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范文

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

第1篇: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字:智慧经济;智慧商城;城市规划;建设措施

Abstract: Smart Mall branch of the smart city smart economy, or the wisdom of the economy of a building,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to the wisdom of the direction of the economy. In this age of technolo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just like the first productive force, the wisdom of the economy is actually an extension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In this paper, from the Mall of the definition of wisdom, wisdom,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mall to do some simple discussion.

Keywords: economic wisdom; wisdom Mall; urban planning; build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智慧商城是一种能让人与人、物与物更智能交流的城市模式。网络化社会不知不觉取代了过去传统的社会形式,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学习工作都已经与网络紧密相连,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网络商城也是网络化背景之下新的商城形态一种体现。这种经济形态是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络在这种社会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互联网产业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随着网络商城的产生,与之相关的电子商务等也快速发展,市场的交流方式也逐渐网络化、数字化、中国网络商城在经历了方兴未艾的数字商城、信息商城的发展后,逐渐向“智慧商城”演化。

一、智慧商城的概念

智慧商城是以传统商城和文化商城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的商城模式,在此基础之下,智慧商城主要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例如云计算、电子商务等科技手段对传统的采购模式等进行改革,实现现代科技在传统商城的完美嵌入和复合,让人与人、物与物的交流更加融洽方便,使之更加智能化、便捷化,这就是智慧商城的基本概念。目前来说,智慧商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基础的电子商务、云计算方式,并且还会逐渐使用第三代第四代通讯科技来进行智能网络的的兴建。与此同时,伴随着智慧商城的建设需要,各种新兴产业例如共享互动、专业咨询服务等行业也不断壮大起来。

二、智慧商城的基本特征

(1)数字交易

智慧商城的首要特点是数字化交易,这也是以网络作为基础的基本特点,因为它首先就是一个网络商城。但是,智慧商城的数字交易又有不同的特点。在智慧商城的背景下,商品交易更多地依托网络,从商品的厂家,从商品的买卖店铺,店铺的整合以及商铺资源等等,都是通过数字化来进行拓展或者建设的,这样实现数字交易。

(2)全程互联以及云端共享

全程互联也是基于网络商城而来的特色,智慧商城在这方面更加网络化,之前的网络商城可能只是一部分的网络化交易。智慧商城将互联网和云计算结合,实现全程的电子商务交流模式,而且由于智慧商城会运用云计算传感设备,所以会在云计算的交易平台上实现信息的共享,并且会对商城运行的核心进行实时感测。

(3)集成整合以及协同运作

在智慧商城之一城市模型之下,物联网会与互联网高度融合,实现数据的整合,将商品交易的前后以及过程尽量整合在一起,而且,由于这种整合,智慧商城的基础设施也会在形成协同合作的局面,从未实现商城的高效运作状态,这无疑是商城的最佳状态。

三、智慧商城的规划与建设

智慧商城的规划与建设不仅仅只是针对智慧商城,智慧商城的规划和建设大致上是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物互联网的融合,采用各种高科技的方式进行商业而操作以及普通的商品交易。而另一方面,对于传统商城的转型工作才是目前智慧商城建设的重点。智慧商城的规划建设主要是在两个方面:

(1)注重产业转型。产业转型是我国目前商城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智慧商城首先是基于传统商城和文化理念,然后才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科技嵌入和复合,智慧商城的主体依然是之前的城市体。所以,建设智慧商城不能仅仅搭建网络体系,更要关注传统商城的发展模式,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商城的关键。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如何促进传统商城在产业上的转型,特别是在商业地产上的转型是重中之重,传统商城在发展路径上的转变将是智慧建设的关键。

关于智慧商城的规划和定位,我们也有工作重点,应该重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应用型商城的构建。应用型商城的建设水平以及它的运营能力与智慧商城的建设密不可分,例如智能商铺、智能商家等,都是隶属应用型商城的建设。它们的建设还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可持续的发展,这一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生态社会的内在要求。

一是商业地产的发展领域。智慧商城要求之下的商业地产发展领域要包含智慧商城产业发展以及传统商城商业地产的改造与升级。物互联网的建设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引进、培育新的方式来建设物互联网的核心业务,物互联网的建设也不是单一的作用,这个网络体系的完善状况对商业地产的建设规划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

(2)要使商城应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商业地产的有效利用。这个方面应该站在总体的角度上去构建。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建设。首先,站在商业地产的总体规划建设这个角度上,去合理规划商城建设,逐渐解决商业地产在进行产业规划时出现的重复建设问题,从避免资源浪费。其次,重视智慧商城的建设,在做好传统商城的建设转型后,就要对智慧商城的建设进行全面的建设。从最开始的商城培育到后期的发展规划,都要有周密的安排。最后,由于商业地产的转型是智慧商城建设的核心,所以在对商业地产进行转型时要按照智慧商城的建设要求进行合理改造,从而为智慧商城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

四、小结

智慧商城的建设是基于传统商城的发展程度的改造活动,所以在进行智慧商城的规划与建设时,我们应该关注传统商城的转型。智慧商城的建设是一项整体的任务,对它的规划与建设也应该更具长远眼光,我们更该看到当前商城建设的不足,为了智慧商城的培育和发展,要不断引进、采用以及创造新的方式,做好智慧商城与传统商城中间承前启后的工作,尽量杜绝发展的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第2篇: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范文

信息化是由信息技术革命引发和推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劳动者自身解放的过程,是由传统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涉及了诸多因素的作用,也涉及社会演进、技术发展、应用系统的建设等不同层次的问题。因此要在对与信息化相关的各种概念的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和层次认识信息化的基本概念、内容和层次。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起着主导作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居于核心地位。信息化产生的直接推动力量是信息技术进步引发的信息革命,它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

