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创业创新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情况和本科教学体系建设以及大学的文化内涵、积淀等相对于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而言不具优势,甚至在传统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处于“尴尬”的处境,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也是最基本的共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理位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很多都是由原来高专升格,所以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居多,从地理上看劣势更加明显。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困难肯定比传统高校要多。虽然,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而且有些高校还形成了“本土化”的实践经验与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回避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受“升本”前院校的影响,抹不去“师专”或“高专”的痕迹,非常注重学生专业学习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有些高校可能有提及,但不深入,也没能达到一定的重视程度。有些高校只有“标语式”的内容,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流于形式。首先,应该是部分高校领导的观念没有转过来,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高校的有关部门、二级学院在具体操作层面,主要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层面,没有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再次,就是学生本人,还是以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及内容创新不够
虽然,随着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顺应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有些高校还取得了“本土化”的经验和富有个性的模式。但从总体看,其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还是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授课,这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效果较差,不受学生欢迎,而且也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比较偏向宣讲政府各类政策、讲述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或个人案例分享等,缺乏体验式的学习环节设计。综合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新不够———最典型的就是从案例的角度看,现在很多教学案例都是围绕成功人士或大集团、大公司的运行情况来介绍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创业起点比较低、形式比较散,和所讲述的案例之间相距较大,不切合实际,也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三)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这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高专或高职升格而来,其总体的师资就是非常薄弱的,距离本科教学要求还比较远,长期处于“爬坡”阶段。为了应付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等各种检查和考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力引进人才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竭尽全力。但是,人才引进主要还是考虑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极少会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原来的高专教师转型而来,他们相对来说职称、学历偏低,虽然近年引进的高学历优秀辅导员充实到该队伍中去了,但尚缺乏教学经验,总体来说,结构性矛盾问题依然突出;第三个方面,就是教师本身属于传统的以教学为主营业务的师资群体,自身没有创业经历,在实例讲授和实践操作中无法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创业故事分享,这不但会影响学生对于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势必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知识或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而是需要系统设计、系统推进的综合素质提升,例如该教育涉及了创新精神培养和工商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审批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必须要处理好几种关系,这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和高校专业教育中去的首要条件。
(一)知识普及教育与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普及固然重要,但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而言,关键还是实际操作能力———即“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只有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划定它们的比例,合理掌握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本科教学体系尚不成熟,仍然在探索中,特别是原来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环节设计上,始终走不出“师范教育”的影子,非常注重理论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也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先考虑起来,侧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实践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专业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增大,而新增加的一门专业课程。当前,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尝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之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创业热情,传授创新技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从低年级学生入手,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与培育重点学生之间的关系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去尝试创业,而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树立创新意识和学习创新技巧,极少部分学生真正在大学期间尝试创业或是毕业之后自主创业的。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重点学生提升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其次,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课程体系和实践经验都不够完善,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实践训练的平台还没有搭建好。所以,我们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创业人才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众化、重点化和特色化结合起来,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对具备创业热情和基础的学生开展实际的创业指导和培训。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建设专业、稳定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较大缺陷,在队伍建设上应当以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指导实践背景、工商管理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为主,吸引部分有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经验的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学校该项教育的核心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和研究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同时,鼓励教师前往其他高校学习成功经验,再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此同时,要聘请企业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投资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示范、激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内还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所和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活动训练和项目孵化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以及就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
(二)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总体课程中,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内容,将“创业基础”纳入公共必修课,启动校级重点教材开发项目;开设SIYB、KAB等课程,在通识课程中逐步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鼓励开设若干门如管理学、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教育选修课,针对特殊专业(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应该将创新创业课程增设为必修课程。
(三)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
在学生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程后,由学生自主申报,从中选拔出创业热情高、创业资源丰富、创业基础较好的少部分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实验班。这部分学生仍然归属于原二级学院,再通过一个学期左右的课余时间接受更为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如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商业计划书”等创新创业类课程,经过一年的专业训练,最终确定以创业为方向的学生,以创新创业实践代替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经过试点,取得成功后,可以逐步开设单独的创新创业实验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开展一系列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活动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的基础性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实践的经验积累。课程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总学分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条件成熟后逐步增多学分,修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认定管理规定,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整体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体系,推行学分替代制度,试行将学生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替代毕业论文和课程修读制度。
(五)拓展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Abstract: Now newly local colleges are the subject of high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in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newly local colleg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blem in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n present that building new practice model through the measures of reform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mprov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condition, strengthening practice teacher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seeking the government support and establishing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base with enterprise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business and creating the feedback passageway of practice teaching.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创新能力;产学研
Key words: newly local colleges;practice teaching;innovation ability;production, study and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80-02
0引言
2000年以来,全国已有200多所过去的专科学校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水平。
1新建本科院校现状
1.1 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问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基本上本专科教育并存,在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校园氛围、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
