,是整个福州城市格局的发源地与派生物,是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摇篮。

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强劲张力的大地之上,二千多年以来,有无数的蒙杰英才在扮演可歌可泣的重要角色。其中业绩卓越的有,古代的黄璞、蔡襄、郑性之、陆蕴、程师孟、贾纳、林延玉、张经、萨琦、林文英、李馥、梁章钜、沈葆桢、甘国宝等英才;近代、当代的有,陈衍、林则徐、严复、林觉民、方声洞、林纾、黄乃裳、郑振铎、胡也频、冰心、、陈景润等名人。这一大批名人或诞生于斯、或敬业于斯,居住时间有长有短,但都给福州留下生动感人的故事与足迹,都深嵌进他(她)们住过的住宅墙壁里,凝固在历史演进的空间中,散发着智慧与伟业的芬香,令我们当代人敬佩、传承与奋进。据资料显示,福州名人古居有64处,全国重点和省、市、区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合计有636个,名人古居和古建筑占所有文物总数的13.7%,这在全国实为罕见。如此丰富、厚重的历史文脉,使福州市改革开放20多年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可以这么确凿地说,华林路是今天福州长高了的第一站,是现在正在“东扩南移”的里程碑。深深地扎根在这块出发地的“锦绣福城”,已在向世人展现

它那气势非凡的建筑代表作。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笔者和刚从海外回乡探亲的老同学,特意相约到华林路漫步观景。他是建筑设计师,在海外有一定知名度。我们俩先从华林路东端起头的“锦绣福城”工地观起,老同学以内行口吻,对我妮娓道来。他说:这座大厦高32层,通体透亮,屋顶有空中花园,在国内绝无仅有,在海外也不多见。它从体型、构图到装饰细部,都充分体现出中西合壁建筑艺术的特色。它地处风水宝地,极具升值潜力。最后他深沉而有点失望地说道:“我在海外已买有别墅,将来告老还乡到这里买房,可能

轮不到我了!”

不知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人为的安排,“锦绣福城”大厦竟与不远处的王审知骑马塑像作无声的对应。有感于此,我们俩站在闽王塑像前合影留念。

为了全面观看华林路建筑美景,我们俩沿途观察走去。但见大道两旁的建设如火如茶正旺,每座高楼旁的钢铁脚手架,用长臂吊着建筑材料,在缓缓地转动着,像是在给高楼喂饱丰盛的美味佳肴。冠以动听、形象的楼名,制成金色的大铜牌挂在工地外墙上,鑫满、鸿源天晨、神龙、精英生活圣殿……这些牌展示舒适环境的寄托,呈现生活取向的理念。同时,福州的文化探源与历史空间,隐藏在这一幢幢钢筋水泥墙体中,在向世人无声地讲述着――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西方建筑艺术相溶并进的辉煌前景。老同学见我如痴似醉地沉入遐想的状态中,就拍一下我肩膀,笑眉笑眼地说:“为何不用你的相机拍下,去点缀你的文章?我也要看呢!”我应道:“文章是要写。等全线都建好再照更有意思!”

第9篇:冰心的代表作范文

(编 者)

作 家 档 案

林海音,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1918年生于日本大坂,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她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春明女子中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笔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随夫携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晚年的林海音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小学教材的编辑工作。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并发肺炎和败血症,病逝于台北。

林海音以写作和编辑出版名世。林海音的创作非常丰富,她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该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后来拍成电影,也改编成儿童绘本。迄今为止,已出版八十本书。主要有散文集《窗》《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其中,《窃读记》《爸爸的花儿落了》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作 品 在 线

虎坊桥

林海音

常常想起虎坊大街上的那个老乞丐,也常想总有一天把他写进我的小说里。他很脏、很胖。

脏,是当然的,可是胖子做了乞丐,却是在他以前和以后,我都没有见过的事;觉得和他的身份很不衬,所以才有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吧!常在冬天的早上看见他,穿着空心大棉袄坐在我家的门前,晒着早晨的太阳在拿虱子。他的唾沫比我们多一样用处,就是食指放在舌头上舔一舔,沾了唾沫然后再去沾身上的虱子,把虱子夹在两个大拇指的指甲盖儿上挤一下,“贴”的一声,虱子被挤破了。然后再沾唾沫,再拿虱子。听说虱子都长了尾巴了,好不恶心!他的身旁放着一个没有盖子的砂锅,盛着乞讨来的残羹冷饭。不,饭是放在另一个地方,他还有一个黑脏油亮的帆布口袋,干的东西像饭、馒头、饺子皮什么的,都装进口袋里。