信息化的概念首先是由日本学者提出的。首先,信息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对其认识有一个实践和认识的互动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次,信息化本身包含的内容十分复杂,涉及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发展过程本身。日本著名学者小山森进一步归纳了信息化4个标志:家庭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公共领域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信息化其实就是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不断扩散的过程。信息技术是动力,网络是基础,信息化中的各种应用是根本,三者之间是一个价值链的关系。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建设大容量的宽带网络,信息化工作跟不上,不能提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各类业务和应用,一定会产生IT泡沫,以至形成经济泡沫,造成经济上的极大的损失。

二、日本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1.20世纪60年代末

这个时期正值日本进入经济高度成长时期,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基于对经济发展阶段和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基本判断,最先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提出国家经济发展应由实物生产为核心的工业社会向以知识获取和出售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社会转变。

2.20世纪90年代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利用其雄厚的工业技术实力,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产业的某些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就是这样一个以技术立国的国家,在90年代的信息革命中,却失去了往日的活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信息化相对落后,一批北欧、西欧及北美工业化国家在信息化方面进展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信息化发达国家。一些尚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新型工业国的信息化也发展很快。而同期美国经济却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两国的差距集中地体现在信息化水平的差异上,正如日本学者小关哲所指出的那样:“在当今世界上,日本的存在每况愈下,而美国的社会和经济却生机勃勃;日本对经济复苏缺乏信心,而美国对未来充满自信;日美两国的差距正进一步拉大。不言而喻,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技术革命。”

日本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削弱,日本在信息技术的某些领域尤其是硬件技术领域仍先于世界水平。在计算机自动控制、数控机床、机器人的应用等领域都有不俗表现。

3.21世纪初期

自2001年1月日本政府公布《IT基本法》、实施“IT立国战略”、成立“IT战略本部”、制定《e―Japan战略》(日本IT战略)、提出五年内把日本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的战略目标以来,经过五年的努力,日本信息化发展迅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初步改变了信息化相对落后的状态。

2005年是日本e―Japan重点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日本公众已充分认识和体会到了IT对国家强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而且它作为一种资源对其生存能力、绩效及劳动力的增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与商业网络相互补充,促进了生产力快速增长。

日本信息技术的革命,加快了对信息获取、存储、传递、处理和开发的过程,日本政府抓住这一历史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大对信息高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投资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不断扩散,不断加强对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地推动了日本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三、日本的信息化战略

日本在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体制上的障碍,但日本从来没有放弃信息化。从信息化总体水平而言,目前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2位。在很多高科技领域,日本都居于世界前列。即使在经济萧条时期,日本科技进步的步伐也没有停止过,对研究开发的投入一直保持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1.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数字技术广泛应用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国家信息基础平台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基础,是核心。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使个人的生活、社会及经济活动、行政管理方式等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产业和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大大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对传统的交易方式和销售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

推动了用户对家用数字消费类电子和通信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使家用数字消费类电子和通信技术产品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台式和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等离子平板(PDP)电视、液晶显示终端、高清晰度电视、多媒体终端和无线移动通信终端呈现广泛的应用市场,潜力巨大。

2.日本数据库的发展

一个国家数据库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情报对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基础支撑作用。

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引入了数据库。70年代中期,公用数据库网的建立和汉字终端的普及为日本数据库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1976年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便开始向公众提供数据库服务。日本数据库产业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代表性的事件有1980年成立数据库中心;1980年纪伊国书店和丸善书店通过专用线路开始提供Dialog服务;1981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开始提供NEEDS2IR联机服务。考察日本数据库近年来构建的热点,可以发现日本的数据库未来至少有三大发展趋势,即围绕社会的需求建立数据库,与国外共建共享数据库和大力发展公益性的数据库。

日本的数据库发展基本上借鉴了美国和欧洲的经验,采取从政府支持到商业化发展的道路。但是日本的数据库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更为明显,主导性更强。日本建立了日本信息中心(JICST,后演变为科技振兴机构)作为日本科技信息的中枢机构。

3.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商业交易模式,它的迅速发展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正在日益为日本企业和政府所重视,其研究并积极推行“e―Ja―pan计划”,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日本新经济时代的一项重要国策,把推进电子商务作为日本经济结构改革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试图借力电子商务提高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振兴日本经济。

4日本机器人技术及数字电影

从宏观上来看,日本制国策上把机器人技术产业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在日本

总务省编制的“白皮书”中提出“网络机器人”这样的新概念,将信息技术、广域网络这些信息通讯相关技术和机器人结合起来。机器人技术产业今后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将形成巨本的市场。如果机器人能够得到社会的公认,在不久的将来日本会成为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大国。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电影的使用方法发生了多样化的变化,从家庭录像带到DVD播到数字广播(地面广播、卫星广播)。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影节目也开始在网络上播放。日本政府在政策和行动上对发展数字电影大力支持。

5日本信息安全对策

伴随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病毒也开始泛滥,成为各国头痛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日本在努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预防并消灭电脑病毒等,主要从加强法制建设,开发信息安全技术两方面入手,以保证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日本政府制定了信息安全政策:制定个人情节保护法;私人秘密标识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经营系统的资格评价制度;建立信息安全咨询机构。

6IT人才的培养

日本把IT人才的培养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全社会给予关注,从各种渠道加大信息化知识及技术的普及教育,如举办了550万人次的信息化基础知识讲座,140万人次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为7000所图书馆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场所配备计算机。通过信息学科专业的设立,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第3篇: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工业园区;数字化;信息系统;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7