1.1.1 学校定位模糊,目标不确切:升本院校的办学层次和类型比较模糊,想大而全但能力不足,想小而精但怕疑为保守[1]。对于怎样建设本科、建设什么样的本科既缺乏感性认识,更缺乏理性思考,发展方向不能很好地把握。
1.1.2 师资总量缺乏,拔尖人才偏少:由于学校连年扩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仅师资总量不足,而且拔尖人才特别是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偏少,专任教师的比例偏低,直接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
1.1.3 学科结构单一,科研组织性不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体系是从专科层次演变而来的,学科较为单一。科研管理组织较差,多数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搞科研的教师也是散兵游勇,无法实现大学科研的集成与创新。
1.1.4 办学机制不合理,发展经费奇缺:我国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是省市共建高校,这就造成了它的投资主体不明确,虽然有两个“娘”,但是却没人疼。这种双重体制的投资渠道,使得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经费严重缺乏,直接影响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解决问题的思考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科学定位是决定发展的大事,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切实可行的办学内涵是通向成功的关键。
1.2.1 办学定位的思考: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应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制定目标,并且可将发展目标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应牢固树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类型应定位在“地方性、多科性、教学型”;人才培养应该是立足本地、服务全省和周边地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在继承原有传统学科、基础学科相对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相关的学科,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
1.2.2 办学理念的思考: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服务;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倡导学术平等、自由探索、兼容并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大力促进资源开放和共享,学会“经营大学”,提高办学效益;不局限于本地区,借鉴国际教育成功经验,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和国外(特别是香港、台湾地区)高校合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建立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成为地方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研究者和引领者[2]。
1.2.3 办学内涵的思考: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应切实加强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高度重视教学的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与社会各界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积极寻求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和企业界的支持,实行联合办学,充分利用学校资源,为社会服务,从市场中获取经费支持;还应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培养、引进、流动、集聚的师资优化配置机制。
2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担负着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实践教学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灵魂。然而,由于社会环境和资金等原因,实践教学环节运行困难,尚存在一些问题。
2.1 培养模式不合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仍沿袭了精英教育阶段较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研究型大学相雷同。培养方案偏理论、轻实践、轻应用,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比例较低,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应用。实验内容陈旧,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少[3],科研训练少,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训练不够。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社会交际、团结协作能力没有在实践教学中得到提高。
2.2 实践教学资源薄弱高等教育扩招后,地方院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大,但教师总量不足、师生比下降、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4]。实验实习场地不足、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偏低,实践能力培养基地不完善,新专业实验实习条件奇缺,有些甚至达不到基本教学要求,更不要说加强实践教学了。
2.3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不健全由于实践教学在场地、形式、内容、教师作用、学生角色等方面与课堂教学的差异性,使实践教学不如课堂教学那样能够建立标准较一致的质量监控指标体系。场地的分散性增加了监控运行成本,对校企合作教育的监控容易影响合作关系,完整的监控机制仍需要进一步健全[5]。
2.4 缺乏对教师、学生重视实践教学教与学的引导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工程能力、生产实践能力、新知识获取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教师扬长避短,教学只重书本不讲实践。而现在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加大,使“学无目标”和“一心考研”的学生比例也越来越大。教学管理过程中对教师、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引导措施[6]。
2.5 校企产学研相结合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切合实际应用,所学知识与企业技术生产有较大差距;二是不考虑企业的生产与经营需要在学校的支持下互惠互利,造成企业对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的兴趣不长久;三是学校对于学生进企业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与管理,部分学生实践学习流于形式;四是企业对参与高校实践教育的认同度参差不齐,唯经济利益至上,抵制或敷衍校企合作教育[7]。
3改革教学模式的探索
3.1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3.1.1 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优化理论课、增设选修课、突出实践课改革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强化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形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规范化;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制订适应地方人才需要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
3.1.2 建立开放实践教学体系[8]:实践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必须打破学校、学院、专业的界限构建综合化的实践教学环境;改变实验内容单一,开放次数少,学生动手实践不够等状况;让学生自由选作实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的主动性;形成以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生产经营及推广示范为主的产学研基地,让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的基础性工作。
3.1.3 设计实践教学仿真[9]:在校内营造工作实践环境,让学生模仿岗位实践进行实战演练。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应该注重专业实践与岗位职业能力的衔接。积极组织学生自发的开展各种实践竞赛和科技小组[10],通过参与这些竞赛和科技小组来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3.1.4 推广“双证制”: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满足社会用人的制度性保障,这一制度将有效地统筹兼顾学历和实践教育的基本要求。规定每一个专业必须为学生提供2-3个职业技能培养方向,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在颁发学历(学位)证书前,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学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3.2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3.2.1 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的环境、条件和基地建设是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改善实践教学环境,提高生均实验设备,加大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创新实践基地等的建设力度。
3.2.2 建设产学研基地:学校应考虑企业的生产与经营需要在学校的支持下互惠互利,积极联系企业并与之达成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基地等,通过校企合作,共同研发课题,加深高校与企业的交流交往,使双方都能从合作中受益。
3.2.3 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①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采取有效措施,将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留在实验室工作;出台激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到实训基地去锻炼;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制定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鼓励考取专业资格指导证书。②引进校外技术人员:学校应克服人事制度的制约,通过各种途径,聘用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甚至全职教师,充实在职教师队伍;经常性的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生作报告,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
3.2.4 改善实践教学管理①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打破部门分离,制定实验室开放制度,提高设备利用效率。注重实践活动的经费投入,注重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②建立实践教学监控体系:首先应确定实践教学中的监控点,如教学文件、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毕业生质量调查等,并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建立监控信息来源的多个渠道;学校应建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监控体系的运行指挥中心。③建立实践档案:建立每个学生大学4年的实践档案,对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实践经历、社会评价、就业创业过程、实践效果等进行记载;建立实践教学管理档案,将统一的考核办法、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和指导书、实践教学教师情况等纳入系统进行全面管理。
3.2.5 寻求政府支持,鼓励学生创业①寻求政府支持: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要利用地方优势和政府搞好关系,积极为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服务,寻求地方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的支持。新建本科院校通常是所在地市唯一的高等院校,因此地方政府的支持可以说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最大优势。②鼓励学生创业:学校应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前提是不影响学习成绩。学校可以将所属商业铺面优先、优惠租给本校学生,当然必须是学习成绩良好甚至优秀的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体验创业的艰辛与过程,为将来毕业以后的创业积累经验。
3.2.6 创建实践教学反馈通道①学生实习信息反馈:积极和实习单位联系,了解学生在单位实习的信息,根据实习单位和学生自己的意见反馈,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②学生毕业信息反馈:分析毕业生就业流向,及时获取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使用情况的反馈信息,做好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收集社会需求,及时对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
4结论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努力探索,积极改革,大胆实践,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路子将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1]杨学富,邓悝,鲍玉香.对教学型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07~112.
[2]雷静,钟玉云.地方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08(6):182~183.
[3]阳红珍,马细珍.地方院校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管理,2009(6):136~137.
[4]邓明,吕琳.地方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运行保障机制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10):76~77.
[5]李焰,邰江霖.地方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109~112.