他抱着一砂锅的剩汤水,仰起头来连扒带喝的,就全吃下了肚。我每看见他在吃东西,就往家里跑,我实在想呕吐了。对了,他还有一个口袋。那里面装的是什么?是白花花的大洋钱!他拿好了虱子,吃饱了剩饭,抱着砂锅要走了,一站起身来,破棉裤腰里系着的这个口袋,往下一坠,洋钱在里面打滚儿的声音叮当响。我好奇怪,拉着宋妈的衣襟,指着那发响的口袋问:“宋妈,他还有好多洋钱,哪儿来的?”“哼,你以为是偷来的、抢来的吗?人家自个儿攒的。”“自个儿攒的?你说过,要饭的人当初都是有钱的多,好吃懒做才把家当花光了,只好要饭吃。”“是呀!可是要了饭就知道学好了,知道攒钱啦!”宋妈摆出凡事皆在的样子回答我。“既然是学好,为什么他不肯洗脸洗澡,拿大洋钱去做套新棉袄穿哪?”宋妈没回答我,我还要问:“他也还是不肯做事呀?”“你没听说吗?要了三年饭,给皇上都不当。”

他虽然不肯做皇上,我想起来了,他倒也在那出大殡的行列里打执事赚钱呢!烂棉袄上面套着白丧褂子,从丧家走到墓地,不知道有多少里路,他又胖又老,还举着旗呀伞呀的。而且,最要紧的是他腰里还挂着一袋子洋钱哪!这一身披挂,走那么远的路,是多么的吃力呢!这就是他荡光了家产又从头学好的缘故吗?我不懂,便要发问,大人们好像也不能答复得使我满意,我就要在心里琢磨了。

家住在虎坊桥,这是一条多姿多彩的大街,每天从早到晚所看见的事事物物,使我常常琢磨的人物和事情可太多了。我的心灵,在那小小的年纪里,便充满了对人世间现实生活的怀疑、同情、不平、感慨、兴趣……种种的情绪。如果说我后来在写作上有怎样的方向时,说不定是幼年在虎坊桥居住的几年,给了我最初的对现实人生的观察和体验吧!没有一条街包含的人生世相有这么多方面;在我幼年居住在虎坊桥的几年中,是正值北伐前后的年代。有一天下午,照例的,我们姊弟们洗了澡换了干净的衣服,便跟着宋妈在大门口上看热闹了。这时来了两个日本人,一个人拿着照相匣子,另一个拿着两面小旗,是青天白日旗。红黄蓝白黑五色旗刚刚成了过去。小日本儿会说日本式中国话,拿旗子的走过来笑眯眯地对我说:“小妹妹的照相的好不好?”我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和妹妹直向后退缩。他又说:“没有关系,照了像的我要大大的送给你的。”然后他看着我家的门牌号数,嘴里念念有词。我看看宋妈,宋妈说话了:“您这二位先生是――?”“噢,我们的是日本的报馆的,没有关系,我们大大的照了像。”大概看那两个人没有恶意的样子,宋妈便对我和妹妹说:“要给你们照就照吧!”于是我和妹妹每人手上举着一面青天白日旗,站在门前照了一张像,当时也不知道究竟是为什么要这样照。等到爸爸回家时告诉了他,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玩笑着说:“不好喽,让人照了像寄到日本去,不定是做什么用哪,怎么办?”爸爸虽然玩笑着说,我的心里却是很害怕,担忧着。

