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范文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第1篇: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与时俱进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印度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命运”。可见养成教育的重要。所以做为小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那么怎样才能抓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粗浅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身教胜于言教

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自身修养,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是对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如叶澜教授所说:“孩子的眼睛,就像摄像机,耳朵,就像录音机。他们会把老师的言行记录下来。老师在学生眼里是一个榜样,是他们学习的楷模。”卢梭在他的教育专著《爱弥尔》中勉励教师:“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另外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现在, 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 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作为教师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做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如,我们教师走进校园、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纸屑就随手把它拣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

二、爱的力量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感到教师是为自己好,教师的教育才能起到持久的作用。只有爱之深,才能教之严,育之切。如果说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师爱的根,尊重是师爱的胸怀,责任是师爱的生命,那么奉献则让爱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灵魂。陶行知曾带孩子们向老师请愿:“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这个心指的就是老师对孩子的爱心。他曾用四颗甜甜的糖果教育了一个在校园里打架的学生,这种做法给予了我深深的启示。教师应理解、关爱学生。对品学兼优的小天鹅固然要爱,对有这样那样缺点的丑小鸭也要真心实意的去爱。现在的小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被爱”与“顺境”中,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容易气馁和责怪别人。这样很容易和同伴之间产生矛盾作为教师,就要经常关心他们,理解他们,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受到爱,教育他们要爱自己、爱别人,形成和谐、宽容、诚恳相待的人际关系。爱是教育永恒的话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耳熟能详的教育理念。但是如何把爱化为教育者的教育行为,让爱走近校园,充盈课堂,触摸到一个个灵动的生命。这需要一个教师把自己内心自然形态的爱赋予真诚与智慧,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反思、积累、陶冶。

三、集中教育力量

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绝不是班主任一个人就能抓好的。我们常常会遇到“科任老师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急急忙忙去找班主任的”现象。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科任老师要经常和班主任取得联系,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确定教育重点,从而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也使我们的各学科教学成为不可分离的整体。

四、与时俱进

第2篇: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加强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建设和谐社会、合格公民基本素质的大事。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如果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及早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激励功能

怎样在活动中发挥激励作用,在激励的刺激下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我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将学生的良好习惯进行到底。

(一)开展规范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班级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规范的作用。如果光靠死记硬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条条款款,自然是有口无心,无法落到实处。我利用班会课,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各种活动,具体化,形象化。如:拍手《三字经》、相声《争创文明城,争做文明人》、快板《24字核心价值观》、手语《文明之歌》、歌唱《小学生守则》、脱口秀《文明之花遍地开》……每次活动,都有评分细则,优胜者获奖。通过自编自演将生硬的道德说教改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喜闻乐见。这样利于学生理解,内化,产生共鸣。将要我怎样做,变成了我要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

(二)开展美化教室活动,发挥育人功能

教室作为校园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一个和谐,温馨的教室环境,不但可以给人春风拂面的新感觉,还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学双边的积极性。因此,充分重视教室美化的新功能,会达到相得益彰的教育。教室门口的班牌:“静能生智,博能生辉”,到教室看到黑板上方张贴班训“乐学乐创,绽放光彩”,激励学生以此为目标,创建良好班风。教室后墙上设立,“春桃风采”的展示板块,张贴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的奖状。前呼后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其次,教室一侧“桃李精神、桃李争妍”分期展示学生的作文、手抄报、书画等作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珍惜点滴时间,发扬拼搏精神,形成务实、求实的学风。另一侧窗台的花台里种上各种各样的花草,点缀教室,给整个教室环境平添几分和谐、自然、蓬勃向上的气氛。

精心设计墙报,发挥导向作用。每学期结合学校德育处的安排,我班都要精心设计主题鲜明、新颖的墙报。开学初设计“新学期,新气象”;重大节日或历史纪念日设计,如:“纪念胜利××周年”、“祖国在我心中”、“奥运与我同行”……围绕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展开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名言警句是一种理想的导航工具。在美化教室的同时,我要求学生在课桌右上角上,每人贴上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名言警句,时常激励自己,约束自己,力争让学生成为文明的人。在这种浓浓的教室文化氛围中,既培养了学生品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鼓励了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