[6]李翠玉,吴晓露.地方院校加强实践教学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0(11):38~39.
[7]唐课文,侯朝辉,何斌鸿等.依托学科建设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J].云梦学刊,2010(31):122~125.
[8]刘思云.地方院校加强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创建[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8):402~404.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还停留在表面阶段,尚未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之中,仍然是游离于“正规教育”之外的“业余教育”,创新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完全隔离,没有形成有机融合。开展创业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模式进行:一是大学四年级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中用几个学时对学生进行“蜻蜓点水式”的介绍,由于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到课率很低;二是由人社部组织开设的SYB短期培训班,利用课余时间对少数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短期培训;三是部分教学系开设的“创业学”选修课,以及举办创业大赛等。可见,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关注的仍然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并且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调查显示,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任何一项创业教育活动的学生达到65%。另外,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基本上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强调表层次的技巧、政策、形势等方面的指导,忽略创业实践教学,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觉,上课之前“充满期待”,上课之后觉得“索然无味”。此外,高校创业实践活动,如创业体验考察、创业实训、创业计划竞赛等开展较少,组织宣传不到位,影响面不广,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的关键。高校创业教育需要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拥有一定的创业管理经验的师资力量,但具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目前高校还十分缺乏。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主体是从事学生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的行政人员,是兼职教师,却是学校创业师资队伍的“主力军”。他们往往创业教育观念落后,缺乏理论功底和创业实践经历,并且受职称评定、研究经费等因素影响,也很少愿意将精力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创业实践体验之中,在开展创业教育时,很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在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学校开展创业教育最理想的教师”时,仅有19%的学生选择“就业工作指导教师”。另外,新建本科院校里有一部分具有鲜明创业意识和一定创业经验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他们是一支潜在的、优质的创业教育资源,却并没有被吸纳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还有,部分关注高校人才培养的优秀企业家或创业成功人士,虽偶尔邀请来校进行一些创业经历讲座,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但这种模式却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很难保证连续性和系统性。加之一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理论基础和教学技能,因而教学效果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师资要求是全面的,不仅要求理论深度,而且要求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师资缺乏,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新建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突出瓶颈。
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1全程规划与分段设计相结合,将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必须避免短期化、功利化,应贯彻“全程化”的原则,根据大学生不同成长发展阶段的思想、心理、行为特征,通过不同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的分阶段设计创业教育实践内容,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全程化的创业教育体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创业意识激发阶段(大学一年级)。面对全体学生,通过专业认知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业者讲座、创业论坛、社会调研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业冲动和创业潜意识,培育大学生创业发展取向;二是创业能力提升阶段(大学二年级至三年级)。主要面对部分有比较明朗创业兴趣和意向的大学生,通过开设创业学选修课、经济管理类公选课、SYB创业培训、创业大赛、创业模拟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实习等方式帮助他们掌握创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积累创业经验,提高解决各种创业问题的能力;三是创业行动实施阶段(大学四年级)。对开始实施创业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和咨询,推荐和引导他们进入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帮助他们分析解决在创业过程中出现的运营、管理等各种问题,同时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提高创业者的心理素质。
2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公共课程相结合,构建“全员化”创业教育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也应当贯彻“全员化”的原则,应该在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以及入学教育等活动中,有机融入创业教育内容,通过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比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加入创业心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突出成才观与就业观教育,在形势与政策课中介绍就业创业形势与政策内容,在法律法规课中加强劳动法、合同法教学,在入学教育中结合专业发展前景来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在专业教育中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容易创业、创业成功率高的部分专业,比如学前教育、艺术设计等,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范畴,加大专业实践课程课时比例,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创业教育与相关课程的有效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而且也可使相关课程或教育活动充实具体,贴近学生,针对性强而获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一举两得。
3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氛围
新建本科院校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十分重要。这种氛围是创业教育的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作用非常大,能唤醒师生的创业意识,充分激发教师创业教育的热情,不断激励学生提高自身创业素质。一是开设全校性的创业教育公共选修课或公共必修课,与当地人社部门合作开设“SIYB”、“KAB”创业培训班;开放经济管理类相关专业课程,如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允许有创业兴趣的学生跨专业进班随堂学习;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基本理论知识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二是积极开展有关创业方面的校园课外活动,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比如开展主题班会、创业论坛、专题讲座、创业计划大赛、成功校友创业报告会等等,实现活动育人和环境育人。三是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育人才。通过社会实践的锻炼,大学生可以增加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进一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学校要经常组织学生到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参观、考察、见习,请企业负责人介绍创业经历,讲授创业知识;推荐学生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到高校所在地市的大学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进行观摩、兼职或勤工助学,亲身体验创业实体的发展过程,感受创业氛围,积累创业经验。
4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搭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新建本科院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实践平台。首先,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尽快建立创业指导与服务专职机构,比如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等,保障创业教育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其次,整合校内各种资源创办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条件,比如允许大学生创业团队依托校内实习工厂,开办创业实体;开辟闲置校舍创办“创业一条街”或“创业店铺”,遴选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开展创业实践,免费提供或收取极少量象征性的租赁费用,供学生进行创业经营,还可以无息贷款的形式给他们提供专项启动资金,使学生创业实践具有低成本、低风险、高成功率的优势;再次,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搭建集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创业孵化、创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创业平台。目前各级政府都已建立大学生科技园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空间环境支持和系统服务。高校可与地方政府合作,由高校提供少量资金建设“园中园”,比如蚌埠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面积3200多平方米,设有50-100平方米不等的30个创业孵化室,可容纳30个左右创业团队入驻,蚌埠学院可以依托其中5-8个建立蚌埠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此举不仅可以帮助新建本科院校节省投入,而且能够给本校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教育,更真实的创业实践,更完善的创业服务。
5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打造高素质的创业教师队伍
新建本科院校要有效开展创业教育,还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经验的复合型教师。针对现有师资状况,必须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加以提升。新建本科院校首先应稳定现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明确其身份,提高其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其创业教育素质,实现从就业教育型教师向创业教育型教师的转变;其次,要积极在本校教职工中遴选有鲜明创业意识、有丰富创业经验或工作经验的教师充实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去,扩大本校创业教育专职教师的阵营;再次,加强新建本科院校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还要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来源。企业家、优秀毕业生、自由职业者甚至是正在创业的学生都可以成为创业教育师资的补充力量,作为创业教育的兼职教师,比如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和其他成功人士经过一定教育方法培训后,就可以走上讲台。他们丰富的经历、亲身的实践对于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精神都是一般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他们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大量学校中获得不了的信息,同时给高校课堂教育带来很大冲击,进而促进教育改革,有助于建立创业生态系统;最后,专业教师作为高校教师的主体,他们在创业教育中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要充分挖掘,专业教师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创业教育更加有的放矢。总之,新建本科院校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筹建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新建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立以后,还需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接受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其从事创业教育的能力。学院应积极定期组织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参加创业教育培训、实训、研讨和交流,不断提高创业教育师资研究创业和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的能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还应加强创业实践经验的积累,深入到企业、学校、工厂等创业一线去锻炼,如可与学生实习或就业基地联系,在专业对口的情况下派遣广大教师在学生实习或就业基地定岗挂职锻炼半年或一年,并把挂职锻炼列入教师的工作量中并给与考核,也可教师自行联系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另外,可以鼓励参与创业教育的教师积极从事各种与创业有关的活动,甚至是结合专业亲自创业,能够提高自身的创业实践经验和创业素质。对于兼职教师而言,他们大多具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但专业理论知识缺乏、教育教学能力欠缺,这方面也需通过一定的培训加以弥补。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raining path, and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Huanghuai University, puts forward training target,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methods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measures in the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which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for other similar institutions.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personnel training;reform and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177-03