直到有一天,爸爸拿回来一本画报,里面全是日本字,翻开来有一页里面,我和妹妹举着旗子的照片,赫然在焉!爸爸讲给我们听,那上面说,中国街头的儿童都举着他们的新旗子。这是一本日本人印行的记我国北伐成功经过的画册。对于北伐这件事,小小年纪的我,本是什么也不懂的,但是就因为住在虎坊桥这个地方,竟也无意中在脑子里印下了时代不同的感觉。北伐成功的前夕,好像曾有那么一阵紧张的日子,黄昏的虎坊桥大街上,忽然骚动起来了,听说在选学生,而好客的爸爸,也常把家里多余的房子借给年轻的学生住,像“德先叔叔”(《城南旧事》小说里的人物)什么的,一定和那个将要迎接来的新时代有什么关系,他为了风声的关系,便在我家有了时隐时现的情形。虎坊桥在北京政府时代,是一条通往最繁华区的街道,无论到前门,到城南游艺园,到胡同,到天桥……都要经过这里。因此,很晚很晚,这里也还是不断车马行人。早上它也热闹,尤其到了要“出红差”的日子,老早,街上就涌来到各处看“热闹”的人。出红差就是要把犯人押到天桥那一带去枪毙,枪毙人怎么能叫做看热闹呢?但是那时人们确是把这件事当作“热闹”来看的。

他们跟在载犯人的车后面,和车上的犯人互相呼应地叫喊着,不像是要去送死,却像是一群朋友欢送的行列。他们没有悲悯这个将死的壮汉,反而是犯人喊一声:“过了十八年又是一条好汉!”群众就跟着喊一声:“好!”就像是舞台上的演员唱一句,下面喊一声好一样。每逢早上街上涌来了人群,我们就知道有什么事了,好奇的心理也鼓动着我,躲在门洞的石墩上张望着。碰到这时候,母亲要极力不使我们去看这种“热闹”,但是一年到头常常有,无论如何,我是看过不少了,心里也存下了许多对人与人间的疑问:为什么临死的人了,还能喊那些话?为什么大家要给他喊好?人群中有他的亲友吗?他们也喊好吗?同样的情形,大的出丧,这里也几乎是必经的街道,因为有钱有势的人家死了人要出大殡,是所谓“死后哀荣”吧,所以必须选择一些大街来绕行,做一次最后的煊赫!沿街的商店有的在马路沿摆上了祭桌,披麻带孝的孝子步行到这里,叩个头道个谢,便使这家商店感到无上的光荣似的。而看出大殡的群众,并无哀悼的意思,也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流露出对死后有这样哀荣,有无限羡慕的意思在。

而在那长长数里的行列中,有时会看见那胖子老乞丐的。他默默地走着,面部没有表情,他的心中有没有在想些什么?如果他在年轻时不荡尽了那些家产,他死后何尝不可以有这份哀荣,他会不会这么想?欺骗的玩意儿,我也在这条街上看到了。穿着蓝布大褂的那个瘦高个子,是卖假当票的。因为常常停留在我家的门前,便和宋妈很熟,并不避讳他是干什么的。宋妈真奇怪,眼看着他在欺骗那些乡下人,她也不当回事,好像是在看一场游戏似的。当有一天我知道他是怎么回事时,便忍不住了,我绷着脸瞪着眼,手插着腰,气势汹汹地站在门口。卖假当票的竟说:“大小姐,我们讲生意的时候,您可别说什么呀!”“不可以!”我气到极点,发出了不平之鸣,“欺骗人是不可以的!”我的不平的性格,好像一直到今天都还一样的存在着。其实,对所谓是非的看法,从前和现在,我也不尽相同。总之是人生世相看多了,总不会不无所感。也有最美丽的事情在虎坊桥,那便是春天的花事。常常我放学回来了,爸爸在买花,整担的花挑到院子里来,爸爸在和卖花的讲价钱,爸原来只是要买一盆麦冬草或文竹什么的,结果一担子花都留下了。

卖花的拿了钱并不掉头走,他会留下来帮着爸爸往花池或花盆里种植,也一面和爸爸谈着花的故事。我受了勤勉的爸爸的影响,也帮着搬盆移土和浇水。我早晨起来,喜欢看墙根下紫色的喇叭花展开了她的容颜,还有一排向日葵跟着日头转,黄昏的花池里,玉簪花清幽地排在那里,等着你去摘取。虎坊桥的童年生活是丰富的,大黑门里的这个小女孩是喜欢思索的,许是这些,无形中导致了她走上以写作为快乐的路吧!