引言

从1998年~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增长率达到11%,工业总产值增长率高达23%,工业园区的出现,加快了地区工业化进程,起到了工业发展平台、项目落地载体和民营经济孵化器的作用。从1979年设立蛇口工业园区算起,中国工业园区建设已经走过30多年历程了,数字化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经之路,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的兴起,为工业园区数字化铺平了道路,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工业园区信息系统应用的现状,通过分析研究,探索数字工业园区的建设。

1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等方法,注重理论研究与个案试验相结合。以江西的工业园区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同时对工业园区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如北京、江苏、浙江等地进行研究。

研究的技术路线上,首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数字工业园区的概念和涵盖范围进行界定。其次,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对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设计成调查问卷,由各企业、园区管理人员等填写,达到足够的样本数最后,对文献分析研究,结合样本与调研结果分析,为数字工业园区信息系统建设提出建议。

2文献综述

数字工业园区是建立在工业园区信息化的基础上,是实施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尽可能全面地搜索到相关文献,我们论文及其时上共检索到300多篇相关文献,并做相应的筛选,确定其对本研究的的价值,采用Excel记录统计和分析数据。

从文献检索总体情况来看,以工业园区信息库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地理信息平台的应用较多。数字化城市建设导则数字工业园实施细则中从“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概念出发,剖析数字工业园区[1];苏州工业园数字化地形图的测制,从控制测量、地形测量、数字化测绘等方面介绍了所采取的作业方法、技术措施及达到的精度指标[2];工业展览中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在产品设计、模具设计、产品加工、模具加工、逆向工程、艺术设计与浮雕加工、质量检测和协同合作管理等应用领域[3],对数字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临港工业园建设用地控制测量及数字化地形测量技术研究,阐述了工业园建设用地进行控制测量和数字化地形测绘中的实践为研究背景,分析了任务的内容及工程环境,进而探讨了平面与高程控制测量的思路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数字化地形测量的实施步骤;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及实践探索,以苏州工业园区为案例,探讨了当前苏州工业园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及措施。

在对文献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数字工业园区的概念目前尚未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清淅的定义,这对工业园区数字化范围的管理尤为重要,而范围边界又是需求分析的前提,对数字化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研究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从文献入手,阐述这两个问题。

(1)数字工业园区的概念。从“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来看“数字工业园区”。 1998年美国首次提出了“数字地球”(或“数字化地球”)的概念,当我们把“数字地球”看作是一个“综合信息系统”的话,那么“数字城市”就是该综合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信息节点”,因此,“数字地球”可以说是建立在“数字城市”基础之上的,通常可以把“数字城市”定义为: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Internet),将城市中的各种信息收集、整理、归纳、处理、分析和优化,进而对城市的资源、环境、人文和社会等诸多方面进行数字化开发与应用,服务于城市建设与发展[1]。由上述可见,数字工业园区可以定义为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园区各种信息进行数字化,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智能。

(2)数字化对象。工业园区以企业为主导,围绕服务与管理,将园区的企业、产品、服务、建筑、设备、文化等数字化,并建立起某种关联,经过对江西工业园区调研,从园区的事权及物权配置角度来看,数字化对象主要有企业、设备、知识产权、产品、服务、人事、文化教育、环境评测、服务与管理机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中介机构、第三方机构、建筑或配套设施、园区文化

3实证研究

3.1分析方法

主要从企业及园区信息化水平两个方面调研,通过深入工业园区、企业走访,通过电话、邮件、现场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150份,建立了三个样本库,综合起来看,工业园区的类型不同和性质不同,其信息化程度有所差异,但对整个研究影响不大,可以忽略不计。

3.2实证分析

调研中关注度较高的问题是“在生产过程方面,贵单位希望通过信息化达到的目的”、“制约本单位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已覆盖的领域”,“园区已有或计划研发的管理信息系统”。

(1)从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看,排在前三位的是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控制生产成本和提高个性生产能力,不管园区数字化水平如何,其目的是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整体水平,这也符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思路。

(2)制约本单位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对信息化预期效果持怀疑态度的较多,其次是对人才、资金和管理方面的制约明显,这就要求工业园区数字化讲求实用性,同时需要培养相关人才,从资金与管理方面也要给予扶持。

(3)对企业目前应用软件覆盖的领域来看,财务软件基本上都具有,占比例最高,其次是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方面,这与工业园区多为制造业的特点相关,在采购和库存方面的管理系统需求较为普遍,物流管理与客户管理方面建设力度较弱,数字工业园区可以将具有共性的软件产品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企业使用,提高园区管理水平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

(4)对50个样本园区服务与管理相关的信息系统调研中,网站建设、服务平台建设、及项目管理是园区比较关注的,在办公自动化及虚拟社区(文化建设)方面比较欠缺,。从总体上看,园区信息化应用软件建设水平较低,均值为19.29(总值50),占39%;从区域来看,东部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工业园区建设时间较长,经济实力及应用水平均较高。

4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文献资料及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的分析,数字化工业园区的建设需要明确三个关键点,即数字化对象、数字化企业、数字化服务与管理。

(1)数字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现状分析研究是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标准建设,从数据分析来看,工业园区的信息化应用程度普遍较低,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略高于工业园区的服务与管理。

(2)提升园区服务与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数字工业园区的发展之路仍很漫长。一方面是以企业数字化为主导,建立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信息智能。另一方面是以工业园区服务与管理数字化为主导,注重园区发展规划,对工业园区地域分布和产业链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资源共享与信息智能是数字工业园区的核心功能之一,因此系统的标准化、开放性、实用性、先进性、安全性是其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建立中长期发展规划,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工业园区数字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数字工业园实施细则.[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第4篇: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范文

 

一、虚拟经济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虚拟经济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国内学界对虚拟经济的定义却相当多样化。其中,毕芳(2005)总结出17种定义,而张小瑛将诸多定义汇总成13种观点,成为目前较全面的总结。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从政策层面明确了虚拟经济的地位和意义。从语义上讲,虚拟经济与virtual economy是严格对应的,没有歧义。但是,中国学界所称的虚拟经济并非西方学界的virtual economy,Ill而是Fictitious Economy。