0 引言
目前我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类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极为紧缺。相关规划纲要中指出,要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造就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特别是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河南省加快人才大省建设,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实现“三化”协调发展,驻马店市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强力打造“一城两区四基地”,实施高端产业发展战略。黄淮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在为国家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地方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应用型人才是将科学原理转化成工程原理进而再转化成产品的人才,主要从事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且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作。应用型人才根据理论水平、技术能力工作性质的不同又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处于研发、规划、设计、决策等环节,技术型人才处于操作环节中的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技能型人才处于生产、建设、服务等实际操作一线环节[1]。
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遵循本科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同时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既不能因为培养本科层次人才,而沿袭普通本科的教学模式,办成了研究型本科,同时,也不能因为突出应用而消弱基础理论的教学。地方性本科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技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
2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
2.1 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设计蓝图,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由于应用型高校肩负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应当按照不同专业所面对的职业岗位要求来进行改革,形成应用型的课程体系。
2.2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要进一步完善“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培养分类”的人才培养思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专业分别采用灵活多拥慕逃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实施多样化、特色化,尤其是“产学一体”、“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订单式培养”等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的课程学习渗透企业行业的职业素养培养与技能培训,实习过程渗透课堂教学。积极探索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三方联动,合作育人新机制。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2.3 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理论课教学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努力增加与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拒绝固步自封,积极推广和采用新型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在实践教学中必须坚持实际、实地、实岗、实效的“四实”理念,着力加强和改进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关键环节,按照系统性、层次性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平台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校内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是不够的,还应加强高校与知名企业、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培训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特别要争取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提供充足的实习实践岗位或与他们共建开放式、多功能、多元化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习实训。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推进校企融合模式、校企服务模式、专家咨询模式、实习合作模式等,建立学校与企业(行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长效机制[2]。
2.5 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强调具有扎实理论基础,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积累等职业素质外,还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因此,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3 黄淮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3.1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
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地方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要面向基层、面向工程一线,为地方、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等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组织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能在房屋建筑、道路与桥梁等工程领域从事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试验、检测等工作;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2 人才培B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采用“2+1+1”三段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前2年“重基础”,即重点完成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中间的1年“精方向”,即使学生能在特定的专业方向进行深入学习,最后的1年“强工程”,即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实训模块、企业实训模块和毕业设计模块等工程实践环节,强化学生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坚持专业能力培养4年不断线,将工程项目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3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土木工程专业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地方土建行业的社会需求,构建了“两平台、两方向、三模块”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结构体系。两平台是指校级通识课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两方向是指“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三模块是指按照完整工程项目链构成的专业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另外课程体系还融入了注册工程师基础考试内容和行业规范,如建设工程经济、建设工程法规、工程项目管理。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把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大模块,如图2所示。实践教学要实现“四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即实践基础层(专业认知、基础课实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提高层(专业实训、专业课实验、各类课程设计),综合创新层(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学科研究层(产学研项目、学生研究计划)[3]。
3.4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从完善课程大纲入手,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优化。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注重“一个素养三个能力”的培养,即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体现推动三个“基于”的学习,即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例如通过《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的学习需要掌握两个实际技能,技能之一是掌握公路工程造价的完整编制过程,即项目划分―定额套用―概预算文件编制―招投标文件编制;技能之二是掌握公路施工组织设计的完整编制过程,即项目划分―定额套用―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实施过程中施工进度计划的监测与调整。
3.5 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意思维、创业本领、创造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着力构建“六个融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即:融入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融入课程教学体系,融入学科专业建设,融入课外实践活动,融入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融入学生发展评价体系。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创新创意基础》、《大学生职业规划》、《创业基础》等课程,运用先进的慕课、微课等教学手段,构建“课程+教材+案例+视频+网络”的立体化教学平台,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互动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4]。教学效果在各种省级比赛中得到了体现。
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入融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教育内容,如“趣味力学项目、土木工程创新实验项目、受力构件创新设计”等,以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和科技孵化基地为载体,针对“挑战杯”科技竞赛、“结构设计大赛”和“BIM技能竞赛”等内容,开展创新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近年来,黄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培养的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学科专业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学校也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4 结语
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总框架下进行的,符合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不断改革,使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得到提升,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余忠.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3(6):7-8.
[2]孙家国,谷艳玲.基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4):126-129.