二、良好的情感体验,促使行为习惯的养成

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小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我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时,学生们站在国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得以感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契机。国旗下,学生代表们进行相关主题的演讲,老师们强调的种种规范,都把各种道理和规范要求蕴含其中。每次升旗仪式完毕,我都会问他们:“今天讲的是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做才是文明行为?”这样“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动手动脑”、“加强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等。这些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的体验中形成了,又促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我组织学生们把每期用过的废书废纸积累起来,到校园垃圾桶收集废纸,塑料瓶等,然后送到废品回收站变卖。把卖得的钱积攒起来买奖品,奖励给每学月操行评比优秀的同学。劳动往往创造美好,勤俭节约是美德。同学们对变废为宝是乐此不疲,这事在他们年少的心灵里烙下深深的印记。

还有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如:“保护母亲河我在行动”、“清明扫墓”、“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等。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水平,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小学时期是情感因素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情感丰富、脆弱且波动的时期。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小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青少年才能在情感人格和人性等各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体验到做人的尊严,理解人生的真谛。

三、各学科相互渗透,齐抓共管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光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把养成教育渗透到家庭中,社会教育中,构建德育教育的网络,使养成教育立体化。与任课老师,家长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到班主任战略枢纽作用。让每一位任课老师在自己班能上课,上好课是我的目标。每周,我都会听取任课老师的意见组织召开班干部培训会,以各个层面了解到班级动态。及时将违纪行为好在班上通报,并利用校讯通平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建立“学校联系卡”及时与家长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效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们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的养成了。

四、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监督、检查、记载。建立学生操行评比的考评制度,对全班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增加学生自我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还可以定期评选出“文明小标兵”让他们起到榜样的作用。通过行为规范教育和行为常规管理,做到行为规范教育制度化、行为习惯自觉化,使行为规范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如果学生把道德规范与自己的有关行为进行联系,对照评价,就会对学生道德行为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总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发挥教师身教作用,树榜样,做示范;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训练;增强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行为规范慢慢养成。

第3篇: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养成教育 学习习惯

中国近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西方有句谚语:“播种行为,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也就是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促进人更好的发展,一个好的习惯,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教学中抓好小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在农村小学培养学生的习惯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是每一个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这个问题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农村小学的学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小学一年级新生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学前教育,学习起点低,学习成绩差。

2.农村学生存在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上课走神、不善于倾听、作业粗心等,其中最严重的是学生不敢举手发言或不爱举手发言的现象普遍存在。

3.日常行为习惯差,无论是生活行为,学习行为,还是品德行为都不尽如人意。

由于以上特点,小学课堂上教学往往是气氛沉闷,出现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学,更加削弱了农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教学的开展。针对这种现实,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的培养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渗透遵守纪律的观念

众所周知,农村低年级学生没有经过学前教育,自我控制能力相当差,因此有的学生就是做不到上课专心学习。比如,学生上课东张西望,注意力不能够集中;有的学生上课玩铅笔、玩橡皮等,就是不能注意力集中听老师讲课。遵守课堂纪律,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做到的,也是高质量、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前提,无纪律的课堂简直无法进行课堂教学。对学生而言,遵守课堂纪律是保证学习的关键,对老师而言,学生遵守纪律是保证课堂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都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就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老师教课时精心备课,让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在课堂渗透关于纪律的小故事或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到遵守纪律的重要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

二、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氛围

农村学生活泼好动,天玩,但在课堂上往往不爱发言,比较沉闷,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师生互动”是小学课堂教学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提高课堂效率、达成教学最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发言热情。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发扬民主教学,教态亲切自然,要积极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课堂,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感和紧张感,让学生敢想、敢说,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课堂中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之间积极讨论,这样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教师恰如气氛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表扬和肯定能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