 

西方学界有三个不同概念在汉语中都译为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Virtual Economy、。其中,Fictitious Economy是指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Virtual Economy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也有称之为数字经济或信息经济:Vi8ual Economy是指用计算机模拟的可视化经济活动。【2】从理论研究角度考虑,三个不同的英文概念应该对应三个不同的中文概念。然而这种“三合一”的状态却延续至今。

 

目前国内学者提到虚拟经济时,基本上都是指第一种概念,即Fictitious Economy。而事实上。在语义上与虚拟经济最为匹配的是Virtual Economy。之所以出现这种错位的部分原因是由于Virtual SPA)If—和Visual Economy的研究在当时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学者研究较少,涉及经济学领域的更不多见,因此出现了这种张冠李戴的情况。随着后两个“虚拟经济”研究的发展.特别是Virtual Economy成为西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后.中外学界在基本概念上的矛盾也更加明显。

 

将所有国内虚拟经济的定义进行综合比较后。

 

我们可以梳理出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虚拟经济与西方学界的金融概念基本一致.主张在国内外一致的研究平台上进行工作。另一种认为虚拟经济是中国具有原创性的概念。是以观念为基础的定价方式。[3】

 

前者侧重于从实践划分的产业范围入手,在外延上定义虚拟经济.后者则侧重于从内涵上定义虚拟经济。而一般来说,只有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出发才能够较准确地定义概念。从这一立场出发,我们发现目前对虚拟经济的诸多定义具有基本相同的内核,只是角度不同。这也是中国虚拟经济研究在概念不明确的基础上能够继续进行的原因之一。

 

西方学界定义的虚拟经济概念是以金融为主体的。至于房地产业的虚拟化,某种程度上就是属于大金融概念的一部分,或者可以看作是其延伸。

 

其他各个方面与金融的本质并不矛盾。现实在发展。金融的外延也在发生变化。金融经济概念的扩展基本可以等价于虚拟经济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刘骏民所作的广义概念可以作为共同的研究基础。即: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是指观念支撑的价格系统。主要包括金融、资产化房地产等研究领域。

 

二、虚拟世界经济的含义虚拟世界经济是指与虚拟世界相关联的经济现象和活动的总称。狭义的虚拟世界指社交网络和网络游戏等所构成的虚拟空间.广义的虚拟世界则是一种动态的网络社会生活空间。前者主要从消费和娱乐的角度进行定义.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还包括企业的虚拟化运营等生产性概念。现阶段虚拟世界经济的主要支撑是消费性产业。即网络游戏和社交类网站.因此通常所说的虚拟世界是指其狭义的概念。

 

虚拟世界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经济和信息产业的发展。它主要包括虚拟现实世界和虚拟主题世界。前者包括Second life(简称SL)之类的网络游戏【4】

 

及Facebook之类的社交网站。人们没有统一的目的和任务。更类似于简化版的现实社会,沟通和交流是其本质内容;后者包括World of Warcraft(简称之类的网络游戏。其通常有明确的主题,是娱乐的方式。与虚拟世界相关联的经济问题包括其内部的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也包括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层面发生的联系。虚拟世界内部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特别是在虚拟现实世界中,这些内部的经济系统通过两条重要纽带——真实身份与货币关联,与现实世界发生经济联系。

 

真实身份是历史的产物。在Facebook代表的新型社交网络出现之前.虚拟的身份是虚拟世界的特点之一。人们通过自由选择的角色存在于虚拟世界中,与真实世界的联系是非常薄弱的。但是是基于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所构筑的社交网络。这种真实性使虚拟世界的经济体系更加稳定,也使虚拟世界的经济现象与现实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货币关联使虚拟世界中积累的财富更易转化为现实财富。在SL之类的虚拟现实世界中,人们获得的虚拟世界货币可以按照固定的“汇率”兑换成现实的货币。在WOW之类的虚拟主题世界中,人们通过第三方的交易平台出售虚拟世界的货币换回现实货币.兑换的标准则是随供需变动的浮动“汇率”。

 

真实身份和货币关联也使虚拟世界具有相对独立性。虚拟世界并非一个全新的事物,而是从现有世界中拓展出的一个新区域。是一个简化的现实世界.研究虚拟世界经济需要研究两个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经济关系具有两个国家之间关系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并且其中的人们都具有双重国籍。从这一角度考虑,二者的关系似乎可以运用国际贸易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对虚拟世界经济的研究远远落后于现实经济的发展。在SL中,用户可以通过3D建模制造虚拟物品进行销售.德籍华人Anshe Chung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了25万美元的资产。经过权衡,她最后将制造虚拟物品的工作室迁至中国,利用中国成本较低的运营环境开拓市场。这种方式既是外包,又是虚拟世界中的生产。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定义这种行为刘骏民(2003)认为“在传统的成本定价与资本化定价方式之间尚有大量未被认真研究的领域。对精神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描述的定价模型基本上是一个空白。”虚拟物品的价格是如何确定的?这种方式大量复制之后对现实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这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虚拟经济与虚拟世界经济的关系广义的虚拟世界经济对应着西方学界所称的虚拟经济(Virtual Economy),与中国的虚拟经济概念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属于不同的领域。需要对二者进行辨析的原因之一是虚拟经济概念的混乱。虚拟经济对应实体经济,虚拟世界经济对应现实世界经济。如果说虚拟经济的产生是为了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那么虚拟世界经济则是人们消费和娱乐引致的一个必然趋势.它虽然在某些领域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本质上是人们交流和互动的方式。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本体与衍生体的关系.而现实世界经济与虚拟世界经济的关系则更复杂。虽然虚拟世界也是在现实世界基础上构建的.但是除了物质基础之外它并不完全依赖于现实世界。虚拟世界有内生需求。例如。在SL中购买的房屋并非为了在现实世界中实现某种目的。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虚拟世界中的需求。与此不同,虚拟经济最终要回归到实体经济。本质上来讲,虚拟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而虚拟世界在产生后则具有相对独立性。