关键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现状
在我国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的宏观背景下,1998年至2003年,全国共新增本科院校(均为“专升本”)114所,其中分布在省会以外的地级市有83所(占新增本科院校的近3M4),分布在省会城市的本科院校仅有31所,明显地向地级市倾斜。就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分类来看,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基本上是本专科教育并存,且多数以本科教育为主,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仍是以本专科并存状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宏观背景下,尽管新建本科院校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存在的问题仍需面对。
大众化教育的到来,高校扩招,学生毕业人数增多。据统2014年我国大学学生毕业人数已达到727万多人。由于社会就业市场接纳毕业生数量的制约,再加上就业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大部分学生担忧自己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少数学生甚至出现毕业焦虑症。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党和政府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措施和激励机制。教育部也已颁布多项贴息贷款、场地落户、简化小型企业创办、小额贷款的手续等优惠政策。但是,地方高校对于大学生进行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训练方面的相关工作和活动做的却不多,这就使得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缺乏,不能很好得适应创业大潮到来的形势要求。因此,地方院校有责任且应积极主动地探索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得大学毕业生具备创业的理论与技能。
二、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缺乏能动的创业意识
为了掌握大学生毕业创业的意向,2014年本课题组织邯郸学院教育系学生做了一个有关大学生创业现状的调查研究。选择200人为研究样本,发放200份问卷,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在问及对未来的规划时超过62%的人选择了就业,仅有22%的人选择创业。调查人群中虽有54%人有创业的想法,但却不知如何创业。相当部分学生虽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认为创业多艰难,不如就业较为稳当。
(二)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受访学生中只有不到42%的亲属、朋友中有自主创业的,这个比例是较为低的,说明大学生创业缺乏家庭环境熏陶与指导,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此外受访学生中有85.4%的缺乏启动资金以及社会关系是普遍存在的创业障碍,还有16.7%的人认为父母的不支持是他们创业的最大阻力。
(三)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的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和教育部多次提出高等学校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时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也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要来调整,要在思想上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从现实的角度看,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从业、择业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的要求,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
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大会提出将创业教育称为继学历教育、技能教育后的“第三本护照”。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开拓事业的精神和能力。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地方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需要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创业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使毕业生将来成为新工作岗位的创业者。
三、努力探索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措施
(一)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开设创新创业课程这一理念,并且在教学计划中、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加以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和专业教育中也要渗透和贯彻创业教育的思想,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更要贯彻创业教育的精神,通过设计一些综合性、障碍性的实验活动以及举办一些创业教育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还要加强创业教育所需师资的培训和培养,培养出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二)开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活动
地方高校在对学生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本学校的层次、类型等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针对性较强的创新创业活动方案,力求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三)成立地方高校毕业生创业协会
为更好地交流创业信息,做到毕业生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创业率,可以在全国成立地方高校毕业生创业协会,该组织应该是在教育部指导下开展活动的一个松散的联合体,成员主要是地方院校,其它学校也可以自愿参加;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会。既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活动,也可以分地区组织活动。创业协会还可以吸纳创业有成的企业家来参与,加强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
(四)建立创业教育综合服务网站
大力加强对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力度,不断地提高地方高校师生对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在全国或地方建立创业教育综合服务网站。网站上可以设立创业教育案例库,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研究和国际交流:包括组织学术活动、经验交流,与国外的信息对接,了解国外创业教育的动态,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
(五)编写高质量的创业教材
为促进地方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提高质量,有必要在教育部的组织领导下进行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可以委托有关院校举办师资培训班,教材建设工作由各院校自行组织编写,但要重视教材质量。在适当时候,可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已出版使用的教材进行评审,将评审出来的优秀教材推荐给地方高等学校使用。
四、结语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推进,需要为创业大学生解决创业启蒙、创业技能、扶持政策和创业资金等多方面的各种问题。邯郸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工作,通过多年的创业人才培养探索和实践,学院为学生创业提供了政策、资金、场地和创业指导等全方位服务。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创业探索目前还主要以少数有创业激情的学生主动申请为主,比例较低;同时鼓励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需要细化和强化。
今后应该积极地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基地建设工作,进一步探索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岳泳.从大学生就业现状谈创业意识的培养[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12- 18
[2] 郁义鸿,李志能.创业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9
[3] 国秀琴,曾成.试论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J].教育,2009,(2)
关键字:校企合作;高校计算机;创新改革;举措
1加强企业在实践环节中的深入渗透,让计算机学习更加系统化
因为计算机专业属于应用型的专业,所以实践环节是至关重要的。在整个计算机的课程体系中,融入了多种类型的实践环节,例如生产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等。出于对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否全面这一问题的考虑,一般讲企业参与的实践环节,设置于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次良好培养,同时也考验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不过,这种设置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倘若在此过程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只能够凭借学生自身的能力去学习调节。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加强企业在实践环节中的渗透,促进计算机学习更加系统化。对于企业中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提出来的意见和想法,企业应当进行综合考虑,对各类实践环节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以及先后顺序进行细化。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融入后PC时代的学生所需要的有关移动终端系统、大型数据中心、嵌入式系统以及云计算等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建立理论创新与基础知识之间的联系。
2采用多种开放式合作形式,鼓励创新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最受欢迎的就是创新性人才。但是与往常不一样的是,对于互联网创新来说,渺小的团队也可以有一番作为。所以,目前有很多企业将目光重点放在了高校上,通过开展创新竞赛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等活动,对多种形式的人才进行培养和挖掘。例如,谷歌集团所开展的应用课程体系建设以及百度技术走进校园计划等,其本质目的都在于对大学生创业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与此同时储备人才。企业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向高校的大学生们开启了创新之门,如此一来,不仅密切加强了高校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而且学生所具备的创新思维,对企业的创新也能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由于此开放式的形式并不会受到地域的限制和约束,所以不会仅仅局限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将高校与企业联合起来。作为高校,应当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进一步发挥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和学校从中受益。
3促进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改革的主体,除了高校大学生之外,还包括了广大的高校教师。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聘请著名的企业家、学者、风险投资人以及创业成功人士等社会各个领域的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指导者,将其成功的职场经验带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高校教师在教学之余,也可以兼职创业,参与相关的企业项目,从而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并且将创新付诸于生活实践中。倘若教师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提升,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其专业素养,还可以将这种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对于广大学生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仅仅凭一朝一夕是难以完成的,只能将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够真正发挥效果。所以,应当高度重视高校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