为使学生上课时有一个良好的听课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上课时要养成的学习习惯,一般来说要做到一下几点:

1.课前要准备好上课需要用的笔、书本、笔记本,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摆放整齐。

2.上课预备铃响后,立即有秩序地进入教室安静坐好,等待老师上课。

3.上课铃响后,要全班起立向老师问好,养成尊重老师的习惯。

4.如果上课迟到,学生要先喊“报告”,经老师同意后方可进入教室。

5.上课时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若有不同见解举手示意老师,等别人回答完了得到老师的同意再回答问题。

四、在教学过程中管理好学生按时认真完成课堂作业

第4篇: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范文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B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要立足长远,但是也要抓住最佳时机,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初期发展阶段,受其成长规律的影响,可塑性强,只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学生就容易形成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扎扎实实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小学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复习的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例如:每年的清明节可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学习和生活。

二、注重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

一个人成长过程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保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单靠学校教育是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而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和家庭,所以学校教育更应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只依靠学校一个阵地,要随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做好家长工作,请求家长在家里也要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教育的轨道上,成为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例如: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学生要按时完成,家长要配合学生对作业进行检查,这也是让学生重视作业的一种手段,也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每天的学习情况[1]。学生在家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也需要家长的及时监督、培养。相信只要学校和家庭达成共识,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

学校需要根据小学各个年级的实际情况,创建分阶段的行为习惯培养目标,细分出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需要在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调研后,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内容。一般来讲,小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还处在感性阶段,呈现出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对一些行为并不能完全理解,只是知道父母或者教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做么做,只是听从长辈的话。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逐渐提升,理解事物的能力会大大提升,渐渐走向独立。所以,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教育需要从不同阶段特点出发,在创建行为规范时,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年级特点来逐渐提出要求,让行为习惯方面的教育呈现出序列化特点。在制定培养目标后,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对目标进行正确的理解,督促学生根据养成教育的习惯去做,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鼓励学生开展自我反省

首先,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氛围。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因此,要全面发挥好校园内宣传工具的重要作用,比如:利用好宣传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开展道德品质、校风校纪以及校园礼仪等方面的教育,营造校园行为习惯养成的良好氛围,逐渐在校园内打造良好的行为风气。其次,鼓励学生开展自我反省[2]。对于小学生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需要教师、家长之间展开通力合作,通过开展训练,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采取反复训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最基本的方式,在家长、教师的全面监督下,让学生做到有耐心、有决心。所以,家长、教师需要训练学生的毅力、耐心,并积极鼓励学生展开自我反省。

五、良好的情感体验,促使行为习惯的养成

情感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效互动,小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3]。如: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时,学生们站在国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得以感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契机。国旗下,学生代表们进行相关主题的演讲,老师们强调的种种规范,都把各种道理和规范要求蕴含其中。每次升旗仪式完毕,教师都会问他们: “今天讲的是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做才是文明行为?”这样“诚实守信”、 “尊重他人”、 “守时惜时”、 “懂得感恩”、 “勤俭节约”、 “遵守秩序”、“勤动手动脑”、 “加强锻炼身体”、 “讲究卫生”等等。这些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的体验中形成了,又促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教师组织学生们把每期用过的废书废纸积累起来,到校园垃圾桶收集废纸,塑料瓶等,然后送到废品回收站变卖。把卖得的钱积攒起来买奖品,奖励给每学月评比优秀的同学。劳动往往创造美好,勤俭节约是美德。教师要鼓励学生时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充分发挥学校的力量,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5篇: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范文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年级老师头绪多,工作繁忙,怎样忙而不乱,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养成教育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