 

我们并非要严格分割虚拟经济与虚拟世界经济一事实上这并不可能,而是要划分基本的研究 领域,避免出现理论与工具的错位应用。二者是存在交集的,例如电子货币的研究属于虚拟经济。本质上还是实体经济的一种支付手段。但是当电子货币的需求由虚拟世界产生时.就同时属于虚拟世界经济的研究范畴。虚拟经济和虚拟世界经济混淆造成的后果之一。是很多研究者将WOW中的金币视为网络公司发行的虚拟货币。事实上它仅仅是游戏内部流通的虚拟世界货币。并没有像Q币一样有明确的价格。然而,即使在运营商明确规定禁止现金交易的情况下.它在现实世界中仍然具有很大的交易量。在缺乏任何担保的情况下,这种现象非常不可思议。因为Q币之类的虚拟货币至少有运营商提供担保。只要运营商不破产,那么这种虚拟货币就可以兑换成现实货币。然而在WOW中。金币没有任何担保。人们为何愿意用现实的货币来交易它?这是我们研究虚拟世界经济的目的之一。SL之类的虚拟世界货币则具有虚拟货币的特点。虽然仅仅由公司提供担保,但是它们能够与现实货币直接兑换。

 

四、发展前景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前.国内对虚拟经济的研究并没有太深入。而这时的西方世界已经在金融背景下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虚拟经济(在前期主要指金融)也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现阶段,虚拟世界经济在西方学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国内仍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我们对虚拟世界的关注,还植根于对虚拟经济的理解,侧重于对虚拟货币的研究。

 

事实上,虚拟经济中的虚拟货币仍然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它仅仅是一种电子货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非常有限。只有当这个虚拟货币的需求由相对独立的虚拟世界产生,并且由虚拟世界提供,它才对现实经济产生影响。而这正是我们忽视的领域。

 

、GooSe、Amazon和Facebook在中国市场的困境,Is]证明我们的人口数量使我们在虚拟世界的发展中具有短期优势。但是如果不能合理利用这种正的网络外部性。它最终将变成我们的长期劣势。

第5篇: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三网融合 电信网 计算机网 有线电视网 信息技术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正迈向信息化的时代,电视、手机、电脑成了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常用工具甚至可以算是必需品。我们知道电信、有线电视和计算机网络是三个不同的运营机构,它们拥有着不同的管理体制、政策和业务网络。但目前人们开始普遍的寻找一种将三种网融合或者合并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三网融合”或“三网合一”。

那究竟什么是三网融合?我们又怎样来实现三网融合?三网融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三网融合能不能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都是当前业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二、“三网融合”的基本概念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之间的相互渗透、兼容、整合。它是通过技术改造,形成适应性广、易维护、低费用的高速带宽的多媒体平台,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并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三、“三网融合”的教育功效

1.有利于信息化教育的全面发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三网融合对信息化教育中技术层上的影响。

(1)数字化。三网融合以后,任何信息都是进行数字化处理了的,这样就使得教育技术系统的设备更加的简单、性能更可靠和标准完全统一。

(2)多媒化。现在信息媒体的设备主要是采用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而三网融合将会增加信息媒体的集成性和交互性,并使得教学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真实现象虚拟化。

(3)网络化。三网融合使得数字化信息网络做到“天网”(数字卫星通讯系统和移动数字通讯系统)和“地网”(以互联网为主)合一。这样的网络化优点是资源得到共享、时空不限、多向互动以及便于合作。

(4)智能化。人工智能将成为信息化教学系统的核心技术,智能化将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化。

2.有利于远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网、卫星电视及IP数据网、因特网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一个新的、符合上述要求的媒体环境系统。教师和远程学习者在不同的地点,通过对同一学习内容实时或非实时的联系,远程学习者既掌握了决定学习内容、进度、时间、地点的主动权,实现自主的个别化学习,又具有与教师和其他远程学习者共同探讨的媒体环境。

3.有利于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的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实行全民教育,其目标就是满足全民的基本教育要求,向民众提供知识、技术、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能自尊、自立地生活,并通过不断学习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为国家和人类发展做出贡献。

三网融合后,通过“天网”和“地网”可实现信息资源的全覆盖。偏远的农村通过直播卫星,不仅可以看电视,也能进行电视互动,上网学习。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电视或互联网灵活选择学习内容,从而真正做到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有利于终生学习和全民教育的需要。

4.有利于教育信息资源及其环境的发展。三网融合使得教育的信息资源丰富化和多元化。以往主要是从教材、教师板书、传统课件、教辅资料、广播等印刷的、视觉的、听觉的资源上获得文字、图片、声音的教育信息。教育信息资源相对单一化,并受时空限制。而三网融合后我们到处都是教育信息资源,电视、电话、计算机上都可以获取教育信息。

教育信息资源环境是指能够向学习者提供学习资源的系统环境。教育资源环境具有选择性、弱结构性、开放性等特性。现在信息技术和三网的融合促进着教学媒体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学习资源已由单一的图书馆扩展成多种多样的媒体形式。这些存储着多媒体资源的中心称为学习资源中心。在学习资源中心,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寻找知识,并从中学会如何获取知识。