4对校企合作的生态系统进行创新,并且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
作为企业与高校重要的双赢模式之一,“校企合作,产学并列”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在创新创业的改革目标下,高校与企业之间必须进一步加深合作。使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生态环境得到更新,让企业完全融入到课程体系的建设当中去。高校应当将深入的研究彻底落实在课程体系的构件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教学质量标准的研究上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对来自企业以及社会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并给予相关建设性的意见。目前已经有了许多成功实例,比如,阿里巴巴集团与教育部之间展开校企合作,并非盲目地进入校园,而是与阿里生态一同进入,让大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创业圈。因为企业所面对的是直接的市场需求,所以让企业与高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建设课程体系,可以让市场感更加充分。不但可以促进社会需求与高校教育之间的接轨,还能够让学生尽快地适应职场。对于广大的企业来说,其发展的重要根基便是技术的创新及推广。在高校中引入其技术生态圈,可以加快其技术的流通程度,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行市场定位。总之,开展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实现计算机专业改革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开展校企合作以及建立实践基地的基础上,高校应当拓宽思路,寻求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将校企合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创新改革完全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去。
参考文献
[1]王浩业.利用校企合作打造计算机类专业创新人才——以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为例[J].时代教育,2015,20(3):182
1.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发展基本情况。作为新机制、新模式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学院起步较晚,办学时间短、文化积淀浅、自身特色不足等原因更加迫切需要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努力使特色校园文化成为独立学院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推动力。在深化学风制改革的新形势下,独立学院开始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目前,各大高校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为切入点,推动内涵式发展,服务学生成长成长。
2.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校园文化特点。①与时俱进的物质文化,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很多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从一个校区变成了“一校两区”(新、老校区)或者“一校多区”(一个老校区、几个新校区)的办学格局。暨阳学院在迁址诸暨前,就校园建设方案进行了多次论证,组织专家、学者进行探讨,认为校园文化的提炼与传承至关重要。2013年迁址办学以来,校园环境整齐一新,校园硬件设施走在省内前列,校园整体彰显出“大气厚重、传承文脉、平中现奇、彰显特色”的理念,环境幽静、设计新颖,设施齐全先进,明净舒适,以老校区命名的道路、景观不在少数,如“天目湖”、“衣锦大道”等。②不断丰富的精神文化,暨阳学院立足“求真敬业、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突出实践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开拓“特色立院、创业兴院、创新强院”的发展道路,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创业文化。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提炼
1.根据学院的客观条件进行提炼。以暨阳学院为例,该校创办于2000年,在衣锦校区的发展受到地域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迁址诸暨办学后,依托母体的同时,有效地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学院在关键时期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增强了学院自身的文化软实力的,并合理地进行校园文化的输出。
2.根据学院的项目特色进行提炼。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立足于学院项目特色和育人方针,以主流的区域文化为向导进行校园文化的提炼,去粗取精,进行校园文化的品牌化建设。暨阳学院围绕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立足于“活动项目化,项目品牌化,品牌社会化”的工作思路,在日常学生活动中,将众多的学生活动提炼,整合形成创业文化节、文化艺术节、学生节,社团文化节等系列活动。
3.根据学院的办学理念进行提炼。高校的办学方针是一所院校存在发展的根基,暨阳学院始终秉承“求真敬业、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切实浓厚和加强了学院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院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创业型独立学院添砖加瓦。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
1.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学院立足迁址诸暨办学、社会各界寄予厚望的新形势,着眼于大力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发挥大学文化的区域辐射和社会服务功能,推进学院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积极通过校地合作、资源整合,以项目为依托,着力打造以“五个一”(一辆“文艺直通车”、一个高端论坛、一支高水平篮球队、一批特色文艺精品、一系列公益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不断提升学院在诸暨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2.突出主体,服务成长。学生与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参与主体,创造和传承特色校园文化自然离不开以人为伴的原则,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学生的参与主体作用,不仅是高校教育人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迁址诸暨办学以来,以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为重点,打造形成了以牢固树立“走近学生”的工作理念,建立与学院深化学风制改革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
3.创新平台,积极实践。校园品牌活动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是在前人实践基础上合乎规矩的突破与尝试,是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升华。暨阳学院立足校园创业文化打造平台,丰富广大学子的文化艺术体验,坚持校园文化引领,营造敢于冒险、乐于创新、勇于实践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开通大学文化进诸暨——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文艺直通车,相继举办“职场真人秀”、“青年成长讲堂”、“古枫杯”竞赛、“天目之巅”辩论赛、“寝室文化节”、“闪耀之星”大赛、学院“系系杯”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活动,获得了广泛认可。
四、现阶段校园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客观条件:①新环境的影响。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缺乏文化积淀和底蕴。暨阳学院的新建校区充满了现代的气息,设计随别具一格。但是,新环境缺乏长期积淀形成的办学历史传统,更缺乏可作为高校的文化名片的标志性建筑及植被等高校校园物质文化载体,使得校园文化缺乏母体已有的历史厚重感和高校校园文化积淀、文化底蕴,发展中缺少人文环境的熏陶。②办学基础的影响。独立学院因其办学晚,起步晚,存在文化积淀薄弱,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经验,在文化创新方面经验尤为不足的劣势。同时因起步晚,和录取层次等不同,导致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所享受的办学条件的不同。在物质条件上,许多优秀的资源都不经相同流入母体学校,使得独立院校的办学基础条件相对较差。
2.主观条件:不同的创办背景、学科设置,不同来源和构成的师资队伍和生源,使得各个高校的文化有所不同,各具特色。独立学院总体生源情况决定了暨阳学院也存在校园文化参与主体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不够,特色校园文化的提炼与传承特色尚不强。
五、新时期下校园文化的发展
1.继续教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知识水平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知识结构更加合理,能够更好地适应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学习型社会逐渐形成,根据市场导向,继续教育与社会的需求联系更紧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进入就业市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抓住就业契机,不仅要培养学历化人才,更要培养专业化人才,就是说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灵活、多样、社会需求的复合性人才。因此继续教育最为直接反映了教育的大众化,走在转变人才观和提升教学的服务意识最前端。继续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能消化吸收并创新先进技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培养具备创新意识与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把潜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手段,并提高生产力。因此继续教育是人才资源增长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促进地方经济增长。
2.地方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提出更高的需求。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的发展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一次性教育已满足不了当前社会的需要,继续教育的理念被全社会所共识,已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培养具有高素质创业能力人才为目标,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继续教育身上。为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人才,对继续教育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同时对其提出了挑战。地方经济发展必须要有适宜经济发展的大量的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目标就是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并在人才资源培养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职业资格的培训活动,突出其市场化、专业化、终身化、全民化的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对专业性、技能型的项目培训,进行新技能、新知识的传授,激发专业人员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加快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继续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以“立足当地,注重实用,着手现在,着眼未来”的原则,采取“扬优、支重、改老、扶新”的方式,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改造,以满足当地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意义