一年级学生是从幼儿园踏入学校学习的第一个阶段。新生入学后,充满自豪感,个个表现好,都有当个好学生的愿望。所以在文明礼仪行为规范上也会积极地根据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去做。在这个阶段,就对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很多的该怎么做与不该怎么做,让一年级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嘴巴上知道不能乱丢垃圾,可行动上却不见得……刚开始,我也是天天提醒,可单凭老师的说教,效果总是不理想。后来,我想到了儿歌朗朗上口、简单易记,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我把最简单的一些要求编成儿歌,他们不就感兴趣了吗?因此,我动脑筋编了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儿歌,如,(1)站队时,齐努力,努力做到快、静、齐。(2)进出楼靠右走,嘴巴闭上静悄悄,不推挤来不乱跑。(3)教室里轻轻走,走廊上慢慢走,转弯口减速走。(4)看见纸屑忙捡起,别让纸屑到处跑,环境卫生保持好。(5)劳动时抢着干,不怕脏,不怕累,同学之间要帮忙……这些儿歌让孩子们记住,到时老师或同学相互一提醒,孩子们便会自我纠正行为,起到十分理想的效果。

二、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学习习惯需要训练,但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区别。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主要是针对一些常规的学习习惯进行训练。

1.专心听讲

专心听讲是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应要求学生听课时,集中注意力;其次,要求他们认真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再次,要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和板书,并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地操作学具,做好练习。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讲课时应做到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方法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讲。

2.认真书写

写字时,首先要求学生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在学生写作业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坐姿。其次,通过讲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美观的印象。再次,要求学生用本干净整洁;字迹清楚规范;有一定的书写速度。为此,学生写在田字格中的数字或算式,教师要事先给他们写好样子,让他们先观察,再书空一次,最后再练习写。

三、安全、卫生习惯养成教育

一年级学生要养成的安全、卫生习惯涉及方方面面。比如,在公共场所不乱扔垃圾,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窗台、宿舍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服、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天天洗脚,经常洗头洗澡,穿戴整洁。自己的物品摆放整齐,自己整理书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积极主动打扫教室,在家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爱护环境,不攀折花木,不践踏绿地;不乱扔果皮、纸屑和垃圾,见废纸、垃圾等东西要捡起来放入垃圾桶。注意用眼卫生,节约用水等。

外出时向父母说明去向,不得听从和尾随不认识的人离开学校或家庭,也不能在没有告知父母的情况下到同学家或者亲戚家玩耍。不带危险器具到学校,不做危险游戏,课间做有益的体育活动,不追跑打闹。出入教室,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打闹。有秩序上(下)操,站队不挤、不抢、不拖,听口令,动作快。

第6篇: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在培养小学生和培养其他人群时,是具有共性和差异性的,一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和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来自环境和他人的循循善诱与熏陶;另一方面,小学生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来说,身心成熟程度不足而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掌握教育的核心方针,采取适当的策略是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下文就如何适当地教育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概念

良好的行为习惯,即生活在社会公共环境下的人类在处理日常问题和为人处世时,自觉遵守伦理道德与社会约束,履行作为一个合格公民的基本义务。对于小学生来讲,或许不足以上升到公民义务的高度,但履行一个合格小学生的基本义务,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勤勤恳恳,诚实待人做事,是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众所周知,习惯的养成在于日久天长,而作为接触群体生活的第一步,小学生活对学生今后的身心发展程度和价值观走向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启蒙意义。理所应当的,加强小学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注,并切实采取实际措施加以引导和强调,成为这个时代对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二、具体实施策略

清晰地认识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对其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仅仅是第一步,如何将这一重要性贯彻到学生内心深处,并用适当实用的方法加强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教育工作者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下文中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供读者参考并实际运用到自身的教学中去。

1.科学制定行为习惯培养的层次性目标

帮助每一个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每一个学生家庭的心愿和每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目标,而这一过程不可急功近利,小学生群体内存在的差异性决定了在实施培养策略时,应先制定符合每一层次小学生的科学目标。传统意义上具有从众思维的培养模式,将各年级的学生混在一起制定培养目标,采取这样的培养策略,势必会在某些层次的小学生群体中起不到良好的作用,更有甚者会导致个别学生丧失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自然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首先应清楚认识到各年级层次小学生间的心智与性格差异,并提出针对性的层次目标。例如,在针对低年级、心智发育处于较低层次的小学生时,教育其了解作为一名小学生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爱护国旗,在家和在校都要尊老爱幼;针对中等层次的小学生时,要求其理解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将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基本处世观念灌输到学生心中;面对发育程度处于较高层次的高年级学生时,则可以让其从日积月累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中总结经验,加以教师的引导,促进其养成珍惜r间、做事有条不紊等良好习惯,这就实现了制定小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目标时的层次性。