其实,三网融合对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从技术上讲,它最先影响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再由信息技术去改变教学媒体和教学工具,然后再影响教学的方法和模式等方面,最终甚至影响到教育理论上的改革。在观念上,三网融合先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再逐渐改变人们的学习观念。这样最终产生的结果可能是教育领域将发生重大的变革。

第6篇: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有效发展的对策

一、前言

1.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状况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融入艺术元素的生活环境更能提升生活氛围的艺术价值。环境艺术设计,在规划人们舒适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的规划与环境美学的发展。与此同时,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也逐步的深入到社会各个部门的发展中。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 ,更能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艺术的巧妙融合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推动了数字技术的发展,更是为艺术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相关资料显示,当时,“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巧妙地融合艺术设计和数字技术的“数字艺术设计”(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范畴),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了,它的发展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全新的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迅猛之势,逐步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也是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知识产业之一。

科学的进步和艺术的繁荣是紧密相连的,科学的进步必然会带来艺术设计行业及领域的巨大变革。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动力;环境艺术设计的繁荣为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2.基本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能够通过感官所获得的事物都是环境构成的要素(如:自然界的山、水、草、木,人工创造的建筑、市政设施、招贴广告,甚至人们自身的日常行为,如服饰、购物、休闲、运动等都是环境中的景致)。环境艺术,包括“艺术品”(为美化环境而设计的)、

“偶发艺术”、“地景艺术”和“景观艺术”等。它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设计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数字媒体是指对特殊的信息载体(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包括感觉媒体(主要指文字、图像、视频和动画等)、逻辑媒体(表示媒体的编码)和实物媒体(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数字媒体技术,主要包含场景设计、角色形象设计、游戏程序设计、多媒体后期处理、人机交互技术。等。

二、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共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还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但是,其发展过程过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新型复合知识人才的培养问题,科学技术和艺术设计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的培养。

1.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有效应用,更多的依赖于我们对其的正确认识。传统的艺术设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艺术设计观念。数字媒体与环境艺术设计的结合,是一种全新的新型学科,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复合性等特点。对于其发展,如果保持原有的艺术设计观念,只会起到阻碍的作用。

2.环境艺术设计和数字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和发展,需要我们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和环境艺术设计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却有很大的差别。传统的单一化的人才培养计划,已经不能满足这个特殊学科的人才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的教育目标。

    3.随着人们对素质提高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普及教育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走捷径而进入艺术领域,这就为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人才发展的困难。培养对象的综合知识水平的下滑,直接影响了环境艺术设计和数字媒体技术的结合发展。

三、解决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共同发展人才培养问题的策略

1.在学校培养阶段,各个相关的高校要把传统的单一模式教学转变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各个学科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这样,才能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价值与数字媒体技术的技术价值的有效统一和实现。

2.各个高校还应该努力扩展和寻求资金来源,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这样才能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

    3.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其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和艺术意识的形成,还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新型人才,为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媒体的有效结合做贡献。

参考文献:

俞孔坚.景观、文化与生态.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郑宏.环境景观设计.北京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1999.

CJJ 48—92.公园设计规范.1992.

第7篇: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测控技术;构建标准体系;科学现代

自古以来测控技术就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最早出现的测控仪器日晷,一个测量时间的原始时钟,各种长度、质量测量仪器使人们对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测控技术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市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产品的质量差无法和其他工业强国竞争,所以着重发展测控技术,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达到与世界接轨,提高产品竞争力。

1、测控技术的基本概念

测控技术一般以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为特色,应用于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智能仪器、虚拟仪器、测量与控制等多领域的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企业管理等多领域。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广泛的发展空间。

2、测控技术的特点

2.1测控技术的智能化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嵌入式处理器技术不断完善,该技术被应用在工业自动化、农业自动化、建筑自动化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在1956年被提出后,被不断地研究和拓展,如今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们完成部分繁重的工作。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测控技术变得更快、更准确。

2.2测控技术的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出现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各种网络聊天工具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信息交流变得更加方便,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网络技术与测控技术结合起来,组成系统的网络测控系统被应用于各个行业,在这些行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3测控技术的数字化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被研究人员重视,数字信号具有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的优点。测控系统中的数字化控制、信号处理利用数字化技术,使得信息传输变得更稳定、更清晰。

2.4测控技术的分布式化

测控系统利用分布式系统实现测量、控制和管理的自动化,减少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测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3.1测控技术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测控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很多领域。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测控技术被不断的完善、提高。但是我国的测控技术水平相对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还是比较落后。因此,我国应该在测控技术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学习和引鉴工业发达国家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努力提高测控设备的技术水平,减少与先进技术间的差距,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实现工业强国的愿望。

3.2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使得现代测控技术逐步趋向世界化、网络化。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不断密切,现代测控技术将发展的更加智能化、网络化。研究人员会根据世界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将现代测控技术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适用于社会的需要,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一个完善的测控系统能够带动社会各种行业的迅猛发展,所以在如今网络覆盖全球的时代下,标准完善的现代测控系统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测控技术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3.3测控技术的发展意义

现代测控技术是现代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世界工业技术的进步,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各种科学研究大部分离不开现代测控技术,它被应用于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应用等领域,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增强生产效率,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发展现代测控技术对社会的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

4、构建测控技术标准体系几点建议

(1)了解目前测控技术标准,向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请教,经大量数据的测试后建立符合测控系统需求的现代测控系统标准体系。

(2)构建测控技术标准体系时不应一成不变,深入了解现阶段的测控系统,完善其中不尽人意的地方。科学先进的思想使测控系统的内容更加丰富,适用范围更加广阔,效果更加明显。

(3)二十一世纪以来,微电子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结合这些高新技术,使测控装置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加强系统的可靠性,增加新功能,扩大应用领域,为用户解决复杂困难的问题。