1.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两大功能,根据高等学校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服务社会经济有不同的定位。“985”高校更多关注科技创新前沿,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211”高校把精力放在技术集成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形成新的学科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群。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数处于地方,则应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是继续教育培养人才的特殊使命。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凭借高校对周围经济的辐射拉动相应的服务业发展,扬“地利、人缘”之优,避“名校、品牌”之短,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调整学科专业,利用高校的理论、技术、人才优势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制定适合服务地方的培养目标,集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培养多形式、多层次“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本土化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自己的社会效益和服务水平。
2.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服务是一项实践活动,继续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实践中紧密联系地方,以具有区域特色和变化的市场为导向,针对地方人才市场的需求,以服务业为宗旨,带着前瞻性的思路,加强沟通,理顺关系,彼此信任,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体现地方区域特色,共同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进行宏观规划,吸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办学理念不仅得到升华,办学知名度得到提升,办学质量得到提高,还彰显了办学特色,锻炼和提高了办学能力,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培养了一批以未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潜在需求。
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继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继续教育立足于本土资源,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寻求定位,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专业,开拓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空间,发挥多方面、多层次的重要作用。加大职前职后一体化力度,提高服务社会的参与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推动学校培养人才模式改革,同时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合理利用和吸收社会办学资源,加强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促进继续教育办学特色的形成,扩大继续教育的影响力。从地方经济需求出发,解决影响地方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把科学实践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储备和智力保障。
三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四川文理学院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继续教育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弘扬“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校风,紧紧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达州市建设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的需要,主动融入川东经济文化主战场,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的现实,依托学校资源和社会办学资源,面向川东地区经济和社会的需要、面向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推进继续教育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方面协调健康发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实践育人”的新路子,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形成了明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提出“立足川东,服务全川,辐射周边省市”的服务面向定位,秉承“质量兴校、科研强校、人才立校、特色名校”的办学理念,努力创新“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规模适度、结构优化、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发展思路,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把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把提高质量作为提高继续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结合达州实际,坚持科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校地合作空间,加强对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特色植物研究开发实验室、基础教学外语示范中心、高教研究所、巴文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建设,发挥其聚集资源的有利条件,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多出成果,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继续教育功能定位社会化。四川文理学院是一所以教学为主的高校,优质的教学与达州市经济和服务实践相结合。继续教育是一个很接地气的合适突破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拓创新,树立教育服务本位的观念,转变服务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路,抓住达州市场,制定校内与各二级学院合作、校外与其他高校和企业合作的运行机制,进行规范运作,有序运作,安全运作,念好地方经。科学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转变重心,从学历教育逐渐向非学历教育转变,适当增减成人学历教育规模,加强与中职学校、高职高专的衔接。及时进行社会功能定位,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需求办学、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运行,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层次及类型结构,改造现有的传统学科和专业,紧紧围绕加快达州市经济发展服务,拓展服务面向,大力发展各类技能培训,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水平高层次的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级专门人才,让自己的“产品”“适销对路”。以正确处理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系为基点,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为要旨,科学谋划继续教育新思路,日益加快继续教育社会化进程,贴近达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促进校企、校地有机互动,使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公民广泛参与、服务领域不断拓展的事业,推动达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迈向新台阶。
2.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特色化。随着继续教育市场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与之配套的特色化专业、系统化课程尤显重要。构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开设适应社会要求的特色专业,培养有实用技能的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人才,必将成为新建本科院继续教育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石。四川文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主动适应地方市场需求,积极开拓新的办学领域,准备申报“酒店管理和土木工程”两个紧俏专业。紧紧围绕“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这一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进行专业重构与学科调整,把“影视艺术与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两个专业从教育学院转入文化与传媒学院。强化规范管理狠抓质量,继续实施人文社会科学提升计划,遴选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力争在特色专业上有较大的突破。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区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创新专业设置,发掘特色学科,充分考虑人才市场的需求,根据地方建筑背景、经济特点,学生就业的现实性,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新建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办出“工程造价”的专业特色。创新课程内容,服务地方经济。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编排课程内容,根据成人特点,追求知识的新颖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要求课程内容涵盖从业人员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和创新能力,以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
3.继续教育服务方式多样化。新建本科院校继续教育要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向其他知名高校学习先进经验,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与思想交流。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要通过高校自身人才智力优势,为当地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更要通过和当地有影响的企业进行校企协作,直接走进工厂,用知识为企业分忧解难。同样,也可请企业组织更多更优的员工到继续教育学院参加培训,开展讲座,既提高他们自身的理论修养,又提高其学员的实用技能。积极开拓继续教育领域,面向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开办各类短期培训,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为此,继续教育学院为四川省至诚监狱开设提升监狱民警综合素质培训专题讲座,与成都嘉善商务服务管理有限公司签定共同致力于老年服务与管理协议,对四川宏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进行物业管理专业技能培训。并选派优秀教师到普光气田对石油工人进行专业英语培训,到达州市钢铁集团进行机械技能培训。同时指定一部分教师带薪到其他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给予锻炼的机会,为培养双师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把企业具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请到继续教育学院为专业师生授课,进行特色教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为继续教育服务方式多样化搭建平台。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217-0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许多是从高职以及专科学校发展而来的,由于普通本科办学历史短,教育经验弱、运行欠规范等诸多原因,在整个高教体系中的处境并不乐观。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办什么类型的大学,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如何培养自己的人才,怎样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笔者结合湖北经济学院的情况,谈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