2.加强氛围的熏陶

古语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和氛围对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影响自古以来得到人们的重视,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一个发掘不到正能量的环境必将使小学生得不到良好的熏陶和引导,反之,一个充满人文气息与向上精神的校园环境却能在无形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其耳濡目染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人处世、学习生活。更多的黑板报、宣传栏等传播平台应该在学校中得到开设,利用这些平台对好人好事和社会礼仪等进行宣传,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得到周围环境氛围的熏陶,唤起自己内心积极向上、渴望道德的追求。在这一基础上,教师的教导和引导势必在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3.培养教师以身作则的意识

为人师表,则应当以身作则,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准则去影响学生。小学生身处身心发展程度不高的阶段,其在面对问题时往往需要学习长辈和老师的做法,以汲取经验和心得。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所作所为便变得尤为重要。例如,若一名教师酗酒无度,醉醺醺地教导学生远离酒精,珍爱自我,学生会自然而然将这一行为习惯和自己的老师联系在一起,老师尚且没有做好,又怎么能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教育的效果自然不堪设想。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培养教师心中以身作则的意识,并作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做出表率。

总之,行为养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中之重,不仅应得到教育工作者充足的重视,更需要得到适当的策略加以实施。学校不仅要教给小学生知识,更要帮助其学会如何做人,唯有德才兼备、品行端正的小学生,才能在成人之后,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需求的国家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吴静.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4):100.

第7篇: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范文

一、榜样教育

在小学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逐渐形成过程中,榜样起了表率催化作用。在榜样教育中,我除了定期讲述老一辈革命家、英雄人物、全国优秀少年儿童等高层次榜样的事迹外,还经常介绍教师、学生中先进人物事迹。如在“文明礼仪之星”的评选活动中,每班每月在学生中选出一位在学习、守纪、助人、文明礼仪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队员作为“文明礼仪之星”,并在宣传栏张贴他们的相片、事迹,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意义。例如:现在的学生看到掉在地上的一角钱也懒得弯腰去捡,更别说是纸屑。有一次,我跨进教室发现地板上有很多纸屑,二话不说,马上弯下腰捡起纸屑来。学生看到这一情景,便也纷纷弯腰把地上的纸屑捡了起来。经过连续几次的示范教育后,只要我走进教室,眼睛往有纸屑的地方一瞟,同学们便主动地捡起来。又如在大扫除中,教师如果参与劳动,而且专挑重活干,与学生共同来完成劳动任务,学生热情高涨,干活既积极又卖力,师生争先恐后,一下子就完成了任务。这样比起教师做旁观者指挥,不管是从教育目的,还是工作效率来讲,都更能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必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做出表率,达到“言传身教”,以教师良好的行为规范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二、导之以行

现阶段我所接触的是一年级的新生,他们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环境。这段时间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契机,必须认真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以引导,教育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规范自己的行为。告诉他们,遵守行为规范,不仅有利于集体,而且有利于在社会生活中与大家协调相处。使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变有约束感为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在反复要求中增强学生的意志,在褒贬的评价中促进学生自觉履行行为规范。例如:我班有两位平时经常迟到,行为较散慢的学生,我通过让他们负责班级的点名工作,锻炼他们的恒心、毅力和自我约束力。学生得到了重视,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不但不再迟到了,还坚持比别的同学早。这样不仅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增强了他们控制自我行为的意志力。因而,教师在理论引导学生的基础上,不仅要创造“机会”给学生,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还要在实践中培养和训练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引导,不断地反复强化学生。