(4)测控装置的微型化网络化,可以减小装置的体积,降低功耗,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功能更加强大,覆盖面积更广,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每一部分,增强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将生产执行部分和信息处理部分紧密的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信息化工厂。

(5)测控系统体系应能同时执行多个任务,增强工作效率;强化网络能力,便于信息的交流,使处理信息高速化;发展集成化软件,使用开放性的标准接口,将测控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增强安全技术,例如冗余技术、容错技术、热插拔技术、数据信息加密技术等,来保证信息的安全。

(6)测控技术作为共性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构建测控技术标准体系应具有完善、科学、独立、现代化的特点,使其应用范围更广,包涵内容更多,专业性更强。

5、测控技术标准体系的组成

测控技术标准体系的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次为测控技术标准体系,代号为BV。测控技术标准体系的第二层次分为六个分层次(1.共用标准体系,代号BVA;2.信息获取标准体系,代号BVB;3.信息传输标准体系,代号BVC;4.信息处理标准体系,代号BVD;5.运行管理标准体系,代号BVE;其他相关标准体系,代号BVF。)第二层次的每一个分层次包含十个支体系,这六十个支体系构成测控标准体系的第三层次,支体系名称和内容的确定一般按照专业和按照使用载体这两种方法分类。其中按照专业分类是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以信息获取标准体系(BVB)为例,共分为00~09十个支体系:共用标准体系(00);光测标准体系(01);遥测标准体系(02);遥控标准体系(03);脉冲雷达标准体系(04);连续波雷达标准体系(05);微波统一系统标准体系(06);机载专用标准体系(07);船(舰)专用标准体系(08);其他相关标准体系(09)。

6、结束语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测控技术标准体系的意义巨大,为时代的发展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好处。本文通过了解现代测控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建议为相关专业人员参考,希望能够完善测控技术标准体系,使我国测控技术能够与世界接轨,实现工业强国的愿望。

参考文献

第8篇: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范文

在音乐教育中,充分应用现代化音乐教学手段,促进音乐教育现代化已势在必行。运用多媒体音乐课件或专业音乐软件进行备课准备,通过大量的素材,诉诸于课堂教学,多信息量。多角度、多种媒体并举,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效果空前优良。因此,要以先进的、科学的、符合时代特征要求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为指导,以避免出现教学现代化过程中的“形式现代化”倾向,以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进行《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中,通常的传统手段只是在电子琴或口头上完成教学任务,难免造成课堂枯燥死板,老师和学生都感到疲倦。而运用多媒体软件可以让学生们自己互动或人机互动、师生互动,还可以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展示与所学知识内容相关的音乐作品实例以及相关音乐理论依据等等。这样全方位、多角度、多信息量的教学,使课堂达到生动、灵活效果,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多媒体手段的“减负”功能

以前音乐老师在上音乐课时,大都得在黑板上画上五线谱,用于填写音符,要不在课前就先画好了五线谱,而现在我们运用了投影仪,就可以摆脱以前繁琐的工作。这样一来,同样的教学内容,只要准备一次投影片,可以反复多次使用。再结合教材的配套演示片,组合成实用的系统投影片,那就可以被所有音乐教师共享了。这样既可以给老师节省不少时间,也让学生感到特别新奇。

二、多媒体手段的“高效利用”

(一)变单调为情趣,推行快乐教学

音乐课上,唱歌跳舞还比较活泼,但是对乐理的讲述,往往让学生感到乏味,老师觉得头疼,我们使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熟知的曲调进行变速播放,数子变调,人为停顿等操作,改变了原有的节奏,听起来可能唱歌变成了哭腔,轻快变成了结巴;让学生听声音判别乐器的种类,接着讲述音高与音色:对某个单音进行频谱修饰,来讲述基音和泛音……,如此讲解,学生不仅背会了书本概念,也真正体会了基本概念的内涵,如果不采取这些手段,很难描述好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点。

(二)化抽象为形象,开创直观教学

儿童总是先学着唱歌识字以后才逐步了解了歌词的意义。过去的那种先认识多少生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逐步被交互式的快乐教学所代替。那么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上,该不该讲歌词和大意呢?不讲不行,我们不能放任孩子自顾自地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想快跑’……”等错词错字而是需要换个方法。比如儿童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对于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怎样讲述“推开波浪”“海面倒映”……呢?我们选择《儿童乐园》系列VCD片,播放这个情景交融的歌曲,让学生跟着哼唱,适当地定格暂停,让孩子们对着电视画面自己讲述“美丽的白塔”和“绿树红墙”我便适当地给孩子们讲解有关故事内容。孩子们自然也就知道了歌词里面究竟说什么了。

(三)提高学生兴趣,全方位地感受

例如在上欣赏课时,孩子们都快睡着了,而我运用了多媒体的教学,让学生感到这节课很有意思。我在讲《让我们荡器双桨》这一课时运用了VCD片,让学生欣赏在音乐之河静静流淌的时候,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同学们的眼前浮现,然后我让学生来模仿这些动作,有的学生扮演小船,有的扮演乘客来做游戏。假如你现在在香港、澳门的海域上你该怎样划船?我让学生边作边唱,一点一点的惯通,情景交融,让孩子们有个视觉的感知认识。这样使孩子们既玩了,又唱了,一节愉快的音乐课也结束了。

第9篇:数字经济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创新能力;实验实践;教学改革

21世纪是以信息科学为关键技术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电子信息技术高级技术人才的主要专业之一[1][2]。地方性院校在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既不同于清华大学等一流大学,也不同于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一些优秀的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在缺乏政策、资金、地域优势,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构建面向区域经济、行业经济的应用型、工程型人才培养体系是急需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地方院校电子信息工程的一般性特点,探讨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并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在某一专业方向具有技能专长的应用型和工程型技术人才。