作 家 故 事

一位可敬可爱的人

舒 乙

听到林海音先生在台湾病逝的消息,我在心里感叹:“又一个可敬可爱的人走啦。”12月7日,在她病逝后的第七天,中国现代文学馆在北京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追思活动。

逝世前,林海音先生因糖尿病已经卧床3年。今年年初她躺在医院病床上,已不大认人。但面容依然相当漂亮,甚至还化了淡妆。我到台北,由她的公子夏烈陪同去看她。她竟脱口而出:“这不是舒乙吗!”这是她最后对我说的一句话。它勾出我对许多往事的回忆。

在当代台湾作家中,林海音的名字不仅是最早被人们所知的,而且也是最响亮的。我说的,当然是指在大陆。她的《城南旧事》曾经风靡全国,无人不晓。《城南旧事》事实上已经把林海音的身世交代清楚了。最大的特点是:她是“两地”人。

她有一本书,题目就叫《两地》。

她的父母是台湾人,原籍台中附近的苗栗县。她生在日本,小时候长在台湾,5岁时,随父母到了北平,在北平念小学、中学,上大专,在北平当记者,在北平结婚,然后,又回到台湾,做事,写作,成了名作家。瞧,多么标准的“两地”人。

“两地”人写的东西全和两地有关系,几乎一半是台湾,另一半是北京。

而且,林先生写北京,是在台湾写,带着儿时的追忆,带着浓浓的乡情,极其自然,极其亲切,而自然和亲切能产生伟大的产品。

林先生会说闽南话,可是,她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社交场合,都讲一口特别地道的北京话,漂亮极了。

1993年11月,林海音先生应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邀请,到北京来参加“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首发式。拜见萧乾夫妇时,林先生说:“我刚由冰心(音“滩”)老人家那儿来……”萧先生马上大叫:“这个‘’字,有四十年没听见了!”

林先生说的就是这种老北京话,一会儿蹦出一个老词,感动得老北京们一会儿一叫好,把她当成最大的知己,亲得不得了。

林海音自然把她的北京话带进她的小说、散文里,所以,林海音先生是台湾“京味儿”作品的代表人物。

刚由北京回去,林先生便发表了长篇散文《我的京味儿之旅》,林先生称她的“北京之行”为“京味儿之旅”,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在京期间光是豆汁她就喝了九大碗,而且还不断地挑错:“豆汁哪能喝温的呀!要喝热的,要滚烫的!”“喝豆汁儿要就咸菜丝儿,没有就咸菜末儿的,胡来胡来!”

搞得上至饭店经理,下至跑堂的,都非常的紧张,心想:明明说是台湾客人,怎么倒成了标准的“北京姑奶奶”啦,特别“有谱儿”!难怪,林先生在台湾有雅号:“比北京人还北京!”

林先生身量不高,因为小巧,所以好动,永远活泼,为人热情得不得了。

让我来举两个例子,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身所历:

1990年,先生到中国现代文学馆来参观,我们特地让她看了我们的台湾藏书,她一边看一边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然后,当场就许下一个愿:回去之后,立刻寄赠一套她主办的“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出版物来,还说,她要带头,号召其他文学出版社也学她,都给文学馆寄书。

她说到做到,回去之后,真立刻寄了四大箱书来,急性子!

拆箱一数:二百零二册,排在书架上,整整三大排。我们为这三排书取了个名字:“林海音赠书文库”。继林先生之后,台湾民间的几个文学出版社,也都纷纷寄赠了各自的出版物来,他们把书都先给了林先生,由她转寄文学馆,又是一大笔寄费。林先生的热情就是如此!

1992年我们和林先生达成了一项新协议:我们准备出一套“当代台湾著名作家代表大系”,请冰心先生、萧乾先生和林海音先生当我们的顾问。林先生欣然接受,而且口直心快:“我这个顾问,可是又顾又问噢!”

她真的又顾又问起来,特认真,特负责,频频地由台北打长途电话来,发传真来,写信来,捎口信来,绝不怕麻烦。

在她的顾而又问之下,经过反复酝酿,我们确定下“代表作大系”第一个分辑的头10位作家名单,林先生的把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她最了解情况。事实证明,这套书的出版问世在海峡两岸都反响甚佳。林先生还特意把我们为十部书写的十篇导读性的长序推荐给台湾《中华日报》副刊连载,她写了“序”的“总序”,又掀起了一个小,很引人注目。想想看:这是大陆学者评论台湾作家,登给台湾作家和读者看啊,谈何简单!携手相助又是林海音先生。

林先生喜欢照相,有一百多本像册,给我寄照片时,说:“我有许多无皱纹像,只好分给大家。”

她在照片背后写道:

“无皱纹是因为傻瓜相机好。

满头华发是成熟的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