三、创设氛围

开展班队活动是德育工作的生命所在,也是养成教育的好途径、好载体。寓训练、养成于活动之中,有利于丰富教育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效果。开展活动时,我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行之有效、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诸如开展的争当“荣誉升旗手”、“文明礼仪之星”、“小小卫生监督员”、“环保小使者”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荣誉感,增强主人翁意识,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养成教育活动除形式要多种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外,还要力争使活动系列化。如我们学校开展的“争创无零食班级”、“弯弯腰,捡回一个洁净的校园”等活动,这两个活动就形成了序列。学生不在校园吃零食,乱扔的现象就明显减少,再鼓励他们主动捡起校园里的果皮纸屑,更进一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少吃零食,主动捡起废弃物,还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高文明素养,达到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效果。

第三,开展活动要与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比如,在使用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我把学生活动过程的一些积极表现,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及时填入其中,激励引导他们沿着正确的育人方向,走出一条圆满的人生轨迹。在班队干部的培养和选拔上,实行竞争上岗或轮流上岗的形式,还可以实行一人一岗,轮流换岗的形式,力争为每一个同学创造服务他人的机会,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使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养成自理、自立、自治、自强的品德素养,提高领导和组织管理能力,逐步使养成教育中的一些要求和行为规范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另外,学校还开设“文明好少年”专栏,“红领巾广播站”等宣传规范教育信息,报道文明少年事迹等,推荐好的班级当升旗班,开展“人人争当文明学生,班班争当文明班”的活动,周周评选文明班,年度表彰文明班,这些教育氛围的创设,对学生形成规范认知行为有一定的驱动力。

四、家校联系

第8篇: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范文

一、学习《规范》,明确好习惯的具体标准

欲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是学生行为的标准,集中体现了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但就是学起来费时,背起来费力,很枯燥。于是,笔者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改变成三字歌。读起来韵味十足,背起来朗朗上口。每天早午检、上课前,读一读,背一背。用不上一个星期,学生就能掌握。再利用班会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议一议。利用手抄报让学生写一写、画一画。培养良好习惯的意识就会不断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强化,就会自动自觉地对照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坚持不懈、潜移默化地训练

习惯是需要训练的,有研究表明,一种行为重复21天就会变为习惯动作,而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坚持的时间越长形成的习惯就越牢固。比如:学生画横线要用尺就得训练。刚入学的孩子小手还不是十分灵活,用不好格尺,能不用就不用。老师就必须严格要求:无论是卷纸还是练习本都要用尺画横线。刚开始学生一着急可能还偶尔忘用,到后来他们就不用提醒了,就如同早上起来洗脸刷牙一样。这就是习惯!养成了习惯就成了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孩子的习惯养成就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因此必须坚持不懈地训练。

另外还应该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学生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学习不主动、马虎。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生都不乏其人。为了培养学生主动、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笔者把全班同学按学习水平分成几组,每次测试时,取每组前三名奖励。以前都是全班同学放在一起比较,好学生越得越多,差生永远得不着,渐渐的就失去了激励的作用。人就是这样,轻而易举地成功他不会去珍惜;成功的希望太渺茫,他又会放弃努力。现在同学们看到是根自己组的几个水平差不多的同学比较,差生充满了信心,好学生提高了警惕,一个个跃跃欲试,奋力向前。甚至一些比较细心的差生,在优秀学生偶尔疏忽的时候,战果还有超过他们的趋势。一些差生在这样的比赛中,表现得非同循常,不但上课集中精力听讲了,连下课都不出去玩,自己在教室里复习。每次考试都能达到优秀左右,在他所在的组里名列前茅,战果与班长一样多。这样的比赛也让全班学生认识到了检查的重要性。测试中往往一道小题的疏忽,就会被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超过,就不能为自己增加战果。人往往都是这样,输掉近在咫尺的成功才是最难受的。所以每个人都在努力使自己会做的题不答错。久而久之,主动、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也就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整个班级形成了比较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不断监督,形成良好的班风