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很多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都有过不同的解释, 对其理解可谓是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的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周远清更简明地指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 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 它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 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综合各方论述,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对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本科教育架构已搭建完成,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2)办学规模不小,但办学特色不突出;(3)新建了一流的教学设施和校园环境,但还未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2.2 湖北经济学院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湖北经济学院是2002年9月由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的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湖北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充分表现在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三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规格、多层次的,湖北经济学院培养的是具有良好人文素养、扎实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能解决问题的白领层、创业者、实业家。湖北经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两句话,即“为祖国服务,能解决问题”。
(2)人才培养特色。
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是高校竞争力的表现,也是扩大社会影响、吸引生源的基础。湖北经济学院合并前的三校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重学生专业应用能力、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重地方性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湖北经济学院合并组建以后,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继承和发展百年商科办学传统,结合本科教学实践探索,通过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筑开放性实验教学、互惠性校企合作、多样性社会实践、探究性科研活动、设计性学科竞赛五大实践平台,在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实用、实践、实干型经济管理人才方面形成了特色。
(3)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
湖北经济学院地处武汉东湖高新科技园区,紧邻中国光谷、武汉金融港和大型企业群的人才需求洼地。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主动出击,寻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在发展规划、课题研究、项目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积极开辟应用研究的新领域。比如,学校建成了2个省部级研究中心:湖北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研究中心、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建了湖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监测评估中心、湖北数据与分析中心、湖北县域经济研究院等,发挥学校的人才智力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 传统本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局限
所谓教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
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沿用传统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即以系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为人才培养取向,以学科的知识生产为目标,以学科的知识传授为工具的教育教学模式,它重学科知识体系,轻社会需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传统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技能和解决现场问题能力薄弱,缺乏职业素质,工作适应期偏长。
3.2 湖北经济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模式是适应教育主体的需要,同时也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合并组建以来,湖北经济学院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3.2.1 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构。
为了适应培养人才的多样性要求,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学校按照强化基础,拓宽口径的原则,重点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学科类通识课程。在明确课程设置,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坚持完善和及时更新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成一个承启关系有序、内容紧密相连、彼此融会贯通、交叉重叠较少的课程体系。按照学校构筑五大实践教学平台的要求,安排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各类课程学分分配。依据课程的认识属性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等,以此安排课程的衔接和前后关系,完成教学进程计划。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培养计划中,贯彻因才施教的要求,课程设置体现不同学科专业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要求,主要公共基础课实施分级教学,开设一系列不同学分的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满足不同学科专业对该门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另一方面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择取难易程度不等的课程。实行教学计划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在选修课中设置个性化的课程模块,给学生可选择的弹性学习空间,充分体现个性化培养的原则。公共基础课程,要求在不削弱本科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能反映学科发展潮流的内容,突出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部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强调专业基础性和本科的规格要求,努力拓宽学生的专业面,增强学生毕业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专业课程,则突破传统思维,结合就业市场、尤其是湖北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大实践和应用的比例,强化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总之,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中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确保教学质量,为学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2)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
学校建立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针对学院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聘请相应的专家和企业家进行论证,特别是企业家的论证意见,及时吸收到课程设计当中,使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能满足有关行业对人才的需要,从而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3.2.2 构筑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
通过实施一系列“创业起步教育计划”,构筑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这些计划包括:(1)推出校内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建设方案。(2)“读书工程”。由团委、图书馆提供书目,各院系团委、学生会组织读书活动,专业教师指导与评审,并规定学生完成相应的读书学分,使“读书工程”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计划。每个专业建立若干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制定年度学生实习计划。(4)学生科研“四个一工程”。即创办一本面向学生的学术刊物;每年开展一次大学生学术科技成果评选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大学生科技节;每年评选一批大学生科研新星。(5)“第二课堂”计划。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这些活动既包括学术活动,也包括非学术活动;既有校内活动,也有校外活动。主要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学术沙龙、俱乐部活动、演讲辩论、模拟法庭、主题班会、党校培训、公益劳动等。(6)“第三学期计划”。在每年暑假开辟社会实践性教育学期。该学期活动采取学校集中组织和个人分散活动两种形式。由学校集中组织的活动有大学生“三下乡”、企业实习、社区调研等。⑦职业证书计划。将与专业资格证考试的有关课程引入课堂,除此之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在完成计划学分的前提下,参加诸如注册会计师、英语四六级证书、律师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3.2.3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校顺利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保障。学校建立比较完整的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各种类型的听课、集体备课、“老带新”、教学研究等制度。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组的咨询、参谋和评议、督促作用,开展校内教学检查、领导听课、学生评教等教学评估制度,制定和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标准。完善学生信息反馈机制,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管理和教学各环节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顺利实现。
3.2.4 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根据实际需要,拓宽评价思路,在学生综合测评管理办法中,明确了不单以学习成绩论英雄,激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生组织(团学组织、学生社团等)、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文体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与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重视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评价,制订了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发展测评体系。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推出,必将促进中国高等教育新一轮的发展。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发展任务更为艰巨,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都绝非一蹴而就,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生力量的新建本科院校,应尽快建立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教育结构和运行机制,提高教育质量,保持健康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