一、课程设置保基础、重实践、强能力

如何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工程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及地方与行业的需要,如何建立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落脚点。地方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保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面向工程应用的原则。

课程设置主要有: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必修课程群以及专业选修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力求保证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电子学科系统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专业必修课程使学生在电路系统、软件技术、信息处理、网络与通信等几个方面受到基本的、规范的专业教育;专业选修课课群则根据技术经济发展不断优化、更新,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跟踪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工程观、系统观、强化综合实践能力,使能从事电子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应用。

二、建立适应时展和适应区域经济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科类专业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3][4][5]。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开放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增加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进行多学科综合课程设计,面向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论文),开展丰富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逐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工程设计能力。

1.学科实验课

实验教学在高等工科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论证、补充,更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现在的综合实验台,虽提高了实验效率,但学生的失去了动手参与的机会,这样的实验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有什么创新性。实践教学改革目标要求在实验课中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实际教学中在单片机应用、电子线路、C++编程等课程要求设计性、开发性试验或编程题目达到80%以上,并要求每学生每门课程至少提出一个创新性题目,并进行方案设计,实验室提供相应制作条件并计入学科成绩,这对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2.综合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学习某一专业学科基本分析、计算、设计方法的过程。但是纵观现阶段电子技术发展,电子系统越来越复杂,硬软件结合紧密,学科知识综合交叉,仅用一门学科知识很难完成实用性的设计;因此有必要对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进行分门别类,组合成群,进行综合性课程设计,才能加强课程设计的全面性、有效性。实际教学中我们把电子信息专业基础平台组成四个课群,开展四项综合课设,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了解各个学科相互联系,理解电子系统的组,建立了系统工程观念。

(1) 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电子技术基础包括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技术和通信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模拟、数字、数模混合电路的综合设计,通过使用开发板、计算机仿真、实际制作相结合的手段,进一步使学生掌握、融合电子线路基本理论、方法。综合性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题目主要有:数显温度计、电压表、电流表的设计、超声波测距系统的设计、简易数字存储示波器设计、数调信号发生器、数字频率计、数码功率放大器等等。

(2)单片机及应用课程设计。单片机在电子系统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其难度适中、应用开发成本低,设计过程具有创造性,与其他学科结合紧密,特别适于地方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学生学习和应用。在完成电子技术基础、通信线路、单片机、传感检测等课程后,学生已具备了较多的电子方面的知识,选择一个与单片机应用相关的项目,设计出进而完成一个实际产品的设计,可培养学生的电子系统观、工程意识,使课程设计更接近实际产品设计。采用的单片机以51为主,兼顾其他如6805系列,PIC单片机、AVR单片机、MSP430单片机等。电子信息专业中,信号处理课程是主要的专业课程(包括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等),但是由于课程的概念比较抽象,许多理论是基于较为繁琐的数学理论和数学推导,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很难与实际结合起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考虑实际硬件制作的难度和成本,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软件Matlab等进行仿真的方法进行课程设计。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并不在于提高学生的软件编程能力,而是要求学生掌握信号处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基本应用。因此,我们采用仿真软件来满足“信号处理”课的教学的需要。如: 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数字图像处理算法、语音信号的编码、合成、识别等都可通过Matlab仿真实现。

(3)应用软件编程的课程设计。电子信息专业软件类课程有基础层次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技术基础》、《数据库原理》和专业选修课《C++与可视化程序设计》、《JAVA语言》等课程。众所周知,计算机语言系列的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为此在综合设计中突出实用性,需用所学的一门以上的语言对一些小型项目进行模拟开发,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程序设计知识,独立完成项目设计问题、加深软件系统理解,提高编程水平,实际教学中题目主要包括: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可视化工控程序设计、开发网络小游戏、网页制作等。

3.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在校四年学业中的基础理论知识、运用工具知识、实际动手能力、知识创新等综合知识能力的综合训练,对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毕业设计的选题要尽量来源于生产实践实际和科研课题,做到“真题真做”。实际课题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励学生的独创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就业意向、兴趣、社会需求自拟毕业设计课题。面向工程实践毕业设计题目类型主要有:①硬件设计部分,以各类单片机为主的系统设计;以DSP为主的信号处理硬件设计;仪器仪表信号采集处理的电路设计,通信系统设计等,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设计;面向工控的PLC应用系统设计等。②软件部分:管理数据库设计;网络通信编程;基于Vis)ual C++的工控软件、组太设计;语音、数字图像处理与仿真;此外毕业设计严格做到一人一体,要求使用当前先进理论和技术,选择流行的硬件芯片、软件和开发工具,是毕业设计过程与企业人才需求接轨。

三、丰富大学生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电子竞赛

建立学生创新中心,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为了丰富大学生生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我们由专业教师组建了大学生创新中心,还邀请企业的工程师作为兼职辅导老师,我院地处河北,紧邻京津,创新中心根据这一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要求,设立了不同的产品设计和研究课题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一些小制作、小发明。我们还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电子设计竞赛,学校和院系也可以经常组织一些中小型的竞赛活动,如、无线电通讯比赛、网络设计比赛、网页制作等。

定期进行专题讲座。定期开展学术讲座,内容涉及到《智能信息处理》、《高速DSP技术及其应用》、《ARM嵌入式系统设计》、《无线通信系统开发》、《虚拟仪器及其应用》、《电子设计自动化》等技术,使学生普遍获得了较大的信息量,更加深人地了解了电子信息技术。

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加强产学研合作。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越的条件和优良的环境,在完善基础实验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校外实践基地,建立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广泛的联系,共同承担人才培养、有计划地组织参学生参观、实习和生产劳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作者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刘化君,朱晓春等.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育,2006,(4):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