良好的班风会深深影响每一个班级成员的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具有约束力,会起到监督作用,规范学生的行为。如何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呢?笔者认为班主任的监督管理应做到严、细、勤这三个字。

严,严师出高徒。从严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手段。尤其是对那些自我感觉特好、自以为是、严于律人、宽于待己的学生。根除了他们的不良行为,良好的班风自然形成。笔者的做法是首先肯定他们的优点让他们觉得老师很公正,再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旦承认自己错了,接受惩罚当然是心甘情愿的。向当事人道歉;收回一些战果;1到2天下课不许出去玩,跟老师一起在教室里休息……应该说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大,班中的歪风得到了抑制。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有“漏网之鱼”。这样的行为一但有一人或一次漏网,就会滋生出更多存在侥幸心理的人,就会有更多的人想做那条“漏网之鱼”,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如果没有一个人犯了错能逃脱惩罚,就不会再有人敢“以身试法”了,渐渐地就形成了习惯,变成了风气。

细,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中一条很重要的原则。班主任如果能善于细心地观察学生,可以发现和纠正许多问题,使每位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笔者每天都注意观察班里学生的动向,每天表扬一个有人做得好,其他人需要努力的“点”,坚持不断,循环往复。同学见状,都自动向做得好的看齐,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谁做得好,也会和她们一样经常被表扬。天长日久,教室里没了批评,没了斥责,就剩表扬了,好的行为习惯也渐渐形成了。可见,儿童的学习特点就是观察和模仿,尤其是天天在一起的小伙伴。只要班主任细心观察,帮他们找出身边的榜样,他们就会把他做为参照物,不断地校正自己的行为。敏锐地发现学生显露出的教育细节,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还愁形不成良好的班风吗?

第9篇: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庄子曰: “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句话也为我们阐述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养成教育”,就是要着力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品质。只有具备良好品质的人,才有发展的潜力,发展的前景。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但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却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在学校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因此,对于这一代学生来说,很重要的教育任务应该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期,从道德行为习惯入手,是发展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途径。少年儿童时期养成的不良品质和习惯日后很难矫正,有的甚至可能伴随人的一生。而养成的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则终生受益。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对少年儿童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养成教育是一种点滴入微的教育,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实际的效果。

一、养成教育要注重对好习惯的认知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才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朱熹说“: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注重认知的实施。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实施养成教育, 首先要让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和讨论、大胆实践、课后认真做作业、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自觉读书、读书写字姿势端正等;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需要形成多位一体的机制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我们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齐抓共管。

1、教师要言传身教。

“身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孕育着教育。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的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现在,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有人往垃圾桶里扔,那也是很少一部分。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垃圾就随手把它捡起来,有了废纸、垃圾总是亲自扔到垃圾桶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的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 有时老师的一个好习惯,一个好动作,都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家庭是抚育孩子的摇篮,既是孩子的第一社会环境,也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又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因此家庭教育的这种广泛性是其他任何教育都难以比拟的。作为小学阶段孩子的父母,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尤为突出。要帮助孩子完成从幼儿向学生的过渡,要与孩子共同度过多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学习的关键期,要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做好对接。因此,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不良的家庭教育或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

3、联系社会各部门。

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

4、重视学生的相互影响。

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会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三、养成教育应从“早”从“小”抓起

养成教育行为细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重视小学生的细微行为。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遏制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要从“早”从“小”抓起。从“早”抓起,即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待到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再改正,难度就会增大。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要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及时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不在校园走廊上打闹,衣着整洁,见到老师要问好,要主动给老人让座位等。这些看是平常的小事,都会对小学生以后的行为产生影响。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很多良好的道德习惯上的。如果教师注意到了学生的某种行为的出现,对行为学生肯定这种行为,对这样行为提出表扬或奖励,这种细微行为就会让执行者认识的升华和飞跃,会不断时间这样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强化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弱化坏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养成教育。

四、养成教育需要在体验中落实

小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学校的广播站、班、队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对学生进行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法律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乐于帮助别人,自觉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实际的体验,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养成教育需要评价体制来促进